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与通识》经典读后感10篇
读《常识》有感
读《常识》有感读《常识》有感读《常识》有感1感觉〈常识〉不错,我记得我刚参加工作时有人告诉我,做人最重要的是懂得常识,你有了一定的生活常识,你也会一个好的生活。
于是在生活中我经常观察众人,有些人书读得不多,但是很会做人,也就是很懂得常识,八面玲珑,为人处世受人家肯定。
有些人呢也许可以说懂得很多专业知识,比如说英语八级,知识而广博,无事不晓无书不读,但是就是不会为人处事,不圆滑,到头来单位里没人肯定。
所以一听到〈常识常识就是普通知识,人皆共知的,直白无奇的。
然而,读梁文道的《常识》,却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些收获主要来自思维的深刻和思想的深度。
对新闻事件或社会热点的评议,不在于登高一呼出语惊人,而在于独具慧眼地剖析和揭示隐藏其中的脉络和题中要义,让读者不仅感到言之成理,而且有豁然开朗甚或醍醐灌顶的感觉。
当读者不仅将《常识》当成知识来学习,而且当成智慧来收藏时,作者也就在读者心中扎下了坚实的根基。
我常常在《常识》中捕捉到思想的火花,就如在小说中捕捉到情感的丰富和细腻,那同样是一种阅读的快感。
仅举几例以飨读者:比如说宣传与炒作,比如说市容与生计(单位里的电脑有摘录,再次编辑后补上)。
读《常识》有感2一、教育即转化“教育的过程是转化的过程。
”文前提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觉得自己讲的很清楚了,但学生还是不明白。
在教师看来,再简单不过的知识和道理,在学生那里却是一片复杂的混沌。
这与简单、浮光掠影式的备课有直接关系。
备课备什么?我们是否在课堂上使教学“成为复杂的思考工作,成为获取知识的活动”了呢?是否找到了新旧知识的嫁接点和新知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十分明确的理解、感觉到和看到那“不懂的地方”,并且激发其探究的热情?简而言之就是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与处理方法问题。
“交集点”找得准是把握教材的能力问题,而如何处理这个“交集点”是方法论问题。
把握好了这一点,自然在讲与不讲之间可以游刃有余,关注每个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且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环节也才成为可能。
《常识》的读书笔记个人收获
《常识》的读书笔记个人收获《常识》的读书笔记个人收获1尽管这只是一本小册子,但里面的内容足够有分量,其承载的历史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有人称这本书是美国独立革命的教科书,在独立战争中,美军屡屡败退,士气低落,但此书一出,就立刻改变了当时的战争情况,以致于在1776年取得了特仑屯战役的胜利。
连华盛顿也承认这本书在很多人心里,包括他自己在内,引起了一种巨大的变化。
很多历史学家也发现,在《独立宣言》里强调的那些民主原则早已在《常识》这本小册子里面得到了强调和阐述。
在序言里,潘恩就言辞激烈而慷慨的称:凭借火和剑将一个国家夷为荒原,公然挑战人类共同的与生俱来的权利,意欲消灭人类权利的捍卫者,这是每个人拥有感情与理智的人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在书的开头,作者并没有大肆号召人民起来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而是通过阐述政府的起源和构成的常识,组建政府的各项原则,然后推及到英国政体的缺陷,认为英国的君主制和世袭制不是体现平等的思想,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和安全。
所以他认为所谓的论争已经毫无意义,只能拿起武器来解决这个问题,才会开启一个新的`政治时代和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只有独立,也就是建立一种大陆形式的政府,才能保障这个大陆的和平并确保她免受内战影响”。
并且他还通过债务数据和装备的计算,对未来制度的描述,以及各种形象的比喻来说明,美洲取得独立并不是想象中那样困难,我们有取得胜利的实力和动力。
这个激进主义者的这一番言辞这大大鼓舞了士气,对于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
《常识》的读书笔记个人收获2美国独立战争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而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马克思称它开创了资产阶级的新纪元。
仅仅过去了二百多年,这个新纪元就牢牢地引领国际秩序,它的霸道使其他国家基本上缺少平等对话的可能。
尽管如此,新任总统特朗普还在强调美国利益,“美国第一”的呼声贯彻他就职演说的全过程。
一个只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国家凭什么迅速崛起并称霸世界?在它的源头究竟注入了哪些神奇的基因?美国立国的文武星宿,武将是华盛顿,他领导大陆军取得独立战争的最后胜利;文臣叫托马斯.潘恩,他是美国独立理论的奠基者,他的《常识》提出了建立新世界的理想,这个新世界脱胎于英国光荣革命后当时已算先进的君主立一体,成长为一个全新的共和理念,它为美国《独立宣言》的诞生铺平了道路,并影响了法国大革命和《人权宣言》,正如他所说:“北美的目标就是全人类的目标。
《常识》读后感
《常识》读后感作为一本经典的哲学著作,Thomas Paine的《常识》以其鲜明的思想、犀利的言辞和深刻的洞察力,震撼了我内心的深处。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感其对于个人、社会以及历史进步的重要性,也对于人类智慧和勇气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常识》一书以鲜明的观点力挑战了当时美国的殖民地统治并提出了美国独立的主张。
我被作者对于自由、平等和民主的追求所打动。
书中,Paine反复强调人们应该摒弃盲从和传统的束缚,以理性和坚定的信念来面对时代变革。
在阅读中,我深刻认识到人民的力量是改变社会的关键。
作者鼓励人们追求自由和民主,坚定地相信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
他指出,不应该听从个人或者国家的专制统治,而是要为了整个社会的利益而奋斗。
这让我想到了当今世界上很多人们争取自由和平等的努力,例如在非洲和中东的民主运动。
同时,我也被作者对于殖民主义的批判所触动。
他揭示了殖民地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行为,呼吁人们反抗这种侵略。
这让我深思,现代社会中,还有很多地方存在着不公平和不平等,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摆脱这些陈旧观念和体制束缚,创造一个更加公正和平等的世界。
另外,书中展现出智慧和勇气的力量。
Paine深信只要人们拿起思想的武器,敢于追求真理,就能引领社会前进。
