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简介
纳兰容若简介
虞美人
十年踪迹十年心
眼前所见,仍是十年前的旧迹,胸口 跳动的,仍是十年前的那颗心。我把对 你的记忆和感情,顽固封存,如同藏入 铁盒深埋土底。那铁盒表面会因雨水的 侵蚀和氧化形成锈渍斑斑,但封存在当 中的记忆却是簇新,如三月新盛桃花。 又或许,十年光阴坚硬有痕,我已经萧 瑟老去,以同你的离去一样迅疾的速度 老去。我站在这里,你还认得出我来么 ?我已不是十年前的那个人。 时光划破 我的胸口,叫你看清我的十年踪迹十年 心。
人生若只如初见
纳兰性德(1655— 1685),字容若,清 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 。大学士纳兰明珠长 子,17岁入太学读书 ,18岁中举,22岁考 取进士。后升为一等 侍卫,于皇帝左右, 才华出众,被皇帝重 视。
纳兰风光
纳兰性德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数 岁时即习骑射,17岁入国子监读书,被国子监祭 酒徐文元赏识,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 ,19岁,准备参加会试,但因病没能参加殿试。 而后数年中他更发奋研读,拜礼部侍郎徐乾为师 ,编纂了《通志堂经解》《渌水亭杂识》,受到 皇帝赏识,表现其相当广博的的须学识基础和各 方面的意趣爱好。1674年,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 女卢氏成婚,两人感情甚笃,婚后三年卢氏不幸 亡故。
画种,这日两人再 度相逢,却只能千言万语尽在那深深凝望中,不敢说, 不敢讲,不敢透露那一丝一毫的感情,这是怎样的痛啊 。既然彼此深爱,却又何又不在一起? 作者作了解释: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这 句用了两个典,一个是裴航乞药,一个是嫦娥奔月。裴 航于蓝桥乞药而得妻,嫦娥奔月而不得见。这里借这两 个典说明了为什么不在一起,是因为对方已经入宫。如 果未嫁,那裴航于蓝桥容易得妻,只是现在嫦娥已入月 宫,与后羿相会无期了。 可是,即使已经相会无期,作者还是 在苦苦守望。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这里的饮牛津,实际上也是用典,用的 是牛郎织女的故事在其中。这里的结句实际上就是作者 的一个幻想,如果能与之结合,对着她,即便是贫困, 也毫不在意。
关于纳兰性德的作者简介
关于纳兰性德的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原名纳兰成德,字容若,号楞伽⼭⼈,满洲正黄旗⼈,清初著名词⼈,与朱彝尊、陈维崧并
称“清词三⼤家”。
纳兰性德⽣于到天潢贵胄之家,⽗亲为康熙朝武英殿⼤学⼠明珠。
年少聪明⼈,⽂武全才。
康熙⼗五年(1676年),中丙⾠笠⼆甲第七名,赐进⼠出⾝,后授三等侍卫,循进⼀等,武官正三品。
康熙⼆⼗四年(1685年),因寒疾与世长辞,时年三⼗⼀岁。
纳兰性德,清初第⼀词⼈,⼜是武功出众的御前⼀品带⼑侍卫。
⽣于温柔富贵,却满篇哀感顽艳,⾝处花柳繁华,⼼却游离喧嚣之外;真正的⼋旗⼦弟,却喜结交落魄⽂⼈,⾏⾛于仕途,⼀⽣却为情所累,风华正茂之时,却匆匆离世,⼀位⼏乎拥有世间⼀切的惆怅男⼦,⼀段三百年来倾倒⽆数后⼈的传奇。
纳兰性德简介
纳兰性德简介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字自在,号菱湖,是中国清代著名的文学家、词人。
他是浙江嘉兴人,是浙西山水世家纳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一、生平经历纳兰性德生于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父亲纳兰容若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对纳兰性德的文学才华有很大的影响。
他从小就对文学充满了热情,立志成为一名杰出的词人。
在求学时期,纳兰性德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
在国子监期间,他接触到了当时最新的文学思潮和先进的文化观念,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纳兰性德的学业并不顺利。
由于他的放纵和桀骜不驯,他常常逃课、游玩。
这导致他最终被学校开除,使他无法完成学业。
尽管如此,纳兰性德依然坚持不懈地追求文学艺术,并以其才华横溢的作品成为了后世文人的楷模。
二、文学成就纳兰性德以其出色的词作而闻名于世。
他的词作风格独特,深受后人喜爱。
他的词作描绘了人生百态,抒发了他自己的情感体验。
他善于运用比喻和意象,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氛围,给人以心灵的触动。
纳兰性德的词作涉及各个方面的主题,既有对生活琐事的描写,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探讨。
他的作品常常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思考。
汪小菡《十七岁》中有这样的一句词:“目断魂消,累床纡缩到天明。
”这句词用简短的文字描绘出了一种深深的无奈和悲伤,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纳兰性德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赞誉,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作品多次被选入各种文学选本,并被后来的词人们广泛研究和传颂。
三、人生哲学纳兰性德的人生哲学可以概括为“活在当下”。
他认为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应该珍惜眼前的每一刻,经历每一个情感的起伏。
他的词作中常常出现对时光流转的感慨和对生命短暂的思考。
