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西部盐碱地生态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

合集下载

吉林西部生态农业发展路径解析

吉林西部生态农业发展路径解析

吉林西部生态农业发展路径解析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部,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近年来,吉林省政府大力推动西部地区生态农业发展,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文将从吉林西部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的发展路径解析。

一、吉林西部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吉林省西部地区地势较高,土地贫瘠,气候寒冷,传统农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但由于该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宜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

吉林省政府通过实施扶持政策和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发展优质农产品和生态农业,推动了吉林西部地区农业的转型升级。

目前,吉林西部地区的生态农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以黑龙江稻米、吉林大豆、山西小麦和北方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种植业为主导产业,同时发展了林果业和畜牧业。

地区内的优质农产品如延吉大米、珲春小麦、松原棉花等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西部地区积极推动绿色有机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如延边区的人参、珲春的山参和松原的黑猫苹果等生态产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尽管吉林西部生态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生态环境恶化。

在农业生产中,部分农民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严重破坏了土壤和水质环境,加剧了农田退化和土地侵蚀。

其次是产业发展不够均衡。

吉林西部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缺乏多元化和发展潜力。

大部分农业产业集中在种植业和畜牧业,缺乏特色农业和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开发。

再次是农业科技创新不足。

目前,西部地区的农业技术水平相对滞后,缺乏高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农业生产效率较低,面临市场竞争的压力。

最后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由于种植和养殖过程中对农药和化肥使用不规范,一些农产品质量无法保证,影响了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发展路径解析为了促进吉林西部生态农业的稳步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区总体规划的通知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区总体规划的通知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区总体
规划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吉林省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4.02.22
•【字号】吉政发〔2014〕5号
•【施行日期】2014.02.22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发展规划
正文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区总体规划的
通知
吉政发〔2014〕5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各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办、各直属机构:
现将《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区总体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我省西部地区是典型的草原和湿地生态系统,生态脆弱,对我省乃至东北地区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

建设西部生态经济区,是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各部门要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及发展重点,加强组织协调,落实
工作责任,完善政策措施,扎实推动规划落实。

附件:1.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区总体规划
2.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区总体规划(续)
吉林省人民政府
2014年2月22日。

吉林盐碱地治理政策

吉林盐碱地治理政策

吉林盐碱地治理政策一、政策引导为了有效治理吉林盐碱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引导各方资源参与盐碱地治理。

这些政策明确了盐碱地治理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为治理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

二、资金投入政府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引导社会资本等方式,为盐碱地治理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改善土壤质量、引进耐盐碱作物、推广治理技术等方面,以确保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技术创新在盐碱地治理过程中,技术创新是关键。

政府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技术研发,提高盐碱地治理的科技含量。

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治理技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创新,逐步形成具有吉林特色的盐碱地治理技术体系。

四、土地流转为了提高盐碱地治理的效率和效益,政府积极推动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

通过引导土地向种植能手、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集中,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五、生态补偿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政府建立了盐碱地治理生态补偿机制。

通过给予生态补偿资金,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盐碱地治理,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生态平衡。

六、监督考核政府建立健全的盐碱地治理监督考核机制,对治理工作进行全程监督。

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治理成果进行客观评估,确保治理工作达到预期目标。

七、宣传教育政府加强盐碱地治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盐碱地治理的认识和参与度。

通过举办培训班、科普讲座等形式,普及盐碱地治理知识,增强群众的环保意识。

八、国际合作在全球化背景下,政府积极开展盐碱地治理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同时,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盐碱地治理的有效途径,提高治理效果。

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施策,吉林盐碱地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土壤质量得到改善,耐盐碱作物得到推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升。

未来,政府将继续加大盐碱地治理力度,推动吉林农业可持续发展。

吉林西部生态农业发展路径解析

吉林西部生态农业发展路径解析

吉林西部生态农业发展路径解析【摘要】吉林西部地区作为农业大省之一,生态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吉林西部生态农业现状的分析,揭示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随后探讨了吉林西部生态农业的发展路径,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强土壤保护、推广有机农业等。

在展望方面,指出吉林西部生态农业仍有巨大发展空间,健全政策支持和加大投入将是关键。

总结了吉林西部生态农业发展路径,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议,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为吉林西部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吉林西部、生态农业、发展路径、现状分析、发展问题、探索、对策建议、前景展望、总结、可持续发展、研究展望、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1. 引言1.1 研究背景吉林西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良好,适宜发展生态农业。

由于长期以来对于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破坏,吉林西部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有必要对吉林西部地区的生态农业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本文旨在通过对吉林西部地区生态农业的研究,探索其发展路径,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以期为该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吉林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推动该地区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

1.2 研究意义吉林西部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但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吉林西部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研究吉林西部生态农业的意义在于为推动地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为加快绿色农业转型提供经验和参考。

通过深入研究吉林西部生态农业的发展路径,可以为其他农业生产区域提供借鉴和指导,促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深入探讨吉林西部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和解决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希望通过本研究,可以为吉林西部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为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吉林省西部盐碱地土壤类型及利用建议

吉林省西部盐碱地土壤类型及利用建议

吉林省西部盐碱地土壤类型及利用建议吉林省是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农业产区,但同时也面临着盐碱地土壤问题。

西部地区特别严重,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本文将从土壤类型和利用建议两个方面,对吉林省西部盐碱地土壤进行探讨。

首先,吉林省西部盐碱地土壤的类型主要有沙土、酸性土、盐碱土和固结土等。

其中沙土是由于长期风蚀和水蚀产生的,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很低,排水性好,但肥力低。

