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必背歌诀:四逆汤类方
四逆汤——精选推荐
四逆汤
【⽅剂名称】:
四逆汤
【⽅剂出处】:
《伤寒论》
【⽅剂歌诀】:
温中散寒四逆汤,附⼦⽢草与⼲姜,脉微欲绝可复元,四肢厥逆可回阳。
【⽅解】:
⽅中以附⼦⼤⾟⼤热、温发阳⽓、祛散寒邪,为主药;辅以⼲姜温中散寒,协助附⼦回阳之⼒;佐以⽢草温养阳⽓,并能缓和姜、附之过于燥烈,共成回阳救逆
的⽅剂。
【配⽅组成】:
熟附⼦9克、⼲姜9克、炙⽢草12克。
【使⽤⽅法】:
⽔煎服
【功效和作⽤】:
伤寒太阳病误汗伤阳,及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病、霍乱病等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踡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苔⽩滑,脉微欲绝者,以及瘟疫、
疟疾、厥证、脱证、痛证见有上述症状,属阴证者。
现常⽤于⼼肌梗塞、⼼衰、急
慢性胃肠炎吐泻过多,各种⾼热⼤汗所致之虚脱,各种因素所致的休克等属于阳衰
阴盛者。
1.少阴证,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致的四肢厥逆,恶寒倦卧,神疲欲寐,下利
清⾕,腹中冷痛,⼝淡不渴,⾆淡苔⽩,脉沉弱等证。
2.误汗或⼤汗所致的亡阳证。
【临床应⽤】:
1.本⽅加⼈参,名四逆加⼈参汤,功能回阳复阴,适⽤于泄泻不⽌,⼤汗或⼤出⾎后的⼿⾜厥冷、脉细欲绝的证候。
2.各种疾病发展到阳虚寒盛的休克期,或因虚脱所致的⼿⾜厥冷、⼼悸⽓短、脉沉弱者。
3.本⽅常⽤于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等剧烈吐泻所引起的末梢循环衰竭。
其他临床应⽤:①少阴病②虚寒下利③⼼肌梗塞④休克⑤胃下垂⑥⾼⾎压
【注意事项】:
本⽅治四肢厥逆,属于阳虚阴盛之证。
如四肢厥逆因于阳⽓内郁,不能外达四肢者,此乃四逆散证,⾮本⽅所宜。
十七、四逆汤类方(九首)
十七、四逆汤类方(九首)1、四逆汤:生附一枚两半姜,草须二两少阴方,建功姜附加良将,将将从容藉草匡。
生附一枚两半姜,草须二两少阴方,建功姜附加良将,将将从容藉草匡。
生附一枚两半姜,草须二两少阴方,建功姜附加良将,将将从容藉草匡。
生附一枚两半姜,草须二两少阴方,建功姜附加良将,将将从容藉草匡。
2、四逆加人参汤:四逆原方主救阳,加参一两救阴方,利虽已止知亡血,须取中焦变化乡。
四逆原方主救阳,加参一两救阴方,利虽已止知亡血,须取中焦变化乡。
四逆原方主救阳,加参一两救阴方,利虽已止知亡血,须取中焦变化乡。
四逆原方主救阳,加参一两救阴方,利虽已止知亡血,须取中焦变化乡。
3、茯苓四逆汤:生附一枚两半姜,二甘六茯一参当,汗伤心液下伤肾,肾躁心烦得媾昌。
生附一枚两半姜,二甘六茯一参当,汗伤心液下伤肾,肾躁心烦得媾昌。
生附一枚两半姜,二甘六茯一参当,汗伤心液下伤肾,肾躁心烦得媾昌。
生附一枚两半姜,二甘六茯一参当,汗伤心液下伤肾,肾躁心烦得媾昌。
4、通脉四逆汤:一枚生附草姜三,招纳亡阳此指南,外热里寒面赤厥,脉微通脉法中探。
面赤加葱茎用九,腹痛去葱真好手,葱去换芍二两加,呕者生姜二两偶;咽涌去芍桔须加,桔梗一两循经走;脉若不出二两参,桔梗丢开莫掣肘。
一枚生附草姜三,招纳亡阳此指南,外热里寒面赤厥,脉微通脉法中探。
面赤加葱茎用九,腹痛去葱真好手,葱去换芍二两加,呕者生姜二两偶;咽涌去芍桔须加,桔梗一两循经走;脉若不出二两参,桔梗丢开莫掣肘。
一枚生附草姜三,招纳亡阳此指南,外热里寒面赤厥,脉微通脉法中探。
面赤加葱茎用九,腹痛去葱真好手,葱去换芍二两加,呕者生姜二两偶;咽涌去芍桔须加,桔梗一两循经走;脉若不出二两参,桔梗丢开莫掣肘。
一枚生附草姜三,招纳亡阳此指南,外热里寒面赤厥,脉微通脉法中探。
面赤加葱茎用九,腹痛去葱真好手,葱去换芍二两加,呕者生姜二两偶;咽涌去芍桔须加,桔梗一两循经走;脉若不出二两参,桔梗丢开莫掣肘。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必考知识点回阳救逆剂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必考知识点:回阳救逆剂四逆汤四逆汤上浮江草附子(君)干姜炙甘草功效:回阳救逆。
主治:心梗,心衰,大汗虚脱,痹症,胃下垂。
参附汤参附汤枣姜人参附子功效:益气回阳救逆。
主治:心衰。
芪附汤黄芪附子功效:补气助阳,固表止汗。
主治:阳虚汗出者。
术附汤白术附子功效:温阳化湿止痛。
主治:寒湿相搏而致的肢体疼痛。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必考知识点:和解剂和解少阳剂:小柴胡汤:胡琴下三人柴胡(君)黄芩半夏大枣生姜炙甘草人参功效:和解少阳。
主治:低热,肝炎,胆道感染,肾炎,经前期紧张综合症,月经不调,妊娠恶阻,视网膜炎。
蒿芩清胆汤:蒿芩如碧玉,半夏只服皮(青蒿黄芩)君竹茹(青黛滑石甘草)碧玉散半夏枳壳茯苓陈皮功效: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主治:急性黄疸性肝炎,急性泌尿系感染,胆囊炎,伤寒。
调和肝脾剂:四逆散:四逆只识烧干柴枳实白芍炙甘草柴胡(君)功效:透解郁热,疏肝理脾。
主治:慢性肝炎,胆道蛔虫,肋间神经痛,急性胃肠炎,胆囊炎,胆石症,痛经,闭经,低血压。
柴胡舒肝散四逆川陈香(枳壳芍药炙甘草柴胡)四逆散川芎陈皮香附功效:疏肝理气,活血止痛。
主治:肝气郁结。
逍遥散:逍遥归江湖,临河要筑槽。
当归生姜柴胡(君)茯苓薄荷白芍白术甘草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养血。
主治:胸膜炎,癔症,梅核气,闭经,乳腺增生,更年期综合症,美尼尔综合症,球后视神经炎。
痛泻药方:陈药防蛀陈皮(白芍白术)君防风功效:疏肝补脾。
主治:急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慢性结肠炎。