纳兰性德在《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写道:“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这首词表达了对时光的流逝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之情。
他的人生哲学影响了许多后来的文人,并对他们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
纳兰性德《长相思》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长相思》纳兰性德一、词人纳兰性德的简介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旗籍,清朝时期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政治家、书法家、诗人。
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叶赫那拉氏的后代。
纳兰性德自幼聪颖好学,文武兼修,擅长书法,喜好诗词。
他的诗词深受当时文人雅士的喜爱和传颂,与曹雪芹、吴承恩等人齐名。
二、《长相思》的创作背景《长相思》是纳兰性德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创作的一首词,当时他随康熙帝来到关外祭祀长白山。
在寒冬的夜晚,面对漫天飞舞的大雪,他怀念家乡和亲人,写下了这首感怀之作。
三、《长相思》的词意解析《长相思》的词意解析如下:“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这是描绘清军人马翻山越岭,北上黑龙江的情景。
夜营扎在深深的边塞上,万千灯火彻夜通明。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这是说外面的风雪持续不断,扰乱了作者的乡思之梦,这让作者感到无比厌烦。
最后一句中的“故园无此声”更是道出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纳兰性德词的艺术特色纳兰性德的词以自然、真挚、深情而著称。
他的词风清新自然,思想深邃,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和思考。
他的词作中常常运用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语言优美、形象生动。
同时,他的词也常常涉及到人生哲理和历史沧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五、《长相思》的韵律和节奏《长相思》是一首古体诗,采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
它的韵律和节奏感非常强,读起来抑扬顿挫、流畅优美。
全诗每句七个字,共四句,第一句和第二句的韵脚都是“程”,第三句和第四句的韵脚都是“灯”和“声”。
整首诗押韵严谨,韵律和谐,读起来十分悦耳。
六、《长相思》的意象和意境《长相思》的意象和意境非常鲜明。
全诗通过描绘山水、边关、风雪等自然景物,营造出一种荒凉、孤寂、冷清的氛围。
同时,通过作者的乡思之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痛,又展现出一种温馨、感人的情感氛围。
作者简介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
• 你看到了翻越高山的画面。 ——你看到了越过河水的画面。 ——你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你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你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作者心系故园,如果身在故园, 你们眼前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 情景呢?
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 —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 —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 —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 —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学古诗词的方法:
解诗题 知诗人 明诗义 悟诗情 诵诗句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 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 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 无此声。
• 这是一首( )? • 你都知道哪些词牌名? • 如梦令,西江月,算子,忆江南······ • 词和诗的区别在哪里?
• 你知道下面词语的意思吗?
长相思
“故园无此声”,故园没有什么声音? 故园有什么?想像说话。
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 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
故园,有的是宁静详和,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 是温暖舒适……
长相思
这首词作者又用了什么表达方法 来抒发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作者善于将写景与叙事融于一体
《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 作者一颗怎样的心?感受到作者怎样的 情感?
榆关,那畔,聒,乡心,无,故园·····
• 你能自己说出诗的意思吗?
