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先生_名人故事

合集下载

人民艺术家老舍_名人故事

人民艺术家老舍_名人故事

人民艺术家老舍
人民艺术家老舍
1966年8月24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我国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逝世,终年67岁。

1978年6月3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为老舍先生举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仪式。

老舍先生原名舒舍予,北京市人,1899年出生于城市贫民家庭。

抗日战争时期,老舍先生曾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周总理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为团结和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参加抗日宣传等方面的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后来到美国讲学并进行创作。

1949年应召回国后,老舍先生热情地投入新中国的各项工作,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

老舍先生是著名作家。

他把一生贡献给了祖国的文学艺术事业。

他在创作上积极勤奋,著作丰富。

解放前,他写了《骆驼祥子》等许多文学作品,对旧社会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给了他新的艺术生命,他以高度的创作热情,夜以继日地工作,创作了话剧《龙须沟》、《春华秋实》,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和其他各种形式的许多文艺作品,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喜爱,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被荣称为“人民艺术家”。

入学——现当代名人传记之老舍自传

入学——现当代名人传记之老舍自传

入学——现当代名人传记之老舍自传【名家档案】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_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

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

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

194_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

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

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

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

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在我小的时候,我因家贫而身体很弱,我九岁才入学。

因家贫体弱,母亲有时候想叫我去上学,又怕我受人家的欺侮,更怕交不上学费,所以一直到九岁我还不识一个字。

说不定,我会一辈子也得不到读书的机会,因为母亲虽然知道读书的重要,可是每月间三四吊钱的学费,实在让她为难。

母亲是最喜脸面的人。

她迟疑不决,光阴又不等待着任何人,荒来荒去,我也许就长到十多岁了。

一个十多岁的贫而不识字的孩子,很自然地是去做个小买卖——弄个小筐,卖些花生,煮豌豆,或樱桃什么的,要不然就是去当学徒。

母亲很爱我,但是假若我能去做学徒,或提篮沿街卖樱桃而每天赚几百钱,她或者就不会坚决地反对。

大师品菊_名人故事

大师品菊_名人故事

大师品菊“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不畏霜寒,独自怒放于秋风落叶之后,与梅、兰、竹一起合称花中四君子。

菊花以其高尚的情操和脱俗的气质倍受世人青睐。

在这深秋时节,欣赏大师品菊,可以陶冶身心,启迪心灵。

老舍先生的菊花神韵清奇,沁人肺腑。

在《养花》一文中,老舍写自己与菊花为伴,共计养了一百多种,三百多棵。

每到秋天,竟可以举办小菊展。

菊花培育期长,要整整伺候一年。

因此,老舍就得每天摆弄它们,正好和他的写作生活相调剂。

写一阵子出来浇浇水,搬搬盆,吸吸新鲜空气,活动活动腰腿,再进屋去写,如此循环,有劳有逸,脑子和身体得以轮流休息,得益不浅。

一年暴雨将邻家院墙冲垮,砸死菊花三十多种,一百多棵,老舍写在文章里深表惋惜,说:“全家都几天没有笑容!”张恨水先生的菊花玲珑俊秀,生动传神。

在《小紫菊》一文中,张恨水写道:“山野间有小花,紫瓣黄蕊,似金钱菊而微小。

叶长圆,大者有齿类菊,小者无齿类枸杞,互生茎上,其面积与花相称,娇细可爱。

一雨之后,花怒放,乱草丛中,花穿蓬蓬杂叶而出,带水珠以静植,幽丽绝伦。

”此时的菊花呈现出一种自然的吸引力。

张恨水不仅爱写菊,还常在菊花丛中散步,构思小说,以致友人们都说:“张恨水的作品得花之灵气。

”每当一部作品问世,张恨水总爱到花市买几盆菊花或到山上采野花,可见他对菊花一往情深。

冰心先生的菊花傲霜独立,美不胜收。

在《莫斯科的丁香和北京的菊花》一文中,冰心笔下秋天的首都,到处都能看到菊花。

中山公园一进门来,就不自觉地使人欢喜、赞叹。

这争妍斗艳的千百盆之中,有雪白的如“阳春白雪”,浅紫的如“美女穿珠”,金黄的如“桐花凤”;瓣的形状有勺瓣的如“陶然醉”,丝瓣的如“花田试马”,宽瓣的如“杏花春雨”。