调和肠胃剂:半夏泻心汤三人连琴伴。
大枣干姜甘草人参黄连黄芩半夏功效:和胃降逆,开结除痞。
主治: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上消化道出血,妊娠恶阻,菌痢。
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功效:散水治利,和胃消痞。
主治:水热互结,胸脘痞满,肠鸣下利。
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中加大甘草剂量。
功效:益气和胃,消痞止呕主治: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心下痞满,干呕心烦。
附子泻心汤(日边红杏歌)父亲恋大黄附子黄芩黄连大黄功效:和胃消痞。
【四逆汤】
【四逆汤】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讲解:伤寒应脉浮紧而无汗,此处反自汗出,小便又数,津液大伤。
此证源于胃虚,“上虚不能制下”,胃土难以制水,且胃虚一身俱虚,小便失于收涩,以致津液竭于内,而成脾约证。
脾约证不能用承气攻下,而应以麻子仁丸生津润燥。
心烦,为胃不和,内热欲生的征象。
微恶寒,说明虽冠以伤寒,但此时表邪欲罢。
因津液亡失,不应发汗,反与桂枝汤,则为误治。
凡是该发汗之病,若小便数,则不可发汗。
《金匮要略·水气病》篇讲到:“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即言水气在表可汗之,惟小便数,里虚津液不守,再一发汗,津液更伤。
自汗、脉浮虽似桂枝汤证,但小便数,津液失不能养筋而脚挛急,且表证所剩不多,仅仅微恶寒而已,此时服芍药甘草汤,治疗脚挛急即可。
本证不应服桂枝汤而误用,服后立刻血液津液亡失,难及四末故令四肢逆冷。
上焦失其润泽而咽干,烦躁与心烦更重,又烦又躁与吐逆同为胃不和的表现。
甘草干姜汤,以甘草为主,既可养液,又缓急迫;干姜用量很轻,配合甘草健胃止呕、温中缓急。
甘草干姜汤加附子即为四逆汤,加参术而成理中丸。
此时恢复胃气为第一要务。
若仅着眼于咽中干而用生地黄、麦冬等药滋阴救逆法,必死。
胃气恢复,津液方生,复其阳,就是恢复胃气,以生津液,四肢便温。
服了甘草干姜汤,呕逆烦躁止,厥愈足温。
此时脚挛急未愈,与芍药甘草汤,芍药苦而微寒,可治挛急,后文腹痛就在桂枝汤中加入芍药以缓急止痛,其他部位的拘挛疼痛,也可用芍药治疗。
其实本病一开始就应以芍药甘草汤养液缓急。
本病心烦、小便数为虚,经甘草干姜汤及芍药甘草汤后,他症均解,惟胃不和仍在,而又有谵语一症出现,此时“少与”调胃承气汤,调畅胃气即可。
用药不仅是方中药味起作用,与药量也有密切的关系,如前文讲的桂二麻一汤,表邪非常轻,不必用大剂的发汗药,调其量而适其病,如果按照阳明里实热证的病情开出调胃承气汤,病人必难承受。
十大名方之---四逆汤类方
十大名方之---四逆汤类方1. 四逆汤:(92)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225)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323)少阴病,脉沉着,急温之,宜四逆汤。
(35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388)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症状:身疼痛(阴寒所致),下利(火不暖土,运化无力),手足不温,(阳虚),四肢拘急(寒性收引),或有发热(虚阳浮越),脉浮(虚阳鼓动所致),或沉,或迟(阴寒内盛)。
病机:阴寒内盛,虚阳浮越。
治则:散寒回阳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半炙甘草二两(本方中,甘草量最大,一者解毒,二者缓峻,三者补土以伏火。
)2. 通脉四逆汤:(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370)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厥逆,通脉四逆汤主之症状:下利,身热,面赤,脉微病机:虚阳浮越,阴寒内盛。
治则:回阳救逆散寒。
生附子大者一枚干姜三两炙甘草二两(本方较四逆汤所主更重,人身一线真阳,散于顷刻之间,临床有时即见此证,用药无错,能愈者鲜见。
故要审时度势,发挥治未病,有病防变,阻止病情发展到此方证所主。
3. 白通汤:(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症状:下利为主,脉微细。
病机:少阴阴寒,外有表邪治则:散寒回阳,解表(对于此方,疑问甚多,注家解释也较多,但大多认为葱白为通阳。
个人认为,这样理解有待商榷,通阳为阳气郁遏不行所设,如四逆散之用柴胡枳实,当归四逆汤之通草。
我参考诸家,认为胡希恕先生所讲较为可靠,宗胡先生所论,此处葱白为解表之药,本方立意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同,但本方所主阳虚寒盛较麻黄附子细辛汤重,表邪较之为轻,故温阳散寒以附子配干姜,非单纯用附子,解表不用麻黄,因本方病机中,少阴虚寒太重,以麻黄解表,更易发散阳气,使仅存之一线真阳耗散,故易以性稍缓和之葱白。
四逆汤类方
四逆汤类方四逆汤是论中温法的运用,为少阴阳虚寒甚的主方。
这一类方以姜、附为中心,其变通加减,随阳虚阴盛的病机不同而化裁。
陶晋潜用本方治疹逆证2例。
例1,一小儿患病已5天,体温35.6C,咳嗽流涕,无热恶寒,肢冷贪睡,呕吐痰水,大便稀白,呼吸徐缓,心跳较慢,面色晦白板滞,额耳发际略现灰疹,是属真阳不足,阴邪内踞,正不胜邪,疹毒内陷,急以回阳救逆,透疹达邪。
附子6g,干姜3g,炙甘草2.4g,麻黄1.8g,细辛0.9g,法半夏4.5g,厚朴2.4g,杏仁、贝母各9g,橘红、桔梗、牛蒡子、蝉衣各4.5g,葱白头8支,灶心土60g,水煎,不拘时间频与饮服,药后得汗,咳转剧,夜烦,吐止,手足转温,精神较振,体温38.8℃,胸腹背部疹透色红,四肢臂部未透,继用麻、附、升麻、连翘、桔梗、桑皮、杏仁、橘红等同上服法,药后体温升至39.6C,疹郁全身,色红舌润,表现为虚寒转热之证,续用麻杏甘石汤加味,前后4天治愈。
