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扎哈建筑设计的论文
浅析扎哈·哈迪德的建筑设计理念
园林与建筑浅析扎哈-哈迪德的建筑设计理念□郭贝蒋晖摘要:扎哈•哈迪德(以下简称"扎哈”)所处的建筑时代主要为后现代建筑时期,这一时期,建筑师和理论家不断批判以往的建筑思想,许多新的建筑风格和元素相继诞生。
扎哈作为一位杰出的现代建筑师,在其整个建筑设计生涯中不断成长和创新,逐渐形成独特的设计语言体系,留下了许多引人深思的建筑作品。
该文介绍了扎哈建筑设计理念的形成,并从建筑构造和建筑空间两方面分析其建筑设计理念。
关键词:扎哈•哈迪德设计理念建筑构造建筑空间一、扎哈设计理念的形成1家庭教育和文化对扎哈思想的影响扎哈的建筑设计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开明的家庭教育氛围使扎哈形成了追求自由、平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她往后追求自由、自信、独特的建筑设计风格有所影响。
同时,扎哈从小在英国接受教育,接触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思想。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西方社会文化和思想的转型期,反传统思想的思潮逐渐显露。
这种文化转型正与扎哈的思想不谋而合。
扎哈的设计理念本就是希望打破固有的建筑形式,实现新的现代建筑的突破,文化的转型进一步激发了她敢于突破创新的决心。
2.专业学习对扎哈设计理念的影响扎哈学习建筑主要从在贝鲁特攻读数学系开始。
她早期的许多建筑运用了几何结构,形状构造看似夸张、没有规律,实则是经过严谨的理性思考和逻辑分析形成的。
在进行设计时,扎哈会分析场景,并将环境中的影响因素作为数据,以这些作为参数,通过软件程序编写相应算法,再由计算机生成可能的方案,从中选择较为合适的方案。
学习数学让扎哈形成了严谨的理性思维,并将其运用于之后的建筑设计。
扎哈开始专业、系统地学习建筑是在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和大都会建筑事务所。
在建筑联盟学院学习期间,扎哈接触到22世纪初俄国的构成主义思想和表现手法,这奠定了她的建筑设计理念基础。
当时正值建筑联盟学院发展的黄金时期,学院里的多位师生如库克、屈米等人敢于做全新的现代主义者,希望通过新视角描述建筑。
立体构成在扎哈·哈迪德建筑作品中的应用
立体构成在扎哈·哈迪德建筑作品中的应用一、概述在当代建筑设计领域,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被公认为是最具影响力和创新性的建筑师之一。
她的建筑作品以其独特的立体构成和艺术感染力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立体构成在扎哈·哈迪德建筑作品中的应用,分析其设计理念和实践应用。
二、扎哈·哈迪德的建筑风格与立体构成1. 扎哈·哈迪德的建筑风格扎哈·哈迪德的建筑风格被描述为流畅、宏伟且富有活力。
她的设计理念兼收并蓄了现代主义、数字化建筑和未来主义等元素,体现了对空间、光线和材料的极致追求。
2. 立体构成在扎哈·哈迪德建筑作品中的应用立体构成是扎哈·哈迪德建筑作品的标志性特征之一。
她擅长运用曲线、弧形和不规则形状来创造出独特的空间感和视觉效果,将建筑物打造成为立体的、动态的艺术作品。
三、扎哈·哈迪德典型建筑案例解析1. 国家俄罗斯国家计算机教育与科学研究中心这座建筑拥有流畅的曲线、起伏的屋顶和独特的体块分布,呈现出立体构成的鲜明特色。
内部空间以流畅的曲线和弧形结构为主导,营造出开放、动感的氛围。
2. 阿布扎比海洋博物馆这个项目采用了扎哈·哈迪德招牌式的曲线设计,外部建筑轮廓如同一艘巨大的飘浮船只,而内部空间则以流畅、动感的曲线构成为主,呈现出立体感极强的视觉效果。
3. 伦敦奥林匹克水上运动中心该建筑采用了大量的曲线构造,形成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效果。
立体构成的设计使得整个建筑在空间感和视觉效果上都极具创新和吸引力。
四、立体构成的设计原则与应用1. 曲线构造扎哈·哈迪德建筑作品的立体构成设计中,曲线构造是最为常见和重要的设计元素。
通过曲线的应用,建筑体量得以流畅连接,形成立体的空间结构。
2. 不规则形状在扎哈·哈迪德的作品中,不规则形状被广泛运用,使得建筑物呈现出动态、富有活力的外观。
这种多变的形状设计为建筑增添了独特的美感和氛围。
扎哈·哈迪德建筑艺术
扎哈·哈迪德的建筑艺术摘要:建筑是凝固的艺术。
在建筑领域中,扎哈·哈迪德做为这个时代第一个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女性获得者,每个城市都以能有一座扎哈设计的建筑为荣。
一直以“打破传统建筑”为目标的扎哈,她创造了许多让世人惊叹的建筑,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来自世界各地属于扎哈的建筑艺术。
关键字:流线建筑艺术设计理念一、扎哈部分作品分析㈠部分作品分析之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首先是扎哈的建筑事务所,做为她平常工作的地方,她是怎么去设计的呢?这是一个波浪形的的方案,她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尼罗河的自然地形。
她希望保证开罗展览城的所有公共空间和形式构成都与埃及的地形相协调。
她说:“沿着这个地区的大河,特别是尼罗河,它们的水流和土地形成一种壮观的景色。
对于展览城的设计,我们努力要求城市建筑的背景反映这种流动的特性。
”而扎哈·哈迪德做到了,这个事务所就像尼罗河的水纹一样,充满着灵动的曲线,从高空向下鸟瞰,整个建筑像水一样在流动,做为旁观者,只能用惊艳来形容这座建筑。
艺术源于创新,扎哈没有墨守成规,她勇于打破传统,运用独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的。
尼罗河地形扎哈·哈迪德事务所㈡部分作品分析之北京银河SOHO扎哈·哈迪德在中国有4个建筑作品,它们各种成为了当地的风景线之一,而北京银河SOHO 是我最喜欢的建筑。
这个设计给北京天际线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它的流线型、参数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座建筑不仅在外形优美,更创造了流动和有机的内部空间,打破了北京东二环传统的建筑格局。
虽然与周围建筑环境格格不入,让人们对它的褒贬不一,但这不妨碍它成为北京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银河SOHO建筑外形灵感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梯田,外表皮像梯田一样层层叠加,让这座建筑颇具中国风土气息;建筑组成的灵感来源于中国的传统的院落,建筑之间通过中间庭院有机的连接,就像一个大型的四合院,保证了采光和通风。
扎哈 哈迪德
扎哈哈迪德——让建筑跳舞的女魔头摘要:女魔头、疯子、异端...建筑界最佳女主角—扎哈·哈迪德。
哈迪德的设计以大胆的造型出名,被称为建筑界的“解构主义大师”。
她是一位不停拓展建筑和城市边界的建筑师,她的作品尝试以新的空间概念来强化既有的都市地景,围绕着从城市尺度到产品、室内和家具的一切设计领域,追求梦幻美学。
本文在介绍扎哈哈迪德以及解构主义的特点及其成就的同时,也从城市的角度出发,结合当今中国建筑发展状况,分析解构主义在城市规划及设计甚至城市管理中的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扎哈哈迪德建筑解构主义城市设计正文:扎哈哈迪德的设计一向以大胆的造型出名,被称为建筑界的“解构主义大师”。
她的建筑是一场线条、水平面的交响曲,也是超现实的狂想。
