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案地壳和地壳的变动
高中地理教学探索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和应对措施
高中地理教学探索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和应对措施自然灾害是地球生态系统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其发生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能够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的发生,高中地理教学应该深入探索自然灾害的原因,并提供相应的应对措施。
本文将深入研究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和可行的对策措施。
一、自然灾害的原因探究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种类繁多,其中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地质构造、人类活动等。
首先,气候变化是导致许多自然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加,例如暴雨、干旱、台风等。
其次,地质构造也是引发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的关键因素。
地球板块的运动和地壳的变动使得地震和火山的发生成为可能。
此外,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例如过度的森林砍伐、过度的水资源开发以及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等,都可能引起土地退化、洪涝和干旱等灾害。
二、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为了降低自然灾害的风险和影响,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首先,在防灾减灾方面,可以通过加强防御措施来减少灾害的发生。
例如,加强建筑物的地震抗震能力,建设抗洪堤坝和水库等来减少洪水的泛滥。
其次,提前预警和灾害应急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建立完善的气象监测系统和地震监测系统,可以及时掌握灾情,提前采取行动。
同时,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和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以便能够在灾害发生时快速有效地进行救援和应对。
此外,积极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是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的关键措施之一。
保护自然资源、减少各类污染排放、合理管理土地、水和森林等,都有助于降低灾害的风险。
例如,加强土地治理与保护,防止土壤侵蚀和滑坡等灾害发生;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避免干旱和洪涝等灾害。
总之,通过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的深入探索和应对措施的研究,可以更有效地应对自然灾害的威胁。
高中地理教学应该注重学生对自然灾害的了解和防范意识的培养,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调研等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入了解自然灾害的原因和应对方法,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为未来的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构造地貌的形成教案1
第二节构造地貌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掌握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地貌。
2、学会根据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判断背斜、向斜和断层发生的部位。
3、理解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
(2)明确板块运动与地貌的关系。
2。
难点:(1)读图判断背斜、向斜及其形成的地形。
(2)判断断层中岩层的断裂移动方向。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读图分析法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20世纪60年代,我国科学家在青藏高原海拔5900米处发现一块阔叶树的树叶化石。
经鉴定,这是高山栎树叶化石,年龄为200多万年。
然而这类阔叶树现在在同纬度生长的海拔上限是3 000米。
这一重要发现表明,青藏高原在近200多万年中发生了大幅度抬升。
是什么力量驱使青藏高原大幅度抬升的?[新课教学]:(板书)一、地质构造与地貌在山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裸露地表的岩层,它们有的倾斜弯曲,有的断裂错开。
这些岩层的变形和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教师提问):请问地质构造有哪两种类型?(多媒体演示):褶皱和断层图片。
(学生回答):褶皱和断层是常见的地质构造。
(板书)1、褶皱(教师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叫作褶皱。
褶皱是由背斜和向斜组成的。
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形成山岭;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形成谷地。
在外力长期作用下,背斜、向斜的地貌形态也会出现倒置现象。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产生裂隙,容易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相对高耸形成山岭.(师生共同分析):要真正区别向斜和背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从岩层的弯曲形态上来看(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第二,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来看(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第三,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向斜常成为谷地或盆地。
但是,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而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高中地理列表归纳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知识点
高中地理列表归纳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知识点一、地壳的变化地壳自形成以来,本身的物质和能量不断地发生循环和转化,地壳结构及其表面形态也不断地发生变化,这都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二、地质作用1. 概念: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
三、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按照运动的方向,可以把地壳运动分为两类,即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当一个地区隆起时,相邻地区就会凹陷。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相伴发生,常常交替进行。
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有主次之分。
但从全球范围来看,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1. 地壳运动的类型2. 板块构造学说地球的岩石圈分六大板块,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震,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漂移在软流层上。
板块向同一方向运动的为消亡型,向相反方向运动的为生长型。
板块张裂地区往往形成裂谷或海洋(如大西洋、东非大裂谷)。
板块挤压处(消亡边界)地区又分为两种情况:一为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如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的形成);二为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大陆边缘受挤压隆起为岛弧和海岸山脉,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
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几乎都是消亡边界。
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均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山脉、岛弧链和海沟。
