古代礼仪故事(精选10个)

合集下载

古代礼仪小故事最新12篇

古代礼仪小故事最新12篇

古代礼仪小故事最新12篇古人文明礼仪的故事篇一诚信知礼--燕昭王求贤打从孟尝君被撤了相位以后,齐闵王又和楚、魏两国灭了宋国,更加骄横起来。

他一心想兼并列国,自己来当天子。

这一来,列国诸侯对他都不满意;特别是齐国北面的燕国,受到齐国的欺负,更想找机会报仇。

燕国本来也是个大国。

后来传到燕王哙(音kuài)手里,听信了坏人的主意,竟学起传说中尧舜让位的办法来,把王位让给了相国子之。

燕国将军和太子平进攻子之,燕国发生大乱。

齐国借平定燕国内乱的名义,打进燕国,燕国差点被灭掉。

后来燕国军民把太子平立为国君,奋起反抗,把齐国军队赶了出去。

太子平即位,就是燕昭王。

他立志使燕国强大起来,下决心物色治国的人才,可是没找到合适的人。

有人提醒他,老臣郭隗(音wěi)挺有见识,不如去找他商量一下。

燕昭王亲自登门拜访郭隗,对郭隗说:“齐国趁我们国家内乱侵略我们,这个耻辱我是忘不了的。

但是现在燕国国力弱小,还不能报这个仇。

要是有个贤人来帮助我报仇雪耻,我宁愿伺候他。

您能不能推荐这样的人呢?”郭隗摸了摸自己的胡子,沉思了一下说:“要推荐现成的人才,我也说不上,请允许我先说个故事吧。

”接着,他就说了个故事:古时候,有个国君,最爱千里马。

他派人到处寻找,找了三年都没找到。

有个侍臣打听到远处一些地方有一匹名贵的千里马,就跟国君说,只要给他一千两金子,准能把千里马买回来。

那个国君挺高兴,就派侍臣带了一千两金子去买。

没料到侍臣到了那里,千里马已经害病死了。

侍臣想,空着双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带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马骨买了回来。

侍臣把马骨献给国君,国君大发雷霆,说:“我要你买的是活马,谁叫你花了钱把没用的马骨买回来?”侍臣不慌不忙地说:“人家听说你肯花钱买死马,还怕没有人把活马送上来?”国君将信将疑,也不再责备侍臣。

这个消息一传开,大家都认为那位国君真爱惜千里马。

不出一年,果然从四面八方送来了好几匹千里马。

郭隗说完这个故事,说:“大王一定要征求贤才,就不妨把我当马骨来试一试吧。

古代礼仪故事(精选10个)

古代礼仪故事(精选10个)

古代礼仪故事古代礼仪故事(一):孔融让梨孔融,鲁国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

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十分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

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

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就应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忙、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

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古代礼仪故事(二):汉明帝敬师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之后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

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

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

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

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古代礼仪故事(三):古代简短礼貌礼仪故事:张良拜师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

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

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

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

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

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

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

古代文明礼仪经典故事

古代文明礼仪经典故事

古代文明礼仪经典故事篇一:古代文明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交际、商务、教育等领域中必须掌握的技能。

以下是一些古代文明礼仪的经典故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些文化。

故事一:孔子的“礼遇”故事孔子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非常注重礼仪。

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了一个老人,老人向他请教:“我听说你是著名的教育家,请问你的教育方法是什么?”孔子回答说:“我的教育方法是注重礼仪。

”老人听了之后非常惊讶,他说:“你这么年轻就已经懂得这么多礼仪,我非常佩服你。

”孔子谦虚地回答:“我只是从小事做起,慢慢积累经验,不断学习和思考,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教育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礼仪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道德规范,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自己的声誉和影响力。

故事二:春秋时期的“三礼”故事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在这个背景下,礼仪成为了很多国家交流的基础。

其中一个著名的故事就是“三礼”故事。

当时,楚国和鲁国进行了一场战争,鲁国的军队被打败了。

鲁哀公非常悲伤,他想要找一个合适的人来帮助鲁国重建。

他想到了自己的弟弟鲁肃,但是鲁肃已经去世了。

鲁哀公决定让孔子来担任这个职务。

孔子听了之后,拒绝了这个职位,他说:“礼仪是国家重建的基础,但是战争是破坏国家的基础。

我不能为了一个职位而违背自己的道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礼仪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基础。

