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探究型实验及物理答题技巧

初中物理探究型实验及物理答题技巧
初中物理探究型实验及物理答题技巧

探究型实验

一、探究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1.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明进行了如图X4-3-1所示的实验,并得到下列表格中的有关数据,请回答:

实验次数 1 2 3 4 5

入射角(度) 12 22 32 42 52

反射角(度) 12 22 32 42

图X4-3-1

(1)小明想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他应如何操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中的空格处,应该填的数据是________.分析上述数据,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上表数据,你还能发现其他哪些规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可折转的光屏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写出两条)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光的反射有何实际应用?又有什么危害?

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危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如图X4-3-2所示,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图X4-3-2

(1)在光具座上由左向右依次放置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为了使烛焰的像成

在光屏正中间,应调整________和________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跟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当蜡烛位于距凸透镜左侧22 cm位置时,调节光屏的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等大的实像,则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______cm.

(3)当烛焰距凸透镜15 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____(填

“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4)若固定蜡烛和透镜位置后,调节光屏的位置,在光屏上却怎么也得不到像,其原因

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若调节三者位置,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像,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当蜡烛逐

渐远离凸透镜,则光屏应________(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才能在光屏上

得到清晰的像.

(6)蜡烛的火焰经凸透镜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若用不透明的纸片将透镜的上半部分遮

住,则屏上的像()

A.根本看不到B.将变得比原来暗些C.只剩下半截了D.不发生任何变化三、探究物态变化过程

3.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如图X4-3-3所示,甲、乙、丙三组同学分别从A、B两套器材中任选一套来完成实验:(实验室已准备多套A、B装置)

图X4-3-3

(1)甲组同学发现所测水的沸点高于100 ℃,他们选择的是________(填“A”或“B”)套装

置.

(2)乙、丙两组同学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水开始沸腾的时刻不同,他们绘制的

沸腾图象如图C所示:a、b两种图象不同的原因是水的________不同.

(3)通过分析图象C,归纳出水沸腾的特点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明同学在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实验时,发现从开始给水加热到水开始沸腾所用

的时间过长,请你帮助他找出可能存在的原因.(写出两种即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这段时间过长.如果要适当缩短实验时间,则可行的一种方法

是_________________.

四、测物体的密度

4、(08·广州市)小明用天平、大杯、小杯和密度为ρ的水测一石块密度.

(1)天平平衡时如图10所示,石块的质量m=________。

(2)小明测量石块体积的操作步骤如下:a.测出空小杯的质量m1

b.把装了水的大杯和空的小杯如图11放置

c.把石块缓缓放入大杯中,大杯中部分水溢进小杯

d.测出承接了溢出水的小杯总质量m2

请你指出步骤b的错误之处:_____________

(3)用本题中出现过的物理量符号表示石块体积为____;

石块密度为_____________(设步骤b中的错误已改正).

5、(2008四川广安)小刚同学想测酱油的密度,但家里只有天平、小空瓶,而没有量筒。

他思考后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了测量,测量内容及结果如图所示。

(1)他第三次测得物体的质量如图乙中祛码和游码所示,其结果m3= g;

(2)请按照图甲的顺序写出对应的实验步骤: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3)请你根据小刚测量的数据帮他计算出酱油的密度:

五、探究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6.(2010年广东)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图X4-3-10

(1)小明的三次实验情况分别如图X4-3-10中的甲、乙、丙所示.实验时,用弹簧测

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木板(或毛巾)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______________知识可知,这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小明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时,利用图X4-3-10中甲、乙两

组数据比较得出“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的结论.你认为他这样对比这两

组数据就得出这样的结论对吗?______.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根据小明这三次实验情况设计一个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4)从图中甲、丙两组数据比较,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探究简单机械的特点

7.如图X4-3-11是小海同学“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特点”的实验装置.他按图示提起钩码时注意保持测力计匀速移动,分别测得一组数据如下表所示.

图X4-3-11

请你分析:(1)比较测力计示数的大小,可知:使用动滑轮的好处是____________;

(2)比较测力计拉力的方向,可知:使用定滑轮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钩码升高相同的高度,比较乙和丙实验测力计移动的距离,可知:使用动滑轮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提升重物的过程中,如果要同时兼顾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则应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进一步分析实验数据,你还发现什么规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分析或计算什么,得到什么结钩码重G/N

钩码升高高度

h/m

测力计示数

F/N

测力计移动距

离s/m

甲0.98 0.2 0.98 0.2

乙0.98 0.2 1.02 0.2

丙0.98 0.2 0.55 0.4

论.写出一个即可).

8、(2007桂林)小明对“斜面的机械效率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课题,提出了如下一

些值得探究的猜想:

①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关;

②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③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长度有关;

④斜面的机械效率与物体的重力有关。

给你如图所示的装置,请你选择上述猜想中的一项,并解答下列问题:(1)你选择的猜想是(填写序号)

(2)要用图中的器材完成你选择的探究,还要补充的器材是:(至少写出两种)、 .

(3)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需要控制不变的因素有:

①;②;③。

七、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9.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

(1)应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______位置平衡,这样做是为了便于测量

________;如发现杠杆左端偏高,则可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调节,或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调节.

图X4-3-12

图X4-3-12是小明同学三次实验的情景,实验时所用的每个钩码重0.5 N,杠杆上每一格长5 cm,部分实验数据已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次数动力F1/N 动力臂L1/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1 1.5 10 1 15

2 1 20 2 10

3 1 20 1.5 10

(2)小明的第3次实验存在错误,其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此探究实验应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另一实验小组的同学获得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动力F1/N 动力臂L1/cm 阻力F1/N 阻力臂L1/cm

4 5 5 4

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你认为他们的实验存在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压强的概念

10.为了探究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小红同学提出了一些猜想与假设,并对一些相关实验进行验证.

(1)下列A、B、C是小红同学提出的三个猜想,题中已经写出一个,请帮小红写出另

外两个.

猜想A:液体的压强可能与液体的面积有关;

猜想B:液体的压强可能与液体的________有关;

猜想C:液体的压强可能与液体的________有关.

