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科学下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科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大全

科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大全

科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大全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的重要学科。

五年级下册的科学知识点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但不限于生物、物理、化学和地球科学等。

以下是一些科学五年级下册的知识点汇总:生物科学1. 植物的生长:了解植物生长需要的基本条件,如阳光、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2. 植物的繁殖:学习植物的种子和孢子如何发育成新植物。

3. 动物的生命周期:探索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包括它们的出生、成长和繁殖。

4. 遗传和变异:初步了解遗传学的基础,包括基因和性状的遗传。

物理科学1. 力和运动:学习力的概念,以及力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

2. 简单机械:了解杠杆、滑轮和斜面等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

3. 光和声:探索光的反射、折射以及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4. 能量转换:学习能量守恒定律,以及不同形式的能量如何相互转换。

化学科学1. 物质的三态:了解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下的性质。

2. 化学反应:初步认识化学反应,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概念。

3. 酸和碱:学习酸和碱的性质,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地球科学1. 地球的结构: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2. 天气和气候:学习天气现象和气候的形成,以及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 地球的资源:探讨地球的自然资源,如矿产、水资源和化石燃料。

环境科学1. 生态系统: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2. 环境保护:学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和社区如何参与保护环境。

3. 可持续发展: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以及如何在不损害环境的情况下满足人类的需求。

科学探究1. 科学方法: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包括观察、假设、实验和结论。

2. 数据收集和分析:了解如何收集和分析数据,以及如何使用图表和统计方法来解释数据。

这些知识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科学学习框架,帮助他们建立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规律,并为未来的科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本文对五年级科学下册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学生复习和回顾所学的科学知识。

下面将按照学科内容的不同进行分类介绍。

一、生物科学1. 动物类:a.常见动物:狗、猫、鸟、鱼等;b.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c.不同动物的特征和习性。

2. 植物类:a.常见植物:树木、花卉等;b.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c.植物的繁殖方式。

3. 人类生活中的常见生物:昆虫、细菌、真菌等。

二、物质与能量科学1. 空气与水:a. 空气的组成及特性;b. 水的来源和重要性;c. 空气和水的循环。

2. 固体、液体和气体:a. 物质的三态及相互转化;b. 物质的性质:颜色、形状、硬度等。

3. 磁性物质与磁性:a. 磁性物质的特性;b. 磁力的吸引和排斥;c. 磁性物质的利用。

4. 光与能量:a. 光的传播方式;b. 光的反射和折射;c. 光的利用。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1. 地球的构造与变化:a. 地球的层次结构;b. 岩石的形成;c. 地壳的变化:地震、火山。

2. 气候与季节:a. 大气层与气象;b. 季节的变化原因;c. 气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宇宙与星系:a. 太阳系的组成;b. 星体的运动;c. 星座的观察。

四、生态与环境科学1. 生态系统:a.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b. 食物链与食物网;c.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 能源与环境保护:a. 不同能源的优缺点;b. 节约能源的重要性;c. 环境保护的意义。

3. 垃圾分类与处理:a. 不同垃圾的分类;b. 垃圾处理的方法;c. 垃圾对环境的影响。

五、科学实验与观察1. 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a. 提出问题;b. 设计实验;c. 数据记录与分析;d. 得出结论。

2. 观察与记录:a. 观察的方法与技巧;b. 记录观察结果。

3. 安全实验与环保实验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归纳总结,希望能够帮助五年级的学生们回顾和巩固所学的科学知识。

同时也提醒大家科学学习要持续积累与实践,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科版五下科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教科版五下科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教科版五下科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一、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例如,一块实心的橡皮,不管是大橡皮还是小橡皮,在水中都是沉的;一个实心的木块,不管是大块还是小块,在水中都是浮的。

-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 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系。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 当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当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当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悬浮在液体中或漂浮在液面上。

3.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 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可以改变它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例如,把橡皮泥捏成船型,它能漂浮在水面上,而揉成一团时则会沉入水底。

这是因为形状改变后,它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船型的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大,受到的浮力大。

4. 造一艘小船。

- 用一定量的材料造船,船的载重量与船的体积大小、形状等因素有关。

船的体积越大,排开的水量越大,载重量也就越大。

- 在制作小船时,要考虑船的稳定性、牢固性等因素。

例如,可以通过增加船的宽度、降低船的重心等方法来提高船的稳定性。

5. 浮力。

- 浮力是指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

测量浮力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

先测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G,再测出物体浸在液体中的重力F,浮力大小F_浮 = G - F。

- 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用公式表示为F_浮=G_排=ρ_液gV_排(ρ_液是液体的密度,V_排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g = 9.8N/kg)。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浮力吗?- 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

例如,在水中下沉的石块,用弹簧测力计可以测出它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五年级科学下册必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下册必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下册必背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1. 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2. 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 对比实验中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要保持相同。

