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FDI技术溢出效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FDI技术溢出效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de42126bd64783e09122b50.png)
FDI技术溢出效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本文对江苏省外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发现,FDI对GDP增长的直接效应显著为正,而技术溢出效应却为负。
我们进一步对影响江苏省外资技术溢出效应的因子进行深度剖析,发现无论是跨国公司(溢出源)、技术溢出途径(渠道)还是内资企业(吸收能力)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阻碍技术溢出效应传播的现象,并共同导致了江苏省FDI技术溢出效应为负。
针对以上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分别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能为江苏省提高利用外资的总体优势和总体效益提供有利借鉴。
[关键词]FDI;技术溢出效应;传播途径1引言及相关文献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新形势下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
江苏作为我国外向型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之一,2012年利用外资达3576亿美元,外资利用规模已连续十年位居全国第一。
然而,我省长期以来引进外资主要流向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溢出效应并不明显。
因而提高我省利用外资不仅仅只看引资规模的大小,更要注重质量和效益。
Blomstrom把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定义为东道国承接跨国公司投资时,引起当地技术或生产力的进步,而跨国公司不能获取全部收益的一种外部效应。
FDI 技术溢出效应主要受以下三方面影响:跨国公司(溢出源)、技术溢出途径(渠道)、东道国企业(吸收能力)。
Wang 和Blomstrom认为跨国企业的进入会加剧国内市场的竞争程度,并与技术溢出之间出现正向的循环效应。
Das研究发现,跨国公司的示范效应以及当地企业的模仿是新产品或新技术的一种典型传播机制同时也是FDI技术溢出效应最显著的传播途径;Lall最先提出技术外溢可以通过企业间的联系来实现,企业间前后联系越紧密,溢出效应越明显,反之则相反。
Borenstein指出了人力资本对于消化、吸收新技术和管理技能的重要性,人力资本与FDI的结合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
Smarzynsks,BK强调了知识产权对于吸引高水平FDI的重要性。
FDI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FDI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835a395be1e650e53ea9908.png)
FDI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自从1978推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来,经济一直保持着两位数增长率,GDP 在2010年达到397831亿元人民币,增长了一百多倍,FDI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技术溢出效应非常显著。
在全面揭示FD1技术溢出效益的机制基础上,构建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为指导,以FDI存量为内生变量的经济增长模型,使用我国1983-2010年经济数据,实证研究FDl的溢出效应以及对我国技术进步起的推动作用。
标签: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技术溢出;我国技术进步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8.0192.1平稳性检验为了避免经济变量中产生“伪回归”现象,必须对上述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
因此,需要采用单位根检验来判定数据的平稳性。
本文通过采用ADF (Aug-mented Dickey-Fuller)法进行单位根检验,滞后阶数由AIC和SC原则确定,对InY、InFDI、InFDI/GDP、InL与InK进行平稳性检验。
检验的结果见表1。
通过上述检验,在5%的显著水平下,InY、InFDI、In(FDI/GDP)、InL与InK在水平值的ADF绝对值都小于5%临界值的绝对值,表明四个变量的水平值都存在单位根,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但是在5%的显著水平下,各变量的一阶差分都平稳,因此,五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I(1)过程,它们之间可能存在某种稳定、长期关系,需要采用协整分析对(6)式中的各经济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分析。
2.2协整检验为了检验InGDP、InFDI、In(FDI/GDP)、InL与InK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需要进行协整检验。
关于协整检验方法主要有Engle和Granger(1987)提出的基于协整回归残差序列进行检验的E-G两步法;Johan-sen(1988)和Juselius (1990)年提出的基于V AR模型的回归系数的检验方法(简称JJ法)。
E-G两步法仅适用于检验两个变量之间的协整關系,JJ法适用于多个变量模型,本文分析采JJ法。
FDI技术溢出效应分析论文
![FDI技术溢出效应分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e8e3558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e2.png)
FDI技术溢出效应分析论文推荐文章网络技术员的主要工作职责热度:防火墙的工作技术分类与基础原理介绍热度:怎么才能有效学习计算机技术热度:加密技术的名词解释定义是什么热度:技术保密管理规定办法全文热度:FDI技术溢出是指由于FDI进入东道国,其带来的技术对当地所起的起到了一定的贡献。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FDI技术溢出分析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FDI技术溢出分析论文篇1:《浅谈FDI技术溢出》【摘要】在利用FDI过程中,外商企业对技术溢出的控制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
外商企业对技术溢出的控制意愿受到其进入东道国动机的影响,“市场寻求型”跨国公司较之“资产寻求型”或“效率寻求型”跨国公司有更强的控制意愿;对技术溢出的控制能力由其进入东道国的时间、投资额、产品处于东道国产业链上的附加值占总附加值的比例等因素决定;对技术溢出的控制方式主要采取灵活进入、技术锁定、模块化、研发活动的低层次以及对工人培训时间的“合理”安排。
【关键词】FDI;技术溢出;技术控制关于由FDI产生的技术溢出现象,无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大多是从国家或产业等宏观角度出发,而很少从微观角度对外商企业的行为进行考察。
本文旨在这方面作一些尝试。