例2,为阳微阴盛,气弱厥逆,疹毒内陷,用四逆合麻附细辛加黄芪、党参等,再合苯甲酸钠咖啡因、葡萄糖氯化钠、维生素,取得显效。
四逆汤本方是这一类方的基础,也是以姜、附为主药的加减化裁的典范。
它的变通加减是:通脉四逆汤是为阴竭阳亡之证而设。
许云斋用本方治格阳2例。
例1,一“风湿”患者经西药百乃定、青霉素、链霉素、合霉素,中药银翘散、柴葛解肌汤,病不已而出现但欲寐等少阴格阳证。
予附子1.5g,干姜2.4g,桂枝0.9g,黄芩2.9g,甘草1.5g,煎冷服。
药后即索食,续进1剂,药后半夜发冷发热一阵,额上胸部微汗,后安睡至晨热退身凉而愈例2,一重感冒患者,经用百乃定、青霉素、链霉素数日,热终不退,予姜、附、草三药煎冷服,药后6小时诸症痊愈。
马英萃用通脉四逆汤治藏结1例。
病者因食果饵而引起腹痛,发自两胁,下趋少腹,自申至戌,疼痛如掣,辗转呻吟,举凡内服外敷药不效。
面色青黄,额上微汗,言而微,呻声弱,手足冰冷,外肾收缩,舌白无苔,脉沉微。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回阳救逆)——四逆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回阳救逆)——四逆汤(《伤寒论》)一、组成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5~10克)、干姜一两半(6~9克)、甘草,二两(6克)。
二、用法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三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现代用法:附子先煎一小时,再加余药同煎,取汁温服)。
三、歌括1.四逆汤四逆汤中附草姜,四肢厥冷急煎尝;腹痛吐泻脉沉细,急投此方可回阳。
2.通脉四逆汤倍加干姜名通脉,温阳守中血脉畅。
3.四逆加人参汤人参加入四逆内,益气固脱效非常。
4.白通汤四逆加葱去甘草,方名白通擅通阳。
5.白通加猪胆汁汤白通再把胆尿配,阴盛格阳不二方。
6.参附汤又有参附合为剂,回阳救脱挽危亡。
四、功用回阳救逆。
五、主治1.少阴病。
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踡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象微细。
2.太阳病误汗亡阳。
六、方解本方为回阳救逆之代表方剂。
《素问·厥论》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
病至寒邪深入少阴,肾中阳气衰微,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故外则四肢厥逆,恶寒踡卧,神疲欲寐;内则呕吐不渴,腹痛下利。
舌苔白滑,脉象微细,是不仅肾阳衰微,而且心脾之阳气亦衰,阴寒独盛之危候。
此时非大剂辛热不足以回阳破阴而救逆。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苦甘以咸泻之。
”所以用大辛大热之附子为君药。
附子纯阳有毒,为补益先天命门真火之第一要剂,通行十二经,生用尤能迅达内外以温阳逐寒。
干姜温中焦之阳而除里寒,助附子伸发阳气,为臣药。
生附子有大毒,与干姜同用,其性峻烈,故又用益气温中之甘草为佐药,既能解毒,又能缓姜、附辛烈之性,合而回阳救逆,又不致有暴散之虞,故方名“四逆。
若服药呕吐,可用冷服法,即《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反者,…治寒以热,凉而行之”之意。
七、附方及方论1.四逆加人参汤(《伤寒论》):即四逆汤加人参一两(3克,另煎兑入)。
四逆汤——精选推荐
四逆汤第三节回阳救逆剂四逆汤(消阴回阳法)汉张仲景《伤寒论》⽢草⼆两炙⼲姜⼀两半附⼦⼀枚⽣⽤,去⽪,破⼋⽚上三味,以⽔三升,煮取⼀升⼆合,去滓。
强⼈可⼤附⼦⼀枚,⼲姜三两。
【主治】少阴病,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者。
【⽅论选萃】明许宏:病在于表之阳者,葛根汤、⿇黄汤可汗之;病在于表之阴者,枝枝汤、⿇黄附⼦细⾟汤可汗之;病在于⾥之阳者,⼤、⼩承⽓汤、⼤柴胡汤皆可下之;病在于⾥之阴者,四逆汤、⽩通汤、真武汤皆可温之。
今此四逆汤乃治病在于⾥之阴者⽤也。
且下利清⾕,脉沉⽆热,四肢厥逆,脉微,阳⽓内虚,恶寒脉弱,⼤吐⼤下,元⽓内脱,若此诸症,但是脉息沉迟微涩,虚脱不饮⽔者,皆属于阴也。
必以附⼦为君,以温经济阳;以⼲姜为⾂,辅⽢草为佐为使,以调和⼆药⽽散其寒也。
《内经》⽈;寒淫于内,治以⽢热;⼜⽈:寒淫所胜,平以⾟热。
乃附⼦之热,⼲姜之⾟,⽢草之⽢是也(《⾦镜内台⽅议》)。
清王晋三:四逆者,四肢逆冷,因证以名⽅也。
凡三阴⼀阳证中,有厥者皆⽤之。
故少阴⽤以救元海之阳,太阴⽤以温脏中之寒,厥阴薄厥,阳欲⽴亡,⾮此不救。
⾄于太阳误汗亡阳,亦⽤之者,以太、少为⽔⽕之主,⾮交通中⼟之⽓,不能内复真阳。
故以⽣附⼦、⽣⼲姜彻上彻下,开辟群阴,迎阳归舍,交接于⼗⼆经。
反复以炙⽢草监之者,亡阳不⾄于⼤汗,则阳未必尽亡,故可缓制留中,⽽为外召阳⽓之良法(《绛雪园古⽅选注》)。
清吴谦等:⽅名四逆者,主治少阴中外皆寒,四肢厥逆也。
君以炙草之⽢温,温养阳⽓,⾂以姜、附之⾟温,助阳胜寒。
⽢草得姜、附,⿎肾阳,温中寒,有⽔中暖⼟之功;姜、附得⽢草,通关节,⾛四肢,有逐阴回阳之⼒。
肾阳⿎,寒阴消,则阳⽓外达⽽脉升,⼿⾜温矣(《医宗⾦鉴删补名医⽅论》)。
清费伯雄:四逆者,必⼿冷逆肘,⾜冷过膝,脉沉细⽆⼒,腹痛下利等象咸备,⽅可⽤之,否则不可轻投(《医⽅论》)。
近代张锡纯:⼲姜为暖脾胃之主药,伍以⽢草,能化其猛烈之性,使之和平,更能留其温暖之⼒,使之常久也。
经方:四逆汤(回阳救逆)
