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智慧流域关键技术研究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 中国水科院青年学术交流会

合集下载

陈雷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组建50周年院庆大会上的讲话

陈雷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组建50周年院庆大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同志们、朋友们: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刚刚闭幕、改革开放30周年即将到来的重要时刻,在我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深入实施的大好时机,在水利系统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大力推进水利发展与改革的形势下,今天,我们欢聚一堂,隆重庆祝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50华诞,回顾难忘历程,展望美好未来,共商推动水利水电科技进步大计。

在此,我代表水利部向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组建50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全体干部职工,以及全国广大水利科技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问候!向所有关心支持中国水利水电科技事业发展的国内外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50年前,为了建设我国水利水电科研中心,解决水利水电建设中面临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为大规模水利水电建设提供科技支撑,经国务院规划委员会研究决定,将性质相同、内容相近的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水利部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电力工业部水电科学研究院三家研究机构合并,组建了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半个世纪以来,在一代又一代水利水电科技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和不懈努力下,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逐步发展成为学科门类齐全、专业实力雄厚、专家人才荟萃的国内一流的综合性水利水电科研机构,成为水利水电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中坚力量,为推动水利科技进步,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是水利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50年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始终瞄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前瞻性、战略性、基础性水利水电科技问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强化支撑、引领发展,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转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在水资源领域,创建了水资源二元循环理论体系,建立了我国现代水资源评价和优化配置的理论和方法。

在防洪减灾领域,开发了洪水仿真、风险图绘制及风险评价等方法和技术,形成了洪旱灾害应急管理与处置的技术体系。

水利专家座谈会发言稿范文

水利专家座谈会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水利专家座谈会,共同探讨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

在此,我谨代表全体与会人员,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我国水利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首先,我想简要回顾一下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水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广大水利工作者团结奋斗,成功治理了黄河、长江、珠江等大江大河,解决了我国长期存在的洪涝灾害问题。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水利事业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为保障国家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下面,我就我国水利事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谈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加强水资源管理,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资源。

面对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等问题,我们必须加强水资源管理,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具体措施如下:1. 完善水资源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水资源规划、调配和保护。

2.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全民节水意识。

3. 加强水价改革,发挥市场机制在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二、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国家水安全的重要基础。

我们要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1. 加大对病险水库、水闸、堤防等薄弱环节的治理力度。

2. 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抗灾能力。

3. 推进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推进水利科技创新,提高水利事业发展水平水利科技创新是推动水利事业发展的关键。

我们要大力推进水利科技创新,提高水利事业发展水平。

1. 加大对水利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水利科技创新。

2. 加强水利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成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3.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水利技术和管理经验。

四、加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水利行业整体素质人才是水利事业发展的根本。

我们要加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水利行业整体素质。

2022年度长江流域水网建设与智慧水利技术交流研讨暨院所改革发展座谈会在贵阳召开

2022年度长江流域水网建设与智慧水利技术交流研讨暨院所改革发展座谈会在贵阳召开

2022年度长江流域水网建设与智慧水利技术交流研讨暨院所
改革发展座谈会在贵阳召开
佚名
【期刊名称】《长江科学院院报》
【年(卷),期】2022(39)10
【摘要】2022年8月24日,由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简称“长科院”)主办,贵州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承办的2022年度长江流域水网建设与智慧水利技术交流研讨会暨水利科研院所改革发展座谈会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会议旨在研讨长江流域水网建设与智慧水利技术的发展路径,交流各地取得的先进经验,充分发挥各单位的特色优势,加强沟通交流,提升合作水平。

【总页数】1页(PF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全国工商联纸业商会2006年度年会暨《2007中国纸业年度发展报告》发布会在上海召开/全国无碳复写纸技术交流会在郑州召开
2.2020年长江流域水旱灾害防御暨水工程联合调度工作座谈会在贵阳召开
3.全国电力系统耐磨件市场研讨暨技术交流会在贵阳召开
4.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工程施工系统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中国水利水电工程首届砂石生产技术交流会在贵阳召开
5.转轨双碳目标创新供热发展——2022双碳目标路径技术交流暨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利工程学术交流发言稿

水利工程学术交流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水利工程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未来发展方向。

在此,我谨代表我们团队,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在水利工程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

一、引言水利工程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水利工程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为了进一步推动水利工程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我们在此召开本次学术交流会。

二、水利工程领域的研究成果1. 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是水利工程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