他以简洁有力的文字让我认识到,一个人即使再普通,只要秉持良知,就能带来巨大的改变。
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敢于质疑和挑战,不怕面对困难和压力,勇往直前。
这种信念和勇气的力量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阅读《常识》的过程中,我对于自由、平等和民主等人类智慧的伟大成果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激发了我思考自己所处的时代,发现自身的责任和使命。
它教会了我勇敢地发声,关注社会问题并为之努力,尽自己的力量为这个世界带来积极的改变。
总结起来,《常识》是一本令人深思的著作,它引发了我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一系列思考。
通过思辨和自问,我明白了拥有常识的重要性,以及理性和勇气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常识与通识》经典读后感10篇
《常识与通识》经典读后感10篇《常识与通识》是一本由阿城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常识与通识》读后感(一):没有对谈的对谈录前半部分《收获》发表文章结集。
谈“常识”,说了脑功能、生物学、遗传基因等,更像科普。
有的篇目大段引用他文,比例远远超过自己的创作(《攻击与人性》)。
后面几篇对谈。
第一篇音乐,周勤如倒是说了不少,阿城的应和只是见缝插针说一两个自己晓得的知识点,和音乐无关,感觉两人根本没有“对谈”。
和姜文更是搞笑,一个说电影创作,一个重复之前的脑功能,鸡同鸭讲。
洪晃那篇最好玩,没有主题,纯家常,然而见出洪晃的真性情。
《常识与通识》读后感(二):前面可以,对谈有些无聊《常识与通识》是阿城文集之一,像他自己说的“常识”这个名字有几个人选此为题,一个是托马斯潘恩,还有一个梁文道,其它的我还真不知道。
不过相较之下,阿城的常识也带有时代特点,而这些常识的背后是阿城对社会和文化的认识和文字的戏谑。
不可否认的是阿城的知识储备,但是对谈阶段却没有什么更有深读的东西,很多都像是自说自话,因为阿城的引导确实不是很好,所以被谈对象的故事和话语内容就显得略杂乱而缺乏深读,更多的是看被谈人的想法和思路,而阿城更像是一个中间人,只是个过度。
《常识与通识》读后感(三):常识也可以有趣《常识与通识》是读过的第三本以“常识”的名义写的书。
第一本是阿城也在书里提到的托马斯?潘恩的《常识》,讲的是人权,高扬宪法应取代国王成为“国王”,一本薄薄的册子奠定美国独立的观念基础。
梁文道的《常识》是时评结集,通过对一个个事件的评论,来发表他对好政府、好社会等问题的看法。
相比于潘恩和梁文道“板着脸”讲道理,阿城的文字要有趣得多。
通过他对明清鬼故事的介绍,第一次晓得古时读书人在圣贤经典之外,还在笔记里记录了这么多神叨叨的鬼故事,借用人类学上大传统和小传统的分析,形成了一项不同于大传统,也不那么正经刻板的“小传统”。
常识读后感
常识读后感《常识》是胡适先生于1918年出版的一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化的书籍。
该书以20年代初期的中国社会为背景,以社会现象为切入点,以许多搞笑的小故事为引子,阐述了作者对中国人常识水平的批评和反思。
这本书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以其深度和广度的思考引起了人们的思考。
首先,胡适先生在书中非常明确地指出了中国人普遍缺乏常识的问题。
他指出,中国人缺乏常识,是因为他们没有受到系统的教育,没有接触到世界的先进知识。
中国是一个封闭的国家,传统观念和习俗束缚了人们的思维,使他们对外部世界缺乏了解。
胡适先生希望通过这本书,向中国人介绍一些基本的科学常识和现代思维方式,以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其次,胡适先生在书中批评了中国人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问题。
他认为,中国人善于模仿,但缺乏创造力。
这是因为中国的教育体系过于注重死记硬背和传统观念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胡适先生呼吁中国人改变思维方式,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立足。
然后,胡适先生在书中提出了培养人们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的重要性。
他指出,中国人过于盲目地信任权威和权力,缺乏对权威和权力的批判精神。
这种盲目的信任导致了许多问题的发生,并且使中国人无法实现个人独立和社会进步。
胡适先生认为,只有通过独立思考和对权威的批判,才能实现个人的自由和社会的进步。
最后,胡适先生在书中详细阐述了中国人对文化和艺术的追求。
他指出,中国文化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宝贵财富,但现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产生了种种误解。
他呼吁中国人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去接触和学习西方文化,以丰富自己的思想和视野。
通过阅读《常识》,我不仅对中国社会的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人的常识水平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胡适先生的批评和反思具有启发性和警醒作用,让人们反思自己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读完这本书,我也开始思考自己是否具备足够的常识以及是否存在缺乏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问题。
常识读后感
阅读《常识》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作者托马斯·潘恩对于美国独立和民主理念的热情与坚定。
这本书在当时对于美国民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他们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的信念。
潘恩在书中详细阐述了英国对美国殖民地的压迫,以及美国民众为争取独立所付出的努力。
他强调了政府的目的是为民众谋求幸福,而非压迫和剥削。
这一观点对于当时的美国民众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使他们更加坚定地走上独立之路。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潘恩对于民主、自由和平等的追求是永恒的价值。