一、问题的提出新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而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技术进步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国内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二是国外企业的技术转移,包括技术转让和技术溢出,其中,获取由FDI产生的技术外溢越来越成为发展中国家促进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
根据Blomstrom(1983)等人的看法,FDI技术溢出指的是:“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实施FDI引起当地技术或生产力的进步而跨国公司无法获取其中全部收益的一种外部效应”。
在相关研究中,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转移、技术转让和技术溢出三个概念经常出现,为了不至于引起理解上的混淆,有必要对它们加以区别。
技术转移可以理解为技术从一个地方转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企业转到另一个企业,至于通过什么方式并不重要。
论FDI的溢出效应及其在我国的实证研究
![论FDI的溢出效应及其在我国的实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39282046c85ec3a87c2c5a8.png)
出引进外商投资可以使一 国的技术水平 、 组织效率提高。这些结论为探究外商直接投资的溢 出效应对东道 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提供了理论基础 。R m r 19 ) o e(90 在其构建的内生增长模型中, 着重强调了技术扩散对于 小 国和广 大发 展 中国家经 济持 续性增 长 的决定 性 作用 。F I 为 技 术扩 散 的 一个 主 要渠 道 , 重要 性 愈 发 D 作 其 显著 。许多学者借用新增长理论的思想和方法论 , F I 就 D 对东道国的影响作了大量实证研究。 Bo so (94 发现东道 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D 的溢 出效应就越 明显。在对墨西哥 的分析中, l t m 19 ) mr FI 他发现 F I D 产生了明显的溢出效应 , 并且外资引进技术水平的高低 , 与当地技术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 , 本地 企 业 的竞 争力 越强 , 会促 使跨 国公 司引进 更 多的 先进 技术 , 生 更大 的溢 出效 应 。Gr Gen a 等 人 选 用 产 i m,rew y
第2 5卷第 2期
21 0 2年 3月
金融教育研究
Re e rh o ia c n d c t n s a c fF n n e a d E u ai o
Vol2 . | 5 No 2 Ma. r 201 2
论 FI D 的溢 出效应及其在我 国的实证研究
李 小全 杨盼盼 ,
对保加利亚、 罗马尼亚和波兰这 3 个典型的转型经济国家的研究表 明, 外资的进入非但没有带来溢 出效应,
收 稿 日期 : 1 0 0 2 2— 1— 8 0
作者简 介 : 李小全 (9 6一) 男 , 15 , 江西南 康入 , 副教 授 , 究方 向为 金 融会 计 学 ; 盼盼 (96一) 女 , 研 杨 18 , 江 西 南 昌人 , 北京 师 范大学 、 国南加 州大 学联合 培养 博 士生 , 究方 向为金 融理论 与实务 。 美 研
FDI对我国汽车业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FDI对我国汽车业技术溢出效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3905a5fa417866fb84a8ee2.png)
FDI对我国汽车业技术溢出效应分析原文作者:李晓钟,胡卉君,沈潇茹内容提要汽车业是我国利用外资较多的一个产业。
长期以来,我国汽车是否获得FDI 技术溢出倍受各方关注。
本文利用1998-20XX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表明,FDI对我国内资汽车业的技术外溢效应不显著;在汽车业的各个子行业中,只有汽车配件行业存在显著的技术溢出效应。
本文从技术差距、吸收能力、开放程度、上下游关联效应等方面详细剖析了汽车配件行业技术溢出较多的原因,并由此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更好地利用外资提供有益的思路。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汽车业汽车配件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业利用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FDI)。
目前,我国汽车工业已进入了高速增长期,20XX到20XX年汽车产量年均增长率高达%,20XX 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万辆和万辆,居世界第一。
汽车业是否从FDI中获得技术溢出倍受各方关注,但迄今尚无统一定论。
[论文]国外学者对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做了大量研究。
Kokko等(1996)对乌拉圭、Flores(20XX)对葡萄牙、Lipsey和Sjoholm(20XX)对印尼、Joze (20XX)对斯洛文尼亚、JonathanE,Haskel(20XX)对英国的实证研究都证实了溢出效应的存在。
但也存在相反的研究结论,例如,Aitken和Harrison(1999)对委内国际经济合作20XX年第3期瑞拉、Barrios&Strobl(20XX)对西班牙、Dr/ffield(20XX)对英国的研究,则又得出了FDI外溢效应不存在的结论。
相比国外的研究,国内研究起步略晚,但关于FDI与汽车工业发展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富。
赵增耀、王喜(20XX)研究表明,汽车业外资的大规模进入,对自主研发的产生了明显的技术溢出作用。
李婉舒(20XX)通过“基础经验模型”及“格兰杰检验”对吉林省汽车业FDI技术外溢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技术溢出的滞后性显著存在,且略明显于当年效果。
对FDI技术溢出效应实证分析的研究
![对FDI技术溢出效应实证分析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618b1a90029bd64783e2cd0.png)
对FDI技术溢出效应实证分析的研究【摘要】fdi常常被认为是资本、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等的组合,它不仅能够给东道国带来充裕的资本还具有技术扩散作用,能够提高东道国长期的经济增长率。
世界银行1993年指出“fdi带来了相当大的利益:技术转移、管理诀窍、出口经验。
许多发展中国家要想更加缩小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更新管理技巧、发展出口,就必须更有效地吸收fdi”[1]。
【关键词】fdi 经济内生性模型溢出效应一、引言目前,我国已经成为fdi第二大流入国,拥有高额外汇储备,并且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人民币升值预期都会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实证研究我国的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不仅对更合理地引进和利用fdi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还直接关系到到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实施。
我国学者从1994年以来对fdi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研究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运用各种理论模型(例如feder模型)将产出的增长率作为因变量,fdi 的存在程度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第二类采用各种理论模型推导出技术进步率作为因变量(例如全要素生产率),fdi的存在程度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但是学者们对fdi的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结论并不一致。