(2)如果影响液体的压强的因素有多个,要研究液体的压强与某个因素的关系,需要先

控制其他几个因素不变,这在科学探究中被称为控制变量法.

下面是小红同学设计的用U形管压强计研究影响液体压强因素的实验:(如图X4-3 -13所示)

图X4-3-13

请你在认真观察每个实验的基础上,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1是想验证____________相同时,液体的压强与________的关系;

实验2是想验证________相同时,液体的压强与________的关系;

实验3是想验证________________相同时,液体____________的压强都相同.

11.(2011年广东)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中,小邹同学用一块海绵和两块规格相同的长方体砖块做了如图X4-3-14所示的一系列实验,请仔细观察,并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图X4-3-14

(1)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是通过比较海绵的______程度来确定.

(2)分析比较乙和丙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比较图________的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

(4)进一步综合分析图甲、乙、丙和丁的实验现象,并归纳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探究浮力大小的决定因素

12.(2012年广东)如图X4-3-15所示,底面积为80 cm2的圆筒形容器内装有适量的水,放在水平桌面上;底面积为60 cm2、高为12 cm的实心圆柱形物体A用

细线拴好并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小王要探究圆柱形物体A逐渐浸入圆筒形容器

内的水中时(水没有溢出容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与圆柱形物体A下表面离水

面的距离h的关系.(不计细线重,取g=10 N/kg)

(1)除图中的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__.

(2)小王从物体A接触水面至接触容器底之前,分别记下h和F,图X4-3-15

并将测量的结果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

实验次序 1 2 3 4 5 6 7 8 9

h/cm 0 2 4 6 8 10 12 14 16

F/N 9.0 7.8 6.6 5.4 4.2 3.0 1.8 1.8 1.8

①依据表中的数据,在图X4-3-16所示的

坐标中画出F与h的关系图象.

图X4-3-16

②分析表中的数据并观察图象,可以得出结论:在物体A没有浸没之前,当h增大

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________;在物体A浸没后,当h增大时,弹簧测力计

的示数F______.(均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③从表格中可知:在做次序3的实验时,物体A受到的浮力为________N.

(3)物体A在容器内浸没后与未放入物体A前比较,水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强增加了________Pa.

十、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13.(2011年绵阳)如图X4-3-17所示的是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示意图.

图X4-3-17

(1)该实验要探究的是物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关系.

(2)该实验中,物体的动能是指物体________(填“A”或“B”).

(3)该实验中,物体动能的大小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反映的.

(4)该实验物体的速度是指物体A从斜面上静止滚下与物体B碰撞时________(填“碰前A”、“碰后A”、“碰前B”或“碰后B”)的速度,它是通过______(填“高度”或“质量”)来改变的.

(5)实验中多次让物体从斜面同一高度上静止滚下时,应改变________(填“物体A”或

“物体B”)的质量,这是为了研究物体动能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第一:

先拣会做的做一定要先把看上去一眼就会的先做完这样你就有一部分分稳稳的握在手里了你的心态也会不一样了心理就有底了

拿到卷子先用三分钟时间大概扫一下整套卷子的难度分布大概确认一下答题策略先做会做的在做可能会作的最后作不会做的不会做的尽量写

第二:

对于大题:先猜后解的策略即使不会解也要把答案蒙上对于电学比例题因为求R比例的题比例都不大不会给什么3:1.4这样的比例给的比例都是比较简单的数所以可以先猜后解反正猜得出来猜不出来半分钟就知道猜不出来在规规矩矩的解力学大题也可以这么干只是需要你观察的更好些

第三:

多选题如果是计算不会做的情况下也可以用选项去验证题目因为是多选所以肯定应该

不止会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这样如果B对用B的结论还能再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一定在其它选项中

第四:

透镜成像成放大或者缩小的像最好一眼半秒钟就能看出来又快又准同时为其它题赢得时间

平面镜成像来回就考从多个角度观察玻璃板和水平面是否垂直等固定东西背都应该背下来

第五:

电路故障题正着做和反着做

可以先读题目再看是否选项满足题目或者先看选项的故障再看是会否会出现题目所说现象

第六:

电学测未知电阻的题

出在后半段的一般来说不会直接靠欧姆的规律一般会有一个已知R然后是有电压表或者电流表他们的作用就是

去凑出已知R前面的那个系数比如时(U1-U2)/U1作用就是消掉单位只剩下纯系数

第七:

函数关系题

其实考得就是数学观察能力因为是函数关系考虑两件事情首先看是否和所学的规律一致比如可能是液体压强和密度的关系那你就基本知道是正比反比关系了

如果没有直接的规律对应那就看两个变量的基本关系是一个变大另一个变大还是变小先明确基本关系在确定细节

第八:

最后写实验步骤题

关键点是两个变量应该是分别独立测出来切不可用结论验证结论

第九:

如果还剩两分钟了

大题还没做也可能弄个一分

第十:如果还有点时间把受力分析图给画了再看看第一问是否好做

第十一:先拿下第一问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心得体会完整版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心得 体会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物理实验教学从实入手 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主要方法, 也是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建立基本概念、培养科技 精神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要贯穿实验这一条主线, 要想达到这一目标, 必 须把握好“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探究实验”这三个关键环节。 1 演示实验教学要做到“精、真、显” 演示实验是指为配合教学内容而由教师操作示范的实验。它能化抽象为具体, 化枯 燥为生动, 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帮助他们掌 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精”是要精心准备, 要在选题、仪器、教案、教法等各个方面进行 充分准备。在选题上, 对于教材中提供的演示实验要作为首选, 但要结合实际。在仪器上, 要在课前认真检查实验所需仪器的性能, 必要时可以先做一遍实验,确保仪器的完好。在 备课上, 教师要对教材进行认真分析, 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 对可 能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在教法上, 教师要对授课内容有整体把握, 对何时进行实验, 在 实验中有什么现象, 根据这些现象引导学生应归纳出什么规律或总结出什么结论, 学生会 提出哪些问题要在课前考虑清楚。“真”教师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也必须保证过程的真 实性和结论的可靠性。因此一定要尽可能保证实验的成功。要保证实验成功, 除了在课前 充分准备外, 还要求教师有深的理论功底和较刻苦的钻研精神。一旦实验中出现了问题, 教师一忌忙乱, 二忌简单, 三忌虚假, 教师对出现的问题要迅速地分析原因, 找出错误的 所在, 并向学生做出正确的解释, 尔后重新开始实验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显”是显明 易见, 演示实验的目的就是要使全体学生有直观的印象, 并通过其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 2 “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 通过亲自实践, 验证物理规律、加深 对教材理解的教学手段。学生亲自操作、观察、记录、分析和总结物理现象, 是对知识的