这一光环主要源于她独特的创作方式。
她的作品看似平凡,却大胆运用空间和几何结构,充满流动感,在不同城市反映出自己的特质。
将“扎哈式”的建筑想象力——解构主义、没有统一样式、不确定性、连续的曲线式、梦幻的感觉等发挥到极致。
哈迪德说自己独具一格的设计语言师源于俄罗斯前卫艺术主义。
这个盛行于1890年至1930年间的艺术流派以几何图形、线条,与抽象破格的表现手法著称,一扫现实派艺术的常规。
它也在当时俄罗斯的建筑、音乐、电影、文学界百花齐放。
哈迪德个人最爱,也是影响她最深的是乌克兰籍至上主义的倡导者、几何抽象派画家卡西米尔·马列维奇,这位艺术先锋自成一体,以抽象的几何形体,与晚期的黑白、亮丽色彩的几何形体,开创他的个人风格,尤其以在白画布上画上一块漆黑四方形震撼画坛。
从扎哈的多项设计作品的构思和表达方面来看,她与众不同的伊斯兰文化背景显然弱于其所接受的英国式传统保守精神。
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的性格之中有着强硬、激越的一面,她的许多设计手法和观念似乎是在被阿拉伯血统中的刚劲精神热烈地鼓舞着勇往直前。
与此同时,她也在一些“随形”和流动的建筑设计方案之中流露出贴近自然的浪漫品位。
扎哈设计方案
扎哈设计方案扎哈设计方案,指的是由现代建筑大师扎哈·哈迪德设计的建筑方案。
扎哈·哈迪德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建筑师和设计师,他的设计作品以其独特的造型和艺术感而闻名。
以下是关于扎哈设计方案的一份700字的文档。
扎哈设计方案以其创新的设计理念和独特的建筑造型而闻名。
他的设计作品通常具有未来主义的感觉,充满了曲线和不规则形状。
他热衷于探索材料的潜力,并将其应用于建筑设计中。
他独特的设计语言让他的作品与众不同,并成为建筑界的标志性建筑物。
在扎哈设计方案中,他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他的建筑物通常采用流线型的曲线形状,使其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
他善于利用光线和空间的相互作用,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
他的建筑物常常成为城市的地标,并吸引着游客和建筑爱好者的关注。
扎哈设计方案也注重功能性和可持续发展。
他在设计中考虑了建筑的实用性和用户的需求,使建筑物兼具美观和实用。
他善于创造灵活的空间和多功能的使用方式,使建筑能够适应不同的用途和需求。
此外,他致力于探索可持续建筑的概念,通过使用可再生材料和能源节约技术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扎哈设计方案也强调建筑与城市的联系。
他的建筑物常常成为城市的重要地标,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个性。
他注重建筑与城市环境的互动,使建筑与城市的其他元素相互呼应。
他的设计作品通常具有突出的形象效果和可识别性,成为城市的象征和标志。
总之,扎哈设计方案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新的设计理念而闻名。
他的建筑作品在形式和功能上都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实用性。
他的设计作品以其独特的曲线形状和流线型造型而著名,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互融合。
他的建筑物常常成为城市的地标,并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个性。
他的设计作品也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概念,通过使用可再生材料和能源节约技术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扎哈设计方案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与城市的联系和互动,使建筑与城市环境相互呼应,为城市增添了美丽和艺术的元素。
扎哈·哈迪德建筑外观中的“晰释复杂性”研究
扎哈·哈迪德建筑外观中的“晰释复杂性”研究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是当代著名的建筑师之一,她以独特的设计风格和晰释复杂性的建筑外观而著称。
在她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复杂的线条和曲线,这些线条和曲线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而富有张力的外观。
本文将对扎哈·哈迪德建筑外观中的“晰释复杂性”进行研究,探讨她是如何通过建筑外观来表达复杂性和精细性的。
一、扎哈·哈迪德建筑作品的特点扎哈·哈迪德的建筑作品以其独特的外观风格而闻名,她的设计不拘泥于传统的直线和立方体结构,而是更注重线条的流动和曲线的变化。
她的建筑作品常常给人一种动态的感觉,好像是在流动或者融化着。
这种流畅的线条和曲线使得她的建筑作品看起来非常的富有张力和动感,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扎哈·哈迪德的建筑作品还注重空间的变化和灵活性,她善于利用曲线和曲面来打破空间的限制,创造出更加开放和灵活的空间环境。
她的建筑作品常常是多层次的,空间上下左右的变化十分丰富,给人一种立体感和包容感。
这种多层次的空间设计使得她的建筑作品更加具有晰释复杂性的特点,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空间韵律。
与传统的建筑外观相比,扎哈·哈迪德的建筑外观更加注重线条和曲线的变化与流动。
她的建筑外观常常呈现出抽象的形态,不拘泥于传统的几何结构和比例,而是更注重线条的延伸和曲线的变化。
这种抽象的外观形态使得她的建筑作品更加具有复杂性和变化性,呈现出一种既抽象又具体的建筑风格。
扎哈·哈迪德的建筑外观还注重材料与表面的处理,她善于运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手段,创造出具有独特质感的外观效果。
她的建筑外观常常呈现出精致的表面纹理和光影效果,给人一种细腻而又生动的视觉体验。
这种质感的表现使得她的建筑外观更加具有晰释复杂性的特质,呈现出一种丰富而又立体的空间感。
作为当代著名的建筑师,扎哈·哈迪德的建筑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外观风格,更具有深厚的艺术价值。
扎哈-哈迪德的建筑元素服装设计应用-服装设计论文-设计论文
扎哈·哈迪德的建筑元素服装设计应用-服装设计论文-设计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扎哈哈迪德作为当今世界建筑领域中前卫、激进的建筑大师,开创了新的建筑语言形式,形成了非传统的建筑模式,有机结构、曲面形态、流体造型等造型表现被运用到服装设计中,丰富了服装设计的艺术语言,使服装拥有更丰富的、不同寻常的视觉魅力关键词:扎哈哈迪德;建筑元素;服装设计扎哈哈迪德作为当今建筑界标杆级的建筑大师,创造了一种新的建筑语言模式,其建筑倾向于去中心化,以一种看似随机的、反形式感的手法演绎建筑文本,好像处处充满偶然但又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呈现。
她的作品奇幻多变、充满未来主义风格,大量使用锐角三角形和各种长弧度的曲线,她解释自己是绝对直角的,利用对角线两边不断变化的角度进行空间革新,使建筑变得柔软、流动。
扎哈超前的设计思维和不断追求变化的精神态度所塑造出来的每一栋建筑都有其巧妙之处,笔者提取其建筑的形式特征和独特的建筑语言形式,对服装结构、色彩、面料等方面进行重组和再设计,使服装拥有丰富的、不同寻常的视觉魅力。
