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结构设计中六个“比”的控制与调整word文档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六个比值
对 结构 产生不 利影 响。 在考 虑偶 然偏心 影 响的地 健作 用下, 楼层 竖 向构件 的最 大水平 位移 和层 间位移 , 级 高度 高级 建 筑不 宜大 A 于 该 楼层 平 均值 的12 , .信 不应 大 于 该楼 层 平 均值 的15 :级 .信 8
高度 高层 建 筑 、 混合 结构 高层 建 筑及 规范 第 1 m所 指 的复 杂高 0 层建 筑不 宜大 于该 楼层 平均 值 的14 。 . 倍
周期 比
() 据 周 期、 震 力 与振 型 输 出文件 W QO T 出计 算结 1根 地 Z .U 输
果验算 周期 比。
周期 比主要 为控 制 结构 扭 转 效 应 , 小 扭转 对 结构 产 生 的 减
别 为: 移 比 、 期 比 、 重 位 周 刚
安全考虑 , 规定最小剪重比。
比 、刚 度 比 、 压 比 、剪 重 轴
比。 下面笔 者 就 这6 比值 的 个
六个比值的调整
位 移 比 电算 结 果 的判 别
涵 义和相 互关 系进行 阐述 。
与调整 要点
( ) 位 移 比超 过 1., I若 2 则
可 以不考 虑重 力二阶 效应 。
刚度 比电算结果 的判 别与调整 要点
7 j 6
监高
:㈣ 。 。
市 导 aeGi n . 场 航I rt u a e ^ M k d c
表 1周 期 、 震 力与振 型 输 出文 件 . 地
() 果 周期 比不满 足 规 范要 求, 明该 结构 扭 转效 应 明显, 4如 说
高层建筑结构六个比
高层结构设计中的六个比如和控制?高层结构设计中经常要控制轴压比、剪重比、刚度比、周期比、位移比和刚重比“六种比值”,1、轴压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延性,规范对墙肢和柱均有相应限值要求2、剪重比:主要为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确保结构安全性3、刚度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竖向规则性,以免竖向刚度突变,形成薄弱层4、位移比:主要为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5、周期比:主要为控制结构扭转效应,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6、刚重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稳定性,以免结构产生滑移和倾覆1. 位移比(层间位移比):1.1 名词释义:(1)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水平位移的比值。
(2) 层间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与平均层间位移角的比值。
其中:最大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
平均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与最小水平位移之和除2。
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与层高的比值。
最大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
平均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除2。
1.3 控制目的:高层建筑层数多,高度大,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结构具有必要的刚度,应对其最大位移和层间位移加以控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1 保证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受力状态,避免混凝土墙柱出现裂缝,控制楼面梁板的裂缝数量,宽度。
2 保证填充墙,隔墙,幕墙等非结构构件的完好,避免产生明显的损坏。
3.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1.2 相关规范条文的控制:[抗规]3.4.2条规定,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当存在结构平面扭转不规则时,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不宜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
[高规]4.3.5条规定,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B级高度高层建筑均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
2019年高层结构设计中六个比值.doc
高层结构设计中六个“比”的控制与调整引言: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高层建筑(10层及10层以上或房屋高度超过28m的建筑物)的应用日益广泛, 由于高层建筑相对较柔,水平荷载作用效应明显,在满足使用条件下如何才能达到既安全又经济的设计要求,这是结构设计人员必须去追求与面对的。
笔者认为,对于高层结构设计来说,位移比、周期比、刚度比、刚重比、剪重比、轴压比是保证结构规则、安全、经济的六个极其重要的参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以下简称为抗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以下简称为砼规);《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以下简称为高规)均在相关章节对以上“六个比”进行了严格控制。