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整理

观察沸腾实验: 1.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如图1所示,是小明同学用温度计测小烧杯中水的初温时的操作图。A是操作过程,B是读数过程,C是读取的温度。 ①A图中操作的错误是;②B图中读数的错误 是; 图A 图B 图C 图D 图 E 图F ③若操作正确无误,根据C图可知此时烧杯中水的实际温度 是℃。 (2)小明同学在利用图D所示的装置做实验时,实验过程中主要观察,发现从开始给水加热到水开始沸腾所用的时间过长,请你帮助他找出可能存在的原因。(写出两种即可) ①;②。 为了缩短把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请你提出二条有效的操作建议:

探究串、并联电路规律 甲乙 1.在探究串、并联电路规律的实验里,王大海进行了如下操作: (1)①把两个标有“2.5V 0.3A”的小灯泡L 1和L 2 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上,使 灯泡发光(如图甲所示). ②分三次接入电压表,分别测量AB之间、BC之间、AC之间的电压并记入表一. (2)①把上述两个灯泡改接成并联后,接到另一电源上,使灯泡发光(如图乙所示). ②分三次接入电流表,分别测量A、B、C三点的电流并记入表二. 请你评估: (1)表一的测量结果有一个是错误的,错误的是,判断的依据是 (2)表二的测量结果是否可能?谈谈你的观点: (3)请你分析说明小明同学这一实验方案中的不足:________ (4)实验的改进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是某实验中的三个电路图,请仔细观察后回答. (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 是 _ (2)你的结论 是 ; (3)夏荷同学探究出的结论是: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大于任何一个用电器两端的 电压。秋宁同学的结论是: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个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之和。对他们的结论,你如何评估? A B C 3.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完整版)

年级:八年级姓名:日期:地点:物理实验室 实验名称: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实验目的 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找出成像的特点。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 同样大小的蜡烛一对,平板玻璃一块,方座支架(或玻璃板支架),白纸一张,三角板一对,刻度尺一把。 三、实验原理: 光的反射规律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 (1)检查器材。 (2)在桌上铺上白纸,在白纸上竖直的放上平板玻璃,在纸上记录玻璃板的位置。 (3)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 (4)移动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让它跟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 (5)观察两根蜡烛的位置、像与物的大小并记录。 (6)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复实验步骤(4)、( 5)两次。 (6)找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像的位置跟物体和平面镜的位置的关系。 (7)整理器材、摆放整齐。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 1. 记录数据 实验结论 (1) 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等

年级:八年级姓名:日期:11、15 地点:物理实验室 实验名称: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一、实验目的 探究凸透镜成放大和缩小实像的条件。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 光具座,标明焦距的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废物缸。 三、实验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 (1)检查器材,了解凸透镜焦距,并记录。 (2)把凸透镜、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位置基本正确。将点燃的蜡烛,安装在光具座上,通过调节,使透镜、光屏和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外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实像时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U1。 (4)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内且大于1倍焦距某处,再移动光屏直 到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清晰的实像时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U2。 (5)熄灭蜡烛,将蜡烛、凸透镜、光屏取下放回原处。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 1?凸透镜的焦距=10 。 2. 记录数据: 3. 实验结论: 物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物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初中物理实验常用的十二种方法

中学物理实验常用方法 一、观察法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记录总结数据和思索得来的。例如: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通过观察几匹马拉不开半球,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二、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指一个物理量与多个物理量有关, 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 分别加以研究, 例如:研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时, 控制导体的电阻不变, 改变导体两端电压, 看导体中电流的变化, 得出欧姆定律I=U/R。

三、转换法 一些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的微观现象,要研究它们的运动等规律,使之转化为熟知的看得见的现象来认识它们。这种方法在科学上叫做“转换法”。如:分子的运动(通过观察花粉证明水分子的热运动) 例如:1.测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我们转换成测排开水的体积(阿基米德原理) 2.在测量滑动摩擦力时转换成测拉力的大小,(二力平衡原理) 3.大气压强的测量(无法直接测出大气压的值,转换成求被大气压压起的水银柱的压强)(托里拆利实验) 4.在研究物体吸热能力(比热容)时,我们通过温度计示数判断热量的多少。 5.通过铁钉数量来判断磁性的强弱(我们无法直接看到磁场)等, 四、累积法 积累法是指在测量微小量的时候,常常将微小的量, 积累成一个比较大的量。 比如在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的时候,我们先测量100张纸的厚度在将结果除以100。 五、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指抓住两个看似不同的物理过程, 寻求其共同效果。如用合力替代物体所受几个力时, 合力与原来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研究串、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时, 用总电阻大小代替分电阻大小;在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由于我们无法真正的测出物与像的大小, 所以利用了一个完全相同的另一根蜡烛来等效替代像的大小, 从而验证物与像的大小相同。 六、归纳法 是通过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信息的技术。要做出正确的归纳,就要从总体中选出的样本,这个样本必须足够大而且具有代表性。 在验证导体的电阻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经过多次的实验我们得出了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材料,横截面积,温度有关,也是将实验的结论整理到一起后归纳总结得出的。即多次实验使实验具有普遍性

