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鞋山遗址的文化意义

合集下载

江苏非物质文化

江苏非物质文化

【江苏文化】江苏当地文化特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苏当地文化江苏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1993年发现的南京汤山直立猿人化石表明,早在5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此活动。

而在此之前,考古工作者于1954年在泗洪双沟镇东下草湾发现的人类化石,据测定年代介于北京猿人和现代人之间,距今约4~5万年,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学界称之为下草湾人,又叫泗洪新人。

距今六七千年前后,大江南北进入新石器时代兴盛阶段,据初步调查,江苏及相邻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约有上千处.其中淮安青莲岗文化、高邮龙虬文化、海安青墩文化、苏州草鞋山文化、南京北阴阳营文化、常州圩墩文化等,五彩缤纷,星罗棋布。

草鞋山遗址发现的6000年前马家浜文化水稻田,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有灌溉系统的古稻田。

江苏文化主要由“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徐淮文化”、“海洋文化”等组成。

江苏地域文化楚汉文化楚汉文化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徐州为中心的区域性文化,它以6000年前的青莲岗文化、大墩子文化乃至更早的下草湾新人文化为渊源。

它的显性特征是刚强雄浑。

吴文化吴文化的地域通常指靠近太湖的苏、锡、常地区,其具有清新气息、柔美风格、鲜活灵性,形成了聪颖灵慧、细腻柔和而又视野开阔、乐于创新等显性特征。

金陵文化金陵文化以古都南京为中心,其显性特征是南北交汇、兼容并蓄、开放包容,可谓独树一帜。

金陵文化主要包括六朝文化、明文化和民国文化,这三大块历史文化又可统属于“都城文化”.淮扬文化淮扬文化以扬州为中心,维扬地区河多水多,船多桥多,呈现出古、文、水、绿、秀的地域风貌,在南北文化交流中形成了清新优雅与豪迈超俊相结合的显性特征。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江苏已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0项,位列全国第一,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源达2万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8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6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424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773项。

草鞋山遗址狂想曲

草鞋山遗址狂想曲

-046-诗刊大道之行歌行扬子江诗歌小辑折叠岁月的草鞋山叶延滨草鞋山遗址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内,是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的国家重点文物。

——题记跟着时光,披着阳光,亮晃晃晃动的导游声音穿越六千年有一粒稻种在泥里发芽了从此,没有记忆的时光开始留下了记忆那些六千年前开始的记忆从睁眼看朝霞记得光明从播撒稻种挥手间铭刻希望从仰望星空放飞梦想时光照亮了希望让石头会说话时光折叠了梦想也让岁月收藏那些石头收藏的希望正扶正一座站立起来的大厦那些岁月折叠的梦想被三十年的岁月一页页打开那个导游美女莫非是穿越六千年而来?她说,打开吧,岁月一页一页慢慢打开她说,打开吧,梦想一个一个全都打开真的!你看这神话般的三十年苏州工业园就像从从当年稻秧田长出来,在阳光下长出是朝霞映照出的一座城!草鞋山遗址狂想曲李元胜1那发黑的稻谷是时间的唯一铸件它的内部,看不见的大厅中央悬浮着古老的太湖我们从湖水获得的一切正进入天空那发黑的稻谷是大地的唯一铆钉它们把村庄固定在湖边这六千年的甜蜜牢笼我们从劳作中获得的一切正进入天空那发黑的稻谷是我们的唯一背影当游人俯身向下平行的文化层波涛般分开我们的孤独从那时已经开始我们从时光中获得的一切正进入天空2一部厚达十米的书被掀开洛阳铲、小锤、钳子小心地阅读着一页一页,从马家浜一直读到先秦人们在泥土中看到了刻度一切仿佛一触即溃一切又仿佛坚不可摧一块陶片上宇宙是草图状态,呈几何形-047-大道之行·歌行扬子江诗歌小辑一匹革布上传来野马的嘶鸣人们在创造之物上看到了刻度考古学家承受着这一切游人们也一样人类的微不足道的进展在内心的隐蔽角落都会有发掘,都会尘土飞扬人们在自己身上看到了刻度3逐渐垒高的文化层所有可见之物,像浪花一圈一圈,并非围绕着太湖它们中间,是时隐时现的虚拟标尺沿着上面的刻度神在下沉,人在升起不,不再是唯一的那发黑的稻谷,裂开的陶罐玉器上磨出的原始文字所有遗物都是,都是蝉蜕沿着上面的刻度一定有看不见的未知之物像晨光,像星辰上升,并牵引着我和你独墅湖、金鸡湖美术馆、数谷、制药厂、学校以及湖边漫步的我们所有可见之物,像浪花一圈一圈,围绕着中间是越来越清晰的标尺一定有看不见的未知之物正在经历所有的羽化我们见证了它的上升我们一起构成了这巨大、永恒的标尺踏浪而行的跑者小 海彩带从发令枪口飘飞出去黎明自东方之门开启金鸡湖波光中如果有一个人从风景里每天出走一次跑更远,不再兜圈子折返依赖惯性计算里程和晨风成一个整体在一个坡度上保持平直移动似乎从草鞋山遗址出发的先民——身裹葛布,手握稻种的人们穿越六千多年的时光之旅后已然行进在现代大道上湖水接受着日光鸟群取代了云朵来到它们栖息唱歌的桃花岛、玲珑岛来到风平浪静、粉墙黛瓦的李公堤除了东方之门什么都看不见了这视觉的顶峰意味着影像之死水波环绕成水幕瀑布将假日的人群淹没……。

