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6.2碳的氧化物第1课时二氧化碳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学生可以参与线上线下的科学讨论和交流活动,与他人分享和讨论二氧化碳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二氧化碳参与的化学反应原理。
2.难点:
-二氧化碳与水、碱的反应机理。
-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和工业生产中的作用。
3.解决办法:
-通过实验演示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利用多媒体教具和实例,形象地展示二氧化碳的应用和影响。
-设计互动讨论环节,引导学生思考二氧化碳与环境问题的关联。
6.2碳的氧化物第1课时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碳的氧化物——二氧化碳
2.教学年级和班级:九年级化学
3.授课时间: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第12周星期三上午第2节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2.辅助材料:收集与二氧化碳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二氧化碳的分子结构图、二氧化碳的溶解度表、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的视频等,以丰富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
3.实验器材:准备以下实验器材和试剂:-气球或塑料袋:用于实验演示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和气体性质。-澄清石灰水:用于实验演示二氧化碳与碱的反应。-玻璃棒、烧杯、试管、胶塞等:用于实验操作。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推荐阅读材料:《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等,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二氧化碳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精选6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精选6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
2.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表达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通过实验,体验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以及得出结论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体会到合作与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与检验。
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和石灰水反应的原理。
教学工具仪器:试管、烧杯、集气瓶、导管、塑料瓶、两瓶分别装有稀醋酸和水的喷雾瓶、白铁皮架(有两个阶梯)等药品:石灰石、盐酸、澄清的石灰水、一瓶雪碧、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展示一套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请两位学生互相配合,在3min内制好三瓶二氧化碳。
引导学生适时地评价他们的操作。
师:下面我们就用刚制好的二氧化碳做一组实验,通过实验你能得到哪些结论?师:请一位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1.展示一瓶二氧化碳,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
2.向一盛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内加入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3.向盛有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缓缓倾倒二氧化碳。
师:从以上3个实验,我们发现了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二、推进新课二氧化碳的性质师:1.物理性质(1)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的大(同温同压下)。
(3)能溶于水。
师:二氧化碳也有三态变化,在加压、降温的条件下可以变成液体,继续加压、降温,就可以变成固体。
现在我们一起观看固体二氧化碳。
师:用二氧化碳灭火器制二氧化碳固体。
请几位同学小心将固体收集到饮料瓶中,观察它的状态及变化。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教案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教案
教学内容:二氧化碳
教学目标: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制备方法及主要应用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制备方法和性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
教具准备:干冰、苏打粉、氢氧化钠、碳酸氢铵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教师出示一个装有二氧化碳的气囊,让学生观察气囊内的气体颜色和状态,引出二氧化碳这个化学物质。
2. 让学生谈谈平常生活中接触过哪些含有二氧化碳的物质,如汽水、发酵食品等。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二氧化碳的制备方法:(1)苏打粉与醋反应;(2)碳酸氢铵热分解;(3)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2. 讲解二氧化碳的性质:无色、无味、比空气重等。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1. 实验一:用苏打粉和醋制备二氧化碳。
2. 实验二:用碳酸氢铵热分解得到二氧化碳。
3. 实验三:用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反应制备二氧化碳。
四、总结(5分钟)
让学生总结二氧化碳的制备方法和性质,并讨论二氧化碳的主要应用领域。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写一份关于二氧化碳的小结,包括制备方法、性质和应用等内容。
六、板书设计
主题:二氧化碳
制备方法:苏打粉与醋反应、碳酸氢铵热分解、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性质:无色、无味、比空气重
应用:饮料制造、灭火等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初步了解二氧化碳的一些基本知识,培养了实验操作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
在以后的实验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加强实验的设计和探究。
九年级化学上册《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教案、教学设计

7.课后作业和拓展活动:
a.设计具有实践性的课后作业,如查找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b.组织拓展活动,如低碳生活宣传、环保小制作等,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8.教学评价:
a.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1.好奇心强: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二氧化碳作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实践能力强:经过前期的化学学习,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但操作规范和安全意识仍有待提高;
3.思维逐渐成熟: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逐渐从具体形象转向抽象逻辑,但还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引导和启发;
3.研究性学习:
a.分组进行课题研究,每组选择一个与二氧化碳相关的主题,如“二氧化碳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二氧化碳减排措施”等。
b.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行实地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信息,并整理成研究报告,以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拓展阅读:
a.推荐学生阅读与二氧化碳相关的科普书籍或文章,如《二氧化碳的奇妙世界》等,以拓宽知识视野。
九年级化学上册《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如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等;
2.学会使用化学式表示二氧化碳,并能正确书写其化学方程式;
3.掌握二氧化碳的制备方法,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及操作步骤;
4.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以及其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b.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小短文,介绍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其影响,鼓励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案例进行阐述。
2024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实验活动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实验活动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是化学课程教育价值与育人功能的具体化。
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要经历真实过程,实验教学中要落实实验素养,要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样化探究活动。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课标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实验。
