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3.1 碳的多样性教学设计2 鲁科版必修1

合集下载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一3.1碳的多样性教案设计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一3.1碳的多样性教案设计

第3章第1节碳的多样性(第二课时)--------- 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一、教材分析本部分内容选自鲁科版必修一的第三章第一节。

从学科知识上看,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理论;从学科方法上来说,是将理论知识进行整合和迁移应用,并为下一步学习元素周期律奠定基础;从学科认知的角度上来说,该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改变的创新意识。

二、学情分析1.知识水平分析:学生已经学过了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初步掌握了物质的分类和离子反应相关理论。

2.能力水平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具备归纳、查阅资料的能力,但是再潜在能力上尚有不足,如:实验探究能力,即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尚不完备。

3.心理状态分析:正处于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的阶段,对事物有较强的感知能力,抽象思维逐步形成但不完善。

因此,如何进行引导学生接受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三、目标分析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含碳化合物的分类,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用途差异及其转化过程与方法:通过该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勤于思索,培养思维的开放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感受化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中。

在“教学目标”中,特别注意让学生对“反应物量的不同,引起反应不同”有所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感受化学的魅力。

2.重点难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3.教学方法以问题导学、任务驱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用互联网技术,课堂以外与学生互动,交流学习体验。

4.学习方法课内小组合作交流法,课外网络查找资料,互动法四、过程分析[课前问题导学]:1、你所知道的含碳化合物有哪些?请收集相关图片,并将其分类。

2、苏打与小苏打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你了解它们的性质吗?请列表比较它们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鲁科版必修二《碳的多样性》教学设计

鲁科版必修二《碳的多样性》教学设计

《碳的多样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各种碳单质的介绍,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知道碳的三种常见同素异形体及导致物理性质相异的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2、知道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种类繁多,一般分为含碳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两大类。

通过活动探究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初步体会它们性质的差异。

3、根据生产、生活中碳元素转化的实例,了解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从而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性质,能够解释与含碳物质有关的现象和解决简单的问题。

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探究,体会实验、观察、分类、比较等方法在研究物质性质中的应用,进一步理解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教学重点、难点】知识重点难点: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

过程方法重点难点:应用各类物质之间的反应关系、离子反应知识探讨物质的性质。

【教学媒介及教学素材】多媒体教学,演示实验,微观模型【教学方法】展示模型、实验探究、比较归纳【教学过程】【引入】在前面两章,我们学习了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等理论知识,本章我们将在这些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学习自然界中的元素。

碳元素是大家所熟悉的。

【投影】溶洞、珊瑚、可燃冰【过渡】神奇的溶洞、美丽的珊瑚,它们的主要成分碳酸钙,海底储量巨大的可燃冰,这些物质都含碳元素,大家还能列举出其它含碳物质吗?【回答】略【设问】大家举出了自然界、生活、生产中很多含碳物质,人类是生活的主角,咱们自身有没有含碳物质?【介绍】我们身体的各个组织、器官都有蛋白质——生命的基石,生命的延续需要基因(投影);当今人类生存所需要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投影);这些燃料的大量使用给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其中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原因之一(投影);新材料的诞生总会在某些领域产生深远影响,(投影)这辆赛车敏捷防震,主要原因就是它的车身谁碳纤维材料。

生命、环境、能源、材料是关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四大主题,而它们与多种多样的含碳物质密切相关,只有我们更深刻的认识碳元素及其含碳物质才能更好的利用它们,服务于人类,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碳元素,首先看最简单的含碳物质——碳单质【板书】一、多种多样的碳单质【提问】大家知道的碳单质有哪些?【学生回答】金刚石、石墨、C60【投影】金刚石、石墨、C60外观图【讲解】碳的单质还有很多,我们就选取大家最熟悉的这三种来研究,金刚石是无色透明的晶体,硬度极高;石墨是深灰色不透明的片状固体,质地软;C60式灰黑色固体,通常储存在四氯化碳中。

高中化学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3.1碳的多样性教案鲁科版必修120170919324.doc

高中化学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3.1碳的多样性教案鲁科版必修120170919324.doc