酸性土则是由于土壤pH较低而导致的,主要是由于土壤酸化,造成铝、锰、钙、镁等离子的释放,严重影响土壤肥力。

盐碱土是由于土壤中盐分和碱性物质的积累而形成的,影响土壤的渗透性和通气性,阻碍植物的生长。

固结土则是由于土壤中含有大量的粘粒和黏粒粘结在一起而形成的,阻碍水分渗透和根系的生长。

针对吉林省西部盐碱地土壤的特点,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利用建议:1.综合治理:综合治理是盐碱地土壤改良的关键。

通过进行土地平整、增加有机质含量、改良灌溉水质等手段来提高土壤质量。

可以采取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善灌溉条件,减少盐碱土壤中盐分的积累。

同时,可以引入大量有机肥料,提高土壤的肥力,增加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改善土壤结构和通气性,促进植物的生长。

2.种植耐盐碱作物:在盐碱地种植耐盐碱作物是一种有效的利用方式。

耐盐碱作物如苦草、碱蓬等,对盐碱土壤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良土壤,同时也能够提供农产品经济价值。

3.轮作休闲地:将盐碱地转为休闲地也是一种利用建议。

盐碱地具有较好的环境条件,可以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形式,提供农民收入,并吸引游客。

4.科学管理:科学管理是盐碱地土壤利用的关键。

通过合理施肥、灌溉合理、精准施药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壤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总之,吉林省西部盐碱地土壤类型多样,利用建议也因地制宜。

综合治理、种植耐盐碱作物、轮作休闲地和科学管理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盐碱地土壤质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为吉林省西部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2万亩盐碱地改良建设项目 可研

2万亩盐碱地改良建设项目  可研

第一章:总论1.1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1.1.1项目名称20000亩盐碱地改良及有机水稻种植项目1.1.2项目承办单位吉林油田农业开发总公司1.1.3总经理刘宝坤1.1.4法定地址松原市郭尔罗斯大路8889号1.2可行性研究编制单位吉林省宏宇工程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资格等级:乙级工程咨询资格证书编号:工咨乙108200600241.3项目建设单位的概况吉林油田农业开发总公司位于松原市郭尔罗斯大路8889号,是集研制开发生产为一体的农业科技企业。

近几年公司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探索中重度盐碱地改良技术。

公司到国外学习借鉴并吸收先进技术,国内组织著名专家进行联合攻关。

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研究成1功了一整套盐碱地改良配套技术措施,应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综合治理的方法,改良中重度盐碱地。

经检测,使用的材料无毒无害,既改良土壤,又增肥地力,在改良中重度盐碱地中做到当年改良、当年种植、当年收获的好成果。

这是改良中重度盐碱地技术的重大突破,将为我省西部开发盐碱地,增产百亿斤粮食做出应有的贡献。

1.4.1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2、《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4、《关于印发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区总体规划的通知》(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政发【2014】5号);5、《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6、《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7、《粮食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8、《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9、《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总体规划》;10、国家发改委、建设部联合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11、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编写组编制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2究指南(试用版)》;12、和项目单位签订的工程咨询协议;13、国家有关标准、规划和技术规程;14、委托方提供的资料和相关技术文件。

吉林省西部盐碱化草地生态草业示范区发展思路与模式探讨

吉林省西部盐碱化草地生态草业示范区发展思路与模式探讨
从盐碱化演化过程来看,自然因素是发生盐碱化的基础。该地区原生盐渍化过程的根本原因是由于 松嫩平原三面环山,平原内除了松花江和嫩江贯流中部外,发源于周缘山地的百余条河流进入松嫩平原后 则因平原地势平缓,水路网极不发达而成为无尾河,河水漫流于平原低地并长时间停滞,在漫长的历史过
* 收稿日期: 2010 - 4 - 13。 基金项目: 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重点项目( 20040602 - 1) ; 吉林省环境保护局环境科技项目( 2005 - 10) 资助。 作者简介: 曹勇宏( 1969 - ) ,内蒙牙克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规划与管理。
件能满足耐盐碱植物的生长需要时,可进行植被恢复,方法主要包括围栏封育、种植耐盐碱牧草、扦插秸杆等。
第二个阶段为良性循环发展阶段。在该阶段中,不仅要注重草业、牧业的发展,还要强调草业、牧业的有机结
合,同时还要增加农畜产品" 加工" 链条,形成以工商补草,以草带牧,以牧促草的良性循环体系。分析了在吉
林省西部建设生态草业示范区的优势,提出了该示范区的发展目标与定位。最后,为生态草业示范区的健康发
盐碱土的特点是 pH 值高,盐分聚积地表,碱化度高,土壤紧实,通气透水性差,有机质分解快,土壤贫 瘠,这些特点是阻碍植物不能在盐碱土上生长的主要原因[7]。当 pH 大于 10. 0,碱化度大于 45% ,属于强 碱化土,耐盐植物也很难生存[15]。在这种情况下,首先需要对盐碱化土壤进行改良,降低其盐碱度。目前 比较成熟与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五类。
的盐分淋溶到深层,从而使表土层盐碱化程度降低[7]。郭继勋等的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铺沙量的增加,对 盐碱土改良效果越来越明显。土壤 pH 和电导率随着铺沙厚度增加而减少,当沙层厚度达 15cm 时,土壤 pH 和电导率分别比对照区下降了 18. 4% 和 99. 4% ,土壤含水率增加了 90. 8% 。 [16]

吉林西部生态农业发展路径解析

吉林西部生态农业发展路径解析

吉林西部生态农业发展路径解析吉林省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气候条件。

近年来,随着生态农业的兴起和国家政策的倡导,吉林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本文将对吉林西部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路径进行解析,分析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现状分析吉林西部地区地处东北地区,气候条件适宜,土地资源丰富,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区域。

目前,该地区的农业生产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种植面积较大,但由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近年来,吉林省政府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政策,鼓励农民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