冰心最喜欢的是白托红心的“踏雪寻梅”,黄里红面的“金阙芙蓉”,还有触手沾香的“香白梨”。

五彩缤纷的菊花,把首都点缀得绚丽多姿。

汪曾祺先生的菊花自然质朴,从容淡定。

在《菊花》一文中,他认为菊花品种甚多,北京菊花和南方的差不多,狮子头、蟹爪、小鹅、金背大红……南北皆相似,有的连名字也相同。

老舍的底色_名人故事

老舍的底色_名人故事

老舍的底色梅兰芳演《晴雯撕扇》,必定亲笔画张扇面,装上扇骨登台表演,然后撕掉。

画一次,演一次,撕一次。

琴师徐芝源看了心疼,有一回散戏后,偷偷把梅先生撕掉的扇子捡回来,重新裱装送给老舍。

老舍钟情名伶的扇子,藏了不少。

老舍也喜欢玩一些小古董,瓶瓶罐罐不管缺口裂缝,买来摆在家里。

有一次,郑振铎仔细看了那些藏品之后轻轻说:“全该扔。

”老舍听了也轻轻回:“我看着舒服。

”彼此相顾大笑。

此乃真“风雅”也。

老舍一生爱画,爱看、爱买、爱玩、爱藏,也喜欢和画家交往。

三十年代托许地山向齐白石买了幅《雏鸡图》,精裱成轴,兴奋莫名。

老舍爱画也爱花,他北京寓所到处是花,院里、廊下、屋里,摆得满满的,这才是真正的“舒庆春”。

古玩字画吹拉弹唱,读书人懂一点好,笔下的体验会多一些。

老舍的手稿我见过,谈不上出色,比不上鲁迅比不上知堂,也没有胡适那么文雅,但好在工整。

前些年有人将《四世同堂》手稿影印出版,书虽早已读过,还是买了一套,放在家里多一份文气,看着舒服。

这些年见过不少老舍书法对联、尺幅见方的诗稿或是书信等,一手沉稳的楷书,清雅可人。

他的大字书法,取自北碑,线条凝练厚实,用笔起伏开张,并非一路重按到底,略有《石门铭》之气象。

老舍的尺幅楷书,楷隶结合,波磔灵动,有《爨宝子》《爨龙颜》的味道,古拙,大有意趣,比大字更见韵味。

老舍早年入私塾,写字素有训练。

去年在合肥的拍卖会上见到一幅老舍的书法长条,六十年代的手书,内容是毛泽东诗词。

凑近看,笔墨自然蕴藉、浑朴有味,线条看似端凝清腴,柔中有刚,布局虽略有拘谨,但气息清清静静,落不得一丝尘垢,看得见宁死不屈的个性,看得出忠厚人家的本色。

课堂文学史上的老舍从来就不如时人笔墨中的老舍有趣。

住在重庆北碚时,有一次,各机关团体发起募款劳军晚会,老舍自告奋勇说过一段对口相声,选梁实秋先生做搭档。

这样有趣的人下笔才有真情真性真气,才写得了《赵子曰》,写得了《老张的哲学》,写得了《骆驼祥子》。

少年时我在安庆乡下读老舍的小说。

关于善良名人故事大全

关于善良名人故事大全

【导语】善良的、忠实的⼼⾥充满着爱的⼈,不断地给⼈间带来幸福。

下⾯是⽆忧考整理分享的关于善良名⼈故事⼤全,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舍帮助盲⼈谋⽣】 在他住的房⼦的不远处有⼀个破旧的庙宇,⾥⾯住的全是平⽇以乞讨、卖艺为⽣的盲⼈,将近40名。

但当时全国刚解放不久,⼈们的⽣活都不宽裕,连养家糊⼝都很不易,更别说有能⼒去接济他们了,因此他们的⽣活⾮常艰难,挨饿受冻是常有的事情。

每次⼀经过“瞎⼦庙”,他的⼼便隐隐作痛,想要尽⾃⼰的所能,帮助这些可怜的⼈。

但他也深知授⼈以鱼不如授⼈以渔的道理,简单的⼏次接济根本解决不了他们的根本⽣存问题,必须得给他们提供⼀份⾜以谋⽣的活计。

于是,他不顾外⼈的反对,暂时放下⼿头上的⼯作,花了近两年的时间,开始每天往返于家中与“瞎⼦庙”之间,把这些盲⼈都组织起来,并⾃掏腰包买了多件乐器,将其中那些会吹拉弹唱的,组成了⼀个乐团进⾏集中培训,给予合奏配合上的种种指导。

忙了⼀天,晚上回到家⾥,他还要熬夜为乐团写歌,编排适合他们演奏的曲⽬。

等这⼀切完成后,他⼜忙着联系演出单位和场所,并说服对⽅给予⼀定的演出报酬……⽽对于那些没有任何才艺和特长的盲⼈,他则通过各种关系,不惜降低⾝份到处求爹爹拜奶奶,最终靠着⾃⼰的“⾯⼦”和关系,把他们⼀个个安排进周边的橡胶⼚、⽪⾰⼚、印刷⼚和服装⼚⾥。

为此,他都跑烂了好⼏双布鞋。

好在他的努⼒和奔⾛有了成效,“瞎⼦庙”⾥⼏乎每个盲⼈都有了⼀份⾜以养活⾃⼰的⼯作。

因为有了稳定的收⼊,很多盲⼈的⽣活状况都发⽣了巨变,先后搬出了原先那个破旧的庙宇,住进街上条件更好的房⼦⾥,“瞎⼦庙”也从此被废弃。

这之后,每天晚上,当他下班从街上路过时,住在街上的盲⼈们都会不约⽽同地放下⼿中的活,点亮屋内的灯,然后站到各⾃的⼤门⼝前,只为跟他打个招呼,问声好,为他照亮门前的那段路,如同迎接⾃⼰的亲⼈归来⼀般。

⽽这⼏乎成了那条街上⼀道不变的温馨风景线,⼀直持续到他去世的那⼀天,从未错过⼀次。

名人的故事350字

名人的故事350字

名人故事1、鲁迅的故事在厦门大学教书时,鲁迅先生曾到一家理发店理发。

理发师不认识鲁迅,见他衣着简朴,心想他肯定没几个钱,理发时就一点也不认真。

对此,鲁迅先生不仅不生气,反而在理发后极随意地掏出一大把钱给理发师——远远超出了应付的钱。

理发师大喜,脸上立刻堆满了笑。

过了一段日子,鲁迅又去理发,理发师见状大喜,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领,满脸写着谦恭,“慢工出细活”地理发。