4.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只有当环境满足它们生存需要的时候,它们才能够生存下来。

5. 动物会通过改变自身的行为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冬眠、迁徙等。

第二单元船的研究。

1. 船的发展经历了从独木舟到摇橹木船、帆船、蒸汽船、内燃机船再到现代轮船和潜艇的历程。

2. 浮的材料可以制作船,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让船更加稳定。

3. 船的载重量与船的体积大小、结构以及所使用材料的性能有关。

4. 给小船装上动力时,要合理安装,减小阻力。

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

1. 地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所需的空间、环境和资源。

2. 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

3. 减少垃圾的方法有减少丢弃、重新使用和回收利用。

4. 淡水资源是非常宝贵的,要节约用水。

第四单元热。

1. 热是一种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

2. 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3. 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4. 物体由于热胀冷缩而产生的体积变化现象,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

第五单元环境与我们。

1. 许多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但人类的活动也能够改善环境。

2. 保护地球家园是每个人的责任,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等。

五年级下学期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素材)

五年级下学期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素材)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实验1.许多植物的新生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种子的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2.对比实验时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必须保持其他条件相同。

3.对于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我们可以从阳光、空气、水分、土壤和温度等方面进行究。

4.研究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土壤的实验时,使其中一组有土壤,另一组没有土壤,其他条件包括水、阳光、空气、温度等都要相同。

5.研究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时,用至少3粒种子做实验,是为了避免种子自身不能萌发的可能性,减少偶然性的发生,可以让实验更严谨。

6.研究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时,至少要有两个小组同时进行,可以保障科学实验的可重复性。

2.比较种子发芽实验1.绿豆种子的发芽不需要土壤。

2.研究绿豆种子发芽与温度的关系时,一组放在冰箱内另一组放在常温下,保持其他条件相同,实验结果得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

3.研究绿豆种子发芽与阳光的关系时,一组用包着黑纸的杯子盖住,另一组用透明的杯子盖住,放在同一个地方,保持其他条件相同,实验结果得出绿豆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

4.绿豆种子的发芽需要充足的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3.绿豆苗的生长1.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

当环境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2.植物的叶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在光照的条件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生存所需的养料,并释放出氧气。

3.阳光下的绿豆苗茎更粗壮、矮小,呈紫色或绿色,叶片呈绿色,看上去更健康;黑暗处的绿豆苗茎细长,是白色或泛黄,时片是黄色的,看上去处于病态。

4.绿豆苗的健康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肥料等。

5.生物的形态、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6.香蕉树生长在热带亚热带,那里阳光充足雨水多,所以叶于宽大。

松树生长在温带地区,计形叶有利于减少水分蒸发。

仙人掌原产于热带荒漠地区,叶退化成了朝,基肥限多汁,能贮存大量的水分,与那里缺水酷热、干燥的环境有关。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五下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五下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五下知
识点总结
一、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生活:
1. 生物多样性的含义:指地球上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和生物个体的多样性。

2. 不同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包括陆地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和空气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

3. 人类生活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保护生物多样性对维持人类生态平衡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类生命活动与健康:
1. 生命活动的特征:呼吸、运动、进食、排泄、感觉、自我保护和繁殖。

2. 饮食结构与健康:合理搭配食物,均衡摄入各种营养物质,保持身体健康。

3. 运动与健康:适度运动可以强身健体,增强免疫力。

4. 疾病的预防与控制:保持个人卫生,做好疫苗接种,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三、天地人与社会:
1. 地球的运动:包括地球自转和公转。

2. 地球的结构与特点: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组成,地震与火山的形成原因。

3. 导电材料与电路: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的区别,简单电路的搭建和运作。

4. 简单机械与动力:杠杆原理、滑轮原理和斜面原理,动力的转化与传递。

四、科学发现与发明:
1. 科学发现的过程与方法:观察、提问、假设、实验和总结。

2. 发明创造对社会的影响:发明的应用可以方便人们的生活和劳动。

3. 著名科学家及其发明: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爱迪生的电灯发明等。

以上是五年级科学下册的知识点归纳总结,希望对同学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
此回答仅供参考,具体内容以教材为准。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概述一、宇宙与地球1. 太阳系的构成:介绍太阳、八大行星及其特点。

2. 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以及它们对季节变化和昼夜更替的影响。

3. 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概念。

4. 自然灾害:地震、火山爆发的原因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5. 天气与气候:温度、湿度、风、降水等气象要素的基本知识。

