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

合集下载

大学技术创新的扩散机理与模式

大学技术创新的扩散机理与模式
其次,结合案例分析,深入探讨不同类型和情境下的大学技术创新扩 散模式和机理。
最后,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大学教师和学生对技术创新扩散的认知和 态度,为进一步推进大学技术创新扩散提供参考。
02
技术创新扩散的理论基础
Chapter
技术创新扩散的定义
01
技术创新扩散是指一项新的技术或方法从最初的发明
者向其他个体、组织或地区传播的过程。
02
技术创新在大学中的扩散对于提高大学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具有重 要意义,同时也对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研究内容与方法
01 02 03 04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技术创新的扩散机理与模式,采用文献回顾、案 例分析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梳理出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的相关理论 和实践经验。
资金限制
技术创新及其扩散需要大量的资 金投入,包括研发、产业化、市 场推广等,资金限制可能成为阻 碍扩散的重要因素。
01 02 03 04
市场接受度
由于市场对新技术和新产品接受 程度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技术 创新的扩散受到阻碍。
政策环境
政策环境对大学技术创新的扩散 具有重要影响,包括知识产权保 护、科技政策、产业政策等。
大学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其技术创新成果需要通过扩散
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满足社会需求
02
大学技术创新成果往往能够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推动经济
发展和社会进步。
提高大学影响力
03
大学通过技术创新的扩散提高其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吸引更多
的科研人才和资源。
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的障碍
技术不确定性
由于技术创新涉及的技术和科学 领域存在很高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因此其扩散也面临很大的不确 定性。

创新与扩散名词解释

创新与扩散名词解释

创新与扩散名词解释摘要:一、创新与扩散的定义二、创新的重要性三、创新的来源四、创新的扩散过程五、影响创新扩散的因素六、我国在创新与扩散方面的挑战与机遇正文:创新与扩散是两个在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中密切相关的重要概念。

创新指的是新观念、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的产生和应用,它是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扩散则是指创新成果在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传播和应用过程。

一、创新与扩散的定义创新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观念创新等。

技术创新是核心,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保障,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观念创新是前提,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供思想支持。

二、创新的重要性创新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够推动经济增长,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此外,创新还有助于解决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

我国已将创新作为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三、创新的来源创新来源于多个方面,包括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通过市场竞争,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推出新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

高校和科研机构则负责培养创新人才,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企业的创新提供技术支持。

四、创新的扩散过程创新的扩散过程包括技术推广、市场拓展、政策传播等。

首先,创新成果需要通过技术推广,从研发领域走向实际应用。

其次,市场拓展使得创新产品逐渐被消费者接受,形成市场需求。

最后,政府通过政策传播,推动创新成果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应用。

五、影响创新扩散的因素影响创新扩散的因素包括技术成熟度、市场需求、政策支持、传播渠道等。

技术成熟度是创新成果能否成功扩散的关键因素。

市场需求决定创新成果的价值,是创新成果能否得到广泛应用的重要因素。

政策支持为创新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创新成果的扩散。

传播渠道则决定创新成果能否迅速、准确地传递给社会各阶层。

六、我国在创新与扩散方面的挑战与机遇我国在创新与扩散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如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政策支持不够等。

从微观经济学角度看技术创新与扩散

从微观经济学角度看技术创新与扩散

技术扩散的过程:S型扩散曲线
定义:描述技术创新在市场中扩散的过程,呈现S型曲线形状
形成原因:由于市场饱和度、消费者接受度等因素影响,扩散初期增长缓慢,中 期加速,后期又趋于缓慢
影响因素:包括技术本身的特性、市场环境、消费者行为等
意义:帮助企业了解技术扩散规律,制定相应的市场策略和推广计划
技术扩散的机制:学习、模仿与合作
从微观经济学角度看技术 创新与扩散
目录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技术创新与扩散的定义 微观经济学视角下的技术创新 微观经济学视角下的技术扩散 技术创新与扩散的微观经济效应 政策建议
技术创新的概念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通过研究开发或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方式,实现产品或服务的创新和升级,从而获得竞争优 势和市场地位。
技术创新通常包括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两个方面,产品创新是指企业通过研发或改进产品功能、外观、性能等特性,以满 足市场需求和提升品牌形象;过程创新则是指企业通过改进生产或服务流程,提高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和风险。
技术创新的来源可以是企业内部的研发活动,也可以是外部的技术引进或合作。技术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 力,同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积累和市场洞察力。
技术创新与扩散的关系
技术创新是扩散的基础和前提 技术扩散是技术创新得以实现和发挥效益的重要途径 技术创新与扩散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技术创新与扩散的关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市场需求、政策环境、技术成熟度等
创新的动力:收益与成本的权衡
技术创新能够带来潜在收益,推动企业进行创新活动 创新成本包括研发、市场开发等方面的投入,影响创新的决策 权衡收益与成本,评估创新项目的可行性,是企业决策的重要环节 政府政策、市场竞争等因素也会影响企业创新的动力

名词解释创新的扩散

名词解释创新的扩散

名词解释创新的扩散创新的扩散,指的是创新理念、技术或产品从一个集体或领域传播到另一个集体或领域的过程。

在当今全球经济高度互联的时代,创新的扩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文将围绕创新的扩散展开探讨,分析其重要性、现状以及可能影响创新扩散的因素。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引擎,而创新的扩散则是推动创新成果最终落地生根的关键。

正如麦克卢汉(Everett M. Rogers)在其著作《创新的扩散》中所提及的,创新的扩散决定了创新最终是否能在社会中广泛应用,实现预期的效益。

而创新的扩散并非简单的“传播”或“推广”,它更多地涉及到消除传播障碍、促进接受态度、改变现有观念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复杂过程。

目前,创新的扩散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

以科技领域为例,各国纷纷加大创新力度,努力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以提升国家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然而,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之间的创新扩散情况存在显著差异。

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科技创新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其创新成果更容易扩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则面临知识积累不足、科技水平滞后等挑战,创新成果的扩散相对较为困难。

创新的扩散除了受到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外,还受到其他多种因素的制约。

首先是创新本身的特点。

如果创新的成本过高、效益不明显或者对现有体制和利益格局产生较大冲击,那么其扩散便会受到限制。

其次是接受者的态度和意愿。

人们对新事物和新技术的态度存在差异,有些人可能担心风险、拒绝转变,从而阻碍创新的扩散。

再者,社会环境和政策支持也是创新扩散的重要因素。

如果社会环境缺乏创新氛围和创新活动空间,并且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激励措施,那么创新的扩散则会受到限制。

为促进创新的扩散,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创新教育和知识传播。

通过提高公众对创新的认知和理解,改变大众对创新的观念和态度,推动创新思维的普及和发展。

其次,加强创新政策和体制建设。

建立健全的创新政策法规、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及其改进

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及其改进

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及其改进农业技术创新是农业生产进步的重要动力,其扩散是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政策因素。

为了促进农业技术创新的扩散,需要改进这些影响因素。

一、经济因素1.1 农业技术创新的成本。

技术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资金和人力资源,成本高昂是制约技术创新扩散的重要因素。

为了改进这一影响因素,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业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提供补贴和贷款支持,降低农业技术创新的成本。

1.2 农民经济收益。

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与其经济收益直接相关。

如果农业技术创新能够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农民会更愿意使用这些技术。

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鼓励农民参与技术创新项目,提供相应的奖励和补偿,增加农民的经济收益,促进农业技术创新的扩散。

二、社会因素2.1 农民教育水平和文化观念。

农民的教育水平和文化观念对农业技术创新的接受程度有着重要影响。

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民可能对新技术缺乏兴趣或者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应用。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农民对技术创新的认知和接受能力。

2.2 农村社会网络和信息渠道。

农村社会网络和信息渠道是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重要途径。

通过与社会组织、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建立联系,农民可以获取更多的农业技术信息和资源,加强学习和交流,促进技术创新的扩散。

政府可以鼓励建立农村社会组织网络,提供信息咨询和技术支持,促进农民之间的学习和合作。

三、政策因素3.2 产业化发展和市场化机制。

产业化发展和市场化机制可以有效促进农业技术创新的扩散。

通过发展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业企业与科研机构、农民等多方合作,加强农业技术创新的转化和推广。

加强市场化机制的建设,鼓励企业投入农业技术创新,加大市场监管和保护农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

