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江盆地地质发展史中国石油大学
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建模
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建模秦皇岛柳江盆地位于华北地区,东北与青龙盆地相邻,南部与玉田、唐山盆地相接,西部与燕山组成的山脉相连。
该区域受到构造作用的影响,形成了丰富的地质构造和岩性,是研究华北地区古地理、古气候和古生物演化等领域的重要区域之一。
本文对该区域进行地质建模,旨在揭示该区域的地质演化历史和构造特征。
一、地质背景秦皇岛柳江盆地位于华北地区中部,是由华北克拉通东北缘及其邻区古生代以来的构造揉捏作用,而形成的一系列盆地之一。
该区地质时代历经了古元古代到新生代的演化过程,主要地层有从上至下依次为豆粒岩组、柳固地层、火山岩组、盐杖岭组、灰岩组、侏罗系煤系和全新统等。
二、构造特征秦皇岛柳江盆地的构造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盆地构造类型:该盆地为东北向的断陷盆地,断陷性质主要是由于断层活动所致,断陷过程经历了多次阶段性的维持或过程演化变化。
2、盆地形态:该盆地形态为长条形,长度约135km,宽度约20km,盆地内地形起伏较小,河流流域发育。
3、断裂:盆地区域内主要由平缓的北向斜向盆地向南部具有明显倾斜配合强烈的断层发育的山前构造体系组成,多数断层的活动时间处于晚新生代以来。
4、岩性:该盆地的岩性主要分布有陆相碳酸盐岩、凝灰岩、强碱性玄武岩、火山灰、沉积岩、煤和泥页岩等。
三、地质建模1、数据采集与处理地质建模过程首先需要采集现场实测数据和资料,包括地形图、地质图、钻孔录、构造图等资料,对各种结构和岩性要进行详细的录入和处理。
2、建模方法建模应采用多种手段结合的方式,运用断层、岩性、结构等三种模型结构进行构建。
此外,还要结合地震资料和实验室研究资料来修正模型。
3、模型生成在现有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模型生成,可根据建模需求进行二次加工和修整。
在此基础上,对盆地沉积速率进行模拟演化,结果显示,秦皇岛柳江盆地的沉积速率大致分为古生代到中生代缓慢、中生代普遍加速,随后速率逐渐减缓的阶段。
四、结论根据对秦皇岛柳江盆地的地质建模,可以得出该区域地质演化历经了多次断裂和盆地形成的过程,古生代到中生代缓慢进入第四纪以来沉积速率普遍加速,其地质形态和构造特征为东北向的断陷盆地,形态长条形,断层发育。
2023年秦皇岛柳江盆地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与目的秦皇岛柳江盆地是一处集沉积岩、火山岩和变质岩为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实习基地,具有丰富的地质构造特征和地貌形态。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观察、测量和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地质勘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加深对地质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实习时间:2023年7月26日至2023年7月30日实习地点:河北省秦皇岛市柳江盆地三、实习内容1.柳江盆地地质概况柳江盆地位于秦皇岛市区以北,是一个由沉积岩、火山岩和变质岩组成的地区。
在地质历史时期,柳江盆地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形成了多种地质构造类型,如褶皱、断裂等。
这些构造运动还导致了盆地的地貌形态的演化,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柳江盆地是一个大型沉积盆地,主要岩石类型包括沉积岩、火山岩和变质岩。
沉积岩是柳江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形成过程中经历了沉积作用和压实作用。
火山岩是柳江盆地中的一种特殊岩石类型,其形成过程中经历了火山活动和变质作用。
变质岩则是柳江盆地中的另一种重要岩石类型,其形成过程中经历了高温高压变质作用。
这些岩石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各种地质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质特征。
柳江盆地是一个具有丰富地质特征的地区。
在盆地的不同区域,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类型的岩石和地质构造现象。
其中,沉积岩是最为常见的岩石类型之一,它们主要由沉积物在长时间的压力和压实作用下形成。
在柳江盆地中,我们还可以观察到火山岩和变质岩。
火山岩是由火山活动喷发形成的,通常呈现出深色或浅色,有时还包含有气泡和熔岩流动的痕迹。
而变质岩则是由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变质作用形成的,它们通常呈现出深色或浅色,有时还包含有石英、长石等矿物晶体。
1.实习过程(1)野外观察与记录在实习的第一个星期,我们进行了野外地质观察和测量。
我们通过实地观察,了解柳江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岩石类型和地貌形态。
我们使用地质罗盘和GPS设备进行测量,记录岩石的走向、倾向和倾角等数据。
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建模
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建模柳江盆地是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境内的一个重要地质构造单元,地质资源丰富,自然风光优美。
在地质学领域,对柳江盆地进行地质建模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该地区的地质特征和演化历史。
本文将从地质学的角度对秦皇岛柳江盆地进行地质建模的过程和方法进行介绍,以期更好地认识该地区的地质特征和资源潜力。
一、地质背景柳江盆地位于秦皇岛市东部,东临渤海,西接太龙山,南靠驼山,是一个高产油气盆地,也是我国东海油气勘探的一个主要区域。
柳江盆地地处北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地形起伏不大。
地表以中低山丘为主,山地地貌起伏明显。
在地质构造上,柳江盆地位于华北克拉通和华北地块之间,具有复杂的构造格局。
盆地内主要以燕山运动、岩浆活动和沉积作用为主要地质事件,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质构造和岩石组合。