二、物质与能量1. 物质的状态:固态、液态、气态的特征及其转换。

2. 物质的性质:密度、溶解性、酸碱性等基本概念。

3. 能量的形式:机械能、热能、电能、光能等。

4. 能量的转换与守恒:能量在不同形式间的转换,以及能量守恒定律的初步理解。

5. 简单机械:杠杆、滑轮、斜面等的原理和应用。

三、生命与生物多样性1. 生物的分类: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

2.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

3. 植物的生长与发育:种子的结构、发芽、光合作用等。

4. 动物的生命周期:昆虫的变态、哺乳动物的繁殖等。

5. 遗传与进化:遗传的基本概念,物种的进化过程。

四、人体健康与环境1. 人体的基本结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认识。

2. 人体的消化系统:食物的消化过程,营养的重要性。

3. 人体的呼吸系统:呼吸过程,空气质量对健康的影响。

4. 人体的循环系统:血液循环,心脏的功能。

5. 环境保护:垃圾处理、水资源保护、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的探讨。

五、科学探究方法1. 科学观察:观察的方法和技巧,如何记录和分析观察结果。

2. 实验设计:如何设计实验,控制变量,进行科学探究。

3. 数据分析: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

4. 结论提炼:如何根据数据分析得出科学结论。

5. 安全与伦理:科学实验中的安全操作和伦理问题。

六、科技与社会1. 科技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发明到现代科技的演变。

2. 科技与日常生活:科技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3. 科技与环境保护:科技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4. 科技与未来: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展望和思考。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五年级下册的科学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物理、生物和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对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进行整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

一、物理知识点1. 光的传播- 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和反射传播- 光的反射:光线遇到平面镜或曲面镜时发生反射- 眼睛和光的反射:眼睛通过反射接收光线,形成视觉感知2. 显微镜- 显微镜的构造:包括物镜、目镜和调焦装置- 显微镜的用途:观察微小的物体,如细胞、细菌等3. 电路- 电路的基本元件:导线、电源、开关、灯泡等- 电流的产生与传导:电流是由电源产生,在导线中传导- 串联和并联电路:不同电路连接方式的特点与应用4. 磁铁- 磁铁的基本性质:具有吸引和排斥金属物质的能力- 磁场的作用和方向:磁场使磁铁具有吸引力和排斥力,磁力的方向由南极到北极二、生物知识点1. 动物的生长与繁殖- 动物的生长过程:幼体经过生长逐渐成长为成体- 动物的繁殖方式:包括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方式2.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 植物的生长过程:幼苗经过生长逐渐成长为成株- 植物的繁殖方式: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方式3. 昆虫的结构和功能- 昆虫的身体结构:头、胸、腹三个部分,有触角和复眼- 昆虫的功能:飞行、吮吸花蜜、觅食、保护自己等4. 树木的特点和作用- 树木的特点:木本植物,具有根、茎、叶等部分- 树木的作用:保持水土、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三、地理知识点1. 中国的地理特点- 国土总面积和陆地面积:中国是世界第三大国家,陆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 自然地理特点:地形、气候、水系、植被等方面多样性2. 地球与太阳的关系- 地球自转和公转:自转是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公转是地球绕太阳轨道运动- 季节的变化:由于地球公转而导致不同季节的交替3. 地球的水资源- 水资源的分布:地球上约70%的面积被水覆盖,但可供人类利用的水资源却很有限- 水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水是生命之源,需要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4. 地图与方向- 地图的制作和使用:地图是描述地球表面的平面图,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上各个地方的位置和特征- 方向的表示:地图上常用指南针表示方向,北、东、南、西为主要方向通过对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的整理,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物理、生物和地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科学五年级下知识点

科学五年级下知识点

科学五年级下知识点科学是一门探索自然现象和原理的学科,对于五年级下的学生来说,他们将学习一些基础的科学知识,这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以下是一些五年级下学期可能涵盖的科学知识点:一、物质的特性- 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 物质的属性,如密度、硬度、导电性等。

二、力与运动- 力的概念,包括重力、摩擦力、推力和拉力。

- 牛顿运动定律: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三、能量的转换- 能量的类型:动能、势能、热能、电能等。

-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四、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及其受到的威胁。

五、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植物的生命周期: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和死亡。

- 植物的繁殖方式: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六、动物的分类和适应性- 动物的分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 动物的适应性: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七、地球与宇宙- 地球的构造:地壳、地幔和地核。

- 太阳系的组成: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和彗星。

八、天气和气候- 天气现象:云、雨、雪、风等。

- 气候类型:热带、温带、寒带等。

九、科学探究方法- 观察、提问、假设、实验、数据分析和结论。

十、科学与社会- 科学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技术进步、医学发展等。

- 科学伦理:研究和实验中的道德问题。

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科学知识,还能够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在科学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科学五年级下册的知识点

科学五年级下册的知识点

科学五年级下册的知识点科学五年级下册的知识点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生物、物理、化学和地球科学等。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知识点:生物科学1. 植物的生长:学习植物如何通过光合作用生长,以及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