只有我们遵循礼仪,尊重他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故事三:汉朝的“接待”故事汉朝时期,有一位名叫韩安国的大臣,他在朝廷中担任要职。

一天,汉武帝派他前往外地处理事务,韩安国非常兴奋,但是他担心路途遥远,无法及时处理事务。

于是他向汉武帝请求:“请允许我乘坐小车载您前往外地处理事务,以便及时处理事务。

”汉武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并对他的忠诚和勇气表示赞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礼仪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道德规范,它可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尊重。

古人讲礼仪的故事(通用14篇)

古人讲礼仪的故事(通用14篇)

古人讲礼仪的故事(通用14篇)古人讲礼仪的故事篇1孔融(153—220xx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

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

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

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

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古人讲礼仪的故事篇2清廷派驻中国台湾的总督刘铭传,是建设中国台湾的大功臣,中国台湾的第一条铁路便是他督促修的。

刘铭传的被任用,有一则发人深省的小故事:当李鸿章将刘铭传推荐给曾国藩时,还一起推荐了另外两个书生。

曾国藩为了测验他们三人中谁的品格最好,便故意约他们在某个时间到曾府去面谈。

可是到了约定的时刻,曾国藩却故意不出面,让他们在客厅中等候,暗中却仔细观察他们的态度。

只见其他两位都显得很不耐烦似的,不停地抱怨;只有刘铭传一个人安安静静、心平气和地欣赏墙上的字画。

后来曾国藩考问他们客厅中的字画,只有刘铭传一人答得出来。

结果刘铭传被推荐为中国台湾总督。

按语:没有耐性的人,必定缺乏坚毅持久、克服万难的精神,自然成就不了甚么伟大的事业。

我们希望将来能有所作为,首先便须磨炼自己的耐心和毅力。

古人讲礼仪的故事篇3蔺相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他很有见识和才能。

在“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两次外交斗争中,捍卫了赵国的尊严,地位在名将廉颇之上。

这使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蔺相如不过是凭一张嘴巴,说说而已,有什么了不起,反而爬到我的头上。

一定要侮辱他一番。

”蔺相如听说后,尽量不跟廉颇会面,每次出门,避开廉颇,有时甚至装病不去上朝。

中国古代礼仪故事精选

中国古代礼仪故事精选

中国古代礼仪故事精选下面为大家搜集整理了中国古代礼仪故事精选,一起来看看吧 !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中国古代礼仪故事精选一、孔融让梨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 ,建安七子之一 ,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

据史书记载 ,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 ,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

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

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 “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 : “我是弟弟 ,年龄最小 ,应该吃小的 ,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 ,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

从此 ,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 ,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二、千里送鹅毛“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

当时 ,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 ,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 ,想给它洗个澡。

不料 ,天鹅展翅飞向高空。

缅伯高忙伸手去捉 ,只扯得几根鹅毛中国古代礼仪故事四则。

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

随从们劝他说 : “已经飞走了 ,哭也没有用 ,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

”缅伯高一想 ,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 ,缅伯高拜见唐太宗 ,并献上礼物。

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 ,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

诗曰 : “天鹅贡唐朝 ,山高路途遥。

沔阳河失宝 ,倒地哭号啕。

上复圣天子 ,可饶缅伯高。

礼轻情意重 ,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莫名其妙 ,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

唐太宗连声说 : “难能可贵 !难能可贵 !千里送鹅毛 ,礼轻情意重 !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

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三、廉蔺交欢蔺相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 ,他很有见识和才能。

在“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两次外交斗争中 ,捍卫了赵国的尊严 ,地位在名将廉颇之上。

古代礼仪小故事30则

古代礼仪小故事30则

古代礼仪小故事30则1. 孔子的谦逊。

孔子年轻的时候,曾经在鲁国做官。

有一次,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个老人,老人对他说,“你是孔丘吧?我听说你很聪明,但是你的衣服穿得太好了,不像一个官员。

