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空间分布结构
人文地理的城市社会空间分层结构
人文地理的城市社会空间分层结构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空间分层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文地理学旨在探讨城市社会空间的形成、演变和影响因素,分析城市内不同社会群体的分布和互动关系。
本文将从城市社会空间的分层结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城市社会空间的分层结构城市社会空间的分层结构是指城市内不同社会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和组织形式。
这种分层结构既包括垂直分层,即不同社会阶层在城市中的居住区域分布差异,也包括水平分层,即不同社会群体在城市中的空间分布差异。
城市社会空间的分层结构是城市内社会差异和社会不平等的空间表现。
在垂直分层方面,城市内不同社会阶层的居住区域往往呈现出明显的分布差异。
富裕阶层往往聚集在城市的中心商业区或高档住宅区,享受着便利的交通、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
而较低收入的社会群体则被迫居住在城市的边缘地区或贫民窟,面临着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
这种垂直分层不仅体现了社会经济差异,也反映了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不公平性。
在水平分层方面,城市内不同社会群体的空间分布也呈现出差异。
不同职业群体往往在城市中形成了职业区域,如金融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这些职业区域不仅反映了城市经济结构的特点,也影响了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
此外,不同族群、文化群体也会在城市中形成自己的聚集区,形成了多元文化的城市社会空间。
二、城市社会空间分层结构的形成机制城市社会空间分层结构的形成机制是多方面的,既与城市的历史、经济、政治等因素有关,也与社会群体的选择和互动有关。
首先,城市社会空间分层结构与城市的历史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城市的历史发展决定了城市内不同社会群体的分布格局。
例如,一些历史悠久的城市往往有明显的城市中心和老城区,而新兴城市则更加分散和扩展。
同时,城市的经济发展也会影响社会空间分层结构。
经济发达的城市往往吸引更多的高收入人群,形成了明显的贫富差距。
其次,城市社会空间分层结构也与社会群体的选择和互动有关。
2.2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形态
内部
外部
一、城市空间形态与景观特色 (一)城市空间形态
(二)城市景观特色
二、城市分布的主要特点
一、城市空间形态与景观特色 (一)城市空间形态
比较分析城市集中形态与分散形态的差异 特征 集中 空间上连续成 形态 整体,内部有 机联系 分散 空间上不连续 形态 分布,但有明 显的内部联系 成因 地势平坦,无 山水的阻隔 地形、河流等 限制,长期经 济发展的影响 类型 简单集中式 复杂集中式
一城一区、分 散成组、城镇 组群、大城市 群城市带等
这类城市,位于平原上,发展历史比较短, 规模比较小,现代规划影响较大
这类城市历史悠久,规模大,发展快,主城区 与工业区相互依托,功能分区和交通组织复杂
分散形态
这类城市或受地形河流的影响, 或受资源和生产的分布的影响 任丘由老城区和油田新城区组成
欧洲古城
纽约
提示:可以从城市建筑物的历史、高度、风格以及城市 交通方式等方面来进行比较分析。
一个城市的著名建筑物, 往往是这个城市代表性的标志
下面的城市标志
上海
法国凯旋门
法国卢浮宫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中国的封建思想
城市的建筑风格、道路格局、功能区的空间布 置能够反应城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城市的发展应与周围的自然景物相协调
威斯
杭州
重庆
总结:
构成要素:
建筑风格、道路格局、功能
区布置,与自然景观相呼应。
城市景观特色
影响因素: 历史、文化、自然
二、城镇分布的主要特点
比较上海、秦皇岛、武汉的形成因素
高中地理教学参考:剖析城市内部空间分布特征与重心演变
高中地理教学参考:剖析城市内部空间分布特征与重心演变一、引言城市是人类最为致密聚居的地方,也是人类活动空间和经济发展的中心。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使得城市内部空间分布和重心演变成为了城市规划和管理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城市内部空间分布特征和重心演变,旨在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参考。
二、城市内部空间分布特征城市内部空间分布是指城市地理生活空间中的各种要素在城市空间中的分布规律。
城市内部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核心区与辐射区的划分城市内部空间分布的第一个特征是核心区与辐射区的划分。
城市的核心区是城市功能和生活最为集中的区域,通常是市中心区、商业中心区和政治文化中心区。
而城市的辐射区则是核心区周围逐渐扩散的区域,包括住宅区、工业区和交通区等。
2.三大功能区的存在城市内部空间分布的第二个特征是三大功能区的存在。
城市的三大功能区分别是居住、商业和工业区。
居住区包括的是整个城市内的住宅建筑物,在这一区域中,通常也包括一些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和公园等。
商业区是指集中了各种商业、服务和娱乐业的一块区域。
而工业区则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医药工业等集中的区域。
3.环带状结构城市内部空间分布的第三个特征是呈环带状结构。
城市内部呈现环带状结构,通常是因为城市的历史发展和规划举措引起的。
城市内部的环带结构不仅体现出城市发展的历史,也反映出当时城市发展的需求和政策。
三、城市重心的演变城市重心的演变是指城市不同时期城市发展方向的转变,也可以说是城市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色和方向的变化。
城市重心的演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以城市历史为依据城市重心的演变,往往是以城市历史为依据的。
古代的城市重心通常是城市的中心点,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重心向周围扩散,新的城市重心形成。
现代城市重心的演变,除了历史因素还与城市规划和市政建设有关。
2.城市环境的改变城市环境的改变是城市重心演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城市的建筑和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会在城市的中央区域形成相应的治理模式和规划布局,也会引起周边区域的变化。
城市地理学—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C = B1-B2 式中:C——中心地的中心性;
B1——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的
量;
B2——中心地供给中心地自身
的中心商品的数量。
• 货物的供给范围
供给的上限 供给的下限
下限 r
上限 R
销售量
距离
距离
如何判断“高级中心地”与“低级中心地”??