2. 动物的分类:了解动物的分类方法,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等。

3. 遗传和进化:探索遗传的基本概念,以及物种如何随时间进化。

物理科学1. 力和运动:了解力的概念,包括重力、摩擦力等,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

2. 简单机械:学习杠杆、滑轮和齿轮等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

3. 能量转换:探讨能量的不同形式,如动能、势能和热能,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

化学科学1. 物质的状态:了解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变。

2. 化学反应:学习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化学方程式。

3. 元素和化合物:了解元素周期表,以及元素如何结合形成化合物。

地球科学1. 地球的结构:学习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2. 天气和气候:了解天气的形成和气候的类型,以及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 自然灾害:探讨地震、火山爆发、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原因和影响。

环境科学1. 生态系统: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 环境保护:学习如何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和浪费资源。

3. 可持续发展:探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以及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满足人类的需求。

科学探究技能1. 观察和记录:学习如何观察自然现象,并准确记录数据。

2. 实验设计:了解如何设计科学实验,包括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组。

3. 数据分析:学习如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这些知识点不仅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自然界的基本理解,而且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这些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并为未来的科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一、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空气。

2.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土壤和适宜的温度。

3.动物的生活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如食物、水、空气、栖息地等。

4.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例如,食物链中的生物之间就是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

5.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共同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二、光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3.不同颜色的物体对光的反射能力不同,白色物体反射能力最强,黑色物体吸收光的能力最强。

4.光可以分为可见光和不可见光,可见光包括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5.凸透镜具有会聚光线的作用,凹透镜具有发散光线的作用。

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1.地球表面的地形多种多样,主要有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等。

2.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外力作用会引起地形的变化。

3.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4.人类的活动也会对地球表面的地形产生影响。

四、运动和力1.物体的运动方式有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旋转运动等。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3.摩擦力是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等因素有关。

4.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

五、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重量、体积、材料等因素有关。

2.改变物体的重量、体积或材料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

3.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量来实现上浮和下沉的。

六、热1.热可以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传递。

2.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不同,金属的导热性能较好,塑料、木头等材料的导热性能较差。

3.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是由于物体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收缩引起的。

七、时间的测量1.人类发明了多种计时工具,如日晷、水钟、摆钟等。

2.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的速度越慢;摆长越短,摆的速度越快。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

一、第一章生命起源的探究1.生命起源的研究方法:考古学和人类学2.动物和植物的共同特点:生长,繁殖,呼吸,运动,感受3.生物体内的呼吸器官:肺(人类),鳃(鱼类),气管(昆虫)4.植物的无性繁殖:分株,扦插,细胞分裂,花粉传播5.植物体内的运输系统:根,茎,叶,木质部和韧皮部二、第二章动植物对环境的适应1.环境对动植物的影响:水分,光照,温度,土壤2.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呼吸器官,消化器官,触角,爪和牙齿3.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根的形状,茎的高度,叶的形状和颜色4.植物的有性繁殖:花,花粉,花蜜,载粉者5.动物的有性繁殖:雌雄异体,生殖器官,受精,胚胎发育三、第三章物质的三态变化1.物质的三态:固体,液体,气体2.物质的性质与三态变化的关系:温度,压力3.物质的溶解与溶液的浓度:搅拌速度,温度,溶质的类型4.物质的分子理论:分子的结构和运动5.物质的升华:固体直接变为气体四、第四章电能与磁能1.物体的带电情况:正电荷,负电荷,中性2.电能的实验和应用:电池,导线,灯泡,开关3.磁铁的有关知识:磁性物质,磁场,磁力4.电能的输送:电线,变压器,电能的节约五、第五章光的传播和折射1.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反射,折射2.镜子的使用和不同的反射特点:平面镜,凹镜,凸镜3.折射与颜色的关系:折光,三原色的合成4.纸和水的折射:光的传播路径,折射率六、第六章机械能1.机械能:动能,势能2.升降机的工作原理:重力,摩擦力3.物体的重力和弹力:物体的重量,弹簧的弹力4.摩擦力和滑动摩擦:静摩擦力5.斜面和滑轮的应用:斜坡、滑道、滑轮组七、第七章水的利用和保护1.水的利用: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2.水的供应和净化:自来水、水库、净水厂3.水的环境保护:河流,湖泊,海洋,水污染4.水的循环:蒸发,凝结,降水八、第八章空气和天气1.空气的组成和性质: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2.空气的运动和大气压强:风的形成原因,气压计3.大气现象:晴天,多云,阴天,雨天,雾4.气温的测量和变化规律:温度计,四季和气候九、第九章星球和月球1.太阳系的组成和行星运动:太阳,八大行星,行星运动2.月球的形状和运动:月相,日食,月食3.星座和它们的使用:星座的形状,星座图谱4.卫星和人造卫星:地球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概述一、科学探究1. 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 观察的基本方法:直接观察、使用工具观察、间接观察。

