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准确率追赶期望值解读

合集下载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检验评估能力及需求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检验评估能力及需求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检验评估能力及需求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检验评估能力及需求为标题气象灾害是指由天气和气候变化引起的自然灾害,如暴雨、台风、干旱、雪灾等。

预警信号是一种指示灾害即将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紧急通知方式,可以提前通知公众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然而,预警信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对于灾害防护工作至关重要。

因此,对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检验评估能力及需求进行研究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检验评估能力是指对预警信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的能力。

检验评估的目的是评判预警信号的正确率和及时性,以便提供正确的预警信息,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检验评估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采集和分析:对观测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包括气象要素、气象条件和灾害发生情况等。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气象灾害的规律和趋势,为预警信号的制定和评估提供依据。

2.预警信号的制定和发布:根据气象灾害的特点和趋势,制定相应的预警信号,并及时发布给公众。

预警信号应具有准确性和可操作性,以便公众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3.预警信号的传播和接收:预警信号的传播和接收环节需要保证信息的准确和及时。

公众应具备接收和理解预警信号的能力,预警信息应通过多种渠道传播,如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等。

4.预警信号的验证和评估:对预警信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进行验证和评估。

可以通过实地观测和灾害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比对,评估预警信号的准确率和及时性。

对于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检验评估的需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技术支持:需要建立完善的气象灾害预警系统,提供准确的气象数据和预警信号。

同时,需要提供技术支持,包括数据采集、分析和传输等方面的技术支持。

2.培训和教育:公众需要接受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对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接收和理解能力。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组织相关的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3.合作和交流:各国和地区之间应加强合作和交流,共享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信息和经验。

天气预报常用术语

天气预报常用术语

天气预报常用术语常规天气预报要素包括:天空状况、天气现象、降水量、降水等级、风向风速、气温等。

、1、天气预报分类:预报时效是天气预报的有效期限。

在现代天气预报业务中,根据时效的长短分为以下四类:长期天气预报:是指10天以上(月、季、年)的旱涝、冷暖、雨量等天气趋势的展望,一年以上的预报称超长期预报。

中期预报:对未来4~10天内的逐日天气预报,内容针对灾害性天气和转折性天气。

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3天的逐日天气预报,其内容是对常规气象要素的预报。

其中0-12小时的预报称为超短期预报。

短时临近预报:是指未来0-6小时的预报,其中0-2小时的预报称临近预报。

对短期预报进行补充和订正,一般是对暴雨、冰雹、雷雨大风等尺度较小的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

2、天气预报常用时间用语气象部门以北京时20点为日界,天气预报中描述的白天和夜间与我们常规的认知是有区别的。

了解了天气预报中的时间划分,就能够更好的使用它了。

常用时间用语如下:白天:08时~20时;夜间:20时~08时;早晨:04时~08时;上午:08时~11时;中午:11时~13时;午后:12时~14时下午:13时~17时;傍晚:17时~20时;上半夜:20时~24时;下半夜:24时~04时;半夜:22时~02时;凌晨:02时~04时;3、天气预报常用范围用语个别地区:一般指预报服务范围内小于5%的区域。

局部地区:一般指预报服务范围内小于10%的区域。

部分地区:一般指预报服务范围内有10%~30%的区域。

大部分地区:指预报服务范围内大于50%的地方。

4、天气预报中天空状况是如何规定的?在气象上,根据云底部距离地面的高度,分为低云(2500 m 以下)、中云(2500~5000 m)和高云(5000 m以上)。

天空状况是指气象观测时天空云量的多少,就是把整个天空划分成10等份,云遮蔽天空视野的成数。

根据云量的多少,把天空状况分为以下四种:晴天:(1)天空无云;(2)只有2成以下的中、低云;(3)只有4成以下的高云。

关于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思考及建议

关于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思考及建议

农家参谋农业气象-160-NONG JIA CAN MOU关于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思考及建议拓砚军(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气象局,内蒙古巴彦淖尔,015000)【摘 要】目前我国气象现代化的长足发展和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将准确的天气预报信息及时传达给社会公众,那么这就可以使得人们提前做好预防措施,从而使得人民的生命以及财产得到有效的保障,将经济等方面的损失有效的降低,实现防灾减灾的目的,基于此种情况,本文对天气预报信息准确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提升天气预报信息准确性的方案,希望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天气预报;准确率;思考;建议天气预报就是对某区域内,某一段时间内的天空状况、气象要素进行预报,天气预报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对流层大气,由于大气层的状况是比较复杂的,因此影响其的因素也有很多,这也就直接导致天气预报工作的难度上升。

近年来,我国无论是在社会方面还是经济方面都有很大程度地提高,人们对天气预报方面的要求也就随之提升,同时也希望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有所提升,那么如何利用现有的技术提升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以更好的满足现代社会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成为气象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的工作重点。

基于此,本文对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1 影响天气预报准确率的重要因素1)气象要素的监测水平。

在整个天气预报的过程中,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与天气监测的准确程度有直接关系,换句话说,天气监测的准确程度越高,那么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也就越高。

然而,现在我国在气象监测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还需要采取一些技术来弥补这些不足。

例如,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推进,这也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空气污染,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在对某一区域的天气状况进行监测时,监测过程往往受到污浊的气体或者高耸的建筑物的遮挡等方面的影响,监测质量也因此大打折扣。

同时我国的气象监测站大多被安装在城乡范围内,但是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拆迁率不断提升,有些气象观测站被迫拆除或者迁移,这也直接影响着气象监测的数据的可用性,对区域内的气象信息的准确性造成直接影响。

影响气象预报准确率的因素及改进措施

影响气象预报准确率的因素及改进措施

影响气象预报准确率的因素及改进措施摘要:在气象服务工作中,多数气象用户不能正确理解天气预报误差,这将对其正确决策产生不利影响。

文章对天气预报误差进行分析,探讨其改进的措施。

关键词:气象预报;准确率;影响;因素;措施引言气象预报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活,同时气象预报还是一种让人无法控制的自然现象,因此,要想对气象的发生作出一定的预报,就能使误差减小。

但是,随着气象预报的发展,人们对气象的变化的预报准确率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气象预报的误差开始逐渐缩小。

一、影响和制约气象预报准确率的因素(一)气象监测信息获取不全面气象局观测站其根本使命是积攒长期稳定牢靠且具备准确性、代表性与对比性的气候观测材料,用于气象顶报监测的系统关键为地面巩固监测与肉眼目测等,实施业务人员昼夜持续守班,实行每1h一次定时观测,以每天24次观测记录实行报表统计与上报。