不料理毕,鲁迅并没有再显豪爽,而是掏出钱来一个一个地数给理发师,一个子儿也没多给。

理发师大惑:“先生,您上回那样给,今天怎么这样给?”鲁迅笑笑:“您上回马马虎虎地理,我就马马虎虎地给;这回您认认真真地理,我就认认真真地给。

”理发师听了大窘。

2、老舍的故事:老舍上小学那年,已经出嫁多年的姐姐,给小弟弟做了一双新袜子。

她兴高采烈地给老舍穿上了,看着弟弟一蹦三跳地去上学了。

可是弟弟放学回来时,她发现弟弟的脚上却是空空的。

她问老舍:“弟弟,你的新袜子呢?”老舍从书包里掏出那双新袜子,说:“老姐,我一出校门就脱掉了,我怕穿坏了。

我上学时穿,放学了就脱掉。

姐姐,我要和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比学习,不是比阔气。

”第二天上学,老舍仍穿着以前穿的旧袜子,头抬着上学去了。

走着走着,老舍想,我把鞋也脱下来,不就可以少磨些鞋底,于是,大街上多了一个光着脚走路的小小读书郎。

3、季羡林故事季老小时候很顽皮,打架很厉害,而且上课还偷看书。

“他的桌子上放着课本,桌底下偷看各种书。

他什么书都偷看。

在中学时代他把《金瓶梅》看了。

”此外,季老小时候文理偏科严重,高考数学百分制的考卷只考了4分,而且他的第一志愿居然是数学系。

有一年一位北大新生看见一个老头在报名处,就对他说:“大爷,你替我看一下行李,我去办手续。

”直到一个多小时后才回来。

次日当他在开学典礼上看到那老头坐在主席台上,一打听,他就是北大副校长著名学者季羡林时真的吃惊不小,对同学说:“就像个邻居大爷,一点也看不出来。

”4、杨绛的故事:中国著名社会学家,写过《乡土中国》的费孝通,和杨绛在是中学同学后来上了大学,俩人又成了校友。

最新老舍的名人事迹900字

最新老舍的名人事迹900字

老舍的名人事迹900字老舍曾经说:“我只有一只笔,这支笔是我的本钱,也是我的抗敌武器……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老舍的名人事迹,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老舍的名人事迹1坚强是一个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美好品格,但有些时候,纵使坚强在现实中破碎,也是一种伟大的悲壮。

我曾经读到过一篇中学生习作,作者写到老舍先生本可以再坚持一下,想对老舍先生说:“您应学会坚强。

”而且,因为老舍的去世,诺贝尔文学奖与他擦肩而过,成为国人长久的遗憾。

对此我不敢苟同。

老舍曾经生活在一个动乱不堪的年代,法治被无视,人权被践踏,国家领导人刘少奇都未曾逃过一劫,平民百姓中更是有许多无辜的人因为莫须有的原因遭到迫害。

在承受了无尽的折磨后,曾经怀着诗情画意写作的老舍也疲惫了,站在冰冷的湖水前,他满怀对现实的无奈和绝望,含冤而去,一颗文坛巨星从此陨落。

即使无法再欣赏温情的济南冬天,即使《茶馆》已成绝唱,即使那时诺贝尔奖的名单不能出现中国人的名字,老舍的文学生命已经永恒。

他无缘诺奖的缺憾,成为那个年代里永远无法绕开的伤痕,时刻昭示着后人不要再犯下愚蠢的错误。

他写下的作品,无论对黑暗旧时代的控诉,还是对温情的向往,永远在历史上闪耀光芒。

的确,中有坚强走过的人,他们以巨大的毅力度过了人生中最艰难困苦的时代,这值得歌颂,也值得赞美,值得作为坚强的典型。

但是这不意味着选择死亡的人,就是不坚强。

他们经历的苦难已经足够深重,活下去的人是勇者,没有活下去的人只是以尊严的方式成就了自己生命中最后的一点完整,昭示着灵魂的高贵。

何况,我们还不能忘记那些活过了人间浩劫的人,并不是每一个都是真正的意志坚强,有多少是狗苟蝇营,靠着苟且的卑躬屈膝,靠着给错误溜须拍马而生存下去。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作者借尼克父亲之口写道:“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我深以为此。

撰文说老舍不够坚强的人,恐怕连他经历痛苦的百分之一都未曾体会,不过是站在幸福的高点俯瞰他人仿佛可以走过的艰难险阻。

古今中外名人故事

古今中外名人故事

一、中国现代作家:文坛巨匠---老舍几十年的默默创作,几十年的热血挥洒.他手握尖笔抒写世态人情.他的语言生动幽默,他的情感真挚感人.风雨的洗刷使他从一名文艺界的小卒晋升为人人知晓的文坛巨匠.受迫害的车夫祥子,矛盾冲突尖锐的茶馆,他正是用那贴近百姓的笔墨筑就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民主战士---闻一多以笔的枪,镇压了反动派的嚣张;以诗的棒,打击了帝国侵略者的猖狂;以文的钟,唤醒了千万沉睡的国民;你的诗,“三美”俱在;你的心,永系国民;你的魂,与国同在;你的名,流芳千古!剑桥学子---徐志摩你的诗,如春风般,拂过心头,消散了,那萦绕的云雾;如清泉般,流过心羽,涤荡了,那班驳的污垢.一切都来而轻轻,去而悄悄,留下的,美丽而永恒.沈从文你用闭构造了一个只应天上有的美丽小城,有着朴素的居民,流淌不息的河流,传统的节日,那里是否是你梦想中的世外桃源?你用别具诗情画意、调淡雅清的笔调,唤醒了多少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使多少人迷失在那个田园式的边城中。

三毛1、沙漠中的仙人掌——三毛:台北。

香港。

撒哈拉。

一个孱弱的女子,背着她的行囊,带着她的思想,开始了她的流浪。

那瘦小的身影,在浩淼的沙漠中孤独但却坚定地前行。

于是,撒哈拉记住了她的笑容,她的坚强。

倾城。

背影。

我的宝贝。

她仿佛是一个生活在天堂的公主,纯真美好。

所以她的文字质朴,干净,透明得不含一丝杂质。

于是我们也记住了她,一个总是静静地呆在自己的文字世界里安静微笑的女子——三毛……2、沙漠中的靓丽——三毛:独自一人走进了荒无人烟的撒哈拉,在烈日炎炎的滚烫的沙丘上,展示着生命的坚韧;把寂寞夜晚一望无际的孤独,化作了感受恬静的幸福;带着东口人的口音,融入了热烈的土著居民的生活.3、流浪的孩子——三毛:她是叛逆的孩子,她去了很远的地方。

她带给我们大漠的故事;她告诉我们“我是为我的心”。

她牵着骆驼走来,又合上发黄的旧书而去。

她似一个飘渺虚无的梦,夜精灵一般的的女子,波西米亚长裙和黑色长发在摆动,她轻轻地说:“一定去海边”……三毛的心,是流浪的心,是自由的心。

老舍的名人事迹900字

老舍的名人事迹900字

老舍的名人事迹900字老舍曾经说:“我只有一只笔,这支笔是我的本钱,也是我的抗敌武器……今天在这给大家整理了老舍的名人事迹,接下来随着一起来看看吧!老舍的名人事迹1坚强是一个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美好品格,但有些时候,纵使坚强在现实中破碎,也是一种伟大的悲壮。

