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论.论文》译文

合集下载

曹丕《典论·论文》

曹丕《典论·论文》

2.反对“文人相轻” 曹丕反对文人相轻和厚古薄今两种不良风气, 提出了“审己以度人”的批评原则,主张人应 该有自知之明,应该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的 长处和短处,并拿同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在 文学批评中做到公正不偏、彼此尊重。
3.文体论之“四科八类” 曹丕还把文章的体类样式分成四科八类,并从 文体风格的角度对各类样式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诸如“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 欲丽”,表明他对文学体裁的自觉认识。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于自见,谓 己为贤。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 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 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 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 而尽,荣乐止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 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 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 名自传于后。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 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 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 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騄于千里, 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 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 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 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 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 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 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 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
作家的精神气质是有差别的,不同的精神气质, 在创作中表现为不同的个性和风格。 ◇“气之清浊有体。” “清浊”决定了作家的精神气质,作家的精神 气质从文章中表现出来,形成了文章的鲜明个 性。 曹丕就是根据所谓“清气浊气”来对建安时代 各个作家的文采风格进行品评的。

古代文论翻译

古代文论翻译

《关雎》,是讲后妃美德的诗,是《诗经》十五国风的起始,是用它来教化天下而矫正夫妇之道的。

所以可以用以教化乡村百姓,也可以用以教化诸侯邦国。

风,就是讽喻,就是教化;用讽喻来感动、教化人们。

诗,是人表现志向所在的,在心里就是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

情感在心里被触动必然就会表达为语言,语言不足以表达,就会吁嗟叹息,吁嗟叹息不足以表达,就会长声歌咏,长声歌咏不足以表达,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

情感要用声音来表达,声音成为宫、商、角、徵、羽之调,就是音乐。

太平盛世的音乐安顺而欢乐,其时的政治就平和通畅;动乱之世的音乐怨恨而愤怒,其时的政治就乖戾残暴;亡国之时的音乐悲哀而思虑,其国民就困顿贫穷。

所以矫正政治的得失,感动天地鬼神,没有什么比诗更近于能实现这个目标。

古代的君王正是以诗歌来矫正夫妻的关系,培养孝敬的行为,敦厚人伦的纲常,淳美教育的风气,改变不良的风俗。

所以诗有六义:一叫“风”,二叫“赋”,三叫“比”,四叫“兴”,五叫“雅”,六叫“颂”。

上面的(统治者)用“风”来教化下面的(平民百姓),下面的(平民百姓)用“风”来讽喻上面的(统治者),用深隐的文辞作委婉的谏劝,(这样)说话的人不会得罪,听取的人足可以警戒,这就叫“风”,至于王道衰微,礼义废弛,政教丧失,诸侯各国各行其政,老百姓家风俗各异,于是“变风”、“变雅”的诗就出来了。

国家的史官明白政治得失的事实,悲伤人伦关系的废弛,哀怨刑法政治的苛刻,于是选择吟咏自己情感的诗歌,用来讽喻君上,这是明达于世上的事情(已经)变化,而又怀念旧时风俗的,所以“变风”是发于内心的情感,但并不超越礼义。

发于内心的情感是人的本性;不超越礼义是先王教化的恩泽犹存。

因此,如果诗是吟咏一个邦国的事,只是表现诗人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就叫做“风”;如果诗是说的天下的事,表现的是包括四方的风俗,就叫做“雅”。

“雅”,就是正的意思,说的是王政所以衰微兴盛的缘由。

政事有小大之分,所以有的叫“小雅”,有的叫“大雅”。

《典论·论文》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典论·论文》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典论·论文》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曹丕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傅毅之于班固(1),伯仲之间耳(2); 而固小之(3),与弟超书曰(4):“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5),下笔不能自休(6)。

”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7)。

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里语(8)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9)。

”斯不自见之患也。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10)、广陵陈琳孔璋(11)、山阳王粲仲宣(12)、北海徐干伟长(13)、陈留阮瑀元瑜(14)、汝南应玚德琏(15)、东平刘桢公干(16),斯七子者(17),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18),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19)。

以此相服,亦良难矣(20)。

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21)。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22)。

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巵》、《圆扇》、《橘赋》(23),虽张、蔡不过也(24)。

然于他文,未能称是(25)。

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26)。

应玚和而不壮(27)。

刘桢壮而不密(28)。

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 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嘲戏(29)。

及其所善,扬、班俦也(30)。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于自见(31),谓己为贤。

夫文,本同而末异(32)。

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33)。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34);唯通才能备其体(35)。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36)。

譬诸音乐。

曲度虽均,节奏同检(37),至于引气不齐(38),巧拙有素(39),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40)。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41),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42)。

二者必至之常期(43),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44),见意于篇籍(45),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46)。