本文通过分析发现上述两种方法在建立理论模型时均未考虑到fdi变量的内生性。
由于fdi技术溢出过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经济现象,宏观经济变量总产出、国内资本存量、外商投资资本存量、劳动投入量和经济结构变动等相关经济因素相互作用,存在错综复杂的多项因果关系。
在实证研究中,采用单方程回归估计fdi技术溢出效应有可能忽视fdi变量是一个内生变量,而在回归方程中,变量的内生性会影响到模型的准确程度。
我国学者对fdi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结论的不一致可能部分地来自于这个缺陷。
由于目前技术进步率指标的计算方法在学术界没有得到统一,为了防止计算方法上的不一致造成结论不一致,本文只针对第一类方法进行实证分析,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证明fdi变量确实具有内生性。
FDI溢出效应、技术缺口与工业发展——基于我国汽车业的实证分析
![FDI溢出效应、技术缺口与工业发展——基于我国汽车业的实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e5b19e1172ded630b1cb6a2.png)
中图分类号 :4 36 F2 . F 0 . ;4 4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2— 7 3 2 1 )3— 0 7—1 10 9 5 (0 0 0 0 2 3
FDI S il v r fe t p l e s Ef c ,Te h l g p a nd ti lDe eo m e : o c no o y Ga nd I usr a v l p nt
Ab t a t B s d o h DIe tr rs s e u e t e p n ld t r m 0 4 t 0 5 t x mi e t e F Is i o e e e t sr c : a e n t e F ne p ie ,w s a e a afo 2 0 o2 0 o e a n D pl v m f cs h h l
FI D 企业的确对 中国汽 车产业产 生正的溢 出效应 , 当然进入 中 国汽 车产 业的 F I 不是 理想 的, D也 其具 有挤 出效
应 的 一 面 。 同 时 。D 企 业 的 溢 出效应 与技 术 缺 口有 较 大 的 关 系。 D 企 业 对 技 术 缺 口较 大 的 改 装 制 造 业 的 溢 FI FI
An Ana y i s d o i e e Au o l ss Ba e n Ch n s t mob l nd t y i I us r e
Z HAO o— q n Gu — i g (ntu Q a tav o m c u nn U i  ̄t i ne n cnmi , u mn 5 2 1 C i ) Istt ie u ni te n i,Yna n e i o n c dE oo c K n i 6 0 1 , hn ti E o c v y fF a a s g a
FDI对我国汽车产业内资企业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FDI对我国汽车产业内资企业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5b7d6037cd184254b3535a8.png)
业的技 术溢 出效应 。实证 分析 结果表明 : 我 国汽车产业 内资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外企总资产 、 市场 竞争度之 间存在长期稳 定 的均衡 关 系, F DI 的进入对我国汽 车产业 内资企业产生 了正的技 术溢出效应 , 提升 了内资汽车企业的劳动生产率。F DI 通 过技术示范和市场竞争等途径 对我 国汽车产 业内资企业产生影响 , 但 竞争效应并不显著。在 以上 实证 分析的基础上 , 提出
F D I 对我国汽车产业内资企业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郑 永备
( 福建 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 福建 福州 , 3 5 0 0 0 7 )
[ 摘
要] 以V A R模 型为基础 , 运用我 国汽车产业 1 9 9 2 —2 o 1 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 , 探讨了F DI 对我国汽车产业 内资企
p o s i t i v e . FDI h a v e p r o mo t e d t h e l a b o r p r o d u e t i v i t y o f C h i n e s e d o me s l i e - f u n d e d a n t o i n d u s t r y . F DI g e n e r a t e s a p o s i t i v e t e c h n o l o g y s p i l l o v e r e f e c t ma i n l y b y me a n s o f t e c h n o l o y g d e mo n s t r a t i o n a n d ma r k e t c o mp e t i t i o n , h o we v e r , t h e c o mp e t i t i v e s p i l l o v e r e f f e c t i s n o t s i g n i i f c  ̄ t . On t h e b a s i s o f t h e a b o v e e mp i r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 t h e r e l e v a n t p o l i c y i s p u t f o r wa r d.
FDI对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溢出效应实证分析(一)
![FDI对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溢出效应实证分析(一)](https://img.taocdn.com/s3/m/01bc4225de80d4d8d05a4f11.png)
FDI对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溢出效应实证分析(一)摘要:基于金融危机波及全球而使经济收缩、FDI在世界范围内持续下降的经济背景,实证分析FDI对国际收支平衡中的经常性项目和资本项目,论证FDI对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FDI;经济性项目;资本项目一、相关文献回顾外商直接投资(FDI)理论最早是由海默于1960年在《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中提出的。
后来,随着FDI在国际间的流动加强,理论上对该问题的研究也逐步深入。
早在20世纪60年代,McDougall(1960)在分析FDI的一般福利效应时就提出了技术溢出。
Gooden(1960)在考察了FDI对关税、产业模式的影响时,也多次提及溢出效应。
以Romer(1986)和Lucas(1988)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由知识资本或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溢出所引起的内生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并认为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贸易可以加速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
何洁、许罗丹(1999)借鉴Feder(1982)模型,实证得出“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我国内资工业企业的技术外溢作用就提高2.3个百分点”的结论。