人教版初中物理实验探究题集锦

电磁铁磁性影响因素 1、控制变量法,转化法。 2、影响因素:电流的大小、线圈的匝数、铁芯的有无。 3、电磁铁吸引曲别针/大头针/铁钉的数目(转换法)(看题目中给什么)谁吸的多谁的磁性最强。 4、实验中下方铁钉张开(散开):同名磁极相互排斥 5、会用安培定则判断电磁铁的磁极(先标出电流的方向)。 6、把两个电磁体串联,目的是使通过他们的电流相等。 焦耳定律 1、焦耳定律的依据是电流的热效应。 2、用到的两个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3、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温度计示数的变化、反映了电阻丝产生热量的多少(转换法)。 4、在探究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的多少和电阻的的关系实验中,用此电路探究和电阻关系的好处/串联的好处:控制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在探究电流通过到提示产生热的多少和电流的关系实验中,控制电阻和通电时间相同。 5、结论:注意前提条件在电流相同和通电时间相同时在电阻相同和通电时间相同时。 7、U型管中液面高度变化不明显的原因:装置气密性差。 8、并联一个电阻的好处:并联分流,保证通过容器中电阻的电流不同。 9、实验中利用气体的热胀冷缩(看题目中用的什么),U型管中液体液面高度的变化。 10、用空气来做实验的好处:空气受热容易膨胀,便于实验观察。

测小灯泡的电功率 1、实验原理:P=UI 2、电路图:画电路图、连接电路图(注意要求,比如向右滑滑动变阻器电阻变大)、(实物图和电路图要注意对应)找错误(要求对电路图要非常的熟悉)。 3、不能多次测量求小灯泡的电阻:灯丝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4、电压表的量程:根据灯泡的规格(如2.5V)来判断、电池的个数。 电流表的量程:需要简单进行计算U/R P/u 5、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保护电路改变灯泡两端的电压。 滑动变阻器的移动:此时的功率比额定功率大,还是比额定功率小(比较实际电压比额定电压大还是小)要测额定电功率,滑片要向哪端移动(注意比额定电压大,还是比额定电压小)、移动时眼睛看着电压表、电流表的读数(三遍)、计算额定功率。 6、故障题: 短路(电流变有数,电压表没数)、断路(电压表有数,电流表没数)、连上就亮了(开关未断开)、滑动变阻器没有移到最大阻值处、滑动变阻器的导线同时接在了下端两个接线柱上、电压表随灯泡亮度的增大而减小(电压表测量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 7、假如灯泡的测量需要大量程,大量程损坏改测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 8、多次实验的目的:寻找不同电压下灯泡的电功率规律。 9、结论:实际电压越大,实际电功率越大,灯泡越亮。 10、连接电路前开关应断开。滑动变阻器滑到最大阻值处(离下接线柱最远端)(看清填左右,还是填ab):保护电路。 电阻的测量(伏安法测电阻) 1、原理:R=U/I 2、电路图:画电路图、连接电路图(注意要求,比如向右滑滑动变阻器电阻变大)、(实物图和电路图要注意对应)找错误(要求对电路图要非常的熟悉)。 3、滑动变阻器作用:保护电路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 4、多次实验的目的:取平均值减小误差/测物体长度 5、不能多次测量求小灯泡的电阻:灯丝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6、滑动变阻器的移动:看电压表 7、故障:断路(电流表没有数、电压表有数,显示电源电压、电压表和谁并联、谁断路)。短路(电流表有数,电压表没数)。选滑动变阻器:会计算(选大的)。 8、将定值电阻换成小灯泡可以做测小灯泡电功率实验。 9、三次数据相加取平均值。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探讨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探讨 摘要: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主要渠道和有效手段。然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很大范围内物理实验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处于”讲起来重要,教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的状态。实验教学因长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而成为物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采取”以讲代做”的实验教学方式大有人在。教学大纲上规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和落实,导致实验室和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十分低下,教育资源严重浪费。实践证明:只有通过训练有素的实验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如: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LL 同样,只有加强实验教学,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学生。而这种能力正是日后成为合格劳动者所必需的劳动技能素质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如何来加大实验教学力度,改进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以推进物理素质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切实重视演示实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倍深。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好几倍。“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成绩优秀的物理尖子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具有很强的“悟性”,这种“悟性”源于对日常生活丰富的感性认识。对物理学习有障碍的人,其最大的障碍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缺少对日常生活的用心观察,头脑中缺乏感性经验,而这些感性经验恰恰是物理思维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采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教师不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将它搬上“讲台”,进行演示。演示的形式不能仅仅是“教师演,学生看”,还可以是“教师导,学生演”?即边学边实验。 例如:利用鸡蛋做实验。鸡蛋很容易找到,若引导学生利用鸡蛋做实验,既可说明物理道理,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做压强的实验 鸡蛋握在手中,使劲握也难以破碎,但手拿鸡蛋在碗边轻轻一敲即破。说明:鸡蛋紧握在手中时,受力面积大,

初中物理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初中物理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课题:物理课堂教学实验探索 题目的界定:物理实验改进、 案例内容:水沸腾实验的改进活动方案 形式:实验探究 预计效果:第一阶段通过操作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 第二阶段讨论并设计改进方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第三阶段推广实施,并做好总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具有创造性思考能力 案例:水沸腾实验的改进过程 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器材是:烧杯、水、温度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中心有孔的纸板、钟表。如果根据课本上的这些实验器材,安装并进行实验,弊端有三个: 时间比较长 沸腾的剧烈程度不够 气泡变化不明显。 针对以上情况,我校对此实验做如下改进 实验器材 大试管(长约25cm 直径4cm)、水、温度计、铁架台、酒精灯、火柴、钟表。

探究实验步骤 提出问题:水沸腾时有什么特征? 按照如图所示装置安装器材。 进行试验:用酒精灯给盛水的大试管加热至沸腾,在水温达到80 ℃时,每隔5s记录一下水的温度,同时观察水中气泡,把记录的温度示数和气泡变化情况填入下表。 描绘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 解决前面的问题总结沸腾沸点的定义 教后小结 改进后的试管的容积比烧杯的容积小的多,加热时间短,沸腾特别剧烈。再有试管比较长,沸腾前试管上下的温差比较大,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由于经过的路径长,水蒸气遇冷液化的越多,气泡变小越明显。沸腾时试管内水的温度相同,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不断吸入水蒸气,由于经过的路径长,吸入的水蒸气就多,气泡就越大。此实验弥补了以上三大缺点。 成果展示:论文、阶段总结资料、试验教具展示、学生获奖证书等 初中物理研究学习探究活动设计方案 组织课外探究活动教学时,深感课外探究的话题难找,究其原因,课外探究不同与课内探究,既不是课内探究的重温,又没有前人的经验借鉴,必须有教师的创造性思考。其实,教师只要做有心人,切入课外活动并不难。下面例子简要说明我校的物理学科课

