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秋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板书及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1)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1)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1. 多彩的生命生物与非生物动物的特征植物的特征微观世界2.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太阳系遥远的星空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变化4. 能量的转换与守恒能量能量的转换能量的守恒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非生物的特征,认识动植物的基本特点。

2. 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知识,了解太阳系的基本成员及特点。

3. 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了解能量转换与守恒的原理。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地球自转、公转的理解物质性质与变化的概念能量转换与守恒的应用2. 教学重点:生物、非生物的特征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知识物质的性质、变化能量的转换、守恒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非生物图片地球仪物质样品能量转换实验器材2. 学具:彩色笔、画纸观察记录表实验器材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多彩的生命:展示生物、非生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它们的特征。

地球与宇宙: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自转、公转的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展示物质样品,让学生观察、触摸,感受物质的性质。

能量的转换与守恒:进行简单的能量转换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能量转换的过程。

2.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难点,设计相应的例题进行讲解。

3. 随堂练习:设计与例题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结构: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内容:分四个板块,分别展示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

2. 板书要求:简洁明了,条理清晰。

采用关键词、图表等形式,增强视觉效果。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知识物质的性质、变化能量的转换、守恒2. 答案:针对每个题目,给出详细的解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主要涉及第一单元《物质世界》的第三节《物质的构成》以及第四节《物质的转化》。

具体内容包括:1. 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叫做分子。

2. 分子之间有间隔,它们在不断地运动。

4. 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其他物质,例如,铁和氧气反应铁锈。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能够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2. 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构成对物质的性质有决定性的影响。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物质转化的过程,并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这一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间隔,它们在不断地运动。

难点:物质转化的过程以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铁、氧气、水等)、黑板、粉笔。

学具:实验记录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现象,例如,将一块冰放入一杯水中,观察水的体积是否发生变化,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思考。

2. 讲解: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物质由微小粒子组成的图像,引导学生理解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间隔,它们在不断地运动。

3. 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铁与氧气反应铁锈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物质转化的过程以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原理。

4. 练习:让学生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现象,例如,为什么湿衣服会在阳光下晒干。

六、板书设计物质构成:分子、原子、离子分子特点:微小、有间隔、不断运动物质转化:铁 + 氧气→ 铁锈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下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什么特点。

答案: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间隔,它们在不断地运动。

2. 铁和氧气反应铁锈,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答案:在铁和氧气的反应中,铁原子和氧原子结合了铁氧化物,即铁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引入日常现象和实验,使学生能够理解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间隔,它们在不断地运动。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科学与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了解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2.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并具备进行简单科学实验的能力;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科学与科学研究–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的分类–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2.水的性质与变化–水的特点和性质–水的状态变化和水的循环3.物体与力–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互相作用–力的分类和测量–物体的平衡与不平衡4.空气与天气–空气的存在和压力概念–气象仪器和天气变化–气象图表的阅读和天气预报5.动物的分类与特征–动物的分类和命名规则–脊椎动物和非脊椎动物的特征–动物的适应环境和生活习性三、教学重点1.科学与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水的性质与变化的探索和实验;3.物体与力的互相作用和平衡;4.空气与天气的相关知识;5.动物的分类和特征。

四、教学方法1.讲授与示范:通过讲述相关知识和进行实际示范,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和实验方法。

2.实验与观察: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和观察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

3.讨论与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教材导学:根据教材内容,利用问题导学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多媒体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幻灯片、视频等,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资源1.教材: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2.实验材料:如水杯、温度计、天平等3.多媒体教学资源:电脑、投影仪等4.图书馆和实验室等教学场所六、教学步骤第一课:科学与科学研究1.导入: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定义和与生活的关系。

2.探究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如观察水的状态变化等,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3.归纳总结:让学生思考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和要素,并进行总结和归纳。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反思一、教案1、课题:物质的变化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掌握物质变化的类型和特点,并能够解释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物质变化的过程,加深对物质变化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

3、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1)教学内容:介绍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2)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物质变化的类型和特点,能够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掌握判断物质变化的方法。

4、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教具:实验器材、图片、模型等。

(2)多媒体资源:PPT、视频、教学软件等。

5、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情况。

(2)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实验、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物质变化的类型和特点。

(3)学生活动: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物质变化的过程,加深对物质变化的理解。

6、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变化的特点和类型。

(2)讲授新课:介绍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通过实验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物质变化的过程。