一、扎哈建筑流动性造型在服装设计中的表现扎哈设计的建筑自由、有机、动态,以独特的视角和视距,表现了建筑最具动感和速度感的瞬间姿态,使人在视觉上产生一种流动的错觉。
上海凌空SOHO展现的姿态仿佛是人们在城市上空急速飞过的飞行物中看到的瞬间景象,特殊的视角、强烈的变形所带来的运动感,使本该凝固的建筑拥有了流动的姿态。
将这种极具视觉效果的造型特点运用到服装设计中,使服装有了新的视觉感受。
图2是在塑造人体着装状态的过程中,在人体基本形态的基础上夸张服装空间形态的设计,将流动的造型形态用颜色渐变的面料层层堆砌在服装的袖子上,极大地夸张了袖子的造型。
这种使用填充、支撑、变形等立体造型的设计手法增强了服装的空间感与视觉冲击力。
有别于局部造型的精致,如果将这种造型语言运用于服装整体廓形,能够增强服装的体积感,为观者提供更为丰富的感官体验。
扎哈迪德建筑方案
扎哈迪德建筑方案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是著名的伊拉克裔英国建筑师,他创造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方案。
他以其创新、独特和前卫的设计风格而闻名于世,并塑造了当代建筑界的风景线。
以下是关于扎哈·哈迪德建筑方案的一些讨论,内容大约1000字。
扎哈·哈迪德的建筑设计风格非常突出,常常被描述为动态和有机的。
他的建筑方案体现了对形式和空间的独特理解,通过流线型的曲线和大胆的结构,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建筑语言。
例如,他设计的广州奥运会游泳馆,就具有流线型的外观,仿佛一个巨大的水波在大地上流动。
扎哈·哈迪德的建筑方案还特点是充满了大胆的几何学元素和复杂的结构。
他尝试将传统的建筑结构和材料与现代技术和材料相结合,以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建筑形式。
他设计的北京国家体育场(别名“鸟巢”)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它采用了大胆的网状结构,使建筑物看起来像一个巨大的鸟巢。
这种设计不仅在视觉上引人注目,而且在结构上也非常稳定和坚固。
哈迪德在设计中还非常注重环境可持续性。
他的建筑方案常常采用节能和环保的策略,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例如,哈迪德设计的伦敦奥运会的水球场(别名“水滴”)采用了雨水收集系统和太阳能板,以减少能源的消耗。
这种环保的设计理念也体现在他设计的大部分建筑中。
此外,扎哈·哈迪德的建筑方案还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他尝试将建筑物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和城市景观相结合,以创造一种有机的整体。
他的建筑方案经常考虑到人们在建筑物内外的感受,同时也注重空间的流动和连接,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体验和欣赏建筑。
例如,他设计的哈姆扎体育馆将外部环境与内部空间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流畅的空间感。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扎哈·哈迪德的建筑方案对于当代建筑界的影响是巨大的。
他的建筑作品因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和技术创新而广受赞誉,成为建筑界的标杆和灵感来源。
他的作品也常常获得国际建筑奖项的认可和赞赏,为其在建筑史上的地位提供了充足的证明。
扎哈·哈迪德建筑设计思想及作品分析
扎哈·哈迪德建筑设计思想及作品分析摘要:扎哈·哈迪德是建筑界瞩目的明星建筑家,她以绘画、数字计算机为设计工具,表达她超前、面向未来的设计理念。
扎哈在进行实践的同时也一直十分关注建筑创作理论,这使得扎哈的前卫设计理念解构主义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也为她的创作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总结,同时能够使她保持创作的活力与激情。
扎哈在空间造诣上有着与其他建筑师不同的手法,对于在建筑空间关系研究上产生了新的贡献。
关键词:扎哈·哈迪德;建筑设计手法;设计思想;解构主义一、扎哈·哈迪德“解构主义”设计理念和思想(一)“解构主义”的概述解构主义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探索,可以营造建筑物优雅、柔和的外表和保持建筑物与地面若即若离的状态,达到理想的效果。
扎哈·哈迪德是世界上著名的女建筑设计师,是“解构主义”的典型代表。
她的作品都有解构理念蕴藏在其中,她提倡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对线条和块面的充分使用,作品风格柔中带有刚毅,作品风格夸张,却又不失美感,大胆运用空间和几何结构,反映出都市建筑繁复的特质和丰富的世界,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她刚毅而又带有女性柔美的性格相关。
她也在一些“随形”和流动的建筑设计方案之中流露出贴近自然的浪漫品位。
(二)“解构主义”设计理念的形成过程1、“解构主义”的起源20世纪初,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当时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欧洲有些相近,被欧洲的一些现代艺术所吸引,新的观点在苏联迅速的传播,容纳到它的苏联的艺术中去,一些艺术家将艺术直接引向抽象之路,扎哈·哈迪德的“解构主义”设计思想由此逐渐产生。
扎哈·哈迪德的“解構主义”设计理念与她的个人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童年时期的扎哈痴迷于精美繁复的波斯地毯,总是专注的观察地毯的图案。
扎哈的父亲送给他一面不对称的镜子,她慢慢地喜欢上了不对称。
因此,在她后期的设计中,会大量的运用不对称的手法,是这些作品富有艺术的灵魂。
建筑设计理念的跨界演绎——以扎哈“非建筑”作品为例
1552023.15 /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 建筑设计·理论世纪前就已经有类似现象,例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大师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家,他们在绘画、建筑、哲学、音乐等多个领域都有杰出贡献,这就是一种最为内在的跨界 [1]。
而在当下的艺术教学体系中,强调培养跨学科、跨领域、跨文化、跨材料的设计意识,更是“跨界思维”对传统设计思维的进一步科学且系统的革新,建筑本身复杂的性质自然而然地成为这场革新中极具影响的一部分。
关于如何培养跨界意识,成就一件跨界艺术作品,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的建筑理念在其“非建筑”设计上的极致发挥将会给我们带来最好的诠释。
1跨界设计的概念解读及成因1.1概念解读跨界,即跨越边界,实现交叉与融合。
跨界设计可指设计师从一种设计领域向另一种设计领域的跨越探索,也可以指设计师将本专业领域之外的知识运用到专业之内,跨界设计并不是无逻辑的跨越、叠加,而是通过分析两个领域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有逻辑地交叉融合,从而探索出新的领域。
跨界设计目前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它代表的是新的设计方式和审美理念。
