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直线运动的几种处理方法
高中物理-常考题型与解题方法全汇总
高中物理-常考题型与解题方法全汇总题型1 直线运动问题题型概述:直线运动问题是高考的热点,可以单独考查,也可以与其他知识综合考查。
单独考查若出现在选择题中,则重在考查基本概念,且常与图像结合;在计算题中常出现在第一个小题,难度为中等,常见形式为单体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
思维模板:解图像类问题关键在于将图像与物理过程对应起来,通过图像的坐标轴、关键点、斜率、面积等信息,对运动过程进行分析,从而解决问题;对单体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应按顺序逐步分析,再根据前后过程之间、两个物体之间的联系列出相应的方程,从而分析求解,前后过程的联系主要是速度关系,两个物体间的联系主要是位移关系.题型2 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题型概述: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是指物体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但受力不断发生变化的问题。
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一般是三个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但有时也可将分析三力平衡的方法推广到四个力作用下的动态平衡问题.思维模板:常用的思维方法有两种.(1)解析法:解决此类问题可以根据平衡条件列出方程,由所列方程分析受力变化;(2)图解法:根据平衡条件画出力的合成或分解图,根据图像分析力的变化。
题型3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题型概述: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常见的模型有两类,一是绳(杆)末端速度分解的问题,二是小船过河的问题,两类问题的关键都在于速度的合成与分解。
思维模板:(1)在绳(杆)末端速度分解问题中,要注意物体的实际速度一定是合速度,分解时两个分速度的方向应取绳(杆)的方向和垂直绳(杆)的方向;如果有两个物体通过绳(杆)相连,则两个物体沿绳(杆)方向速度相等。
(2)小船过河时,同时参与两个运动,一是小船相对于水的运动,二是小船随着水一起运动,分析时可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也可以用正交分解法,有些问题可以用解析法分析,有些问题则需要用图解法分析。
题型4 抛体运动问题题型概述:抛体运动包括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不管是平抛运动还是斜抛运动,研究方法都是采用正交分解法,一般是将速度分解到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上。
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6种方法
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6种方法赵九华【期刊名称】《高中数理化》【年(卷),期】2016(000)013【总页数】2页(P66-67)【作者】赵九华【作者单位】江西省临川第二中学【正文语种】中文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一直是高考的高频考点.这类问题往往以情境简单、描述简洁、求解要求明确呈现.但历年来,这类试题得分并不高.从学生的解答过程可看出,解题时方程列错、罗列多个方程(有一些属于不同角度循环论证的无效方程),最终运算不出结果或结果出错占多数.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理解不透彻,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理解不到位、解题思路混乱,致使问题求解时方程易列而难求解.下面以2008年全国I卷第23题的求解为例,从拓宽思路、归纳方法和强化技巧应用等方面作以引导.基本公式是指和x. 3个公式均是矢量式,使用时要注意方向.解设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a,到达A点时速度为vA,物体在AB段与BC段所用时间相等,均为t0.由运动学公式有,联立式①、②得,设O与A的距离为l,则有l.联立式③~⑤解得.平均速度公式是和,其中为定义式,对任何性质运动都适用; 只适用于匀变速运动,其中vt/2为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解设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a,到达A、B点时的速度为分别为vA、vB,物体在AB 段与BC段所用的时间相等均为t0.根据速度公式vt=v0+at有vB=vA+at0. 根据平均速度公式和=vt/2,有可得设O 到A距离为l,由运动学公式有.联立上式得,解得.匀变速直线运动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之差是一个恒量,即Δx=aT2.解设物体的加速度为a,到B点的速度为vB,物体在AB段与BC段所用的时间相等均为t0.由匀变速运动的推论Δx=aT2有.根据平均速度公式和=vt/2,有,得设O与A的距离为l,由运动学公式有由上式解得.v-t图象法是指在求解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时,突出利用v-t图象上的点、线和面的意义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在v-t图象中,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值等于对应时刻运动物体具有的加速度,图线的切线越陡峭,物体运动的加速度越大;图线与时间轴所围成的面积表示运动物体在对应时间内所发生的位移.解设物体的加速度为a,到达B点的速度为vB,此时,物体运动经历的时间为.设物体在AB段与BC段所用的时间相等,均为t0,则物体运动到A、C经历的时间分别为+t0.作出物体运动的v-t图象见图1.由题设和v-t图的物理意义可得由上式解得.对于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常用的有以下5个比例关系:1) 1T末、2T末、3T末、……、nT末的速度比为v1∶v2∶v3∶…∶vn=1∶2∶3∶…∶n ;2) 前1T、前2T、前3T、……、前nT内的位移之比为x1∶x2∶x3∶…∶xn=1∶4∶9∶16∶…∶n2;3) 第1个T、第2个T、第3个T、……、第N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xⅠ∶xⅡ∶xⅢ∶…∶xN=1∶3∶5∶7∶9∶…∶(2n-1);4) 前1个s、前2个s、前3个s、……、前n个s所用的时间之比为;5) 第1个s、第2个s、第3个s、……、第n个s所用时间之比为tⅠ∶tⅡ∶tⅢ).解设物体在OA段运动时间为tA,O与A的距离为l.物体在AB段与BC段所用时间相等,均为t0.由运动学公式知x∝t2,故有联立式①、②,将整体作为一个变量消去,解得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匀减速直线运动可视为加速度大小不变的反方向的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这种将运动过程逆向来思考往往可以降低问题求解的思维难度,但必须注意过程的对应,比如匀减速直线运动第1秒对应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最后1秒的运动情况.解设物体的加速度为a,到达C点的速度为vC,物体在AB段与BC段所用的时间相等,均为t0.将物体运动过程反过来看,物体以vC为初速度,-a为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至A点时刚好静止.由运动学公式有,联立解得.设O与A的距离为l,则有联立以上各式得.。