(完整版)初中物理探究实验大全

初中物理探究实验大全 一.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 1器材:溢水杯、小桶、弹簧测力计、水、重物 2.猜想与假设:浮力的大小可能等于液体所受的重力。 2.实验步骤分析 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所受的重力G物。 ②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桶的重力G桶。 ③溢水杯中放满水,把物体浸没在溢水杯内的水中,用一个空的小桶来接溢出的水(这样,桶中的水就是物体排开的水)。同时记下此时测力计的示数F,则F浮=G-F。 ④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桶和物体排开的水的总重力G总,则G排=G总-G桶。 ⑤比较F浮与G排的大小关系,换用其他形状的物体,重复实验,寻找规律。 实验次数物体所受重 力G物(N) 物体在水中时 测力计的读书 F(N) 浮力F浮 (N) 小桶和排开 水所受的总 重G总(N) 小桶所受 的重力G桶 (N) 排开水所 受的重力G 排(N) 1 2 3 (3)实验结论:阿基米德原理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 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4)实验反思 ①本实验为什么要重复多次?避免实验结论的偶然性,使 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②如果烧杯中的水没有加满,会造成什么影响?还能得出实 验结论吗? 如果溢水杯中没有装满水,就会使F浮大于G排,从而无法 得出实验结论 ③阿基米德原理适用于液体和气体。 二.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实验原理:称重法测浮力。 2.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圆柱形金属块、分别装有适量的水和酒精的量筒各1个、细线。 3.猜想与假设:浮力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 浮力大小可能跟物体的重力有关; 浮力大小可能跟物体的体积有关;

浮力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 浮力大小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4.实验过程: (1)探究浮力是否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 ①弹簧测力计调零,用细线系好圆柱形金属块。 ②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将圆柱形金属块所受重力G,将数据记录在表格1中。 ③沿竖直方向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形金属块,使金属块的大约三分之一的体积浸入量筒的水中,把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记录在表格1中。 ④沿竖直方向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形金属块,使金属块的大约三分之二的体积浸入量筒的水中,把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记录在表格1中。 ⑤沿竖直方向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形金属块,使金属块完全浸没在水中,把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记录在表格1中。 ⑥利用F浮=G-F,分别计算出两次的浮力 F浮,记录在表格1中。 表格 1 探究浮力是否与物体排开液体 的体积有关 实验次数物体重力 G/N 物体浸入水中的 体积(填“大小”) 浸入水中弹簧测力 计示数F/N 浮力F浮/N 1 2 3 (2)探究浮力是否与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 ①弹簧测力计调零,用细线系好圆柱形金属块。 ②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圆柱形金属块所受重力G,将数据记录在表格2中。 ③沿竖直方向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形金属块,使金属块浸没在水中,静止后,将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记录在表格2中。 ④沿竖直方向用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形金属块,使金属块浸没在酒精中,记录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填入表格2中。 (5)利用F浮=G-F,分别计算出两次的浮力F浮,填入表格2中。 表格2 探究浮力是否与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 液体种类物体重力 G/N 物体浸入液体中的 体积(填“大小”) 浸入液体中弹簧测力 计示数 F/N 浮力 F浮/N 水 酒精 3. 探究浮力是否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①用细线拴好铁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出铁块的重力G; ②将铁块浸没在水面下1cm处,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求出铁块受到的浮力F浮1=G-F1;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心得 体会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物理实验教学从实入手 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主要方法, 也是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建立基本概念、培养科技精神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要贯穿实验这一条主线, 要想达到这一目标, 必须把握好“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探究实验”这三个关键环节。 1 演示实验教学要做到“精、真、显” 演示实验是指为配合教学内容而由教师操作示范的实验。它能化抽象为具体, 化枯燥为生动, 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帮助他们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精”是要精心准备, 要在选题、仪器、教案、教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充分准备。在选题上, 对于教材中提供的演示实验要作为首选, 但要结合实际。在仪器上, 要在课前认真检查实验所需仪器的性能, 必要时可以先做一遍实验,确保仪器的完好。在备课上, 教师要对教材进行认真分析, 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 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在教法上, 教师要对授课内容有整体把握, 对何时进行实验, 在实验中有什么现象, 根据这些现象引导学生应归纳出什么规律或总结出什么结论, 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要在课前考虑清楚。“真”教师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也必须保证过程的真实性和结论的可靠性。因此一定要尽可能保证实验的成功。要保证实验成功, 除了在课前充分准备外, 还要求教师有深的理论功底和较刻苦的钻研精神。一旦实验中出现了问题, 教师一忌忙乱, 二忌简单, 三忌虚假, 教师对出现的问题要迅速地分析原因, 找出错误的所在, 并向学生做出正确的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设计 一、实验题目:《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实验目的: 1,通过观察和亲自实验,感知浮力的存在和方向,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实验,知道浮力跟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动手能力。 3、体验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理问题,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渗透。 三、实验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认识浮力,二是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其基本思路是:从学生纸船比赛开始,通过师生互动游戏后教师引导分析,认识浮力的存在;以实验探究为基础,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得出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能力并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意识。 四、实验方法和原理: 运用了控制变量法,即在保持液体的密度不变的条件下,改变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保持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改变液

体的密度。原理是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浸没在水中时,所受的拉力、浮力与重力平衡,即F+F浮=G。 五、实验器材:纸船、沙子、石块、细线、水、鸡蛋、食盐、水槽、外型完全相同的铁、铝圆柱体、弹簧测力计。六、实验步骤: (一)创设情景,引出新课,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1、将纸船放入水槽中,待纸船静止后,提出问题:(1)纸船怎么会浮在水面上?(因为乒纸船受到水的浮力)(2)试分析它的受力情况(纸船受到重力和浮力这对力的作用)(引导学生从平衡力的角度推理出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2、将小石块投入水中,小石块沉下。提出问题:(1)小石块受到水的浮力吗?给你一弹簧测力计,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学生思考、讨论以后,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启发学生:用弹簧秤先测出石块的重量,然后用弹簧秤拉着石块慢慢浸入水中,观察弹簧秤的读数的变化,就可以判断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2)在上面的实验中,石块受到哪些力的作用?浮力大小怎么计算?(3)由上面的实验,你能否想出一个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二)通过实验探究,帮助学生理解影晌浮力大小的因素 1、创设情景,让学生体验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1)比赛:让学生用自制的纸船装沙,看谁的船装得多?(2)向水中按矿泉