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也在逐渐向生态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和生态农业企业。

二、发展路径分析1. 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产业升级吉林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而畜牧业、林业等产业相对薄弱。

未来需要通过推动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升级。

可以通过引导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要加大对畜牧业、林业等产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2. 加强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推广种植业、畜牧业生态化近年来,吉林省西部地区出现了一些生态农业示范基地,这些基地通过引进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实现了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良好结合。

未来需要加强这些基地的建设力度,扩大示范基地的规模,推广先进的种植业、畜牧业生态化技术,引导农民加强对生态农业的认识和应用。

3.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吉林省西部地区需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引导农民学习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要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培育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新品种,推动农业生产向高质量、高效益的方向发展。

4. 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影响,为了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吉林省西部地区需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

探讨吉林西部盐碱地开发利用的几种有效形式

探讨吉林西部盐碱地开发利用的几种有效形式

Z i x u n t a i一、吉林西部盐碱地利用开发现状和土壤类型(一)吉林西部盐碱地利用开发现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盐碱地合理开发利用的形式越来越多,土地开发手段在农业建设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以吉林西部地区为例,传统的开发形式土地浪费的现象很多,资源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盐碱地有效开发的探索可以为更多人提供借鉴意义,使种植空间更加丰富。

吉林省西部的地区主要包括松原市、白城市和四平市,它和松嫩平原紧密相连,有着广阔的黑土作为依托,是发展草原畜牧地的重要地理位置。

也正是在这里,我国培育出了许多优良的畜牧品种,对西部土地进行了有效利用以及合理开发。

但是近年来,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采现象迅速增加,使得土地的利用效率也在逐渐的降低,盐碱地的面积在不断的扩大。

如表一所示,该表是近两年来吉林西部盐碱地的面积变化规律表。

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就2014年来说,与前半年相比,后半年的盐碱地面积在逐渐的扩大。

而2015年也是如此。

再对于2014年与2015这两年,盐碱地面积也在逐步增强。

这样的情况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并且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对吉林西部盐碱地进行合理规划也是势在必行[1]。

(二)吉林省西部盐碱地的土壤类型想要探讨吉林省西部盐碱地的开发利用形式,对其土壤类型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草甸碱土。

草甸碱土呈现了典型的盐碱地特征,它是众多盐碱地中的一个剖面。

它的碱化层类型也十分特殊,处在土地表面的下层,土的性质也是是非粘稠的,具有一定的分散形状规则。

它的颜色为暗灰色,碱性程度可高达百分之四十以上,区域结构比较复杂,一般在地下水的平面层放置。

第二种,草地盐土。

它的整个剖面也是呈现出灰色的状态,但是具体来说,其颜色要比草甸碱土的颜色亮一些。

它一般是在春季盐霜形成时冒出的一种碱性规则。

它主要生长在地势比较地平,面积较为集中的吉林西部地区。

它具有区域性,在大面积降雨的情况下会导致堆积现象的产生,在地表层中有可能会形成斑状。

吉林西部盐碱化土地空间变化及防治措施

吉林西部盐碱化土地空间变化及防治措施

吉林西部盐碱化土地空间变化及防治措施庞治国1,李纪人1,李取生2(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44;2.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春 130012)摘要:运用遥感、GIS等地学信息新技术手段获取了20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中后期吉林西部地区盐碱化土地最新统计数据,通过空间分析,总结了该区近20a来盐碱化土地总体面积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恶化及盐碱化发展具有阶段性时序变化的特点,最后给出了经济管理及生态工程等方面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盐碱化土地;空间分析;吉林西部中图分类号:TP79:S2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70X(2004)02-0056-050 引言吉林西部盐碱地的合理开发利用与治理对于遏制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恶化,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而且盐碱地资源在吉林省西部土地资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合理利用与否已经成为该区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因而查清该类土地资源,并对其进行动态监测,研究其发生发展规律,更好地进行预防治理,显得十分重要。

本项研究将地学信息新技术[1]运用于该类资源的宏观调查与动态变化研究中,较好地体现了宏观、快速、准确的优势,而且可以分层管理空间数据资料,集多源数据进行不同时段的盐碱地动态信息的叠加和分析,并进行预测。

进而,为建成区域资源环境基本数据库、典型地区动态分析模型、资源环境宏观规划辅助决策模型以及整体集成的动态监测和定期更新的运行性信息系统提供技术和数据的支持,并为区域行政决策部门和各主管部门在盐碱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研究区涉及9个县(市):白城市、大安市、洮南、镇赉、乾安、通榆、长岭、前郭和扶余县(图1)。

1996年总人口410.8万,密度89.7人/km2,且分布收稿日期:2003-04-30;修订日期:2003-12-23基金项目: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96-004-02-09资助。

吉林西部生态农业发展路径解析

吉林西部生态农业发展路径解析

吉林西部生态农业发展路径解析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部,素有“东北玉米仓”之称,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近年来,吉林西部生态农业发展迅速,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西部地区,人们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探索出符合当地特色和优势的生态农业发展路径,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将对吉林西部生态农业发展的路径进行深入解析,探讨其成功经验,并提出对未来发展的建议。

一、地域优势和资源禀赋吉林西部地处长白山脉和松嫩平原交汇处,拥有丰富的地理资源和生态环境。

该地区地势起伏、河流纵横,地理环境多样,适宜发展多种农业产品。

加上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土地肥沃,适宜发展农业生产。

该地区还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二、生态农业发展的路径1.生态种植吉林西部地区通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推广种植有机蔬菜和水果等特色作物,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生态农业种植模式要求尽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倡导有机种植、生态种植,采用绿色、环保的生产方式,保护生态环境。