在时间观测上,监测信息的获得是固定而不是持续性的,况且所有监测站点的分布虽在逐渐加密但还会存在空间间隔,若是大气变化碰巧出现在这此时空或空间间隔中,就会导玫获取的监测信息缺失现象,进而干扰气象顶报顶测的准确率。

(二)气象预报分析技术急需提高气象顶报关键是利用对大气运动规则的监测,获得有关数据后,运用数字与物理学知识实行全方位的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其分析技术依靠与受限于数学与物理学的发展。

气象局是观测员按时对上级指导顶报产品实行订正顶报,而后发布气象顶报产品,订正顶报一样是需求综合利用不同诊断分析、顶报技术与方法,在顶报业务方面,观测与顶报有着必定的联系,可是只凭观测员现有业务能力与知识层面还不可充分掌握气象顶报分析技术。

(三)气象观测环境受限制根据我国相关气象法律对气象观测站点四周环境的明确规定,气象观测站应创建在较为空旷的地带,四周不能有高大建筑物遮挡等。

但是,因为城市扩建等方面影响,近年来城市建设规模加快,观测场四周超限开发,影响与破坏气象观测环境与设施等行为屡禁不止,气象观测环境遭受影响和破坏的现象日益突出,影响严重的测站不得不迁移站址,直接影响着该地区气象观测资料的连续性和代表性,这也是近此年影响大气顶报顶测准确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气象预报准确率提升方案

气象预报准确率提升方案

气象预报准确率提升方案气象预报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农业生产、交通运输、防灾减灾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然而,气象变化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率一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满足人们对准确气象信息的需求,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气象预报的方法和技术。

以下是一些可能有助于提升气象预报准确率的方案。

一、加强气象观测网络建设准确、全面的气象观测数据是提高预报准确率的基础。

目前,我们的气象观测网络虽然已经相当密集,但在一些偏远地区、高山、海洋等区域仍然存在观测空白。

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气象观测网络的建设,增加观测站点的数量和密度,特别是在那些气象条件复杂、灾害频发的地区。

1、利用先进的观测技术部署更多的高精度气象雷达,提高对降水、风暴等天气系统的监测能力。

推广使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取更广泛的气象信息,如大气温度、湿度、风速等的垂直分布。

发展新型的地面观测设备,如激光雷达、微波辐射计等,提高对大气成分和气象要素的测量精度。

2、优化观测站点布局根据地形、气候特点和人口分布等因素,合理规划观测站点的位置,确保观测数据能够全面反映不同区域的气象状况。

在重要的交通干线、水利设施、农业产区等关键区域增设观测站点,为特定领域的气象服务提供更精准的数据支持。

二、提高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性能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是现代气象预报的核心工具,但目前的模式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

为了提高预报准确率,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数值预报模式。

1、提高模式分辨率增加模式的水平和垂直分辨率,能够更精细地模拟天气系统的演变和发展,从而提高预报的准确性。

但提高分辨率会导致计算量大幅增加,需要结合高性能计算技术和优化算法来提高计算效率。

2、改进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优化大气辐射、云物理、边界层等物理过程的参数化方案,使其更符合实际的气象情况。

加强对物理过程的研究和实验,不断提高参数化方案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考虑多模式集合预报结合多个不同的数值预报模式进行集合预报,综合利用各模式的优势,降低单一模式的不确定性,提高预报的可靠性。

天气预报误差分析及应用决策方法

天气预报误差分析及应用决策方法

天气预报误差分析及应用决策方法摘要: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自然条件复杂,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的损失重,占备类自然灾害的70%以上。

为了帮助用户正确理解天气预报误差、做出正确的生产生活决策,总结天气预报发生误差的多种原因,列举了几种误差发生的具体情况,指出用户正确应用天气预报的前提及决策方法。

关键词:预报误差;应用气象;决策方法0、引言随着气象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以数值预报为基础的天气预报准确率日益提高,然而,随着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一般公众、决策者与气象专业用户对气象预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气象服务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多数气象用户不能正确理解天气预报误差,这将对其正确决策产生不利影响。

本文将在分析天气预报误差的基础上,引导气象用户正确理解并学习如何应用气象信息做出正确决策,进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天气预报误差发生的原因1)大气理论误差影响大气运动的因素很多,除了遵循能量、质量守恒等守恒定律外,主要有:动力因素(地球引力、气压梯度力、磨擦力、惯性离心力、地转偏向力等)、热力因素(太阳、地球表面和地球大气之间的的热量或能量传输对大气运动的彤响)和流体力学因素(流动性、黏滞性、湍流性、连续性等)。

还有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冰雪圈等对大气圈的影响,以及太阳、月亮等星体对大气运动的影响等。

这些影响因素的非线性与复杂性导致了大气科学理论存在误差。

2)大气观测误差主要是观测数据的时空分辨率不够,每天只有两次完整的立体式观测(从地面到万米高空):早晨8时和傍晚20时,空间间隔400km左右;另外,在海洋及高原无人区的观测记录极少,而典型的雷雨过程往往发生在200km范围内的短时间(1h)之内。

其次是数据自身存在误差。

自动气象观测站、气象卫星云图、多普勒气象雷达等现代化设备弥补了人工观测的不足,观测覆盖率比从前增大许多,但这些新增数据在转为统一的定量数据过程中,还带有一定的误差。

浅谈短期天气预报的分析流程与技巧

浅谈短期天气预报的分析流程与技巧

浅谈短期天气预报的分析流程与技巧短期天气预报是指对接下来几天内的天气进行预测,通常时间范围为1到3天。

它是气象预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出行、生产、安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短期天气预报的分析流程和技巧进行浅谈。

短期天气预报的分析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数据收集:收集各种天气观测数据,如气温、湿度、风速、降水量等。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气象台、气象卫星、雷达等渠道获得。

2. 数据处理:对收集到的观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和验证,剔除异常数据,并进行数据的插值和插补,以获得完整和准确的数据集。

3. 特征提取:从收集到的数据中提取出具有较高预测能力的特征参数,如气温的变化趋势、湿度的变化幅度等。

这些特征参数将用于构建预测模型。

4. 模型选择:根据特征参数的性质和预测要求,选择合适的数学统计模型或机器学习模型进行预测。

常用的模型包括回归模型、时间序列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等。

5. 模型训练:使用历史观测数据对选定的模型进行训练,确定模型的参数和权重,以使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历史数据。