他的观点在当今世界仍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提醒我们要珍惜民主制度,捍卫人权,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此外,《常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简练明了,观点鲜明,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潘恩的文字激发了我对民主理念的思考,也让我更加敬仰那些为民主事业奋斗的人们。
总之,《常识》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民主、自由和平等是人类社会的核心价值。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不断学习,努力传播这些理念,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常识》读后感
《常识》读后感常识是一种珍贵的财富,它可以指导我们正确的判断和行动。
《常识》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引发了许多内心的思考。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常识的定义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知识,觉得它与智慧没有太多的关联。
然而,通过阅读《常识》,我才发现常识其实是我们生活的基石,它贯穿于我们的方方面面。
作者在书中通过丰富的案例和逻辑思辨,使我明白了常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应用常识来解决问题。
书中的第一章讲述了日常生活中常识的应用。
作者以生活中的小事例,如为什么要先洗手再吃饭、为什么要保持公共场所的卫生等,揭示了常识对于个人健康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这让我意识到,我们身边的很多琐碎的规定和习惯其实都是建立在常识的基础上的,不了解和不遵守常识会导致各种问题的发生。
在书中,作者还用大量的案例讲述了常识在职场中的重要性。
职场是一个复杂而竞争激烈的环境,仅仅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
在处理工作关系、解决问题、与同事合作时,我们需要运用常识来正确判断和决策。
书中提到了一位职场精英的故事,他之所以在职场上脱颖而出,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能力过人,更是他对于职场常识的把握和运用恰到好处。
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深信职场成功离不开对常识的理解和运用。
除了日常生活和职场,书中还讲到了常识在社会问题上的应用。
社会问题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解决它需要的不仅仅是政策和资源,还需要人们对于常识的认知和运用。
通过分析现实中的社会问题,书中揭示了常识在社会决策和公共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只有基于常识的思考和行动,才能在社会问题中寻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通过阅读《常识》,我意识到常识不仅仅是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更是我们判断和行动的基础。
了解和运用常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工作和解决问题。
它是我们智慧的源泉,决定了我们的成功和幸福。
在读完《常识》后,我更加珍视常识的学习和应用。
我会保持对于身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不断丰富自己的常识库。
我相信,只有掌握了足够的常识,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和挑战,实现自己的价值。
读常识有感
读《常识》有感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即将爆发,作为殖民地的美国人民,面对强大的宗主国英国,主要有两种观点,有人急切要求开战独立,有人要求向英王求和。
当时的局势混乱而复杂,政治,军事,经济,历史,各种要素穿插在一起,托马斯在这样的背景下决定廓清美国人们心中的疑惑,指出美国未来的正确的道路,主张积极战备,要求独立,摒弃英国的君主制建立崭新的政府。
于是乎常识这本书诞生了。
书中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如下所述:一,首先区分了政府和社会的区别。
潘恩对政府的起源和目的、以及对英国政体的论述,常识性的普及了现代政治理念,即政府是人类邪恶的产物,它的唯一作用是保证“自由和安全”,是一种必要的恶。
他在《常识》中把人民为什么要建立政府,以及如果不对政府加以小心的戒备,就会对人民的基本权利进行践踏,还有人的自然权利与政府的恶的本质进行了说明。
潘恩说:社会的起源是我们的欲望,而政府的起源是我们的邪恶。
假设把一群人放在与世隔绝的孤岛上,人们为了生存和生活得更好,他们肯定会相互协助,以建造房屋,交换物品,这就构成了社会,所以,社会是因为人们希望生活的更好而结成的,因而说社会的起源是我们的欲望。
而由于人数越来越多,一些人的私欲(邪恶)将损害其他人的利益,这就需要一个机构来维持秩序和和平,于是政府产生了,因而说政府起源于我们的邪恶。
二,对英国的政体的评价,潘恩认为尽管英国政体在制度设计上有君主和共和的成分,国王和上议院代表君主的力量,下议院则代表共和的力量,但国王通过干预下议院议员的选举从而垄断议会,所以本质上英国的政体是君主制。
对英国的君主制是世袭表示批判,认为世袭没有合理性。
三,潘恩认为北美与英国已没有和解的可能,必须通过战争取得独立。
潘恩认为北美的利益诉求是自由的通商,这要求和平的方式处理国际争端,所以没有必要引起战争;专制政体发生战争的可能性更大,而共和政体则通过协商解决争端的可能性更大。
况且考虑到英国保护北美是出于利益而不是出于情谊,所以北美的和平并不是英国的最终目的,如果北美的战争有利于英国,那么英国也会将北美卷入战争。
《常识》读书心得感悟及体会
《常识》读书心得感悟及体会《常识》读书心得感悟及体会1近来才读梁文道先生的作品,从《常识》到《我读》,再到《味道》,深深为他的文笔、逻辑所折服。
梁先生肚子里定是储藏了无穷尽的知识,要不怎么会在写*时信手拈来,通古博今、学贯中西,记得读《味道》第一篇的时候,看*思路由简单的吃跳跃到希腊民主政治传统,跳入动物界就餐顺序,笔峰一转,又马上跳回当下,这种转换一点儿违和感都没有。
倘若换做自己来写,估计又要变成干巴巴的讨论,拿不出例子来支撑论点,大概读者读起来兴趣全无。
但愿以后阅读过程中,能够多留意留意这种例证方法,好歹也显得文采斐然点儿。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梁先生表达论点时不偏不倚,站在中立的立场去表达观点,这和读马家辉的作品时体会完全不同。
读马家辉作品时,总觉得他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香港人的傲慢和对内地人的嘲讽,虽说同胞优缺点,可是站在那个角度点评,谁读起来都会觉得不舒服吧。
可是,梁先生的作品没有这种港式精英傲慢感,大概这才是真正的精英。
