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壮游
含义和特质
壮游从词面上来看就是豪壮的旅游,根据查找的资料来解释, 则指:胸怀壮志的游历。它有三个特质:旅游时间“长”,行程挑战性“高”,与人文社会互动“深”。特别是出行前需要经过规划,以高度意志彻底执行。它和流浪、探险都有区别,壮游不是流浪,它怀抱壮志,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它与探险也不太相同,壮游者不局限于深入自然,更深入民间,用自己的筋骨体验世界之大。
来源
一提到壮游的历史就不得不追朔到旅游这个词上,可以说“壮游”这个词就是从“旅游”这个词中分化出来的。近乎旅游之义的“观光”首先出现在成于商末周初的《易经》中。其“观”卦六四云:“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旅游”一词始见于南朝梁诗人沈约的《悲哉行》。其诗云;“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迨至唐代,“旅游”一词开始大量出现于诗文中,如王勃的“岁八月壬子,旅游于蜀,寻茅溪之涧”;韦应物的“上国旅游罢,故园生事微”;张籍的“过岭万余里,旅游经此稀”;白居易的“江海漂漂共旅游,一樽相劝散穷愁”;柳永曰“今宵酒醒何处”等等。旅游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兼具劳作与休闲双重性质的人类非迁居性的旅游活动。偏重于劳作性的旅游叫价值创造性旅游,侧重于休闲性的旅游叫价值欣赏性旅游。“先民的谋生迁徙之旅以及后起的游学、游宦、游贾等功利性较强的旅行都可进入旅游范畴。在《旅游学概论》曾对旅游定义为;“旅游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短期性生活方式,是旅行者在旅行和暂时性停留中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不仅能使人类改造自然景观、创造人文景观等,而且能够在旅行活动中塑造自身心智。中国旅游文化源远流长纷繁复杂,各类相关的正史、方志、文集、文献等浩如烟海。至唐朝始,“壮游”这个词才从“旅游”这个词中分化出来,别具一格。“壮游”这个词源于唐朝,那是一个壮游的时代,高僧玄奘到天竺取经,就是古今中外最知名的壮游之一;连诗圣杜甫都曾在苏州准备好船,差点东游到日本,他自传性的《壮游诗》就写道:“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也因为这首诗太有名,留下“壮游”一词。在唐朝以前,也有许多壮游故事,如张骞西域之行、司马迁遍游名胜古迹。只是当时壮游一词未能出现,所以就归入了旅游之中。
类别
1.外交壮游。张骞/西汉,路线:从甘肃往乌兹别克,经新疆,翻越葱岭(帕米尔高原),到咸海附近,足迹遍及中亚、西亚各
国;挑战:被匈奴抓住,历时13年才回国;影响:是中原到西域各国的第一人,打通中西通道“丝绸之路”。
2.宗教壮游。玄奘/唐朝,路线:从长安出发,经新疆、中亚各国到印度;挑战:穿越沙漠,攀越高7000米的凌山(天山山脉)与冰河,在冰雪中挣扎七天,随行人员冻死了三、四成;影响:佛教东传,印度考古学家据其著作《大唐西域记》发掘古代印度佛教遗址,使中世纪印度史重见天日。
3.地理壮游。徐霞客/明朝,路线:先后游历了相当于今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十六个省,东到今浙江的普陀山,西到云南的腾冲,南到广西南宁一带,北至河北蓟县的盘山,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挑战:经常自背行李徒步跋涉,较少骑马乘船,徒手攀登雁荡山、结冰的黄山、手抓荆棘下武夷山,曾三次遇盗,数次绝粮;影响:是世界上第一位石灰岩地貌考察学者,被尊为“游圣”,黄山之美因他而名扬中外,著成《徐霞客游记》,里面的许多水文地理资料至今在中国地理界仍有借鉴参考意义。
4.人文壮游。伊本.巴图塔/摩洛哥,路线:旅行近12万公里,到过今日的44个国家;挑战:被海盗攻击,沦为人质,困在沼泽中,长达一周没有食物;影响:阿拉伯世界中最伟大的旅行家,著有《伊本.巴图塔游记》,于19世纪被西欧学术界重新发现,成为研究14世纪各国人文、历史的重要著作。
5.科学壮游。达尔文/英国,路线:乘坐“小猎犬号”绕行南美,到达纽、澳,并绕行南非洲,回到英国;挑战:严重晕船,高烧以及被莫名疾病所苦;影响:航行期间所收集的化石和物种样本,是奠定达尔文日后进化论的重要支柱。
6.革命壮游。切.格瓦拉/古巴,路线:旅行9个月,经智利、秘鲁、亚马逊河流域及哥伦比亚等地;挑战:摩托车故障,旅费用尽;影响:成为古巴革命领袖,有“红色罗宾汉”之称,历史学家相信,他在旅行中所见到的贫穷、疾病、剥削是影响他日后政治和社会思想的重要原因。
历史际遇