近年来,我国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水资源规划与配置:通过对水资源进行科学规划与配置,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

例如,我国在黄河、长江等大型河流的水资源规划与配置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2)水资源调度:通过建立水资源调度系统,实现水资源的实时调度和优化配置。

例如,我国在三峡水库、南水北调等大型水利工程的水资源调度方面取得了成功经验。

(3)水资源保护:加强水资源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例如,我国在水资源保护、水污染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2. 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是保障水利工程发挥作用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在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方面取得了以下成果:(1)工程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率。

例如,我国在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中,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新材料,提高了工程质量。

(2)工程安全管理:加强工程安全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例如,我国在水利工程安全管理方面制定了一系列规范和标准,提高了工程安全管理水平。

(3)工程运维管理:建立健全水利工程运维管理体系,确保工程长期稳定运行。

例如,我国在水利工程运维管理方面,建立了完善的运行维护制度,提高了工程运维水平。

3. 水利工程信息化水利工程信息化是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和效率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我国在水利工程信息化方面取得了以下成果:(1)信息平台建设:建设水利工程信息平台,实现水利工程信息的集成和共享。

水利工程技术交流发言稿

水利工程技术交流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水利工程技术的发展与交流。

水利工程技术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我代表全体水利工程技术工作者,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水利事业发展的各位领导、专家和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一、水利工程技术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水利工程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水利行业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为保障国家水安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果。

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包括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生态等领域。

特别是近年来,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三峡工程等重大水利项目的建设,为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 水利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我国水利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

如:大坝安全监测、水工结构设计、水资源管理、节水灌溉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3. 水利行业标准体系不断完善。

我国水利行业标准体系逐步完善,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工作也在积极推进。

4. 水利行业人才培养取得丰硕成果。

我国水利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水利工程技术人才,为水利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水利工程技术面临的挑战虽然我国水利工程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1. 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问题。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严重,同时水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2. 水利工程老化失修。

随着工程年限增长,部分水利工程存在老化失修现象,安全隐患较大。

3. 水利工程建设成本高、工期长。

受地理环境、施工技术等因素影响,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成本高、工期长。

4. 水利工程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部分水利工程管理存在漏洞,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发挥。

三、水利工程技术发展方向针对上述挑战,我国水利工程技术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1. 优化水资源配置。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水电科研战红的今军团队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水电科研战红的今军团队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水电科研战红的今军团队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期刊名称】《中国水利》
【年(卷),期】2009(000)018
【摘要】@@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水科院)组建于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原水工研究室、水利部原水利科学研究院和原电力工业部水电科学研究院合并而成,原名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94年更名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总页数】2页(P234-235)
【作者】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作者单位】(Missing)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改革科研管理体制发挥科技支撑作用——访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原院长高季章 [J], 韦凤年
2.专家观点:北京节水空间很大——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陈绍军一席谈 [J], 李珂
3.专家观点:北京节水空间很大--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陈绍军一席谈 [J], 李珂
4.江西省水利科研机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在北京举行合作框架协议签字仪式[J], 无;汪邦稳(摄影)
5.访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研究中心副主任吕娟水利史学科研究硕果累累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利毕业论文中国水电工程技术创新实践与新挑战

水利毕业论文中国水电工程技术创新实践与新挑战

水利毕业论文中国水电工程技术创新实践与新挑战中国水电工程技术创新实践与新挑战水利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水电工程技术创新一直是水利领域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本文将从中国水电工程技术创新的实践和新挑战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水电工程技术创新的实践1. 加强科学研究与技术攻关中国水电工程技术创新始终重视科学研究与技术攻关,通过投入资金和人力资源,不断推动水电工程领域的创新。

例如,开展大规模的水力资源勘探与评估,探索新型的水电发电技术,加快水电站建设和装备更新等。

这些努力使得中国水电工程在世界上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2. 推动工程管理与智能化技术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水电工程管理逐渐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和机器人化。

通过引入先进的监测设备、远程控制系统、无人机等,实现了对水电工程的全方位监控与管理。

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了工程规划、设计和运营的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3. 推进新能源与水电的协同发展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中国水电工程技术创新将更加注重新能源与水电的协同发展。

通过建设水电与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互补的电力系统,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此外,还可以通过水电站的调峰功能,实现新能源的储能和平稳注入电网,为新能源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中国水电工程技术创新面临的新挑战1. 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增大水电工程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水体、土壤和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随着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增加,水电工程技术创新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压力的增大。

