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生物化石鉴定特征
化石的种类及其保存特点
化石的种类及其保存特点任何事物的分类都有一定的依据或标准,我们在给化石的分类过程中,主要是依据化石本身的特点来分类的,这里我就把二者放在一起简单的介绍,地层中的化石,从其保存特点看,可大致分为四类: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1、实体化石指古生物遗体本身几乎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的化石。
原来的生物在特别适宜的情况下,避开了空气的氧化和细菌的腐蚀,其硬体和软体可以比较完整的保存而无显著的变化。
例如猛犸象(第四纪冰期西伯利亚冻土层中于1901年发现,25000年以前,不仅骨骼完整,连皮、毛、血肉,甚至胃中食物都保存完整)。
2、模铸化石就是生物遗体在地层或围岩中留下的印模或复铸物。
一类是印痕,即生物遗体陷落在底层所留下的印迹,遗体往往遭受破坏,但这种印迹却反映该生物体的主要特征。
不具硬壳的生物,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也可保存其软体印痕,最常见的就是植物叶子的印痕。
第二类是印模化石,包括外模和内模两种,外模是遗体坚硬部分(如贝壳)的外表印在围岩上的痕迹,它能够反映原来生物外表形态及构造;内模指壳体的内面轮廓构造印在围岩上的痕迹,能够反映生物硬体的内部形态及构造特征。
例如贝壳埋于砂岩中,其内部空腔也被泥沙充填,当泥沙固结成岩而地下水把壳溶解之后,在围岩与壳外表的接触面上留下贝壳的外模,在围岩与壳的内表面的接触面上留下内模。
第三类叫做核,上面提到的贝壳内的泥沙充填物称为内核,它的表面就是内模,内核的形状大小和壳内空间的性状大小相等,是反映壳内面构造的实体。
如果壳内没有泥沙填充,当贝壳溶解后久留下一个与壳同形等大的空间,此空间如再经充填,就形成与原壳外形一致、大小相等而成分均一的实体,即称外核。
外核表面的形状和原壳表面一样,是由外模反印出来的,他的内部则是实心的,并不反映壳的内部特点。
古生物化石鉴定方法
古生物化石鉴定方法古生物化石鉴定方法古生物化石鉴定是一门研究古生物化石的科学,是对已经保存下来的化石进行分析、分类和鉴定的过程。
通过古生物化石的鉴定,可以了解古生物的形态、生理特征、生活习性和物种的演化历史等重要信息。
下面,将详细介绍古生物化石鉴定的一般方法。
首先,古生物化石的采集是鉴定的第一步。
采集化石需遵守科学原则,采用科学方法进行,以保证化石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一般而言,化石的采集地点选择在具有地质背景的地区,如河床、岩层等。
对于已经明显破裂的化石,应采取保护措施,使用专业工具进行修复,并在采集过程中留下足够的标注信息,以便后续的鉴定工作。
其次,对采集到的古生物化石进行清理和保存。
清理化石是指去除附着在化石上的泥沙或矿物质等杂质,以便更好地观察和研究化石的形态特征。
清理化石需要使用特殊的工具,如细小的刷子、镊子等,避免对化石造成损害。
清洗完化石后,还需要进行干燥和防潮处理,防止化石的腐蚀和破坏。
然后,对清理干燥后的化石进行观察和描述。
观察和描述是鉴定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观察化石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颜色、纹理等特征,可以初步确定化石的种属和物种。
在描述的过程中,应尽量使用专业的术语和方法,以确保描述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鉴定某一化石的种属和物种需要进行比较解剖学的研究。
比较解剖学是通过对现存生物和古生物化石的骨骼、牙齿等特征进行比较,来推断某一化石的种属和物种。
在比较解剖学的研究过程中,需要收集现有的骨骼、牙齿等标本,并与待鉴定的化石进行对比。
通过比较不同标本的相似特征和差异特征,可以得出初步的鉴定结果。
分子生物学方法在古生物化石鉴定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分析现有生物和古生物化石中的DNA、蛋白质等分子组成,来推断某一化石的种属和物种。
这种方法对于那些距今比较近的古生物化石尤为有效,因为DNA的分解速度较快,一般只能保存约百万年。
最后,将鉴定结果进行检验和验证。
鉴定结果需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检验和验证,以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古生物学中化石的分类与鉴定
古生物学中化石的分类与鉴定化石是研究古生物学的主要依据之一。
通过化石,我们可以了解到远古时代的生命形态、特征以及演化过程。
化石的分类与鉴定是古生物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本文将从化石的定义与分类、化石的鉴定方法以及化石保存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
一、化石的定义与分类化石是指远古生物所留下的遗骸、化石胶、排泄物、化学反应后残留的物质等,在地质作用下保存下来的痕迹或遗迹。
化石种类繁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按照化石的性质和特点来分类,化石可以分为遗骸化石、印痕化石、化石胶、沉积化石、化学化石等几大类别。
遗骸化石是指生物遗骸经过化石化后所形成的化石,如骨骼、牙齿、角质、壳体等;印痕化石是指生物在生活过程中留下的轮廓、疤痕等印痕所形成的化石,如蕨类叶子的印迹、恐龙的足迹等;化石胶是指具有一定黏度的有机物,如琥珀;沉积化石是指生物遗体被沉积在河流、湖泊、海洋中的沉积物中而形成的化石,如化石龟、鱼类、贝类等;化学化石是指通过化学反应、生物代谢作用等形成的化石,如石化木、微生物的化石等。
以上化石的分类,也可以按照其保存方式来进行分类。