碳的多样性板书设计一、多种多样的碳单质1.同素异形体二、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Na2CO3 NaHCO3 1.与碱反应2.与盐反应3.稳定性4.与酸反应5.相互转化精美句子1、善思则能“从无字句处读书”。

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读太阳,读出了它普照万物的无私;读春雨,读出了它润物无声的柔情。

读大海,读出了它气势磅礴的豪情。

读石灰,读出了它粉身碎骨不变色的清白。

2、幸福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千颗子”的收获. 幸福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幸福是“奇闻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愉悦。

幸福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奉献;幸福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恬淡。

幸福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圣洁。

幸福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壮。

幸福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

幸福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

3、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从秋叶的飘零中,我们读出了季节的变换;从归雁的行列中,我读出了集体的力量;从冰雪的消融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从穿石的滴水中,我们读出了坚持的可贵;从蜂蜜的浓香中,我们读出了勤劳的甜美。

4、成功与失败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

鲜花,如果害怕凋谢,那它永远不能开放。

矿石,如果害怕焚烧(熔炉),那它永远不能成钢(炼成金子)。

蜡烛,如果害怕熄灭(燃烧),那它永远不能发光。

航船,如果害怕风浪,那它永远不能到达彼岸。

5、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井底的蛙,当你自我欢唱时,视野便窄了。

笼中的鸟,当你安于供养时,自由便没了。

山中的石!当你背靠群峰时,意志就坚了。

水中的萍!当你随波逐流后,根基就没了。

空中的鸟!当你展翅蓝天中,宇宙就大了。

空中的雁!当你离开队伍时,危险就大了。

地下的煤!你燃烧自己后,贡献就大了6、朋友是什么?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它,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愉悦;朋友是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

高中化学3.1碳的多样性教案2鲁科版必修1

高中化学3.1碳的多样性教案2鲁科版必修1

碳的多样性一、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经过介绍各种碳单质,使学生认识同素异形体的观点,知道碳有三种同素异形体,它们的物理性质有较大的差别,致使物理性质相异的主要原由是碳原子的摆列不一样。

( 2)知道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种类众多,一般分为含碳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两大类,经过活动研究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初步领会它们性质的差别。

2、过程与方法(1)经过研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进一步熟习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培育学生利用实验科学研究的能力。

(2)领会将自然界中的转变与实验室中的转化一致同来的科学思想方法。

3、感情态度(1)经过实验研究激发学生研究化学的兴趣,弘扬合作学习的精神,养成谨慎科学的学习习惯。

(2)通过介绍人类的活动损坏了自然界中碳转变的均衡所造成的结果,激发学生应用化学知识,保护生态均衡的热忱和责任。

二、教课要点、难点要点:碳元素之间的转变,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难点:碳元素之间的转变,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三、教课方法实验研究、自主概括四、教课过程第一节碳的多样性[ 展现 ] 看课本煤块、金刚石的图片[ 发问 ]1 、这些物质都含有什么元素,以什么形态存在?2、你身旁还有什么物质含有这类元素?[ 展现 ] 看课本溶洞、金刚石、珊瑚一组图片[ 引入 ] 大家说的都很对,今日,我们一同来感觉碳的多样性。

第一,先来认识各种各种各种的碳单质。

[ 板书 ] 碳的多样性一、多种多样的碳单质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构成的单质。

石墨:深灰色、硬度小、不透明、易导电的片状固体,熔点极高。

金刚石:金刚石是硬度最大,熔点最高的单质,无色透明的晶体,不导电。

C60:灰黑色的固体,不导电,别名足球烯阅读课本62- 63 页回答以下问题:1、三者的构造特色(简单认识碳原子的摆列状况);2、同素异形体的观点;3、碳的各种单质的物理性质相异的主要原由是什么?4、碳的各种单质化学性质能否同样?为何?5、怎样证明石墨、金刚石都是由碳元素构成?(介绍史实:1797年英国化学家钱南为了测出金刚石的成分,做了一个特别昂贵的实验。

化学鲁科版必修1 第3章第1节 碳的多样性第2课时 教案

化学鲁科版必修1 第3章第1节 碳的多样性第2课时 教案

第2课时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整体构思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能举例说明碳元素在自然界及生产、生活中的转化并加以简单分析,能写出相关反应物的化学方程式。

