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训练第五章第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合集下载

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3练习: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Word版含答案

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3练习: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Word版含答案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目标导航 1.结合教材碳循环模式图,说出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特点,阐明碳循环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2.通过具体实践活动,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通过实例分析,说明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一、碳循环(阅读P 100-101)1.物质循环的概念(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如C 、H 、O 、N 、P 、S 等。

(2)过程:无机环境 元素元素生物群落。

2.范围:生物圈。

3.特点(1)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4.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1)循环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 2的形式进行。

(2)图解(3)温室效应 ①形成原因:化石燃料短时间内大量燃烧→CO 2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

②产生危害:气温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

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阅读P 103) 1.区别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而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是单方向的。

2.联系(1)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三、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阅读P 102-103)1.案例1中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微生物的有无,对照组不做处理含有微生物,实验组应不含微生物,应进行灭菌处理。

2.案例2中实验的自变量是分解淀粉的微生物的有无,A 组土壤浸出液含有微生物,B 组烧杯中加入的液体应不含微生物,因此可加入等量的蒸馏水。

判断正误:(1)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物质能够循环利用。

( )(2)参与循环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

( )(3)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CO 2形式进行。

( )(4)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 )(5)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一般的生态系统。

( )(6)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成分间都是单向的。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课时练: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课时练: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Word版含答案

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碳循环是生态系统中常见的物质循环类型之一。

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是CO2和碳酸盐,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B.碳循环的“循环”过程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C.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都参与碳循环过程D.大气中的CO2要变成含碳有机物只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2、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所指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一些基本化学元素B.所说的生态系统指地球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D.由于生物营养级越高得到的能量就越少,故物质在循环过程中是不断递减的3、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4、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中 , 错误的是( )A.冬季北方人呼吸产生的CO2 能供给南方植物光合作用B.大力开发和使用清洁能源,能减少CO2释放量C.碳元素和能量都能从植物传递给各种动物D.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主要方法是提高人均绿地面积5、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 ,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f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B.该图中有三条食物链C.图中的a一定是自养生物, b、c、d、e一定是异养生物D.碳以有机物的形式由a传到b6、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可以表示为C.丙不一定是需氧型生物D.图中表示以二氧化碳形式流动的是①②⑤⑥7、根据如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B.参与②过程的生物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③过程增强后②过程随之增强,所以不能通过增强③减少大气中的CO2D.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①过程的依赖8、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

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训练(第五章 第3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训练(第五章 第3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选择题.我国清代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在《乙亥杂诗》中有一句诗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相关叙述正确的是().“落红”指的是落花,落地后其中的有机物可以再次被植物吸收.“落红”入地后需要分解者的作用才能化为春泥,重新作为植物生长的营养.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这句诗体现了自然界的能量流动的单向性.“落红”中有机物中的能量可以被植物重新利用解析:“落红”就是落花,落花中的有机物在土壤中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后,才可以作为植物的营养被植物吸收利用。

落花中的有机物和有机物中的能量不能直接被植物利用。

这种现象还能体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答案:.右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碳元素以二氧化碳形式从传到和.→→→构成了一条食物链.图中包含了条食物链.和之间的关系为竞争和捕食解析:由题图示可知,为生产者,、、为消费者,为分解者,为大气中的,所以碳元素由传到和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食物链中不包括分解者,所以图中只有一条食物链→→→;因为为分解者,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的环节,所以与之间不存在竞争或捕食关系。

答案:.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这条食物链中,碳是以哪种形式流动的().二氧化碳.有机物.碳酸盐.二氧化碳和有机物解析: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碳以的形式循环往返。

在食物链中,碳以有机物的形式在各营养级传递。

答案:.下列关于碳循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全过程在生物群落中进行②碳元素只能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③生物群落的碳元素通过呼吸作用回归无机环境④其循环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流动.①②.③④.①③.②④解析:碳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碳元素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回到无机环境。

物质是循环的,但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答案:.右图表示、、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分解状况,则分解者的作用强弱是().>> .>>.=> .>=解析:由题图可知地区落叶量大,但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最少,说明地区的有机物分解速度快,以此类推地区有机物的分解速度小于大于。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6: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6: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所指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 、H 、O 、N 、P 、S 等化学元素B .所说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C .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且具有全球性D .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2.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既能使进入生物群落,又能使释放到大气的生物() A .绿色植物 B .植食动物C .肉食动物D .营腐生生活的真菌3.在碳循环中,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相联系的生理作用是 () ①光合作用 ②呼吸作用 ③蒸腾作用 ④化能合成作用A .①②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②③4.下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