农业技术创新的扩散受到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政策因素的影响。

为了改进这些影响因素,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业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降低农业技术创新的成本;鼓励农民参与技术创新项目,提供经济奖励和补偿;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鼓励建立农村社会组织网络,提供信息咨询和技术支持;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大对农业技术研发的投入,提供补贴和奖励;发展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业技术创新的转化和推广;加强市场化机制的建设,保护农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

浅谈技术创新扩散模式

浅谈技术创新扩散模式

浅谈技术创新扩散模式作者:陈孝华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5年第16期摘要:在众多收购案例中,浙江吉利收购沃尔沃可以被看做是中国自主汽车品牌推行国际化战略,谋求技术创新的典型。

旨在通过此项收购案例浅谈技术创新扩散模式,以及对汽车行业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技术创新;扩散模式;吉利;沃尔沃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6-0285-02一、技术创新扩散模式技术创新扩散是技术创新通过一定的渠道在潜在使用者之间传播、采用的过程。

技术创新扩散的模式按照企业技术创新扩散过程中知识产权转让的方式分为:内部扩散、合资扩散、转让扩散。

技术创新的内部扩散是指技术创新成果在企业内部进行扩散。

能实现内部扩散的往往是大型的企业集团或跨国公司,它们有许多家分厂、分公司或子公司,技术创新成果在企业内部扩散,没有发生知识产权的企业间转让,只是扩大了知识产权的使用范围。

合资扩散是通过建立合资企业来扩散创新技术。

采用这种方式一般是为了分散独家经营风险,或因受资源和条件限制而无法建立独资企业。

技术创新成果通过合资扩散,往往是把创新成果折合成股份与其他公司分享。

转让扩散是指在创新的技术上向第三者再次转让。

在扩散过程中,知识产权均发生了转移。

技术转让可以分为单纯出售软件的许可证方式及伴随商品与设备等硬件出售的技术转让方式。

二、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介绍始于1924年的沃尔沃汽车以优异的质量和性能在北欧享有很高声誉,特别是安全系统和能源方面,沃尔沃汽车公司更有其独到之处。

相比前者在技术方面的独到创新和悠久历史,吉利汽车于1997年才开始进入汽车制造行业,在2010年收购沃尔沃之时拥有20万辆整车、20万台发动机和15万台变速箱的生产能力。

由于起步较晚和技术方面的欠缺,吉利汽车一般占据着汽车市场低端位置。

为了拓展其产品到中高端市场,吉利汽车强烈渴望品牌和技术升级。

2010年,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成功将北欧豪华汽车品牌沃尔沃纳入旗下,成为其全资子公司。

从创新扩散理论看科技成果如何更好转化

从创新扩散理论看科技成果如何更好转化

2018·4山东经济战略研究津市科技发展战略智库专家李春成近期结合E.M.罗杰斯所著《创新的扩散》一书所阐释的创新扩散理论,就如何做好成果转化应用、技术转移等方面工作进行了深入研究。

成果转化不完全是科学家的事情罗杰斯将创新扩散定义为创新在特定的时间段内,通过特定的渠道,在特定的社会团体成员里传播的过程,认为创新的扩散本质是人们对新事物主观评价的交互的社会过程,是社会变迁的普遍过程。

所以在作者的理论体系中,创新扩散除了创新本身的因素外,还包括沟通渠道因素、时间因素和社会体系因素共计四大因素,因此,创新扩散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成果转化应用或技术转移实质也是一个创新扩散过程,所以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显然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情,甚至主要不是科学家的事情。

一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成败、快慢,除了科学家技术专家,还需要企业家创业家、投资家金融家。

从社会传播学视角,还需要得到社会认可,或通过营销推广让用户接受,甚至还要考虑创新成果对社会价值、社会福利的正负影响。

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信息沟通是逐步减少信息不对称的过程罗杰斯明确指出,一项技术通常有两部分组成:硬件,实现此项技术的物理工具或材料;软件,提供给工具的信息。

正是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上,作者强调技术除了被物化的硬件部分,主要是由信息构成的,所以技术转让其实就是一个信息沟通的过程,而且这种信息沟通是双向的过程,双方或多方都应当参与到信息交换中去,以便建立对该项技术的相互认知和不断双向反馈。

成果转化应用、技术转让的过程,就是减少技术的不确定性的过程,就是减少信息不对称的过程,这也正是成果转化中不仅需要重视物化的硬件技术,更需要重视软件作用、更需要重视信息沟通的原因。

近期,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技术转移服务规范》国家标准,进一步明晰了技术转移概念,指出技术转移是指制造某种产品、应用某种工艺或提供某种服务的系统知识,通过各种途径从技术供给方向技术从创新扩散理论看科技成果如何更好转化天50需求方转移的过程。

企业创新专利技术扩散分析方法

企业创新专利技术扩散分析方法

企业创新专利技术扩散分析方法企业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而专利技术的扩散则是企业创新成果在市场上得以应用和推广的关键环节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种企业创新专利技术扩散分析方法。

专利技术的扩散是指将创新成果从科研阶段转化为市场应用阶段的过程。

在实际操作中,企业需要针对不同的产业和市场进行专利技术扩散的分析和策划,以确定如何最大限度地将专利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并获取经济效益。

首先,企业需要对所拥有的专利技术进行评估和分类。

评估可以从技术成熟度、市场需求、竞争对手等方面进行,以确定专利技术的商业潜力。

对于技术成熟度的评估,可以考虑专利技术的成熟度和可行性,确定其能否被市场接受和实际应用。

对于市场需求的评估,可以通过市场调研和分析,了解市场对该专利技术的需求情况。

对于竞争对手的评估,可以通过分析竞争对手的技术水平和专利技术布局,确定自身专利技术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其次,企业需要确定专利技术的商业化策略。

商业化策略包括技术转让、技术合作、自主开发等不同的方式。

对于技术转让,企业可以将专利技术出售或授权给其他企业,以获取权益收入或提高专利技术的市场渗透率。

对于技术合作,企业可以与其他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和利用专利技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对于自主开发,企业可以自己投入资源,通过自身研发和生产能力,将专利技术转化为实际产品或服务,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然后,企业需要制定专利技术的市场推广计划。

市场推广计划包括市场定位、推广渠道、营销策略等方面。

市场定位是指确定专利技术的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群体,以便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异化。

推广渠道是指确定专利技术的销售和传播渠道,以便迅速将专利技术推向市场。

营销策略是指通过广告宣传、促销活动等手段,提高专利技术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以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

最后,企业需要进行专利技术的监测和反馈。

监测是指对专利技术市场应用情况的持续关注和分析,以及竞争对手的动态监测,以及时调整和改进专利技术的市场推广策略。

论述创新与扩散的内容以及对新产品推广的启示

论述创新与扩散的内容以及对新产品推广的启示

文章标题:创新与扩散:新产品推广的成功之道一、引言在今天快速变化和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创新与扩散成为影响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新产品推广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对于创新与扩散的理解和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创新与扩散的角度出发,探讨新产品推广的成功之道,并提出一些个人观点和理解。

二、创新与扩散的内容1. 创新的理解和内涵在商业领域,创新指的是利用新的理念、方法、产品或服务,不断创造和提供价值,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

创新可以是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或管理创新等不同形式,它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源泉。

2. 创新的驱动力创新的驱动力来自市场需求、竞争压力、科技进步等多方面因素。

在市场需求方面,消费者对于品质、功能、体验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变化,这就需要企业不断进行产品创新以满足需求。

竞争压力也迫使企业进行不断创新,以在市场中占据竞争优势。

3. 创新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创新可以分为渐进式创新和突破式创新。

渐进式创新是在已有产品或服务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优化,而突破式创新则是通过引入全新的技术、理念或模式,彻底改变市场格局。

4. 扩散的过程和影响扩散是指创新成果在市场中推广和传播的过程。

扩散的速度和方式会直接影响创新成果的成功与否。

扩散过程中的市场反馈、消费者口碑等因素都对创新成果的推广具有重要影响。

三、对新产品推广的启示1. 确定切实可行的推广策略针对不同类型的创新成果,要确定相应的推广策略。

对于渐进式创新,可以通过市场营销手段进行渐进式推广,而对于突破式创新,则需要更具创造性的推广策略,如引入潜在用户试用、展示新产品特点等。

2. 注重扩散过程中的反馈与调整在推广过程中,及时收集市场反馈,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想法,以便及时对推广策略进行调整和优化。

