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的文化效应

合集下载

上海世博会带给中国的影响及机遇

上海世博会带给中国的影响及机遇

上海世博会带给中国的影响及机遇上海世博会带给中国的影响与机遇上海世博会在经济,⽂化,政治等⽅⽅⾯⾯对中国的发展都产⽣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这使得上海世博会不仅是上海的盛会,更是全中国与全世界的盛会。

上海世博会的举⾏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经济是⼀个国家发展的基础,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不仅有利于上海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同时也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

上海世博不仅给参展国家带来发展的机遇,扩⼤了国际交流和合作,促进了经济,⽂化的发展,也给中国创造了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宣传和扩⼤了中国的知名度和声誉,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具体来讲,上海世博会带来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个⽅⾯:⼀、为中国带来巨⼤的旅游收⼊⾸先,为了办好世博会,上海进⼀步完善了城市的基础设施。

可以说,世博会将使上海的⾯貌焕然⼀新。

世博会对上海的影响随处可见,上海的航空、铁路、⾼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都得到了⼤⼒的发展。

城区规划也更加合理,绿化⾯积明显增加。

其次,世博会作为⼀个极具魅⼒的旅游吸引体,吸引国内外的旅游者纷⾄沓来,这进⼀步推动了上海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所拉动的综合效益,相当于对其前期投资的11倍之多,这给上海带来了巨⼤的经济效益。

最后,世博会以上海为中⼼,经济发展范围辐射到整个长三⾓及东部沿海地区,据估计,约有超过70%的参观者做延伸旅游或周边旅游后参观世博会,这就为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旅游经营者创造了组合新产品的良好机遇。

据预测,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参观⼈数将超过7000万⼈次,将创下世博会150多年历史的最⾼纪录。

⽽今,据上海世博会结束还有近⼀个⽉,世博会的参观⼈数就已突破6000万。

这对扩⼤世博会影响、促进国际博览事业发展的意义不⾔⽽喻。

据初步测算,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上海旅游业的直接收⼊将达144.2亿元⼈民币。

这⽆疑是上海乃⾄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动⼒。

⼆、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举办对于进⼀步提⾼我国国际地位,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意义。

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文化效应

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文化效应

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文化效应[摘要]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传播在广度、深度和密度上都达到了空前的地步。

文章阐述了世博会的特征、价值及文化效应,并提出了如何利用上海世博会来有效推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关键词] 上海世博会文化效应文化传播一、引言世界博览会(Universal Exposition或Word Exposition 或Word Fair,简称世博会)是一项由主办国政府组织或政府委托有关部门举办的历史悠久的、影响深远的国际性大规模博览活动。

世界博览会不仅荟萃了世界人类所创造的最辉煌的新技术、新产品,而且常常伴以五彩缤纷的表演、别出心裁的景观设计,让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目不暇接且心灵震撼,是人们娱乐消费的体验场所。

世博会自1851年拉开历史帷幕至今,凝聚着全世界的智慧与梦想,留下了人类进步的足迹。

世博会始终是新科学、新技术、新产品的摇篮,也是新思想、新概念的孵化器。

世博会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长足进步,人们常将世博会比作经济、科学和技术的奥运会,就影响而言,它的作用可能比奥运会更大,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乃至千千万万个体的命运常常因之而改变。

20世纪60年代起,世博会更多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问题,多届世博会以生态与环境为主题,反思人类行为产生的影响,探讨发展与进步的真正意义。

世博会愈加注重以人为本,以国家的和平、民族的平等、人与自然的和谐为诉求,在政治、经济、综合国力的竞争中不忘人文因素,在交流碰撞中观照人文情怀。

自此,世博会已不再简单地以时代、地域或类型划分,而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海洋,留给未来的遗产”、“人类·自然·科技——新生的世界”、“自然的睿智” ——所有主题都倾注着人类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这也许正是世博会新的历史使命。

世博精神即“欢聚、沟通、展示、合作”的精神。

世博会上的创新主题、创新体制、创新模式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不竭的动力,卷起一波又一波新浪潮。

世博会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影响巨大,可以说,每一届世博会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驿站,世博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

论文--世博效应

论文--世博效应

世博效应上海世博会,以“和谐城市”的理念回应了世界,用“城市让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将中国蕴藏的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次的世博,以上海为窗口,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缤纷,中国已经在世博的历史上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通过世博,我们保持着与世界的脚步;通过世博,我们吸取益处融会贯通;通过世博,我们将我们所珍视与骄傲的文明献给了世界。

世博所带来的不只是喜悦和光荣,她带来的更多是对中国的审视,以成千上万的不同的有色眼镜敏锐的注视着中国。

而这种注视使世博成为了放大镜,即使是平常的一件小事也会无限放大。

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毫无疑问的会成为东方闪亮的明珠,而我们的弊病同样也会成为别人的话口。

也许这样并非好事,却也给了我们一个审视自己的机会,以客观的角度正视我们自己的不足,只是用了这样直接、犀利的方式。

世博,与其说是炫奇场也不足为过。

各个国家争奇斗艳,让自己以最具有自己特色的方式展现出来。

因此,对人们来说,世博就像是一个以抽象方式展现出来的浓缩的世界,一个乌托邦。

在乌托邦里人们会以最直接的方式表现出自己的欲望,也许,在世博里看到的中国才是最真实的。

比利时馆发送钻石时的疯狂,韩国馆明星表演时的暴动······这些被我们所鄙夷的行为,却真真正正是我们中国人所为,是一个号称礼仪之邦,文化之都的国家的人民的所作所为。