关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初探

关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初探 发表时间:2017-01-13T10:48:37.88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7年1月总第216期作者:孙晓菊[导读] 你将如何实验,请画出电路图。”这样,学生在一系列符合自己认识水平的有梯度的问题诱导下,很容易完成了实验。 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店子镇昌里中学266753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物理实验和实践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初中学生的思维抽象能力还不高,因此对实验的设计、记录、分析一定会存在很多漏洞。教师应提前设计好教学实验方案,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前提下顺利完成实验,体验实验的乐趣。下面就教学实践谈一点体会: 一、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生来说,特别是独生子女、留守学生,由于受年龄的制约,受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学习主动性不高,学习动机不明朗,学生的“注意”学习时间持续较短,主动的、有目的的学习习惯有待于养成。因而,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很大程度上还来源于兴趣,兴趣决定着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因而,教师在设计实验教学时,应着力于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有效地完成实验教学。 1.注重课堂情境的现实熟悉性。课堂情境的现实熟悉性是指教师所创设的课堂情境应是学生所熟悉的现实存在的情境。这样的情境,既符合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是,教师创设的课堂情境不是对生活现象的原样照搬,而是对生活现象的抽象和加工。如研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在学生弄清了什么是杠杆后,我展示了小敏和小虎玩翘翘板的图片(小虎在空,小敏在地),并提出问题:杠杆这时平衡了么?如果小虎想将小敏翘上去,你能帮他想个办法么?这些方法都是通过改变杠杆的什么要素来改变杠杆的平衡的?你能猜想出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么?玩跷跷板是我校学生的一大乐趣,这样,将现实抽象成图片,直观地显示出来,于抽象中有直观,学生再联系生活,就踊跃地回答了这一问题,从而顺利进入了实验。 2.注重课堂情境的可操作性和显象性。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和显象性,是指教师设计的课堂情境操作起来简单,而所发生的现象明显可观。如在《探究大气压的存在》的实验时,我曾进行过两次情境设计。第一次,给每个学生发一个纸杯、一个纸板,让学生将纸杯灌满水,用纸板盖住,倒置后观察现象。很多同学的纸板掉了下来,水流了一地。情境创设基本失败,第二次试验,我给两个学生发一个皮碗,让他们使劲按在平滑的桌面上,再用力拉一拉,观察现象。这次同学们很容易地做了出来,并且现象很明显:使很大的劲才能将皮碗拉掉。接着,让学生将皮碗轻放在平滑桌面上,再挤压皮碗,会发现什么现象?(有气流声,皮碗里的空气被排出。)这样就很容易地体验了大气压的存在。上述两个情境,第一个失败的原因是可操作性较差;第二个成功的原因是器材少,便于操作,现象明显。 3.注重课堂情境的激励性。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双边活动,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点燃学生兴趣的火把,启迪学生智慧的钥匙。在设计实验教学时,教师一定要遵循课堂教学激励性原则,设计激励性问题,让学生在主动的情绪下互动,以优化实验教学。如在探究《怎样使一个小灯泡亮起来》的实验时,我出示了如下激励题:“你能使实验台上的灯泡亮起来么?比一比,看谁又快又好。” 在学生试验后,让学生展示,有的同学无法使灯亮起来(短路),有的同学连掉了开关(长明)。这时教师就要及时激励;“虽然有的同学没有使灯亮起来,但他给我们探究出了电路的错误状态——短路,他为我们以后的学习铺平了道路,也是很不简单的。”接着提出:“你能将你的实验方法说给大家听听么?试试看。”这些话语,看似平常,但它激励着学生产生想试一试的欲望(这就成功了一半),抚平了学生受挫的心灵。 二、转换教学观念,树立服务意识 新课程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服务者。要完成这一角色的使命,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换位思考。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一定要重视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充分考虑以往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设计课堂诱导题。如在进行《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实验时,我设计了如下诱导题:“导体有材料、粗细、长度、温度的区分么?”诱导学生从导体自身因素考虑,来进行猜想。“你猜想影响电阻的因素有几个?要探究其中的一个因素是怎样影响电阻的,你准备怎么办?要探究长度如何影响电阻,你准备选择什么器材?应选择什么样的导线?你将如何实验,请画出电路图。”这样,学生在一系列符合自己认识水平的有梯度的问题诱导下,很容易完成了实验。 2.全员参与,做好服务。教师要扮演服务角色,就必须允许学生犯错误。在学生实验时,根据不同实验小组所犯的错误,及时启发,及时纠正,及时反馈。这样,在学生全员参与的基础上,就能使实验教学得到优化。 3.交流互动,促进学生的试验评估能力。物理实验教学过程,是学生全员参与实验的过程,而不同学生的试验方法、实验所获是各不相同的。因而,在组织实验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小组内、班级内的合作交流引导,并让学生对自己的试验过程进行自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也评一评他人的实验设计。这样,学生在自评和他评中可以找出自己的不足,借鉴他人的经验,既完善了实验过程,又为以后的实验设计奠定了基础。在评价中,切忌教师大包大揽,要知道,教师的评价是教师的感受,和学生的感受是千差万别的。 三、注重知识应用,拓展实验天地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在实验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探究实验能力,而最终目的是将科学知识运用于学生的学习和科学实践之中。因而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自制实验教具,完成实验,并应将教材中的综合实践活动付诸学生的行动,做好检查、评比、展示,切不可忽视综合实践活动的作用而放任自流。