2.水产养殖该地区还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发展水产养殖业。

通过开展水产养殖,如鱼、虾养殖,效益显著,并且对水域环境的保护有积极的意义。

水产养殖业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水产品,还有利于改善当地水域的生态环境。

3.生态畜牧业西部地区还通过调整畜牧业结构,发展生态畜牧业。

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鼓励养殖绿色家禽、有机牛羊,并且推广放养式畜牧业,提高畜禽养殖的品质和效益,并有效减少畜禽养殖对环境的污染。

三、成功经验和启示1.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发展绿色农业吉林西部地区在生态农业发展中,充分发挥了当地的资源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了产业的多元化,并且在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积极推行绿色生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道路。

2.政府支持和政策引导政府在生态农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引导农民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动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

吉林省西部土地盐碱化研究

吉林省西部土地盐碱化研究

前郭 扶余 长岭 乾安 洮北
70. 76 58. 36 57. 28 35. 33 19. 50
10. 62 9. 92 10. 98 10. 48 1. 17
15. 01 17. 00 19. 17 29. 66 6. 00
13. 83 7. 71
17. 02 13. 69
1. 79
19. 54 3. 21 13. 21 - 2. 21 29. 71 6. 04 38. 75 3. 21
积的比例由 25185% 增加到 30180% 。已 占我国盐碱化土地的 4122% 。 412 土地盐碱化程度加剧
表 1 吉林省西部盐碱地面积的变化 Table 1 Change of saline-alkalized land in the Western Jilin Province
( @ 104hm2, % )
吉林省西部土地盐碱化的变化还表
土地总 市( 县)
现在盐碱化程度的加剧。对土地盐碱化
面积
镇 赉 50. 93
程度斑占基质面积的比例来判定[ 10] 。 通 榆 84. 68
其中土壤类型由吉林省土壤普查资料获 大 安 48. 79
1986 年盐碱 比 重 2000 年盐碱 比 重
213 地质地貌 该区属中生代的坳陷区, 第四纪沉积层、上更新统的河流冲积和湖泊沉积层广泛发育, 组成广大
的河谷冲积平原。河流的多次改道, 遗留了众多的古河道地貌景观, 并存在大量封闭和半封闭洼地。 区内主要地貌类型有冲积一湖积平原、丘间洼地、河漫滩和低阶地。海拔高度 140m~ 180m, 相对高度 5m~ 10m, 地势低平, 排水不畅。从地球化学角度看, 本区的地质地貌条件为土壤积盐创造了条件, 成 为盐分迁移的富集区。

吉林省十一五规划

吉林省十一五规划

吉林省“十一五”规划重点专项规划吉林省生态省建设“十一五”规划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〇〇六年三月目录一、总论(一)规划编制目的和意义(二)规划编制依据(三)规划编制原则二、生态省建设进展情况和面临的形势(一)生态省建设进展情况(二)面临的环境和形势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二)主要任务(三)发展目标四、生态经济产业建设(一)长白山生态经济圈建设(二)生态经济产业建设(三)发展生态服务业五、生态经济城市体系建设(一)特大型生态经济城市(二)大型生态经济城市(三)中等生态经济城市(四)小型生态经济城镇六、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一)生态经济功能区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保护(三)环境污染治理(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一)全面节约资源(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八、生态文明普及和提高(一)加强生态文化宣传教育(二)规范和强化生态行为九、重点项目建设(一)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程(二)生态经济产业建设工程(三)生态文化建设工程(四)生态经济城镇建设工程(五)节约型社会建设工程(六)循环经济建设工程十、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二)法制保障(三)政策保障(四)科技保障(五)社会保障(六)监管能力保障一、总论(一)规划编制目的和意义“十一五”期间,是吉林省认真贯彻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时期,也是加速推进生态省建设,树立绿色产业大省形象的重要时期。

编制科学合理的生态省建设“十一五”规划,对于贯彻落实《吉林省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形成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格局,实现生态省建设第二阶段的目标,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规划编制依据《吉林省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吉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吉林省长白山生态经济圈“十一五”规划》《吉林省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规划》《吉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吉林省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吉林省牧业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3号)《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省发改委制定的吉林省建设节约型社会实施方案的通知》(吉政发[2005]25号)(三)规划编制原则(1)坚持科学发展、协调运作的原则。

吉林省西部生态治理措施

吉林省西部生态治理措施

吉林省西部生态治理措施[摘要]本文介绍了吉林省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特点,阐述了该区生态环境存在问题。

吉林省西部近些年由于水资源短缺和分布的不均衡,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危害着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及该地区的生态安全。

提出了该区水环境改善和生态环境整治措施。

[关键词]生态问题治理恢复一、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特点吉林省西部地区处于半干旱、半湿润农牧交错地带,是松辽平原农业区向西部草原牧区过渡地带。

此区包括白城市、松原市及四平的双辽市等11个县区,总土地面积为498.5万hm2,其中耕地面积为190万hm2,占总面积的38%;草地面积98.64万hm2,占20%;林地面积为70.67万hm2,占14%;水域含湿地面积54.46万hm2,占11%。

该区耕地、草原资源丰富,两者占总土地面积的58%,其中草场面积占全省草场面积的90%以上,但耕地盐碱化、沙化和草原退化面积大。

光热资源丰富,大于等于100℃活动积温2900~3050℃,对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但降雨少,蒸发大,干旱机率高达710~90%;江河、泡沼星罗棋布,水域面积占全省水域面积的38%,但水资源利用率很低。

二、吉林省西部生态环境存在问题1 降水量少,旱灾发生频繁从1951~2010年气候统计数据看,吉林省西部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在400mm左右,且时空分布不均,春季3~6月的播种期降水量仅占全年的8%左右。

