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籍华人生存现状
国际移民的历史_现状与我国对策研究
![国际移民的历史_现状与我国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a54b5ee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26.png)
国际移民的历史_现状与我国对策研究近年来,国际移民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随着全球化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自己的国家和家乡,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
国际移民既是一种自由选择,也是一种经济和社会现象,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待移民的政策和态度也各不相同。
本文将从国际移民的历史、现状以及我国的对策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国际移民的历史国际移民作为一种现代现象,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早期的移民主要是出于政治、宗教和战争等原因,例如欧洲的改革派移民、清教徒移民等。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欧洲开始涌现出大量移民,转向了经济因素的推动。
19世纪末,北美洲成为了世界上最主要的移民目的地之一,同时也有大量移民前往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
20世纪初,新的移民目的地出现在南美洲和非洲等地。
在这个过程中,移民对于目的地国家的经济、文化和社会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二、国际移民的现状如今,全球移民数量已经达到2.7亿,占全球总人口的3.5%。
其中,占比最大的是亚洲和非洲的移民。
移民的原因各不相同,大多数是经济和就业原因,还有政治原因、家庭原因等。
移民通常需要面临文化的差异、经济压力、语言障碍等问题,而目的国家对于移民问题的态度也会对移民产生重大影响。
一些国家对于移民采取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政策,例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这些国家的移民数量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而一些国家则采取更加保守和限制性的政策,例如美国、英国等,这些国家的移民数量开始逐年下降。
三、我国对于移民政策的对策研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选择来到中国生活和工作。
而近年来,我国海外投资和海外留学的数量也不断增加,这些人士在海外为我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这个背景下,我国开始对外国人的来华问题进行相关政策的制定和研究。
我国对移民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多种因素,例如经济、安全、文化等因素。
根据《出入境管理法》,我国的移民管理主要包括3种方式:就业、学习和探亲访友。
美籍华裔的身份困境——解读《鸡舍中国佬》中泰姆对自我身份的寻求
![美籍华裔的身份困境——解读《鸡舍中国佬》中泰姆对自我身份的寻求](https://img.taocdn.com/s3/m/b2ebca31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71.png)
- 250 -校园英语 /美籍华裔的身份困境——解读《鸡舍中国佬》中泰姆对自我身份的寻求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方舒【摘要】赵健秀通过以泰姆为代表的新一代华裔从对自我身份的迷惘、文化冲突的压力、价值观念的失落到重新定位自我、寻找自身价值、寻求文化沟通的再觉醒的过程,表达了新一代的美籍华裔只有把自己的男性气质和祖辈传承结合起来,才能在美国这个大熔炉里找到皈依感和慰藉性的自我身份的这一主题。
【关键词】《鸡舍中国佬》 身份寻求 身份困境 美籍华裔自从移居到美国,关于自我身份的寻求一直是美籍华裔不可避免的重要问题。
对于每一名美国华裔,在中国文化、美国文化、华美文化这三者间作出选择,是注定无法规避的问题。
在美国亚裔文学中,对民族以及文化身份的探讨与追寻一直是永恒的主题。
美籍著名作家赵健秀在其戏剧《鸡舍中国佬》中对于身份寻求的困境进行了深刻的展现与讨论。
对第一批美国移民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他们价值观念的根基,深深地植根于他们的血肉中,但美国社会严酷的生存竞争迫使他们放弃母国文化而试途融入主流社会。
华裔女作家谭恩美曾说过:“如果一个人想成为美国人,他不得不放弃中国文化。
而一旦这样做,他便失去了平衡。
”寻求文化认同的艰辛和失败,使这一代移民深切体会到“里外不是人”的尴尬。
然而,在美国出生的华裔子女,在身份困境的问题上更为困惑。
他们生活在与父母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里,接受的是美国文化,在思想上更倾向于接受美国文化与价值观。
但是,无论华裔青年已经被美国化到何种程度,以白人为代表的主流社会依然把他们看作是少数民族,是中国人,关键时刻总会对他们采取歧视和排斥的态度。
这使得新一代华裔极易产生一种迷茫和身份危机:“我究竟是谁?”在赵健秀的《鸡舍中国佬》中,当香港梦女问主人公泰姆“你在那里出生”时,他说“我来自鸡舍”。
他成长的中国城,在他眼里就是“鸡舍”。
“贫瘠、肮脏、堕落之处,那里父亲们母亲们因为痨病奄奄待毙,孩子们因为厌倦无聊而倍感伤痛、乏味和压抑。
移民美国的华人后悔了吗
![移民美国的华人后悔了吗](https://img.taocdn.com/s3/m/42ec7df4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e0.png)
移民美国的华人后悔了吗移民美国的华人肯定后悔了。
原因如下:1、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大由于经济、文化、思维等等各方面的差异,华人即使移民到美国,在文化思想、生活习惯等方面依然保持着中国人的作风,很难彻底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因而会有诸多不适应的感觉。
而在美国人眼里,无论你已经拿到绿卡还是已经入籍美国,你永远都是中国人,他们不会把你当自己人看待,甚至会痛恨你抢了他们的工作机会、占了他们的福利和社会资源。
2、美国的社会体制没那么完美很多华人移民美国之前,认为美国福利健全、医疗完善、教育优质、社会公平、民主自由……总之极尽溢美之词,仿佛美国就是人间天堂,然而这一切不过是一厢情愿的想象。
事实上,美国的民主、自由、平等更多的时候也只属于少数群体,不同阶级之间的贫富差距也是相当大。
总之,不要把想象中的美国等同于现实中的美国。
3、美国税收制度让人苦不堪言除了追求民主、自由的移民群体,也有很大一部分有钱人移民美国是为了避税,所以带着大笔财产到美国投资、买房……谁知一到美国完全傻眼了。
在美国投资有资产盈利税,买房要缴纳高额房产税,想把遗产留给儿女竟然要缴纳高达40%遗产税,隔代继承还要另外再加50%的税。
最终才发现,自己辛苦赚下的财产都为税收做了贡献。