故西伯幽而演《易》(47),周旦显而制《礼》(48),不以隐约而弗务(49),不以康乐而加思(50)。

典论·论文

典论·论文

曹丕《典论·论文》:四库提要:文章莫盛於两汉。

浑浑灝灝,文成法立,无格律之可拘.建安、黄初,体裁渐备.故论文之说出焉,《典论》其首也。

其勒为一书传於今者,则断自刘勰、锺嵘。

三国志·魏书:文皇帝讳丕,字子桓,武帝太子也。

中平四年冬,生于谯。

建安十六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

二十二年,立为魏太子。

……初,帝好文学,以著述为务,自所勒成垂百篇。

又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从,凡千馀篇,号曰皇览。

帝初在东宫,疫疠大起,时人彫伤,帝深感叹,与素所敬者大理王朗书曰:“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

疫疠数起,士人彫落,余独何人,能全其寿?”故论撰所著典论、诗赋,盖百馀篇,集诸儒於肃城门内,讲论大义,侃侃无倦。

曹丕重文,《典论》抄写送江东孙权和士人领袖张昭。

明帝时曾刻石立于太学之外,碑六,北魏孝文帝犹存四.曹植不以为然,《与杨德祖书》: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

昔杨子云先朝执戟之臣耳,犹称壮夫不为也。

吾虽德薄,位为蕃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若吾志未果,吾道不行,则将采庶官之实录,辩时俗之得失,定仁义之衷,成一家之言。

虽未能藏之於名山,将以传之於同好。

文人相轻:班固论扬雄曰:“凡人贵远贱近,亲见扬子云,禄位容貌,不足动人,故轻其书.”王充《论衡》亦云:“画工好画古人,不肯图近世之士者,尊古而卑今也.贵鹄贱鸡,鹄远而鸡近也。

扬子云作《法言》,张伯松不肯观,以同时也。

使子云在伯松前,伯松必以为金匮矣。

"刘勰《文心雕龙》云:“韩非《储说》始出,相如《子虚赋》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

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岂非同时则贱哉!”此皆以同时见轻,固世情之所不免,然犹非彼此相忌而相轧也。

建安七子,邺中七子。

王粲《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

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

典论·论文翻译

典论·论文翻译

典论·论文翻译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典论·论文(原文)曹丕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见之患也。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yáng)德琏(lin)、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

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

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

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

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àn)于自见,谓己为贤。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

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干着论,成一家言。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曹丕《典论 论文》原文及译文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曹丕《典论 论文》原文及译文

曹丕《典论·论文》原文及译文原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见之患也。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

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①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

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

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

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②俦也。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于自见,谓己为贤。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

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干着论,成一家言。

节选自曹丕《典论·论文》注:①张、蔡:张衡、蔡邕。

②扬、班:扬雄、班固。

译文: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擅长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下笔千言,不知所止。

《典论.论文》译文

《典论.论文》译文

《典论·论文》现代汉语译文文人相互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傅毅和班固相比,如兄弟般,不相上下,但班固瞧不起他,在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做了兰台令史,但文章冗长,没完没了。

”人容易发现自己的长处,而文体很多,各种体裁的文章都能写得好的人很少,所以各以自己的长处来轻视他人的短处。

俗话说:“自家有把破扫帚,也把它看成千金之宝。

”这就是缺乏自见之明的弊病啊。

当今著名的文人,有鲁国的孔融字文举,广陵的陈琳字孔璋,山阳的王粲字仲宣,北海的徐干字伟长,陈留的阮瑀字元瑜,汝南的应瑒字德琏,东平的刘桢字公干。

这七个人,无所不学,文章无所因袭,有独创性。

各个像驰骋千里的骏马,在文坛上并驾齐驱。

要使他们互相佩服,实在很难。

有修养的人先审查自己再评论别人,这样才能免除文人相轻的毛病,因此我写了《论文》。

王粲擅长写辞赋,徐干文气舒缓,但却是王粲的对手。

像王粲的《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徐干的《玄猿》、《漏卮》、《圆扇》、《橘赋》,就是张衡、蔡邕也超不过。