春旱发生频率为91.4%,夏旱发生频率77.9%,秋旱发生频率79%。

因旱灾造成的农业生产和经济损失十分严重。

据统计,白城地区因旱灾造成年际农业产值丰欠幅度达6~7亿元左右。

干旱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 水资源分布不均衡,过境水白自流过嫩江和松花江是吉林省西部的主要河流,嫩江大赉水文站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218亿m2,松花江流经西部地区的水有100多亿m3。

而西部地区对其利用率低,嫩江多年引水利用只占嫩江年均径流量的2%左右,其它径流量白白过境流掉。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十一五”重点专项规划的通知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十一五”重点专项规划的通知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十一五”重点专项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5.15•【字号】吉政发[2006]20号•【施行日期】2006.05.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十一五”重点专项规划的通知(吉政发[2006]20号)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按照省人大十届四次会议审计通过的《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吉政发[2005]35号)精神,省政府将陆续下发全省“十一五”各项重点专项规划,请认真贯彻落实。

各项重点规划作为本通知的附件,另行印发。

吉林省人民政府二00六年五月十五日附件1吉林省经济体制改革“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基本完成振兴老工业基地任务,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改革的任务更重.体制创新的内容更多。

无论是优化经济结构、克服资源瓶颈、解决“三农”问题、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还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解就业压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构建和谐社会,都有赖于深化改革。

面对新形势新环境,做好“十一五”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对于促进我省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五”期间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十五”期间,我省的经济体制改革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实际,紧紧抓住经济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注重体制和机制创新,各项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一)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出台了《进一步深化国有工业企业改革指导意见》和《进一步深化国有农垦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

通过公司制改造,国有企业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了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国有股比重明显降低,国有独资公司逐步减少。

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区总体规划

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区总体规划

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区总体规划二○一四年二月目 录前言(8)!!!!!!!!!!!!!!!!!!!!!!!!一、发展背景(9)!!!!!!!!!!!!!!!!!!!!(一)发展优势(9)!!!!!!!!!!!!!!!!!!!(二)机遇挑战(11)!!!!!!!!!!!!!!!!!!!(三)战略意义(12)!!!!!!!!!!!!!!!!!!!二、总体要求(14)!!!!!!!!!!!!!!!!!!!(一)指导思想(14)!!!!!!!!!!!!!!!!!!!(二)基本原则(14)!!!!!!!!!!!!!!!!!!!(三)战略定位(16)!!!!!!!!!!!!!!!!!!!(四)发展目标(17)!!!!!!!!!!!!!!!!!!!三、空间布局(18)!!!!!!!!!!!!!!!!!!!(一)构建五区多点生态安全格局(19)!!!!!!!!!!!(二)构建三区多带农业发展格局(21)!!!!!!!!!!!(三)构建一带二核五极多节点城镇化格局(24)!!!!!!!四、加强生态修复环境保护(26)!!!!!!!!!!!!!(一)强化生态修复(26)!!!!!!!!!!!!!!!!!(二)加强环境保护(34)!!!!!!!!!!!!!!!!!(三)集约节约利用资源(35)!!!!!!!!!!!!!!!——4(四)推行工业园区循环化(37)!!!!!!!!!!!!!!五、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37)!!!!!!!!!!!!!(一)发展高值高效生态农业(37)!!!!!!!!!!!!!(二)打造绿色新型工业基地(41)!!!!!!!!!!!!!(三)培育现代服务业(46)!!!!!!!!!!!!!!!!六、创建宜居和谐社会(50)!!!!!!!!!!!!!!!(一)构建绿色宜居城镇(51)!!!!!!!!!!!!!!!(二)建设绿色宜居乡村(52)!!!!!!!!!!!!!!!(三)促进社会和谐(53)!!!!!!!!!!!!!!!!!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56)!!!!!!!!!!!!!!!(一)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56)!!!!!!!!!!!(二)强化松白城镇经济带支撑作用(58)!!!!!!!!!!(三)统筹城乡发展(59)!!!!!!!!!!!!!!!!!(四)建设全国生态扶贫示范区(61)!!!!!!!!!!!!八、强化基础设施支撑(62)!!!!!!!!!!!!!!!(一)建设现代水利设施(62)!!!!!!!!!!!!!!!(二)完善综合交通体系(64)!!!!!!!!!!!!!!!(三)强化能源设施建设(65)!!!!!!!!!!!!!!!九、深化改革扩大开放(66)!!!!!!!!!!!!!!!(一)创新体制机制(66)!!!!!!!!!!!!!!!!!(二)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68)!!!!!!!!!!!!!!(三)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68)!!!!!!!!!!!!!!——5十、规划实施保障(69)!!!!!!!!!!!!!!!!!(一)加大政策支持(69)!!!!!!!!!!!!!!!!!(二)突出项目支撑(70)!!!!!!!!!!!!!!!!!(三)加强组织领导(71)!!!!!!!!!!!!!!!!!(四)强化监督检查(71)!!!!!!!!!!!!!!!!!——6—7—前 言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区地处科尔沁草原和松辽平原交汇地带,毗邻大兴安岭林区,是草原和湿地生态系统、平原黑土地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的过渡带;位于东北经济区地理中心,是联接东北四省区的结合部,在东北地区生态和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吉林省西部盐碱地生态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

吉林省西部盐碱地生态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

xx“十一五”规划区域规划xx西部盐碱地生态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xx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OO六年六月前言(一)背景盐碱地植被恢复和综合开发利用是世界相关国家和机构非常关注的问题,各方面专家在不同领域、不同地域进行了长期的、卓有成效的探索和研究,认为碱地不仅可以治理,而且是再生的可利用的资源。

“十五”期间,我省大力开展生态省建设,重点进行了盐碱地植被恢复工作;“十一五”期间,生态省建设要在植被恢复基础上,把盐碱地植被恢复和综合开发利用盐碱地资源有机结合,大力发展盐碱地生态经济。