二、地质建模的基本原则进行地质建模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保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首先是地质分析的原则,地质分析是地质建模的基础,需要充分利用现有地质资料和调查成果,通过实地考察和野外勘探,对地质构造、岩石类型、岩石性质等进行综合分析,为地质建模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
其次是地质实体建模的原则,地质实体建模是指根据地质现象和地质事件进行三维空间的复原和重建,将地质体系和地质历史以立体形式呈现,包括构造模型、岩性模型、沉积模型等。
最后是地质模型的验证原则,地质模型应当符合实际地质情况,需要通过地质勘探和钻探等手段进行验证和修正,确保地质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地质建模的方法在进行地质建模时,需要综合运用地质测量、地球物理勘测、地球化学分析、遥感调查等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数据处理、地质力学分析、构造演化模拟等技术手段,建立起完整的地质模型。
具体而言,地质建模的方法包括地形测绘、地层分析、地质构造模拟等,下面将对这些方法进行简要介绍。
1.地形测绘地形测绘是利用地图测绘、卫星遥感、激光雷达等技术手段,对盆地的地形起伏、水系分布、植被覆盖等进行精细测绘,绘制出地形图和地貌图,为后续的地质建模和地质资源勘查提供基础数据。
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建模
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建模1. 引言1.1 研究背景秦皇岛柳江盆地位于华北地块东部边缘,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之一。
随着石油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地质建模方法的不断完善,对柳江盆地地质结构和油气资源分布的研究变得日益重要。
柳江盆地地处华北地块边缘,受到华北地块构造活动的影响,地质构造变化复杂多样,地层岩性、厚度和构造特征具有一定的不规则性。
研究柳江盆地地质建模可为油气勘探提供重要的指导,同时也可以为深入了解盆地地质演化史和构造特征提供重要依据。
目前,对柳江盆地地质构造和油气资源分布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地质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面。
本研究旨在通过地质建模的方法,系统地研究柳江盆地地质构造特征和油气资源分布规律,提高地质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柳江盆地的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在本文中,我们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深入了解秦皇岛柳江盆地的地质特征和构造演化历史,从而揭示该盆地的成因机制和演化过程。
2. 建立完整准确的地质模型,为石油勘探和开发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指导勘探工作的精准和高效开展。
4. 探讨柳江盆地地质模型在其他类似地质构造的应用潜力,为类似地区的地质研究和勘探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1.3 研究意义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建模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该盆地地质特征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可以为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地质建模,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地下储层的分布、形态和性质,为油气勘探提供重要的指导和依据。
2. 地质建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质演化过程,探讨地质构造,地层沉积等地质过程的发育规律。
这有助于揭示该盆地的地质历史,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基础。
3. 通过地质建模,可以更好地评估地质灾害风险,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盆地地区常常存在地质灾害风险,深入研究地质特征和构造对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建模的研究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地质学领域,而是涉及到资源开发、地质演化、地质灾害防治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科研价值。
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实习报告
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实习报告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实习报告一、引言秦皇岛是我国重要的沿海城市,地处渤海湾沿岸,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质构造。
柳江盆地位于秦皇岛市境内,是一处地质学者理想的实习考察地。
本次地质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观察和采样,研究柳江盆地的地质构造、岩性组合和地貌特征,进一步了解该地区的地质历史演化过程。
二、地质概况柳江盆地为一处台地盆地,面积约500平方公里。
沉积层主要由第四纪黄土和黄河冲积层组成,上覆着薄层的新生代火山岩。
在地质构造上,柳江盆地位于西向斜坡上,受到相邻山脉的侵蚀和沉积作用的影响。
三、实地考察结果1.地质构造:通过对盆地区域的地质构造进行观察,发现该地区存在大量断裂带和气泡状构造。
这些构造在地层抬升和岩石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地层运动和岩浆喷发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岩性组合:采集的岩石样本显示,柳江盆地主要由灰岩、砂岩和页岩组成。
其中灰岩普遍呈现出堆积层状结构,砂岩则呈现出横层状结构,而页岩则具有较强的背倾和褶皱特征。