在探究活动之前要依据核心素养明确教学目标以及评价目标,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问题导向初步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原料,能够结合反应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发生装置,通过探究活动,结合生成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试剂检验其性质,能够梳理出设计本实验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初步建构思维模型。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下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实验活动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这些知识为本节实验活动起到了铺垫作用。
在初中化学学生实验内容中,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是一个重要的实验。
在实验的过程中,采用简便、易操作的实验装置,对学生完成实验,牢固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制备方法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对药品的选择、反应原理、制取装置的选用、实验步骤、验满等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及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认识还较表面,停留在课本理论知识上,缺乏实验操作的支撑。
在基本实验知识和操作技能方面,学生已经完成了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的分组实验,初步掌握了制取气体及对物质性质检验的基本方法。
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验得到较直观的结论。
但是观察记录与描述表达实验现象、归纳实验方法、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尚显薄弱。
通过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灵活掌握和应用知识四、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检查装置气密性、连接制取装置、收集及验满气体等实验操作,掌握CO2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课题3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课题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教材分析
一、课标分析
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原理,学会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
本课题是第六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必须牢固掌握好本课题才能够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基本的理论。
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及方法:学生已经学习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对装置的选择和实验的基本操作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未知知识及方法: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装置的选择。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初步形成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2.通过对比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设计实验找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核心素养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互助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二氧化碳制取的反应原理及装置的选择。
难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教学过程
续表
板书设计
课题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实验原理:CaCO3+2HCl CaCl2+H2O+CO2↑。
1.试剂选择: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
2.实验装置的选择:发生装置的选择;收集装置的选择。
3.气体的检验、验满。
二、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教学反思。
6.2碳的氧化物(第1课时二氧化碳)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 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授二氧化碳的组成时,可以提问:“二氧化碳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案例分析法: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应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例如,通过分析二氧化碳在饮料工业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 学生应在课后观看上述视频资源,并记录关键信息,以拓宽对二氧化碳的认识。
- 学生可利用课后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和观看心得,促进知识的交流和理解。
- 学生如有疑问,可向教师提问,教师将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具体包括:
1. 能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 通过分析二氧化碳的组成、分子结构以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提升学生的科学理解能力。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二氧化碳的减排与利用,培养学生的科学应用能力。
3. 二氧化碳环境问题的解决策略。
解决办法:
1. 通过动画、模型等教具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二氧化碳分子结构。
2. 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及观察能力。
3. 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二氧化碳减排与利用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具准备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碳捕捉与封存技术》:介绍碳捕捉与封存技术的基本原理、发展现状和前景,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减排的最新科技进展。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6.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优秀教学案例

二Hale Waihona Puke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
2. 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能够正确使用实验室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二)讲授新知
1.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教师讲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让学生了解不同药品的优缺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实验操作方法:教师演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边讲边演示,让学生在直观的实验过程中掌握实验技能。
3. 化学方程式书写:教师讲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方法,引导学生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二)问题导向
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方法等。
2. 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 问题解答: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问题导向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获取和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 生活情境:以生活中常见的二氧化碳现象为例,如碳酸饮料、灭火等,引发学生对二氧化碳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2. 实验情境:创设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问题情境:教师提出与二氧化碳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初中co2教案

初中co2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及用途。
2. 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及注意事项。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1.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及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1.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及注意事项。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酒精灯、石灰水、集气瓶等。
2. 实验试剂: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气体有哪些?2. 学生回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
3.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二氧化碳这种气体。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5分钟)1. 实验室制法1.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制取二氧化碳?1.2 教师演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1.3 学生动手操作:根据教师的演示,自己尝试制取二氧化碳。