在开展技术创新时,需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采取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确保水电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2. 跨区域合作与资源整合难题中国水电工程的建设往往需要跨越不同的地理区域,涉及不同的地方政府和利益相关方。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面临着跨区域合作与资源整合的难题。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政府间的协调与合作,推动各方利益的平衡,形成合力,促进水电工程技术创新与发展。

智慧水利相关技术研究进展_智慧水利讲座PPT

智慧水利相关技术研究进展_智慧水利讲座PPT
➢ 智慧水利是以云计算为平台,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为终端,大数据为 核心应用的水利(水务)综合信息系统。
#3 应用实践与分析
一、基于物联网的水利信息化平台综合架构
二、水源地水质监控系统实践 1、关键技术与难点
二、水源地水质监控系统实践 2、工作亮点
亮点1:基于智能手机的水环 境自动巡查
手机进行现场视频、音频同步 交互传输,实现指挥中心远程 指令的可视对讲指挥的需求;
四、移动互联网
3、5G技术介绍
➢ 5G通俗的来讲就是一项无线通信技 术,可以通过无线电波传递交换数据, 高速度是它的最大特点,比如下载一 部1G的电影只要几秒钟,比现在我 们使用4G的网络有着数十倍的差别。
➢ 5G特点:高速度、泛在网、低功耗、 低时延、万物互联、重构安全。
五、大数据技术
1、什么是大数据
三、物联网技术 1、物联网的定义(Internet Of Things)
麻省理工
(1999,次提出)
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 频 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 、全 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 种种装 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 成的一个 巨大网络。其目的是让 所有的物品 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 ,方便识别和 管理。
➢ 中心思想:工程补短板、行业强监管,奋力开 创新时代水利事业新局面
➢ 其中特别指出:要加强水文监测站网、水资源 监控管理系统、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监督平台、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水利信息网络安全建 设,推动建立水利遥感和视频综合监测网,提 升监测、监视、监控覆盖率和精准度,建设水 利大数据中心,整合提升各类应用系统,增强 水利信息感知、分析、处理和智慧应用的能力, 以水利信息化驱动水利现代化。
(3)感知太湖
➢ 2010年,无锡市"感知太湖•智慧水利"项目通过中科院专家论证, 正式开始进入实施阶段。

水务青年座谈会发言材料

水务青年座谈会发言材料

水务青年座谈会发言材料尊敬的主持人、各位嘉宾和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够在水务青年座谈会上发表自己的见解。

今天,我想谈谈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以及我们作为水务青年的责任和使命。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然而,由于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速等因素的影响,全球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压力。

据统计,全球超过2亿人口无法获得干净的饮水,每年有约300万人因饮水不洁而死亡。

这不仅是一场人道主义危机,也是一场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

作为水务青年,我们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应该意识到水资源管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水务工作中。

首先,我们应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强水资源的智能化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对水资源的全面监测、分析和管理,以更有效地应对水资源的挑战。

其次,我们应该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利用。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树立节水意识,从小事做起,如修复漏水管道、合理使用水龙头等。

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和推广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式,如雨水收集利用、灌溉水的精细化管理等。

只有在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供应。

此外,我们应该加强水务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水资源管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通过举办水务知识讲座、开展水资源保护宣传活动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水资源的宝贵性和脆弱性,从而改变他们对水资源浪费和污染的行为,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水资源的良好氛围。

最后,作为水务青年,我们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推动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

我们可以参加志愿者活动,为贫困地区提供干净的饮水设施;我们可以参与环境保护组织,推动水体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

通过自己的行动,我们可以为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保护地球的蓝色家园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座的各位都是未来的水务领域的中坚力量,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共同努力,推动水资源管理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