4、被中介的虚假宣传骗到美国比起那些慎重考虑后移民到美国的华人,还有一部分是被中介洗脑后忽悠到美国的。
等到这些人在美国待上一段时间后发现美国根本不是他们当初宣扬的那么美好,而国内也没有他们批判的那么一无是处。
但是为了移民,已经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已经进退两难。
所以说移民美国是一件大事,需要慎重考虑,最好实地考察。
5、国内的飞速发展让华人后悔移民中国这些年的发展速度是世界有目共睹的。
而很多华人当初移民美国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可是在美国待了几年之后发现不如留在国内的朋友们。
相比之下,国内的人文环境、亲情友情、社会发展等等都更适合华人生活和发展。
更何况中国人一直以来都有“落叶归根”的情节,骨子里还是非常恋家的。
华人移民在海外的生存挑战与机遇
![华人移民在海外的生存挑战与机遇](https://img.taocdn.com/s3/m/6d2ae83d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5a.png)
华人移民在海外的生存挑战与机遇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华人移民选择离开自己的国家,赴海外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而海外华人移民的生存挑战与机遇也随之而来。
首先,华人移民在海外面临的一大挑战是文化冲击。
华人移民在海外会遇到许多文化上的冲突,比如习俗、饮食等,也可能会遇到歧视和正视感。
因此,华人移民必须学会如何去适应当地的文化,以免被当地文化所隔绝。
其次,华人移民在海外还会遇到语言上的挑战。
在海外的华人移民必须掌握当地的语言,以便与当地人沟通,才能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
但由于语言的差异,许多华人移民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遇到困难,这也对他们在当地求职、安家等方面带来了困难。
此外,华人移民在海外还会遇到种族歧视等问题。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发达国家,华人移民比较容易受到歧视,这样不仅会降低他们在当地的社会地位,而且也会影响他们在当地的发展。
但是,华人移民在海外也有许多机遇。
首先,他们可以从当地的文化中学习。
海外的华人移民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文化,从中学习新的知识和经验,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
其次,海外华人移民可以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
掌握当地语言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而且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此外,海外华人移民还可以发掘自己的潜力,从而实现自我实现。
海外华人移民可以利用当地的资源,开拓自己的事业,挖掘自己的潜力,这样他们就可以在当地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总的来说,海外华人移民在海外的生存挑战与机遇是多方面的,需要华人移民自觉把握机遇,克服挑战,以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发挥自身潜力,实现自我价值,并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浅析美国无家可归的现象
![浅析美国无家可归的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d0ebb4d1f705cc175527096d.png)
浅析美国无家可归的现象作者:魏恒毅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31期摘要:无家可归的现象普遍存在于社会中。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贫困人口的增加,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拉大。
美国是受金融危机负面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在美国,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无家可归,这一问题深刻的反映出当前美国社会最大的矛盾。
公平对待,社会平等,福利制度,宗族歧视等问题已经严重的困扰着美国社会。
本文通过描述美国无家可归者的背景,当前的状态等,让读者对这一问题有所了解,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
关键词:无家可归;无家可归者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国家,无家可归的现象充分的反映了美国资本主义贫富差距之巨大。
在美国,无家可归者并一定是失业者、精神病患者、吸毒者等,他们可能只是低收入者。
在全世界的其他地方,只要你有固定工作收入等,不管你的收入有多低,就有可能有自己的固定住所;但是在美国,如果你的收入未能达标,你就有可能要住宿街头,成为一名无家可归者。
据终止无家可归全国联盟(National Alliance to End Homelessness)估计,每晚美国有超过67万人无家可归。
无家可归者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无家但是有住所,另一种是没有固定住所,只能流浪街头的人。
所以无家可归者又被称之为流浪汉。
在美国,每年有3百5十万人会无家可归。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有超过1百万的儿童经历过晚上的无家可归。
无家可归的民众生活在马路上,缺少食物等其他生活必需品。
尽管慈善机构会给这些无家可归者分发食物等,但是仍然无法满足其要求。
无家可归者有长期性和偶发性。
他们生活在城市商业中心的马路上,有超过一半的是带有孩子的家庭。
有很多原因导致了民众的无家可归,并且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因此美国社会应该密切关注该问题。
一、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无家可归呢?(1)从贫困的角度穷人很难维持生计。
所谓的贫困人口是指他们可以有房住,但是很难做到收支平衡,如果他们遇到意外的或未经筹划的重大事件话,他们就会变得无家可归。
美国“千禧一代”的生活现状
![美国“千禧一代”的生活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2a7fd5c781c758f5f61f67dd.png)
美国“千禧一代”的生活现状作者:Mark来源:《中国经贸聚焦》2017年第06期美国的“千禧一代”即1984年至1995年出生的人,也就是中国俗称的“80后”和“90后”们,如今多数已经进入社会或者准备走向社会,逐步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他们的生存状况如何?近日美国统计局发布的人口分析报告显示,美国“千禧一代”拒绝长大,纷纷推迟进入以结婚、生育和购房为标志的成年期。