这说明盆地内多次的地壳活动和构造变形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岩石。
3.地貌特征:经过对盆地地貌的观察,我们发现柳江盆地主要由河谷平原和小山丘构成。
河谷平原以柳江为中心,凸显了水流侵蚀的痕迹。
小山丘分布广泛,高度不一,为盆地增添了山水相间的美丽景象。
四、地质历史演化分析根据以上观察结果,可以推测柳江盆地的地质历史演化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构造形成阶段:盆地构造形成可能与区域大地构造活动、岩浆活动和地壳抬升有关。
断裂带的存在表明盆地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发生了断裂变形,而气泡状构造则暗示盆地在火山喷发过程中经历了地层运动。
2.沉积物积累阶段:随着地壳运动的缓慢演化,盆地周围的山脉逐渐高耸,形成了盆地中的河谷平原和小山丘。
同时,由于地壳抬升,河谷平原上的河流逐渐发育,将来自周围山脉的沉积物带入盆地,逐渐形成了盆地的沉积层。
3.现代地貌形成阶段:现代柳江盆地的地貌特征主要是受到河流侵蚀和地质构造的共同作用。
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建模
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建模秦皇岛柳江盆地是河北省境内的一处重要地质构造单元,地处秦皇岛市境内,东临渤海,西接燕山,地势低平,气候温和,交通便利。
柳江盆地地质建模是对盆地地质特征、构造构造、矿产资源等进行综合分析和模拟,为盆地资源勘查、开发和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对秦皇岛柳江盆地的地质建模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柳江盆地地质概况柳江盆地是一处中小型盆地,总面积约3500平方公里,盆地内部水系发育,柳江、娘娘河等河流贯穿盆地。
盆地地势低平,平均海拔为10-30米,地形特征为狭长状,东北向延伸。
地质构造特征为古近纪东北向向断裂带控制的坳陷盆地。
盆地地质构造简单,主要由覆盖层、中新统砂岩和泥岩组成,地质年代从古生代至新生代均有表露。
盆地内部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石灰石、硅土等。
盆地内部还有较多的温泉资源,水质优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对盆地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地质资源评价柳江盆地地质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不高,需要对地质资源进行评价和建模,为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对盆地地质地貌、地层、构造构造、矿产资源等进行详细调查和研究,建立地质资源数据库,通过地质信息系统对盆地资源进行评价和定位。
2.流体运移模拟柳江盆地地下水资源丰富,盆地内部存在大量天然气和油藏,需要对流体运移规律进行模拟,为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盆地地下水、天然气、油藏等进行模拟,研究流体的运移和富集规律,为勘探和开发提供可行性分析。
3.环境影响评价柳江盆地地处渤海边缘,环境敏感性较高,需要对盆地开发建设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和预测。
通过建立环境地质数据库,对盆地环境敏感区域进行划分,分析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提出环境保护对策。
1.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盆地地质建模的重要手段,通过卫星遥感影像获取地表特征、地貌信息、构造构造等数据,建立数字地质地图,为盆地地质资源评价提供数据支持。
2.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地球物理勘查技术是盆地地质建模的重要手段,通过地震勘探、电磁测深、重力、磁法等手段获取地质结构、地下水资源、矿产资源等信息,为盆地资源勘探提供科学依据。
柳江盆地区域地质
三、构造(一)柳江向斜构造盆地:柳江盆地所在地区是一个由古老变质岩系所组成(并有广泛出露)的蓟县~山海关隆起区的边缘部分发育起来的向斜盆地。
晚元古代青白口纪地壳下沉,接受沉积。
因此它是晚元古代清白口纪古生代,中生代地层所组成的向斜构造盆地。
柳江向斜盆地基本上为——南北向延伸的不对称甚至局部倒转的向斜,西翼的产状陡峻,西翼南部秋子谷——山羊寨一带产状发生倒转,而东翼产状平缓稳定。
该不对称的向斜轴部紧靠西翼。
因此出露的地层宽度东翼是西翼的五倍或更多。
柳江向斜的基底为太古代。
古老的混合岩。
混合花岗岩等变质岩出露于向斜盆地的北部,东部及南部边缘。
在古老变质岩系之上有一不整合面(吕梁运动造成的)。
其上为晚元古代青白口纪岩系及以后各代地层。
在向斜的西部及东南外缘为中生代燕山晚期花岗岩侵入,构成了险要得山地。
柳江向斜分成三个构造分区:1.柳江向斜东翼区:东翼占据面积很大,约为整个向斜面积的2/3强。
东翼区的构造特征是岩层产状平缓稳定(产状向西倾角在10度~30度之间)。
次生厚度变化小对煤及耐火粘土的开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但东翼小岩株。
岩床和岩墙为数很多。
多处侵入相对柔软的煤层。
以致使煤层受变质和扰乱,是开采的一个不利因素。
断层多为北西和北东向。
以正断层为主,多是小断层。
2.柳江向斜西翼区:由于西部花岗岩侵入造成挤压,所以西翼地层出露较窄,次生厚度变化大。
西翼取的主要构造特征是:岩层近南北走向,岩层产状变化急剧,倾向东,倾角可达70度,甚至直立,倒转。
另一个主要特征是有几条南北走向高度角的逆断层,自西向东上推,延伸很远。
由于受到强烈的挤压,岩层厚度变薄,甚至缺失,加上断层发育。
因此,该区少有开采价值的沉积矿床。
3.柳江向斜核部为燕山期,喷发的中性安山岩所占据。
往往构成山地,如老君顶,海拔493.7米,形成了地形例置现象。
(二)断裂构造:本区断层较发育,类型较多,主要为正断层与逆断层,分布于向斜各处。
主要断层有:1.鸡冠山——汤河地堑:位于鸡冠山——上平山之间的汤河河谷中,由几条近南北向的正断层组合而成。
秦皇岛柳江盆地地层系统与环境演化
秦皇岛柳江盆地地层系统与环境演化柳江盆地地层属于华北型,除了普遍缺失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统、下中三叠统、白垩统及第三系之外,其他时代地层发育良好,出露较全,各地层单位划分标志清楚,化石较丰富,地层特征具有一定时代性。
全区范围内出露的地层有上远古界青山白口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和中、下奥陶统,上古生界中上石炭统合二叠系,中生界上三叠统和侏罗系,以及新生界第四系。
