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第六章--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型

合集下载

地理信息系统_第6章GIS应用模型

地理信息系统_第6章GIS应用模型

分析目的: 确定植物的适种区域 评价准则: 坡度在15°-- 25°间 碱性土壤
交通线两侧500米范围内
数据源: DEM; 土壤分布图; 交通线图;
具体步骤:
(1)利用DEM生成坡度图,对坡度图进行重分类,将坡度图分为两类(1 为15°-- 25° ,0为其他坡度)
(2)通过赋属性再分类,将土壤分布图分成碱性及非碱性两类(1为碱性, 0为非碱性); (3)合并土壤分类图中属性相同的相邻多边形的边界 ; (4)合并后的土壤分类图进行矢量转栅格;
实例:
某一单位准备建立一个养殖试验室,请利用 GIS空间分析方法确定适合建立养殖试验室的 侯选区域.需参考的条件是,距离排水管道在 300米之内,是灌木林地(土地利用类型),且是 湿地(土壤类型).
分析目的: 解决养殖试验室的选址问题,即确定合适的区域 评价准则: ①土地利用类型为灌木林地; ②适宜开发的土壤类型为湿地; ③距离排水管道在300米之内。 所需数据:土地利用类型图、土壤类型图、排 水管网
分析目的: 确定建立森林公园的区域 评价准则: 距公路、铁路0.5km以外10km以内 城镇行政区划为非市区
森林分布为有林地
数据源: 公路及铁路分布图; 森林分布图; 城镇行政区划图;
具体步骤:
(1)通过赋属性再分类,将森林分布图分成林地及非林地两 类(1为林地 ,0为非林地 ); (2)合并森林分类图中属性相同的相邻多边形的边界 ; (3)建立公路和铁路周围0.5km宽的缓冲区;
应用模型建模的方法——制图建模
可视化的GIS建模辅助工具
1)启动ArcToolbox; 2)右键单击Toolbox,选 择New toolbox,生成 Toolbox1 3)右键单击Toolbox1, 在New中选择Model,则 生成model;

地理信息系统复习要点

地理信息系统复习要点

地理信息系统复习要点详解所著考过为11级环科期中考试考过(张福平教的)第一章:导论1、解释数据与信息的概念,并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数据是通过数字化并记录下来可以被识别的符号,用以定性或定量地描述事物的特征和状况。

信息是用数字、文字、符号、语言等介质来表示事件、现象等内容、数量或特征,以便向人们提供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的知识,作为生产、管理和决策的依据。

数据与信息的关系:数据是信息的表达形式,是信息的载体;信息则是数据中蕴含的事物的涵义,是数据的内容。

数据只有通过解释才有意义,才成为信息。

总之,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数据的涵义。

2、地理信息的特点空间特征属性特征时序特征3、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考过)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模拟和显示以提供对规划、管理、决策和研究所需的信息空间系统。

4、地理信息系统由哪几个主要部分组成?(考过)系统硬件:(一)数据处理设备:a图形工作站b个人计算机c客户机/服务器系统(Client/Server ,简称C/S);(二)数据输入设备:a图形手扶跟踪数字化仪b大幅面图形扫描仪c数字测量设备;(三)数据输出设备:a绘图仪b计算机显示器系统软件:(一)GIS功能软件1.GIS功能软件的分类GIS 基础软件平台和GIS应用软件2.GIS基础软件平台功能①空间数据输入和编辑②空间数据管理③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④空间数据输出⑤图形用户界面⑥系统二次开发功能(二)基础支撑软件:主要包括系统库软件和数据库软件。

(三)操作系统软件5、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有哪些?(基本功能与应用功能具体有哪些)(考过)基本功能与应用功能基本功能:数据的采集与编辑、数据的存储与管理、数据的处理与变换、空间分析和统计、产品的制作与演示、二次开方和编程应用功能:资源管理、区域规划、国土监测、辅助决策第二章: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1、地理空间的实体包括哪些?地理空间的实体包括点(point )、线(line )、面(polygon )、曲面(surface )、体(volume)等类型。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集成了地理空间数据处理、分析、存储和可视化展示等功能的技术系统。

它通过将地理数据与属性数据相结合,用地图等形式展示出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并支持决策制定和解决实际问题。

本文将探讨GIS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一、城市规划GIS在城市规划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采集、管理和分析城市相关数据,GIS可以帮助城市规划师更好地理解城市空间分布、人口结构、交通网络以及环境质量等因素,从而提出合理的城市发展方案。

比如,GIS可以进行叠加分析,将地形数据、土地利用数据、交通数据等进行整合,帮助规划师在制定城市更新规划时,更好地考虑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二、生态环境保护GIS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有广泛应用。

通过对地理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可以实现对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土地覆盖等自然资源的监测和管理。

比如,GIS可以利用遥感数据对森林覆盖率进行分析,帮助环保部门及时发现森林砍伐行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保护。

此外,GIS还可以模拟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提前做好防灾准备工作,减少灾害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三、农业生产GIS在农业生产中也有重要应用。

农业生产涉及到土壤类型、气候条件、水文特征等地理因素,而GIS可以对这些因素进行空间分析,帮助农民制定合理的农作物布局和种植计划。

此外,GIS可以结合遥感影像数据,对农田进行监测,及时掌握农作物生长情况,预测病虫害发生概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四、公共安全GIS在公共安全领域也有广泛应用。

通过对地理数据的整合和分析,可以帮助公安机关及时掌握犯罪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优化警力配置和巡逻路线,提高破案率。

此外,GIS还可以用于制定灾害应急预案,对灾害风险区域进行划定,指导疏散和救援工作,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

五、交通管理GIS在交通管理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通过对交通网络数据的分析,可以实现交通流量监测、路线规划和拥堵预测等功能。