1、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 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2、作者的“心”又在哪儿? 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作者身在征途,心在故园
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想象一下 当作者身在征途的时候,你们的眼前 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 他经过了崇山峻岭, • 他经过了小河大川, • 他经过了山海关外, • 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 • 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
纳兰性德简介
菩萨蛮· 黄云紫塞三千里
十九岁中举,二十一岁通过殿试的 纳兰性德已经是京城小有名气的才 子诗人,可是他没有任文职,而是 成了皇帝侍卫队中的一员。 清朝的侍卫制度使侍卫成为满清贵 族子弟通往辉煌前程的必由之路。 康熙很快就把他从三等侍卫提升到 一等侍卫,并寻找各种机会向他表 示自己的好意,赠送各种礼物给他, 并准备在适当的时候把他放到更能 显示出他光彩的位置。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 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
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父亲——纳兰பைடு நூலகம்珠:康熙朝的重臣和权臣
母亲——英亲王爱新觉罗·阿济格第五女,诰 封一品夫人。
诰:gào,古代帝王对臣子的命令
在交友上,纳兰性德最突出的特点是其 所交“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 者”,这些不肯落俗之人,多江南汉族 布衣文人,如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 陈维崧、姜宸英等等。 纳兰性德对朋友极为真诚,不仅仗义疏 财,而且敬重他们的品格和才华。
黄云紫塞三千里,女墙西畔啼乌起。落日万山寒,萧萧猎马还。
笳声听不得,入夜空城黑。秋梦不归家,残灯落碎花。
相门翩翩公子, 江湖落落狂生, 清初第一才子, 千古伤心词人。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纳兰性德: 1655年-1685年,满族人。 清朝著名词人。词风与李煜相似。 纳兰性德自幼修文习武。 初授三等侍卫,后晋为一等,长年追 随康熙左右。纳兰少聪颖,读书过目 即能成诵,继承满人习武传统,精于 骑射。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均有 浣溪沙· 荒原雪 剑上飞花凝泪痕,蔷薇落尽已三更,听箫 深院月黄昏。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 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一定造诣。词以小令见长,多感伤情 调,间雄浑有之作。诗文兼善。
纳兰性德简介
近来无限伤心事,谁与话长更?从教分付,绿窗红泪,早雁初莺。
当时领略,而今断送,总负多情。忽疑君到,漆灯风飐(zhǎn),
痴数春星。
——《青衫湿·悼亡》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 萧黄叶闭疏窗。沉思 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 书消得泼茶香。当时 只道是寻常。
——纳兰性德《浣溪沙》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他病倒了,像19岁那年一样,寒疾发作。这一 病就是半年。
历史评价
• 明末清初词人陈维崧: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 • 清代学者徐乾学:君……精工乐府,时谓远轶秦柳,所刻《饮水》《侧
帽》词传写遍于村校邮壁,海内文士竞所摹仿。然君不以为意。 • 清末民国思想家梁启超:容若小词,直追后主。 • 清末民国学者王国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
之上,他写了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康熙十三年(1674年),纳兰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 康熙十六年(1677年),卢氏难产去世,纳兰的悼亡之音由此而起, 成为《饮水词》中拔地而起的高峰。 纳兰性德二十四岁时将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又著《饮 水词》。后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9首,合为《纳兰词》。
农历的五月二十三日,在住所渌水亭前,纳兰性德强打着精神,邀请众多 好友一聚,提议以合欢花为主题吟诗唱和,他自己率先吟了一首《咏夜合 花》。渌水亭前有两株合欢树,是当年纳兰性德和卢氏亲手种下的,八年间, 小小的树苗已亭亭如盖矣。
一醉一咏三长叹,之后纳兰性德一病不起。 七日后,纳兰性德却突然睁开了眼,目光清亮。他向纳兰明珠和觉罗氏请 安,请求父母多加关照沈宛以及她腹中的孩子,之后神色如常,同往年一样, 仔细为卢氏准备祭品。 祭拜结束,纳兰性德便倒下了,从此再没醒来。年仅31岁。 最终,纳兰性德与原配卢氏一起合葬到了北京西郊纳兰家族的墓地中,他 与卢氏分别八年后又相聚到了一起。
长相思_纳兰性德_赏析