四、地质构造与地貌内力作用使地表形成一个粗略的轮廓,在外力的作用下使得这一“粗毛胚”塑造出了更多的地表形态。
1.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2. 外力作用与地貌如下图表示外力作用的五种表现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动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2)风化作用:岩层经温度变化(物理风化)、化学破坏(化学风化)、生物生长活动(生物风化)变成松散、碎屑状沉积物,残留地表形成风化壳,为侵蚀作用提供条件。
(3)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的比较:。
高中地理第2章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节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教案选择性高中选择性地理教案
第二节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1.岩石圈的组成(1)岩石圈的概念: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2)岩石的概念:是矿物的集合体,是由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结合而成的。
(1)岩浆岩 ①概念:岩浆顺着某些地壳软弱地带或地壳裂隙运移和聚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最后冷凝形成的岩石。
②分类及常见岩石: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岩,如玄武岩。
(2)沉积岩①概念:经由水、空气或冰的搬运,沉积在河、海、湖水盆地或陆地上的沉积物质经固结而形成的岩石。
②特点⎩⎪⎨⎪⎧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含有生物化石③常见的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和石灰岩。
(3)变质岩①概念: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②常见的变质岩:石英岩、片麻岩、大理岩等。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地质作用:A.重熔再生、B.变质作用、C.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2)岩浆岩是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变质岩是各类岩石经变质作用形成的;沉积岩是外力作用形成的。
(3)各类岩石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4)岩浆是各类岩石的起点和终点。
三、人类对岩石的开发利用1.岩石的开发和利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2.岩石和矿物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3.岩石还形成了许多秀丽的自然景观,成为享誉世界的风景游览区。
(1)地表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变成沉积岩。
( )(2)石灰岩可变质为板岩,页岩可变质为大理岩。
( )(3)岩石圈中物质循环的物质来源主要是地壳。
( )(4)三大类岩石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
( )(5)“翠玉白菜”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是用翡翠雕刻而成。
翡翠是在低温、极高压的条件下岩层强烈挤压重新结晶形成的。
翡翠属于( ) A.喷出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变质岩[提示] (1) ×沉积物要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2) ×石灰岩高温高压可变成大理岩,页岩受挤压可变为坚硬的板岩。
(3)×岩石圈中物质循环的物质来源主要是岩浆,而岩浆主要来自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地质年代地质年代(Geological Time):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时间表述单位:宙、代、纪、世、期、阶;地层表述单位:宇、界、系、统、组、段)。
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年龄)和顺序.地质年代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龄(或同位素年龄)两种.相对地质年代是指岩石和地层之间的相对新老关系和它们的时代顺序。
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根据地层自然形成的先后顺序,将地层分为5代12纪。
即早期的太古代和元古代(元古代在中国含有1个震旦纪),以后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共7个纪;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共3个纪;新生代只有第三纪、第四纪两个纪.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地层里,大都保存有古代动、植物的标准化石.各类动、植物化石出现的早晚是有一定顺序的,越是低等的,出现得越早,越是高等的,出现得越晚.绝对年龄是根据测出岩石中某种放射性元素及其蜕变产物的含量而计算出岩石的生成后距今的实际年数。
越是老的岩石,地层距今的年数越长。
每个地质年代单位应为开始于距今多少年前,结束于距今多少年前,这样便可计算出共延续多少年.例如,中生代始于距今2.3亿年前,止于6700万年前,延续1.2亿年.下页包括生物进化地质年代表大家知道按地层的年龄将地球的年龄划分成一些单位,这样可便于我们进行地球和生命演化的表述。
人们习惯于以生物的情况来划分,这样就把整个46亿年划成两个大的单元,那些看不到或者很难见到生物的时代被称做隐生宙,而将可看到一定量生命以后的时代称做是显生宙。
隐生宙的上限为地球的起源,其下限年代却不是一个绝对准确的数字,一般说来可推至6亿年前,也有推至5。
7亿年前的.从6亿或5。
7亿年以后到现在就被称做是显生宙。
绝对地质年代指通过对岩石中放射性同位素含量的测定,根据其衰变规律而计算出该岩石的年龄。
绝对地质年代是以绝对的天文单位“年”来表达地质时间的方法,绝对地质年代学可以用来确定地质事件发生、延续和结束的时间。
高中地理教案: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区别
高中地理教案: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区别一、引言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可以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主要分支。
自然地理主要研究地球的自然现象和物理特征,如地形地貌、气候与气象、水文地理等;而人文地理则关注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和空间分布,包括人口、城市、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区别,以帮助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两个概念。
二、自然地理的特点和内容自然地理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地球的自然现象和物理特征。
它关注地壳运动、地貌、气候与气象、水文地理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地壳运动是自然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地壳运动包括构造运动和地壳变动两个方面。
构造运动是地质构造在地球表面的运动,如板块漂移、地震、火山喷发等。
地壳变动指的是地壳的抬升、沉降、隆起等变化,如地震造山、洪积洪水等。
其次,地貌也是自然地理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包括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低地等。
它们的形成是由地壳运动、风化、河流侵蚀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三,气候与气象也是自然地理的重要内容。
气候是指地区在长时间尺度上的天气变化统计,包括降水、温度、风速、湿度等要素。
而气象则是对天气的详细观测和预报。
自然地理的研究重点是气候区划、气候变化以及气象现象的成因和规律。
最后,水文地理也是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研究地球表面水资源的分布和变化,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海洋等。
水文地理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三、人文地理的特点和内容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关注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和空间分布。
它研究人口、城市、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人文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是人口。
人口地理主要关注人口的数量、分布、迁移等问题。
这对于合理规划城市、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城市是人文地理的另一重要内容。
