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黑格尔的身体美学观
怎样看待人体美学
怎样看待人体美学20世纪是身体美学迅速扩张的世纪,人体借助大众传媒的崛起之势跃升为最重要的审美对象。
迄今为止的绝大多数相应话语都仅仅把身体当作审美客体,这至少在逻辑上是不完整的。
人体美学作为一个词组有以下意义:⑴以人体为审美主体的美学;⑵以人体为审美客体的美学;⑶以人体为审美主体且同时以身体为审美客体的美学。
在如此广阔的领域里,身体也会在它与万物的相关性中被提及,但从来没有被主题化过。
这在于中国古代对于美的观念的限度。
一般认为,汉语“美”的原始语义是“羊大为美”和“羊人为美”。
“羊大为美”不仅指羊自身肥大健硕,而且指这种羊给人的味美感觉。
美在这里和人身体的感觉特别是味觉建立了关系。
味觉是品味,是区分和比较。
它不仅是对于对象进行感觉,而且也是对于感觉进行感觉。
如果说“羊大为美”偏重于美的生理性和自然性意义的话,那么“羊人为美”则突显了美的宗教性和社会性意义。
它主要指人戴着作为图腾的羊头跳舞,娱人娱神,达到人神相通。
在此舞蹈自身所带来的身心快乐是重要的。
但如此理解的美不仅要从人那里获得规定,而且要从神那里获得规定。
如果我们只是鉴于“羊大为美”和“羊人为美”来解释中国人的美的观念,那么这无疑是片面的。
事实上中国人美的观念主要表达在儒家、道家和禅宗的思想之中。
儒家认为美在礼乐,道家主张美在自然,禅宗提出美在意境,如此等等。
在这种种关于美的规定之中,我们看到它们都不是从身体及其本性出发的。
相反如果身体自身要具有审美的特性的话,那么它必须获得这些规定。
与中国古典美学相似,西方的传统美学也遗忘了身体现象。
对于美学基本问题的探讨的学科在古希腊是诗学。
诗学和哲学的其它学科一样,都是对于人的不同理性区域的研究。
亚里斯多德将人类的理性分为三个方面: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和诗意理性。
理论理性相关于认识,实践理性相关于行为,诗意理性相关于创造。
所谓诗学就是关于诗意或者创造理性的科学。
其基本内容包括了诗歌的一般本性,它的创作和欣赏等。
黑格尔的主要思想
黑格尔的主要思想黑格尔哲学是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体系。
它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具有百科全书式的丰富性,居于整个资产阶级哲学的高峰。
它不仅反映了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与软弱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西方资产阶级的特点。
在黑格尔哲学中,表现了丰富的辩证法内容与保守体系的深刻矛盾。
主要哲学思想:伦理思想黑格尔集以往西方伦理思想之大成,特别是继承和发展了康德的伦理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性主义伦理思想体系。
黑格尔关于伦理的学说就是他的法哲学,其中包括抽象法、道德、伦理3个部分,中心是揭示自由理念的辩证发展过程。
从哲学上看,黑格尔伦理思想的形式是唯心的,但其内容是现实的,方法是辩证的,它的成就对后世伦理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美学思想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美学讲演录》一书中,这是他整个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他的哲学体系在美学和艺术领域中的具体表现。
艺术的根本特点,是理念通过感性的形象来显现自己、认识自己,“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成为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
黑格尔分别对艺术的性质和特征、艺术发展的历史类型和各门艺术的体系,进行既是逻辑的又是历史的分析。
逻辑方面,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有关艺术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历史方面,他开创了艺术社会学的研究,展示了宏伟的历史观。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在西方美学史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划时代的作用,成为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
哲学观点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
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
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
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
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即绝对理念,它是概念与存在的辨证的统一,即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辨证的统一。
绪论 什么是美学
2.美学(Aesthetica)词源考证
• (2)美学的中文翻译 A.日本人中江兆民(1847-1901)1883将 aesthetics翻译为美学。王国维于1902年将日 文美学引入中国。
2.美学(Aesthetica)词源考证
B.传教士罗存德1866年所编的《英华词典》 将aesthetics翻译为“佳美之理”和“审美之 理”,该书很快传到日本,对日本人创译新名 词产生了重要影响。1875年传教士花之安将 aesthetics翻译为美学。 C.早期留美学者颜永京(1838-1898)于 1878-1889年间将aesthetics翻译为“艳丽之学” 或“艳丽学”。
(1)美学的奠基——以柏拉图为代表
• 柏拉图有关“美本身”问题的 提出标志美学思考的开始。 柏拉图区分了“美本身” 和美的事物。一般人在回答什 么是美的问题时,只是列举美 的事物,如美的小姐、美的母 马、美的竖琴、美的汤罐之类, 而没有涉及到“美本身”。 ‚美本身‛是使这无数的美 的事物成为美的事物的根据, 是无数美的事物共有的本质。
(2)第二阶段:现代(1919-1949)
• 朱光潜(1897~1986年), 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教育家、翻译家。笔名孟实、 盟石。安徽桐城人。是我国 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之一。
• 朱光潜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认为,在美 感经验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觉,物所以呈现于 心者只是形象。因此美感的态度与科学的和实用的 态度不同,它不涉及概念、实用等,只是聚精会神 地对于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的观赏。 • 《谈美》《文艺心理学》 • 《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 • 翻译柏拉图《文艺对话集》,黑格尔《美学》等。
(1)美学的奠基——以柏拉图为代表
• 柏拉图关于“美本身”的构想 • ‚这种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 不减的。它不是在此点美,在另一点丑;在此时美, 在另一时不美;在此方面美,在另一方面丑;它也 不是随人而异,对某些人美,对另一些人就丑。还 不仅此,这种美并不是表现于某一个面孔,某一双 手,或是身体的某一其他部分;它也不是存在于某 一篇文章,某一种学问,或是任何一个别物体,例 如动物、大地或天空之类;它只是永恒地自存自在, 以形式的整一永与它自身同一;一切美的事物都以 它为泉源,有了它那一切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但 是那些美的事物时而生,时而灭,而它却毫不因之 有所增,有所减。‛
美学与生活论文
浅谈美学与生活的关系摘要:美是生活中的感悟,生活中每个角落都有美的影子,美也时时刻刻都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呈现出来。
本文将会讨论美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这其中又涉及到自然,艺术以及心灵三大方面。
关键词:美生活自然艺术心灵感悟如今,美在社会生活中没有一致的定义,因为每个人拥有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各有不同从而对美都有不同的看法。
因此。
在生活中探讨美,发现生活中的美依然是非常重要的。
美是非物质性的客观存在,它与人们的意识有关,还与人们的价值取向有关。
亚里士多德如是说“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善。
”善可以说是符合人类们道德价值取向的。
美在主观上是人的社会意识;美又是客观存在的审美价值,可以说,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它的本质是对生活积极肯定的形象。
内容有人们改造社会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产生劳动产品的实践成果以及实践活动中的人的美。