中国壮游活动最兴盛的时代是在唐朝,继唐朝后,历届朝代都相继有许多壮游事迹记载,至明永乐时期,还一度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游事件,但到明仁宗继位后,由于明朝内部权力斗争激烈,明朝竟以“国库空虚” ,放弃全球海上霸主地位,将七次出海文档全部烧毁,还颁布‘片板不得入海,沿海居民内移一百华里’的敕令,从此,中国壮游事业逐渐走下坡路,国势不断下滑,壮游精神逐步丧失。与中国正好相反,西方的
壮游精神逐渐兴盛,从文艺复兴开始,壮游精神不断积聚在西欧的文化之中,深入欧洲人的骨子里,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开拓新航路时代的舵手、航海家,他们都是壮游者,怀揣着各种梦想开创自己的征程。此消彼长的结果是中国的国势日益衰微,世界舞台从此开始聚焦于欧洲列国,至清末,终于导致了欧洲列强入侵中国,瓜分中国的亡国灭种惨祸。
历史雄辩的证明:壮游兴则国兴,壮游弱则国亡。
中国近代壮游的复兴
近代中国壮游第一人:潘德明,1908年,潘德明出生在浙江湖城内的一个教会家庭,由一个在中国办学多年的美国老太太带大,父亲是一个专门给外国人做衣服得“红帮裁缝”。因此,潘德明自小就有了与外国人接触的机会和经验。在南洋高等商业学校读了两年书后,潘德明与人合伙在南京开了一家小型西餐厅。他每天能接触许多不同国家的外国人,对外面的世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更加强烈的向往。上海《申报》曾发表过上海有几个年轻人组织了一个“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立志要徒步走遍亚洲的报道。这个步行团在宣言中慷慨激扬地疾呼:“在历史上背负了五千余年的文明和创造的中华民族,不幸到了近世,萎靡和颓废,成了青年们普遍的精神病态,我们觉得时代的精灵,已在向我们欢呼,我们毫不客气地把这个伟大的重担肩负起来,我们决定以坚韧不拔的勇敢精神,从上海出发,逐步实践我们的目的。在每一步伐中,我们要显示中华民族历史的光荣,在每一个步伐中,给社会以极深刻的印象,一直到我们预定的途程的最终点”
这个步行团的宣言给了他极大的启迪和震撼,这使得他有了旅行的想法。1930年,22岁的潘德明迈出了环球旅行的第一步,成为近代第一个徒步和骑自行车环游世界的人。他游历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在泰国清迈买了一辆自行车,除渡海乘船和一段路程骑自行车外,其余全是步行,在旅途中,自制了一本《名人留墨集》。他受到过包括美国总统罗斯福、印度圣雄甘地在内的很多名人的接见,就连希特勒都为他的行为而感叹。潘德明到法国时,受到时任总统阿尔贝&勒布伦的接待。勒布伦说;“对于你的壮举,我想用法国之雄拿破仑的一句话奉送:“中国是一个多病的、沉睡的巨人,但是当他醒来 时,全世界都会震动。””1932年7月27日,潘德明由中国驻法大使顾维钧介绍给正在法国治病的张学良。当时,张学良深居简出,轻易不露面。但一接到顾维钧的电话,他立刻表示“很想见见”潘德明。张学良对潘德明说:“潘先生,旅途三年,艰苦卓绝,汉卿敬佩之至。”并在《名人
留墨集》上挥笔题下了“壮游”二字。7年的壮游,潘德明留下了三本,总重约4公斤的《名人留墨集》,这就是中国近代壮游的标志性事件,这次事件之所以定为近代中国壮游的开始,主要还是它的影响是世界级的,轰动一时。其实在这之前,也有许许多多的爱国者们怀着振兴祖国的志向,远赴他国求学游历,开创了一个个壮游之举。人生不是漫游,不是苦旅,不是如梦,不是虚耗,不是享乐,不是奢靡,不是挣扎,不是做戏,不是鬼混,而是壮游!壮游,是我们民族精神中英雄境界的体现。
现代壮游之中西观
在现今信息化时代,壮游的形式不断多样化,比如:某某自助游、团队游等等,壮游事件经常见诸于报端、杂志、书籍 ,比如我已看过的《旅行的艺术》《背包十年》两本书,对于壮游者,现在也有不同的称呼赋予他们,比如背包客、驴友.......甚至在职业上也出现了职业旅行者这个行业,可见,现代社会壮游精神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状态。现在西方年青人中有种“青年出走”的文化,他们认为走出去是一种反省,是用异样文化去检视自身文化应该反省的东西。比较之后,进而了解文化只有不同,没有优劣之分。
结束语
当你自己极清楚想做什么,意志力极强的时候,所有困难都可以克服,今天的年轻人,用信用卡、懂外语、绝对比当年的先辈们强了很多,但是我们就是走不出去,因为我们觉得走出去没有安全感。《西游记》里孙悟空那么厉害,一个筋斗就是十万八千里,为什么去西天取经的不是他,而是唐三藏?因为孙悟空没有动机,而唐三藏有动机。显然动机要比能力重要。“壮游”中的“壮”字,不只是“炫耀”。而是包含了一个深刻的,跟当地文化没有偏见的对话关系。人不可能没有主观,但却可以在行走四方的旅程中,修正自己的偏见跟主见。在一个环境久了,会变得僵化和麻木,走出去是一种很棒的选择。若短期无法成行,阅读、聊天、学习、陪伴、分享、运动、散心、唱歌、画画、拍照....也是很不错的方法,只要让我们思考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