2. 实验现象2.1 学生观察:二氧化碳的产生过程中有哪些现象?2.2 学生回答:固体大理石或石灰石消失,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 化学反应方程式3.1 学生写出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2 教师点评并讲解方程式。
三、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10分钟)1. 学生观察: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有哪些?1.1 学生回答: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2. 实验验证2.1 学生动手操作:用集气瓶收集二氧化碳,观察其密度。
2.2 学生观察:二氧化碳是否溶于水?四、二氧化碳的用途(10分钟)1. 学生思考: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1.1 学生回答:灭火、化工原料、植物光合作用等。
2. 教师总结:二氧化碳在工业、农业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用途。
2. 教师点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用途。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培养了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 实验活动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实验活动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初中化学最为完整的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单元而二氧化碳又是本单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这节课则在本书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都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制取某种气体时,对试剂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形成的较好范例,上好本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提升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及实验探究能力,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学生在前面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经验,各项实验技术也初步具备。
此时,正是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真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良好时机。
二、学情分析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和性质的探究思路和方法,即制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物质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从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等方面进行探究,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常识基本能总结出二氧化碳的性质。
但对于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并不太了解,需要通过学生分组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
由于学生已接触化学一段时间,同时也体验了实验室制氧气和氧气性质的探究过程。
对于另一种较熟悉的二氧化碳气体,充满兴趣。
但学生的实验动手和分析能力较弱、自主探究能力尚弱、应采用“教师主导、学生合作”的探究模式。
三、设计思路此外,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也存在差异,这可能会影响实验效果和学习成果。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安全、顺利地完成实验,并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四、教学目标【化学观念】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实验操作步骤:加深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科学思维】通过实验的操作和观察,初步学习实验现象的观察方法,学习归纳知识的思维方法。
【科学探究与实践】学会运用观察和实验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对所获取信息进行加工。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6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3第一课时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式、分子结构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掌握二氧化碳的基本物理性质,如密度、溶解性等;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如酸性、氧化性等。
2.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备、收集、检验及性质实验,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并能正确书写实验报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2.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认识到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低碳生活,为保护地球家园做出贡献。
3.培养学生严谨、勤奋、合作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二氧化碳现象,如碳酸饮料、温室效应等,引起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兴趣。
6.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情感教育:结合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低碳生活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8.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二氧化碳性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化学学科已有一定的基础,掌握了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概念,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二氧化碳这一课题的学习,既充满好奇心,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从学科知识角度来看,学生对二氧化碳的认知主要集中在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碳酸饮料、温室效应等,但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制备方法等尚缺乏系统性的认识。此外,学生在实验操作方面,对二氧化碳的制备、收集、检验等实验技能还需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实验操作的指导与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七单元课题三第一节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

3.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观点,共同完成讨论任务,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四)课堂练习
1.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化学学科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掌握了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实验技能。在此基础上,他们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的学习具备以下特点:
1.学生对二氧化碳的初步认识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如饮料中的碳酸、灭火器等,但对其深入性质和用途了解不足。
2.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往往容易局限于表面现象,难以挖掘背后的本质原因。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及危害。
3.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4.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的提升。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导入法,以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和用途的好奇心。例如,提问:“为什么汽水会有气泡?二氧化碳在灭火器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继续探索化学奥秘的兴趣。
4.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二氧化碳的其他性质和应用,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结合课堂所学内容,设计一个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要求实验设计合理,实验步骤详细,实验结果分析准确。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式、性质、用途及对环境的影响。
2.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备、收集和检验。
3.掌握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反应的现象和原理。
4.能够运用二氧化碳的性质解释一些生活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亲身体验二氧化碳的性质。
四、总结提升
1.学生分享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感受,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
2.教师点评学生的实验操作,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第二课时: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反应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上节课二氧化碳的制备、性质和检验内容。