”孔子听了之后,立刻回家换上了朴素的衣服。

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穿过华丽的衣服。

2. 孟子的孝心。

孟子小时候家境贫寒,父亲去世后,他每天都到坟前去拜祭。

有人问他,“你父亲已经死了,为什么还要每天来这里?”孟子答道,“我父亲在世的时候,每天都在忧虑我,现在他已经去世了,我更应该来这里尽孝。

”。

3. 周公的廉洁。

周公是周朝的一位贤臣,他在任官的时候非常廉洁。

有一次,有人送给他一匹名贵的马,周公拒绝了,并说,“我不能接受这样贵重的礼物,以免影响我的公正。

”他的廉洁品质让人们敬佩不已。

4. 孝文帝的宽容。

汉武帝刘彻有一个弟弟叫刘澜,刘澜品行不好,但是汉武帝却对他非常宽容。

有人问他为什么,汉武帝说,“兄弟之间应该互相宽容,不能因为他的过错就剥夺他的地位。

”。

5. 韩非子的忠诚。

韩非子是秦朝的一位重要宰相,他对秦始皇非常忠诚。

有一次,秦始皇问他,“如果你的父亲和我同时掉进水里,你会先救谁?”韩非子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先救您,因为您是国家的君主。

”。

6. 荀子的正直。

荀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他非常正直。

有一次,他担任官职时,有人送给他一些贵重的礼物,他拒绝了,并说,“我不能接受这些礼物,以免影响我的公正。

”。

7. 孟子的仁爱。

孟子曾经说过,“仁者爱人,义者敬人。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有仁爱之心,善待他人,尊重他人,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8. 墨子的兼爱。

墨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思想家,他提出了“兼爱”的思想,认为人们应该不分亲疏,平等对待所有的人,这样社会才能和谐。

9. 孔子的孝道。

孔子曾经说过,“孝顺父母,是为孝。

”他认为,孝顺父母是人们应该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只有孝顺父母,才能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10. 汉武帝的明君之道。

古代礼仪小故事

古代礼仪小故事

《孔子尊师重礼》
孔子是个很有名的人。

有一次,他去拜访老子,想向老子请教问题。

孔子到了老子住的地方,非常恭敬。

他先在门外等了好久,见到老子后,马上行礼。

和老子说话的时候,孔子一直很有礼貌,认真听老子讲。

孔子的这种尊师重礼的行为,被大家称赞。

《曾子避席》
曾子是个懂礼貌的人。

有一天,他坐在老师身边。

老师跟他讲知识,他听得可认真啦。

当老师讲到重要的地方时,曾子马上站起来,走到一边。

因为他觉得这样表示对老师的尊重。

大家知道了这件事,都夸曾子有礼貌。

《程门立雪》
宋朝有个叫杨时的人。

他特别爱学习,也很懂礼仪。

有一次,他去拜见老师程颐。

老师正在屋里睡觉,杨时和他的同学就站在门外等着。

天上下起了大雪,他们也没有离开。

等老师醒来,门外的雪已经很厚了,杨时他们变成了两个“雪人”。

老师被他们的行为感动了,认真地给他们讲了知识。

古人讲礼仪的例子

古人讲礼仪的例子

古人讲礼仪的例子
1. 孔子路遇小孩争辩太阳远近,孔子很虚心地聆听小孩讲的道理并夸赞他,这难道不是一种礼仪吗?体现了孔子尊重他人观点的态度。

2.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那一次又一次的拜访,是多么真诚的礼节呀!这不也展现了古人对贤才的敬重吗?
3. 程门立雪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吧,杨时为了请教老师,在雪地中静静等待,这种对师长的恭敬,不正是古人讲礼仪的生动例子吗?
4. 廉颇负荆请罪,蔺相如不计前嫌,两人的举动,不正像黑夜中的明灯照亮了我们对礼仪的理解吗?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宽容与认错的重要性!
5. 孟尝君对门客的尊重与厚待,让那么多贤能之士愿意追随他,这不是很好地体现了古人以礼待人的智慧吗?
6. 岳飞对母亲的孝顺,那可是千古佳话啊!时刻铭记母亲的教诲,难道不是古人讲礼仪的杰出表现吗?
古人讲礼仪的例子真是太多太多啦,这些例子都让我们明白礼仪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古人的这些优秀品质呀!。