02.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03. 日幕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 04.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05.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王勃 06.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07.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08.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 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纳兰性德以词 闻名,现存349首,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 风,悼亡词情真意切,痛彻肺腑,令人不忍 卒读,王国维有评:“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 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 一人而已”。 朱祖谋云:"八百年来无此作者" , 潭献云"以成容若之贵……,而作词皆幽艳哀 断,所谓别有怀抱者也",当时盛传,“家家 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纳兰词》 传至国外,朝鲜人谓“谁料晓风残月后,而 今重见柳屯田”。纳兰词初名《侧帽》,后 名《饮水》,现统称纳兰词。辑有《全唐诗 选》和《词韵正略》。擅书法,精于书画鉴 赏。
词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请赏 析。
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 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身向榆关那畔行”中“身”字给人印象极深刻,请简 要赏析这个字。
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 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 故园。
【拓展延伸】
关于思乡的诗词: 01.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白
了一更又一更,风雪一夜未停,在耳边呼啸, 吵得我乡心碎乱,乡梦难圆,在我的家乡,家 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诗歌赏析】
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 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 乡之远。
清代文学家纳兰性德的作品与个人经历
清代文学家纳兰性德的作品与个人经历1. 纳兰性德简介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字鹤亭,号张石山民,江南吴县(今苏州市吴中区)人,清代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康熙时期,是清代文人群体中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一位词人。
2. 纳兰性德的作品特点纳兰性德的词作以其浪漫主义色彩、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和深刻的情感描述著称。
他的作品意境优美、含蓄隽永,常常描绘出一种悲凉忧伤、离愁别绪的氛围,给人以深沉而富有共鸣的感觉。
他对音乐与艺术的爱好也使得他在词歌方面具备了较高的造诣,并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
3. 纳兰性德个人经历纳兰性德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在家族早逝后由祖母抚养长大。
18岁时与堂弟纳兰容若一起应举人出仕,后来因得罪权贵而流落江南,开始以文学为生。
性德的一生充满了荒芜与沧桑,他多次遭受官场排挤和家族变故的打击,在此过程中饱尝世事无常之苦。
然而,这些挫折与困境也让他对悲欢离合、人生百态产生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4. 纳兰性德的代表作品纳兰性德共创作了数百首词曲,留下了众多不朽的佳作。
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有《长相思·山一程》、《浣溪沙·漠漠轻寒》等。
这些作品既能体现纳兰性德个人遭遇及情感体验,又具备普遍可感受到的哲思和艺术价值。
5. 对后世影响纳兰性德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以其独特而深沉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及才华出众的词曲创作成就,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开创了纳统派词风,成为清代中期文学的标志性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与思想对后来的文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束语纳兰性德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以及个人经历都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研究他的作品和探索他的个人经历,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清代文学和那个时代人们内心世界的表达方式。
纳兰性德的生平简介
纳兰性德的生平简介纳兰性德的生平简介引导语:《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为纳兰性德的词作品。
这首词把作者内心对爱妻的悲悼之情,尽情表露。
不做作,无雕饰,缠绵凄切,感人至深。
对于纳兰性德估计很多人听过,他是清代词人,文风婉约优美。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作者纳兰性德的生平简介,供大家学习。
纳兰性德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顺治十一年腊月十二日——1685年7月1日,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祖籍开原威远堡镇东北的叶赫河岸,满洲正黄旗人,清朝词人、学者。
纳喇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室名通志堂、渌水亭、珊瑚阁、鸳鸯馆、绣佛斋。
原名纳兰成德,为避当时太子“保成”的'名讳,改名纳兰性德。
一年后,太子易人,为胤礽,于是改回成德。
顺治十一年生,死于康熙二十四年,年仅三十一岁。
他是康熙十五年进士,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一生淡泊萦云、善骑射、好读书、擅长于词。