林吉双、杨继军(2006)通过对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后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互动、产业关联和人力资本流动的分析,从理论上研究了FDI技术溢出的内在机制和路径。
李晓钟、张小蒂(2008)利用我国2002~2006年29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FDI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指出FDI对区域一般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但对区域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仍然存在某种“替代”甚至是“挤出”的负面影响。
无论国内外的研究大多都偏向于集中在FDI对产出技术溢出的分析,也就是利用或是改进C-D生产函数,把外国直接投资FDI作为单独的内生变量,进而通过回归分析来实证FDI对技术的溢出效应。
FDI对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基于不同技术水平行业的实证分析
![FDI对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基于不同技术水平行业的实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aace8db33d4b14e85246828.png)
姚 洋 等 (0 1 2 0 )认 为 ,F I 要通 过 人力 资 源等 起 D主 作用 ,对 技术进 步 的作用 不大 。张 宇 (0 7 2 0 )通 过 数 据包 络 分 析 (D )估 算 了我 国近几 年 的全要 素 EA
国经 济增 长 的基 础上 ,得 出 F I 我 国的全 要 素生 D对 产 率 有 正 的影 响 。何 洁 等 (99 19 )借 鉴 Fd r ee 模
亿美元 ,比2 1 年增长 了9 。根据联合 国贸发会 00 % 议资料 ,在未来几年 ,中国仍是 F I D 的首选地 。目 前 ,中国正处 于转 型升级 的关 键 阶段 ,正确 使用外
国 内学者 对 F I D 的技 术 溢 出效应 大多 数 都是 沿 用 国外 的思 路 。沈坤 荣 (9 9 1 9 )在 研 究 F I D 促进 我
在 经 济 全 球 化 形 势 下 ,外 商 直 接 投 资 (D ) F I
作为资本在国际流动的主要方式 ,对东道 国的经济
产 生 了重 大影 响 ,F I D 已成 为东 道 国经 济发 展 不可 或缺 的部 分 。 自改革 开放 以来 ,中国成为 世界 企业 投 资 的主 要 国家 之一 ,吸 引外 商 投资 额 不 断增 长 。 2 0 年 ,中 国 首次 超 过 美 国成 为 全 球 吸 引外 商直 03 接 投 资 最 多 的 国 家 。 2 1 年 ,我 国 的 F I l5 01 D 为 10
【 键 词 】外商直接投资 ;制造 业;全要素生产率 ; 术溢出 关 技 【 简介 l王琼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 学院硕士研 究生,研 究方 向:国际贸易学。 作者
FDI对我国企业技术溢出效应的案例剖析
![FDI对我国企业技术溢出效应的案例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917520e005087632311212f5.png)
FDI对我国企业技术溢出效应的案例剖析摘要:FDI的进入会对一国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产生影响。
本文通过一系列案例分析,总结了国内企业在吸纳FDI技术溢出效应方面的成功经验,由此揭示了FDI技术溢出效应是怎样从外资企业流向东道国企业的。
根据案例研究的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吸纳FDI技术溢出效应提供有益思路。
下载论文网/3/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自主研发本文为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基金项目名称:FDI对苏粤两省本土工业技术溢出效应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CX09S_002R▲▲一、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会引致对东道国的技术外溢。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受技术进步内生增长理论的影响,国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Caves,1974; Aitken and Harrison,1999;等)。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引进FDI的规模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FDI对我国经济的技术溢出效应问题。
相对于国外来说,国内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随着我国吸收利用FDI的数量和规模呈现高速增长趋势,该领域的研究逐渐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
近年来,国内关于FDI溢出效应的研究大量出现,学者们或通过理论分析(杜兰英、周静,2002;杜健、顾华,2007;等),或从实证角度建立计量模型,对FDI溢出效应的存在性(沈坤荣,1999;包群、赖明勇,2002;等)、FDI 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人员流动,如姚洋、章奇,2001;东道国企业吸纳水平,如李晓钟、张小蒂,2004;内外资企业间的技术差距,如赖明勇等,2005;行业特征,如陈涛涛、陈娇,2006;等)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讨论。
与理论分析与计量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相比,国内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案例研究较少。
现有的案例研究大多以“地区”或“地区+行业”的视角,对溢出效应机理或渠道进行探讨。
我国制造行业FDI溢出效应实证分析及其启示
![我国制造行业FDI溢出效应实证分析及其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1dcb761210a6f524ccbf852e.png)
_ 管理 学
我国制造行业 F I 出效应 D 溢
实证分 析及 其启示
吴 晓 波 ,范志 刚 ,孔 俊
( 浙江大学 管理学 院,浙江 杭州 3 0 5 ) 10 8 摘 要 :本文选用 19 .0 5年行业层面板数据 ,考察 了 F 对 中国制造业 的行业 内与行业间溢 出情况 , 992 0 DI 验证 了中国制造业 中 F I溢 出效应 。通过研究发现 ,我 国制造业 总体上行业 内的溢 出效应并不显著,而行业 间的 D 溢 出效应则 比较 明显 ,对 F I后 向溢 出效应 的进一步检验表 明,处于产业链上游的行业后 向溢出效应普遍存在 。 D 在统计结果 的分析基础上 ,本文对我国 F I D 政策提出若干建议 。 关键词 :制造行业 ;外来直接投资;溢出效应 中图分类号: 4 64 F 2.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编号 : 0 84 2 (0 80 .0 18 10 .7 X 2 0 )60 1. 收稿 日期 :2 0 92 o 80 .O 基金项 目:国家 自然科 学基 金资助项 目 ( 0 7 o 2 ;教育部博 士点专项基金 ( 0 6 3 5 5 ) 7539 ) 20 0 30 8 作者简介 :吴 晓波 ( 9 O ) 16 一 ,男,浙江杭州人 ,浙江大 学管理 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 向为技术创