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什么 ( )A .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B .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C .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D .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B .能量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流动C .能量是以物质作为载体沿着食物链(网)流动D .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不断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6.右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A 、B 、C 、D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CO 2COB.该生态系统中食物网可表示为:C.A固定的能量=D固定的能量+A传递给B的能量+ A呼吸消耗的能量D.碳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往复循环,这种循环带有全球性7.下面关于物质循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能通过生产者进入生态系统B.最终返回无机环境只有通过分解者C.都能通过燃烧返回大气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被生物反复利用8.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其碳素循环如右图,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素传递方向和转移量。

人教生物必修3第5章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人教生物必修3第5章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环。
7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概念
这里的物质是指? 这里的生态系统是指? 在哪两者之间循环?
光合作用、化能合 成作用 无机环境 (CO2) 动物、植物、微生物 呼吸作用
生物群落(有机 物)
特点:全球性、循环性
8
碳循环模式图中生态系统成分的判断
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
流动方向,其中代表生产者的是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1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学目标
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教学重点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教学难点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教学课时 2课时
,代表分解
者的是

9
• 合作探究2: 同碳元素一样,氮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
物群落之间也是不断循环的。为什么还要 往农田中不断的施加氮肥呢?
农田是人工生态系统,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 量和效益,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满足人类的 需要为目的的。农田土壤中氮的含量往往不足以 使作物高产,加之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自农田生态 系统输出,其中的氮元素并不能都归还土壤,所 以需要施加氮肥。这与物质循环并不矛盾。
2
【第1课时】
合作探究1: 碳的循环过程
碳元素约占生物体干重的49%, 碳是有机化合物的“骨架”,没有碳 就没有生命。
3
碳的循环过程图解
4
1、碳在自然界以什么形式存在?
单质(金刚石、石墨)与化合物(有机物和无机物)
2、碳在生物群落中以什么形式存在? 有机物
3、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什么形式 循环? CO2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训练第五章第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训练第五章第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第2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选择题1.(密码改编)如图所示,A、B、C、D、E、F各代表一种生物种群,下列对该图分析合理的是()A .该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B .该图表示一个生态系统C.若D种群为增长型年龄组成,则E种群密度将逐渐增大D .图中C种群获得的能量占A种群能量的10%〜20%解析:题图中缺少分解者,多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是群落,也不是生态系统。

对于增长型种群,其种群密度将逐渐增大,E种群也会随之增大。

图中B、C和F属于第二营养级,其能量之和占A种群能量的10%〜20%。

答案:C2.在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假设羊摄入体内的能量为n羊粪便中的能量为36%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8%n,则羊同化量为()A .羊同化的能量为64%nB .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为52% nC.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16% nD .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64% n解析:摄入量包括同化量和粪便量,故羊的同化量为n—36% n = 64%n。

答案:A3.请预测一段时间内,某食物链c中,a肯定比b具有()A .更大的个体体积B .更大的有机物干重C.更广阔的生态区域 D .更多的个体数解能量沿食物链的流动过程是逐级递减的,能量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贮存在有机体内。

a为生产者含有的能量最多。

答案:B4.右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I、n、『w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I和W是实现物质循环的关键生态成分B .该图所示的食物网只有1条食物链;I T H T M T WC. E1表示主要通过光合作用所摄入的能量D .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解析:物质循环的关键生态成分是生产者与分解者,而W是消费者;题图代表一个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反映了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所以不可能只有一条食物链;E1 是流入整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固定;能量沿食物链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能循环使用。

高中生物 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知识点题号1.物质循环1,2,3,4,6,7,9,11,14,15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5,10,123.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8,13A级基础练1.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B )A.碳酸盐B.二氧化碳C.碳酸D.碳水化合物解析: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主要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的。

2.从碳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有机物中的碳元素究其根源是来自( B )A.食物中的碳B.大气中CO2中的碳C.燃料中的碳D.非生物环境中的碳酸盐解析:人体内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来自植物,而植物的有机物中的碳是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的,其来自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3.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C )A.碳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的形式在不同种群间传递B.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都参与碳循环过程C.大气中的CO2要变成含碳有机物只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D.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生态系统将会被破坏而消失解析: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参与碳循环;大气中的CO2转变成含碳有机物主要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实现的,除此之外还包括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地球上的生命是以碳元素为基础的,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将无法完成,进而使生态系统被破坏而消失。

4.下面是某营养元素循环简图,下列哪一组合能代表X、Y、Z三种生物( C )A.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B.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C.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D.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解析:根据物质循环的特点,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首先进入到生产者,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通过食物关系相联系,且两者都有一部分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再次进入到无机环境中。