他的词基本以一个“真”字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但细读却又感淡淡忧伤。
纳兰性德,母爱新觉罗氏,为阿济格之女,父亲纳兰明珠历任内务府总管、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纳兰性德十七岁进太学,十八岁中举,十九岁会试中试,因患寒疾,没有参加殿试。
二十二岁即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3],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康熙爱其才,又因他是八旗子弟,上代又与皇室沾亲,与康熙长子胤禔生母惠妃也有亲戚关系,所以被康熙留在身边,授予三等侍卫的官职,后晋升为一等侍卫,多次随康熙出巡,并奉旨出使梭龙(其方位学界尚存分歧),考察沙俄侵边情况。
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一),死后葬于京西皂甲屯纳兰祖坟(今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
《清史稿》有传。
有词集《侧帽集》《饮水词》刊行于世,后人合称为《纳兰词》。
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1685 年7月1日)纳兰性德病故,享年31岁。
纳兰性德20岁时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两人情感甚笃,浮生萦云,婚后三年卢氏难产不幸亡故。
纳兰容若 纳兰性德简介?经典纳兰词赏析
纳兰容若纳兰性德简介?经典纳兰词赏析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一年后太子更名胤礽,于是纳兰又恢复本名纳兰成德。
号楞伽山人。
清朝著名词人。
父亲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
母亲爱新觉罗氏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
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
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
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
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
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拜徐乾学为师。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
七日后,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
纳兰性德一生爱书藏书,从师顾贞观、陈维菘、徐乾学,研讨经学。
曾耗资40万金,编辑宋以来诸儒学经之书,刻为《通志堂经解》1860卷(后世学者何焯编撰有《通志堂经解目录》)。
辑有《全唐诗选》。
著有《通志堂集》、《饮水词》、《渌水亭杂识》、《大易集仪萃言》、《删补大学义粹言》、《词韵正略》、《陈氏礼记集说补正》等书。
晚年笃意于经史、书法、诗文。
纳兰性德24岁时将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又著《饮水词》。
后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合为《纳兰词》。
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多.纳兰性德的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
尽管以作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德是极为性情中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纳兰性德生平简介
纳兰性德生平简介清代诗人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正黄旗满州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
幼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
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正三品。
随扈出巡南北,并曾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情况。
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纳兰性德去世后,被埋葬在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
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
纳兰性德生于天潢贵胄之家,赫赫宰相府,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
娶妻两广总督尚书卢兴祖之女卢氏,赐淑人,后诰赠一品夫人,成婚三年后妻子亡故,继娶官氏,赐淑人。
其妾颜氏,后纳沈宛,江南才女,著有《选梦词》。
纳兰性德一生所交,多为汉族布衣文人,如朱彝尊、陈维崧、顾贞观、姜宸英、严绳孙等,其居渌水亭经常为他与朋友们的雅聚之所,无形中为康熙盛世的清政府笼络住一批汉族知识分子。
纳兰性德虽然生命短暂,但著作颇丰:《通志堂集》二十卷(含赋一卷、诗词各四卷、经解序三卷、文二卷、《渌水亭杂识》四卷),《词林正略》;辑《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陈氏礼记说补正》三十八卷;编选《近词初集》、《名家绝句钞》、《全唐诗选》等书。
而且,这些多是其鞍马扈从之余完成,笔力惊人。
纳兰性德的主要成就在于词。
其词现存348首,刊印为《侧帽》、《饮水》集,后多称《纳兰词》,风格清新隽秀,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
纳兰性德是朱邸红楼中的贵公子,才华艳发,多愁善感,气质上受汉文士影响很深。
虽曾有积极用世的抱负,却更向往温馨自在、吟咏风雅的生活。
侍卫职司单调拘束、劳顿奔波,远不合他的情志,使他雄心销尽,失去了“立功”、“立德”的兴趣。
上层政治党争倾轧的污浊内幕,也使他厌畏思退。