城市地理研究城市的空间布局、城市化进程、城市功能等问题。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1.4地球的演化教学设计
《地球的演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本节内容以时间为轴,描述了在不同地质时期的地壳活动、海陆分布、气候特征和生物进化过程。
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本节内容是针对地球演化过程的,但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生物的进化过程作为主线,将不同地质时期的地壳活动、海陆分布和气候特征作为环境背景,结合地质年代表对地球演化过程进行描述。
教材在本节的开端就向学生展示了两种古老的生物化石,告诉学生地球上的生物存在进化现象。
通过对地层和化石等基本知识的了解,学生能够熟悉研究地球演化最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地质年代表中的宙、代、纪为不同等级的时间刻度,大致描述了地球46亿年来的演化过程。
教材通过提供显生宙中“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生物复原图,将地球演化过程展示得更加生动、详细。
本节篇尾的活动,突出了地质时期气候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弥补了前文对自然环境中气候因素描述不够详细的问题。
并且本节篇尾的活动,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地球演化的原因,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情感丰富,乐于接受感兴趣的知识;喜欢思考,乐于探究问题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已具有一定的问题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
他们有一定的自然地理知识和地理素养,但对自然地理知识还不是很熟悉,对复杂问题,认识上还存在着局限性,他们对地球演化过程很多内容缺乏知识储备。
学生的兴奋点主要集中在同学的研学和有趣的地质事件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拿出一些地质事件来让他们思考,激起他们探究的欲望。
课前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学生去野外地质考察。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层的特点、以及化石的形成过程和作用。
(2)理解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
(3)通过对生物演化进程的研究,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对核心概念有初步的了解,利用小组合作,探究案例,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知道各地质年代的划分及代表的动植物。
高中地理教案: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 (2)
高中地理教案: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青藏高原是中国境内最大的高原,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
它位于中国西部,横跨青海、西藏和四川等省区,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公里。
作为亚洲的水塔,青藏高原除了对中国的气候和水资源有着巨大影响外,其独特的生态环境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详细介绍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并分析其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的意义。
一、青藏高原的地理特点1. 高原地形: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中不乏超过5000米以上的山脉和峰峦。
由于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之间,其地势复杂多样,表现出世界上最典型和最壮丽的雪山、冰川、河流等自然景观。
2. 降水条件:由于特殊地理位置和气候因素,青藏高原降水稀少。
主要降水以夏季为主,在东部沿边缘地区集中分布;而西侧则呈干旱气候。
相对温润的气候条件使得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能够在寒冷和干燥的环境中生存繁衍。
3. 水资源:青藏高原是亚洲主要河流发源地之一,黄河、长江、澜沧江等众多大江大河都来自于此。
同时,冰川融水也是该地区重要的水源之一。
由于青藏高原位于全球气候变暖的敏感区域,其冰川退缩速度较快,这可能会对饮用水供应和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威胁。
二、青藏高原的生态景观1. 物种多样性:由于地理位置和海拔梯度的影响,青藏高原拥有丰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
草原、森林、湿地等不同类型的生境为各种植物和动物提供了栖息和繁殖场所。
从雪豹、藏羚羊到雪扇鸮等珍稀物种都在这里找到了安身之所。
2. 湿地保护:青藏高原被誉为“中国最后的天堂”。
其拥有丰富的湖泊和湿地资源,如青海湖、纳木错等,是珍贵的淡水湿地生态系统。
为了保护这些湿地,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以减少人类活动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3. 高原草原:青藏高原的草原广袤而壮美,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草甸区之一。
这里有着丰富的植被资源和物种多样性,同时也是著名的畜牧业基地。
然而,在人类活动不当的情况下,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发可能会导致土壤侵蚀和植被退化。
高中地理《地球的结构》教案
《地球的结构》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借助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说出划分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主要依据和主要界面,并分析说明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特征。
2.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分析概括出地球各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3.学会绘制简单的地球圈层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教材、图片分析等方式,知道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及特点,明确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及各圈层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和强烈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难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和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软流层的位置及岩石圈的范围。
三、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问答法、图片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导入】我们吃鸡蛋的时候,剥开鸡蛋,都知道鸡蛋是几层的,有没有同学想过构成这种适合人类生存环境的地球可以分为几层呢?他们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呢?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获得问题的答案。
环节二:新课教学过渡:与吃鸡蛋不同,我们要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肯定不能把地球剥开看看到底有几层,那么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呢?1.划分依据——地震波【教师引导】(1)夏季我们挑选西瓜的方法。
为了能够吃到可口的西瓜,我们通常把西瓜托在手上,用另一只手敲打西瓜,靠听这种敲打产生的震动在西瓜内部传播的声音来判断西瓜的生熟、质量的优劣。
(2)播放“汽车从柏油路驶向高速公路”的视频资料。
通过上述材料启发学生可以用震动速度的变化来探索地球内部结构。
【学生活动】读教材阅读部分“认识地球内部结构”,思考问题:什么叫地震波?地震波一般有哪两种?各有什么特点?【师生小结】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高中地理》课件-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2.地质构造的类型和地貌特征。 3.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教学难点 1.板块构造与海陆的形成和分布。 2.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一、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质作用
1. 地质作用及其表现形 式
分类
什么是地质作用呢?