这些事情仍是历历在目,已经成为别人的茶后闲话。

我们在批判和蔑视他们的同时是否反问过我们自己,若是这些事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自己会不会冲进抢夺钻石的行列,会不会为见一个自己喜欢的明星参与暴动?如果你认真思考的话,也许你会沉默。

为什么会沉默?因为当我们自己身处其中时,我们不确定我们有足够的毅力坚守自己。

这些事情的症结在哪里?是因为我们的精神文明已远远赶不上我们的先辈们了。

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向南山”已经成为一个淡泊明志的代表;庄周“吾将曳尾于涂中”,也不愿供奉于朝堂,这份舍弃的淡然是常人无法理解和达到的;屈原只因无法挽救国家而自投于河,留下了“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便消失在世间。

上海世博会的意义和影响

上海世博会的意义和影响

上海世博会的意义和影响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可以编辑修改,等待你的下载,管理,教育文档--------------------------------------------------------------------------------------------------------------------------------------------------------------- 上海世博会的意义和影响2010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不仅有利于上海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同时也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

世博会素有“经济奥林匹克盛会”之称。

举办世博会,不仅给参展国家带来发展的机遇,扩大国际交流和合作,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给举办国家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宣传和扩大举办国家的知名度和声誉,促进社会繁荣和进步。

一、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举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和增长潜力最大的国家之一。

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实际gdp总量增长了6.3倍,实际人均gdp增长了5倍,进出口贸易额增长了12.4倍,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同时,中国还是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预计未来10年,中国经济仍将以7%左右的高速度增长,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地。

到2010年,中国gdp总量有可能达到19万亿元。

承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将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声誉,使全世界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上海,这会提高上海现代化程度。

在中国上海举办世博会将会使世界更加充分地了解中国,目睹中国的巨大变化,并可加速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开放化,中国将进一步参与到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去。

上海举办世博览会能提高中国的国际声誉。

二、对中国宏观经济各要素产生重要影响1、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首先,为了办好世博会,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

世博会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影响的讨论

世博会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影响的讨论

一场全民盛会带来的2002年,摩纳哥蒙特卡洛格林马迪会议宫,中国申办世博会成功。

中国驻法大使吴建民发言,带着十分的信心说:“毫无疑问,上海是最好的选择。

”3个小时后,当地时间下午3点40分,国际展览局主席诺盖斯郑重宣布:中国在第四轮投票中赢得54票,以88%的得票率胜出。

随着世博会闭幕式上国旗的缓缓下降,大家开始思索在这次把整个中国都喧嚣了一遍的盛会中,我们究竟得到了什么?一、经济:一开始,中央对这次世博会的重视就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温家宝总理指出,办好世博会是全国的责任。

中国在申办前也向世界承诺,中国将为发展中国家参展提供总金额1亿美元的专项基金。

许多发展中国家则一直盯着中国的大市场,“仅仅蒸蒸日上的中国大市场,就必定会为发展中国家带来许多商机。

”在开幕前的准备时间里,由于历史上有1/3的世博会给举办城市带来亏损,国内的专家学者围绕着上海世博会是否会亏损这个问题开展过反复的研究与讨论,有专家说上海世博会经济效益是北京奥运会3.49倍。

世博会就像一个“经济大蛋糕”,各界人士都想分一杯羹。

举办上海世博会,给长三角地区乃至整个中国都带来了无限的商机以及巨大的经济冲击。

世博会首先带来的是大量的门票收入、中外企业赞助、世博会特许商品销售及世博园内的餐饮消费,以及大半个中国的人民赶往上海参观而带来的交通费用,然后是上海市内的宾馆、日租房,整个上海都处于资金高度流动状态;同时,上海周边的旅游业也被大力带动,大量的游客参观完上海市后涌向其周边的周庄等地,这些资金流动都刺激了经济的大幅增长。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是上海自浦东开发开放以来最困难的一年,面临危机冲击和自身结构转型的双重考验,上海以至于整个中国都需要为经济的发展找一个新出口。

而这次世博会是一个良好契机,让上海得以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世博会还是一个经济转型的推动力,并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形成一大城市群并巩固上海在其中的龙头地位。

世博的力量不仅仅在于为转型提供了契机与推动力,更在于它的长期效应,世博后续效应时间周期很长,至少有10到15年,之后还将影响很长时间。

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中国及世界产生的影响和意义

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中国及世界产生的影响和意义

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中国及世界产生的影响和意义2002年12月3日,中国申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

世博会被习惯称作发达国家的“盛宴”,虽历经150多年、先后举办了100多届,但只是在发达国家间轮回。

作为自主申办的注册类世博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了发展中国家的先河。

人们通常认为,世博会就是进行商品展示、货物贸易,有人将其称为“扩大了的广交会”。

这是对世博会的一种误解。

世博会,是由一个国家政府主办、有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的超大型国际性展会,被誉为经济、科技、文化界的奥林匹克。

在这个舞台上,向世人展现的是世界各国在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成就与发展前景,展示的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对未来的梦想。

什么样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什么样的生活观念和实践让城市更美好?什么样的城市发展模式让地球家园更美好?2010年,如果亲临上海世博会,对这些问题就有了答案。

