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又一年影评-性格悲喜剧
2019《半个喜剧》电影观后感及影评(精选5篇)
2019《半个喜剧》电影观后感及影评(精选5篇)《半个喜剧》这部影片给出了一个好人圆满、坏人落空的结局,其实追求原则,并不是因为它能给你带来好处,所谓求仁得仁,你守住了原则,这本身就是你的奖赏。
而关于观看《半个喜剧》电影观后感及影评,小编准备了以下文章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半个喜剧》电影观后感影评(1)原则 vs 力量。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我们做一件事,不是因为它对我们有利,而是因为它是正确的。
(经查,哈维尔并不是这么说的,那么就算是我说的。
)这就是原则。
一个坚持原则的人,只能被消灭,而不能被折服。
我想到了烈士。
影片给出了一个好人圆满、坏人落空的结局,其实追求原则,并不是因为它能给你带来好处,所谓求仁得仁,你守住了原则,这本身就是你的奖赏。
因为观众并没有这么高的觉悟,所以影片给了一些甜头;但如果你要在现实中贯彻原则,那你可要做好心理准备。
影片节奏明快,不会让人嫌烦。
女主角不太漂亮,显然剧组也是知道的,还在结尾官方吐槽她脸长。
但是她真实,并且追求真实,从而显得可爱,看到结尾我也喜欢上了她。
追求真实可不是个简单的选择,需要内心极其强大。
举个例子,现场的尸体你敢看么?片中的女主角敢把自己被骗炮的事告诉婆婆,这事你干得出来么?别说告诉婆婆了,就是男友不小心提起,你可能都会抑郁好几天吧。
女主角显然不是一般人,这可以解释她为何难找对象。
影片一开始就给出了一个非常惊人的情节,渣男竟然能干出这种事,超出了大众的想象。
应该是靠着超高的情商和经济实力吧。
这就是三观不正,凭借优势横行霸道,没什么好说的。
既然这么有钱,他为什么还跟人合住呢?影片也有合理的解释。
首先尽管看起来很像,但这并不是合租,而是单方面的收留,因为老实人的经济条件不好。
其次可以推断他们俩是大学室友,反正一个屋都住了好几年,一个房子住就更没问题了。
渣男的脸皮是真的厚,被曝光了居然还能继续追,果然也不是一般人。
我觉得影片唯一的漏洞,就是女主角并没想着去报复渣男,这不合常理。
《人鬼情未了》影评
《类型电影欣赏与作品分析》结课论文论文题目:《人鬼情未了》剧情分析学生:胡建祥学号: 3 学院:管理科学学院成绩: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人鬼情未了》影评胡建祥专业班级:电子商务3班摘要《人鬼情未了》的剧情充满了波折与梦幻,它的剧情在当时是完全顺应时代潮流又能迎合大众的。
导演用超现实与浪漫相结合的电影表现手法使影片游离在真实与虚幻的空间,时而忧伤,时而快乐,时而充满浪漫的幻想,时而又陷入了层层的悬念。
而电影的主线又是爱情,更是让人深有触动,再配上梦幻的特效,柔情的音乐,这使得电影剧情趋于完美。
关键词:爱情梦幻悬念潮流一、《人鬼情未了》剧情充满浪漫、波折但却又符合潮流年轻的银行职员萨姆与未婚妻莫丽相爱至深,但一天晚上却因为一场抢劫萨姆身亡。
但萨姆却变为了幽灵,并发现其朋友卡尔才是杀死他的主谋。
之后他找到了灵煤奥塔,并学会了运用力量。
最后为了保护莫丽,在争斗过程中卡尔意外身亡,而卡尔也即将前往天堂,最后两人紧紧相拥,不舍分离。
一部20世纪90年代初风靡全球、赚尽影迷眼泪、令无数铁汉也为之动容的经典爱情片《人鬼情未了》,该片集浪漫爱情与冒险冲突于一体,在一段生离死别的爱情故事中探寻阴阳相隔的神秘世界,再现了生死不渝的真情境界。
在1991年上映的前四个月就突破了两亿美元的票房,至今仍被人们认为是爱情片经典之作。
从故事结构上来看,《人鬼情未了》讲述的只是一个普通的生死别离的爱情故事,但编导却能够别出心栽,将故事的发展设置在一个独特的边缘地带——阴阳界之间。
因而这又成为一部鬼片、一部幻想片。
男女主人公苦苦相爱,但终因阴阳陌路不能相见互吐衷情。
影片正是借鬼魂幽灵产生了一系列的悬念和曲折离奇的情节,观众沉浸在虚幻与真实之中,时而欢乐,时而忧伤,时而为正义所鼓舞,最终被主人公生死不渝的爱情所感动。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道德复兴的浪潮悄然在美国兴起,它迅速波与到了整个好莱坞,于是敏感的电影人们推出了一批既能顺应时代潮流又能迎合大众的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了这部经历了十五年光阴洗礼,却依旧保有魅力的爱情经典《人鬼情未了》。
半个喜剧电影观后感2022
半个喜剧电影观后感2022《半个喜剧》电影观后感影评(1)《半个喜剧》。
你还别说这个标题,还真是给自己的整部电影基调和所属类型下来一个完美的定义。
因为这部电影所讲述的故事也好,这部电影的整体氛围也罢,还真的只能算得上是半出喜剧,那么还有半出呢恐怕你们得自己看完以后才能给剩下的这半出下定义了。
三个自由浪漫的年轻人,过着各怀心思的人生:有人急着摆脱单身,有人想在结婚前放荡一番,有人想在大城市站稳脚跟。
因为一次情感出轨,三人扭结成了一团“嬉笑怒骂”的乱麻。
当各种价值观碰撞在一起,当一个人需要平衡亲情友情与爱情。
他们慌乱的生活,就像是半个喜剧。
首先先说说看,为什么电影算得上是半出喜剧吧因为如果只看电影的前半部分,实在是笑料不断。
即使在电影的半个小时左右,本片的最大的一个故事人物矛盾冲突高潮点就已经昭然若揭的显示出来了,而故事中人物的情绪也以悲伤为主了。
然而在人物悲伤的同时,从剧情上来看,整个前半部分的基调还是以喜剧为主的,而且比较难能可贵的是,可能是开心麻花终于吸取了李茶的姑妈和人间喜剧的不良效果的教训吧,这一次终于没有再走三俗下三流路线,制造笑点,也没有去盲目的模仿那些网络上的老掉牙的段子。
所以,总体来说笑点都还是比较走心,比较自然,可以让观众真实的笑一笑的。
不得不说,这个角色的塑造和演员演绎的实在是相当好。
主要是因为这个角色本身塑造的和演员演绎的实在是很好,而且非常的生活化,非常的真实你知道吧2333就觉得不是像很多电影中的人物那样浮于表面,脱离生活。
郑多多这个角色绝对是你所见过的电影角色中非常日常化,生活化,仿佛你身边就有的一个人。
但他绝对是你身边,你所见过的最贱,最恶心,最无耻的一个代表。
真的,谁看谁知道。
这个角色塑造的太让人恨得牙痒痒了。
堪比还珠格格里的容嬷嬷和情深深雨蒙蒙里的王雪琴。
还有一个非常值得夸赞的点,就是全片的代入感,实在非常强,让人共情感很强,这其实主要取决于演员的优秀演绎的同时,更加取决于剧本的生活化和真实化。
昆汀黑色幽默喜剧电影《低俗小说》的相关影评
昆汀黑色幽默喜剧电影《低俗小说》的相关影评犯罪电影《低俗小说》是昆汀极具黑色幽默的喜剧电影,非线性的叙事电影的代表作。
结构巧妙而富有深意,精彩的对白。
片中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着美好的品质,却都无可救药的走向了黑暗与迷茫。