我记得中间有一篇说,香港人被英国殖民统治那么久,居然没有学会英国人的低调绅士,结合前一段时间的新闻报道,这种评论放在当下仍不为过。
这也是需要学的一个技巧,切不可摆出高高在上的姿势,修养应该是让别人觉得舒服自在。
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又犯了老毛病,读得太快,没有记完整的摘抄。
以后再如此读法,定要打爪子。
慢下来,慢下来,细细品味。
我还要读梁先生的作品,大爱他的风范。
《常识》读书心得感悟及体会2这几天看梁文道的《常识》,觉得写得挺好。
首先说书名吧,我是这样理解的,常识,顾名思义一般人应该知道,而作者在书中讲的一些道理恰恰是当下很多人“不知道”的,原因或者是麻木,或者是装不知道。
正如鲁迅笔下曾经描述的,我们这个社会有太多麻木的“看客”。
起名“常识”,我理解是想唤醒民众的意识。
其次,我觉得作者的语言挺讲究技巧,可能是资深媒体评论员的缘故,说话比较有分寸,既点到了问题的实质,又不过头,也为自己赢得了生存的空间。
初中《常识》读后感汇总
初中《常识》读后感汇总在《独立宣言》里强调的那些民主原则早已在《常识》这本小册子里面得到了强调和阐述.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常识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常识读后感1最初认识梁文道来自凤凰的《锵锵三人行》,那标志性的寸板头,一副中式的着装,具有极高的辨识度.与其着装成鲜明的反差的是其欧化的思想和言论,与带着上海人特有狡黠的徐子东构成了的铁三角让这个节目内涵不止停留在嬉笑怒骂中.梁文道除了在凤凰做节目还经常写书著评,《常识》一本主要就是收集其发表于报端的杂文集,篇篇千余字数,短小精悍,针砭时弊.由于很多是时评,所以近期的热点爆点都一网打尽,读起来代入感还是很强,大呼过瘾.看他的杂文很容易联想到另外一个人---鲁迅.两人不仅在外貌上有相似之处,对于针砭时弊,敢说敢写也是一脉相承.所以梁文道在后续中出现感谢出版社的老师的勇敢,居然愿意出这部书的话语.但是与鲁迅的字字见血,毫无情面相比梁文道无疑温柔了很多,带着传统文人的某些中庸之道.很喜欢的另外个作家陈丹青也这样说过〝我不主张继承这种精神,因为谁也继承不了.继承不起,除非你有两条以上性命,或者,除非你是鲁迅同时代的人.〞《常识》全书有364编短文构成,洋洋洒洒,涉及的内容也是方方面面,下到社会热点上到国际形势,从体制到愤青,从范跑跑到奥巴马,从足球到《京都议定书》.由于都是时评,文字显得通俗易懂,当然作者的本意也非如次,在每篇的简短的文字中巧妙的将现代文明的常识暗含其中,让普通读者阅后也能恍然大悟或者若有所思.比如《自虐》一文,对于网上网上一边倒的反日倾向做了佛洛依德式的分析,原来编撰日本人歧视中国人的传说,可以看出是自信心的的缺乏.在文《文化入侵》故宫星巴克的伪命题中剥开层层面纱还原事情的本质,我们终于看清楚这并非是个文化问题而是个定位问题---管理者的定位问题.在《低俗》---为什么当官者得人品味特别好,我们看到关于媒体低俗化中政府的〝保姆行为〞.在《幽默》---为什么我们笑不出中,中国人的笑脸去哪了呢,恶搞难道是我们的第二张脸?《常识》一书,在我看来书中最宝贵最打动我的东西还是梁文道的〝人文关怀〞,虽然这个词已经被用滥了,可我一时真的想不到更合适的词.我所说的人文关怀就是能够关注这个世界芸芸众生中最普通最大众的那部分人,关注他们的价值和尊严,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另一面,他在文中让授人以渔的用心良苦,让我们每读一片,都会感叹这些逻辑思维,或哲学伦理或是现代文明的常识为何我们离开我们太久,这些常识我们都还远远不识,这一点,梁文道和这本《常识》殊为可贵!常识读后感2书名曰《常识》,正如梁氏自言:〝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比起许多同行同道,我的环境比较宽松,我的信息来源比较多元,我冒的险比较小,我怕的事也比较少.〞〝只有一种情况能使时事评论不朽,那就是你说的那些事老是重复出现.如果时事评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现实,那么现实的屹立不变就是对它最大的嘲讽了.任何有良心的评论家都该期盼自己的文章失效,他的文章若是总有现实意义,那是种悲哀.除非他那作者的自我要大于一个知识分子的志趣;江山不幸诗家幸.〞以前中国人辩论是很温柔的.你看陆象山朱熹鹅湖辩论,好得不得了,明明南辕北辙,问题是大家态度很好,不像我们今天在网上特别多批一个作家,那个书一上来不同意几句骂得他狗屎不如,大家怎么那么狠呢?特别今天的态度,你刚才讲不敬畏不谦虚,我个人经验,我记得我小时候读书读不明白.不同意.你会先觉得是不是我有问题,是不是我能力不够,是不是我学养不够没读懂,今天一本书没读懂,作者什么玩意儿写的什么东西?时评作者叫聂以真,这个人太逗了,前一阵子看他写过的文章,在大陆肯定发不了.他是一个经济学家,他讲共产党作为一个组织来看它的成本效益怎么样.他说世界上原来最大规模的组织宗教不算就是共产党,他有八千万人,这八千万人花了多少钱?能够做到多少事.算一下得出的结论,世界上成本效益最低的一个组织.这就是经济学家,这种东西我们不会做,我们不懂也没这么想过,但是他就会这么搞.香港是一直有这个传统,文人论证的传统,后来经济学家论证的传统.你当然就会受他的影响看他们的东西,很好玩.我特别喜欢张-五-常老师的文章,文笔又好,娓娓道来.两次短期出家,真剃头,但是头也不用太怎么剃,换一个袈裟过那种沙弥的生活,在寺院呆九天十天.因为我学南传佛教所谓小乘,他们这些国家泰国.缅甸很习惯年轻人都去当几天和尚,很常见的.常识读后感3本书已经发表,立刻掀起抢购狂潮,三个月内销售了_万册,大大加速了美国的独立进程.全文如下:关於英美之间的斗争这个题目,人们已经写过好多卷书籍.各阶层的人们出於不同的动机,抱著各种目的,参加了这场争论;但一切都毫无效果,现在论战已经结束了……我听见有人硬是这样说:既然北美在以前同大不列颠发生联系时曾经繁荣过,那麽为了它将来的幸福,同样的联系是必要的,并且总会产生同样的效果.没有任何论证比这更错误的了.你还不如说,因为一个孩子是吃奶长大的,所以他永远不该吃肉,或者说,我们一生的开头二十年应该成为第二个二十年的先例.可是即便这样也是言过其实的说法,因为我可以直率地说,假如没有欧洲列强注意她的话,北美照样能够繁荣,或许还更兴旺.北美赖以致富的贸易,属于生活必需的,只要欧洲人还有饮食的食惯,它总不会没有市场.可是有人说欧洲保护了我们.不错,她是把我们垄断了,而且她花我们的钱和她自己的钱来保卫北美大陆,这也是事实;不过,出於同样的动机,也就是说为了贸易和统治权,她也会保卫土耳其的.唉!我们长期以来受到历史偏见的迷惑,为迷信作了很大了牺牲.我们曾自夸受大不列颠的保护,不去注意她的动机是利益而不是情谊;她并没有为了我们而保护我们免遭我们的敌人的侵犯,她是为了保护她自己免受她的敌人的侵犯的,甚至为了其他缘故,要保护她自己免受那些与我们本无争执的人的侵犯,但是由於同样的原因,这些与我们本无争执的人将会永远成为我们的敌人.如果英国放弃对北美大陆的权利,或者北美大陆摆脱对英国的依赖,那麽,万一法国与西班牙同英国发生战争,我们还可以与他们保持和平……可是有人说英国是祖国,是我们的父母.那麽她的所作所为就格外丢脸,豺狼尚不食其子,野蛮人也不同亲属作战;因此,那种说法如果是正确的话,那正是对它的谴责;可是那种说法恰恰是不正确的,或者只是部分正确,而英王和他的一夥帮闲阴险地采用〝父母之邦〞或〝母国〞这种词,含有卑鄙的天主教意图,想利用我们轻信的弱点让我们相信他那不公正的偏见.