6. 模型评估:使用一部分未使用过的观测数据对训练好的模型进行评估,计算模型的预测误差和准确率,判断模型是否能够满足预测要求。

7. 预报生成:使用训练好的模型对新的观测数据进行预测,生成短期天气预报。

在短期天气预报的分析过程中,还有一些常用的技巧可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1. 多源数据融合:将来自不同渠道的观测数据融合在一起,利用多源数据的互补性,提高气象场的分辨率和质量。

2. 特征组合:对多种特征参数进行组合,构建更加复杂和丰富的特征,以提高预测模型对天气变化的描述能力。

3. 模型集成:将多个不同类型或不同参数设置的模型进行组合,形成最终的集成模型,从而提高整体预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4. 实时调整:根据实时的观测数据和预测结果,对模型进行实时的调整和校正,以适应不同时间段的天气变化。

5. 经验积累:在短期天气预报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积累和更新模型的参数和算法,提高预报的准确率和可靠性。

浅谈短期天气预报的分析流程与技巧

浅谈短期天气预报的分析流程与技巧

浅谈短期天气预报的分析流程与技巧短期天气预报是指对未来几天内的天气进行预测。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短期天气预报至关重要,因为它能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决策,如选择穿什么衣服、出行是否带伞等。

而短期天气预报的分析流程与技巧,也是确保预报准确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短期天气预报的分析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数据收集与观测分析:需要收集大量的天气数据,包括气温、湿度、气压、风速等。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气象观测站、卫星遥感等途径获得。

接下来,对这些观测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当前天气的状态和趋势。

观测数据显示温度正在下降,风速在增大,这些都可能是下一个时间段天气变化的前兆。

2. 天气模型预测:基于已有的气象数据,可以利用数学模型进行天气预测。

天气模型可以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来预测天气变化趋势和天气系统的演变。

常用的数值模式包括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模式、美国全球预报系统(GFS)等。

这些数值模式会生成一系列关于温度、湿度、风速等参数的预报图像,供预报员参考。

3. 实时观测数据与模型比对:将实时观测数据与数值模型预测结果进行比对,可以帮助预报员判断模型的准确性。

如果观测数据与模型预测结果一致,那么模型的准确度较高;如果存在明显的差异,那么需要对模型进行修正或重新选择其他模型。

4. 综合分析与输出:将观测数据、数值模型预测结果以及预报员的经验综合考虑,得出最终的天气预报结果。

这些预报结果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发布,如气象台、气象网站、手机应用等。

在短期天气预报中,有一些技巧是预报员常用的,可以提高预报的准确性:1. 多源数据融合:利用多个数据来源的观测数据,可以减小单一观测站或传感器的误差。

可以利用气象雷达观测降水情况,并结合卫星云图来判断云层的类型和移动方向。

2. 借助统计方法:对天气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气象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和规律,从而对未来的天气变化进行预测。

通过统计发现某些天气情况下,降水几率会增大,或者某些气温变化趋势与降水强度有一定的关系。

关于影响气象预报准确率的因素分析

关于影响气象预报准确率的因素分析

关于影响气象预报准确率的因素分析作者:龙春彭美美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第23期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天气预报成为了人们生活中重要一部分,天气预报主要是对某一区域近几天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天气预报的准确率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怎样提升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从而更好的满足人们对于生活的需要,成为了天气预报工作人员的一个重要任务。

1.影响气象预报准确率的因素1.1观测环境因素影响在影响气象预报准确率因素中,观测环境因素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气象观测站需要设立在比较宽阔的地区,在观测站周边不能有高层建筑物。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不断扩展,对气象观测站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有一些影响比较严重观测站需要进行迁移处理,对区域性测报资料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而成为了影响气象预报准确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1.2气象预报分析技术急需提高气象预报分析技术是影响天气预报准确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气象预报主要是利用监测大气运动规律来获取相关数据,然后通过气象预报分析技术对其进行分类和处理,但是分析技术主要依靠于物理学的发展。

在现阶段,气象观测员的业务能力,还不能完全掌握气象预报分析技术,所以需要运用各种分析方法来更好的提升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从而更好的为人们生产和生活服务。

1.3气象观测信息不够完整在气象观测中,由于监测信息是间歇性的,只能够在特定时间收集监测信息。

由于天氣变化存在局部特征,所以在气象监测中,会出现空间监测不到位的情况出现。

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后期观测数据的不完整,对天气预报的准确率造成一定的影响。

1.4预报人员专业水平低在气象观测中,需要相关气象人员进行全过程的监控,预报的最后工作和数据编辑也是需要预报人员来完成。

在现阶段,有的预报人员专业水平低,在工作中常常生产偏差,从而对天气预报的准确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2.提升气象预报准确率的对策2.1做好气象观测工作在气象观测工作中,对于气象观测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想办法进行改善,从而提升气象预报的准确率。

关于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思考分析

关于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思考分析

关于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思考分析【摘要】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综合国力不断加强,现代化水平也越来越高。

作为一个人口数量庞大,耕地不足的国家,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关系着中国未来的发展速度,关系着中国未来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因此,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刻不容缓,加速农村经济高速平稳发展,指挥农作物的耕种和生产的防灾减灾等工作与天气预报工作紧密相连,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对天气预报工作的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是做好气象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条件,也一定程度上服务了百姓生活,为百姓的衣,食,住,行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天气预报,准确率,思考分析一.前言天气预报工作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气象部门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提高预报准确率关系着农业生产工作开展的时间的准确性,关系着农业产量的提高,是气象工作者不断追求的目标。

要达到这一目标,助力农业生产,服务于百姓的日常生活,就要求不仅要积极思考,寻求新方法,新形式,更要积极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实践,从具体的实践工作中寻求突破点。

气象预报是否准确,不仅关系着百姓的日常生活,关系着农业生产,也关系着经济的发展,关系着社会的发展。

因此,怎样在短时间内找出切实可行的方法较好较快的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是所有的气象工作者最重要的工作,以下是自己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对这一问题的一些思考分析。

二.要努力规范和完善天气预报的技术保障制度我们过去的天气预报的技术保障体系比较的落后你如今的天气预报体系还是沿袭过去的天气预报的技术保障体系,使得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大打折扣,因此,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努力规范和完善天气预报的技术保障体系和制度。