在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结构设计和审图人员对以上“六个比”都非常重视,各类结构设计软件也对这“六个比”有详细的电算结果输出,便于设计人员进行分析与调整。
本文仅以我国目前较为权威且应用最为广泛的PKPM软件中的SATWE程序的电算结果,结合规范条文的要求,谈谈如何对电算结果进行判读、控制与调整。
1. 位移比(层间位移比):1.1 名词释义:(1)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水平位移的比值。
(2) 层间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与平均层间位移角的比值。
其中:最大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
平均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与最小水平位移之和除2。
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与层高的比值。
最大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
平均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除2。
1.3 控制目的:高层建筑层数多,高度大,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结构具有必要的刚度,应对其最大位移和层间位移加以控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1 保证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受力状态,避免混凝土墙柱出现裂缝,控制楼面梁板的裂缝数量,宽度。
2 保证填充墙,隔墙,幕墙等非结构构件的完好,避免产生明显的损坏。
混凝土结构高层设计中需控制的六个比值
混凝土结构高层设计中需控制的六个比值在混凝土结构高层设计中开始阶段,初步确定结构布置是成了此阶段的重点,如何判断结构布置的合理及结构体系的经济性能也就成了关键所在; 本文就混凝土结构高层设计中需控制的六个比值做了简明的阐述:关键词:刚重比位移比刚剪重比轴压比周期比一.概述所需控制的六个参数是:刚重比位移比刚度比剪重比轴压比周期比。
分析的主次思路如下:在建筑初步布置确定后,首先进行的是结构的抗侧构件的初步布置,所以首先控制抗侧构件的平面布置合理性,位移比、周期比及刚度比是控制构件平面布置的三个主要参数,在平面布置满足要求后,竖向刚度比成了第二步的重点,其后进行的轴压比、剪压比的控制是保证结构的延性和抗震安全性;这三步是相互关联的,要得到更合理的结构布置,就需要对这三步按顺序地不断测试,在现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中是可行的并且是高效的。
二.六个要点的详解1:位移比主要是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见抗规3.4.2及高规[1]4.3.5,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地震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本规范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
2、周期比主要为控制结构扭转效应,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结构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大应于0.9,B 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本规范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扭转为主及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主振型:对于某个特定的地震作用引起的结构反应而言,一般每个参与振型都有着一定的贡献,贡献最大的就是主振型,贡献指标的确定一般有两个,一是基底剪力的贡献大小,而是应变能的贡献大小。
一般而言,基底剪力的贡献大小比较直观,容易被我们接受。
高规
高层结构设计注意问题高层结构设计中六个“比”的控制与调整 2008-09-03 15:40 引言: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高层建筑(10 层及 10 层以上或房屋高度超过28m 的建筑物)的应用日益广泛, 由于高层建筑相对较柔,水平荷载作用效应明显,在满足使用条件下如何才能达到既安全又经济的设计要求,这是结构设计人员必须去追求与面对的。
笔者认为,对于高层结构设计来说,位移比、周期比、刚度比、刚重比、剪重比、轴压比是保证结构规则、安全、经济的六个极其重要的参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以下简称为抗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以下简称为砼规);《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02》(以下简称为高规)均在相关章节对以上“六个比”进行了严格控制。
在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结构设计和审图人员对以上“六个比”都非常重视,各类结构设计软件也对这“六个比”有详细的电算结果输出,便于设计人员进行分析与调整。
本文仅以我国目前较为权威且应用最为广泛的 PKPM 软件中的 SATWE 程序的电算结果,结合规范条文的要求,谈谈如何对电算结果进行判读、控制与调整。
1. 位移比(层间位移比):1.1 名词释义:(1)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水平位移的比值。