• 中心地的等级
1)中心地等级的特征
1、空间扩散的基本类型
空间扩散有三种基本类型:
传染扩散 等级扩散 重新区位扩散
1、空间扩散的基本类型
(1)传染扩散
现象从一个源生点向外作空间渐进的、连续的空 间扩散。扩散过程同传染病的接触传播近似,称 之为传染扩散(Contagions Diffusion)。
1、空间扩散的基本类型
(2)等级扩散(hierarchical diffusion )
新思想、新技术在距离较远但属于同一规 模等级的城市中传播,然后向次一级的城 市扩散。
自上而下的、非连续性的阶梯状空间扩散 过程。
33
1、空间扩散的基本类型
(3)重新区位扩散
在传染扩散中,如果接受者的数量没有增加, 仅仅发生了原接受者的空间位移,我们称之 为重新区位扩散。
新英格兰南部的节结地域
①铁路通勤人员 的流动方向
②报纸发行范围 ③电话呼唤方向 ④公司负责人的
办公地点
⑤银行负责人的 办公地点
(2)理论的方法
A 赖利零售引力规律
1931年赖利将牛顿定律引进到零售商业区的研究,认为A、B两城市间 任何一地C,到两城市的零售额的相对份额(Ta/Tb)与两城市的规模 大小和两城市的距离远近有关,并提出“零售引力规律”:
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思考:
1、北京与巴黎的建筑风格、道路格局各有什 么特色? 2、北京老城区的空间形态具有什么特点? 3、北京与巴黎老城区景观特色差异形成的原 因是什么?
二、城镇分布的主要特点
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较多,并在其人流、物流的枢 纽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在两条河流交汇处, 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3、在交通运输枢纽处,如两条或多条铁路干线交会处、 铁路干线与公路干线交会处、两条或多条公路干线交会 处,也会形成比较大的城镇。 4、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 或比较大的边境口岸,都可能形成比较大的城镇 5、在大型或特大型矿产资源分布区,常随着采矿业的饿 发展而形成矿业城镇
秦皇岛
•·
•· 主要铁 影响范 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类型 路 围
上 长江入 河港、京沪铁 长江流 经济腹地最为广阔、交通四通 海 海口处、海港 路、沪 域和沿 八达,对内、对外联系便利; 临东海 杭铁路 海地区 使其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 业城市、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 枢纽,极大促进城市发展 秦 临渤海 皇 岛 武 长江及 汉 其最大 支流汉 水交汇 处 海港 京哈铁 华北北 我国最大的能源输出港,港口 路、大 部地区 贸易促进城市发展 秦铁路
材料二
北京曾经是明清两代的都城。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 造的,城市由三套城墙组成。中心为代表封建统治者---皇帝居住 的紫禁城,它外面是皇城,居住着内府官员及贵族,外城为一般 市民居住,形成一系列典型的老北京四合院。古老的南北中轴线 长达8000米,由城门、干道、体型大小不同的广场、建筑群、制 高点等组成,突出了封建皇权的中心----宫殿建筑群。沿线坐落的 古代京城主体建筑。皇宫(紫禁城)又称故宫,位于城市的中心, 与主城区形成城套城的空间格局。明清北京城的所有用地功能区 都围绕着紫禁城和中轴线对称分布,这充分突出了皇权的至高无 上。这种布局形式反映出封建社会的规划思想和建筑礼制,这种 格局对城市的道路系统影响明显,所以,北京老城区的道路形成 典型的方正棋盘格局。 与北京相比,法国的巴黎却是另一种建筑风格,处处可见的教 堂梁柱和圆顶形建筑,散发出和谐巍峨的古典气息,表现出浓厚 的宗教色彩。放射状的交通道路格局,凯旋门周围转盘状的交通 枢纽,形成自由、和谐的建筑文化风格。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11cody】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一)1、城市:城市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特殊聚落,具有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体的,有高度密集的人口、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社会物质系统。
2、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镇)的形成、发展、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的学科。
(二)1、大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2、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3、中心县:简单地说即中心城市所在的县或至少有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化地区里的县。
(三)1、城市的地理位置: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
2、中心位置:位于区域中央,则城市与其以外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近。
这种有利的中心位置既便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向中心会聚,也有利于从中心向外开新的交通线,促使城市的发展。
3、重心位置:中心位置并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地区几何中心,很多情况下可能是地区的重心位置。
当一个地理区内人口分布和开发条件差异较大时,假想按不均匀性进行加权,就会有一个偏向于优势区域的重心位置。
在这里形成的中心城市也具有和重心位置一样的总联系距离最短的效果。
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
4、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要或不可能在本区域的中央。
避免与中心城镇的竞争冲突,而具有好于一般次中心的发展表现。
5、门户位置:一种特殊的邻接位置叫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
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常常不在本区中央,而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
6、实体转运:货物从一种交通方式转换为另一种交通方式,如水运转为铁路运输。
7、商业性转运:主要指商品所有权的改变。
8、政治性转运:主要指商品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另外一个国家或地区,这时需要付关税。
城市可达性与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城市可达性与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城市可达性是指城市居民到达城市内各种资源和服务设施所需的时间、费用和交通方式等因素的综合情况。
城市可达性的提高能够增强城市的活力、竞争力和吸引力,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从城市可达性和空间分布两个角度来分析城市的分布格局。
一、城市可达性分析城市可达性是影响城市空间分布格局的关键因素之一。
城市的可达性可以通过路网和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来提高。