各个段落不分首尾,互补结构,开头和结尾相连,暗示现实中类似影片中的情节总在发生,永不停歇。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它的相关影评吧。
篇一《低俗小说》(我觉得这名字比什么“黑色追辑令”好得多)是我近8年来一再重看的片子,从录像带到VCD再到DVD,画质也许有所改进,情节也熟得不能再熟,却每次都有感动。
QUENTIN TARANTINO的电影我不知道算是哪一类,应该不是主流的好莱坞,这一部的冲击力带动了对他此前此后的系列产品的追捧,至于到底其中高低上下,只有看过的个人决定了。
TARANTINO这部影片的窜红,让JOHN TRAVOLTA这种没大脑的家伙咸鱼翻生,SAMUEL JACKSON和UMA THURMAN一炮而红,而他本人的走红,又间接地带动起吴宇森、徐克、周润发等等一系列香港影人的进军好莱坞。
这些我就不想多说了。
这是一部把镜头压低跟踪小人物的影片,写的都是市井里的琐事,也许有点刺激,但在主流电影里绝不会用那么长的篇幅来写这么简单的故事,而且把BRUCE WILLIS这样的如日中天的红星拉来当配角用,这不浪费吗!但是TARANTINO有他自己的主意,他要用这个电影解释一个“酷”字。
这个字是这样写的,故事平淡着就到了血淋淋的暴力,你们不是要刺激要见血吗,弄个真的看看;情节的变化是看惯主流文化的我们预见不到的,因为就像现实生活一样,太多的因素影响着故事的运行;每个人都有,都要坚持自己的性格其实谁是主角真的很难说,也许只是TRAVOLTA出现的时间多而被任命为主角所以诸多彼此相异的个性在推动着故事的进行,而不完全是情节;叙事的次序:每个人都会同意,低俗小说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此,也影响了后来其它影片的结构,这是几个独立的故事,当然有先后,但是被打乱了重新排过,在接近尾声之前,我们都会觉得TARANTINO 不过是虚张声势地利用次序变化耍个花枪。
电影《美丽人生》走心精彩影评5篇
喜欢这片子的另一个译名——《一个快乐的传说》。
的确,片子美的就像是一个传说,生活中我们都不会相信有那么傻的纳粹,不会相信有那么疯狂的求婚仪式,不会相信有那么有趣的男人在我们身边,但我们愿意听这样一个故事。
罗伯托·贝尼尼——我唯一记得名字的意大利男演员,因为他是这部电影的灵魂。
无论是感人的剧本还是完美的表演,这个意大利男人靠着他的真诚和幽默征服了世界,也是他的努力付出,让这部电影成了一个传说。
电影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一个来自乡下的犹太小伙子追求他的公主的故事,第二部分讲述了一个幽默的父亲在集中营费尽全力保全自己儿子的故事。
当然,电影要幽默许多,那种魅力是任何剧透都无法替代的,只能自己去品味。
二战是所有犹太人都不会忘记的一场浩劫,表现犹太人在二战时的血泪史的电影不少,甚至像《辛德勒的名单》和《钢琴家》这样的经典也不在少数。
但《美丽人生》绝对是这里面最独特的一部,用喜剧的手法再现这场浩劫是一个多么疯狂的想法,甚至可能惹祸上身,但贝尼尼做到了。
整部电影有太多让人欢笑的地方了,圭多追求公主的那个夜晚堪称我见过的最有意思的求爱片段。
而后半段直击集中营,这个让犹太人流尽眼泪的地方,可圭多依旧让我们合不拢嘴,甚至到最后走向死亡时也不忘给我们小秀一段。
这就是这部电影的魅力,当我们正襟危坐准备接受一次血与泪的教训的时候,看到的却是一个充满欢笑与感动的作品。
当然,这些可爱的表现有它的观众——妻子和儿子。
他为了见到妻子冒充教育特使,为了儿子甘当纳粹的翻译说明游戏内容,虽然夸张,但对于这样一个可爱的男人却让我觉得非常合理,甚至丝毫不觉的有讨好观众的嫌疑。
二战时有600多万犹太人遇害,这是一部真正的血泪史,他们比任何人都有理由哭泣。
而幸存下来的也绝不是幸运儿,他们目睹了亲人的惨死,亲身经历了惨无人道的酷刑,心灵的创伤将伴随他们一辈子。
但这些都不会发生在约书亚身上,因为他父亲用自己的生命为他换回了美丽人生。
《当狗爱上猫》经典影评_1
《当狗爱上猫》经典影评《当狗爱上猫》经典影评《当狗爱上猫》影评(一):当男人爱上女人把女人比喻狗狗成有点奇怪。
因为一般人总是觉得女人才像猫,神秘、高贵、爱理不理……也许正是因为这种角色互换而带来的那种效果所以才会吸引人继续看下去,一探究竟吧。
直接一点地译名,其实就是当女人爱上男人。
剧中的男女主角就分别有着猫狗般的性格。
罗嘉良喜欢猫却讨厌狗,他的为人就像猫那样自我,冷漠自私。
胡杏儿喜欢狗,性格热情开朗。
两个人偏偏成为邻居兼同事。
从此擦出一连串火花,就像狗爱上了猫,经历过一系列磨难苦困,又是一个美好的结局。
熟口熟面的演员,尤其是那些配角,在8点半看到,9点半剧集又看到,一不小心就会把两部剧集搞混了;似曾相识的剧情,又都是办公室里的轻喜剧片,尤其是罗嘉良在教胡杏儿怎么的耍心机,扮高傲挽回花心男朋友的心的那桥段,简直与《孤男寡女》中刘德华教郑秀文的那性感的几招如出一辙。
在香港传媒里,胡杏儿与佘诗曼是一对被炒糊了的女主角。
每年无线台庆例必炒哪个能当上“最受欢迎女主角”。
可惜胡杏儿一直处于下风,拍过的剧集不能算少,出道日子也不算浅,可能叫得出名字的不多。
即使为剧集牺牲色相,增肥几十磅演出,也只是叫好不叫座。
没有好的演技配衬的牺牲,没有得到应有的奖励,她也只能乖巧地说:我相信公司之类的台面话。
她和佘诗曼都是港姐出身,美貌和智慧自是不相上下。
可她的美,比较现代,比不上佘诗曼的精致和女人味,也比不上佘的宜古宜今,这就在角色选择上有了限制,戏路上也少了很多选择。
她就像个大女孩子,爽气大度。
所以来来去去也只是演些直性子、勇往直前、粗枝大叶的角色。
这次演的女主角周自喻,简直就像在《肥杏喜事》里的角色一样,与男猪从不打不相识开始,成为一对欢喜冤家。
经历过磨难,终于可以在一起。
角色重复,没甚发挥,甚至整个剧集也没有带来什么话题性,也就没有让人追寻下去的冲动了。
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个剧集的宣传重点,是落在罗嘉良身上的。
罗嘉良是无线的前一哥,与公司的关系深厚又岂是胡杏儿可以比拟的?罗嘉良最近婚变,新闻传了又传,而无线仍对他百般维护,对他的宠爱可见一斑。
一夜风流影评1
《一夜风流》影评美国喜剧电影是由其创始人麦克·塞纳特在法国杰出的喜剧电影大师麦克斯·林戴的启发下开始的。
最初的默片喜剧主要靠外部动作制造笑料:所有的喜剧演员都在特定的角色中引起一场欢乐的混乱,如扔奶油蛋糕、疯狂地追逐打闹、插科打诨等。
然而到了卓别林的夏尔洛系列喜剧中,他则将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深刻的人生哲理隐含于逗闹之中,在引发观众笑声的同时,借以嘲笑和讽刺社会的丑恶现象,肯定、颂扬美好事物和小人物的理想。
不但扩大了影片的容量、深化了影片的思想内涵,在艺术样式上也由单纯逗乐的滑稽喜剧走向“含泪的笑”的悲喜剧风格。
随着有声片的出现,喜剧电影更上一层楼。
从无声到有声,使原来的电影观念、技术和艺术手段、制作方式等都面临着一场改革。
以至于连卓别林在有声片诞生之初都持怀疑和反对态度。