从智慧地球到智慧流域

从智慧地球到智慧流域

基础网络支撑层:该层是融合网络通信技术的保障,包括无线传感网、P2P网络、网格计算网、
云计算网络。这些网络通信技术为流域的互联互通奠定了基础。
.237.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障箜±届青年学水挛流会论文集 基础设旌层:该层主要包括Intemet网、无线局域网、3G等移动通信网络。 应用服务平台层:该层是综合应用各类面向视频、音频、集群调度、数据采集信息,构建面向
水利专业应用的服务平台,主要包括基于多源耦合的气象水文信息保障平台、二元水循环及伴生过 程数值模拟平台、水资源数值调控平台、流域数据同化系统平台、流域虚拟现实系统平台。
专业应用与决策支持层:该层主要目的为流域综合治理提供决策支持信息,开发防汛抗旱、水
量调度、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等应用,为流域治理提供专业决策支持和信息服务。
1前言
2009年1月28日,在美国总统奥巴马与工商业领袖举行的一次“圆桌会议”上,mM首席执行 官彭明盛首次提出了“智慧地球”(Smart Earth)这一概念,建议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 这一理念的主要内容是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到各行各业中,即把传感器装备到人们生活中的各 种物体当中,并且连起来,形成“物联网”,并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物联网”整合起来,实现 网上数字地球与人类社会和物理系统的整合【lJ。智慧地球是个崭新的概念,将大大推进信息化和工 业化的进程。但是智慧地球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分步骤分阶段分行业实施。IBM商业价值研 究中心提出了对电力、医疗、城市、交通、供应链和银行等六大行业的智慧方案【2一叼,为智慧地球从 理念提出到付诸实践奠定了基础。对作为智慧地球重要的组成部分的具有特殊地理特征的流域层次 制定智慧化方案催生了“智慧流域”,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情景下的流域问题,实行 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动流域的信息化、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流域综合管理战 略理念。 与智慧流域密切相关的是目前的数字流域。数字流域是伴随地理信息系统和虚拟现实技术产生 的概念,强调各种数据与地理坐标联系起来,以图形或图像的方式来展示。然而仅提供三维、航空 和地面多视角等多维位置服务的数字流域已经不能适应大信息量、高精度、可视化和可量测方向发 展趋势,以及不能满足数据生产、加工、服务内容和更新手段提出的自动化、实时性和智能化的更 高要求【l】。智慧流域的提出意味从一种与数字流域不同的视角,它以物体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的 连接为特色,数字代表信息和信息服务,智慧代表智能与自动化。数字流域以信息资源的应用为中 心;智慧流域以自动化智能应用为中心,虽然两者有关联与交集,但是所强调的内涵不同。智慧流 域不但具有数字流域特点,更强调人类与物理流域相互作用,实现流域物理世界中人与水、水与水、 人与人之间的便利交流,与数字流域的巧妙结合,突出其作为新一代流域变革理念的特色和生命力。

水利部关于公布第七届水利青年科技英才人选的通知

水利部关于公布第七届水利青年科技英才人选的通知

水利部关于公布第七届水利青年科技英才人选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水利部•【公布日期】2021.12.10•【文号】水国科〔2021〕372号•【施行日期】2021.12.1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人才工作正文水利部关于公布第七届水利青年科技英才人选的通知水国科〔2021〕372号部直属有关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根据《水利青年科技英才选拔培养和管理办法》,经单位推荐、专家评选、人选公示等程序,并报请部党组研究同意,确定王远见等10人为第七届水利青年科技英才,现予公布(名单见附件)。

水利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人才,各单位要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坚持党管人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让水利事业激励水利人才,让水利人才成就水利事业。

水利部将优先支持入选英才参加国家各类高层次人才项目评选、参加各类国际学术交流和培训、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和水利部科技计划项目。

加强统筹协调,支持入选英才申报水利人才发展基金项目资助,具体根据人才发展基金有关要求办理。

所在单位要切实加强入选英才的使用和培养,在创新团队建设、科研经费投入、科技活动交流、科研条件保障等方面为入选英才创造有利条件,支持他们挑大梁、当主角。

要加强对入选英才的动态跟踪和联系服务,及时掌握他们的发展动态,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

要做好宣传和奖励工作,树立先进典型,激发更多水利科技工作者的进取精神、创造活力和创新意识,努力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氛围。

入选英才要以更大的创新勇气和更强的责任担当,再接再厉、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广大水利青年要以入选英才为榜样,学习他们献身水利、奋发有为的使命担当,学习他们爱岗敬业、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学习他们开拓进取、科学求实的创新精神,凝心聚力、砥砺奋进,为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智慧水务”平台系统的构建及关键技术分析

“智慧水务”平台系统的构建及关键技术分析

“智慧水务”平台系统的构建及关键技术分析摘要:“智慧水务”平台系统的设计应用对于现代水务管理工作实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提升水务管理工作效率。

“智慧水务”平台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现代水务工作要求,完成对平台的设计,同时根据现代化智慧系统的设计要求应用到先进的系统技术。