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将构建起世界各国展现新理念、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广阔舞台。

21世纪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预计到2010年,全球总人口将有55%居住于城市。

因此,对未来城市生活的憧憬与展望是一项全球性的课题,它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人民都休戚相关。

作为首届以“城市”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世博会184天的展期里,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将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充分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发展经验、传播先进城市理念,从而为新世纪人类的居住、生活和工作探索崭新的模式,为生态和谐社会的缔造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动的例证。

世博会不仅对经济增长、科技进步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还有助于提升举办国的国际形象,提高国民素质,推动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首先是经济意义。

比如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带动了日本大阪地区城市群的崛起。

其次是科技文化意义。

许多新技术、新产品、新生活方式是在世博会上被人们认识,得到普及推广的。

上海世博会的文化交流

上海世博会的文化交流

上海世博会的文化交流2000年,上海世博会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作为一个规模庞大的国际盛会,世博会不仅仅是一个展览会,更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

在这个世博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国家和地区齐聚一堂,通过展览、表演和交流活动,展示和分享各自的文化,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首先,世博会为各国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文化的舞台。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拥有自己的展馆,通过展览和展示物品,向世界展示他们的文化特色和传统。

比如,中国馆以中国古代文化为主题,展示了中国的历史、艺术和科技成就。

而其他国家的展馆也各具特色,展示了各自的文化遗产和创新成果。

通过这些展馆,人们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增进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认识。

其次,世博会还举办了各种文化表演和活动,为观众带来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

在世博会期间,各国都会派遣自己的文化团队来表演传统的音乐、舞蹈和戏剧等节目。

观众可以欣赏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精彩演出,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

此外,世博会还会组织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如研讨会、论坛和座谈会等,让各国代表和专家学者就文化问题展开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世博会的文化交流不仅仅局限于展览和表演,还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在世博会期间,人们可以结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通过交流和对话,了解彼此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这种互动和交流不仅仅是在展馆内进行,还可以在世博园内的公共空间和餐厅等地进行。

在这些地方,人们可以品尝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体验到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

世博会的文化交流对于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世博会,人们可以了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了解到彼此的差异和共同点。

这种了解和认识可以打破陈旧的观念和误解,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包容。

同时,世博会也为各国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奠定了基础,为未来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机会。

总之,上海世博会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平台,通过展览、表演和交流活动,促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浅谈上海世博会影响及意义

浅谈上海世博会影响及意义

浅谈上海世博会影响及意义
上海世博会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展览会之一,它是国际经济、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不仅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还对未来的城市发展和人类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上海世博会为全球各国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经济、科技和文化成果的机会。

通过展示国家的最新科技产品和文化艺术,吸引了世界各国的目光,使得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更加频繁和深入。

其次,上海世博会也是一个推动城市发展的契机。

由于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上海在建设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城市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善,使上海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国际城市。

此外,上海世博会也引领了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鼓励人们推广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最后,上海世博会还塑造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

通过世博会的举办,中国向世界展示了它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使得国际社会更加注重中国的发展和合作机会。

同时,上海世博会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旅游效益,为中国的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因此,可以说上海世博会对于全球及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进步产
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意义。

世博对传播的影响

世博对传播的影响

上海世博对中国和世界文化传播的影响上海世博会是有一次世界各民族文化大交流大融合。

自古以来,中国的文化的发展水平都是比较先进的,近几年来更是兴起了一股汉语汉学热潮。

但是事实上,汉语在国外的传播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理想,在世界上流行的可以说只是中国古汉语,就是中国传统文化。

现代的中国文化并不真正为世界所推崇。

这可以从中国文学作品未曾得诺贝尔奖可见一斑。

因此,我们因不放过任何机会向世界各国传播我国的优秀文化。

上海世博就是这样一个平台。

我们可以再次展示中国多彩灿烂的民间文化精髓如: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等等。

世界博览会是人类文明的驿站,是各种新思想、新科技、新发明、新创造、新理念充分展示的盛会,也是多元文化跨国界交流的平台。

从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首届现代意义的世界博览会以来,世博会以创新为基石,以科技展示和文化展现作为其实现教育功能的两大手段,以科技的光芒指引人类前行,用文化的力量震撼人类的心灵。

上海世博会上,各参展国家的展馆及其展示,都是各国历史和文化的缩影。

其间的2万场文化演艺娱乐活动中,有许多是参展国组织的具有本国文化特色的活动。

通过建筑、音乐、戏曲、舞蹈等人类共同的语言,中华文明的精髓将在与世界各种文明相互交流、碰撞甚至摩擦中得以延绵,中华文化的内涵将得以丰富,中华文化的实体将得以发展。

中国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地域文化和民族风情,上海世博会将是我国面向世界的一次集体亮相。

上海世博会期间,在园区内举办的各类文化演艺娱乐活动将达到2万场,而中国56个民族的特色文化、300多个地方传统剧种、500多种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现,将成为上海世博会2万场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展现中华文化。

上海世博会特别鼓励具有中国元素的原创作品在世博会上进行首演,上海世博会已成为中华文化继往开来的一个崭新起点。

全国各地入选的戏剧曲艺、绝技绝活、民俗都已经入驻上海世博会现场。

如安徽地方剧黄梅戏和民间舞蹈凤阳花鼓,值得一提的是,花鼓的打法、舞步、花势、演唱等糅进了现代歌舞的技巧,使形式更加活泼多样。

上海世博会场馆所体现的文化

上海世博会场馆所体现的文化

上海世博会场馆所体现的文化从1851英国伦敦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到现在,世博会走过了百余年的历史,历届主题的领域从科技、环保,到艺术、文明,再到能源、太空,涉猎颇广。