我们在继承和分析天气预报经验的基础上,引进新的天气预报的数值分析方法,将过去的手动模式,转变成现代的人机自动化天气预报模式。

同时,我们还应该制定新的天气预报的工作流程和业务方式。

关于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分析

关于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分析

科 技 论 坛
・ 1 9・
关于提 高天气预报准确率 的分析
刘 艳 郭 园
( 海伦 市气象局 , 黑龙 江 海伦 1 5 2 3 0 0 ) 摘 要: 气象是 个服务行 业 , 按其服务对 象可划分为 决策 气象服务 、பைடு நூலகம்公 众气象服 务 , 专业气 象服务和科技服 务 , 这四者构成 了比较全 面的气象服务 网。现 阶段 , 我 国对天气的预报和预测的准确性 已经有 了显 著的提 高 , 由于气象灾害造成 的人 员伤亡和 经济损 失也有 了大 幅下降 , 极 大了提升 了公众气象服务 满意度 , 但 天气要 素都不可能被 完全预报 。 所以说 , 准确预报是相对的 , 预报偏差是 绝对的。 提 升天气 预报预测准确率和服务能 力永远是大气科学最重要 的任务之一。本文通过对本市预报 天气的现状和存在的 问题 , 从天 气预报 所带来的影 响 和 提 高 天 气预 报 准 确 率 的措 施 两 方 面 来 论 述 。 关键词 : 天 气预 报 准 确 率 ; 技术 ; 方法; 分析
海伦市位于黑龙江省中部 ,绥化市北部。属于中温带亚湿润气侯 减少了农户损失 。 在交通方面, 外出之前看天气预报 已成为人们的生活 区, 大陆 『 生季风气侯。四季分明, 降水集中, 冬季严寒漫长, 多西北风 , 气 习惯 , 特别是在公路运输方面 , 例如 2 0 0 8 年春节前夕我 国南方出现了 侯干燥 。 夏季多偏南风, 湿热多雨 , 气候湿润。 年平均气温 2 D q c , 极端最 大范围的冻雨天气 ,虽然交通运输受到了很大影响但交通事故率并没 高气温 3 7 . 7 ℃,极端最低温度 一 4 3 o C,年降水量为 5 0 0 至6 0 0 毫米 , 有剧增,这其中—个重要的原因是天气预报对于出行车辆以及道路管 8 8 y d  ̄ 中在 5 - . _ 9 月份。 年 日照 2 6 0 o _ _ 2 8 0 0 小时 , 积温 2 4 0 ( 卜 _ - 2 6 0 0度 。 理部门提供了相对准确的预警。 天气预报工作与各行各业都息息相关 , 无霜期为 1 2 0天左右, 终霜期多在 5 月中、 下旬。七、 八月份易发生强降 预报工作的好坏不仅影响到你我他的生活更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国家经 水, 春末夏初易发生干旱, 在气候变暖大背景下, 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 济的发展 , 所以我们气象人要饱含 ‘ 为人民服务“ 的宗旨, 认认真真做好 干旱 、 洪涝等 , 这些极端天气都会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严 重的影响。 本职工作 , 不辜负人们的期望。 虽然近年来我市不断引进先进仪器设备 、技术在提高天气预报的精确 2 4 提高预报员对数值产品的订正能力。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关键 率方面发挥 了显著的作用 ,但要满足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对气象信息 要靠预报业务技术人员, 建立一支精干高效 、 结构合理 、 富有拼搏创新 的需求, 就要进一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 目 前, 我市预报存在的问 精神的预报业务队伍是提高预报准确率的关键。天气要素都不可能被 所 以说 , 准确预报是相对的 , 预报偏差是绝对的。 在面对气象 题是 : 对系统配合较好 , 比较 明显 的大尺度的天气过程 , 预报较准确 , 但 完全预报。 对中小尺度 、 局地性的灾害天气 的预报能力还有待提高, 这就需要大量 预报工作时, 作为预报员 , 要时刻对 自己严加要求 , 因为主动 比被动更 知识与经验 的积 累, 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与预报经验的总结。 有意义。 学习和研究对于—个预报员来说非常重要 , 我们需要积累的知 1天 气预 报所 带来 的影 响 识还很多 。过去老预报员在天气图上积累了许多丰富的预报经验和指 随着天气数据分析的多样化 , 预报的准确率也在逐年递增 , 这也使 标 , 现在工作环境变了, 数值产 品的信息量大了, 新预报员该如何积累 得人们对天气预报关注度得到提升, 收听天气预报 , 通过手机软件对天 经验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评价一个预报员预报水平的高低主要是看他 气进行实时关注已经成为了多数人的习惯 ,因为它为人们 的出行带来 对数值预报产品的修正能力的大小。 通过对数值预报产品做辅助图表 , 便捷 , 同时也对农业生产提供了精细化的参考, 对一些极端天气可以有 建立历史个例资料库和对个人预报评分可以对积累数值产品的修正提 效的预防 , 为农业防灾减灾的进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 减少了因 自然灾 供有效条件 ,预报员再进行对 比分析总结出需要订正和不用订正的部 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使农业增产增收。 分, 以保证经验订正对于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重要性 。 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是相对 的, 而非绝对 , 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 2 . 5 加强气象预报 人员的自身素质。 作为一名合格的气象预报员 , 不 对气象信息的需求 , 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是很重要 的, 气象服务更加 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 , 还需要不断的学习, 领会气象预报领域的创新 精细化是天气预报发展 的必经历程 ,也是对于预报来说永恒不变的方 方法 , 多去关注积极参与气象方面的前沿信 息与培训机会 , 比如我局常 向。 年订阅的《 中国气象》 《 黑龙江气象》 等专业性强 的期 刊供 同志们学习 , 2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措施 鼓励单位人员到市图书馆 电子阅览室在《 中国知网》 《 维普网》 上学习关 2 . 1 理论联系实践。“ 理论联系实际” 是我们党对各个工作 岗位上的 于气象预报工作 的专业文献 , 派年轻的同志到合肥等地参加培训 , 通过 同志所提出的要求 , 预报工作需要客观的数据统计以及技术支持 , 在大 多种多样 的学习方式来提高气象预报 人员素质 ,并且在工作中去实践 量的细化的数据里面提炼 出所需要的东西 ,这项工作要求我们预报人 所学到的新知识 。以往老气象人的经验对于天气预报工作的准确性有 重要的参考作用 , 通过地面观测站 , 气象卫星以及其他 的途径观测到的 员要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范。 首先要组织精干力量收集整理各类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成果 , 总 大数据信息是可观的但又是在特定时间段的是 随时在变化在运动的 , 结出预报技术方法 ; 实现我市暴雨、 冰雹、 雷暴、 乡镇精细化预报等业务 如何在掌握大量气象数据的情况下做出准确 的预报 ,学习请教借鉴气 系 统版 本实 时 升级 ; 重点 组织 对 大雾 等灾 害性 天气 预报进 行 集 中研究 , 象前辈们 的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一个非常行之有效 的办法。在学习的过 形成预报方法和指标 ; 市气象台特色预报方法全面推广学习。 将以上的 程 中不仅能增长经验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在老同志身上渲染到作为一名 各种天气预报技术方法进行整合 , 使之运行和产 品统一 , 形成完整的 基层气象工作者所具有的敬业精神与职业荣誉感。 天气预报技术方法体系。 2 . 6 加强科研及先进观测设备的引人。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随 2 2完善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系统。对致洪暴雨 、 冰雹 、 雷暴大风 、 着科技的发展 ,无论从气象卫星观测的精准度还是地面观测设备的精 雷电等灾害性天气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 ,提炼灾害性天气发生的 细化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 地面气象观测站的数据是预报工作的基础 , 从 关键指标 , 同时, 基于多普勒雷达 、 地面 自动站等总结此类灾害性天气 以往对数值的粗略分析到现在对大数据的分钟统计 ,提高了我们对天 发生的临近预警指标 , 对 国家级短时临近预报系统进行本地化。 通过人 气瞬息变化的掌握 ,我局通过多年观察发现观测设备的更新率与天气 机交互实现灾害性天气的最终识别和预警 ,建立灾害性天气 临近预警 预报准确率方面存在着正相关陛,因此实时对先进设备的引入和升级 是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 联防 系统 。 同时 ,预报员将对灾害性天气过程的总结分析化为 自身的 自觉行 2 . 3 增强气象工作使命感。天气与人们生产生活紧密相关 , 在农业 方面, 俗语有云“ 靠天吃饭” 非常鲜明的指出了气象与农业生产之 间的 动。一是要坚决 响应 中国气象局提出的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 的总结上 二是要坚持制定的每月天气过程总结制度 , 三是有计划地组织 关系, 气象灾害的能否准确预报关乎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 可谓 报举措 ; 分析天气产生的机理, 寻找各种 是“ 生死攸关” 的大事 , 例如 2 0 1 2 年我局在水稻收割时段发布了霜冻预 预报员进行大量天气个例积累和分析 , 凝练预报指标, 并集 中进行交流。 警促使我市广大农户加快了水稻收割速度在灾害到来之前最大程度的 气象资料在本次过程 中的表现 ,