但王粲、徐干其他体裁的文章,就达不到上述辞赋的水平。

陈琳、阮瑀写的奏章、表文、书信和公文,是当今最出色的。

应瑒的文章平和而不雄壮,刘桢的文章雄壮而不精密。

孔融才性气质都很高妙,有过人之处,但不善于立论,长于辞采,短于说理,甚至在文中夹杂嘲戏之语。

至于他擅长写的文章,又可跟扬雄、班固的作品相匹敌。

一般人贵古轻今,慕虚名而不重实际,又缺乏自知之明,认为自己高明。

一切文章在根本上是相同的,只是枝节有异。

奏章和议事的文章宜典雅,书信和论文要善于说理,铭诔要真实,诗赋要华丽。

这四类文章有不同的特点,作者各有偏长,只有全才方能驾驭各种文体。

作者的气质才性决定文章的风格,气质有刚柔不同的特点,不是勉强能够达到的。

比如音乐,曲调相同,节奏有一定的法度,但由于演唱者行腔运气不一样,优劣素质不同,效果也就有巧有拙,即使是父兄,也无法传给子弟。

文章,是治理国家的大业,永远不朽的大事。

曹丕《典论·论文》

曹丕《典论·论文》

❖ “立功”为强权如我者所专,而士人只能仅止 于“立言”,才是唯一的既全命避祸、又留名 后世的生存方式。《魏志·文帝纪》裴注引 《魏书》载曹丕《与王郎书》自称:“生有七 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 朽。其次莫如篇籍。疫疠数起,士人凋落,余 独何人,能全其寿。故论撰所著《典论》诗赋, 盖百余篇。”这里就“三不朽”而言,恰恰省 去了“立功”这一具有现实性的内容,可以与 上述《典论·论文》相印证,盖立言只是为了 留名后世,而立功却会影响到现实,要在实际 政治中发挥作用;
❖ 研究者或被迷惑,所以才往往将曹丕理解为“为 艺术而艺术”的代表。建安时期血雨腥风,很难 设想,曹丕会作一篇与现实政治完全无关而纯论 文学的文章,退而论之,即使要论文,其潜意识 流露的也还是政治的谋略,这似乎更符合实情, 对《典论·论文》也应作如是观,这才是对曹丕 其人之“知人论世”。而曹植最终失去曹操的宠 爱,似乎也不在于他酗酒犯规,主要缘于曹植的 政治立场有时偏于士大夫一边,《魏志·陈思王 传》裴注引《文士传》,曹植的亲信丁廙对曹操 称赞曹植“天性仁孝”,相对曹操与曹丕,曹植 的儒家色彩比较浓郁;
《典论·论文》 曹丕
《典论·论文》主旨
❖ 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曹丕《典论·论文》 极其受人注目。鲁迅先生因而认为:“曹丕的 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 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魏晋风度 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不容否认,建安 时期“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文学创作 表现出与前代经学束缚下很不一样的风貌,但 是创作与理论并非可以划等号,尤其当一些理 论只是准文学理论时,更是如此;
❖ 因此以准帝王的身份,曹丕努力要把士风纳入到 扬、班之士人精神道统中去,士人不是通过“杀 身以成仁”方式,而是以学术文化建树来务求垂 名不朽,士人与己相安于今世,自己偷梁换柱等 勾当,士人尽可视而不见,统治者可以避开士人 当下之锋芒,与承党锢之流风余韵者之执著于是 非原则不同,这可以减少政治风险,却不意鼓励 了王逸所指责的那种“颠则不能扶,危则不能安” 的独善思想,而这正是他所希望看到的士人精神 状态。曹丕明确指出,士人最佳处世方式是像古 之作者那样“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如扬 雄那般“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 卢照邻《长安古意》),于士人非但可以全 身远祸,而且还可以“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 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真何乐而不为也!

曹丕《典论·论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曹丕《典论·论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㈠古文阅读,按要求作答(18分)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见之患也。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yǔ)元瑜、汝南应瑒(chàng)德琏(jiǎn)、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騄(lù)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⑵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

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zhi)、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

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

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

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chóu)也。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àn)于自见,谓己为贤。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lěi)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⑶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⑷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

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干着论,成一家言。

节选自曹丕《典论·论文》6、下列实词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3分)()A、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能:擅长B、于辞无所假.假:借用(别人的文辞)C、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胜:尽,表达D、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引:运用C(胜过,超过)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曹丕认为,自古以来,文人之间说相互轻视。

《典论.论文》译文

《典论.论文》译文

陆基《文赋》词义一:文学体裁文赋是赋体的一类。

“文”指古文。

即相对骈文而言的用古文写的赋,也即相对俳赋而言的不拘骈偶的赋。

元代祝尧说,“宋人作赋,其体有二:曰俳体,曰文体”;并认为用文体作赋, “则是一片之文, 押几个韵尔”(《古赋辨体》)。

其论虽对宋代文赋有所偏颇,但却指出了文赋的体裁特点,即以赋的结构、古文语言所写作的韵文。

作为赋的一类变体,文赋是唐宋古文运动的产物。

中唐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在复古口号下改革了骈偶语言。

他们的赋作直接继承发展先秦两汉古赋传统,象韩愈《进学解》,柳宗元《答问》、《设渔者对智伯》,虽不以“赋” 名篇,但其体裁取自东方朔《答客难》、扬雄《解嘲》,正是《文选》列为“设论”一类的古赋之体,既保持主客答难的赋的结构,又用比较整饰而不拘对偶的古文语言,实质便是文赋。