新与企业战略。 范志刚 ( 9 l ) 1 8一 ,男,江西乐平人 ,浙江大学管理学 院博士生 ,研究方 向:技术创 新与管理 。 孔 俊 (93 ) 1 8一 ,男,浙江杭州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 向:技术创新与企业战略。
一
、
引 言
我国 自改革开放以来, 吸收 F I D 的数量增长迅速 ,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 F I D 流入 国。 流入我国 的 F 主 要指 向制造 业 部 门,且呈现 出上升 的趋 势 。近年 来 ,制造 业 F DI DI占全部 F 流入 量 的 比重 一 DI 直在七成左右。中国拥有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 国公司出于节省人工成本的考虑,将部分劳动密 跨 集型 的 生产程 序迁 移到 我 国。同时 ,对 跨 国公司政 策上 的优惠 ,也 使大 量 F 流入 制造 业部 门 。制造业 DI 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制造业不但对 G P贡献最大,也是解决社会 问题如就业的产业 。作 D 为 国家 的基础 产业 ,制 造业 对其 他产业 的发展起 到 了极 其重 要 的支撑 作用 。我 国企业 应 如何趋 其利 、避 其弊,更好地从 F I D 中获得溢出效应,以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避免外资进入危及到国家的经 济 安全 ,是急 需思考 和 研究 的 问题 。 从历史角度来看 ,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纷纷制订各种 “ 一揽子”的激励政策,鼓励跨国公司 前来 投 资 。那 么 ,是什 么动机 驱 使各 国政府 如此 热 衷于 吸 引 F I ?一般认 为 ,除 了希 望增 加本 国资本 D 呢 存量 、提 高投 资质 量 以及 缓解 就业 压力 之外 ,这 些政 策性 干预 的主 要 依据便 是 F I的技术溢 出效应 ,即 D F I能够通过正外部性来提高当地企业的生产率 。 D 虽然这种信念确有其理论上的合理性, 但有关的经验 证据却不容乐观 :至少就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 国家而言,迄今微观层面 的研究基本上未能发现 F I D 行业 内正溢出的证据 。 针对实证结果与理论预期不符的现象,国外学者提 出过各种不同的解释 。有观点认为,以往的研究 是在 一个 错误 的地 方寻 找 F 溢 出【。从逻 辑 上说 ,F I 出机制 更 有可 能是在 行业 间运行 ,而 非 以前 DI 2 】 D 溢 所预期的行业 内。因此,F I D 在行业间的前、后 向联系效应更有理由成为研究者关注的 目 标。本文选用 行业层面板数据, 考察了 F I D 对中国制造业的行业 内与行业间溢出情况, 验证中国制造业 中 F I D 溢出效
对华投资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对华投资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cdddf15a8114431b90dd8e4.png)
对华投资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摘要]利用我国1991~2005年的样本数据,对不同来源的FDI和国内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相比其他类型的FDI和国内投资,华资FDI对国内技术进步有明显的正技术溢出效应。
把华资FDI细分成港澳、台湾和东南亚这三种类型,通过进一步的实证分析,得到不同的技术溢出效应。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华资FDI;技术外溢效应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商直接投资(FDI)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外商直接投资(FDI)作为技术国际化载体的作用日渐受到重视,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始意识到FDI的技术溢出已经成为他们分享世界技术进步成果、追赶发达国家的重要途径,各国政府都试图通过引进FDI来带动本国的技术进步,缩小与技术先进国的差距。
本文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港澳台及东南亚的华人华侨在中国大陆投资(本文将其定义为华资FDI)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研究,测算它们与我国技术进步的关联程度。
一、关于FDI技术溢出的文献综述国际生产资本作为一种稀缺资源, 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激烈竞争, 政策制定者常常借助于种类繁多的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流入本国。
FDI技术溢出效应是支持东道国政府制定优惠外资政策的理论根据之一。
Blomstr?m (1998) 将FDI 技术溢出效应定义为,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实施FDI引起当地技术或生产力的进步。
MacDougall(1960)在分析FDI的一般福利效应时, 第一次把技术溢出效应视为FDI的一个重要现象。
此后, FDI技术溢出效应在理论上得到学者们普遍的认同,但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却莫衷一是。
支持FDI存在正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主要有Caves (1974)、Globerman(1979)、Blomstr?m&Persson (1983)、Blomstr?m(1986)、Kokko(1994, 1996) 、Liu (2000)和Girma&Wakelin(2001)等,他们使用的数据多为行业横截面或面板数据,研究对象涉及加拿大、澳大利亚、墨西哥、英国等国家。
中国高技术产业FDI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
![中国高技术产业FDI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79c00e1172ded630b1cb663.png)
成和据可得,别 资 果数的获性分轰 外企 采 喜 用
差 出 夕 ’鼍 高 术 行 率 为 本 入 , 劳 投 。 文 数) 内 行 司 出 技 :卜 琶 溢 溢资 业 业 , 资 投 ,为 动 入 本 在 J
王猛 、 亚平和J v r k 杨 a oi 等人研究基础 上 , c
固定效 应模 型估 计 结果
利 用 其 投 资 带 来 的 技 术 溢 出 ,从 而 促 进 我
国高技术产业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 面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利用 F I D 技术溢
出 的 困境 ,为 了提 高 溢 出效 应 的接 收 频 度
与强度 ,鼓励技术溢 出的正面效果 ,本文
应 以加 快 核心 技 术 自主 创 新 ,缩 小 与 国 外
和 B 系数 为 负但 P 也 较 大 , 以认 为 存 D 值 可 在 行 业 内 正 溢 出和 行 业 问 的 负溢 出 ,但 同 样不 显 著 。从 调 整 的 、D. . 来 看 ,模 w值 型拟合度 较高 , 由于 P 均不显著 , 析 但 值 分
2 王 苍 峰 . F 、 行 业 间 联 系与 溢 出 . DI 效 应—— 基 于我 国制 造 业行 业 面 板数 据
() 6
B 变量定义 为该行 业供应 到下游行 D
与 间 关 变 , 更 效 握 出 析 , 较 用 方 : 时 相 的 量 能 有 把 溢 中 比 常 的 : :
定本入 资投
: <
1 0 商2 1 年 1 期 商 00 7
表2
HL D、B 变 量 的 系数 为正 ,但 P值 较 、F D
Ad bo t N ot ng Do Dom e tc Fim s o a u hi ? s i r
FDI溢出效应与我国经济制度关系的实证分析
![FDI溢出效应与我国经济制度关系的实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568157801f69e314332947c.png)