探秘良渚:追溯中华文明之源

探秘良渚:追溯中华文明之源

探秘良渚:追溯中华文明之源作者:刘斌朱雪菲来源:《中华瑰宝》2019年第03期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年至4300年,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

从1936年施昕更先生发现良渚遗址至今,经过80多年几代考古人的不懈努力,如今我们对于良渚文化,已经有了较为全面而客观的认识。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一系列考古发现为认识良渚文化的内涵特征,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材料。

1959年,在长江流域考古工作会议上,夏鼐先生正式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命名。

1973年,在江苏吴县(今苏州市吴中区)草鞋山遗址,考古学家第一次发掘到以玉琮、玉璧等作为随葬品的良渚文化的大型墓葬。

后来,在江苏、浙江、上海等遗址,又陆续发现了随葬大量玉器的良渚文化大墓。

良渚文化的重要性逐渐得到学术界的认识。

2006年,笔者在浙江杭州余杭瓶窑葡萄畈遗址发掘时,发现了良渚时期的古河道以及类似城墙的河堤遗迹,经过近一年的钻探调查与发掘求证,最终发现确认了东西约1900米、南北约1700米、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遗址。

至今,我们通过连续不断的考古工作,对良渚古城的结构和内涵已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从良渚古城宏大的规模,到高等级的墓葬与玉礼器所体现的宗教与权力,都足以证明,良渚文化所处的社会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国家文明阶段。

文明探源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观念,在国民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

这是个历史学概念。

清末民初,有人从古代文献中推演出黄帝纪元,以期在救亡图存的革命洪流中建立民族认同,凝聚起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

当时,有赖于甲骨文的发现,使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成为有实物印证的历史。

至于更早的夏朝,虽然尚未发现文字,但一系列距今四千多年的考古发现已给人们描述出夏时的中国。

然而,是谁开启了夏的时代,又是谁统治着夏以前的中国?历史仍被笼罩在三皇五帝那些亦幻亦真的古史传说中。

“文明探源”即是在这样的疑问中开展,这是中国考古学面临的历史使命—了解我们的过去,摸清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

粮食文化知识题库及答案

粮食文化知识题库及答案

粮食文化知识题库目录一、粮食起源文化 (1)二、粮食农耕文化 (6)三、粮食加工文化 (11)四、粮食仓储文化 (16)五、粮食物流文化 (22)六、粮食购销文化 (27)七、粮食饮食文化 (33)八、粮食人文典故 (39)粮食起源文化一、综述1.人类最早从事生产活动的目的是什么?答:人类最早从事生产活动的目的就是谋取食物。

早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主要是以狩猎、捕捞和采集野生植物的块根、嫩茎叶、种子、果实等方式直接向自然界索取现成的食物而生活。

2.中华民族粮食文化萌发在哪个时代?距今约有多少年?答:中华民族粮食文化萌发在新石器时代,距今约有八九千年。

3.中国古代粮食的代称是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主要的两种说法分别是什么?答:一种是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是指麻、黍、稷、麦、菽。

4.战国时,贵族们食用的粮食主要是什么?黄河流域广大人民主要食用并在市场上流转的粮食是什么?答:前者是麦稻,后者是粟。

5.西汉张骞开拓了“丝绸之路”,将哪些西方作物传入中国?答:芝麻、苜蓿、石榴、葡萄等。

6.我国旱粮种类很多,主要有哪些?答:玉米、高粱、谷子、糜子、大麦、燕麦、荞麦、豌豆、蚕豆、绿豆等。

二、稻谷7.稻起源于哪里?答:中国和印度。

8.中国水稻有多少年的栽培历史?答:6900多年的栽培历史。

9.全球有哪三个水稻系统?三个系统分别包括哪些国家?答:中国系统,包括朝鲜半岛及日本;南亚系统,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东南亚系统,包括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及澳洲。

10.栽培稻是由野生稻培育而来的,我国栽培水稻的演变是怎样一个过程?答:我国栽培水稻的演变过程是由原始的野生稻经过人为的栽培、改良,逐步演变为中熟、早熟品种。

11.我国稻作文化的发源地是哪里?答:长江中下游地区。

以苏州为中心的太湖流域,也是稻作文化的源头之一。

12.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稻谷,这些稻谷有多少年的历史?答:这些稻谷已有6700~6900年的历史。

【2022年真题】江苏省苏州市中考历史真题

【2022年真题】江苏省苏州市中考历史真题

2022年苏州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历 史一、单项选择题:共24题,每题1分,共24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苏州唯亭草鞋山遗址马家浜文化层有距今约七千年的水稻田灌溉体系遗迹,考古学家还在该遗址中发现了我国日前最早的粳稻遗迹。

大致与这些遗迹同时的稻作文明,我们还可以在下列哪个遗址中看到A.北京人遗址B.山顶洞人遗址C.半坡遗址D.河姆渡遗址2.下列有助于研究西周灭亡原因的材料中,可信度最高的史料是3.下图是某学术论文中的插图(局部),该论文讨论的题目是A.布局严整对称的唐长安城B.宋代常州城市形态与科举C.南宋临安与经济重心南移D.元大都与明清北京的规划4.1571-1821年间.从美洲运往菲律宾马尼拉的白银共计1亿比索.其中二分之一或者更多一些,通过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流入了中国。