社会美与社会实践有着直接的关系,与社会功利性、社会历史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欣赏的社会生活美是人们相互团结互助;每个人都有集体感、正义感、责任心、爱心;有着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和积极进步的人生观。
自然美就是现实世界中自然事物的美。
从自然美产生和发展的总过程来看,自然美领域的逐渐扩大是和社会生活发展的进程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总之,自然美注重形式,它是一定社会实践或社会生活的产物。
自然属性不是自然美的根源,但是由于自然美主要是以它的感性特征直接引起人们的美感。
因此,自然的某些属性如色彩、形状、质感等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意义,它是自然美形成的必要条件。
比如,华山的险峻,张家界的仙境,桂林山水的清秀、龙脊山的美感等等不同的风景,都有它独特的自然特征,正是这种独特的自然的特征,构成各自独特的美。
艺术包含有音乐、建筑、绘画、史诗和戏剧等方面。
艺术有极强的创造性,可以将自己的想象力与亲身经历结合起来,这其中包含着人们真实的情感。
人们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并通过艺术将自身的生活感悟表现到生活当中。
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观点之我见
文化与艺术177作者简介:薛靖楠(1996— ),男,汉族,江苏常州人。
主要研究方向:公共艺术。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对于美的理解大都离不开生活,似乎两者间的界限也在不断模糊,而这一些的现象其实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十九世纪提出的美学思想中就已有类似的表达。
而对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观点的讨论虽然从未停止,但是大致上已经有了统一而又相对客观的评价。
其“美是生活”的观点放在当今的社会中依然有着相当重要的参考意义,无论是传统的或是崭新的艺术创作方式,在表达的形式与内容上大致都体现着“美是生活”的美学思想。
而美与生活的关系是难以分割的。
一、“美是生活”观点的时代意义要讨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美学思想的意义,我们不能形而上学地进行讨论,必须放在其特定的时代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等等联系在一起来进行分析。
车尔尼雪夫斯基主要活跃在十九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当时社会的主流美学思想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美学,黑格尔给出的观点“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句话中的理念指的就是绝对精神,也就是所谓的“神”,是超乎现实之外的,同时黑格尔讲求理性与感性的结合,这是黑格尔美学的一大成就,体现出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而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对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视正是师承黑格尔。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至今仍影响深远,但是他学说中理性的这一方面却是绝对精神,而不是我们的现实生活,因为这是符合他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正是批判了黑格尔对于客观世界的忽视,他追求的是自然美,在唯心主义美学思想泛滥的时期,他对于自然美的推崇打开了唯物主义思想的大门,也为往后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推行做了铺垫。
同时车尔尼雪夫斯基还是一位伟大的民主革命者,他的一生都致力于宣扬农民革命的思想,而他的的“美是生活”这个美学观点也恰恰诞生于这一时期,因此他的美学思想也带着革命的烙印。
这一观点将美学拉回了我们的生活,揭示了美对生活的依附作用:“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舞蹈鉴赏结课论文(5篇)
舞蹈鉴赏结课论文(5篇)舞蹈鉴赏结课论文(5篇)舞蹈鉴赏结课论文范文第1篇【关键词】《外国舞蹈史》,美育,价值讨论一、《外国舞蹈史》课程渗透美育教育的重要性“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是黑格尔美学的中心思想。
这个定义强调了美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也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而舞蹈的本质也正是内容与形式二者完善的统一,通过肢体动作的不断变化制造了美感,是一门情感表现艺术。
在舞蹈基础理论教育中,关于审美的部分涉及到同学对于舞蹈美的熟悉深度和对于舞蹈艺术的把握程度。
在课程中对外国舞蹈类型及舞美风格加以讨论,在授课过程中贯彻以“美”带论的总体原则,结合实际课堂需求和舞蹈史论进展进行讨论,对课程具备的高雅之美(芭蕾艺术)、自由之美(现代舞艺术)、多元之美(外国其他风格舞蹈艺术)加以讨论,为同学供应了审美体验的平台。
在观赏美的同时结合自身实践,将美感收获与美育实践二者有效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同学表现美、观赏美、感受美、创作美的综合力量。
《外国舞蹈史》课程渗透美育教育不仅仅要结合舞蹈史论进展状况进行讨论,更需要结合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培育更多全面进展的高素养人才。
二、《外国舞蹈史》课堂教学渗透美育教育的教育新模式(一)激发同学审美制造力美育教育属于美学讨论的范围,也是美学讨论的重要目的之一。
《外国舞蹈史》课程在授课过程中由理论概念、作品鉴赏与舞蹈实践三大部分组成,核心目标是为了培育同学的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从而激发同学是审美制造力。
让同学了解外国舞蹈的同时加入相关舞蹈的文化,如民族活动、神话故事,让同学通过视频资料感受外国舞蹈艺术之美。
加以提升同学的感知明锐度,对于培育同学审美力量都有明显作用。
美育的终极目标“培育人的审美力量,并从而丰富人的审美情趣,进展人的审美抱负和美的制造力,使人最终能自觉乃至自然地根据美的规律,来改造客观世界和重塑主观世界,使每个人都以努力成为全面进展的自由的人为目标。
”因此激发同学的审美制造力才是《外国舞蹈史》课程美育的核心,审美创作力的实现也正是建立在审美感受力与审美鉴赏力的基础之上,三者唯有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舞蹈美育。
浅析黑格尔美学体系中自然美的概念
浅析黑格尔美学体系中自然美的概念作者:周曼来源:《美与时代·下》2020年第09期摘要:黑格尔对自然美的理解是其整个美学体系形成的前提。
黑格尔对自然美持消极态度,但在他的美学体系中自然美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如果抽离掉自然美的部分,艺术美在其体系中的存在价值就会受到质疑,进而导致其整个理论体系显现出不完整性。
充分理解黑格尔美学体系中自然美的概念是理解其美学体系的先决条件。
黑格尔对美的定义使得他的自然美论具有了局限性,他将自然美局限在了一个按生命的自由程度划分等级的序列中。
深入分析黑格尔美学体系中自然美这一概念,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黑格尔的美学体系,更有助于我们对自然美进行再认识。
关键词:自然美;黑格尔;生态美学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山东师范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2017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生态艺术及其理论中的自然之代理问题”(17DZWJ03)阶段性研究成果。
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专门设置了第二章来论述其自然美观,并用很大篇幅对自然美进行了基础考察。
其目的在于指出自然美的缺陷并对其进行否定,从而引导我们必须去认识一种更理想的美,也就是艺术美,如此便可令人信服地将艺术美置于比自然美更高的地位。
对于自然美,虽然黑格尔持否定态度,但是在他的美学体系中却至关重要,这是毋庸置疑的。
那么黑格尔是如何定义自然美的?在黑格尔美学体系中自然美的概念是什么?只有弄清楚这些问题才谈得上对黑格尔美学体系做更深刻的理解与讨论。
一、自然美的定义何为美?黑格尔对美的定义是其对自然美展开论述的核心依据。
黑格尔是古典唯心主义的代表性人物,在他看来,世界的本源是一种绝对理念,一种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精神实体,正是这种绝对理念生发出了万物,包括美[1]。
因此这种绝对理念具有无限性和自由性,包容万物且凌驾于万物之上,是人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所造就的一切美的根源所在。
由此,黑格尔得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2]142。