古代礼仪故事

古代礼仪故事

古代礼仪故事在古代,礼仪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贯穿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

古代礼仪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些古老的故事吧。

故事一,《孔子访鲁国》。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故事中充满着礼仪的精髓。

据传,孔子曾经访问鲁国,当时鲁国国君季孙氏听说孔子的大名,非常欢迎他的到来。

在孔子到达的那天,季孙氏亲自前来迎接,他穿着华丽的礼服,手持玉杖,带领着一大群臣子列队在大殿门口迎接孔子。

孔子看到这一幕,非常感动,他向季孙氏行礼致谢,并且对他的治国之道表示了赞赏。

故事二,《周公谦让》。

周公是中国古代的一位贤明的政治家,他在周武王去世后,辅佐少主成王,为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据史书记载,周公在处理国家大事时,总是非常注重礼仪。

有一次,周公与其他臣子商议国家大政,大家都认为周公的意见是最为明智的,应该立即采纳。

但是周公却说,“我只是一个臣子,应该恪守自己的职责,不应该越俎代庖。

”他坚持让成王亲自做出决定,展现了他的谦让之风。

故事三,《孟子劝学》。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故事中也充满了礼仪和教化的精神。

据传,孟子曾经劝告一个年轻人要好好学习,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他告诉年轻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才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这种教育方式充满了礼仪的内涵,体现了古人对于教育的重视和尊重。

这些古代礼仪故事,不仅仅是一段段古老的传说,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传达。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古人对于礼仪的重视和尊重,也能够从中汲取到宝贵的文化智慧,让我们在当代社会中也能够更加注重礼仪,传承和发扬古代的优秀文化传统。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礼仪之风在当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礼仪小故事简短及寓意

礼仪小故事简短及寓意

以下是20个简短的礼仪小故事及寓意:1.宰相刘罗锅的故事:有一天,刘罗锅请乾隆皇帝到家中做客。

乾隆皇帝看到他的房子很小,环境很简陋,心中有些不满。

刘罗锅微笑着解释说:“皇上,您看,我的房子虽然小,但可以容纳天下最大的财富。

”乾隆皇帝听后很感动。

寓意:谦虚、低调的礼仪比奢华的物质更重要。

2.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四岁时,有一天,他的父亲给了他一些梨子,让他分给家人吃。

孔融把最小的梨子留给自己,把最大的梨子分给了他的哥哥和弟弟。

寓意:尊重和关爱他人是礼仪的核心。

3.列宁的故事:有一次,列宁去理发店理发。

理发师不知道他是列宁,就问他:“您是先理发还是先洗头?”列宁回答:“先理发。

”理发师给列宁理完发后,发现他的头发里还有许多污垢,便问:“您已经理完发了,怎么头发里还有污垢?”列宁回答:“因为我今天要参加重要会议,希望你为我理一个干净整洁的发型。

”理发师听后很感动。

寓意:尊重和关心对方是一种良好的礼仪。

4.曾子避席的故事:有一次,曾子在孔子身边侍坐。

孔子问他:“你知不知道什么是孝?”曾子立即站起来回答:“我知道,孝就是不让父母担心。

”孔子听后很满意。

寓意:尊重长辈,关心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5.少年孔子拜师的故事:孔子年轻时,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他去拜老子为师。

他谦虚地向老子请教问题,老子耐心地解答了他的问题。

孔子学习结束后,老子送他一本书作为礼物。

寓意:尊师重道,虚心学习是成为大师的必经之路。

6.鲁迅的故事:有一次,鲁迅去理发店理发。

理发师见他穿着简朴,就随便给他理了一个头发。

鲁迅看了看说:“你理发的技术很好,可惜给我不懂得欣赏。

”理发师听了有些不快。

鲁迅又说:“没关系,下次你如果再给我理发时,我会认真欣赏你的技术。

”寓意:不要以貌取人,要以人的内在品质为重。

7.钢琴家与鞋匠的故事:有一个著名的钢琴家去鞋匠家定做一双鞋。

鞋匠问:“您是要柔和型、坚固型还是实用型的鞋子?”钢琴家回答:“我需要一双最完美的鞋子。

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12个)