(2) 层间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与平均层间位移角的比值。
(其中:最大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
)平均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与最小水平位移之和除 2。
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与层高的比值。
最大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
平均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除 2。
1.2 相关规范条文的控制:[抗规]3.4.2 条规定,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臵宜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当存在结构平面扭转不规则时,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不宜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 1.2 倍。
高层结构设计需要控制的六个比值
高层结构设计需要控制的六个比值[转贴] 发表者: claca1、轴压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延性,规范对墙肢和柱均有相应限值要求,见抗规6.3.7和6.4.6。
2、剪重比:主要为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确保结构安全性,见抗规5.2.5。
3、刚度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竖向规则性,以免竖向刚度突变,形成薄弱层,见抗规3.4.2。
4、位移比:主要为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见抗规3.4.2。
5、周期比:主要为控制结构扭转效应,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要求见高规6、刚重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稳定性,以免结构产生滑移和倾覆,要求见高规。
▲见SATWE结果文件wmass.out ,wdisp.out, wzq.out......▲我觉得这些不是第一位的,应该是你的结构方案合理的基础上而要考虑的因素: 当你对于一个高层结构方案电算结束后,首先要看的是结构前几个周期和前几个振型,这是最为关键的!然才开始考虑上述的6要素.因为只有在周期振型合理的基础上,你的方案在概念设计上才算可行的,然后再用其6要素进行结构量方面的控制.▲TBSA6.0在计算结果一栏的下拉菜单中的文本文件中有一个文件名“计算结果汇总”。
▲我觉得这些不是第一位的,应该是你的结构方案合理的基础上而要考虑的因素: 当你对于一个高层结构方案电算结束后,首先要看的是结构前几个周期和前几个振型,这是最为关键的!然才开始考虑上述的6要素.因为只有在周期振型合理的基础上,你的方案在概念设计上才算可行的,然后再用其6要素进行结构量方面的控制.说得好啊,我的老师也有这样提过了啊,可是那个参数不合要求后,怎样进行处理,如结构周期偏大如何处理,等....不知哪里有这方面的详细经验资料介绍?谢谢▲6、刚重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稳定性,以免结构因重力二阶效应过大而失稳倒塌,见高规5.4.4(强条)。
▲下面是引用wolow78于2005-08-16 17:27发表的:我在SATWE中找不到“周期比”和“刚重比”两个,在此请教各位高手!周期比=第一扭转周期/第一平动周期,自己拿计算器去除的。
(完整版)结构设计中的8个参数比(超限)调节方法.docx
结构设计中的几个参数比1.轴压比目的:控制构件保持一定延性。
保证柱(墙)的塑性变形能力和保证结构的抗倒塌能力。
要求:详见规范(抗规柱 6.3.6 、墙 6.4.5和混规柱11.4.16、墙11.7.16&17 ),限制各等级的剪力墙和框架(支)柱轴压比;注意:剪力墙的轴压比对应的荷载为重力荷载代表值的设计值;框架(支)柱轴压比对应的荷载为含水平荷载的工况组合,多为地震工况组合。
调节方法:1)程序调整: SATWE 程序不能实现。
2)人工调整:增大该墙、柱截面或提高该楼层墙、柱混凝土强度。
2.扭转周期比目的:周期比侧重控制的是侧向刚度与扭转刚度之间的一种相对关系,而非其绝对大小,它的目的是使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更有效、更合理,使结构不致于出现过大(相对于侧移)的扭转效应。
一句话,周期比控制不是在要求结构足够结实,而是在要求结构承载布局的合理性要求:规范规定(高规 3.4.5):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周期 Tt 与平动为主的第一周期 T1 之比,A 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 0.9 ;B 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振型判别方法:振型方向因子来判断,因子以50%作为分界。
注意:全国超限建筑抗震设防中,对周期比比值不足不是一项超限,广东抗震审查技术要求中无该条规定。
调节方法:一般只能通过调整平面布置来改善这一状况,这种改变一般是整体性的,局部的小调整往往收效甚微。
周期比不满足要求说明结构的扭转刚度相对于侧移刚度较小,总的调整原则是加强结构外圈刚度,削弱结构内筒刚度。
3.有效质量参与系数目的:保证考虑充足的地震作用。
要求:详见规范(抗规 5.2.2 条文及高规 5.1.13)计算振型数应使各振型参与质量之和不小于总质量的90%。
调节方法:增加计算参与的振型数量。
4.刚重比目的:确定在水平荷载下,结构二阶效应不致过大,而引起稳定问题。
要求:详见规范(高规 5.4)重力二阶效应及结构稳定注意:此处重力为重力荷载设计值,取 1.2 恒+1.4 活。