那么何为“理念”?“理念就是概念与客观存在的统一”[2]137。
生命意义是审美的根本存在方式——论生命美学的本体基础
5美学学人一、生命概念的历史回溯我们生活在生命的世界中,即现象学所认为的与科学研究直接关联的客观世界不同的经验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人首先是一种存在,与存在相一致的是人的生命。
生命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一切与自然现象相对立的精神现象都可以纳入生命的概念之中,精神生活构成了生命学说的研究对象。
自从古希腊德尔菲神庙刻上“认识你自己”之后,人类便开始了对自身的反思,即试图回答人的生命是什么的问题。
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把现时世界的一切存在都归为“理念”的外化,人的生命也只能来自外在于人的“理念”的显现。
柏拉图居住在理性的彼岸,对此岸的生命缺乏足够的热情,但他并没有永远地居住在理性的彼岸,对此岸的生命也给予了应有的关注。
他在《会饮》篇中认为生命的本体就是爱欲:“爱欲是一种原始生命力。
”这种“爱欲”的理论被弗洛伊德晚年所吸收,成为“力比多”自我毁灭的挽救力量。
亚里士多德则将生命看作是使纯粹的潜在之物成为现实的力量。
他在《论灵魂》中提出了“生命第一”的原理。
在他的“四因说”中认为形式因高于质料因,因为质料因是被动的,含有被制造的可能性,形式因是主动的。
从形式因和目的因看,两者是同一的,因为形式因是事物的基本性质,事物所需要的目的便是它的形式之确定的表现,所以目的就是形式;动力因与目的因也是同一的,因为动力因是使事物变革的原因,目的因是变革所趋向的目的。
实际上他将形式、动力和目的三种原因合而为一,统称为形式,这样,质料和形式在事物中构成了不可分割的联系,生命就变成了是纯材料转化为形式并使其完备的力量。
尽管亚里士多德把生命看成是使纯粹的潜在之物构成现实的力量,但是,这种力量依然是外在于人的“第一推动力”。
在人类思想史上最热忱地赞美生命的思想家是歌德。
他将我们生活的世界称之为生命的世界。
“歌德时代首先将生命置于精神之上,生命第一!以几乎是生命哲学的方式,歌德把生命看作是更基本的元素,因而它必须首先获得应有的重视。
”[1]作为歌德理想化身的浮士德曾为求知费尽了青春,他通晓哲学、法律、医药等知识,其结果感到终无所获。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逻辑判断涉及概念,如:这是一朵花。 审美判断只涉及对象的形式引起的快感,如:这 朵花是美的。
11
2.量的方面:审美判断虽是单称的、主观的, 却仍有普遍有效性。
如果一个人觉得一个对象使他愉快,并不涉及利害计较, 他就必然断定这个对象有理由叫一切人都感到愉快。因为这 种愉快既不是根据主体的欲念(或是其他意识到的利害计 较),而是感觉到在喜爱这个对象中自己是完全自由的,他 就会看不出有什么只有他才有的私人特殊情况,作为他感到 愉快的理由。因此,他就必然认为可以设想:产生这种愉快 的理由对一切人都该有效,相信他有理由去假定一切人都能 感到同样的愉快。
Hegel,1770--1831,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
17
绝对理念/绝对精神——概念与存在的辩证 统一。
18
美学思想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艺术、宗教和哲学都是表现绝对精神或“真实” 的,三者的不同只在于表现的形式。艺术表现绝 对精神的形式是直接的,它用的是感性事物的具 体形象;哲学表现绝对精神的形式是间接的,即 从感性事物上升到普遍概念,它用的是抽象思维; 至于宗教,则介乎二者之间,它所借以表现绝对 精神的是一种象征性的图像思维,例如用父子的 图像来表现神与基督一体,是用既含有普遍概念 的东西来表现普遍真理。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
1
一、“美是什么”问题的提出
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1.美(的本质)不是美的事物。 2.美不是恰当。 3.美不是有用的。 4.美不是善。 5.美不是快感。 6.美不是视听快感。
2
美是难的。
3
二、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 客观精神本体——柏拉图、黑格尔 主观精神本体——康德、休谟
舞蹈美学的逻辑起点
2021年4月 文化艺术研究 April, 2021第14卷第2期Studies in Culture & Art Vol.14 No.2文章编号:1674-3180(2021)02-0055-08舞蹈美学的逻辑起点吕艺生(北京舞蹈学院,北京 100081)摘要:人体既然是舞蹈艺术的感性材料,它理所当然地成为舞蹈美学的逻辑起点,而这个人体不是身心分离的人体,是在意识支配下的一个整体,因此舞蹈美学研究必须坚持身心一元论。
只有坚持身心一元论,才能准确地把握舞蹈艺术的本质特性,也才能防止舞蹈训练滑向单纯的技术技能的道路上去。
对原始舞蹈的生命意识、宗教意识、象征意识、社会意识与审美意识作考察,以探寻舞蹈最本质的意义,将舞蹈美定义为“意识的肢体表现”。
关键词:逻辑起点;身心一元论;意识的肢体表现;舞蹈美学中图分类号:J701 文献标识码:A为何要设逻辑起点艺术哲学的研究,一种常用的方法是从其感性材料入手,亦即首先研究它的物质载体。
作为人类最早的胚胎性艺术,如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虽然都是人为的,但最终表现的物质形态大都要落实在人体外。
绘画、雕塑等美术作品不用说,最后它们都可落实在岩石、泥土、纸、布或某种金属上,因而它们被看作是视觉艺术;而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它虽然并无实体只有声音,因而被人们看作是时间性的,稍纵即逝的,但最终它仍有归宿,仍可储存在纸面的乐谱上或其他声音储存器内。
唯独舞蹈的载体是人体,它发生在人体上,也消失于人体。
人跳动起来,舞蹈就出现了;人停止跳动,舞蹈便消失了。
虽然到了当代,它也可留存于音像储存器内,但它并非现实的、鲜活的真舞蹈。
记录下来的舞蹈也仅是舞蹈的一个侧面,当它失去现场状态时,它成为另外一种东西而并非真正意义的舞蹈。
我们这样开始舞蹈美学的研究,不仅可以一步就辨识了它与其他艺术不同的特性,更主要的是获得了研究的切入点,找到了它所谓的逻辑起点。
无疑,这是艺术本体论研究方法,不见得对所有艺术,比如现代、特别是后现代艺术也管用,但收稿日期:2020-12-23作者简介:吕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舞蹈学院原院长、学术委员会原主任,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原常务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舞蹈基础理论、舞蹈教育研究。
美学黑格尔读书笔记
美学黑格尔读书笔记读黑格尔的美学著作,就像是开启了一场奇妙而又充满挑战的冒险。
起初,我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了书页,没想到却被深深地吸引了进去。
黑格尔对于美的定义,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他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这可不像我们平常理解的那种美,比如一朵漂亮的花,或者一幅好看的画那么简单。
他说的美,是更深层次的、更抽象的东西。
就拿我最近参观的一次艺术展览来说吧。
展览里有各种各样的作品,有油画、雕塑、还有一些装置艺术。
其中有一幅油画,画的是一个破旧的小镇街道。
街道上的石板路坑坑洼洼,两旁的房子也是摇摇欲坠。
一开始,我真没觉得这幅画有啥美的。
心想,这破破烂烂的场景有啥好看的?但当我仔细看的时候,发现了一些之前没注意到的细节。
那石板路上的每一道裂痕,仿佛都在诉说着这个小镇的历史。
房子的墙壁虽然破旧,但上面的色彩却透露出岁月的沉淀。
画家通过他的笔触,把这些看似平凡甚至破败的元素组合在一起,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美。
这不就是黑格尔说的理念的感性显现吗?画家心中对于这个小镇的理解和感受,通过他的画笔,以一种我们能够感知到的形式展现了出来。
还有一个雕塑作品,是一个扭曲的人体。
刚开始看到的时候,我心里还嘀咕:“这啥呀,这么难看。
”可当我围着它转了几圈,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才发现其中的奥妙。
那扭曲的身体线条,其实是在表达着某种内在的力量和情感。
也许是痛苦,也许是挣扎,但这种情感通过雕塑的形式被直观地呈现了出来,让我能够感受到。
再想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美。
比如说,夏日里的一场暴雨。
那倾盆而下的雨水,打在窗户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
路上的行人匆匆忙忙地找地方躲雨,车辆的喇叭声此起彼伏。
这看似混乱的场景,其实也有一种美。
它展现了大自然的力量,以及人们在这种力量面前的反应。
这难道不也是一种理念的感性显现吗?大自然的规律和人们的生活状态,通过这场暴雨,以一种生动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
读黑格尔的美学,让我不再仅仅用表面的眼光去看待美。
美学资料整理
b.柏拉图美在理念,美感是迷狂,艺术是模仿,是影子的影子
c.亚里士多德。美是有机的整体,包括开端、中间和结尾。美感,特别是欣赏悲剧的感觉能净化和陶冶人的心灵。艺术即模仿,诗比历史更真实。
2.2.2中世纪美学的代表人物
古典性艺术:物质形式与精神内容完全和谐静穆和悦
浪漫性艺术:精神内容超过物质形式情感的激动
什么是现代?