这种被称为“丝一银”贸易的“全球化”贸易A.有利于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B.导致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C.为海上丝路的开通奠定基础D.表明当时中国已经步入近代5.毛泽东曾说:满族是个了不起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做出过伟大贡献。

谈到一位满族皇帝的功绩时,毛泽东说: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他在位时牢固地确定的。

这位皇帝是A.汉武帝B.元世祖C.康熙帝D.道光帝6.“借来上帝结联盟,竖起军旗反满清。

金殿难堪遥圣殿,北京苦恼对南京。

”这些诗句描写的是A.三元里人民抗英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武昌起义7.下面是徐中约所著《中国近代史》目录的部分内容。

在第十三章13.2中可以查阅到的史事最可能是A.左宗棠收复新疆B.北洋水师正式成军C.邓世昌壮烈殉国D.签订《马关条约》8.“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

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

”这是一位外国人对近代中国某次运动的评价,他想要表达的是A.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无可挑剔B.洋务派的措施健全可行C.戊戌变法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D.辛亥革命缺乏思想动员9.1920年,中国思想界出现了新取向,否定“生存竞争,优胜劣汰”.趋向于互助进化、财产公有、平民主义、大同主义。

草鞋山行走在遗址间主题展作文

草鞋山行走在遗址间主题展作文

草鞋山行走在遗址间主题展作文一直都听说草鞋山遗址的大名,终于有机会亲自去感受一番。

当我踏入那片充满历史韵味的土地时,仿佛穿越了时空,走进了古老岁月的深处。

刚到遗址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绿油油的草地,微风拂过,草儿们像是一群欢快的孩子,摇头晃脑,好不热闹。

沿着小路向前走,便能看到一些用石头和木头搭建的指示牌,上面刻着简单却充满韵味的文字,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走进遗址展示馆,里面陈列着各种各样的文物。

有粗糙的石器,那上面仿佛还残留着远古人类劳作时的汗水;有精美的陶器,其细腻的纹路展现着古人对美的追求。

我站在一个陶碗前,仔细端详着。

那陶碗的颜色有些暗淡,碗口也不是很规则,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物件,却让我想象到几千年前,或许有一个妇女用它为家人盛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

继续往前走,看到了一处模拟的古人居住场景。

那是一个小小的茅草屋,用树枝和茅草搭建而成。

屋子中间有一个火塘,旁边还摆放着一些简单的工具和食物。

我不禁想,在那个没有电、没有暖气的时代,人们是怎样度过漫长的夜晚,又是怎样抵御严寒和野兽的侵袭呢?从展示馆出来,我踏上了真正的遗址区域。

脚下的土地不再是平坦的水泥路,而是略显崎岖的土路。

每走一步,都能感受到大地的厚重和历史的沉淀。

走着走着,我发现了一块看似普通的石头。

但仔细一看,上面竟然有一些浅浅的刻痕。

也许这是古人用来记录什么的符号,又或许只是他们随意的涂鸦,但就是这样一块小小的石头,让我对过去的岁月充满了好奇。

在遗址的角落里,有一棵歪脖子树。

它的树干弯曲着,像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向人们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我走上前去,轻轻抚摸着它粗糙的树皮,感受着岁月在它身上留下的痕迹。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形成一片片光斑,照在地上,如梦如幻。

不知不觉,走到了一片农田。

田地里种着一些不知名的农作物,绿油油的一片,充满了生机。

我蹲下身子,仔细观察着那些农作物的叶子和根茎。

突然,一只小蚂蚱从草丛里跳了出来,吓了我一跳。

草鞋山遗址

草鞋山遗址

草鞋山遗址唯亭草鞋山遗址,目前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堆积层厚11米,可分10层,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到春秋吴越文化,整个序列几乎跨越太湖地区、乃至长江下游一带新石器时代,到先秦历史的全部编年。

遗址简介堆积厚、内涵多,因此也被中国考古界称为“江南史前文化标尺”。

在1973年的科考中,发现了草鞋山遗址中属于良渚文化时期的墓葬群。

而在不久前的一次草鞋山遗址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上得知,又发现了一处崧泽文化晚期的大型墓群。

而这一发现将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之间完整地联系了起来,将有助于形成太湖流域史前文化发展序列。

历史意义文化价值对于苏州的草鞋山文化遗址在中国考古学上的重要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徐良高说:“草鞋山文化遗址是典型的新石器文化时期的遗址,在地区考古学中属于序列较全的文化遗址。

对苏州草鞋山文化遗址的发掘具有很重要的考古意义,这些考证资料对建立东南考古学的分期断代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东南文化考古的课题对中华文明探源工作来说非常有价值,其中,草鞋山文化对江南地区等级社会的起源与文化过渡阶段的历史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拥有6000多年历史的草鞋山遗址,同样也是诸多远古文化的发源地。

作为太湖流域古文化新石器时代遗址,草鞋山遗址中6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水稻田,是中国发现最早有灌溉系统的古稻田。

其出土的炭化稻确定为人工栽培稻,为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栽培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是中国水田考古与研究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