欧洲,而不是英国,才是北美的父母之邦.这个新世界曾经成为欧洲各地受迫害的酷爱公民自由与宗教自由的人士的避难所.他们逃到这裏来,并不是要逃出母亲温柔的怀抱,而是要躲避魔鬼暴虐;把第一批移民逐出乡里的那种暴政,还在追逐著他们的後代,这话对英国来说至今还是千真万确的……我要求那些最热心鼓吹和解的人指出北美大陆由於同大不列颠保持联系而能得到的哪怕一点好处.我们的谷物将在欧洲任何市场上售出好价钱,而我们的进口货物一定要在我们愿意购买的地方成交.但是,我们由於同英国保持联系而遭到的危害和损失是不胜枚举的;我们对全人类以及对我们自己的责任指导我们拒绝这种联盟:因为对大不列颠的任何屈从或依附,都会立刻招这个大陆卷入欧洲的各种战争和争执,使我们同一些国家发生冲突,而那些国家本来是愿意争取我们的友谊的,我们对它们也是没有愤怒或不满的理由的.既然欧洲是我们的贸易市场,我们就应当同欧洲任何部分保持不偏不倚的关系.北美的真正利益在於避开欧洲的各种纷争,如果由於它依附英国而变成英国政治天平上的一个小小的砝码.它就永远不能置身於纷争之外.欧洲王国林立,不可能长期保持和平状态,一旦英国和任何外国之间爆发战争,北美由於她同不列颠的联系,在贸易上一定会遭到毁灭.下一次的战争也许结果不会像上一次一样,而如果有所不同的话,现在鼓吹和解的人,那时就会希望分离了,因为在那种情况下,中立将是一支更安全的护航队而不是一个小卒.凡是正确或自然的东西都会祈求分离,被杀死的人的鲜血及造化的啜泣声在喊著:现在是分离的时候了.甚至上帝在英国和北美之间设置这麽远的距离,也有力地而剧顺理成章地证明,英国对北美行使权力这点决不是上苍的意图……常识读后感4《常识》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时事评论集,但它却更像是一本充满智慧的提醒世人一些什么的书.名为〝常识〞,但看了之后,发现用〝常识〞命名真是匹配,虽说是常识,但却是隐藏在事实真相背后不为大众所关心所反省到的层次,也就可以直接说是真相,是令人深思的真相,本来普通的知识.常理.在此,我对敢于说出背后真相的梁文道先生表示敬意,同时也对我自己被某些世事迷惑而感到羞愧.梁文道先生谈了许多现在看来是颇为敏感的话题,就例如〝日本问题〞和〝网络信息问题〞.〝日本〞问题可以说是非常让当今中国人异常敏感的话题:当今时代,反日本的激进分子的数目呈现有增无减的趋势,在他们看来,日本犯下的罪行是不可原谅的,不把日本置于死地就不罢休.就像当时无聊人士疯传于QQ群的反日宣传的邮件一样,把日本人民说得个个都充满了邪恶.他们没有弄明白历史是什么和自己所要反对的对象是什么,所以他们就盲目激进,盲目地反对日本.其实,历史是可以记得但不能记恨的东西.我认为历史上种.种人类无知所犯下的罪行,我们可以记住,可以了解背景了解精神层次的东西,但我们不可以把历史上别人犯下的罪行发展成为对他们国家一切的仇恨.我曾听说过一个极其反对日本的人,他生活中凡是一切有出于日本的东西他都不碰,他说他活得极快乐,因为周身处处都可见到中国制造.而我觉得他其实活得很痛苦,历史的日本是曾犯下滔天罪行的,现在的日本也不消停,我们依然会记得,看清楚.但是日本国家的科学技术却是有很多东西是值得称赞的,就像日本的电视机,日本的小汽车,日本的动漫等等.这些东西还是要批判的吸收好.说到底是他们没有弄清楚反对的对象,我们要反对的是罪恶而不是日本,就是梁文道先生讲的〝不是反日本,而是反罪恶〞一样,罪恶才是人类犯下罪行的根源,根源不除,世界永远不清净.所以说这不是〝中日问题〞,而是〝反罪恶〞的问题了,这是必须搞清楚的,只有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看问题才不会肤浅,才会越接近事物的本质.现在有不少人在反对韩国,原因在于韩国〝意淫〞了中国的文化,把孔子呀之类的历史名人经过一系列看似仔细实质荒.唐的调查后纳入自己门下,令有些人深恶痛绝,因而仇视韩国的人之类的.其实韩国政府和媒体就算再搞多一些这样的荒.唐事出来,但如果我们中国人不注重自己的文化修养,也许有一天会变成那样.但是总会有人去揭穿骗局的,表明真相的,会有像梁文道先生一样的人,毕竟中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国家.在这,我们也并不是要反对韩国,而是反对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所犯下的文化罪恶.梁文道先生的《常识》真的令我感悟很多,鉴于我的文笔拙劣,在这里就不一一写出,同时也希望大家都去看看这本书,了解了解世上事实的种.种真相,因为这也是常识!常识读后感5〝看不懂〞这样的评价,许多作者看来是一句褒奖的话,一来是他会认识是读者文化素养不够,二来他会觉得确实是自己的思想深刻,不会有伯牙子期似的知音,我也暗暗地下定决心,把〝看不懂〞作为我写文章追求的最高目标,然而当我读完梁文道的《常识》时,一种内心蠕动了许久不可名状的感受突然立体而清晰的展现在我的眼前,最简单的东西往往最具有价值,何必苦苦效仿那些看似深奥的东西呢?梁文道的这本《常识》是他一段时期时事评论的集册,书名是他效仿美国奠基文档之一——托马斯·潘恩的《常识》(ThomasPaine).书中每一个社会热点他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但是与一些评论不同的是,他的观点里鲜有晦涩难懂的深刻道理,都是我们所熟知的〝常识〞.诸如他说〝明明在点评志愿者的救灾行动,却不满足于民间集体动员的逻辑,硬要是扯到中西文化差异的高度,然后再结穴于华夏爱文化的基因本质.〞看到这儿,你也就大概明白我文章一开头的牢骚了.〝常识〞在今天不知为何成了一种奢侈的追求.明明遵守最基本的学术道德是常识,各种学术造假却屡禁不止;明明各行各业遵守自己的行业规范是常识,各种内幕却曝光不尽;明明人人遵守法律是常识,各种〝潜规则〞〝关系〞不胜枚举.文章也是一样,需要深的则深,需要浅显的则浅显,一味地追求深奥,怕又是偏离常识了,正如古诗中有白居易易懂的诗句,也有李商隐难懂的诗篇才相得益彰.写不出深奥的东西,即使简单的东西也难敢称其为有价值.因为除非你能够像鲁迅一样有一支如矛似箭的笔;除非你像钱钟书一样的智慧;或者像现在的韩寒或是梁文道一样的聪明;或者你是在媒体上左右逢源的名人,怕是许多的评论只是自己孤芳自赏的东西罢了.现在如此多的报纸,如此多的博客,如此多的妙语,谁又会在乎你写的所谓的评论呢.正是没有人在乎,激发了我不断写的勇气,因为没有人会出来嘲笑你的简单,嘲笑你〝粪土之墙不可圬〞,所以就写下去吧.最新初中《常识》读后感范例汇总。
精选《常识与通识》读后感1000字
常识与通识读后感1000字常识与通识读后感1000字:常识的局部,我想着能把十个局部里的重点整理出来放在公众号上,一方面分享,一方面当成笔记,日后好用。
“我向来读书太杂,杂到让人看不起的地步,杂到墓志铭上可以写「读书荒芜,缺乏为训」。
不少人写文章是为吓人的,因为所写的与其说是「高见」,不如说是常识。
当然,我就有这种嫌疑。
不过任何高见,如果成为了生活或知识上的常识,就是最可靠的进步。
〞说到常识,就要成认自己欠缺它。
今天上午炖牛肉,因为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炖烂,店里做饭的徐姐看了着急,让放些白醋,软化它,她让我想想为什么喉咙卡了刺儿会喝醋?我一下子恍然大悟。
不一会包货的师姐也进来说,你放上两个山楂,熟的快。
看,这就是常识。
和盖房子前地基一定要打好一个道理,我们做饭、生活、工作、出行,也处处需要它。
从哪里获得常识?这个应该是从小开始积累的,当然,随时开始都不晚。
见过的人,吃过的饭,做过的事,读过的书,感受过的快乐,受过的苦难,感受过的冷淡与高涨,总会有一些常识在我们的脑子里刻字。