因此,对有声喜剧电影从内容到形式、从艺术特征到表现手段等各方面的探索就显得特别重要。
有声喜剧片《一夜风流》的大获成功,应该说是卡普拉与里斯金在这种类型片探索中作出的卓越贡献。
首先,《一夜风流》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大大超过了默片喜剧。
《一夜风流》虽然讲述的是一个富家女爱上穷记者的一个很普通的爱情故事,但由于以夜班公共汽车的旅途为结构故事的主要场景,以下层社会普通人和旅途的自然景观为其展示对象,因而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美国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社会风情画。
本来公共汽车和旅馆这些各类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就是一个国家社会的缩影,所以,片中展现的除了男女主人公以外,还有:小偷、饿昏的母子、企图调戏艾莉还想分得赏金的谢富利、半夜逼交房租的老太太、油滑的“顺风车”司机,以及陈旧冷落的店铺、旅馆,破败萧条的集镇和乡村景象等等。
由此折射出美国现实社会的失业、饥饿、偷盗、贫困与危机等种种问题,反映了美国社会普通人的生存境遇,而这一切又与上流社会的富豪们形成鲜明的对比。
由此可以看出,影片内涵的多义性与深刻性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一夜风流》的编导通过对传统戏剧模式的借鉴和运用,极大地丰富了有声喜剧电影的表现手段。
《半个喜剧》电影观后感影评五篇
《半个喜剧》电影观后感影评五篇《半个喜剧》电影观后感影评一有的人习惯于生活的糜烂,有的人忠于真话真事。
孙同是个老实的人吧,可是他却向着生活低了头,他明白莫默说的“这件事就是埋雷”“从小就只说真话”后来他也向这个社会所低下头。
人都有黑白两个面,都会放错误,但有的人的习惯,或者说是天性,决定了这个人是否是一个“好人”,好人也会放愚蠢的错误,就如电影一开始莫默和郑多多的事情,孙同不就说:“你后来为什么要回来?”发生那么多事,不仅仅是郑多多一个人的错误。
郑多多这个人在银幕外的我是觉得恶心和油腻的,典型的学过PUA的渣男,骚话不离口,又有条件,做的渣事也“井井有条”,毫无破绽,吃着碗里,夹着锅里,顺便还要再蹭两口隔壁桌的。
正是他这个人物,正好解释了渣男的丑恶,同时不让女朋友去健身房因为教练全是男的,是因为他深知男性自私的那份丑恶可以到什么地步。
转过来看孙同和莫默,孙同为什么要选择沉默,不和最开始喜欢的高璐表白,“你生在天上,我生的水坑里”不是没道理,他是不得不屈服,谁又想对社会的不公平屈服呢,在医院里他被逼的有多无奈,这是那些人真正体会不到的。
这个世界想不通的事情太多,最后他们没有错过,这才是最重要的。
想象一个美好的结局,孙同的歌大卖,成为小有名气的歌手,再也不用纠结户口和工作,莫默还是在银行工作,两个人的工资也够他们在北京生活。
从不觉得喜剧就是搞笑的电影,起名为《半个喜剧》大概意思结局有一半是美好的,也可能是说其中有喜剧有悲剧。
我认为荧幕上有半个喜剧,荧幕外有半个喜剧,荧幕里的角色不过是荧幕外的代表,正好讽刺了当代的社会现状。
《半个喜剧》电影观后感影评二是讽刺,是镜子,是揭露讽刺现实灰色人情交际,它是一面镜子,早点认清自己,比让他人给你撕破脸揭下来要好不少。
高富帅出生在富有家庭,从小接触现实社会人情交际,但是没有以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来处理人情交际,用自己特有的权势与财来跟各种人表演周旋玩弄于鼓掌之间,以求达到心理上的成就感与快感。
电影影评范文
电影影评范文本文是关于观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电影影评范文(一)——《孔雀》影评《孔雀》里最好的一场,就是在开头:姐姐在拉手风琴,背后开水壶突突的喷着热气,再远处一个老人枯坐着。
这一场可谓完美。
首先画面很漂亮,姐姐白衣黑裙,黑白琴键,长长的走廊很有纵深感;其次很好听,姐姐拉手风琴不很熟练,但很抒情,背景里还有水开的声音;再次,也是最好的一点,是把姐姐这个角色的心理性格的主要特色展现出来了。
按照常理,她应该放下琴,起身去灌水。
这样一来,她就是个寻常的、懂事的、正常的女孩。
但是她继续拉琴,任凭开水在背后翻腾依旧安之若素,她出离生活的性格表现出来了.更细腻的是她的神情安然,不着急,也不愧疚,性格里强硬的一面也出露端倪.再又就是最后曲子拉完,她还是回过头看了那喷气的开水壶,那种无可摆脱和烦躁,也出来。
这场是我看了几遍之后,才觉出好的。
第一次看时,觉得很奇怪,这个剪多次的电影,为什么留下这个没有叙事、也不提供叙事动力的场景呢?如果仅是抒情,未免多余.再往后看,全部的场都有用,一个多余的镜头都没有.全部故事看完,再翻过头看第一场,就觉出提纲挈领的好了。
很多人对姐姐买西红柿痛哭那段很有感觉。
那场设计的好,好在西红柿,设想如果是买西瓜,那该有多难看.另外,张静初的演技确实帮了大忙。
因为这场是在结尾部分之前,算是一个小高潮。
但是和片头姐姐的故事离开很远,所以多少还是有点突兀。
类似的场我感觉还是小心使用,否则就成了空对空,让人觉得用力过度,还挠不到痒处.另一场是一家人打煤砖。
这一场也很精彩,出了面目始终模糊的爸爸,其他人的性格,也表现出来了.妈妈是最坚忍的一个,姐姐是最早撒手的一个,弟弟是最没用的一个,哥哥还是最没所谓的一个。
我看得最难受的一场,就是姐姐靠在瓶子堆旁边,拉开自己的胳膊左看右看。
过了三个镜头,她就拉开伤痕累累的胳膊给她干爸看。
这是我唯一觉得戾气很重的一场,在这一场里,姐姐的性格失控了,可以理解,但无法接受。
幽默喜剧令人捧腹的喜剧大片观后影评
幽默喜剧令人捧腹的喜剧大片观后影评近年来,喜剧电影在影坛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其中的幽默元素更是令人难以抗拒。
这些令人捧腹的喜剧大片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幽默的表现方式吸引了广大观众。
本文将对一部幽默喜剧片进行观后影评,探讨其喜剧元素和观影心得。
这部喜剧大片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获得了极高的口碑,整个故事情节紧凑有趣,每个笑点都恰到好处,令人捧腹大笑。
影片在节奏上掌控得非常到位,剧情发展不拖沓,每个情节都紧凑而有趣。
同时,影片中的幽默元素也融入了一些社会时事和人物刻画,使得幽默隐含了一定的深意,让观众在欢笑的同时也能得到一些启示。
首先,影片中的角色扮演非常出色,每个演员都将自己的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
他们通过非凡的表演技巧和精湛的喜剧天赋,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个令人难忘的角色形象。