依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美国“千禧一代”人数约为7540万,超过“婴儿潮”一代(1946年至1964年出生,年龄在51至69岁)的7490万。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预测,到2050年,“千禧一代”人数将达到7920万,而“婴儿潮”一代人口将下降至1660万。
在过去几年里,“婴儿潮”一代一直是美国人口的主导。
1999年,美国人口普查局报告称,有7880万“婴儿潮”一代的人在美国生活。
皮尤研究中心之前的另一项研究显示,目前,超过三分之一的职场人士为“千禧一代”,人数超过“婴儿潮”一代,成为美国劳动力市场的主力。
“千禧一代”收入更少与父辈相比,“千禧一代”尽管受教育水平更高,但在收入和拥有房产方面均不如父辈。
2016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拉杰·切蒂领衔的一份调研显示,1950年出生的一代人中有79%的几率比父辈赚更多钱,但这一几率在逐年下滑,对1980年出生的人来说,这一几率只有50%。
据美国《财富》杂志网站报道,美国71%的“千禧一代”为财务状况焦虑。
其中教育费用对“千禧一代”的压力最大。
有关部门在一项调查中发现,超过三成的受访者表示因此“夜不能寐”。
根据美联储的数据,综合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将2013年时25岁至34岁年龄段的“千禧一代”和1989年时与之同龄的“婴儿潮”一代进行比较。
结果发现,“千禧一代”年收入中位数为40581美元,比同年龄段的父辈少20%;“千禧一代”净资产中位数为10090美元,比“婴儿潮”一代少56%。
族裔资本与美国华人移民社区的转型
![族裔资本与美国华人移民社区的转型](https://img.taocdn.com/s3/m/59524038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d5.png)
族裔资本与美国华人移民社区的转型族裔资本与美国华人移民社区的转型导语:华人移民是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族裔移民之一。
他们以其辛勤努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在美国社会中展现出了巨大的影响力。
然而,华人移民所创造的族裔资本和其对美国华人移民社区的转型却很少被深入研究。
本文将探讨族裔资本与美国华人移民社区的关系,旨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美国华人移民社区的发展和变迁。
第一部分:族裔资本的定义与特征族裔资本是指移民群体通过共同经济、社交和文化网络形成的一种社会资本。
通过这些网络,族裔群体能够共享资源、信息和机会,从而在新的社会环境中获得成功。
族裔资本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支持:族裔移民通过亲友关系和共同经验,在经济上相互支持和帮助。
2. 社交网络:族裔移民通过组织社交集会、活动和组织等方式,建立起紧密的社交网络,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快捷和高效。
3. 文化传承:族裔移民通过语言、宗教、风俗等文化习惯的传承,增强了族裔群体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第二部分:族裔资本对美国华人移民社区的影响1. 经济发展:华人移民在美国社区中以小型企业和创业为主要形式,他们通过自主创业和经营各类企业,为美国社会创造就业机会,并为美国经济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2. 文化传承:华人移民将自己的文化传统带入美国社区,并在社区中建立起各类文化组织和社群,以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
3. 教育提升:族裔资本使得华人移民社区在教育资源方面更加有优势。
通过亲友关系,华人移民能够获取更多关于教育机会、学区和学校的信息,并为自己的下一代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4. 政治参与:通过族裔资本的支持,华人移民社区开始更加活跃地参与到美国的政治进程中,提出自己的诉求并争取自己的权益,为自己的社区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资源。
第三部分:美国华人移民社区的转型1. 地域转移: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华人移民社区的地域分布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过去,他们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唐人街区,但现在,他们逐渐向郊区和其他地方扩散,不再受限于特定的地理区域。
美国 农村 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美国 农村 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1a3c7ab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77.png)
美国农村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美国农村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美国农村地区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国家提供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并为城市居民提供就业和服务。
然而,随着种种社会经济变革的发生,美国农村地区面临着独特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对美国农村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未来的趋势。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美国农村地区的当前状况。
目前,美国农村地区人口相对较少,但面积广阔,地理上分布不均。
这些地区的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农业、畜牧业和林业等领域。
农村地区的总产出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当一部分,这使得适当的发展和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活质量变得至关重要。
然而,美国农村地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年轻人的离乡背井已成为一种趋势。
许多年轻人选择迁往城市寻求更多的机会和发展,这导致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
其次,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缺乏高速互联网连接、医疗资源和教育机会,这也限制了农村地区的发展。
然而,未来的发展给农村地区带来了一些新的机遇。
首先,随着科技的进步,农村地区可以更好地利用先进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多元化。