3. 实验设计的原则:控制变量、确保可重复性、安全性。

二、生物与环境1. 生物的特征:需要营养、呼吸、排泄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长和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2.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植物的耐旱特性。

3.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如捕食关系、共生关系。

三、植物的生长与繁殖1. 植物的生命周期: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种子传播。

2. 植物的生长条件:光照、水分、温度、空气和土壤。

3. 植物的繁殖方式:种子繁殖和无性繁殖(如分株、扦插、压条)。

四、动物的生长发育1. 动物的生命周期:从受精卵到幼体再到成体的过程。

2. 动物的生长发育:胚胎发育、幼体生长、性成熟。

3. 动物的繁殖方式:卵生、胎生、卵胎生。

五、物质与能量1. 物质的状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转化。

2. 能量的转换与守恒:能量可以转换形式,但总量守恒。

3. 能量的来源与利用:太阳能、化学能、机械能、电能等。

六、地球与宇宙1. 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2. 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以及引起的昼夜更替和季节变化。

3. 宇宙的组成: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星云等。

七、物质的性质1. 物质的分类:混合物和纯净物。

2.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如颜色、密度、熔点)和化学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

3.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和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八、力与运动1. 力的概念:推动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作用。

2. 力的测量: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

3. 运动的描述:速度、加速度、方向等。

九、简单机械1. 杠杆的原理:通过改变力的作用点和作用方向,省力或省距离。

2. 滑轮的分类与作用:固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以及它们在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上的作用。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完整版)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完整版)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完整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完整版)第一单元1.由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质量和体积时,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不会改变。

2.物体的沉浮与其质量和体积有关。

3.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则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如果质量相同,则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

4.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5.小瓶子和潜水艇都是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加减水来改变轻重,实现沉浮。

6.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称为排开的水量。

7.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可能会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大,越容易浮,装载量也会增大。

9.要用橡皮泥造一只装载量比较大的船,一是在重量不变的前提下造得尽量大,使船排开的水量大;二是做些船舱,放物品时使船身保持平稳。

10.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是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11.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称为水的浮力。

12.上浮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13.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4.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会上浮。

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会下沉。

15.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16.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

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17.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18.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的其他物质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

19.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0.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

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21.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所以马铃薯在清水中下沉,在盐水中上浮。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第1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1.许多植物的新生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2.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实验来验证种子发芽所必需的条件。

在实验中只能改变一个条件(我们要研究的条件),同时保证其他条件不变。

3.实验:绿豆种子发芽和土壤的关系如果两组种子都发芽了,说明土壤不是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如果有土壤组的种子发芽了,而无土壤组的种子未发芽,说明土壤是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4.在实验中,每一个玻璃皿中至少放3粒种子是为了减少实验的偶然性,使实验结论更准确。

一粒种子可能会因自身原因不能发芽,影响实验结果。

第2课比较种子发芽实验1.在绿豆种子发芽和土壤的关系的实验中,两组种子都发芽了,说明土壤不是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2.绿豆种子发芽和温度的关系(1)常温组有两粒种子未发芽,低温组有1粒种子发芽了,这属于实验中的偶然现象。

(2)常温组多数种子发芽了,而低温组多数种子未发芽,这说明温度是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3.绿豆种子发芽和光照的关系有光组和无光组的种子都发芽了,这说明光照(阳光)不是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4.比较种子发芽实验(1)绿豆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三个条件要同时具备。

(2)阳光和土壤不是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第3课绿豆苗的生长1.研究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1)改变的条件:光照。

(2)不变的条件:水、温度、土壤、空气等。

(3)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

2.光合作用:在光照条件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生存所需的养料,并释放出氧气。

3.不同环境里的植物对阳光、水分等条件的需求不同。

植物能适应环境,降水量大的地区生长的植物的叶片会很大(如芭蕉),降水量小的地区生长的植物的叶片会很小(如松树),有的甚至会退化成刺(如仙人掌)。

4.植物还具有向光性、向水性等特性。

第4课蚯蚓的选择1.蚯蚓生活在地下,可以推测它喜欢黑暗的环境。

五年级下册知识点梳理科学

五年级下册知识点梳理科学

五年级下册知识点梳理科学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梳理如下:
1. 太阳系和地球
- 行星的运动规律:绕太阳公转、自转
- 星座和它的构成:一些群星连在一起看起来像一个形状
- 日食和月食: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相对位置引起
2. 动物和人的健康
- 鸟类的特点和分类
- 脊柱动物的特点和分类
-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的比较
- 微生物:细菌和真菌的特点和作用
- 人体的体温调节:皮肤、汗腺、血管等
3. 植物和人的生活
- 五类植物的特点和分类:木本植物、草本植物、藤本植物、水生植物、空气植物
- 植物的繁殖方式:有性和无性繁殖
-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种子的发芽、幼苗生长、树干的年轮等
4. 物体的运动和声音的传播
- 运动和力:引力、摩擦力、弹力、浮力等
- 动量和力的作用:加速度、质量、速度等
- 声音的传播:振动引起的声音传播、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的反射等
5. 物体的状况和变化
- 物体的磁性和磁场:磁性物质的特点、磁铁的吸引力等
- 物体的溶解:溶解和溶液、溶解度的影响因素等
- 两种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常见的物质变化反应等
以上是五年级下册科学的知识点梳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五年级科学下册必背知识点汇总