它可能不一定非得学识多渊博的人来告诉我们,看起来不起眼,或者不太被看得起的那种人身上,也许有更多挖掘的可能。
是啊,就比方我写东西的时候离不开音乐,它能让我更专注或者带来一些情绪,但不是所有人都会有同样的感受,为什么?尝试过不听,因为做事情的时候确实要专心,后来小邱来讲文案,我问他这个怎么办,结果他说他也是和我一样的“音乐患者〞,我当时心里快乐极了,因为一直找不到同类,但还是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我看了阿城写到:“能直接作用于我们边缘系统的〔情感中枢〕的艺术是音乐。
音乐由音程、旋律、和声、调性、节奏直接造成“频率〞〔不是旋律〕,参加这个频率引起痛苦中枢或快感中枢的强烈共振〔不是共鸣〕而导致放电,人就会被感动,感到悲伤,兴奋,沮丧,快活。
读书笔记·音乐造成的频律可以直接影响中枢神经的反响,理性“来不及〞掺人。
而艺术无非是千方百计产生一种频律,在展示过程中加强这个频律,听者、读者用感官得到这个频律,而使自己的情感中枢放电。
关于《常识》读后感范文
关于《常识》读后感范文关于《常识》读后感范文梁文道的书名《常识》,这是来自美国立国时期的托马斯?佩恩(Thomas Paine)的同名书,这位给自己取名“痛苦”美国之父,难以社会对个人的不公,英国对美洲的欺凌,写出了这本不到50页的小册子《常识》,却卖出了50万册(当时北美不过200万),它唤起了北美民众独立的信念。
在今天这本小册子依然被列为“改变美国的20本书”中第一本。
梁文道说过:“常识”是我很关心的一个概念。
所谓“常识”,就是一个国家、社会的游戏规则,是大家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东西。
他又说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
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通读全文,不可否认,梁文道有很高文学素养以及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认识,措词用得好,讲得也很客观,在文章中,他并没有回避时下热点的问题,文章中他冷静而富有理性的观点,对于我们而言,是一剂清热解毒的凉茶。
在民间:在“政府的好帮手”主题下,梁文道列举了在面对天灾时,日本政府迟钝的官僚系统与高质的公民,民间组织的捐献活动进行强烈的对比。
同时他又指出在xx年“百年不遇”的超级大雪灾中,政府的缺陷与民间社会的的缺席。
作者认为在天灾面前,不应该只让有关部门去垄断救助,应该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强大力量。
在文章中,梁文道直接指出了政府架构条条块块间的不协、机制的缺陷、危机管理的不足与基础建设的脆弱的缺点,这是很多作者都无法做到的。
可以说梁文道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他是个斯文不失风趣的读书人,他讲的事情其实并高深,只是常识,至少是现代文明的常识。
常识的作用在于解惑。
不过,也并非大家经常谈论的东西就可以称为常识。
比如现在很多年轻人津津乐道的明星的八卦,绯闻。
与“常识”相对立的,应该就是“潜规则”。
曾经勇敢揭露“非典”真相的xx院士又在两会上放炮,抨击“领导不在讲真话,领导一来颂功德”的会议作风,赢得热烈掌声。
这就是大家都熟悉的潜规则,人人都知道是病态的,但人人都要按着这个规则来进行,否则就只有离开这个圈子,而现实又常常逼着许多人不能不参与这个潜规则,这就是“反常识”。
读常识与通识有感
读常识与通识有感阿城的书,用最简单的语言解释世上最不可解释之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常识与通识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常识与通识读后感篇1这本书说的是常识。
其实常识绝非尽人皆知,很多人之所以活得浑浑噩噩,不是因为缺少大道理,而恰恰是因为缺乏常识。
第一篇说了一些有关吃的事儿,重点在饮食与文化基因的问题,说思乡实际上是生理上思念家乡的吃食儿,是从小形成的饮食习惯决定的。
阿城讲了自己一段有趣的经历,有一次他开车在路上突然特别想吃中餐,于是拐下告诉找到了一家中国饭馆,点了一盘西红柿炒鸡蛋,然而,菜端上之后,他吃了一口之后认为:你可以它叫做任何东西,但就是不能叫做西红柿炒鸡蛋。
然后他找来了老板,问,你这里是正宗中国菜吗,老板特别理直气壮地说:当然是正宗的,我用的是地地道道的波兰厨子!我几乎是不会思念家乡的,因为我比较奇怪地从小就觉得出生地不见得就是家乡,以及,觉得所谓亲属也大多数只是靠血缘关系强行联系在一起的陌生人。
只是偶尔会想念东北名菜“锅包肉”,读了阿城这篇文章,我才知道原来这也是思乡。
锅包肉的官方词条是这么说的:其用猪之脊肉(清真菜则使用牛肉)和淀粉,经两遍油炸而成,一炸熟,二炸色,出锅时浇汁并着以香菜点缀。
哈尔滨当时作为北方重要官方机构的关道衙门,经常需要宴请国外的客人,尤其是俄罗斯客人。
俄罗斯人喜欢甜酸口味,北方菜的咸浓口味让他们很不适应。
为了讨好大鼻子外国人,道台下指令,让厨师们改变口味。
郑兴文冥思苦索,把原来鲜咸口味的焦烧肉片,改为甜酸口味的菜肴。
这道菜让俄罗斯客人非常喜欢,每次来吃饭都要点这道菜。
郑兴文根据菜肴的烹饪程序,给这道菜起名为锅爆肉,俄罗斯人点菜总发不准音,时间一长,衍化成今天的锅包肉。
黑龙江值得一提的东西都跟老毛子有点儿关系,比如秋林红肠和大列巴面包。
还有哈尔滨的中央大街,是一条东欧风格的大街,用小石砖铺成,已经磨得光光的,路边会经过那座常被当做哈尔滨地标的索菲亚教堂,在众多廉价而速朽的现代楼房中间冒出来,很是有点儿惊艳。
[常识读书心得范文800字经典著作]读书心得范文800字高中
[常识读书心得范文800字经典著作]读书心得范文800字高中内容摘要:《常识》是一本当代青年不可不读的经典名著。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常识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常识《常识》是一本当代青年不可不读的经典名著。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常识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常识读后感1我一直自诩比较喜欢杂七杂八的东西,对喜欢的东西也从来不深挖,最多在最爱它的时候做一点了解,因此了解的多半是一些浮光掠影式的东西,豆瓣网,知乎网和果壳网是我经常逛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在不间断更新一些零碎的小知识,这非常合的我口味。
初看到梁文道先生的这本名为《常识》的著作时,我以为它是各种生活冷知识、普及各种科学常识的书,但是看了简介才发现,这本书刊载的内容是梁文道先生近两年来撰写的时评文字结集,谈及整治、民主、民族、教育、新闻自由、公民道德等诸多方面,因此是一本时评集之类的文章。
文字风格犀利,文章主旨清晰,论述简洁有力,往往一针见血命中问题之要害,其文字在带给读者阅读快感之余,非常催人深省,正如梁氏自言:“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
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那什么是常识呢梁文道反复说过,比如说三聚氰胺的时候,人人都在大谈造成奶粉业丑闻的是“企业责任”,这是很荒唐的。