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12个)

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12个)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1、孝感动天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2、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3、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0xx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4、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

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中华礼仪故事

中华礼仪故事

中华礼仪故事1. 《孔融让梨》:嘿,你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吧?那时候啊,孔融才四岁。

有一次,一家人一起吃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他哥哥们都很奇怪呀!就问他:“你为啥不拿大的呀?”孔融却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们吃。

”哇,小小的孔融多有礼貌、多懂事啊!这故事不正告诉我们要懂得谦让吗?2. 《张良拜师》:咱说说张良拜师的事儿哈。

张良有次在桥上碰到个怪老头,那老头故意把鞋扔到桥下,还让张良去捡,张良虽然很郁闷,但还是去捡了。

嘿,你说这老头怪不怪?然后老头又让张良给他穿鞋,张良也忍住照做了。

没想到老头最后竟然说要教张良本事,这真是太神奇了!张良的忍耐和尊敬不就给他带来了机会吗?3. 《程门立雪》:有个叫杨时的人呀,为了请教问题,在大雪天去拜见程颐。

到了那儿,程颐在睡觉呢,杨时就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外等,雪都下得那么厚了,他也一动不动。

等程颐醒来,看到杨时在雪地里,那得多感动啊!这难道不就是对老师尊敬的最好体现吗?4. 《曾子杀猪》: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着要跟着,她就哄孩子说回来杀猪给他吃。

结果曾子真的就把猪杀了,别人就说他傻呀,跟孩子说的话咋能当真呢?但曾子可不这么认为。

难道曾子这样诚实守信的行为不值得我们学习吗?5. 《黄香温席》:黄香小时候可孝顺啦!冬天的时候,他怕父亲睡觉冷,就自己先钻进被窝,把被子捂热了再让父亲睡。

哎呀,这么小的孩子就这么贴心,多让人感动呀!这不就是对父母的关爱吗?6. 《卧冰求鲤》:王祥的继母对他不好,但他还是很孝顺。

继母生病了想吃鱼,大冬天的,河面都结冰了,王祥就躺在冰上,想用体温把冰融化来捉鱼。

这是多么令人敬佩的行为啊!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对长辈心怀敬意呢?这些中华礼仪故事都充满了正能量,它们告诉我们要懂谦让、知尊敬、守诚信、讲孝顺,我们都应该把这些美德传承下去啊!。

12个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

12个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

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12篇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那么,大家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文明礼仪小故事吗?中国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1: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2: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3、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4、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

古人的文明礼仪小故事

古人的文明礼仪小故事

古人的文明礼仪小故事第1篇:礼仪故事大全集礼仪的故事:程门立雪杨时(1053年—1135年)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

中了进士后,他放下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年—1085年)、程颐(1033年—1107年)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

他们的学说为之后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

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

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年—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

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

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

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之后,“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第2篇:简短的文明礼仪小故事礼仪形象在第四次全国检察长论坛·滕州会议上,资深外交官鲁培新先生讲授了外交礼仪知识,他的几段亲身经历引起了与会者极大的兴趣,也使大家颇受教益。

第一印象十分重要1992年12月,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首次对中国进行访问,当月17日上午,叶利钦的专机降落在北京机场,我按照外交惯例在俄驻华大使的陪同下登上飞机,同叶利钦热情握手,并用俄语对他说:“热烈欢迎总统阁下首次访华,这天天气晴朗,天气也在欢迎您。

”叶利钦听后很高兴:“这是我担任总统后首次访华,来到中国后,你是我见到的第一个中国官员,你流利的俄语让我感到很亲切,这是访问圆满成功的预兆。

”当晚欢迎宴会后,江泽民同志又举行小型宴会招待叶利钦,他亲切地用俄语称呼叶利钦小名“鲍利斯”,叶利钦听后紧紧握着江泽民同志的手说:“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一个外国领导人这样亲切地称呼我,我很激动,我们的关系多么亲密啊!”叶利钦的访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恰到好处的外交礼仪给他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

古人礼仪小故事

古人礼仪小故事

古人礼仪小故事在古代中国,礼仪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传承和社交行为。

古人们非常注重礼仪,他们把礼数视为一种聚集人心、增进感情的妙方。

在古人的生活中,有很多精彩有趣的小故事,这些故事中的人物通过讲究礼仪,展现出了古人的风范和智慧,下面就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人礼仪小故事。