(GIS)第六章__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型

(GIS)第六章__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型

三、应用实例——XX省XX市土地定级信息 系统
第三节 适宜性分析模型
适宜性分析是指土地针对某种特定开发活动的分析,这些 开发活动包括农业应用、城市化选址、作物类型布局、道路 选址、选择重新造林的最适宜的土地等.
因此,建立适宜性分析模型,首先确定具体的开发活动,其 次选择其影响因子,然后评价某一地域的各个因子对这种开发 活动的适宜程度,以作为土地利用规划决策的依据.
➢ 评价过程 ➢ 评价对象生态条件调查.评价对象玉米属于禾本科,为一年
生草本,其主导生态条件例如:性喜高温,需水量大,要求 土壤肥沃和土层疏松,其根系伸展要求防止土壤侵蚀等. ➢ 确定评价对象的影响因素和因子.根据将玉米作物生长有 关的生态条件与土地质量相比照,除了温度可通过季节调 节外,其他影响因评价素对和象因的影子响如因图素和所因示子:体系
第六章 地理信息系统 的应用模型
主要内容
第1节 GIS应用模型概述 第2节 土地定级估价模型 第3节 适宜性分析模型 第4节 发展预测模型(自学) 第5节 区位选择模型(自学) 第6节 交通规划模型(自学) 第7节 地球科学模拟模型(自学) 本章重点:一般的GIS应用模型及其构建过程和方法
第一节 GIS应用模型概述
〔三应用模型建模的方法——制图建模
➢ 通过作用于原始数据和派生数据的一组顺序的、交互的空间分析操作 命令,对一个空间分析过程进行的实现模拟.
➢ 制图建模的结果是一个应用模型,它是对空间分析过程及其数据的一种 图形或符号表示,目的是帮助分析人员组织和规划所要完成的分析过程, 并逐步指定完成这一分析过程所需的数据.制图建模也可用于研究说明 文档,作为分析研究的参考和素材.
供水Q1
供肥Q2
供氧Q3
土壤侵蚀Q4

地理信息系统第六章

地理信息系统第六章
举例:土
壤类型图与 城市功能分 区图叠置, 可得出商业 区中具有不 稳定土壤结 构的地区有 哪些.
根据叠加结果最后欲保留空间特征的不同要求,一般 的GIS软件都提供了三种类型的多边形叠加操作,如 图所示:
以ArcGIS为例,提供的多边形与多边形叠置 分析功能,包括:
(1)Union。进行多边形叠置,输 出层为保留原来两个输入图层的 所有多边形。如上图的并。 (2) Identify。进行多边形叠置, 输出层为保留以其中一输入图层 为控制边界之内的所有多边形。 如上图的叠和。 (3)Intersect。进行多边形叠置, 输出层为保留原来两个输入图层 的共同多边形。如上图的交。 另外还有Erase、Update、clip等 功能。
6.2 空间数据的叠置分析
从几何运算上看,两个多边形通过不同的叠加运算可以 得到不同的结果:
叠置分析
在统一的空间参照系统条件下,将同一地区两个地理 对象的图层进行叠置,以产生空间区域的多重属性 特征,或建立地理对象之间的空间对应关系。。 叠置分析又叫叠合分析、叠加分析。按数据结构分类: 基于矢量数据的叠置分析、基于栅格数据的叠置分 析。
(4) Update 。进行多边形叠置,输出层为一个经删除 处理后的多边形与一个新特征多边形。
(5) Erase 。进行多边形叠置,输出层为保留以其中一 个输入多边形为控制边界之外的所有多边形。
(6)Symmetrical Difference 。对称差、反相交。它和 逻辑交的运算是相反的,逻辑交是保留要素的相交共 同部分,而对称区别是去掉相交部分,保留各自不相 交的部分。
第六章 空间查询与空间分析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空间查询 叠置分析 缓冲区分析 数字高程模型 泰森多边形分析 统计分析 网络分析 空间分析

第六章GIS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2

第六章GIS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2
4 2 1 3 5
(1) 点的缓冲区
(2) 线的建立 一是基于点要素的缓冲区,是以点实体 为圆心,以测定的距离为半径绘圆,这个圆 形区域即为缓冲区。 二是基于线要素的缓冲区,通常是以线为 中心轴线,距中心轴线一定距离的平行条带 多边形; 三是基于面要素多边形边界的缓冲区,向 外或向内扩展一定距离以生成新的多边形。
第一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模型
二、GIS模型化的一般方法 分析模型按建立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类型:1)概念 模型:又称为逻辑模型,主要指通过观察、总结、 提炼而得到的文字描述或逻辑表达式,常由此构 成专家系统的知识库。 2)数学模型:又称为理论模型,是应用数学分析方 法建立的数学表达式,反映地理过程本质的物理 规律,如区位模型就是解决地理空间问题的很有 价值的理论模型。 3)统计模型,包括经验模型,是通过数理统计方法 和大量观察实验得到的定量模型。
圆形窗口
环形窗口
扇形窗口
第三节 矢量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
与栅格数据分析处理方法相比,矢量数据一 般不存在模式化的分析处理方法,而表现 为处理方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一、包含分析 确定要素之间是否存在着直接的联系,即矢 量点、线、面之间是否存在在空间位置上 的联系。
第三节 矢量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
二、矢量数据的缓冲区分析 1、概念:缓冲区就是根据点、线、面地理实体,建 立其周围一定宽度范围内的扩展距离图。缓冲区实 际上是一个独立的多边形区域,它的形态和位置与 原来因素有关。
第一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模型
GIS分析建模可采用如下步骤: (1)系统描述与数据分析; (2)理论推导 ; (3)简化表达; (4)参数确定; (5)分析模型建立。
第一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模型
四、空间分析的步骤 1. 建立分析的目的和标准 2. 准备空间操作的数据 3. 进行空间分析操作 4. 结合分析的目的和任务,对获得的新空间 数据进行分析 5. 结果评价和解释 6. 产生最终的结果图和报表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课程笔记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课程笔记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1.1 数据与信息数据是原始的、未经处理的素材,它是信息的表现形式。