盐碱地生态经济就是要发展盐碱地生态产业,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为了科学的、可持续的开发利用盐碱地资源,发展区域经济,编制吉林省盐碱地生态经济发展规划。

土地盐碱化是人类面临的一个世界性问题。

全世界有9.5亿公顷的盐碱地,遍布8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国有盐碱地约3630万公顷,有75%左右未得到有效治理与合理开发利用。

松嫩平原是世界三大片苏打盐碱地集中分布区之一,面积达239万公顷。

我省也有66.7万公顷的盐碱地急需治理。

世界有关国家和相关国际组织都在开展盐碱地治理开发利用工作。

国外对盐碱地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对盐碱土的地理分布、形成过程及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30年代建立了以水利措施为中心的灌排、防渗进行盐碱地改良的基本理论。

二战结束后,又提出了盐碱土的化学改良和植物改良措施。

近年来又逐步转向耕作土壤的综合治理研究方向。

目前国外主要侧重于大型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的预报防治,在节约用水与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土壤耕作与施肥、利用土壤改良剂、高矿化水应用以及选育耐盐品种提高作物抗盐力方面取得很大进展。

我国一直重视盐碱地治理利用工作。

国内对盐碱地治理利用经历了单项措施到农林水综合措施,从小范围试验到大面积综合治理阶段。

50年代主要以农业措施改良为主,60年代利用水利措施,70年代至今开始全面治理工作。

“六五”期间,我省利用筛选耐盐碱性强的碱茅草改良盐碱地获得成功;“七五”期间碱茅草改良盐碱地适应区域试验取得了可喜成果,为改良我国内陆盐碱地探索了一条新路。

吉林省3万亩盐碱地改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吉林省3万亩盐碱地改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吉林省3万亩盐碱地改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第1章项目总论1.1 项目背景1.2 项目发展概况1.3 项目的提出、项目发展的必要性和投资1.4 可行性研究结论第2章效益分析与建设规模2.1 立项调查2.2 前景预测2.3 发展战略2.4 实施方案和建设规模2.5 经济与社会效益预测第3章项目地址选择与条件3.1项目地址的选择3.2 土地资源和必要条件第4章技术方案4.1 项目组成4.2 技术方案4.3 布局和运输4.4 土建、水利工程4.5 其他工程第5章企业组织、劳动定员5.1 企业组织5.2 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第6章项目实施进度安排6.1 项目实施的各阶段6.2 项目实施进度表6.3 项目实施费用第7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7.1 项目总投资估算7.2 资金筹措7.3 投资使用计划第8章财务与敏感性分析8.1 生产成本和销售收入估算8.2 不确定性分析8.3 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分析第9章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9.1 结论与建议第10章附件吉林省某市3万亩盐碱地改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1章项目总论项目名称:吉林省某市3万亩盐碱地改良项目项目地点:吉林省某市新平安镇、大岗子镇项目单位:吉林省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1.1 项目背景人类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

另一方面,人类面临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如气候变化、土地沙漠化、盐碱化、环境污染等)。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日益增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大量森林、草地、湿地等被开垦为耕地,进行集约经营,破坏了原有植被和土壤结构,导致土地盐碱化。

在2002年9月约翰内斯堡召开的第二次国际可持续发展会议上指出,继第一次国际可持续发展会议(1992里约热内卢)10年之后,全球面临的人口一环境一资源问题更加严重,其中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和盐碱化呈现逐步加重的趋势。

据估计,全球盐碱地每年以100~1500万hm2的速度在增长。

我国有17个省、市、自治区分布着盐碱地,我国盐碱化土地达3630万亩,其中耕地921万亩,林地421万亩,草地2320万亩。

吉林省将投资15亿元发展盐碱地生态经济

吉林省将投资15亿元发展盐碱地生态经济

吉林省将投资15亿元发展盐碱地生态经济
佚名
【期刊名称】《吉林农业农村经济信息》
【年(卷),期】2006()10
【摘要】今后5年,吉林省将投资15亿元治理46万hm^2盐碱地,并着重发
展十大类盐碱地生态经济,“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已经成了可以利用的再生资源。

目前吉林省10个贫困县有5个在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盐碱化是西部经济贫困的主要根源。

自2002年吉林省西部盐碱地治理生态建设工程启动以来,全省已有50.3万hm^2的盐碱地得到了治理,占吉林省盐碱地总面积半数以上。

【总页数】1页(P23-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2.2
【相关文献】
1.我省将投资15亿元发展盐碱地生态经济 [J],
2.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区盐碱地综合治理生态建设工程总体构想 [J], 贾广和
3.长青股份15亿元投资项目已有10种产品获出口订单拟追加投资10.7亿元 [J],
4.长青股份15亿元投资项目已有10种产品获出口订单拟追加投资10.7亿元 [J],
5.15亿元投资项目进展顺利,长青股份拟追加投资10・7亿元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区盐碱地综合治理生态建设工程总体构想

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区盐碱地综合治理生态建设工程总体构想

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区盐碱地综合治理生态建设工程总体构想贾广和
【期刊名称】《经济视角》
【年(卷),期】2002(000)008
【摘要】吉林省是经国家批准的生态省建设示范省之一,国家和社会各方面非常关注并寄予厚望。

生态省建设是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没有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前进。