传统古希腊—近代思想主题是理性
现代后黑格尔——海德格尔思想主题是存在
后现代现代之后思想主题是语言
现代美学
2.4.1存在维度2.4.2心理维度2.4.3形式和符号维度
现代美学的基本特点
反诗学反美学反艺术哲学
2.4智慧
1、智慧是什么
智慧是关于人的基本规定的知识,不再是人与动物的区分,而是人与自身的区分。卢梭:人与自身相区分,才能成为公民康德:人与自身相区分,才能成为理性的人
2、智慧的表达形式
纯粹语言,在历史上表现为神言、天言、圣言,而不是人言,区别于欲望的语言和工具的语言。如中国的四书五经
西方的《荷马史诗》、《新约全书》等。
存在维度
尼采:存在即权力意志美或艺术是权力意志的直接表达
马克思:存在即物质生产实践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海德格尔:存在即林中空地。早期:世界——基于此在的理解阐释语言的意义,为诠释学美学奠定基础。中期:历史——美是真理自行置入作品。晚期:语言——人诗意地居住在此大地上
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积着寒风料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垅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鞋皮上粘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底孤零零地在田野小径上踽踽独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耀着大地对成熟的谷物的宁静的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冥。这双鞋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颤栗。
身体文化、身体美学、身体政治
身体文化、身体美学、身体政治作者:阴志科来源:《人文杂志》2019年第01期内容提要伊格尔顿首先批判了那种将文化实体化的唯文化论,认为它是一种改头换面的本质主义甚至形而上学;现代人将身体视为意志任意操纵的对象,这种思想表面上凸显了人的自由,可实质上是一种唯意志论,伊格尔顿设想的唯物主义伦理学,其前提正是质料与形式密不可分的身体;伊格尔顿的身体美学观念看上去有些自相矛盾,但这是可以解释的,他认为现代艺术观念是一种世俗化的神学,所谓的神终究是某种纯粹的、无质料的形式,而现实世界中的艺术和身体一样,都必须同时关切质料和形式之间的关系;伊格尔顿还讨论了艺术与人类实践当中蕴含的自由问题,毁灭自我与他人的身体在恐怖袭击中被视为自由艺术的材料、自由意志的工具,这类行动背后体现出来的特定逻辑值得美学、伦理学甚至政治学共同反思。
关键词伊格尔顿身体美学身体政治文化批评〔中图分类号〕I01;J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9)01-0086-10众所周知,英国文学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有一个文化批评家的身份,继《后现代主义幻象》(1996)、《文化的观念》(2000)以及《理论之后》(2003)出版以来,他从来没有间断对文化问题的关注,近年连续出版了《文化与上帝之死》(2014)、《文化》(2016)和《唯物主义》(2017),引起批评界的热烈关注。
但由于伊格尔顿近十余年来讨论的话题十分宽泛,很多人不免心生疑惑,在伊格尔顿上述著作当中,有没有一些关键词可用来清晰把握他的文化或者美学思想脉络?答案显然是肯定的,“身体”便是其中之一。
本文将从伊格尔顿上述著作出发,结合其在《加拿大比较文学评论》(Canadian Review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2014)上发表的期刊文章,对其十余年来以身体为关键词的文化与美学观念进行一次梳理与批判。
一、唯文化论:另一种本质主义当今流行的“唯文化论”被伊格尔顿称为文化主义,这种观点认为,文化是一种基础性存在,人们必须尊重文化本身所固有的多元性、差异性、混合性,人们既定的生活方式决定了文化的样式及其现状,相互之间予以尊重,不从自己的文化立场去评价对方,不同的文化共同体各行其是,这样才是政治正确,比如我们要去理解“比人尊贵的牛”“被乱石砸死的幽会男女”“壮阳补肾的穿山甲”……如此等等,这些范畴不过是隶属于不同的文化而已。
论温克尔曼的美学思想
论温克尔曼的美学思想作者:杨晓莉路晓莉王菲来源:《艺术评鉴》2020年第05期摘要:约翰·亚奥希姆·温克尔曼是18世纪德国新古典主义美学家、艺术理论家和艺术史家,作为德国启蒙运动代表的温克尔曼,在当时德国特殊的大背景下,温克尔曼借助优美的古希腊艺术,为当时落后的德国重塑了一个理想的社会,表达了温克尔曼当时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
他不仅开创了科学的研究艺术史的新时代,也影响了后世理论家,我们会在他不朽的文字里获得新启迪和对当今艺术的反思。
关键词:温克尔曼艺术史观古希腊艺术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5-0166-02一、温克尔曼的生平与经历温克尔曼1717年出生在德国的小城施腾达尔,其家境贫寒,从小历经磨难。
凯林中学的副校长达姆给予了十六岁的温克尔曼古希腊文化上的启发和指导,使他有了研究古希腊艺术文化的兴趣。
1738年,温克尔曼来到了学习气氛宽松的哈雷大学学习神学专业,毕业于哈雷大学后迫于生活压力,在塞戈乌森担任副校长职务。
1748年他应比瑙伯爵的邀请担任图书管理员的职务,这对温克尔曼丰富自己的知识大有益处。
他不仅进行艺术理论方面的思考和交流,还投身于艺术实践中,这对于他日后形成自己的艺术理论和古代艺术研究成果有着巨大的帮助。
但是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对于温克尔曼来说并不满足,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温克尔曼与罗马天主教妥协,得到了奥古斯都二世对其经济上的资助,终于在1755年实现了去罗马的梦想。
18世纪的罗马不仅是文艺复兴的集中地,而且处于新古典艺术的鼎盛时期,也是当时欧洲文物考古和研究古代艺术的中心。
在这里,大大丰富了他的研究视野和研究成果。
1764年他的著作《古代艺术史》出版了,这部著作奠定了他古代艺术史学家和美学家的地位,温克尔曼试图用复古的形式来振兴德国乃至欧洲艺术的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温克尔曼的希腊艺术史观(一)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温克尔曼用“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来评价古希腊艺术,总结出了他心中古希腊艺术理想美的状态,他将这一概念看作是希臘艺术基于内在精神由内而外的自然展现。
美学与人生笔记
1.1美字的意义萧兵:美的原来含义是冠戴羊形或羊头装饰的大人;最初是羊人为美。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也说过“美,甘也,从羊从大。
”宋代的徐铉也说过“羊大为美”王政认为羊生殖崇拜为美。
羊等价交换物为美形状越大,越值钱。