信息是从数据中提取的有意义的内容,它能够帮助人们做出决策。

在地理信息系统中,数据主要指的是空间数据,而信息则是通过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到的结果。

例如,一个地区的土地利用数据是原始数据,而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得出的土地利用分布情况就是信息。

1.2 地理信息与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指的是与地球表面位置相关的信息,包括自然地理信息(如地形、气候等)和人文地理信息(如人口、交通等)。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专门用于获取、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

GIS能够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结合起来,为用户提供强大的空间分析和决策支持功能。

例如,GIS可以用来分析城市交通拥堵情况,帮助规划交通路线。

1.3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GIS由硬件、软件、空间数据、应用人员和应用模型五个基本部分组成。

硬件包括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如扫描仪、打印机等);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GIS软件等;空间数据是GIS的核心,包括地图数据、遥感数据等;应用人员是使用GIS进行空间分析和决策的主体;应用模型则是根据实际问题构建的模型,用于解决具体问题。

例如,一个GIS系统可能包括一台计算机、GIS软件、地图数据和应用模型,用于分析土地利用变化。

1.4 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简介GIS的基本功能包括数据采集、数据管理、空间分析、可视化表达和输出等。

数据采集主要是获取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可以通过遥感、野外调查等方式获取;数据管理主要是对数据进行存储、查询、更新和维护,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空间分析主要包括空间查询、空间叠合、空间邻近度分析等,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可视化表达主要是将空间数据以图形或图像的形式展示给用户,增强数据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输出则是将分析结果以报表、地图等形式输出,为决策提供支持。

GIS自考习题-单选+多选学生用

GIS自考习题-单选+多选学生用

GIS自考习题-单选+多选学生用单选题第一章绪论1、地理信息系统形成于20世纪_____?A. 50年代B. 60年代C. 70年代D. 80年代2、地理信息区别与其他信息的显著标志是____?A. 属于属性信息B. 属于共享信息C. 属于社会经济信息D. 属于空间信息3、“3S”技术指的是____?A. GIS、RS、GPSB. GIS、DSS、GPSC. GIS、GPS、OSD. GIS、DSS、RS4、下列属于GIS输入设备的是____?A. 主机B. 绘图机C. 扫描仪D. 显示器5、把GIS分为专题地理信息系统、区域地理信息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工具是按____ ?A. 数据容量B. 用户类型C. 内容D. 用途6、从历史发展看,GIS脱胎于____?A. 地图学B. 地理学C. 计算机科学D. 测量学7、世界上第一个地理信息系统是____?A. 美国地理信息系统B. 加拿大地理信息系统C. 日本地理信息系统D. 奥地利地理信息系统8、有关地理系统的论述错误的是____?A. 地理系统是一个多层次的巨系统B. 地理系统是地理信息系统的科学依据C. 地理系统就是统一地图学D. 地理系统是以哲学思维和高度现代化的技术为支撑的科学体系9、GIS进入推广应用阶段是20世纪____?A. 60年代B. 70年代C. 80年代D. 90年代10、GIS的主要工作方式是____?A. 批处理方式B. 人机对话的交互方式C. 模拟方式D. 增量方式11、GIS与机助制图的差异在于____?A. 是地理信息的载体B. 具有存储地理信息的功能C. 具有显示地理信息的功能D. 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12、有关信息的论述错误的是____?A. 信息具有传输性B. 信息具有共享性C. 信息具有适用性D. 信息具有主观性13、下列哪些属于GIS产品的输出设备____?A. 键盘B. 硬盘C. 主机D. 显示器14、下列GIS软件中哪一个不是ESRI公司的产品____?A. ArcViewB. ArcSEDC. MapXtremeD. MapObject15、地理信息区别与其他信息的显著标志是____?A. 属于属性信息B. 属于共享信息C. 属于社会经济信息D. 属于空间信息16、以下不属于GIS输出设备的是____?A. 绘图仪B. 打印机C. 图形显示终端D. 图形数字化仪第二章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1、对一幅地图而言,要保持同样的精度,栅格数据量要比矢量数据量____?A. 大B. 小C. 相当D. 无法比较2、有一点实体其矢量坐标为P(9.5,15.6),若网格的宽与高都是2,则P 点栅格化的行列坐标为____?A. P(5,8)B. P(8,5)C. P(4,7)D. P(7,4)3、获取栅格数据的方法有____?A. 手扶跟踪数字化法B. 屏幕鼠标跟踪数字化法C. 扫描数字化法D. 人工读取坐标法4、矢量结构的特点是____?A. 定位明显、属性隐含B. 定位明显、属性明显C. 定位隐含、属性明显D. 定位隐含、属性隐含5、下列栅格结构编码方法中,具有可变分辨率和区域性质的是____?A. 直接栅格编码B. 链码C. 游程编码D. 四叉树编码6、用数字化仪数字化一条折线,合适的操作方式为____?A. 点方式B. 开关流方式C. 连续流方式D. 增量方式7、描述地理实体本身位置、形状和大小等的数据为____?A. 属性数据B. 几何数据C. 关系数据D. 统计数据8、在GIS数据中,把非空间数据称为____?A. 几何数据B. 关系数据C. 属性数据D. 统计数据9、地理数据一般具有三个基本特征是____?A. 空间特征、属性特征和时间特征B. 空间特征、地理特征和时间特征C. 地理特征、属性特征和时间特征D. 空间特征、属性特征和拓扑特征10、存在于空间图形的同类元素之间的拓扑关系是____?A. 拓扑邻接B. 拓扑关联C. 拓扑包含D. 以上三者11、通过记录坐标的方式表示点、线、面地理实体的数据结构是____?A. 矢量结构B. 栅格结构C. 拓扑结构D. 多边形结构12、在栅格数据获取过程中,为减少信息损失提高精度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A. 增大栅格单元面积B. 缩小栅格单元面积C. 改变栅格形状D. 减少栅格总数13、对同一幅地图而言,矢量结构与栅格结构相比____?A. 图形精度高B. 图形精度低C. 图形精度相当D. 无法比较14、下列能进行地图数字化的设备是____?A. 打印机B. 手扶跟踪数字化仪C. 主机D. 硬盘15、GIS所包含的数据均与____?A. 地理空间位置相联系B. 非空间属性相联系C. 地理事物的质量特征相联系D. 地理事物的类别相联系16、存在于空间图形的不同类元素之间的拓扑关系属于____?A. 拓扑邻接B. 拓扑包含C. 拓扑关联D. 以上都不是17、栅格结构的特点是____?A. 定位明显,属性隐含B. 定位明显,属性明显C. 定位隐含,属性明显D. 定位隐含,属性隐含18、下列既是获取矢量数据的方法,又是获取栅格数据的方法是____?A. 手扶跟踪数字化法B. 扫描仪法C. 数据结构转换法D. 分类影象输入法19、矢量数据量与表示地物精度之间的关系是____?A. 数据量越大,精度越高B. 数据量越小,精度越高C. 数据量越大,精度越低D. 以上三者都有可能20、栅格结构与矢量结构相比较____?A. 数据结构复杂,冗余度小B. 数据结构复杂,冗余度大C. 数据结构简单,冗余度小D. 数据结构简单,冗余度大21、下列栅格数据编码方法中,接近矢量结构,不具有区域性质的编码方法是____?A. 四插树编码B. 块码C. 游程编码D. 链码22、矢量结构与栅格结构相比____?A. 结构紧凑,冗余度小B. 结构紧凑,冗余度大C. 结构松散,冗余度小D. 结构松散,冗余度大23、在GIS中,明确定义空间结构关系的数学方法称为____?A. 邻接关系B. 关联关系C. 包含关系D. 拓扑关系24、下列给出的方法中,哪种可获取矢量数据____?A. 手扶跟踪数字化法B. 扫描法C. 遥感信息提取D. 手工网格法25、在多边形矢量编码方法中,由点索引与边界线号相联系,以线索引与各多边形相联系的编码方法是____?A. 多边形环路法B. 树状索引编码法C. 拓扑结构编码法D. 四叉树编码法26、____决定了栅格数据的精度。