例如,地铁、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能够缩短城市内部不同区域之间的距离,提高城市的可达性。
此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完善也能够提高城市的可达性。
城市可达性的提高能够影响城市居民的出行方式和居住选择。
例如,在一个可达性较高的城市中,居民更可能选择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而不是私家车出行,这样也能够降低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此外,城市可达性的提高也能够增加城市各种资源和服务设施的利用率,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二、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城市的空间分布格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
除了城市可达性之外,城市人口规模和结构、经济结构、建筑规划等因素也会对城市的空间分布格局产生影响。
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结构是决定城市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大城市通常会集中更多的人口和经济资源,形成向中心区域的“中心——辐射”型格局。
而小城市则更可能形成分散性的“多中心”型格局。
城市的经济结构也会对城市的空间分布产生影响,例如,一个工业型城市的工业园区通常会分布在城市的边缘区域。
此外,城市的建筑规划也能够影响城市的空间分布。
例如,城市中心区域的高层建筑和大型商业中心等设施的建设,能够形成城市核心区域的集聚效应,也可能使城市的空间分布往中心聚集。
而相反,城市边缘区域的住宅区和购物中心等设施的建设,则会使城市的空间分布向外扩散。
三、结论综上所述,城市可达性与空间分布格局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可达性的提高和合理的空间规划是实现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与特征
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与特征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内不同区域之间的空间分布和组织方式。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城市空间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呈现出许多特征。
首先,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受到城市发展模式的影响。
在以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发展阶段,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出工业区和居住区相对分离的特征。
工业区通常位于城市边缘或者远离居住区的地方,以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
而随着城市功能的多元化,城市空间结构逐渐向着多极化、复合化的方向发展。
例如,城市新兴产业区、商业中心区、居住区和休闲娱乐区等区域的形成使得城市空间结构更加复杂。
其次,交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也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交通网络的建设使得城市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交通便利度较高的区域往往成为商业中心、金融中心和办公区的聚集地。
例如,火车站、机场附近的地区通常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
此外,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演变。
城市的道路、水泥森林等设施,都会对城市空间格局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三,人口结构变化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人口的流动和迁移使得城市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长期以来,刚性需求导致城市人口主要集中在核心区域,而随着城市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人口向城市的扩散趋势逐渐明显,郊区和远郊区的人口不断增加。
同时,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带动了相应的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例如老龄化人口的增加使得医疗养老服务在城市空间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最后,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还与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有关。
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规划和管控,可以引导城市空间结构的良性发展。
有效的城市规划可以避免城市空间结构的不均衡和混乱,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土地利用政策也会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可以调整不同功能区域的空间布局,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用地的效益。
综上所述,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与特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城市发展模式、交通基础设施、人口结构变化、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等。
《城市空间结构的模式及其形成原因》
• 该城市的主要职能为工商业城市,根据《城市的 空间结构》有关知识,在现有的基础上因地制宜 地设置各功能区,具体要求如下: (1)设计1个中心商务区。 ( 2)设计 3个住宅区,其中 1个为高级别墅 区, 2 个普通住宅区。 (3)设计2个工业区。 (4)设计绿化区。 • 设计理念:体现当地特色;以人为本,体现当地 特色。
)
2.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地租的影响
读图提示:1.从横轴看,市中心在 O 处,从这
地 租 水 平
里自左向右,表示距离市中心 越来越远 。 2.从三条地租曲线来看,都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 距离的 增加而递减 ,表明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对商 业、住宅和工业等活动都有影响,但影响程度 大小不一 。 付租能力 3.商业活动 的地租曲线最陡,说明其 随距 离变化最急剧,也说明 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对商业 的影响最大。商业活动愿意支付租金的区域范围 是 OB 段。
城市空间结构 的模式及其形成原因
邓州市三高中政史地组
一、复习与回顾
1.城市空间结构指的是什么?又称为什么?主要有 哪几种典型模式?