如今,“城市,让生活更美”——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再一次准确地反映了“城市”这个当代倍受全球瞩目的概念,现在全世界生活在城市的人口所占比例已达50% 左右,今后的二三十年里城市化进程还会继续加快。

“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对社会各方面发展至关重要的空间,尤其突出的表现在“城市”本身对各种“生产”(与经济效益相关的生产意义)所产生的重要作用,这其中当然既包括物质生产也包括文化等精神生产.下面来说说上海世博会场馆所体现的文化。

英国馆:传承经典,铸就未来谈起英国,人们的印象里总是会浮现出一个戴着礼帽、拄着拐杖、抽着雪茄的优雅老派绅士形象,这让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应该在英国馆的公园里悠闲地享用传统的下午茶。

然而,年轻的英国设计师赫斯维克却试图颠覆这一传统形象,本次世博会,英国馆的设计是一个没有屋顶的开放式公园。

它的展示将颠覆人们对英国的传统印象。

不仅将展现英国对经典文化、传统社会核心价值理念的传承,同时也将向参观者展示现代英国的开放与包容,以及英国在设计、创造、发明与创新等方面的领先地位,并以此铸就创造美好未来的信心与能力。

在世博会众多展馆中,英国别出心裁设立了唯一的露天展馆。

展馆一半的面积建造了一个小树林式的花园,种植了四十棵酸橙树、2000株水仙花、5000株苏格兰蓝钟花、以及毛地黄、野当归和不同的蕨草。

这些都是英国常见的代表性植物,它们错落有致地组成了一个英国风格的花园,让观众能领略到英国这个“园艺之乡”的自然风景,体会到英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其对大自然的喜爱。

“开放公园”是对英国城市律动的鲜活展示,在一块足球场大小的开放空间里,参观者将有可能看到以独特方式呈现的莎士比亚剧目演出,和足球运动员来个互动,欣赏前卫时尚的现代艺术表演,甚至是在板球运动中试一下身手。

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文化效应

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文化效应
肚斟纵一
论 21 0 上 海 世 博 会 昀 文 化 效 应 0年
曹孝柏 /湖南城建职业技 术学院
[ 摘 要 ]在全球化 的今天 ,文化传播在广度 、深度 和密度上都达到 了空前 的地步 。文章 阐述 了世博会 的特 征、价值 及文化效应, 并提出 了如何利用上 海世博会来有 效推进 文化交流与传播 。 [关键词 ]上海世博会 文化效应 文化传 播
质来 落 实科学 发展 观 。加 深理 解 ,全 面贯 彻落 实科 学 发展 观 的 目标 要求 ,增 强认 识 和运 用科 学发 展 观 的 自觉 性和 主 动性 。要 通过 正确 处理 反腐 倡廉 与 科学 发展 观 理论 的关 系来 落 实科 学发 展 观 。既 要把 维护 群众 根本 利 益作 为 己任 ,又 要把 维护 干部 合 法权 益作 为职责 ;既要坚 决惩 治腐 败 , 要善 于有 效预 防腐败 ; 又 既要 促进 教育 、制 度 、监督 三 者并 重 ,又要 实 现 自律机 制 与他 律 机 制的有 机统 一 。 2 、要在 查办 违法 违 纪案件 上有 所创 新 加 强监 管 ,不能 “ 走过 场 ”,必须 切实 做 到有 纪有法 必依 、 执 纪执 法必 严 、违 纪违法 必 究 。一旦 发 现违 法违 纪 问题 ,要 一 查 到底 、决 不姑 息 。进一 步加 大 违法 查办 责任 追 究工 作力 度 , 建 立健 全查 办案 件 的工作 机制 ,严肃 查处 违纪 违 法行 为 。对发 现 干部 中有滥 用 权力 谋 取私 利 的违 法乱 纪案 件 ,在 工作 中玩 忽职 守 、失职 渎 职 的案件 ,在 办事 中损害 国家 利益 和 群众 利益 的案 件 ,知法 犯 法违 规审 判 的案件 ,要组 织力 量 ,严 肃地 予 以 查处 ,决 不姑息 迁就 。 3 、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应与教育相结合 ,走理论与实 际相 结合 的道路 反 腐倡 廉制 度建 设要 在 不 断完 善原 有制 度建 设 的基 础上 , 进 一 步加 强思想 教 育和 道德 教育 ,提 高 干部 的思 想境 界 和道 德 水 平 ,加大 各项 制度 的宣 传 力度 ,使 国家干 部熟 悉各 项 制度 ,

上海世博会影响评估

上海世博会影响评估

上海世博会影响评估一、引言上海世博会是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型国际展览会,举办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

本文将对上海世博会的影响进行评估,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二、经济影响评估1. 经济增长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为上海及周边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长。

世博会期间,各类商业活动和旅游业繁荣,大量游客涌入上海,促进了酒店、餐饮、零售等行业的发展。

同时,世博会的举办也吸引了众多国际企业和投资者前来参展和投资,推动了上海的经济发展。

2. 就业机会世博会的举办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世博会期间,上海临时性聘用了数以万计的工作人员,包括安保人员、志愿者、导游等。