多过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处理方法
二.找突破口
每辆车都经历了两个不同的运动阶段,即, 第一阶段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第 二阶段以第一阶段的末速度作为初速度做 匀加速直线运动。明白了运动过程后,分 别求每段位移,求总位移,即可求出待求 量。
[尝试解题]
设汽车甲在第一段时间间隔末(时刻 t0)的速度为 v,第 一段时间间隔内行驶的路程为 x1,加速度为 a;在第二段时 间间隔内行驶的路程为 x2。由运动学公式得
(2)汽车从开始到停下运动的距离:
x=v0Δt+v02⑤
2a
(3 分)
可得 x=72 m,故车头前端距 O 点为 74 m。⑥ 因 LOD=80 m,因此汽车停止运动时车头前端面距
离 D 杆 6 m。⑦(3 分)
(1)在①②中误将tB和tC作为汽车匀减速运动的总时间,而没有 考虑tB和tC中包含反应时间Δt,造成失分。 (2)在⑥中误将汽车的位移x=72 m作为汽车车头前端面距O点的 距离,从而得出汽车停止运动时车头前端面距D杆8 m的结果,而 实际上,x=72 m为学员乙距O点的距离,乙离车头前端面的距离 为2.0 m。
01
[例2] . 跳伞运动员作低空跳伞表演,当飞机离地面224 m时,运动员离开飞机在竖直方向 做自由落体运动.运动一段时间后,立即打开降落伞,展伞后运动员以12.5 m/s2的平均加速 度匀减速下降.为了运动员的安全,要求运动员落地速度最大不得超过5 m/s.
02 取g=10 m/s2.求:
LOA=44 m。求:
(1)刹车前汽车做匀速运动的速度大小v 0 及汽车开始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
a;
(2)汽[解车题停流程止]运动时车头前端面离D杆的
距第离一步。:审题干,抓关键信息
关键点
八年级物理教案-八年级物理上册匀速直线运动 精品
七、教学小结:
1、本节课练习运用公式v=s/t计算出各点的速度。
2、知道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3、学会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分方法。
学生思考回答:可能一种、可能两种
学生用描点法,作出气泡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基本上是一条直线。
学生通过电脑操作,得到切身体验。
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是一条直线;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是一条曲线。
教后记
注:为了比较我们对实验所作的改动有没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采用对比的手法,一半同学用100cm的管子,记录20cm、40 cm、60 cm、80 cm处所用的时间;另一半同学用50 cm的管子,记录10 cm、20 cm、30 cm、40 cm处所用的时间,最后从两类实验结果中作分析。
三、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概念的提出:
教学难点
通过图象认识匀速直线运动。
教具
多媒体教学仪器、细长玻璃管若干、秒表若干、橡皮筋若干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及教学内容
修改意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引入
新课
前面一小节我们学会了速度的计算,我们发现有些物体的运动速度是不变的,而有些是要改变的。今天我们就来把这两种运动区分一下。
学生阅读课本上具体的实验过程。
学生提问或者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具体的实验方案。
教师讲解实验的具体做法:
1、在内径约为1厘米、长约100厘米的玻璃管中注满水,管内留一小气泡。
2、使玻璃管翻转后竖直放置,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
高中物理讲解直线运动教案
高中物理讲解直线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 掌握直线运动的描述方法和相关公式;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直线运动的描述方法和相关公式教学难点:直线运动的应用题解析教学准备:1. 教材、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2. 教案、黑板、彩色粉笔等教学辅助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了解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激发学生对直线运动的兴趣。
二、理论讲解(15分钟)1. 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 直线运动的速度、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3. 直线运动的描述方法:速度-时间图、位置-时间图等;4. 直线运动的相关公式:v = v0 + at,s = v0t + 0.5at^2,v^2 = v0^2 + 2as等。
三、示例分析(15分钟)结合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掌握直线运动的描述方法和相关公式的应用,引导学生进行相关题目的解答。
四、实验操作(15分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验证直线运动的相关理论,并加深对直线运动的理解。
五、课堂讨论(10分钟)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共同对直线运动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和探讨。
六、课堂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澄清学生对直线运动的理解和认识。
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直线运动的知识和运用能力,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拓展知识面。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掌握直线运动的描述方法和相关公式,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和课堂讨论,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几种解题方法
3 . 逆向转换法 把物体所发生 的物理过程逆过来加 以分析 的方法叫逆向转换法。 比如 :把末速度为0 的匀减速直线运动逆过来转换为初速度为0 的匀加 速直线运动等效处理。使用要注意 :要使逆过来后的运动与逆过来前 的运动位移 、速度 、时间具有对称性 ,必须保证逆过来前后物体的加 速度大小 、方向均要相同。 例 运行着的汽车制动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经3 . 5 s 停止 ,试问它 在制动开始后的1 s 内、2 宦 内、3 s 内通过的位移之 比为多少?