化石的分类可以根据研究需要进行选择。
二、化石的鉴定方法化石的鉴定是古生物学研究的核心之一。
化石的鉴定方法有多种,下面介绍常见的几种方法。
1. 形态学鉴定法形态学鉴定法是根据化石的形态、尺寸等特征进行鉴定的方法。
这种方法多用于化石的描述和分类。
2. 比较鉴定法比较鉴定法是通过对现代动植物的比较,找出化石的近缘关系。
通过与具有亲缘关系的现代生物相比较,可以确定化石的分类和特征。
3. 地层学鉴定法地层学鉴定法是通过对化石所在层位的地层古生物学、地质学特征进行研究,确定化石时代和地理分布范围,从而确认化石的分类和特征。
4. 化学分析法化学分析法是从化石中提取出化学成分,通过化学反应进行分析,确定其成分和化学性质,从而确定化石的分类和年代。
化石鉴定并不是一项容易的工作,需要借助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和鉴定。
鸟蛋化石鉴定
鸟蛋化石鉴定一、什么是鸟蛋化石鸟蛋化石是指保存下来的古代鸟类蛋壳或者其它与鸟类有关的化石。
这些化石可以提供有关古代鸟类的信息,包括它们的外形、生活习性和演化历史等。
鸟蛋化石通常在沉积岩层中被发现,这些岩层可以帮助确定它们的年代。
二、如何判断鸟蛋化石真伪1. 观察外观特征首先要注意观察鸟蛋化石的外观特征,包括大小、形状、颜色和纹路等。
真正的鸟蛋化石通常比较小,形状规则,颜色和纹路也比较清晰。
如果发现有明显的缺陷或者不规则的形态,就需要怀疑其真实性。
2. 测量壳厚度测量壳厚度也是判断鸟蛋化石真伪的一种方法。
真正的鸟蛋壳通常比较薄,而且厚度比较均匀。
如果发现某个部位过于厚或者过于薄,就需要怀疑其真实性。
3. 检查壳表面检查壳表面也是判断鸟蛋化石真伪的一种方法。
真正的鸟蛋壳表面通常比较光滑,没有明显的凹凸不平或者裂纹。
如果发现有这些缺陷,就需要怀疑其真实性。
4. 检查内部结构检查内部结构也是判断鸟蛋化石真伪的一种方法。
如果能够打开鸟蛋化石,就可以看到里面的结构。
真正的鸟蛋内部通常比较均匀,没有明显的缺陷或者不规则形态。
如果发现有这些缺陷,就需要怀疑其真实性。
5. 化学分析化学分析也是判断鸟蛋化石真伪的一种方法。
通过对鸟蛋化石进行元素分析和同位素分析等方法,可以确定其年代和地质环境等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与已知的古生物学资料进行比对,从而确定其真实性。
三、如何保护和保存鸟蛋化石1. 避免暴露在阳光下鸟蛋化石应该避免暴露在阳光下,因为紫外线会破坏其结构和颜色。
最好将其放在阴暗的地方,或者使用遮阳布进行保护。
2. 避免接触水分鸟蛋化石应该避免接触水分,因为水分会导致其结构变得松散和脆弱。
最好将其放在干燥的地方,并使用密封袋进行保护。
3. 避免碰撞和振动鸟蛋化石应该避免碰撞和振动,因为这些会导致其结构受损。
最好将其放在固定的位置,并使用泡沫塑料或者海绵进行缓冲保护。
4. 定期清洁和维护鸟蛋化石需要定期清洁和维护,以保持其外观和结构。
(整理)古生物化石鉴定.
腔肠动物门珊瑚纲(一)四射珊瑚亚纲化石代表Tachylasma Grabau ,1922(速壁珊瑚) 小型阔锥状单体,隔壁作四分羽状排列,对部隔壁较主部多。
二个侧隔壁和二个对侧隔壁在内端特别加厚,形成棍棒状。
主隔壁萎缩,主内沟明显。
二级隔壁短,横板上凸,无鳞板。
(图4-4,1)Hexagonaria Gurich ,1896(六方珊瑚) 复体块状,个体多角柱状。
一级隔壁伸达中央,横板分化为轴部与边部,轴部横板近平或微凸(图4-4,2)。
中一晚泥盆世。
Kueichouphyllum Yu ,1931(贵州珊瑚) 大型单体,弯锥柱状。
一级隔壁数多,长达中心;二级隔壁长为一级的1/3—2/3。
主内沟明显。
鳞板带宽,鳞板呈同心状。
横板不完整,向轴部升起(图4-4,7)。
早石炭世。
Lithostrotion Fleming ,1828(石柱珊瑚) 复体多角块状或丛状。
隔壁较长,具明显中轴。
横板呈帐蓬状,有的在横板带的边缘有具水平的小横板。
鳞板小,鳞板带一般较宽(图4-4,3)。
早至晚石炭世。
Wentzellophyllum Hudson ,1958(似文采尔珊瑚) 复体块状,个体呈多角柱状,具蛛网状中柱。
边缘泡沫带宽,泡沫板较小而数目多。
横板向中柱倾斜,与鳞板带的界线不明显(图4-4,6)。
早二叠世。
Calceola Lamarak ,1799(拖鞋珊瑚) 单体,拖鞋状,一面平坦,一面拱形。
具半圆形萼盖。
隔壁为短脊状,位于平面中央的对隔壁凸出。
体内全为钙质充填,少数具稀疏上拱的泡沫鳞板(图4-4,10)。
早—中泥盆世。
(二)横板珊瑚亚纲化石代表Cystiphyllum Lonsdale,1839(泡沫珊瑚)单体珊瑚,外形锥状或柱状。
体内充满泡沫板。
隔壁短刺状,发育于个体的周边部分及泡沫板上,泡沫板带与兆沫状横板带界线不清(图4-4,5)。
志留纪。
无图Waagenophyllum 卫根珊瑚,复体丛状,个体圆柱状,具中柱,横板泡沫状,向中心陡倾,横板带窄。
动物牙齿化石鉴定
动物牙齿化石鉴定动物牙齿化石是研究古生物学的重要证据,通过对其进行鉴定,可以了解动物的种类、进化历程以及生活方式等信息。
动物牙齿化石鉴定是一门复杂而精确的科学,需要借助多种分析手段和专业知识来进行。
一、动物牙齿化石的形态特征动物牙齿化石的形态特征是鉴定的基础。
不同种类动物的牙齿形态差异很大,可以根据牙齿的形状、大小、齿冠和齿根的结构等特征来进行分类鉴定。
例如,犀牛的牙齿上有明显的槽纹,而狮子的牙齿则比较尖锐,呈锯齿状。
二、牙齿化石的化学分析牙齿化石的化学成分也是鉴定的重要依据。
现代技术可以通过微量元素分析、同位素分析等手段,确定牙齿中的化学成分,从而推测动物的饮食习惯和生活环境。
例如,一些植食动物的牙齿中富含硅酸盐,而食肉动物的牙齿中则富含磷酸盐。
三、牙齿化石的微结构分析牙齿化石的微结构也是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显微镜观察牙齿的微观结构,可以了解动物的咀嚼方式和食物消化过程。
例如,一些植食动物的牙齿中有明显的纤维结构,这是适应咀嚼纤维素丰富的植物食物的特征。
四、牙齿化石的年代测定牙齿化石的年代测定是鉴定的重要环节。