基于此,本文对“智慧水务”平台系统的构建及关键技术展开研究,以期提供参考。

关键词:“智慧水务”平台系统;构建;关键技术1 智慧水务的概念及建设原则水是水资源综合管理的核心,并以水循环为基础,主要包括一个由工业节点组成的生产链,例如原始水、供水、饮用水、供水、水销售、排水、废水处理、中央水的再利用智能水是以传统水为基础的新信息技术的结合,将传感器相互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探测网络,并将其纳入一个水网络,从而最终实现城市水系统的计算机化和数字化,从而使城市水管理更加智能化、有效和准确。

智能水的建设旨在解决水单位在日益信息化的社会中面临的问题,因此,智能水的建设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信息整合,这需要在多个单位系统之间收集数据和整合信息;技术标准化,智能水作为整个水环境的产品,需要在标准和常用技术的基础上改进规范制度;前景,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必须对现有的应用和技术有一个发展远景,能够满足现有的传统应用系统,应对未来的信息发展。

2 构建“智慧水务”平台系统的必要性研究2.1 水利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通常来讲,水利项目的建设直接关乎着民生,与广大群众有紧密的联系,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水利建设以及发展,国家也高度重视水利建设,经过专业研究人员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促进了水利的现代化发展。

然而,即便在先进水利现代化指导下,运用先进技术,我国水利的建设已经取得进步,进而避免水患灾难的发生,为实现我国工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在开展水利建设中,依然存在影响水利现代化发展的因素:第一,存在技术数据阻碍进而导致不能广泛应用;第二,体制问题,体制没有进一步完善,进而导致业务形式简单。

水利科技创新交流发言稿

水利科技创新交流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水利科技创新的话题。

在此,我谨代表我国水利科技创新团队,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我国水利科技创新事业的各位领导、专家和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一、水利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水利事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关系国计民生,关乎国家安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利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在此背景下,水利科技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1. 水利科技创新是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必然要求。

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水灾害等问题日益突出,加强水利科技创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国家水安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2. 水利科技创新是推动水利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通过科技创新,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运行等方面的技术水平,有助于提高水利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3. 水利科技创新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水利科技创新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我国水利科技创新现状近年来,我国水利科技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水利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完善。

我国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水利科技创新体系,涵盖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等多个层面。

2. 水利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我国水利科技创新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成果。

3. 水利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我国水利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逐年提高,为水利行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4. 水利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我国水利科技创新人才队伍规模逐年扩大,素质不断提高。

三、水利科技创新交流与合作为了更好地推动水利科技创新,我们应加强以下方面的交流与合作:1.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水利科技创新活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高我国水利科技创新水平。

2. 加强区域合作。

推动水利科技创新成果在不同地区、不同流域的推广应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3. 加强产学研合作。

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共同参与水利科技创新,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

水利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关于加强水利科普工作的指导意见

水利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关于加强水利科普工作的指导意见

水利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关于加强水利科普工作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水利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公布日期】2021.04.25•【文号】水国科〔2021〕128号•【施行日期】2021.04.2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利其他规定正文水利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关于加强水利科普工作的指导意见水国科〔2021〕128号水利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机关各司局(部门)、直属各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团委、科协,各计划单列市水利(水务)局、团委、科协,新建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团委、科协:水利科普工作对于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全民水科学素养,引导公众爱水、护水、支持水利事业,具有重要作用。

为加强水利科普工作顶层设计,推动水利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协同发展,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积极传播人水和谐科学理念,拓宽科普领域,夯实科普载体,创新科普形式,创作科普精品,普及水科学知识,不断提高公民水科学素养。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

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突出科普的实用性、群众性、社会性、通俗性和趣味性,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实际需求,精准服务,分类施策,讲求实效,促进水利科普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坚持服务中心。

找准科普工作发力点,紧密围绕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统筹治理等水利中心工作开展科普,不断提升水利社会地位,营造全社会关心水利、理解水利、支持水利、参与水利的良好氛围。

坚持联动协同。

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科普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共青团和科协联系广泛的优势,组织动员科研院所、学校、学术团体、企业和新闻媒体等各方力量,形成统筹兼顾、联动配合、分工协作的水利科普工作格局。

智慧水利交流发言稿范文

智慧水利交流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智慧水利的发展,分享我们的经验与成果。

在此,我代表我国智慧水利建设团队,就智慧水利的发展现状、创新成果以及未来展望作一简要发言。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我国智慧水利的发展历程。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智慧水利建设,将其作为推动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从“数字孪生”到“四预”能力提升,智慧水利在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智慧水利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果1. 数字孪生技术应用于水利领域。