1.2美的诞生1.从逻辑上看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由粗到精2.从审美风俗上看黑齿为美,泰国“长颈为美”,牛仔服,“三寸金莲”,头尖为美,十指黄金,赵武灵王“胡服骑射”3.从审美实践的作品来看精卫填海,自然山水,山水诗人--谢灵运,维伦多夫的维纳斯,米罗的维纳斯,从形象到抽象。
1.3美学学科诞生的意义一、鲍姆嘉通:美学的任务1、美学的目的是感性知识的完善2、应该避免的感性知识的不完善就是丑3、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低级的认识,美的艺术的理论理智与情感,感性与理性,这就是美学的核心。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卢梭:科学技术的进步并不一定带来幸福。
二、美学学科带来的意义:1、理性大潮中的感性学:人的全面发展的启示意义2、美学对现代社会的批判:社会和谐发展的启示意义3、美学学科的独立:人类知识体系健全的启示意义康德:美是非观功利而令人愉悦的2.1西方探讨美的途径(一)从事物的客观属性来研究美:1.毕达哥拉斯,凡物皆数,身体美确实在于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
2.亚里士多德,一个美的事物应有一定的大小体积和安排。
3.阿奎那,美有三个要素,完整、和谐、鲜明。
4.荷加兹,美在于多变化的蛇形线,越是曲线的越美。
5.朗基努斯,所有各部分综合在一起就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6.奥古斯丁,美在于事物本身的和谐、适宜。
7.夏夫兹博里,凡是美都是和谐的比例合成的。
8.越诺尔兹,自然的最一般的形式就是最美的形式。
9.博克,美的事物的特征,小、光滑、逐渐变化、不漏棱角、娇弱以及颜色鲜明而不强烈。
10.从事物的客观属性来研究美也有它的问题,这种属性很难推广,很难普遍,很难是唯一的标准,这种属性是它的基础之一。
2.2西方探讨美的途径(二)西方关于美的探讨途径二、从人的主观感受来研究美1.快感说。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美学论析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美学论析摘要: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美学论析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海德格尔不仅是一名出色的哲学家,也是一名美学家,其美学思想在近现代美学发展过程中带来的影响不可忽略,实现了对传统美学主体主义特性的超越。
海德格尔的美学如同他的哲学思想一样带有明显的反主体性色彩,传统美学主客二分的弊端使艺术逐渐堕落成艺术家眼中的世界,艺术的本质也逐渐被人们所遗忘,海德格尔试图用其对艺术的独特思考方式唤醒迷失的艺术家,试图转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这也是他美学思想中最伟大的一点。
关键词:主体性;美学;存在;艺术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建立在他的哲学基础之上,了解其哲学思想是通向美学思想的必经之路。
在海德格尔看来传统美学和形而上学一样存在着主客二分的弊病,且艺术的美学化倾向日益加深,艺术品变成人们的审美对象,被人任意评判,但艺术本来并不是作为一个对象被人们所感知经验的,所有的艺术品都是某一特定世界的显现和象征,在这一特定世界中它通过与人的相互联系而作为存在者存在。
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不仅是对传统美学的超越,而且也为近现代中西美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要想了解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便首先要深入其哲學世界,尤其是他对形而上学的追问和研究,不夸张的讲海德格尔全部哲学是围绕存在问题而展开的,。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哲学理论的确立,使得以自我为中心的主体与客体有了明确的区分,与此同时笛卡尔的哲学理论不仅为他自己的哲学体系奠定了基础,也为整个近代哲学的发展确立了基调,人们开始把一切与人无关的事物当作是认识的对象,试图通过分析事物的现象观看本质,人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心。
而后康德、黑格尔的哲学发展并没有在笛卡尔奠定的哲学线路中有大的突破,直至尼采提出超人哲学的提出,需要注意超人并不是指神人或者非寻常人,所谓的超人指的是对以往的人的超越和克服,他颠覆以往哲学家对理性的重视,表示人应该忠实于自己身体的本能和欲望。
海德格尔受尼采哲学的启发,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已经彻底远离了真正的形而上学,甚至声称传统形而上学是一部不折不扣的遗忘史,他提出要回归原始的形而上学,从此在入手对存在的意义进行追问,他认为把这个在作为最值得追问者来经验并理解,专为这个在来追问,这就不折不扣地叫做:追问在的意义。
身体文化、身体美学、身体政治———伊格尔顿身体理论的三个层面
身体文化、身体美学、身体政治———伊格尔顿身体理论的三个层面◎阴志科内容提要 伊格尔顿首先批判了那种将文化实体化的唯文化论,认为它是一种改头换面的本质主义甚至形而上学;现代人将身体视为意志任意操纵的对象,这种思想表面上凸显了人的自由,可实质上是一种唯意志论,伊格尔顿设想的唯物主义伦理学,其前提正是质料与形式密不可分的身体;伊格尔顿的身体美学观念看上去有些自相矛盾,但这是可以解释的,他认为现代艺术观念是一种世俗化的神学,所谓的神终究是某种纯粹的、无质料的形式,而现实世界中的艺术和身体一样,都必须同时关切质料和形式之间的关系;伊格尔顿还讨论了艺术与人类实践当中蕴含的自由问题,毁灭自我与他人的身体在恐怖袭击中被视为自由艺术的材料、自由意志的工具,这类行动背后体现出来的特定逻辑值得美学、伦理学甚至政治学共同反思。
关键词 伊格尔顿 身体美学 身体政治 文化批评〔中图分类号〕I01;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9)01-0086-10 众所周知,英国文学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有一个文化批评家的身份,继《后现代主义幻象》(1996)、《文化的观念》(2000)以及《理论之后》(2003)出版以来,他从来没有间断对文化问题的关注,近年连续出版了《文化与上帝之死》(2014)、《文化》(2016)和《唯物主义》(2017),引起批评界的热烈关注。
但由于伊格尔顿近十余年来讨论的话题十分宽泛,很多人不免心生疑惑,在伊格尔顿上述著作当中,有没有一些关键词可用来清晰把握他的文化或者美学思想脉络?答案显然是肯定的,“身体”便是其中之一。
本文将从伊格尔顿上述著作出发,结合其在《加拿大比较文学评论》(CanadianReviewofComparativeLiterature,2014)上发表的期刊文章,对其十余年来以身体为关键词的文化与美学观念进行一次梳理与批判。
一、唯文化论:另一种本质主义当今流行的“唯文化论”被伊格尔顿称为文化主义,这种观点认为,文化是一种基础性存在,人们必须尊重文化本身所固有的多元性、差异性、混合性,人们既定的生活方式决定了文化的样式及其现状,相互之间予以尊重,不从自己的文化立场去评价对方,不同的文化共同体各行其是,这样才是政治正确,比如我们要去理解“比人尊贵的牛”“被乱石砸死的幽会男女”“壮阳补肾的穿山甲”……如此等等,这些范畴不过是隶属于不同的文化而已。