1.2现象成因法国学者马克·第亚尼(Marco Diani)在《非物质社会》一书中提道:“在这样一些新的条件下,设计已经变成一个更复杂和多学科的活动。
”[2]第一,非物质社会指的是数字社会、信息社会或服务型社会,非物质社会的出现意味着机器时代的纯工业产品已经成为过去,伴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设计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物摘要 为适应知识生产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跨界早已成为社会各个领域中的热门词汇,国内外高校也开设了许多交叉学科。
建筑作为交叉学科的代表,往往与其他设计领域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阐释跨界的本质内涵,剖析跨界现象形成的原因,并以世界建筑大师扎哈·哈迪德的“非建筑”设计作品为例,通过解读其建筑语言在其他设计领域中的再演绎,展示跨界设计美学,分析跨界的重要意义。
试论扎哈的建筑设计风格
崔 立 国 ( 哈 尔滨 宇 洋 建 筑设 计有 限公 司 , 黑龙 江 哈 尔滨 1 5 0 O O 0 )
摘 要: 在 当前的建筑行业 中, 扎哈是 不可不提 的一位建筑设计者 , 她 的设 计风格独树一帜 , 形成 了具有 自己个人风格 的建筑设计 因此 对扎 哈 的 建 筑 设 计 风格 进 行 研 究是 十 分 典 型 的 , 下 面笔 者 就 针 对扎 哈 建 筑设 计 风 格 展 开 详 细 的探 讨 。 关键 词 : 扎哈 哈 迪德 ; 建 筑设 计 ; 风格 扎哈之所 以具备不 同与一般的建筑设 计风格 , 很大程度 上与从 具有 良好 的协调性。 在实 际建筑设计的过程 中, 扎哈将艺术博物馆 、 小接受西方 文化思想有关 , 作为一名伊拉 克裔 的英 国建筑师 , 我们 大礼堂 以及图书馆等实现有 机的融合 , 统一放置于流线型 的连续 曲 可 以看到 她的建筑设计作 品大 多数 都是十分前卫并且 具有独特个 面内,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通 过平 滑和连续 的 自由曲面的有效应用 , 性 的, 在不断探索 以及对 建筑多角度研究 的过程中 , 建 筑设 计风格 有效 的消除 了传统建筑结构 与维护等相关概念 , 形象 的塑造 出了灵 逐渐在建筑设计行业引起人们的重视 , 让社会群体感受 到了对空间 动 的有机体形态 , 推动 了建筑设计 风格的 自由化 和现代化 。 的全新体验。针对 这方 面的问题展开全面的探讨 。 3 视 觉整 体 性 及 其 建 筑 设 计 手 法 1 视 觉 心 理 与 建筑 体 验 概 述 3 . 1视 觉 整 体性 扎哈的建 筑设计作 品是所 以会具 有独特性 , 很 大程 度上是因为 在人们的现有经验基础 之上 , 通过感官上的认知对事物加 以进 她将视觉心理同建筑风格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 。 视觉心理主要是在 步 的了解可 以看做是知觉的整体性 , 在这个过程 中可 以将 多种属 感官 的作用 下 , 通过 大脑 对所受刺激 的一种 分析 , 能够 让人们感受 性有机 的结合在一起 , 并且不 同对象或者不 同部分之 间是具有 紧密 到多元化 的情 感 , 并 且按照人们常见 的方式 展现出来 , 这是一种具 联 系性 的 , 这也 能在形态与空 间中充分的体现 出来 , 让 人们在设计 有强烈刺激的感觉形式应用在建筑设 计中具有 十分重要 的意义 。 让 中间接体会到设计 的语言 ,让建筑 审美模 式有一个全面的提升 , 从 人们在视觉上拥有更加美好 的感受。 视觉体验是 以视觉感知为首要 而促进建筑形成 自己的风格。以视觉传达 为基 础 、 以建筑空 间为主 前提条件 的 , 在整个 过程 中, 人们 可以按照一定 的组织 方式来进 行 体 , 在形体 、 空间 、 色彩和光线 中寻找视觉艺术与建 筑审美模式 。 精神方面的创造 , 从而为人们带来精神上 的刺激 。 对建筑进行体验 , 3 . 2 时 间 与 空 间 的 复 杂性 和 “ 思 维 连续 ” 的 内部 空 间 不应该单一的从外部特征方面对其进行感知 , 同时还需 要构建一种 在建 筑设计 的过程 中 ,因为其 自身不会 受到 时间可逆性 的影 传播媒介可以让建筑满足空 间属性以及艺术方面的双重要求 , 人 们 响 , 但是却需要应对共时性 以及历史性 的特点 。在现代建筑发 展的 只有 亲身 经历 , 才能感受到不 同建 筑具 有的不 同美感 , 体会 到其 中 过程 中, 主要在空 间设计 方面下足 了功夫 , 让人们 感受到一种 四维 蕴含的艺术价值。 上的空间观 , 这种感受是 以人们的感知为参数 进行设计 的 , 在静 止 2 扎 哈哈 迪 德 创 作 两 大 阶段 以及 其 代 表 作 分 析 视点 的基础上可 以得到一定的共 时感 受 , 同时在连续性 的运动视点 2 . 1 几 何形 态 时期 上能够获得一定 的历史感受 。 在几何形 态时期 , 扎 哈的建筑设计风格是抽 象 的绘 画风 , 同时 超越 以复杂建筑形象表达建筑复杂性的表面做法 , 采 取直接而 在创作形式以及语 言方 面都具有十分独特的感 觉。 人们可 以通过强 深刻 的复杂表现方式 ,在建筑中表现不同空间对象 因同时并置 、 时 让 烈 的颜色来感受到扎哈在这一 时期 的创作风格 , 在具体的几何 图形 空连续转换 、高速运动带来 的不安全感等历史性与共时性共存 , 应用方面 , 主要是采用 了三角形以及长弧形等一些形状让建筑形态 建筑成为承载 与反 映充满变化 、 复杂多样和不确定性的媒介。 得到 了创新性的发展。 并且还应用 了错位 、 叠加等手段 , 让几何 图形 3 . 3文脉隐喻性 可 以变得更加具有创造性 , 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推动了建筑行业的 哈迪 德反对机械 的表面模仿 , 认 为借用 传统的建筑形式和历史 广 阔发展 , 在 这一时期 的建筑设计 过程 中, 其典型 的代表作 品是维 语汇是消极 的向后看 , 文脉是面 向未来 、 动态 的变化过程而非 文化 和历史的静态 。哈迪德对建筑与环境特有 的历史文化抽象概括 , 改 特拉消防站 以及威尔市园艺展廊 。 在维特拉消防站的设计 过程 中 , 扎哈主要采用了楔形 的几何设 写城市文脉 , 创 出” 熟悉而又陌生” 的新事物 。 对于历史 、 文化的继承 关键是通过 旧与新动态性 的转换 实现文脉从历史到未来 的 计, 对周 围的环境与空 问进行 了全方位的考量 , 将消 防站 与周 围环 和发扬 , 境有机 的结合在 了一起 ,这样就让人们感受 到了一种强 烈的美感 , 发展。 同时充满艺术方面 的凝聚力 , 在建筑墙的设计上 , 主要是 以锐三角 4 地 表 重 塑 重 新 寻 找 和 塑 造基 地 特 征 , 展 现基 地 的 自然 、 社 会 和地 理 , 从 中 为特点 , 具有一定 的张力 , 让设计 更加具有灵 活性 , 在保持原有 的消 防站功能 的基础上 , 更拥有一种赏心悦 目的感觉 。而威尔市 的园艺 找寻新的景观形式 。 其重塑建筑基地是为了实现基地 和建筑 的公共 让建筑融入城市生活 。每个设计都 更注重把基地和建筑处理 的 展廊 是她 的另外一个具有典型性 的作 品 ,在建 筑咖啡厅的设计 上 , 化, 主要让人们能够感受到一定的艺术效果 , 让展示大厅具有延伸性 的 更有公共性和城市性 , 把基地地面处理 成立体 、 多层 次 , 为社会提供 特点 , 让 阳光可 以更加充分 的摄人到室 内中, 这样对建筑 结构可 以 更场所 ; 让建筑 室内阳光明媚 , 并通过复 杂的室 内空 间回应 周 围环 前 卫激进建筑形体 , 增加 了环境的吸引力 , 让 建筑和活动成 为城 得到更加充分 的应用 , 对 空间进行设计 的过程 中 , 还注 重对不 同位 境 ; 置的合理化布局 , 尤其是 对地下室进行 了设计 , 让其价 值得到应有 市 的兴 奋 点 。 从宏观层 面来 看 , 扎 哈的建筑设计风格前 卫而狂野 , 但 是其 中 的发挥 。 