诗人禀性和生活处境相矛盾,是他憔悴忧伤、哀苦无端的悲剧性格形成的根本原因。
长期随驾出巡还破坏了他的家庭生活。
纳兰性德简介及其作品
纳兰性德简介及其作品 纳兰性德虽然只有短短三⼗年⽣命,但他却是清代享有盛名的⼤词⼈之⼀。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纳兰性德简介及其作品,⼀起来看看吧。
纳兰性德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字容若,满洲正黄旗⼈,原名成德,避太⼦保成讳改名为性德,⼀年后太⼦更名胤礽,于是纳兰⼜恢复本名纳兰成德。
号楞伽⼭⼈。
清朝著名词⼈。
⽗亲是康熙朝武英殿⼤学⼠、⼀代权⾂纳兰明珠。
母亲爱新觉罗⽒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品诰命夫⼈。
其家族——纳兰⽒,⾪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的⼋⼤姓之⼀,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
⾃幼饱读诗书,⽂武兼修,⼗七岁⼊国⼦监,⼗⼋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
⼗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
康熙⼗五年补殿试,考中第⼆甲第七名,赐进⼠出⾝。
拜徐乾学为师。
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
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韵远,独具特⾊“。
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词》等,纳兰性德于康熙⼆⼗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聚,⼀醉⼀咏三叹,⽽后⼀病不起。
七⽇后,于康熙⼆⼗四年五⽉三⼗⽇(公元1685年7⽉1⽇)溘然⽽逝,年仅三⼗岁(虚龄三⼗有⼀)。
纳兰性德,⼈谓“谁料晓风残⽉后,⽽今重见柳屯⽥”。
主要作品有《饮⽔词》《渌⽔亭杂识》等,收⼊《通志堂集》。
⽗亲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相国”明珠,母亲爱新觉罗⽒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品诰命夫⼈。
⽽其家族纳喇⽒⾪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姓之⼀,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
纳兰性德的曾祖⽗名⾦台吉,为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姐姐,于明万历⼗六年嫁努尔哈⾚为妃,⽣皇⼦皇太极。
其后纳兰家族与皇室的姻戚关系也⾮常紧密。
因⽽可以说,他的⼀⽣注定是富贵荣华,繁花着锦的。
也许是造化弄⼈,纳兰性德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多。
于世⽆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以贫贱为可安者。
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作品风格及对后世影响
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作品风格及对后世的影响一、纳兰性德简介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字子真,号石屏山人,是清代著名的诗人。
他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自小饱读诗书,精通古文和诗词。
他的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清代晚期,对于该时期的文学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二、作品风格1.感伤悲凉:纳兰性德的作品以感伤悲凉为主题,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爱情失意以及社会变迁所产生的复杂情感。
他擅长描绘离别之情和对过去幸福时光的怀念。
2.唯美细腻:纳兰性德的作品语言优美婉约,运用了大量含蓄委婉而富有意境的描写手法。
他善于运用象征和比喻来表达情感,使作品更加细腻动人。
3.自省思考:纳兰性德在其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自我内心世界的深入思考和反省。
他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痛苦、迷茫以及对生活意义的探索。
4.借古讽今:纳兰性德在部分作品中借用古代典故或历史人物来批判现实社会,流露对当时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的不满情绪。
三、对后世影响1.文学艺术影响:纳兰性德以其独特的诗风和思想内涵,在清代文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他以其细腻婉约的作品风格,开创了晚清詩風,为后世文化大师尊崇。
2.教育启示:纳兰性德自幼秉承严谨求真的学习态度,注重诗歌技巧与内心真挚感情的结合。
他的作品激发了很多读者对美好情感和知识追求上进精神。
3.情感共鸣:纳兰性德描写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复杂纠结的情感,使得后世读者能够从中找到共鸣。
他的作品经典而真实,留给后世人们许多思考和感悟。
4.文化传承:纳兰性德的作品广为流传,并译为多种文字,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也对海外文化交流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总结纳兰性德是清代具有深远影响力的诗人之一。
他以独特的作品风格和思想内涵成为文学界的璀璨之星。
他的作品悲凉而美丽,挖掘了人类情感世界和生命意义的深处。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情感、对社会现实和对自我存在意义的思考和诠释,这使他的影响超越时代,在后世还能引发人们对美好与真善、审美与情感等层面的思索。
纳兰性德人物简介
纳兰性德人物简介生平、感情经历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一年后太子更名胤礽,于是纳兰又恢复本名纳兰成德。