我曾经读到过一篇中学生习作,作者写到老舍先生本可以再坚持一下,想对老舍先生说:“您应学会坚强。

”而且,因为老舍的去世,诺贝尔文学奖与他擦肩而过,成为国人长久的遗憾。

对此我不敢苟同。

老舍曾经生活在一个动乱不堪的年代,法治被无视,人权被践踏,国家领导人刘少奇都未曾逃过一劫,平民百姓中更是有许多无辜的人因为莫须有的原因遭到迫害。

在承受了无尽的折磨后,曾经怀着诗情画意写作的老舍也疲惫了,站在冰冷的湖水前,他满怀对现实的无奈和绝望,含冤而去,一颗文坛巨星从此陨落。

即使无法再欣赏温情的济南冬天,即使《茶馆》已成绝唱,即使那时诺贝尔奖的名单不能出现中国人的名字,老舍的文学生命已经永恒。

他无缘诺奖的缺憾,成为那个年代里永远无法绕开的伤痕,时刻昭示着后人不要再犯下愚蠢的错误。

他写下的作品,无论对黑暗旧时代的控诉,还是对温情的向往,永远在历史上闪耀光芒。

的确,中有坚强走过的人,他们以巨大的毅力度过了人生中最艰难困苦的时代,这值得歌颂,也值得赞美,值得作为坚强的典型。

但是这不意味着选择死亡的人,就是不坚强。

他们经历的苦难已经足够深重,活下去的人是勇者,没有活下去的人只是以尊严的方式成就了自己生命中最后的一点完整,昭示着灵魂的高贵。

何况,我们还不能忘记那些活过了人间浩劫的人,并不是每一个都是真正的意志坚强,有多少是狗苟蝇营,靠着苟且的卑躬屈膝,靠着给错误溜须拍马而生存下去。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作者借尼克父亲之口写道:“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我深以为此。

撰文说老舍不够坚强的人,恐怕连他经历痛苦的百分之一都未曾体会,不过是站在幸福的高点俯瞰他人仿佛可以走过的艰难险阻。

名人故事:老舍的趣文_名人故事

名人故事:老舍的趣文_名人故事

老舍,原名舒舍予,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剧作家、小说家。

他的文笔幽默风趣,留下了许多妙趣横生的文章。

抗日战争期间,北新书局出版的《青年界》,曾向老舍催过稿,总编正是赵元任。

老舍在寄稿的同时,幽默地寄去了一封象诗一般的答催稿信,诗曰:
元帅发来紧急令,内无粮草外无兵!小将提枪上了马,《青年界》上走一程。

呔!马来!
参见元帅。

带来多少人马?两千来个字!还都是老弱残兵!后帐休息!得令!
正是:旌旗明日月,杀气满山头!
这首答催稿诗,有点戏曲味。

不用解释,编辑催稿的苦相,以及作者的自谦跃然纸上。

这封信自然是满足了编辑的催稿要求的。

还有一封写给林语堂的答催稿信,却没有能满足约稿者的要求。

诗曰:
今年非去年,正是鸡与狗。

去年有工夫,今岁则没有。

五年级上册第十三课中国近代文学名人Ⅱ之老舍

五年级上册第十三课中国近代文学名人Ⅱ之老舍

老舍网络课程老舍一、沧桑北京城燕京—元大都—北平—北京二、老舍(一)简介老舍(1899 年2 月3 日-1966 年8 月24 日),本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原姓舒舒觉罗氏,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

(二)代表作品《老张的哲学》《断魂枪》《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济南的冬天》《龙须沟》等(三)生平老舍,1899 年2 月3 日出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

父亲是名守卫皇城的护军,1900 年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巷战中阵亡。

从此,全家依靠母亲给人缝洗衣服和充当杂役的微薄收入为生。

老舍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

大杂院的日常生活,使他从小就熟悉车夫、手工业工人、小商贩、下等艺人、娼妓等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深知他们的喜怒哀乐。

大杂院的艺术熏陶,使他从小就喜爱流传于市井巷里的传统艺术(如曲艺、戏剧),为它们的魅力所吸引。

他从这样的环境中,接受了与现代中国大多数作家不同的生活教育和艺术启老舍网络课程蒙。

这些,都对他有极大的影响并在他的创作中留下鲜明的印记。

《老张的哲学》老张的哲学是“钱本位而三位一体”的。

他的宗教是三种:回,耶,佛;职业是三种:兵,学,商。

言语是三种:官话,奉天话,山东话。

他的……三种;他的……三种;甚至于洗澡平生也只有三次。

老张平生只洗三次澡:两次业经执行,其余一次至今还没有人敢断定是否实现,虽然他生在人人是“预言家”的中国。

第一次是他生下来的第三天,由收生婆把那时候无知无识的他,像小老鼠似的在铜盆里洗的。

第二次是他结婚的前一夕,自对的到清水池塘洗的。

这次两个铜元的花费,至今还在账本上写着。

至于将来的一次呢,按着多数预言家的推测:设若执行,一定是被动的。

简言之,就是“洗尸”。

猪肉贵而羊肉贱则回,猪羊肉都贵则佛,请客之时则耶。

为什么请客的时候则耶?耶稣教是由替天行道的牧师们,不远万里而传到只信魔鬼不晓得天国的中华。

老教师们有时候高兴请信徒们到家里谈一谈,可以不说“请吃饭”,说“请吃茶”;请吃茶自然是西洋文明人的风俗。

老舍离渝赴美背后的故事

老舍离渝赴美背后的故事

老舍:离渝赴美背后的故事1946年2月,与曹禺离开陪都重庆,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一年。

此事在陪都文艺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茅盾说:“老舍先生和曹禺先生,是我们民间文化人第一次出国的两个。

”那么,这次出国讲学的为什么会是老舍呢?老舍说:“大是《》被译成英文之故。

”关纪新在《老舍评传》中说:“这是因为抗战结束后,国际的文化交流趋于正常。

”蒋泥在《老舍之谜》中却是另一种看法:“老舍第二次长时间出国,是政治性产物。

”毋庸讳言,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而老舍之子舒乙却看到了更深层的原因,他在《作家老舍》中说“这次正式访问的背景相当复杂”。

的确,老舍赴美讲学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

近期《名人传记》讲述了老舍赴美背后的。

美苏博弈的阴影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球的政治格局逐渐明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渐渐形成了对垒局面。