此外,世博会的举办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就业增长,如建筑、物流、旅游等行业。

3. 增加外汇收入世博会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游客,他们的消费为中国带来了可观的外汇收入。

世博会期间,外国游客的消费包括酒店住宿、餐饮、购物等,这些消费额度的增加对于中国的外汇收入具有积极的影响。

三、社会影响评估1. 提升城市形象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提升了上海的城市形象。

世博会期间,上海的城市规划、交通设施、公共服务等得到了大力改善和提升,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体验。

此外,世博会期间的各类文化活动和展览也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2. 文化交流世博会是一个国际性的展览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展国家和组织。

这为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平台,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发展。

世博会期间的各类文化活动和展览使得参观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不同国家的文化。

3. 社会融合世博会的举办促进了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融合。

志愿者是世博会期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来自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年龄段,通过共同参与世博会的志愿服务,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交流,促进了社会的融合。

四、文化影响评估1. 传播本土文化上海世博会为中国本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机会。

中国馆和各个参展国家的馆展示了各自国家的文化遗产和传统艺术,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

上海世博会与城市文化

上海世博会与城市文化

上海世博会与城市文化上海世博会是第一届以“城市”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城市文化的展示和交流是此次世博会的重要内容。

世博会公众论坛的主题设置和世博展馆的设计都体现了城市文化与世博会的互动,并为上海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借鉴和参照。

上海世博会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形象、文化创新能力,推动了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对周边区域发挥着辐射作用,成为上海建设文化大都市的助推器。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是上海城市发展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必将对上海的文化大都市建设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把“城市”作为世博会展示和演绎的主题,凸显了城市文化与世博会的紧密关系,也强调了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向。

一、世博会公众论坛的城市文化视野展示、活动和论坛是上海世博会的三大组成部分,其中世博会论坛又被分为公众论坛、主题论坛和高峰论坛。

自2009年4月至2010年4月,世博会公众论坛54场陆续在海内外、全国各省市区、上海市各区县举办,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会主题,“不同角度的阐释,既拓展了理解上海世博会主题的视野,又深化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1]。

论坛对与城市相关的诸多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其中对城市文化的探讨是世博会论坛的重要内容。

在上海区县论坛的主题设置上,海派文化的历史底蕴和传承创新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

卢湾区论坛紧紧抓住石库门文化这一具有海派文化特色的建筑文化样式,发掘石库门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品牌价值,寻找保护和开发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提出充分利用城市文化遗产达到对文化资源的整合,通过打造“石库门”这一文化品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黄浦区论坛将城市发展与开埠地“三民文化”(民俗、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创新结合起来,展现了在开埠之后近代上海庙会、戏曲等呈现的海派文化内涵与表现形态,从解读城市文化的历史与流变来审视海派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虹口区论坛则着眼于近代历史名人在虹口的文化活动和区域文化生态的多样性、丰富性,以保存文化记忆作为论坛的主线,探讨城市历史演进过程中文化教育事业的开拓和更新,并由此思考如何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城市发展的软实力。

上海世博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义

上海世博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义

上海世博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意义世博会既是每个时代最新文明成果和人类智慧的大汇聚,也是东道主动员全国力量,全方位展示本国社会、经济、文化成就和发展前景的最好机会,是国力强盛的象征和国际地位提升的重要标志。

第一次大规模的进入中国城市的世博会,我们可以从国人与世界的关注程度感受到上海世博会带给中国和上海强烈的冲击。

世博会对上海的城市建设和城市形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塑造和传递上海形象的重要平台。

世博会不仅综合了政治、经济、文化特征,而且持续时间最长,聚集人流最多、投入量大等特点,而且是对人类社会所取得的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最高成果的展示。

世博会的举行,实际上是一场体现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文化魅力的伟大盛会,是一次提升国家形象和民族地位的机遇。

中国赢得2010年世博会主办权是151年以来发展中国家的第一次。

2010上海世博会,是全世界对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认可,是对中国经济实力的认可,也必将对中国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世博对经济的影响世博经济影响着中国,推动着中国。

世博经济给中国发展带来并创造了新活力。

首先,世博经济直接体现在拉动GDP、提供就业岗位上,即使世博结束后仍对旅游、物流等行业产生较大的带动作用。

其次,世博经济对改善上海经济结构有推动作用。

上海及全国现代服务业的水平将会得到提升,规模将会扩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改善。

其三是世博有利于上海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世博不仅促进了上海基础设施建设,而且世博筹办过程中所形成的经验和文化对上海的影响是长远的。

世博就像奥运一样给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开放,开放既是中国经济30年来不断取得新成就的经验,更是未来中国经济保持成长性的动力,中国经济能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

举行世博会,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举行上海世博会,将在今后一定时间内平均每年拉动中国GDP增长0.3-0.4百分点。

上海将以申世成功为契机,大力改善环境、改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兴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博中国馆……这一切将带动包括房地产、旅游服务、环保、电子信息产业等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

上海世博会对文化的影响力的综合评价

上海世博会对文化的影响力的综合评价

上海世博会对文化的影响力的综合评价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摘要本文利用筛选整理后的互联网数据,使用多元统计分析、数据包络分析、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依次建立相应数学模型,从文化方面定量地评估了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