其中,男主角展示了他的喜剧功底和幽默感,不论是语言上的幽默还是动作上的搞笑都让人忍俊不禁。
女主角则展现出她的幽默才华和机智,她的出场总是令人捧腹大笑。
此外,配角们也各自发挥出色,为影片增添了许多笑料。
其次,影片中的剧情设置也是引人入胜。
故事的主线紧凑有趣,通过一系列趣味横生的情节,不断引发观众的笑声。
故事情节的发展具有连贯性和逻辑性,每个情节的设计都体现了编剧的巧思和创意。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会感到乏味,而是一直被影片中的喜剧元素吸引,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充满幽默与欢笑的世界。
此外,影片中的幽默元素也寓意深远,其中融入了一些社会时事和人物刻画。
喜剧并不仅仅是为了博观众一笑,更是为了透过幽默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的观察和批判。
影片中的一些幽默镜头和对话无论从语言上还是形象上都对一些时事进行了妙趣横生的刻画,让人耳目一新。
这种幽默在欢笑中让人思考,同时也使观众对生活和社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总的来说,这部幽默喜剧大片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幽默的表现方式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影片中出色的角色扮演、紧凑有趣的剧情设置以及寓意深远的幽默元素都为影片增添了看点。
《半个喜剧》喜剧爱情电影观后感影评【五篇】
《半个喜剧》喜剧爱情电影观后感影评【五篇】《半个喜剧》这部影片中荒诞的三人喜剧,现代人面对感情谎言满天飞的通病,都在影片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而关于观看《半个喜剧》电影观后感及影评,小编准备了以下文章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半个喜剧》电影观后感影评(1)如果不是因为《被光抓走的人》在合适的时间段没有排片,我可能会错过一次与这部电影的相遇。
不出意外的话,《半个喜剧》会在我的今年院线TOP10中取代《地久天长》,成为年度最佳电影。
不是因为他的制作水平有多高,人文关怀有多么深奥,只是因为感同身受。
在观影之前,我没有一点关注它,所以我对这电影毫无预期。
但不是因为我没有希望就没有失望,即便是知道剧情走向,我觉得我还是会被这部电影打动。
因为这部电影与其叫《半个喜剧》还不如叫《一个男孩的30岁危机》。
作为开心麻花的作品,又是一部话剧改编电影。
将话剧搬上舞台,需要解决的难点是嫁接和表现上,而不是剧本。
经过数次现场演出,这种与观众面对面的表现形式,对观众能够对剧本效果做出快速反馈,而且也提供给了创作者打磨和修改的机会,并在短时间内进行修改和完善。
所以《半个喜剧》的剧本是过关的,是经得起院线观众检验的。
将一个三角恋/渣男/毁婚/搞笑这些“网大”电影元素结合在一起,而没有表现出“网大”的影子,侧面说明,不是因为这些题材是“网大”的,而是那些“网大”创作者本身水平就是“网大”水平,想上升到院线精品层次,还有非常远的路要走。
主角是一群即将而立之年的“老青年”,29岁的年龄和我一样。
所以剧中对这个年龄段人群面临的矛盾抓取是比较精准的。
大家看到的就是我们这群人所经历的。
如果转述这部电影,听众很有可能认为这就是一部狗血剧,但看过的人为什么不觉得狗血?是因为我们的生活本身就是狗血。
就像从外人的角度(护士之间的谈话一样),是个笑话,的确是半个喜剧。
但这笑话,就是我们的生活,源于我们生活中的痛苦与压力。
是笑话还是痛苦,取决于你站的角度。
2024年美丽人生电影观后感
2024年美丽人生电影观后感美丽人生电影观后感1《美丽人生》这部闻名于世的电影,由于片名太像心灵鸡汤,长久以来我都没有观看的兴趣。
家里的电视有免费资源,每部电影都有一个评分,也不知道从哪儿来的数据,给人一种不太可靠的感觉。
而《美丽人生》的评分高达9.7,翻遍资源库也找不到几部如此高评分的电影,所以终于有一次我开始尝试观看这部电影。
不巧那是个中午,吃饱了犯困。
电影进入情节倒是很快,但人物语速也很快,字幕一看就是广东那边翻译的。
五分钟后,困意战胜欣赏艺术的念头。
此后,《美丽人生》被我搁置了很久,直到今年春节。
由于肺炎疫情的影响,原本十天的假期延长至两个多月,至今还未有复工消息。
待在家里看遍了电视上的节目,手机也没什么好玩的,闲得了无生趣。
某个下午又打开了电视,翻上翻下,搜查有没有没看过的经典影片,《美丽人生》此时再度出现。
我想起今年一月份,它好像重新上映过一次。
这种有免费资源的电影,何必再去电影院看一遍呢?左右无事,就点开了这部电影。
两个小时过去后,我后悔没有去电影院贡献一份票房,我惊讶于自己还能因为一部电影有如此大的心潮起伏,我突然词穷不知道该怎么表达对这部电影的'喜爱。
不是专业影评人,只能说说自己的感受。
这感受一说起来就会没完,因为电影的每一个场景都让我喜欢。
是意大利自身的气质吗?无论什么类型的艺术,它都能征服世界各地的人群。
美丽人生电影观后感2前两个星期看得电影,今天想写个观后感,或许多年以后再回头一看,又是不一样的感想。
影片的一开始让我以为这是一部欢快轻松的喜剧,当guido和他儿子被带上开往集中营的火车,就知道,幸福要戛然而止了。
集中营中的黑暗与苦痛,人不再拥有自由,不再拥有选择,甚至不再拥有独立的人格,当生命都有可能被随时终结而且看不到转变的希望,那么有多少人还能有活下去的.勇气与信念。
但guido必然知晓集中营的可怕,面对集中营里无休止的折磨与死亡,但他还是乐观的带着儿子,为了他单纯的童年不被黑暗笼罩,他告诉儿子这只是一个游戏,但在观者看来,这是一场关乎人生的游戏。
大独裁者影评
对比艺术手法在喜剧电影中的极致运用评《大独裁者》昨天,看了两遍卓别林大师的《大独裁者》,看完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大师的作品让人高山仰止,而大师的艺术手法更叫我叹为观止,下面我就从剧情演变三个方面说一下在这个喜剧中对比艺术手法的运用。
第一阶段无常的命运影片的背景设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的某部队进行负隅顽抗,映入眼帘的巨型大炮,给人以震撼人心的力量。
接着出现了一个小丑式(Hynkel)的人物,给影片增添了戏剧化的效果。
他负责拉引线,却找不清自己的位置,竟然用长官的望远镜看炮弹的发射效果,遭到了掌管的怒斥。
第二发是一哑弹,前面三人互相推诿,看哑弹的使命当然落在了这个小丑身上,尽管他十分惧怕,但仍然很勇敢的前去查看,结果四人因炸弹爆炸而仓皇逃跑。
敌人这时来空袭,他又自告奋勇,充当防控机枪手,动作滑稽但又十分坚持,后因大雾误入敌军,差点丢了性命。
在一废墟内偶遇长官(Schultz),并奋勇相救,坐上逃离的飞机,当因飞机缺油坠机后,陷入沼泽的Hynkel仍不忘自己的使命,把军事急件交给Schultz,富有讽刺意味的是战争已经结束,国家忠诚犹如浮云飘散。