他们在世界各地争相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

在中国,苏联人捷足先登。

1945年6月9日,前往苏联,参加苏联科学院成立二百二十周年纪念大会,在苏联参观访问了五十天,于日本投降后才回国。

回国后,他将访苏日记整理出版,题名为《苏联纪行》,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1945年应邀访苏的,还有著名左翼剧作家、物理学家丁西林。

与此同时,苏联对外文化协会还邀请了茅盾夫妇访苏。

美国人面对苏联咄咄逼人的态势,自然会做出相应的反应。

美国有一项称为“国际教育和文化交流计划”的援助项目,它始于1940年,最初只针对拉美国家。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加强了对中国抗战的援助,首次在西半球之外增添了对华关系项目,邀请在教育、公共健康、卫生、农业和工程学诸多领域的精英去美国作学术交流。

从1943年到1947年,共有二十六位中国有名望的知识分子,分四批应邀访美。

前三批被邀者,主要是知名大学教授,如金岳霖、费孝通、陈序经、杨振声、林同济、梅贻宝、严济慈、陶孟和等。

唯独最后一批,也就是1946至1947年度的入选者,不光有知名学者,还有知名的文艺家老舍、曹禺和叶浅予,他们分别作为中国界、戏剧界、美术界的代表人物而受到邀请。

名人故事-老舍的爱情故事

名人故事-老舍的爱情故事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之一,其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独到理解。

而在老舍的生活中,也有着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

老舍年轻时曾与一位名叫林丁子的女子相恋。

当时,老舍正在北京的一家报社担任编辑,而林丁子则是一位演员。

两人相识于一次文艺晚会上,彼此都被对方的才华和魅力所吸引。

不久之后,他们开始了一段热烈的恋情。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老舍和林丁子的感情并没有得到家人和社会的认可。

当时的社会风气非常保守,认为文学家和演员这样的职业是不正经的,而且老舍的家庭背景也并不富裕。

因此,他们的恋情遭到了周围人的反对和嘲笑。

尽管如此,老舍仍然坚定地爱着林丁子,并决定为她放弃自己的事业和家庭。

他辞去了报社的工作,离开了家乡,带着林丁子来到了上海。

在那里,他们开始了一段新的生活,一起创作、演出、旅行,过着自由自在的日子。

然而,好景不长。

由于各种原因,老舍和林丁子的感情逐渐出现了裂痕。

他们开始互相猜疑、指责对方,最终导致了分手。

老舍深感失落和痛苦,但他并没有放弃对爱情的追求。

他继续写作、演出,同时也开始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

几年后,老舍结识了一位叫做胡兰成的女子。

胡兰成是一位知名的女作家和文化人,她的才华和气质深深吸引了老舍。

两人开始了一段新的感情,并且很快结婚了。

胡兰成成为了老舍的妻子和伴侣,他们在生活和事业上相互支持和鼓励,共同走过了许多艰难险阻。

总的来说,老舍的爱情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和波折曲折。

他的坚持和执着让人敬佩,他的勇气和智慧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无论经历了多少挫折和磨难,老舍始终保持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这也是他成为一位伟大作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老舍的故事有趣的故事

老舍的故事有趣的故事

老舍的故事有趣的故事1、改稿奴才作家楼适夷有次去看望老舍。

“最近写些什么?”楼适夷问道。

满族出身的老舍笑着说:“我正在当‘奴才’,给我们的‘皇帝’润色稿子呢!”一阵大笑,方知老舍正接受一项新任务——为末代皇帝溥仪修改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

2、献丑作诗一次老舍家里来了许多青年人,请教怎样写诗。

老舍说:“我不会写诗,只是瞎凑而已。

”有人提议,请老舍当场“瞎凑”一首。

“大雨洗星海,长虹万籁天;冰莹成舍我,碧野林风眠。

”老舍随口吟了这首别致的五言绝句。

寥寥20字把8位人们熟悉并称道的文艺家的名字,“瞎凑”在一起,形象鲜明,意境开阔,余味无穷。

青年们听了,无不赞叹叫绝。

诗中提到的大雨即孙大雨,现代诗人、文学翻译家。

洗星海即冼星海,人民音乐家。

高长虹是现代名人。

万籁天是戏剧、电影工作者。

冰莹即谢冰莹,现代女作家,湖南人。

成舍我曾任重庆《新蜀报》总编辑。

碧野是当代作家。

林风眠是画家。

3、到济南站接黑衫女1933年秋,周铭洗任青岛圣功中学校长后,有事要去济南,因人生地不熟,许地山便打电报给在齐鲁大学任教的老舍请求迎接。

据老舍《敬悼许地山先生》一文中写到周铭洗。

“你记得给我打电报,叫我到济南车站去接周校长吗?多么有趣的电报啊!知道我不认识她,所以你教她穿了黑色旗袍,而电文是:‘×日×时到站接黑衫女!’当我和妻接到黑衫女的时候,我们都笑得闭不上口啊”。

就这样,由于许地山的关系,周铭洗与老舍及其夫人胡絜青相识于济南,后来成为终身挚友。

4、19岁当小学校长靠一位富有而善良的人的资助,老舍9岁进了小学。

老舍的小学同窗、后来的大学者罗常培形容他“一个小秃儿,天生洒脱、豪放、有劲,把力量蕴蓄在里面而不轻易表现出来,被老师打断了藤教鞭,疼得眼泪在眼睛里乱转也不肯掉一滴泪珠或讨半句饶。

”老舍考入北京师范学校后,更是样样出色,成了校长最得意的弟子。

所以他一毕业,才19岁便做了方家胡同市立小学的校长。

5、“最伟大的字——饭”老舍的生活一直不富裕,他曾说世界上“最伟大的一个字——‘饭’——给我时间与饭我能够写出较好的。

青春励志故事:人民艺术家老舍_励志故事

青春励志故事:人民艺术家老舍_励志故事

青春励志故事:人民艺术家老舍在伦敦西部的荷兰公园区圣詹姆士花园街31号,有一幢黑色的三层小楼,这里被英国文化部正式列为伦敦“名人故居”。

这幢挂牌的“蓝牌屋”,便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在英国居住过的地方,它吸引着各国人士的目光。