文赋始于唐,典型作品是《阿房宫赋》。

北宋以欧阳修为代表的古文运动,继承韩、柳革新的传统,反对宋初盛行的西□派骈偶文风,进一步巩固了古文取代骈文的文学语言地位,扩大了古文的文学功能。

其成就之一便是使文赋这一赋体发展得更为成熟而富有特色。

其代表作即欧阳修《秋声赋》和苏轼前、后《赤壁赋》。

从体裁形式看,《秋声赋》和《前赤壁赋》都还保持“设论” 一类汉赋的体制,既有主客答难的结构形式,又吸取韩愈《进学解》的叙事性质,但扩大了叙事部分,增加了写景抒情部分。

而《后赤壁赋》则几乎完全摆脱汉赋体制的影响,独创地构思了夜游赤壁、攀登峰顶、泛舟长江及遇鹤梦鹤的情节。

以这三篇为代表的宋代文赋的共同特点是,融写景、抒情、叙事、议论于一体,用相当整饬的古文语言写作铿锵和谐的韵文。

宋代文赋的实质是用古文语言写作的具有赋的结构的韵文,所以按照古代传统文论观念来看,一方面肯定赋体至“宋人又再变而为文” ,是赋的一种变体;另一方面又认为“文赋尚理,而失于辞,故读之者无咏歌之遗音,不可以言俪矣”(《文体明辨》),觉得既不符合“古诗之流”的要求,又不符合骈偶声律的“俪辞”的标准,实则已不属赋体。

曹丕的《典论·论文》赏析

曹丕的《典论·论文》赏析

曹丕的《典论·论文》赏析《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文学专论,作者曹丕即魏文帝。

《典论》是他在建安后期为魏太子时所撰的一部政治、社会、道德、文化论集。

全书由多篇专文组成。

《论文》是其中的一篇《典论·论文》是魏文帝曹丕所写的二十篇文章之一,按照“子”书的形式写成,是曹丕关于国家大事一系列的问题的论文总集。

但是很可惜,这二十篇文章到现在大多已经失散,只剩下残章断简。

而幸运的是,《论文》由于被南朝的萧统选入了《昭明文选》而得以完整保留下来。

作品介绍曹丕《典论》一书失传,《论文》这一篇因被选入《昭明文选》而得以保存下来。

曹丕是汉魏时期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

他撰写的文论著作流传于世的有两篇,一篇是《与吴质书》,另一篇就是著名的《典论·论文》。

《典论·论文》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论著作,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它之前还没有精心撰写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

它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

《典论·论文》从批评“文人相轻”入手,强调“审己度人”,对建安七子的创作个性及其风格给予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科八体”的文体说,“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学价值观及“文以气为主”的作家论。

他的《典论论文》虽短,却提出了下列有关文学批评的四个主要问题:文学作品的功用这是曹丕关于文章价值的观点,曹丕对文章的价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崇高评价。

他肯定文章(指诗、赋、散文、应用文)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甚至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这种文章价值观是他对传统的文章(“立言”)是“立德、立功”之次思想的重大突破,是文学自觉的一种表现,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发展有重大意义和影响。

但可惜的是,在《典论·论文》里,他并未对这一观点加以详细的展开论述。

不过,仅仅是提出这一口号,他在文论史上已经是功不可没了。

这就突破了前此轻视文学的观点,指出文学的重要地位。

曹丕典论论文

曹丕典论论文

《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三国时期文学专论,作者曹丕即魏文帝。

《典论》是他在建安后期为魏太子时所撰的一部政治、社会、道德、文化论集。

全书由多篇专文组成。

《论文》是其中的一篇《典论•论文》是魏文帝曹丕所写的二十篇文章之一,按照“子”书的形式写成,是曹丕关于国家大事一系列的问题的论文总集。

但是很可惜,这二十篇文章到现在大多已经失散,只剩下残章断简。

而幸运的是,《论文》由于被南朝的萧统选入了《昭明文选》而得以完整保留下来。

建安以前,文学受经学束缚,少有独立地位。

盛极一时的汉赋,竟被扬雄斥之为“童子雕虫篆刻。

”(《法言•吾子》)曹丕之弟曹植也认为:“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

”(曹植:《与杨德祖书》)这已开始把写文章与对生命个体的自身价值的思考联系起来了。

据此,曹丕号召作家要以古代圣贤“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为榜样,努力改变目前这种“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的精神状态,培养自己具有一种超功利的审美心态。

但在这里,已经被曹丕赋予“不朽”这一语言符号以崭新的现实涵意和历史意义。

曹丕把诗赋也列入“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一对文学自身价值思考的历史视野之中,这充分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也是当时文学趋向自觉的深刻表现。