所以生物X为生产者,生物Y为消费者,生物Z为分解者。

5.(2016黑龙江大庆期末)下列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生产者、消费者与无机环境之间都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B.物质循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C.物质循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进行D.物质循环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能量流动解析: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直接利用无机环境的CO2合成有机物,也能通过细胞呼吸直接将CO2释放到无机环境中,消费者只能通过细胞呼吸向无机环境释放CO2但不能直接利用CO2。

2020生物人教版必修3训练: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Word版含解析

2020生物人教版必修3训练: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Word版含解析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课百提能训练一1 •关于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B •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都参与碳循环过程c•大气中的CO2要转变成含碳有机物只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D .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生态系统将会被破坏答案C解析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碳是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A正确;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生产者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入生物群落,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无机环境,所以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都参与碳循环过程,B 正确;大气中的CO2要变成含碳有机物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此外还有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C错误;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生态系统将会被破坏,D正确。

2.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冬季北方人呼出的CO2,能供给南方植物光合作用B .大力开发和使用清洁能源,能减少CO2的释放量C.碳元素和能量都能从植物传递给各种动物D .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主要方法是提高人均绿地面积答案D解析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所以冬季北方人呼出的CO2,可以供给北方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也可以供给南方植物进行光合作用,A正确;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的燃烧等,开发和使用清洁能源能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CO2 的释放量,B正确;能量储存在含碳有机物中,植物中的含碳有机物可通过植食性动物传递给肉食性动物等,所以碳元素和能量都能从植物传递给各种动物,C正确;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主要方法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开发利用清洁能源,D错误。

3.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④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③代表化能合成作用B •图中A、B、C分别代表消费者、生产者和分解者C•碳元素在A、B、C间以无机物的形式传递D •图中A、B、C包含的所有种群共同构成生物群落答案D解析由图示信息可知,A为分解者,B为生产者,C为消费者,④代表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③代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A、B错误;图中的A、B、C包含的所有种群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正确,C错误。

高中生物必修3(人教版)课时同步练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高中生物必修3(人教版)课时同步练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高中生物必修3(人教版)课时同步练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在碳循环中,CO2经过哪些生理进程进入生物群落()①光协作用②细胞呼吸③分解作用④熄灭作用⑤化能分解作用⑥蒸腾作用A.①③④B.①⑤C.②③④D.①⑤⑥2.某同窗完成了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对照实验,对照组要求()A.土壤不做处置,自然形状B.土壤做高温灭菌处置C.扫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D.尽能够防止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动3.(2021·梅州检测)在浮游植物→浮游植物→鱼这条食物链中,碳是以哪种方式活动的()A.二氧化碳B.无机物C.碳酸盐D.二氧化碳和无机物4.以单位面积计,热带雨林中残枝落叶较温带森林的多,那么土壤中无机物的积聚量普通是()A.热带雨林小于温带森林B.热带雨林大于温带森林C.热带雨林等于温带森林D.热带雨林与温带森林无法比拟5.下面是某营养元素循环简图,以下能代表X、Y、Z三种生物的组合是()A.分解者、消费者、消费者B.消费者、分解者、消费者C.消费者、消费者、分解者D.消费者、分解者、消费者6.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进程,其中A、B、C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以下有关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③进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协作用B.A、B区分代表消费者和消费者C.⑦是温室效应的主要缘由D.疏松土壤可以加快⑤进程7.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形式图,以下相关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1代表消费者,5可以代表化能分解作用B.碳元素在1、2、3、4间以含碳无机物的方式传递C.在食物链中含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能够是1D.1、2、3中含有的无机物可以作为动力来促进碳元素在群落和环境之间循环8.〝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惹起了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大会所倡议的低碳生活取得普遍认同。

依据以下图所示碳循环的局部进程停止有关剖析,正确的选项是()A.生物群落外部停止碳循环的物质方式是CO2B.参与进程②的生物只要消费者和分解者C.不能经过增强进程③增加大气中CO2的含量D.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动力,可增加人类对进程①的依赖9.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表示图,〝→〞表示碳的活动方向,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图中A是消费者,B、D、E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B.该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A、B、C、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可表示为:A→D→E→BD.E每添加1 kg 的体重,至少需求25 kg 的A10.以下有关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表达中,正确的选项是()A.物质循环发作在种群和无机环境之间B.物质循环与能量活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进程C.碳元素在生态系统内循环的主要方式是CO2和无机物D.生物圈在物质和能量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11.如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表示图,h、i、j、k表示不同用途的无机物(j是未应用局部),方框大小表示运用量,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进入该生态系统的CO2量与各h发生的CO2总量相等B.消费者中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异化的无机物的量C.流向分解者的k可被消费者直接吸收应用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应用12.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亲密相关,下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流状况。