城市内部各种功能区在空间上排列组合所形成的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又称为城市功能分区或城市地域结构。 主要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
同心圆模式
扇形模式
城 市 空 间 结 构 的 典 型 源自 式1.交通通达度对地租的影响
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就越高。 读“某城市内不同地域地租的立体分布示意图”,分析交通 条件是怎么影响地租的。
读“地租的立体分布示意图”
读图提示: 1.地租最高峰应该出现在城市的 市中心 ;原因是有多条道路 穿 过,通达度 最高,故 地租 最高, 形成地租最高峰。这里往往会形成 中心商务区或 商业区 。 2.地租次高峰出现在从 市中心 延 伸出来的主要公路两旁、以及公路 的 交会处 。这些位置 通达度 也 地租 很高, 很高,形成地租次 高峰。一般也会形成商业区 。 3.在城市外环路 及 交通干线两侧, 通达度较高,地租较高。这些区 域可能形成 住宅区 。 4.远离公路或 城市外缘 的地区,租 金比较低,一般形成 工业区 。
城市地理学—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三、城市间、城市和区域间的相互作用
3.相互作用模式
各种相互作用模式的产生,旨在寻求空间组织中 相互作用的特点和规律。比较著名的有引力模式、 潜力模式。
(1)引力模式
引力模式是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来的。
该模式认为,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与这两个城市的人口 规模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其一般形式如下:
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不断地通过交通、 通讯等联系通道发生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 息的交换,我们把这些交换称之为空间相互作
用(spatial interaction) 。
通过空间相互作用,使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 市结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即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6
一、相互作用的分类
(一)相互作用的类型
典型的例子就是移民过程。
实际上,现象的空间扩散过程常常采取多种方式。
2、空间扩散的阻力和障碍
1)阻力 新事物接受者的接受情况 阻力因人而异,从而影响接受的时间长短、
所形成的空间格局和接受者比率的饱和程 度
2、空间扩散的阻力和障碍
(1)阻力
新事物接收者的数量和时间分布呈正态分布
2、空间扩散的阻力和障碍
Iij
Wi Pi Wj Pj D b ij
Iij为i、j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量,Pi为第 i个城市的人口规模。 Dij两个城市间的距离,b为测量距离摩擦作用的指数。 WiWj为经验确定的权数。
25
(2)潜力模式
计算一个城市与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内所有城市(包括它 自身)的相互作用量时,那么,只需要应用引力模式分 别求出这个城市与其它每一城市的相互作用量,然后再 求和,就可以得到。总结成公式形式如下:
新英格兰南部的节结地域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一讲 城市的空间结构精选教案
第一讲 城市的空间结构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概念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2.城市功能分区(1)中心商务区(CBD):①布局:一般位于城市中心部位。
②特点:交通便利、通信发达,早晚人口流动量较大,人口昼夜差异大。
(2)商业区:①组成及分布:由商业街和各种商场组成,多分布于城区或交通干道旁。
②特点:交通便利、人流量大,地价高,土地利用集约。
(3)住宅区:①特点:城市中最普遍的用地方式。
有成片住宅楼及配套服务性设施,呈现高级与低级的分化。
②类型⎩⎪⎨⎪⎧ 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市政统一规划的住宅区(4)工业区: ①布局: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的地带。
②特点:存在不同程度的噪声、空气、固体废弃物和水污染。
(5)其他功能区:如行政中心区、文化区、混合功能区、郊区等。
[温馨提示]城市功能区无明确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3.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主要有历史原因、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行政原因。
二、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1.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一般来说,城市规模越大,其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1)城市规模⎩⎪⎨⎪⎧ 表达:一般用人口规模表达等级划分:分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2)关系:一般来讲,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就越强。
[温馨提示](1)不同城市行政区具有明显的界线,而非行政区的服务范围之间并非有明确的界线。
(2)在非均质地区,同一级别的城镇的服务范围并不相等,一般人口稀疏的城镇服务范围大。
一、知识联系串一串二、核心问题想一想1.城市功能分区的特点及形成原因有哪些?2.如何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并对其进行评价?3.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有哪些?4.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有何差异?以考纲为纲| 1.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以真题为范| 深挖考题内涵·把握命题精髓[考题精妙][典例] (2017·全国卷Ⅲ)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
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分布与演变特征
