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联合操作分析
燃气轮机与联合循环(第12课燃气轮机联合循环)课件
➢运行 启动、加载、减载、停机
设备组成 / 所处状态 / 运行方式
➢操作原则 在不超温、不超速、不超振、安全
可靠前提下快速、高效
➢控制 燃气轮机、余热锅炉、汽轮机、各种辅
助设备的控制、整机的协调控制
➢控制系统
第一节 燃气轮机的启动
一、启动过程
四个阶段 (1)冷拖、清吹 (2)点火、暖机 (3)升速、脱扣 (4)自升速、/ 加载
注意几个转速:清吹、点火、自持、脱扣
二、启动方式
正常启动、快速启动、紧急启动
三、实例分析
第二节 联合循环的启动
➢影响启动的因素
余热锅炉有无旁通? 单轴/多轴?有无3S离合器? 启动状态:热态?冷态?温态?
一、多轴合循环的启动
➢有旁通
燃机、余热锅炉、汽机按次序启动
某100MW二拖一联合循环的冷态启动 (有旁通烟道、单压)
➢无旁通烟道
某120MW一拖一双轴机组的热态启动 (无旁通烟道、双压)
S109FA型单轴联合循环机组的冷态启动 (CSG方案、三压锅炉)
GUD1S.94.3A型单轴机组的冷态启动 (CGS方案,带3S离合器)
冷 热 态 启 动 的
比 较
河大音像版小学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第十二课+《清明上河图》拼拼看
调整角度和位置以完成拼接
调整角度
在拼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碎片需要旋转或翻转才能与 相邻的碎片匹配。这时需要耐心地调整碎片的角度,直到找 到最佳匹配位置。
精确对齐
在将碎片拼接在一起时,需要确保它们之间的接缝处能够精 确对齐。可以通过调整碎片的位置和角度来实现精确对齐, 使画面更加自然和流畅。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过度用力按压碎 片,以免造成损坏。
制定拼接顺序
根据画面的特点和难度,制定一个合理的拼接顺序。可以先从边缘开始拼接, 然后逐渐向中心推进;也可以先拼接画面中的主体部分,再处理细节和背景。
利用特征点进行定位匹配
寻找特征点
在《清明上河图》的画面中,寻找一 些具有明显特征的点,如建筑物的角 落、人物的轮廓、树木的分支等。
定位匹配
利用这些特征点进行定位匹配,将相 应的拼图碎片找到并拼接在一起。在 匹配过程中,需要注意碎片之间的形 状、色彩和纹理等是否相符。
张择端擅长绘制宫室、舟车、市肆、桥梁、 街道、城郭等,画中人物众多,场景繁复, 但却井然有序,展现了他高超的绘画技艺。
张择端生活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异 常尖锐的北宋末年,他通过创作《清明 上河图》来反映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
清明上河图描绘内容与风格特点
《清明上河图》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 透视构图法,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今 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将书法作品进行数 字化处理,实现书法作品的在线展示、传播
和教学。
传统音乐与信息技术
通过三维建模技术,可以将古代建筑进行复 原和展示,让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古代建筑
的风貌和特色。
古代建筑与信息技术
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可以对传统音乐进行采 样、编辑和混音,创作出具有现代感的音乐 作品。
精选IE及其应用课程lts
1.41+4.34
1.41+0.08
=
3.86
2.联合操作分析
联合操作: 在生产现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操作员同时对一台机器(一项工作),进行工作。
例:某工厂的成品用小木箱包装后,堆放在工厂的库内,每天由甲、乙两人用两小时将小木箱放在搬运板上。再由堆高机运送到储运库(待运出厂)。堆高机每次搬运一块板,回程则将空板运回,再继续搬运另一块板。每装满一块运板需6min;堆高机来回一次需3min。
改善2:
准备下一工件
装上工件
卸下工件
完成件放箱内
人
机
时间
被装上工件
加工
卸下工件
0
0
将“准备下一工件”、“完成件放入箱内”放在加工周期内进行
准备下一工件
装上工件
空闲
卸下工件
完成件放箱内
空闲
空闲
人
机
时间
单独工作
空闲
共同工作
被装上工件
加工
卸下工件
有时,经过分析改善后,机器的周期时间仍然较长,在每一操作周期内,人仍有较多的空闲时间。此时,可改善的方法有两种:1。增加其它工作2。利用空闲时间多操作一台机器
改善一:
准备下一工件
装上工件
空闲
卸下工件
完成件放箱内
空闲
人
机
时间
被装上工件期内进行
准备下一工件
装上工件
空闲
卸下工件
完成件放箱内
空闲
空闲
人
机
时间
单独工作
空闲
共同工作
被装上工件
加工
卸下工件
工作:铣平面 图号:B239/1产品:B239铸件机器:4号立铣速度:80r/min走刀量:380mm/min制作: *******日期: 200*/08/18
二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第12课 和妈妈在一起》 人美版
二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12课和妈妈在一起》人美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绘画材料的使用方法,扩展绘画技巧;2.通过创作表现爱和家庭情感,培养情感表达能力;3.掌握绘画创作的过程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绘画技能,提高美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次课程将重点教授以下内容:1.简要介绍素描的绘画方法;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受和思考,表达对家庭的情感;3.教授水彩画的绘画方法,引导学生使用水彩画表现家庭情感;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绘画技能,提高美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和妈妈在一起。
(二)分享(10分钟)教师可以分享一些育儿的经验,通过谈论引导学生思考家庭情感——家庭是大家最温馨的港湾,家庭是爱的代名词,爱孩子、照顾孩子的人就是父母。
(三)素描练习(20分钟)1.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素描的绘画方法,如线条、阴影等。
2.带领学生参考字帖进行简单的素描练习,让学生练习不同颜色和厚度的线条,以及不同阴影的表现方法。
(四)水彩画创作(40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水彩画的绘画方法,如水彩笔的使用方法、颜色的混合等。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受和思考,表达对家庭的情感。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与主题相关的图片或素材,让学生参考。
3.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使用水彩画表现家庭情感。
教师可以在创作过程中提供一些指导和启示。
(五)展示交流(15分钟)1.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分享创作的感受和体验。
2.带领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分享自己对其他同学作品的感受和建议。
(六)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回顾学生在本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评价1.学生在素描练习和水彩画创作中的表现;2.学生在展示交流环节中表现的能力和态度;3.学生课后的作业完成情况。
五、教学资源1.素描工具和颜料;2.水彩笔和水彩纸;3.相关图片、故事等素材。
人机工程学案:作业程序(使用过程)
§3 程序分析方法
3. “ECRS”四大原则
1. E(Eliminate), 取消。经过“做什么”、“是否必要” 等问题的提问,而答复问不必要则取消(通过变换布局 省略搬运) 2. C (Combine) , 合并。对于无法取消的工序,看能否合并, 以达到省时简化的目的。(同时进行加工和检查作业) 3. R (Rearrange), 重排。不能取消或合并的工序,可根据 “何人、何地、何时”三提问进行重排(更改加工顺序 提高作业效率) 4. S(Simple), 简化。采用最简单最快捷的方法来完成(实 现机械化或自动化)
改善后的人机程序图
作业员 作业 放模 开机 时间 16 13 经过时间(秒) 时间 16 13
机器
作业
放模 开动
29
放材料
100
90
机器加工
129
停机 取模 取成品
8 12 18
137 149 167
10 8 12 18
等待 停机 取模 等待
改善后的效果
周期时间由原来的257秒缩减为167秒,此周期中 机器的使用率为(167-28)/167=83.2%
6
放回票
§3 程序分析方法
1. “5W1H”提问技术
考察点 任务 原因 时间 地点 人员 方法 第一次提问 做什么(What) 为何做(Why) 何时做(When) 何处做(Where) 何人做(Who) 如何做(How) 第二次提问 是否必要 为什么要这样做 为何需要此时做 为何需要此处做 为何需要此人做 为何需要这样做 第三次提问 有无其他更合适的对象 是否不需要做 有无其它更合适的时间 有无其他更合适的地点 有无其它更合适的饿人 有无其他更合适的方法与工具
§ 4 双手操作分析
语文九下第12课整合教案设计
语文九下第12课整合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成语。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轴心时代”的概念。
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轴心时代”的概念及其在历史上的意义。