五年级科学下册必背知识点汇总

五年级科学下册必背知识点汇总
1. 物种的数量与生态平衡:
- 生态平衡是指生物之间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 生态平衡的破坏可能导致物种数量减少或过度增加,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污染、环境破坏、过度捕捞等可能导致生态平衡破坏。

2. 农作物的生长和保护:
- 农作物的生长受到土壤、光照、温度、水分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 农作物需要适宜的养分供应,包括氮、磷、钾等。

- 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可能面临病虫害的侵袭,需要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

3. 动物的分类和生存特点:
- 动物可以根据结构和形态特征进行分类,如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 动物根据其获得食物的方式可以分为食肉动物、食草动物和
杂食动物等。

- 动物根据生存环境的差异,有陆生动物、水生动物和空中动
物等。

4. 健康与预防:
- 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

- 保持良好的卫生惯和饮食惯有助于预防疾病。

- 预防措施包括接种疫苗、保持室内通风等。

5. 天文知识:
-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它有自转和公转的运动。

- 太阳是地球的主要能源来源,提供光和热能。

- 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以上是五年级科学下册必背的知识点汇总,希望能帮助到你。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考点归纳、复习必备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考点归纳、复习必备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知识点整理1、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基本条件有适量的水、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

2、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潮湿的环境里。

3、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构成很多的“链条”状的联系,像这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4、生态瓶中的小动物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是因为水中有食物和氧气等,这些物质的制造者是植物。

5、入秋后因为气候、日照及食物等因素的变化,丹顶鹤要从东北迁飞到南方越冬。

6、在光照条件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生存所需的养料,并释放出氧气。

7、在做绿豆种子发芽与土壤的关系的实验时,我们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获得实验数据,在做这个实验时只能有一个不同条件。

8、适当增加生态瓶中的植物数量后,每分钟内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将减少,因为水生植物为动物提供的氧气增多了。

9、对比绿豆苗在有阳光和无光照的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可以发现有光照的绿豆苗的植株高度更高,茎更粗,叶的颜色更绿。

10、为了保护好丹顶鹤以及他们的生存环境,我国在丹顶鹤等鹤类的繁殖区和越冬区建立了一批自然保护区。

11、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只有当环境满足他们的需要时,他们才能够生存下来,当环境改变时,生物需要适应他们所在环境来维持生存,各种生物之间也有着许多复杂的关系。

12、对比实验只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各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在只改变一种条件的同时,一定要保证其他条件不变。

13、种子发芽需要适量的水,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

14、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空气等,不同环境里的植物,对阳光、水分等条件的需求不同。

15、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在光照条件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生存所需要的氧量,并释放出氧气。

16、动物都喜欢生活在各自适宜的环境里,如青蛙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里,蜥蜴适宜生活在干燥的环境里,天鹅适宜生活在湖泊沼泽等有水的地方,企鹅适宜生活在冰天雪地里,雪狼适宜生活在寒冷的环境里。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故有知识的人,道义上有为后者代言的义务。

人最容易丧失的是同情心,而杜甫就是一个正面例子。

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11、由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不改变。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

3、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4、小瓶子和潜水艇都是在体积不变情况下通过加减水改变轻重来实现沉浮的。

5、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增大。

8、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9、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0、上浮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11、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2、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

13、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

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14、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15、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的其它物质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

16、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7、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8、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马铃薯在清水中下沉,在盐水中上浮。

19、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是靠改变自身的重来实现沉浮的。

五年级科学知识点下册

五年级科学知识点下册

五年级科学知识点下册
以下是五年级科学下册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生物种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每种生物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机制。

2、食物链和食物:食物链是指生物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生产者(如植物)被食草动物食用,食草动物又被食肉动物所食用,形成了一条链式结构。

食物则是由多个食物链交织而成的复杂络。

3、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达到的动态平衡状态。

维持生态平衡对于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4、人体器官:人体器官包括心脏、肺、肝脏、胃、肠等,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运转。

5、食物的营养成分:食物中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它们对人体健康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影响。