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分布与演变特征□黄妍妮□高波□魏守华(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江苏南京21009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双重集聚外部性驱动下我国城市群的经济空间结构演变与政策引导”(71473115)引言“十一五”以来,我国就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区域发展重心在不断转移调整,过去传统的“东中西部”条状区域发展思路已经改变,以城市群为单位的“块状”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1]。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科学规划建设城市群,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深入发展,优化城市体系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越来越成为国家城镇化战略的重点,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2]。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是城市群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那么,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群的城市体系结构是否合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和规律,是本文要考察的重点。
关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研究,现有文献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从形态学的范式研究城市群的空间形态[3];二是从动态的研究角度,即从网络密度、专项功能、综合功能等不同角度测度城市群的功能结构[4];三是利用静态数据进行分析,比如,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研究城市群空间格局的变化[5],通过计算帕累托指数[6]、mono 指数[7]、首位度[8]、集聚—碎化指数[9]、城市—区域均匀度[10]、城市—区域经济集聚力[9]等指标研究城市群空间结构发展的趋势,采用空间趋势面方法比较城市群的经济空间宏观形态特征[11]。
前两类方法由于存在对商务流和信息流获取的困难以及研究方法不够成熟的问题,现有文献多采用静态数据进行研究分析。
目前对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进行测度的文献不多,并且大多数文献都仅针对某一城市群或特定地区城市群进行分析,缺乏对更大范围的城市群进行测度和更加详尽细致地比较分析。
论簇群式城市分布的空间架构
14 中国城市经济
专家视角
克 里 斯 塔 勒 对 城 市 空 间 分 布 提 出 了“ 中 心 区 位 理 论 ”(见图示b),认为六边形的城市空间分布更能适合中心 城市和周边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成专业化服务与分工关系。 克里斯塔勒认为,较低等级的城市应距大城市 7 公里,大城 市的人口应是小城市 的 3 倍面积和 3 倍人 口,即 K = 3 的等级分 布模式,保证大城市 的人口与服务设施成 3、9、27……的几何 增长数量增加,为大 中小城市之间结成 “等级性”空间分布架 构作出了经典的说 明。但克氏的理论过 于平面化和均衡化, 没有考虑制造业选址、交通干线、社区服务设施等因素对城 市选址的影响,其等级规模原则过于理想化了。
英国经济学家罗伯逊 提出了环形和扇形混合组 成的城市空间分布结构。 罗伯逊注意到 20 世纪后半叶 由于公共交通和私人轿车的 增加,商业设施和人口聚居 点向市中心外围扩展,尤其 是低收入家庭更多地选择市 郊外扇形地区,使得城市周
边地区的小城市迅速地发展起来。在罗伯逊的混合模型中 (见图 d),城市土地资源分为公共用途和私人用途,这两
类房产按新旧程度呈环 形模式展开,或按不同 的收入阶层呈扇形展 开,周边五个小圆圈则 是卫星城镇。这个模型 已经接近我们所要分析 的“簇群式”城市的空 间分布模式。
为了具体说明城市 空间分布的一般规律, 除了借鉴上述学者的观 点之外,还应注意到城 市之间相互联系的条 件。不同等级、不同性 质、不同规模的城市之所以能够结成“簇群式”联系,是由 这些城市的地理位置、经济区位、城市结构以及城市化发展 的阶段所决定的。
第二,城市空间分布架构的不均等,并且采取“簇群式” 空间分布的模式,这是由经济区位的差异而产生的。古典经 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曾经对经济区位的决定作用进行了最 早的研究,认为空间距离和土地生产力是级差地租的决定 因素;阿朗索则提出了竞价地租与不同土地用途的关系,说 明了城市周围空间如何经济合理地利用土地的问题;对于 城市选址所牵涉的资源最优配置,则有韦伯的最低成本法、 艾萨尔德和格林赫特的利润最大化方法。韦伯认为,交通运 输的成本、劳动力的成本和集聚与扩散的经济性对城市选 址起着很大影响,如果某一位置集聚的经济性超过了其他 位置所具有的交通运输和劳动力成本的经济性,城市就会
第八章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2)潜力模式
根据引力模式,我们能计算一对城市间预 期的相互作用量。如果我们计算一个城市 与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内所有城市(包括它 自身)的相互作用量时,那么,只需要应 用引力模式分别求出这个城市与其它每一 城市的相互作用量,然后再求和,就可以 得到。
四、空间扩散
空间扩散是空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形式, 采取空间扩散方式的流是在特定的时间和 空间中从源生地产生,经过若干时间后扩 散到接受者中。
2)中心地理论的出现标志了现代城市地理学的形 成。
以假设条件为基础,通过逻辑演绎建立的中心地 理论是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及运用方法上的重大 突破,它不仅导致“空间分析学派”的建立,而 且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和人文地理学中理论研究和 数学方法应用的热潮。
瑞典的城市规划(中心地理论的应用)
50年代,美、英等国学者对发达资本主义 国家的中心地体系作了大量的验证。60年 代起,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发展中国家的中
K值
固定(K=3,4,7) 非固定、K=3、4、7、9……
二、市场网 在需求圆锥体的基础上,廖士进一步阐述了市场
去由圆形转为六边形的过程。
廖什的市场区组织的发展过程 六边形具有最接近于圆的优点,也具有比三角形和正 方形等其他多边型运送距离最短的特点,因此需求可
达到最大化。
廖士体系比起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体系更
为一般的中心地体系。廖士的体系中克里 斯泰勒的3种形式(K=3、4、7)仅是其中 的特例。廖士通过不断改变六边形的方向 和大小,得到不同规模的市场区(K=3、4、 7、9、12、13、16、19… …)。
空间扩散理论是瑞典学者哈格斯特朗于1953 年提出的。空间扩散研究被益为本世纪人 文地理学研究中两项最重大的贡献之一。
1、传染扩散:现象从一个元生点向外作空 间扩散,如果是渐进的、连续的过程,我 们叫做传染扩散。
城市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城市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一、城市空间形态与景观特色 (一)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空间形态包括平 面形态和立体形态
集中形态和分散形态 城市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成都
城市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成都城市空间形态
(1)形态特点: 呈同心圆向外延展
(2)成 因: 地形平坦或城市规模不大
(3)形态优点:
城市布局紧凑,利于生产部门协作管 理,节省用地,基础设施建设经济
形成原因
主城区与工业区分 离,由交通线相连
河流、地形、资源等自 然条件或行政手段规划 的高新技术开发区
建成区呈多个团块状, 相对独立,就近生产生 活,交通线相连
受河流、地形的阻 隔、或受规划等人 为因素的影响
卫星城和小城镇簇 拥在主城区周围
主城区的城市经 济发展、环境问 题和人为规划等
若干特大城市、大城 市与中小城市由交通 干线相连,形成城市 群或城市带
城市一经产生,就占据着一定的地表空间,并 在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一定 的用地轮廓形态,这种形态称为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各功能区的分 布组合及有机联系
(内部、微观)
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空间结构 的外部形态
城市总体布局形式 和分布密度的综合 反映 (外部、宏观)
重庆: 丘陵山区,地形 崎岖不平—城市用地比 较破碎,形成分散发展 的城市形态。
城市集中形态与分散形态的差异
城市平面 形态
特征
集中 空间上连续,景
形态
观上绵延分布, 内部有机联系。
成因
地势平坦, 无山水阻隔
分散 形态
空间上不连续, 地形、河流等自
山东省德州市的空间结构分析
山东省德州市的空间结构分析德州市位于华北经济区中心地带,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优质的粮食生产区。
该市地处鲁西南地区,东临济南市,南接泰安市,西邻临沂市,北靠河北省。
德州市总面积10384.49平方公里,下辖11个县市区,常住人口约498.9万人。
本文将从城市空间分布、交通网络、行政区划、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等几个方面,对德州市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
一、城市空间分布德州市城市空间结构具有明显的“南北分异”和“东西强弱”的特点。
其南部地区主要以德城区为核心,环城区为主体的“单中心多核心”的城市空间结构比较明显;而德州市北部地区则是以宁津、武城、夏津等地为中心,国道105线和208线贯穿南北,形成类似“链状”空间结构,城市间联系较弱,发展相对滞后。
德城区位居市中心地带,是德州市行政、经济、文化、交通和旅游产业的中心,是城市发展最活跃、最具潜力的核心区域。
此外,商河、乐陵等近郊城市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总体来说,德州市城市空间结构的南部地区相对较为集中,两端的发展水平则相对比较低,空间分布不够均衡。
二、交通网络德州市的交通网络以公路为主,公路密度很高。
其中,连霍高速公路、308国道和105国道贯穿市区,构成了横向和纵向的交通走廊。
此外,济南绕城高速、济青高速和临沂境内的京九铁路、济德高速等交通干道也与德州市相交汇。
近年来,德州市在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建设上不断加大投入,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8万公里。
目前,济南至德州高速公路已全线贯通,极大地促进了德州市与济南市及周边城市间的联系与交流。
三、行政区划德州市下辖11个县市区,包括德城区、乐陵市、禹城市、陵县、宁津县、齐河县、武城县、庆云县、平原县、夏津县和临邑县。
各县市区职司不同的行政管理、服务和发展任务。
德城区是德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他城市则是德州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人口分布德州市总人口约498.9万人,人口密度约为480人/km²。
从区域角度看,德州市南部城区人口密度较高,北部城市、农村地区以及边远山区的人口密度相对较低。
高一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授课教案
高一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授课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介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掌握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分类、特点及城市规划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重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分类、特点及城市规划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难点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分析和研究。
2.城市规划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内容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分类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指城市内不同功能区之间的相对位置和空间分布的关系,它是城市空间结构的最基本形式。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分类可分为:单中心型、双中心型、多中心型、辐射型和不规则型等。
1.单中心型:即城市内只有一个中心区,其他功能区呈半径向分散状分布。
2.双中心型:即城市内有两个相对独立的中心区,呈两个半径向分散分布的形式。
3.多中心型:即城市内有多个相对独立的中心区,呈多个半径向分散分布的形式。
4.辐射型:即城市内有一个中心区,其他功能区呈放射状分散分布的形式。
5.不规则型:即城市内内部空间分布不规则,缺乏中心性。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特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呈现出以下特点:1.功能分区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之间的相对位置和空间分布的关系,形成了多层次的功能空间体系。
2.城市空间流动性城市内部空间分布结构与空间连通性都对流动性产生影响,交通、人流、物流的流畅性与城市的发展、竞争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
3.城市空间的层次性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体现了城市空间的层级结构,即各种不同功能区的相对等级关系。
4.阶段性与动态性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其发展历程和演化趋势也是不同阶段的产物。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1.城市历史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内部空间的结构。
2.政策与规划城市空间利用规划是指国家、地区、城市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不同类型用地,按一定的比例和关系进行布局和规范,从而形成城市内不同区域之间的相对位置和空间分布的关系。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多图
读“中心商务区内部结构中零售业的空间分布”,根据所学知识回 答1—2题。 1.对图示涵义解释正确的是( B )