“当时中日合作进行马家浜文化水稻田的考古,日本考古队打开堆积层,看到远古的水稻田时就震惊了,称赞这是不亚于西安兵马俑的考古发现。

”当时陪同科考的原唯亭镇文化站站长沈及回忆道。

在当时的科考发现中,除了最早的古稻田,还发现了最早的结构型房屋,里面甚至还有一张由野马的马筋织成的革布。

“所有的这些都表明了在6000多年前,这块土地上就有远古文明诞生了,而整个江南地区如今的居住文化、织造文化也一定受了当时不少的影响。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测试A卷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测试A卷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测试A卷附参考答案班级:姓名:得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正确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内。

)⒈参加以“寻找人类足迹”为主题的夏令营活动的同学要到中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的遗址所在地,他们应该去()A.云南元谋县 B.北京周口店C.西安半坡 D.浙江余姚市⒉小明去参观北京人遗址,他看见遗址中的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

这说明北京人()A.会建造房屋 B.会使用火 C.会制造彩陶 D.会种植水稻3.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并且在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遗址是()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山顶洞人遗址D.河姆渡遗址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山顶洞人和北京人共有的特点的是()A.烧烤食物B.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C.共同劳动并共同分享成果D.懂得人工取火5.右图所示装饰品采用的是磨光和钻孔技术,它出土于()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C.山顶洞人遗址 D.河姆人遗址6.在已发掘的原始居民遗址中,墓葬里随葬品有显著差异的是()A.北京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大汶口遗址7. 寒假期间,杨军实地参观了陕西西安一处原始人类遗址,下面是他拍下的两张照片,据此推断这个遗址是()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8.2009年11月,被确认为我国发现的最早人工栽培水稻地区之一的苏州草鞋山遗址又有新的考古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其文化内涵。

在下列远古人类中,也已经种植水稻的是()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9. 1952年,在陕西省西安市东郊发现了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还有粟、菜籽遗存。

这个遗址是()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10.下列有关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相关知识搭配不正确的一组是()A.元谋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B.北京人——人工取火C.山顶洞人——北京周口店遗址 D半坡原始居民——彩陶11.在历史专题片《河母渡原始居民》中,不应该出现的场景是()A.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B.使用骨耜等工具耕种水稻C.饲养了猪狗等家畜D.用木头制成简陋的小船12.下列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使用骨针缝衣②使用天然火③种植水稻④制造色彩艳丽的彩陶A.②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④③②①D.①③②④13.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文化被后人称为“农耕文化”,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你知道农耕文化的特点有哪些()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②建筑房屋,过定居的生活③饲养家畜④种植农作物⑤有成熟的文字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②③④⑤D.②③④⑤14.今天汉族的前身是()A.蚩尤部落 B.华夏族 C.匈奴族 D.满族15.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

草鞋山遗址公园作文

草鞋山遗址公园作文

草鞋山遗址公园作文朋友们!今天我想跟你们唠唠草鞋山遗址公园。

哇,那地方可真是个宝藏地儿呢!我这人吧,就喜欢到处晃悠,探寻那些充满历史韵味的地方。

记得我第一次听说草鞋山遗址公园的时候,我还以为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小公园呢,嗯……我这想法可真是太天真啦。

一走进那公园,就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时光隧道。

那空气里仿佛都弥漫着古老的气息,嗯,有点像那种旧书翻开的味道,混合着泥土的芬芳,说不上来的奇妙。

我就这么东瞅瞅西看看,像个好奇的小娃子。

我听说啊,这草鞋山遗址可有年头了,好像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呢,不过我记得好像是这样,也可能记错喽。