课文中涉及的文化名人及其思想、成就。
2.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轴心时代”的概念,并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课文中涉及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的介绍。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备课,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准备教案和课件。
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课文中涉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轴心时代”的概念及其在历史上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轴心时代”的概念及其在历史上的意义。
教师可以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新课: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成语,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轴心时代”的概念及其在历史上的意义,
同时结合课文中涉及的文化名人及其思想、成就进行讲解。
教师可以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文艺复兴运动》优质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文艺复兴运动》优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和起源;
2. 理解文艺复兴运动的内容、特点和成就;
3. 探究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1. 文艺复兴的概念和特点;
2. 文艺复兴运动的涵盖领域;
3. 文艺复兴对欧洲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文艺复兴的思想和精神内涵;
2. 探究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
1. 导入(通过名言引导学生进入研究状态);
2. 文艺复兴的背景和起源;
3. 文艺复兴运动的内容、特点和成就;
4. 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的影响;
5. 总结(通过关键词梳理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内容)
五、教学方法
1. 演讲法;
2. 课件展示法;
3. 讨论法;
4. 小组合作法等。
六、研究评价
1. 为期2次的阶段性测评;
2.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
3. 学生自主研究表现评价。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了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深度学习需求,但仍需注意课堂时间的把控。
同时,在测评方面,需要更多的与学
生深入交流,把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在后续课程教学中,还要
注重将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
内容。
新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第12章全等三角形及知识点总结
§12.1 全等三角形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领会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的有关概念.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能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确找出对应边、对应角.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观察、操作、分析能力,体会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2.难点:掌握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3.关键:找对应边、对应角有下面两种方法:(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教具准备四张大小一样的纸片、直尺、剪刀.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感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出形状、大小相同的实例,加深认识.教学过程一、动手操作,导入课题1.先在其中一张纸上画出任意一个多边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2.重新在一张纸板上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学生活动】动手操作、用脑思考、与同伴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剪刀剪出重叠的两个多边形和三角形.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事先在纸上画出三角形,然后固定重叠的两张纸,注意整个过程要细心.【互动交流】剪出的多边形和三角形,可以看出:形状、大小相同,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用“≌”表示.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教师活动】在纸版上任意剪下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手拿一个三角形,做如下运动:平移、翻折、旋转,观察其运动前后的三角形会全等吗?【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得出结论:两个三角形全等.【教师活动】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每个剪下的三角形,同时互相指出每个三角形的顶点、三个角、三条边、每条边的边角、每个角的对边.【学生活动】把两个三角形按上述要求标上字母,并任意放置,与同桌交流:(1)何时能完全重在一起?(2)此时它们的顶点、边、角有何特点?【交流讨论】通过同桌交流,实验得出下面结论:1.任意放置时,并不一定完全重合,•只有当把相同的角旋转到一起时才能完全重合.2.这时它们的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内角分别重合了.3.完全重合说明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内角对应相等,•对应顶点在相对应的位置.【教师活动】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给予补充和语言上的规范. 1.概念: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2.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果本图11.1─2△ABC和△DBC全等,点A和点D,点B 和点B,点C和点C是对应顶点,•记作△ABC≌△DBC.【问题提出】课本图11.1─1中,△ABC≌△DEF,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学生活动】经过观察得到下面性质:1.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二、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37练习.【探研时空】1.如图1所示,△ACF≌△DBE,∠E=∠F,若AD=20cm,BC=8cm,你能求出线段AB的长吗?与同伴交流.(AB=6)2.如图2所示,△ABC≌△AEC,∠B=30°,∠ACB=85°,求出△AEC各内角的度数.•(∠AEC=30°,∠EAC=65°,∠ECA=85°)三、课堂总结,发展潜能1.什么叫做全等三角形?2.全等三角形具有哪些性质?四、布置作业,专题突破课本P33习题12.1第1,2,3,4题.五、板书设计把黑板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左边板书本节课概念,中间部分板书“思考”中的问题,右边部分板书学生的练习.疑难解析由于两个三角形的位置关系不同,在找对应边、对应角时,可以针对两个三角形不同的位置关系,寻找对应边、角的规律:(1)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2)有公共角的,公共角一定是对应角;(3)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两个全等三角形中一对最长的边(或最大的角)是对应边(或角),一对最短的边(或最小的角)是对应边(或角)六、教学反思:全等三角形这节课上完之后,我感觉成功之处在于:1.能驾驭教材,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灵活的解决办法.2.在小组合作学习产生争议的时候,教师能放能收,处理的到位,符合新的课堂教学理念.3.在处理课堂练习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来回答,照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4.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5.