在英国得到“蓝牌屋”的30多个外国名人中,老舍是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中国人,他曾经在英国生活五年,他的创作生涯由此出发,在这里,他先后写出了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以及《二马》的前半部,从此踏上了几十年笔耕不辍,用独有的深度与幽默、纷繁与精彩影响后世的创作之路。

出身贫苦母亲是真正的老师在老舍一岁半的时候,八国联军野蛮地攻入北京城。

作为一位保护皇城的士兵,老舍的父亲顽强地坚守阵地,最后战死沙场,在那个年代里,父亲的早逝注定了这个家庭的清贫与寒苦。

老舍幼年营养不良,身体瘦弱,3岁时还不会说话。

等他渐渐长大了,母亲想让他上学,但是交不起学费。

直到9岁,老舍还是一个不识字的穷孩子。

后来,在一位亲戚的资助下,老舍才读上了私塾。

“从私塾到小学,再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20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

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在老舍的记忆里,母亲的手终年都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给人洗衣服,即使屠夫们送来漆黑如铁的布袜,她也洗得洁白。

晚上母亲守着一盏油灯,缝补衣裳一直到深夜。

母亲勤劳整洁、朴实宽厚、热情好客,这些印象深深地刻入了少年老舍的脑海中。

这些美好的品质在日后老舍的身上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由于生活困苦,老舍经常要饿着肚子去上学。

但他最爱,加上聪颖好学,能背大量的古文,和演讲更是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

当时学校实行复读班制,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在同一个教室里上课,老舍常常被指定做低年级同学的代课“小老师”。

小学毕业的这一年,老舍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一所重点中学,可是因交不起学费,第二学期他瞒着母亲,偷偷地报考了北京师范学校。

名人故事:老舍

名人故事:老舍

名人故事:老舍简介: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1899年2月3日生,北京人,满族。

笔名老舍。

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

1924年夏,应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邀请,赴英国讲授中文。

1929年夏,结束在英国伦敦大学的讲学,先后赴法国、荷兰、比利时、瑞士、德国、意大利游览。

1929年10月,抵达新加坡,在一所华侨中学任国文教员。

1930年回国。

1931年7月在北京和胡e青结婚。

1937年到武汉,受中共代表周恩来之邀,发起组织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并负责总务工作,其间,创作了大量抗战作品,创办“文协”刊物《抗战文艺》。

1946年3月,与剧作家曹禺应邀赴美国讲学。

根据见闻,梁启超提出东西文化各有所长,应取长补短,认为“救知识饥荒,在西方找材料;救精神饥荒,在东方找材料”。

由此可见,梁启超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并不因循守旧,而是采取宽容、崭新而开明的态度。

在欧洲游历期间,他还不失时机地学习了法文、英文、拉丁文。

梁启超在讲学的同时,勤于研究、写作,先后著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政治思想史》《先秦政治思想》等颇有价值的著作。

即使在病重期间,他仍从医院跑回家,继续编写《辛稼轩先生年谱》。

1949年12月回国。

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理事长、副主席,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华北行政委员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席,中印友好协会理事,中国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汉语拼音方案审订委员会委员,中朝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文联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对外文协常务理事,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常委。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巴顿随约翰·潘兴将军深入墨西哥镇压农民起义军,1917年初以中尉的身份凯旋归来。

当美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被派往法国,在圣米歇尔会战中表现非凡,被提升为上校,同时因为作战英勇和训练坦克部队有功获得嘉奖。

老舍与青岛的故事

老舍与青岛的故事

老舍与青岛的故事老舍在青岛的生活无疑是他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

1934年,老舍应邀前往国立山东大学讲学,他欣然前往青岛。

在青岛期间,他选择居住在黄县路的一座优雅的德式小楼中。

这栋楼的一层如今已经变成了一间纪念馆,精心展示了老舍的生平事迹和创作历程,让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作家的生平和思想。

在青岛期间,老舍潜心创作,写出了他的代表作之一《骆驼祥子》。

这部小说以他在北京的生活经历为背景,细腻地描绘了城市贫民的苦难和挣扎。

这部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被誉为现代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而且对老舍的创作生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声誉。

除了创作之外,老舍还在青岛期间积极参与了一些社会活动。

他参加了青岛文艺界的一些聚会和活动,与其他文化名人如洪深、萧红等也有过密切的交往。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老舍的文化生活,提供了一个了解当地文化和社会情况的窗口,也让他更好地了解了这座城市的魅力和特色。

虽然老舍在青岛的时间不长,但他在这座城市的生活经历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青岛的美丽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气息让他感到无比的吸引和着迷。

在老舍的笔下,青岛的影子和元素时常出现在他的作品中,他对青岛的描写和回忆充满了深情和怀念。

老舍的作品中,青岛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被生动地展现出来,让人们对这座城市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他的描写细腻入微,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注。

在老舍的笔下,青岛不仅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更是一个充满人情味和历史底蕴的地方。

老舍对青岛的感情也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他对青岛的描写不仅是对一个城市的回忆,更是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回顾。

在老舍的笔下,青岛成为了一个象征,一个代表他对生活、对人性、对历史的思考和探索的象征。

他的作品不仅是对青岛的赞美,更是对生活的赞美和思考。

【名人故事】老舍戒茶

【名人故事】老舍戒茶

【名人故事】老舍戒茶
老舍戒茶
巴金喜欢喝茶,却不太讲究,家家户户都有的白瓷杯,就是他的茶具。

泡的方法也简单,和农夫村妇一样,抓把茶叶,用开水一冲,味道自然也很一般。

而且,他喜欢把茶叶
丢在书柜里,这样,茶水就有了油墨的味道,外人实在难以下咽。

好友许四海就是制壶大师,真的痛骂巴金这样毁掉茶叶。

于是,他送来了他一只自造
的仿曼生壶,还专程从家里拎了一套紫砂茶具,为他演出茶艺。

还别说,制壶大师确实有一手,用特别的手法冲泡的茶,还未喝,香味已经在房间里
弥漫,巴金喜不自禁,一边喝一边感叹:“没想到这茶还真听许大师的话,说香就香了!”一口气喝了好几杯。