2. 5
6
S
E A E B
.叫 : 。
丁
丁
2
S
A C
:
一 E C T
一
堡 一
5 3 . 2
…
2 一
0 5 ~2
二 :
亏
1 亏 2
F - . D
。
.
所 以8 A B :s A c :s A D = 3 :5 :6
丝:
解 :根据s 。 - S 以及物体 做匀加速直线 运动 V 口= — 即v 一
v 20
: o b
.
v 。 : 一 v 可画出物体运动 的v —t 图象如图。
由பைடு நூலகம்象可知:a , 《 a ' 、t , >
5 . 整体法 对运动全过程 中加速度恒定的有往复性的匀变速直线运 动,可将 各个过程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 , 使求解过程更为简捷 。 例 气球用2 m / s 的速度竖 直上升 ,气球下面 系一重物 ,在上升到 离地7 2 m 高处系重物的绳断 了。试求重物要经过多少时 间才能 到达地
一
高中物理:常考题型与解题方法全汇总
16大常见题型题型1直线运动问题题型概述:直线运动问题是高考的热点,可以单独考查,也可以与其他知识综合考查。
单独考查若出现在选择题中,则重在考查基本概念,且常与图像结合;在计算题中常出现在第一个小题,难度为中等,常见形式为单体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
思维模板:解图像类问题关键在于将图像与物理过程对应起来,通过图像的坐标轴、关键点、斜率、面积等信息,对运动过程进行分析,从而解决问题。
对单体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应按顺序逐步分析,再根据前后过程之间、两个物体之间的联系列出相应的方程,从而分析求解,前后过程的联系主要是速度关系,两个物体间的联系主要是位移关系。
题型2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题型概述: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是指物体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但受力不断发生变化的问题。
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一般是三个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但有时也可将分析三力平衡的方法推广到四个力作用下的动态平衡问题。
思维模板:(1)解析法:解决此类问题可以根据平衡条件列出方程,由所列方程分析受力变化。
(2)图解法:根据平衡条件画出力的合成或分解图,根据图像分析力的变化。
题型3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题型概述: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常见的模型有两类。
一是绳(杆)末端速度分解的问题,二是小船过河的问题,两类问题的关键都在于速度的合成与分解。
思维模板:(1)在绳(杆)末端速度分解问题中,要注意物体的实际速度一定是合速度,分解时两个分速度的方向应取绳(杆)的方向和垂直绳(杆)的方向。
如果有两个物体通过绳(杆)相连,则两个物体沿绳(杆)方向速度相等。
(2)小船过河时,同时参与两个运动,一是小船相对于水的运动,二是小船随着水一起运动,分析时可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也可以用正交分解法,有些问题可以用解析法分析,有些问题则需要用图解法分析。
题型4抛体运动问题题型概述:抛体运动包括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不管是平抛运动还是斜抛运动,研究方法都是采用正交分解法,一般是将速度分解到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上。
处理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常用方法
处理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常用方法1. 巧选参考系法:参考系的选取得当,可以简化对运动的描述,从而达到简化解题过程的目的。
例1. 如图1所示,a球从离地面高为h处自由下落的同时,地面上的b球以初速度v0(v足够大)竖直上抛,求两球从开始运动到相遇所需的时间?图1解析:以a球做参考系,b球相对于a球做初速为v的匀速直线运动,则相遇时,b球相对于a球走过的距离为h,所以从开始运动到两球相遇所用的时间为。
2. 基本公式法:公式(1)(2);(3);(4)是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最基本规律,合理地运用和选择四式中的任意两式是求解运动学问题最常用的基本方法。
3. 平均速度法:定义式对任何性质的运动都适用,而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并且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若某段时间t内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为,该段时间内的初速度为,末速度为,则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还可表示为:。
4. 利用: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第m个T时间内的位移和第n个T时间内的位移之差恒为:,本式不受初速是否为零的限制,对匀加速和匀减速直线运动均成立,且两个时间段不一定要相邻。
例2. 一个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运动开始的连续相等的两个时间间隔内,通过的位移分别是24m和64m,每一个时间间隔为4s,求质点的初速度和加速度?解法1:基本公式法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因题目中涉及位移与时间,故选择位移公式图2将带入以上两式解得。
解法2:平均速度法连续的两段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分别为由于B点是AC段的中点时刻,则解得解法3:利用由得5. 比例法:利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各种比例式。
注意各比例式成立的前提和适用的条件。
例3. 质点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从开始运动起,通过连续三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分别为1s、2s、3s,则这三段路程之比应为:()A. 1:2:3B. 1:3:5C. 1:4:9D. 1:8:27解析:利用初速度为零的公式第1个t内、第2个t内、第3个t内……位移之比为。
高中物理(人教大纲版)第一册 第二章 直线运动 八、自由落体运动(第一课时)
第八节自由落体运动从容说课本节研究一种典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
该节教材把它的运动作为υO=0,a=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来处理,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避免死记公式,从而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本节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1.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识什么是自由落体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不同。
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本节的教学重点定位如下: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位如下:对物体下落快慢和所受重力无关的理解.本节课结合演示实验,消除日常生活经验的影响,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体会物体下落的快慢跟哪些因素有关.同时,课本出现的频闪照片可以放大投影,也可以用CAI课件模拟,引导学生理解频闪照片的物理意义,并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定量地求出自由落体的加速度。