2.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根据生产、生活中的碳元素转化的实例,了解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从而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性质。

使学生能够解释与含碳化合物有关的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如水垢的形成与消除、木炭燃烧的现象、工业上炼铁的原理等。

(2)过程与方法体会将自然界中的转化与实验室中的转化统一起来的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人们经常利用科学知识实现碳元素的转化,为人们服务的案例,体会化学科学的伟大,增强求知的欲望。

通过介绍人类的活动破坏了自然界中碳转化的平衡所造成的后果,激发学生应用化学知识,维护生态平衡的热情和责任。

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时从木炭燃烧、水垢形成和消除、工业炼铁等实例阐述了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碳元素的转化,为学生提供了解释或解决平时遇到的一些问题的方法。

2.学情分析学生对碳及化合物间的转化反应在初中有一定了解,而对这些转化在自然界中、生活生产中的意义和影响了解不多。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含碳化合物间的相互转化2.难点:含碳化合物间的相互转化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模型课前准备学生:预习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教师:准备实验仪器及药品,高炉炼铁装置模型,编制学案板书设计三、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1.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2.生产和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教学设计复习提问1.举例说明什么是同素异形体。

它们的物理性质是否相同?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吗?为什么?2.Na2CO3和NaHCO3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和不同的化学性质?3.有哪些方法可以鉴别Na2CO3和NaHCO3固体?有哪些方法可以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4.Na2CO3和NaHCO3如何转化?情景导入在自然界中,有多种多样的碳单质,也有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它们之间进行着永不停息的转化,而碳的转化与我们的生存和环境密切相关。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一3.1碳的多样性教案设计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一3.1碳的多样性教案设计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用途及鉴别。

(2)通过演示和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能力目标:(1)通过演示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并适时启发、诱导使学生体验实验的作用,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采用实验探究、对比分析和讨论归纳,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引导探究方法,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养成勇于创新、积极实验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品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通过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的研究,培养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认识事物和全面的分析事物的逻辑辑思维能力;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期望;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和鉴别方法与除杂难点:1、激发学生课前理论探究及实践调查的兴趣;2、完善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法学法:本节课采取实验,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旨在利用生动有趣的实验和精心设计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启发学生自觉参与对知识的归纳和小结,并通过思维活动把从实验中得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1. 运用对比的方法学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有关知识和性质。

2.通过分组实验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3.紧密联系实际,把性质和用途联系起来。

强调学以致用,激发学习兴趣。

四、教学程序[导入]由语文中的苏轼两兄弟引入化学上的苏轼两姐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知道苏打和小苏打分别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俗名。

然后展示样品,用观察法使学生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和的状态、颜色等物理性质有初步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一、物理性质及用途[问题探究1]:结合旧知识,明确新任务,围绕中心创设问题诱导学生逐步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基本性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完成如下表格:【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用更生动形象的方式是学生对这两种物质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对两物质的溶解性做对比。

碳的多样性(鲁科版)教案

碳的多样性(鲁科版)教案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一节碳的多样性[课标要求]1、了解碳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知道含碳化合物一般分为无机含碳化合物及有机物2、以碳元素为例了解同素异形现象,知道碳有三种同素异形体,它们的物理性质有较大差别,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3、能举例说明碳元素在自然界及生产、生活中的转化并加以简单分析,能写出相关反应物的化学方程式4、了解碳酸钠的主要性质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与强酸、强碱反应,受热分解),知道它们性质差异及其转化,能根据它们性质的差异及其转化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粉末[教材内容展现]1)常见碳单质的结构和状态,同素异形体2)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实验、方程式)3)自然界中碳的转化,模拟溶洞的形成(实验)高炉炼铁中碳的转化(交流研讨)[教学建议]1、不要求学生掌握碳的三种单质中碳原子的结构2、知识技能重点是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及转化,3、过程与方法的重点是应用各类物质间的反应关系和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探讨物质的性质,及含有相同元素的物质间的转化第一课时【学案设计】一、多种多样的碳单质问题探究:1、你能举出哪些碳元素的单质?2、为什么同是碳元素能组成不同的碳单质?阅读课本完成下表小结:1、、、是由碳元素构成的不同单质。