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测定、岩石地层对比等方法,可以确定牙齿化石的地质年龄,从而了解动物的演化历史和地理分布。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对猿人的牙齿化石进行年代测定,推测人类的进化过程。
五、动物牙齿化石鉴定的意义动物牙齿化石鉴定对于研究古生态学、古环境学和古地理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动物牙齿化石的鉴定,可以了解古代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变迁,揭示生物演化的规律,还可以推测古代气候的变化和地质构造的演化过程。
六、动物牙齿化石鉴定的挑战动物牙齿化石鉴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牙齿化石通常只保存了动物身体的一部分信息,无法完全还原整个动物的形态。
其次,不同种类动物的牙齿形态相似度也较高,需要细致的观察和分析才能进行准确鉴定。
此外,牙齿化石的保存状态也对鉴定造成一定的困扰。
总而言之,动物牙齿化石鉴定是一门复杂而重要的科学,通过对牙齿的形态、化学成分和微观结构等多个方面的分析,可以获得关于动物的种类、演化历史和生态环境等重要信息。
恐龙化石的特征
恐龙化石的特征恐龙化石是古生物学家研究恐龙生活习性和生理结构的重要依据。
恐龙化石的特征包括骨骼化石、皮肤印痕、脚印和恐龙蛋等。
这些特征为科学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使我们对恐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对恐龙化石特征的详细介绍。
一、骨骼化石恐龙骨骼化石是恐龙化石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恐龙的骨骼化石通常包含头骨、牙齿、脊椎骨、四肢骨、骨盆和尾骨等部分。
这些化石为科学家提供了关于恐龙的体型、生活习性和分类等方面的信息。
例如,恐龙的牙齿化石可以揭示它们的食物来源,而脊椎骨化石则可以推测出恐龙的行走方式。
二、皮肤印痕恐龙皮肤印痕化石是恐龙皮肤表面结构的化石。
这些化石为科学家提供了关于恐龙皮肤特征的信息,如皮肤的厚度和纹理等。
皮肤印痕化石通常与骨骼化石一起被发现,有助于研究恐龙的生理特征。
三、脚印恐龙脚印化石是恐龙行走时留下的足迹。
这些化石为科学家提供了关于恐龙行走方式和步态的信息。
通过对恐龙脚印化石的研究,科学家可以推测出恐龙的体态、体重和行走速度等特征。
此外,恐龙脚印化石还可以用于研究恐龙群体的迁徙和行为模式。
四、恐龙蛋恐龙蛋化石是恐龙产下的蛋的化石。
这些化石为科学家提供了关于恐龙繁殖和胚胎发育的信息。
通过对恐龙蛋化石的研究,科学家可以了解恐龙的繁殖策略、孵化方式和后代成长等特征。
五、其他特征除了上述几种特征,恐龙化石还包括以下几种特征:1. 皮肤:在一些恐龙化石中,皮肤的化石化程度较高,保留了一定的柔软组织。
这些化石为科学家提供了关于恐龙皮肤结构、颜色和纹理等方面的信息。
2. 羽毛:近年来,一些恐龙化石被发现保留了羽毛印痕。
这些发现证明恐龙具有羽毛,并与现代鸟类的起源和演化关系密切。
3. 消化系统:在一些恐龙化石中,科学家发现了消化系统的残留物,如植物纤维和食物残渣。
这些发现为研究恐龙的饮食习性提供了重要依据。
4. 呼吸系统:在一些恐龙化石中,科学家发现了呼吸系统的痕迹,如气管和肺部的结构。
这些发现为研究恐龙的呼吸功能提供了线索。
恐龙化石的鉴定与分析
恐龙化石的鉴定与分析据科学家们的分析,恐龙是地球上最为神秘和惊人的动物之一。
想象一下,你站在地球上 6 千万年前的某个角落,那里可能是恐龙群居的地方,大胆猜测一下,这里的植被十分茂密,但是,所有的动物都会战栗、戒备,因为这里不仅居住着庞大而巨大的猛兽,还有空气中的恐龙死亡的气味和鲜血的味道。
随着时间推移,这里的恐龙最终凋零。
但幸运的是,他们留下了一些残骸,这些残骸现在被称为恐龙化石。
那么,当我们发现了一件恐龙化石,我们该如何鉴别和分析呢?下面,我将向您介绍一些基本的恐龙化石鉴定和分析方法。
鉴定恐龙化石的方法1.形态和结构从形态和结构方面可以估计恐龙化石的种类。
恐龙化石的形态和结构对于种类的猜测非常重要,因为所有恐龙都有独特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例如,三角龙有一个大三角和独特的头骨形状,霸王龙则有大型和发达的颌部和牙齿,蜥脚类恐龙则有非常长的颈部和很长的尾巴。
在识别恐龙化石的形态和结构时,需要非常小心,因为它们经常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例如化石的偏离和磨损。
2.化学和物理特征代表着一个物体的化学和物理特征也可以参与恐龙化石的鉴定。
例如,通过测量化石的钙含量,科学家可以估计化石的年龄。
众所周知,钙是恐龙骨骼的主要成分,当地层中钙的含量升高时,同样高年代的恐龙化石的钙含量也会随之增加。
除此之外,同时还可以借助其他物理和照相方法,对象化的评估恐龙化石,例如颜色、密度、神经管的跑向和管径。
3.年龄和其他特征对恐龙化石的分析和鉴定,还应该根据化石的年龄和其他特征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
例如,一些化石的核酸是微生物在钙化的过程中产生的,这些微生物生活在不同的水域中,并且在不同的年代中存在。
它们所过的不同环境,可以通过恐龙化石核酸的组成分析,帮助科学家了解恐龙生存环境的演变。
除此之外,化石中还保存有化石化的纤维、毛发、羽毛等,这些物种特征可以帮助科学家准确预测恐龙的种类和特征。
恐龙化石的重要性恐龙化石的发现以及对其进行鉴别分析,对于我们认识到恐龙生命方式和生活习性,以及更好的了解地球上的历史和演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生屑灰岩及白云岩的镜下鉴定
组成化石主体 组成化石主体 组成附属器官或者混入其他矿物间 生物死后和埋藏后转化的
钙镁碳酸盐 低镁-方解石-文石
文石
原白云石