本节的教学程度设计如下:实例分析,导入新课→演示实验,探究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及其规律→通过研究频闪照片,探究有关重力加速度的问题→课堂讨论,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一、知识目标1.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2。
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渗透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教学重点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教学难点物体下落快慢和所受重力无关。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法+合理推理+实验验证+归纳总结.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投影片、CAI课件、牛顿管、抽气机、羽毛、粉笔、硬币、软木塞、小玻璃球、铁架台、细绳、小球、剪刀(或打火机)。
课时安排1课时[投影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知道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2。
知道不同物体在同一地点自由下落时加速度相同,都是重力加速度g,方向竖直向下3.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为h=1gt2,v t=gt,v t2=2gh,会应2用这些公式解自由落体的有关问题。
高中物理常考题型与解题方法全汇总
高中物理常考题型与解题方法全汇总1、直线运动问题题型概述:直线运动问题是高考的热点,可以单独考查,也可以与其他知识综合考查.单独考查若出现在选择题中,则重在考查基本概念,且常与图像结合;在计算题中常出现在第一个小题,难度为中等,常见形式为单体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思维模板:解图像类问题关键在于将图像与物理过程对应起来,通过图像的坐标轴、关键点、斜率、面积等信息,对运动过程进行分析,从而解决问题;对单体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应按顺序逐步分析,再根据前后过程之间、两个物体之间的联系列出相应的方程,从而分析求解,前后过程的联系主要是速度关系,两个物体间的联系主要是位移关系.2、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题型概述: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是指物体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但受力不断发生变化的问题.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一般是三个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但有时也可将分析三力平衡的方法推广到四个力作用下的动态平衡问题.思维模板:常用的思维方法有两种.(1)解析法:解决此类问题可以根据平衡条件列出方程,由所列方程分析受力变化;(2)图解法:根据平衡条件画出力的合成或分解图,根据图像分析力的变化.3、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题型概述: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常见的模型有两类.一是绳(杆)末端速度分解的问题,二是小船过河的问题,两类问题的关键都在于速度的合成与分解.思维模板:(1)在绳(杆)末端速度分解问题中,要注意物体的实际速度一定是合速度,分解时两个分速度的方向应取绳(杆)的方向和垂直绳(杆)的方向;如果有两个物体通过绳(杆)相连,则两个物体沿绳(杆)方向速度相等.(2)小船过河时,同时参与两个运动,一是小船相对于水的运动,二是小船随着水一起运动,分析时可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也可以用正交分解法,有些问题可以用解析法分析,有些问题则需要用图解法分析.4、抛体运动问题题型概述:抛体运动包括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不管是平抛运动还是斜抛运动,研究方法都是采用正交分解法,一般是将速度分解到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上.思维模板:(1)平抛运动物体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位移满足x=v0t,y=gt2/2,速度满足vx=v0,vy=gt;(2)斜抛运动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做上抛(或下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在两个方向上分别列相应的运动方程求解。
八年级上册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直线运动的知识点主要包括:
1. 速度和位移: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位移,可以通过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来计算。
位移是指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改变。
2.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总位移与总时间的比值。
瞬时速度是指物体在某一瞬间的瞬时位移与瞬时时间的比值。
3. 加速度:加速度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增量,可以通过速度与时间的比值来计算。
4. 加速度公式:加速度等于速度变化量除以时间。
5. 位移和速度的关系:位移与速度之间的关系是位移等于速度乘以时间。
6. 角位移和角速度:当物体沿着曲线运动时,可以使用角度来表示位移和速度。
角位移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角度,可以通过角速度乘以时间来计算。
7. 匀速直线运动: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保持不变,位移随时间的变化是恒定的。
8. 变速直线运动: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位移随时间的变化是不恒定的。
9. 速度时间图:速度时间图可以用来表示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图中的斜率代表物体的加速度。
10. 位移时间图:位移时间图可以用来表示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图中的斜率代表物体的速度。
11. 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是速度等于初速度加上加速度乘以时间。
12. 位移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位移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是位移等于初速度乘以时间加上加速度乘以时间的平方的一半。
以上是八年级上册物理直线运动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2019年高考一轮复习:专题一直线运动常见的8种典型问题和解决方法
专题一、直线运动(第1页-第5页教师版,第5页-第10页学生版)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1.(平均速度的理解)一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某一段位移内平均速度为v ,且已知前一半位移内平均速度为v 1,则后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v 2为( )A .12122v v v v + B .112vv v v - C .1122vv v v - D .112vv v v- 1.【答案】D【解析】平均速度是描述变速运动平均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其大小等于位移和对应时间的比值,方向与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相同。