经方:四逆汤(回阳救逆)四逆汤【原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又名】回阳汤【作者】张仲景【出自】《伤寒论》【经典回顾】1、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2、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伤寒)3、病发热头痛,身体疼痛,若汗之,不差,脉反沉,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伤寒)4、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伤寒)5、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伤寒)6、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饮实,不可下也,当吐之。
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
(伤寒)7、大汗出,热不去,四肢疼而拘急,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8、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9、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伤寒)10、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伤寒)11、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12、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金匮)13、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
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麻黄汤。
(金匮)【组成】甘草姜附子【方解】1、生附子对里寒,它不走表。
很多癌症时会用到生附子;炮附子治表虚。
【禁忌】1、四逆汤证的血虚、阴虚不能加生地或麦门冬。
只能加人参。
【应用】四种用四逆汤的外证:1、骨节身体疼痛。
2、四肢厥逆,手脚冰冷。
3、小便清利,白白的没有颜色温度。
4、下利清谷,吃到什么就拉什么,肠胃完全不会吸收,没有蠕动。
方剂歌诀详解——四逆散
方剂歌诀详解——四逆散《伤寒论》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邪成郁逆,敛阴泄热平剂扶。
【歌诀总括】四逆散由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组成,具有敛阴血、透邪热的功效,可以治疗阳气内郁、不能温养四末的四逆证。
【歌诀详解】四逆散是治疗阳郁厥逆证的经典方剂。
但本方主治的四逆证,与阳衰阴盛引起的四肢厥逆存在本质的区别。
本证缘于外邪传经入里,阻遏气机,肝胆气郁,横犯脾胃,脾胃气滞,所生清阳之气不得布达四肢,四末失于温养,故成四逆。
因此这种“四逆”往往逆冷程度较轻,以手指不温为主要表现,冷感不至腕踝。
其病机可以归纳为阳气内郁,气机不畅,四末不温。
治宜透邪解郁、调畅气机。
方中以柴胡为君,透邪解郁。
外邪入里郁遏阳气为主,故柴胡无需大量使用,取透邪外达之意即可,非以发散为要。
外邪入里,郁遏阳气,芍药酸寒,能清泄郁热,又可制约柴胡之辛散耗伤阴血。
芍药与柴胡合用以补养阴血,条达肝气,有敛阴泄热之效,合肝“体阴而用阳”之性。
枳实理气解郁,泄热破结,与柴胡为伍一升一降,加强疏畅气机之功;与芍药相配又能理气和血,使气血调和。
甘草调和诸药,合芍药可缓急止痛。
全方透邪解郁,使邪去郁解,气血调畅,清阳得伸,四逆自愈。
肝脾两脏关系密切,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之说,故肝气犯脾,肝郁脾滞为常见病证,临床以胁肋疼痛、脘腹胀满、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
本方用药来看,柴胡、白芍疏肝柔肝,枳实行气理脾,具有肝脾同调的功效。
因此,四逆散也是治疗肝郁脾滞证的重要方剂。
【应用点睛】本方后世多用作疏肝理脾之剂。
临床应用以手足不温,或胁肋、脘腹疼痛,脉弦为辨证要点。
本方常用于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肋间神经痛、胃溃疡、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附件炎、输卵管阻塞、急性乳腺炎等属肝胆气郁、肝脾(或胆胃)不和者。
【名言名句】李中梓云:“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为逆冷。
”小柴胡汤十枣汤自发性气胸中医诊疗方案耳胀(分泌性中耳炎)中医诊疗方案常用中药药性——代赭石。
四逆汤——精选推荐
四逆汤四逆汤【原文用法与原方用量】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伤寒论:323) 四逆汤方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功效配伍】四逆汤回阳救逆。
方中附子大辛大热,纯阳燥烈,力量雄宏,能上行温通心阳,下行补肾阳益命火,并能通达十二经脉,畅达阳气,祛逐寒湿,生用回阳救逆作用更强,故为君药;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并助附子温心肾之阳,是为臣药,所谓“附子无干姜不热”;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并缓干姜、附子辛烈之性,为佐为使。
三药相合,共奏回阳救逆固脱之效。
李中梓《伤寒括要》云:“四肢者,诸阳之本,阳气不能充布,故四肢逆冷。