例如,农业机械化和精确农业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并减少人工成本。
此外,互联网的普及也可以将农村地区与城市联系起来,提供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就业机会。
其次,农村地区还可以发展旅游业和生态农业等新兴行业。
美国的农村地区自然环境优美,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农村地区可以利用这个优势发展农村旅游业,提供乡村度假和农家体验等服务。
此外,生态农业的发展也可以推动可持续农业和环境保护,为农村地区带来更多的经济和环境益处。
然而,要实现这些潜在机遇,政府和相关利益相关者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
首先,政府应制定政策和计划,鼓励年轻人回到农村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支持。
其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资,提高互联网、教育和医疗资源的覆盖率。
此外,政府还应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帮助农民应对市场的变化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海外华侨华人的生存状况
![海外华侨华人的生存状况](https://img.taocdn.com/s3/m/9639ee01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6f.png)
海外华侨华⼈的⽣存状况海外华侨华⼈的⽣存状况华侨华⼈是中华民族在海外的延伸和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发展的“独特机遇”,是我国同世界各国友好交往与合作交流的重要桥梁,也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量。
随着华侨华⼈的⼤量产⽣和国际影响的扩⼤,有关华侨华⼈历史和现状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中外学者和政界的重视。
那么海外华侨华⼈有着怎样的⽣存状况呢?他们在外国中的政治经济等⽅⾯有着怎样的影响⼒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地⽅,通过了解他们在海外的现状,我们才能更好地发展、延续我们的中华民族,因为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期移居海外的华侨华⼈,他们很⼤⼀部分都是因为⽣活所迫,⽐如国内战乱、兵荒马乱、民不聊⽣。
移居或者说偷渡到国外,都是为了混⼝饭吃⽽已。
因此,早期在海外的华侨华⼈⼤都是靠为别⼈做苦⼒来维持⾃⼰和家⼈的基本⽣活,⽐较少有国内的达官显贵跑到⼀个⾃⼰完全陌⽣的地⽅⽣活,若是有,那也许是叛逃或者遭追捕的吧。
早期的他们在海外的经济条件差,地位⽔平低下,所以,当他们在海外遭受暴⼒时,他们往往⼿⽆⼨铁之⼒,只能任由摆布。
于是,他们当中会有很多⼈死于暴⼒或者贫困,能继续⽣存下来的,都是些能⼒⽐较突出的⼈。
⼏⼗年前的印尼中,就会存在有许多的暴⼒对待华侨华⼈的事件,因为当时华侨华⼈在印尼是处于弱势团体中的。
⽐如1947年发⽣在苏门达腊巨港的事件。
1947年,苏门答腊巨港荷军于元旦发动攻势,攻击扼守市区的印尼军,前后五⽇,双⽅伤亡极少,⽽华侨聚居的街道却变成了⽕海,商店住宅包括领事馆都被炸平。
印尼军民乘机纵⽕抢劫,华侨被炮弹击死者101⼈,被暴徒杀害者80⼈,死因不明者75⼈,受伤114⼈,财产损失较万隆更为严重。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也趋于稳定,各种展⼒排华事件也越来越少。
不过还是避免不了时不时的排华事件。
⽐如1998年在印尼发⽣的严重暴⼒排华事件。
由于当时出现全球经济危机,印尼经济状况也很差,印尼本地民众⽣活⽇趋艰难,于是他们就把发泄的⽭头对准了华侨华⼈,认为华侨华⼈占据了他们的很⼤⼀部分财富,他们要把华侨华⼈赶尽杀绝,起初骚乱发⽣在雅加达,5000多所建筑物被抢劫、焚烧,遭强暴的妇⼥达85⼈(其中⼤部分是华⼈妇⼥),后来骚乱蔓延到全国各地。
人口统计学知识:美国人口中的少数民族群体状况与趋势
![人口统计学知识:美国人口中的少数民族群体状况与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289cdb69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06.png)
人口统计学知识:美国人口中的少数民族群体状况与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的人口构成正在发生变化。
在美国的大多数城市中,我们可以看到来自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人们生活在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社区。
这篇文章将关注美国的少数民族群体,探讨他们的状况和趋势。
在美国,少数民族群体的概念通常包括非裔美国人、拉丁裔美国人、亚裔美国人、原住民和太平洋岛民等群体。
这些群体的人数在过去几十年中已经大大增加,预计在未来几十年中将继续增长。
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7月1日,美国总人口为328,239,523人,其中非裔美国人占12.7%,拉丁裔美国人占18.5%,亚裔美国人占6%,原住民占0.8%,太平洋岛民占0.2%。
而白人占了总人口的76.3%。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美国的多元化社会正在加速发展。
然而,各种少数族裔群体的人口增长速度是不同的。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拉丁裔人口的增长速度最快,亚裔人口的增长速度也很快。
而非裔人口的增长速度较慢。
此外,还有一些有趣的趋势。
例如,拉丁裔和亚裔人口越来越多地涌向美国南部和中西部地区,而不是传统上的东海岸或西海岸。
中国人和印度人在美国的增长速度最快,超过了其他亚裔群体。
原住民群体和太平洋岛民群体的数量却在缓慢下降。
社会和经济因素影响着各少数民族群体的增长。
例如,拉丁裔美国人,特别是墨西哥裔美国人,通常在美国的农业和服务部门找到就业机会,而他们的家庭结构中往往存在着大家庭的传统值。
另一方面,亚裔美国人通常从事高科技行业的工作,并且他们的家庭收入和读书程度较高。
然而,尽管少数民族群体有着自己特定的社会和经济背景,但是他们也面临着一些共同的挑战。
例如,在教育和就业方面,他们通常需要面对色盲性、偏见、歧视和不平等的待遇。
这些影响了他们的学业表现和就业机会,从而对他们的家庭和整个社区造成了负面影响。
此外,少数民族群体的公共卫生状况比白人群体要差。
他们在患病和死亡率方面的表现通常要劣于白人群体。
美国人口问题归纳总结
![美国人口问题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864c471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75.png)