(3)巩固练习:提供一些物质变化的实例,让学生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并解释原因。

(4)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物质的变化,是科学学科的基础知识之一。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认识到科学学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以下是本节课的反思:1、科学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和探究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现象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多个实验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掌握物质变化的类型和特点。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具体内容为第二章“力与运动”的第一节“力作用的相互性”。

详细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方式、力的相互性、力的作用效果以及生活中力的实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使学生掌握力的相互性,明白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力的作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相互性。

难点:力的相互性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小车、滑轮、气球、橡皮泥等。

2. 学具:气球、橡皮泥、纸张、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邀请两位学生上台,进行拔河比赛,观察现象。

(2)提问:为什么两位同学相互拉扯时,彼此都感觉有力量在作用?2. 例题讲解(1)讲解力的概念,阐述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通过实例,讲解力的相互性,展示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力的作用。

(2)分组讨论,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4. 知识拓展(1)介绍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2)讲解力的作用方式,如推、拉、挤、压等。

(2)强调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实际应用。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相互性: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

3.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力,并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2)简述力的相互性原理,并解释为什么拔河比赛中,双方都会感觉有力量在作用。

2. 答案:(1)生活中的力:如推门、拉抽屉、挤牙膏、压弹簧等。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主要涉及第三章“生物世界的多样性”的第三、四节内容,详细内容包括:生物的分类方法、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物的生存环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生物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关爱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物分类的方法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生物挂图、实物模型、投影仪、电脑、PPT课件。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生物观察记录本、彩笔、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物挂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生物的形态特征,引出生物多样性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生物分类方法(1)介绍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形态分类、生态分类、遗传分类。

(2)讲解生物分类的具体方法:观察生物的形态特征、了解生物的生活习性、研究生物的遗传关系。

3.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观察校园内的生物,记录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

(2)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例题,讲解生物分类的方法及应用。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生物分类知识。

强调生物分类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身边的生物,尝试对其进行分类。

(2)谈谈你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2. 答案(1)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完成生物分类作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生物分类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素养。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参加生物兴趣小组,深入研究生物分类。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地球与宇宙》中的第2节《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具体内容包括: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以及认识地球的运动对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手电筒、演示文稿等。

学具:画图工具、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提出问题:“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引发学生思考。

2. 新课内容:(1)地球的自转:介绍地球自转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自转现象,如昼夜更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等。

(2)地球的公转:介绍地球公转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公转现象,如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3)实践操作:学生分组,利用手电筒、地球仪等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观察产生的现象。

3. 例题讲解:讲解与地球自转和公转相关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新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自转定义: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现象:昼夜更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2. 地球的公转定义: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旋转现象: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

2. 答案:(1)地球自转: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旋转。

(2)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掌握较好,但对产生的现象理解不够深入。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板书及教学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板书及教学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及教案反思教学进度:注:以上仅为参考,具体教学进度将根据学校工作,机动安排。

1、种子发芽实验(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

(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xx,需要空气等。

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制订xx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适当引出对比试验的方法,举例。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

(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1. 多种多样的生物2.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3. 动物的运动与行为4. 地球上的变化5. 生活中的能量6. 信息的传递详细内容:1. 多种多样的生物:了解生物的分类,认识不同种类的生物及其特点。

2.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掌握植物繁殖的方式。

3. 动物的运动与行为:探讨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行为特点。

4. 地球上的变化:认识地球的地貌、气候等变化及其原因。

5. 生活中的能量:了解生活中的能量转换,学习能量守恒定律。

6. 信息的传递:掌握信息传递的方式,了解通信技术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的分类,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 掌握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繁殖方式,培养对植物生命的关爱。

3. 了解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行为特点,提高对动物行为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4. 认识地球的变化,增强环保意识。

5. 理解生活中的能量转换和能量守恒定律,提高节能意识。

6. 学会信息传递的方式,了解通信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行为、地球变化的原因、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方式。

2.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植物繁殖、动物运动与行为、环保意识、能量守恒、通信技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

2. 学具:学生手册、画笔、剪刀、胶水、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各章节知识点。

3. 例题讲解:针对重难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设计适量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用大号字体书写章节名称。

2. 内容:用不同颜色粉笔标出重难点,简洁明了地呈现知识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生物分类填空题。