根据题意有:12121212222v v s s sv s s t t t v v v v ====+++解得:v 2=112vv v v-。
2.(位移速度的矢量性的考查)甲、乙两物体在同一条直线上,甲以v =6m/s 的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在某时刻乙以a =3m/s 2的恒定加速度从静止开始运动,则( )A .在2s 内甲、乙位移一定相等B .在2s 时甲、乙速率一定相等C .在2s 时甲、乙速度一定相等D .在2s 内甲、乙位移大小一定相等2.【答案】B【解析】甲、乙两物体在同一条直线上,可以同向,也可以反向。
在2s 内甲的位移:s 甲=vt =12m ,乙的位移:s 乙=2162at m =。
在2s 时甲的速率:v 甲=t =6m/s ,乙的速率:v 乙=at =6m/s 。
可知在2s 时甲、乙速率一定相等,但方向不一定相同。
在2s 内的位移大小不等,方向也不一定相同。
3.(易错题第ns 和前ns 的关系)某质点从静止开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第3s 内通过的位移为s ,则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 )A .32sB .23s C .25s D .52s 3.【答案】C【解析】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有速度、位移、从静止开始每经相同时间的位移和从从静止开始每经相同位移所用的时间等四个基本的特点,灵活地运用这些特点是解决此类问题的重要手段,并且方法较多。
专题匀变速直线运动“九大题型与六大方法
专题匀变速直线运动“九大题型与六大方法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专题匀变速直线运动“九大题型与六大方法)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专题匀变速直线运动“九大题型与六大方法的全部内容。
专题 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九大题型与六大解题方法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快速回顾知识点1 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公式 1.定义和分类(1)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且 加速度 不变. (2)匀加速直线运动:a 与v 同向 (3)匀减速直线运动:a 与v 反向 2.三个基本公式(1)速度公式: v =v 0+at(2)位移公式: x =v 0t +错误!at 2(3)位移速度关系式: v 2-v 错误!=2ax 3.两个重要推论(1)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 中间时刻 的瞬时速度,还等于初末时刻速度矢量和的 一半 ,即:v =v 错误!=错误!.(2)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量,即:Δx =x2-x1=x3-x2=…=xn -xn -1=__aT 2_____可以推广到xm -xn =(m -n)aT 2. 4.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四个推论(1)1T 末、2T 末、3T 末……瞬时速度的比为: v1∶v2∶v3∶…∶vn = 1:2:3:…:n (2)1T 内、2T 内、3T 内……位移的比为:x1∶x2∶x3∶…∶xn = 12∶22∶32∶…∶n 2(3)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位移的比为:xⅠ∶xⅡ∶xⅢ∶…∶xn =_1:3:5:…:(1n-1)(4)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的比为:t1∶t2∶t3∶…∶tn =知识点2 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 1。
七年级动点问题详解(一)
七年级动点问题详解(一)七年级动点问题解析什么是动点问题?动点问题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七年级的学习中经常会遇到。
它涉及到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位置和时间的关系,需要通过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
动点问题的类型动点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直线运动问题:物体在直线上匀速或者非匀速运动,通过已知的速度和时间,计算出位移、距离等信息。
2.圆周运动问题:物体在圆周上匀速或者非匀速运动,通过已知的角速度和时间,计算出角度、弧长等信息。
3.抛体运动问题:物体在竖直方向上抛出,受到重力的作用,通过已知的初速度和时间,计算出最高点高度、落地时间等信息。
解决动点问题的步骤解决动点问题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确定问题类型:首先需要明确问题是直线运动问题、圆周运动问题还是抛体运动问题,根据问题的描述确定问题所属类型。
2.建立坐标系:根据问题中的描述,建立合适的坐标系,一般选择与问题相关的直角坐标系或极坐标系。
3.确定已知条件:根据问题的描述,确定已知条件,包括物体的初速度、时间、速度等信息。
进行标记。
4.设定未知量:确定需要计算的未知量,根据问题的要求,可能是位移、距离、时间、角度等信息。
5.进行计算:根据已知条件和未知量,利用相应的运动方程或几何关系进行计算,得出结果。
6.检查答案:回顾问题的要求,将答案与问题对应,确保计算结果符合实际意义。
动点问题的注意事项在解决动点问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注意单位:在计算过程中,要确保所采用的单位统一,避免因单位不一致而导致计算出错。
•切勿取近似值:在计算中,应尽量保留结果的精确性,不要轻易取近似值。
只有在实际问题中对精确度要求不高时,才可以适当进行近似处理。
•关注问题的实际意义:动点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计算过程中,要时刻关注问题的实际意义,将计算结果以合理的方式作出解释。
动点问题的应用领域动点问题不仅在数学学科中有应用,还广泛应用于其他科学领域,如物理学、机械工程等。
求解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几种特殊方法
求解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几种特殊方法运动学是力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探究物体运动的速度、位移、加速度等重要参数和其变化规律。
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动力学中最常见的问题,也是经常用到的基本运动模型,分析及求解这类问题在动力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求解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为研究背景,结合数学分析、解析法和数值计算相结合,分析研究了几种求解特殊运动问题的特殊方法。
一、有限时间求解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在实际运动中,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多为在经过有限时间内求解。
设物体在初始时刻t0时的速度为v0,在有限时间T后的速度为v1,则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如下:v(t) = v0 + (v1 - v0) * t / T , t0≤t≤t1其中,t1为新的时刻,满足t1 - t0 = T。
