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论.论文》译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基《文赋》
词义一:文学体裁
文赋是赋体的一类。“文”指古文。即相对骈文而言的用古文写的赋,也即相对俳赋而言的不拘骈偶的赋。元代祝尧说,“宋人作赋,其体有二:曰俳体,曰文体”;并认为用文体作赋,“则是一片之文,押几个韵尔”(《古赋辨体》)。其论虽对宋代文赋有所偏颇,但却指出了文赋的体裁特点,即以赋的结构、古文语言所写作的韵文。作为赋的一类变体,文赋是唐宋古文运动的产物。
中唐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在复古口号下改革了骈偶语言。他们的赋作直接继承发展先秦两汉古赋传统,象韩愈《进学解》,柳宗元《答问》、《设渔者对智伯》,虽不以“赋”名篇,但其体裁取自东方朔《答客难》、扬雄《解嘲》,正是《文选》列为“设论”一类的古赋之体,既保持主客答难的赋的结构,又用比较整饰而不拘对偶的古文语言,实质便是文赋。文赋始于唐,典型作品是《阿房宫赋》。
北宋以欧阳修为代表的古文运动,继承韩、柳革新的传统,反对宋初盛行的西□派骈偶文风,进一步巩固了古文取代骈文的文学语言地位,扩大了古文的文学功能。
其成就之一便是使文赋这一赋体发展得更为成熟而富有特色。其代表作即欧阳修《秋声赋》和苏轼前、后《赤壁赋》。从体裁形式看,《秋声赋》和《前赤壁赋》都还保持“设论”一类汉赋的体制,既有主客答难的结构形式,又吸取韩愈《进学解》的叙事性质,但扩大了叙事部分,增加了写景抒情部分。而《后赤壁赋》则几乎完全摆脱汉赋体制的影响,独创地构思了夜游赤壁、攀登峰顶、泛舟长江及遇鹤梦鹤的情节。以这三篇为代表的宋代文赋的共同特点是,融写景、抒情、叙事、议论于一体,用相当整饬的古文语言写作铿锵和谐的韵文。
宋代文赋的实质是用古文语言写作的具有赋的结构的韵文,所以按照古代传统文论观念来看,一方面肯定赋体至“宋人又再变而为文”,是赋的一种变体;另一方面又认为“文赋尚理,而失于辞,故读之者无咏歌之遗音,不可以言俪矣”(《文体明辨》),觉得既不符合“古诗之流”的要求,又不符合骈偶声律的“俪辞”的标准,实则已不属赋体。但从文学体裁的发展规律看,宋代文赋正是赋体发展的终极阶段,前、后《赤壁赋》即为临界的标志作品。
二:西晋陆机写的文学创作理论专著产生背景
[1]两汉以来,由于汉武帝对儒家文艺思想的“专尊”,使得儒家思想在整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儒家学派论诗,十分讲究、重视诗的教化作用,他们着重指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毛诗序》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曹丕也在《典论》中把文章看作“经国之大业”。
这些文艺思想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过多的强调了文艺的社会作用,相对地忽视了文艺的艺术特点。魏晋时期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使得文学走进自觉地时代。随着儒家思想的衰微,人的思想的解放,人道价值重新得到肯定,文学的地位日益提高,在文学理论上也一扫两汉沉闷凝滞的气氛。对文学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更加深入,对文学艺术规律的研究全面展开。
《文赋》的出现,正是文学摆脱经学附庸地位而得到独立发展之后,在大量创作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理论结晶。《文赋》首次把创作过程、写作方法、修辞技巧等问题提上文学批评的议程。陆机写《文赋》的宗旨是为了解决创作中“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矛盾,所以以创作构思为中心,主要论述“作文利害之所由”,即文章写作的方法技巧和艺术性的问题。自然,这样做难免会从中流露出“形式主义”的痕迹,但是这显然不能影响陆机在《文赋》中的贡献。
《文赋》赏析
序言:论创作动机和目的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窃:谦称自己
夫放言遣辞,
良多变矣。
妍蚩好恶,可得而言。妍蚩:美丑
每自属文,尤见其情。属文:做文章
恒患意不称物,言不逮意。恒:常。逮:达
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盛藻:褒义,华美的辞藻
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因论:凭借此而议论
佗日殆可谓曲尽其妙。佗日:他日。殆:近于
至于操斧伐柯,伐柯:制做斧柄