这里面出土的东西可多啦,各种陶器啊,石器啊之类的。

我当时就想,咱老祖宗可真是厉害,就靠这些简单的工具,能创造出那么多东西。

说到这儿,我得跟你们分享个小趣事。

我在公园里走着走着,看到一个特别奇怪的石头,我就琢磨,这是不是也是啥文物啊?我就凑过去看,还装模作样地研究起来。

这时候有个工作人员过来了,笑着跟我说:“先生,这就是块普通的石头呢。

”我当时那个尴尬啊,脸都红到脖子根儿了,就像个被老师当场抓住做错事的小学生,唉。

在这个遗址公园里,还有很多关于当时人们生活场景的复原展示。

我看着那些茅草屋的模型,就想象着新石器时代的人在里面生活的样子,他们是不是每天都忙着打猎、采集野果呢?哇,那时候的生活肯定很艰苦,但也充满了简单的快乐吧。

我在这方面也不是啥专家啦,我也是慢慢学习,一点点了解这些历史文化知识的。

刚接触的时候,那些复杂的年代啊,文化类型啊,搞得我头都大了。

就像一团乱麻,怎么理都理不清。

但是呢,我这人就是不服输,我就不停地看书啊,查资料啊,还去请教那些真正的专家。

慢慢地,我也算是懂了一些皮毛。

这就像爬山一样,一步一步,虽然累,但是当你爬到山顶看到风景的时候,就觉得一切都值了。

这行业里啊,也有一些有趣的传言。

我听说曾经有个地方发现了类似的遗址,结果被人误当成普通的土堆,差点就给推平了呢。

还好后来有个懂行的人路过,才保住了那个遗址。

苏州历史文化专题报告

苏州历史文化专题报告

吴文化源流、内容与开发(专题报告)提纲1 吴文化的源流1.1 吴文化的远古渊源1.2吴国的灿烂文化1.3 后吴时期的吴文化1.3.1吴地称谓的演变与地域范围的变化1.3.2唐宋时期经济与文化的发展1.3.3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繁荣1.3.4近现代工业与文化1.4 吴文化的嬗变和发展1.5 吴文化的特点2 吴文化的主要内容2.1水文化2.2 稻作文化2.3蚕桑丝绸文化2.4 园艺文化2.5 绘画雕刻与工艺美术2.6 建筑文化2.7 音乐舞蹈戏剧曲艺2.8 宗教文化2.9 民俗文化2.10 饮食文化2.11 名人文化2.12度假区范围内重要历史文化实体2.12.1 古镇2.12.2 明代店铺2.12.3 园林2.12.4寺庙、亭轩、古码头及塔阁2.12.5 古墓2.13度假区毗邻地域重要历史文化实体3 历史文化的开发与保护3.1 指导思想3.2 建造吴文化渊源博物馆3.3 开发古吴国文化,再现古吴国风采,探索古吴国之谜A兴建古吴国成就展示馆B 建造馆娃宫,营造浓厚古吴国文化氛围a重建香山馆娃宫与琴台,展示吴地歌舞音乐b 恢复姑苏台c 恢复子胥祠C 兴建消夏湾吴王行宫D 神秘古吴墓葬探谜a虎丘阖闾墓探谜b 石室土墩墓探谜E 兴建马术运动场3.4举办祭祀嫘祖活动,宣扬丝绸文化A举办祭嫘祖活动B 举办育蚕观赏活动C 刺绣工艺品制作过程观赏3.5 兴建吴文化娱乐城或苏州乐园3.6 举办四季应时节庆文化活动,让全年充满浓郁地域文化氛围3.7 将度假区建成大花园和大果园3.8宗教文化的开发3.9调整行政地域3.10 古村镇古民居的保护与开发吴文化源流、发展演变与开发保护(专题报告)前言吴文化主要是指以苏州为中心或苏锡常为核心的太湖流域及毗邻的沪杭地区及宁绍平原的地域文化。

太湖流域在春秋时期是吴国的核心地区。

这一地区历史上一直是我国东南地区乃至全国的最富庶地区之一。

吴国的都城姑苏城在很长的历史中是长江三角洲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探索良渚文化

探索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一、什么是良渚文化良渚文化是环钱塘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1936年首先发现于良渚而命名,距今5300—4000年。

中国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良渚是中华民族和东方文明的圣地。

良渚文化代表遗址为良渚遗址。

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钱塘江流域的东北部、东部。

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

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镯、柱形玉器等诸多器型。

二、良渚古城遗址的发掘1936年,杭州古荡老和山在建造杭州第一公墓时,出土了一些石器。

当年5月底,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和吴越史地研究会合作对遗址进行试掘。

在西湖博物馆从事地质矿产工作的施昕更敏锐地发现,有几件器物看上去很熟悉,尤其是一种长方形有孔的石斧,他在杭县北乡良渚一带见过。

于是,施昕更向当时西湖博物馆馆长董聿茂汇报后,在馆里同意和支持的情况下,他开始主持对良渚遗址进行正式的田野考古发掘。

11月3日那天,施昕更在良渚镇附近棋盘坟的干涸池底,发现了一两片“黑色有光的陶片”,这个重大发现令其激动不已。

从1936年12月至1937年3月,考古发掘共进行了三次,获得了大量的石器、陶器等实物资料,同时经调查“发现了以良渚镇为中心的十余处遗址”,从科学发掘的角度确认了良渚一带存在着远古文化遗存。

由此有了第一手考古发掘资料后,施昕更完成了《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

1959年,夏鼐先生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名称。

1973年,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的发掘,使人们对良渚文化的认识取得了重大突破,第一次在典型的良渚文化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璧等玉礼器,将长期被视为“周汉古玉”的良渚玉器放回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年代坐标,自此,长期以来笼罩在良渚玉器上的神秘面纱被撩开了。

2007年,考古学家又发现以莫角山宫殿为中心的四周还有一圈环绕的城墙。

这个大发现标志着在七十年考古历程中,继发现良渚遗址、命名良渚文化后的又一个重要的阶段——确立了良渚文明。

草鞋山遗址公园作文

草鞋山遗址公园作文

草鞋山遗址公园作文嘿呀,朋友们!今天咱来唠唠草鞋山遗址公园。

哇,这地儿可真是个宝藏呢!我跟你们说啊,我这人吧,平时就爱到处溜达,探寻那些充满历史韵味的地方。

记得我第一次听说草鞋山遗址公园的时候,我还以为是个有好多草鞋的山呢,哈哈,是不是傻得很?嗯...后来我才知道,这里面蕴含的东西可远远不止草鞋这么简单。

我刚走进那公园的时候,就感觉像是穿越了一样。

那空气里仿佛都弥漫着古老的气息,就像你打开一本尘封已久的历史书,“唰”的一下,那种古老的味道就钻进你的鼻子里。

我当时就兴奋得不行,到处看,到处瞧。

这里面的陈列啊,那叫一个丰富。

有各种各样的出土文物,什么陶器啊,石器啊之类的。

我看着那些陶器,就想啊,以前的人可真厉害,就靠一双手,就能捏出这么精致的东西。

我自己呢,手笨得很,让我捏个泥球都捏不圆,唉。

我在公园里还碰到一个讲解员,叫小李。

这小李可真是个热心肠,他给我讲了好多关于这个遗址的故事。

他说啊,这个遗址可有年头了,好像是好几千年吧,我记得好像是这样,不过也可能记错喽。

他讲得眉飞色舞的,我就在旁边听得津津有味。

他说这里曾经是古人类生活的地方,那些古人啊,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我就忍不住想,那时候的生活该是什么样的呢?是不是每天就是打猎、做陶器,然后围着火堆跳舞呢?哇,那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说到这儿,我得给你们讲个行业里的小趣闻。