A.距离市中心越近,租金越高,零 售业的专门化程度越低 B.距离市中心越近,租金越高,商 品的档次越高 C.距离市中心越远,租金越低,零 售业的专门化程度越高 D.距离市中心越远,租金越高,商 品的档次越低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来自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商业用地
土 地 利 用 类 型
工业用地 住宅用地
政府机关用地 休憩用地及绿化用地 交通用地和其它公共事业用地 农业用地和水面
集聚 效应
功 能 分 区
住宅区 商业区 工业区 其他如 行政区、 文化区
功能区特点: (1)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界线;
我国华北某城市各功能区设置示意图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
方案一: ①居住区集中市中心,四周被工业区包围,居住密度较大, 居住条件差,环境难以改善;②上下班时易造成交通拥挤。 方案二: ①居住区分散,降低居住密度,居住条件好;②缓解交通压力。 共同缺点: 工业产生的污染物会影响居住区 修改意见: 居住区与工业区之间建立绿化带
区位 市中心
区位选择的原因 ①最大程度地接近消费人群;②靠近市 中心,交通便利; ③商业付租能力最高 既方便上下班,又方便购物
住宅区 靠近市中心
①工业占地空间较大,地租成本比例高; 工业区 远离市中心 ②该区域内工业付租能力最高
区位 市中心
通达度 最高 较高 较低
租金 最高 较高 较低
城市主要道路 与环路交汇处
①经济活动最繁忙 ②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④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的空间结构(课中案)一、以考纲为纲: 1.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二、知识框架三、基本问题:1.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有哪些?(P146)2.城市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主要类型、分布和特点?(P146)3.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有哪些?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P146)4. 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P146)5. 熟记“六看法”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并理解?(P147)6. 熟记城市功能分区合理布局的分析并理解?(P148 )7.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P149)四、小试牛刀下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
据此完成(1)~(2)题。
1、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C.公路交通枢纽 D.港口2、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优势条件是( )A.位置适中 B.资源丰富C.气候宜人 D.经济中心(2017·全国文综Ⅲ)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
下图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
据此完成3~4题。
3.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4.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A.站点的用地面积B.周边的人流量C.站点的信息化水平D.周边的环境质量(2015·北京文综)下图为“某地公共设施的服务范围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5.图中最有可能为博物馆、乡(镇)行政机构、集贸市场的依次是( )A.⑥①② B.⑤③⑥C.③②④ D.①④⑤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地租水平与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2010年,a、b、c、d四处的地租均高于其邻近地区,最可能是因为这四处( )A.社会知名度更高B.环境质量更好C.距行政中心更近D.交通通达度更高7.2010年,c处最可能是( )A.文化区B.商业区C.住宅区 D.工业区下图为印度某城市主要功能区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8~9题。
8.右图中最能反映左图PQ沿线地租变化的曲线是( )A.ⅠB.ⅡC.ⅢD.Ⅳ9.对图中功能区及布局叙述正确的是( )A.化工园区的布局是合理的B .创业园区的布局是不合理的C .甲住宅区为高级住宅区D.该城市的空间结构为扇形模式城市的空间结构(课后案)一、选择题(2018·南宁模拟)我国某特大城市住宅空间外移,市中心区的人口向外迁移,城郊区县人口密度增大,人口分布地区落差缩小,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分化明显,形成许多生活社区。
下图为该特大城市住宅租赁价格空间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随着城市不断发展,该特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外迁的主要原因是()A.环境恶化,交通拥堵B.市中心就业困难,收入低C.市中心住宅区全部外迁D.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调整2.古北社区的区位特征是()A.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B.距市中心近,环境优美C.依山傍水,交通便利D.靠近高新工业区,付租能力强读我国某铁路沿线城镇分布示意图,回答3~4题。
3.铁路沿线城镇带形成的有利条件是()A.山麓地带水资源较丰富B.降水少,太阳能资源丰富C.气候温暖湿润D.西气东输工程经过4.关于该区域城镇的叙述,正确的是()A.克拉玛依服务范围最大B.石河子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最全C.县城之间的距离最近D.中等城市密度最大(2016·高考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5~6题。
地租是城市各种环境因素在经济上的综合表现。
下图显示了某市中心城区地租从中心向边缘递减的变化趋势。
由于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等因素的不同,城市不同方向的地租变化程度存在差异。
5.符合图中该城区实际情况的表述是()A.北部地区的地租梯度,总体大于南部地区B.地租相同的区位,西南方向距市中心最近C.西北方向地租等值线稀疏,表示该方向交通设施较好D.东南方向地租等值线密集,表示该方向空气质量较好6.该市规划在甲地建设产业园区,最适宜的是()A.电子信息产业园区B.钢铁工业产业园区C.航空航天产业园区D.汽车工业产业园区(2018·兰州模拟)读我国南方某城市不同时期不同功能区分布图,完成7~9题。