关于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思考分析

关于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思考分析

关于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思考分析摘要:提高天气预测预报准确率是避免或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气象保障,应从提高多种探测资料综合应用能力、加强数值预报和基础理论研究、加强中尺度研究和天气会商、强化预报员队伍建设及提高预报员整体素质和技能等多方面出发,尽可能缩小天气预测预报与实际天气状况的偏差。

关键词:天气预报;准确率;提高中图分类号:p45 文献标识码:a天气、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依靠气象科技,全力以赴做好气象预报服务工作、提高天气预报预测准确率和服务能力是气象部门的首要工作,也是气象工作者肩负的光荣重任。

绵阳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地带,境内以丘陵山区为主,占全市总面积的81.4%,受地势北高南低差值悬殊大影响,形成较为独特的气候特点,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洪涝、干旱、高温、大风、冰雹、强降温等,并可由此引发洪涝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环境污染和城市渍涝等次生灾害,常常给当地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危害,因此提高天气预测预报准确率对于合理安排生产生活、加强防灾救灾工作开展、制订突发气象事件应急预案等,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灾害损失有着重要作用。

1 提高多种探测资料综合应用能力目前,市级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探测资料有加密自动雨量站、多普勒雷达、闪电定位及多通道卫星等资料,利用这些资料并结合天气系统模型和数值预报技术,对天气系统结构、发生发展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是增强数值预报产品与卫星、自动站和雷达等综合探测资料的应用水平和分析应用能力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可进一步提高气象预报预测的准确性、时效性、针对性和精细化水平。

为加强短时强降水、雷暴、冰雹、龙卷风等突发性灾害天气预报准确率,应强化中尺度数值模式的高频率输出产品和短期集合预报产品及探测资料的快速融合产品,开展强对流天气落区预报及其发生概率的潜势预报业务,逐步建立以提取雷达产品参数自动识别、报警及定量估测为应用手段的强对流临近预报预警系统。

气象预报质量管理基础知识

气象预报质量管理基础知识

气象预报质量管理基础知识1.预报质量指标作为气象学家,理解和掌握预报质量指标是确保天气预报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基础。

以下是几个关键指标:(1) 预报准确率•定义:预报结果与实际天气情况相符的比率•计算方法:正确预报次数 / 总预报次数 × 100%•目标值:通常要求高于80%案例:资深气象学家李明在一次台风预报中,初期预报准确率仅为65%。

通过以下方法,他成功提高了准确率:1.优化数据收集方法,增加卫星和雷达观测数据的使用2.改进数值模型,引入更高分辨率的区域模型3.加强人机结合,结合经验判断和模型输出4.提高预报频率,实现更频繁的预报更新通过这些努力,李明在一周内将该次台风预报的准确率提高到88%,获得了中心的表彰。

为了帮助整个气象中心提高预报准确率,采取了以下措施:1.组织定期的技术培训,提高气象学家的预报技能2.投资购买先进的预报设备,如高性能计算机和新型观测仪器3.建立预报案例数据库,分析影响因素并持续改进预报方法4.与国际气象组织合作,交流先进预报技术和经验这些措施使得气象中心的整体预报准确率提高了10%,极大地提升了气象服务的质量。

(2) 预报提前时间•定义:从发布预报到天气事件发生的时间间隔•计算方法:预报发布时间与天气事件发生时间的差值•重要性:直接关系到防灾减灾的效果和公众满意度案例:经验丰富的气象学家王海分享了他提高暴雨预报提前时间的方法:1.优化中尺度对流系统识别算法,提高早期识别能力2.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对历史相似天气模式的识别效率3.加强与水文部门的合作,提高对地形影响的精确评估4.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确保预报信息及时发布通过这些方法,王海所在的预报组将暴雨预报的平均提前时间从2小时提高到4小时,显著提升了防灾减灾效果。