我觉得教师角色转变的重心在于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本节课,若按老的教学路子,应先告诉学生什么叫做全等,然后让学生把全等的特征和性质背下来,最后应用全等的性质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而新的课程标准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给以恰到好处的点拨.在这点上,我处理的比较好.6.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新课的引入、生活中平移现象的举例及平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都使用了多媒体的手段,为辅助我上好这节课,我设计了大量形象、直观的课件.§12.2.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SS)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SS),•及利用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会应用“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边边边”判定全等三角形的过程,解决简单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掌握“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2.难点: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学会综合分析法.3.关键:掌握图形特征,寻找适合条件的两个三角形.教具准备一块形状如图1所示的硬纸片,直尺,圆规.(1) (2)教学方法采用“操作──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形成直观形象.教学过程一、设疑求解,操作感知【教师活动】(出示教具)问题提出: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损坏后,只剩下如图2所示的残片,•你对图中的残片作哪些测量,就可以割取符合规格的三角形玻璃,与同伴交流.【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回答教师的问题.方法如下:可以将图1•的玻璃碎片放在一块纸板上,然后用直尺和铅笔或水笔画出一块完整的三角形.如图2,•剪下模板就可去割玻璃了.【理论认知】如果△ABC≌△A′B′C′,那么它们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反之,•如果△ABC与△A′B′C′满足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即AB=A′B′,BC=B′C′,CA=C′A′,∠A=∠A′,∠B=∠B′,∠C=∠C′.这六个条件,就能保证△ABC≌△A′B′C′,从刚才的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只要两个三角形三条对应边相等,就可以保证这两块三角形全等.信不信?【作图验证】(用直尺和圆规)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AB,B′C′=BC,C′A′=CA.把画出的△A′B′C′剪下来,放在△ABC 上,它们能完全重合吗?(即全等吗)【学生活动】拿出直尺和圆规按上面的要求作图,并验证.(如课本图11.2-2所示)画一个△A′B′C′,使A′B′=AB′,A′C′=AC,B′C′=BC: 1.画线段取B′C′=BC;2.分别以B′、C′为圆心,线段AB、AC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A′;3.连接线段A′B′、A′C′.【教师活动】巡视、指导,引入课题:“上述的生活实例和尺规作图的结果反映了什么规律?”【学生活动】在思考、实践的基础上可以归纳出下面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定理.(1)判定方法: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2)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三角形全等.【评析】通过学生全过程的画图、观察、比较、交流等,逐步探索出最后的结论──边边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同时增强了数学体验.二、范例点击,应用所学【例1】如课本图11.2─3所示,△ABC是一个钢架,AB=AC,AD 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教师板书)【教师活动】分析例1,分析:要证明△ABD ≌△ACD ,可看这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是否对应相等.证明:∵D 是BC 的中点,∴BD=CD在△ABD 和△ACD 中∴△ABD ≌△ACD (SSS ).【评析】符号“∵”表示“因为”,“∴”表示“所以”;从例1可以看出,•证明是由题设(已知)出发,经过一步步的推理,最后推出结论(求证)正确的过程.书写中注意对应顶点要写在同一个位置上,哪个三角形先写,哪个三角形的边就先写.三、实践应用,合作学习【问题思考】已知AC=FE ,BC=DE ,点A 、D 、B 、F 在直线上,AD=FB (如图所示),要用“边边边”证明△ABC ≌△FDE ,除了已知中的AC=FE ,BC=DE 以外,还应该有什么条件?怎样才能得到这个条件?【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巡视、引导学生,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后,再发言:“还应该有AB=FD ,只要AD=FB 两边都加上DB 即可得到AB=FD .”【教学形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师生互动.,,.AB AC BD CD AD AD =⎧⎪=⎨⎪=⎩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37练习).【探研时空】如图所示,AB=DF,AC=DE,BE=CF,BC与EF相等吗?•你能找到一对全等三角形吗?说明你的理由.(BC=EF,△ABC≌△DFE)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1.全等三角形性质是什么?2.正确地判断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利用全等三角形处理问题的基础,你是怎样掌握判断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3.“边边边”判定法告诉我们什么呢?•(答:只要一个三角形三边长度确定了,则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完全确定了,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1.课本P43习题12.2第1,2题.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七、板书设计把黑板平均分成三份,左边部分板书“边边边”判定法,中间部分板书例题,右边部分板书练习.八、教学反思:全等三角形的“边边边”判定(SSS)本课需要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形能力、动手能力; 熟记“边边边”定理的内容; 能运用“边边边”定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通过对问题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协作、交流能力.这节课是《全等三角形》的重要内容.§12.2.2 三角形全等判定(SAS)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及利用全等三角形证明.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领会“边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的过程,学会解决简单的推理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合情推理能力,感悟三角形全等的应用价值.重、难点及关键1.重点:会用“边角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2.难点:应用结合法的格式表达问题.3.关键:在实践、观察中正确选择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教具准备投影仪、直尺、圆规.教学方法采用“操作──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教学过程一、回顾交流,操作分析【动手画图】【投影】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学生活动】动手用直尺、圆规画图.已知:∠AOB.求作:∠A1O1B1,使∠A1O1B1=∠AOB.【作法】(1)作射线O1A1;(2)以点O为圆心,以适当长为半径画弧,交OA•于点C,•交OB于点D;(3)以点O1为圆心,以OC长为半径画弧,交O1A1于点C1;(4)以点C1为圆心,以CD•长为半径画弧,交前面的弧于点D1;(5)过点D1作射线O1B1,∠A1O1B1就是所求的角.【导入课题】教师叙述:请同学们连接CD、C1D1,回忆作图过程,分析△COD 和△C1O1D1•中相等的条件.【学生活动】与同伴交流,发现下面的相等量:OD=O1D1,OC=O1C1,∠COD=∠C1O1D1,△COD≌△C1O1D1.归纳出规律: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评析】通过让学生回忆基本作图,在作图过程中体会相等的条件,在直观的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获得新知,使学生的知识承上启下,开拓思维,发展探究新知的能力.