在展厅设计的过程中 , 也充分应用 了太 阳能 , 对节能环保有 所帮助。 另外 , 扎 哈还对有轨 电车 以及停车场进行 了充分 的设计 , 应 却不乏独特的建筑设计 理念 和创作方式 。 我们对扎哈的建筑设计理 有效的展现 出现代生活在建筑上 的 用 了对流 的手段 , 从 总体 上进行构思 , 这样能够让 空间进行更加充 念 和创作思想进行分析和研究 , 需求 , 并通 过独特 的设计方式进行展现 , 具有 良好的艺术价值 。 分的空间转换 , 让有 轨电车终端站在形式 上更 加具有特色 , 从 而形 成属于扎 哈 自己风格 的建筑设计。 参 考 文 献 2 . 2 塑 性 形 态 期 『 1 ] 刘成 君. 试 论扎 哈 的建 筑设 计 风格 l J 1 . 中 国厨 卫 : 建 筑与 电气 , 5 . 2 0 0 3年 , 扎 哈在维 也纳举 办了个 人展览及美术馆方 案之后 , 扎 201 哈的建筑设计 风格逐渐转变 ,趋 向于流动性和非线性的设计方 向, f 2 】 袁选柱. 试论扎哈的建筑设计风格[ J 】 .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3. 建筑总体形态流动性较强 , 空间连续且开放 , 在构成要素方面 , 由不 201 规则的连续曲面取代 了以往 的尖锐几何形 态。 塑性形态区的代表作 『 3 ] -  ̄ 1 、 伟 娜. 扎哈 ・ 哈 迪德建 筑设 计思 想及 作品解析[ D 】 . 天津 : 河 北工 主要有 : 业 大学 。 2 0 1 2 . 卡利亚里当代 艺术博物馆 。该建筑主体沿海布置 , 与 自然环境
扎哈建筑理念
扎哈建筑理念引言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建筑师,她是现代建筑界的重要代表之一。
扎哈的建筑理念独特而前卫,她的作品充满了动态的曲线、抽象的形式和独特的空间感。
本文将深入探讨扎哈的建筑理念,包括其设计风格、创作灵感以及对建筑界的影响。
扎哈的设计风格动态的曲线扎哈的建筑作品以动态的曲线为特点,她运用了先进的数学和几何学原理,创造出了许多令人惊叹的建筑形态。
曲线的运用使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打破了传统建筑的刚性结构,赋予了建筑更多的流动性和灵动性。
抽象的形式扎哈的建筑作品常常具有抽象的形式,她将建筑视为一种艺术表达的方式,追求独特和个性化。
她的建筑作品往往不拘一格,以非凡的造型和独特的外观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独特的空间感扎哈的建筑作品注重创造独特的空间感,她通过巧妙的布局和设计,使人们在建筑中感受到不同寻常的空间体验。
她善于利用光线、材料和比例等元素,创造出富有层次感和变化的空间。
创作灵感自然界自然界是扎哈的创作灵感之一,她常常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将自然的形态和结构融入到建筑设计中。
她认为自然是最伟大的设计师,通过观察自然界的曲线和形态,她能够创造出独特而美丽的建筑作品。
艺术与文化艺术和文化也是扎哈的创作灵感之源。
她对于艺术和文化的热爱使她能够将建筑与艺术完美结合,创造出富有表现力和独特性的建筑作品。
她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她对于不同文化和艺术形式的理解和欣赏。
科技与创新科技与创新是扎哈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善于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材料,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建筑形态和结构。
她的建筑作品常常被视为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展示了人类对于未来的想象和追求。
对建筑界的影响扎哈的建筑理念对于建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作品不仅仅是建筑,更是一种对于传统建筑观念的颠覆和创新。
她的建筑作品激发了人们对于建筑的想象和探索,开拓了建筑设计的边界。
形式与功能的平衡扎哈的建筑作品注重形式与功能的平衡,她认为建筑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功能需求,更应该是一种艺术表达的方式。
探析女建筑大师扎哈·哈迪德的建筑艺术——以北京银河SOHO为例
一、关于建筑大师扎哈·哈迪德扎哈·哈迪德是伊拉克裔英国女建筑师。
她1950年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毕业于伦敦AA 建筑学院,她的作品多以大胆运用空间和几何结构为特征,因此被誉为解构主义建筑大师。
2004年,哈迪德获得全球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成为首位获此荣誉的女建筑师,也是普利兹克奖最年轻的得主之一。
二、哈迪德解构主义建筑思想关于解构主义建筑,与其相关的一系列词语似乎是分离、瓦解、移位等,这使得解构主义总是以不完整的片段以及无规则的扭曲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和脑海中。
解构主义建筑的特征表现为个人的、非中心的、无次序的、流动的、非二次元对立的、破碎凌乱的。
解构主义建筑是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反叛和超越,也可以说是基于后现代建筑的新型建筑形式。
贝聿铭曾经说“建筑是创造空间的艺术”,由此我们其实可以理解为建筑就是艺术。
但是,贝聿铭追求的是建筑与艺术的和谐统一,而扎哈·哈迪德追求的是艺术引领建筑,从而让建筑成为艺术本身。
这种颠覆传统建筑以“艺术第一”的建筑观,正好符合解构主义想要表达的自由和不确定性。
在解构主义大潮中,哈迪德用她自己的方式阐释着解构主义建筑的动人之处。
因此在她笔下出现了无数个或屹立高耸奇形怪状或匍匐在地极具流动性的建筑。
(一)追求建筑未来性哈迪德曾经多次强调过:她创造的建筑是属于未来的。
例如广州歌剧院“圆润双砾”,被解释为珠江水冲来的两块大石头。
面对记者的提问,她表示她不相信和谐,更愿意用“语境”一词。
“语境”即不再试图效仿周边的环境和外观,使其看上去达到一种和谐状态,而是在创造一种新的观念,使下一个建筑有一个不同的语境。
她这种打破建筑传统,大胆而勇于标新立异的建筑理念也正好是解构主义建筑所提倡的。
哈迪德试图为城市建造出一个新平台,让城市可以在上面发展成未来的样子,试图用建筑讲述一个有关未来的故事。
(二)追求自然的延续无论是长沙梅溪湖大剧院还是北京银河SOHO ,哈迪德都用曲面来呈现出了建筑自然的力量,如同雨后春笋。
参数化语境下扎哈·哈迪德的建筑观研究
144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3.13的应用,主张非线性建筑形式,并且注重建筑本体与环境的融合,其建筑作品秉持着“人造地景”的观念。
1动感漂浮:“反重力”建筑理念扎哈·哈迪德曾说:“过去我认定有无重力物体的存在,而现在我确信建筑就是无重力的,是可以漂浮的。
”[1]她对于“无重力”的认识源于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至上主义绘画看似只是以直线、几何形体和平涂色块组成的平面抽象作品,实则强调打破客观的时空秩序,它主张的反重力、漂浮、平衡与扎哈·哈迪德的设计理念不谋而合。
扎哈·哈迪德在中国香港的获奖作品The Peak Leisure Club 正是受到了至上主义的影响,她在手稿中广泛利用尖锐的碎片化元素,并从多种视角探索建筑的动态和扭曲的潜力,这种反重力的表达打破了建筑表现的传统逻辑。
尽管这个作品被矶崎新赞不绝口,可由于当时的局限性,这一项目并未落地。
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扎哈·哈迪德的作品都被认为是纸上谈兵。