虽取则不远;则:标准。操斧伐柯,取则不远,诗经之原句为“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随手之变:随机的巧妙变化。辞逮:谓言辞达意。逮:达
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尔。
参考译文:每当我阅读有才之士的文章,自感可以悟到作者的创作用心。他们遣词造句,的确变化丰富。对于文章的美丑好坏,我能体会,还能加以评说。而我自己写作时,虽然也很动感情,却常困惑于我的文学意象还不能称意地表现所感之物,辞也不够达意。总之,不是知理之难,而是难在都能做到啊。所以,我作《文赋》,阐述先前贤士的文章之华美,借此谈论作文时的利与害的缘由,期待他日作文可近于所谓完美。至于向前人学习,就像把树枝做成斧柄,虽然看上去与标准相差不远,但随手应变的把握之妙,实在难以尽述。而语言所能讲出的创作体会,都在这里了。
论文学基础修养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中区:人世间。玄览:深察。颐:养。典坟:三坟五典的省称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懔懔:戒慎貌。(《易·坤》:履霜坚冰至)。眇眇:高远貌
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
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丽藻:华美的词藻。彬彬:文质间半之貌(语出文质彬彬)
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援笔:握笔。聊:且
参考译文:(文学的修养来自于)静看人世并洞察万象,用经典来颐养情志。尊重时节物候的兴替而感怀光阴变化,借观万物纷繁来引发丰富的思绪。深秋为叶落发感伤,阳春为细芽发欣喜。怀敬畏之心就像行于冰霜那样谨慎,立志向要高远而临云(指脱于尘俗)。应咏怀世人称德的壮烈之举,称诵先贤的清高节气。游心于好文章的如林库府,赞赏美文的得体之趣。心有感慨,且宣泄于文字。
论构思和想象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李善注:“收视反听,言不视听也。”
耽思傍讯,李善注:“耽思傍讯,静思而求之也。”
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其致也,情曈昽(tong long)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曈昽:犹蒙胧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群言:众好书。沥液:李周翰注:“沥液,涓滴也。”
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天渊:星宿,《宋史·天文志三》:“天渊十星,一曰天池,一曰天泉······主灌溉。下泉:《诗经·下泉》:洌彼下泉,浸彼苞稂。喻下民浸苦而思治
于是沈辞怫悦,沈辞:深沉之辞。怫悦:犹怫郁。本句形容吐辞艰涩。
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
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zhuo)而坠曾云之峻。藻:辞藻。缨缴:箭带之长丝。喻中箭
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阙文:犹佚文
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谢:避辞。朝华:晨之花。披:开。夕秀:晚花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须臾、一瞬:谓时间短
创作开始,要停止对外物的视听,沉思游想(以求神来之笔),让精神飞驰于八极之远,心绪游荡于万仞之高。当文思到来,思情理路逐渐明朗,物象随之清晰。积累的群书之精髓如涓滴倒出,六经之英华润荡于口中。思绪或与上神同浮天渊星宿之高,情系大河之安;或与下民同浸地泉之寒,意体微躯之苦。有时深切之辞难出,如同深水之鱼,即便上钩,也得从深渊处一点点牵出;有时辞藻纷至沓来,如层云之鸟中箭,陡然从天而降。遣词高古,在于广搜前代逸作遗韵作为积淀。不趋时风,因为它像朝花,虽绚烂却已是开过;要用更清新的词意,就像晚上刚开启的花,虽少为人知那才更鲜。作文就是这样,在刹那间思绪通观古今、抚念四海。
论形式与内容
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
抱景者咸叩,怀响者毕弹。抱景:有光彩的形象。怀响:有美声的乐器
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因,就也。——《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