1、齐宣王接见孔子公元前490年,孔子得到齐国宣王的邀请前来齐国,在前往的路上,孔子多次遭到齐国士兵的阻挠与恶意对待。

但孔子并没有因噎废食,在面对齐宣王时,他没有抱怨和诉苦,而是表现出了一位大家风范。

当孔子进入宣王宫殿时,他端坐在座位上,而没有像其他客人那样跪拜。

这种表现迅速引起了宣王的注意,他问孔子为什么不下拜,孔子微笑着回答道:“拜见大王,座位已经安排好了,请问我还需要下拜吗?”这时候齐宣王恍然大悟,他感叹孔子这种礼貌与文明的表现,立即拿出几个重要问题向孔子请教,并派遣使者送孔子道别。

2、周公谦虚接見商朝贵族周公是周朝的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有着无比崇高的声望。

但是,周公从来不将自己的地位视为绝对,而是常常以一种很低调的方式来接见贵族和官员。

在一次接见商朝贵族时,周公让所有人都跪拜等待,只有自己穿着朴素的衣服站在门前。

商朝的贵族几乎都不敢抬头看周公,只有一个名叫史温的商朝大官,他认为周公的这种态度过于过分了,于是他对周公嘲笑道:“我看不出来你究竟有什么本事,但是你却使得其他贵族如此恭敬,这只能表明你欺骗了他们。

”周公听到这个人的嘲讽就开始讲道理,他告诉史温自己所做出的一切,包括停战抗暴,以及各种美术文化的推广,以及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文学。

正是这种以谦虚为基础的接见方式,才触动了史温的心灵,而且也赢得了周公更多的声望。

3、庄子教训鲁缙鲁缙是古代的一个有名客人,他经常因为自卑而向着更高的品质奋斗着,但是他所作所为却丝毫不关心别人的利益。

因此,在庄子看来,鲁缙是一个极其矛盾的人,他的礼仪行为非常虚伪。

庄子最终决定要教训鲁缙,于是他开始表现出高尚的礼节,让人们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君子。

中华礼仪故事十篇

中华礼仪故事十篇

孔融让梨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

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

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

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时是一种尊重,是一种宽容,是一种贡献,是一种能化解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救济药。

我们要像孔融那样,尊敬师长、尊敬同学,他的品德是我们从小就应该学习的。

他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和谐,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美德,这样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王祥孝母从前有一个名叫王祥的人,他非常孝敬自己的父母。

可是母亲很早就去世了,于是父亲娶了一位后母,但后母却不太喜欢王祥,经常在父亲的面前说他的不是。

于是慢慢地,父亲疏远王祥,不再爱他。

有一次后母病了,说好想吃活鲤鱼。

可那是寒冬呀,河水结了冰,怎么可能捉到活鲤鱼呢?可怜的小王祥光着脚丫,冒着刺骨的寒风,顶着酷寒的霜雪出了门。

他来到那结冰的河面上,脱下衣服卧在冰面表层。

用自己的体温融化冰。

过了许久,冰融化了。

真的跳出两条大鲤鱼。

吃了鲤鱼后,后母的病很快就好了,她改变了对王祥的看法。

多么感人的故事啊,后母这样对待王祥,而他却“以德报怨”。

故事中王祥的善良让我们深深地懂得了什么是宽容,什么是关爱……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从现在做起,像王祥一样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去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让爱在我们的身边不断传递。

古人讲礼仪的故事

古人讲礼仪的故事

古人讲礼仪的故事在古代中国,礼仪文化一直被视为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的基石。

为了崇尚礼仪,许多故事流传至今,它们不仅在传统文化的积淀中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我们现代人学习尊重他人、维持良好人际关系有着深刻的启示。