因此,在有限时间内,物体在匀变速直线运动时,其位移为s(t) = v0 * (t - t0) + (v1 - v0) * [(t - t0)2 / 2T]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殊情况当物体的速度v0和v1相等时,可简化上述公式为:s(t) = v0 * (t - t0) + (v1 - v0) * [(t - t0)2 / 2T]= v0 * (t - t0) + 0= v0 * (t - t0)此外,当T过大或过小时,以上述公式求解可能会出现计算误差,为了准确的求解,可采用以下两种曲线拟合的特殊方法:1.数曲线拟合匀变速直线运动可以表示为指数曲线v=Ae^(Bt)其中A、B分别为指数曲线的参数。
将该形式代入上述公式可得: s(t)=Ae^(Bt) (t-t0)- A/2 * (Bt)22. 数曲线拟合匀变速直线运动可以表示为对数曲线v=A*ln(Bx+1)其中A、B分别为对数曲线的参数。
将该形式代入上述公式可得: s(t)=A*ln(B*t+1)-A*ln(B*t0+1)-A/2*(B*t+1)2三、结论本文以求解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为研究背景,结合数学分析、解析法和数值计算相结合,分析研究了几种求解特殊运动问题的特殊方法。
高中物理16种常见题型的解体方法
高中物理16种常见题型的解体方法高中物理考试常见的题型有多种,怎样才能做好每一类型的题目呢?今天瑞德特教育老师为同学们整理了高中物理常见题型的解体方法。
1、直线运动问题题型概述:直线运动问题是高考的热点,可以单独考查,也可以与其他知识综合考查。
单独考查若出现在选择题中,则重在考查基本概念,且常与图像结合;在计算题中常出现在第一个小题,难度为中等,常见形式为单体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
思维模板:解图像类问题关键在于将图像与物理过程对应起来,通过图像的坐标轴、关键点、斜率、面积等信息,对运动过程进行分析,从而解决问题;对单体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应按顺序逐步分析,再根据前后过程之间、两个物体之间的联系列出相应的方程,从而分析求解,前后过程的联系主要是速度关系,两个物体间的联系主要是位移关系。
2、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题型概述: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是指物体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但受力不断发生变化的问题。
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一般是三个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但有时也可将分析三力平衡的方法推广到四个力作用下的动态平衡问题。
思维模板:常用的思维方法有两种:(1)、解析法:解决此类问题可以根据平衡条件列出方程,由所列方程分析受力变化;(2)、图解法:根据平衡条件画出力的合成或分解图,根据图像分析力的变化。
3、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题型概述: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常见的模型有两类。
一是绳(杆)末端速度分解的问题,二是小船过河的问题,两类问题的关键都在于速度的合成与分解。
思维模板:主要有两种情况:(1)、在绳(杆)末端速度分解问题中,要注意物体的实际速度一定是合速度,分解时两个分速度的方向应取绳(杆)的方向和垂直绳(杆)的方向;如果有两个物体通过绳(杆)相连,则两个物体沿绳(杆)方向速度相等。
(2)、小船过河时,同时参与两个运动,一是小船相对于水的运动,二是小船随着水一起运动,分析时可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也可以用正交分解法,有些问题可以用解析法分析,有些问题则需要用图解法分析。
直线运动解题方法大全
直线运动解题方法总结方法一:知三求二法1、在平直的公路上一辆小汽车以1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开始计时时的速度为18km/h,试求10s末汽车的速度以及10s内汽车的位移。
2、一只小球自屋檐自由落下,在Δt=0.25s内通过高度为Δh=2m的窗口,求窗口的顶端距屋檐多高?(g取10m/s2)?3、火车以5m/s的速度行驶,第1节车厢前端经过站立在站台上的旅客处开始加速,加速度是2米每次方秒,一直第1节车厢经过此旅客用2s,问第5节经过此旅客用多少时间?方法二:逆推法4、一物块以10m/s的初速度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经20m停下来,试问:(1)物块在最后2s 内的位移是多少?(2)物块在最后2s内经历的时间是多少?5、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冲上固定光滑的斜面,到达斜面最高点的速度恰好为零,已知物体运动到斜面长度3/4处的B点时,所用的时间为t,求物体从B滑到C所用的时间方法三:比例法6、物体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第1s内就通过了全程的一半,物体还要下落多少时间才会落地()A、1 sB、1.5 sC、2 sD、(2-1)s7、一质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经过36m后停止,若将这段位移分为三段,且质点通过每段的时间相等,试求第一段的长度。
8、火车刹车后7s停下来,设火车匀减速运动最后1s内位移为2m,则刹车过程中的位移。
9、一矿井深为125m,在井口每隔相同的时间间隔落下一个小球,当第11个小球刚从井口开始下落时,第1个小球恰好到达井底,则相邻两个小球开始下落的时间间隔是多少?这时第3个小球与第5个小球相距多少米? 10、屋檐每隔一段时间滴下一滴水,每当5滴正欲滴下时,第1滴刚好落到地面,而第3滴与第2滴分别位于高1米的窗子上、下沿,问:(1)此屋檐离地面多高? (2)滴水时间间隔是多少?方法四:利用平均速度求解11、一物体由位置A运动到位置B过程中,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所用时间为3s,物体经过A点时的速度为8m/s,A、B之间的距离为30m,求物体经过B点时的速度。
匀变速直线运动常用的解题方法
课程教育研究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 教学等教学模式引入到物理课堂之上,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不仅会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同时,在不同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也能够得到更好的培养,这样核心素养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三、创新课后练习内容课后练习是基本教学内容结束以后教师对学生进行训练和摸底的重要环节,在以往,课后练习题多是传统的选择、填空、解答题等书面内容为主,为了适应素质教学目标,我们也应当对课后练习题的内容进行创新,除了传统的书面作业,我们也可以设计一些讨论活动类的练习内容。
例如,在讲完了“压强”这部分的内容后,很多学生依然将压力和重力混为一谈,为了排除这个认知误区,可在设计课后练习题的时候抓住这个关键点让学生一起来讨论压力和重力的区别于联系。
经过学生的讨论和总结,学生终于弄清楚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顺利地突破了这一思维难点的同时,归纳、总结、分析等能力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而这些都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
总之,物理学科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具有很突出的学科优势,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发挥这一优势,努力构建高效课堂,在教学中强化核心素养的培育,这才是未来物理教学发展的主流趋势。