2.提问:二氧化碳还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
二、自主学习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教学策略:
-利用多媒体、实物等教学资源,直观地展示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识。
-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个性化教学: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每个学生达到教学目标。
3.动手能力强:经过前两年的化学学习,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能够熟练使用实验仪器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备、收集和检验。
4.团队合作意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能够互相交流、分享观点,共同解决问题。
5.环保意识:学强环保意识,认识到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1.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二氧化碳现象,如汽水冒泡、灭火器使用等,引发学生对二氧化碳的好奇心,进而提出问题:“二氧化碳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人教版(2024)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实验活动3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实验活动3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实验活动3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以及其主要性质。
教材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化学反应的过程,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正确描述并解释实验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和其性质的观察与分析。
教学难点:理解并解释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现象,尤其是其与水、石灰水的反应。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视频:展示生活中二氧化碳的常见现象,如灭火器灭火、碳酸饮料的泡泡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提问: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是什么?二氧化碳是什么样的物质?它的性质有哪些?3.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通过实验活动3,来一起探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二)、新知探究1. 理论学习:展示二氧化碳的分子结构,讲解其物理性质(如无色无味、密度大于空气等)和化学性质(如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能与碱反应等)。
2. 分析实验原理:介绍实验室常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
3. 预习实验步骤:展示实验装置图,讲解每一步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三)、实践操作1. 安全提示:强调实验安全,如佩戴实验服和护目镜,避免直接接触药品等。
2. 指导操作: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并记录现象,如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
3. 学生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实际操作。
(四)、分享交流1. 分享观察:每组选代表分享他们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其他学生补充或提问。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的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的性质》的教学中,本案例以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为主线,通过实验、讨论、探究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掌握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5.知识应用:教师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知识应用能力,使化学知识真正为生活服务。
2.实验验证:本节课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小组合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环保意识:本节课强调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例如:“二氧化碳是什么?它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2.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思考并探讨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一些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问题分析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共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二氧化碳知识,分析一些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问题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使他们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九年级化学上册《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新人教版

1. 拓展内容:
《二氧化碳的奇妙世界》:深入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
《低碳生活指南》:学习低碳生活的实践方法,如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等,了解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二氧化碳研究与应用》:探索二氧化碳在工业、医疗、农业等领域的应用,了解二氧化碳的广泛用途。
拓展与延伸
1. 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化学奥秘》:二氧化碳的发现与研究历史,二氧化碳的应用领域等。
《环保与生活》: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低碳生活的实践方法等。
《实验探索》:二氧化碳与其他物质的反应实验,二氧化碳的收集与检测方法等。
2. 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研究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了解二氧化碳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态度、思考深度和创新性,以及讨论成果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 随堂测试:通过随堂测试评估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掌握程度,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相关实验操作。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吸收和应用能力。
5. 教师评价与反馈:针对学生的整体表现,教师提供评价和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二氧化碳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二氧化碳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二氧化碳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二氧化碳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二氧化碳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6.2二氧化碳的制取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设想: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二氧化碳现象,如汽水中的气泡,引入二氧化碳的制取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探究,深化理解:
-设想: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观察制取二氧化碳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反应原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分步骤讲解,突破难点:
1.复习本节课所学的二氧化碳制取原理、装置和操作步骤,结合课堂笔记,总结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关键要点。
2.完成课后习题:
-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并解释反应原理。
-绘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图,标注各部分名称及作用。
-列举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并说明原因。
3.家庭实验任务: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设计一个简单的二氧化碳制取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实验探究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利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7.小组讨论:针对二氧化碳制取方法及环保问题,开展小组讨论,形成共识,准备课堂分享。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是什么?
2.制取装置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3.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安全事项?