【媒体使用】投影显示作法.【教学形式】操作感知,互动交流,形成共识.二、范例点击,应用新知【例2】如课本图11.2-6所示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侧A 、B 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 和B 的点,连接AC 并延长到D ,使CD=CA ,连接BC 并延长到E ,•使CE=CB ,连接DE ,那么量出DE 的长就是A 、B 的距离,为什么?【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显示例2,分析:如果能够证明△ABC ≌△DEC ,就可以得出AB=DE .在△ABC 和△DEC中,CA=CD ,CB=CE ,如果能得出∠1=∠2,△ABC 和△DEC•就全等了.证明:在△ABC 和△DEC 中∴△ABC ≌△DEC (SAS )∴AB=DE想一想:∠1=∠2的依据是什么?(对顶角相等)AB=DE 的依据是什么?(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学生活动】参与教师的讲例之中,领悟“边角边”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学会分析推理和规范书写.【媒体使用】投影显示例2.【教学形式】教师讲例,学生接受式学习但要积极参与.12CA CD CB CE =⎧⎪∠=∠⎨⎪=⎩【评析】证明分别属于两个三角形的线段相等或角相等的问题,常常通过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解决.三、辨析理解,正确掌握【问题探究】(投影显示)我们知道,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由“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条件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为什么?【教师活动】拿出教具进行示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问题的本质.操作教具:把一长一短两根细木棍的一端用螺钉铰合在一起,•使长木棍的另一端与射线BC的端点B重合,适当调整好长木棍与射线BC所成的角后,固定住长木棍,把短木棍摆起来(课本图11.2-7),出现一个现象:△ABC与△ABD满足两边及其中一边对角相等的条件,但△ABC与△ABD不全等.这说明,•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学生活动】观察教师操作教具、发现问题、辨析理解,动手用直尺和圆规实验一次,做法如下:(如图1所示)(1)画∠ABT;(2)以A为圆心,以适当长为半径,画弧,交BT于C、C′;(3)•连线AC,AC′,△ABC与△ABC′不全等.【形成共识】“边边角”不能作为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形式】观察、操作、感知,互动交流.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39练习第1、2题.)【探研时空】一位经历过战争的老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如图2所示)在一次战役中,我军阵地与敌军碉堡隔河相望.为了炸掉这个碉堡,需要知道碉堡与我军阵地的距离.在不能过河测量又没有任何测量工具的情况下,一个战士想出来这样一个办法,他面向碉堡的方向站好,然后调整帽子,使视线通过帽檐正好落在碉堡的底部.然后,他转过一个角度,保持刚才的姿态,这时视线落在了自己所在岸的某一点上.接着,他用步测的办法量出自己与那个点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他与碉堡间的距离.(如图3所示)(1)按这个战士的方法,找出教室或操场上与你距离相等的两个点,•并通过测量加以验证.(2)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思路点拨】情境中使用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虽然是一种估测,但用到的原理都是三角形全等(SAS);教学中,让学生在教室里或操场上亲自做一做,•实际体验.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1.请你叙述“边角边”定理.2.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思路是:首先分析条件,•观察已经具备了什么条件;然后以已具备的条件为基础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来确定还需要证明哪些边或角对应相等,再设法证明这些边和角相等.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1.课本P43习题12.2第3、4题.七、板书设计:把黑板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其中右边部分板书“边角边”判定法,中间部分板书例题,右边部分板书练习题.八、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掌握运用“边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经历探索“两边一角”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如何探索研究问题,培养学生合作精神,通过画图、比较、验证,培养学生注重观察,善于思考,不断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12.2.3 三角形全等判定(ASA)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SA,AAS),•及利用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过程,能运用已学三角形判定法解决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几何推理意识,发展思维,感悟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应用“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2.难点:学会综合法解决几何推理问题.3.关键:把握综合分析法的思想,寻找问题的切入点. 教具准备投影仪、幻灯片、直尺、圆规.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教学法”在情境问题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过程一、回顾交流,巩固学习【知识回顾】(投影显示)情境思考:1.小菁做了一个如图1所示的风筝,其中∠EDH=∠FDH,ED=FD,•将上述条件注在图中,小明不用测量就能知道EH=FH吗?与同伴交流.[答案:能,因为根据“SAS”,可以得到△EDH≌△FDH,从而EH=FH] 2.如图2,AB=AD,AC=AE,能添上一个条件证明出△ABC≌△ADE吗?[答案:BC=•DE(SSS)或∠BAC=∠DAE(SAS)].3.如果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一定会全等吗?试举例说明.【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提出问题,组织学生思考和提问.【学生活动】通过情境思考,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学会正确选择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小组交流,踊跃发言.【教学形式】用问题牵引,辨析、巩固已学知识,在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激发求知欲.二、实践操作,导入课题【动手动脑】(投影显示)问题探究:先任意画一个△ABC,再画出一个△A′B′C′,使A′B′=AB,∠A′=∠A,∠B′=∠B(即使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把画出的△A′B′C′剪下,•放到△ABC 上,它们全等吗?【学生活动】动手操作,感知问题的规律,画图如下:画一个△A′B′C′,使A′B′=AB,∠A′=∠A,∠B′=∠B:画A′B′=AB;在A′B′的同旁画∠DA′B′=∠A,∠EBA′=∠B,A′D,B′E交于点C′.探究规律: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边角”或“ASA”).【知识铺垫】课本图11.2─8中,∠A′=∠A,∠B′=∠B,那么∠C=∠A′C′B•′吗?为什么?【学生回答】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C′=180°-∠A′-∠B′,∠C=180°-∠A-∠B,由于∠A=∠A′,∠B=∠B′,∴∠C=∠C′.【教师提问】在△ABC和△DEF中,∠A=∠D,∠B=∠E,BC=EF(课本图11.2─9),△ABC与△DEF全等吗?D CB A E 【学生活动】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及“ASA ”很快证出△ABC ≌△EFD ,并且归纳如下:• •归纳规律:•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与成AAS ).三、范例点击,应用所学【例3】如课本图11.2─10,D 在AB 上,E 在AC 上,AB=AC ,∠B=∠C ,求证:AD=AE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例3.•关键是寻找到和已知条件有关的△ACD•和△ABE ,再证它们全等,从而得出AD=AE .证明:在△ACD 与△ABE 中,∴△ACD ≌△ABE (ASA )∴AD=AE【学生活动】参与教师分析,领会推理方法.【媒体使用】投影显示例3.【教学形式】师生互动.