因为我们不能下毒嘛!不能下毒,不能去害人,这本来就是一个极其基本的常识嘛,怎么把这些基本的都忽视了,而去对莫名其妙的“企业责任”大谈特谈呢梁文道说,这就是缺乏常识的表现。
他把他的这本文集命名为“常识”,是因为世上的荒唐事,多是由于常识稀缺。
一切似乎都有了一个既定答案,便不去多想,便理所当然。
然而可贵恰恰在于对一件事的反复思考,甚至挖掘其本质,尽量减少认识盲点,才能使自己不至于愚昧,而不是一旦认识,便欣然接受。
这一再需要挖掘的东西,其实就是常识本身,说简单,也并不简单。
因为最真实的东西总要被层层迷雾笼罩,就像《革命之路》里所说:“人们从来没有忘记真相,只是更好地学会撒谎。
《常识》读后感
《常识》读后感
在阅读《常识》后,我深刻地意识到其所包含的思想和观点对于推动历史进程以及塑造社会改革有着巨大的影响。
这本书强调了人民的权利、自由和民主,以及反对君主制度和不公平的统治。
潘恩以直白、清晰的语言,向读者阐述了为什么应该寻求独立,反抗不合理的政治体制,并探讨了一个新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架构。
在书中,潘恩提出了许多引人深思的观点。
他强调国家应该是建立在人民的意愿和支持之上,而不是建立在王权和特权上。
他通过深入的分析,阐述了英国君主制的弊端,并提出了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的理念,让人们能够参与政治决策,实现公正和自由。
这些观点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启示意义,尤其是在强调民主、平等和人权的背景下。
同时,《常识》也对于激发民众的情感和行动具有重要作用。
书中的激情言辞和强烈的呼吁激发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热情,促使人们站起来,反抗压迫,争取自由。
这种鼓舞人心的语言也在其他历史时刻和社会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传递了信念和决心,推动社会变革。
综上所述,《常识》不仅是美国独立运动时期的重要文献,更是一本具有普世价值的著作。
它提供了有关自由、民主和人权的深刻见解,鼓励人们坚持正义,推动社会进步。
这本书的影响力延续至今,仍然是一本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著作。
2020《常识》读后感范文
2020《常识》读后感范文常识(Common Sense),由Thomas Paine (托马斯·潘恩) 于1776年发表的支持美国独立的小册子。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常识》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常识》读后感1有些作者把社会和政府混为一谈,弄得它们彼此没有多少区别,甚或完全没有区别;而实际上它们不但不是一回事,而且有不同的起源。
社会是由我们的欲望所产生的,政府是由我们的邪恶所产生的;前者使我们一体同心,从而积极地增进我们的幸福,后者制止我们的恶行,从而消极地增进我们的幸福。
一个是鼓励交往,另一个是制造差别。
前面的一个是奖励者,后面的一个是惩罚者。
社会在各种情况下都是受人欢迎的,可是政府呢,即使在其最好的情况下,也不过是一件免不了的祸害;在其最坏的情况下,就成了不可容忍的祸害;因为,当我们受苦的时候,当我们从一个政府方面遭受那些只有在无政府的国家中才可能遭受的不幸时,我们由于想到自己亲手提供了受苦的根源而格外感到痛心。
政府好比衣服,是天真纯朴受到残害的表征;帝王的宫殿是建筑在乐园的亭榭的废墟上的。
如果良心的激发是天日可鉴的、始终如一的和信守不渝的,一个人就毋需其他的立法者;但事实并非如此,他觉得有必要放弃一部分的财产,出钱换取其余的人的保护;谨慎小心的原则在其他任何场合都劝他两害相权取其轻,现在这个原则也促使他这样做。
因此,既然安全是政府的真正的意图和目的,那就毫无疑义地可以推断,任何看起来最有可能保证我们安全的形式,只要是花费最少而得益最大,都是其他一切人所愿意接受的。
为了清楚而正确地了解政府的意图和目的,我们假定有少数人在地球的某一个隐僻的部分住下来,同其余的人不发生联系;他们就将代表任何一块地方或世界上的第一批移民。
在这种自然的自由状态下,他们将首先想到社会。
千百种的动机都将鼓励他们趋向这一目标。
单单一个人的力量应付不了他的各种需要,他的心境又不堪永远寂寞,因此他不久就被迫寻求另一个人的帮助和安慰,而对方也有同样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识与通识》经典读后感10篇《常识与通识》是一本由阿城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常识与通识》读后感(一):没有对谈的对谈录前半部分《收获》发表文章结集。
谈“常识”,说了脑功能、生物学、遗传基因等,更像科普。
有的篇目大段引用他文,比例远远超过自己的创作(《攻击与人性》)。
后面几篇对谈。
第一篇音乐,周勤如倒是说了不少,阿城的应和只是见缝插针说一两个自己晓得的知识点,和音乐无关,感觉两人根本没有“对谈”。
和姜文更是搞笑,一个说电影创作,一个重复之前的脑功能,鸡同鸭讲。
洪晃那篇最好玩,没有主题,纯家常,然而见出洪晃的真性情。
《常识与通识》读后感(二):前面可以,对谈有些无聊《常识与通识》是阿城文集之一,像他自己说的“常识”这个名字有几个人选此为题,一个是托马斯潘恩,还有一个梁文道,其它的我还真不知道。
不过相较之下,阿城的常识也带有时代特点,而这些常识的背后是阿城对社会和文化的认识和文字的戏谑。
不可否认的是阿城的知识储备,但是对谈阶段却没有什么更有深读的东西,很多都像是自说自话,因为阿城的引导确实不是很好,所以被谈对象的故事和话语内容就显得略杂乱而缺乏深读,更多的是看被谈人的想法和思路,而阿城更像是一个中间人,只是个过度。
《常识与通识》读后感(三):常识也可以有趣《常识与通识》是读过的第三本以“常识”的名义写的书。
第一本是阿城也在书里提到的托马斯?潘恩的《常识》,讲的是人权,高扬宪法应取代国王成为“国王”,一本薄薄的册子奠定美国独立的观念基础。
梁文道的《常识》是时评结集,通过对一个个事件的评论,来发表他对好政府、好社会等问题的看法。
相比于潘恩和梁文道“板着脸”讲道理,阿城的文字要有趣得多。
通过他对明清鬼故事的介绍,第一次晓得古时读书人在圣贤经典之外,还在笔记里记录了这么多神叨叨的鬼故事,借用人类学上大传统和小传统的分析,形成了一项不同于大传统,也不那么正经刻板的“小传统”。
这一小传统,谈的是情,讲的是日常,用阿城的话,得自于传统中国的“世俗”。
谈吃,也是阿城笔下的一大特色,原来吃也可以这么有文化,这么有料,真真是长见识了。
当然,阿城也在讲道理。
他说,常识最能解构权力。
对于经历过文革的一代人来说,亲身体验过没有常识的癫狂年代,常识的稀缺更为要紧,常识也更加可贵。
跟许多其他“过来人”讲述受难经历来控诉不一样,阿城还是从有趣入手,通过介绍研究成果来揭示曾经的荒谬,既有人性因素,也是环境使然。
《常识与通识》读后感(四):你是个有常识的人吗?这是第一次认识阿城,以往从来没有看过阿城的文字,看了简介才知道是位大家。
看来阅读面还是太浅。
粗粗读来总觉得文字有些许尖锐,但又不那样明显。
也觉得阿城是个挺有趣的人,在伴读中读到旅居台湾时,被安排住在安静山边,事后阿城问下次能否住永和豆浆楼上,深觉人总与表面印象不同,看着“退隐山间”,也许最爱“入世”。