鲁迅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那么,《典论•论文》则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的自觉的文学批评的理论代表作。

在这之前,中国古代文论还处于不自觉的胚胎阶段。

先秦诸子的文论,多属片言只语。

汉后诸家论文也还未从学术中分离出来。

其中,个别序、赞形式的文学批评,也只是讨论某一具体作家作品,限于一篇一书。

直到《论文》出现,才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宏观地多角度地论述文学理论问题的专著。

它冲击了汉代后期统治文坛的陈腐观念;总结了建安文学的新特点和新经验;开创了解盛极一时的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之先例。

《古代文论选段》原文、译文及注释

《古代文论选段》原文、译文及注释

《古代文论选段》原文、译文及注释诗,是人的情感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怀抱在心则为情感意志,用语言把它表现出来就是诗。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古代文论选段》原文、译文及注释,欢迎大家阅读!古代文论选段先秦:佚名《毛诗序》选段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典论·论文》选段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讬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诗品序》选段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

嘉会寄诗以亲,离群讬诗以怨。

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

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

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

塞客衣单,孀闺泪尽。

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

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

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

”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

《与元九书》选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题画》画竹题记一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独画云乎哉!《人间词话》三则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曹丕《典论—论文》、刘勰《文心雕龙》、陆机《文赋》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

曹丕《典论—论文》、刘勰《文心雕龙》、陆机《文赋》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

曹丕《典论—论文》、刘勰《文心雕龙》、陆机《文赋》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甲)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曹丕《典论·论文》)(乙)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神思之谓也。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方其搦翰(注:执笔),气倍辞前,暨(注:及)乎篇成,半折心始。

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

(刘勰《文心雕龙》)(丙)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

夫其放言遣辞,良多变矣。

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

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陆机《文赋》)1.甲文作者运用了_______的手法,论述了文章的价值。

对个人,就是“______________”;对社会,则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2.根据乙文文意,“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的含义是:意翻空而易奇:__________________言征实而难巧:__________________3.对乙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作家一想到登山,脑中便充满着山的秀色;一想到观海,心里便洋溢着海的奇景。

B.作家登上了大山,在山上撒满了自己的情思,看到了大海,对大海充满了幻想。

C.作家一想到登山,情思里便拥有了山的风光,一来到大海,意念中又拥有了海的波涛。

D.作家登上了大山,情思里充满着山的风光,看到了大海,意念中翻腾着海的波涛。

4.丙文作者从阅读前人的作品和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总结出创作中经常会出现“_________”和“________”的问题。

【高中古诗词阅读】曹丕《典论论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阅读答案及翻译

【高中古诗词阅读】曹丕《典论论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阅读答案及翻译

【高中古诗词阅读】曹丕《典论论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阅读答案及翻译【高中古诗词阅读】曹丕《典论?论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阅读答案及翻译自古以来,学者们就互相鄙视。

傅义之写信给班固和伯仲,顾孝之写信给弟弟赵:“吴忠可以用他属于文学的能力为兰台的历史写作,他不能停止写作。

”这位女士善于观察自己,但不善于用笔迹书写。

她很少善于准备。

她擅长彼此的长处,轻视彼此的短处。

俗话说,“如果你家里有扫帚,你可以享受成千上万的黄金。

”很难看出问题所在。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元瑜、汝南应?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曹丕经典理论与论文)21.请用“/”给文中画““一句一句。

(2分)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22.作者认为“学者相互鄙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你自己的话说)(3分)23.文中划线句可用成语□□□□概括。

(2分)24.结合本文的写作目的,谈谈文章结尾提到的“七个儿子”的角色。

(4分)参考答案21.(2分)女士善于观察自己/不在一个身体里写作/很少善于准备22.(3分)各自凭借自己所擅长的文体来轻视被人不擅长的文体。

23.(2分)自尊24.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反对文人相轻,提倡应审己度人2分,赞扬七子能互相发现彼此的长处,以此佐证自己的观点。

2分参考译文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

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

”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

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

”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典论论文原文和翻译

典论论文原文和翻译

典论论文原文和翻译典论论文原文和翻译《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文学专论,作者曹丕即魏文帝。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典论论文原文和翻译,供大家参考。

典论·论文[魏] 曹丕原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夫人善於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见之患也。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於学无所遗,於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於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於斯累而作论文。

王粲长於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

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

然于他文,未能称是。

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

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

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於自见,谓己为贤。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 故能之者偏也; 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於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见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於後。