美国人口问题归纳总结近年来,美国人口问题备受关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结构、迁徙、老龄化等方面的变化不断影响着美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美国人口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一、人口增长与迁徙在人口增长方面,美国一直保持着相对较高的增长速度。
不仅是自然增长,而且外来移民也是美国人口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然而,近年来,美国人口增长速度出现下降趋势。
这可能与经济形势、移民政策的变化以及生育率下降等因素有关。
另一方面,在美国人口迁徙方面也存在一些特点。
大城市集聚了大量的人口资源,其中纽约、洛杉矶、芝加哥等都市地区是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
同时,南部和西部的某些州也吸引了大量的移民和人口迁入。
这种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不仅对当地经济、社会和资源产生了影响,也给人口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二、老龄化与劳动力供给老龄化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美国也不例外。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人口寿命不断延长,老年人口比例在逐渐增加。
老龄化对国家的社会保障、医疗、养老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同时,老龄化也对劳动力供给构成了一定的压力。
正因为如此,美国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应对老龄化问题,以保障老年人的福利和整个社会的稳定。
三、人口结构与社会变化美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社会组成的变化,如种族比例、家庭结构、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也在不断扩大。
其中,少数族裔的比例不断增加,多元文化的共存成为美国社会的一个鲜明特点。
这种多元化带来了社会交流的难题,同时也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四、人口政策与社会发展在人口管理方面,美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人口政策,以促进社会发展与稳定。
其中,人口普查是美国政府了解人口状况、制定相应政策的重要手段,每十年进行一次的人口普查为政府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支持。
此外,美国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的移民政策和计划,以引导合理的人口流动,保护移民权益并促进社会融合。
总结起来,美国人口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话题,其中包括人口增长与迁徙、老龄化与劳动力供给、人口结构与社会变化以及人口政策与社会发展等方面。
《喜福会》与华裔美国人的边缘处境
![《喜福会》与华裔美国人的边缘处境](https://img.taocdn.com/s3/m/c3341427482fb4daa58d4b77.png)
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文献综述毕业论文题目《喜福会》与华裔美国人的边缘处境The Joy Luck Club and the ChineseAmericans between the Two Worlds撰写者***专业英语年级05英语本科学号0504115209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完成日期:二OO 八年12月28 日《喜福会》与华裔美国人的边缘处境文献综述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世界各个民族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现今美国的主流文化,然而这并不是说外来文化已经完全被同化。
它们仍然保留着本民族的特色,在美国文化中求同存异。
二战后越来越多的移民涌入美国,各民族移民的后裔的数量也迅速增加。
随着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他们的民族力量和文化特色也逐渐显示出来,慢慢地在美国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因此,现在的美国形成了以主流文化占主导地位、多元文化蓬勃发展的局面。
这种局面从文学中便可见一斑。
主要包括了犹太文学、黑人文学等等,当然还有华裔文学。
随着华裔文学的不断发展,对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关注(Zhang Ziqing, 2008: 120)。
从国内的研究现状来看,主要有来自两个方面:一台湾对华裔文学的研究,二则是我们国内大陆对华裔文学的研究。
(蒲若茜,2006:2)(一)、国外对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情况。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也开始关注华裔文学。
如美国的学术机构权威“现代语文学会”(MLA)出版了多种有关少数族裔文学的书目,于1974年创办了“MELUS”学术期刊,出现了专门刊载亚裔美国文学作品和评论的杂志。
同时,亚裔美国文学进入了美国大学的学科建制;一批有高度学术水平的亚裔美国文学论著和工具书书相继出版;仅仅从UMI博士论文库统计,近五年来以亚裔文学为选题的博士论文就达到了50篇之多。
(单德兴、何文敬,1994:41)还有很多书著,如Ed. King-Kok Cheung的“Re-viewing Asian American Literary Studies.”An Interethnic Companion to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还有很多华裔美国知名作家如张敬珏、汤亭亭、林英敏等,他们的作品为推进中外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互动和对话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程爱明,2003:2)。
美籍华人
![美籍华人](https://img.taocdn.com/s3/m/3fb66664b84ae45c3b358ca8.png)
美籍华人,又称华裔美国人(英语:Chinese American),广义指具有华人的后裔血统的美国籍公民;而狭义则指中裔美国人,为亚裔美国人、海外华人之一。
美籍华人包括来自于中国及世界各地、后来归化成为美国公民的华人及他们的后代。
他们的人数至2009年约380万人,占总人口的1.2%[2]。
他们大多数居住在大都会纽约地区、北加州及洛杉矶[3]。
2007年美籍华人总数有3,538,407人[1],占亚裔美国人口的23.3%,美国总人口的1.2%,高于其他亚裔在美国所占的比例。
最著名的美籍华人是中华民国的国父孙中山先生,其他著名人士还有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杨振宁、朱棣文,政治人物吴仙标、骆家辉、赵小兰,律师邱彰、演艺人员李小龙、雅虎创办人杨致远等。