7.从1998年到2016年,该城市住宅区()①向西部和北部扩展②面积扩大,分布更加集中③功能上出现分化④面积扩大,分布上趋于分散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8.下列关于该城市环境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工业区布局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污染较轻②工业区在空间上趋于分散,避免了污染源的集中③城市水域面积扩大,增加了城市内涝发生的概率④城市水域面积扩大,有利于减轻城市内涝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9.城市自来水厂由a地迁往b地,主要考虑的因素是()A.地价、水质B.水质、风向C.风向、地价D.水质、市场(2018·贵阳模拟)下图示意我国中西部某地区的地租等值线分布,①②③三地分别为三个城市的商业中心且地租相等,相邻等地租线的差值相等。
读图,回答10~11题。
10.当N点地租等于M点地租时,H点地租可能()A.小于E点地租B.等于E点地租C.大于F点地租D.等于F点地租11.从地租变化的一般规律看,G地最可能是()A.住宅区B.工业区C.交通用地D.农业用地下图为我国西部某城市城区的空间分布图。
读图,回答12题。
12.①②两城市建成区较其他建成区面积大的共同原因是()A .河流沿岸,水运条件优越B.河流沉积岸,地形平坦开阔C.水能丰富,发展水电D.技术密集型工业迁入(2016·高考全国卷Ⅰ)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 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
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
据此完成13~15题。
13.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A.服务种类B.服务等级C.服务范围D.服务人口14.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A.技术创新B.空间集聚C.市场拓展D.产品升级15.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A.提高乡村人口比重B.降低人口密度C.促进城市竞争D.优化城乡用地结构(2016•江苏卷)图7 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
读图回答16-17 题。
16. 图7 中最有可能是住宅区的是A.①B.②C.③D.④17. 沿甲-乙方向,气温、地租变化趋势曲线最有可能的读城市规模的成本—效益曲线图,完成18~19题。
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P0—P1城市成本低于效益B.P1—P2城市成本增加最快C.P2—P3城市成本低于效益D.P2—P3城市效益增加最快19.只从城市成本、效益角度考虑,最大城市人口规模为()A.P0B.P1C.P2D.P3不同类型的商业中心,其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不同。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大城市郊区建设了许多大型购物中心。
同时,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居民从网上购物,很多大型购物中心营业额增长放缓或下降。
读图,完成20~21题。
20.关于Ⅰ(销售普通商品)、Ⅱ(销售高档商品)两购物中心服务范围,叙述正确的是()A.Ⅰ服务范围为甲城市郊区B.Ⅱ服务范围为甲城市及邻近地区C.Ⅰ服务范围大于ⅡD.Ⅰ与Ⅱ服务范围不重叠21.网购对大型购物中心发展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①大型购物中心数量大幅增加②大型购物中心建设规模显著扩大③大型购物中心部分门店功能转向展示或出现空置④大型购物中心营业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下降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015·江苏地理)下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繁华的城市风貌。
读图回答22~23题。
22.东京城形成的最有利条件是()A.文化底蕴深厚B.商业繁荣发达C.人口高度集聚D.水陆交通便利23.东京的城市功能主要以()A.行政功能为主B.军事功能为主C.文化功能为主D.经济功能为主(2018·海南卷)某单中心城市,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和产业分布过于集中,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较差。
图1示意该城市某个方向的土地价格(P)变化。
据此完成24~25题。
24.为优化城市中心附近的功能布局,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甲地宜增建A.公园B.工业园区C.住宅D.物流园区25.乙地附近比例最大的用地类型可能是A.仓储用地B.公共绿地C.工业用地D.居住用地二、综合题26.(2018·上海杨浦区一模)长三角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大都市圈城市体系。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就地式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一般不离开居住地,而农村逐步向城镇转化,这是城市化的一种新趋势。
材料二德清县位于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西部,人口49.2万(2010年),有铁路、高铁、国道、省道、高速公路穿境而过,2012年三大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7.0∶57.2∶35.8。
(1)描述长三角大都市圈的城市体系。
(2)据图,从城市之间的距离、城市数量、城市服务范围,分析城市等级高低之间的差异。
(3)分析浙江省德清县就地城市化的区位条件。
城市的空间结构答案小试牛刀答案答案:1、D 2、D答案 3.C解析读图分析可知,该城区由内环、二环、三环组成,城市空间形态呈团块状,根据图中一级站点的分布,可知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是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故选C。
学科~网4、答案 4.B解析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周边的人流量,周边人流量越大的站点,需要的配套服务和设施越齐全,综合服务等级越高,故选B。
5、答案 B解析根据城市等级体系原理,可以推导出服务范围和经济发展水平、辐射范围有相关性,博物馆的服务范围最大,⑤是博物馆;乡(镇)行政机构有明显的服务边界,所以③是乡(镇)行政机构;集贸市场为周围乡村提供服务应该靠近交通便利的地方,所以为⑥。
学科¥网【答案】6。
D7.C8.C 9.C课后案答案:1.D2.B解析:第1题,随着城市不断发展,该特大城市功能分区越来越明显,城市中心区的中心商务区地位越来越突出,为充分发挥中心商务区功能,必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同时进行旧城改造,住宅区、工业区外迁,导致人口外迁。
第2题,从住宅租赁价格等值线数值来看,古北社区为高级住宅区,其区位特征应该为环境优美;由图可知,该社区位于市中心附近。
答案:3.A4.C解析:第3题,图示为西北干旱区,水资源是制约人口和城镇分布的最主要因素,图中铁路沿线城镇带必然也分布于水资源丰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