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率 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学考试复习提纲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学考试复习提纲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学考试复习提纲绪论部分1,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间:19世纪40年代中期。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历史条件——资本主义发展及其内在冲突的尖锐化,以及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气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 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自然科学的三大发觉。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马恩的崇高志向, 勤奋好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的学风,使他们两人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2,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自身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者内在统一整体。

马克思主义的广义理解:包括创始人在内及其继承者——列宁主义, 中国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四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志向:实现共产主义(最高志向)。

——中国近期的共同志向和最高志向的关系。

3, 关于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反对教条主义;明确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第一章——第三章)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1, 关于哲学的含义及其基本问题哲学的含义哲学是系统化, 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 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二方面内容:第一是何者为第一,它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是两者有无统一性,它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

哲学发展的二个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它们的历史形态分别为:唯物主义经验了朴实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个形态;唯心主义则有二种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题大全(含提纲,简答、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题大全(含提纲,简答、论述题)

唐少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整理大全绪论1.简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答:(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2)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为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3)无产阶级肩负着资本主义的掘墓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适应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创立马克思主义的。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答:(1)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2)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哲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

(3)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答:(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简要地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起了主导作用,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结合时代特点和本国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提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第一部分:引言- 背景介绍: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目的和重要性声明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 阶级和阶级斗争- 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第三部分:阶级和阶级斗争- 阶级的概念和特征- 阶级斗争的基本形式和表现- 阶级斗争的历史演进- 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实践意义和现实效果第四部分: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基石- 事物的矛盾运动和解决-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哲学思想的比较研究第五部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内涵和作用- 生产关系的定义和特征-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生产力与社会制度发展的关系-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第六部分: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的概念和来源- 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假设- 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剥削问题- 剩余价值理论的评价和发展第七部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的定义和特征- 资产阶级的定义和特征-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和冲突- 阶级斗争中的无产阶级觉醒和团结第八部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的定义和原则- 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实践经验- 共产主义的理想境界和实现途径-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未来的展望第九部分:总结与展望-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复习总结- 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文章正文](请根据提纲进行逐一展开,详细叙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论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率复习资料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率复习资料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率复习资料1概率是研究随机现象发生规律及其数量关系的数学分支,它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占据重要位置。

为了帮助大家复习概率知识点,以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率复习资料的详细内容:一、概率的基本概念及性质概率是用来描述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值,通常用P(A)表示,其中A为某一特定事件。

概率有以下基本性质:1. 非负性:概率值始终大于等于0,即P(A)≥0。

2. 规范性:对于必然事件S,其概率值为1,即P(S)=1。

3. 可列可加性:对于任意两个互不相容事件A和B,有P(A∪B) =P(A) + P(B),其中∪表示事件的并集。

二、概率的计算方法1. 等可能概型:在该概型中,每个基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等。

对于 n 个基本事件的等可能概型,有 P(A) = n(A)/n,其中 n(A) 表示事件A 中基本事件的数量,n 表示基本事件的总数量。

2. 经典概型:当概念空间S中的基本事件有限且等可能时,可以使用经典概型进行计算。

对于事件 A,有 P(A) = n(A)/n,其中 n(A) 表示事件 A 中基本事件的数量,n 表示基本事件的总数量。

3. 几何概型:当概念空间 S 中的基本事件服从几何分布时,可以通过求解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来计算概率。

三、条件概率及独立事件1. 条件概率:当事件 B 已经发生时,事件 A 发生的概率称为事件A 在事件B 条件下的概率,表示为 P(A|B),计算公式为 P(A|B) =P(A∩B)/P(B)。

2. 乘法定理:对于任意两个事件 A 和 B,有P(A∩B) = P(A|B)P(B) = P(B|A)P(A)。

3. 独立事件:当事件 A 和事件 B 相互之间没有影响时,称事件 A 和事件 B 是相互独立的,此时有P(A∩B) = P(A)P(B)。

四、随机变量及概率分布1. 随机变量:随机变量是一个函数,它把事件映射到实数。

随机变量有离散随机变量和连续随机变量两种类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大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大纲PS:粗体字和下划线内容不等于必考内容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意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3、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4、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1)科学性(2)革命性最鲜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5、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现实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立场6、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7、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品质:实事求是8、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第一章1、根据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2、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4、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他的物质主体5、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6、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7、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8、事物的普遍联系(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2)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9、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0、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11、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1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其原因是: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13、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14、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1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结的关系16、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15、辩证否定论的基本内容:(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第二章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直觉和表象三种4、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5、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6、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7、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1)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2)它的本性在于主管和客观相符合(3)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9、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10、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11、价值的特性(1)客观性(2)主体性(3)社会历史性(4)多维性第三章1、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4、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是指生活资料的生活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的重要意义:(1)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指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7、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出来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8、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9、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10、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12、阶级斗争是阶级对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3、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革命14、“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

大学考试知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详细)