4.如何判断二氧化碳气体已收集满?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以下习题:
1.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2.绘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图,并标注各部分名称。
九年级化学科粤版上册5.3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5.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练习题目要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同时注意难度的梯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练习中收获成就感。
2.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反应的特点。要求学生描述实验过程、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此项作业旨在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3.根据课堂所学,完成以下练习题:
(1)简答题:简述二氧化碳的制备方法及注意事项。
(2)计算题:已知二氧化碳的密度为1.977 g/L,求在标准状况下,1摩尔二氧化碳的体积。
(3)应用题:二氧化碳在温室效应中起到重要作用,请举例说明二氧化碳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4.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二氧化碳在工业、生活中的应用。此项作业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实际,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5.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一次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要求每组撰写一份讨论报告,报告内容包括:讨论主题、小组成员观点、总结与反思。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呼出的气体中有哪些成分吗?这些成分在大自然中有什么作用?”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二氧化碳的存在与作用。接着,展示一些与二氧化碳相关的图片,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图、二氧化碳在温室效应中的作用等,让学生对二氧化碳产生直观的认识。
随后,简要回顾已学的气体知识,如气体的基本性质、气体的制备方法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在此基础上,正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二氧化碳的性质。
九年级化学教案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9篇

九年级化学教案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9篇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方法和仪器装置。
2.通过研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制取方法。
难点: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出发,研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
教学方法自学、讲授与演示相结合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回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2.写出已经学过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引言〕碳在氧气中燃烧、碳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等都可以得到二氧化碳气体,我们在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能否利用这些反应呢?〔板书〕〔提问〕在实验室里制取气体要考虑哪些问题?学生回答。
〔讲解〕首先要考虑的是反应原理,即在实验室条件允许下(如加热、常温、催化剂)用什么药品,通过什么样的反应来制取。
我们先来讨论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板书〕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讲解〕在实验室里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跟稀盐酸起反应制得。
〔板书〕1.原料: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
〔讲解〕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与碳酸,而碳酸不稳定,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所以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
〔板书〕2.化学方程式 CaCO3 + 2HCl==CaCl2 + CO2↑ + H2O〔设问〕为什么不用碳与氧气(或其他的)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讲解]实验室里制取气体,不能只考虑一个反应能否生成要制的气体,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反应条件、仪器装置在实验室是否易于实现等。
〔设问〕用什么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呢?〔板书〕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展示〕装置并介绍各仪器名称。
〔提问〕为什么可以采用这样的装置?〔讨论〕1.怎样确定制取气体的装置?为什么可以用这样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2.为什么只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3.装置中的长颈漏斗能否用普通漏斗代替?可用其他仪器代替锥形瓶吗?4.能用这个装置中的仪器,装配成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装置吗?怎样装配?〔讲解〕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是根据所需药品的状态,反应条件来确定的。
九年级化学上册《奇妙的二氧化碳》教案、教学设计

2.新课内容讲解:详细介绍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组成、结构等,结合课本插图,使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3.实验演示与操作:演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
3.话题三: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对环境的影响,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四)课堂练习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以下课堂练习:
1.选择题:关于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应用,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2.填空题: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填写下列空格。
3.计算题:计算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产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内驱力,使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做出贡献。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严谨态度和科学道德,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针对本章节《奇妙的二氧化碳》,教学设计如下: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特布置以下作业:
1.思考题:
-结合二氧化碳的性质,思考其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并举例说明。
-分析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从个人角度出发,提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