高层结构设计中“六个比值”控制及调整方法
前言 随着我国社 会经济 的迅猛发屁 越来越 多的 高层 建筑像 雨后春笋 一样在 全 国各 地 拔地 而起 。本 文对 高 层建 筑 结构 设 计 中需 控制 的 “ 个 比值 ”进行 六 了较 详 细 的 说 明和 介 绍 。 1六 个比 值 1 1轴 压 比 . 主 要为控 制 结构 的延性 , 范对墙 肢和 柱均 有 相应 限值 要求 。轴压 比 是 规 指有地 震作用 组合 的柱组 合轴 压力 设计值 与柱 的全截 面面 积和 砼轴 心受压 抗 压强 度设 计值 乘积 的 比值, 影响 柱子 破坏 形 态和 延性 的 主要 因 素之一 。 是 1 2剪重 比 . 主 要为控 制各 楼层 最小 地震 剪力 , 确保 结构 安全 性 。规 范上虽 然没有 明 确要求 6 区剪重 比的控 制, 度 但一 般经 验还 是按 0 08 . 0 的楼 层最 小剪力 系数值 考虑 。这个要 求如 同最 小配 筋率 的要 求, 出来 的地震 剪力 如果达 不 到规 范 算 的最低 要 求, 要人 为提 高 , 就 并按 这 个最 低要 求 完成 后续 的计 算 。 1 3 刚重 比 . 主要 为控制 结构 的稳 定 性, 以免结构 产 生滑 移和倾 覆 。高层 建筑 混凝 土 结构仅 在竖 向重力荷 载作 用下 产生整 体 失稳 的可 能性 很小 。高层 建筑 结构 的 稳 定设 计主要 是控 制在 风荷 载或 水平 地震 作用 下, 重力 荷载 产生 的二 阶效 应 ( 力 P一 △效 应) 重 不致 过 大, 以致引起 结 构的 失稳 倒塌 。结 构的 剐度和 重力 荷 载之 比 ( 比) 刚重 是影响 重力 P △效应 的主 要参 数。如 结构 的剐 重 比满 足 一 本 高规 544 . . 条公式 (..- ) (. .— ) 5 4 4 1或 5 4 42 的规 定, 重力p △效 应可控 制 则 一 在 2 %之 内, 0 结构 的稳 定 具有 适 宜的 安全 储备 。若结 构 的刚 重 比进 一步 减 小, 则重 力 P一 △ 效应 将会 呈非 线性 关系 急剧 增长 , 引起 结构 的整 体失 稳 。 14 刚度 比 . 主 要为控 制结 构竖 向规则 性, 以免 竖 向刚度突 变, 成薄弱 层 。①新抗 震 形 规范 附录 E . 规 定, 21 简体 结构 转换 层上 下层 的侧 向刚度 比不 宜大 于 2 。② 高 规 的 4 42 规定 , 震设 计的 高层建筑 结 构, ..条 抗 其楼 层侧 向刚度 不宜 小于相 临 上部楼 层侧 向刚度 的 7 %或其上 相 临三层侧 向刚度平 均值 的 8 % : 高规 的 O 0 ③ 53 7 .. 条规 定, 高层建筑 结构 计算 中, 当地 下室 的顶 板作 为上部 结构 嵌固端 时, 地下室 结构 的楼层 侧 向刚 度不 应小 于相邻 上部 结构 楼层侧 向刚度 的2 : 高 倍 ④ 规的 1. .条规 定, 部大 空间剪 力墙 结构, O2 3 底 转换层 上部 结构 与下部 结构 的侧 向刚度 , 应符合 高规 附录E 的规 定 : 底部大 空 间为一层 的 部分框 支剪 力墙结 构, 可近似 采 用转 换 层上 、 下层 结构 等效 刚 度 比 Y表示 转换 层 上 、下层 结 构刚 度的变 化, 非抗震 设计 时 Y 应大 于 3 抗 震设 计 时不应 大 于 2 不 , 。底 部大 空间 层数大于 一层时, 转换层 上部框架 一剪力墙 结构 的与底 部大空 间层相 同或相 其 近 高度 的部 分的等 效侧 向刚度 与转换 层下 部的框 架一 剪力 墙结构 的等 效侧 向 刚度 比 y e宜接 近 1 非抗震 设 计时 不应 大于 2 抗 震设 计 时不应 大于 1 3 , , .。 抗震规 范 ( 三种 ) 第 方法 为通 用方法 , 也是 程序 的缺 省方式, 通常 工程均 可 采 用此种 办法 : 大空 间为一层 时, 底部 刚度 比计 算可采用 剪切 刚度 : 部大空 间 底 为多层 时, 刚度 比计算可 采用 剪弯 刚度 : 三种 方法算 出的楼 层 剐度可 能差 别很 大, 属正 常 , 以不必 奇怪 。 可 15 位移 比 . 竖向构 件最大 水平位移 比和 层 间位 移 比, 主要为控 制 结构平 面规则 性, 以 免 形成扭 转, 结构产 生 不利影 响 。规范条 文 : 对 新高规 的 4 3 5条规 定, .. 楼层 竖 向构件 的最大 水平 位移和 层 间位移 角, 、B 高度 高层 建筑 均不宜 大于 该 A 级 楼层 平均值 的 12倍 : A级高度 高层 建筑 不应 大于该 楼层 平均 值 的 1 5 , . 且 .倍 B级高度 高 层建筑 、混合 结构 高层 建筑 及 复杂 高层 建筑 , 应 大于 该楼 层平 不 均值 的 1 4倍。针对 此条 , . 程序 中对 每 一层 都计算 并输 出最 大水 平位 移 、最 大层 间位 移角 、平均 水平 位移 、平 均层 间位 移角 及相 应 的 比值 , 户可 以~ 用 目了然地 判断 是否满 足规 范 此 时应注 意 : 验算位 移 比可 以选 择强 制 刚性楼
高层结构设计需要控制的六个比值
高层结构设计需要控制的六个比值[推荐]高层结构设计需要控制的六个比值[推荐]高层结构设计需要控制的六个比值1、轴压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延性,规范对墙肢和柱均有相应限值要求,见抗规6.3.7和6.4.6。
2、剪重比:主要为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确保结构安全性,见抗规5.2.5。
3、刚度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竖向规则性,以免竖向刚度突变,形成薄弱层,见抗规3.4.2。
4、位移比:主要为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见抗规3.4.2。
5、周期比:主要为控制结构扭转效应,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要求见高规6、刚重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稳定性,以免结构产生滑移和倾覆,要求见高规5、周期比:主要为控制结构扭转效应,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见高规4.3.5。