为了在全中心推广最佳预报实践,实施了以下策略:1.开发统一的预报发布系统,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共享2.建立预报标准化流程,确保不同预报员之间的一致性3.组织定期的预报技能竞赛,提高团队的整体预报能力4.引入机器学习辅助预报技术,如模式订正和概率预报这些措施使得整个气象中心的平均预报提前时间提高了30%,为公众和相关部门提供了更充足的应对时间。

(贝叶斯决策例题)

(贝叶斯决策例题)

Equation Chapter 1 Section 1例:某工程项目按合同应在三个月内完工,其施工费用与工程完工期有关。

假定天气是影响能否按期完工的决定因素,如果天气好,工程能按时完工,获利5万元;如果天气不好,不能按时完工,施工单位将被罚款1万元;若不施工就要付出窝工费2千元。

根据过去的经验,在计划实施工期天气好的可能性为30%。

为了更好地掌握天气情况,可以申请气象中心进行天气预报,并提供同一时期天气预报资料,但需要支付资料费800元。

从提供的资料中可知,气象中心对好天气预报准确性为80%,对坏天气预报准确性为90%。

问如何进行决策。

解:采用贝叶斯决策方法。

先验分析根据期望值准则选择施工方案有利,相应最大期望收益值EMV*(先)=0.8(2)预验分析完全信息的最大期望收益值:EPPI=0.3×5+0.7×(-0.2)=1.36(万元)完全信息价值: EVPI=EPPI- EMV*(先)=1.36-0.8=0.56(万元) 即,完全信息价值大于信息成本,请气象中心进行预报是合算的。

(3)后验分析①补充信息:气象中心将提供预报此时期内两种天气状态x1(好天气)、x2(坏天气)将会出现哪一种状态。

从气象中心提供的同期天气资料可得知条件概率: 天气好且预报天气也好的概率 P (x1/θ1)=0.8 天气好而预报天气不好的概率 P (x2/θ1)=0.2 天气坏而预报天气好的概率 P (x1/θ2)=0.1 天气坏且预报天气也坏的概率 P (x2/θ2)=0.9②计算后验概率分布:根据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计算后验概率。

预报天气好的概率1111212()()(/)()(/)P x P P x P P x θθθθ=+=0.31预报天气坏的概率2121222()()(/)()(/)P x P P x P P x θθθθ=+=0.69 预报天气好且天气实际也好的概率:111111()(/)(/)()P P x P x P x θθθ⋅==0.3×0.8/0.31=0.77预报天气好而天气坏的概率:212211()(/)(/)()P P x P x P x θθθ⋅==0.7×0.1/0.31=0.23预报天气坏而实际天气好的概率:121122()(/)(/)()P P x P x P x θθθ⋅==0.3×0.2/0.69=0.09预报天气坏且实际天气也坏的概率: 222222()(/)(/)()P P x P x P x θθθ⋅==0.7×0.9/0.69=0.91上述计算可以用表格表示:③ 后验决策:若气象中心预报天气好(x1),则每个方案的最大期望收益值 E(d1/x1)=0.77×5+0.23×(-1)=3.62 E(d2/x1)=0.77×(-0.2)+0.23×(-0.2)=-0.2选择d1即施工的方案,相应在预报x1若气象中心预报天气不好(x2) E(d1/x2)=0.09×5+0.91×(-1)=-0.46 E(d2/x2)=0.09×(-0.2)+0.91×(-0.2)=-0.2选择d2即不施工的方案,相应在预报x2时的最大期望收益值E (X2)=-0.2④ 计算补充信息的价值:得到天气预报的情况下,后验决策的最大期望收益值:1122*()()()()()EMV P x E x P x E x =⋅+⋅后=0.31×3.62+0.69×(-0.2)=0.9842则补充的信息价值为:EMV*(后)- EMV*(先)=0.9842-0.8=0.1842补充信息价值大于信息费(800元),即这种费用是合算的。

如何利用超级计算技术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如何利用超级计算技术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如何利用超级计算技术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天气预报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进行旅行安排、户外活动还是农业生产,准确的天气预报都能为我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然而,由于天气系统的复杂性和瞬息万变的气象条件,预报准确性一直是天气预报领域的挑战。

幸运的是,随着技术的进步,超级计算技术正在为天气预报带来突破,有效地提高了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超级计算技术利用高性能计算机和先进的算法,能够进行大规模的计算和模拟,以提供更准确的天气预报。

传统的天气预报主要依赖气象观测数据和数值模式预报,而这些模型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才能得到预报结果。

超级计算技术能够更快、更精确地进行这些计算,提供更准确的预报结果。

首先,超级计算技术可以通过改进数值模式和算法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数值模式是一种利用物理方程和观测数据来模拟大气系统的技术,通过对大气系统的各个参数进行计算和预测。

超级计算技术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进行更多的计算,从而提高数值模式的分辨率和精度,使其更好地模拟大气系统的行为。

其次,超级计算技术可以提供更多的观测数据来支持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需要大量的观测数据,而传统的观测方法往往受到时间和地理限制。

然而,超级计算技术可以利用先进的传感器和数据收集技术,获取更广泛、更详细的观测数据。

通过在全球范围内收集大量的气象观测数据,并将其输入到数值模式中进行计算,可以准确地描述大气系统的状态,从而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此外,超级计算技术可以通过数据同化技术来进一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数据同化是一种将观测数据和数值模式相结合的技术,用于更新和校正数值模式的初始条件和参数。

超级计算技术能够更快地进行数据同化过程,将大量的观测数据与数值模式相结合,使得预报结果更加准确。

最后,超级计算技术可以提供更长时间范围内的天气预报。

传统的天气预报往往只能提供数天或数周的预报,而对于长时间范围内的预报,如季节性预报,传统方法的准确性较低。

超级计算技术可以通过运行更长时间的数值模式,进行更多次的预报实验,从而提供更长时间范围内的天气预报。

延川县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影响因素与优化措施分析

延川县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影响因素与优化措施分析

延川县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影响因素与优化措施分析摘要:天气预报工作复杂,专业性强。

在人们的日常活动、工农业发展、交通运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受到技术水平和硬件设施、观测环境等因素制约,预报准确度并不高。

本篇文章从延川县天气预报的现状出发,对延川县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相关优化措施。