美国华人过去200年来,深受美国白人的歧视,著名的《排华法案》直到1943年才被废止。
加州议会于2009年、美国参议院于2011年,正式向美国华人为历史的排华法案道歉[4][5]。
在法律上,中美尚未签署引渡条例,因此若在中国境内犯罪后逃匿美国,实现司法正义可能受阻[6]。
华人在美国被尊称为“模范”少数民族,他们不像黑人轰轰烈烈地为自己争取权益;就算在职场上受到歧视,也多选择默默地承受。
根据2005年美国平等雇用委员会(EEOC)的调查,华人在职场上受到歧视的比例为31%,比黑人的26%更高,但较少有人以诉讼方式解决问题[7]。
1868年美国和大清政府签订《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约》(又称《蒲安臣条约》),其第五条款规定华人愿常住美国或入籍,皆须听其自由不得禁阻[8]。
此条约为美国来华招揽大量华工开方便之门。
1877年美国加州经济转入低迷,出现第一次排华浪潮。
1880年美国与清廷签订《北京条约》,其中第一条款规定限制华人到美的人数和年限[9]。
1882年,美国通过《排华法案》禁止中国移民。
许多西部州也开始生效了一些有种族歧视的法律,使得中国和日本移民很难拥有自己的土地或者找到工作。
对美国土著居民生活文化方式消失的反思
![对美国土著居民生活文化方式消失的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3762f1d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f3.png)
年第期总第期边疆经济与文化【 对美国蟒居民生活炎匏雳我淌捷哟厦想张晨光河南经贸职业学院郑州摘要印地安人是美国的土著居民他们在美洲大陆的生活有着悠久的历史可是目前这些土著人的很多生活文化方式已经被同化这就需要从欧洲人的到来分析其发展历史。
欧洲人入侵欧洲人与土著人的冲突与战争以及所带来的后果。
是土著人生活文化方式消失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土著人弱势群体文化消失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一、欧洲人的到来数百年来哥伦布在世界各国都被尊为英雄。
原因在于他发现了新大陆——美洲大陆。
然而年当他到达美洲大陆时他自己把新大陆误认为亚洲并且把当地居民称为印地安人而这些人本应该被称之为美洲土著人。
同时还有专家称哥伦布为无知无情的侵略者。
因为这些被称之为印地安人的居民才是这块大陆上真正的主人。
二三万年前这些美洲土著居民的祖先从西伯利亚的东北部通过冰封的海路桥经过白令海峡移民到美洲大陆。
在欧洲人来之前美洲大陆是一块自然资源丰富的土地。
所以这些土著居民在此之前尽管各部族之间有些冲突但过着祥和的生活人口也在稳定地增长。
在欧洲人到达美洲大陆时整个大陆土著居民约有万到万。
在此之前尽管美洲土著居民的生产力相对落后但他们已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比如已经发明了灌溉系统培育出了玉米发明了各种打猎用的工具。
然而这些欧洲白人到达美洲之时当地土著居民称之为奇迹因为他们带来了不锈钢刀剑、大炮、镜子、铜器等。
所以当第一批欧洲人到达新大陆时土著居民很友好地接待他们给这些欧洲人带来食物、水和其他礼物等。
当英国殖民者到达之时土著居民帮他们提供食物并且教他们如何种植本土农作物。
在土著居民的帮助下殖民者们渡过了寒冬和艰难的困境。
二、历史上的冲突及其后果尽管土著居民对这些白人很友好然而他们之间的矛盾也很快激化起来了。
热情友好的土著人误以为他们只是来这里的客人很快就会离开。
随着时间的流失这些欧洲白人并没有离开的意思。
当他们定居下来后需要衣食住的欧洲人开始进一步影响土著人的利益并激怒了他们。
一个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命奇迹——美籍华人患肝癌回国治疗存活十年
![一个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命奇迹——美籍华人患肝癌回国治疗存活十年](https://img.taocdn.com/s3/m/b9f2df7b7fd5360cba1adb5b.png)
查 的结 果让 他 大 吃一 惊 ,仅 仅一 年 的 时 间 ,他 的肝 左叶 出现
一
个 4 米 X 4厘 米 的 肿 块 ,肝 右 叶 中 段 出 现 一 个 4厘 米 Xபைடு நூலகம்厘
接 受过 手 术 治 疗 、化 疗 ,还 做 过 一次 介 入治 疗 ,可 以说 能用
的 方 法 都 用 了 ,能 用 的 药 物 都 用 了 ,可 还 是 没 能 控 制 住 肿 瘤
疗 ,他 还 有 8 %的机 会 ,于 是 建议 他 到 中 国接 受治 疗 。 0 事 后 ,当有人 问起 斯 蒂文 ,当 时 于保 法教 授 的事 业 刚 刚 起 步 ,缓 释库 疗 法也 仅 仅 临 床应 用 1 多 ,你 怎 么会 这 么信 年
任 他 ,宁 愿 放 弃 美 国 先 进 的 技 术 ,而 来 到 中 国 接 受 缓 释 库 疗 法 。斯 蒂 文 回 答 说 , 时 的 我 已 经 是 无 路 可 走 了 , 美 国 , 当 在 我
报纸 《 际 日报 》上 ,他 看 到 了 于教 授和 他 的缓 释 库 疗法 的 国
介 绍 。7 4日 , 带 领 全 家 前 往 圣 地 亚 哥 拜 访 于 教 授 。求 治 月 他
心 切 的 斯 蒂文 当 时忘 记 了 ,那一 天 正 好是 美 国 的 国庆节 ,在
美 国 , 假 日 是 不 办 公 、不 接 待 客 人 的 。让 他 非 常 感 动 的 是 , 节 于 保 法 教 授 不 但 在 这 一 天 接 待 了他 ,而 且 还 亲 自去 自 己 的 办 公 室 接 他 。这 在 美 国 ,绝 对 是 高 规 格 的 礼 遇 。 于 教 授 仔 细 看 了他 的检 查结 果后 , 为他 的病适 合接 受缓 释 库 疗法 的治 疗 。 认 缓 释 库 疗 法对 肝癌 的效 果是 非 常理 想 的 , 果接 受缓 释 库治 如
旧金山湾区华人移民及其历史发展
![旧金山湾区华人移民及其历史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fcf2c624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8e.png)
旧金山湾区华人移民及其历史发展旧金山湾区是美国最具有历史的海湾之一,而华人移民的历史同样悠久。
从19世纪初期开始,华人移民就开始涌入旧金山湾区,参与到了城市的建设和经济发展中。
本文将围绕旧金山湾区华人移民的历史和发展,探讨他们的生活和故事。
一、旧金山湾区华人移民的历史旧金山湾区是美国第一个华人移民的聚居地。
早在1849年,大量的中国人就开始涌入该地区,主要是来自广东、福建和潮汕地区。
这些人中的大部分都是男性,他们希望来到美国赚钱,然后返回中国。
在旧金山湾区,华人开始从事开矿、铺铁路和建筑等工作,经济成果非常显著。
然而,美国社会对华人移民持有负面的态度,尤其是白人工人和政治家。
随着1870年代的经济衰退,这种态度变得更加强烈。
华人移民成了美国工人失业和工资下降的原因之一。
这种情况导致了1882年通过《排华法案》,该法案禁止所有新的中国移民进入美国,直到1943年才结束。
二、旧金山湾区华人移民的生活旧金山湾区华人移民生活的第一个关键因素是房屋。
最早期的华人移民住在旧金山城市移民居民区,绰号为“水痘巷”或“血淋淋胡同”。
这些住所通常很拥挤、脏乱不堪,并且和其他居民区隔离。
华人移民的生活中的第二个关键因素是工作。
华人通常在自己的社区里寻找工作,这样他们能够保护自己不受社会歧视。
早期的华人移民通常从事开挖土壤、筑堤或运输等工作,后来他们也从事了制鞋、缝制服装、烹饪和洗衣等工作。
在旧金山湾区,华人移民常常在团体或合作组织中工作,保证了他们的集体利益。