6、刚重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稳定性,以免结构因重力二阶效应过大而失稳倒塌,见高规5.4.4(强条)。
15.重庆市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规定3 结构专业3.1 一般规定3.1.1 施工图审查是根据国家和本市的法律、法规、规章、技术标准与规范,对施工图进行结构安全和强制性标准、规范执行情况等进行的独立审查。
3.1.2 对符合需作抗震设防评价的工程项目应取得由建设主管部门组织的专项抗震评价。
3.1.3 对于采用新结构、新技术、新材料的内容应有可靠依据(试验研究、技术鉴定、专题论证等)。
3.1.4 对处于山区地基的建设项目,应注意地勘资料中对场区内有无滑坡、崩塌、岩溶等不良地质现象的描述以及是否对建设工程造成危害的明确评价。
3.2 结构设计总说明(首页)3.2.1 着重审查设计依据条件是否正确,结构体系选型、结构材料选用、统一构造作法、选用标准图等是否正确合理,对涉及使用、施工等方面需作说明的问题是否已作交代。
3.2.2 设计基准期,建筑结构安全等级、抗震设防烈度、建筑抗震设防分类、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等级、基本风压值、人防工程防护等级等的确定是否正确。
高层结构实施方案需要控制个比值
高层结构设计需要控制地六个比值[转贴]发表者:claca1、轴压比:主要为控制结构地延性,规范对墙肢和柱均有相应限值要求,见抗规637 和 6.462、剪重比:主要为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确保结构安全性,见抗规5.2.5.3、刚度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竖向规则性,以免竖向刚度突变,形成薄弱层,见抗规3.4.2.4、位移比:主要为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见抗规3.4.2.5、周期比:主要为控制结构扭转效应,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地不利影响,要求见高规6、刚重比:主要为控制结构地稳定性,以免结构产生滑移和倾覆,要求见高规.▲见SATWE 结果文件wmass.out ,wdisp.out, wzq.out .....▲我觉得这些不是第一位地,应该是你地结构方案合理地基础上而要考虑地因素:当你对于一个高层结构方案电算结束后,首先要看地是结构前几个周期和前几个振型,这是最为关键地!然才开始考虑上述地6要素.因为只有在周期振型合理地基础上,你地方案在概念设计上才算可行地,然后再用其6要素进行结构量方面地控制9 .b5E2RGbCAP▲ TBSA6.0在计算结果一栏地下拉菜单中地文本文件中有一个文件名计算结果汇总”.▲我觉得这些不是第一位地,应该是你地结构方案合理地基础上而要考虑地因素:当你对于一个高层结构方案电算结束后,首先要看地是结构前几个周期和前几个振型,这是最为关键地!然才开始考虑上述地6要素.因为只有在周期振型合理地基础上,你地方案在概念设计上才算可行地,然后再用其6要素进行结构量方面地控制.说得好啊,我地老师也有这样提过了啊,可是那个参数不合要求后,怎样进行处理,如结构周期偏大如何处理,等....不知哪里有这方面地详细经验资料介绍?谢谢p1EanqFDPw▲ 6、刚重比:主要为控制结构地稳定性,以免结构因重力二阶效应过大而失稳倒塌,见高规5.4.4(强条).DXDiTa9E3d ▲下面是引用wolow78于2005-08-16 17:27 发表地:我在SATWE中找不到周期比”和刚重比"两个,在此请教各位高手!周期比=第一扭转周期/第一平动周期,自己拿计算器去除地.刚重比在WMASS.OUT里查看结构整体稳定验算结果----结构刚重比EJd/GH**2 ....... RTCrpUDGiT▲我院教授级高工总结:六个比地调整方法归根结底就是,加大竖向构件截面▲轴压比<抗规>6.3.7<高规>7214,短肢剪力墙结构轴压比<高规>7.1.2<抗规>6.4.6是一二级剪力墙轴压比小于表 6.4.6时约束边缘构件可按<抗规>648 设置.5PCzVD7HxA▲其实是七个比值我认为LZ还漏掉了一个比值,就是受剪承载力之比,详见《高规》第443条.是为了防止抗侧力构件承载能力突变导致薄弱层破坏.这个比值相当重要,倒不是说它比其他地比值要紧,而是因为旧版地PKPM根本就不验算这个比值,只有05新版才有计算.jLBHrnAlLg▲还有一个有效质量比”,主要控制结构地地震力是否完全计算出来▲最后还有一个,就是倾覆力矩比!高层结构设计需要控制地六个比值1、轴压比:主要为控制结构地延性,规范对墙肢和柱均有相应限值要求,见抗规 6.3.7 和 6.4.6.2、剪重比:主要为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确保结构安全性,见抗规 5.2.5.3、刚度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竖向规则性,以免竖向刚度突变,形成薄弱层,见抗规3.4.2.4、位移比:主要为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见抗规3.4.2.5、周期比:主要为控制结构扭转效应,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地不利影响,要求见高规6、刚重比:主要为控制结构地稳定性,以免结构产生滑移和倾覆,要求见高规. 几个限值地意义1、轴压比:主要为控制结构地延性,规范对墙肢和柱均有相应限值要求,见抗规6.3.7和6.4.6,在剪力墙地轴压比计算中,轴力取重力荷载代表设计值,与柱子地不一样.2、剪重比:主要为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确保结构安全性,见抗规 5.2.5.3、侧向刚度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竖向规则性.位移比:主要为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控制比例为1.5.