软体动物 腕足动物 苔藓动物 蠕虫动物 腔肠动物 海绵动物 原生动物 藻类植物
海胆,网格双晶
8、珊瑚
• 珊瑚以其整体的形状非常容 易识别。古生代的褶皱珊瑚 和平板珊瑚石方解石质的, 所以它们的显微结构保存完 好。珊瑚的壁一般是纤维状 的。细小的碎片缺乏珊瑚形 状特征的证据故而难以识别。
9、海绵动物
海绵动物:海绵体壁一般为晶粒结构,横切面上呈脑状。骨针 呈单轴、三轴或四轴的放射状,长为0.1~0.5mm左右,多晶 结构。海绵骨针与破碎瓣鳃类的区别是,海绵骨针的每一针均 很直,末端对称收缩变尖。
生屑灰岩和白云岩的镜下鉴定
2010-11-10
一、生屑灰岩的镜下鉴定
鉴定生物碎屑的意义
• 1、化石颗粒是大多数碳酸盐岩常见的碎屑 组分,也是灰岩分类的重要依据。 • 2、化石组合可以用来划分区域性地层剖面, 有的标准化石还可以确定大的时代。 • 3、对于划分和对比细层,搞清生储盖的有 力层段和有利相带起着较大的作用。
腕 足 类 骨 刺 , 平 行 片 状
腕足类疹壳
5、苔藓虫
群体,镜下常见单个虫室或多个虫室连成的枝状、网状等。单 个虫室的横切面呈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纵切面呈管状,内 部横板可有可无。壳壁或虫室壁一般较薄。平行片状结构,片 很薄,切面常呈极细的纤维状,平行壳壁排列。根据形态和极 薄的片状结构,强烈褶曲,把苔藓虫与腕足动物相区别。
古生物之腕足动物门化石鉴定
05 腕足动物门化石的采集与 保护
腕足动物门化石的采集方法
挖掘法
通过挖掘古土壤、岩石等沉积物,寻找并采集腕 足动物门化石。
采集点选择
选择沉积环境稳定、化石保存良好的地点进行采 集,以提高成功率。
采集工具
腕足动物门化石的保存状态
完整化石
一些腕足动物门化石保存非常完整,能够清晰地展现其形态特征 。
碎片化化石
一些腕足动物门化石在形成过程中遭到破坏,仅留下碎片。
化石印模
一些腕足动物门化石仅留下印模,没有硬体部分保存。
03 腕足动物门化石的鉴定方 法
观察外观形态
总结词
通过观察腕足动物门化石的外观形态 ,可以获取关于其生活习性和环境的 信息,有助于确定其所属的生物分类 群。
对地球历史的研究价值
腕足动物门化石是地质年代的重要标 志,通过对腕足动物门化石的分析, 可以确定地质年代和地层年代,进而 研究地球历史和地质事件。
腕足动物门化石还可以提供古地理、 古气候、古环境等方面的信息,有助 于深入了解地球历史和环境变化。
对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价值
腕足动物门化石是研究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资料,通过对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腕 足动物门化石的比较研究,可以揭示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印模化石
某些生物死后,其遗体或遗物在沉 积物中留下印迹,随后被矿物质填 充,形成印模化石。
腕足动物门化石的形成过程
生物遗体
腕足动物死亡后,其遗体被 沉积物掩埋。
硬体保存
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腕足 动物的壳体等硬体部分得以 保存。
矿物质取代
经过长时间的地质作用,腕 足动物壳体中的有机物质被 矿物质取代,形成化石。
乌龟化石鉴定
乌龟化石鉴定
乌龟化石的鉴定需要经过专业的古生物学家进行分析和比对,一般需
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区分化石类型:乌龟化石可以分为骨骼化石、鳞片化石、牙齿化石
等不同类型,需要根据化石形态和结构来区分。
2.确定化石年代:通过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或是生物、岩石层的定年等
方法可以确定化石的年代,从而确定其可能的种类和相关性质。
3.分析化石特征:乌龟化石的形态、大小、结构等特征会受到环境演
变和遗传进化的影响,因此需要通过仔细观察化石的特征和建立特征描述
来进行比对和鉴定。
4.对比化石记录:通过对比化石记录和和富有代表性的乌龟化石标本,可以确定化石种类和其所处的时间区间。
在乌龟化石鉴定过程中,还需要使用高清显微镜、X光扫描等高科技
手段,以达到更加精准和可靠的结果。
三叶虫化石特征
三叶虫化石特征
三叶虫(Trilobite)是古生物中的一类无节肢动物,其化石主要存在于古生代地层中,具有以下特征:
1. 车ap三叶虫身体呈扁平、椭圆形,由头部、胸部和尾部三部分组成,且具有左右对称性。
2.头部由眼睛、触角、嘴和头胸板组成,眼睛一般位于头部两侧,呈扇形或半球形,触角主要用于感知环境。
3.胸部有多节胸片,各节之间由软连接组织连接,能让三叶虫进行伸缩运动。
4.尾部由若干个末端类似于扇形的尾片组成,可用于游动。
5.三叶虫身体表面覆盖着坚硬的外骨骼,呈现出复杂的花纹和纹路。
6.三叶虫的头胸板、胸片和尾片等部分均具有分类学上的重要参考价值,可以用于鉴定三叶虫的属种、种属等信息。
7.三叶虫化石通常保存完整,因此是古生物学、古生态学、古地理学等领域中的重要标本。
微体古生物学及化石鉴定技术
微体古生物学及化石鉴定技术
微体古生物学及化石鉴定技术是研究古生物学家使用来鉴定古生物化石的技术。
它既可以帮助人们确定物种的起源,也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古代动物的生物多样性。
一、微体古生物学
微体古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古生物体细胞结构及有机物的学科,它可以将变形有机体或化石分解为微小组分,以便进行深入研究,揭开古生物结构及生态之谜。
通过观察古生物遗存痕迹,研究古生物细胞的生长变化,探索古生物的演化过程,检测矿物质成分,研究古代动植物个体的形态及结构特征等,可以帮助人们深入了解古代生物多样性。
二、化石鉴定技术
化石鉴定技术是一种以化石为基础的科学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在古生物群中鉴定出新物种,了解其形态及演化历史。