是方专主是症,故名四逆也。
”方后指出:身体强壮者可用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已与通脉四逆汤用量相同,此乃视其病情轻重缓急、身体强弱而变化药量。
上三味药,水煮,去滓,温服,一日二服。
【方证论治辨析】四逆汤治少阴病,阳虚寒化证。
症见少阴病,脉沉。
少阴病,脉沉者,指脉沉而微细,乃少阴心肾阳气大衰,阴寒极盛之象,治宜急救回温,方用四逆汤。
【原文】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11也。
(伤寒论:281)注释:[1]但欲寐:指患者精神萎靡不振,体疲乏力,呈似睡非睡的状态。
少阴阳虚寒化证的主要脉症。
症见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
少阴包括心、肾两脏。
心属火,主血脉与神明,为君主之官,是五脏六腑之大主;肾藏精主水,寓真阴真阳,为先天之本。
邪入少阴,心肾阳气衰微,无力鼓动血行,则脉微;精亏血少,脉道不充,则脉细。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精则养神。
”但欲寐为阳气亏虚,不能养神,故见精神萎靡不振,神志恍惚,呈似睡非睡状。
治宜急救回温,方用四逆汤。
【原文】少阴病,欲吐不吐[1],心烦,但欲寐。
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2],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四逆汤正宗配方方剂
四逆汤正宗配方方剂【正宗配方组成剂量】附子5~10克(生),干姜9克,炙甘草6克。
【用法用量】附子先煎1小时,再加其他药物同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方歌速记歌诀】四逆汤用附草姜,四肢厥逆急煎尝,吐泻腹痛脉沉细,回阳救逆用此方。
【功用】温阳逐寒,回阳救逆。
【主治】少阴病。
证见四肢厥逆,恶寒倦卧,呕吐不渴,下利腹痛,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细。
或太阳病误汗亡阳,而见四肢厥逆,面色苍白,脉微细者。
【加减】寒气盛者,重用附子、干姜;体虚脉弱者,加红参(党参)、黄芪;脾气不足者,加焦白术、炒山药;腰痛者,加桑寄生、杜仲;下肢浮肿、小便少者,加莲皮、茯苓、泽泻。
【方论】本方所治系寒邪深入少阴所致的寒厥证。
方名四逆汤,逆,有违逆之意;四逆,指四肢自指(趾)端向上逆冷,直至肘膝以上。
四肢为诸阳之本,三阴三阳之脉相接于手足。
一旦阳衰阴盛,少阴枢机不利,阳气不达于四肢,则形成四肢厥逆之侯。
本方解四肢逆厥,使阳气疏展而达四肢,故名四逆汤。
方中附子为大辛大热之品,为补益先天命门真火之第一要品,能通行十二经脉,迅达内外以温肾壮阳,祛寒救逆,为君药。
钱潢日:附子辛热,直走下焦,大补命门之真阳,故能治下焦逆上之寒邪,助清阳之升发而腾达于四肢,则阳回气暖而四肢无厥逆之患矣(《伤寒厥源集》卷四)。
干姜为臣药,温中焦之阳而除里寒,助附子伸发阳气。
《本经疏证》卷十说:附子以走下、干姜以守中,有姜无附,难收斩将夺旗之功,有附无姜,难取坚壁不动之效。
附、姜同用,可温壮脾肾之阳,祛寒救逆。
但二药过于温燥,恐伤阴液,因而以炙甘草为佐,调和诸药,以制约附、姜大辛大热之品劫伤阴液之弊。
此外甘草配干姜又可温健脾阳。
脾阳得健,则水谷运化正常。
如此则脾肾之阳得补,先后天相互滋助,以建回阳救逆之功。
若服药后呕吐,可用冷服法。
此即《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谓气反者……温寒以热,凉而行之之法。
本方配伍特点,主要取功专力强的大辛大热之品相须为用,以加强破阴复阳之力,配伍甘温益气之药,既能解毒,又缓其过于辛热之性。
四逆汤类方证
四逆汤类方证四逆汤类方证(注:方中均用生附子)方证病机辩证要点治法组成四逆汤(少阴或太阴或厥阴)真阳不足,少阴表虚寒,内里寒饮内盛上逆。
脉微细,但欲寐,自利口渴,小便色白,四肢厥逆,欲吐不吐回阳温里救逆(驱寒化水固护胃气)炙甘草2两,干姜1.两半,生附子1枚干姜附子汤(顿服急救)误用汗下致真阳暴虚,阴寒内盛(白天卫气行于体外,心失去温养而烦躁,夜晚卫气入而稍安静)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脉沉微,身无大热急救回阳干姜1两,生附子1枚茯苓四逆汤汗下大伤胃气津液,邪气入里,(水饮凌心,同时津不养心而烦躁)烦躁,肢厥,脉象微细回阳除烦益津四逆汤+茯苓4两,人参1两通脉四逆汤(阴阳离绝之厥阴)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水火离绝,真寒假热之证)手足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面赤破阴回阳,通达内外炙甘草2两,生附子大者1枚,干姜3两白通汤(少阴+太阴)真阳不足,太阴虚寒下利,兼少阴表证不解,但欲寐,下利,手足厥冷破阴回阳,加葱白解表温阳葱白4茎,干姜1两,生附子1枚白通加猪胆汁汤(厥阴)阴寒内盛,阳气欲或已外脱于上脉微,下利滑脱不禁,厥逆无脉,面赤,心烦,干呕破阴回阳,宣通上下,升水降火。
(反佐咸寒,清邪热,降逆真阳,接通阴阳)白通汤+人尿5合,猪胆汁1合四逆汤条文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324.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
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377、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干姜附子汤条文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茯苓四逆汤条文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条文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四逆汤——精选推荐