见抗规3.4.2、3.4.3. 4、周期比:主要为控制结构扭转效应,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地不利影响,要求见高规4.3.5.5、刚重比:主要为控制结构地稳定性,以免结构产生滑移和倾覆,要求见高规.6、剪跨比:梁地剪跨比,剪力地位置a与h0地比值.剪跨比影响了剪应力和正应力之间地相对关系,因此也决定了主应力地大小和方向,也影响着梁地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和破坏地方式;同时也反映在受剪承载力地公式上.柱地剪跨比:,若反弯点在柱子层高范围内,可取柱子地剪跨比小于2时,需要全长加密,见混凝土规范11.4.12、.7、剪压比(梁柱截面上地名义剪应力V/bh0与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地比值):梁塑性铰区地截面剪压比对梁地延性、耗能能力及保持梁地强度、刚度有明显地影响,当剪压比大于0.15地时候,梁地强度和刚度有明显地退化现象,此时再增加箍筋用量,也不能发挥作用,因此对梁柱地截面尺寸有所要求.8、 轴压比:轴压比是指有地震作用组合地柱组合轴压力设计值与柱地全截面面 积和砼轴心受压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地比值,是影响柱子破坏形态和延性地主要 因素之一.轴压比限值地依据是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并参照国外地类似条件确定地,其基准值是对称配筋柱大小偏心受压状态地轴压比分界值 .9、 跨高比:梁地跨高比(梁地净跨与梁截面高度地比值)对梁地抗震性能有明显地影响.梁(非剪力墙地连梁)地跨高比小于 5和深梁都按照深受弯构件进行 计算地.10、延性比:延性比即为弹塑性位移增大系数.延性是指材料、构件、结 构在初始强度没有明显退化地情况下地非弹性变形能力 •延性比主要分为三个层 面,即截面地延性比、构件地延性比和结构地延性比 •结构地延性比多指框架或 者剪力墙等结构地水平荷载-顶层水平位移(P-delta )、水平荷载-层间位移等曲 线•结构地屈服位移有等能量方法、几何做图法等.XHAQX74J0X 轴压比一、二、三级抗震等级地各类结构地框架柱和框支柱,其轴压比 N/(fcA )不宜大于表11.4.16规定地限值.对IV 类场地上较高地高层建筑,柱轴压比限值应适 当减小.框架柱轴压比限值 表11.4.16 LDAYtRyKfE结构体系 抗震等级一级 二级 框架结构 0.7 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 0.75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 0.6 注:1轴压比N/(fcA )指考虑地震作用组合地框架柱和框支柱轴向压力设计值 N 与柱全截面面积A 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c 乘积之比值;对不进行地震 作用计算地结构,取无地震作用组合地轴力设计值; 2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5-C70时,轴压比限值宜按表中数值减小 0.05 ;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75-C80 时,轴压比限值宜按表中数值减小 0.10 ; 3剪跨比入w 地柱,其轴压比限值应按 表中数值减小0.05 ;对剪跨比入<1.5地柱,轴压比限值应专门研究并采取特殊 构造措施;4沿柱全高采用井字复合箍,且箍筋间距不大于 100mm 、肢距不大 于200mm 、直径不小于12mm ,或沿柱全高采用复合螺旋箍,且螺旋不大于100mm 、肢距不大于200mm 、直径不小于12mm ,或沿柱全高采用连续复合矩 形螺旋箍,且螺距不大于 80mm 、肢距不大于200mm 、直径不小于10mm 时, 轴压比限值均可按表中数值增加 0.10 ;上述三种箍筋地配箍特征值 入V 匀应按增 大地轴压比由表11.4.17确定;5当柱截面中部设置由附加纵向钢筋形成地芯柱, 且附加纵向钢筋地总面积不少于柱截面面积地 0.8%时,其轴压比限值可按表中 数值增加0.05.此项措施与注4地措施同时采用时,轴压比限值可按表中数值增 加0.15,但箍筋地配箍特征值 入v 仍可按轴压比增加0.10地要求确定;6柱经采 用上述加强措施后,其最终地轴压比限值不应大于 1.05. Zzz6ZB2Ltk剪力墙设置构造边缘构件地最大轴压比 表11.7.14抗震等级(设防烈度) 一级(9度) 一级(8度) 二级 轴压比 0.1 0.20.3dvzfvkwMI1剪重比 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 表525三级 0.8 0.90.85 0.95 0.7类别(7度)(8度)(9度)扭转效应明显或基本周期小于 3.5S地结构0.016(0.024)0.032(0.048)0.064基本周期大于 5.0S 地结构0.012(0.018)0.024( 0.032)0.040注:1基本周期在3.5S和5S之间地结构,可插入取值. 2括号内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地区rqyn14ZNXI刚度比侧向刚度不规则该层地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地70%,或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地80%;除顶层外,局部收进地水平向尺寸大于相邻下一层地25%EmxvxOtOc。
高层结构设计需要控制的六个比值
1、轴压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延性,规范对墙肢和柱均有相应限值要求,见抗规6.3.7和6.4.6.
2、剪重比:主要为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确保结构安全性,见抗规5.2.5.
3、刚度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竖向规则性,以免竖向刚度突变,形成薄弱层,见抗规3.4.2.