它可以通过分析化石的特征,如形状、色泽、工艺、大小、结构等,来准确鉴定出具有特定表型的物种,提供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可能性。
此外,化石鉴定技术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生物体所处的环境,得出古生物在过去的演化及发展过程,从而更好的把握未来的生物多样性。
三、实际应用
微体古生物学及化石鉴定技术已经普遍应用于古生物学家研究中,为他们解决演化及生态之谜提供了可靠的科学数据。
比如,科学家可以通过微体古生物学分析,重新建构出古生物的外形及形态特征;而根据化石鉴定技术,还可以了解古生物特征,研究其行为模式、物种迁徙及其它敏感问题。
此外,微体古生物学还可以记录古代环境变化,帮助科学家们完善当今的气候变化研究。
总结来说,微体古生物学及化石鉴定技术为我们确定物种起源、理解古老动物的生物多样性、以及完善当今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重要可靠的科学依据。
哺乳动物化石的鉴定
哺乳动物化石的鉴定引言:哺乳动物化石的鉴定是古生物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通过对化石的形态特征、解剖结构以及地层分布等方面的分析,可以揭示出古代生物的演化历史和地理分布。
本文将介绍哺乳动物化石鉴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探讨其在古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一、化石的形态特征分析1. 骨骼结构:哺乳动物化石的骨骼结构是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对骨骼的形态、大小、比例以及连接方式等方面的观察和比较,可以确定化石所属的哺乳动物类群。
2. 牙齿特征:哺乳动物的牙齿具有很强的种属特异性,因此牙齿的形态特征是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对牙齿的大小、形状、齿冠和齿根的结构等方面的观察和比较,可以确定化石所属的哺乳动物类群。
3. 其他特征:除了骨骼和牙齿,哺乳动物化石的其他特征,如颅骨、脊椎骨、肢骨等,也可以用于鉴定。
这些特征的形态、大小、比例以及连接方式等方面的观察和比较,可以提供更多的鉴定信息。
二、地层分布分析哺乳动物化石的地层分布是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不同地层中的化石组合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通过对化石所在地层的研究,可以确定化石的年代和地理分布范围。
地层分布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古代生物的演化历史和地理环境变化。
三、鉴定方法1. 形态学比较法:通过对化石形态特征的观察和比较,将其与已知的哺乳动物类群进行对比,从而确定其所属类群。
这种方法需要研究者具备丰富的形态学知识和经验。
2. 统计学方法:通过对大量化石样本的统计学分析,如测量各种形态特征的数值,并应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可以将化石样本进行分类和鉴定。
3. 分子生物学方法: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研究者可以通过提取化石中的DNA或蛋白质,进行分子鉴定。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更准确的鉴定结果,但由于化石DNA的保存性较差,目前应用较为有限。
四、哺乳动物化石鉴定的重要性1. 揭示生物演化历史:通过对哺乳动物化石的鉴定,可以了解古代生物的演化历史,揭示物种的起源、进化和灭绝等重要问题。
有孔虫化石分析鉴定方法
有孔虫化石分析鉴定方法
孔虫化石是具有有效史前价值的古生物化石,为了确定它的属,并获得有关它
的史前历史信息,必须对其进行鉴定。
鉴定孔虫化石的方法有多种,如形态鉴定、卵囊鉴定、分子遗传学鉴定、生物学鉴定等。
1、形态鉴定
形态鉴定技术是最常用的孔虫化石鉴定方法,它利用视觉技术对化石的外形和
内部结构进行检查,以便充分了解孔虫化石结构及其成因,从而确定其属和种属。
它可以分析孔虫结构重要的标志,如形态特征、羽节段数、头圈形态、足圈足袋等。
2、卵囊鉴定
卵囊鉴定是孔虫化石鉴定的另一种重要方法。
卵囊鉴定与形态鉴定类似,但在
形态鉴定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室对变形的化石进行系统的检查,比如变形的头圈结构和足圈结构;另外还可以检查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析其身体部位,比如腹部、腔壁、鳃壳等,以辨别其属。
3、分子遗传学鉴定
分子遗传学鉴定基于形态学鉴定的原理,利用实验室进行特定的地面操作和比较,以揭示孔虫的遗传标志和遗传型。
尤其是在以前的形态鉴定和卵囊鉴定中没有发掘出有效标志的情况下,分子遗传学鉴定尤其有用。
4、生物学鉴定
生物学鉴定也是孔虫化石鉴定的重要方法,它以生物学学科为基础,以分类学、系统发育学、数量遗传学等生物学理论为基础,对孔虫类群进行比较和探讨。
生物学鉴定可以更准确地讨论孔虫化石的属种,以及相关种群间的关系。
总之,以上就是检定孔虫化石的几种常用鉴定方法,其中各自都有各自的优势
和缺点,但只有结合使用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以便获得更准确的鉴定结果,为古生物学的研究和史前文明的研究发掘出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猛犸象头骨化石的句子