这有助于提高新产品推广的效果,降低推广的成本。

3. 注重口碑和用户体验口碑和用户体验在新产品推广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通过建立良好的口碑和提供优质的用户体验,能够在消费者中形成积极的推广效应,为新产品的市场推广奠定良好基础。

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综述

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综述

收稿日期:2012-01-27㊀㊀㊀㊀修回日期:2012-03-03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 基于TRIZ 理论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模式与管理方法研究 (编号:2010GXS 5D 19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 基于产业联盟的产业技术标准化路径与运作模式研究 (编号:10YJC 630246);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模式与管理方法研究 (编号:QC 2011C 063);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形成机理与培育路径研究 (编号:GZ 11D 209)㊂作者简介:王珊珊(1980-),女,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高新技术发展与战略管理;王宏起(1958-),男,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高新技术发展与战略管理㊂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综述*王珊珊㊀王宏起(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㊀哈尔滨㊀150080)摘㊀要㊀在明晰技术创新扩散的内涵基础上,对国内外技术创新扩散的研究文献进行全面的梳理,从技术创新特性及创新企业行为㊁采用者/消费者㊁网络结构㊁竞争合作㊁知识溢出㊁空间特征㊁宏观环境七个方面,综述了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总结出当前研究特点,并指出未来在产业创新网络的内部和外部扩散㊁政府作用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扩散的机理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㊂关键词㊀技术创新㊀创新扩散㊀技术扩散㊀扩散网络中图分类号㊀F 204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 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㊀1002-1965(2012)06-0197-05A Review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echnologicalInnovation DiffusionWANG Shanshan ㊀WANG Hongqi(School of Management ,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㊀150080)Abstract ㊀On clearing the meaning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iffusion ,this paper makes literature review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iffusion research.From seven aspects including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eatures and innovative enterprise behav-iors ,the adopter /consumer ,the network structure ,the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the knowledge spillover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acro -environment ,it summari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heir working mechanism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iffusion.Af-ter that ,it sums u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rrent research and points out the questions that need further study in the future such a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diffusion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network ,the mechanism of government roles on the innovation diffusion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ic alliance and so on.Key words ㊀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㊀innovation diffusion ㊀technology diffusion ㊀diffusion network0㊀引㊀言创新,主要包括技术创新㊁知识创新和管理创新,其中技术创新是一个国家/区域科技创新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决定因素㊂技术创新的鼻祖Schumpeter 将技术进步和创新过程分为发明㊁创新和扩散三个阶段,可见,只有实现了技术创新扩散,才能够真正体现技术创新的价值㊂随着国内外关于技术创新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顺应知识经济和全球化发展要求,技术创新扩散问题日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因而进一步明确技术创新扩散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㊁这些因素又是如何作用于技术创新扩散的过程和效果等问题,对于加强从微观创新主体到宏观扩散环境等一体化创新扩散管理㊁提高创新扩散水平具有重要作用㊂1㊀技术创新扩散的内涵根据美国学者Rogers 提出的 创新扩散理论 ,技术创新扩散是指技术创新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某种渠道第31卷㊀第6期2012年6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情㊀报㊀杂㊀志JOURNAL OF INTELLIGENCE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Vol.31㊀No.6June㊀2012在社会系统成员中进行传播并被成员接受的过程,技术创新扩散应具备三个要素:技术创新源㊁扩散媒介㊁采纳者㊂技术创新扩散既包括技术创新的水平转移,又包括垂直转移,水平转移是指一项技术在产业中实现的规模应用,垂直转移是指技术形态到消费品形态的转变[1]㊂从研究主题来看,技术创新扩散的研究包括技术扩散㊁产品扩散㊁知识扩散等,扩散的技术创新成果包括新技术㊁新产品和新知识等;其中,技术扩散是指技术在空间传播或转移[2],产品扩散主要是通过市场运作使新产品被消费者接纳,知识扩散主要是创新合作主体之间通过知识溢出来传播知识[1];以上都属于技术创新扩散范畴,并在技术创新扩散全过程的不同阶段发挥重要作用㊂2㊀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㊁实证检验和模拟仿真,总结如下㊂㊀2.1㊀技术创新特性及创新企业行为㊀技术创新自身的特性是创新扩散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创新得以扩散的基本动力,首先,只有能满足目标人群某种需求的技术创新成果才能够被市场接受,从而易于扩散;其次,较高的创新性和产品性能促使技术创新成果快速扩散;再次,技术创新成果不能太复杂和难以操作,否则,就会使其所包含的隐性知识越多,从而增大扩散的壁垒[3-5]㊂创新企业是技术创新扩散的源头,创新企业的市场行为如新产品目标市场的选择和促销时机㊁传播渠道的优越性等也会影响创新产品在市场中扩散的时间和效果[6,3]㊂另外,如果具有先发优势的创新企业希望达到垄断的效果,则会降低自身产品兼容性,阻止其它小厂商的产品扩散,可见,最先开展创新企业的产品兼容性会影响没有市场优势企业的产品扩散,从而影响其自身产品的市场占有率[7]㊂可见,从技术创新自身来看,一项基于市场需求导向的创新成果,其创新性越高㊁产品性能越优,越容易扩散,但是如果创新成果复杂度过高,则会造成扩散壁垒,不利于扩散;在企业层面,市场营销决策决定了产品的市场扩散水平,从企业间的竞争来看,先行创新的企业可通过改变其产品兼容性,影响后发企业的产品扩散㊂㊀2.2㊀采用者/消费者㊀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使一项技术及产品被众多的采用者/消费者使用,采用者/消费者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新扩散效果㊂采用者不同的地位角色影响创新扩散过程与速度,杨朝峰(2006)根据采纳行为的驱动力而非采纳时间,将采用者分为领导者和追随者,认为创新扩散的速度不是单调的,而是先升后降,最后收敛于领导者采用速度[8]㊂采用者/消费者认知和偏好决定了创新(产品)最终能否被接受㊂付晓蓉等(2011)提出消费者知识对创新属性感知与消费者使用意愿间关系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创新扩散[9];Alkemade等(2005)的研究发现:消费者根据他们的偏好及社会网络中的邻居决策,决定是否购买新产品[10]㊂采用者与非采用者之间的人际传播是创新得以扩散的重要条件,这是因为采用者能够影响非采用者采用新产品的决策㊂赵新刚等(2006)认为,当一项新产品投入市场后,对价格敏感程度低的潜在采用者是率先采用创新者,通过采用者对非采用者的宣传影响新产品扩散速度,在该过程中,新产品主要是通过人际交流网络传播的,广告等大众传媒的作用不大[4]㊂然而也有学者认为大众传媒和人际交流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只不过在技术创新扩散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如方亮等(2007)的研究表明:技术创新扩散在初期主要依靠大众传媒的力量,即创新通过广告的大力宣传和权威部门的认可迅速占领市场;而在发展阶段,则主要通过不断提供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形成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通过消费者之间的交流进一步扩展市场[11]㊂此外,人员流动也是人际传播的重要形式,廖志高等(2007)按照是否使用创新技术,将消费者分为使用者和非使用者两类群体,实证发现扩散速度与两类群体之间人员流动状况有关,成员是否流动㊁是单向还是双向流动都使创新扩散速度和市场最大需求量发生变化[12]㊂上述分析可总结为:第一,采用者/消费者的地位角色决定了其对待创新的采用态度㊁采用方式㊁采用行为驱动力等采用决策的差异,进而影响创新速度;第二,是否接受创新的决策,受采用者/消费者认知和偏好的影响;第三,先期采用者通过向非采用者的人际传播,能够加速创新扩散㊂㊀2.3㊀网络结构㊀技术创新扩散活动呈现出显著的网络特征,这是因为创新者㊁采用者等扩散行为主体作为网络节点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创新扩散网络,网络效应的存在加快了技术创新扩散㊂具体而言,网络结构影响网络节点关联㊁扩散方式㊁扩散距离㊁扩散路径和扩散程度㊂技术创新扩散网络是具有无标度和小世界特性的复杂网络㊂李守伟等(2007)认为:无标度网络使得创㊃891㊃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情㊀报㊀杂㊀志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31卷新易于在网络上扩散,小世界网络促使创新扩散的平均路径较短进而波及整个产业,较高的网络集聚系数使得