首先,我们创造性地将文化这一定性指标转化为定量指标。

针对上海世博会的实际情况,可以将文化细分为:旅游文化、建筑文化和历史交流文化三个方面。

然后,依据各个方面的特点和与世博会的关系,确定了参展国家数、展馆数、人均GDP、文化活动次数、参展天数、参观人数和投资金额等定量指标来衡量上海世博会对文化的影响力,实现了文化评价指标的定量化。

在完成基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后,依次建立三个环环相扣的数学模型:模型一——阶段效应的参观人数预测模型通过考虑阶段效应、节假日等因素对世博参观人数影响,依据已有数据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此模型对剩余时间内的参观人数进行了预测。

得出上海世博会预计总参观人数为7491.4万人,这为模型二和模型三的建立提供了数据依据。

模型二——文化影响力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通过确定参展天数、人均GDP和投资金额为输入指标,参观人数、参展国家数和展馆数为输出指标,建立了世博会对文化影响力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

并通过所得的有效度确定了世博会对文化的影响。

同时也为模型三的建立提供了重要依据。

模型三——化影响力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在确定世博会的确能对文化产生影响力后,进一步建立了一个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联系起来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首先,从纵向角度考虑,选取历届世博会的参展国家数等定量指标数据,利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计算并比较了历届世博会对文化影响力综合评价值的大小,发现上海世博会对文化的影响力最大。

然后,从横向角度考虑,比较分析了上海世博会、北京奥运会和昆明园艺世博会等国内大型活动对文化的影响,得到上海世博会对文化影响力较后两者的影响力大的结论。

关键字:定性指标定量指标模糊综合评价有效度数据包络分析一、问题重述1.1 问题背景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首次在中国举办的博览会。

中国文化与世博会的关联分析

中国文化与世博会的关联分析

中国文化与世博会的关联分析上海世博会是由中国政府主办的一届全球盛会,是举办时间长、参与国家多、涉及面广的世界盛会。

文化,是会展的灵魂。

上海世博会就是以文化为底蕴、以文化为风格、以文化为主题的盛会。

借助上海世博会的大舞台,中国文化雍容华贵、仪态万方地展现在世界面前。

现今,上海世博会依然在如火如荼地举行,室外的高温阻挡不住每天几十万参观者的热情,成为世博会159年来的“奇观”。

为了解和研究上海世博会,除阅读资料外,作者还于5、6、7月三次以不同身份实地考察,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

①同时,结合多年来参与云南世界园艺博览会、北京奥运会和日本爱知世博会相关活动的体会,站在世界的角度和面向未来的高度,对上海世博会进行思考。

②本文主要对中国文化在上海世博会展示的状况、特色、原因及其启示,进行了初步梳理和探讨。

一“我们的时代是文化的时代,21世纪是文化制胜的世纪。

”③上海世博会作为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其中的文化表现也总是尽力站在制高点上。

而且,因为在中国举行,由中国政府主办,也使得中国文化得到充分的展现。

概其大要,起码有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全面展示。

“文化载体,在现实世界中可谓千姿百态,不胜枚举。

但是就其形式来看,大致可以概括为四类:(1)实物制作表现;(2)规章制度表现;(3)礼仪习俗表现;(4)语言符号表现。

当然这期间不乏跨类交叉,比如艺术与审美观念,它既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述论证,也可以体现在物化了的绘画、雕塑、建筑、园林、影视、时装等等作品之中,还可以在礼仪习俗中有其表现。

而正是观念形态文化的四类载体及其错综复杂的交叉表现,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现实。

”④上海世博会的中国文化展示,可以说是全面和丰富的。

从世博会的会徽到吉祥物,都是中国文化元素的表现。

⑤从其载体来说,上海世博园的建筑,展馆的布置,影像图文的精粹,都是中国文化的体现。

特别是中国国家馆创意设计的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更是展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神。

世博会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世博会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009年2月11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上海世博会筹办工作汇报时指出,“办好世博会,对于提振市场信心,推进世界各国经济、技术和文化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显示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平台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一次中国加强与世界交流,近距离对话世界多元文化,向世界学习的重要契机,更是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机遇。

世博会是一个全球性的盛会,无论是从空间、还是从内容等角度来讲,涉及的范围都非常广泛。

由于不受国体限制,更不受地域影响,也没有民族、宗教、文化经济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参展国家来自世界,这就给主办国创造了足不出户便可宣传自己、广交朋友的机会。

同时,参展国送展的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并且都是本国最具特色、最新、最先进的成果。

东道主用较少的投入就能观察到、学习到很多的东西。

举办城市将以此为契机,在第三产业、市政建设方面再上一个新台阶。

届时,五洲朋友,六方宾客云集,其中蕴藏了大小商机无数。

无疑,中国作为东道主可以更多地宣传自己,推销自己,也是显示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平台。

世界博览会不仅仅是为了商业性的目的,更为世界各国展示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各方面的成就以及发展的前景,提供了绝佳的机遇。

举办上海世博会将对举办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也将对世界各国交流与合作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提振市场信心,推动世界经济增长4月23日,上海世界博览会组织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上海世博会组委会主任委员王岐山说,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国举办的又一世界盛会。

世博会素有经济、科技和文化“奥运会”之称,历史上不少国家通过举办世博会带动了本国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