维特拉消防站的建成逆转了这一境况,作为扎哈·哈迪德第一个建成的设计作品,维特拉消防站有着强烈的至上主义思想(见图1)。
她像游戏一样运用线条,倾斜、穿插、弯曲,将碎片化的几何进行拼贴组合,颠覆了传统建筑在形态上墙体垂直于地面的界限,传达出扎哈“反重力”的建筑理念。
消防站入口的雨棚,她大胆地运用了尖角设计,使得整体建筑的外形像是一只振翅欲飞的鸟,向上的线条走势给原本冰冷沉重的混凝土建筑增添了动态轻盈之感(见图2)。
摘要 扎哈·哈迪德作为现代建筑界的领军人物,凭借大胆前卫的设计理念,在参数化的语境下演绎出全新的形式语言。
文章通过研究扎哈·哈迪德的建筑作品,从“反重力”理念、非线性建筑形式及“有机建筑”理念三个方面,对扎哈·哈迪德的设计进行解读,剖析其内在的建筑设计观念,从而为参数化建筑的学习提供理论参考。
浅析扎哈_哈里德的建筑设计作品特点和对_线_的运用
一、哈里德建筑设计作品特点 (一) 抽象 扎哈对抽象艺术很感兴趣,也很有研究。在其作品中,不难看出 抽象艺术对她的影响,但我认为,她的抽象和蒙特里安和康定斯基的不 同,前者是过于理智的冷抽象,后者是过于感性的热抽象,而扎哈正界 于两者之间。从她的作品中我可以看到她把情感记忆和对生活的理解抽 象为形式,这种抽象是亲切的。 (二) “线”感 那种似曲非直,似直非曲,充满动感的流线型让人感觉设计物本身 有了性格。她设计的“未来家居”让人觉得那室内充满了女性的性格和 魅力而且有神秘感,等待人们去解读。还有“纸上的建筑”系列,将建 筑艺术用薄纸展现,三维的转化为二维,正是像雕刻一样的建筑艺术。 她的设计并不模仿生命形式,却有了自然生命的灵气与活力。她运 用线的方式和自然界一样,正是曲中有直,直中有曲,大直小曲,小曲 大直,一切都是自然的融合在一起。她设计的东西并不能使人联想到一 些特形象的东西,但又能唤起人们的情绪。其形式界于似与不似之间。 (三) 流体 这是哈里德建筑艺术形式和空间特征之一,运动的,时刻变化的, 时间叙事的,力量压缩的,这些感觉在被延展、分散、下降或上升的流 动空间里被感知。像流动的水一样自然的形式,物质和结构融入这空间 中,与周围环境的人行、车行等运动合为一体。这是对传统建筑的刻板 观念的挑战,暗示了一种可能性的结构— ——弹性、柔和、变幻。 哈里德是通过对空间的组织,获得了自由、开放和复杂的空间。 她通过空间界定的不确定性,使得人可以在建筑中自由的穿行,在运动 中体验到自由、开放和不断变化的空间,是一种流动性的体验。著名建 筑师斯特林认为:“建筑形体的设计要服从流线系统的创造。流线是建 筑中最具有动感和设计驱动力的元素。” (四) “解构” 解构主义虽然是凌乱的,支离破碎没有规律的,但它自身反规律 的同时正是对规律探索和挑战的方式。这种空间是有趣味的,走进这样 的空间正如进入充满未知并且有奇形怪状石头的山洞。这样探险般的旅 程会让人兴奋。 解构主义是指对于正统原则与正统标准的否定和批判。这里的所 谓正统原则与正统标准,是指的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标准与原则。 哈里德的建筑设计不像解构主义那么的极端。解构主义是没有固 定形态,流动的、自然表现的,没有正确与否,随心所欲,破碎的,凌 乱的。在这里有些特点是哈里德建筑设计手法中所具有的,但她的建筑 却不是没有次序的,随心所欲的,凌乱的,而是流动的,自然表现的。 (五) 动感 在以全球化、多元化以及信息共享为特征的当今社会中,这种追 求动态性空间和形式的运动,挑战了我们现有的静态、惰性和场地私有 化的建筑观念。在扎哈看来,空间是被人经历、生活和感受的生活形 式,功能则是用讲述故事来体现的。而当代建筑已不再是一个纯粹的、 自治的、仅仅为人类提供栖息的物体,相反,它应该是一个活生生、促 进交流、提倡互动和激发创造的有机体。这也是在这种多元化的社会里 才会孕育出这种体现出人、空间和事件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的动态建 筑。哈里德的这种动态建筑设计,其功能、形式、结构、地形、景观、
扎哈·哈迪德建筑外观中的“晰释复杂性”研究
扎哈·哈迪德建筑外观中的“晰释复杂性”研究扎哈·哈迪德作为当代最具知名度和创造力的建筑师之一,其设计风格非常特殊,在建筑中加入了许多艺术元素,如流线型、抽象特征等。
此外,哈迪德的建筑设计充满了动态和运动感,它们的外观几乎可以被描述为艺术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深入研究扎哈·哈迪德建筑外观中的“晰释复杂性”。
扎哈·哈迪德的建筑外观通常被描述为复杂、错综和有机的。
他的设计通常包含许多“层次”,意味着一个建筑物或建筑群由许多不同的层次组成。
这种多层次性使哈迪德的建筑外观相当复杂,因为观众必须仔细观察每个层次才能理解建筑物的整体结构。
哈迪德的建筑外观还经常包含许多抽象和流线型元素。
他喜欢将建筑物看作是艺术品,并将外观设计成具有高度美感的形式。
他的建筑通常有弯曲的曲线和权威的造型,它们的设计包含了很多自然和艺术元素,使建筑外观令人赞叹不已。
在哈迪德的建筑外观中,运动感和动态感也十分明显。
这种特性是他的建筑被描述为“生命体”,但它们同样包含着一定的欺骗性,因为运动是静态的建筑体系不可能展现的特性。
然而,在哈迪德的建筑外观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建筑的流动性和运动性,这是由于表面材料与装饰性质在相互作用中形成的。
“晰释复杂性”是哈迪德对于自己作品的自我评价。
他认为,通过建筑外观的“晰释复杂性”,可以使观众在了解建筑结构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其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美感。
这种建筑美感来源于哈迪德运用了非常个性的建筑设计风格,同时充分考虑建筑的功能和实用性。
总体而言,扎哈·哈迪德的建筑外观特点可以概括为多层次性、抽象特征、流动性与运动性。
哈迪德的建筑外观可以被描述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品,它同时具有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美感。
哈迪德的“晰释复杂性”理念强调了建筑是功能和艺术的结合,既要满足实用功能,又要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
哈迪德的建筑外观既能够为人们提供便利和舒适的空间体验,同时也能够赋予人们精神上或艺术上的满足感。
浅析扎哈自由曲面设计
浅析扎哈自由曲面设计曲面作为一种重要的设计元素,凭借着自身的形态特征,常常对建筑整体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堪称建筑之眸。
而在建筑设计中,将这一元素运用到极致,以超现实手法和激进前卫的表现风格在建筑界赢得一席之地的,非扎哈莫属。
扎哈的设计大胆前卫,曲面自由随机,充满动感和力度,建筑像是无重力地漂浮在空中,令人赏心悦目。
本文主要通过扎哈曲面的形态特征,加上笔者自己的理解,寻求其设计思想及理念,探究其特有的建筑设计手法和建筑语言,通过这些分析与总结,对我们未来的建筑设计具有理论上的参考。
标签:扎哈;曲面;建筑设计一、扎哈的建筑思想及理念,“建筑是无重力,是可以漂浮的。
”这是扎哈独特的建筑哲学。
扎哈的作品总是初看与周边不符,最终总能以自己流动异常,又自相矛盾的造型共存下去,这与她的建筑思想密不可分,以下是对扎哈思想的浅析。
(一)映射时代生活的复杂性思想在扎哈的建筑创作中,“稀释复杂性”是她设计的指导原则。
现在的数字化技术能更加形象化地阐释复杂建筑,主要体现在建筑形体和空间塑造两方面,为实现更奇异的造型与空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而这一支持可以把扎哈的奇思异想准确、便捷的物化为“虚拟的现实”。
在扎哈的设计中,时间是建筑体验的一个关键要素,它充满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在创作中,扎哈将建筑解构后重组,用简洁的,非线性的组合方式来关联各要素,以此形成一种多义复杂的关系。