第六章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型

第六章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型

60
次干道
35
支路
权重系数
0.4
0.3
0.3

第二节
土地定级估价模型
*****道路通达度级别图
第二节
土地定级估价模型
3、公交便捷度 (1)调查内容
交通条件调查表(公交便捷度)
序 站点名称 号 站流量 人流量 备注
第二节
(2)整理资料
土地定级估价模型
交通条件调查表(公交便捷度)资料整理
序 号 站点名 称 站流量 现状值 标准 (辆/小时) 化值 人流量 现状值 标准 (人/小时) 化值 综合规模 调整后规模 指数 指数 服务半径 (m)
第二节
土地定级估价模型
*****基础设施——供水级别图
第二节
土地定级估价模型
*****基础设施——排水级别图
第二节
土地定级估价模型
6、公用设施状况 (1)调查内容 分析在此次基准地价更新范围内,对 影响城镇土地定级和基准地价的中小学、 幼儿园、医院、银行、娱乐设施、公园、 文体设施等公用设施的变化。
第一节
二、GIS应用模型的分类
GIS应用模型概述
1、根据所表达的空间对象的不同,分为: 理论模型,经验模型,混合模型。
模型分类 理论依据 应用领域 模型
理论
经验
物理或化学原理
数理统计+观测实验 用理论原理确定的确定性
地表径流
水土流失
运动方程
统计、回归
混合
变量+用经验确定的不确定 性变量
资源分配
运输方程
第一节
方法比较
GIS应用模型概述
方法(1)
方法(2)
方法(3)
运行比较慢,但实 充分利用GIS软件 现软件嫁接,无需 即利用GIS提供的 本身所具有的资源, 在GIS环境中再编 功能,又具有一定 模型建造和开发的 分析软件,具有广 灵活效果 效率比较高。 泛的适用性。

第六章 GIS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

第六章 GIS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

第六章GIS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第一节GIS空间分析模型一、地学模型概述地理信息系统以数字世界表示自然世界,具有完备的空间特性,可以存储和处理不同地理发展时期的大量地理数据、并具有极强的空间系统综合分析能力,是地理分析的有力工具。

因此,地理信息系统不仅要完成管理大量复杂的地理数据的任务,更为重要的是要完成地理分析、评价、预测和辅助决策的任务,必须发展广泛的适用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地理分析模型,这是地理信息系统走向实用的关键。

所谓模型,就是将系统的各个要素,通过适当的筛选,用一定的表现规则所描写出来的简明映像。

模型通常表达了某个系统的发展过程或发展结果。

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地理系统各地学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客观规律信息的语言的或数学的或其他表达形式,通常反映了地学过程及其发展趋势或结果。

地学模型也称为专题分析模型。

对于地理信息系统来说,专题分析模型是根据关于目标的知识将系统数据重新组织,得出与目标有关的更为有序的新的数据集合的有关规则和公式。

这是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生产和科研的重要手段。

模型化是将主观性的思考,以模型的形式反映出来,不同的理论观点,不同的体系可以产生不同的结果。

地学分析模型主要包含以下几种形式:1、逻辑模型:由地理名词和逻辑运算符组成的逻辑表达式表示;2、物理模型:由物理模拟过程表达;3、数学模型:由常数、参数、变量和函数关系等组成的数学表达式表示;4、图像模型:由某种图像或图像运算的集合表达,如各种专题地图。