卓别林扮演的小人物在这段故事里一开始就给我们展现了他的悲剧命运,不谙世事,晕头呆脑,莽撞,胆小,有点勇敢,富有责任心,这些性格特点被卓别林刻画的细致入微,加上喜剧化的表演,让人感到轻松诙谐。
看到这儿,我没有找到独裁者的影子,接下来的剧情让人心情来了个180度大转弯,看到的是一个战争狂人(希克勒)。
原来我们在影片开头看到的巨型大炮、防空机枪、以及这个小人的悲情故事都是为下文做铺垫的。
下面的演讲让我们不寒而栗,他夸张的表情,多动的躯体,富有权利的手势,藐视一切的神态,对犹太人的仇视,对“和平”的殷切渴望,充满“爱心”的拥抱,较早的情绪生动的解说加上部下有力的配合,这简直就是一位有“雄心壮志”大人物的开场白。
要不是我对这位人物的熟知,我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位精神癫狂者的人生宣言,要不是我们对卓别林的有所了解,这分明是“两个人”在表演着性格迥异的角色,多经典的情节,好精湛的表演!画面切过来,在一理发店我们会看到Hynkel站在了一家店铺的门口,他要在布满灰尘的房间里开始他的新生活——一名理发师。
《半个喜剧》电影观后感
《半个喜剧》电影观后感我喜欢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它是一个大团圆结局,我喜欢这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庸俗套路。
我觉得电影中的男主角唱歌很好听,长得也很耐看。
再次,男女主角的爱情发展既合理合法又荒谬,尤其是表白的那一段,看多少次都觉得很甜。
然后,我喜欢男主角因为女主角而改变,从一个事事违背本心、顺从别人的人变成一个勇敢的人。
男主角的妈妈对他进行道德绑架式的教育,这让我第一次看的时候感到喘不过气来,因为“为你好”这句话从小到大我已经听过太多遍了,每次听到都觉得很烦。
我和男主角的境遇很相似,所以我对这一点感触很深。
小乔是怎么评价这部电影的呢?他说电影虽然荒谬,但加上“喜剧”这个标题,就像是在告诉人们不要太认真,看个热闹就好。
但同时他也指出“半个”,说明它还是反映了一些社会问题。
我已经忘记小乔对这部电影的具体好感度了,但肯定不是觉得特别好看。
因为那次之后,我感到有些挫败,觉得自己的眼光不行,安利的影片不精彩,浪费了我们一起看电影的时光。
我暗暗下定决心,以后无论如何,都不会再让小乔浪费时间陪我看电影了,而是让他说想看什么,我接受他的安利就好。
到目前为止,这部影片是我们看完后延伸话题最少的一次,也是我印象最不深刻的一次。
期间我以为小乔睡着了,就挂掉了电话,结果他发消息说做了个好梦,我才知道他是担心吵醒我,所以不敢说话。
于是我又很越界地给他打了电话,直到快凌晨三点才挂掉电话睡觉。
早在几天前,我就和朋友聊起过小乔,说出现了一个我不知道喜不喜欢的人。
直到 2022 年 9 月 13 日,我才确定自己是喜欢他的,并正式加入了他的人生。
我不奢求我们的全部都是喜剧,但一定要像《半个喜剧》一样是个大团圆结局。
《又跳又唱又一年》读后感800字
《又跳又唱又一年》读后感800字迈克·李(Mike Leigh)的电影中,阶级意识经常占据一席之地——这不仅仅因为作为讲故事的人,他生长于现代英国而无法避免的缘故。
当然,如果你足够细心,你就会发现在李的新片《又一年》那美妙、丰富和智慧的叙事之中,在一年四季的变换轮转里,夹杂着一个处于变动中的社会等级制度所投射的阴影。
(其中一个角色提醒另外一个说:”我们都是大学毕业生。
”言辞中流露出一种带刺的骄傲,独属于在机会扩张的时代里第一批接受大学教育的那辈人。
)但是在这部电影里,迈克·李所描述的依旧是一种难以捉摸的、潜在的不公平。
这种不公平一向难以言喻,尽管它贯穿了、有时甚至威胁着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又一年》用了一个或比《无忧无虑》更大的格局处理了与后者相似的主题:幸福分配之不公平。
为什么像Tom和Gerri这一对作为整个四幕剧中心的花甲夫妻仿佛享受着取之不竭的、几近泛滥的幸福?为什么其他人好像连一丁点儿都得不到?幸福能够被出借、盗取或者继承吗?这是靠辛勤劳动挣来的,还是来自某种恩典的施舍?这些问题听起来可能愚蠢而抽象,但它们是极度严肃与切题的。
在美国,追求幸福毕竟是一项基本的权利,它与物质财富的多寡大致一致,虽并不等同。
而在英国,在这个(人们的刻板印象中)阴郁的民族性格几乎与难吃的食物、坏天气和阶级差异同样闻名的国度里,言明要追求幸福简直就是一种革命了。
自然,《无忧无虑》中那个古怪的快乐女主角拥有一个极度自由的灵魂,她在表达高兴的时候甚至到了激烈的程度。
而由Jim Broadbent和Ruth Sheen凭借着难以捉摸的微妙和内涵所演绎的Tom和Gerri,尽管平静许多,其快乐的能量却毫不逊色,他们的幸福也是极端的。
他们稳定而漫长的婚姻生活仿佛没有遭受任何严重的摩擦和伤害。
Tom是一名地质学家,在伦敦和国外的各种公共项目中贡献专业才智。
他的专业热情结合了工匠对于自己的作品的骄傲以及书呆子对于自己智识的欢喜。
2024年歌剧魅影观后感_10
歌剧魅影观后感歌剧魅影观后感1昨天看了电影版的《歌剧魅影》,电影从1919年拍卖歌剧院内的古董起镜,当拍卖到修缮好的歌剧院的大吊灯时,大吊灯被冉冉升起,画面就由黑白变为彩色,时光也被拉回到18__年,此时的歌剧院内,大家正在排练歌剧。
在全剧中,导演多次用这种线索物件颜色从黑白到彩色或者从彩色到黑白的变化的手法让故事往返于回忆和现实之间,表达效果流畅而自然。
不同于以往的回忆使用黑白,现实使用彩色,这里恰恰是相反的,从而突出电影的主旋律还是在过往。
歌剧院内总是接连地出现怪事,正在排练的女主唱被突然从空中降下来的挂帘砸到,一气之下决定罢唱,于是有人推荐克里斯丁·戴做主唱,开始大家很怀疑她的能力,等她一开嗓的时候,大家都被她的歌声打动了。
她演出成功后回到了自己的准备室,“魅影”出现了,那个教她歌唱,给她启示的导师。
“魅影”带着面具,他和着歌的语言直抵人心,女主角不由自主地被他牵引着走过长长的隧道,又乘小船划过一条小河,到达了他平时栖居的宫殿。
他孔雀型的大床很吸引我,仿佛就是为女主角准备的。
他们在他的宫殿里和着歌的交流是那么让人倾慕。
此时,女主角青梅竹马的爱人正在她准备室的外面等着她,可是,她却不见了。
天亮的时候“魅影”把女主角又送了回去,并且给歌剧院的老板写信要求以后都让克里斯丁演女主唱,但是老板没有同意,于是魅影又开始在歌剧院作怪。
故事到高潮的时候是女主角和她青梅竹马的爱人在天台是互诉钟情,被“魅影”听到了,然后两个男人决斗,青梅竹马占了上风,但是他并没有杀了“魅影”,从而留下了后患。
于是“魅影”继续捣乱,那个一开始标志性的大吊灯从棚顶掉了下来,“魅影”把克里斯丁引到他的宫殿,克里斯丁的爱人为了寻她也去了宫殿,这次他被“魅影”打败了,让克里斯丁抉择的时候,他还是选择了她的爱人,但是她吻了“魅影”,并把自己的钻石戒指放在了他的手里,于是“魅影”放过了他们。