2.实践作业: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某一化学性质,如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等。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介绍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如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3 第一课时二氧化碳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
在介绍二氧化碳时,首先让学生利用课题2中讨论确定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并利用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去探究它的性质,最后让学生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总结其用途。
教材还介绍了温室效应的危害及处理方法。
二、学情分析:
本课题的知识在以前的学习当中已有过接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一定的基础,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充分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3.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过程与方法
1.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归纳。
2.会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强化保护环境、解决环境问题的意识。
四、重难点:
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
难点:与水的反应。
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五、教学过程:
〔引入〕意大利北部有一个奇怪的山洞。
当人们牵着小狗进入山洞时,小狗便会莫名死亡,而人却无妨。
当人蹲下去想要抱起小狗时,便也会倒地身亡。
后来人们发现此山洞中聚集着较多的二氧化碳气体。
1.为什么小狗先死而人后死
2.这则故事涉及到了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质
〔活动1〕
方案及步骤:
实验一:观察CO2的颜色、状态、气味。
实验二:如右图,点燃高、低两支蜡烛,用硬
纸板将两支蜡烛隔在一边,将CO2气体从另一边
慢慢倒入容器中,观察现象并分析。
实验三:如右图,向一个收集满CO2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
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观察
现象并分析。
注:闻气味的方法:打开瓶塞(盖),用手轻轻地在瓶口
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
现象及结论:
实验一: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实验二
现象: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
分析:1.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
实验三
现象:塑料瓶变瘪。
分析: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注: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增大压强会溶解的更多。
一、CO2的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活动2〕
方案及步骤
实验四:将吸管伸入盛有石灰水的试管底部吹气,观察现象并分析。
实验五:
1.向盛有石蕊试液的试管一中滴加稀醋酸,观察石蕊试液颜色变化;
2.将吸管伸入盛有石蕊试液的试管二底部吹气,观察石蕊试液颜色变化;
3.在酒精灯上对试管二加热,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注:1.石蕊溶液呈紫色,实验室中常称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
2.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CO2也不能使石蕊变红;
3.对试管加热时,试管夹距试管口1/3处,试管内液体不超过1/3,试管口不可对人,加热前要预热。
现象及结论:
实验四
现象: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CO2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物质。
实验五
试管一:石蕊试液变红色
试管二:石蕊试液变红色,说明CO2与水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
加热变色后的试管二:溶液重新变为紫色,说明CO2与水反应生成的
酸性物质不稳定,发生了分解。
二、CO2的化学性质
无毒,但不能供给呼吸;
2.通常状况下,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2+ Ca(OH)2= CaCO3↓+ H2O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
常用该原理检验CO2
与水的反应
CO2+H2O== H2CO3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H2CO3 == H2O+CO2↑
碳酸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与碳的反应
高温
CO2+C== 2CO
小结:
一、CO2的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二、CO2的化学性质
1.无毒,但不能供给呼吸。
2.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可以灭火。
3.与水的反应生成碳酸 CO2+H2O== H2CO3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H2CO3 == H2O+CO2↑
4.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CaCO3和水。
CO2+ Ca(OH)2= CaCO3↓+ H2O
5.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高温
CO2+C==2CO
揭秘屠狗洞
你能设计一个实验以确定人是否可以安全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吗
随堂训练:
1.下列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信息,正确的是( )
①可以助燃②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③可溶于水,但不能与水反应④可供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③
2.在实验室通常用:①带火星的木条、②燃着的木条、③澄清石灰水、
④紫色石蕊溶液等实验用品来区别不同的气体。
为区别下列三组气体,请你选择合适的实验用品的编号填在相应的空格中。
(1)区别氧气和氮气选________。
(2)区别氮气和二氧化碳选________。
(3)区别氧气和二氧化碳选________。
三、CO2的用途
1.灭火
2.固体CO2俗称干冰,升华吸热,可做制冷剂,用于人工降雨。
3.作化工原料,如制取化肥、汽水等
能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大棚里作气体肥料
四、CO2对环境的影响——全球变暖和温室效应
温室有两个特点:一是温度较室外高,二是不散热。
由环境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
它会带来以下列几种严重恶果:
1.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
2.海平面上升;
3.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4.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如何防止温室效应的进一步增强
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更多地利用太阳能、
风能、地热等清洁能源;
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保护绿色植物,使它们多吸收二氧化碳来帮助减缓温室效应。
五、自然界中CO2的循环
拓展训练
1.通过实验探究可获得较多的化学知识,对如图所示的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
A.两支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B.二氧化碳不能燃烧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
D.二氧化碳支持燃烧
2.向含有氢氧化钙 g的石灰水里通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使氢氧化钙全部转化为碳酸钙沉淀,能生成碳酸钙的质量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