企 业对 F I 需求 。 D的 本 文 认 为 我 国 的 F I 出 效 应 很 大 程 度 上 取 决 于 我 国 D溢
效应 , 未 包括 纵 向溢 出效 应 , 并 因此 式 ( ) 的 应 表示 为 2中
K ,,且KF K+ 砌, D 除工 业外 其 它行 业 中外 资企 业 的 = FK K, 为
资 本 数 量 。对 式 ( ) ( ) 行 微 分 可 得 : 1 、2 进
AF F xS e F = z, L + z KF
A H x L + x K日 H △ = ) + × + F H= L S Ⅳ 巩 3 + × K 吼 ( 日 △ △ H ×
为 ,DI 量 流 人 我 国 是 其 经 济 存 在 某 些 本 质 弱 点 的 表 现 。 F 大
我 国企业 的政 治性 主从 次序 , 国金 融 资源 和更 广 泛 的经 我 济资 源被分 配 给最 无效 率 的企业— — 国有 企 业 , 没有 将 而 这部 分资 源分 配 给最有 效率 的企 业 , 即私有 企 业 。政治 性 主从 次序使 私人 企业 遭受 了严 重 的信用 约 束 , 加 了私 人 增
了F I 技 术 溢 出 效 应 的 国 别 差 异 和 动 态 变 化 呢 ? D的
这 里 的y表示 各 地 区 的 l 业 总 产 量 . 表 示 外 资工 业 丁 , 部 门的产 量 , 日表示 内资工业 部 门 的产量 , 别表 示外 , 分 和 资部 门和 内资部 门 的生产 函数 。 FⅡJ 币 , 分别 表示 外 资和 内 资部 门使 用 的劳 动力 数量 , 和 分 别表 示外 资 和 内资部 K, 门使 用 的资本 数量 。
中国高技术产业FDI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
![中国高技术产业FDI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5fa0c01f12d2af90242e611.png)
中国高技术产业FDI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内容摘要:借助矩阵计算,本文运用1995-2006年中国高技术产业5个行业、12年、6个变量、360个面板数据,采用经验分析方法分别测定FDI行业内和行业间技术溢出,并对水平溢出变量HL两种情况分别用固定效应模型回归以使结果更加稳健。
结果表明:FDI中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溢出无论是行业内还是行业间并不明显。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高技术行业内溢出行业间溢出FDI发挥了资金效应、社会效应和技术效应。
一般认为,FDI除了能增加本国资本存量、提高投资质量和缓解就业压力外,还能给东道国带来技术溢出。
这种预期从表面上看的确符合实际,也存在理论的合理性。
然而,部分实证结果却令人失望:截至2003年,在发展中国家与转型经济国家进行的微观面板研究,基本上未能发现FDI的生产率正溢出效应。
国内外对FDI技术溢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行业内和行业间两方面。
通过对FDI的技术溢出文献的简要考察,发现:国内外较多从企业或大行业但较少落实到产业层面作为溢出主体进行分析;研究对象大部分是工业制造业部门,而对某个产业集群特别是专门的产业内研究涉及较少;研究方法中采用行业横截面数据较多得出正效应的结论,而采用面板数据作回归分析大多是否定的答案。
然而,使用面板数据可以关注一段较长时间内东道国企业生产力水平的变化并能控制与时间相关的变量,能更有效把握溢出效应是否实际发生。
因此,本研究把中国高技术产业作为一个研究主体,采用行业面板数据,从行业内、行业间的角度分析产业内层面的FDI技术溢出。
研究方法(一)模型国内外学者研究FDI技术溢出效应大多建立在扩展生产函数模型的基础上。
Cobb-Douglas生产函数为:Y=ALαKβ (1)其中Y表示产出,A表示全要素生产率,K为资本投入,L为劳动投入。
本文在王猛、杨亚平和Javorick等人研究基础上,假定将技术进步视为由常数项A所表示的残值来度量全要素生产率(TEP),FDI在行业内和行业间带来技术溢出即生产函数的全要素A由水平溢出HL、前向溢出FD和后向溢出BD等变量决定,并受其它不可观测的行业和时间效应η影响,定义如下方程式:lnA=lnTEP=α1HL+α2FD+α3BD+η+α+ε (2)把(2)式代入(1)式,则对C-D生产函数的对数形式变换得到:lnALαKβ=αlnL+βlnK+lnA=β0+β1lnK+β2lnL+β3HL+β4FD+β5BD+η+μ (3)因此,本文的基本模型为:lnV Ait=β0+β1lnKit+β2lnLit+β3HLit+β4FDit+β5BDit+ηit+μit (4)式中,下标i表示某个行业,小标t表示时间年份,ηit为一个常数,是行业和时间对公共截距项的偏离,μit为残差项。
应用文-我国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应用文-我国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18ff6bbda38376bae1fae63.png)
我国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FDI技术溢出是学意义上的一种外部效应,是指由于FDI进入东道国,其带来的技术对当地的生产率增长、经济增长、劳动力技术水平提高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贡献,而FDI投入方却无法因带这些贡献而得到相应回报的现象。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最早的技术溢出是由MacDougall(1960)在分析FDI的一般福利效应时提出的。
Cooden(1960)和Caves(1971)分别考察了FDI对最佳关税、产业模式和福利的影响,多次提及溢出效应。
Blomstrom(1998)将国际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定义为,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实施FDI 引起当地技术或生产力的进步,而跨国公司无法获取其中的全部收益的一种理论。
Caves(1974)分别检验了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FDI技术溢出效应。
他发现在加拿大制造业中,当地企业的利润率与行业内的外资份额正相关,而在澳大利亚制造业中劳动生产率与行业内的外资份额也呈现正相关。
Blomstrom和Perssom(1983)选用墨西哥1970年的行业横截面数据,将劳动生产率作为技术水平的评价指标,同时选用行业资本密集度以及劳动力绩效作为影响特征变量,实证得出了存在正技术溢出效应。
Blomstrom和Wollf(1989)选用墨西哥1965年~1984年的行业时间序列数据,检验了某些特定产业内外资的进入对当地企业生产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当地企业的生产力水平与跨国公司子公司的生产力水平存在趋同现象,同时当地企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速度与行业内的外资份额呈正相关关系,从而也得出了存在正溢出效应的结李平(1999)对中国各部门内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溢出效应作了比较全面的研究,重点研究了产业自身的产品内含型技术和资本内含型技术对其他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在选取的12个制造业产业中,他发现绝大多数产业之间均存在着一定的资本内含型技术溢出效应。
姚洋(1998)利用第三此全国工业普查的资料,发现行业中如果外国三资企业数量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行业的技术效率就会提高1.1个百分点。
FDI技术溢出效应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中西部地区的比较
![FDI技术溢出效应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中西部地区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0a9ccb3bb90d6c85ec3ac69d.png)