号楞伽山人。
清朝著名词人。
父亲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
[1]母亲爱新觉罗氏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
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
纳兰性德的曾祖父,是女真叶赫部首领金石台。
金石台的妹妹孟古,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
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
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
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
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
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拜徐乾学为师。
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
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
七日后,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纳兰命运多舛,年命不永,情深不寿。
与他最亲近的三个女子,劳燕分飞,谱下了一曲曲凄婉的哀歌。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十八年来堕世间,听花嚼芷弄冰弦,多情情寄阿谁边?”纳兰在18岁那年,情窦初开,整日嚼着香草,弹弄琵琶,寻觅着意中人。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
小晕红潮,斜溜钗心只凤翘。
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情,转过回廊叩玉钗。
”这小女子娇美可爱,脸庞羞得泛起红潮,泪痕仿佛秋雨中的一朵芙蓉花,插在鬓上的钗环轻轻颤动,离去时,她转过回阑,拔下头上的那根精致玉钗,轻叩着回阑。
纳兰性德简介
三一文库()〔纳兰性德简介〕纳兰性德,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纳兰性德简介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顺治十一年腊月十二日——1685年7月1日,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祖籍开原威远堡镇东北的叶赫河岸,满洲正黄旗人,清朝词人、学者。
纳喇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室名通志堂、渌水亭、珊瑚阁、鸳鸯馆、绣佛斋。
原名纳兰成德,为避当时太子“保成”的名讳,改名纳兰性德。
一年后,太子易人,为胤礽,于是改回成德。
顺治十一年生,死于康熙二十四年,年仅三十一岁。
他是康熙十五年进士,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一生淡泊萦云、善骑射、好读书、擅长于词。
他的词基本以一个“真”字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但细读却又感淡淡忧伤。
纳兰性德,母爱新觉罗氏,为阿济格之女,父亲纳兰明珠历任内务府总管、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纳兰性德十七岁进太学,十八岁中举,十九岁会试中试,因患寒疾,没有参加殿试。
二十二岁即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3],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康熙爱其才,又因他是八旗子弟,上代又与皇室沾亲,与康熙长子胤禔生母惠妃也有亲戚关系,所以被康熙留在身边,授予三等侍卫的官职,后晋升为一等侍卫,多次随康熙出巡,并奉旨出使梭龙(其方位学界尚存分歧),考察沙俄侵边情况。
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一),死后葬于京西皂甲屯纳兰祖坟(今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
《清史稿》有传。
有词集《侧帽集》《饮水词》刊行于世,后人合称为《纳兰词》。
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1685 年7月1日)纳兰性德病故,享年31岁。
纳兰性德20岁时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两人情感甚笃,浮生萦云,婚后三年卢氏难产不幸亡故。
纳兰性德又续娶图赖之孙女官氏。
《百家讲坛》讲师曾言,纳兰性德在与卢氏结发之前,曾与表妹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曲。
在卢氏死后,纳兰性德曾作过多首缅怀诗,之后,又与一女子有情,有诗句为证,但史实有待考证。
清朝词人纳兰性德生平简介
清朝词人纳兰性德生平简介纳兰性德,清代著名词人,原名成德,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属满洲正黄旗,他的家族纳兰氏是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也就是后来的叶赫那拉氏。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清朝词人纳兰性德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纳兰性德生平简介纳兰性德出生在顺治十二年,满族人,字容若,通常也被称作纳兰容若。
本名叫纳兰成德,避讳改成性德。
纳兰性德是清朝非常有名的词人,一生作品广为传唱。
他出生于名门贵族,父亲乃康熙时期的大学士、重臣纳兰明珠,母亲是英亲王阿济格的五女。
此外纳兰家族还是清初大姓之一,纳兰性德的曾祖父的妹妹嫁给努尔哈赤做妃,为皇太极之母。
纳兰性德身为朝廷重臣纳兰明珠之子,在外界看来应当享尽荣华富贵,可他并非安于现状。
他跑到康熙身边做武官,陪皇帝游历大江南北,参与战略侦察,还编制著述,因此受赏多次,是一位文武兼备的青年才俊,小小年纪就颇得皇上器重,前途不可限量。
但是满腹经纶的纳兰,一生淡泊名利,厌倦了官场充满虚伪的做派。