身体感性的凸显——论西方身体美学的美育观
38㊀JournalofAestheticEducation㊀㊀Vol.11No.2Mar.2020美育学刊2020㊀年第2期㊀第11卷㊀总第57期收稿日期:2019-07-04作者简介:张文彩(1984 )ꎬ男ꎬ宁夏固原人ꎬ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ꎬ主要从事美学及文化研究ꎮ身体感性的凸显论西方身体美学的美育观张文彩(复旦大学中文系ꎬ上海200433)摘㊀要:在中外美育史上ꎬ身体感性一直处于 心育 的掩蔽之下ꎬ身体美学则将其解放出来ꎬ并作为美育的重要维度ꎮ按身体美学的理解ꎬ身体感性教育是一种具身性的生存实践教育ꎬ它以身体感官㊁身体习惯和身体欲望为基本对象ꎬ主要通过前反思的身体陶冶㊁反思性的身体训练以及身体欲望管理等途径ꎬ来实现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这一美育的终极目的ꎮ身体美育这一系统性的观念ꎬ尽管有 拔高 身体之嫌ꎬ但对 心育 传统而言ꎬ不失为一种有益的矫正ꎮ关键词:身体美学ꎻ心育ꎻ美育观ꎻ身体感性ꎻ生存实践中图分类号:G40-014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2095-0012(2020)02-0038-09㊀㊀当前方兴未艾的身体美学ꎬ是在美学整体转向生存和生活的大背景下出现的ꎬ它反过来又对人的生存活动和生活观念做出了新解释ꎬ带来了新启示ꎮ这种启示是多方面的ꎬ仅就美育观念来说ꎬ身体美育观不仅冲击了传统的美育观念ꎬ而且为美育的性质㊁对象㊁途径等提供了新思路㊁新方向ꎮ本文以身体美学具身实践观为基础ꎬ具体讨论它在上述方面对美育观念的启示ꎮ一㊁身体感性从掩蔽到解蔽 一个美育史的视角㊀㊀在整个美育史上ꎬ受强大的身心二元论传统的影响ꎬ美育所坚持的主流观念是一种 心育 观念ꎬ这种观念认为ꎬ我们可触可感的感性世界是杂乱无章的ꎬ只有通过对它的压制和对理性的推崇ꎬ才能到达某种理想的境界ꎮ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ꎬ不独身体感性ꎬ事实上整个感性世界都处于一种被轻视㊁被掩蔽的状态ꎮ我们看到ꎬ在西方ꎬ在最早对美育做出讨论的柏拉图看来ꎬ情感和感性极容易引起人的 感伤癖 ꎬ从而有害于公民的理性和德性的培养ꎬ为了达到理念的目的ꎬ柏拉图排斥和压抑感性情欲ꎮ亚里士多德则稍好一些ꎬ他肯定了人的感性情欲的现实性存在ꎬ但依然认为美育就是借由理性而对感性加以节制ꎬ从而达到净化的效果ꎮ而在随后的中世纪里ꎬ在宗教的统摄下ꎬ心灵的陶冶净化成为皈依上帝的基本方式ꎬ而身体感性则被视为罪恶ꎬ上帝并不居住在混乱不堪的此岸世界ꎬ在奔向上帝的不断 提纯 过程中ꎬ身体感性被抛弃ꎮ正如普罗提诺所说: 心灵一旦经过了净化ꎬ就变成一种理式或一种理性ꎬ就变成无形体的㊁纯然理智的ꎬ完全隶属于神ꎮ [1]西方现代美育的代表人物是席勒ꎬ他也是传统 心育 观念的典型代表ꎮ在«美育书简»中ꎬ席勒显然承认了感性的存在以及人对感性现实的欲望和情感ꎬ并在此基础上认为美育就是感性教育和艺术教育ꎬ主张陶冶人的感性ꎬ以此纠正单向度的理性范畴的片面㊁缺陷和狭隘ꎬ这对于美育学科的发展来说可谓厥功至伟ꎮ然而ꎬ席勒对感性的承认是不彻底的ꎬ因为在席勒的逻辑里流淌着传统形而上学的血液ꎬ它突出表现为心灵和观念对感性现实的绝对领导ꎮ«美育书简»在修辞和观点上ꎬ都将感性现实作为理性规则的对立面来看待ꎮ例如ꎬ席勒说: 只要粗野的自然还39㊀张文彩身体感性的凸显论西方身体美学的美育观过于强大ꎬ除了不断地从一种变化走向另一种变化之外不知道有别的规律ꎬ那么它就用自己不可抑制的任意活动来对抗必然性ꎬ用自己的不安定来对抗恒定性ꎬ用自己的依赖性来对抗独立性ꎬ用自己的不满足来对抗崇高的朴素ꎮ [2]在席勒的逻辑中ꎬ感性自然和理性精神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ꎬ用美来调和二者ꎬ最终却是以理性精神自上而下地改造感性自然ꎮ感性的陶冶ꎬ其实是形式法则对感性冲动的抽空与驯化ꎮ很显然ꎬ席勒所主张的感性教育事实上是理性对感性的秩序化ꎮ我们看到的ꎬ是 假扮成审美的理性为了尽力认识和控制对手ꎬ悄然钻进了感觉的空帐 [3]100-101ꎮ审美事实上并没有从物质感性生发并自下而上地建构ꎬ相反ꎬ席勒用游戏冲动褫夺了感性冲动的动态力量ꎬ这样ꎬ被抽空的感性和情感才和理性相协和ꎬ在此ꎬ身体感性被巧妙地掩蔽了ꎮ扩而大之ꎬ席勒的美育思想是德国古典美学思想的代表ꎬ而后者依然坚持着西方强大的身心二元论传统ꎮ因此ꎬ虽然西方美学自鲍姆嘉登开始ꎬ美学作为感性学就已经被奠定ꎬ但那种感性却总是一种被理性秩序化的感性ꎮ在鲍姆嘉登之后ꎬ在康德㊁席勒㊁黑格尔等人的庞大体系中ꎬ美学作为感性学仍仅仅被作为低一级的认识论而被提及ꎬ它总是呈现为心灵㊁思想㊁灵魂的侍从ꎬ被看作认识论的婢女ꎬ感官和感性仅仅获得了有限的地位ꎮ我们已经看到ꎬ在席勒那里ꎬ是理性 悄然钻进了感觉的空帐 ꎬ而在康德那里ꎬ审美判断拒绝了感性世界的内容ꎬ审美愉悦不可掺杂任何私人的快适和激动ꎬ感性经验因被先验形式灌注而不断消解ꎮ在黑格尔那颇具阳刚气的体系中ꎬ美则成了理念的感性显现ꎮ非常明显ꎬ为现代美育奠定观念基础的整个美学思想ꎬ虽然把美学设定为感性学ꎬ但事实上并没有站在感性现实这一面来发展感性ꎬ而是都用理性形式把感性圈了起来ꎬ然后将其整体性地忽视了ꎬ感性地位已如此低微ꎬ更遑论与感性直接相关的肉体性或身体性了ꎮ在中国古代主流的美育观念中ꎬ身体感性同样没有得到正面的彰显ꎮ中国古典美育侧重于人生和伦理问题ꎬ强调通过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来实现人格的养成ꎬ而这种人格是合于道的人格ꎮ中国传统的价值系统是以儒家为中心而形成的ꎬ而儒家进行人格教育的重要手段是诗教和乐教ꎬ诗教和乐教的目标则是让人合于礼ꎮ因此«乐记»中才说: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ꎬ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ꎬ将以教民平好恶ꎬ而反人道之正也ꎮ [4]很显然ꎬ儒家的美育ꎬ是要用饱含社会伦理规范的艺术作品ꎬ去感染浸润人ꎬ使人能够发乎情而又止乎礼ꎮ这是一种将伦理规范内化为个体内在情感需要的过程ꎬ也事实上是以理化情㊁以理节情的过程ꎮ在这样的美育传统中ꎬ我们虽然看到大量的身体意象ꎬ比如«礼记»中对于身体仪态和身体行为的讨论ꎬ但这种身体仅仅是作为手段呈现的ꎬ即为了合于伦理规则而呈现的ꎬ其被动一目了然ꎮ身体感性在这种美育传统中自然无法得到正面的重视ꎬ正如有学者总结的ꎬ 从整体与绵延的历史来看ꎬ 身体 意象由于受到以儒家为首的 礼 与 理 的压制与温情的弱化ꎬ它本身始终是处于虚无的被否定的地位的ꎬ是作为官方与正统意识形态的对立面来存在的 ꎮ[5]以追求个性完善和感性启蒙为特点的中国现代美育观ꎬ在吸收中西方美育观念的人格教育㊁感性教育㊁艺术教育等创见的同时ꎬ也分享了它们对身体感性本身的忽视ꎮ这一情形在王国维的教育思想中便已出现ꎬ在«论教育之宗旨»中ꎬ王国维认为ꎬ 完全之人物ꎬ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ꎮ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㊁感情及意志是也ꎮ对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 真 者知力之理想ꎬ 美 