我有个朋友也是搞历史研究这一块的,他就特别痴迷于寻找那些还没被发现的遗址。

有一次啊,他根据一些传说和自己的研究,就跑到一个荒郊野外去了。

结果呢,找了半天啥也没找到,还差点迷了路。

回来的时候啊,灰头土脸的,像个小泥猴似的。

我们都笑他,说他是被那些传说给忽悠了。

不过呢,他也不气馁,还说下次一定要找到个大的遗址。

哈哈,这就是我们这行里的人,有时候就是这么执着。

我在草鞋山遗址公园的时候,还看到一些复原的古人类生活场景。

那些假人做得可逼真了,我乍一看还吓了一跳呢。

我就想啊,要是我能回到那个时代,我能不能适应那样的生活呢?我估计啊,我肯定是个拖后腿的,啥都不会干。

草鞋山遗址介绍作文

草鞋山遗址介绍作文

草鞋山遗址介绍作文
草鞋山遗址啊,就是江南水乡里藏着的一个宝贝。

你走到那儿,就能感觉到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好像时间在那儿都慢下来了。

这名
字虽然听着普通,但它可是个历史大咖,文化价值高得不得了。

哎呀,你看了那些出土的文物没?陶器、石器、玉器,都美得
不行。

这些宝贝都是古人用过的,看着就让人想到他们以前的生活,多有意思啊!这些文物可是中华文明宝库里的宝贝,缺了它们可不行。

说到草鞋山,它可不仅仅是个遗址那么简单。

它还让我们看到
了古代江南水乡人民是怎么生活的,他们的信仰、娱乐方式,都藏
在这遗址里。

这些发现让我们对古代江南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
们更明白中华文明是怎么发展的。

对了,草鞋山周围风景也美极了。

湖光山色,小桥流水,还有
那些古镇村落,简直就像一幅画一样。

游客们来了都舍不得走,一
边看风景,一边还能感受到古代江南的文化魅力。

现在啊,草鞋山已经是个热门旅游景点了。

每年都有好多人来
看,就是为了感受那古代江南的风情,还有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这地方不仅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好地方,还是研究中华文化的重要场所呢。

给后人留下了好多宝贵的财富和启示。

草鞋山遗址介绍作文

草鞋山遗址介绍作文

草鞋山遗址介绍作文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草鞋山遗址,时光里的宝藏》。

嘿,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超级有趣的地方,那就是草鞋山遗址。

国家文物局关于草鞋山遗址保护规划的意见

国家文物局关于草鞋山遗址保护规划的意见

国家文物局关于草鞋山遗址保护规划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文物局•【公布日期】2018.04.26•【文号】文物保函〔2018〕419号•【施行日期】2018.04.2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国家文物局关于草鞋山遗址保护规划的意见文物保函〔2018〕419号江苏省文物局:你局《关于审批〈草鞋山遗址保护规划〉的请示》(苏文物保〔2017〕300号)收悉。

经研究,我局意见如下:一、原则同意草鞋山遗址保护规划。

二、所报规划应系统整理和研究已有考古工作成果,深化价值评估和现状评估内容,客观评估周边建设发展情况;加强建设控制地带的管控力度,进一步降低现有控制高度,研提高架铁路控制性要求;坚持最小干预原则,严格控制环境整治、地貌恢复范围和强度,进一步核减新建设施规模,避免过度干预;补充完善专项规划图纸。

三、请你局指导地方人民政府组织规划编制单位和专业考古研究单位,按照上述意见对规划进行必要修改和完善后,于15个工作日内将经你局核准的规划文本图纸及相关电子档案等材料报我局备案。

四、请你局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17号)的要求,将经我局备案的草鞋山遗址保护规划报请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并督促地方人民政府将其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乡总体规划,积极组织有关部门逐步实施。

五、规划中涉及的文物保护与展示、环境整治、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实施前应制定具体方案并按程序报批。

六、请你局指导和协调地方人民政府切实加强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加强专门保护管理机构建设,制定专项管理法规,并提出具体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妥善解决土地用途调整、环境整治等问题,切实保护文物本体及周边环境安全,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国家文物局2018年4月26日。

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的陶器使用方法

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的陶器使用方法

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的陶器使用方法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是我国重要的史前文化遗址之一,其出土的陶器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同时也为我们揭示了古人的生活智慧。

本文将详细介绍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的陶器使用方法。

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位于我国某省份,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在这里,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的陶器,这些陶器不仅造型独特,而且在当时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些陶器的使用方法。