四逆汤王正龙《疑难杂症的治疗⽅法》2009-11-27 11:08张仲景《伤寒论》:四逆汤:⽢草⼆两(炙),⼲姜⼀两五,附⼦⼀枚(⽣⽤去⽪,破⼋⽚)。
上三味,咀,以⽔三升,煮取⼀升⼆合,去滓,分温再服。
按四逆汤为少阴证药。
太阳少阴合病,重发其汗,则汗出不⽌,⽽现亡阳,此证⽤之,以招纳欲散之阳;太阳证亦有⽤之以温经,与桂枝汤同⽤之以救⾥;太阴证⽤之以治寒湿;少阴证⽤之以救元阳;厥阴证⽤之以回厥逆。
此⽅以⽣附⼦、⼲姜彻上彻下,开辟群阴,迎阳归舍,交接⼗⼆经,为斩旗夺关之良将,⽽以⽢草主之者,从容筹划⾃有将将之能。
治太阴伤寒,脉沉腹胀,⾃利不渴者,以寒⽔侮⼟,肝脾俱陷,⼟被⽊贼,是以腹胀下利。
附⼦温补其肾⽔,⼲姜、⽢草温补其脾⼟也。
脾主四肢,脾⼟湿寒,不能温养四肢,则⼿⾜厥冷,四肢温暖为顺,厥冷为逆,⽅⽤⽢草为君,姜附所以温中⽽回四肢厥逆,故以四逆名焉。
治少阴病膈上有寒饮⼲呕者,以其肾⽔上凌,⽕⼟俱败,寒饮泛溢,胃逆作呕,姜附草温补⽔⼟,⽽驱寒饮也。
治厥阴病,汗出,外热⾥寒,厥冷下利,腹内拘急,四肢疼痛者,以寒⽔侮⼟,⽊郁贼脾,微阳不归,表⾥疏泄,姜附草温补⽔⼟,以回阳⽓也。
此⽅,将治少阴下利清⾕,⼿⾜厥逆,脉微欲绝者,以寒⽔侮⼟,⽊郁贼脾,是以下利,脾阳颓败,四肢失温,是以厥逆。
经⽓虚微,是以脉微欲绝。
姜⽢附⼦温补⾥⽓,⽽益四肢之阳也。
郑钦安⽈:“按四逆汤⼀⽅,乃回阳救逆之主⽅。
世多畏惧,由其不知仲景⽴⽅之意也。
夫此⽅既列于寒⼊少阴,病见⽖甲青⿊,腹痛下利,⼤汗淋漓,⾝体畏寒,脉微欲绝,四肢逆冷之候,全是⼀团阴⽓为病,此际若不以四逆回阳救逆,⼀线之阳光,即有欲绝之势。
仲景于此,专主回阳以祛阴,是的确不易之法。
细思此⽅,既能回阳救逆,则凡世之⼀切阳虚阴盛为病者,皆可服也,何必定要见以上病形,⽽始放胆⽤之,未免不知⼏也。
夫知⼏者⼀见阳虚证,⽽即以此⽅在分两轻重上斟酌预为防之,万不可致酿成纯阴⽆阳之候也。
四逆汤类方及附子类方二
四逆汤类方及附子类方二四逆汤类方及附子类方(二)一、四逆汤类方1、大回阳饮方源:吴氏经验方组成:附子、干姜、肉桂、甘草。
功效:回阳救逆,大补元气。
主治:阳虚重症。
2、潜阳封髓丹方源:郑钦安创立,云南吴氏发挥组成:附子、肉桂、炙龟板、黄柏、砂仁、龙骨、牡蛎、紫石英、骨碎补、细辛、炒白术、甘草。
功效:扶阳潜阳、镇纳收敛。
主治:阳虚,慢性虚火证。
3、吴萸四逆汤方源:云南吴氏经验方组成:附子、干姜、甘草、吴茱萸、炒小茴香、香附子、炒花椒、乌药。
功效:回阳救逆,温肝顺气。
主治:阳虚肝寒证(水寒土湿木郁),脾肾阳虚证加肝气郁结证。
4、急救回阳汤方源:《医林改错》卷下组成:附子24克(大片)党参24克干姜12克白术12克甘草9克桃仁6克(研)红花6克功效:回阳救逆,活血化瘀。
主治:治霍乱,上吐下泻,转筋,眼胞塌陷,汗出如水,肢冷如冰。
5、椒附白通汤组成:生附子(炒黑)3钱,川椒(炒黑)2钱,淡干姜2钱,葱白3茎,猪胆汁半烧酒杯(去渣后调入)。
(此用仲景白通汤,与许学士椒附汤,合而裁制者也。
)功效:齐通三焦之阳,急驱浊阴。
主治:主治足太阴寒湿,舌白滑,甚则灰,脉迟,不食,不寐,大便窒塞,浊阴凝聚,阳伤腹痛,痛甚则肢逆。
摘录:要点:腹痛、胃脘痛、大便窒塞、舌白滑,甚则灰滑。
叶天士论肾厥:肾厥,由背脊而升。
凡冲气攻痛,从背而上者,系督脉主病,治在少阴。
从腹而上者,治在厥阴。
系冲任主病,或填补阳明。
肾厥汤:附子、干姜、花椒、葫芦巴、半夏、茯苓、姜汁。
椒附苓桂术远汤:花椒、附子、茯苓、桂枝、白术、远志。
以上两方治冲气攻痛,从背而上者。
椒附乌梅大半夏汤:花椒、附子、乌梅、半夏、干姜、人参、陈皮、姜汁。
(椒附:治肾气上冲;半夏、干姜、人参、陈皮、姜汁:通补阳明;乌梅、花椒、人参、干姜、附子:乌梅丸法,治疗厥阴。
)——此方治冲气攻痛,从腹而上者。
6、茵陈四逆汤方源:《伤寒微旨论》卷下。
组成:甘草2两,茵陈蒿2两,干姜1两半,附子1个(破8片)。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必背歌诀:四逆汤类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必背歌诀:四逆汤类方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必背歌诀:四逆汤类方一、四逆汤:四逆生附老干姜,炙草将将有专长。
少阴阳虚肢不暖,吐利烦躁欲寐方。
二、四逆加人参汤:四逆加参治何为,下利多时阴亦摧。
四逆扶阳参滋血,更取中州化精微。
三、茯苓四逆汤:茯苓四逆少阴虚,心肾阴阳已不支。
补阳生附姜甘草,扶阴参苓两药施。
四、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草附姜,加重剂量另名方。
手足厥逆吐利甚,脉搏不出急回阳。
五、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治亡阳,再加胆汁救阴伤。
吐已下断烦呕甚,津液枯竭用此汤。
六、真武汤:真武名汤镇水寒,扶阳法中有心传。
附术苓芍生姜共,内惕心悸小便难。
七、白通汤:白通汤治少阴寒,阳虚下利非等闲。
葱白四茎姜附一,加入胆尿治呕烦。
八、白通加猪胆汁汤:白通汤治少阴寒,阳虚下利非等闲。
葱白四茎姜附一,加入胆尿治呕烦。
九、附子汤:附子汤治背恶寒,脉沉口和阳气残。
参附苓术芍药共,更治妊娠腹如扇。
杂方类方歌(十一首)一、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厚朴夏姜参草寻,善治腹胀妙通神。
脾气不运痰气结,三补七消法超群。
二、茵陈蒿汤:茵陈蒿汤治疸黄,阴阳寒热细推详。
阳黄大黄栀子入,阴黄附子与干姜。
三、猪肤汤:猪肤斤许用水煎,水煎减半滓须捐。
再投粉蜜熬香服,少阴咽痛利且烦。
四、桔梗汤:甘草桔梗治咽痛,消炎解毒妙堪用。
阴中伏热结於喉,切忌苦寒投此证。
五、苦酒汤:半夏一枚十四开,鸡清苦酒搅几回。
刀环捧壳煎三沸,咽痛频吞绝妙哉。
六、半夏散及汤:半夏研散或用汤,少阴咽痛效最彰。