猛犸象头骨化石的句子猛犸象头骨化石是指猛犸象的头骨化石,猛犸象是一种已经灭绝的大型哺乳动物,生活在更新世晚期,其化石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现。
猛犸象头骨化石的发现对于研究古生物学和地质学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将介绍关于猛犸象头骨化石的一些内容。
一、猛犸象头骨化石的外观特征猛犸象头骨化石通常呈灰色或棕色,具有坚硬的质地。
头骨的大小和形状各异,一般为长方形,前端略呈圆形。
头骨上有两只巨大的象牙,象牙长度可达3米以上。
头骨的各个部分如额骨、颧骨、颅骨等也有明显的特征,可以通过这些特征来区分不同种类的猛犸象。
二、猛犸象头骨化石的发现地点猛犸象头骨化石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现,尤以北美洲、欧洲和亚洲地区最为常见。
在北美洲,特别是加拿大和美国的北部地区,猛犸象头骨化石的发现非常丰富。
在欧洲,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地也有大量的发现记录。
而在亚洲,猛犸象头骨化石主要分布在中国、印度和西伯利亚等地。
三、猛犸象头骨化石的意义和价值1. 研究古生态学:通过猛犸象头骨化石的研究,可以了解猛犸象生活在更新世的环境和生态系统。
根据头骨化石的特征和分布,可以推断出猛犸象的生活习性、食性以及与其他动物的关系,进而对古生态系统进行重建和分析。
2. 研究古地理学:猛犸象头骨化石的分布可以反映出古地理环境的变化。
通过对不同地点的头骨化石进行对比,可以揭示古代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等重要信息,对于研究地球历史和地质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3. 研究进化生物学:猛犸象头骨化石是研究哺乳动物演化的重要材料之一。
通过研究不同种类猛犸象头骨化石的形态差异和遗传关系,可以揭示猛犸象的进化历史和亲缘关系,进而推断出与其共存的其他动物的演化历史。
4. 保护文化遗产:猛犸象头骨化石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可以用来展示人类文明的历史和进步。
保护和研究猛犸象头骨化石,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于古代生物和文化遗产的认识,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五、猛犸象头骨化石的保护与研究1. 保护工作:鉴于猛犸象头骨化石的重要性和稀缺性,各国都高度重视对其的保护工作。
古生物:珊瑚纲化石鉴定
2.地史分布
四射珊瑚最早出现于中奥陶世,至二叠纪末绝灭。 在其发展历程中有四个繁盛期,分别是晚奥陶世至 中志留世、早中泥盆世、早石炭世和早二叠世。
横板珊瑚始现于晚寒武世,在志留纪和泥盆纪最为 繁盛,石炭纪横板珊瑚大大减少,在古生代末几乎 全部绝灭。
珊瑚体外形:分单体和ຫໍສະໝຸດ 体 单体:始部锥形,可直可弯,后期形态各异
二、四射珊瑚亚纲-形态
珊瑚体外形:
复体:由多个个体构成,包括
丛状复体:个体之间 保留一定距离:枝状、 笙状
块状复体:个体之间 紧密相连无空隙:多 角状、多角星射状、 互嵌状、互通状
四射珊瑚亚纲—表部构造
顶部虫体居住的杯 形凹陷:萼
四射珊瑚亚纲—内部构造
• 轴部构造: • 中轴:一条实心的轴。 • 中柱:一种交织的蛛网 状构造
四射珊瑚构造组合类型
带型 单带型 双带型
三带型 泡沫型
构造组合
时代分布
隔壁+横板
?O-P(O、S为主)
隔壁+横板+鳞板(泡沫板)或中 柱(中轴)
S-P(S、D为主)
隔壁+横板+鳞板(泡沫板)+中 柱(中轴)
表面上的横向皱纹: 年轮
16
17
四射珊瑚亚纲—内部构造
四射珊瑚亚纲—内部构造
纵列构造:隔壁:珊瑚体内辐射排列的纵向骨板。 分为一、二、三…...级
四射珊瑚亚纲—内部构造
• 横列构造:横板:横越腔肠的板,可完整地跨 越体腔,也可以交错、分化
四射珊瑚亚纲—内部构造
• 边缘构造: • 鳞板:位于隔壁之 间上拱的小板。 • 泡沫板:切断隔壁 的大小不等的板
S-D
泡沫板充满整个珊瑚体
古生物:古脊椎动物化石鉴定
这是甲龙的一种,它们的皮肤非常坚硬, 像铠甲一般。身上和尾部长着骨刺,像 狼牙棒一样,谁也不敢碰它们。
中生代晚期的恐龙群
爬行动物起源和恐龙绝灭
起源
• 爬行动物起源于两 栖动物已被化石证 实(C P)
爬行动物起源和恐龙绝灭
爬行动物的时代
• 中生代时,恐龙繁盛一时,空中有飞翔 的翼龙、水中有遨游的鱼龙,地上跑的 有各式各样的恐龙,此时恐龙达到了极 盛时期,因此中生代被称为“爬行动物 的时代”
学习情境二 古动物化石鉴定 任务7 古脊椎动物化石鉴定
脊索动物门特征
• 脊索:位于身体背部,富有弹性,不分节。低等种类,终 生保留;高等种类,只在胚胎期保留,成长时由分节的脊 柱所取代
• 背神经管:位于身体消化道的背侧、脊索(脊椎)的上方 • 咽鳃裂:水生种类,终生保留;陆生种类,仅见于个体发
充早期
•水生爬行类, 四肢呈桨状。
鱼龙,最大20米 白垩纪
蛇颈龙骨架
蛇颈龙复原图
爬行动物辐射发展--双孔亚纲
•双孔类是爬行动物中最丰富的一类,主要 包括:
- 槽齿类----鳄鱼等 - 翼龙类----飞翔类爬行类 - 恐龙类等
爬行动物辐射发展--双孔亚纲
兽脚类---食肉恐龙
蜥
臀
古脚类---杂食恐龙
目
尾椎 - C2-Rec.,中生代繁盛
• 恐龙:是爬行纲双孔亚纲的蜥臀目和鸟臀目的俗 称,而不是生物分类单元
爬行纲
• 头骨骨片减少,具一个枕髁,头骨具颞颥孔 • 颞颥孔:位于眼眶之后,为颌肌附着处 • 颞颥孔类型:
- 无孔型、下孔型、上孔型、双孔型
爬行动物辐射发展--无孔亚纲
•无孔亚纲是爬行 动物中最保守的 一类。 •化石数量不少, 地层意义不大。
常见的生物化石鉴定特征
➢古生物学基础古生物指的是地史时期的生物。
现代生物与古生物在时间上并无严格的界线,但目前一般把全新世以前(约一万年以前)的生物归为古生物范畴。