一、生活用陶器1.饮用水器:草鞋山出土的陶壶、陶瓶等容器,是古人类用来储存和运输水源的工具。

这些陶器经过高温烧制,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保证了饮用水的卫生。

2.食物储存器:草鞋山出土的陶罐、陶盆等容器,用于储存粮食、果实等食物。

这些陶器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够有效防止食物变质。

3.烹饪用具:草鞋山出土的陶釜、陶鼎等烹饪用具,是古人类用来煮食、炖煮食物的工具。

这些陶器导热性好,受热均匀,烹饪出的食物更加美味。

二、礼仪用陶器1.礼器:草鞋山出土的陶簋、陶豆等礼器,主要用于祭祀、宴请等礼仪活动。

这些陶器造型精美,制作工艺复杂,代表了古人类对神灵的敬畏和尊重。

2.葬器:草鞋山出土的陶罐、陶俑等葬器,是古人类为逝者陪葬的用品。

这些陶器寓意着对逝者的怀念和祝福。

三、陶器使用注意事项1.避免碰撞:陶器质地脆弱,使用时应轻拿轻放,避免碰撞。

2.避免骤冷骤热:陶器在高温或低温下容易破裂,使用时应注意温度变化,避免骤冷骤热。

3.定期清洗:陶器在使用过程中,应定期清洗,保持清洁卫生。

4.适当保存:收藏陶器时,应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总结: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的陶器使用方法多样,既有生活用陶器,也有礼仪用陶器。

了解这些陶器的使用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感受古人的生活智慧,领略史前文化的魅力。

中国草鞋山遗址古代稻种类型

中国草鞋山遗址古代稻种类型

中国草鞋山遗址古代稻种类型
汤陵华;佐藤洋一
【期刊名称】《江苏农业学报》
【年(卷),期】1999(015)004
【摘要】采用根据炭化米叶绿体DNA差异鉴别其亚种类型和根据水稻植物蛋白石形状差异判断稻种类型的方法,分析中国草鞋山遗址各文化时期的稻类型,结果均认定该地区古代各时期种植妥种类型是粳稻。

【总页数】5页(P193-197)
【作者】汤陵华;佐藤洋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1.021
【相关文献】
1.草鞋山遗址现状调查及保护对策 [J], 赵芊;沈志忠
2.草鞋山遗址各文化层植物蛋白石的试分析 [J], 孙加祥;李民昌
3.草鞋山遗址的文化意义及其现状调查--兼及对该遗址保护、利用的若干建议 [J], 吴恩培
4.对草鞋山遗址马家浜文化时期稻作农业的初步认识 [J], 谷建祥;邹厚本;李民昌;汤陵华;丁金龙;姚勤德
5.苏州草鞋山遗址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植硅石研究 [J], 黄翡;王伟铭;李民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草鞋山遗址现状调查及保护对策

草鞋山遗址现状调查及保护对策

草鞋山遗址现状调查及保护对策赵芊;沈志忠【摘要】草鞋山遗址作为苏州地区重要的史前农业遗址,其出土发掘对研究太湖流域古文化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遗址面临着巨大的破坏,昔日的“草鞋”已成普通的小土丘,遗址严重破败.本文通过对草鞋山遗址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建设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加强管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对策,以期对草鞋山遗址以及太湖流域同类型农业遗址的保护工作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古今农业》【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5页(P96-100)【关键词】草鞋山遗址;考古遗址公园;农业博物馆【作者】赵芊;沈志忠【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95;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95【正文语种】中文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业遗址在农业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良渚遗址都在展示着我国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为研究和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但随着当今社会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扩展,农业遗址被严重蚕食,保护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保护遗址成为当今学术界与文物保护部门关注的重点。

本文将选取苏州草鞋山遗址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其现状,对草鞋山考古遗址的保护进行规划,以期对相关部门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对其他农业遗址的保护利用起到示范作用。

草鞋山遗址位于阳澄湖南岸650米处,总面积约4.5万平方米,分为草鞋山和夷陵山两个土墩,相传为春秋时期吴国国王的坟墓所在地。

遗址于1956年江苏省文物普查中发现。

因唯亭砖瓦厂在取土时发现了玉琮、玉璧等文物,南京博物院在吴县文化馆的协助下,于1972年9月进行了探掘,初步查明地下古文化遗址的面积范围。

随后分别于1972年10月至次年1月、1973年4月至7月组织了两次正式发掘,发掘总面积1050平方米,发现了以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和不同时期的原始文化依次叠压的地层关系,清理出新石器时代的居住遗迹、灰坑和206座不同时期的墓葬,出土陶、石、骨、玉等质料的文物共1100多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鞋山遗址研究价值及其影响
草鞋山遗址位于苏州城东15公里处的唯亭镇陵南村。

此处原先有两处土墩,一处土墩外形像草鞋,故被称为草鞋山或草履山;另一处土墩是与草鞋山隔路相望的夷陵山。

这两处土墩及其周围,东西长约260米,南北宽约170米。

在这面积约为44000平方米的范围内,就是曾引起史学界极大关注的草鞋山古文化遗址。

1972年和1973年两次发掘,发现这里的古文化堆积厚达1米,共分为10个文化地层,从上到下依次的叠压分别为吴越文化、良诸文化、崧泽文化、马家浜文化等。

换言之,这里记录了远古先民从距今约7000年至距今约4000年的生活历史。

这是除三山岛外,目前已知的最早的苏州人生活过的地方。

不仅如此,他们在这里生活的时间长达3000多年,远远超过了苏州城的年龄。

仅此,足以令今日的苏州人不能不怀着一种古典的情怀,虔诚地聆听先人在这里迈向文明的脚步声了。

1972年春南京博物院及原吴县文管会对遗址进行的两次大规模的发掘。

该遗址文化堆积厚达1米,分为10层,是目前我国古遗址文化层堆积最厚的一处,在世界也属罕见。

草鞋山文化遗址的文化堆积分属不同的文化时期,其先后次序是:最下面的第十、九、八层属马家浜文化,其次的第七、六、五层属崧泽文化,再其次的第四、三、二层属良诸文化,而覆盖在上面的第一层则属春秋时期的吴、越文化。