背斜和向斜的比较
褶皱基本形 岩层形态 态 背斜 岩层新老关 地表形态 系 未侵蚀地形 侵蚀后地形 一般是岩层 中心部分岩 常成为山岭 背斜顶部因 向上拱起 层较新 张力易受侵 蚀由山岭变 成于谷地, 一般是岩层 两翼岩层较 常成为谷地 向斜槽部受 向下弯曲 老 挤压物质坚 实,不易受 侵蚀由湾地貌
3.风力作用与风成地貌
风力作用的因素主要是 风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风,并且仅局限于干旱、 沙漠地区。风化作用形 成风化地貌,风力作用 形成风成地貌。
(1)风力侵蚀与地貌
风力侵蚀地貌有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 风蚀戈壁等。
(2)风力沉积与地貌
2.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
(1)流水的侵蚀作用 (2)流水的搬运作用 (3)流水的沉积作用
(1)流水的侵蚀作用与侵蚀地貌
(2)流水的沉积与沉积地貌
比较冲积扇和三角洲两种地貌在形态上,冲积扇呈扇形,三 角洲呈三角形;在分布上,冲积扇出现在河流流出山口的地带, 而三角洲出现在河口地带。
流水作用与岩溶地貌
向斜
2. 断层
当来自水平方向的挤 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 变形,形成的是褶皱; 而当岩层受到来自垂 直方向的压力或张力 时,岩块会发生破裂、 位移或者错动,这就 叫断层。
断层
断层地貌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的内容,主要讲解地球的圈层结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并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该节课内容贴合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要求,通过讲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地球的物质构成和地球演化的基本原理,进而为后续地质学和地球科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各层的特点;•理解地球圈层结构与地球的物质构成和演化的关系。
能力目标•能够用地球的圈层结构解释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和地质事件;•能够运用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对地球演化过程进行基本描述。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特点;•地球圈层结构与地球演化的关系。
教学难点•地球圈层结构与地球演化的关系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地球的圈层结构,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教学:步骤一:导入与预设1.利用教学媒体展示一张描绘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你们观察到了哪些不同的层次?”2.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这些层次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步骤二:概念讲解1.根据学生的答案,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圈层结构,即地壳、地幔和地核。
2.逐层解释每一层的特点和组成物质,并与地球演化过程进行关联,让学生理解地球的演化是以地壳为载体的。
3.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震、火山喷发等现象,了解地球圈层结构与自然现象的关系。
步骤三:示例分析1.通过展示一些具体的地理现象,如地震、火山喷发、地壳变动等,让学生去解释这些现象与地球圈层结构的关系。
2.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因,并通过地球的圈层结构解释相关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步骤四:概念拓展1.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如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
高中地理《地壳的物质循环》教案范例
高中地理《地壳的物质循环》优秀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循环过程,掌握地壳中主要元素的存在形式、分布规律和主要矿产的形成。
2. 使学生理解地壳内部的动力作用,认识板块构造学说,能解释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思考、分析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壳的物质组成:地壳的分类、主要元素及存在形式。
2. 地壳的循环过程:岩浆形成、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转化。
3. 板块构造学说:板块的分类、板块运动、板块交界处的地理特征。
4. 地壳变动:地震、火山、地壳抬升、地壳下沉。
5. 地壳资源:矿产资源的形成、分布、开发与保护。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壳的物质组成、循环过程,板块构造学说,地壳变动及资源。
2. 难点:板块运动、地壳抬升与下沉的地理意义,矿产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壳的物质循环和板块构造学说。
2. 利用地图、图片、实例等教学辅助材料,增强学生对地壳变动和资源的认识。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的地壳结构图,引导学生思考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循环过程。
2. 授课:讲解地壳的物质组成、循环过程,板块构造学说,地壳变动及资源。
3. 案例分析:分析地震、火山等地壳变动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地壳变动的地理意义。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矿产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5.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壳的物质循环和板块构造学说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案例分析:地震与地壳变动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震的成因、类型及影响。