初中物理常见实验研究方法

初中物理常用的主要实验方法: 1.控制变量法 2.等效替代法 3.转换法 4.实验推理法 5.类比法 6.模型法 7 图像法 一、控制变量法:所谓控制变量法是指为了研究物理量同影响它的多个因素中的一个因素的关系,可将除了这个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使其保持不变,再比较、 研究该物理量与该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然后再综合起来得出规律的方法。在初中物 理许多实验中,都运用了控制变量法。例如: 1、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 2、研究液体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液体的密度和深度) 3、研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 4、研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物体的重力、动滑轮的重力、摩擦力) 5、研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物体的质量和速度) 6、研究液体蒸发快慢与那些因素有关(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和空气流动) 7、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长度、材料与横截面积) 8、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电阻) 9、影响电功大小的因素(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 10、影响电热大小的因素(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 11、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电流的大小、线圈的匝数、有无铁芯) 12、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1、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时,用二力平衡的原理测得拉力,从而得知摩擦力的大小; 2、“曹冲称象”用石块质量替代大象质量 3、研究一个物体受几个力作用时,用合力代替几个分力 4、研究串、并联的电路中总电阻与分电阻的关系时,用一个总电阻来等效代替两个分电阻 5、托里拆利实验中,利用水银柱产生的压强与大气压等效的方法测定大气压的数值; 6、在研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其中一根等效另一根的像; 三、转换法: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容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例如: 1、压强计将液体的压强转换成我们能看到的U形管中液柱高度差的变化; 2、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时,压力的作用效果转换成海绵凹陷的深浅。 3、研究牛顿第一定律时,阻力大小转换成小车运动距离的远近 4、探究动能大小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时,动能的大小转换成木块运动距离的远近 5、在研究电热与电阻的关系时,电阻丝产生的热量的多少转换成煤油温度变化情况 6、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时,通过观察吸引大头针数目多少比较电磁铁磁性强弱。 7、磁场看不见,摸不着,判断磁场是否存在时,用小磁针放入其中看是否转动来确定。 8、电流看不见、摸不着,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时,可根据电流产生的效应来判断。 9、分子运动看不见、摸不着,不好研究,便可通过扩散现象认识它。 10、测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我们转换成测排开水的体积; 四、实验推理法:有一些物理现象,由于受实验条件限制,无法直接验证,需要我们先进行实验,在再进行合理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比如: 1.真空不能传声实验(因为我们不能得到绝对的真空) 2.牛顿第一定律实验(因为不存在不受力的物体)

初中物理实验课有效性教学探究与分析

初中物理实验课有效性教学探究与分析 摘要:初中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关键 一部分,通过合理的物理实验的进行,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提高 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力,同时合理的物理实验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物理教 学过程中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帮助学生 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素养。因此,教师应该提高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比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实验课堂效率。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学探究分析 物理学是一门重视实验教学的学科,从历年的物理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物 理实验在物理的学习中始终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只有将物理实验的教学融入到 物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时才会变得更加容易。新课 程的实施为物理实验的教学提高了有效的渠道,通过合理的物理实验学习,学生 自身的创新能力、物理逻辑思维能力、自主实践能力都会有一个提高,通过物理 实验的教学,也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出 现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从物理实验教学的实施情况来看,在实验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物理实验始终 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首先是一部分学生对于物理实验不感兴趣,他们在物理实验 的过程中缺乏兴趣,学生只是单纯地追求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一定的创造性。 另一部分是学生的兴趣过于高涨,学生在实验课堂上过于沉浸于具体的实验操作中,完全忽略了知识的积累,他们将物理实验课堂作为玩耍的课堂,缺乏任何的 探究精神。这两者都缺乏一定合理的维度,这两部分学生在实验课堂上都不能真 正地学到知识。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教师在物理实验的教学过程中缺乏合理的组织,教师只是 注重实际的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对于物理实验的教学,教师只是注重学生知识 的记忆程度,对于学生通过实践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缺乏培养。这样物理实验教 学的实际意义就会丧失掉,这样物理实验所提倡的学生探究精神就会被极大地削弱。 二、具体有效的物理实验教学途径的探究与分析 1.加大管理力度,狠抓习惯养成。物理实验教学的关键是习惯的养成,教师在 教学的过程中要保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探究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帮 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使得学生明确实验教学的规定和各种要求,要将物理实验 的考核纳入学生的综合指标中,使得学生对物理实验有一个明确而具体的认识, 提升学生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的认真态度,让学生明白探究的重要性,提高学生 通过实验得出物理结论的能力。只有通过这样管理力度的加大,学生的物理实验 的良好习惯才能够养成。 比如,在初中物理实验《测速度的实验》中,在进入实验室之前,教师就要 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以及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需要完成的指标和任务。通过 这些系列的指标和任务的规定,使得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自身的目的,从而帮 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借助于多媒体平台,进行有效的辅助教学。物理实验的学习要充分利用多媒 体教学手段。教师应该学会运用多媒体进行物理实验的展示,使得物理实验的演 示操作能够完整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从而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整个物理实验的过