创新被分享的程度加大[13];黄玮强等(2007)的研究也表明:在小世界网络上的创新扩散水平最高,创新扩散水平随网络随机性的增大而降低,说明扩散网络中个体派系的聚集程度决定创新最终累积采纳者比例[14]㊂网络中结构洞的存在为占据结构洞位置上的行为主体提供了控制重要资源和知识学习的机会,从而使结构洞创新扩散比网络中的其它部分更为显著,这一结论通过实证研究可以验证,例如Muñiz等(2010)发现:由于结构洞的存在,西班牙和欧盟高中技术部门扩散达到了平均以上水平,结构洞为各部门获取各种信息和竞争优势进而提高创新能力提供了机会[15]㊂创新的采用者/消费者自身又构成了一个社会网络,成为创新扩散网络中的局部网络,张晓军等(2009)认为不同的社会关系网络密度对创新扩散的影响取决于采用者对社会关系网和传媒网的依赖程度[17]㊂在采用者网络中,具有高连接度的主体往往决定了最终的创新扩散效果,这是因为他们能够影响其他潜在采用者的认知与决策,Delre等(2010)的研究表明:具有高度连接的agents对创新扩散的影响取决于他们能否告知大多数消费者,而非说服消费者采用创新[18]㊂然而,陈锟(2010)发现:种子顾客在消费者网络中的分布越分散,创新扩散所需要的时间就越短,网络平均节点度数的增加能够加速创新扩散[16]㊂在创新扩散过程中,采用者网络中异质性主体的存在及其数量会影响扩散速度,鲜于波等(2009)以技术标准扩散为例的建模仿真发现:市场上的异质性主体能降低标准扩散所需要的起始用户数,但如果某种标准拥有的较高网络效应异质性个体数量过多,会使先发优势和锁定不再成立[19]㊂综上,技术创新扩散的网络结构和关系等网络属性特征,对创新扩散的过程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同时因为网络的存在,加速了创新扩散;在创新扩散网络中,采用者/消费者作为局部网络,其网络中具有高连接度主体的信息传达㊁种子顾客的分散分布以及异质性主体的存在能够加速创新扩散㊂㊀2.4㊀竞争合作㊀从竞争视角来看,技术拥有企业间的竞争互动能够显著影响技术创新扩散的最终成败(张诚等,2009)[20];而对于两种竞争性技术或产品而言,两者之间显著的替代效应会降低各自的用户扩散速度(程鹏飞等,2010)[21]㊂在企业合作过程中,首先,合作伙伴的相似性和互补性成为创新扩散的基础,合作伙伴相似性及交流等对不同类型知识传播产生影响(Sherwood等, 2008)[22],合作伙伴互补性有利于提高市场接受度和产品创新扩散程度(Belderbos等,2006)[23]㊂然而,在现实中,市场上的创新企业或创新产品并不是单纯的竞争或合作关系,它们之间复杂多变的关系影响创新扩散的过程和效果㊂张林刚等以市场上的两类创新产品为例,认为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且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使得创新扩散可能存在竞争㊁互利共存和捕食三种作用模式,创新扩散过程在这三种模式之间转化,进而影响扩散效果[24]㊂由以上分析可知,技术创新扩散中,竞争企业的行为以及竞争性技术或产品的替代性,会影响创新扩散的速度和结果;而合作中的创新扩散则主要受到伙伴相似性㊁互补性㊁交流等因素影响;然而,很多情况下,竞争与合作行为同时存在,这使得创新扩散过程随时间推移而复杂多变,进而影响扩散效果㊂㊀2.5㊀知识溢出㊀技术创新扩散受知识溢出的影响,从国际投资活动来看,FDI㊁出口和进口是国际技术扩散的主要渠道,会产生显著的溢出效应,进而提高东道国的学习能力[25-27],如Branstetter(2006)研究了日本在美国FDI的溢出情况,发现:FDI和本国企业海外投资都是国际技术扩散的渠道[28];张经强(2009)的研究也表明:通过双边贸易产生知识溢出,可以使进口国在国际技术扩散中受益[29]㊂然而,溢出效应取决于知识主体间的知识差距及其吸收能力㊂如果知识主体之间的高低位势差距过大,将使知识扩散缺乏动机和动力,从而影响扩散速度和程度(李莉等,2007)[30];同时,知识主体之间的文化冲突和差异等因素阻碍知识扩散(孙耀吾等, 2010)[31]㊂从吸收能力来看,吸收能力越强的知识主体和地区,将放缓知识溢出空间衰减的速度,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溢出(陈傲等,2010)[32],进而加速创新扩散㊂窦丽琛等(2004)的研究也表明:中国仅有少数较发达地区能够享受到更先进地区的技术溢出效应,落后地区未能很好地获取溢出效应主要是受制于有限的 吸收能力 [33]㊂可见,知识溢出是技术创新扩散的重要方式,投资活动和双边贸易等扩散渠道会产生显著的知识溢出效应进而加快了技术创新扩散,同时扩散活动各方的知识差距和吸收能力是影响知识溢出和扩散效应的重要因素㊂㊀2.6㊀空间特征㊀从地理位置来看,空间距离越短,越有利于技术创新扩散,因此集聚能够有效地促进扩散㊂MacGarvie(2005)利用专利引用量测度国际技术扩散,认为技术与资源在空间上邻近以及语言相通等㊃991㊃㊀第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王珊珊,等: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综述因素有助于国际技术扩散[34]㊂Mari等(2004)界定了技术扩散的空间尺度,提出高新技术企业在空间上邻近可以加快扩散速度[35]㊂从区域内部构成体系来看,各城市规模不同造成城市功能等级的差异,形成创新扩散的空间梯度,促进创新沿梯度扩散,徐雪琪等(2008)的实证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间的创新扩散强度与城市规模等级之间存在很强的空间关联性,创新在各城市间呈现等级扩散的模式,加强城市间的交通㊁信息网络建设有利于加速创新扩散[36]㊂各区域之间的差异性也对技术创新扩散产生重要影响㊂除了空间距离因素,技术创新扩散还受到由空间距离所带来的各区域产业联系和技术差距的影响㊂周密认为,技术空间扩散受到空间距离㊁技术差距和产业联系等因素影响,其中空间距离所产生的空间依赖性和产业联系与技术扩散正相关,技术差距与技术扩散负相关;从影响程度上看,产业联系对技术扩散的影响最大,空间距离对技术扩散的影响次之,技术差距对技术空间扩散的影响最小[37]㊂根据上述分析,地理上的接近有助于创新扩散,创新通常沿着空间梯度扩散,不同区域的空间距离㊁产业联系和技术差距,都会对创新扩散产生重要影响㊂㊀2.7㊀宏观环境㊀从宏观环境来看,宏观经济增长对于技术或产品用户扩散速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程鹏飞等,2010)[21]㊂朱恒源等也发现,在一个社会经济系统中,经济发展水平越高㊁人口流动性越大,创新扩散的速度越快;而地区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越强㊁人口受教育程度越高,创新越不易扩散[38]㊂另外,一个地区的政策制度㊁法规以及市场规范程度等会对创新扩散产生重要的影响(陈劲等, 2008)[3]㊂周密提出,作为技术扩散形成的要素之一,政府技术投入对技术扩散具有重要意义[37]㊂赵骅等也认为政府要有层次性地对参与到技术创新扩散活动中的企业给予政策与资金方面的支持,形成一种层次鲜明㊁有差别的支持结构,才能更有效地激励创新扩散[39]㊂随着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对于环境管制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学者们也越来越关注绿色技术创新扩散问题,多数学者认为全球环境管制与绿色技术扩散密切相关(童昕等,2007)[40];还有学者提出只有政府执行严格的排放限制政策时,才能促进污染控制技术的快速扩散(Popp,2010)[41]㊂另外, Los等(2009)以汽车二氧化碳排放技术为例,研究发现技术扩散率根据汽车细分市场(如汽油和柴油)不同而具有差异性[42]㊂从宏观层面来看,经济发展水平㊁人口流动㊁市场环境等因素影响创新扩散速度和效率,而政策法规等措施通过对创新扩散的激励和规范,促进了公益性或产业重要技术创新的扩散㊂3㊀结㊀语技术创新扩散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㊂与技术创新扩散影响因素相关的研究有如下特点:一是在研究问题上,覆盖了从技术㊁产品到市场的技术创新扩散全过程管理;二是研究对象的多元化,包括产业(网络)㊁集群㊁联盟㊁业㊁新产品㊁采纳者/消费者等,既体现了技术创新扩散的宏观特征,又能考虑微观个体行为;三是在研究方法上,注重通过定性描述㊁定量分析㊁建模仿真和实证研究,更加深刻㊁准确地揭示各种因素影响技术创新扩散的方式与规律㊂根据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升级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突破要求,未来将在以下方面加强研究:一是从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出发,结合国家创新战略,深入研究产业创新网络的内部和外部扩散规律与关键影响因素二是随着产业创新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牵引的趋势日益增强,还需要从宏观层面,进一步揭示政府对联盟创新扩散的作用机理,为政府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技术创新扩散㊁推动产业整体创新提供理论支持㊂参考文献[1]㊀纪占武,卢锡超.产业技术扩散的知识重构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8):33-37[2]㊀黄静波.国际技术转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5-16[3]㊀陈㊀劲,魏诗洋,陈艺超.创意产业中企业创意扩散的影响因素分析[J].技术经济,2008,27(3):37-45[4]㊀赵新刚,闫耀民,郭树东.企业产品创新的扩散与采纳者的行为决策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6,14(5):98-103 [5]㊀王开明,张㊀琦.技术创新扩散及其壁垒:微观层面的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5,23(1):139-143[6]㊀Delre S A,Jager W,Bijmolt T H A,Janssen M A.Targetingand Timing Promotional Activities:An Agent-based Model for the Take off of new Product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7,60(8):826-835[7]㊀鲜于波,梅㊀琳.间接网络效应下的产品扩散 基于复杂网络和计算经济学的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9,12(1): 70-81[8]㊀杨朝峰.基于领导者 追随者混合结构模型的创新扩散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9):82-86[9]㊀付晓蓉,赵冬阳,李永强,等.消费者知识对我国信用卡创新扩散的影响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2):120-131 [10]Alkemade F,Castaldi C.Strategies for the Diffusion of Innova-㊃002㊃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情㊀报㊀杂㊀志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31卷tions on Social Networks[J].Computational Economics,2005, 25(1-2):3-23[11]方㊀亮,龚晓光,肖人彬.技术创新扩散的元胞自动机仿真[J].系统仿真技术,2007,3(2):82-89[12]廖志高,徐玖平.一类技术创新扩散模型的稳定性及其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8):65-74 [13]李守伟,钱省三,沈运红.基于产业网络的创新扩散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07,28(4):49-54[14]黄玮强,庄新田.网络结构与创新扩散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25(5):1018-1024[15]Muñiz A S G,Raya A M,Carvajal C R.Spanish and EuropeanInnovation Diffusion:A Structural hole Approach in the Input-output Field[J].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10,44(1):147-165[16]陈㊀锟.种子顾客的网络分布对创新扩散的影响[J].管理科学,2010,23(1):38-43[17]张晓军,李仕明,何㊀铮.社会关系网络密度对创新扩散的影响[J].