三、旧金山湾区华人移民的经济发展华人移民一直是旧金山湾区经济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期的华人移民很快组织起来,成立了各种自助会和团体,为彼此提供各种保障和协助。
这些组织很快就发展成经济实体,为华人移民提供了雇佣机会和商业机会。
这些企业包括餐馆、酒楼、出租车公司和购物中心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华人移民在旧金山湾区的经济地位越来越高。
他们越来越多地涉足房地产、金融和高科技行业。
文化碰撞中的美国华裔女性身份认同
![文化碰撞中的美国华裔女性身份认同](https://img.taocdn.com/s3/m/96d7e85a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7a.png)
文化碰撞中的美国华裔女性身份认同在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华裔移民选择在美国定居。
这些移民的后代,尤其是美国华裔女性,面临着一个独特的身份认同问题。
她们同时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的影响,这种文化碰撞对她们的身份认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美国华裔女性在家庭教育中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家庭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媒介,许多美国华裔家庭秉持着传统的价值观念,如尊重长辈、注重家族关系、强调孝道等。
这些价值观念塑造了她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使她们对自己的文化根源产生认同感。
然而,与此同时,美国华裔女性也深受美国主流文化的影响。
在美国社会中,个人主义、平等观念和自由意志是核心价值。
这些价值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权威观念和家族责任产生冲突。
美国华裔女性在这种文化冲突中往往面临选择和平衡的困境。
她们不仅要在家庭中维持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还要在社会中适应和接受美国主流文化的价值观。
此外,美国华裔女性还面临着两种文化之间的语言障碍。
虽然她们在家庭中可能会使用中文,但在学校和社交场合中,英语是主要的交流语言。
这种双语环境对她们的身份认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们需要学会在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切换,同时保持自己的文化认同。
如何在文化碰撞中找到身份认同的平衡是美国华裔女性所面临的挑战。
她们需要学会接受和融合两种文化,而不是简单地选择其中一种。
她们可以通过参与华裔社区的活动,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同时也可以积极融入美国社会,接受新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和社会应该提供一个包容和尊重多元文化的环境,帮助美国华裔女性在文化碰撞中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
同时,家庭也应该给予她们支持和理解,让她们自由地探索自己的文化根源和身份。
总之,美国华裔女性在文化碰撞中面临着独特的身份认同问题。
她们同时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的影响,需要在这两种文化中找到平衡和认同。
通过教育和社会的支持,她们可以积极应对这一挑战,建立自己独特的身份认同。
在华外国人生存状况调查:各阶层差异化明显
![在华外国人生存状况调查:各阶层差异化明显](https://img.taocdn.com/s3/m/b33120e2c8d376eeaeaa3121.png)
在华外国人生存状况调查:各阶层差异化明显随着来华外国人数量的日益庞大,他们之间的差异化也日益明显:“金字塔”或“橄榄形”顶端的外国人,有着令人羡慕的收入,过着富足的生活;“中间层”则和普通中国人一样,朝九晚五,辛勤工作;而还有一些外国人则可能为了实现致富的梦想,在各种各样的场所打拼,努力谋生。
陈晨刘泽平“塔尖”上的“三高”生活:高职、高薪、高享受肖克是一个“很中国”的叙利亚小伙子,7年前,他在中国当大使的父亲劝他来中国感受一下,没想到,当时极不情愿的他,一来就呆了7年。
7年中,他在中国人民大学读完了国际关系专业,在北京买了房,交了中国女朋友,他玩升级的牌技丝毫不弱于他的中国朋友。
这位开着奔驰、当着老板的“老外”坦言,很多比他优秀的外国人正在被中国强大的魅力所吸引,来到这里创业、淘金、生活。
国家外国专家局新闻发言人刘永志曾如此总结外国人来华的趋势变化:以前是退休的多,现在是年富力强的越来越多;以前是一般性人才多,现在是高级人才越来越多;以前是短期工作的多,现在长期工作的越来越多。
而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外籍专家在中国可以获得更符合自己工作的收入和发展。
企业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学科高级人才等等,都是现在中国所亟需的。
不少单位为引进高级人才,纷纷亮出优厚的条件。
越来越多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在面向国际高级人才时,开出了在普通中国人看来是天价的薪水,许多单位的薪酬水平和待遇,甚至已经超过了国外竞争对手。
以深圳发展银行外籍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法兰克·纽曼为例,曾有某投资咨询公司根据上市公司2005年年报所做的“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持股状况综合研究报告”显示估算出,他的年薪是602.57万元。
其实,除了被聘用到中国企业的外国优秀人才,国外大型企业和机构派到中国的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薪水更是相当不菲。
智联招聘总裁赵鹏副向《环球》杂志记者介绍说,海外公司外派到中国的高管“年薪往往不会低于100万美元,一些国际知名投资公司的高管甚至可以超过200万美元”。
美国论文
![美国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d286014fad6195f312ba6e3.png)
美国社会与美国政治选修课题目浅谈移民美国现象及在美华人现状学院专业年级学号姓名联系方式自我评分二○一一年十二月中国·南京浅谈移民美国现象及在美华人现状摘要:华侨华人是中华民族在海外的延伸和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大发展的“独特机遇”,是我国同世界各国友好交往与合作交流的重要桥梁,也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代以来,中国人移民美国人数大幅增加。
深入了解华人移民美国现象,分析其原因,现状及未来发展情况,对中国今后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美国移民华人原因一:华人移民美国的历史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有少量中国人因贸易原因前往美国,用瓷器、丝绸等运抵美国换取墨西哥白银。
1849年美国西部发现“金山”后,始有大量的中国人侨居旧金山淘金。