2、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不同,性质几乎相同。

二、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讨论探究】1、你熟悉哪些碳酸盐?哪知道这些碳酸盐有什么性质?推测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2、观察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组成,你认为碳酸氢钠能与哪些物质反应?设计实验方案【归纳整理】1、关于金刚石、石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B.它们都是电的良导体C.金刚石质硬,石墨质软D.他们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2、关于Na2CO3和NaHCO3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Na2CO3不如NaHCO3易溶于水B、NaHCO3比Na2CO3稳定C、石灰水能和NaHCO3反应,不于Na2CO3反应D、等物质的量的Na2CO3和NaHCO3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消耗HCl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3、将石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金刚石的变化说法正确的是()A、不是化学变化B、金刚石和石墨性质相同C、是氧化还原反应D、是化学变化但不是氧化还原反应4、取两份质量相同的小苏打,一份直接与稀盐酸反应,另一份先加热至恒重,再与稀盐酸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消耗相同浓度的盐酸一样多 B.消耗同浓度的盐酸后者多C.与盐酸反应后相同条件下收集的气体一样多(不包括加热生成的)D. 与盐酸反应后相同条件下收集的气体后者多。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碳的多样性教案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碳的多样性教案

第3章第1节碳的多样性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介绍各种碳单质,使学生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知道碳有三种同素异形体,它们的物理性质有较大的差别,导致物理性质相异的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2、知道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种类繁多,一般分为含碳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两大类,通过活动探究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初步体会它们性质的差异。

3、根据生产、生活中的碳元素转化的实例,了解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从而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性质。

使学生能够解释与含碳化合物有关的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如水垢的形成与消除、木炭燃烧的现象、工业上炼铁的原理等,体会化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进一步熟悉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

2、体会将自然界中的转化与实验室中的转化统一起来的科学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兴趣,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养成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

2、了解人们经常利用科学知识实现碳元素的转化,为人们服务的案例,体会化学科学的伟大,增强求知的欲望。

3、通过介绍人类的活动破坏了自然界中碳转化的平衡所造成的后果,激发学生应用化学知识,维护生态平衡的热情和责任。

二、重点、难点(一)知识上重点、难点重点:碳元素之间的转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难点:碳元素之间的转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通过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进一步熟悉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1、预习第一节碳的多样性2、查阅资料,了解C60、碳纳米管的用途,大胆想像,对于C60这种结构独特的物质,化学家们可能进行哪些研究工作?3、设计活动探究方案(二)教师准备1、将学生每四人编为一组;2、编制“活动·探究”活动报告及评价表;3、针对学生设计的活动探究方案配合实验老师准备实验器材与药品。

高中化学碳的多样性 2鲁科版必修一

高中化学碳的多样性 2鲁科版必修一

碳的多样性第二课时[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掌握溶洞的形成过程。

过程和方法1.加强知识的联系和运用,按照观察、分析、交流等方式教学。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去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交流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自然保护的主人翁意识。

2.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用辨证的眼光看待事物。

[教学设计]教学重点:溶洞的形成。

教学难点:模拟溶洞形成的实验。

教具准备:试管、滴管、澄清石灰水、大理石、稀盐酸。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

请同学们回忆它们的性质,完成下列练习。

[课堂练习]写出除去括号中的杂质所需要的试剂或方法,并且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试剂或方法有关化学方程式1.Na2CO3粉末(NaHCO 3) , ; 2.NaHCO 3溶液(Na 2CO 3) , ; 3.Na 2CO 3溶液(NaHCO 3) , 。

答案:1.加热 2NaHCO 3△Na 2CO 3 + CO 2↑+ H 2O2.通足量CO 2 Na 2CO 3 + CO 2 + H 2O === 2NaHCO 3 3.加适量NaOH 溶液 NaHCO 3 + NaOH === Na 2CO 3 + H 2O 教师精讲:从上面可以看出.碳酸钠可以与碳酸氢钠相互转化。