通过构建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映射,实现水利设施的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管理。

如广东省水利厅在数字孪生水利建设现场会上所作的交流发言,充分展示了数字孪生技术在提升流域水旱灾害防御综合效能方面的作用。

2. “四预”能力提升。

通过预测、预报、预警、预演等手段,提高水利灾害防御能力。

如东江流域在遭遇60年来最严重旱情时,依托智慧水利技术,有效保障了珠江口东岸城市群供水安全。

3. 水利数据底座建设。

通过整合水利基础数据、监测数据、业务管理数据等,打造统一、共享、可追溯的水利数据底座,为智慧水利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4. 三维模拟仿真技术。

运用BIMGIS技术建立数字映像,实现水利多要素数字化场景的可视化呈现,为水利业务提供智慧支撑。

二、智慧水利建设的创新成果1. 智慧水利平台建设。

通过整合各类水利资源,搭建智慧水利平台,实现水利业务的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管理。

2. 智能化决策支持。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水利决策提供科学、精准的依据。

3. 水利运维管理水平的提升。

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实现水利设施的远程监控、故障诊断、运维管理等。

三、智慧水利建设的未来展望1. 深化数字孪生技术应用。

进一步拓展数字孪生技术在水利领域的应用,提升水利设施的管理水平。

2. 推进“四预”能力提升。

加强预测、预报、预警、预演等手段的应用,提高水利灾害防御能力。

3. 完善水利数据底座。

持续整合水利数据,提高数据质量,为智慧水利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学术交流 推进科技创新 不断开创学会工作新局面