(二)“非总体化”的“超理性”思想站在宏观的角度,扎哈的建筑形式是“超理性”的,她巧妙地通过建筑整体形象与形体之外的新局面,将原有建筑所没有的角度、曲线,甚至是类曲线引入建筑的形式系统中,创造出具有更强可塑性和可适性的新形势,并改进异化,使功能多样性,不仅满足了现代社会多元化,复杂化需求,还扩充了现有的建筑设计成果总目。
这种似非理而又有理的建筑形式,以不确定性,流动性,暂时性打破传统设计的常规,更强调“形式唤醒功能”。
功能与功能之间也并非独立,而是在边界上模糊,连接上流动,极具整体性。
试论扎哈的建筑设计风格
摘要:通过对扎哈.哈迪德设计风格与调性的形成要素研究,探究她的成功之路,理解她的设计创作思维和方法.从而对影响设计风格的因素产生新的认识。
对她富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进行系统分析后,发现她的很多作品中都有解构主义的理念在其中。
扎哈.哈迪德反对极简主义,提倡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对线条和块面的充分使用,作品风格柔中带刚,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她刚毅而又带有女性柔美的性格相关。
总的来说,她的作品风格夸张惊异,却又不失美感,块面和线条的使用,有力但又柔和。
从扎哈设计风格的形成,可以认识到,设计思维方法及个人性格可能是决定设计风格成功形成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扎哈.哈迪德,建筑设计, 风格与调性前言在建筑界优秀的女性建筑师,极为罕见和难得,而扎哈.哈迪德则是一个例外,扎哈被称为“建筑界的女魔头”可见她在建筑界的地位非同一般.2004年,她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是该奖项自创立25年以来的第一位女性获奖者,也是最年轻的一位得主。
2012年她被大英帝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荣誉女爵士的称号”。
一、扎哈.哈迪德个人性格的形成扎哈.哈迪德,当很多人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都会感觉是个男性,但是扎哈自己介绍说这个名字的意思其实是相当于光,它是光芒四射的意思。
并且从名字不难看出,她并不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英国人,扎哈1950年出生于伊拉克的首都巴格达,一个富裕的家庭.爸爸是伊拉克民主党领袖和商人,而母亲则是一个收藏迷和艺术迷。
父亲从小鼓励扎哈独立思考,而母亲教扎哈绘画.并且绘画成为扎哈童年最为着迷的事情.扎哈的性格有阿拉伯血统中刚劲激越的一面,又有女性柔美的一面。
她勇往直前的性格,源于童年时父母对她开明的教育和童年特殊的成长环境.扎哈的童年正处于20世纪60年代,此时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迎来变革。
反战浪潮风起云涌,嬉皮士,性解放等反传统文化,严重冲击着传统价值观,学潮不断,自由主义风行。
许多欧洲青年开始奉行与父辈截然不同的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一个集理性与疯狂为一体的女性建筑师——扎哈·哈迪德【摘要】:本论文主要通过对扎哈哈迪德的建筑设计作品的分析和学习,了解其建筑设计的风格灵魂所在,包括她建筑设计中理性的思维和疯狂的形体是如何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扎哈哈迪德复杂性超理性动态连续空间人造自然基地重塑塑性形体抽象理念个性表达扎哈哈迪德作为一位唯一得过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茨克奖的女性建筑师而闻名于世界。
她的思想大胆前卫,她设计的建筑夸张怪诞,让人印象深刻,却也有点难以接受。
扎哈哈迪德1950年出生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她父亲是一位政治家、经济学者和实业家。
具有国际化的开放思想,他从小就培养哈迪德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并培养她自己的兴趣爱好。
而且,哈迪德在年幼的时候就经常到欧洲游览,这是她从小就孕育了先进的西方激进、开放的思想和文化。
这样的环境也是她形成了雄心勃勃、桀骜不驯和特例独行的的性格。
之后哈迪德在上大学时攻读数学,这段学习经历使她精通于应用数学、物理学和逻辑学,而且对数学与哲学、物理学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她认为数学能够提供非常严谨和周密的方法论,而且数学和艺术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
这种独特的兴趣和思维方式都为扎哈以后的设计创作打下了基础。
因为幼年的哈迪德曾有过想成为建筑师的念头,之后她在上完大学之后,又到伦敦建筑联盟学院(AA)学习建筑学,获得学士学位,那里哈迪德建筑梦想开始实现的地方,在那里有全新的理念传播,一切看似不可能的幻想都可以在这里得到实验的机会。
哈迪德在那里接受了开放式的自由教育。
当时,她的导师是库哈斯,而且在毕业之后,哈迪德也曾在他的事务所工作他对哈迪德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尤其是库哈斯关注社会的问题和从城市角度去理解建筑的设计方法,对哈迪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以后她的设计中,成功的将社会化的思想和一些超理性的狂想一起柔和进她的建筑中去,给人们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和空间体验。
一、哈迪德设计理念的创作源泉哈迪德早期的设计理念应该是从绘画开始的,她的绘画风格受到“至上主义”马列维奇的深刻影响。
在至上主义中(如右图),大小不同的几何形体从线条到平涂色都在不断地变化着,他们相互交错,重叠或避开。
所有至上主义基本造型的原型都来自于方形,长方形是方形的延伸,圆形是方形的自转,十字形是方形的垂直与水平的交叉。
“所谓至上主义,就是在绘画中的纯粹感情或是感觉至高无上的意思。
”扎哈的抽象绘画风格就很明显的体现出了这一点,例如她的毕业设计作品《马列维奇的构造》,还有1983年的一幅《世界》。
这些建筑空间的视觉绘画是扎哈研究建筑设计的起点,“发明创造,或者创立不同的新派别,设计流畅、局部分段以及考虑到相关的风险,从而创造新的造型和空间。
”扎哈的很多设计效果图都是有这些极度抽象的立体绘画形式表现出来,然而,绘画对于扎哈来说,不仅仅只是只是设计的表达媒介,更是极为重要的设计工具。
扎哈经常将设计中的构思草图当做绘画来处理。
她认为传统的建筑表现图无法准确的表达她那超前的、面向未来的设计理念,但抽象绘画却可以将他们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些绘画风格成为她以后建筑设计的形成与表达。
二、哈迪德设计创作两大阶段及其代表作品(一)、“几何形态期”1977~2003年,这一时期扎哈把她抽象绘画主义风格的形式语言与创作思想融入到建筑创作中去,创造出了全新的建筑语言。
这段时期她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动态构成”意味。
建筑的形式也不是马列维奇所崇尚的方形的基本形体,而是更为强烈的,更能表现感情色彩的三角形、楔形和长弧形等方向感极强的几何形体。
在建筑形体设计时,她消解建筑体量,将建筑画整为零后,运用冲突、叠加、倾斜和错位等手法,创造了对比强烈、充满冲击力和不稳定感的动态形体。