按照《吉林省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要求。

【总页数】4页(P4-7)
【作者】贾广和
【作者单位】吉林省计委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71.4
【相关文献】
1.盐碱地里谱华章--记“陕西卤泊滩盐碱地综合治理的和谐生态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 [J], 叶蕾;蔡萌
2.陕北盐碱地综合治理新模式探讨——以陕西省定边县堆子梁镇盐碱地治理项目为例 [J], 庞喆;陈田庆;郝起礼
3.加快西部生态经济区盐碱地综合治理 [J], 刘淑莹
4.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区总体规划的通知 [J], ;
5.滨海盐碱地水体水质净化策略研究——以徐圩新区应急水源地生态建设工程为例[J], 姜万;郭磊;冉宗信;徐后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十一五”规划区域规划吉林省西部盐碱地生态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OO六年六月前言(一)背景盐碱地植被恢复和综合开发利用是世界相关国家和机构非常关注的问题,各方面专家在不同领域、不同地域进行了长期的、卓有成效的探索和研究,认为碱地不仅可以治理,而且是再生的可利用的资源。

“十五”期间,我省大力开展生态省建设,重点进行了盐碱地植被恢复工作;“十一五”期间,生态省建设要在植被恢复基础上,把盐碱地植被恢复和综合开发利用盐碱地资源有机结合,大力发展盐碱地生态经济。

盐碱地生态经济就是要发展盐碱地生态产业,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为了科学的、可持续的开发利用盐碱地资源,发展区域经济,编制吉林省盐碱地生态经济发展规划。

土地盐碱化是人类面临的一个世界性问题。

全世界有9.5亿公顷的盐碱地,遍布8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国有盐碱地约3630万公顷,有75%左右未得到有效治理与合理开发利用。

松嫩平原是世界三大片苏打盐碱地集中分布区之一,面积达239万公顷。

我省也有66.7万公顷的盐碱地急需治理。

世界有关国家和相关国际组织都在开展盐碱地治理开发利用工作。

国外对盐碱地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对盐碱土的地理分布、形成过程及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30年代建立了以水利措施为中心的灌排、防渗进行盐碱地改良的基本理论。

二战结束后,又提出了盐碱土的化学改良和植物改良措施。

近年来又逐步转向耕作土壤的综合治理研究方向。

目前国外主要侧重于大型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的预报防治,在节约用水与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土壤耕作与施肥、利用土壤改良剂、高矿化水应用以及选育耐盐品种提高作物抗盐力方面取得很大进展。

我国一直重视盐碱地治理利用工作。

国内对盐碱地治理利用经历了单项措施到农林水综合措施,从小范围试验到大面积综合治理阶段。

50年代主要以农业措施改良为主,60年代利用水利措施, 70年代至今开始全面治理工作。

“六五”期间,我省利用筛选耐盐碱性强的碱茅草改良盐碱地获得成功;“七五”期间碱茅草改良盐碱地适应区域试验取得了可喜成果,为改良我国内陆盐碱地探索了一条新路。

“八五”、“九五”在更广泛领域开展试验,“十五”期间,生态省建设开始启动,采取技术继承和自主创新,成功选育一些品种,特别是创建了羊草人工移栽新技术快速恢复顶级优势植被的新方法,是生物改良盐碱地又一重大技术突破。

(二)意义盐碱地是我省重要的土地资源。

盐碱地是一种资源,是有潜在价值的土地资源,是可以利用的再生资源,市场潜力巨大。

盐碱地资源具有多种利用途径,发展草业和草地畜牧业,开发水田、旱田,种植经济作物和药材,开发生物质及生物多样性的保全地。

盐碱地改良后可以循环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盐碱地生态经济对我省西部发展意义重大。

我省西部地区盐碱地是导致生态贫困的重要原因,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盐碱地资源,有利于缓解西部生态与环境压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缓解产粮区的粮食压力和人畜争粮矛盾;有利于破解区域发展难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展盐碱地生态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在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现状下,开发利用盐碱地资源,发展盐碱地生态经济,不仅是确保我国食物安全、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

也对改善我省西部生态环境,改变经济滞后,加快农民增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三)规划范围吉林省盐碱地区域,主要指白城、松原市行政域,以及长春和四平个别县市。

(四)规划期2006—2010年(五)规划依据吉林省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吉林省生态省建设西部治碱规划吉林省生态省建设“十一五”规划一、盐碱地概况(一)盐碱地分布现状吉林省盐碱地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土分布区之一。

据1996年TM图像和1999年野外调查,本区盐碱地主要分布在海拔低于200m的低平原区,尤其在长岭弧形沙带以北的低平原区有集中成片分布的特点,在长岭弧形沙带及其以南的吉林省辖区和高平原区虽亦有盐碱地分布,但面积较小,而且零星。

此外,本区盐碱地也有沿古河道以及道路和沿线成带,沿湖泡和村屯边缘呈环带状分布的特点。

本区盐碱地具体分布于白城市的洮南、洮北、镇赉、通榆、大安;松原市的长岭、乾安、扶余、前郭、宁江;四平市的双辽、梨树;长春市的农安等13个市县。

(二)盐碱地面积据1996年TM图像和1999年野外调查,吉林省盐碱地面积96.90万公顷,其中轻度盐碱地6.07万公顷,占盐碱地面积的6.26%,中度盐碱地46.41万公顷,占盐碱地面积的47.90%,重度盐碱地面积为44.42万公顷,占盐碱地面积的45.84%。

各市、县盐碱地轻、中、重度盐碱地面积见下表。

九十年代吉林省西部各市、县盐碱地面积及其比例单位:万公顷九十年代吉林省西部各市、县盐碱地质量及其比例单位:万公顷二、盐碱地治理和生态经济发展现状依据《吉林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的要求,吉林省生态办2002年启动了“吉林省西部盐碱地治理生态建设工程”,即“西部治碱工程”计划。