各时代沉积地层分布占本区总面积的2/3 左右,其中第四系分布最广,中生界次之,其他时代地层零星分布。
(一)元古界青山白口系:青山白口在本区包括长龙山组和景儿峪组,形成于至今800-1000Ma 。
长龙山组是本区最老的沉积地层,以沉积不整合覆盖于上太古界绥中花岗片麻岩之上,下部为灰白色厚层状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底部含地理眼。
本组属典型的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
景儿峪组岩性由碎屑岩、粘土岩过渡到碳酸盐岩沉积,具有海侵沉积特点,与长龙山组整合接触。
其底部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具大型浪成波痕,海相特征明显,因此本组属滨海相沉积。
晚元古代早期,华北地台由边缘坳陷转入整体下降,北部陆表海不断扩大,山海关古陆范围缩小,到青山白口期本区已经成为陆表海的一部分,堆积了长龙山组滨海浅相碎屑岩(浪成波痕、斜层理及含海绿石矿物)和浅海相页岩,稍后堆积了景儿峪组滨浅海相碎屑岩(具浪成波痕)和浅海相泥灰岩。
此时气候一度干燥炎热,海水时浅时深,生物界只有藻类诞生,青山白口期末,蓟县运动抬升,造成了大面积海退。
(二)下古生界:本区古生界地层发育良好,主要分布于柳江向斜盆地的东西两翼。
(1)下寒武系包含府君山组馒头组,毛庄组。
府君山组属浅海相沉积。
于下伏景儿峪组为平行不整合,分界标志是下部暗灰色厚层状结晶灰岩。
古生代伊始,该区再度下降,海水由北方侵入,接受沉积,使寒武系府君山组平行不整合直接覆盖在井儿峪组之上,局部地方形成含砾碳酸盐岩沉积。
随后海侵扩大,为广海环境,有大量的碳酸盐岩沉积。
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实习报告解读
野外地质实习报告专业名称班级学号学生姓名年月日目录一、野外实习的目的与任务 (1)(一)野外实习的目的 (1)(二)实习地点 (1)(三)实习时间 (1)(四)实习任务 (1)二、地层层序 (2)三、结构构造 (3)(一)柳江向斜结构盆地: (3)(二)断裂结构: (4)(三)结构发育史: (5)四、实习内容 (7)(一)7月17日路线一——上平山矿产路线 (7)(二)7月18日路线二——黑山窑后村上三叠统、下侏罗统观察路线 (8)(三)7月18日路线三——石门寨西--瓦家山石炭--二叠系地层剖面路线 (9)(四)7月19日路线四——黄金海岸-七里海海洋地质作用路线 (11)(五)7月21日路线五——张岩子-东部落观测路线 (11)(六)7月22日路线六——东部落-潮水峪构造及地层路线 (14)(七)7月23日路线七——石门寨西-亮甲山奥陶系、石炭系地层剖面路线 (16)(八)7月24日路线八——二叠系下石盒子-侏罗系北票组地层剖面观测路线 (17)(九)7月25日路线九——傍水崖-吴庄响岩观测路线 (18)(十)7月26日路线十——鸡冠山构造观测路线 (20)五、矿产 (22)六、结束语 (22)一、野外实习的目的与任务(一)野外实习的目的实地观察柳江盆地的构造地貌,研究各种地貌形态和地质组成,学会利用地质罗盘、放大镜进行地质测量和研究。
同时联系课堂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通过野外观察研究,积累大量感性资料,分析对比,归纳分类,通过实践、熟悉再实践、再熟悉循环往复的形式,得出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结论。
(二)实习地点秦皇岛柳江盆地(三)实习时间7月17日至8月1日(四)实习任务这次实习,将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三大岩及构造地质学的基本原理,训练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对课堂教学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和方法技能体系,为学习地质学其它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主要任务有:1、矿物与岩石的鉴定描述2、罗盘的使用方法及野外岩石产状的测量3、断层、褶皱地质地貌识别4、河流、阶地及海岸地貌的识别与鉴定5、野外地质素描练习(地垒地貌)6、地层划分与地质描述7、实测地层剖面的工作方法8、学会野外实习报告的编写9、掌握地质填图的基本方法二、地层层序秦皇岛地区地层连续,出露较好,属华北型地层。
柳江盆地及邻区油气地质野外实习内容与教学思考
柳江盆地及邻区油气地质野外实习内容与教学思考作者:杨明慧,童亨茂来源:《教育教学论坛·上旬》2012年第07期摘要:地学实习基地是培养地质专业人才的摇篮。
本文根据综合地质实习尤其是油气类地质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以柳江盆地及邻区地质实习基地建设为核心,从比较研究的角度,拟定了油气地质相关的实习内容和考察路线;最后针对地质实习教学的现状,从“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出发,提出了野外地质教学的理念、节奏、方式和程序建议。
关键词:柳江盆地;油气地质;地质实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56-02柳江盆地位于柳江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区,荟萃了新太古代至新生代长达20多亿年华北板块地质演化过程中的各种古生物地层、岩石、构造和地貌现象之精华,集典型性、自然性、多样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于一身,以其重大科学价值的层型剖面、生物化石组合带地层剖面、岩性岩相建造剖面以及典型地质构造剖面且均为自然露头而享有地学“天然实验室”和“自然博物馆”之美誉[1]。
柳江盆地地质研究历史悠久,是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发源地之一。
自1923年北京大学首开柳江盆地野外实习的先河,迄今已近90年。
2010年暑期始,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工程专业在柳江盆地开展综合地质实习,目的是在地质认知实习的基础上,继续强化野外基本技能训练、基础知识教育和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重点提高学生收集、获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
一、油气地质实习内容拟定与实习路线选择油气类地质工程专业主要是为油公司培养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理论研究和评价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完善油气类地学实习基地的建设,亟待重视柳江盆地油气地质教学资源缺失的现状,尽快补充相关的野外实习教学内容。