[思考]在什么条件下碳酸钠可以转变为碳酸氢钠?什么条件下碳酸氢钠转变为碳酸钠?[学生]碳酸钠在酸性条件下可以转变为碳酸氢钠;碳酸氢钠在碱性条件下可以转变为碳酸钠。

(多媒体投影)[推进新课]其实在自然界中关于碳的化合物的转化非常普遍。

请大家思考一下。

[板书]三、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1.自然界中碳的化合物间的转化[讨论交流]你知道在自然界中哪些现象存在碳的化合物间的转化吗? [学生1]光合作用。

[学生2]化石燃料的燃烧。

(多媒体投影)碳及其化合物间在自然界中的转化示意图。

鲁科版化学必修一3.1《碳的多样性(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鲁科版化学必修一3.1《碳的多样性(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碳的多样性》第二课时教案
课程标准
通过实验了解碳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课标解读(教学目标)
1. 知道含碳化合物种类及其分类,能说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并比较其差异,
2.通过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进一步熟悉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培养利用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兴趣,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养成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自主归纳,多媒体教学。

碳的多样性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碳的多样性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鲁科版必修1第三章第1节《碳的多样性》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乳山市第五中学高爱军一、课标解读:1、了解并能讲述碳在自然界的循环2、掌握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

3、了解溶洞、石笋钟乳石的形成,掌握发生的反应方程式4、能够了解水垢的形成及除去方法。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1)第3章第1节,教学课时为2课时,本节课为第二课时。

碳及其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学生虽然在初中接触了二氧化碳、碳酸钙等含碳的物质,但是由于受初中化学知识的深广度的限制,很难达到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以及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水平。

本节根据生产、生活中碳元素的转化介绍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从而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性质。

并能解释与含碳物质有关的现象。

碳族元素是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已知物质中,含碳化合物达几千万种,其中大多数是有机物,学好本节课对有机化学的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 学生为高一的孩子,好奇心强,已拥有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 学生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学生在初中已接触过木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含碳元素的物质,但由于受初中知识水平的限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现在让学生在第一章学习过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之后再来研究其常见和常用物质的性质。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2.了解溶洞的形成,工业炼铁的原理等。

3、能够用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解释生活中一些问题(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溶洞的形成,进一步熟悉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

2.体会自然界中的转化与实验室中的转化统一的科学思维。

3.进一步体验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了解人们经常利用科学知识实现碳元素的转化,为人们服务的案例,体会化学科学的伟大,增强求知的欲望。

高中化学碳的多样性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碳的多样性教学设计
实施实验方案
10
巡视各小组实验,对学生实验进行指导
学生动手实验,边做边记录实验现象
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归纳和总结实验现象及结论
10
教师控制好展示成果的节奏,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各小组踊跃展示实验成果,并给出实验结论,其他组可以给出相应的补充
培养学生在讨论中去解决问题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课题
化学必修1(鲁科版)第三章第一节碳的多样性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课型
实验探究课
设计思想
先学后导,结合以往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元素化合物探究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同素异形体
(2).初步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关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充分运用实验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启发学生通
过实验、观察、思考探索反应原理;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2
图片展示
让学生对碳元素的存在有直观感受
成果展示
3
通过习题,强调重点
小结第一部分知识
突出“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理念
设计实验方案
10
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结合以往知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初步提出实验探究方案
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法、关联法对新物质进行实验探究
知识梳理
5
梳理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图
学生结合上述实验结论,边听边思考
培养学生梳理知识,总结知识的能力
提出疑问
3
快速回忆快乐
(2).通过小组共同构建物质关系图,培养学生梳理知识,总结知识的能力;

《碳的多样性》教案2(鲁科版必修1)

《碳的多样性》教案2(鲁科版必修1)

第一节碳的多样性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介绍各种碳单质,使学生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知道碳有三种同素异形体,它们的物理性质有较大的差异,导致物理性质相异的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2、知道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种类繁多,一般分为含碳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两大类,通过活动探究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初步体会它们性质的差异。

3、根据生产、生活中的碳元素转化的实例,了解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从而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性质。

使学生能够解释与含碳化合物有关的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如水垢的形成与消除、木炭燃烧的现象、工业上炼铁的原理等,体会化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进一步熟悉研究物质性质的根本程序,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