专题分析模型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任何地理信息系统都是为一定的应用目的而建立的,必须根据具体需要采用适用的分析模型指导地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

主要包括:①数据项的选择,数据的范围、精度、量测方法等,如果毫无选择地录入数据,只会使系统增加负担,降低效率,无法突出主要因素,甚至因为数据采集周期过长而失去意义;数据结构应以最好地表示地理现象和易于模型实现为标准;②硬件环境的选择,根据模型的输入、输出和运算方法选择经济实用的硬件支持;③软件功能的选择,根据模型的管理和运行设计适用的软件功能。

黄杏元GIS讲义

黄杏元GIS讲义

GIS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因此,要重视技能训练,重点掌握ArcInfo等基 础GIS软件的操作和使用。
GIS是一门迅速发展中的学科
因此,要经常阅读有关的文献资料,掌握GIS学 科的发展趋势,努力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 己的能力。
基本要求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 理、技术方法和实际应用,了解其主要应用领域和 发展方向,并为从事GIS的地理学应用和应用型地理 信息系统的开发奠定基础。具体要求如下: 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包括空间数据的 语义学基础、GIS的科学定义、空间关系和空间 对象的表达、空间数据结构和类型、空间分析原 理和地学模型方法等;
煤炭工业出版社,1997
张超等.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教程 .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0
吴信才等.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第一章 导

第一节 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 第二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 第三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简介
第四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透视
基础理论
地理信息系统是传统科学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
边缘学科,因此它明显的体现出多学科交叉的特征, 这些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同样构成地理信息系统的基 础理论体系;
各国政府设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来引导GIS理论研究,
如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支持成立 了国家地理信息与分析中心(NCGIA)等,研究重 点包括空间关系、空间数据模型、空间认知、空间 推理、地理信息机理和地理信息不确定性等;
第六章是在前面各章教学基础上的总 结,要求教师通过1~2个应用模型融入前
述各章所介绍的内容、方法和相关的操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讲义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讲义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课程代码:总学时:72 学分:4适用专业:地理教育、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先修课程:地图学一、课程的地位、性质与任务地理信息系统(GIS)是集计算机科学、地理科学、测绘学、遥感学、环境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新兴边缘学科。

它从20世纪60年代问世,至今已经跨越了40多个春秋,却始终发展迅猛。

地理信息系统不但与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RS)相结合,构成三S集成系统,而且与CAD、多媒体、通信、因特网、办公自动化、虚拟现实等多种技术相结合,构成了综合的信息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作为全国高等学校地理类专业公共核心课程,主要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技术体系及其应用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地理类专业的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和知识。

本课程的教学,应当使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方法。

同时,《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地理信息系统产品的制作;了解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常用的信息检索方法,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得基本概念:如数据和信息、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等。

使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如数据结构、空间分析的原理与方法、常用的应用模型等。

使学生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知识,如空间数据的处理、产品的制作与显示。

总之,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应用方法,为今后其他专业课程和软件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1章导论(8学时)掌握数据与信息、地理信息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基本功能。

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功能。

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概况和基础理论。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知识点总结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知识点总结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第一章导论数据与信息的关系:数据:是通过数字化或记录下来可以可以被鉴别的符号,不仅数字是数据,而且文字、符号、图象也是数据,数据本身没有意义;信息:是对数据的解释、运用与解算,数据即使是经过处理以后的数据,只有经过解释才有意义,才成为信息。

数据(data)是信息(information)的表达,而信息是数据的内容。

数据是未经加工的原始材料,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建立,首先是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

就本质而言数据是客观对象的表示,而信息则是数据内涵的意义,只有数据对实体行为产生影响时才成为信息。

信息是用数字、文字、符号、语言等介质来表示事件、事物、现象等的内容、数量或特征,以便向人们(或系统)提供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的知识,作为生产、管理和决策的依据。

数据处理:是指对数据进行收集、筛选、排序、归并、转换、存储、检索、计算,以及分析、模拟和预测等操作。

信息的特点:客观性、适用性、传输性、共享性。

地理信息:是指表征地理圈或地理环境固有要素或物质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联系和规律等的数字、文字、图象和图形的总称。

地理信息属于空间信息,它具有空间定位特征、多维结构特征和动态变化特征。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既是管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应用工程技术,又是跨越地球科学、信息科学和空间科学的应用基础学科。

其技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不同的方法组成的系统,该系统设计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

GIS的基本构成:GIS一般包括以下5个主要部分:系统硬件、系统软件、空间数据、应用人员和应用模型。

1、系统硬件:(1)GIS主机:包括大型、中型、小型机,工作站∕服务器和微型计算机,其中各种类型的工作站∕服务器成为GIS的主流。

(2)GIS外部设备:包括各种输入(如图形数字化仪、图形扫描仪、解析和数字摄影测量设备等)和输出设备(如各种绘图仪、图形显示终端和打印机)。

地理信息系统课后思考题

地理信息系统课后思考题

《地理信息系统》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地理信息系统?它与地图数据库有什么异同?与地理信息的关系是什么?2、地理信息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与其他信息系统的主要区别有哪些?3、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有哪些?基本功能与应用功能是根据什么来区分的?4、与其他信息系统相比,地理信息系统的哪些功能是比较独特的?5、地理信息系统的科学理论基础有哪些?是否可以称地理信息系统为一门科学?6、试举例说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前景。

7、GIS近代发展有什么特点?《地理信息系统》思考题第二章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1、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数据都包含哪些?2、通过实例说明GIS空间数据的基本特征及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方法。

3、矢量数据与栅格数据的区别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4、矢量数据在结构表达方面有什么特色?5、矢量和栅格数据的结构都有通用标准吗?请说明。