我国要通过举办上海世博会,为世界各国、国际组织和企业提供一个展示创新成果的平台,增进世界各国的理解与友谊,反对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世博会的文化效应大纲一、扩大上海文化产业的物质基础二、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三、发展创意产业,深化会展研究四、完善超大型国际文化项目的运行机制1.如何判断艺术作品2.如何“采购”艺术作品3.如何运行、管理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五、锤炼城市精神,提高城市人素质1.城市精神2.如何提高市民素质六、普及上海世博会主题理念,推动上海长远发展知识点汇总T01:如何判断艺术作品T02:如何“采购”艺术作品T03:如何运行、管理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T04:城市精神T05:如何提高市民素质正文文化产业是以经济方式来运行、统计和管理的文化活动,包括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信息服务业、文化休闲娱乐业、新闻出版业、文化贸易服务业(例如广告、会展),广播电影电视业等等。

这些行业是“上海文化”的主体,影响了上海的整体道德水平、城市精神状态、社会群体心理等。

分析上海世博会的文化效应,要先看文化产业发展如何。

从总体上讲,上海文化产业符合上海的发展趋势:第一,总体规模。

2007年上海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超过62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6.9%;实现增加值683.25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GDP)5.6%。

第二,文化产业结构。

按国家统计局分类标准,文化产业由文化服务业和文化相关产业两部分组成。

上海的文化服务业比重在稳步提高,2007年,文化服务业占文化产业的比重已达到64%。

而文化服务业中,新闻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等已成为核心层行业。

第三,文化市场稳步发展。

表现为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文化服务业集中度稳步提高;新的文化服务领军企业或细分行业龙头相继出现;文化服务行业的科技含量明显提升;以文化产权和版权为核心的文化要素市场建设积极推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有所改善。

这是上海文化产业的基本格局,构成了发展的基础。

另一方面,上海和国际上的大都市相比,人均文化消费量、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还有待于提高。

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应该是什么样,专家们已提出不少对比数据和事实。

从世博会的角度来看:上海的文化资源、实力,环境等在支撑上海世博会时,显得力所不逮。

也就是说,对世博会提出的需求,上海的文化产业还需要进一步发展才能满足。

这里的差距,就是世博会对上海文化产业的挑战。

当我们努力把世博会办成功后,上海的文化产业向前跨了一步,这就是上海世博会的文化效应。

一、扩大上海文化产业的物质基础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

从长江口往南,几十公里的两岸线浓缩了上海的历史。

特别是从市区北外滩开始,航运中心、金融中心、以老城厢为依托的文化景观,反映了上海的社会经济文化实力。

再往南是世博会园区,上海世博会之后,这里将留下可观的物质文化遗产。

如果世博会园区发展为贸易中心,浦江两岸将纷呈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可喜成果。

上海世博会留下的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两个方面:永久性场馆和雕塑。

关于展览场馆,上海现有9个主要展览场馆23.5万平方米。

上海世博会留下的永久建筑有: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的演艺中心、建筑面积14.3万平方米的世博中心、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的中国馆,建筑面积12.93万平方米的主题馆(另有3.3万平方米的老建筑改造的主题馆)。

关于城市雕塑。

城雕能够美化城市建筑,是记录城市文明历史的特殊教材,还能够培育社会心理,丰富城市旅游资源。

上海世博会将在园区内的世博轴、沿江景观带,以及八个入口广场留下大、中、小各种形态的城市雕塑。

二、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上海的文化活动具有形式丰富、层次多、国际化程度高的特点。

例如,2005年仅上海美术馆就举办了76个展览。

2007年上海市共举办各类商业展览517个;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等重要节事活动72个;主要国际性会议96个。

2008年9月,2008上海艺术博览会、当代艺术展和上海双年展这三大展览第一次同时在申城开展。

上海世博会组织了大量的文艺活动,如开幕庆典、开园仪式、闭幕式,中国国家馆日活动和开闭园等重大庆典;为上海世博会制作的原创节目;世界音乐、世界民俗和世界戏剧等展演活动;巡游活动等。

除了中国主办方组织的活动外,还有各国的官方参展方举办的国家馆日、日常文艺表演等。

这些文艺活动,以及可能在世博会后延伸的一些展览、论坛等将融入上海日益丰富的文化活动名录,继续为上海市民所参与和欣赏。

三、发展创意产业,深化会展研究2007年10月27日,李长春同志参加了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大会。

他为井冈山博物馆揭幕后,对承担井冈山博物馆布展工作的主创人员说:“你们公司是属于新型文化产业,属于创意产业。

当前我们要贯彻‘十七大’精神,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你们公司也大有前途。

”这段话,可以理解为在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时,中央要求社会各方面加强沟通能力和水平的号召。