【教师提问】三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学生活动】与同伴交流,得到有三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会全等,拿出三角板进行说明,如图3,下面这块三角形的内外边形成的△ABC 和△A ′B•′C ′中,∠A=∠A ′,∠B=∠B ′,∠C=∠C ′,但是它们不全等.(形状相同,大小不等).()A A AC ABC B ∠=∠⎧⎪=⎨⎪∠=∠⎩公共角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41练习第1,2题.【探研时空】1.如图4,小红不慎将一块三角形模具打碎为两块,•她是否可以只带其中一块碎片到商店去,就能配一块与原来一样的三角形模具呢?如果可以,带哪块去合适?为什么?【思路点拨】这是一个实际问题,应带含有两个角的那一块,由“角边角”可知,利用这块能配出一个与原来全等的三角形模具.2.小颖在练习本上画一个三角形,小兰和她开个玩笑,•将墨迹污染到这块三角形的图形上(如图5),急得小颖直叫,•要小兰画出一个与原来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来,小兰该怎么办呢?你能帮她吗?【思路点拨】观察图形,可知未被墨水污染的有两条边及其夹角,•根据“SAS”可以作一个与原来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1.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有几种方法?如何正确选择和应用这些方法?2.全等三角形性质可以用来证明哪些问题?举例说明.3.你在本节课的探究过程中,有什么感想?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1.课本P44习题12.2第5,6,9,10题.七、板书设计把黑板分成三部分,左边部分板书“角边角”、“角角边”判定法,中间部分板书例题、画图,右边部分板书练习.八、教学反思:通过同学们的操作、交流、互动,我们实现了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SA)的多层面了解.有一部分同学还有些关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SA)的知识是我们所没有了解,下来同学之间加强交流学习.希望已经掌握本节的同学们能通过课外自己查阅相关资料,解决我们生活中的三角形全等,并构建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美丽天地!§12.2.5 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HL)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探究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操作、比较中理解直角三角形全等的过程,并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的过程,掌握数学方法,提高合情推理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几何推理意识,激发学生求知欲,感悟几何思维的内涵.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理解利用“斜边、直角边”来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2.难点:培养有条理的思考能力,正确使用“综合法”表达. 3.关键: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要注意这两个三角形中已经具有一对角相等的条件,只需找到另外两个条件即可.教具准备投影仪、幻灯片、直尺、圆规.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领会知识.教学过程一、回顾交流,迁移拓展【问题探究】图1是两个直角三角形,除了直角相等的条件,还要满足几个条件,•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才能全等?【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提出“问题探究”,组织学生讨论.【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发表意见:“由三角形全等条件可知,对于两个直角三角形,满足一边一锐角对应相等,或两直角边对应相等,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就全等了.”【媒体使用】投影显示“问题探究”.【教学形式】分四人小组,合作、讨论.【情境导入】如图2所示.舞台背景的形状是两个直角三角形,工作人员想知道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但每个三角形都有一条直角边被花盆遮住无法测量.(1)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2)如果他只带了一个卷尺,能完成这个任务吗?工作人员测量了每个三角形没有被遮住的直角边和斜边,发现它们分别对应相等,于是他就肯定“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全等的”,你相信他的结论吗?【思路点拨】(1)学生可以回答去量斜边和一个锐角,或直角边和一个锐角,•但对问题(2)学生难以回答.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工作人员提出的办法及结论进行思考,并验证它们的方法,从而展开对直角三角形特殊条件的探索.【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验证.【学生活动】思考问题,探究原理.做一做如课本图11.2─11:任意画出一个Rt△ABC,使∠C=90°,再画一个Rt•△A′B′C′,使B′C′=BC,A′B′=AB,把画好的Rt △A′B′C′剪下,放到Rt△ABC上,•它们全等吗?【学生活动】画图分析,寻找规律.如下:规律: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
IE工业工程工艺分析改善工具
4、工业工程意识(1)增值与非增值(2)成本和效率意识(3)问题和改善意识分析:现场七大浪费分析第二章工艺程序分析1、程序分析的概念、特点和目的2、程序分析的四大基本要素及表示符号3、流程分析的步骤:流程图,数据收集,流程分析,改善方案,标准化4、工艺程序分析案例:改善四原则ECRS;5、作业流程程序分析案例:减少工序数量,缩短总作业时间6、布置和经路分析7、生产线平衡技巧与改善案例:合成型工艺程序图分析案例:直列型工艺程序图分析案例:分解型工艺程序图分析案例:复合型工艺程序图分析案例:流程法案例解析案例:外购件接收、检验入库线路图案例:生产线平衡步骤案例分析第三章人—机工艺动作分析1、人—机操作分析的含义2、人—机操作分析的主要过程3、人—机操作分析图4、人—机操作分析应用实例分析;5、一人一机动作分析6、一人多机动作分析案例:机加工人—机操作案例分析案例:车外圆一人多机操作案例分析案例:沖压作业的人机作业图的绘制第四章联合工艺动作分析1、联合操作分析的过程2、联合操作分析图3、联合作业分析的基本原则案例:叉车搬运联合作业图的绘制案例:汽车装配工序联合作业视频案例第五章双手工艺动作分析1、双手操作分析的作用2、双手作业分析图3、双手操作分析图实例分析案例:切割作业双手操作改善案例第六章动作分析经济原则1、动作分析的目的与改善顺序2、动作分析的要领3、目视动作观察法4、影像动作观察法5、动素与动素分析6、动素分析的应用实例7、动作经济的四条基本原则8、动作经济原则:12种动作浪费案例:电阻元件插入电路板的动素分析表案例:手的动作等级视频案例分析实例:通过改变作业顺序减少涂漆作业实例:改变机器的操作位置缩短动作距离实例:利用惯性力分离工件的切屑实例:利用高度调整机构固定作业高度第七章工艺动作时间研究方法之——秒表法1、时间研究目的与方法:秒表,记录表,流程分解原则2、秒表时间研究的工具3、秒表时间研究步骤4、作业分解——划分操作单元5、秒表测时的方法:连续测时法、归零测时法、累计测时法6、标准时间的构成与计算案例:秒表测时基本格式实例第八章工艺动作时间研究方法之——工作抽样1、工作抽样是对工作时间及工作状态进行瞬时观测2、工作抽样的方法和步骤3、确定观测路径4、设计工作抽样观测表5、确定观测期间及一天的观测次数6、观测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案例:机械设备开动率观测数据第九章工艺动作时间研究之——模特排时法(MOD)1、模特法的基本原理2、模特法的特点3、模特法的动作分类4、模特法的动作分析5、模特法动作改进6、模特法应用案例案例:成对MOD动作分析案例:反射MOD动作分析案例:同时MOD动作分析案例:MOD动作分析实例第八章工艺标准化作业1、标准作业再发防止2、防错的机制3、防错十大原理案例:防错案例分析。
动作经济原则课件
• 案例:
18.专用工具原则
• 使用专用工具,减少动作数量,确保操作准确 稳定。例,等离子清洗倒料盒的工具
24
动作经济原则的分类
工具使用原则 19.合并工具原则
• 减少工具的更换麻烦,以减少的工时消耗,提高工作效 率。瑞士军刀
20.提高工具设计便利性减少疲劳
• 指环扫描枪,较少员工取放扫描枪的次数,并且可 以方便员工快速进行拿取,搬运。
工具使用(6)
18.专用工具原则 19.合并工具原则
20.提高工具设计便利性 减少疲劳
21.操作流程化原则
17.易于操纵的原则 22.安全可靠原则
12
动作经济原则的分类
人体的使用原则
1.双手并用原则
双手并用,能够提高效60%左右,同时避 免因为单手操作而引起的疲劳。双手动作 最好同时开始,同时结束。
动作经济原则的作用
✓1)回归到动作方法应有的基础上,从作业中找出不符和动作经济原则之处,把握作业动作上存 在的问题;
✓2)用动作经济的原则核查动作方法、作业现场布置、夹具和机器,把握改善的要点。
9
CONTENTS
目录
01
动作经济原则的定义
02
动作经济原则的分类
03
动作经济原则的应用
8
动作经济原则的分类
45
6
7
8
9 10 11
12
单手 空闲
动作 太大
步行 多
移动 中变 换状 态
伸背 动作
重复
/不 必要
动作
占作业时间 的50%以上
29
动作经济原则的应用
动作经济原则的应用的思考方向:
四大基本原则一:
是否有多余的搜索、选择、思考和预定? 是否便于抓取和装配?