参考文献:[1]王雁军.浅谈物理课堂中自主学习的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09期.匀变速直线运动常用的解题方法吕昱坤(河南登封一中河南登封452400)【摘要】匀变速直线运动是高中物理学习中的重要知识点,该部分知识点中涉及到的公式较多,并且公式之间具有较大的联系,需要熟练掌握解题公式,对公式中各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进行了解。
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解题分析能力,能够结合不同的问题类型,选择不同的公式。
本文主要结合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涉及的几种常见解题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匀变速直线运动解题方法【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176-01一、公式解题法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涉及到较多的物理知识点和公式,各个公式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最主要的公式包括:v=v 0+at ;x=v 0t+12at 2;v 2-v 02=2ax ;x=v 0+v 2t例1:已知一个轿车以108km.h -1的速度行驶,前方发生交通事故,该辆轿车以0.7s 的时间做出刹车反应,将该时间称之为反应时间,如果轿车刹车时产生的最大速度为10.0m.s -2,轿车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被称为匀减速直线运动,求轿车离前方汽车至少多远才不会发生相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线运动的几种求法考情分析直线运动这一章能力提高的关键。
总体来看,直线运动中解题思想有八种,分别是平均速度思想,常规方法思想,图象思想,逆向思想,转换过程思想,转换参照系思想,比例思想及全过程思想。
现以下例,逐一对八种思想的方法进行说明。
在处理直线运动的某些问题时,如果用常规解法,解答繁琐且易出错,如果从另外的角度巧妙入手,反而能使问题的解答快速、简捷,下面便介绍几种处理直线运动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在处理直线运动的某些问题时,如果用常规解法,解答繁琐且易出错,如果从另外的角度巧妙入手,反而能使问题的解答快速、简捷,下面便介绍几种处理直线运动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一、假设法假设法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的要领是以客观事实(如题设的物理现象及其变化)为基础,对物理条件、物理状态或物理过程等进行合理的假设,然后根据物理概念和规律进行分析、推理和计算,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
二、逐差法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第M 个T 时间内的位移和第N 个T 时间内的位移之差x M -x N =(M -N )aT 2。
对纸带问题用此方法尤为快捷。
三、平均速度法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时间t 内的平均速度等于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初速度v 0与末速度v 的算术平均值,也等于物体在t 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即v =x t =v 0+v 2=v t2。
如果将这两个推论加以利用,可以使某些问题的求解更为简捷。
五、比例法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需要牢记几个推论,这几个推论都是比例关系,在处理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时首先考虑用比例关系求解,可以省去很多繁琐的推导或运算,简化运算。
注意,这几个推论也适应与刹车类似的减速到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上面我们所涉及的方法都是常用方法,当然对于具体问题还有很多具体的方法,同学们在平时的练习中应该注意总结题型一直线运动基本公式的应用规律方法基本公式中的vt,v0,a都是失量,在直线运动中,若规定正方向后,它们都可用带正、负号的代数值表示,把失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通常情况下取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1卡车原来用10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因为道口出现红灯,司机从较远的地方开始刹车,使卡车匀减速前进,当车减速到2 m/s时,交通灯转为绿灯,司机当即放开刹车,并且只用了减速过程的一半时间卡车就加速到原来的速度,从刹车开始到恢复原速用了12s。
求:(1)减速与加速过程中的加速度各为多少?(2)开始刹车后2s末及10s末的瞬时速度各为多少?解:(1)由vt=v0+at有2=10+a1t1,10=2+a2t2t1+t2=12,t1:t2=2得a1=-1m/s2,a2=2m/s2(2)v1=10一1×2=8m/s,v2=2+2(10-8)=6m/s点评:运动学的问题一般先要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运用示意图解题时不论是思维上还是解题过程的叙述上都将变得简洁,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题型二应用公式s=vt+解答刹车类问题规律方法逆向过程处理(逆向思维)是把过程的“末端”作为“初端”反向研究问题的方法,如把物体做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看成反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这种方法一般用于末状态已知的情况2驾驶手册规定具有良好刹车性能的汽车在以80km/h的速率行驶时,可以在56m的距离内刹住,在以48km/h的速率行驶时,可以在24m的距离内刹住.假设对这两种速率,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在反应时间内驾驶员来不及使用刹车,车速不变)与刹车产生的加速度都相同,则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多少?解析:设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t,刹车距离为s,刹车后的加速度大小为a,由题意得s=vt+将两种情况下的速率和刹车距离代入上式得:56=t+①24=t+②由①②两式得:t=0.72s题型三应用公式v t2-v02=2as解答3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列车出站时,车头经过站台上的某人面前时速度为1m/s,车尾经过此人面前时速度为7m/s,若此人站着一直未动,则车身中部(中点)经过此人面前时的速度是.【答案】分析:以列车为参考系,0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O点通过车头的速度为1m/s,通过车尾的速度为7m/s,求通过列车中点的速度,即已知初末速度,求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2ax,求解.解答:解:乙火车为参考系,设O点通过列车中点时的速度为v,有=2a=2a联立两式得v=故答案为:5m/s题型四“用匀变速运动的比例公式解题比例法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需要牢记几个推论,这几个推论都是比例关系,在处理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时,首先考虑用比例关系求解,可以省去很多繁琐的推导或运算,简化运算。