人教生物必修3第5章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人教生物必修3第5章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形成原因:
由于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 和石油等化石燃料,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而积 存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出来,打破了 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 量迅速增加,形成“温室效应”。
2.危害:
加快极地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 而对陆地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
• 4.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的形式:
CO2 • 5.碳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形式:
含碳有机物
• 6.碳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途径: 食物链和食物网
• 7.简图:
在自然状态下,植 物光合作用的速率与生 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 的分解作用速率大致相 等,大气中的CO2 含量处 于稳定状态。
三、温室效应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学习目标:
• 1、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 2、碳循环的过程 ※ • 3、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问题探讨
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的概念:
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元 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
运动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太阳能开始的。
D
(2)碳元素在大气中与A、 B、C之间的流动是以 CO2
A
B
的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中,A为消费者
B为 分解者
(3)图中,D C的过程是通过光合 作用实现
的;C D的过程是通过 呼吸 作用实现的。
2.识图作答:
(1)写出①②③④的生理过程及⑤产生CO2 的方式。
①_光__合_作用②呼__吸__作用 ③_微__生_物分解作用 ④呼__吸__作用 ⑤_燃__烧_
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 间反复循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选择题1.(密码原创)我国清代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在《乙亥杂诗》中有一句诗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落红”指的是落花,落地后其中的有机物可以再次被植物吸收B.“落红”入地后需要分解者的作用才能化为春泥,重新作为植物生长的营养C.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这句诗体现了自然界的能量流动的单向性D.“落红”中有机物中的能量可以被植物重新利用解析:“落红”就是落花,落花中的有机物在土壤中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后,才可以作为植物的营养被植物吸收利用。

落花中的有机物和有机物中的能量不能直接被植物利用。

这种现象还能体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答案:B2.右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碳元素以二氧化碳形式从D传到A和FB.D→A→B→E构成了一条食物链C.图中包含了7条食物链D.B和F之间的关系为竞争和捕食解析:由题图示可知,D为生产者,A、B、E为消费者,F为分解者,C为大气中的CO2,所以碳元素由D传到A和F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食物链中不包括分解者,所以图中只有一条食物链D→A→B→E;因为F为分解者,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的环节,所以与B之间不存在竞争或捕食关系。

答案:B3.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这条食物链中,碳是以哪种形式流动的()A.二氧化碳B.有机物C.碳酸盐D.二氧化碳和有机物解析: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碳以CO2的形式循环往返。

在食物链中,碳以有机物的形式在各营养级传递。

答案:B4.下列关于碳循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全过程在生物群落中进行②碳元素只能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③生物群落的碳元素通过呼吸作用回归无机环境④其循环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流动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碳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碳元素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回到无机环境。

物质是循环的,但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答案:B5.右图表示a、b、c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分解状况,则分解者的作用强弱是()A.a>b>c B.c>b>aC.c=b>a D.a>c=b解析:由题图可知a地区落叶量大,但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最少,说明a地区的有机物分解速度快,以此类推b地区有机物的分解速度小于a大于c。

由此可推知,分解落叶的能力a>b>c。

答案:A6.火灾常给森林带来较大危害,但是在寒带地区有时对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以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这种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A.消灭森林病虫害B.刺激树木种子萌发C.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D.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解析:森林中残枝落叶较多,微生物不能及时分解。

若辅助以人工火攻,可使有机物加速转变成无机物,加速了物质循环。

答案:C7.碳元素从生物群落回归无机环境的途径包括()①生产者的光合作用②生产者的呼吸作用③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④人类生产活动中的燃烧过程⑤生产者的化能合成作用⑥硝化作用A.①⑤⑥B.②③④C.②③⑥D.②③④⑥解析: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都是将无机环境中的CO2固定进入生物群落的过程。

硝化作用指将NH3氧化成NO-3的过程,②③④都可将生物群落中的有机碳转化成CO2回归到无机环境中。

答案:B8()A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C.能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便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D.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解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联系: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包括三部分:生产者自身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生产者流向初级消费者的能量,生产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答案:C9.(密码改编)下图1是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图,下图2是人们绘制的在蚯蚓养殖池中加入一定量食用菌杂屑后蚯蚓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