(2)植物生长过程连线题。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具体内容包括第四章《力的作用》的第一节《力与运动》和第二节《摩擦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掌握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力的作用及摩擦力的大小。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力与运动的关系,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

重点:力的概念,摩擦力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滑轮组、小车、弹簧测力计、毛巾、木板等。

学具:每组一个滑轮组、小车、弹簧测力计、毛巾、木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思考:什么是力?力是如何产生的?2. 教学内容讲解(15分钟)(1)力与运动:介绍力的概念,阐述力与运动的关系。

(2)摩擦力:讲解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引导学生思考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滑轮组和小车的例子,讲解力的作用及摩擦力的影响。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操作,使用滑轮组、小车、弹簧测力计等,观察力的作用及摩擦力的大小。

5. 小组讨论与分享(10分钟)各小组分享实验结果,讨论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7. 作业布置(5分钟)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2. 力与运动的关系3. 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力,并说明其作用。

(2)解释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并举例说明。

(3)思考: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2. 答案:(1)例如:重力、拉力、压力等,它们可以使物体运动、改变运动状态等。

(2)摩擦力是由于物体间的接触面粗糙,相互接触时产生的阻力。

例如:走路时,鞋底与地面间的摩擦力使我们不易滑倒。

(3)增大摩擦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压力等;减小摩擦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压力、使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等。

2020年版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0年版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0年版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光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一、教学内容:教材2~4页。

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通常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科学探究目标1、能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

2、能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

3、能在实验中感悟到,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1、能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

2、能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

3、能在实验中感悟到,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4、教学难点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五、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手电筒、镜子。

教师准备:有窗帘的教室(本课的活动最好能用窗帘遮挡光线,以保证实验效果)、黑色的箱子、红苹果、教学课件等。

六、教学过程1.谈话引入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晓得光是从那里来的吗?生1:从太阳里来。

生2:从灯泡里来。

……师:那末你们对光有哪些了解呢?生1:太阳光可以照亮天空。

生2:晚上的时候,我们开灯有灯光了才能看到东西。

师:那你们还想晓得光的什么知识呢?生积极发言。

2.探索教师提问:“生活中需要光,那么,我们知道哪些物体能发光呢?”生1:太阳。

生2:星星。

生3:灯泡。

生4:蜡烛。

生5:月亮……师:同学们都晓得很多能够发光的物体。

那末现在请你们对它们进行分类,哪些物体是自己能发光,哪些物体是反射其他物体的光?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生1:太阳、灯泡、发光鱼、萤火虫,蜡烛是自己能够发光的。

生2:星星、月亮等是发射其他物体的光。

师: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所以,我们刚刚说的那些物体,有哪些不属于光源呢?生:星星、月亮等是发射其他物体的光,所以它们不是光源。

3.钻研(1)讨论:黑暗中能否看见红苹果。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2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2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主要涉及第三章“力的作用”的第一节“力的概念”和第二节“力的作用效果”。

详细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方式、力的测量、力的作用效果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方式,学会测量力的大小。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力的测量和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方式和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气球、绳子、小车、滑轮等。

学具:弹簧测力计、气球、绳子、小车、滑轮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拔河游戏,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提问:“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力”。

2. 例题讲解(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方式: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3)力的测量:使用弹簧测力计。

(4)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

(2)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测量力的大小?4. 实践活动(1)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力。

(2)观察并记录力的作用效果。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方式、力的测量、力的作用效果。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

(2)如何测量力的大小?(3)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 答案(1)如:拉力、压力、摩擦力等。

(2)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

(3)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方式、力的测量和力的作用效果。

课后可以让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如探究不同物体之间的摩擦力,了解力的应用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具体内容包括第三章《力的作用》的第一节《认识力》和第二节《力的测量》,以及第四节《力的作用效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和力的测量方法。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等方式研究科学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力的测量方法及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和力的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橡皮筋、小球、斜面、滑块等。

学具:弹簧测力计、小球、细线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弹簧测力计演示拉橡皮筋、举小球等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力的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解释力的定义,阐述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 讲解力的作用通过实验和实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

4. 讲解力的测量介绍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力的测量实验。

5. 例题讲解(1)什么是力?力的三要素是什么?(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3)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6.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力,并记录数据。

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力的概念、力的作用和力的测量。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力的认识与测量2. 板书内容:(1)力的概念及三要素(2)力的作用效果(3)力的测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力的概念及三要素。