系统工程,2009,27(1):92-97[18]Delre S A,Jager W,Bijmolt T H A,Janssen M A.Will itspread or not The Effects of Social influences and Network To-pology on innovation diffusion[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0,27(2):267-282[19]鲜于波,梅㊀琳.主体异质性㊁小世界网络与间接网络效应下的标准扩散 基于agent计算建模的研究[J].管理评论, 2009,21(3):65-72[20]张㊀诚,林㊀晓.技术创新扩散中的动态竞争:基于百度和谷歌(中国)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12):122-132 [21]程鹏飞,刘新梅.经济增长㊁替代效应及规制对电信发展的影响 基于创新扩散的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0(1):53-59[22]Sherwood A L,Covin J G.Knowledge Acquisition in University-industry alliance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From a Learning Theory perspective[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8,25(2):162-179[23]Belderbos R,Carree M,Lokshin plementarity in R&DCooperation Strategies[J].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2006,28(4):401-426[24]张林刚,陈㊀忠.基于Lotka-Volterra模型的创新扩散模式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6):73-76 [25]Hamida L B,Gugler P.Are There Demonstration-related Spillo-vers from FDI:Evidence from Switzer[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9,18(5):494-508[26]Bwalya S M.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echnology Spillo-vers: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Analysis of Manufacturing Firms in Zambia[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6,81(2):514-526[27]Ciruelos A,Wang M.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Diffusion:Effects of Trade and FDI[J].Atlantic Economic Journal,2005, 33(4):437-449[28]Branstetter L.I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 Channel of Knowl-edge Spillovers Evidence from Japan s FDI in the United States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6,68(2):325-344[29]张经强.我国区域技术扩散效应: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27(11):1651-1655 [30]李㊀莉,党兴华,张首魁.基于知识位势的技术创新合作中的知识扩散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4):107-112[31]孙耀吾,卫英平.联盟企业知识波扩散效应及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5):142-149 [32]陈㊀傲,柳卸林,程㊀鹏.知识溢出空间扩散过程的实证检验 以追踪一类专利扩散为线索[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31(12):96-101[33]窦丽琛,李国平.技术创新扩散与区域生产率差异 对中国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4,22(5):538-542 [34]Mac Garvie M.The Determinants of International KnowledgeDiffusion as Measured by Patent Citations[J].Economics Let-ters,2005,87(1):121-126[35]Abreu M,De Groot H L F,Florax R J G M.Spatial Patterns ofTechnology Diffusion:An Empirical Analysis Using TFP.Tinber-gen Institute Discussion Paper No.04-079/3.2004.7:1-33 [36]徐雪琪,程开明.创新扩散与城市体系的空间关联机理及实证[J].科研管理,2008,29(5):9-15[37]周㊀密.非均质后发大国技术空间扩散的影响因素 基于扩散系统的分析框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6):63-67[38]朱恒源,刘㊀广,吴贵生.城乡二元结构对产品扩散的影响研究:以彩电采用为例[J].管理世界,2006(4):66-72 [39]赵㊀骅,丁丽英,冯铁龙.基于企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扩散激励机制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8,16(4):175-181 [40]童㊀昕,陈天鸣.全球环境管制与绿色创新扩散 深圳㊁东莞电子制造企业调查[J].中国软科学,2007(9):69-76 [41]Popp D.Exploring links Between Innovation and Diffusion:A-doption of NO X Control Technologies at US Coal-fired Power Plants[J].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10,45(3):319-352[42]Los B,Verspagen B.Localized Innovation,Localized Diffusionand the Environment:an Analysis of Reductions of CO2Emis-sions by Passenger cars[J].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2009,19(4):507-526(责编:王平军)㊃102㊃㊀第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王珊珊,等: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综述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综述作者:王珊珊, 王宏起, WANG Shanshan, WANG Hongqi作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哈尔滨150080刊名:情报杂志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telligence年,卷(期):2012,31(6)1.纪占武;卢锡超产业技术扩散的知识重构研究[期刊论文]-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0(08)2.黄静波国际技术转移 20053.陈劲;魏诗洋;陈艺超创意产业中企业创意扩散的影响因素分析[期刊论文]-技术经济 2008(03)4.赵新刚;闫耀民;郭树东企业产品创新的扩散与采纳者的行为决策模式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管理科学 2006(05)5.王开明;张琦技术创新扩散及其壁垒:微观层面的分析[期刊论文]-科学学研究 2005(01)6.Delre S A;Jager W;Bijmolt T H A;Janssen M A Targeting and Timing Promotional Activities:An Agent-based Model for the Take off of new Products[外文期刊] 2007(08)7.鲜于波;梅琳间接网络效应下的产品扩散--基于复杂网络和计算经济学的研究 2009(01)8.杨朝峰基于领导者一追随者混合结构模型的创新扩散实证研究 2006(09)9.付晓蓉;赵冬阳;李永强消费者知识对我国信用卡创新扩散的影响研究[期刊论文]-中国软科学 2011(02)10.Alkemade F;Castaldi C Strategies for the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on Social Networks 2005(1-2)11.方亮;龚晓光;肖人彬技术创新扩散的元胞自动机仿真[期刊论文]-系统仿真技术 2007(02)12.廖志高;徐玖平一类技术创新扩散模型的稳定性及其应用[期刊论文]-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7(08)13.李守伟;钱省三;沈运红基于产业网络的创新扩散机制研究[期刊论文]-科研管理 2007(04)14.黄玮强;庄新田网络结构与创新扩散研究[期刊论文]-科学学研究 2007(05)15.Mu(n)iz A S G;Raya A M;Carvajal C R Spanish and European Innovation Diffusion:A Structural hole Approach in the Inputoutput Field 2010(01)16.陈锟种子顾客的网络分布对创新扩散的影响[期刊论文]-管理科学 2010(01)17.张晓军;李仕明;何铮社会关系网络密度对创新扩散的影响[期刊论文]-系统工程 2009(01)18.Delre S A;Jager W;Bijmolt T H A;Janssen M A Will it spread or not The Effects of Social influences and Network Topology on innovation diffusion 2010(02)19.鲜于波;梅琳主体异质性、小世界网络与间接网络效应下的标准扩散--基于agent计算建模的研究 2009(03)20.张诚;林晓技术创新扩散中的动态竞争:基于百度和谷歌(中国)的实证研究[期刊论文]-中国软科学 2009(12)21.程鹏飞;刘新梅经济增长、替代效应及规制对电信发展的影响--基于创新扩散的视角 2010(01)22.Sherwood A L;Covin J G Knowledge Acquisition in University-industry alliance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From a Learning Theory perspective[外文期刊] 2008(02)23.Belderbos R;Carree M;Lokshin B Complementarity in R&D Cooperation Strategies[外文期刊] 2006(04)24.张林刚;陈忠基于Lotka-Volterra模型的创新扩散模式研究[期刊论文]-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9(06)25.Hamida L B;Gugler P Are There Demonstration-related Spillovers from FDI:Evidence from Switzer 2009(05)26.Bwalya S 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echnology Spillovers: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Analysis of Manufacturing Firms in Zambia[外文期刊] 2006(02)27.Ciruelos A;Wang M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Diffusion:Effects of Trade and FDI 2005(04)。