老舍则指出“吃饭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他讨厌一边吃饭一边文学创作,如果没茶,
喝多少水都真的不解暑。

赴美或出外体验生活,都不忘随身携带茶叶。

饮茶,可以说道就
是老舍一生的爱好。

他在《多鼠斋杂谈》说道:“存有一杯不好茶,我便能够万物静观皆倚。


一次,他到莫斯科开会,苏联人知道他的嗜好,特意为他准备了一个热水瓶。

老舍颇
为开心,赶紧泡好一杯茶,准备慢慢品。

没想到,刚喝了几口,一不注意,服务员端起杯
子给倒掉了,老舍很生气:“难道她不知道中国人喝茶是一天喝到晚的?”其实,这是东
西方茶文化的不同,人家以为老舍喝剩了,很体贴地倒掉呢。

后来,嗜茶例如命的老舍居然明确提出必须灌顶茶,原因就是物价升温,“不管我可否,近来茶价的升高已教导我常常起至一身大鸡皮疙瘩。

”粮食跌,茶也凑热闹,茶和粮
食的确一样关键,难怪老舍只是喊叫一阵,并不见到他真正戒茶。

名人故事之老舍_名人故事素材

名人故事之老舍_名人故事素材

名人故事之老舍老舍3岁那年,没了父亲,母亲靠给人洗衣服养活他。

到9岁,他还不识字,后半生就将是一个提篮沿街卖樱桃的小贩吧。

好心的刘大叔资助他。

供老舍上学。

中国多了一位作家。

刘大叔是有钱人,也是大善人。

他办贫儿学校、粥厂,把钱都施舍出去。

刘大叔后来出家为僧,人称宗月大师。

他坐化后,烧出许多舍利子。

宗月有个女儿,小时候。

老舍常去刘家玩,爱上了她。

海棠花开的时候,两个小儿女说过一句两句没有意思而甜美的话。

富小姐和胡同贫儿,身份相差太远,谈不上婚嫁,但知道她没有定亲,这让他安心。

后来,老舍出了国,刘小姐随父出家为尼。

过了好些年,老舍回国了,刘小姐成了暗娼。

其间,发生过什么事,无从推测。

可能那尼姑庵本来就不干净,刘小姐错入了虎口:或许她是一向吃好的穿好的惯了,为满足肉体,还得利用肉体,身体是现成的本钱……总之,一个黄花大闺女,想伴着青灯古佛过一辈子,哪有那么容易。

全世界都是嘿嘿冷笑的恶势力。

他千辛万苦地找到她。

她剪了发,脸上有很多粉和油,洗净了,大概像一个病中的产妇。

她始终不正眼看他,虽然脸上并没有羞愧的样子她应当有吗?他还爱她,但这爱成了苦酒,折磨他。

他们原本门不当户不对,现在仍如此,只是高低掉了个儿。

朋友看出他的悲痛来,没直说,假装闹着玩地暗刺他,意思是,她不配他。

她不配?她本来不是大小姐吗?她沦为赤贫,不也因为她父亲的慷慨施舍吗?而老舍,其实也是受益人之一呀。

不过,给是自愿的。

得到的人,不欠他们家什么。

反之,如果邀恩图报,那她就是无赖小人,受惠者会更加心安理得。

老舍没娶刘小姐是他想娶而刘小姐不肯,还是他根本没打算娶?他再爱她。

大概也不能把一个暗娼用大花轿接回家。

我们很难知道事情的真相了,他的记忆被打散了,放在他的小说里、里。

一幅最美的画,碎纸机里走一遭,也就变成纸屑,什么也拼不出来。

老舍34岁,才在朋友劝告下结了婚。

他一直记得她。

她是为弟弟们给虎妞下跪的小福子,祥子爱过她,这爱情不因为一个是车夫一个是暗娼,而稍减其美或者震撼。

老舍的主要相关人物故事情节

老舍的主要相关人物故事情节

老舍的主要相关人物故事情节
老舍是20世纪中国文坛上的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思考。

他笔下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深入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

在老舍的小说《茶馆》中,主人公王铁嘴是一个文艺青年,他为了赚钱来到北京,在一家茶馆里打工。

茶馆里的常客有许多名人,他们之间的对话和争吵充满了讽刺和幽默。

王铁嘴开始在茶馆里担任起了传话员的角色,他开始了解到了不同人物的生活和思想,这让他对社会的认识更加深刻。

在另一部作品《骆驼祥子》中,祥子是一个贫穷的农民,他在北京城里做轿夫,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努力地工作赚钱。

祥子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但是现实却总是无情地打击他。

在一次事件中,祥子失去了自己的爱人,并因此陷入了绝望。

他最终选择了抢劫并失败,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还有另一部著名作品《四世同堂》,描述了一家四代人生活在一个院落里的故事。

这个家族的祖先是一个富有的地主,但后来因为外界的变化,他们逐渐陷入了困境。

四代人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计划。

最终他们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最终家族瓦解。

这些作品中的人物都是非常典型的中国普通人,他们的生活和遭遇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

老舍的作品有很强的话语性和批判性,这让他成为了中国文坛上的重要人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舍先生
北京东城丰富胡同有一座小院。