大学考试知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详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绪论1.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三个主要组成部分P2\3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批判继承了哪些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创立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P8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的根本性质和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作了完全科学的论述,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文明大道发展的结晶,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各标题及其基本内容)P14-19(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精选5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精选5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精选5篇)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考试重点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即教材第一、二、三章考试题型:单选题 15%;多选题20 % 判断题 10% 简答题20%材料分析20% 论述题15%主要内容:绪论: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第一章哲学及其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物质定义及其现代意义;意识的形成及其本质;运动与静止;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实践的含义、类型、特点;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交往实践;联系与发展的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同一性与斗争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分析法;质量互变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规律及其特点;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及其应用;第二章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层面与唯心主义认识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不同回答;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真理的含义、特点、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人的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真理与谬误真理的检验标准;真理与价值统一、价值评价。

第三章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点;社会发展对动力因素: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科技革命等;群众史观的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第四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第五章垄断形成的原因、垄断的实质及其危害;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主要形式;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与实质;第六章空想社会主义的特点、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第七章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分别是什么?3.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共5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共5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共5则)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一、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ν狭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ν广义: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们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比如列宁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各国共产党人和马克思主义者创新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其他的理解角度:ν(1)创造者、继承者:马克思、恩格斯,其他马克思主义者ν(2)阶级属性:无产阶级、劳动人民ν(3)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自然社会思维的普遍规律;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发展的规律ν(4)内容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3)科学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指导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科学理论。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们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2.规律的本质?答;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2)是事物的必然联系,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3)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是丰富多彩的现象背后的稳定联系;(4)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阐述其内容哲学基本问题又称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在1886年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第一次对此作出了明确表述。

它的提出,为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对立的哲学体系、哲学派别以及对它们的客观评价提供了正确的标准,指导人们掌握哲学发展的普遍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

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

除了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回答外,还有一种回答,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

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流派称为二元论,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不彻底的哲学,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对这一方面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

但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在原则上是不同的。

唯物主义是在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承认思维是存在的反映的基础上,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心主义则把客观世界看作思维、精神的产物,认为认识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认识。

也有一些哲学家如休谟、.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是哲学史上的不可知论者。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只有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才可能科学地解决世界的可知性问题,也只有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才可能把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贯彻到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复习提纲)

2、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1)什么是矛盾 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基本哲学范 畴。 (2)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斗争性 ①什么是同一性 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 一种趋势和联系。 ②什么是斗争性 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即相互反对、相 互竞争、相互限制、相互否定的属性。
二、辩证法
联系和发展 三大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联系和发展
联系 (1)联系的定义 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内部诸要素之间相 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特定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1.联系和发展
发展 (1)发展的定义 在事物运动、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物质世界运 动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 (2)发展的特征 普遍性、过程性 (3)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6、运动与静止
相对静止的定义 ①相对于特定参照物体没有发生位移 ②某物没有发生质变 相对静止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7.实践
实践的定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特征 物质性(直接现实性)、自觉的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 验
2.哲学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即物质和精神何为第一性, 何为第二性。 其二,我们的思维能否正确认识现实世界,即思维与 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观中的贯彻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
何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唯心主义: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 可知论:认为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不可知论:认为思维与存在不具有同一性 全部唯物主义者和部分唯心主义者坚持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率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率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率复习提纲绪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鲜明特征:(选择题)具有科学性、革命性,以实践为基础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第一章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简答题)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科学解决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才能在实践中认识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基本规律。

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科学的规定(唯物主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运动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务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什么是实践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第一章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再次,联系具有多样性最后,联系具有条件性什么是联系联系是指事务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务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质量度的概念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事物的量和质是统一的,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

(完整word版)《马原》复习提纲(终)

(完整word版)《马原》复习提纲(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绪论1、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基本原理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马克思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三个来源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848.2)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社会根源: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思想根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

5、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丝织工人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6、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马克思毕生两个伟大科学发现即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7、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集中体现: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③(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④(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要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要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要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哲学基础
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实践是哲学的基础,劳动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唯一有效形式。

3.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以及它们的本质及发展过程。

4.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两个阶级,阶级斗争是历史的动力。

5.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的历史使命,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二部分:政治经济学基础
1. 社会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2. 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进程和趋势,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3. 商品经济及其发展规律,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生成规律。

4.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构成,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

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转变和建立高度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第三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主要发展阶段。

2. 20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分化趋势。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述,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的与中国
具体实际相结合。

4. 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对、的贯彻执行。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第四部分:其他
本部分包括其他内容,例如中国近代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

结尾
以上是本文的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思想之一,它影响了人类社会的进程和历史趋势。

这里提到的一些理论和概念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对于深入理解这一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大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大纲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及其三个来源和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

它主要是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而创立的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3.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

4.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所包含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

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5.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哲学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a)它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b)它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c)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观的缺陷(d) 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6.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离性①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

②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

③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

7.客观事物联系的普遍性(1)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8.意识及其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意识在本质上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一、选择题(60分)单选45个、双选10个、多选5个二、辨析题(28分)共4题,每题7分三、材料题(12分)三段话,提出三个问题,一一回答主要考试内容:前三章和第四章相关内容,绪论和第五章只涉及2-3个选择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3广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三个来源: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Q:科学社会主义参考: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附:此处有学友的笔记2、19世纪40-60年代,马恩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P9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其强大生命力的根源)P1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其哲学基础。