注意,这几个推论也适应与刹车类似的减速到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1)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在第1s 内、第2s内、第3s内……第ns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n-1);4一列火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有一人站在站台上从第一节车厢的前端观察.第一节车厢通过他历时2s ,全部车厢通过他历时6s .试求:(1)这列火车共有几节车厢?(2)最后2s 内有几节车厢通过他?(3)最后一节车厢通过他需多少时间?列火车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一个人站在第1节车厢前端的站台前观察,第1节车厢通过他历时2s,全部车厢通过他历时8s,忽略车厢之间的距离,车厢长度相等,求这列火车共有多少节车厢?【解题指导】(1)以火车为参考系,人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根据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连续通过相等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1:()21-:32-)……(n n --1)t1/t=1/1:()21-:32-)……(n n --1)N=16节 一列火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一人站在第一节车厢前端的旁边观测,第一节车厢经过他历时2s,整列车厢通过他历时6s,则这列火车的车厢有几节匀加速等时间的位移比为1:3:5:7,将火车分为3个2秒,那么,通过的位移比即为1:3:5,火车可视为直线,那么,整火车长为8节。
(2)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1:()21-:32-)……(n n --1)5列火车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一个人站在第1节车厢前端的站台前观察,第1节车厢通过他历时2s,全部车厢通过他历时8s,忽略车厢之间的距离,车厢长度相等,求这列火车共有多少节车厢?【解题指导】(1)以火车为参考系,人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根据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连续通过相等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1:()21-:32-)……(n n --1) t1/t=1/1:()21-:32-)……(n n --1) N=16节【点评】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和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用比例法求解要比方程组法更简单,比例法是常用的一种解题方法,只要通过物理规律建立起来物理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就可用比例法求解 题型五由公式V =TS S N N 21++ 及∆s = a T 2 解题 三、平均速度法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时间t 内的平均速度等于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初速度v 0与末速度v 的算术平均值,也等于物体在t 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即v =x t =v 0+v 2=v t 2。
如果将这两个推论加以利用,可以使某些问题的求解更为简捷。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加速度规律方法(1)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应等于该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a,物体在每个连续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分别为x1、x2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有a,即两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是常数,由 s = a T 2一个小球从斜面顶端无初速度下滑,接着又在水平面上做匀减速运动,直至停止,它共运动了10s ,斜面长4m ,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为6m .求:(1)小球在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2)小球在斜面和水平面上运动的加速度.试题分析:(1)根据题意有:小球在斜面和水平面上均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斜面底端速度最大。
设最大速度为,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为t 1,在水平面上运动的时间为t 2.则由:t1+t2=10 s得:(2)由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代入数据得问题解析(1)小球在斜面上匀加速下滑,在水平面匀减速运动,故在斜面最低端时速度最大,此速度既是加速阶段的末速度又是减速阶段的初速度,在已知全程运动时间的前提下,利用平均速度求解较简单(2)分别对加速和减速过程应用位移速度公式可解加速度的数值名师点评本题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考点点评:关键是分过程研究小球的运动,恰当选择计算公式二、逐差法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第M个T时间内的位移和第N个T时间内的位移之差x M-x N=(M-N)aT2。
对纸带问题用此方法尤为快捷。
[典例2]一个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等的两个时间间隔内,通过的位移分别为24 m和64 m,每一个时间间隔为4 s,求质点的初速度v0和加速度a。
[答案] 1 m/s2.5 m/s2一、假设法假设法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的要领是以客观事实(如题设的物理现象及其变化)为基础,对物理条件、物理状态或物理过程等进行合理的假设,然后根据物理概念和规律进行分析、推理和计算,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
[典例1] 一个以初速度v 0沿直线运动的物体,t 秒末的速度为v ,其v -t 图象如图1-1所示,则关于t 秒内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v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v =v 0+v 2B.v <v 0+v 2C.v >v 0+v2 D .无法确定优质解答连接图线的起点和终点,该连线表示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平均速度为 v =v 0+v 2,围成的面积小于变速直线运动图线围成的面积,而时间相等,则知该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v <v 0+v 2,故C 正确. 故选:C问题解析速度时间图线的切线斜率表示瞬时加速度,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将该运动与匀加速直线运动相比较,分析平均速度的大小.名师点评本题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四、相对运动法以系统中的一个物体为参考系研究另一个物体运动情况的方法。
[典例4]物体A、B从同一地点,同时沿同一方向运动,A以10 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B以2 m/s2的加速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求A、B相遇前两物体间的最大距离。
[答案]25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