业如果 是具 有 绝对 竞 争 优 势 的行 业 , 内企 业 很 国
难与之抗 衡 。没 有 竞 争 对 手 , 内外 资 企业 缺 乏 联 系 , 而会制约跨 国公 司 的技 术外溢 效应 。 从 ( ) 道 国的开 放 度 。东 道 国对 外 开放 程 度 4东 可 以对外 商直 接投资 溢 出效 应产 生重 要 影 响。 理 论上 , 道 国对外 开 放 程 度 的提 高使 得 当地 企 业 东
的数 量 。
[ 关键词】F I D ;技术溢 出效应; ae D t 模型 Pnl aa
[ 中图分类号]F 3 . 8 16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7 — 96 2 1 )6— o 4 7 6 2 5 5 (0 0 0 0 o —0
一
、
国 内外 研 究现 状
的技术差距 与其 溢 出效应 之 间 是 负相 关 的关 系 ,
的潜力 就 越 大 , 出效 应 也 就 越 大 。另 一 方 面 , 溢 Lpn和 Brhn 却认 为 , 国公 司与 国内企业 aa ada 跨
[ 收稿 日期 】 0 0— 9— 7 2 1 0 2
总体来说 , 国内缺乏对 F I D 技术溢 出效应影
响因素综合、 系统的实证研究 , 本文将从吸收能力
FI D 的技 术溢 出效 应是 指外商 直接 投资 中所 包 含 的知识 、 术 和管 理 经验 等 在 非 自愿 的情 况 技
下, 通过各种渠 道扩散 到东道 国, 进 当地技术 水 促
平的提高和生产率的增长 , 投资主体无法获取全 部 收益 的无意识 的 技术 扩散效 应 。 自 Cvs…研 ae
so t m和 Pro ; r es sm 也有的认为无溢效应或存在 负 效应 , H d a 如 a dd与 H r sn【 、 i e a i 3 At n与 H i. ro 】 k ai T
FDI对中国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
![FDI对中国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3ec62113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6a.png)
FDI对中国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外国直接投资(FDI)在全球范围内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其经济的快速增长。
然而,除了经济增长之外,人们越来越关注FDI对中国创新能力的影响。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FDI对中国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以期为政策制定者和研究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
具体来说,本文将首先回顾相关理论和文献,梳理FDI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及其溢出机制。
然后,利用中国的相关数据,通过实证分析方法,探究FDI对中国创新能力的实际影响。
本文还将考虑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技术水平的差异,以更全面地了解FDI溢出效应的特点和规律。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深入了解FDI对中国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揭示其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本文也期望为推动中国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为全球范围内关于FDI与创新关系的研究做出贡献。
二、文献综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外国直接投资(FDI)已经成为促进各国经济增长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
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FDI 不仅是资本引入的重要途径,更是技术转移和知识溢出的重要渠道。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吸引FDI的规模和速度在全球范围内都引人注目。
因此,研究FDI对中国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于FDI对东道国创新能力的影响,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FDI对东道国技术进步的直接影响上,如Caves(1974)提出的“技术溢出”假说认为,FDI的流入会促进东道国的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
随后,Kokko(1992)进一步将技术溢出分为竞争效应、示范效应、联系效应和培训效应四种类型,并指出这些效应是FDI促进东道国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然而,也有学者对FDI的溢出效应持怀疑态度。
中国服务业吸引FDI溢出效应分析
![中国服务业吸引FDI溢出效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c270d3983c4bb4cf7ecd191.png)
63
5
国际经贸探索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RESEARCH
特点, 对服务业国际转移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进 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对当前国内服务业迎接服 务 业 国 际 转 移 的 优 劣 势 进 行 过 归 纳 。 戴 枫 通 〔15〕 过 对 协 议 利 用 FDI 和 服 务 业 发 展 的 协 整 检 验 和 因 果 检验, 得出 FDI 是 促 进 中 国 服 务 业 发 展 因 素 之 一 。 殷 凤 指 〔16〕 出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服 务 业 发 展 水 平 、开 放 程度、劳动力供给等是影响服务业利用外资的主 要因素。
表 1: 2003 ̄2005 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占 全 国 固 定 资 产 投 资 比 重(%)
服务业 批零 交运 金融 总体 餐饮业 通讯业 保险业
房地 产业
2003 87.98 85.76 90.14 95.57 84.49
3004 89.21 87.76 92.75 95.67 87.22
2005 89.60 89.26 92.16 96.44 87.66
GDP = f(FDI, DK, L) = A×FDIα×DKβ×LYγ (1) 为避免变量计量单位差异而引发异方差和伪 回归现象, 对(1)式取对数得: LnGDP= C +αLnFDI+βLnDK+γLnL+ε (2) 其 中 , C 为 截 距 项 , α、β、γ分 是 FDI、DK、L 的 弹 性 系 数 , ε是 误 差 项 。 若 α为 正 , 表 示 FDI 存 在 正溢出, 反之则为负溢出。借鉴已有研究方法( 沈 坤 荣 〔20〕、武 剑 〔21〕、张 建 华 等 〔22〕), 各 变 量 取 值 如 下(为 避免样本区间汇率变动影响, 特用当年平均汇率将 GDP 和固定资产投资换算成美元): 1. GDP表示服务业总体及分行业国内生产总值 (亿美元)。 2. 国内投资 DK 采用服务业及分行业全社会固 定资产投资总额(亿美元)减对应实际利用外商直接 投资额(亿美元)加以计算。但因仅有 2003 ̄2005 年 全国分行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故考虑到服 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绝大部分都发生在城镇(表 1), 即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情况能大致反映全国固定资产 投 资 情 况 , 因 此 , 笔 者 特 用 1997 ̄2005 年 城 镇 分 行 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替代全国分行业全社会 固定资产总额来计算服务业总体及分行业固定资 产投资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FDI技术溢出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一种外部效应是指由于FDI 进入东道国其带来的技术对当地的生产率增长、经济增长、劳动力技术水平提高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贡献而FDI投入方却无法因带这些贡献而得到相应回报的现象。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最早的技术溢出是由MacDougall(1960)在分析FDI的一般福利效应时提出的。