走进这座小院,就觉得特别安静,异常豁亮。

这院子似乎经常布满阳光。

院里有两棵不大的柿子树(现在大概已经很大了),到处是花,这些花都是老舍先生和他夫人胡絜青
亲自侍弄的。

天气晴和,他们把这些花一盆一盆抬到院子里,一身热汗。

刮风下雨,又一盆一盆抬进屋,又是一身热汗。

老舍先生曾说:“花在人养。

”老舍先生爱花,真是到了爱花成性的地步,不是可有
可无的了。

汤显祖曾说他的词曲“俊得江山助”,老舍先生的文章也
可以说是“俊得花枝助”。

叶浅予曾用白描手法为老舍先生画像,四
面都是花,老舍先生坐在百花丛中的藤椅上,微仰着头,意态悠远。

这张画不是写实,意思恰好。

客人被让进了北屋当中的客厅,老舍先生就从西边的一间屋子走出来。

这是老舍先生的书房兼卧室,里面陈设很简单,一桌、一椅、一榻。

老舍先生腰不好,习惯睡硬床。

老舍先生是文雅的、彬彬有礼的,他与人握手时动作很轻,但是很亲切。

茶已经沏出色了,老舍先生执壶为客人倒茶。

据我的印象,老舍先生总是自己给客人倒茶的。

有时候,老舍先生正在工作,请客人稍候,你也不会觉得闷得慌。

你可以看看花。

如果是夏天,就可以闻到一阵一阵香白杏的甜香味儿。

一大盘香白杏放在条案上,那是专门为了闻香而摆设的。

你还可以站起来看看西壁上挂的画。

老舍先生藏画甚富,大都是精品。

所藏齐白石的画可谓“绝品”。

壁上所挂的画是时常更换的。

挂的时间较久的,是白石老人应老舍点题而画的四幅屏。

其中一幅是很多人在文章里提到过的“蛙声十里出山泉”。

“蛙声”如何画?白石老人只画了一脉活泼的流泉,两旁是乌黑的石崖,画的下端画了几只摆尾的蝌蚪。

画刚刚裱起来时,我上老舍先生家去,老舍先生对白石老人的构想赞叹不止。

老舍先生极其敬重齐白石,谈起来总是充满感情。

我所知道的一点白石老人的逸事,大都是从老舍先生那里听来的。

老舍先生谈这四幅屏里原来点的题有一句是苏曼殊的诗(是哪一句我忘记了),要求画卷心的芭蕉。

白石老人踌躇了很久,还是没有应命,因为他想不起芭蕉的心是左旋还是右旋的了,不能胡画。

老舍先生说:“老人是认真的。

”白石老人家里人口很多,每天煮饭的米都是老人亲自量,用一个香烟罐头。

“一下、两下、三下……行了!”——“再添一点,再添一点!”——“吃那么多呀!”有人曾提出把老人接出来住,这么大岁数了,不要再操心这样的家庭琐事了。

老舍先生知道了,给拦了,说:“别!他这么着惯了。

不叫他干这些,他就活不成了。

”老舍先生的意见表现了他对人的理解,对一个人生活习惯的尊重,同时也表现了对白石老人真正的关怀。

每年,老舍先生要把北京市文联的同人约到家里聚两次。

一次是菊花
开的时候,赏菊;一次是他的生日,我记得是腊月二十三。

酒菜丰盛而有特点。

酒是“敞开供应”,汾酒、竹叶青、伏特加,愿意喝什么就喝什么,能喝多少喝多少。

有一次,他很郑重地拿出一瓶葡萄酒,说是毛主席送来的,让大家都喝一点。

菜是老舍先生亲自掂配的。

老舍先生有意叫大家尝尝地道的北京风味。

我记得有一次有一瓷钵芝麻酱炖黄花鱼。

这道菜我之前从未吃过,以后也再没有吃过。

老舍家的芥末墩是我吃过的最好的芥末墩!有一年,他特意订了两大盒“盒子菜”,直径三尺许的朱红扁圆漆盒,里面分开若干格,装的不过是火腿、腊鸭、小肚、口条之类的切片,但都很精致。

熬白菜端上来了,老舍先生举起筷子:“来来来!这才是真正的好东西!”
老舍先生对文联的干部很了解,也很爱护。

当时北京市文联的干部不多,老舍先生对每个人都相当清楚。

他不看干部的档案,也从不找人“个别谈话”,只是从平常的谈吐中就了解一个人的水平和才气,比看档案要准确得多。

老舍先生爱才,对有才华的青年,常常在各种场
合称道,“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而且所用的语言在有些人听起来是有点过甚其词、不留余地的。

老舍先生不是那种惯说模棱两可、温吞水一样的官话的人。

我在市文联几年,始终感到领导我们的是一位作家。

他和我们的关系是前辈与后辈的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

老舍先生这样“作家领导”的作风在市文联留下很好的影响,大家都平等相处,开诚布公,说话很少有顾虑,都有点书生气、书卷气。

他的这种领导风格,正是我们今天很多文化单位的领导所缺少的。

老舍先生是北京市文联的主席,自然也要处理一些“公务”,看文件、开会、做报告(也是由别人起草的)……但是作为一个北京市文化工作的负责人,他常常想一些别人没有去想或想不到的问题。

北京过去有一些盲艺人,他们沿街卖艺,有时还兼带算命,生活很苦。

他们的“玩意儿”和睁眼的艺人不全一样。

老舍先生和一些盲艺人熟识,提议把这些盲艺人组织起来,使他们的生活有出路,别让他们的
“玩意儿”绝了。

为了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他把盲艺人请到市文联演出了一次。

老舍先生亲自主持,做了介绍,还特烦两位老艺人翟少平、王秀卿唱了一段《当皮箱》。

这是一个喜剧性的牌子曲,里面有一个人物是当铺的掌柜,说山西话。

有一个牌子叫“鹦哥调”,句尾的和声用喉舌做出有点像母猪拱食的声音,很特别,很逗。

这个段子和这个牌子,是睁眼艺人没有的。

老舍先生那天显得很兴奋。

北京有一座智化寺,寺里的和尚做法事和别的庙里的不一样,演奏音乐。

他们演奏的乐调不同凡响,很古。

所用乐谱别人不能识,记谱的符号是一些奇奇怪怪的笔道。

乐器倒也和现在常见的差不多,但主要的乐器却是管。

据说这是唐代的“燕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寺里的和尚多半已经各谋生计了,但还能集拢在一起。

老舍先生把他们请来,演奏了一次。

音乐界的同志对这活着的古乐都很感兴趣。

老舍先生也感到很兴奋。

老舍先生是历届北京市人民代表。

当人民代表就要替人民说话。

以前人民代表大会的文件汇编是把代表提案都印出来的。

有一年老舍先生的提案是:希望政府解决芝麻酱的供应问题。

那一年北京芝麻酱缺货。

老舍先生说:“北京人夏天离不开芝麻酱!”不久,北京的油盐店里有芝麻酱卖了,北京人又吃上了香喷喷的麻酱面。

1954年,我调离北京市文联,以后就很少上老舍先生家里去了。

听说他有时还提到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