培养学生分析地震等地壳变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教学内容:地震的成因与分类。
地震波及的范围与破坏力。
地震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中地理《地球的结构》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高中地理《地球的结构》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借助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说出划分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主要依据和主要界面,并分析说明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特征。
2、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分析概括出地球各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3、学会绘制简单的地球圈层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教材、图片分析等方式,知道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及特点,明确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及各圈层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和强烈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难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和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软流层的位置及岩石圈的范围。
三、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问答法、图片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导入】我们吃鸡蛋的时候,剥开鸡蛋,都知道鸡蛋是几层的,有没有同学想过构成这种适合人类生存环境的地球可以分为几层呢?他们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呢?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获得问题的答案。
环节二:新课教学过渡:与吃鸡蛋不同,我们要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肯定不能把地球剥开看看到底有几层,那么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呢?1、划分依据地震波【教师引导】(1)夏季我们挑选西瓜的方法。
为了能够吃到可口的西瓜,我们通常把西瓜托在手上,用另一只手敲打西瓜,靠听这种敲打产生的震动在西瓜内部传播的声音来判断西瓜的生熟、质量的优劣。
(2)播放“汽车从柏油路驶向高速公路”的视频资料。
通过上述材料启发学生可以用震动速度的变化来探索地球内部结构。
【学生活动】读教材阅读部分“认识地球内部结构”,思考问题:什么叫地震波?地震波一般有哪两种?各有什么特点?【师生小结】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高中地理教案:认识地壳运动的类型
高中地理教案:认识地壳运动的类型认识地壳运动的类型引言:地壳运动是地球上重要的地理现象之一,它是指地壳在地球内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各种运动。
了解地壳运动的类型对于理解地理现象的产生和地球的演化过程至关重要。
本教案将为高中地理课程提供一个完整的地壳运动类型介绍,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内容。
一、地壳运动的概述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态岩石层,它由岩石、土壤和水构成。
地壳运动是指地壳在地球内部的力量作用下发生的各种变动和运动。
地壳运动是地球演化的基础,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形态、地理环境和人类的生存条件。
地壳运动通常分为构造运动和地质灾害两类。
二、构造运动构造运动是地壳运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包括地壳抬升、地壳下沉、地壳变形和地壳震动等。
在这些运动中,地壳的整体结构和地貌特征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
1. 地壳抬升地壳抬升是指地壳在内外力作用下垂直向上移动的过程。
它可以由地质作用引起,如火山爆发、岩浆侵入等,也可以由人类活动引发,如地下水开采、地下矿藏开采等。
地壳抬升导致地表海拔升高,形成山脉、高原和丘陵等地貌。
2. 地壳下沉地壳下沉是指地壳在内外力作用下垂直向下移动的过程。
它通常是由构造运动引起的,如板块俯冲和沉积物的压实等。
地壳下沉导致地表海拔降低,形成盆地、河谷和洼地等地貌。
3. 地壳变形地壳变形是指地壳在内外力作用下发生形态和结构变化的过程。
地壳变形可以是弹性变形,也可以是塑性变形。
弹性变形是指地壳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弹性回复,塑性变形是指地壳在外力作用下形成不可恢复的变形。
地壳变形通常导致地表地貌特征的改变,如断裂带、褶皱带和地堑等地形。
4. 地壳震动地壳震动是指地壳在地震活动中发生的振动现象。
地震是地壳运动中最具破坏性的一种形式,它是由地震波引起的地壳破裂和能量释放,导致地表产生震动。
地震不仅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造成巨大影响,还可以造成地质灾害,如地震海啸和地面塌陷等。
2021年高中地理第十一,十二课时: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褶皱构造的基本形态:向斜和背斜。
一般情况下: 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
岩层中间向上隆起,中心的岩层老,两侧岩层新。 岩层中间向下凹陷,中心的岩层新,两侧岩层老。
头脑风暴 乙
甲
北
1判断下面的褶皱哪部分是背斜,哪部分是向斜?为什么
甲:向斜 乙:背斜
2形成的山岭是背斜山岭还是向斜山岭?原因是什么? 受外力作用情况下,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物质疏松破碎,易被侵蚀,成为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作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薄弱地带向上的运动
岩浆活动和火山是一回事吗?