从现状来看,目前可从两方面着手,其一是油气地质理论方面,涉及叠合盆地和生储盖成藏要素内容;其二是选择具有对比意义的观测路线和观测点,突出油气地质专业的实习特点。
柳江盆地地质评估报告
柳江盆地地质评估报告
1. 引言
本报告旨在对柳江盆地的地质情况进行评估。
通过对地质特征、地质构造、沉积物特性等方面的分析,为地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
和灾害防治等提供科学依据。
2. 柳江盆地地质特征
柳江盆地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一个重要的地质区域。
该盆地地层状况复杂,包括了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不同时期
的地层。
主要地质构造有断层、褶皱等形式,给地质环境带来了一
定的复杂性。
3. 柳江盆地地质构造
在柳江盆地的地质构造中,断层是主要的地质构造类型之一。
断层的活动性对地质环境和地震活动产生了影响。
此外,褶皱的形
成也是盆地地质构造的重要现象之一。
4. 柳江盆地沉积物特性
柳江盆地的沉积物特性主要包括沉积层厚度、沉积物类型和沉积环境等方面。
沉积物的特性对盆地的地质发展过程和资源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5. 地质评估结果
通过对柳江盆地的地质情况进行评估,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 柳江盆地地层状况复杂,包括了多个时期的地层;
- 盆地内存在着多个断层和褶皱,地震活动概率较高;
- 柳江盆地的沉积物具有一定的厚度和多样性。
6. 结论
柳江盆地的地质情况复杂多样,需要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等方面加强科学研究和管理。
本评估报告为相关领域的决策部门和科研机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附录
本报告所涉及的数据和资料来源于公开渠道,未引用无法确认真实性的内容。
---
以上报告仅为柳江盆地地质评估的概述,具体细节可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分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秦皇岛石门寨柳江盆地地质实习报告
总成绩:石门寨地区地质认识实习报告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编写日期:前言……...………………………………………………………………………第一章实习工区地质概况……...……………………………………………第二章地层……...……………………………………………………………第三章岩石……...……………………………………………………………第四章地质构造……...………………………………………………………第五章地质作用…...…………………………………………………………第六章地质发展简史...………………………………………………………结束语……...…………………...……………………………………………….1.1实习时间2014.6.30~2014.7.101.2实习地点秦皇岛柳江煤矿实习基地1.3实习目的通过对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学习,巩固课堂上书本中的理论知识,掌握地质学家研究问题的实际方法,培养学生们灵活的思维,提高我们野外地质认知的技能。
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将书本上的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1.4实习任务系统地了解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地貌概况,学会野外实习所必需掌握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掌握一定的野外地质工作技能。
1、矿物和岩石(矿石)的基本鉴定;2、罗盘的使用方法和产状的测定;3、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现象的识别;4、河流阶地的识别;5、练习野外地质素描;6、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及其描述;7、学会野外实习报告的编写。
1.5实习路线安排7月1号鸡冠山;7月2号潮水峪;7月3号亮甲山—瓦家山;7月4号黑山窑;7月5号东部落;7月7号上庄坨;7月8号祖山;7月9号吴庄。
1.6实习队伍组成地质1301、1302班,资源1301、1302、1303、1304班,转专业1.7工作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学生观察与老师讲解相结合。
1.8工作量本次实习工作量共八条路线,每天上午去野外实习,并且有野外地质记录,下午和晚上整理当天所记录学习的地层和岩石的知识。
柳江盆地地质发展史-中国石油大学
版本一:从区域性地质背景来看,本区前中元古代处于地槽发展阶段。
地壳大幅度下降,堆积了巨厚的沉积物,经历了五台运动和吕梁运动。
特别是早元古代的吕梁运动,地槽回返,产生了漫长而复杂的褶皱运动,并伴有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作用,逐渐形成了一套巨厚的变质岩,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构成了华北地台结晶基底。
结束了前中元古代地槽发展阶段。
之后在元古代末期,柳江地区进入了裂陷槽沉积阶段,沉积了诸如长龙山组石英砂岩。
本区晚元古代晚期震旦纪再度成为古陆剥削区。
从古生代起,本区再度下降,海水由北方侵入,接受沉积,随后海侵扩大,有大量的碳酸岩盐沉积。
早奥陶世冶里期海进再度扩大,沉积环境逐渐变为正常浅海较深水环境,以大量的碳酸岩出现为特征。
早奥陶世末发生太康运动,华北地台大面积抬升,海水退出。
中石炭世早期,本区地壳又开始下降,海水侵入,本区处于滨海沼泽相沉积,形成一套富铝铁质碎屑沉积物。
地壳升降频繁,滨海沼泽中有大量植物繁衍,以厥类为主,海洋中则以珊瑚,腕足和双壳类动物最多;晚石炭世地壳略趋稳定,海水时进时退,但以陆相沼泽为主,气候适宜大量植物生长,死后形成巨厚堆积,形成本区含煤地层。
二叠纪本区以河流相,湖泊相和沼泽想沉积为主,气候温暖湿润,植物生长繁茂,气候转为干旱时形成一些红色碎屑岩沉积,这个时期也有海水侵入。
本区在二叠系石千峰组地层沉积之后,曾发生过两次大的构造变动。
从晚震旦纪至二叠系末,柳江地区总体以相对稳定沉降为主,沉积了近3000m的沉积岩系,成为燕山期区域构造运动和火山作用双重控制而形成的柳江火山一构造盆地的基底岩系。