(2)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3)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个物体的力,并记录数据。

2. 答案:(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作用点。

(2)力的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

(3)根据实验数据填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1)研究摩擦力、重力等生活中常见的力。

(2)探索力的合成与分解,了解力的平衡条件。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1. 多彩的生命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分类与特征2. 动物世界常见动物的特征与分类动物的生存与适应3. 植物王国常见植物的特征与分类植物的生长与繁殖4. 物质与材料物质的基本性质常见材料的分类与用途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多样性,认识生物的分类与特征。

2. 培养学生对动物和植物的兴趣,了解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 使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认识常见材料的分类与用途。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1. 生物的分类与特征2. 动物的生存与适应3.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4. 物质的基本性质重点:1. 生物的多样性2. 动物和植物的特征与分类3. 物质与材料的分类与用途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生物多样性图片、动物和植物标本2. 物质与材料实验器材(如放大镜、显微镜、天平等)3. 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如种子、土壤、植物生长记录表等)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生物多样性图片,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2. 教学新课:(1)讲解生物的分类与特征,让学生观察动物和植物标本,进行分类练习。

(2)介绍动物世界,引导学生了解动物的特征、生存与适应。

(3)讲解植物王国,指导学生认识植物的特征、生长与繁殖。

(4)讲解物质与材料,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

3.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分类与特征2. 动物世界动物的特征与分类动物的生存与适应3. 植物王国植物的特征与分类植物的生长与繁殖4. 物质与材料物质的基本性质材料的分类与用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你所了解的动物和植物,并说明它们的特征。

(2)简述物质的基本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例如:蝴蝶、蜻蜓、兔子、猴子、玫瑰、小草等。

特征:蝴蝶和蜻蜓属于昆虫,有翅膀、六条腿等;兔子是哺乳动物,有毛发、四条腿等;猴子是灵长类动物,有尾巴、手等;玫瑰是植物,有根、茎、叶、花等;小草是植物,有根、茎、叶等。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的多样性;2.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3. 地球上的水;4. 简单机械与能量;5. 电磁现象;6. 光与色彩。

具体内容包括: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的分类、生态系统的保护;植物的生长过程、光合作用、营养物质运输;地球上的水资源、水循环、节约用水;简单机械的原理、能量转换;电磁现象、电路的组成;光的传播、色彩的形成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2. 掌握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基本生理功能,培养对自然的热爱;3. 认识地球上的水资源,提高节约用水意识;4. 掌握简单机械原理和能量转换,培养动手操作能力;5. 了解电磁现象,激发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6. 掌握光与色彩的知识,培养审美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植物的光合作用、水循环、能量转换、电磁现象、光的传播。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植物生长过程、节约用水、简单机械原理、电路组成、色彩的形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挂图、模型、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2.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实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校园内的生物、植物,引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思考;2. 例题讲解:讲解生物分类、植物生长过程、水循环等知识点;3. 随堂练习:进行生物分类、制作植物生长模型、设计节水方案等;4. 实验探究:开展光合作用、简单机械、电磁现象、光传播的实验;6. 知识巩固:通过问答、讨论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

六、板书设计1. 生物多样性:概念、分类、保护;2. 植物生长:过程、光合作用、营养物质运输;3. 地球上的水:水资源、水循环、节约用水;4. 简单机械与能量:原理、能量转换;5. 电磁现象:概念、电路组成;6. 光与色彩:光的传播、色彩的形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身边的生物,进行分类;(2)描述植物的生长过程,并解释光合作用;(3)设计一个节水方案,并说明原因;(4)列举三种简单机械,并说明其原理;(5)绘制一个电路图,并解释各部分作用;(6)简述光的传播和色彩的形成。

2020年秋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板书及教学反思)

2020年秋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板书及教学反思)