2,地壳运动(构造运动)
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
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 主,垂直运动为辅。
1、水平运动:
运动形式——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2、垂直运动:
运动形式——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即上升或下降
褶皱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外力 作用
太阳能
风化、侵蚀、 搬运、堆积、
削低高山,填平洼 地,使地表起伏状 况趋向于平缓
练习
1,读“地貌示意图” 回答:
由于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D,由于流水沉积作用
形成的是 ;由A于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由
于风力C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
B
2.被风“吹来”的高原是…………(A )
A.黄土高原
B.内蒙古高原
被风、流水、冰川等搬运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沉积、堆积的过程。
三角洲
冲积平原
冲积扇
流水沉积作用
新月型沙丘
深厚黄土层 的来源
风力沉积
冰川堆积
海浪堆积 沙滩
人教版高中地理重难点突破15 地壳物质循环和地壳变动
重难点14 地壳物质循环和地壳变动考点一:三类岩石与地壳物质循环Array读下面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图示①②③④四处物质的判断,正确的是 ( )①—沉积岩②—侵入岩③—变质岩④—岩浆A.①②B.①③ C.③④ D.②④2.下列各种岩石和岩浆之间的转换过程中,正确反映地壳物质循环的是 ( )A.①②③④①B.③⑤①④③ C.③①④②D.②④①⑤6.(09年·上海卷)具有层理构造的岩石是 ( )A. 侵入岩B. 喷出岩C. 变质岩D. 沉积岩3.(05年·江苏卷)石灰岩受岩浆烘烤变质形成A.砂岩B.板岩C.玄武岩D.大理岩考点二:板块构造学说(09年〃上海卷)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
读图4-2-15“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示意图”回答8~10题。
图4-2-158.图示的板块边界是( )A.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B.大洋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C.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边界D.大陆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9.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相关的是( )A.东非大裂谷 B.日本列岛C.阿尔卑斯山脉 D.落基山脉10.板块构造学说有助于人类进一步认识( )①海陆间水循环的机理②洋流分布和运动规律③地震分布和活动规律④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1.(10年·海南卷)2010年春季,冰岛的火山多次喷发,使一些地区的航空运输业遭受了巨大损失。
读图4-2-16冰岛多火山是因为它处于 ( )A .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挤压地带B .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分离地带C .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挤压地带D .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分离地带考点三:内力作用与地貌1.下列地形中,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A.三角洲平原B.大陆架C.黄土高原面D.沙丘(10年·北京卷)下图是八达岭长城照片,该段长城主要坐落在花岗岩侵入体上。
1.图中指示山脊和山谷的分别是 ( )A .①和② B.②和③C .③和④D .④和⑤2.八达岭地区花岗岩从形成到出露所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 )A .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B .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C .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D .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11年·山东卷)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地区地貌景示意图。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章宇宙中的地球第3节地球的演化过程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三节地球的演化过程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任务设定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1.通过野外实地考察观察地层和化石,分析地层和化石的形成过程。
(地理实践力)2.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变迁。
(区域认知)3.了解地球每个演化阶段地壳运动特点、生物演化特征和成矿规律,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规律;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说明地壳与生命的演化过程。
(综合思维)4.通过地质史上的生物灭绝事件,认识保护濒危动植物的重要性,了解人类出现的过程,说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1.什么是化石?其作用是什么?2.地球演化史可分为哪几个代?3.说出地球上生物的演化过程?4.地球上有哪两大成煤时期?一、原始大气、海洋和陆地1.地球的诞生(1)时间:形成于46亿年前。
(2)特点:地球上大部分的岩石处于熔融状态。
2.原始大气、海洋和陆地的形成(1)地壳的形成:随着陨石撞击的不断减少,地球逐渐冷却。
地球表层冷却形成了原始的地壳。
(2)原始大气的形成:地球内部的气体溢出形成了原始的大气圈。
(3)原始海洋的形成:火山喷发时释放出大量水蒸气、二氧化碳、氮、氢等气体,形成厚厚的云层。
云层不断凝结致雨向地表倾泻,地表的雨水汇聚到低洼地带,原始海洋开始形成。
[图表点拨]教材P19图1-3-2,该图展示出:(1)地球早期火山喷发频繁,地球温度很高。
(2)火山喷发释放出大量水蒸气、二氧化碳、氮、氢等气体,天空中烟雾密布。
(3)地球内部的气体逸出形成原始大气圈,水蒸气凝结形成降水,在低洼地带集聚形成原始海洋。
[提示]来自地球内部。
二、地质年代表1.地层与化石(1)地层:地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时代含义的成层的岩石和堆积物。
(2)化石:岩石形成过程中保存下来的石化的古代生物遗体或遗迹。
(3)意义: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
2.地质年代表(1)地层单位:地质学家们通常根据地层顺序和古生物遗体或遗迹,把地层划分为若干大小不同的单位,称为地层单位。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一节 第1课时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基础认知•自主学习 能力形成•合作探究 素养发展•图表应用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素养目标】 1.综合思维:结合具体地貌案例,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角度综合分析地貌形成 的内力作用。 2.区域认知:结合图像、视频等资料,识别内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推断其形成 过程。 3.地理实践力:通过进行野外考察,记录地层信息,总结区域地质、地貌特征,推断 其形成过程。
基础认知•自主学习