Cooden(1960)和Caves(1971)分别考察了FDI对最佳关税、产业模式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多次提及溢出效应。
Blomstrom(1998)将国际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定义为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实施FDI引起当地技术或生产力的进步而跨国公司无法获取其中的全部收益的一种理论。
Caves(1974)分别检验了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FDI技术溢出效应。
他发现在加拿大制造业中,当地企业的利润率与行业内的外资份额正相关,而在澳大利亚制造业中劳动生产率与行业内的外资份额也呈现正相关。
Blomstrom和Perssom(1983)选用墨西哥1970年的行业横截面数据,将劳动生产率作为技术水平的评价指标,同时选用行业资本密集度以及劳动力绩效作为影响特征变量,实证得出了存在正技术溢出效应。
Blomstrom和Wollf(1989)选用墨西哥1965年~1984年的行业时间序列数据,检验了某些特定产业内外资的进入对当地企业生产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当地企业的生产力水平与跨国公司子公司的生产力水平存在趋同现象,同时当地企业生产力水平
提高的速度与行业内的外资份额呈正相关关系,从而也得出了存在正溢出效应的结论。
李平(1999)对中国各部门内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溢出效应作了比较全面的研究,重点研究了产业自身的产品内含型技术和资本内含型技术对其他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在选取的12个制造业产业中,他发现绝大多数产业之间均存在着一定的资本内含型技术溢出效应。
姚洋(1998)利用第三此全国工业普查的资料发现行业中如果外国三资企业数量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行业的技术效率就会提高1.1个百分点。
秦晓钟、胡志宝(1998)采用生产函数模型,利用1995年工业普查数据,对含采掘业、电力煤气等39个行业进行了检验,得出FDI的行业内溢出效应明显存在的结论。
何洁、许罗丹(1999)借鉴Feder (1982)模型实证得出“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我国内资工业企业的技术外溢作用就提高2.3个百分点”的结论。
沈坤荣(1999)利用各省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量与各省的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横截面的相关分析得出FDI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增加一个单位可以带来0.37个单位的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
陈涛涛(20__)利用我国制造业84个四位码行业的数据实证发现当内外资能力差距较小时有助于溢出效应的产生。
以上文献均侧重于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性和其效应方向的研究而忽略了对影响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具体因素的作用的分析。
实际上FDI的进入东道国并不是主动产生技术溢出效应的而是需要与一定的东道国具体因素相结合本文将就几个重要的影响
因素对进入我国的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找到促进技术溢出效应的关键因素。
二、模型及数据的选取
1.研究模型。
借鉴Feder(1982)的研究思路将整个经济分为外资部门和内资部门每个部门的生产过程用一个生产函数表示(1)。
lnYd=c0+c1lnKd+c2lnLd+c3lnKf+u(1)其中Yd表示内资工业部门总产出;Kd表示内资工业部门的资本投入;Ld表示内资工业部门的劳动力投入;Kf表示三资企业的资本投入;u为残差。
C1、c2分别表示内资企业资本与劳动的边际产出弹性c3表示三资企业的资本积累对内资企业的边际产出弹性它的正负与大小反映了外商投资企业溢出效应的方向和力度。
为考察人力资本、制度变量和R D投入对技术溢出的影响在模型(1)的基础上引入3个变量其中H表示某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GY代表制度变量表示某地区的制度环境RD表示某地区人均R D投入由此建立模型(2)如下: lnYd=c0+c1lnKd+c2lnLd+c3lnKf+c4ln(Kf_H)
+c5ln(Kf_GY)+α5ln(Kf_RD)+u (2) 2.数据描述。
本文计量所采用的数据是根据2000年~20__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部”网上数据整理得来的。
利用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不包括西藏在内的地区数据。
具体数据的选取上资本投入选取各地区资产总计表示;劳动力投入采用各地区工业增加值与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比值所表示的平均从业人数来表示;内资企业的产出、资本投入以及劳动力投入是通过各地区工业行业内“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与各地区
工业行业内“三资企业”相对应的指标相减得出的;人力资本采用各地区高校在校生人数与该地区年底总人数的比值来表示;制度变量采用各地区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出与各地区工业行业总产出的比值表示;人均R D投入用各地区年R D投入与该地区年底总人数的比值表示。
三、实证检验 1. 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基本模型检验。
表1中①是对基本模型(1)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999年~20__年工业部门中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为正并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的t检验。
从总体上看外资投资企业的资产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带动行业中内资企业的产出增加0.33个百分点。
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资企业存在正向的技术溢出效应。
Kd的系数为正也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的t检验表明内资企业的资本投入对行业经济的增长起正向作用。
但是Ld的系数不显著说明国内企业劳动力投入的水平相对较低对行业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