该工程计划到2010年的近10年间,分两个阶段,采取工程、生物、化学、管理等措施,对西部盐碱地进行全面治理。

第一阶段(2002-2005),共治理盐碱地66.67万公顷,其中轻度6.07万公顷,中度46.41万公顷,重度14.18万公顷。

要达到的主要目标是盐碱地总体退化趋势得到遏制;轻度盐碱地植被恢复,50%变为优质草原;中度盐碱地植被基本恢复,50%变为可利用草原;重度盐碱地植被有所恢复。

工程措施主要是结合实际进行围栏;生物措施对轻中度盐碱地补播各种耐盐碱草种,对重度盐碱地采取人工种碱茅、羊草、栽柽柳,以及以稻治碱,以苇治碱等。

化学措施是针对不同地块和植被、土壤类型,采用石膏、石灰石、工业废弃物及生化试剂等进行探索式治理;管理措施是采取“统一管理,集约经营,权属不变,群众受益”的原则,公司化集约化强化管理。

西部治碱工程主要是在政府主导下,以工程项目建设为中心展开的。

初期尽管有企业的参与,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开发行为,是以国家和政府财政补贴为主要投资来源的一种公益性事业,其主要目的是恢复生态,间接辐射带动发展相关产业。

追求的主要目标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没有作为该工程的主要目标,没有进行深度产业化开发。

三、发展盐碱地生态经济的条件分析(一)优势条件1、自然优势吉林省西部有充足的光热资源、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茂密的牧草资源、广阔的盐碱地资源,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适宜动物生存和作物生长,为发展盐碱地生态经济提供物质基础。

2、市场优势国内外市场需求潜力较大。

羊草是我国目前唯一可供出口创汇的天然牧草,中国也是国际市场唯一的羊草出口国,市场稳定,国外的需求量逐年递增,仅东南亚地区每年需求量即为500万吨。

从国内市场来看,依据我国历年配合饲料的产量5500~5800万吨估算,可用于配合饲料的牧草产品潜在市场约650~800万吨左右。

同时,随着我国配合饲料产量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对牧草产品的需要量也将以每年70万吨左右的速度增长。

吉林省所属的松嫩草原现有可利用草原面积133万公顷,姜家甸和三家甸天然草场出产的优质羊草年出口日本和东南亚国家,有很高的知名度,每年出口的优质羊草在2-3万吨以上,呈现强劲的旺销势头。

将羊草就地深加工,直接出口,效益会成倍增加。

罗布麻是一种优良的生态建设用草,已开发出一系列的纺织品、纸品、药品和保健品,罗布麻产业化初具规模,罗布麻产品市场供不应求。

银莓叶片中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可加工饲料,枝、叶片和果实中的有效药用成分的可提取入药或制造功能性食品。

沙枣果实中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铜、锌等微量元素和药用成分,可酿酒、酿醋、制果酱和蜜饯等;枝叶蛋白、脂肪含量高,是公认的优良木本饲料,萌条可编筐。

花为优良蜜源,并可提制香精,枝、叶、树皮、花、果等均可入药,可治烧伤、白带、慢性支气管炎、闭合性骨折、消化不良、神经衰弱等症;树干可割采沙枣胶,能代替阿拉伯胶及黄胶。

银莓和沙枣营养成分和药用成分的综合开发利用——饲料、功能保健食品和天然药品的产业化开发,在促进荒漠化区域的植被恢复和环境条件的改善的基础上,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和产业化前景。

利用吉林省碱地资源种植开发罗布麻、银莓等耐碱植物前景广阔。

3、技术优势吉林省在盐碱地开发利用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苏打盐碱地羊草植被恢复与重建的方法”的重要科研成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吉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自主育成耐盐碱、抗寒、高产、优质苜蓿“公农一、二、三号”品种。

盐碱地罗布麻人工栽培与产品加工也将取得系列专利。

银莓和沙枣分别通过了吉林省林业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品种审定,在PH8.3-10.76、全盐量0.13%-0.64%的轻、中、重度盐碱地上生长良好,造林苗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可达到60%-70%。

吉林大学引进俄罗斯黄花草木樨品种,已于2005年通过国家牧草审定委员会引进牧草品种的鉴定,获得引进权。

这些成果都具有技术先进、产业前景广阔、适于产业化开发特点。

吉林省拥有良好的技术平台。

吉林省的大学和科研院所有一大批长期从事草地、沙地、盐碱地研究科研人员,以及拥有这方面的技术平台。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所于2003年在吉林省西部大安市建立的中国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拥有855平方米的综合实验楼一座,标准化自动环境监测站和常规气象站1座,拥有100 公顷各类盐碱化草地综合试验场,合作企业在吉林省西部的大安、通榆、长岭等县(市)以租赁、认治盐碱化、退化草地8万公顷,购臵了必要的野外检测和实验仪器设备。

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的建立不仅为开展长期定点定位土壤盐碱化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更为盐碱地生物改良、利用等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产业化开发提供了良好平台。

4、人才优势吉林省拥有一支专业齐全、学术思想活跃、长期坚持在盐碱地研究开发第一线的高水平科技队伍,有中科院“百人计划”引进人才,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和相关专业的博士、硕士等。

先后完成了国家科技“攻关”、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吉林省农业综合开发、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中澳国际合作项目多项。

荣获国家各类奖项较多,积累了丰富的大型盐碱地开发项目组织和管理经验。

5、企业优势吉林省拥有一批从事盐碱地生态经济产业开发的企业,并形成一定规模。

如吉林省华雨草业有限公司、吉林省万邦草业有限公司和吉林省向海罗布麻有限公司专业经营碱地生态产业,成为发展盐碱地生态经济市场主体。

(二)不利因素1、缺乏重大技术突破和技术创新治理盐碱地,多年来主要停留在围封补种等生态治理阶段上。

生物措施和化学措施应用的范围很小,缺乏综合治理的集成技术和自主创新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