5、周期比:主要为控制结构扭转效应,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要求见高规
6、刚重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稳定性,以免结构产生滑移和倾覆,要求见高规。
7、层间受剪承载力比:控制竖向不规则性;要求见高规。
高层结构设计需要控制的七个比值及调整方法(自Tiger)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短柱问题的处理
2)人工调整:只能通过人工调整改变结构布置,加强墙、柱等竖向构件的刚度。
7、层间受剪承载力比:控制竖向不规则性,以免竖向楼层受剪承载力突变,形成薄弱层,见抗规3.4.2,高规4.4.3;对于形成的薄弱层应按高规5.1.14予以加强。
层间受剪承载力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
2)人工调整:如果还需人工干预,可适当降低本层层高和加强本层墙、柱或梁的刚度,适当提高上部相关楼层的层高和削弱上部相关楼层墙、柱或梁的刚度。
4、位移比:主要为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避免产生过大的偏心而导致结构产生较大的扭转效应。见抗规3.4.2,高规 4.3.5。
位移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
4.3.5 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的影响。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地震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层结构设计中六个“比”的控制与调整-----SATWE电算结果与规范条文的对照理解1. 位移比(层间位移比):1.1 名词释义:(1)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水平位移的比值。
(2) 层间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与平均层间位移角的比值。
其中:最大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
平均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与最小水平位移之和除2。
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与层高的比值。
最大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
平均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除2。
1.3 控制目的:高层建筑层数多,高度大,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结构具有必要的刚度,应对其最大位移和层间位移加以控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1 保证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受力状态,避免混凝土墙柱出现裂缝,控制楼面梁板的裂缝数量,宽度。
2 保证填充墙,隔墙,幕墙等非结构构件的完好,避免产生明显的损坏。
3.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1.2 相关规范条文的控制:[抗规]3.4.2条规定,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当存在结构平面扭转不规则时,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不宜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
[高规]4.3.5条规定,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B级高度高层建筑均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且***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
[高规]4.6.3条规定,高度不大于150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间之比(即最大层间位移角)Δu/h应满足以下要求:结构休系Δu/h限值框架1/550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1/800筒中筒,剪力墙1/1000框支层1/10001.4 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PKPM软件中的SATWE程序对每一楼层计算并输出最大水平位移、最大层间位移角、平均水平位移、平均层间位移角及相应的比值,详位移输出文件WDISP.OUT。
但对于计算结果的判读,应注意以下几点:(1)若位移比(层间位移比)超过1.2,则需要在总信息参数设置中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2)验算位移比需要考虑偶然偏心作用,验算层间位移角则不需要考虑偶然偏心(3)验算位移比应选择强制刚性楼板假定,但当凸凹不规则或楼板局部不连续时,应采用符合楼板平面内实际刚度变化的计算模型,当平面不对称时尚应计及扭转影响(4)最大层间位移、位移比是在刚性楼板假设下的控制参数。
构件设计与位移信息不是在同一条件下的结果(即构件设计可以采用弹性楼板计算,而位移计算必须在刚性楼板假设下获得),故可先采用刚性楼板算出位移,而后采用弹性楼板进行构件分析。
(5)因为高层建筑在水平力作用下,几乎都会产生扭转,故楼层最大位移一般都发生在结构单元的边角部位2.周期比:2.1 名词释义:周期比即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也称第一扭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也称第一侧振周期)T1的比值。
周期比主要控制结构扭转效应,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使结构的抗扭刚度不能太弱。
因为当两者接近时,由于振动藕连的影响,结构的扭转效应将明显增大。
2.2 相关规范条文的控制:[高规]4.3.5条规定,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即周期比),***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
[高规]5.1.13条规定,高层建筑结构计算振型数不应小于9,抗震计算时,宜考虑平扭藕连计算结构的扭转效应,振型数不小于15,对于多塔楼结构的振型数不应小于塔楼数的9倍,且计算振型数应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
2.3 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1).计算结果详周期、地震力与振型输出文件。
因SATWE电算结果中并未直接给出周期比,故对于通常的规则单塔楼结构,需人工按如下步骤验算周期比:a)根据各振型的两个平动系数和一个扭转系数(三者之和等于1)判别各振型分别是扭转为主的振型(也称扭振振型)还是平动为主的振型(也称侧振振型)。
一般情况下,当扭转系数大于0.5时,可认为该振型是扭振振型,反之应为侧振振型。
当然,对某些极为复杂的结构还应结合主振型信息来进行判断;b)周期最长的扭振振型对应的就是第一扭振周期Tt,周期最长的侧振振型对应的就是第一侧振周期T1;c)计算Tt / T1,看是否超过0.9(0.85)。