维特拉消防站、威尔市Lfone园艺展廊、辛辛提那当代艺术中心和斯特拉斯堡有轨电车终端站及停车场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维特拉消防站消防站是扎哈的早期作品,它整个形体的强烈形体感,是她这个时期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
这个方案的设计理念是根据沿街的各个景观,设计一个能量巨大的楔形建筑:这个全新的总体设计收到了周边环境的极大制约,从地势狭长的特点考虑,她决定把这个新建筑设计成大景观外部一端的端景,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
“扎哈要告诉人们,这是一座被凝固而又富于动感的建筑物,表现的是在接到警报时的紧张状态;是在各个瞬间可能产生的爆发力。
”建筑内部的墙呈锐角三角形,具有各种角度、连续、分段和张开的特点,时的画面效果充满了活力,而且多变,恰好迎合了这座建筑应具备特殊功能的要求:消防站画面现出红色的救火车在移动;消防队员在快速而有序的奔跑。
威尔市Lfone园艺展廊这座建筑的主要空间——展示大厅和咖啡厅,就沿着这些道路延伸开来,并且允许室外充足的阳光和视线进入室内。
次要的空间“消失”在建筑的“屋顶”之中。
在咖啡厅的南面是一个露台,其中有一个有顶的表演空间。
环境研究中心被设置在展览大厅的北部,有一半没入地下,以发扬地下空间与世隔绝的长处。
另外一方面,展示大厅还起了一个缓冲区的作用,它在冬天可以被动地接受太阳能。
那个下陷的环境研究中心就成为了展览大厅的一个开敞的夹层空间。
斯特拉斯堡有轨电车终端站及停车场在斯特拉斯堡停车场和有轨电车终点站的设计中,扎哈·哈迪德运用了“流动”、“场和线”等手法。
为了进一步改善城市中心日益严重的交通堵塞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斯特拉斯堡市希望积极地发展新的有轨电车系统。
哈迪德受邀参与了贯穿城市南北的有轨电车B线的总站和一个位于线路北部的停车场的设计工作,这个站场可容纳700个车位。
总体构思利用了“行驶一场”的规划思想,使得全部交通体系形成一个可以不断相互转换的整体空间:具有自己的轨道和流线的汽车、有轨电车、自行车以及行人,形成了一个具有运动模式的运输场,而交通方式之间的转换实际上成为一系列的空间及物质的切换。
(二)、“塑性形态期”2003年至今。
从2003年在维也纳实用美术博物馆举办的个人展览中所展示的新作品,以及之后的台湾台中古根海姆美术馆的方案开始,扎哈的作品出现了“软化”的倾向。
她完全脱离了有笛卡尔体系和欧几里得几何所控制的世界,创造出了形态有机的新建筑。
非线性、流动性和连续性成为设计表现的主题。
建筑的形态充满流动感,空间连续、开放,形式构成要素从尖锐的几何形态变成了自由的、不规则的、非几何的连续曲面。
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品有广州歌剧院、阿布扎比表演艺术中心、卡利亚里当代艺术博物馆和伦敦奥林匹克水上运动中心等。
卡利亚里当代艺术博物馆这个博物馆位于意大利海边,建筑主体沿海岸的走向布置,建筑形体仿佛是基地地表隆起后所形成的自然景观。
在设计中,扎哈将当代艺术博物馆、图书馆、大礼堂、办公和商业等功能全部包括进一个连续的、流线型的曲面中。
在建筑形体上,哈迪德消除了建筑的内与外、结构与维护、水平与垂直概念,以连续的、平滑的、无棱无缝的自由曲面,塑造了宛如生物体般的有机形态。
使其成为卡利亚里海港的一个地标性建筑。
阿布扎比表演艺术中心这个艺术中心坐落于阿布扎比的萨迪亚特岛上,是哈迪德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具有强烈动态感的塑性形体从城市的几何形网格中升腾而起,流线形的自由形体形成一个有机的结构组织,与自然环境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她之后的也都是延续这种塑性流线形体的风格而做的。
无论是前期的动态几何形体,还是后期的塑性流线形态,其风格都是极其前卫和疯狂的。
但在深入研究过她的作品之后,扎哈的设计哲理性也是让人极为折服的。
三、扎哈建筑的设计理念和思想扎哈的每一部作品虽然形体夸张怪异,但其设计理念却有着极其个性而又透彻的思想,她的建筑并不只是一个好看的花瓶,它的内部空间的实用性和观赏性也是值得赞赏的。
矶崎新曾评价过哈迪德的方案说:“我被她那独特的表现和透彻的哲理性所吸引。
”她所设计建筑的复杂思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时间与空间的复杂性和“思维连续”的内部空间哈迪德的好多理念存在着极强的哲学理论,时间的复杂性概念为哈迪德的设计带来了新的灵感。
她认为在建筑中,关注并表达建筑中的时间因素也是从更深层面上表现世界复杂性的有效方式。
虽然建筑本身并不需要对时间的可逆性做出判断,但建筑要面对共时性(Synchronic)和历史性(Diachronic)的表现问题。
现代主义建筑将时间引入空间之中形成了时空连续的四维空间观。
它将人对于建筑的感知和体验过程看成是是一个参数的流程。
也就是,人从某一静止的视点所获得感知是共时的;而从一系列连续的运动视点获得体验则是历时性的。
共时性体验更注重断裂、非和谐、非对称和非连续;而历时性体验则通过各建筑要素之间的有机连接吧空间概念转化为时间进程,以连续、运动代替孤立、静止,使人游历于复杂多样的时间进程中。
建筑中的历时性和共时性又是动态统一的——历时是无数共时性片段的总和,而新的共时性又是历时性发展的前提和必然结果。
哈迪德那令人难以把握的、复杂的建筑形体和空间,不是单纯追求视觉效果的纯形式探索,而是她对建筑中的时间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为基础的,是让时间参与建筑表达的一种积极探索。
在哈迪德看来只有加入了时间因素的建筑才能表现出活力和动态,才能为使用者创造出更多体验建筑的方式,才能更好的表现出世界的偶然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哈迪德对于空间中时间的探索与表现,是她超越了以复杂的建筑形象来表达建筑建筑复杂性的表面化做法,获得了一种直接而深刻的表现复杂性的方式,她在建筑中表现了不同的空间对象因同时并置、时空的连续转换、高速运动所带来的不安全感,以及瞬时即逝的瞬间片段等历时性与共时性共存的景象,使建筑成为一种承载和反映复杂多样、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的社会媒介。
对于空间,哈迪德她将空间的界面消解后又重构并融合成一个连续的整体,把三维的空间加入时间的概念,揉捏成思维连续的自由空间,是空间的意义取决于游历者主观的行为和事件。
菲诺科学中心的内部没有任何分隔设施和竖向结构构件,形成了诺大的、没有分割的空间。
虽然,空间内没有设置任何交通路线,但各个场地的光线、形态、位置以及地面的不同高度,都会对行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吸引,人们就根据自己的意识形成这种多样不确定性的联系路径。
赋予这个大空间与丰富的表情。
(二)、文脉的隐喻性对于文脉,哈迪德反对那些机械的表面化模仿。
她认为借用传统的建筑形式和历史语汇是向后看的消极做法,文脉不是文化和历史的静态内容,而是面向未来的、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
哈迪德经常对建筑与环境所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提炼,并对城市文脉进行改写,创造出“熟悉而又陌生”的新事物。
她认为,对于社会、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形式上的呼应不是重点,关键是通过就与新之间动态性的转换来实现文脉的从历史到未来充满活力的发展。
在广州歌剧院的设计中,哈迪德从广州的镇城之石——海珠石的古老传说中获得启发,她把建筑的外观处理成就像两块大小不同的“砾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