4、(P26-27)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5、(P28-29)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征?是相对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概念、关系。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概念、基本观点。

怎样区分二者。

3、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关系。

社会的物质性的表现。

4、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容。

实践的基本特征。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5、联系和发展的概念、特点、关系。

6、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内容。

质变和量变的概念。

度的概念、适度原则。

7、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概念、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8、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变化。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9、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10、规律及其客观性。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11、意识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第二章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特点。

2、不同哲学派别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3、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概念。

4、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与谬误。

真理的检验标准。

5、价值及其特性。

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价值评价的概念和特点是什么?价值评价的作用是什么?6、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第三章1、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英雄史观的理论主张。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它们的关系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有什么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概念涵义及其辩证关系。

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概念涵义及其辩证关系。

6、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7、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科学技术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8、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纲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纲要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一、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社会主义。

1、哲学与世界观的联系?1.哲学与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与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

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研究世界观和方法论。

(人们在一定的世界观的指导下去认识改造世界,就叫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着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二、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之所以富有生机和活力,能够存在和发展。

就在于它以不断丰富的具体科学知识为基础,从中概括最一般的结论。

离开具体科学知识,哲学就会干涸和枯萎。

三、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略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唯物史观,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是:实践,在实践中发现真理,然后在实践中检验。

四、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物质X畴“物质X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理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这一X畴是哲学史长期发展的产物。

简单说,“物质X畴”就是对物质的概括和总结,是哲学的概念,既属于意识的X 畴,也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对物质客观实在性的反映。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即: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存在。

五、联系的含义?联系是事物之间以与事物内部各部分和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其特点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答:(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简要地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起了主导作用,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结合时代特点和本国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选择题)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选择题)A.科学性B.革命性C.实践性D.人民性E.发展性(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体现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4.物质的唯一特性(选择题)客观实在性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选择题)对立统一规律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选择题)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物质之间密不可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寻找的)7.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选择题)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答: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9.量变质变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规律即辩证关系: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率复习资料1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率复习资料1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率复习资料17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旨在解析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以及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它是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于19世纪中叶创立的,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世界历史和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理论1. 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唯物辩证法,它是一种独特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无止境地发展变化的,并且这种变化是由矛盾推动的。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中,在不同性质和形态的矛盾之间,通过斗争、转化和发展来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2.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阶级之间的斗争驱动的。

这种阶级斗争不仅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也存在于其他社会形态中。

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了矛盾的产生,并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这些矛盾,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3.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学的贡献之一是剩余价值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超过了他们得到的工资,而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家占有,构成了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通过剥削工人阶级来实现的,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由于中国当时正面临殖民统治和社会落后的局面,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解放思想和改造社会的理论,迅速在中国传播开来。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经历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时期、毛泽东思想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期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重要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实践经验和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分析,形成了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理论体系。

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21世纪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面对全球性的问题,如经济危机、环境污染和社会不平等等,马克思主义的解析能力和批判思维仍然具备很大的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率复习提纲绪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鲜明特征:(选择题)具有科学性、革命性,以实践为基础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第一章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简答题)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科学解决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才能在实践中认识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基本规律。

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科学的规定(唯物主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运动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务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什么是实践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第一章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再次,联系具有多样性最后,联系具有条件性什么是联系联系是指事务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务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质量度的概念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事物的量和质是统一的,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

量变和质变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简答题)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像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与实践实践的三个特征:1、直接实现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社会实践的三个基本形式:1、阶级斗争2、政治生活3、科学和艺术的活动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认识本质的问题上,存在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1、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2、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点:1、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2、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因而把复杂的认识过程简单化了,把活生生的认识运动凝固化了,把多方面的认识要素片面化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什么是感性、理性认识感性: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第二章第二节真理与价值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论述题)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主观认识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

只有那种能够把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联系和沟通起来,从而使人们能够把二者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

具有这种特性的东西,只能是作为主客观联系的桥梁、纽带或者“交错点”的社会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主要根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逻辑证明必须服从实践检验的最后结果,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终证明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

实践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条件性。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客观世界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程度的关系范畴,是指具体历史过程中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第三章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基本规律(理解)什么是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成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选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指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收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一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二是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三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简答或者论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在二者的关系中,生产力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其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其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运动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P114-115)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并且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

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什么是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综合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简答题)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其变革的方向。

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再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最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在当代中国,深入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P119)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历史选择性→统一的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第三章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简答题)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规定并反映了社会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涉及社会的基本领域,囊括社会结构的主要方面。

社会结构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4、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两边,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5、科技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第三章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表现为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的对立现在的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的总和什么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涩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简答题)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什么是历史杰出人物是历史人物中推动历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或起重要作用的人(简答题)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根据历史人物所具有的历史特征和阶级特点,唯物史观主张评价历史人物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第四章第一节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简答题)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是队里统一的关系。

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