6、栅格数据组织有哪些方法?7、栅格与矢量数据结构相比较各有什么特征?8、矢量与栅格一体化的数据结构有什么好处?9、属性数据的编码是必须的吗?10、简述空间数据的拓扑关系及其对GIS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有何重要意义?《地理信息系统》思考题第三章空间数据的处理1.GIS的数据源有哪些?2.请举例说明GIS对数据的质量要求。

3.纸张上的地图如何进入计算机系统?4.从地图上能得到GIS需要的所有数据吗?请举例说明。

5.如何发现进入GIS中的数据有错误?6.一般从扫描仪上直接得到的地图有什么问题?如何改正?7.如果两个作业小组各自从数字化仪上得到两张相邻图幅的地图数据在GIS中不能准确对接该怎么办?地图接边相关知识8.空间数据几何纠正的常用方法有哪些?9.假设一条矢量等高线上的点太过于密集了,如何减少占用系统的存储空间?你能给出多少方法?各有什么适用范围?10.栅格地图数据如何减少硬盘存贮空间?11.请简要说明通过扫描仪得到矢量地图数据的原理和过程。

12.空间数据的插值算法有什么用途?请举例说明。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各章知识点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各章知识点

第一章导论:1.GIS基本概念:数据、信息、数据与信息的关系、信息的特点、地理信息的定义与特征、地理信息系统定义。

2.GIS基本构成:五个组成部分及每个组成部分具体包含的内容。

3.GIS功能简介:基本功能、应用功能。

4.GIS发展概况:国内外发展概况、未来发展态势。

第二章 GIS的数据结构1.地理空间及其表达:地理空间概念、空间实体的表达。

2.地理空间数据及其特征:分类(4D)、基本特征、拓扑关系、计算机表示。

3.空间数据结构的类型:矢量数据结构的定义、实体数据结构、拓扑数据结构——数据记录格式和拓扑编辑功能;栅格数据结构的定义、栅格矩阵结构、链式编码、游程编码结构、块码、行程编码结构、四叉树结构;曲面数据结构。

4.空间数据结构的建立:系统功能与数据源的关系、空间数据的分类与编码、矢量数据的输入与编辑、栅格数据的输入。

第三章空间数据处理数据变换、数据重构、数据提取(概念)1.空间数据的变换:几何纠正(仿射变换)、投影变换。

2.空间数据结构的转换:矢量——栅格:栅格单元的确定、点的栅格化、线的栅格化、面的栅格化(基于弧段的栅格化方法、基于多边形的栅格化方法——内部点扩散算法、射线算法与扫描算法、边界代数算法、边界点跟踪算法、复数积分算法)栅格——矢量:基于图像数据的矢量化(二值化、细化:剥皮法与骨架法、跟踪、去除多余点及曲线光滑、拓扑关系的生成)、栅格数据的矢量化。

3.多元空间数据的融合:RS与GIS的融合、不同格式的融合(转换器、数据标准、公共接口、直接访问)4.空间数据的压缩与重分类:基于矢量的压缩(间隔取点法、道格拉斯-普克法、垂距法、偏角法、光栏法)5.空间数据的内插方法:定义、点的内插、区域的内插(叠置法、比重法)6.开窗处理:点、线、面7.图幅边沿的匹配处理:逻辑一致性检验、识别和检索相邻图幅、相邻图幅边界点坐标数据的匹配、相同属性多边形公共边界的删除。

第四章 GIS空间数据库1.空间数据库概述:数据管理模式及发展、空间数据库的概念(空间数据存储和管理发展的阶段)、空间数据库设计的过程和步骤、空间数据库的实现和维护。

地理信息系统GIS—第6章几何变换

地理信息系统GIS—第6章几何变换
类型:地图到地图和图像到地图两大类型。
1.1 地图到地图和图像到地图的变换
地图到地图的变换:刚数字化完毕的地图,无论是 经手工数字化还是扫描文件跟踪,因此,其单元都 是基于数字化仪的单位。而数字化仪的单位可能是 英寸或点每英寸。这种刚数字化完毕的地图转换到 投影坐标的几何变换的过程,通常被称之为地图到 地图的变换。
对一幅TM(专题制图仪)影像进行地理坐标匹配需 要20个以上的控制点。
其中,有些控制点最终会在转换过程中被删除 。
在卫星图像上识别,完成地面控制点的选取之 后,这些控制点的真实世界坐标就可以通过数 字化地图或GPS读数获取。
第二节 均方根(RMS)误差
仿射变换使用的系数是由转换数字地图或卫星影像 的一系列控制点推导出。数字化地图或卫星影像上 控制点的位置是一个估算位置,而且这个位置会偏 离它的实际位置。
定义:控制点的好坏通常用均方根(RMS)误差来 衡量,即对控制点实际位置(真实的)与估算位置 (数字化的)之间偏差的估量。
计算式: 控制点误差=
( xact xest )2 ( yact yest )2
平均均方根误差为所有控制点误差的平均,
计算式=
n ( xact,i xest,i )2 n ( yact,i yest,i )2 n
本章内容目录
6.1 几何变换 6.2 均方根误差 6.3 数字化地图上的均方根误差 6.4 像元值重采样
第一节 几何变换
定义:几何变换就是利用一系列控制点和转 换方程式在投影坐标上配准数字化地图、卫 星图像或航空照片的过程。即使一个地图坐 标系统与另一个地图的坐标系统建立联系, 也或者使影像坐标与地图坐标建立联系。
在GIS项目中,一幅刚数字化完毕的地图不 可能用于输出或分析。为使数字化地图可 用,必须对其进行投影转换,这一转换称 为几何变换。

第六章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型

第六章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型

运动方程 运输方程
经验
启发式或统 水土流失 统计、回归 计关系
GIS应用模型的分类
▪ 按照研究对象的瞬时状态和发展过程,可 将模型分为:

静态


半静态

动态
▪ 目前,GIS技术的应用,已经从数据存储管 理和查询检索,演进到以时空分析为主体, 正在向着支持区域系统空间结构演化的预 测、动态模拟及其空间格局的优化的发展 新阶段。
GIS应用模型的作用
▪ 用一定程度的简化和抽象,通过逻辑的演 绎,去把握地理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 系、本质特征及可视化显示。
GIS应用模型的分类
▪ GIS应用模型根据所表达的空间对象的不同,可 将模型分为三类(表6-1):
模型分类 理论依据 应用领域
模型
理论 混合
物理或化学 原理
半经验性
地表径流 资源分配
格单元都获得相应的适宜性等级,得到玉米作物 种植用地的适宜性分级图(图6-3)。
第七章 地理信息系统的 设计与评价
▪ 1 GIS设计概述 ▪ 2 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 3 地理信息的标准化 ▪ 4 地理信息系统的评价
1 GIS设计概述 1.1 系统设计的目的
▪ 地理信息系统,按其功能和内容,可以分为工具 型地理信息系统和应用型地理信息系统。这里的 系统设计是指应用型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所谓 应用型地理信息系统,是指在工具型或基础型地 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经过二次开发,建成满足 专门用户解决一类或多类实际问题的地理信息系 统。
▪ 该模式采用了管理信息系统和软件工程的 一些设计理论,包括:
(1)目的与任务。
▪ 每个系统都要对目的和任务作详细的说明,指出 该系统的目的,谁是主要的用户,以及如何使用 该系统。关于任务,要说明所要完成的工作,以 及总体评价所采用的方法,目的和任务的说明要 非常详细,以便用户进行评论和评价,而且这种 说明代表着用户和系统设计人员对话的开始,并 且在系统设计的过程中还要继续进行这种对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表达式,反映地理过程本质的理化规律。如地表径流模型、海
洋和大气环流模型; ② 经验模型:基于变量之间的统计关系或启发式关系的模型,是通
过理化统计方法和观测实验建立的模型,如水土流失模型、适宜
性分析等; ③ 混合模型:基于原理和经验的混合模型,它既有基于理论原理的
确定性变量,也有应用经验加以确定的不确定性变量,如资源分
数值按线性关系计算和确定。
有了上述矩阵数据和GlS功能的支持,可以求取基于栅格单元的评价
分值:
1 m R(T ) wi Pji , j 1,2,...,n 100 i 1
然后,根据使G(Pji)=1-|R(T)-Pji/100 |的值为最大时的P所对应的j,即
为所求的某个T的适宜级Sj。显然,当适宜级为S2或S3时,必须同时确定 其限制性因子。限制性因子的计算公式为:
首先依次计算1~100间各分值的栅格个数和频率数,形成定级总分值
频率直方图;然后依据其曲线变化趋势,选用等差、等比、标准差、样
本分级、有序聚类分级等方法,由计算机自动分级,最后输出土地级别 图。
三、应用实例——江苏省镇江市土地定级信息系统
第三节 适宜性分析模型
适宜性分析是指土地针对某种特定开发活动的分析,
二、作用和特点
GIS应用模型是联系GIS应用系统与常规专业研究的纽带
GIS应用模型是综合利用GIS应用系统中大量数据的工具 GIS应用模型是GIS应用系统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武器 GIS应用模型是GIS应用系统向更高技术水平发展的基础
三、GIS应用模型的分类
根据所表达的空间对象的不同,可分为: ① 数学模型:基于理化原理的理论模型,是应用数学方法建立的数
叠加,产生一幅新图,此图包括所有部分或全部位于拓
宽区内的建筑物信息。
(4)进行结果分析
首先对全部或部分位于拆迁区内的建筑物进行选择,
然后将部分落入拆迁区且楼层高于 10 层以上的建筑物从 选择组中去掉,并对道路的拓宽边界进行局部调整。最 后对所有需拆迁的建筑物进行拆迁指标计算。 (5)将分析结果以地图和表格的形式打印输出
数据导向操作——以数据为导向的的实际操作过程:
将已形成的模型逻辑结构与 GIS技术相结合,从各类数据开始, 一步步将数据转换成问题答案,必要时还需要进行反馈和修改,直到
取得满意的结果,最后以图形或图表形式输出最终结果。
规划定义过程
需要解决的问题
应用操作过程
多元数据收集
问题的定义 分析/联合
问题的实质 证据/数据/假设 问题的概念 概念/要素/方法 解决问题的数据 数据源/数据集
评价过程
① 评价对象生态条件调查。评价对象玉米属于禾本科,为一年生草本,
其主导生态条件例如:性喜高温,需水量大,要求土壤肥沃和土层 疏松,其根系伸展要求防止土壤侵蚀等。
② 确定评价对象的影响因素和因子。根据将玉米作物生长有关的生态
条件与土地质量相比照,除了温度可通过季节调节外,其他影响因 素和因子如图所示:
数字化 缓冲带操作 栅格化
数字化 属性分级 栅格化
Q1文件 供水分级
叠合操作
供水影响因子及属性分级
④ 计算各因素的权重和贡献函数值。
• 权重Wi的计算方法为: 首先将各影响因素按其对评价对象重要性的不同,进行由小到大的 排队;其次确定 Qi+1对Qi的重要性程度 Vi+1,i用倍数表示,并令V1,0 =1, 其结果如下表所示。最后按下列公式计算各因素的权重:
配模型、位臵选择模型等。

按研究对象的时间状态和发展过程,可分为:
① 静态模型:用于分析地理现象及要素相互作用的格局; ② 半静态模型:用于评价应用目标的变化影响; ③ 动态模型:用于预测研究目标的时空动态演变及趋势。