“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就是他当时的内心写照。
纳兰明白虽有一身才华却并不能一等侍卫上大展拳脚。
康熙16年,妻子的去世对他的打击非常大,也是在这期间诞生了被后世传唱的《饮水词》,成为纳兰的巅峰之作。
纳兰性德于康熙24年抱病而终,年仅30岁,实在很可惜。
纳兰性德诗词特点纳兰性德诗词大概有348首,包括了咏物诗、边塞诗、咏史诗、抒情诗等,作品集有《侧帽》、《饮水》,一般统称为纳兰词。
纳兰性德的词量不大,眼界狭窄,不过诗词本来就因为情缘而柔美,正好他本人就是一个真性情的人,所以他的诗词中有很多经典之作。
纳兰性德诗词以事物的特性照见事理,而描写的景物中主要以水和荷花为主。
偏爱水的纳兰性德把一处别业取名为渌水亭,以便与友人聚会,邀请了当时的文人共同探讨诗词。
在傍水的渌水亭内,纳兰性德借用水的特性,创作了了富有清丽、涵远的诗词。
另外,荷花有君子之风,象征着高尚的品质,也受到了纳兰性德的青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简介:清代满族词人。
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其先祖原为蒙古吐默特氏,因攻占纳□部,以地为氏,改姓纳□——即纳兰。
17世纪初为清太祖努尔哈赤降伏,后属满洲正黄旗。
其父明珠为清康熙时大学士。
纳兰性德自幼勤于修文习武。
18岁中举,22岁赐进士出身。
选授三等侍卫,后晋为一等,扈从于康熙身边。
康熙非常赏识他的才干,曾委派他到黑龙江呼伦,查勘沙俄侵扰情况,并安抚达斡尔边民。
辑有《全唐诗选》和《词韵正略》。
擅书法,精于书画鉴赏。
纳兰性德的词集《侧帽集》于康熙十七年(1678)问世,时年仅24岁。
继而,另一词集《饮水词》在吴中刊行。
而综合编纂他诗、词、文、赋为《通志堂集》的,则是他的汉文老师徐乾学。
他的词集问世后,曾形成“家家争唱饮水词”(曹寅语)的局面。
这不仅因其词作“缠绵清婉,为当代冠”(郑振铎语),其思想的深沉,风格的清新,抒情状物的不落窠臼、别开生面,也是重要原因。
纳兰性德性澹泊。
在涉猎汉文学传统时,他将李白、陶潜奉为楷模。
视功名权势如敝屣,视相府长子、御前侍卫的地位为难以解脱的束缚,不到30岁竟“忧愁居其半,心事如落花”,产生了“海鸥无事,闲飞闲宿”的出世之想,这种心绪给他的作品涂上了一层浓重的哀愁。
思乡、思亲、思友的主题,词集里多有所见。
顾贞观说:“容若词一种凄惋处令人不忍卒读。
”
王国维论及纳兰性德时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不仅指出了他在中国词坛上的历史地位,而且概括了他的个人风格。
纳兰性德在清初词坛上,起了联络海内词客的重要作用。
其词风格接近李煜,有清朝李后主之称。
所写词清丽婉约,格高韵远,颇具特色。
虞美人
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
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
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银床①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
采香②行处蹙连钱。
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回廊③一寸相思地。
落月成孤倚。
背灯和月就花阴。
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简析一】
【说明】
纳兰词中多次提到“回廊”,其必有所实指,但又难以确知,惟其必是与一段恋倩有关,这是确定无疑的。
本篇中“回廊一寸相思地”再次写到了这令诗人伤心断肠的地方,而且
从结句来看,那段恋情的逝去己十年之久,岁月忽忽,然而往事肋厉。
此中况味使诗人依然难以忘怀,可见他的情痴,亦一可见这段爱情的创痛实在太深太重了。
【注释】
①银床二句:银床,指井栏;一说为辘轳架。
杜甫《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风筝吹玉柱,露井冻银床。
”仇兆鳌注:“朱注:旧以银床为井栏,《名
义考》:银床乃辘轳架,非井栏也。
” 淅沥:象声词,形容风雨落叶等声音。
屧(xiè)粉,借指所恋之女子。
屧,鞋之木底,与粉字连缀即代指女子。
秋蛩,蟋蟀。
此二句是说秋风秋雨摧残了井边的梧桐。
好那美丽的身影和蟋蟀声音也不在了。
②采香二句:采香,据范成大《吴郡志》云:吴王夫差于香山种香,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之。
本篇谓采香系喻指曾与她有过一段恋情的去处。
连钱,连钱马,又名连钱骢。
即毛皮色有深浅,花纹、形状似相连的铜钱。
翠翘,女子的首饰,指翡翠翘头。
③回廊:用春秋吴王“响履廊”之典。
宋范成大《吴郡志》:“响履廊,在灵岩山寺。
相传吴王令西施辈步履,廊虚而响,故名。
”其遗址在今苏州市西灵岩山。
此处借指与所爱之人曾有过恋情的地方。
【简析二】
“银床”是井栏的美称,也称辘轳架。
“淅沥”象指风雨,落叶声。
“屧”为鞋的衬底。
此处代指伊人行踪。
“蹙连钱”指结满野草苔痕。
“翠翘”为女子头饰物,形状像青色小鸟。
“银床淅沥青梧老“遥应下阕尾句所点及的十年,而“屧粉秋蛩扫”一句,则深化了前一句的写景,在井阑、庭树、落叶之外,又添了虫鸣,使一幅深秋庭院清寂之景,如现眼前。
“屧粉秋蛩扫”一句飘然起思情,由实景入虚,秋虫声声,芳草小径幽幽,伊人的芳踪已失,再也唤不回。
“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这句又从虚景回转,好象一个人,从杳然的往事中猛然惊醒,回到现实。
这句写他走到恋人曾经行经处,那里已是苔痕碧碧草凄凄,在草丛间偶然拾得她戴过的翠翘玉簪,胸中无限伤感却无可倾诉。
何恨不能言,隐隐透出此词悼念的并非卢氏,而是容若青梅竹马的恋人。
唯此,才有拾得翠翘不可言的遗恨。
下阕所说的是容若故地重游,独立于花阴月影之下,心潮起伏。
回廊,应是他和恋人昔日常常逗留约会的地方。
而今天上明月依旧,地上人事已非。
月华柔软如水又怎样呢,密密裹住的,再不是相依相偎的两个人。
如果逐字翻译,词的意境不在,以下为意译!
眼前所见,仍是十年前的旧迹,胸口跳动的,仍是十年前的那颗心。
我把对你的记忆和感情,顽固封存,如同藏入铁盒深埋土底。
那铁盒表面会因雨水的侵蚀和氧化形成锈渍斑斑,但封存在当中的记忆却是簇新,如三月新盛桃花。
又或许,十年光阴坚硬有痕,我已经萧瑟老去,以同你的离去一样迅疾的速度老去。
我站在这里,你还认得出我来么?我已不是十年前的那个人。
时光划破我的胸口,叫你看清我的十年踪迹十年心。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 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