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

日月逝於上,体貌衰於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干着论,成一家言。

典论·论文

典论·论文



【曲2度】歌曲的节拍、音调。《後汉书· 马援传》: “多聚聲樂,曲度比諸郊廟。” 李贤 注:“曲度,謂 曲之節度也。” 唐 蒋防 《霍小玉传》:“生起,請 玉 唱歌。初不肯,母固强之。發聲清亮,曲度精奇。” 宋 乐史 《杨太真外传》上:“曲度清越,真仙府之 音。” 【飛馳】1.指飞黄腾达,驰骋于仕途的达官贵人。 三 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是以古之作者,寄 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 而聲名自傳於後。”2.犹疾速。 南朝 梁 刘勰 《文 心雕龙·乐府》:“然俗聽飛馳,職競新異,雅詠温恭, 必欠伸魚睨。” 唐 元稹 《三叹》诗:“飛馳歲云暮, 感念雛在泥。”3.很快地跑。 茅盾 《子夜》十八: “她专心观玩那飞驰过田野,她的心魂暂时又回到了 故乡。”
• 【里語】1.犹里谚。《史记· 吴王濞列传》:“里 語有之,‘舐糠及米’。” 三国 魏 曹丕 《典 论· 论文》:“里語曰:‘家有敝帚,享之千 金。’”2.俗语俚词。 章炳麟 《论汉字统一会》: “若綜其實,則今之里語合于《説文》、《三 倉》、《爾雅》、《方言》者正多。” • 【里諺】民间谚语。《汉书· 贾谊传》:“里諺曰: ‘欲投鼠而忌器。’此善諭也。” • 【俚語】方言俗語;民间浅近的话语。
• 【驥騄】指良马。 汉 王充 《论衡·案书》: “故馬效千里,不必驥騄;人期賢知,不必 孔 墨 。”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咸 以自騁驥騄於千里,仰齊足而并馳。” 宋 刘克 庄 《贺新郎·张倅生日》词:“馳驥騄,佩龜 紫。”
第二段 譯文

當今的文人,如魯人孔融孔文舉、廣陵人陳琳陳 孔璋、山陽人王粲王仲宣、北海人徐幹徐偉長、陳 留人阮瑀阮文瑜、汝南人應暘應德璉、東平人劉楨 劉公幹等。這七個人,於學問(可以說)是(兼收 並蓄)沒有什麼遺漏的,于文辭是沒有借用別人的, 都認為自己馳騁着良馬奔馳千里,抬起頭並駕齊驅, 要叫他們互相佩服,也確實很困難。君子能夠審察 自己以衡量別人,所以能免于(文人相輕)這種拖 累,於是我寫作這篇《論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基《文赋》词义一:文学体裁文赋是赋体的一类。

“文”指古文。

即相对骈文而言的用古文写的赋,也即相对俳赋而言的不拘骈偶的赋。

元代祝尧说,“宋人作赋,其体有二:曰俳体,曰文体”;并认为用文体作赋,“则是一片之文,押几个韵尔”(《古赋辨体》)。

其论虽对宋代文赋有所偏颇,但却指出了文赋的体裁特点,即以赋的结构、古文语言所写作的韵文。

作为赋的一类变体,文赋是唐宋古文运动的产物。

中唐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在复古口号下改革了骈偶语言。

他们的赋作直接继承发展先秦两汉古赋传统,象韩愈《进学解》,柳宗元《答问》、《设渔者对智伯》,虽不以“赋”名篇,但其体裁取自东方朔《答客难》、扬雄《解嘲》,正是《文选》列为“设论”一类的古赋之体,既保持主客答难的赋的结构,又用比较整饰而不拘对偶的古文语言,实质便是文赋。

文赋始于唐,典型作品是《阿房宫赋》。

北宋以欧阳修为代表的古文运动,继承韩、柳革新的传统,反对宋初盛行的西□派骈偶文风,进一步巩固了古文取代骈文的文学语言地位,扩大了古文的文学功能。

其成就之一便是使文赋这一赋体发展得更为成熟而富有特色。

其代表作即欧阳修《秋声赋》和苏轼前、后《赤壁赋》。

从体裁形式看,《秋声赋》和《前赤壁赋》都还保持“设论”一类汉赋的体制,既有主客答难的结构形式,又吸取韩愈《进学解》的叙事性质,但扩大了叙事部分,增加了写景抒情部分。

而《后赤壁赋》则几乎完全摆脱汉赋体制的影响,独创地构思了夜游赤壁、攀登峰顶、泛舟长江及遇鹤梦鹤的情节。

以这三篇为代表的宋代文赋的共同特点是,融写景、抒情、叙事、议论于一体,用相当整饬的古文语言写作铿锵和谐的韵文。

宋代文赋的实质是用古文语言写作的具有赋的结构的韵文,所以按照古代传统文论观念来看,一方面肯定赋体至“宋人又再变而为文”,是赋的一种变体;另一方面又认为“文赋尚理,而失于辞,故读之者无咏歌之遗音,不可以言俪矣”(《文体明辨》),觉得既不符合“古诗之流”的要求,又不符合骈偶声律的“俪辞”的标准,实则已不属赋体。