6、太阳系和地球:太阳系包括太阳和八大行星,地球是其中之一。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导致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这对人类生活和
农业生产都具有重要影响。

7、水的循环: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的循环运动,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多个过程。

水循环对于地球上的生态平衡和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8、能量转换:能量转换是指不同形式能量之间的相互转换,包括太阳能转换为化学能、热能转换为机械能等。

能量转换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9、微生物:微生物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的生物之一,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它们在自然界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分解有机物质、合成有机物质等。

以上是五年级科学下册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大小不同的两个物体完全浸入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不同):体积大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体积小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小)。

17、沉在水中的物体,除了受到重力外,还受到(水的浮力)。

18、从井水中提水时,同样是盛满水的桶,离开水面后感觉要比在水里重得多,这是因为:(水桶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

19、物体在水中的浮力跟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20、(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同体积的盐水比清水(重)21、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不同),原因是:(与液体的浓度和相同体积的不同液体的轻重不同)有关。

22、(比重计)是一种(能比较液体轻重的)仪器。

23、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液体重时,会(下沉),如:在它在清水里是下沉的;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液体轻时,会(上浮),如:在它在浓盐水里是上浮的。

相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浓盐水)最重,(马铃薯)最轻。

24、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用(外焰)加热温度最高;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

二、简答题:1、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与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答:物体的重力等于浮力时,物体就浮在水面上;物体的重力大于浮力时,物体就下沉;物体的重力小于浮力时,物体就上浮。

2、马铃薯为什么在清水里是沉的,而在一定浓度的盐水或糖水里是浮的?答:因为同体积的马铃薯比清水重,所以它就下沉;而同体积的马铃薯比浓盐水轻,所以它就浮在水面上。

3、为什么钢铁制成的轮船会浮在水面上?答:因为钢铁制成的轮船重量不变,可是做成轮船后体积增大了,排水量也增加了,浮力大大增加,所以它能浮在水面上。

4、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答: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轻重来达到上浮或下沉的: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水艇就下潜;打开进气管道,把压载舱里的水挤出舱外,潜水艇就上浮。

第二单元热一、填空题: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让自己热起来的方法有:(运动)、(晒太阳)、(烤火)、(开空调)、(吃食物提供能量)等。

2、多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而是衣服起到(保温作用),它阻止身体(热量)散发,阻挡(冷空气)的进入身体。

3、使一杯冷水变成热水的方法有:(烧开)、(放在热水中)、(往冷水里加热水)、(微波炉加热)、(太阳下烤热)。

水受热后,(温度会升高)(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1、举例说明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答:烧开的水、水结冰,体积都变大了。

2、为什么啤酒、饮料瓶都没有装满?答:因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装得太满,受热后体积膨胀会爆瓶。

3、冬天里,我们常用哪些方法使自己热起来?答:跑步、晒太阳、烤火、吃食物、加穿衣服(加衣服起到保温作用:阻止身体的热量散发出去,又阻挡外面的冷空气进入身体。

)。

4、物体(液体、气体、固体)的热胀冷缩是怎样引起的?答:物体的热胀冷缩跟微粒运动有关。

当物体吸热后温度升高,微粒运动加快,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冷时,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减小,物体就变小了。

5、怎样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答:①用一个铜球和一个刚好能通过的铜环。

②用酒精灯加热铜球;③加热后的铜球不能通过铜环;④将铜球放入水中冷却后,又能通过铜环了。

这个实验说明: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6、冬天里水管被冻裂是怎么回事呀?答:因为水在4℃以下时会出现热缩冷胀的反常现象,体积膨胀就会把水管胀裂了。

7、商店内卖雪糕处,停电时,工作人员就会用厚厚的棉被盖在冰柜上,以减缓棒冰融化的速度。

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我们冬天多穿几件衣服就感觉热乎了?】答:因为棉被有保温的作用。

盖上棉被减少冰柜温度的散失,也阻止外界温度进入冰柜。

8、夏天为什么不能给车轮胎打太足的气?答:因为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夏天天气热,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会引起爆胎。

9、观察野外冬天和夏天的电线有什么不同?冬天或夏天架设电线要注意什么?答:电线是金属制品,电线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冬天电线受冷收缩后电线比较紧,而夏天受热膨胀后电线比较松。

冬天架设电线要拉紧一些,而夏天架设电线要放松一些。

10、电工在夏天安装电线时,两根电线杆之间的电线为什么不能拉得太紧?答:电线是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夏天电线拉得太紧,冬天受冷收缩会被拉断。

11、在寒冷冬天用手摸金属制品和木质制品有什么感觉?这是什么原因?答:因为金属比木头传热快。

金属会很快的把我们手上的热传走,所以感觉会更凉。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一、填空题:1、如果想知道大体时间,可以(看太阳的位置);想知道精确时间,必须用(手表)或(时钟)。