关键词:天气预报;准确率;影响因素;优化措施引言天气预报是以气象观测数据为依据,根据天气学、动力气象学、统计学等科学手段,对某一时间段的某个地区天气情况进行预测,并将其广泛传播。

在当今时代,气象观测数据资料主要是指气象要素观测数据、天气图、雷达产品、卫星云图等。

通过雷达产品和卫星云图的分析,可以有效地改善天气预报的准确率。

但是,气象的变化是多种多样的,要想全面掌握天气的变化规律,获得精确地短期或长期气象信息,真正做到向全社会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需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进行气象预测。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气象预测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预测精准度也大大提高。

然而,部分地区的气象部门受观测环境、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天气预报的准确度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1.天气预报概述天气预报是根据近期观测到的气象状况,应用大气变化规律,对接下来一段时期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报。

一般情况下,天气预报侧重于天气形势图及卫星云图的分析,并将其与地形、气候特征、相关气象资料等因素相结合,根据时效性的长短,天气预报可分为三大类:长期天气预报(10-15天以上)、中期天气预报(4-9天)和短期天气预报(2-3天), 中央电视台每日播出的天气预报多是短期天气预报。

2.提升天气预报准确率的作用随着全球变暖,极端天气频发,如暴风雨、干旱、洪涝等,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对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加强天气预报准确率,有利于加强气象灾难的防范,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发挥出重要作用[1]。

3.影响延川县天气预报准确率的主要因素3.1观测环境气象预报工作的环境一定要满足特定条件。

未来天气状况是可以什么的

未来天气状况是可以什么的

未来天气状况是可以什么的中国气象报记者徐文彬天气预报为什么不能100%准确?未来的天气预报是什么样的?日前,在全国气象科普系列报告会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为北方交通大学附中等4所中学的学生介绍了大家关心的天气预报的难点以及未来天气预报业务发展的趋势。

天气预报为什么会不准?“首先要说明的是,在过去的25年里,数值天气预报能力有明显提高。

这种提高不仅体现在天气预报准确率的不断提升,在与其他自然科学的预报如地震预报、海洋预报等领域横向比较中也可以看到,天气预报技术进步的速度是最快的。

”丁一汇指出。

世界上自然科学领域的科学家普遍认为,数值天气预报的成功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技术和社会成就之一。

1981年,国际上预报未来7天天气的天气预报只能报准40%。

通过不断改进数值天气预报模式,近年来,7天的预报准确率能达到65%,5天的预报准确率达到80%,3天的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

我国数值天气预报业务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不断改进,目前也接近这个水平。

科学界将准确率超过60%的预报称为“有用的预报”,即可以对外发布的预报。

我国目前天气预报的有效期能够达到5天到7天的水平。

丁认为,虽然天气预报已经达到自然科学预报领域的前沿水平,但要进一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主要有三个难点。

首先,主要的难点是通过不同的方法减少大气中混沌的影响。

现在使用的集合预报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目前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是用数学方法描述大气运动规律,形成方程组,计算结果。

因为大气非常复杂,我们对其运动规律的认识还不够全面。

用数学手段完美地描述大气的运动规律是非常困难的。

其次,初始条件不准确。

在建立天气预报的方程组后,我们需要输入初始条件,通过计算得到答案。

遗憾的是,目前我们对地球系统的观测是不完整的,无法获得预测初始时间的准确初始条件。

由于预测结果对初始条件非常敏感,很难得到一个完美的计算结果。

这个问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逐步解决。

第三,方程组是连续的,但我们的观测站分布是点状的,不连续的。

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要点分析

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要点分析
第12卷第17期 Vol.12 No.17
南方农业 South China Agriculture
2018年6月 Jun. 2018
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要点分析
高 磊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服务中心,乌鲁木齐830000)
摘 要 天气预报在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具有无法取代的作用,农副业收成与天气预报准确率有不可分割的联 系。大风、大雨、雷电、高温、干旱、冰雹和龙卷风等灾害性的气象活动引起的经济损失不计其数,为了增强 我国对防灾减灾、合理安排生产工作的能力,应努力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因此,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就 成为了提高农业产量的关键工作之一。 关键词 天气预报;准确率;农业生产 中图分类号:P456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ki.1673-890x.2018.17.088
在评估主要数值和检验等相关工作中,应加强工作 过程中的数据预测和统计的准确性。在预报算法和工作 章程中,应将预报员日常的工作经验进行规范总结和完 善后纳入预报工作章程,充分利用预报员专业知识和主
(下转第165页)
161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收稿日期:2018-05-16 作者简介:高磊(1990—),男,山东青岛人,本科,助理工程师,从 事预报业务科技开发。E-mail: 1787321700@。
2 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的建议
2.1 提高探测资料应用的综合水平 我国国内现行有关气象探测的数据资料有很多种,
包括从多普雷雷达、卫星传感、闪电定位、自动气象站 观察等收集到的气象勘探资料,通过对从各方面传来的 传感资料进行深入的分析计算,结合现有的天气系统运 算模型和数值预算技术,对气象预测工作中的发生的机 制、系统结构进行研究。通过进一步利用卫星云团、卫 星传感数据,对雷达勘测站传感数据的运用,得到更加 精准的天气结构模型、运作模型,来进一步提高对天气 预报的准确性[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生活好帮手和防灾“发令枪”,有时也会“空报、漏报”
天气预报:准确率追赶期望值(绿色焦点)
本报记者刘毅
《人民日报》(2013年07月27日09 版)
入汛以来,我国多地遭遇强降雨等气象灾害,从中央气象台到各地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备受瞩目。

气象工作者付出巨大努力,天气预报准确率和服务水平在不断提升,但一些地方也发生了预报失准的现象。

例如,北京7月8日气象预报显示,7月9日至10日,北京城区和南部将有大暴雨天气,局地降雨量可能会达到或超过历史同期极值。

结果北京的降雨强度远没有预计的严重。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为什么会出现空报或漏报,应该怎样用好天气预报?记者最近采访了多位专家。

①世界性的难题——
天气预报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从科学上讲不可能完全准确
中国气象局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节目主持人宋英杰,曾经担任过天气预报员。

他说,有很多人一说起天气预报,就有“不靠谱”的印象。

在网上流行一个句式“我再也不相信……”,这个句式当中流行最广泛的句子,一是“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二是“我再也不相信天气预报了”。