但从文学体裁的发展规律看,宋代文赋正是赋体发展的终极阶段,前、后《赤壁赋》即为临界的标志作品。

二:西晋陆机写的文学创作理论专著产生背景[1]两汉以来,由于汉武帝对儒家文艺思想的“专尊”,使得儒家思想在整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儒家学派论诗,十分讲究、重视诗的教化作用,他们着重指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毛诗序》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曹丕也在《典论》中把文章看作“经国之大业”。

这些文艺思想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过多的强调了文艺的社会作用,相对地忽视了文艺的艺术特点。

魏晋时期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使得文学走进自觉地时代。

随着儒家思想的衰微,人的思想的解放,人道价值重新得到肯定,文学的地位日益提高,在文学理论上也一扫两汉沉闷凝滞的气氛。

对文学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更加深入,对文学艺术规律的研究全面展开。

《文赋》的出现,正是文学摆脱经学附庸地位而得到独立发展之后,在大量创作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理论结晶。

《文赋》首次把创作过程、写作方法、修辞技巧等问题提上文学批评的议程。

陆机写《文赋》的宗旨是为了解决创作中“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矛盾,所以以创作构思为中心,主要论述“作文利害之所由”,即文章写作的方法技巧和艺术性的问题。

自然,这样做难免会从中流露出“形式主义”的痕迹,但是这显然不能影响陆机在《文赋》中的贡献。

《文赋》赏析序言:论创作动机和目的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

窃:谦称自己夫放言遣辞,良多变矣。

妍蚩好恶,可得而言。

妍蚩:美丑每自属文,尤见其情。

属文:做文章恒患意不称物,言不逮意。

恒:常。

逮:达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盛藻:褒义,华美的辞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因论:凭借此而议论佗日殆可谓曲尽其妙。

佗日:他日。

殆:近于至于操斧伐柯,伐柯:制做斧柄虽取则不远;则:标准。

操斧伐柯,取则不远,诗经之原句为“伐柯伐柯,其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

随手之变:随机的巧妙变化。

辞逮:谓言辞达意。

逮:达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尔。

参考译文:每当我阅读有才之士的文章,自感可以悟到作者的创作用心。

他们遣词造句,的确变化丰富。

对于文章的美丑好坏,我能体会,还能加以评说。

而我自己写作时,虽然也很动感情,却常困惑于我的文学意象还不能称意地表现所感之物,辞也不够达意。

总之,不是知理之难,而是难在都能做到啊。

所以,我作《文赋》,阐述先前贤士的文章之华美,借此谈论作文时的利与害的缘由,期待他日作文可近于所谓完美。

至于向前人学习,就像把树枝做成斧柄,虽然看上去与标准相差不远,但随手应变的把握之妙,实在难以尽述。

而语言所能讲出的创作体会,都在这里了。

论文学基础修养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

中区:人世间。

玄览:深察。

颐:养。

典坟:三坟五典的省称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

懔懔:戒慎貌。

(《易·坤》:履霜坚冰至)。

眇眇:高远貌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

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

丽藻:华美的词藻。

彬彬:文质间半之貌(语出文质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援笔:握笔。

聊:且参考译文:(文学的修养来自于)静看人世并洞察万象,用经典来颐养情志。

尊重时节物候的兴替而感怀光阴变化,借观万物纷繁来引发丰富的思绪。

深秋为叶落发感伤,阳春为细芽发欣喜。

怀敬畏之心就像行于冰霜那样谨慎,立志向要高远而临云(指脱于尘俗)。

应咏怀世人称德的壮烈之举,称诵先贤的清高节气。

游心于好文章的如林库府,赞赏美文的得体之趣。

心有感慨,且宣泄于文字。

论构思和想象其始也,皆收视反听,李善注:“收视反听,言不视听也。

”耽思傍讯,李善注:“耽思傍讯,静思而求之也。

”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其致也,情曈昽(tong long)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

曈昽:犹蒙胧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

群言:众好书。

沥液:李周翰注:“沥液,涓滴也。

”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

天渊:星宿,《宋史·天文志三》:“天渊十星,一曰天池,一曰天泉······主灌溉。

下泉:《诗经·下泉》:洌彼下泉,浸彼苞稂。

喻下民浸苦而思治于是沈辞怫悦,沈辞:深沉之辞。

怫悦:犹怫郁。

本句形容吐辞艰涩。

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zhuo)而坠曾云之峻。

藻:辞藻。

缨缴:箭带之长丝。

喻中箭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

阙文:犹佚文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

谢:避辞。

朝华:晨之花。

披:开。

夕秀:晚花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须臾、一瞬:谓时间短创作开始,要停止对外物的视听,沉思游想(以求神来之笔),让精神飞驰于八极之远,心绪游荡于万仞之高。