看到最后,我对克里斯丁的心意有些迷惑,她到底爱着谁呢?或者说她到底更爱谁呢?我个人觉得,她是喜欢她的青梅竹马劳尔的,她可以为了救他去死或者怎样,除了喜欢也许还有一点点爱吧,否则她也不会有勇气为他死;而对于“魅影”,克里斯丁一定是爱的,因为“魅影”是她灵魂的伴侣,是任何人无法取代的。
《半个喜剧》电影影评
《半个喜剧》电影影评《半个喜剧》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它让我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都曾面临过价值观的抉择,也曾在理性与感性、现实利益与尊严人格之间挣扎。
这部电影深刻地描绘了这种内心的冲突,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影片中的郑多多,尽管他有着娇生惯养、极度自私自利等缺点,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对孙同确实不错。
提供工作、解决户口、免费住宿,甚至在醉酒后将孙同扛回家,这些举动对于一个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来说,已经是相当大的付出了。
而且,从他在楼梯间与孙同的争吵中可以看出,他对孙同还是有感情的,这种感情甚至比对自己的妻子还要深。
或许是因为他们在学校时就是室友,所以关系才如此亲密。
然而,孙同却无法像郑多多那样随心所欲。
他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因此无法拥有独立的人格。
在面对利益的诱惑和家人的压力时,他不得不选择妥协。
尽管他在与郑多多的相处中处于小弟的地位,时常受到不尊重,但郑多多在某些时候还是会在乎他的感受的,这一点从他在伴郎团中的位置就能看出来。
然而,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
当压力达到极限时,理性便难以发挥作用,人们往往会凭借感性做出本能的反应。
孙同的爆发和决裂,正是源于他的心理底线被彻底突破。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郑多多并没有对孙同使用专业的 PUA 技术。
真正的 PUA 是通过不断试探,逐渐摧毁对方的底线、原则和人格,并对此进行美化。
而郑多多的行为更像是一种逼迫,他没有给孙同留下任何选择的余地,要么当狗,要么滚蛋。
当压力过大时,人们往往会失去理智,而纯粹的逼迫很难让人接受,这更像是女人用分手来威胁对方。
因此,孙同在最后并没有同意分手,而他与默默的分手也并非出于腹黑的目的,只是因为他们的三观存在冲突,医院的那场戏只是导火索而已。
事实上,在与默默吵架并发泄情绪之后,孙同已经开始濒临崩溃。
他依靠惯性继续生活,慢慢地疗伤,思考自己的人生,形成了新的三观。
因此,他在与自己没有任何利益冲突、情感波动的婚礼上揭露了所有的秘密,是因为他真正放下了过去,想要为自己而活,与过去的自己彻底决裂,而并非为了赢回默默。
《半个喜剧》影评
《半个喜剧》影评影片开场,几个槽点便扑面而来。
纹身女和多多酒后一夜情,这个情节虽然在可接受范围内,但还是让人有些意外。
接下来海燕的巧合出现又离开,也让人感到有些突兀。
随着剧情的发展,更多的槽点也逐渐浮现。
例如,海燕让孙同有点骨气的情节显得有些突兀,而默默走后回来和多多发生关系的情节也让人感觉不太合理。
此外,高露走后,孙同捂住默默嘴巴在厨房的剧情也有些为了挑明而挑明的嫌疑,而多多追高露下楼去,再去吃饭的情节则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然而,电影也有一些有趣的地方。
例如,梁老师客串的情节增添了一些喜剧效果,而孙同回家录歌发现默默过夜,然后高露来的情节也让人感到有些紧张。
此外,默默报警、拿刀出走的情节虽然有些夸张,但也为故事增添了一些紧张感。
电影的剧情在某些地方显得有些牵强。
例如,默默在沙发上的言论来得太突兀,她怎么就能这么断定呢?此外,默默接到高露电话,听到高露说婚纱,信号不好高露听不到默默说话,默默就放弃了和高露说实情的情节也让人感到有些不合理。
警察的出现只是为了身份证和旧书包,这也让人感觉有些失望。
默默失控拆家、摔坏电脑的情节虽然为故事增添了一些冲突,但也让人感觉有些过于夸张。
第二天默默就去相亲了,这一情节让人感到有些仓促。
常远的快板表演很不错,而默默接行长电话,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的情节也让人感到有些意外。
高露发现后,孙同不得不去和默默对质,和常远发生冲突的情节也让人感到有些紧张。
默默给孙同配眼镜,自己买眼镜,表明默默不差钱。
中间镜子反射衣服,表明默默更像男性洒脱,孙同更像女生扭捏。
然而,电影的感情线让人感觉有些突兀。
默默和孙同似乎一见钟情,但他们之前并没有太多的铺垫。
此外,孙同的人设也有些问题,他在电影中表现得有些扭捏和缺乏自信,这与他之前的形象有些不符。
抛开其他所有不讲,电影中的一些场景还是很不错的。
例如,去音乐节和宜家的情节都让人感到很愉快。
和多多楼梯对质,和海燕酒吧医院谈话,医院护士男家属的八卦,再到两人医院的对质,孙同的爆发,默默地质问和离开的情节也让人感到很紧张。
《第二个月亮》影评精选
《第二个月亮》影评精选《第二个月亮》是一本由维托里奥·德·西卡执导,索菲娅·罗兰 / 马塞洛·马斯楚安尼 / 柳德米拉·萨维里耶娃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你们能有帮助。
《第二个月亮》精选点评:●拿波里的孩子啊,为何你要到苏联的荒野来呢,要厌倦了故乡的港湾吗,你在拉荷斯托克,想念着洛伊比奥山●3.5●索菲亚罗兰很漂亮●音乐,十分催泪。
索菲亚罗兰凶悍坚毅,马斯楚安尼懦弱幼稚。
爱情本就难辨对错,更何况遇上战乱。
最悲伤的两段:索菲亚罗兰眼小颖泪水,跳上离去的火车。
年后在拥挤的火车站,所有人都拿著照片,热切寻找可能生还的亲属,爱人,希望和失望相互交织。
那一大片向日葵新井,让我怀念帕尔马。
●没地儿看。
●确实不错,有前苏联风情●太孼了,不要看。
●“有喜欢的女人吗?唔,20个左右”●意大利电影最值得铭记的两张面孔。
●上一次离别是生死未卜,这一次离别是永不再见。
战争夺走的太多太多。
《第二个月亮》影评(一):第二个月亮《第二个月亮》又叫《向日葵》,去前线的丈夫杳无音讯,未婚妻为奇遇爱踏上寻找爱人的旅程,然而并不像《漫长的婚约》那样有个美好的结局,当妻子找到丈夫时,他也已在俄国娶妻生子,妻子愤而离去,回到意大利也嫁人了,几年后,葡萄牙丈夫又回到意大利来找来她希望再续前缘,然而物是人非,再也回不到过去了,只能相拥而泣,追忆过往年华,终于分别过着各自新的生活。
又是一部控诉战争经典电影罪恶的电影,在残酷无情的战争眼里,所有的是否是那么脆弱,即使是感情,在人之将死的时候也会改变。
总的来讲商业片还是不错的,可以看。
《第二个月亮》影评(二):1970年的索菲亚.罗兰影片的开始字幕伴随着略显的音乐,画面就是爱情片的向日葵。
