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检测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历史第七单元检测卷
1.据某学者回忆,毛泽东在1952年指示,“中国历史很长,建议在中科院设立三个研究所,把中国史分为三段来研究,第一所研究古代,止于汉;第二所研究魏晋到鸦片战争前;第三所研究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史办一个杂志,定名为《历史研究》,方针是‘百家争鸣’”。
该指示
A.标志着“双百方针”的确立
B.有利于学术领域的繁荣发展
C.划分的历史阶段影响至今
D.确立了革命史观的指导地位
2.《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文章中提到:“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
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B.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成功培育杂交水稻
3.50年代的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往往扮演了非常重要的“开路先锋”和“外交先行官”的双重角色。
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对象从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主转向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在内的更多国家。
产生这种转变主要是基于
A.世界政治形势的变化
B.巩固政权和建设国家的需要
C.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D.改革开放及经济发展的需要
4.中国许多大学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
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易经》;中国农大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出自《离骚》;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厦门大学校训中“止于至善”出自《礼记》。
这表明
A.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
B.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源远流长
C.高等教育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
D.儒家思想传统影响着教育发展
5.有学者认为:“文革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科技领域仍然取得了斐然的成就。
”其中
“斐然的成就”应包括
①“南优二号“选育成功
②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③“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④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6.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地的冬学教育大多沿袭了根据地和解放区时期的传统,采取的主要方式是诉苦、对比和算账等。
同时,适时开展时事教育,培养农民整体观念,实行城乡互助。
冬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
A.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
B.促进民众的自我觉醒
C.建构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
D.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
7.改革开始四十年来,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1980年5月,中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B.2003年10月,中国在甘肃西昌成功发射“神舟5号”飞船
C.从1990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D.在空间技术领域,1984年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8.下表是新中国成立到80年代初,我国扫盲情况统计表。
此表可以用来说明
时间全国人口总数(万人)15岁以上人口文盲总数文盲率(%)
1949年54167—80
1964年723972332738
1982年1031882358223
A.新中国初期我国教育体系初步建立
B.新中国确立了教育面向大众的方针
C.“文革”期间扫盲教育正常开展
D.恢复高考大大降低了青壮年文盲率
9.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报告中指出:“党对于学术性质和艺术性质的问题,不应当依靠行政命令来实现自己的领导,而要提倡自由讨论和自由竞赛来推动科学和艺术的发展。
”这一方针
A.得到了持续稳定的有力贯彻
B.促成了科学文化的拨乱反正
C.指明了文化发展的正确途径
D.放弃了党对文化领域的领导
10.1965年我国选拔的200名留学生中,理科70名,占35%,工科80名,40%,农林24名,占12%;医科16名,占8%;文科10人,占5%。
形成这一留学格局的主要原因是
A.左倾教育思想的存在
B.国内欠缺培养高科技者的能力
C.国内社会大动乱的影响
D.国家建设对人才类型的需求
11.1993~200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和中央文化管理部门陆续制定和颁发了200多部文化领域的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或部门规章,如《著作权法》、《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电影管理条例》、《出版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印刷管理条例》等。
材料表明当时中国
A.已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B.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就
C.“双百”方针的提出助推文化建设
D.文化经营管理制度的改革开始实践
12.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评论道:近代某科学家将天体、地球联系在一起,并放到整个宇宙体系中进行研究;开创性地提出整个宇宙中的物体都遵守一个定律,并运用数学推理予以证明。
该科学家
A.提出自由落体定律
B.发现热辐射过程中的能量分布规律
C.系统说明了自然界的力学现象
D.揭示时空本质属性
13.《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文章中提到:“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
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B.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成功培育杂交水稻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国约有人口5.5亿,全国文盲占人口总数的80%。
到1978年,青壮年文盲率已经下降到5%。
1949年全国平均每万人中有大学生2.2人,1978年上升为
8.9人。
以上现象的变化得益于
A.义务教育的普及
B.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
C.希望工程的推动
D.“科教兴国”战略提出
15.据有关统计,1956年一年中全国性学术会议达50多次,学术论文和报告也达2000篇,都超过以往任何一年。
此现象
A.是“双百”方针推动的结果
B.说明我国科技发明硕果累累
C.体现了教育对科研的促进
D.是苏联科研模式影响的结果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现代科学技术主要成就表(部分)
时间主要成就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①(名称)发射成功
1973年②(人物)培育籼型杂交水稻咸功
1983中国“银河—I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2003年中国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地面
材料二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学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摘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材料三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摘自《邓小平文选》
(1)填写材料一中空格部分的内容。
①②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在科教领域实施的国家战略。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为了寻找石油,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曾耗资几百万美元在中国西北地区打了7口探井,后因收获甚微而离去。
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斯坦福大学一位教授在中国做了一番地质调查后,发表文章,断言:“中国贫油。
”
材料二:1953年底,毛泽东和周恩来把李四光请到中南海,询问中国天然石油的前景如何,李四光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认为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并指出“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石油可采”。
请回答:
(1)材料二中,毛泽东和周恩来把李四光请到中南海询问中国天然石油前景的背景是什么?
(2)李四光认为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结合史实说明李四光观点的正确性。
(3)结合材料一、联系材料二,概括李四光身上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
答案
1-5BBBAA6-10CBBCD 11-15BCBBA
16.(1)内容:①东方红号;②袁隆平。
(2)战:科教兴国。
(3)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维护和平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国家富强。
【详解】(1)内容:根据所学可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是东方红号;1973年,袁隆平培育籼型杂交水稻成功。
(2)战略:根据材料二主旨可知,我国在科教领域方面实施的国家战略是科教兴国战略。
(3)作用:根据材料“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可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根据材料一可知,我国在在核武器领域的成就有利于维护和平环境;根据材料“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可知,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国家富强。
17.(1)背景:建国初期,石油严重短缺;国民经济恢复后开始工业化建设,使国家对石油的需求越来越大。
(2)依据:他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
史实:根据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地质部门、勘探部门经过共同努力,相继找到了大庆、胜利、华北等大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3)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探索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