古生物学:研究古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生态、时代分布及演化规律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化石。
一、化石(1)化石的概念:由于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2)化石形成的条件:1)生物具有硬壳,不易氧化腐烂;2)生物死亡后或活动遗迹被沉积物迅速掩埋3)随沉积物固结成岩,并发生各种石化作用(3)化石的类别a.实体化石:生物遗体本身保存而成的化石b.模铸化石:生物遗体在沉积岩中的印模和生物遗体被溶蚀后所留空隙的泥砂充填物c.遗迹化石:古生物的生活活动在沉积物中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如足迹,爬痕,粪便,蛋,古人类工具等。
(4)化石用途1)探索生命的起源,研究生物进化;2)推断相对年代(地质年代),研究地史演化;3)推断古地理、古气候。
二、古生物的分类与命名古生物种类很多,为便于系统研究,必须进行科学的分类。
与现代生物一样,古生物首先可分为两个界,即动物界、植物界。
界以下再分门,纲,目,科,属,种。
古生物学名:按国际规定必需用拉丁文,属和属以下名称还需用斜体字,如纺棰虫属Fusulina •构成生物碎屑的主要古生物有:•(1)钙质藻类•(2)原生动物:古杯、海绵、有孔虫类•(3)棘皮类:海百合、海胆等•(4)软体动物:双壳类(瓣鳃类)、腹足类、头足类、锥壳类。
•(5)腕足类•(6)苔藓动物•(7)节肢动物:三叶虫、介形虫•(8)腔肠动物:珊瑚、层孔虫•三、重要古生物类别简介寒武系第四统标准化石:“球接子类三叶虫”;到了奥陶纪,可用的浮游类生物大大增加,其中以牙形石与笔石最为有代表性。
志留纪的底界由笔石Parakidoraptus acuminatus确定~而泥盆纪底界为笔石Monograptus nuiformi确定于布拉格,虽然这两个时代都由笔石确定,但志留纪与泥盆纪不少金钉子亦喜欢使用牙形石作为标准生物到了石炭二叠二纪,标准化石桂冠基本被牙形石全部掌握,除了位于中国广西的维宪阶金钉子有有孔虫确定以外,石炭二叠所有已确定的金钉子都由牙形石限定。
怎么自我鉴定蛋化石
怎么自我鉴定蛋化石
《如何自我鉴定蛋化石》
蛋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迹,通常是一种非常珍贵的化石。
如果你在野外或者收藏品市场上收集到了一枚可能是蛋化石的化石,你可能会想要对其进行鉴定。
下面是一些指南,帮助你自我鉴定可能的蛋化石。
首先,观察化石的形状。
蛋化石通常呈椭圆或者卵形,但也有一些例外,所以形状并不是唯一的判断标准。
如果你找到了一个类似蛋的形状,可以继续观察其他特征。
其次,查看化石的表面。
蛋化石通常会有细小的纹路或者纹饰,这些是化石形成时原本蛋壳的特征。
如果你在化石上观察到这些细节,那么很有可能是蛋化石。
再者,检查化石的材质。
蛋化石的材质通常会比较脆,但也有一些例外。
如果你观察到了化石表面的纹路,并且该化石材质较为脆弱,那么很有可能是蛋化石。
最后,如果你对自我鉴定结果有所怀疑,可以寻求专家的帮助。
化石的鉴定需要专业知识和经验,有些细节可能需要专业工具才能观察到。
如果你有条件,可以寻求专业人士或者博物馆的帮助进行更准确的鉴定。
总之,自我鉴定化石需要耐心和细心观察。
希望以上指南能够帮助你更好地鉴定可能的蛋化石,享受收集化石的乐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珊瑚藻:是红藻的典型代表,藻体呈羽状分支,单个节片形状变化从圆柱状到棒状,内部由规则的弓形细胞层组成,皮层呈叶状,分成一格格的小腔体。
腕足类碎片,平行片状、柱状
苔藓虫
群体,镜下常见单个虫室或多个虫室连成的枝状、网状等。单个虫室的横切面呈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纵切面呈管状,内部横板可有可无。壳壁或虫室壁一般较薄。平行片状结构,片很薄,切面常呈极细的纤维状,平行壳壁排列。根据形态和极薄的片状结构,强烈褶曲,把苔藓虫与腕足动物相区别。
苔藓虫具窗格状结构;苔藓虫壳壁的平行片状结构
软舌螺壳体形态;软舌螺复原图
软舌螺化石
腕足类
(1)海生,固定底栖生活,外壳常保存为化石;
(2)构造,两壳一大一小,一般大壳称腹壳,小壳称背壳,具铰合面、铰合线、中槽、中隆、放射线;
(3)腕足类自寒武纪出现一直延续至今。
是古生代海相地层中的一类重要化石。
腕足为单层平行片状结构、倾斜片状结构。片较厚,在垂直壳面(垂直方解石片)的切面中表现为较粗的纤维状,纤维与壳面平行或斜交。腕足刺也呈长管状或圆环状,亦为平行片状结构。有的腕足类具有外片状内柱状的异类双层壳结构。
•构成生物碎屑的主要古生物有:
•(1)钙质藻类
•(2)原生动物:古杯、海绵、有孔虫类
•(3)棘皮类:海百合、海胆等
•(4)软体动物:双壳类(瓣鳃类)、腹足类、头足类、锥壳类。
•(5)腕足类
•(6)苔藓动物
•(7)节肢动物:三叶虫、介形虫
•(8)腔肠动物:珊瑚、层孔虫
•三、重要古生物类别简介
寒武系第四统标准化石:“球接子类三叶虫”;
(2)图个体小,一般3-6mm,最长60mm,外形以纺锤形为主,又名纺锤虫。有球形,凸镜形,常见于灰岩中,白色圆点。
(3)最早出现于早石炭世,二叠纪末灭绝,演化迅速,分布广泛,标准化石。
货币虫
栗孔虫
介形虫
双瓣壳,壳状从不足lmm到几mm。单瓣切面常呈细月牙状。具层纤或玻纤结构。
现代介形虫;介形虫化石
介形虫壳体;介形虫碎片
海绵-原生动物
多孔动物为原始的多细胞动物,本动物门也称海绵动物门(Spongiatia),一般称之为海绵(Sponge)。代表性化石。
海绵动物:海绵体壁一般为晶粒结构,横切面上呈脑状。骨针呈单轴、三轴或四轴的放射状,长为~左右,多晶结构。海绵骨针与破碎瓣鳃类的区别是,海绵骨针的每一针均很直,末端对称收缩变尖。
钙质藻类——(1)粗枝藻
粗枝藻:又称伞藻,为绿藻门的一个科。常以分节的叶状或单叶状体的形式出现。外形呈圆柱状、棒状、卵球状。大小为1—3mm。其上有侧枝孔。以多晶结构常见。显微镜下常见的属种为米齐藻和蠕孔藻。
钙质藻类——(2)轮藻