创新扩散的例子

创新扩散的例子

创新扩散的例子包括:
1. 无人机配送服务:通过无人机技术,消费者可以在线下单后,无需等待,商品会通过无人机直接送达到指定位置。

这种创新的扩散使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更加便捷和高效。

2. 移动支付: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支付成为了一种新的支付方式。

通过手机上的支付应用,消费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支付,不再需要携带现金或银行卡。

3. 个性化定制:一些公司提供个性化定制的服务,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定制自己的产品。

例如,消费者可以在购买手机时选择不同的颜色、材质和功能。

4. Airbnb:在知晓阶段早期,Airbnb将Craigslist的用户群视作了一块肥肉,试图从中分一杯羹。

他们推出了一项功能:允许用户在Airbnb发布信息的同时,方便地将相同的信息内容复制一份同步发布到Craigslist上。

用户在Airbnb发布信息后,就会收到一封电子邮件,告知用户将该信息同时发布到Craigslist可以帮助您每月增加500美元的收入,您只需要点击这个链接,剩下的交给我们来为您完成。

这一做法日后被复制到了巴黎、伦敦、迈阿密等地。

以上例子仅供参考,如需更多创新扩散的例子,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咨询创新领域的专家。

扩散现象在科技创新扩散中的应用

扩散现象在科技创新扩散中的应用

扩散现象在科技创新扩散中的应用一、科技创新扩散现象概述科技创新扩散是指新科技从发明创造到被社会广泛接受和应用的过程。

这一现象在历史上多次发生,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每一次科技创新的扩散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科技创新的扩散不仅仅是技术的传播,更是观念、知识、技能和实践的传播。

1.1 科技创新扩散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扩散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创新本身、传播媒介、接受者和社会环境。

创新是扩散的起点,传播媒介是连接创新和接受者之间的桥梁,接受者是扩散过程的主体,而社会环境则为创新的接受和应用提供了条件。

1.2 科技创新扩散的应用场景科技创新的应用场景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工业生产: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

- 医疗健康:新医疗技术的发展改善了疾病治疗的效果,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 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得知识传播更加广泛和便捷。

- 环境保护: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科技创新扩散的理论基础科技创新扩散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创新扩散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和接受度理论。

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科技创新如何被社会接受和应用。

2.1 创新扩散理论创新扩散理论由罗杰斯提出,认为创新的扩散过程遵循一定的规律,包括知晓、兴趣、评估、试验和采纳五个阶段。

这一理论强调了创新特性、传播渠道和社会系统对创新扩散的影响。

2.2 社会网络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关注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网络,认为个体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和联系影响其对创新的接受。

社会网络的密度、中心性和结构洞等特征对创新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2.3 接受度理论接受度理论关注个体对创新的接受过程,认为个体的接受度受到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社会影响和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2.4 科技创新扩散的模型科技创新扩散的模型包括S形曲线模型、多级扩散模型和创新生命周期模型等。

这些模型描述了创新从出现到普及的动态过程,以及不同阶段的特征。

创新扩散 消费者的例子

创新扩散 消费者的例子

创新扩散消费者的例子创新扩散是指新的理念、技术、产品或服务从创新者传播到消费者的过程。

下面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0个关于创新扩散的消费者例子。

1. 智能手机的普及:随着智能手机的技术不断创新和降价,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使用智能手机。

这种创新扩散使得智能手机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网购的普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选择在网上购物。

这种创新扩散使得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极大地方便了消费者的生活。

3. 无人机的应用:无人机技术的创新扩散使得消费者可以利用无人机拍摄照片或者录制视频。

消费者可以将无人机用于旅游、摄影等领域,丰富了消费者的娱乐方式。

4. 虚拟现实的广泛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的创新扩散使得消费者可以通过虚拟现实设备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感觉。

消费者可以在家中使用虚拟现实设备进行游戏、观看电影等娱乐活动。

5. 科技产品的智能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产品开始具备智能化的功能。

例如,智能音箱可以通过语音控制来播放音乐、查询天气等,这种创新扩散使得消费者的生活更加便捷。

6. 电动汽车的普及:随着电动汽车技术的成熟和政府的支持,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选择购买电动汽车。

电动汽车的创新扩散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交通效率。

7. 无现金支付的推广:随着支付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使用无现金支付方式,如扫码支付、手机支付等。

这种创新扩散方便了消费者的支付方式,减少了携带现金的风险。

8. 健康管理的智能化:随着健康管理技术的创新扩散,消费者可以使用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设备来监测自己的健康状况。

这种创新扩散使得消费者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提高了生活质量。

9. 在线教育的兴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选择在线教育。

在线教育的创新扩散使得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提高了学习的灵活性。

10. 农业科技的应用:农业科技的创新扩散使得农民可以使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创新扩散理论梳理

创新扩散理论梳理

创新扩散理论梳理创新扩散理论是指新技术、新产品及新观念从原有的个体、团体或区域传播到其他个体、团体或区域的过程。

它是研究创新传播影响因素、传播速率和传播范围等问题的一种理论。

以下是创新扩散理论的梳理。

1. 创新源头创新源头指的是新技术、新产品或新观念的产生和发明者。

创新源头的特点是创新想法的产生、发明、创造和评估。

创新源头的作用是促进创新的产生和发展,推动创新普及和接受过程的开展。

2. 创新特征创新特征指的是新技术、新产品或新观念的技术成果、品质、经济效益和市场需求等方面的特点。

创新特征的作用是创新发明的重要标志,是判断创新实用价值和市场潜力的基础。

3. 创新传播过程创新传播过程是创新扩散的核心内容,它包括五个阶段:知晓、兴趣、评估、试用和采纳。

在知晓阶段,受众通过广告或朋友介绍等方式了解到创新品牌或产品。

在兴趣阶段,受众对创新品牌或产品感兴趣并希望了解更多信息。

在评估阶段,受众开始评估创新品牌或产品的实用价值和市场潜力。

在试用阶段,受众开始试用创新品牌或产品。

在采纳阶段,受众正式采纳创新品牌或产品,成为忠实用户。

4. 创新影响因素创新影响因素包括创新特征、社会特征、传播通道和受众特征等方面。

创新特征是创新扩散的基础,社会特征反映社会背景和文化影响,传播通道是创新扩散的媒介,受众特征指的是受众群体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