下面两个例子说明通过主题项目来进行沟通是很不容易的。

一是外报对某反腐倡廉展览的评论,认为“了解展览会的目标对象最想知道什么才是关键”。

二是某著名国际策划公司中国区总经理在中国做生意的体会,认为“这是一个艰难的市场,不要期待一个晚上就有奇迹发生,要耐心继续前进”。

上海世博会的各个主题项目(展览、论坛、活动、会徽、吉祥物、会歌,海报等)都应作为艺术品来创作。

而优秀的艺术作品要重视“意(即主题思想)、象(即内容事实)、言(即表现形式)”的选择和结合,这种选择和结合必须尊重艺术创作的规律。

对艺术规律的掌握水平,决定了同样的文字、音符、线条,形状有不同的感染力。

上海世博会的实践表明,目前我们的文化创意尚不能满足世博会的性质需求(即以浅显、感性的形象表示抽象的理念)。

这种情况的背景是会展创意的整体水平、会展教育水平以及会展理论深度上的不足。

上海世博会为中国、上海的文化创意行业,特别是会展企业提供了很好的“跳一跳”的机会,能够推动创意产业发展,推动会展研究。

四、完善超大型国际化文化项目的运行机制除了世博会之外,上海今后将会举行各种超大型国际化文化项目。

举办世博会,能为今后的这些项目积累经验,其中很主要的是运行机制。

有三个方面要求机制创新。

1.如何判断艺术作品。

首先,诸如世博会这样的项目,显然不是反映某个文化企业的战略或意愿,而是政府背景操作,反映社会整体形象。

因此这样的项目一定会有某种政治标准。

其次,由于世博会的历史地位要求,也一定会有很高的艺术标准。

必须留下有价值的文艺珍品。

再次,由于世博会的参观者是千百万普通民众,因此又必须符合大众欣赏习惯。

世博会的展览、论坛,活动等主题项目,其策划必须兼顾政府、学术界,普通参观者的需求,而不仅仅是用一种标准来取舍。

2.如何“采购”艺术作品世博会里的大型展馆、开闭幕式等,都是动辙上亿元的项目。

这样规模的“采购”一般来说必须通过市场竞争来进行。

但另一方面,如果把主题项目看作艺术品,市场竞争能否选出优秀作品可能是个问题。

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不是用钱堆出来的,真正的文艺大家是长期积累而成,是由社会口碑来判断,而不是一两次技术层面的竞争。

如何把市场竞争和艺术创作结合起来,世博会之外已有这方面的问题,而在世博会的筹办中,这个问题更突出。

3.如何运行、管理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世博会这样的项目有数十个子系统,涉及几百个政府部门和企业,长达几千天,需要数万人参与。

我们从没办过世博会,缺乏经验。

这种情况下,项目实施前的调查研究十分重要。

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提出战略方案之后贯彻执行。

“调查研究”、“判断决策”,“执行落实”这三个阶段中,第一阶段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吸收智慧,第二阶段要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第三阶段要严格遵守下级服从上级的行政规律。

如果第一阶段就是“谁权大谁说了算”,那么到执行阶段就会“谁说了也不算”。

也就是说,一定要按事物规律来操作,而不是单纯用行政手段来管理。

以上三个方面,在世博会的筹办过程中都有不少探索,值得今后借鉴。

五、锤炼城市精神,提高“城市人”素质1.城市精神上海世博会主题的一个核心理念是“城市是生命体”,这种生命表现为城市的子系统以及城市的精神文化特点。

城市精神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城市里有普遍表现的社会心理特征;另一方面,主流社会常常倡导某种价值观。

实际上,倡导的城市精神和现存的城市精神可能不一致,这就提出城市精神的建设任务。

以上海来说,我们倡导“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精神,但实际上,“保守自闭、小富即安、打小算盘、小家子气”的精神状态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少见。

最近,在迎世博六百天行动计划中,媒体报道了社会上不符合国际大都市形象的一些现象,比如大楼高空抛物、不遵守公共秩序等不讲社会公德的行为。

上海世博会在运营期间需要千百万普通市民的积极配合,需要健康的群体心理。

像票务、市内交通、园区入口、园区保洁、安全保卫、不良天气的防范、外部环境管理等,都需要市民的配合,需要参观者有相当的素质。

2.如何提高市民素质如何才能提高市民素质?人的道德有多方面的表现,大致来说,可分为在参与社会管理中表现出的政治道德,在职业中表现出的职业道德,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社会公德。

如果只提社会公德的要求,是难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

我们很难想象,在一个不讲政治道德,企业普遍不讲诚信的社会环境里,能够涌现大批道德高尚的人。

一个张扬健康城市精神的氛围,能够对人的整体素质产生积极的影响。

城市精神以及城市精神影响下的人的整体素质,是一个城市长期历史和重大事件作用的结果。

像世博会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能够培育积极的城市精神,比如申博后,上海总结了“胸怀祖国、不负使命的信念,万众一心、顽强拼搏的作风,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风格,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品质,自信从容、博采众长的风范”等五种精神,如果积极发扬这些精神,对市民素质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

六、普及上海世博会主题理念,推动上海长远发展上海世博会展示的是人类进入城市化时代后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面对挑战,如何创建美好的城市,如何创造美好的生活。

“Better City Better Life”的中文翻译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这个提法曾引起一些争议,认为城市并没有让生活美好,反而是糟糕了。

实际上,这个争议恰好反映了这个主题的必要性,上海世博会就是要讨论城市为什么没能让生活更美好,城市如何才能让生活更美好。

这个主题告诉我们,要创造美好的城市和生活,必须从三个方面努力。

一是要满足“城市人”的多样化需求,使人得到全面发展。

这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二是要满足城市的需求,对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要尊重客观规律,要维护城市的健康运转。

三是要满足环境的需求,在建设城市、满足人的需要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特别是上海处在长三角城市圈内,经济联系密切,上海对周边地区环境保护的责任非常重。

如果通过上海世博会的开展,上海的城市发展有了更新的理念,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更幸福,城市建设和规划更科学、更人性化,上海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得更好,那么世博会的文化效应就得到了极大的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