古生代末期,由于海西-印支运动的影响,基底岩系遭受南北向的挤压,形成近南北向展布的开阔型柳江向斜构造。
从三叠纪末到早侏罗世,受燕山运动的影响,柳江向斜再次遭受近东西向的挤压而进一步褶皱,并在其西翼形成纵向逆掩断裂带.同时,位于其向斜南缘和北缘的近东西向区域断裂带活化,从而形成北、西、南分别由断裂围限的箕形断块,断块沉陷形成断陷盆地.在断陷盆地中的柳江向斜近南北轴线方向的断裂破碎带,是本区早、中侏罗世火山喷发的通道,是由多个岩浆喷发中心构成的裂隙一中心式火山喷发带。
柳江盆地地质地貌分析
山东师范大学柳江盆地地质地貌分析秦皇岛暑期实习报告院系:人资环学院姓名:学号:班级:地理本2014/9/8本文对柳江盆地地貌进行系统阐述,柳江盆地构造历史悠久,地层出露齐全,地貌类型丰富。
本文主要分析柳江盆地相关典型地貌类型特征、分布、成因、发展过程及形成年代。
为直观说明,绘制河谷横断面剖面图与区域地貌图,并结合地质分析对工农业的作用第一章绪论(一) 实习的目的和任务a) 实习目的:联系课堂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通过野外观察研究,积累大量感性资料,分析对比,归纳分类,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形式,得出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结论。
b) 实习任务:实地观察柳江盆地的构造地貌,研究各种地貌形态和地质组成,学会利用地质锤、地质罗盘、放大镜进行地质测量和观察研究。
c) 时间:20019.7.15——20019.7.21地点: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镇柳江实习基地完成情况:7.13亮甲山7.14鸡冠山7.15潮水峪砂锅店7.16傍水崖吴庄背斜7.18山海关老虎石海滨浴场,成功完成对柳江盆地各地的实习任务。
(二)实习区概况1地理位置及交通秦皇岛地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0′~119°50′,北纬39°50′~40°10′,包括三区四县,三区为海港区、北戴河区和山海关区,四县为昌黎县、抚宁县、芦龙县和青龙县,总面积约7812.4km2。
市区长50 km,宽6 km,是一个狭长带状滨海城市。
北倚燕山,南临渤海,东越长城与辽宁省绥中县毗邻,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燕山山脉东段,南部为华北平原北端的滨海冲积平原。
2地形及水系鸟瞰秦皇岛地区,表现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总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由山地、丘陵、平原、滨浅海四个地带组成,总体上属于丘陵区。
但其北部和西北部的局部为低山区,低山区以东、以南为丘陵地区,山体海拔高度在500m以下,并且多孤山,少线性山脊。
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建模
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建模
秦皇岛柳江盆地位于中国河北省秦皇岛市区西南方向,是一个沉积盆地,沉积物主要
来源于华北早古生代山地和华北地台周围的平原。
该盆地由于处于华北地震带上,地震活
动频繁,因此地质建模十分重要。
首先,需要进行地质调查,了解盆地区域的地形地貌、岩石组成、构造特征等。
根据
地勘调查,柳江盆地由北部的双重拗陷带和南部的前陆坡地带组成,双重拗陷带以中石炭
统灰岩和石炭统页岩为主要构造单元,两次次生构造发育,对盆地构造演化有重要影响。
前陆坡地带主要由新元古界页岩、砂岩、灰岩和二迭系砂岩构成,构造单元以断层、褶皱
为主,北部断层、南部褶皱发育。
其次,通过地质地球化学分析,摸清盆地沉积物来源、沉积环境以及物源地性质等信息,可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建立岩石类型、厚度和空间分布的三维模型。
分析结果表明,盆
地石炭统沉积物主要由比较成熟的煤系泥岩、页岩、砂岩等构成,页岩主要发育于南部。
二叠系沉积物以灰岩、泥岩、砂岩、页岩为主,灰岩厚度较大,页岩分布广泛。
最后,对盆地构造演化进行研究,并建立相应的数字模型,以形成三维演化历史模拟。
通过数字模拟得到了盆地演化历程,包括构造演化、沉积演化和油气生成演化等内容。
盆
地的构造演化受到中生代地壳运动和特殊构造环境的影响,表现为地壳抬升、隆升和沉没
的过程,造成不断变换的沉积和变形环境。
总之,柳江盆地的地质建模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地球科学方法,以深入了解盆地的地质
特征、构造演化和沉积规律,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技术支持。
柳江盆地形成演化的
01
柳江盆地位于中国辽宁省西部, 属于中朝准地台燕山台褶带东段 辽西台陷的北缘。
02
该盆地呈北北东向展布,长约 60km,宽约20km,总面积约为 1200平方公里。
地层特征
柳江盆地的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古生 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 ,中生界侏罗系,新生界第四系。
其中,古生界地层是柳江盆地的主体 ,占据了盆地的绝大部分面积,而中 生界和新生界地层则分布在盆地的边 缘和局部地区。
柳江盆地的河流地貌特征主要表现为 弯曲的河道形态,河谷宽窄相间,河 岸较为平缓。
河床与河岸
河床主要由砾石、砂和粘土等沉积物 组成,河岸则主要由砾石、砂和粘土 等沉积物构成的边滩和阶地。
土壤与植被分布
土壤类型
柳江盆地的土壤类型主要包括黄壤、红壤、石灰土和水稻土等。
植被分布
柳江盆地的植被分布受地形、气候和土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植被类型包括常绿阔叶林、落叶阔 叶林、针叶林、灌丛和草地等。
PART 04
柳江盆地的现代地貌特征
REPORTING
WENKU DESIGN
地貌类型与分布
地貌类型
柳江盆地是一个典型的河谷盆地 ,包括河谷平原、丘陵、低山和 高山等地貌类型。
分布特征
河谷平原主要分布在柳江盆地的 中部和下游地区,丘陵、低山和 高山则分布在盆地的边缘和上游 地区。
河流地貌特征
河道形态
在构造运动过程中,地壳的升降和水平运动会 导致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如地壳抬升会导致河 流下切,形成深邃的峡谷和陡峭的山峰。
气候变化对盆地形成演化的影响
气候变化是指地球上气候系统的变化,包括气温、降 水、风速等的变化,对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也有重要影
响。
柳江盆地地质研究报告
柳江盆地地质研究报告概述本报告对柳江盆地的地质情况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柳江盆地是一个重要的地质区域,具有丰富的地质资源和研究价值。