初中中学物理热学实验探究专题

热学实验题 一.探究改变内能的方法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1.夏天中午海边的沙子热,海水却很凉;傍晚海边的沙子凉,海水却较暖和。对此, 同学们提出如下猜想:可能是沙子吸热升 温或放热降温都比水快,为了比较水和沙 子吸热本领的大小。他们在实验前准备了 火柴、酒精灯、烧杯、沙子、水、搅棒、 铁架台、石棉网,除此之外, (1)还需要___温度计___、___停表 ___;实验时使用搅棒的作用是 ___使沙子和水能均匀受热。 小明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入等质量 的沙子和水,用相同的酒精灯对其加热, (如右图)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2)比较沙子和水吸热升温快慢的方法有二种: ①_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热量的多少_;②__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升高的温度的多少___ 。 (3)探究过程中有部分同学提出猜想:可能是中午海水蒸发吸收热量,所以温度低; 而沙子不蒸发,所以温度高,你认为上 述猜想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______ ___不正确_ 如果按照海水蒸发吸收热量,所以温度 低;而沙子不蒸发,所以温度高的说法, 那么晚上海水温度低,沙子的温度高,这 与事实不符合.(标准答案) 当在傍晚时,海水仍在蒸发,仍在吸收 热量,而海水的温度却比沙子的温度高(4)分析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水吸 收的热量大于(大于/小于)沙子吸 收的热量。 (5)实验中有些同学发现:刚开始加热时,情况与(4)结论不符,你认为可能的原因 是:水的导热性能好或沙子的导热性 能不好。 (6)由于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不便用仪器测量,本实验中把吸收热量的多少转换成 加热时间的长短。在探究活动中常用到 这种方法(转换法)。运用这种方法设 计一个方案来比较电磁铁磁性的强弱。 _把电源,滑动变阻器,电磁铁开关串联 起来,在不同的电流下,观察电磁铁吸 引大头针的数目,就可以知道电磁铁的 磁性强弱。__ (7)如上图是小明和小华同学探究沙子与水吸热升温快慢的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方案 时,他们确定以下需控制的变量,其中多余 的是( D ) A.取相同质量的沙子和水 B.盛放沙 子和水的容器相同 C.采用完全相同的加热方式 D.酒精灯 里所加的酒精量相同 3.有四位同学。为了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做了如下实验:在四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盛有水和某 种液体A,用同样的加热器加热, 下表是他们的实验记录,根据实 验记录回答下列问题:(1)。请 将1号烧杯记录中漏的选项填 上。(2)。此液体的比热容为 _2100J/(千克.℃)___ (3).比较两杯的实验记录,得出的结论是__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其升高的温度有关。____ (4).为了研究吸收热量与物质种类的关系,应选进行比较 烧 杯 号 液 体 A 质量 (克) 初温 (℃) 末温 (℃) 加热 时间 (分) 1 A 200 10 14 2 2 A 200 10 18 4 3 水100 10 18 4 4 水200 10 18 8 08大连)在“比较两种液体比热容的大小”实验中,提供的装有液体、发热电阻丝和温度计的烧瓶(各烧瓶完全相同;各烧瓶中的液体种类不同、质量相同;各烧瓶中发热电阻丝完全相同)若干,其他器材任选。 (1)小明选用的两个烧瓶中分别装有A、B两种液体,选用的其他器材及实物连接图如图 14所示。给A、B两种液体加热时,小 明“先闭合S1和S2,后闭合S3,一段时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题大全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题大全(共110页) 声学 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为了便于完成该实验使用了法;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能传声.声音的响度越大,小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说明响度与有关. 2.(2011?金平区)如图所示,四支相同的试管内 装有不同深度的水. (1)用嘴贴着管口吹气,振动发声的物体是:, 则发出的声音的音调由低到高的顺序

是:.(只填对应序号). (2)用棒敲击试管,振动发声的物体是:,则发出的声音音调由低到高的顺序是:.(只填对应序号)2.音调,响度的变化 1.声音的探究 (一)他们首先做了如下几个实验: 实验一:用手摸喉头,发声时,手在振动 实验二:用薄塑料片在塑料梳子的齿上划发声时,感觉手在振动 实验三:打击音叉,把发声音叉的尖端接触水面,激起水花实验四:把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动刻度尺使它振动发声 (1)他们发现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 是: ,物理学把这种由几个现象得到一个共同结论的方法称为. (2)音叉发声振动不易观察到,通过激起水花将振动放大反映出来,物理学上把这种方法称为 (二)小玉发现,轻拨与重拨钢尺,钢尺发出声音的大小不同.他继续用刻度尺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如图甲所示.记录的数据如下:

(1)小马发现他收集的数据有问题,请你帮他指出来 存在的是: (2)经过改正后,他们得出了正确 论: (三)小张发现塑料片快划与慢划发出声音的高低不同.他选择如图乙所示的器材进一步探究,但忘记记录现象了.请帮他完成实验记载用薄塑料片在塑料梳子的齿上划两次,第一次快些,第二次慢些,则第 次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如图丙所示,用薄塑料片在1、2两把塑料梳子的齿上用同样的速度划两次,则把梳子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 (四)小马等同学在探究出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 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东西做媒介;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

初中物理三大类型实验题解题技巧

初中物理三大类型实验题解题技巧 第一类型:测量型实验 初中物理测量型实验主要有直接测量型和间接测量型两种,共15个实验,这些是中考物理实验测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1.直接测量型实验共10个实验:⑴用刻度尺测长度,⑵用秒表测时间,⑶用量筒测固、液体的体积,⑷用水表测家庭自来水使用量,⑸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⑹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⑺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大小,⑻用电流表测电流,⑼用电压表测电压,⑽用电能表测电功的大小。 直接测量型实验主要针对一些常用物理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读数方法等,而这些知识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已逐步渗入,常用物理测量工具的共性都需要看量程、分清分度值。所以只要掌握好其一,便可基本无碍。 2. 间接测量型实验共5个实验:⑴用刻度尺、秒表测平均速度, ⑵用天平、量筒测物质密度,⑶用刻度尺、弹簧测力计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⑷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⑸用电流表、电压表测小灯泡的电功率。这五种实验都涉及到诸多的物理测量工具的使用,也同时具有相应的实验原理:⑴物体通过的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测量实验原理是v=s/t,⑵测物质密度的实验原理是ρ=m/v和排水法,⑶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原理主要是η=W有/W总、W=

F·S及二力平衡,⑷测电阻的实验原理是欧姆定律I=U/R的推导式R=U/I,⑸测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的原理有两种,①伏安法的实验原理即为P=U·I,②电能表、秒表测电功率实验的原理即为P=W/ t。解决此类题时,一定要细心,确保基本的物理测量工具的使用、读数不出错。同时还应注意题意的局部拓展性变化。近年来各地的中考物理测量型实验在这类题中变化较多,要格外注意。 第二类型:探究型实验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目标就是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所以现行各种教材中探究型的课题每个章节都有渗透。探究型试题也已成为当今中考必考类型试题,而且这类试题大都紧密联系着我们的生活实际。初中物理探究型实验一般按教材内和教材外分为两类。 1.不同版本的教材内物理探究型实验共计有14个实验:⑴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⑵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⑷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⑸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⑹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⑺探究杠杆平衡条件,⑻探究动能(重力势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⑼探究物质比热容,⑽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⑾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⑿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⒀探究电流热效应,⒁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2. 不同版本的教材外物理探究型实验包括新课改以来物理课外读物上设计的探究活动和各地中考试题中出现的,其中最常见的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