对网上调侃天气预报的段子,宋英杰了如指掌:
气象台有10个预报员,领导问明天下不下雨,7个举手认为下雨,3个认为不下雨,于是得出结论“降雨概率70%”;
问:什么时候容易下雨?答:不带伞的时候容易下雨,预报不下雨的时候容易下雨;
老奶奶对小孙子感慨地说:“局部地区”的天气实在是太恶劣了,天气预报天天说那里不是刮风就是下雨,好在我们没有生活在“局部地区”……
如今,天气预报已经成为防灾减灾的“消息树”和“发令枪”、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好帮手。

天气预报靠不靠谱、准不准,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教授张庆红看来,“从科学上讲,天气预报不可能完全准确。

只能不断努力朝更准确的方向走。


专家告诉记者,现代天气预报看似简单,实际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

天气预报是以大气科学理论为依托,以各种气象探测手段为基础,以数值天气预报为核心,依靠预报人员的综合判断分析,最终形成的。

天气预报由大气综合探测、气象资料采集、气象信息加工处理、天气预报制作、气象信息服务等几个系统“接力”产生。

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某些不确定性,不可能每一次的预报结果都与实际一致。

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天气预报只有百余年的历史,以数值预报为代表的现代天气预报方法的建立只有几十年时间。

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现在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②误差为何难免——
制作天气预报,从“原材料”、“加工厂”到“产品检验”都不完美
张庆红、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泽椿等专家表示,制作天气预报相当于一个制作产品的过程。

从“原材料”、“加工厂”到“产品检验”,都是不完美的,都可能产生误差。

首先,作为原材料的观测资料不全,而且会有误差。

大气是没有国界的,各地的天气变化相互关联,制作天气预报需要全球观测资料。

如果把全球每一个经纬度算作一个格点,沿着纬线是360个格点,沿着经线是180个格点,垂直方向大气也是运动的,考虑50层,也就是50个格点。

这样,描述全球大气运动需要格点的数量级为106到107。

但是,现在远远做不到全球这些格点上都有观测。

目前,全球每3小时观测数据为105到106,差了一到两个数量级。

像青藏高原、海洋等区域,观测资料就更少。

这个观测网络对中小尺度的天气系统会有疏漏,就像大网捞小鱼,容易漏掉。

另外,观测数据会有误差,而初始观测的误差会导致后来的天气预报有很大的出入,这就是美国气象学家罗伦兹提出的著名的“蝴蝶效应”。

其次,加工厂不能完全再现真实大气运动,也就是说,数值天气预报模型不能完全模拟大气演变。

阴晴冷暖、雨雪风霜,各种天气产生和变化,都是由大气不断运动造成的。

天气的变化,是地球周围大气运动变化的结果,而大气运动变化,物理上要符合流体力学和热力学定律,这些定律可以用数学的语言,写成数学方程。

人们利用高性能计算机,根据现有的天气状况和已知的初始条件,进行运算以推演天气发展变化,这样的方法叫数值天气预报,这是现代天气预报的核心。

然而,目前任何一套模型都不能完全真实地模拟大气演变,只是近似或接近,必然存在误差。

此外,在求解方程组的时候,要用差分的方法,必然会引起计算的误差。

这些误差决定了加工厂不是一个能够完全再现真实大气运动的加工厂。

最后一个关口是“产品检验”或“后加工”,预报员根据数值天气预报的结果进行修正,而预报员之间的经验及水平会有差异。

数值天气预报模型计算出来的预报结果,不能直接作为预报结论,预报员还要综合运用动力学、天气学、统计学的各种原理和方法,进行解释应用,根据当地情况进行订正。

预报
员的实践经验在复杂天气的预报中起着重要作用。

预报员拿到数值天气预报产品的时候,这个产品显示的可能是方圆100平方公里的平均值,而这一区域内可能有高山、湖泊、农田等,预报员需要考虑不同的地方温度怎么报、雨怎么报,有一个人工分析的后加工过程,不可能是完美的。

张庆红说,总体上看,现在天气预报对大尺度天气系统比小尺度天气系统预报更准。

冬天气旋、雪、夏季台风来的时候,预报比较准;夏季雷暴预报准确率就没有大系统准。

③天有不测风云——
公众和预报员相互沟通、理解、体谅特别重要;大家要养成了解最新天气预报的习惯近年来,我国各级气象台站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逐步提升。

去年24小时暴雨、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分别为23.7%、74.1%和80.1%,均创历史新高;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误差缩小到94公里,第一次降到了100公里以内,预报水平处于世界前列;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86.5%,连续五年高于85%;北京等大城市预报时间分辨率由12小时提高到了6小时。

不过,气象专家们指出,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天气预报准确率、精细化程度、服务水平还有一些差距。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加,小概率事件经常发生,加大了天气预报的难度。

“天有不测风云”,在这样的背景下,公众和预报员的相互沟通、理解、体谅特别重要。

宋英杰认为,尽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大家对天气预报的要求越来越高,但预期值要在一个适当高度上。

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在不断提高,但人们的预期值提高得更快,这中间的不平衡是怨言出现的一个根本原因。

一方面,公众不能苛求预报一定尽善尽美,预测科学达不到那样的水平。

另一方面,当预报对的时候,气象从业人员也不要“吹”。

此外,一些公众存在的误解还有待消除。

例如,夏季,一些地方的公众感觉实际温度比气象台预报的要高,有人怀疑气象台是不是故意压低温度,避免预报高温后工厂要停工放假。

实际上,按照国际统一标准,气象观测和预报的温度,是距地面1.5米的百叶箱中的大气温度。

百叶箱中的温度排除了各种干扰因素,具有代表性、可比性,但可能比人们在大街上、工地上感受到的温度低一些。

专家们还特别强调,大家要养成了解最新天气预报的习惯,尽可能根据最新预报安排好生产生活。

目前,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后的天气预报,已经成为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之一。

不过,大家在头天晚上了解第二天的天气预报后,还要通过网络、手机短信、微博等渠道滚动获取气象信息,随时关注最新的临近预报(0—6小时的天气预报)。

不同的天气系统,其可预报性时效是不同的。

龙卷风、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从生成到结束往往只有几十分钟、几个小时,不可能提前很长时间预报。

目前美国对龙卷风也只能提前十几分钟发出预警。

对这样的天气,只能依靠临近预报来准确预警,使大家规避强烈天气造成的风险。

宋英杰说,看天气预报知道“明天下雨”,但是后面气象台做了哪些更新、更正却不知道,这是不行的。

大家应该养成关注临近预报的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