以下是一些讲述了古人讲礼仪的经典故事。

故事一:《晏子使楚》晏子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

他被齐国派往楚国访问,目的是借楚国的力量来帮助齐国对抗鲁国。

晏子在楚国逗留期间,一直秉持着尊重礼仪的原则。

有一天晏子听说楚国君王正在举行盛大的宴会,他立刻向君王请辞并表示自己不能参加。

君王很奇怪地问:“你为什么不参加宴会呢?”晏子答道:“齐国君王正在受困,为了尊重他的困境,我不能在这个时候参加宴会。

”君王听后深为感动,对晏子产生了极高的好感。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晏子把对他国君王的尊重放在个人享乐之上,体现了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处境和感受,积极维护社会的和谐关系。

故事二:《曹刿论战》《曹刿论战》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典籍《战国策》中的一篇文章。

这个故事以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大臣曹刿用权谋和巧妙策略来达到自己国家的利益。

曹刿在迎娶妻子的婚礼上,齐国的大臣田单前来探望。

田单知道曹刿是个聪明能干的人,便向他请教对付强敌秦国的方法。

曹刿提出了一个有关礼仪的谋略:“眼下秦国野心勃勃,渴望一统天下,我们可以借助这一点,以礼待之。

在正式交战之前,我们把赵国的公主和秦国的君王联姻,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保持与秦国的友好关系,同时也可观察他们的动向。

”田单听后立即回去执行,后来果然把赵国与秦国成功地结成了联姻关系。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曹刿利用了婚姻这一司空见惯的礼仪制度,达到了国家的利益最大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境时,我们应该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和手段来解决问题,同时也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灵活运用礼仪制度。

故事三:《礼仪的力量》南宋时期,有个叫张耳的年轻人,常常因为骑着马在街上左冲右撞,骚扰市民。

古代礼仪小故事30则

古代礼仪小故事30则

古代礼仪小故事30则1. 孔子的故事。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倡“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强调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据传,孔子小时候曾经在家里偷吃肉,被母亲发现后,母亲没有责骂他,而是教育他说,“做人要懂得分寸,要懂得礼仪。

”这件小事让孔子铭记终身,也影响了他后来的思想和行为。

2. 孟子的故事。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强调人性本善,提倡仁政。

据传,孟子小时候曾经在家里玩耍,不小心打破了花瓶,母亲并没有责骂他,而是温和地告诉他,“做事要小心,要懂得礼仪。

”孟子从小受到母亲的教育,对礼仪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尊重。

3. 周公旦的故事。

周公旦是周朝的开国功臣,他在周文王时期曾经担任重要职务,他提倡礼乐制度,倡导礼仪之道。

据传,周文王曾经让周公旦去处理一起家族纠纷的案件,周公旦在处理案件时,不仅公正无私,而且讲究礼仪,最终成功化解了纠纷,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4. 古代宴会的故事。

在古代,宴会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人们在宴会上不仅可以享受美食,还可以交流感情,增进友谊。

在古代的宴会上,人们讲究礼仪,比如进餐时要注意用餐姿势、言谈举止,以及对长辈的尊敬等,这些礼仪规范体现了古代人们的文明素养和修养。

5. 古代婚礼的故事。

古代的婚礼是一种庄重而隆重的仪式,人们在婚礼上讲究礼仪,比如新郎新娘要穿着整齐,家长要行三拜九叩之礼,亲友要送上祝福和礼品,这些礼仪规范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婚姻的尊重和珍视。

6. 古代祭祀的故事。

古代的祭祀活动是一种重要的宗教仪式,人们在祭祀活动中讲究礼仪,比如要穿着整齐、言谈举止要庄重、祭品要精美等,这些礼仪规范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和崇敬。

7. 古代官员的故事。

古代的官员在处理政务时,也要讲究礼仪,比如要遵守朝廷规章、言行举止要庄重、对待百姓要公正等,这些礼仪规范体现了古代官员的廉耻和公正。

8. 古代学子的故事。

古代的学子在求学时也要讲究礼仪,比如要尊师重道、勤奋好学、礼让同窗等,这些礼仪规范体现了古代学子的文明素养和修养。

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古代关于礼貌的故事

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古代关于礼貌的故事

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古代关于礼貌的故事精品文档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古代关于礼貌的故事礼貌小故事 1.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