当文思到来,思情理路逐渐明朗,物象随之清晰。

积累的群书之精髓如涓滴倒出,六经之英华润荡于口中。

思绪或与上神同浮天渊星宿之高,情系大河之安;或与下民同浸地泉之寒,意体微躯之苦。

有时深切之辞难出,如同深水之鱼,即便上钩,也得从深渊处一点点牵出;有时辞藻纷至沓来,如层云之鸟中箭,陡然从天而降。

遣词高古,在于广搜前代逸作遗韵作为积淀。

不趋时风,因为它像朝花,虽绚烂却已是开过;要用更清新的词意,就像晚上刚开启的花,虽少为人知那才更鲜。

作文就是这样,在刹那间思绪通观古今、抚念四海。

论形式与内容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

抱景者咸叩,怀响者毕弹。

抱景:有光彩的形象。

怀响:有美声的乐器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

因,就也。

——《说文》。

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

本隐:本着含蓄。

以之:使其。

求易:从浅易处问。

或虎变而兽扰,或龙见而鸟澜。

扰:顺也,安也——《康熙字典》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ju yu)而不安。

岨峿:本指山交错不平貌。

引申为抵触,不合。

磬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

磬:空。

眇:尽也——《增韵》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笼:包举,装。

挫:收缩。

始踯躅(zhi zhu)于燥吻,终流离于濡翰。

踯躅:徘徊。

燥吻:口干。

濡翰:湿润之笔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扶质:扶持本根。

垂条:枝条垂多。

结繁:果叶丰富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

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

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

觚:方简,喻写作。

率尔、邈然:喻速成、迟成参考译文:情绪与思路激发之后,要按部就班安排结构、选择用词。

(文笔讲究有声有色)描写光彩的物象、美妙的音韵,全都要推敲使用生动的文辞。

(发论的方法多样,形象地比喻)或摇动主枝意在振动末叶,或沿洪波而上为寻滥觞之源头。

或以含蓄笔法启发让道理彰显,或以浅显举例巧解难辩之理。

(高论气当足),或如虎怒以令众兽顺服,或如龙出而令惊鸟逃散。

(思路有畅阻),或信手拈来就很妥帖,或反复推敲还不合适。

思考时要静心凝神(才能发意深刻);著文时当尽知众家思虑(言论才不偏颇)。

天地虽大、万物虽多,我要以一形寓之、一笔喻之。

(所以才思启动有个过程)初动笔时徘徊不定像干涩之口难语,但最终笔墨会流畅起来。

持论应抓本质(而不是虚妄)作为成理的主干,文章要条理清晰并且枝繁叶茂才显得丰满。

言情与写貌要令其真实可信,这样才能让读者的情感随之而动,一想见快乐必喜笑颜开,刚读到悲伤已发出喟叹。

(情感的宣泄有时也有畅有阻),或一操而就,速成佳作;或握笔茫然,灵感迟来。

论创作乐趣伊兹事之可乐,固圣贤之所钦。

固:当然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

课:议也——《玉篇》。

责:求也。

——《说文》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

绵邈:深远。

尺素:尺长白绢,借指短书信。

滂沛:雨大貌言恢之而弥广,思按之而愈深。

恢,大也。

——《说文》播芳蕤(rui)之馥馥,发青条之森森。

芳蕤:盛开而下垂的花。

馥馥:香气很浓粲风飞而猋(biao)竖,郁云起乎翰(han)林。

粲,鲜也。

——《释言》。

猋竖:风旋而上。

郁:文采美盛。

翰林:文坛参考译文:文学创作令人欣悦,当然为圣贤所向往。

语言是抽象的,却可以在议论描述中求得生动的形象;文字是无声的,却可以从推敲中求得众妙之音。

好文章能把深远的意境、磅礴的气势,吐纳于寸心、浓缩于尺幅。

言论放眼于大处,文章气度可以涵盖无限;情思按捺于深处,文章发意更显意味深长。

(美文之生动传神)就像可以目睹花开之娇艳、绿枝之繁茂,闻到浓郁的自然芳香。

(好的文采)因鲜明而风起流行于世,因美盛而激发和促进了文坛。

论风格和体裁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纷挥霍,形难为状。

李善注:“挥霍,疾貌。

”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

程才:程通呈,指呈现才能。

效伎:犹献技。

司契:词达意在有无而僶俛(min mian),当浅深而不让。

李善注“僶俛,由勉强也。

”虽离方而遯(dun)员,期穷形而尽相。

虽:纵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