基础工业工程_习题集(含答案)
《基础工业工程》课程习题集一、单选题1.生产就是 ( ) 。
A. 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B. 一种转换功能C. 创造物质和经济财富D. 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项活动2.在生产现场中,常有()对一台设备(一项工作)进行操作,则称为联合操作作业。
A.一个工作人员 B.一组工作人员C.两个或两个以上操作人员D.班组人员3.双手操作程序图以双手为对象,记录其动作,表示其关系,并可(),提供一种新的动作观念,找出一种新的改善途径。
A.研究双手的动作平衡B.发掘“独壁”式的操作C.指导操作者如何有效地运用双手,从事生产性的工作D.发现伸手,找寻以及笨拙而无效的动作4.核心动素为()A.身手,移物,持住 B.装配,拆卸,使用C.检查,寻找,握取D.放手,计划,对准5.消耗性动素为()A.伸手,移物,持住B.计划,休息,延迟,故延C.装配,检查,使用D.检查,寻找,预定位6.预定时间标准法是利用预先为各种动作制定的(),来确定进行各种操作所需要的时间。
A.动作标准B.时间标准C.定额时间D. 规定时间7.模特法的单位时间的正常值1MOD等于()A.0.1SB.0.12SC.0.129SD.0143S8.模特法的单位时间的正常值1MOD等于()A.0.1SB.0.12SC.0.129SD.0143S9.优化现场管理的主要方法是()A.“3S”活动B.“4S”活动C.“5S”活动D.“6S”活动10.经济学家用()来衡量生产系统这种转换功能.A.经济效益 B.效率 C.生产率 D.效益11.从科学管理开始,IE 发展经历了()时代A.科学管理和工业工程B.科学管理,工业工程和IE运筹学C.科学管理,工业工程和IE与系统工程D.科学管理,工业工程和IE与运筹学,IE与系统工程12.企业中IE 活动的主要领域是()A.生产设计 B.经济分析 C.工作研究 D.质量管理13.从IE 发展历程和国内外应用经验来看,()是发展的起点,也是现代IE 的基础和组成部分.A.系统工程或价值工程 B.质量管理或成组技术C.传统IE或基础IED.线性规划或网络计划技术14.按测定方式,生产率可以分为()A.静态生产率和动态生产率 B.财务和审计C.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原材料生产率,能源生产率,外汇生产率D.直接劳动生产率和总成本生产率15.利用器具或装置所做的动作,称为()A.握取 B.装配 C.拆卸 D.使用16.从观察记录开始就启动秒表,在每个作业要素结束时记下结束时刻,直至作业结束停止秒表的记时为()。
IE学堂12-生产线平衡(LOB)-Michael
33
3.生产线平衡实战技法
“给我一根杠杆,一个支点,我就能翘动地球” --阿基米德在《论平面图形的平衡》一书中最 早提出了杠杆原理. 生产线平衡的核心,就是----克服瓶颈! 是撬动生产力的支点.
IE学堂系列课程
34
3.生产线平衡实战技法
瓶颈的认识 瓶颈的分类
正规作业的内容
瓶颈改善的方法 瓶颈改善的手法
有效工作时间 节拍= 产出数量
1小时×3600秒/小时÷400 = 9秒/台
IE学堂系列课程 10
例:计算节拍
[例]某制品流水线计划年(254天)销售量为20000 件,另需生产备件1000件,废品率2%,两班制工作, 每班8小时,时间有效利用系数95%,求流水线的节 拍(分钟)。
年生产天数
[解 ]
IE学堂系列课程
16
1.5时间损失率
S r ti S r
100%
S —工作地数目 r —节拍
ti —工序i的作业时间
IE学堂系列课程
17
1.6生产力的概念
生产力=每人每小时生产台数
假设生产同一产品,
A线用60人,每小时产出420台,
生产力= 7.