这个序列从新石器时代的较早阶段开始到太湖地区早期国家的繁荣阶段,几乎跨越太湖地区和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历史的全部编年。

草鞋山遗址最下层(第十层)距今约7000年,发现有炭化稻谷粒,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鉴定除籼稻外还有粳稻,这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人工栽培稻之一。

草鞋山遗址发现的马家浜文化水稻田,是中国发现最早有灌溉系统的古稻田。

草鞋山遗址的发现为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栽培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是中国水田考古与研究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

在这一文化层,还出土了三小块炭化纺织品残片,这是我国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纺织品实物,经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上海市丝绸工业公司鉴定,认为纤维原料可能是野生葛,属于纬线起花的罗纹编织物,花纹为山形和菱形的斜纹。

它不同于普通的平纹粗麻布,显示了很高的织造工艺水平。

据学者研究,吴地的原始时期织造、纺织“无论在种类或技术方面,都远超黄河流域。

”吴越地区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发源地,到春秋战国时期,吴国的丝织业已很发达,《左传》中有“吴地贵缟”的记载,告诉我们那时吴地所产丝织缟已有较高的声誉。

草鞋山遗址出土的“葛布”残片,开创了苏州织造工艺之先河,可谓是姑苏繁华纺织丝绸织造之雏形,难怪此后的苏州,其苏绣、缂丝(刻丝)等精美的传统丝绸织物手工艺品会名扬海内外,成为“国宝”级名品,苏州也就成为全国丝绸业的中心,成为我国近代轻工业尤其是纺织业发展最早的城市之一。

据清《元和唯亭志》记载:古代(明、清)时的唯亭“东隅业织夏布,东南隅业织毛毯,南隅业织蒲蒌,西南隅业织芦席,西北隅业织……”织出夏布,外埠有运销到朝鲜去的;织出毛毯“彩画、人物、山水、花卉、禽兽并极精巧。

”而“女红业纺纱缫丝”,“在唯亭蔡顾巷比户习织”,“生纱,有花素,夏月可代烯(细葛布)络(粗葛布),惟唯亭蔡顾巷有之。

”另据民国22年(1933年)12月苏州青年会施中一所写的夷陵山村《旧农村的新气象》和《苏州明报》的报道,在民国20年(1931年)11月,唯亭乡副业改进会的陆仁明,应邀去南京,在全国农产品展览会上,表现缂丝(刻丝)技术,荣获特等奖状。

总之,一句话,唯亭不愧为草鞋山织造文化的发源地和传承地,在过去曾有“踏进唯亭镇,家家织机声”之谚。

草鞋山遗址出土的3小块距今6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葛布”,为了解、复原我们祖先当时生活情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证。

草鞋山遗址的第10层,发掘发现一处由一圈10个柱洞围成的圆形居住遗迹。

居住面土质坚实,房内面积约为6平方米,木桩(房屋柱子)竖立地面,最高约
1.5米,每桩下垫有一至两块木板。

同一层中尚有大量零散的柱洞发现,有许多保存着相当完好的木桩和柱下垫板,有的木板上有清晰可见的砍劈、锯截的加工痕迹;同时在残留的居住面上普遍发现印有芦苇痕迹的成堆烧土块,还有芦席、篾席、草绳捆扎的草束等实物。

这些遗迹说明当时我们祖先已能直接在地面上建造房屋,盛行木架结构,在柱洞底衬垫一两块木板,以芦苇杂草为筋涂泥成墙,有用芦苇、竹席或草束盖顶。

这种木构建筑房子,其平面布局类似以前江南农村田间看瓜棚、水车棚、牛棚一类。

这种居住建筑具有既适合当地水多的自然条件又符合因地制宜、因材制宜的建筑特点,这也说明了我们的祖先在6000多年前就创造了这种木构建筑的比较先进的居民文化。

同时,这也告诉了我们,那时的先民已经开始过定居的生活,他们以原始农耕为主,渔猎为辅,家畜饲养也已起步,且当时在栽培稻谷、织布、制陶等方面已经有相当高的成就。

草鞋山遗址在相当于崧泽文化时期和良诸文化时期的文化层中,还发现了彩陶、黑陶及玉器等。

对于研究环太湖流域史前文化分布及发展有重要意义。

草鞋山遗址的发现,完整地展示了远古时期的不同阶段长三角地区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状态。

以实证的方式,展示了苏州地区的远古先民跨越文明门槛的历史过程,从而以雄辩的事实证明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民族产生的摇篮,证明中国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关于草鞋山遗址发掘的重大意义,汪遵国《草鞋山遗址发掘追记》一文记录了一些著名学者评价。

如考古学者石兴邦说,草鞋山遗址“是江南地区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到奴隶制末期的一部通史,十分宝贵。

”而苏秉琦教授在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学术讨论会上讲话时,称草鞋山遗址是古吴越地区的“典型突破口”。

1977年他还说:“草鞋山上层的良诸文化玉琮,在《周礼》上就有记载。

如果不是阶级社会,那也是阶级社会的前夜,已经踏到文明时代的门槛了。

玉琮上面的饕餮纹,可不是随便刻上去的,有特定的含意,商代的铜器上就有么!”戈春源、叶文宪两位教授撰著的《吴国史》中更认为“草鞋山类型是马家浜文化的主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