其后,美国开发西部修筑中央太平洋铁路,华工又成为筑路的主力,许多人在艰险繁重的劳动中牺牲了宝贵的生命。
由于太平天国运动,中国南方动荡不安,所以这段时期华人一般来自广东。
到19世纪七八十年代时,全美已有华侨10万之众。
,1868年,美国和大清签订《中美通商条约》,其第五条款规定华人愿常住美国或入籍,皆须听其自由不得禁阻。
此条约为美国来华招揽大量华工开方便之门。
大批华工随即涌入美国。
由于美国加州经济转入低迷,从19世纪50年代起,美国开始排斥华人,此运动一直持续到民国1943年,共计90年。
在这期间,华人的权利受到践踏,华侨被驱逐、杀害的事件层出不穷。
白人暴徒针对华人发起多起暴动,如1871年洛杉矶案,1880年丹佛惨案等,几乎所有在惨案中受害的在美华人都得不到合理的补偿。
1882年,美国通过《排华法案》禁止中国移民.美国各地和联邦政府也颁布了各种排华法案,对中国人进行刁难。
排华现象是由很多因素综合引发的,其中以政治因素为主,背后也离不开美国政府的支持。
中国人竞争力强,对工资要求低,难以被同化,致使美国人对华人抱有强烈的敌意。
除此之外,还有社会、道德、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美籍华人生存现状
作者:冯长郭
来源:《知音励志·社科版》2017年第02期
作为社会的一员,身份对于每个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每个人都想找到准确的自我和位置。
华人作为美国少数族裔,在美国社会中处于主流文化的边缘。
由于中美国种族与性别的歧视,美籍华人群体被迫保持沉默,并很难发出他们的声音。
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美籍华人在美国所处的现状。
【关键词】美籍华人;美国;现状;种族
多年来,中国人在美国似乎将受到欢迎。
为1882年排华法案,先是加州为1882年排华法案,向华裔公民道歉,东西两岸的华裔社区群情鼓舞,纷纷认为这是华裔在美国社会地位上取得的历史性进步,甚至整个亚裔社区都与有荣焉。
随后,在中期选举中,全美共有22位亚裔国会议员候选人参与最后的角逐,打破历史纪录,其中许多都是华裔候选人。
情况并非上文所述那么乐观吗?答案肯定是不那么乐观。
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区域之间差异极大,中国国家的移民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乃至生活态度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异。
在美国这个庞杂的群体中,华裔最为弱势。
日韩裔来自美国盟国,阿拉伯裔美国人敬而远之,印巴裔和美国人言语相通,中亚裔则赴美人数太少加上也是穆斯林所以美国人也不会招惹。
东南亚国家移民相对复杂,其中越南裔柬埔寨裔大多数是当年越战的难民,美国对其有负罪感,新马泰印尼裔地位则接近日韩裔,菲律宾裔是美国前殖民地人民,缅甸裔也主要以逃离军政府的难民为主。
结果这么一筛选下来,华裔自然成了亚裔群体中最不受重视的一群人,因此才会在美国电视剧和电视节目上经常出现歧视侮辱华裔的言语。
而更糟的是,华裔不仅和亚裔群体走不到一块,内部也诸多分歧。
华裔有来自大陆的同胞,也有来自海峡对岸的台湾台胞,还有不少香港澳门的移民,而东南亚移民中也有相当多的人祖籍是潮汕福建地区。
政治上,他们和各自的行政机构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加上受到各种互相矛盾乃至敌视的教育的影响,华裔社区内部就一直有着多地侨团互相竞争的传统。
同一个省的侨民却会有分别隶属中国领事馆和“台湾经文处”的两个同乡会,此前加州历史最悠久的侨团因为改挂五星红旗更是引来不少争议。
虽然大家都在异国他乡,明面上的斗争当然不会如在国内那边激烈,但私底下互相鄙视拆台的行为屡见不鲜。
除了政治原因,文化原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最显著的就是我们熟知的南北文化冲突。
历史上,广东福建移民历史悠久,唐人街曾经遍布粤菜馆,而如今随着华裔移民构成多元化,长江流域中原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移民也明显增加,大家不仅把自己家乡美食带到了美国,也把国内的地域歧视传统带到美国,什么上海男人怕老婆北方人邋遢广东人什么都吃的老段子换了一个新背景继续在华裔社区到处传播。
在国内大家都生活在一起,平时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而在美国大家处不好了就可以搬得远远的,结果导致华裔社区很难凝聚起力量。
相比其他移民社区,华裔移民社区还有一个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上的差距。
华裔移民平均收入已经非常高,但内部贫富差距却极大。
华裔移民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留学,工作,投资来美的高收入高学历群体,华人赴美炒房最热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X先生持有大量现金,急需投资,现金买房”的小广告。
而另一群体就是通过合法或不合法渠道前往美国的体力工作者,他们做着最辛苦的低收入体力工作,一天在远离华裔社区的中餐馆工作十几个小时,生活在周围看不到黄面孔的地方,过着又聋又哑的日子。
很显然,这两拨人的政治诉求和经济政策偏好不可能一样。
留学生群体很多成了共和党的铁粉,为什么?低税收,亲商业。
而后一伙人却经常给民主党投票,何故?高福利,亲非法移民。
这样两个派系虽然都是华裔,但根本拧不成一股绳。
不热衷政治,不仅内部纷争不断,华裔也不善于运用美国社会的各种政治工具为自己所用。
首先,华人对政治不是一般的冷漠。
由于历史上各种因政治惹祸上身的经验,加上华人在美国秉承现实世故的生存哲学,历代华裔移民都和政治保持距离,以投身政治和公益事业为不务正业。
第二代移民读书都热衷扎堆商学院、医学院或者学计算机,学政治学和法律的寥寥无几。
就算学了法律也是选修国际贸易、商业仲裁等来钱快的方向,对宪法、选举法感兴趣的华裔第二代基本是稀有动物。
别说宪法那么高大上的,华人第二代连对做检察官法官的兴趣都不高。
不仅有志于选举的人少,指望华人去投个票支持自己也是困难事。
总而言之,中国强大了固然海外华人也感到光荣,但祖国也不是万能的,尤其对于已经入籍别国的侨胞而言。
能否在异国他乡立足,华裔同胞们还需要增进团结,投身政治,拿起武器来捍卫自身权益。
热衷于国家大事,在每一期期选举华人热情有所上升。
参考文献
[1]论西人宜明白华人不平之故[N].中外日报,1905-12-12.
[2](美)德尔伯·L麦基(Delber L Mckee).排华与门户开放政策之争:1900-1906(Chinese Exclusion versus the Open Door Policy:Clashes over China Policy in the Roosevelt Era.1 900-1906)[M].1977.
[3]John Dart,“Poll Studies:Chinese Americans,Religion,”Los Angles Times,July 5,1997,B.
作者简介
冯长郭(1992-),男,山东省邹城市人。
现供职于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
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作者单位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省沈阳市 11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