2、体会将自然界中的转化与实验室中的转化统一起来的科学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兴趣,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养成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

2、了解人们经常利用科学知识实现碳元素的转化,为人们效劳的案例,体会化学科学的伟大,增强求知的欲望。

3、通过介绍人类的活动破坏了自然界中碳转化的平衡所造成的后果,激发学生应用化学知识,维护生态平衡的热情和责任。

教学重点、难点〔一〕知识上重点、难点重点:碳元素之间的转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难点:碳元素之间的转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通过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进一步熟悉研究物质性质的根本程序,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

第一课时【引入】在初中我们接触过碳,知道碳既是构成生物体的根本元素,又是构成地壳中岩石和化石燃料的主要元素。

碳以多种形态存在于自然界中。

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碳的多样性。

第一局部:多种多样的碳单质。

【指导阅读】阅读P60、石墨、金刚石的球棍模型【展示模型】展示C60【设问】通过初中的学习和刚刚的阅读,你已获得了有关碳单质的哪些内容你还有哪些疑问〔该局部内容由学生归纳,老师点评〕已经了解的知识和可能提出的问题归纳如下:1、三者的结构特点〔简单介绍碳原子的排列情况〕;2、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化学:3.1《碳的多样性》同步教学案(鲁科版必修1)

化学:3.1《碳的多样性》同步教学案(鲁科版必修1)

第1节 碳的多样性第1课时 碳的单质及含碳化合物一、多种多样的碳单质 1.同素异形体由____________组成的__________的几种单质,如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有____和____,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

2.碳的同素异形体思维拓展1.金刚石、石墨和C 60均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为什么物理性质不同?二、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 1.种类繁多的含碳化合物碳的化合物⎩⎪⎨⎪⎧有机物:如 等。

无机物⎩⎪⎨⎪⎧ 氧化物:如 等。

碳酸盐:如方解石 ,白云石 , 菱镁矿 ,菱铁矿 等。

2.Na 2CO 3和NaHCO 3知识点1碳单质的多样性1.金刚石、石墨、C60性质有所不同,是由于()A.构成原子不同B.原子的各自排列方式不同C.具有不同的几何外形D.硬度不同2.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斯莫利等三位化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富勒烯(C60),开辟了化学研究的新领域。

富勒烯(C60)由于具有空心的类似足球形状的结构,也称为足球烯。

对于下列有关C60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C60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CuO发生置换反应B.C60的摩尔质量是720C.金刚石、石墨和足球烯(C60)三者和足量氧气反应的最终产物不同D.金刚石、石墨和足球烯(C60)的性质完全相同知识点2Na2CO3和NaHCO3的性质3.1 mol过氧化钠与2 mol碳酸氢钠固体混合后,在密闭的容器中加热充分反应,排出气体物质后冷却,残留的固体物质是()A.Na2CO3B.Na2O2、Na2CO3C.NaOH',Na2CO3D.Na2O2、NaOH、Na2CO34.现有一包混有少量碳酸氢钠的碳酸钠固体,称得其质量为10.00 g,请回答:(1)除去该混合物中的碳酸氢钠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化学 3.1 碳的多样性 教案1 鲁科版必修1

高中化学 3.1 碳的多样性 教案1 鲁科版必修1

化学:鲁科版必修1《碳的多样性》教案(1)碳的多样性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为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必修1教材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碳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元素,碳及其化合物在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碳及其某些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在初中化学已有涉及,本节继续较深入的介绍碳的多样性及碳转化的多样性,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碳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并了解碳的重要化合物Na2CO3与NaHCO3。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有关碳单质和一些碳的重要化合物(如CO、CO2、CaCO3)的知识,学生在初中已有所学习。

因此,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可能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

三、设计思想设置情景、探究实验,运用媒体展示,交流研讨,实验探究,问题讨论等方法组织教学,营造探究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探究学习方法,培养合作学习意识,使学生在体验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