B线用66人,每小时产出450台,
12
IE学堂系列课程
1.2瓶颈时间
瓶颈(Bottleneck)﹕ 产线作业工时最长的工位的标准工时称之为瓶 颈。更广义地讲,所谓瓶颈是指整个流程中制约产 出的各种因素。 瓶颈还有可能“漂移”,取决 于在特定时间段内生产的产品或 使用的人力和设备。
IE学堂系列课程
13
1.3单件标准时间
单件标准时间(Standard Time) : 一个作业员独自完成一个产品所有加工 作业所需的时间.(单位:分钟人)
第12课 联合操作分析
2.3.3 联合操作分析
定义:在生产现场中,常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操作人员同时对一台设 定义:在生产现场中,
备(或一项工作)进行操作,称为联合操作作业。 或一项工作)进行操作,称为联合操作作业。 联合操作作业分析常采用“联合操作分析图” 联合操作作业分析常采用“联合操作分析图”。该图使用普通的时间单 记录一个以上的工作者、工作物及机器设备的动作, 位,记录一个以上的工作者、工作物及机器设备的动作,以显示其相互 关系。因此, 关系。因此,当需要研究某一工作程序内各个对象的各种不同动作的相 互关系时,最好的方法就是采用联合操作分析图。 互关系时,最好的方法就是采用联合操作分析图。
某工厂的成品用小木箱包装后堆放在库房内。每天由老张 某工厂的成品用小木箱包装后堆放在库房内。 和老王两人用2小时将小木箱装在搬运板上 小时将小木箱装在搬运板上( 和老王两人用 小时将小木箱装在搬运板上(每装满一块 运输板需要6min) ,再由堆高机运送到储运库(待运出 运输板需要 ) 再由堆高机运送到储运库( )。堆高机每次搬运一块板 回程时将空板运回, 堆高机每次搬运一块板, 厂)。堆高机每次搬运一块板,回程时将空板运回,再继 续搬运另一块板(堆高机来回一次需要3min)。试用联合 )。试用联合 续搬运另一块板(堆高机来回一次需要 )。 操作分析法对上述作业过程进行改进。 操作分析法对上述作业过程进行改进。 ① 老王 ② 老张
6min 6min 6min 3min 3min 3min 2箱 箱 堆高机 老王 老张 min 0
②
No.1
No.1 No.2
3
①
No.2
6
9 工作 等待 搬运
2)6W分析(对第 次3min) ) 分析( 分析 对第1次 )
问:老张完成了什么? 老张完成了什么? 什么也没做,正在等待。 答:什么也没做,正在等待。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否必要? 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否必要? 因为老张要等待运板回来,所以必须等待。 答:因为老张要等待运板回来,所以必须等待。 有无更好的办法,避免老张空闲? 问:有无更好的办法,避免老张空闲? 老张可以与老王合装一块运板, 答:老张可以与老王合装一块运板,省去等待运 板返回时间。 板返回时间。
工业工程简介课件PPT120页课件
生产要素
人、财、物
投入
生产过程
产出
产品
服务
生产率测定
生产率=产出/投入
动态生产率指数=测定期生产率/基期生产率
生产率评价、规划、控制、提高
战略与经营规划
反馈
工业工程的目标:
工业工程的目标就是设计一个生产系统及该系统的控制方法,使它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具有特定质量水平的某种或几种产品,并且这种生产必须是在保证工人和最终用户的健康和安全条件下进行。
用量规核对工件尺寸
带量规回仪器柜
放回量规
关仪器柜
回工作台
例3:车制长轴的物料型流程程序图 见101页至103页流程程序图表见图5--15及图5--17。实验一:流程程序分析(看录象做)
(四)程序分析技巧
1。分析时的六大提问(提问技术)
完成了什么?(what)何处做?(where)何时做?(when)由谁做?(who)如何做?(how)
堆高机每次运一块板,来回三分钟;老 张、老王各装一块板需六分钟。
仑库
老王
老张
板1
板2
储运处
机
机
王
张
板2
板1
空
空
板1
板2
板1
空
板2
时间
3
3
3
生产要素
人。财。物
投入
转换
产出
生产的财富
产品。服务
生产率=产出/投入
技术
管理
工业工程的定义:
其定义为:工业工程是对人员、物料、 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 进行设计、改善和设置的一门学科。它 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学和社会科学方面 的专门知识和技术,以及工程分析和设 计的原理和方法,对该系统所取得的成 果进行确定。 预测和评价。现在我们来看看是如何操作的:
五自由度串联机器人的分析
项目名称:五自由度机械手(节点五)成员:吴军、庞洪忠课程名称:机器人学指导老师:赵永生、许允斗日期:2011年12月28日目录一、绪论1.1项目背景简介1.2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二、静力学和刚度分析的课题综述2.1 引言2.2 静力学和刚度分析基础2.2.1 隔离体图和静力平衡条件2.2.2 静力平衡方程2.2.2.1构件的静力平衡方程2.2.2.2 迭代求解方法2.2.3 基于虚功原理的静力学分析2.2.4 静刚度分析三、静力学分析3.1 引言3.2 连杆的受力和力雅克比推导四、刚度和柔度4.1 引言4.2连杆的变形小结参考文献第一章绪论1.1项目背景简介我们研究的项目是分析五自由度机械手的静力学和静刚度。
求得各关节驱动力与外力之间的关系,并利用运动雅克比矩阵验证其正确性。
然后求得五自由度机械手的刚度和柔度矩阵。
节点一的同学已经用UG建立了三维实体模型,并实现了各关节的运动学仿真。
通过在各关节处建立运动学坐标系,列出了各连杆参数,对五自由度串联机器人进行位置正反解。
节点二的同学已经利用D-H建系的结果,用矢量叉积法和微分变换法写出雅可比矩阵方程并求出了结果,并利用二者之间的关系对结果进行验证。
节点三的同学已经建立了工作空间的和并对机器人进行了奇异位形分析。
在此基础上,我们查阅大量的国内外资料,对研究串联机器人的静力学和静刚度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我们要运用以上同学的结果,对机器人进行静力学分析,并验证得到的结果与节点二的结果相同,再得到机器人的刚度和柔度矩阵。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继续查阅资料,力求寻找到一种新的方法,用来更简便的方法对机器人进行静力学和静刚度分析。
1.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1)大量查阅国内外关于求解项目组所研究的串联机器人的静力学和静刚度的方法,并撰写文献综述;(2)分析机器人机构的静力学,求得各关节驱动力与外力之间的关系,并利用运动雅克比矩阵验证其正确性;(3)分析机器人的静刚度,求得刚度和柔度矩阵;第二章 静力学和刚度分析的课题综述2.1 引言本章研究串联机器的静力学和刚度。
初中历史第12课教案
初中历史第12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20世纪初的世界政治格局和主要事件;
2. 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3. 掌握20世纪初各国之间的冲突和合作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2. 理解20世纪初各国之间的冲突和合作关系。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教科书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世界地图,引导学生思考当时的国际政治局势和各国之间的关系。
二、讲授(15分钟)
1. 介绍20世纪初世界政治格局和主要事件;
2. 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3. 探讨各国之间的冲突和合作关系。
三、讨论(15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20世纪初各国之间的冲突和合作关系,并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四、总结(5分钟)