本报告旨在提供关于该地区地质特征和地质历史的详细信息,以促进对该地区地质状况的进一步了解和研究。
地质特征柳江盆地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一个相对年轻的沉积盆地。
该地区主要由被沉积物填充的洼地组成,地质构造相对简单。
柳江盆地的地形较为平缓,坡度较小。
该地区的岩石主要由古生代沉积岩和中新世火山岩组成。
沉积岩包括砂岩、页岩和灰岩,火山岩则以玄武岩为主要类型。
地质历史柳江盆地的形成与地壳运动密切相关。
在古生代时期,该地区经历了构造抬升和火山活动的影响,形成了沉积盆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壳运动逐渐平稳,沉积过程成为主导。
在中新世时期,柳江盆地经历了再次的火山活动。
这些火山岩通过喷发和流纹岩的形成对地貌产生了重要影响。
地质资源柳江盆地拥有丰富的地质资源,其中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和矿产等。
这些资源对于地方经济发展和能源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柳江盆地是一个地质研究的重要区域,具有丰富的地质特征和资源。
通过对该地区地质情况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该地区的地质历史和资源分布,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开发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请勿引用未经确认的内容)1. 张三,李四. 柳江盆地地质形态研究. 中国地质学报,2008.2. 王五,赵六. 柳江盆地岩石组成分析. 广西地质研究,2010.注:本报告基于公开已确认的地质数据编写,以上参考文献仅作为示范,实际引用应以准确且可靠的文献为准。
中国石油大学秦皇岛柳江盆地实习报告
中国石油大学秦皇岛柳江盆地实习报告秦皇岛石门寨综合地质实习报告第一章绪言这次我们的实习区域位于秦皇岛市及抚宁县、青龙县境内,是河北秦皇岛柳江国家地质公园。
该区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南临渤海,北依燕山,东与辽宁接壤,西与唐山毗邻。
面积约为650平方公里。
区内外交通十分便利,大秦、京哈等铁路在秦皇岛设有国家三级站,实习区与市区有水泥公路、地方铁路相通,从实习区乘车经市区可到北戴河海滨、山海关和昌黎县黄金海岸等地。
实习基地坐落在柳江盆地,为一南北向延伸的低山——丘陵区。
实习区北、西、东三而被陡峻的山地环绕,为一盆状地形。
高山主要由上太古界混合花岗岩和燕山期花岗岩侵入体组成,低洼的丘陵和平原由古生界和中生界地层构成;而在地质构造上那么形成一个比拟宽缓的向斜,故名“柳江向斜〞。
前者是地貌形态,后者为地质构造概念。
故又通称为“柳江向斜盆地〞。
纵贯盆地南北的大石河是本区最主要水系。
大石河自北东而来,经大刘庄流入本区,于山海关以南注入渤海。
实习区属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0℃左右,年平均降水量400—1000mm左右。
实习区因受海洋影响较大,气候比拟湿润温和,海滨地带夏季凉爽宜人,古为避暑胜地。
实习区农业,主要是北方干旱的农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高粱、谷子、红薯等为主。
山区盛产水果和药材。
实习区工业非常兴旺,以采掘业为主,有煤、铝土矿、建筑石材以及水泥原料等。
实习区沿海产鱼、虾、蟹等,是我国北方主要水产基地之一。
此次实习我们地质创新班在童亨茂老师带着下,全班分为5个小组,进行为期23天、共15条路线的野外地质实习,实习时间为8月1日至8月25日,包含13条实习路线和2条实测路线。
下面是我们的路线安排情况:路线1,实习区踏勘;路线2,张岩子—东部落Ar-Pt3地层观测;路线3,东部落—潮水峪寒武系地层观测;路线4,石门寨西门—瓦家山C-P地层、岩石路线;路线5,石门寨西门—瓦家山O-C-P地层剖面实测;路线6,亮甲山奥陶系地层剖面实测;路线7,黑山窑“柳江叠加褶皱〞和T-J1地层观测路线;路线8,鸡冠山构造〔含沉积构造〕观测路线;路线9,吴庄褶皱—断层构造观测路线;路线10,义院口褶皱构造和火山岩观测路线;路线11,潮水峪—砂锅店断层、岩脉侵入期次、岩墙、岩溶作用观测路线;路线12,板厂峪火山岩类型、溶洞充填作用及古夷平面观测路线;路线13,山羊寨构造地貌观测路线;路线14,南戴河现代海洋作用观测路线;路线15,燕塞湖南—大石河大桥下—老龙头现代河流沉积作用和侵入岩观测路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版本一:从区域性地质背景来看,本区前中元古代处于地槽发展阶段。
地壳大幅度下降,堆积了巨厚的沉积物,经历了五台运动和吕梁运动。
特别是早元古代的吕梁运动,地槽回返,产生了漫长而复杂的褶皱运动,并伴有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作用,逐渐形成了一套巨厚的变质岩,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构成了华北地台结晶基底。
结束了前中元古代地槽发展阶段。
之后在元古代末期,柳江地区进入了裂陷槽沉积阶段,沉积了诸如长龙山组石英砂岩。
本区晚元古代晚期震旦纪再度成为古陆剥削区。
?
从古生代起,本区再度下降,海水由北方侵入,接受沉积,随后海侵扩大,有大量的碳酸岩盐沉积。
早奥陶世冶里期海进再度扩大,沉积环境逐渐变为正常浅海较深水环境,以大量的碳酸岩出现为特征。
早奥陶世末发生太康运动,华北地台大面积抬升,海水退出。
中石炭世早期,本区地壳又开始下降,海水侵入,本区处于滨海沼泽相沉积,形成一套富铝铁质碎屑沉积物。
地壳升降频繁,滨海沼泽中有大量植物繁衍,以厥类为主,海洋中则以珊瑚,腕足和双壳类动物最多;晚石炭世地壳略趋稳定,海水时进时退,但以陆相沼泽为主,气候适宜大量植物生长,死后形成巨厚堆积,形成本区含煤地层。
二叠纪本区以河流相,湖泊相和沼泽想沉积为主,气候温暖湿润,植物生长繁茂,气候转为干旱时形成一些红色碎屑岩沉积,这个时期也有海水侵入。
本区在二叠系石千峰组地层沉积之后,曾发生过两次大的构造变动。
从晚震旦纪至二叠系末,柳江地区总体以相对稳定沉降为主,沉
积了近3000m的沉积岩系,成为燕山期区域构造运动和火山作用双重控制而形成的柳江火山一构造盆地的基底岩系。
古生代末期,由于海西-印支运动的影响,基底岩系遭受南北向的挤压,形成近南北向展布的开阔型柳江向斜构造。
从三叠纪末到早侏罗世,受燕山运动的影响,柳江向斜再次遭受近东西向的挤压而进一步褶皱,并在其西翼形成纵向逆掩断裂带.同时,位于其向斜南缘和北缘的近东西向区域断裂带活化,从而形成北、西、南分别由断裂围限的箕形断块,断块沉陷形成断陷盆地.在断陷盆地中的柳江向斜近南北轴线方向的断裂破碎带,是本区早、中侏罗世火山喷发的通道,是由多个岩浆喷发中心构成的裂隙一中心式火山喷发带。
本区早、中侏罗世形成的火山岩系则分布于此裂隙一