根据模型的空间特性,可分为:
① 非空间模型:主要是对系统中的各种属性数据进行运算。常用
公园选址模 型:人口密 度,现有公 园位置
ArcGIS可视化制图建模工具
第二节
土地定级估价模型
根据城镇土地的经济和自然属性及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
的地位和作用,对其使用价值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土地质量 的地域差异,评定城镇土地级别,以及以土地级别为基础, 选择适宜的样点资料和估价方法,分别测算商业、住宅和工 业用地基准地价,为合理利用城镇土地提供依据。
评价对象的影响因素和因子体系
供水Q1
供肥Q2
供氧Q3
土壤侵蚀Q4
水源
土层厚度 土壤有机质
土壤孔隙度 土壤质地
地形坡度
③ 利用GIS生成影响因素数据。
例如供水有效性,其影响因子为水源和土层厚度,它们对供水和保
水有效性的属性集如下方左表所示。根据左表和相应的空间数据,通过 下方右图所示的 GIS操作过程,可以有效生成基于栅格单元的供水条件
这些开发活动包括农业应用、城市化选址、作物类型布局、
道路选址、选择重新造林的最适宜的土地等。 因此,建立适宜性分析模型,首先确定具体的开发活 动,其次选择其影响因子,然后评价某一地域的各个因子对 这种开发活动的适宜程度,以作为土地利用规划决策的依据。
一、一般形式
设有某项评价目标或开发活动T,该T对应一组影响因素 X1,X2,…,Xm;每个因素对应一组参评因子 x1,x2,…,xl,每个因子有一组 属性v1,v2,…,vn; 因此,每个因素对应一个属性集Vi:
等级数据文件Q1。同理,可以生成供肥条件数据文件Q2、供氧条件等级
数据文件Q3和土壤侵蚀等级数据文件Q4。
供水级别 1 2 3 4 距水源 /m <100 100-200 200-500 >500 土层厚度 /cm >50 50-20 20-10 <10 GIS生成供水供水因素数据的操作过程 水系图 土壤图
L x i f 1 i m
max {100 p( xi )}wi
二、应用实例——某地区的玉米种植用地评价
评价对象
通过评价将研究区分出不同的适宜等级:S1(最适宜)、S2(次适 宜)、S3(临界适宜)和N((不适宜)。
评价方法
采用基于GIS的土地质量评价法,即将玉米作物生长有关主导生态条 件与土地质量(供水、供肥)相比照,从而评定土地的适宜性等级。
数据库建立 数据输入/格式化
问题数据子集 提取/综合 问题求解 统计计算/模型分 析/空间分析 问题答案 验证/解释/表达
用GIS求解问题的基本流程(陈述彭)
2017/8/11 9
(一)应用模型的建模步骤
① 明确分析的目的和评价准则
② 准备分析数据 ③ 空间分析操作 ④ 结果分析 ⑤ 解释、评价结果(如有必要,返回第①步)
的方法有投入产出、计量经济、经济控制论及系统动力学等 ② 空间模型:需要同时对系统中的图形和属性两类数据进行运算,
一般要比非空间模型复杂些
二、GIS应用模型的构建
目的导向分析——以目标为导向的规划定义过程:
将要解决的问题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从问题开始,一步步推导出 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原始数据、精度标准、模型的逻辑结构和方法步骤。
主要内容
第1节 GIS应用模型概述 第2节 土地定级估价模型 第3节 适宜性分析模型 第4节 发展预测模型(自学) 第5节 区位选择模型(自学) 第6节 交通规划模型(自学) 第7节 地球科学模拟模型(自学)
本章重点:一般的GIS应用模型及其构建过程和方法
第一节 GIS应用模型概述
一、概念
GIS的应用模型,就是根据具体的应用目标和问题,借 助于 GIS自身的技术优势,使观念世界中形成的概念模型, 具体化为信息世界中可操作的机理和过程。这种模型的构 建,不仅是解决实际复杂问题的必要途径,而且也是 GIS 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重要保证。
模型建造和开发的效率比较高;
利用GIS系统外部的建模工具:如利用Matlab和IDL等; 独立开发实现一个GIS应用软件系统
(三)应用模型建模的方法——制图建模
通过作用于原始数据和派生数据的一组顺序的、交互的空间分析操作 命令,对一个空间分析过程进行的实现模拟。 制图建模的结果是一个应用模型,它是对空间分析过程及其数据的一 种图形或符号表示,目的是帮助分析人员组织和规划所要完成的分析 过程,并逐步指定完成这一分析过程所需的数据。制图建模也可用于 研究说明文档,作为分析研究的参考和素材。 制图建模的实现方法采用空间分析流程的逆过程,即从空间分析的最 终结果开始,反向一步步分析为得到最终结果,需要采用哪些空间分 析方法?哪些数据是必需的?并确定每一步要输入的数据及这些数据 是如何派生的?
显然,每个因素的属性集都是一个对指定的 T从优到劣的全序集, 且满足: 各个参评因子及其属性值的取得由数据库提取或由 GIS空间分析软 件生成。
各个因素按其属性集的优劣,可用下列矩阵表示:
式 中 : P 为 Xi 对 T 的 贡 献 函 数 值 ; W 为 Xi 对 T 的 权 重 值 。
P值的确定方法为:将各因子最适宜的指标值定为贡献函数值 l00, 将各因子最不适宜的指标值定为贡献函数值 0,在这之间,指标i 1
i
式中, U1 = V1,0 ,
U2 = V2,1×V1,0 , …,Ui = Vi,i-1×Vi-1,i-2 … × V1,0 所以和土地质量影响因素Qi对应的权重分别为w1=0.67 ,w2=0.17, w3=0.08, w4=0.08。

贡献函数值可以按照影响因素的级别来确定。 例如,如果将各因子最适宜的指标值定为贡献函数值100,将各因子
一、技术路线
二、土地定级估价模型
土地定级空间单元的生成方法
采用基于栅格的评价单元,大小一般可选实地距离为10m×10m。
土地定级空间单元分值的产生方法
土地定级的影响因素和因子很多,除部分因子可以根据外业调查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