向日葵可以成为景观,这在中国的北方很有用,向日葵的已单株已经很挺拔了,而一旦被种成一望无际橙红色的金黄,波涌着庄严的翠绿的底色,它们就更显得高贵典雅,并且赛瓜地舞蹈着,你看到了,你感慨着,你会贪玩其中而无所适从,正如此片的男主人公那样。
《半个喜剧》电影观后感以及影评精选五篇
《半个喜剧》电影观后感以及影评精选五篇《半个喜剧》电影观后感及影评(1)区别于以往麻花的剧本都有一个相对夸张的强设定,《半个喜剧》的故事开始于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乌龙。
渣男多多约了中学时期的初恋莫默上门约会,却忘记屋里还睡着昨晚的419,于是拿室友孙同男主打幌子,开启了一场越编越乱的闹剧。
就像给手表上了劲,它就兀自滴滴答答,不用再理会一样。
当给剧中人物各自设置好了脾气秉性,故事就自然而然地发生发展了。
渣男撒谎,室友圆谎,女神被骗,如此循环,搞笑又滑稽。
就这样,影片的前半段,影厅里时时爆发阵阵笑声,非常解压。
谎言的泡泡总有戳破的时候,随着剧情的推进,面对诘问,一些人性的东西一点一点被撕开,露出来。
甚至其中有几个桥段让A姐觉得,拜托,要不要这么尖锐?能不能给大家留点体面?尤其男主孙同,他的困境,向往和私心,被扒得彻彻底底,然后摊开在所有观众面前。
在喜剧片里,算是很深刻了。
可是,A姐始终觉得,男主孙同的扮演者吴昱瀚没法和这个角色很好的融合,虽然他本人就是一位演员副导。
吴老师瞳仁过于黑,眼神有奸诈感,如果演坏人,戏路应该更宽。
任素汐台词的个人风格太重,演什么角色都感觉是一个人,就是疯疯癫癫,张力很大。
可是,张力太多,也会让观众很累,希望看到学会做减法的新的她。
渣男多多演的真是入木三分,听导演说“基本上本色出演”,笑,渣得理直气壮,渣得明明白白。
渣遍全世界还一副“我好伤”的模样,真实真实,领教领教!《半个喜剧》电影观后感及影评(2)今天看了《半个喜剧》的点映,你说它夸张吧又好像很实在,你说它现实吧,又有点不可思议!想不到渣男可以如此之渣,渣得理直气壮!刷新了渣男的新境界。
大龄剩女仍然勇敢追爱给了很多剩女鼓励鼓舞,每一次受伤后,要像没受过伤一样去爱。
犯错后及时止损也给了我们很大启发。
故事里虽然有老套的理想与现实,利益与正义的冲突,但是导演编剧的安排却不落俗套,让你经历一场又一场情绪起伏,悲喜交替。
我很喜欢里面的歌曲,听出了感同身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人都类似,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又一年》给我们展示了性格不同造就的人生悲欢各不同。
这部非常日常的影片,却挖掘出来自生活底部的秘密。
斯汤顿扮演了一个抑郁、沮丧、并且很不耐烦的病人。
看到她无精打采地回答医生的问话、只求得到两粒安眠药能使自己睡个好觉的样子,我们就仿佛看见她失败的一生。
接下去我们发现《又一年》里,充满了这样的人,就像英国《独立报》所说的,“这是一份关于不开心的人们的研究报告”。
这部电影以四季作为结构,背景是普通人的普通一年。
写一个幸福的家庭如何和他们周围不幸的人相处。
剧本很难写,平淡只如普通人生的又一年,但是对话与季节之间都藏着力。
这里没有教育、没有慈善、没有拯救,只是幸与不幸的人如何往来相处。
在任何时代和地方这种平实的相处都是最难的。
那些“不开心的人”散落在剧情和季节的各个阶段,而他们围绕的中心却是一对幸福无比的老年夫妻Tom和Gerri。
他们喜欢农作、喜欢烹饪、喜欢聚餐……更重要的是喜欢分享,能够倾听别人的声音,温柔又宽厚。
Tom和Gerri家里的餐桌也许是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不幸的人都曾被邀请到这里坐一会儿,吃一点东西,说说话。
他们夫妻俩从不试图教育对方、或拯救对方,只是怜悯的微笑或者温柔的叹息。
连他们的儿子、儿子的女朋友都如此亲切、容易相处,让人感受到愉悦。
但是世界上有喜剧的必然有悲剧的,人生有积极的必然有消极的。
迈克•李不故意美化生活,相反他总是向我们指出生活的艰难之处。
《又一年》诚如生活那样,会有Tom和Gerri这样幸福的人,也会有Mary这样不幸的人。
Mary 这个单身女人不像电影里其他不幸的人那样,出现然后消失,她却在每一个季节都会出现在Tom和Gerri家里,但是“情况越来越糟”。
迈克•李没有指出,幸福和不幸的人生从何而来,造成的原因是什么,但是他写出了这两组人的不同表现。
幸福的人能与季节一同呼吸、能和自然一同生活,淡定、宽容。
不幸的人则不停得抱怨、不切实际的幻想,灰心、狭隘。
幸福的人也许不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但不幸的人一定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
不幸的人往往就像溺水的人,拼命只想捞到一根稻草。
比如Mary,从开始就有一个愿望:她想有一辆车。
在她想象当中,有了车就可以到处去散心,好像就能改变自己的人生。
可是买了车之后,反而成了自己的累赘,她开始不断抱怨因为车而带来的麻烦——但她永远只是抱怨、而不去解决问题。
从开场时斯汤顿扮演的失眠女人Janet到这个Mary,你就会发现,不幸的人总是本能地封闭起自己,抗拒着这个世界。
可能每一个看完这部电影的观众,都会向提出像心理医生Gerri问Janet那样的问题:“以1到10划分,你觉得你现在的幸福有几分?”Janet回答:“1分”。
Gerri说:“那就是说,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吧?”——这是一个积极者的态度,而消极者的答案永远是“想要改变太难了”。
再看Tom和Gerri这对幸福的老人,无论季节和气候如何,总是到自家的菜园里忙碌,播种、耕耘、收获,风雨不缀。
虽然菜园很小,但在与自然的相处当中,心却变得宽了。
迈克•李说,他想“创造一个世界,让你能感觉到四季的更替,感受到主人公呼吸的空气,领悟人与大地的联系,从而对普通人的生活产生共鸣。
”正是在与自然的交往中,我们能更从容地学习如何享受生活,如何面对自我,以及如何接受自己逐渐衰老的现实。
——当然,还有如何接受身边这些不幸的人。
事实上,《又一年》这样的电影,正是在展示了幸福的人与不幸的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种相处因其平实、简单、又不无节制,而能长久。
一方面,迈克•李并没有使这部电影过于温暖,他不打算建立一个开放的大家庭、去接纳收容那些不幸的人。
只有承认和直面现实才能有力量使自己走出生活的阴影。
另一方面,Tom和Gerri家的门又从来不紧闭,因为他们懂得人生依旧失意的人最需要拥抱和聆听。
只要世界上还有Tom和Gerri家的餐桌那样一个温暖的地方,可以让人坐一会儿,吃一点东西,说说话,生活还不致于让人绝望。
3d豪情想明白了再结婚(全集在线观看) H6M9明茨伯格被称为管理学界的离经叛道者,在其《战略历程:纵览战略管理学派》中,他并没有给战略一个明确的定义,而是把战略理论归结为十个学派,并一一点评。