轮藻:轮藻以其藏卵器特征,便于鉴定,其藏卵器呈卵形、球形或椭圆形,直径,内部为一个空腔,外壁由管状细胞组成,管内充填钙质,呈螺旋状。
现代珊瑚;层孔虫化石
有孔虫
包括蜓,多为多房室的壳体。个体较小,多在~2mm左右。房室的排列方式可为平旋、螺旋、包旋或绕旋,形态不一,切面形态变化较大。壳体可为单层式的隐粒、微粒或玻纤结构,也可为外隐粒或微粒、内玻纤或层纤的异类双层壳结构。
蜓:
(1)一类已灭绝的海生有孔虫。主要底栖生活,少数能漂浮。多生活于水深100米左右的温暖浅海,其钙质外壳可保存为化石,称竹蜓壳。
到了奥陶纪,可用的浮游类生物大大增加,其中以牙形石与笔石最为有代表性。
志留纪的底界由笔石Parakidoraptus acuminatus确定~
而泥盆纪底界为笔石Monograptus nuiformi确定于布拉格,虽然这两个时代都由笔石确定,但志留纪与泥盆纪不少金钉子亦喜欢使用牙形石作为标准生物
到了石炭二叠二纪,标准化石桂冠基本被牙形石全部掌握,除了位于中国广西的维宪阶金钉子有有孔虫确定以外,石炭二叠所有已确定的金钉子都由牙形石限定。还有石燕。
珊瑚-腔肠动物
(1)海生单体或群体,珊瑚的软体称珊瑚虫,多数珊瑚虫能分泌钙质的外骨骼,称珊瑚体。
珊瑚固定底栖生活,大多数生活在温暖的浅海,造礁珊瑚水深不超过100米,水温不低于18℃,盐度正常,海水清。
(2)从古代-->现代,时代长。
珊瑚以其整体的形状非常容易识别。古生代的褶皱珊瑚和平板珊瑚石方解石质的,所以它们的显微结构保存完好。珊瑚的壁一般是纤维状的。细小的碎片缺乏珊瑚形状特征的证据故而难以识别。
海生底栖爬行或游泳生活,具钙质外壳,故保存为化石。(1)角石构造角石具直锥形,外形象牛角,纵切面见隔壁;菊石是平旋壳。(2)角石时代:最早见于晚寒武世,奥陶纪最盛,志留纪以后减少,现代可见。
角石
现代腹足类;腹足类的结构
鹦鹉螺;菊石
菊石:
最早见于D1,中生代最盛,K末绝灭。
腹足类,可见是顶底构造
锥壳类
古生物学基础
古生物指的是地史时期的生物。现代生物与古生物在时间上并无严格的界线,但目前一般把全新世以前(约一万年以前)的生物归为古生物范畴。
古生物学:研究古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生态、时代分布及演化规律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化石。
一、化石
(1)化石的概念:由于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海绵,体壁为晶粒结构,呈脑状,水管中位亮晶方解石
海绵骨针
海胆、海百合-棘皮动物
常见的是海百合茎和海胆骨片、海胆刺等。大小不一。海百合茎多呈分散状的茎环出现,横切面呈圆形,中心有茎孔;纵切面呈长方形,有时也可见茎孔。为连生单晶结构。海胆骨片多为等轴形状,海胆横切面为圆形,常呈各种花瓣状、辐条状等,二者均为特征的网格单晶结构。
(2)化石形成的条件:
1)生物具有硬壳,不易氧化腐烂;
2)生物死亡后或活动遗迹被沉积物迅速掩埋
3)随沉积物固结成岩,并发生各种石化作用
(3)化石的类别
a.实体化石:生物遗体本身保存而成的化石
b.模铸化石:生物遗体在沉积岩中的印模和生物遗体被溶蚀后所留空隙的泥砂充填物
c.遗迹化石:古生物的生活活动在沉积物中留下的痕迹和遗物。如足迹,爬痕,粪便,蛋,古人类工具等。
海星:呈五角星形或五分枝状。分布是从早奥陶世到现代,化石不多。
海胆:壳体多为球形,心形或长筒形,水管经向下生长,口面向下。分布三叠纪至今。
海胆;海百合
海百合茎的横切面及碎片,单晶结构;海胆,网格双晶
古杯-原生动物
古杯动物复原图;岩石风化面上的古杯;古杯纵切面
有孔虫-原生动物
各种有孔虫的雕塑;有孔虫的各个切面
2.笔石
(1)已灭绝的海生群体动物,多是漂浮生活,所见化石常为骨骼压扁,炭化形成的炭质薄膜,很象写在岩层面上的笔迹,故名笔石。(2)分布于中寒武世-早石炭世,其中奥陶纪最盛,理想标准化石,演化迅速,地理分布广泛.(3)笔石群体分泌的整个骨骼称为笔石体。主要构造有线管、胎管、笔石枝,笔石枝数目不等,多见二枝、四枝、单枝,笔石枝上连续生长许多胞管。
进入中生代,牙形石一统江湖的时代结束了,虽然三叠纪的底界由牙形石定义,但在中三叠之后,菊石成为了金钉子生物的重要选择。比如下图就是定义晚三叠纪的菊石
虽然三叠纪已有菊石定阶,但菊石界限仍要与牙形石界限结合使用。到了侏罗纪,菊石一举取代牙形石称为标准化石,比如定义侏罗纪的菊石Psiloceras planorbis
而进入白垩纪,标准化石则变得更为繁多,比如有孔虫Rotalipora globotruncanoides,菊石Watinoceras devonense,双壳类Cladoceramus undulatoplicatus都作为白垩纪各阶的标准化石使用,然而特殊的是,白垩纪迄今未划定其底界,因此谁来代表白垩纪还是未知数。
(4)化石用途
1)探索生命的起源,研究生物进化;
2)推断相对年代(地质年代),研究地史演化;
3)推断古地理、古气候。
二、古生物的分类与命名
古生物种类很多,为便于系统研究,必须进行科学的分类。与现代生物一样,古生物首先可分为两个界,即动物界、植物界。界以下再分门,纲,目,科,属,种。
古生物学名:按国际规定必需用拉丁文,属和属以下名称还需用斜体字,如纺棰虫属Fusulina
软体动物
常见的有瓣鳃类(双壳)、腹足类(螺)、头足类等。个体一般较大。均为多晶结构。腹足类多为螺旋式,也有平旋式,内部无隔壁,碎片的弯曲度较瓣鳃类更大一些。头足类为直管、弯管或旋转式壳体,其最大特征是具有隔壁,壳体较薄且很均匀。
双壳类(半鳃类)
现代双壳类;双壳类结构
双壳类,壳体显晶粒状结构
腹足类(螺)-角石、菊石(鹦鹉螺类及菊石类)
1.三叶虫:
(1)节肢动物门中的一个纲,海生,仅生活于古生代,现已绝灭,绝大多数营海生浮游底栖生活,少数可在海水中游泳、漂浮或钻入泥砂中。身体扁平,分节,脊部为由矿物质(CaCO3和磷酸钙为主)组成的坚硬脊甲,一般长几厘米,所见化石多为有脊甲或其外模。
镜下多呈散落、破碎状的骨片。切面常呈飘带状、弯钩状、蛇曲状等。壳体一般较薄,内部有时有褐色裂纹。其刺为圆管状(纵切)或圆环状(横切),均为玻纤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