2020年秋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板书及教学反思)1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进度教学进度周周日期日期内内容容9397始业教育始业教育种子发芽实验(一)种子发芽实验(一)机动机动1910914种子发芽实验(二)种子发芽实验(二)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蚯蚓的选择蚯蚓的选择3917921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做一个生态瓶做一个生态瓶改变生态瓶改变生态瓶4924928维护生态平衡维护生态平衡机动机动5101105国庆节假期国庆节假期61081012机动机动光和影光和影阳光下的影子阳光下的影子710151019光是怎样传播的光是怎样传播的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光与热光与热81022102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做个太阳能热水器做个太阳能热水器机动机动91029112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机动机动10115119地球表面的地形地球表面的地形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坚硬的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岩石会改变模样吗1111121116土壤中有什么土壤中有什么雨水对土地的侵蚀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什么样的土地容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易被侵蚀1211191123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河流对土地的作用减少对土地的侵蚀减少对土地的侵蚀机动机动1311261130机动机动14123127我们的小缆车我们的小缆车用橡皮筋作动力用橡皮筋作动力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1512101214测量力的大小测量力的大小运动与摩擦力运动与摩擦力滑动与滚动滑动与滚动1612171221运动与设计运动与设计设计制作小赛车设计制作小赛车机动机动1712241228机动机动18123114复习复习1917111复习复习20214118复习复习21121125期末检测期末检测注以上仅为参考,具体教学进度将根据学校工作,机动安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秋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板书及教学反思)1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进度教学进度周周日期日期内内容容9397始业教育始业教育种子发芽实验(一)种子发芽实验(一)机动机动1910914种子发芽实验(二)种子发芽实验(二)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蚯蚓的选择蚯蚓的选择3917921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做一个生态瓶做一个生态瓶改变生态瓶改变生态瓶4924928维护生态平衡维护生态平衡机动机动5101105国庆节假期国庆节假期61081012机动机动光和影光和影阳光下的影子阳光下的影子710151019光是怎样传播的光是怎样传播的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光与热光与热81022102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做个太阳能热水器做个太阳能热水器机动机动91029112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机动机动10115119地球表面的地形地球表面的地形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坚硬的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岩石会改变模样吗1111121116土壤中有什么土壤中有什么雨水对土地的侵蚀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什么样的土地容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易被侵蚀1211191123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河流对土地的作用减少对土地的侵蚀减少对土地的侵蚀机动机动1311261130机动机动14123127我们的小缆车我们的小缆车用橡皮筋作动力用橡皮筋作动力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1512101214测量力的大小测量力的大小运动与摩擦力运动与摩擦力滑动与滚动滑动与滚动1612171221运动与设计运动与设计设计制作小赛车设计制作小赛车机动机动1712241228机动机动18123114复习复习1917111复习复习20214118复习复习21121125期末检测期末检测注以上仅为参考,具体教学进度将根据学校工作,机动安排。

211.种子发芽实验(一).种子发芽实验(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

(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

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

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生的各种观点)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适当引出对比试验的方法,举例。

适当引出对比试验的方法,举例。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

((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在这个环节中科让学生自己讲述并补充自己的好办法。

三.阅读书三.阅读书4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板书种子发芽实验(一)3猜测种子发芽实验的条件水合适的温度土壤阳光空气实验方法对比实验板书种子发芽实验(一)猜测种子发芽的条件水合适的温度土壤阳光空气教学反思1.学生可能还认为种子的发芽需要其他条件,因而对其他因素产生怀疑。

2.学生还不能顺利进行对比实验,需要进一步指导。

3.没有正确设计对比实验并按照实验计划操作。

22.种子发芽实验(二).种子发芽实验(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参考书5面)【【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1.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2.分析实验信息(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汇报总结各组展示三.交流实验信息三.交流实验信息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合适的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四.种植绿豆芽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放在教室里继续种植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参考资料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参考资料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4一是温度。

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二是水分。

一般需吸收相当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三是充足的氧气。

板书2.种子发芽实验(二)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实验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阳光土壤反思反思11.学生能否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

.学生能否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

22.在本课整理和分析交流信息中,关注学生是否乐于交流,并在交流活动.在本课整理和分析交流信息中,关注学生是否乐于交流,并在交流活动中认真听同学的发言,及时收集整理这些数据,思考种子发芽的条件。

在发言中认真听同学的发言,及时收集整理这些数据,思考种子发芽的条件。

在发言时能否做到表达清晰,能否做到实验数据来得出实验结论。

时能否做到表达清晰,能否做到实验数据来得出实验结论。

3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

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参考书7面),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重点指导(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

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5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说说举例。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8面)面)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3.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反思反思11.学生能否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

.学生能否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

22.在本课整理和分析交流信息中,关注学生是否乐于交流,并在交流活动中认.在本课整理和分析交流信息中,关注学生是否乐于交流,并在交流活动中认真听同学的发言,及时收集整理这些数据,思考种子发芽的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