他认为,简单从一个角度来解释战略就好比是盲人摸象:摸到鼻子的人说大象是一条蛇,摸到耳朵的人说大象是一把扇子,摸到膝盖的人说大象是一棵树,摸到尾巴的人说大象是一根绳子,摸到大象身躯的人说大象是一堵墙营销3.0版本,令人应接不暇。
那么,营销的本质是什么?很多人觉得这是已经有定论的话题,不值得讨论,当然也有人说营销就是4P,或者4C,则是典型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最初在美国,营销的含义是:若干市场因素的各种结合从而影响市场供给,这些因素包括促销、推销、有组织的销售活动。
1967年,菲利普构建为出发点的产物非但对人们的工作无益,反而使人迷失。
营销理论需要从本质上去解构。
解构主义领袖人物雅克一个问题不可以一次性、终极性地解决,而只能是分步走,分时间、分空间、分不同的角度来解决。
对营销的重建与深度认知,须先从各方面多视野地去看待营销,尽力地去勾勒出它的一个暂时性的全貌;然后再对这个全貌的每一侧面进行批判性的分析与吸收。
现在,就让我们解构营销本质,蒙上眼睛,一步步去摸营销这头大象。
1流通说1922年,美国学者弗莱德促使商品所有权转移和实体分销所做的努力。
1960年,美国市场营销协会把营销定义为是引导货物和劳务从生产者流向消费者或用户所进行的一切业务活动。
对于生产部门来讲,专业化和劳动分工造成了不同的供应能力;对于消费者来讲,他们对满足需要的形式、任务、地点和获得效用有不同的要求。
消费者与供应商在空间、时间上的分离性构成了企业产品、服务价值实现的障碍。
营销正是为了消除这种销售障碍,是产业社会打通生产不一致和五个分歧造成的。
两个不一致是指:①数量的不一致,生产者喜欢大量的生产与消费,消费者则偏好少量的购买与消费;②种类的不一致,生产者专业化生产种类较少的商品和服务,消费者则需要更多的种类。
五个分歧是指:①空间分歧,生产者倾向于在生产最经济的地方设厂,而消费者则位于很多分散的地点;②时间分歧,在生产商品和服务的时候,消费者可能不想消费,而且把商品从生产者运送到消费者那需时间;③信息分歧,生产者不知何人在何时何地以何种价格需要何种商品,消费者并不知道何时何地以何种价格获得何种物品;④价值分歧,生产者以成本和竞争价格衡量商品和服务的价值,消费者以经济效用和支付能力衡量价值;⑤所有权分歧,生产者拥有对他们自己并不想消费的商品和服务的所有权,消费者想要他们并未拥有的产品和服务。
亨利大生产的手法释放出了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形成了低价格的有效循环。
这种经营思路是以刺激消费为基础的,在汽车行业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打通了销售障碍的关键。
流通说的关键在于提高这种从生产到消费对接的系统效率。
基于流通说,企业营销策略的关键就是如何使产品或服务能够高效率贯穿生产领域、流通领域以及消费领域。
企业的广告推动,终端的拦截和促销,都是为了使这个对接过程更有效率,同时减缓甚至阻止对手对接。
流通说提醒企业不能仅仅停留在客户角度或企业角度单方面来思考问题,而是将两者打通,去追求价值链层面上的共赢。
很多企业以为把货铺到了超市等终端零售点,就可以达成销售;但是,这仅仅打通了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并没有和消费者进行有效对接,十多年前长虹在彩电大战中的崩盘就缘于此。
从策略上讲,流通方式与流通速度是营销的关键。
流通方式由营销组合决定,而流通速度由营销效率管理决定。
管理营销效率,应该关注六大核心效率:价值信息传递效率、交易过程效率、产品/服务交付效率、售后服务效率、客户忠诚度管理效率和销售绩效效率。
2需求管理说我曾当面向菲利普哪一个词语可以精准定义营销,他给出的词就是Demand management,即需求管理。
科特勒这样定义营销:识别目前尚未满足的需要与欲望,估量和确定需要量的大小,选择和决定企业能最好地为它服务的目标市场,并且决定适当的产品、劳务和计划,以便为目标市场服务。
需求管理说在当今营销界占主导地位。
其客户导向从根本上抓住了企业利润的来源点;另一方面,需求管理说也是众多营销思想流派中体系构建最为完善、最为系统的学说,这种系统性也造成了它的可接受性。
虽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需求管理说的策略体系大致都是从环境分析开始到消费者分析,然后根据STP战略,找到细分市场和适当定位之后,来设计营销战术组合。
这种战术组合被E.杰罗姆旁若无人式营销观念是难以与现实的市场竞争相适应的。
此外,需求管理说过于关注交易前的营销活动,忽视交易后的营销活动。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需求管理说在当今营销学说中贡献最大,使用最广,实践性最强。
3竞争说市场营销的本质不是为客户服务,而是算计,包围并战胜竞争对手。
杰克传统的营销认为企业必须满足消费者需求,但是通过满足需求,美国汽车公司就能成功与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抗衡吗?到底营销的源点与本质是需求还是竞争?视竞争乃至战争为营销本质的学派认为:在市场上满足客户需求的深度不是取胜的关键,企业没有市场,是因为市场被竞争者占据和封锁;市场也不是没有需求,只是竞争者让需求发生在他的身上。
顾客需求如同森林中的肉,企业如一群狼,取胜的关键在于比其他狼群跑得快。
竞争说之所以把考虑竞争放在注重客户之前,是因为市场上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企业很难寻求到客户需求的最优解。
客户满意是一个主观概念,营销管理者对客户满意的管理实际上是一个预期管理:消费者购买产品以后的满意程度取决于购前期望得到实现的程度,而这个预期的来由是什么?参照物是什么?竞争者所能提供的价值是一个很重要的标杆。
相对于20年前,笔记本电脑在中国的售价大大降低,性能和配置却不断升级,然而消费者满意程度却在下降,为什么?竞争使得笔记本生产商不断地相互追赶和超越,改变了客户对价值的判定标准。
所以,过分关注客户需求不如直接在营销活动中给自己树立一个明确的标准:打败竞争者红海区域,局限了企业对新兴市场区域的开拓。
其次,营销活动不同于战争,其中有对抗也有合作。
战争以消灭对手或者使得对手臣服作为胜利的标准,而营销中的竞争只是夺取市场利润的手段,与竞争者合作也可能获取市场利润。
譬如,竞争者的产品可以成为测量企业产品相对价值的标志,没有竞争者,客户很难理解该公司所创造的价值;再者,对许多产业而言,开拓市场需要许多宣传费用,而竞争者可以共同分担;更有越来越多的竞争者组成了企业联盟。
第三,竞争说还面对着一个尖锐而尴尬的问题:是否战胜了竞争对手,就赢得了市场?当柯达战胜了地球上所有的胶片公司时,却发现消费者已经选择了数码相机,不再需要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