者感情之理想ꎬ 善 者意志之理想也ꎮ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之三德ꎬ欲达此理想ꎬ于是教育之事起 ꎮ[6]很明显ꎬ王国维倡导的美育ꎬ包含在 精神 之下ꎬ美即感情之理想状态ꎬ美育的目的是心灵的完善ꎬ而身体之发达只关涉到与精神教育相对的体育ꎬ因此他对感性的尊重并不彻底ꎬ而对身体感性之于审美的重要意义则更无讨论ꎮ与之相似ꎬ蔡元培从审美的 无利害性 角度论述美育ꎬ认为美育使吾人 有高尚纯洁之习惯ꎬ而使人我之见㊁利己损人之思念ꎬ以渐消沮者也ꎮ盖以美为普遍性ꎬ决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入其中 [7]ꎮ在蔡元培看来ꎬ美育可以去除个人私欲ꎬ从而使社会和谐ꎮ无独有偶ꎬ朱光潜也认为现实的人心受利害关系的束缚ꎬ因而主张无功利的审美ꎬ以化解人的功利心ꎮ但是在蔡元培和朱光潜所倡导的那种有距离的静观审美中ꎬ感性被理性观照的同时也被防范ꎬ形式化的同时也在抽离其本身40㊀JournalofAestheticEducation㊀㊀Vol.11No.2Mar.2020美育学刊2020㊀年第2期㊀第11卷㊀总第57期的活态力量ꎮ而且ꎬ当个人的感性和个性遭遇理性与社会时ꎬ感性㊁个性要无条件地服从理性和社会ꎮ在他们的审美无功利学说背后ꎬ其实指向一种启蒙理性的功利主义ꎬ这一指向当然有其时代的积极意义ꎬ但就美学和美育本身来说ꎬ它有存理性灭感性之嫌ꎮ美育的历史发展表明ꎬ审美的基本义是感觉㊁感性ꎬ而在中西方的美育史上ꎬ虽然都对身体感性做了强调ꎬ比如中国古代对人物形貌的品评ꎻ比如古希腊时期对健硕和富于比例的身体的推崇ꎻ比如以张竞生为代表的现代知识分子对身体美的重视ꎻ在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研究中ꎬ已经揭示了人的生理节奏和审美节奏感的对应性ꎬ等等ꎮ但我们认为这依然是不系统和不充分的ꎮ这种不完全和不充分表现为两个方面ꎬ一方面是身体感性的基础性地位并未得到承认ꎮ受身心二元对立的影响ꎬ在中西方的主流美育观中ꎬ美育事实上处于理性的管制之下ꎮ中西方要么为了伦理规范ꎬ要么为了纠正科技理性ꎬ要么为了顺应启蒙理性ꎬ都将感性视为被改造的对象ꎬ剥除感性中粗俗的㊁野蛮的㊁活泼的㊁原初的力量ꎬ以满足道德理性的需要ꎮ正如沃尔夫冈 韦尔施所说ꎬ美育和美学 没有发展认识和解放感觉的策略ꎬ而是发展了控制感觉㊁消灭感觉和严格管理感觉的策略 [8]ꎮ这种对感性自上而下㊁由心到身㊁由观念到现实的控制ꎬ导致了对感性另一个方面的忽视ꎬ即对感性自身范围的细致开拓ꎮ感性往往被限制在艺术感性㊁与人的心理相关的情感感性等方面ꎬ而感性的具身性维度或肉体性维度被忽视了ꎬ身体的主体性维度也未得到承认ꎮ为此ꎬ身体美学旗帜鲜明地要求纠正上述两种缺憾ꎬ解蔽身体感性ꎮ身体美学从诞生起ꎬ就拒绝唯理智论者将感觉或感受摒弃为理解的敌人ꎬ拒绝将事物的感性内容从理想化的形式中剥离出来ꎬ主张感性现实才是美学的开端ꎬ更重要的是坚持身体是这感性现实的重要维度ꎮ正如伊格尔顿所考察的: 美学是作为有关身体的话语而诞生的ꎮ 那个领域就是我们全部的感性生活 诸如下述之类:爱慕和厌恶ꎬ外部世界如何刺激身体的感官表层ꎬ令人过目不忘㊁刻骨铭心的现象ꎬ源于人类最平常的生物性活动对世界影响的各种情况ꎮ美学关注的是人类最粗俗的㊁最可触知的方面ꎮ [3]1身体美学认为ꎬ既然美学是作为感性学而诞生的ꎬ就应该回归它的原初定义去承认和思考感性及其肉体性ꎮ身体美学的预言者尼采很早就发出复仇式的呼喊: 我恳求你们ꎬ我的弟兄们ꎬ忠于大地吧ꎬ不要相信那些跟你们侈谈超脱尘世的希望的人!他们是调制毒药者ꎬ不管他们有意或无意ꎮ [9]现实的生存是值得探究的ꎬ美的追寻应该从 大地 ㊁从身体㊁从生存的现实出发ꎬ而不应该从虚幻的彼岸世界观照ꎮ而在梅洛-庞蒂㊁福柯㊁舒斯特曼等身体美学的积极开拓者那里ꎬ我们同样能够看到他们对感性的肉体性维度的披示ꎮ福柯将自己的作品看作其生活和行动风格的注脚ꎬ而其现实生活则呈现出富于激情的感性力量ꎬ这反映在他的作品中ꎬ表现为对疯癫㊁死亡㊁激情等的关注ꎬ在这种关注背后ꎬ潜藏着福柯对身体感性的某种痴迷ꎮ在梅洛-庞蒂眼中ꎬ美学应该注重人在具身参与世界的过程中产生的那种原初而直接的身体体验ꎬ这种知觉现象学的直接性是基本的出发点ꎬ从此出发ꎬ才可以谈论和理解艺术㊁理解审美ꎮ而舒斯特曼对感性的尊重在其为通俗艺术和大众文化的辩护中已经展露无遗ꎬ在舒斯特曼看来ꎬ大众文化尽管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ꎬ但它却反映出了人的情感的真实性和纯正性ꎬ它是人的直接的㊁活泼的㊁朴素的㊁原初的感性的呈现ꎬ相比精英艺术ꎬ通俗文化所呈现出的感性里带有感性肉体性的反叛色彩ꎬ比如ꎬ 由摇滚激起的那种更加精力充沛的和充满肌肉运动感的反应ꎬ揭穿了传统审美态度的无利害的㊁有距离的沉思的根本被动性 [10]ꎮ因此ꎬ基于身体美学这样的观念而生长起来的身体美育必然会强调身体感性的重要意义ꎬ或者更明确地说ꎬ身体美育主张解蔽长期压制的身体感性ꎬ将美育理解为一种身体感性的教育ꎮ二㊁身体感性教育的性质与对象身体美育对身体感性教育的性质㊁对象㊁途径和目的都做出了说明ꎬ展示出了理论的自觉ꎮ就身体感性教育的基本特质来说ꎬ它是以身体为主体的具身实践教育ꎮ这一判断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涵ꎮ一方面ꎬ身体感性教育强调身体的主体性ꎮ在审美教育中ꎬ身体既是审美的主体ꎬ也可以是审美的客体ꎻ既是进行审美体验的41㊀张文彩身体感性的凸显论西方身体美学的美育观主体ꎬ也是接受审美教育的客体ꎮ以往的美育思想都多将身体看作惰性的客体ꎬ强调心灵对于这一客体的作用ꎬ身体美则主要是指形体美ꎮ而身体美学则强调ꎬ在美育活动中ꎬ身体首先是主体ꎬ据舒斯特曼强调ꎬ这一主体是整个身体美学研究课题的核心ꎮ它不再是充满惰性的ꎬ而是 活生生的㊁敏锐的㊁动态的㊁具有感知能力的身体 [11]1ꎮ而身体感性教育活动应以这一活生生的㊁有目的有欲望的㊁体现出自身创造性和能动性的主体的参与为前提ꎬ作为客体的身体也应当在作为主体性的身体这一视角下去看待ꎬ也就是说ꎬ传统美育中对于诸如形体美或仪态美的强调ꎬ只有在纳入身体主体这一逻辑下才更完满㊁更充分㊁也更有效ꎮ另一方面ꎬ身体感性教育强调了身体的在世生存过程本身ꎮ因为具身实践具有动态性和过程性ꎬ这让身体感性教育跳出了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ꎮ也就是说ꎬ美育既不是心灵对身体的静态观照或规约ꎬ不追求理性对感性的先验牵引ꎻ同时ꎬ美育也不期望身体感性对理性的淹没ꎬ不主张感性的泛滥或野蛮生长ꎮ相反ꎬ身体感性教育主张从感性本身出发ꎬ同时不拒绝理性的作用ꎬ在具身性的生存实践过程中将感性和理性统一起来ꎬ感性和理性都内在于不断完成的具身生存过程中ꎮ进一步讲ꎬ这种具身性的生存活动也是体现身体美育超越性的过程ꎮ实在地说ꎬ审美活动中的形而上超越性维度和以肉体感性为基础的直接性维度应当是统一的ꎬ而以往的美育观念并没有充分关注后一维度ꎬ同时也就没有充分重视站在后一维度向前一维度进行超越的连续性和必然性ꎮ这种忽略其实是强大的心育传统使然ꎬ因此是作为生存实践的身体美学所力图纠偏和补充发扬的ꎮ在身体美育看来ꎬ感性并不是认识论意义上肤浅的㊁低级的认识ꎬ而是生存论意义上的人的丰富而具体的生存状况ꎮ正如杜卫所发现的ꎬ感性意味着个体生存的具体性ꎬ意味着人的肉体性ꎬ意味着人的生命活力ꎬ也意味着以情感为核心的心理能力和体现于直观形式中的观念意识ꎮ[12]因此ꎬ在生存论意义上ꎬ身体感性就不仅仅是某种混乱的㊁惰性的㊁无序的㊁片段式的感性材料的堆积ꎬ它更具有向上超越的维度ꎬ蕴含了人的生命力和情感能动性的身体感性ꎬ在动态的具身生存过程中ꎬ会与理性活动结伴ꎬ逐渐走向整一的㊁立体的感性经验ꎮ如此说来ꎬ身体感性教育便不仅限于学校美育和艺术教育ꎬ而是扩大到整个生活领域中ꎮ以往的美育主张以心来牵引身的心育ꎬ而学校教育和艺术教育是这种定向性教育的最佳手段ꎮ与心育观念不同ꎬ身体感性教育将美育看作从感性出发的生存实践活动ꎬ而且这个生存过程本身就是感性的升华过程ꎬ也是人的完善过程ꎮ因此ꎬ可以说ꎬ只要有身体感性活动的地方ꎬ都可以是身体美育的领域ꎮ虽然艺术教育是感性活动的重要领地ꎬ但显然感性活动并不限于此ꎬ事实上ꎬ人的整个生活领域都具有感性活动ꎮ在上述意义上ꎬ身体感性教育倡导的是在整个生活领域来完成感性完善ꎬ主张在生活实践中ꎬ人人都可以成为生活的艺术家ꎮ就身体美育的对象来说ꎬ整个身体感性都应成为对象ꎬ但具体说来ꎬ身体感性教育的主要对象包括三个方面ꎬ即身体感官知觉㊁身体习惯和身体欲望ꎮ首先是身体感官知觉ꎮ发展身体感知能力ꎬ培养身体意识ꎬ这是体现身体主体性的最基本的表现ꎮ正如舒斯特曼所说ꎬ 