加强学术交流 推进科技创新 不断开创学会工作新局面

加强学术交流推进科技创新不断开创学会工作新局面
乔裕民
【期刊名称】《河北水利》
【年(卷),期】2012(000)009
【摘要】河北省水利学会设计二院分会成立于1996年.10多年来,在省水利学会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下,我院分会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紧紧围绕我省水利建设中心工作,结合我院实际,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在繁荣学术研究、推动科技创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我省水利建设和科技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总页数】2页(P4-5)
【作者】乔裕民
【作者单位】河北省水利水电第二勘测设计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26
【相关文献】
1.为推进科技创新服务,不断开创国家科技奖励工作新局面 [J],
2.立足根本,顺势求变,不断开创学会工作新局面——广西图书馆学会成立40周年回顾及展望 [J], 贾莹
3.不断总结不断探索努力开创图书馆学会工作新局面——省图书馆学会秘书长王科正在首次学会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J], 无
4.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贯彻科协五大会议精神开创全国农电学会工作新局面──全国农村电气化学会工作会议纪要 [J],
5.加强组织建设开创新时期金融学会工作新局面——各市金融学会工作座谈会综述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政策风险等多类型风险的影响,水资源管理面临多重不确定性。
特点五:多决策者
水资源管理决策涉及到国家、流域机构、地方政府、用水户等不 同层次的决策者,各类决策者通过群决策制定管理方案
9
2.水资源管理要求
高安全性 面 临 的 主 要 问 题
“五高” 要求
10
水资源管理要求
高安全性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财富积累和人员集中,极端水事件造 成的损失急剧增加,对水安全的要求和难度也越来越高
实时调度方案的生成,缺少对应对突发事件的智能处置措施
12
面临的问题
问题六:现有自动化调度系统设计只是被动地执行智能调度系统
发送的控制指令,没有自身的控制模型,在对某个监控站与调度 系统失去联系时,或者某个区域进行联合控制时,或者需要进行 应急控制时会产生问题
面 临 的 主 要 问 题
问题七:感知系统和仿真系统会产生大量的多源异构数据,随着
2
2009 年 8 月,温家宝总理视察 中科院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 技术研发中心,指示要迅速 在无锡建立中国的“感知中 国”中心
研 究 背 景
2009 年 11 月,在“让科技引 领中国可持续发展”讲话中, 温家宝再次明确,“要着力 突破传感网、物联网的关键 技术” 2010 年 3 月,写入政府工作报 告,提出五大战略性新兴产 业,要“加快物联网的研发 应用”
高时效性
各目标需要通过及时有效的水量水质调度满足要求,避免或减少 由于调度滞后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损失
11
3.面临的问题
问题一:监测手段落后,不能全面地捕捉所需的调度信息;
各种监测仪器之间缺乏关联,没有进行很好的布点方案设计, 面 难以获取整个观测区域的有效信息;信息传输速率慢
临 的 主 要 问 题
8
水资源管理特点
特点四:多不确定性
面 临 的 主 要 问 题
自然水循环过程本身具有许多不确定性,如气候变化导致的高温 热浪、强台风、强降水、持续干旱等极端事件发生频率的增加、全 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等;高强度人类活动作用下,流域水循环及 其伴生的水环境、水生态过程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自然-人工”二 元特性。受气象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工程风险、技术风险
特点二:多时段
包括多个连续决策时段,当前决策不仅影响面临时段的管 理效益,而且对余留期的管理产生直接影响。水资源管理是 一个随时间变化而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
特点三:多利益主体
涉及地区多、范围广、距离长,上下游、左右岸、不同流 域和行政区、不同行业、城市和农村等各类不同利益主体之 间存在复杂的水事关系,用水竞争性强
3
研 究 背 景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建成各类水库8.6万座,各类水 闸4.4万座,各类小型农田水利工程2000多万处,万亩以上灌
区 6400 多处,水电装机容量达到 1.72 亿千瓦,水利工程年供
水能力达到 7000 多亿方,基本构成了以防洪、供水、发电、 生态、航运为目标的工程控制体系。
4
洪水
面 临 的 主 要 问 题
高可靠性
保证要有足够的水量满足缺水时段和缺水地区的要求,有达标的 水质满足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需求
高稳定性
要求流域水量变化保证在合理范围内,水体自净能力,不会发生 突变导致安全问题出现
高全面性
既要满足特定时段特定区域特定目标对水量水质调度的要求,又 要兼顾其他次要调度目标的要求
运营时间增加,数据量更会高速膨胀,如此庞大的多源异构数据 之间不可避免会存在无意义的冗余和数据原有关联被割裂的情况, 将很大程度上制约数据信息的充分运用
问题八:尚未有效开展对信息通信网络和信息系统运维支撑的系
统研究,缺乏对信息通信网络、 IT 基础设施和业务信息系统的有 效管理能力
13
1
介 绍 提 纲 2 3 4
问题二:流域调度系统重在对水量调度模型的研究,很少考
虑对影响调度的安全风险因素进行综合诊断分析与联动预警
问题三:现有预警发布手段单一,没有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
多种终端设备,让更多群众参与应对各种突发事件避免损失
问题四:现有水量调度优化模型求解难以解决高维复杂问题 问题五:侧重于常规状态的水量调度方案编制和正常状态下
干旱
水污染
研 究 背 景
生态
发电
航运
工程
物联网技术为充分发挥水利工程调控能力,提高应对气候 变化的能力,应对新时期复杂水问题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 段,为促进水资源管理向数字化、信息化、现代化、自动 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必将引领未来水利信息 化发展的潮流。
5
1
介 绍 提 纲 2 3 4
研究背景
面临的主要问题 研究的总体架构 一点工作体会
6
1.水资源管理特点
二 、 面 临 的 主 要 问 题 多决策者
“五多” 特点
7
水资源管理特点
特点一:多目标
面 临 的 主 要 问 题
管理目标向防洪、供水、灌溉、发电、养殖、旅游、航运 及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利用的多目标方向转化,特别 强调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Hale Waihona Puke 研究背景面临的主要问题 研究的总体架构 一点工作体会
14
1.物联网含义
三 、 研 究 的 总 体 架 构
通过视频识别标签、红外感应器、全球
定位系统、无线传感器、激光扫描器等 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
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
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 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顾名思义,它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包含两层意思:
其一, 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 和扩展的网络 其二, 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 和通信
1
介 绍 提 纲 2 3 4
研究背景
面临的主要问题 研究的总体架构 一点工作体会
1
一 、 研 究 背 景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最早由 麻省理工学院Ashton教授1999年提出 2009年1月,IBM CEO彭明盛在美国工 商业领袖举行的圆桌会议提出“智慧 地球”的概念,得到美国总统奥巴马 积极回应,上升为美国国家战略。 2009年2月,IBM提出“智慧地球赢在 中国”,针对电力、医疗、城市、交 通、物流和银行6大领域推出针对服务 欧盟“eEurope”和“i2010”、日本 “U-Japan”、韩国“U-Korea”等计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