2、(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

3、钟表以(时、分、秒)计量时间,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1秒钟),秒针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1分钟)。

4、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相同时间)的主观感受会不一样,但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延伸的。

5、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6、在古代,人们计量时间的方法有:(太阳钟)、(水钟)、(沙钟)、(火钟)、(燃油钟)、(蜡烛钟)等。

我国采用的时间叫:(北京时间)。

7、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8、太阳钟时利用太阳(东升西落)而造成影子的变化制作的。

(日晷)与(“圭表”)是根据(日影长度)制成的(计时器)。

是我国古代利用光影测量时间的一种计时仪器。

日晷通常由(晷针)和(晷面)组成。

根据晷面所放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地平日晷)和(赤道日晷)两种。

8、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水钟在我国古代又叫(刻漏),是根据:(滴水的等时性)原理来计时的工具。

古代的水钟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种,都是根据水量的变化制成的。

9、泄水型水钟工作原理:容器内的水面随水的流出而下降,从而测出过去了多少时间。

10、受水型水钟的工作原理:水滴以固定的速度滴入圆筒,使得浮标会随水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从而测出过去了多少时间。

11、在利用水钟计时时,最关键的是:(解决水滴的匀速滴漏)。

12、虽然像(日晷)、(水钟)以及(燃油钟)、(沙漏)等一些简易的时钟,已经可以让我们知道大概的时间,但是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

(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13、用一条细线,一端拴上螺丝帽,另一端拴在铁架台上,就组成了一个(简单的摆)。

摆在摆动过程中,(方向不变),(速度不变),(幅度越来越小)。

14、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

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15、在研究摆锤对摆动影响的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摆锤的轻重),不变的条件是:(摆线的长短不变)。

从而得出:(摆锤的轻重不影响摆的摆动快慢)。

16、摆的快慢跟(摆锤轻重)和【摆幅(摆角)大小】无关。

摆的快慢跟(摆线的长短)有关:(摆线越长,摆的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的摆动越快)。

【注意:摆绳的长度不等于摆的长度。

(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17、利用工具做一个一分钟摆动60次的摆钟,最关键的步骤是:(固定摆线的位置)。

18、设计时钟的关键在于:(让指针以一定的快慢移动)。

19、垂体时钟是利用:(下垂的重力)来转动齿轮的。

20、(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21、摆钟主要部件由:(摆锤)、齿轮)、(垂体)组成。

摆锤每摆动一次,操控器控制(1)齿,齿轮转动一个齿,指针转动(1)秒钟。

二、简答题:1、水钟漏完一杯水的时间和什么因素有关?怎样控制水滴漏出的快慢?答:水钟漏完一杯水的时间和滴漏流出水的快慢有关。

控制水滴漏出的快慢与孔的大小和水的多少有关。

孔大,水滴漏出得快;孔小,水滴漏出得慢;水多,水滴漏出得快;水少,水滴漏出得慢。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一、填空题:1、(昼夜交替现象)时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

做模拟实验时,乒乓球代表(地球),电筒代表(太阳)。

2、太阳东升,(白天来到),太阳西落,(夜幕降临)。

太阳、月亮、星星每天都有(东升西落)的现象。

昼夜现象的形成跟(太阳光的照射)、(地球是个球体)、(地球的自转)三个因素有关。

3、地球在围绕太阳运转的同时也在(自转)。

地球自转一周约需要(24)小时。

相当于1小时转动(15度)4、关于地球的运动存在两种学说:(地心说)和(日心说)。

古希腊的天文学家勒密提出了(地心说)理论。

“地心说”认为:(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而且静止不动),所有的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旋转,并且每天做一次(圆周运动)。

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理论。

“日心说”又称“日静说”“地动说”,认为:地球在运动,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太阳是不动的,而它处于(宇宙)的中心。

“地心说”、“日心说”都认为:(地球是个球体)。

5、哥白尼认为,地球在自转,一开始人们都不信,直到1851年,()根据生活中的发现,用()在自转。

6、证实了地球如果你坐在转椅上,按顺时针方向转动,你周围的物体沿(逆时针)方向转动。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转动的。

7、法国有位叫(傅科)的物理学家,用实验证明了(地球在自转)。

(“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地球自转一周是(24)小时,相当于1小时转动(15度)。

8、地球自传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9、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10、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

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

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

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

北京在()区,乌鲁木齐在()区,它们相差()个区时,也就相差()个小时。

北京在()面,乌鲁木齐在()面,()先迎来黎明。

11、()成为地轴。

12、在野外判定方向的方法之一:晴朗的夜晚,我们面对北极星的方向就是(北方)。

13、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

北斗七星在天空中的位置随季节变化而逐渐西移。

14、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的(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周期是(一年)。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15、(恒星的周年视差)是指:(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