下列叙述中不符合生态学观点的是()AB.合理使用农家肥可以提高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蚯蚓种群数量达到K/2值时,种内斗争最激烈D.食用菌和蚯蚓属于分解者,它们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进行解析:农家肥中的有机物被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增强了光合速率,提高了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最大,种内斗争最激烈。

在K/2值时种群增长率最大。

答案:C10.右图中a、b、c、d表示某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箭头表示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①a和c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②c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c2的能量就越少③d不一定是原核生物④b的含量增加将减缓温室效应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解析:题图示中a应为生产者,c1、c2等为消费者,d为分解者,b为非生物成分,则a、c、d等所包含的所有生物可构成群落;c1同化量越大,流向c2的能量就越多;d未必为原核生物。

答案:C11.右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图中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C.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过程造成的D.农业生产中的中耕松土可以增大⑤过程解析:A、B、C分别是分解者、生产者和消费者。

④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③⑤⑧表示呼吸作用,农业生产中的中耕松土可增大③过程。

答案:C12.如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和消耗状况。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注:①生产者呼吸释放量②分解者呼吸释放量③消费者呼吸释放量④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量A.流经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④表示B.②的量越小,说明该农田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多C.消费者同化量的大小可用③表示D.该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量与消耗量相等解析:④是生产者固定光能利用的CO2,流经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④表示,A项正确。

有机肥料越多,分解者产生的CO2应越多,B项错误。

消费者呼吸释放的CO2量可表示其分解有机物的量,C项错误。

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CO2释放量应小于消耗量,剩余CO2以有机物形式储存在农作物体内,D项错误。

答案:A13.(密码改编)下面的图1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图2曲线表示某生态系统中3个不同种群的生长和繁衍情况,且已知种群Ⅰ为自养生物,三个种群间存在捕食关系。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图1图2A.在生态系统中,图2中种群Ⅰ、Ⅱ、Ⅲ依次属于图1中甲、乙、丙表示的生态系统成分B.大气中的CO2只有通过图1中X的光合作用与甲中图示生物类群的光合作用才能进入生物群落C.图1中Y与丙中图示生物类群都是异养需氧型的,图2中的三个种群都是需氧型的D.图2中三个种群的增长方式都是“S”型,5至7年间的种群Ⅱ属于衰退型种群解析:题图中甲是生产者,X表示生产者中的原核生物,如硝化细菌;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Y表示分解者中的真核生物,如真菌;Ⅰ是第一营养级;Ⅱ是第二营养级;Ⅲ是第三营养级。

大气中的CO2通过图1中X的化能合成作用与甲中图示生物类群的光合作用才能进入生物群落。

分解者有需氧型的,也有厌氧型的。

图2中三个种群由捕食关系不能无限增长,增长方式是“S”型,5至7年间种群Ⅱ数量下降,属于衰退型种群。

答案:D二、非选择题14.右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含有四个营养级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碳元素在A与E之间的流动形式是________。

(3)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人类大量开采并燃烧石油等化石燃料,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积存的碳元素在短期内释放,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碳元素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完成①过程的能量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能量流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

首先要根据循环过程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判断出图解中各成分的名称,弄清楚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渠道——食物链,然后再根据能量传递效率、物质循环的特点以及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之间的关系,解答每个小题。

答案:(1)E→F→D→B(2)CO2(3)导致温室效应(4)光能15.低碳经济是以“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为核心的新型经济。

请依据碳循环模式图分析低碳经济的生态学原理。

(1)地球上最活跃的碳循环主要以________形式发生于________碳库和________碳库之间。

(2)现代工业出现之前大气圈碳库长期处于稳态,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碳循环模式图中用箭头和文字标出工业生产对碳循环的影响。

人类要给正在“发烧”的地球“退烧”,除了发展低碳经济外,还应积极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_等措施。

解析:(1)碳循环发生于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即题图中的大气圈碳库与生物碳库之间。

(2)若大气圈碳库中的碳进入生物碳库与生物碳库中的碳进入大气圈碳库的速率相等,碳循环将保持稳态。

(3)近年来由于工业发展,碳的燃烧增多,释放到大气圈中的碳增多,打破了碳循环的稳态,造成温室效应。

要避免温室效应,要减少碳的排放,还要植树造林,加快对碳的吸收。

答案:(1)二氧化碳大气圈生物(2)大气圈碳库中的碳进入生物碳库与生物碳库中的碳进入大气圈碳库的速率相等(3)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植树造林16.如图是某一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人们建立上图所示的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蘑菇在该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属于________________。

如图所示,在农业生产上,将蘑菇房与蔬菜棚相通,可提高蔬菜产量,试分析增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