对于多塔结构周期比,不能直接按上面的方法验算,这时应该将多塔结构分成多个单塔,按多个结构分别计算、分别验算(注意不是在同一结构中定义多塔,而是按塔分成多个结构)。
(2).对于刚度均匀的结构,在考虑扭转耦连计算时,一般来说前两个或几个振型为其主振型,但对于刚度不均匀的复杂结构,上述规律不一定存在。
总之在高层结构设计中,使得扭转振型不应靠前,以减小震害。
SATWE程序中给出了各振型对基底剪力贡献比例的计算功能,通过参数Ratio(振型的基底剪力占总基底剪力的百分比)可以判断出那个振型是X方向或Y 方向的主振型,并可查看以及每个振型对基底剪力的贡献大小。
(3).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析计算周期,地震力时,还应注意两个问题,即计算模型的选择与振型数的确定。
一般来说,当全楼作刚性楼板假定后,计算时宜选择“侧刚模型”进行计算。
而当结构定义有弹性楼板时则应选择“总刚模型”进行计算较为合理。
至于振型数的确定,应按上述[高规]5.1.13条执行,振型数是否足够,应以计算振型数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作为唯一的条件进行判别。
(4).如同位移比的控制一样,周期比侧重控制的是侧向刚度与扭转刚度之间的一种相对关系,而非其绝对大小,它的目的是使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更有效、更合理,使结构不致于出现过大(相对于侧移)的扭转效应。
即周期比控制不是在要求结构足够结实,而是在要求结构承载布局的合理性。
考虑周期比限制以后,以前看来规整的结构平面,从新规范的角度来看,可能成为“平面不规则结构”。
一旦出现周期比不满足要求的情况,一般只能通过调整平面布置来改善这一状况,这种改变一般是整体性的,局部的小调整往往收效甚微。
周期比不满足要求,说明结构的扭转刚度相对于侧移刚度较小,总的调整原则是要加强结构外圈,或者削弱内筒。
(5).扭转周期控制及调整难度较大,要查出问题关键所在,采取相应措施,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a)扭转周期大小与刚心和形心的偏心距大小无关,只与楼层抗扭刚度有关;b)剪力墙全部按照同一主轴两向正交布置时,较易满足;周边墙与核心筒墙成斜交布置时要注意检查是否满足;c)当不满足周期限制时,若层位移角控制潜力较大,宜减小结构竖向构件刚度,增大平动周期;d)当不满足周期限制时,且层位移角控制潜力不大,应检查是否存在扭转刚度特别小的层,若存在应加强该层的抗扭刚度;e)当不满足扭转周期限制,且层位移角控制潜力不大,各层抗扭刚度无突变,说明核心筒平面尺度与结构总高度之比偏小,应加大核心筒平面尺寸或加大核心筒外墙厚,增大核心筒的抗扭刚度。
f)当计算中发现扭转为第一振型,应设法在建筑物周围布置剪力墙,不应采取只通过加大中部剪力墙的刚度措施来调整结构的抗扭刚度。
3 刚度比3.1 名词释义:刚度比指结构竖向不同楼层的侧向刚度的比值(也称层刚度比),该值主要为了控制高层结构的竖向规则性,以免竖向刚度突变,形成薄弱层。
对于地下室结构顶板能否作为嵌固端,转换层上、下结构刚度能否满足要求,及薄弱层的判断,均以层刚度比作为依据。
[抗规]与[高规]提供有三种方法计算层刚度,即剪切刚度(Ki=GiAi/hi)、剪弯刚度(Ki=Vi/Δi)、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的比值(Ki=Qi/Δui)。
3.2 相关规范条文的控制:[抗规]附录E2.1规定,筒体结构转换层上下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宜大于2;[高规]4.4.2条规定,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临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临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高规]5.3.7条规定,高层建筑结构计算中,当地下室的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时,地下室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上部结构楼层侧向刚度的2倍;[高规]10.2.3条规定,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转换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的侧向刚度,应符合高规附录E的规定:E.01)底部大空间为一层的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上、下层结构等效刚度比γ表示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非抗震设计时γ不应大于3,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2。
E.02)底部大空间层数大于一层时,其转换层上部框架-剪力墙结构的与底部大空间层相同或相近高度的部分的等效侧向刚度与转换层下部的框架-剪力墙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γe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2,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1.3。
3.3 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1)规范对结构层刚度比和位移比的控制一样,也要求在刚性楼板假定条件下计算。
对于有弹性板或板厚为零的工程,应计算两次,在刚性楼板假定条件下计算层刚度比并找出薄弱层,然后在真实条件下完成其它结构计算。
(2)层刚比计算及薄弱层地震剪力放大系数的结果详建筑结构的总信息WMASS.OUT。
一般来说,结构的抗侧刚度应该是沿高度均匀或沿高度逐渐减少,但对于框支层或抽空墙柱的中间楼层通常表现为薄弱层,由于薄弱层容易遭受严重震害,故程序根据刚度比的计算结果或层间剪力的大小自动判定薄弱层,并乘以放大系数,以保证结构安全。
当然,薄弱层也可在调整信息中通过人工强制指定。
(3)对于上述三种计算层刚度的方法,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对于底部大空间为一层时或多层建筑及砖混结构应选择“剪切刚度”;对于底部大空间为多层时或有支撑的钢结构应选择“剪弯刚度”;而对于通常工程来说,则可选用第三种规范建议方法,此法也是SATWE程序的默认方法。
4.刚重比4.1 名词释义:结构的侧向刚度与重力荷载设计值之比称为刚重比。
它是影响重力二阶效应的主要参数,且重力二阶效应随着结构刚重比的降低呈双曲线关系增加。
高层建筑在风荷载或水平地震作用下,若重力二阶效应过大则会引起结构的失稳倒塌,故控制好结构的刚重比,则可以控制结构不失去稳定。
4.2 相关规范条文的控制:[高规]5.4.4条规定:1.对于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筒体结构稳定性必须符合下列规定:2.对于框架结构稳定性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Di*Hi/Gi>=104.3 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1.按照下式计算等效侧向刚度:2.对于剪切型的框架结构,当刚重比大于10时,则结构重力二阶效应可控制在20%以内,结构的稳定已经具有一定的安全储备;当刚重比大于20时,重力二阶效应对结构的影响已经很小,故规范规定此时可以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