这样,即可利用“似曾相识”的正面效应——学习基础,又可消除“似曾相识”的负面影响——“冷饭热炒”。

四、教学目标1.通过碳单质的学习,了解同素异性体的概念。

2.了解碳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纳的主要性质。

3.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碳元素转化的多样性,体会化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碳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碳酸钠和碳酸氢纳的性质。

难点:碳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碳酸钠和碳酸氢纳的性质。

六、教学过程设计〔引入〕碳既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又是构成地壳中岩石和化石燃料的主要元素。

碳以多种形态存在于自然界中。

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碳的多样性。

〔阅读〕课本P59一、二段〔展示〕金刚石、石墨、C60有关视频资料〔提问〕通过阅读和视频资料,联系初中所学知识,想一想:1.例举已学过的或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含碳的物质?它们分别属于哪类物质(根据物质的分类),分别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2.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3.石墨、金刚石结构的异同,碳各种单质的物理性质不同的主要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难点 含碳化合物间的相互转换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教师答疑
可编辑
教学活动 教学环节
精品教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 P65-P67,完成下列转化示
意图,体会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之间




学生独学,在书上画出相关 重点和概念
学生先独学 5 分钟
完成导学案上对应的预习内
(1)高炉炼铁的原料是什么?
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一道习题,包含了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课的所有知识点
知识与
了解 C、CO、CO2、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换
技能
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教学目标
过程与 方 学会用对比的方法区分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感受小组合作的高效率
情感态度 1、感受小组合作的积极氛围,体会自己在小组中的重要角色
价值观
教学重点 含碳化合物间的相互转换
精品教案
第三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一节 碳的多样性(2)
课题
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换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教师
郭文
教材分析
本课时从木炭燃烧、水沟形成和消除、工业炼铁等实例阐述了自然界和生活生 产中碳元素的转换,为学生提供了解释或解决平时遇到的一些问题的方法
现阶段,每个班都进行了高效课堂培训,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与组间竞争意识 学情分析 很强,课堂几乎都能够积极参与讨论,模式正在趋于成熟,所以本节课拟采用
精品教案
在上节课,学生已经学习了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之间的相
互转换,在本次探究中,学
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转化关系(重点) 生能够类比以上方法,探究
碳酸盐和碳酸氢盐之间的相
互转换关系,小组合作,完
成导学案的课堂探究一
5 分钟展示本次探究的内容
小组代言人展示本小组讨论 结果
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并
写出右图中物质相互转化的方程式, 分析其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判断哪些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并指出 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C



CO ④ CO2
本探究内容较为简单,可以让基础稍弱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进
行评价和鼓励
学生总结分享本节课的收获,自由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上的随
指导、答疑
堂练习,随后抢答。小组对
照答案
可编辑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精品教案
本节课中相关的方程式比较多,如果只让教师讲,学生肯定听着比较 枯燥,放视频效果也不是太好,同时本节课内容相对简单,那么我在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当堂完成任务,完成导学案,不给课下 留问题 在本节课中,我并未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设计课堂流程时考虑到 导学案上的探究题没有告诉物质的化学式,学生初做可能会有点难 度,故在黑板上重新设计了新的题型,整节课就以解题为思路将本节 课的所有知识点串联起来,从单质化合物,到纯净物混合物,到酸碱 氧化物的相关概念和判断,最后让学生将物质进行合理的分类。采用 的是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实行积分制,整体上学生的参与热情比较 高,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在不同的班级里,花费的时间相差较大,在 四班将物质分类完成后还做了相关练习,在六班下课了猜到酸碱盐的 判断,但是学生的热高涨,一致要求上完课再下课。通过本节课的参 与式教学尝试,我认为教师要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展示,在备课时一定 要设计出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那么整节课学生可以围绕这些问 题,一个一个去解决,一个一个去攻克,这样的话,每结束一个问题 学生都会有一种成就感,并且这样的课堂设计思路清晰,逻辑性强。 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起还原作用的 CO 是如何产生
的?(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写出 CO 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金属
铁的化学方程式。(工业高炉炼铁反应
原理
小组交流,分享预习 任务:小组交流预习收获
收获
小组组长组织组员,分享交 流预习收获、对照导学案预 习答案
可编辑
小组探究
小组展示 课堂探究二 小组展示 小结 课堂练习
可编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