身体美学尽管也关心形体的外在之美以及其他一些外在的身体表现和标准ꎬ但是ꎬ它所探讨的主要是身体本身的内在感知与意识能力 [11]4ꎮ这种身体的感知能力和意识能力通常表现为在审美活动中体验美和生成美时的特殊感受力ꎬ具体说就是身体感官的感受力和身体知觉能力ꎮ身体感官的感受力不仅包括视觉㊁味觉㊁嗅觉㊁触觉㊁听觉等通常的感官能力ꎬ而且也包括身体的动觉ꎬ即一种位于肌肉和身体内部的感受器ꎬ它为我们的活动提供位置和信息ꎮ如果说身体感性教育活动是具身性参与世界的一种方式ꎬ那么ꎬ身体感官的敏锐性和丰富性对于身体在世界中的存在至关重要ꎬ因为正如有学者指出的ꎬ 美育作为一种感性教育ꎬ是以人们对对象的直接感知为基础的ꎬ也是以人的感性不断敏感和丰富为目的的ꎮ人的感官如果长期不去感知ꎬ就将变得迟钝ꎬ就将逐渐退化 [13]ꎮ丰富敏锐的身体感官ꎬ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加精微的身体经验ꎬ这有利于增进我们对于身体状态和感受的意识ꎬ从而为我们把握自己的情绪状态㊁ 关心自己 提供更多的洞见ꎮ身体感官的有机统一会形成身体知觉ꎬ但42㊀JournalofAestheticEducation㊀㊀Vol.11No.2Mar.2020美育学刊2020㊀年第2期㊀第11卷㊀总第57期是ꎬ在身体美学看来ꎬ身体知觉不仅仅是像格式塔心理学所发掘的那样ꎬ是一种把感觉材料加工组合为整体性经验的能力ꎬ它更是我们觉知感性世界的第一道门ꎮ在生存论的意义上ꎬ身体的知觉经验构成了我们看待真善美的基础ꎬ那种原生的经验恰恰也是美学所要探明的感性世界ꎮ正如梅洛-庞蒂所主张的: 知觉的经验使我们重临物㊁真㊁善为我们构建的时刻ꎬ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初生状态的 逻各斯 ꎬ它摆脱一切教条主义ꎬ教导我们什么是客观性的真正条件ꎬ它提醒我们什么是认识和行动的任务ꎮ这并不是说要将人类知识减约为知觉ꎬ而是要亲临这一知识的诞生ꎬ使之同感性一样感性ꎬ并重新获得理性意识ꎮ [14]很显然ꎬ身体知觉并不仅仅在整体能动地认知世界方面起积极作用ꎬ在现象学意义上ꎬ它更是意义生成的基础和理性认识的前提ꎮ因此ꎬ对于感官和身体知觉的研究与陶冶ꎬ不仅是提升我们的身体审美注意力的重要手段ꎬ更是构成我们审美经验的重要手段ꎮ因为身体感官和身体知觉的世界是感性的世界ꎬ它因身体知觉的整体性和创造性而有可能形成美感ꎬ或者如杜威所看到的ꎬ将我们的感官联合起来ꎬ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经验ꎬ这样的经验具有美的性质ꎬ从这个意义上说ꎬ身体知觉活动构成了我们审美活动的基础ꎬ它对于身体感性教育意义重大ꎮ其次ꎬ身体习惯也是身体感性教育的重要对象ꎮ身体习惯的获得是在具身实践过程中完成的ꎬ它既是个体具身生存经验在身体上的积累ꎬ也是社会文化和伦理原则在身体上的呈现ꎮ按照布尔迪厄社会学的理解ꎬ习惯具有明显的身体性ꎬ这个概念表示 一套深刻地内在化的ꎬ导致行为产生的主导倾向ꎮ它们指向一种实践的而不是话语的ꎬ前反思的而不是有意识的ꎬ身体化的同时是认识的ꎬ再生产的但又是创新的行为的理论 [15]ꎮ这个描述向我们指明了身体习惯的一些特点:第一ꎬ它是社会性实践经验的内化或身体性沉淀ꎬ表现出明显的时间积累性ꎮ第二ꎬ身体习惯具有非反思性ꎮ这意味着ꎬ身体习惯不仅在获得过程中可以是无意识地自然获取ꎬ而且在身体实践过程中ꎬ既成的身体习惯对我们生活实践的指导也并不是有意识的ꎬ而是非反思的和无意识的ꎬ它在无形中影响了我们正在进行的身体行为和身体反应ꎮ然而第三ꎬ身体习惯并非不可改变ꎬ相反ꎬ它有极强的可塑性ꎮ可塑性的达成既可以是无意识的ꎬ也可以是有意识的ꎮ也就是说ꎬ身体习惯的改变可以在个体与世界的互动中自然地完成ꎬ也可以在个体有意识的㊁反思性的观照下ꎬ有针对性地改变ꎮ这样的身体习惯ꎬ对身体美育具有重要的价值ꎮ威廉 詹姆斯说ꎬ身体习惯 简化了为实现一个特定结果所需的运动ꎬ它使这些运动变得精确ꎬ并且减少了疲劳 [16]ꎮ身体习惯的非反思性使我们的行动更为自然和精确ꎮ舒斯特曼同意詹姆斯的观点ꎬ同时进一步认为ꎬ对身体习惯的反思性观察ꎬ可以改善我们的身体意识ꎬ从而促进自我认识和自我判断ꎬ以更好地实现行动目标ꎮ更广泛地说ꎬ身体美育旨在让人更好地在世生存ꎬ让行动更完善ꎮ身体习惯正具有这样的功能ꎬ因为个体具身化地参与世界ꎬ将与世界互动交流的经验内化于身体上ꎬ这种对于经验的身体性保存并不是单调被动的ꎬ而是具有指导性和生产性ꎬ它对个体未来的生存行为具有导向和规范作用ꎮ因此ꎬ以身体习惯为抓手ꎬ完全可以进行身体感性的提高完善ꎮ最后ꎬ身体美育将身体的欲望和需要也看作审美教育的一部分ꎮ身体美学并不认同康德所坚持的审美经验的非功利性ꎬ相反ꎬ它在根本上认同尼采的主张ꎬ即应该将审美看作是某种生理学的美学ꎮ尼采不断将我们在文化上的精微审美判断追溯到更为原始的本能ꎬ在尼采看来ꎬ离开了我们最基本的自我保存的价值ꎬ去判定事物的美或者丑是没有意义的ꎮ审美经验诞生于我们的生存欲望ꎬ在身体与环境沟通时所出现的身体需要或身体欲望中ꎬ审美经验出现了ꎬ并随着这种身体欲望的解决而逐渐发展ꎮ福柯继承了尼采对身体欲望㊁情绪和情感的重视ꎬ在«疯癫与文明»中ꎬ福柯揭示了带有狄奥尼索斯精神的 疯癫 是如何被现代理性文明幽闭起来的ꎬ在看似冷静的历史描述背后ꎬ潜藏了福柯对于冲动㊁疯狂㊁欲望㊁情绪性的状态㊁极限体验等的辩护ꎮ在福柯看来ꎬ这种类似狄奥尼索斯精神的疯癫ꎬ意味着某种未分裂的状态ꎬ它是审美因子的母体ꎮ在这个意义上ꎬ福柯描画的并不是疯子ꎬ而是一种疯癫状态或者审美状态ꎬ正如«疯癫与文明»的评阅人康吉兰所察觉到的ꎬ 该书写的实际上完全不是精神病ꎬ而是一些艺术家和思想家们的生活㊁言论和作品所富有的哲学价值ꎬ而那些艺术家和思想家ꎬ习惯上都被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论黑格尔的身体美学观
作者:宋雄华, SONG Xiong-hua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刊名: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009,22(2)
1.威尔·杜兰;幼狮文化公司世界文明史 1999
2.里克特;李本正;范景中希腊艺术手册 1989
3.车尔尼雪夫斯基;周扬生活与美学 1959
4.黑格尔;贺麟;王玖兴精神现象学 1979
5.马克思;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985
6.诺尔青年黑格尔的神学著作 1999
7.温克尔曼论艺术作品中的优雅 2001
8.黑格尔;朱光潜美学 1979
9.翟墨当代人体艺术探索 1988
10.黑格尔;朱光潜美学 1979
本文链接:/Periodical_whlgdxxb-sk200902022.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