半夏桂甘煎少与,微冷慢呷不用忙。
七、乌梅丸:乌梅丸治蛔厥证,连柏干姜参归用。
川椒桂辛与附子,乌梅三百力始胜。
八、白头翁汤:白头翁汤下利寻,黄连黄柏白头秦。
识得欲饮属内热,下重难通此方珍。
九、吴茱萸汤:吴茱萸汤暖胃肝,呕吐涎水痛在巅。
萸姜人参与大枣,温中降逆治阴寒。
:,研末还须用水调。
同气相求疗二易,长沙无法不翘翘。
十一、牡蛎泽泻汤:牡蛎泽泻治如何,下肢肿胀病未瘥。
四逆汤——精选推荐
四逆汤四逆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炙甘草6—12g 制附子9—15g干姜4.5—9g上3味,以水600ml,煮取240ml,去滓,分温再服,体壮者,制附子可用至15g,干姜用至9g。
(功效)回阳救逆。
(主治]主证:脉微细(沉迟或沉弱),面色赤,但欲寐,神情萎靡9四末厥冷,下利清谷,呕吐,无热恶寒,或大汗,或有微热,热留恋不已,小便清白或清长,舌质淡,苔白滑。
副证:四肢挛急,身体疼痛,腹中拘急,或腹胀满,口不渴或渴而喜热饮,脉浮迟.(临证加减)1.胃阳不足,下焦虚寒:常见胃脘冷痛,喜温喜按,寒气上逆,呃逆频作,寒甚则剧痛难忍,面色苍白,神倦乏力,四肢不温,便溏,食欲不振,苔白润,舌质淡,脉细弱。
本方加吴茱萸、草豆蔻、怀山药、党参、高良姜、苏梗,以温中止呃.2.滑精:梦遗滑精时发,面色萎黄不华,全身倦怠,头晕耳鸣,四肢欠温,纳少,苔白舌质淡水滑,脉沉细或细弱.本方加金樱子、益智仁、菟丝子、刺猬皮龙眼肉或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之。
3.肾阳虚衰,肾不纳气:下焦肾气不足,肺失肃降,摄纳无权,咳喘不得卧,咳吐白痰清稀,面目微肿,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本方加五味子、补骨脂、细辛、或合金匮肾气丸治之。
4.脾肾阳虚:水肿腰腹以下为甚,反复不愈,两足内踝尤剧,阴囊湿冷,怯寒肢重,小溲量少色清,苔白薄,质淡,脉沉细.本方加车前子、肉桂、怀山药、白术、泽泻或合济肾气丸治之。
5.寒痹:肢体关节疼痛时作,遇寒尤甚,得温则缓,昼轻夜重,关节伸屈不利,苔白舌质淡,脉沉弦。
本方加桂枝、桑寄生、秦艽、羌活、独活、防风、细辛、鸡血藤或合乌头汤治之。
6。
风湿性关节炎: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关节不能伸屈,恶风寒,舌淡,苔白,脉沉弦。
本方加老鹳草、鸡血藤、薏苡仁、海风藤、白术,以健脾利湿,温经通脉.7。
脾虚胃寒久痛不愈者,加良姜、荜茇、台乌药、砂仁、郁金、香附。
8。
脾肾阳虚,膀胱气化不利者,与五苓散合方治之.9.风寒湿痹,有肾阳不足者,合独活寄生汤治之。
当归四逆汤的组成、方歌、功用、主治及配伍意义
当归四逆汤的组成、方歌、功用、主治及配伍意义
1、组成:当归、桂枝、芍药、细辛、通草、大枣、甘草(炙)。
2、方歌:当归四逆用桂芍,细辛通草甘大枣,养血温经通脉剂,血虚寒厥服之效。
3、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4、主治:血虚寒厥证: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而欲绝。
5、配伍意义:本方主证为血虚受寒,寒邪凝滞。
治宜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通草(木通)苦寒而通利,既可通血脉而利关节,又能防桂枝、细辛伤阴血而动相火(去性存用)。
《伤寒论》中以“四逆”命名的方剂有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
三方主治证中皆有“四逆”, 但其病机用药却大不相同。
四逆散证是因外邪传经人里,阳气内郁而不达四末所致,故其逆冷仅在肢端,不过腕踝,尚可见身热、脉弦等症;四逆汤之厥逆是因阴寒内盛,阳气衰微,无力到达四末而致,故其厥逆严重,冷过肘膝,并伴有神衰欲寐、腹痛下利、脉微欲绝等症;当归四逆汤之手足厥寒是血虚受寒,寒凝经脉,血行不畅所致,因其寒邪在经不在脏,故肢厥程度较四逆汤证为轻,并兼见肢体疼痛等症。
因此,三方用药、功用全然不同,正如周扬俊所言:“四逆汤全在回阳起见,四逆散全在和解表里起见,当归四逆汤全在养血通脉起见。
”
当归四逆汤的组成、方歌、功用、主治及配伍意义由提供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及中医助理医师考试的中公医考网整理并提供。
四逆汤类方及附子类方一
四逆汤类方及附子类方一四逆汤类方及附子类方(一)四逆汤及附子类方一、四逆汤及其类方1、四逆汤《伤寒论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四逆汤方:甘草(炙,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伤寒论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伤寒论92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伤寒论225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伤寒论324条》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
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伤寒论353条》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354条》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伤寒论377条》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388条》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389条》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2、四逆加人参汤《伤寒论385条》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甘草(炙,二两)附子(生,去皮,破八片,一枚)干姜(一两半)人参(一两)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113方,一首四逆汤足矣!生死关头,救生死于顷刻