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20世纪初的世界政治格局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文章,并分析其对世界的影响。
六、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课堂小结,巩固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20世纪初的世界政治格局和主要事件,使他们对20世纪初的世界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
和细节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基础工业工程
1工业工程定义:工业工程是对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和改善和设置的一门学科。
他综合运用数字,物理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专门只是和技术,以及工程分析和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对该系统所取得的城郭进行确定,预测和评价。
2工业工程三个重要的目标①提高生产效率②提高质量③降低成本3工业工程最初产生于:制造业泰勒:时间研究吉尔布雷斯:动作研究4工业工程学科的五大意识:①成本和效率意识ID从诞生之日起,就将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高工作效率作为其宗旨。
②问题和改革意识IE追求合理性,就必须树立问题和改革意识,使工作方法不断得到改进与改善。
③工作简化和标准化意识工作简化(simplification),专门化(specialization),和标准化(standardization)是IE 的重要原则,称之为“35”原则。
④全局和整体意识现代IE追求系统整体优化,生产要素和子系统效率的提高,必须从全局和整体需要处罚,追求系统整体优化。
⑤从人为中心的意识现代IE注重人的因素,坚持以人为忠心来研究生产系统的设计,管理,革新与发展,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类人员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改善和建立职工的安全,健康,舒适的工作环境,培养职工劳动意识,企业发展意识和竞争意识,增强企业职工的凝聚力。
5投入与产出属于静态,生产率6工作研究是方法研究和作业测定的总称。
即工作测定包括:方法研究和作业测定。
7方法研究定义:方法研究是对现有的和拟议的工作方法进行系统的记录和严格考查,开发出简单易行和有效的工作方法。
8 5W1H六大技术提问:知道任意代表含义Why 目的是为何需要做有无其他方法Where、何处做为何此处有无更合适地点When 何时为何此时有无更合适时间Who 何人为何此人有无更合适人What 做何事为何如此做可否简化How 如何做为何有无更合适方法9 ECRS四大原则(看课本)E 取消(eliminate)C 合并(combine)S 简化(simplify)10程序分析的定义程序分析是以产品的整个制造过程为研究对象的一种系统分析技术,他按作业的流程从第一道工序至最后一道工序,从第一个工作地到最后一个工作地,从原料入厂到产品出厂所进行的全面分析或全过程分析。
作业分析PPT课件
作效率, 待加工件和已加工件应用标准容器盛装。
6
人 装夹工件
空闲
1‘03" 2′10″
机 空闲 车削
1‘03" 2′10″
卸车刀并外出更换或磨削
装刀
27′44″ 22″
– 锉刀的拿起放下是重复动作,可取消。 – 是否需要在玻璃管上作记号再刻划? – 为何不在玻璃管转动时即开始刻划,为何右手要等待? – 为何玻璃管必须抽出时才可折断,而不能在夹头内折断? – 为何玻璃管要抽出,而使其折断后再放入夹头时产生对准困难? – 双手的动作是否能减少?是否能协调的更好?
改进方法如下
现行方法
左手
右手
2
4
2
4
1
2
5
10
33
名称:检查轴的长度及装入套筒 开始:双手空的,用品在台上 结束:装好一只 工具:两只标准长的尺固定在台上
轴
套筒 标准长的尺 操作者
左手 同右 1 同右 1 带至轴左边尺2 同右 2 等待测量长度 1 同右 3 同右 3
右手
1
至近中央处离身 体最近一排的轴
1 取一只
16
现 行 联 合 作 业 图
工人 A
分离工件与余料 26“
上 料 6“ 调 整 并 切 割 14“
分离工件及余料 42“
工人 B 同A 空 闲 20 去 毛 刺 42“
空 闲 23“ 下 料 23“
下工件并分离 工 件 与 余 料 23
“
同A
上仍可用的余料 5‘
移动待割余料 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定义:在生产现场中,常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操作人员同时对一台设 备(或一项工作)进行操作,称为联合操作作业。
▪ 联合操作作业分析常采用“联合操作分析图”。该图使用普通的时间单
位,记录一个以上的工作者、工作物及机器设备的动作,以显示其相互 关系。因此,当需要研究某一工作程序内各个对象的各种不同动作的相 互关系时,最好的方法就是采用联合操作分析图。
3箱
联合操作程序图的绘制
▪ 联合操作分析图的绘制与人机操作图基本相同。图的顶部应
有工作名称、研究人员姓名、时间线所代表的单位,是现行 方法还是改良方法的说明。
▪ 绘图时首先要决定一周循环工作的起始点作为一周期,同时 又作为图形的起点和终点。
▪ 将每位操作者或机器设备名称填入各纵栏的顶端。然后根据
时间线,按照个动作的时间分别填入各纵栏内,并用不同的 形式分别表示“工作”、“空闲”或“等待”等。
❖ 堆高机正在运送No.1运板; ❖ 老王在等待; ❖ 老张继续装满No.2运板。
堆高机 老王 老张
min
0
② No.1
3No.Βιβλιοθήκη No.2①6No.2
9
6min 3min 2箱
6min 3min
6min 3min
工作 等待 搬运
2)6W分析(对第1次3min)
❖问:老张完成了什么? ❖答:什么也没做,正在等待。 ❖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否必要? ❖答:因为老张要等待运板回来,所以必须等待。 ❖问:有无更好的办法,避免老张空闲? ❖答:老张可以与老王合装一块运板,省去等待运
▪ 填入资料时,应依次填入一个研究对象的动作,填写完毕后
再填写第二个对象的动作,以此类推。
联合操作分析的基本原则
▪ 人与机器的动作如能同时完成为最佳。
工 作 4h
工 作
A
A
等
待
1h
工
工 3h 作
作 B
B
工 作 A
4h
工 作 B
3h
(1)周期=8h
(2)周期=7h
(3)周期=4h
案例3:联合操作程序图分析
▪ 某工厂的成品用小木箱包装后堆放在库房内。每天由老张
和老王两人用2小时将小木箱装在搬运板上(每装满一块 运输板需要6min) ,再由堆高机运送到储运库(待运出 厂)。堆高机每次搬运一块板,回程时将空板运回,再继 续搬运另一块板(堆高机来回一次需要3min)。试用联合 操作分析法对上述作业过程进行改进。
板返回时间。
3)绘制联合操作程序图 现行方法
堆高机 老王 老张
② No.1
No.1 No.2
①
No.2
6min 6min 6min 3min 3min 3min 2箱
改良方法
min 堆高机 老王 老张 0
① No.2
3
② No.3
6
③ No.4
9
工作 等待 搬运
9min 9min 9min 000
①
库
老王
房 ②
老张
储 堆高机 运
库
1)记录现行方法:
▪ 第1次3min:
❖ 堆高机正在运送No.2运板; ❖ 老王将No.1运板装了一半; ❖ 老张在等待堆高机送回No.2运板。
▪ 第2次3min:
❖ 老王装满了No.1运板; ❖ 老张装满了No.2运板的一半; ❖ 堆高机在等待。
▪ 第3次3min:
▪ 联合操作分析的目的
❖ 发掘空闲与等待时间,可将那些不明显的空闲与等待时间完全暴 露出来 ;
❖ 平衡工作,可使共同工作中的每一个工人的工作趋于平衡,以获 得更好的人工成本 ;
❖ 减少周期时间,对各个对象的工作进行调配,合适地指派人员与 机器,从而缩短操作周期, ;
❖ 获得最大的机器利用率; ❖ 决定最合适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