5. 创新扩散速率和范围创新扩散速率指的是创新从发明者到其他受众的传播速度和扩散范围。

创新扩散速率和范围与创新特征、社会特征、传播通道和受众特征等因素相关。

传播通道和受众特征决定了传播的速率和范围,而创新特征和社会特征则影响了受众接受和采纳的速度和扩散范围。

6. 创新扩散模型创新扩散模型是以创新特征、社会特征、传播通道和受众特征为基础而建立的数学模型。

其目的是预测和评估创新的扩散速率和范围,为品牌和产品的推广提供依据和参考。

流行的创新扩散模型有扭曲 Bell 曲线、双曲扩散曲线和 Logistic 曲线等。

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及其改进

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及其改进

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及其改进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技术创新扩散成为促进农业生产力提高的重要手段。

然而,技术创新的扩散并非一帆风顺,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影响因素并实施改进措施,可以更好地促进农业技术创新的扩散,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影响因素一:农民的认知水平农民的认知水平是影响技术创新扩散的重要因素。

在农村地区,部分农民对新的农业技术缺乏认知、理解不够,往往只接受自己熟悉的传统耕作方式,难以接受新技术。

因此,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应该将农业技术进行普及和宣传,让农民认识到新技术的重要性和优势,提高他们对新技术的认识水平,才能更好地推广新技术。

影响因素二:技术的适应性技术的适应性也是影响创新技术推广的一个重要因素。

技术不仅需要在实验室中进行研究,还需要在实际实践中进行应用和改进。

而实际使用过程中,技术必须适应不同的环境、气候和土壤条件。

因此,在推广新技术的过程中,要注重技术适应性的研究和实践,优先选择适合当地实际情况和资源状况的技术,使技术更能符合农民的需求。

影响因素三:政策的支持度政策的支持度对技术创新推广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政府在农业技术创新方面制定扶持政策,为农民提供资金、技术和培训等方面的支持,可以大大促进技术创新的扩散。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根据农民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有针对性地促进新技术的创新和推广。

影响因素四: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是影响技术擦亮扩散的因素。

在经济和技术相对落后的地区,农民对新技术的认识和了解程度较低,难以接受新技术,因此技术扩散的速度较慢。

并且,市场对技术创新的要求也不同,若经济不发达,市场需要的技术水平也就越低,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注重培育市场,推广新技术。

总之,认知水平、技术适应性、政策支持度和社会发展水平都是影响技术创新扩散的重要因素。

了解这些因素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推广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及其改进

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及其改进

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及其改进农业技术创新扩散是指农业技术从研发者到农民的传播过程。

农业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技术创新的扩散速度和范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改进措施。

第一,农民的接受能力和意愿。

农民的教育水平、文化程度、知识水平和意识形态对于农业技术创新的接受程度有着重要影响。

一些农民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对新技术持怀疑态度,不愿意尝试新技术。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和技能培训,增强他们对新技术的认知和接受能力。

第二,经济和市场因素。

农民基本上是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进行农业生产的。

如果新技术可以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农民就会更愿意采纳和推广。

农业技术的创新和扩散需要考虑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为农民提供经济激励和有效的市场机制,鼓励他们采用新技术。

政策和制度的支持。

政府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对农业技术创新的扩散起着重要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出台支持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的政策,提供农业技术创新的经费支持和相关政策法规,为农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政府还可以通过农村扶贫政策和社会保障机制,减轻农民推广新技术的风险和压力,鼓励他们参与农业技术创新和扩散。

第四,社会文化因素。

农民的价值观、文化传统和社会网络对农业技术创新的接受和扩散起着重要影响。

社会文化因素可以影响农民对新技术的态度、信任和接受程度。

农业技术创新的推广应该充分考虑社会文化因素,通过农民参与和社区动员,加强农村社会网络和农民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高农民对新技术的认同感和接受度。

农业技术创新的扩散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了推动农业技术创新的扩散,可通过提高农民的接受能力和意愿、考虑经济和市场因素、加强政策和制度支持以及充分考虑社会文化因素等措施来改进。

只有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实现农业技术创新的快速推广和应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简论技术创新扩散的两种演化机制及其关系

简论技术创新扩散的两种演化机制及其关系

简论技术创新扩散的两种演化机制及其关系杨勇华【摘要】The diffus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cludes "expanding" and "spreading" two aspects, corresponding to two different evolutionary mechanisms called "natural selection" and "adaptive learning". The two evolutionary mechanisms differ far from individual assumptions, the needof "record" intermediary, and the elimination of poor adaptable individuals out and the criteria of replicate success. However, the two mechanisms are intertwined in the proces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iffu-sion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ogether, they are in alphabetical order on time, are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you and me on space.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iffusion does require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two evolutionary mechanisms, neglecting or confusion is undesirable.%演化视角下的技术创新扩散包括“扩”和“散”两个方面,分别对应着“自然选择”和“适应性学习”两种不同的演化机制,二者在对个体的假设条件、是否需要“记录”中介、对适应性差个体的淘汰和复制成功的标准上均有所不同,但是在技术创新扩散过程中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重要作用,时间上不分先后,空间上难分你我。

市场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扩散影响分析

市场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扩散影响分析
资 源开发 战略 研 究”
企业技术创新扩散是在社会大系统中
进 行 的 ,扩 散 过 程 受 各 种 因 素 影 响 , 既有
企业技术创新扩散过程的内部因素,又受 外部环境影响和制约 ,市场因素就是影响
企 业 技 术创 新 扩 散 的重 要 因素 , 文 从市 场 下

中图 分 类 号 :F 7 文 献 标 识 码 :A 20
的变化。技术创新的商业化应 用特征决定
了既已存在的企业或消费者需 求必然直 接 对技术创新扩散活动产 生拉动作用。而潜 在 的需 求则不然 ,~方面 ,这种潜 在需 求
可 能是 已存 在于 消费者偏好 中,但尚未显
露 出来 , 因此 未 被 企 业 发 觉 ;也 可能 是 在
散 ,为本企业的技术创新找到 了生产成本
客 观上 要 求 企业 积极 采 用 新科 技 和新 工 艺 , 努 力 调 整 产 品 结 构 ,以 适应 市 场 需 求 结 构
国家 竞,提 合,现业 的 争 要在 综 争 体企 的 力 在高 合上提 综 力要 企 竞主 高 关 键 而 于
业的技术创新能 力,使企业真成为研发
投 入 的 主 体 、技 术 创 新 活 动 的 主体 和 创新
相互作 用的选择过程 ,技术创新成果在市
场 中得 到 广 泛 传 播 ,即 技 术 创 新 一 步步 地
实现其扩散过程。 我国学者蔡希 贤( 9 5) 19 从 内容上来界定 企业技术 创新扩散 ,认 为 它包括三个方面 :企 业之 间的扩散 ( 以采
成果应用的主体 。而技术创新 的真正意 义 在于技术创新扩散 ,通过 技术创新 的扩散 可延长企业技术 和产 品的生命 周期 ,分散 企业的风险。而技术创新企业通过技术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1.技术创新成果扩散的涵义和作用(1)技术创新成果扩散的涵义和性质1)技术创新成果扩散的涵义。

技术创新成果扩散是企业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式,将技术创新成果传播给潜在使用者的过程。

技术创新成果扩散有多种方式。

按照扩散主体范围的不同,技术创新成果扩散分为三个层面:①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成果扩散。

②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成果扩散。

③总体扩散。

企业内部的创新成果扩散主要是指将技术创新成果应用到企业内部的更大范围上,它将导致企业内部技术水平的提高;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成果扩散是指拥有技术创新成果的企业将技术创新成果传播给同一产业内的其他企业,它将导致产业内其他企业的技术水平的提高;总体扩散是指拥有技术创新成果的企业将技术创新成果既在企业内部扩散,也在企业之间扩散,随着总体扩散规模的扩大,将导致整个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2)技术创新成果扩散的性质。

技术创新成果扩散具有以下性质:第一,技术创新成果扩散是一种“教”与“学”的扩散。

技术创新成果扩散是拥有技术创新成果的主体向不具备技术创新成果的潜在接受者传播这种技术。

因此,为了使技术创新成果扩散得以实现,拥有技术创新成果的主体起码应教会技术创新成果的潜在接受者如何使用这种技术;而对于技术创新成果的潜在接受者来说,技术创新成果扩散实质上是一种“模仿”或“学习”的行为,它必须以学到这种技术,起码是学到如何使用这种技术为前提。