113方,一首四逆汤足矣!生死关头,救生死于顷刻113方,一首四逆汤足矣!生死关头,救生死于顷刻。
*大汗亡阳必死:人参之类无用,必附子理中补中阳,不必用俗法。
*春夏之际,以小剂四逆汤养阳,能对抗错误生活习惯对人身的伤害,而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
炙甘草30干姜25生附子5~10(或炮附子20~30)四逆汤的用方指征:面色苍白、恶寒、脉沉迟而微、手足厥冷,或腹泻、尿澄清如水状;但也用于面红赤、体温上升、脉浮迟而微.手足无厥冷、甚至会手足烦热、无腹泻等;*保胃气以救肾气,救肾气以保胃气之法,只有理中汤与四逆汤。
太阳病救误之法即是救胃气。
胃气一伤,升降乖乱,当升者反而下陷,当降者反而上逆,五行运动不圆。
救胃气以复中轴,升降复常,四维得安,病癒。
*至少阴病阶段,一点真阳将亡,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生死关头,阳根将拔,破阴回阳,以挽生命。
*先天肾气号称命门之火。
五行圆运动之理,火可生土。
脾胃如釜,元阳为釜底之火。
故凡治脾胃病本药不效,速温养命门火,火旺自能生土。
故桂附理中汤又是救胃气,治百病之要方。
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生死关头,救阳为急!存得一丝阳气,便有一线生机。
*三七先生一剂当归四逆理中汤(白术5克;党参5克;炙甘草5克;干姜5克;黑附子6克;当归7克;桂枝8克;白芍3克;细辛3克;通草2克;桃仁3克,大枣两枚。
)可用于寒邪所致的急慢性阳气衰弱引起的各种寒湿病症。
包含了三阴能量方,实为精妙绝伦之处!*阳气为生命所系,温阳可使危病复苏。
用之得当,可改变正邪关系,往往立起沉疴,首选药物为附子细辛,加入方中通阳解凝,有画龙点睛之趣。
用附子六法:(1)调之以甘,+甘草;(2)阴阳兼顾,+生脉散(3)阴以济阳,+生地、熟地、鳖甲等;(4)镇潜抑阳,+龙骨、牡蛎或磁石;(5)温阳泻火,+知母、黄柏、大黄;(6)阳中配阴,+麦冬。
通过不同配伍,不但抑制附子燥性,扩大施用范围,还可取得理想的协同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必背歌诀:四逆汤类方
一、四逆汤:
四逆生附老干姜,炙草将将有专长。
少阴阳虚肢不暖,吐利烦躁欲寐方。
二、四逆加人参汤:
四逆加参治何为,下利多时阴亦摧。
四逆扶阳参滋血,更取中州化精微。
三、茯苓四逆汤:
茯苓四逆少阴虚,心肾阴阳已不支。
补阳生附姜甘草,扶阴参苓两药施。
四、通脉四逆汤:
通脉四逆草附姜,加重剂量另名方。
手足厥逆吐利甚,脉搏不出急回阳。
五、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通脉四逆治亡阳,再加胆汁救阴伤。
吐已下断烦呕甚,津液枯竭用此汤。
六、真武汤:
真武名汤镇水寒,扶阳法中有心传。
附术苓芍生姜共,内惕心悸小便难。
七、白通汤:
白通汤治少阴寒,阳虚下利非等闲。
葱白四茎姜附一,加入胆尿治呕烦。
八、白通加猪胆汁汤:
白通汤治少阴寒,阳虚下利非等闲。
葱白四茎姜附一,加入胆尿治呕烦。
九、附子汤:
附子汤治背恶寒,脉沉口和阳气残。
参附苓术芍药共,更治妊娠腹如扇。
杂方类方歌(十一首)
一、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厚朴夏姜参草寻,善治腹胀妙通神。
脾气不运痰气结,三补七消法超群。
二、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治疸黄,阴阳寒热细推详。
阳黄大黄栀子入,阴黄附子与干姜。
三、猪肤汤:
猪肤斤许用水煎,水煎减半滓须捐。
再投粉蜜熬香服,少阴咽痛利且烦。
四、桔梗汤:
甘草桔梗治咽痛,消炎解毒妙堪用。
阴中伏热结於喉,切忌苦寒投此证。
五、苦酒汤:
半夏一枚十四开,鸡清苦酒搅几回。
刀环捧壳煎三沸,咽痛频吞绝妙哉。
六、半夏散及汤:
半夏研散或用汤,少阴咽痛效最彰。
半夏桂甘煎少与,微冷慢呷不用忙。
七、乌梅丸:
乌梅丸治蛔厥证,连柏干姜参归用。
川椒桂辛与附子,乌梅三百力始胜。
八、白头翁汤:
白头翁汤下利寻,黄连黄柏白头秦。
识得欲饮属内热,下重难通此方珍。
九、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暖胃肝,呕吐涎水痛在巅。
萸姜人参与大枣,温中降逆治阴寒。
:
,研末还须用水调。
同气相求疗二易,长沙无法不翘翘。
十一、牡蛎泽泻汤:
牡蛎泽泻治如何,下肢肿胀病未瘥。
商陆葶苈泻水结,蜀漆海藻破坚邪
中药顺口歌诀
若要睡得好,常服灵芝草。
家有刘寄如,不怕刀砍头。
常山与草果,摆子无处躲。
识得八角莲,可与蛇共眠。
身藏杠板归,吓得蛇倒退。
腰痛吃杜仲,头痛吃川芎。
打得满地爬,快寻祖师麻。
一味丹参药,功同四物汤。
家有地榆皮,不怕烧脱皮。
家有地榆炭,不怕皮烧烂。
七叶一枝花,深山是吾家。
疽痈如遇着,一似手拈拿。
铁脚威灵仙,沙糖加醋煎。
一口咽入喉,鲠骨软如绵。
宁得一把五加,金玉再多不拿;
补肾祛风除湿,强身保健最佳。
一进九月九,医生抄了手。
家家吃萝卜,病从何处有。
有人识得半边莲,夜半可以伴蛇眠。
有人识得千里光,全家一世不生疮。
马齿苋,地绵草,痢疾腹痛疗效好。
甘草外号叫国老,解毒和药本领高。
屋有七叶一枝花,毒蛇不敢进人家。
不怕到处痛得凶,吃了元胡就要松。
穿山甲,王不留,产妇见了奶长流。
知母贝母款冬花,专治咳嗽一把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