一、地质作用
项目
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
地球内能
对地貌影响 造成地球表面的巨大_起__伏__
外力作用 太阳辐射能和_重__力__能__
削平山岭、填塞低地
作用过程 除火山和地震之外都非常缓慢 一般较为迅速、明显
二、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岩浆活动:
2.地壳运动: (1)两个概念。 ①褶曲:岩层因_受__力__而发生弯曲。 ②褶皱:岩层受力发生的一系列褶曲。 (2)两种基本形态。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思路如下: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示区域地处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区域断裂发育显著;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可知,断裂发育是由于板块运动的压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 力,使岩层发生断裂;该地处于从第一级阶梯的青藏高原向第二级阶梯的云贵高 原、四川盆地过渡地带,板块运动活跃,受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挤压的影响,造 成板块运动的压力超过该地岩石的承受能力而导致断裂发育。第(2)题,由上题 分析可知,图示区域断裂发育显著,断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外力侵蚀,在流水侵蚀 作用下发育成河流,故河流多沿断裂分布。
答案:(1)受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挤压的影响。图示区域处于从青藏高原(我国 地势第一级阶梯)向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构造运动活 跃。板块(地壳)运动的压力超过这里岩石的承受能力,断裂发育。 (2)断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流水侵蚀,发育成河流。
高中地理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知识点梳理
高中地理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知识点梳理一、地壳的变动地质作用:二、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1.地壳运动:指由于内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的机械运动。
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基本上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因而地壳运动又称为构造运动。
2.板块构造(1)全球岩石圈分成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非洲板块。
(2)板块内部地壳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地壳活跃,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于这一地带。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者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板块张裂处形成了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两大陆板块交界处相撞形成巨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大陆板块与大样板块相撞,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三、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1.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的变形、变位。
2.构造地貌: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
3.地质构造规律的实际应用应用规律原因找水向斜:良好的储水构造,常有自流井分布向斜构造底部低凹,两翼的水容易向中间渗流汇集,形成地下水,故可在向斜槽部打井。
向斜构造汇集的地下水,要承受静水压力,因此常形成自流井断层:多泉水、湖泊分布断层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岩隙水多沿着断层线出露断层:常发育沟谷、河谷断层岩石破碎,容易被风化侵蚀,常发育成沟谷、河谷,有利于地表水汇集找矿背斜:良好的储油(气)构造背斜顶部岩层封闭,易于储油储气,气分布于顶部,水分布于底部,油在中间向斜:良好的钻矿位置岩层中的煤、铁矿等矿产多保留在向斜处,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其岩层中的矿产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断层:良好的钻矿位置断层地带有利于矿体的形成工程建设大型工程建设:应避开断层、背斜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大型工程建设容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积水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背斜山坡上的大型工程建设易产生滑坡地下隧道:选背斜,避开向斜背斜岩层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向斜地形一般为盆地,成为雨水汇集区,在此处开隧道,隧道可能变成水道采石场:应选背斜顶部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被侵蚀,裂隙发育,岩石破碎,为采石场提供原料四、外力作用与地貌侵蚀地貌搬运与沉积沉积地貌流水作用①冲刷坡面,形成沟谷,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②瀑布、峡谷是最强烈的表现①搬运侵蚀后的产物;②流速降低,泥沙逐渐沉积①山前形成冲积扇;②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风力作用风蚀沟谷、风蚀洼地、戈壁、裸岩荒漠①搬走地表沙尘、碎屑;②风速降低,泥沙逐渐沉积①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②沙漠外缘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1.外力作用的形式以及关系2.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干旱地区以风力侵蚀为主;湿润地区以流水侵蚀为主;高山地区以冰川侵蚀为主;沿海地区以海浪侵蚀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教案第四章地壳和地壳的变动
第三节地壳运动教案
王怀术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地壳变化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内力、外力作用以及两者关系,引导学生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来分析地壳变动,使学生学会用运动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来辩证地分析地表形态的变迁。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3.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使学生在了解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教学难点
1.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2.背斜、向斜的判读。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
投影仪、投影片、板图、吹塑纸做的断层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位在青藏高原上跋涉的旅行者,途中休息时从路边岩层中随手拿起一块小石头玩赏时受小石子的纹路的吸引,他不禁仔细观瞧,吃惊地发现这竟是一个古代海洋生物化石!