否则,技术创新成果扩散就不会真正得以实现。

第二,技术创新成果扩散需要有效的沟通。

由于技术创新成果扩散是在拥有技术创新成果主体和潜在接受者之间发生的行为,因此,需要进行交流与沟通。

并且,双方都必须在交流与沟通中达成了解与协作意愿。

否则,技术创新成果扩散也不能顺利实现。

第三,技术创新成果扩散能否实现的前提是顾客对因技术创新成果扩散而带来的产品的态度,顾客不愿接受的产品,其制造技术是不可能得到扩散的。

第四,技术创新成果扩散能否实现取决于技术创新成果拥有者和潜在接受者对实现技术创新成果扩散成本与收益的期望,即双方都要以对支付的成本和取得的收益满意为前提。

这是制约技术创新成果扩散实现与否的根本原因。

(2)技术创新成果扩散的作用总的来说,技术创新成果扩散的作用是给企业带来相应的“扩散效应”。

具体地讲,技术创新成果扩散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1)技术创新成果扩散延长了技术和产品的生命周期。

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所揭示的产品发展轨迹,创新企业可以利用自己和技术创新成果潜在使用者之间在技术发展上的差距,通过技术创新成果扩散,向潜在使用者转移技术创新成果。

在这一过程中,对技术创新成果提供者来说,本来业已走向成熟的技术及其产品又寻找到了新的市场,其生命周期在空间转移的同时得以延长。

2)技术创新成果扩散分散了企业的风险。

技术创新企业通过技术扩散,为本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找到了生产成本更低的新市场,使技术创新成果的应用领域扩大,也可以促进采用技术创新成果企业的发展,从而分散了由于本企业技术创新成果应用范围过窄、规模过小而蕴涵的风险。

3)技术创新成果扩散有助于形成“创新-转让-再创新”的良性循环。

对一项技术创新成果而言,要取得良好的创新效益,必须要实现批量生产。

否则,就会影响企业下一步的创新活动。

更为严重的是,技术创新成果还有可能在这种半闲置或闲置状态中,面临惨遭淘汰的局面。

因此,许多企业在技术创新成果的市场化选择上,会通过专利出售、技术授权等形式将技术创新成果在行业内扩散,以使技术创新成果能迅速收回投资,继续进行创新活动,始终保持创新能力。

4)技术创新成果扩散有利于形成有序的技术竞争规则,促进整个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技术创新成果扩散可以促进企业问的技术交流和技术合作,避免两败俱伤的“恶性竞争”,建立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新的竞争规则。

通过技术创新成果扩散,不仅可以为创新企业开启一个更广阔的市场,而且在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新竞争规则下,将技术创新成果的市场效益推向最大化,带动整个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2.技术创新成果扩散过程及其管理技术创新成果扩散过程包括提供技术创新成果过程、技术创新成果提供者与技术创新成果潜在使用者交流过程和采用技术创新成果过程三个过程。

对技术创新成果扩散过程进行管理,实质上是对上述三个过程及其转换的管理。

(1)提供技术创新成果过程及其管理提供技术创新成果的主体是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等,他们共同构成了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源。

提供技术创新成果的过程是指技术创新成果的拥有者分析、预测技术市场需求,制定和实施技术市场开发战略的过程。

对这一过程进行管理,实际上是拥有技术创新成果的主体对技术市场开发的计划、组织和控制,以达到实现自身技术创新成果扩散的目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拥有技术创新成果的主体应该主动做好大量的宣传工作和服务性工作,以让潜在采用者能够对技术创新成果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和使用。

具体地讲,就是要提供大量的信息服务,将有关技术创新成果的特点、性能、要求及应有的创新效益等信息传播给采用者,必要时,还要为采用者提供设备改装与调试,以及帮助其进行生产与营销管理等工作。

具体由技术创新成果拥有者提供怎样的服务,最终要通过双方的协商谈判来决定,在达成一致意见的基础上,双方签订正式的技术转让合同,明确规定好双方的权利和责任。

作为技术创新成果的拥有者,还要在采用者使用技术创新成果的过程中及时收集相关信息,以对技术创新成果做出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

(2)采用技术创新成果过程及其管理技术创新成果采用者一般是企业,也可能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等组织。

采用技术创新成果过程是技术创新成果的潜在使用者发现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认自身的技术需要,在多种可以选用的技术创新成果中进行评估与选择,最终做出采用哪种技术创新成果的过程。

对这一过程的管理,实际上是根据企业自身的需要,以最合理的方式和最合理价格选择最实用的技术。

因此,采用技术创新成果的企业首先要对自身所处的市场环境和自身的技术基础有一个客观明确的认识,这样,才能结合实际,在多种可以选用的技术创新成果中进行评估与选择,这一环节是决定采用者是否能通过技术创新成果引入获得良好的效益的关键。

第二要进行认真的评估与选择,评估和选择的重点是技术的适用性,一方面要分析即将引入的技术创新成果本身的发展前景和技术先进性程度,在这一点确定之后,还要分析、确定自身是否具备采用该项技术创新成果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资金、设备、人员等各个方面,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还要评估、分析采用的成本和方式,做出最后的采用决策。

第三要进行有关技术采用的谈判,达成一致后,进行合同的签订。

第四要注意搜集有关的技术创新成果的信息资料,因为技术创新成果的采用者也同时有可能是再次扩散的技术创新成果供应者,所以创新的采用者也要注重搜集采用技术过程中的有关信息,为改进技术和下一步的技术创新成果扩散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3)技术创新成果提供者与采用者之间的交流过程技术创新成果供应过程和采用过程在技术创新成果扩散过程中并不是两个彼此独立的过程。

它们之间的很多具体环节实际上是共同进行的,如有关技术信息的交流,服务的提供与接受服务等,都是由双方同时进行的。

这些工作的开展过程,也就是供应方与采用方之间的交流过程。

并且,一个技术创新成果供应者会同时与多个潜在采用者进行交流,而同一个采用者也可以与多个供应者进行交流。

交流过程在整个技术创新成果扩散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交流的成功与否、有效与否,会直接决定技术创新成果扩散过程的顺利与否和扩散效率及效益的高低。

3.技术创新成果扩散的中介渠道技术创新成果扩散的中介渠道对实现技术创新成果扩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扩散的中介渠道主要包括:(1)大众传媒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和其他出版物。

通过大众传媒,技术创新成果的信息资源可以同时在很多采用者和供给者之间进行快速传播。

大众传媒的特点是信息量大且覆盖面广,但不详细,专业性差。

(2)人际交流网络指通过人员之间的直接接触形成的社会信息交流网络系统。

如技术成果展览、现场参观、科技人员之间的交流等,人际交流网络可详细传播有关技术创新成果的专业化信息。

这是大众传播媒介所做不到的,其信息的精确度和可靠度也高于大众传媒。

但是,人际交流网络对参与该项工作的人员在专业水平、社会地位和教育背景等方面有相近性的要求。

(3)中介扩散机构中介扩散机构是以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为主要方式,建立创新供给者与采用者之间交流关系的经济技术实体。

中介扩散机构所掌握的信息量大,可同时将多个采用者和供给者联结起来,并能将交流成本分摊到它所提供咨询服务的各单位,因此中介机构能承担较大的交流成本,其交流能力也由于实行专业化与规模化经营而大大高于单个采用者或供给者的交流能力。

中介扩散机构在联结中小企业与创新供给者方面发挥的作用更大。

(4)电子信息网络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和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利用电子信息网络进行有关的技术创新成果信息的交流已经成为一种既方便又经济且高效的交流方式。

电子信息网络可以使一个技术创新成果供应者同时向众多的技术创新成果采用者提供有关技术创新成果的各种信息,同时,也可以使一个技术创新成果采用者很方便地与众多的技术创新成果供应者进行交流。

电子信息网络克服了由时间、距离等因素带来的交流的不利条件,可以使技术创新成果的供需双方随时沟通。

但是电子信息网络对企业提出的专业要求和对社会提出的配套条件较高,这就为在近期内推广电子信息网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然而,电子信息网络仍然是技术创新成果扩散中介渠道的发展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