像现在的自己,虽看着爱热闹,但到现在的年纪,已越来越喜欢安静,平日休息听不得半点“杂音”,连过年都开始觉得麻烦,嫌太嘈杂。
表哥问我想要如何,我回只需一椅一茶一书,让我一人坐着便很好。
表哥曰:无病呻吟。
大概他觉得秀才遇到兵吧。
扯得有些远。
阿城的观点都挺新颖且平实。
最喜欢的有两点,其一是艺术与催眠中阿城说权威具有催眠之效,艺术也属催眠,同时阿城告诉我们不要去揭穿。
揭穿有何意义,要活的那般明白干嘛呢,就如美丽的谎言,只要能使人快乐或有所得,无需揭穿。
其二是魂与魄与鬼及孔子,这篇读完非常想找《阅微草堂笔记》来看,实在有趣。
阿城说,小说中的议论,读者一般会略过,读者如逛街的人,看的是货色,吆喝不大听的。
但个人认为,正如大街上少不了吆喝,小说中也少不了议论,少了吆喝,会像菜中无盐。
断断续续的读完了它,收获良多,深觉自己算是个没有“常识”的人,许是文化的蛋白酶种类太少,要多多补充才是。
《常识与通识》读后感(五):大煞风景一九九八年的自序中,阿城说:此书所收的十二篇文字,陆续发表在一九九七年至一九九八年上海的双月刊文学杂志《收获》上,我原来打算将栏目题为“煞风景”,后来改为“常识与通识”,规矩多了,但意思还在,因为讲常识,常常煞风景。
说实话,比起“常识与通识”,我更喜欢阿城原来的打算,就叫“煞风景”。
不过,我这个“煞风景”和阿城所讲的“煞风景”有点一样,又有点不一样。
他讲的“煞风景”,意思是“讲常识,常常煞风景”,这点我同意,尤其是他讲的一些所谓常识,不仅“煞”,简直“大煞”。
在此之外,我说他煞风景,却也是欣赏,大煞了别人的风景,徒留这边独好。
先说独好,再说大煞。
阿城是个吃货。
他吃涮羊肉比我这个内蒙人还地道。
佐料齐全——除了常见的芝麻酱、豆腐乳、虾酱、韭菜花酱、辣椒油等,还要有白醋、花椒水、芫荽段,这还不提锅底有多讲究。
涮品别致,平常涮品自不必说,连羊脖子上的肉他也要“别裁”出来吃,说那好像是有沁色的羊脂玉,只一涮,挂着血丝,入口即化。
若是吃货阿城单讲些吃的事,就算不上他所谓煞风景了。
他的煞风景是讲些吃不得的事。
残酷的吃法要不得,因为吃的是残忍。
还是云南,有一种“烤鹅掌”,将鹅吊起来,让鹅掌正好踩在一个平底锅上,之后在锅下生火。
锅慢慢烫起来的时候,鹅则不停滴轮流将两掌提起放下,直至烫锅将它的掌烤干,之后单取这鹅掌来吃。
说法是动物会调动它自己最精华的东西到受侵害的部位,此时吃这一部位,“补得很”。
(6页)人如此对待动物,即便是吃人的动物也未曾费尽心思如此待人。
阿城说:“你能想象狼或豹子挖空心思将人做成各种肴馔才吃的吗?例如爆人腰花、炒人里脊、炖人手人腔骨、酱人肘子、卤人耳朵、涮人后脖子肉、腌腊人火腿、干货则有人鞭?”人骂人常说禽兽不如,似乎禽兽有多么不堪,经阿城一说,人之不如禽兽者,何其多也。
意识形态的吃法要不得,因为吃的是自我催眠。
“吃哪儿补哪儿”这种“常识”阿城认为是意识形态,是催眠,是“信”,类似鲁迅《药》里的血馒头。
阿城不无风趣地说,“‘吃哪儿补哪儿’,吃猪脑补人脑,这个补如果是补智慧,真是让人犹豫。
”若是他单讲些吃得吃不得的事,就算不上我所谓的煞风景——“风景这边独好”了,偏偏他能在吃中找到文化,在文学中找到吃。
他说:前些年大陆文化热时,用的一句“魂兮归来”,在屈原的《楚辞·招魂》里,是引出无数佳肴名称与做法的开场白,屈子历数人间烹调美味,诱亡魂归来,高雅得不得了的经典,放松来读,是食谱,是菜单。
(7页)我偏不信,正欲打开《楚辞·招魂》一探究竟,他竟将《招魂》菜单列了出来:4.pic.jpg这菜单简直为难厨子,连菜名里的字都认不全,更别提做。
屈原是管不了现代人的事,也没备住有像阿城这样的秉承“吃货读书法”的读书人。
说了煞了别人风景的“独好”,再说说让一切风景荡然无存的“大煞”。
思乡是胃的事儿,不是心的事儿?我承认,有因为美味而做出“惊人之举”的: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
(《世说新语》)但这故事里,还有一层观念的问题,张季鹰认为人生贵在适意,而非名爵,由此才下定决心追随那莼菜羹、鲈鱼脍。
而阿城所谓思乡是由胃决定,则是认为有种叫蛋白酶的东西在“作怪”。
他说:所以长辈“不要挑食”的告诫会影响小孩子的将来,道理就在于你要尽可能早地、尽可能多地吃各种食物,使你的蛋白酶的形成尽可能的完整,于是你走遍天下都不怕,什么都吃得,什么都消化,也就有了幸福人生的一半了。
于是所谓思乡,我观察了,基本是由于吃了异乡食物,不好消化,于是开始闹情绪。
(11页)为了不挑食,必须形成完整的蛋白酶,要想形成完整的蛋白酶,必须吃尽各地食物,但无论行走何处,都会因消化不好所引发的思乡而饱受折磨,最终折返故里。
这里隐藏着一个悖论:想走遍天下吗?先吃遍天下。
想吃遍天下吗?请先走遍天下吧。
蛋白酶不健全的人不能边走边吃,会害了思乡病。
真可谓大煞风景。
浓浓的乡愁,在阿城这里竟浅薄成消化问题。
煞风景之处还不独此,真正的吃货一定不太愿意拥有完整的蛋白酶,因为伴随这一拥有的,是一种失去——失去品尝未知美味时的惊讶。
阿城这种通过完整的蛋白酶取消惊讶的说法真是令人惊讶,更令人惊讶的是,他认为文化中也有蛋白酶,如果你对不同的文化大惊小怪,那么,请补补蛋白酶。
含有蛋白酶的文化,不过是经由生理影响心理而产生的。
阿城还不无遗憾地表示,“可是却很难再进一步明白这一切源于生理。
”这倒让我想起了年轻时在医学院度过时光的毛姆,在那里,他见识了形形色色的人,以至于使他形成“缺少感到惊讶的特质”。
他说:“就像我在我的旅途中,最古怪的景致、最新奇的环境在我看来都再普通不过,因此我不得不迫使自己去注意到它们是值得注意的”。
(《作家笔记》)第一次感觉到,有见识,原来是一件如此令人沮丧的事。
本能就是人性?一九八七年的阿城迷上了一九六三年出版的一本译著《攻击与人性》,写了三篇相关文章,还收录到了二零一六年再版的《常识与通识》。
由此可见,他对《攻击与人性》是真爱。
但我实在找不出这本书有何可爱之处,相反,可疑之处,倒是不少。
《攻击与人性》作者劳伦兹认为,攻击性不仅是动物的本能,也是人的本能,不仅是动物进化的原始动力,也是人进化的不二法门。
证明的方式是,动物如此,人,不该如此吗?本能就应该等于人性。
阿城同意劳伦兹的看法,认为很多人误解了达尔文的“生存竞争”理论——这种竞争只存在于异类间。
劳伦兹说,错,同类会为了公平分配存活领域也会竞争,且激烈程度不亚于异类之间。
为此,他特别做实验,证明鱼缸里的鱼,在厮杀完异类后,便将矛头指向同类,哪怕是雌雄同伴,也难逃此劫。
动物如此,人亦亦然——这是劳伦兹紧接着的表态,所以为了防止攻击性本能爆发,人类世界的“礼”就产生了,就有了它的功用。
对此,阿城完全同意。
他认为,我们通常所谓人性高贵是误解了人性,人性没什么高贵与低贱之分,当我们说人性高贵,实际上是在说“礼”高贵,遵循礼法约束的人“应该”怎样,与人性关系不大。
这时,他又满怀可惜不无遗憾地说:说来“人性”既不应该是褒义词,也不应该是贬义词,而应该是中性的。
不过中性是客观的意思,可惜我们离客观还有很大的距离,起码要等人类基因组的功能理出个头绪来才好再说。
人类,从古到今,无非是通过对自己的行为的观察来了解“人性”,动物行为的科学研究,更不过才是几十年的事。
(105页)本能即人性、人性无贵贱的观点,直接使阿城得出这样的推论——孔子所言“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完全是向生物本能宣战,是不可能做到的事。
至于《赵氏孤儿》的个例,不过是人类本能地在基因界选择了优胜劣汰——赵氏优质基因胜了程氏劣质基因,如是而已。
基因不仁,只保留强者,不管姓啥名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