近年来,人们在台湾海峡海底某些地方发现有古代森林的遗迹。
这些发现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地壳和宇宙间一切物质一样,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
岩层的变形,海陆的变迁,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
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板书】第三节地壳运动
一、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
【提问】哪位同学能够例举地质作用改变地表面貌的实例?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在副板书上一一记录。
【教师讲授】地壳运动的速度是不均匀的。
地震以其突然、瞬间、剧烈的特殊运动形式,使人们直接感受到地壳运动的发生;而普遍的,经常的地壳运动,由于进展十分缓慢,不易被人们直接察觉,但它控制着地表沧海桑田的变迁,影响着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塑造着新的构造形态。
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以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的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其次是重力能。
【提问】同学们所举的这些实例中,那些属于内力作用?哪些属于外力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出示投影片1】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区别。
随着教师的讲授,概念、能量来源的内容逐条复合填写在表格上。
【启发提问】分析这些实例,请同学们总结归纳:
(1)内力、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2)内力、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各有什么影响?
(3)内力、外力作用是怎样的相互关系?
学生讨论,完成表格。
内容逐条复合填写在表格上。
【转折过渡】地壳运动是复杂多样的,根据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种。
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而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却在不断缩小。
【启发提问】(1)上述地壳运动属于水平运动还是升降运动?
(2)请预测一下,千万年后红海和地中海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小结】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它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相对方向的水平运动常常造成巨大的褶皱山系,相反方向的水平运动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大量资料证明,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是其各个部分不断发生着水平运动。
【出示投影片2】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边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情况。
【启发提问】(1)请分析一下这里海岸变动情况?
(2)设想一下升降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概括小结】升降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上升或下降的运动。
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或凹陷,从而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板书小结】二、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
1.水平运动
2.升降运动
【转折过渡】在山区,尤其是山区公路边,由于开山修路的原故,常常有岩层裸露出来,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地壳运动的“足迹”—岩层的变形,变位。
这种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板书】三、地质构造
【画板图】褶皱图、背斜与向斜图、地形倒置示意图,并结合书页受挤压变形的实验演示。
【教师边绘图边讲解】岩层在形成时一般是水平的。
岩层因受力而发生弯曲,叫做褶曲。
发生一系列褶曲即波状弯曲变形,就叫做褶皱。
褶皱的不同形态和规模,常常反映了当时地壳运动的强度和方式。
世界上许多高大山脉都是褶皱山脉。
褶曲的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
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
但是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长期的外力作用下,背斜常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力,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在内力作用下形成的褶皱构造,其初始构造形态与地形形态一般是一致的。
背斜上拱形成山峰,向斜下凹形成谷地,即所谓顺地形。
在年轻的褶皱构造地区,这种顺地形占优势。
而在时代较老的褶皱地区,常出现构造和地形不协调的现象,背斜变成山谷,向斜成为山峰,即所谓逆地形,也叫做地形倒置。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形态上来判断背斜或向斜。
背斜顶部被侵蚀后,下面的岩层裸露出来,所以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无论岩层怎样变形,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背斜或向斜,都是可靠的。
【出示投影片3】背斜向斜比较表。
请学生填写表格。
【转折过渡】书页纸张很柔软,受力发生了弯曲变形—褶皱,岩层可塑性差,如果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强度,岩层会怎样?(岩层会断裂错开)
用吹塑纸教具在黑板上演示:断层、阶梯状断层、地垒、地堑。
【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岩石受力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这种断裂构造叫做断层。
岩层断裂错开的面叫断层面。
在地形上,断层常形成平直的
陡崖,断层地带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出现泉和湖泊。
在自然界,断层的分布不是孤立的,在一个地区常出现多个断层,并以一定的形式组合起来。
比较常见的组合类型有以下几种情况:阶梯状断层、地堑、地垒。
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断层大致平行分布,中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这种断层组合叫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如我国的庐山、泰山。
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断层大致平行分布,中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这种断层组合叫地堑,在地形上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
著名的东非大裂谷,我国陕西的渭河平原和山西的汾河谷地,都是大地堑。
【板书总结】
【反馈】在一幅图上叠加背斜、向斜、地垒、地堑等知识,让学生判读。
【课堂总结】我们用“坚如磐石”、“稳如泰山”来形容稳定和不变,然而通过对地壳运动的了解,我们认识到我们脚下的大地正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地壳表面面貌,仅是地壳漫长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镜头。
地质构造破坏了地壳的连续完整性,为成矿物质提供了良好的迁移通道和赋存场所。
了解地质构造规律,对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大有帮助。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我们要不断深入地了解自然。
板书设计
第三节地壳运动
一、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
二、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
1.水平运动
2.升降运动
三、地质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