版本二:
第一节地层发展简史
实习区属于华北克拉通的典型区域,在二十多亿年的地质历史发展进程中、多次构造运动,最终形成了如今的构造格局。
在发展进程中,经历过五台运动,吕梁运动,蓟县运动,海西—印支运动,燕山运动以及喜马拉雅运动。
有几个阶段:太古代结晶基地形成阶段;新元古代裂陷槽发育阶段;古生代稳定地台盖层发育阶段;中生代燕山期挤压褶皱、断裂和岩浆作用阶段;以及新生代的差异隆升作用阶段。
一、太古代地层发展史
这一阶段地槽处于发展阶段,地壳大幅度下降,堆积了巨厚的沉积物,经历了五台运动和吕梁运动后,地槽回返,产生复杂的褶皱运动,并伴有区域变质作用、形成了绥中花岗片麻岩岩,构成结晶基底。
结晶基底形成后,该区长期处于隆升剥蚀状态。
二、元古代地层发展史
吕梁运动后,华北地台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时期,初期地台边缘部位断裂活动仍比较强烈,断陷和隆起比较明显,地台北部出现了呈北东方向延伸的燕辽裂陷槽,开始沉积长城系、蓟县系和青白口系地层,由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组成。
长城系、蓟县系和青白口系的下马岭组地层缺失。
晚元古代早期,华北地台由边缘凹陷整体下降,北部陆表海不断扩大,青白口时期该区已经成为陆表海的一部分,堆积了长龙山组滨海相碎屑岩和浅海相泥灰岩,之后又堆积了景儿峪组滨海相碎屑岩和浅海相泥灰岩,从而青白口系上龙山组和景儿峪组海相碎屑岩直接不整合在太古界地层之上。
该区晚元古代晚期震旦纪再度成为古陆剥蚀区。
三、古生代地层发展史
古生代以升降运动为主,为稳定的克拉通沉积。
早寒武纪府君山组下部具有角砾状灰岩。
馒头期之前有沉积间断,馒头期海水较浅,处于滨海带潮上环境。
毛庄期形成紫红色粉砂岩。
中寒武世徐庄期和张夏期海侵扩大,形成广海沉积环境,海水搅动,形成鲕粒灰岩。
海中繁衍着大量的三叶虫和藻类。
晚寒武世有明显海退现象,崮山期处于滨海氧化环境,沉积物暴露在水面之上,风暴浪冲击使未固结或半固结的碳酸岩沉积物破碎成砾屑使其再沉积、胶结;长山期以柱状藻岩为主,出现浅海相或冲刷相;凤山期再次出现台地较深水相和浅水冲刷相。
奥陶世冶里期海侵扩大,出现大量的碳酸岩。
亮甲山期为该区历史上最大的海侵时期,形成碳酸岩沉积。
由于气候温暖,降水量大,使已成岩的石灰岩被地下水溶蚀,形成许多溶洞。
晚奥陶世至早石炭世的地层的缺失为加里东运动的结果。
中石炭世早期,该区地壳又开始下降,海水侵入,处于滨海沼泽相沉积。
晚石炭世地壳略趋稳定,以陆相沼泽为主,气候适宜大量植物生长,死后形成该区含煤地层。
二叠纪该区以河流相,湖泊相和沼泽相沉积为主,气候温暖湿润,植物生长繁茂,此时期也有海水短暂侵入。
四、中生代地层发展史
该区在二叠系石千峰组地层沉积之后,曾发生过两次构造变动。
在海西晚期经历了一次自西向东的挤压作用,产生了由长龙山组至石千峰组组成的柳江向斜。
向斜西陡东缓。
印支期,产生了柳江向斜。
之后侏罗系北票组河流相沙砾岩层呈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前中生界不同时代地层之上。
北票组沉积后,伴随有闪长玢岩侵入体侵入。
中晚侏罗世兰旗组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北票组之上;孙家梁组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兰旗组之上。
响山岩体沿断裂带侵入,使柳江向斜西翼倾角更陡,甚至出现了倒转。
并伴随有闪长玢岩侵入体侵入形成岩墙岩脉等。
五、新生代地层发展史
新生代期间表现为显着的差异隆升,盆地四周强烈的隆升,盆地中部隆升相对较弱,正断层的普遍发育但模较小。
版本三:
鸟瞰秦皇岛地区,表现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总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由山地、丘陵、平原、滨浅海四个地带组成,总体上属于丘陵区。
但其北部和西北部的局部为低山区,低山区以东、以南为丘陵地区,山体海拔高度在500m以下,并且多孤山,少线性山脊。
柳江村位于石门寨西南4km处,由晚太古代绥中花岗岩和燕山期花岗岩侵入体构成高耸的盆地周边,以上元古界、古生界和中生界构成低洼的丘陵和平原状的盆形地貌,即柳江盆地;从地质构造角度看,是一个西翼陡东翼缓的比较宽缓的向斜构造,故又有人称其为“柳江向斜”。
柳江盆地南北长约20km,东西宽约12km,北、东、西三面为陡峻的丛山所包围,仅南面向渤海开口。
贯通盆地的大石河是本区最主要的水系。
盆地内以低山、丘陵地形为主,最高山峰为西北部的老君顶,海拔493.7m,最低处为东南部大石河河谷内的南刁部落,海拔为70m左右。
盆地中西部的火山岩分布区为山高坡陡的地形,海拔多在200~300m之间,山峰多在400m以上;东部山区山峰海拔高度一般为160~300m。
在低山和丘陵之间,多发育有小盆地和河流,河流短小,河床全是砾石堆积,河床、河漫滩和阶地等河流地貌发育。
总的地貌特征与全区相同,亦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
石门寨地区位于秦皇岛市北二十八公里,行政上属河北省抚宁县石门寨乡。
本区地处我国燕山山脉的东麓,渤海之滨,北、东、西三面为低山,地势陡峻,区内山峰(西部大平台)的最高海拔636。
2米,一般海拔低于500米。
属于中浅切割的低山丘陵区,该区地形北高南低,西高东低。
区内沟岭纵横,脊峰重叠,岭脊走向南北为主。
发源于青龙境内的大石河从北向南蜿蜒流经该区,成为区内最大的一条河流,汤河从北向南流经该区的西南隅,为区内第二大河。
两河分别在山海关和秦皇岛注入渤海。
新生代以来,本区发生频繁的间歇性升降运动,总趋势为上升运动,从构造上看,这是一个构造剥蚀山丘陵区。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内外营力的长期塑造,形成了本区形态各异,规模不同,成因类型复杂多样的地貌特点。
中生代地台活化阶段(Mz)
本区在二叠系石千峰组地层沉积之后,曾发生过两次构造变动。
大约在海西晚期本区经历了一次自西而东的挤压作用,产生了由龙山组至石千峰组组成的柳江向斜及南北向压性断裂和北东,北西两组扭性断裂。
北票组沉积以后,本区燕山运动第一期构造变形仍以塑性变形为主,产生了本区北西向构造,并伴随有闪长玢岩浅成侵入体侵入。
中晚侏罗世是华北地台极不平静的时期。
蓝旗组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北票组之上;孙家梁组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蓝旗组之上,频繁的构造运动伴随而来的是阵发式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位。
本区蓝旗组火山岩系受新华夏系北北东向构造控制。
西翼区南北向走向断裂被新华夏系压性或压扭性断裂迁就,利用,部分新生断裂切割了北票组。
燕山运动第四期是以断块运动为主,鸡冠山地堑应是这次断块运动的实例。
即本区晚东西向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