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

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

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

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2.娇娇和妈妈去参加老同学聚会。

用餐时,大人们举杯换盏尽情地聊着,娇娇伸着筷子,看哪盘菜好吃就一个劲儿地挑着吃,一副不管不顾的样子。

有人开了个玩笑说:“这小丫头真精啊~”妈妈听了简直无地自容。

是呀,在家里吃饭这不算什么事,姥姥每次做了好菜都紧着娇娇吃。

像三鲜虾仁这道菜,娇娇就专挑虾仁吃,姥姥还帮着她挑,直到把盘子里的虾仁挑得一个不剩,留下一堆黄瓜片,她才住手。

现在虽说到了外边,可习惯已经成自然了,这丢脸的吃相一时那里改得过来。

3.某小区7号楼刘家与李家住上下楼,是一对冤家对头,经常为一点儿小事吵得邻里不安。

刘家的冬冬天生淘气,一两岁就调皮得很,整天在屋里折腾,穿着小皮鞋跑来跑去,玩具往地上乱摔。

李家的两口年纪大了,心脏又不好怕吵闹,听不得楼板叮咚叮咚地响,自然要去提意见。

可刘家的孩子淘气惯了,不但没改,反而越大越闹腾,在房间里拍球,跳1 / 19精品文档绳。

吵得楼下整天不得安生。

李家人上门去说,刘家大人护着孩子,小冬冬在一旁做鬼脸,之后又蹦又跳闹得更欢。

4.孔融让梨,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

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

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

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礼仪故事古代礼仪故事精选(一):孔融让梨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

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十分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

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

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就应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忙、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

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古代礼仪故事精选(二):汉明帝敬师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之后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

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

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

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

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古代礼仪故事精选(三):古代简短礼貌礼仪故事:张良拜师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

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

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

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

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

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

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

张良一向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

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

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那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

”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

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样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

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但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样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

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

”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

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

”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先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

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

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之后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

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

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

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齐。

古代礼仪故事精选(四):古代简短礼貌礼仪故事:程门立雪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

中了进士后,他放下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

他们的学说为之后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

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

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

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

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

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之后,“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古代礼仪故事精选(五):古代简短礼貌礼仪故事:曾子避席“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十分著名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明白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明白,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那里,“避席”是一种十分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古代礼仪故事精选(六):千里送鹅毛“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

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飘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

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

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

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

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

”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

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

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

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

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

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

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

这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古代礼仪故事精选(七):汉明帝敬师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之后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

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

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

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

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古代礼仪故事精选(八):张良拜师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

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

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

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

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

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

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

张良一向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

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

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那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

”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

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样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

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但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样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

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

”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

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

”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先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

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

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之后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

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

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

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齐。

古代礼仪故事精选(九):杨香扼虎救亲杨香是一个十四岁的女孩。

有一天,她跟着父亲杨丰到田间去收割庄稼。

两人刚走到半路上,突然跃出一只大老虎,咬住杨香的父亲便往回跑。

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她临危不惧,一心只想着被老虎拖走的父亲,而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她拼命奔上去,抓住老虎的脖子便往死里掐。

起初,老虎用力反扑,可杨香硬不松手,老虎渐渐元气大泄,磨着牙齿,最后断了气。

杨香的父亲最后脱离了险境,免于老虎的伤害。

后人为赞扬杨香写文记曰:杨香,年十四岁。

随父丰往田中获粟,父为虎曳去。

时香手无寸铁,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

踊跃向前,扼持虎颈,虎磨牙而逝,父因得免于害。

古代礼仪故事精选(十):心平气和的刘铭传清廷派驻台湾的总督刘铭传,是建设台湾的大功臣,台湾的第一条铁路便是他督促修的。

刘铭传的被任用,有一则发人深省的小故事:当李鸿章将刘铭传推荐给曾国藩时,还一齐推荐了另外两个书生。

曾国藩为了测验他们三人中谁的品格最好,便故意约他们在某个时间到曾府去面谈。

但是到了约定的时刻,曾国藩却故意不出面,让他们在客厅中等候,暗中却仔细观察他们的态度。

只见其他两位都显得很不耐烦似的,不停地抱怨;只有刘铭传一个人安安静静、心平气和地欣赏墙上的字画。

之后曾国藩考问他们客厅中的字画,只有刘铭传一人答得出来。

结果刘铭传被推荐为台湾总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