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0086d8e71fe910ef12df868.png)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宪章派文学:宪章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文学,它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宪章运动的产物。
其主要成就是诗歌,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强烈的战斗性。
在艺术形式上,宪章派文学广泛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歌谣体,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语言通俗,风格朴实。
最有名的宪章派诗人有琼斯、林顿等。
多余人0798:“多余人”指19世纪中期俄国文学中塑造的典型人物,是一批开始觉醒又找不到出路的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这些人的性格和气质远远高于周围的贵族子弟,但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在令人窒息的社会现实中找不到出路,看不到希望,所以苦闷、彷徨、忧郁、痛苦,同时又非常脆弱。
他们希望改变现状,但又不可能与这个社会彻底决裂。
所以他们不会与社会正面对抗,其生活态度往往是消极的逃避,成为“多余人”。
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典型。
此外还有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冈察洛夫《罗亭》中的罗亭、《奥勃洛摩夫》中的奥勃洛摩夫。
新人:是19世纪中期俄国文学中塑造的典型人物。
是50年代后登上俄罗斯政治舞台的平民知识分子,他们肩负起改革现实的任务,勇于牺牲有实干精神。
屠格涅夫《前夜》中的英沙罗夫、叶琳娜,《父与子》中的巴扎罗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中的拉赫美托夫是“新人”的典型。
自然派: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个派别,领袖人物是果戈理,别林斯基予以理论上的肯定,起初是反动文人对果戈理作品的贬称,日后成为俄国现实主义的别称。
自然派的特点是真实反映生活,批判黑暗腐朽的专制农奴制,描写小人物的不幸命运,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倾向。
主要作家有果戈理、屠格涅夫、冈察洛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
人物再现法:巴尔扎克的创作方法,几个重要人物在不同小说中重复出现。
这种创作方法不仅是人物的多侧面多角度的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及其发展,还表现出人物的不同生活阶段,也是单篇的作品联系起来成了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名词解释(一)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名词解释(一)](https://img.taocdn.com/s3/m/bbccc1e8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76.png)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名词解释(一)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名词解释本文将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并给出相关的例子来说明其含义。
1. 现实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是19世纪中期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强调对社会现实、人类生活的真实描写和分析。
它追求对社会问题和人物性格的客观、准确的表达,关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和他们的生活状态,反映了当时工业化、城市化以及社会变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例子:荷马米勒的小说《贫民窟》描写了工人阶级的困苦生活,提出了对社会改革的呼声。
2. 社会派小说•社会派小说是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分支,强调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批判。
它试图通过对社会阶级、家庭、劳动条件等方面的详细描写,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问题,并提出改革的建议。
例子: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以孤儿为主人公,通过描述他的艰苦生活和社会不公,揭示了当时伦敦的社会弊端。
3. 自然主义文学•自然主义文学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种延伸,强调对人性、环境以及遗传与环境对人的影响的科学观察和描写。
它认为人的行为受到社会环境和生理因素的制约,人的命运受到社会和生物力量的支配。
例子:爱米尔·左拉的小说《地狱》描写了一个青年在社会环境、家庭影响和自身气质的作用下,堕落为罪犯的过程。
4. 写实主义•写实主义是现实主义文学特有的一种写作手法,注重描写和再现社会现实,力求真实性和客观性。
它以真实的细节和具体场景来刻画人物形象,展示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面貌。
例子:福楼拜的小说《简爱》描写了一个普通女子的生活经历,真实地展现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现实条件和女性地位。
5. 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种思想倾向,强调个体的独立、自由和发展。
它关注个体的价值、权利和选择,并主张通过个人努力和奋斗来实现个体的幸福和成功。
例子: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通过一个男子对少女的迷恋和垂涎,展示了个人欲望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ff7b7cdc1c708a1284a44a9.png)
西方文学第一章古代文学【新喜剧】不谈政治,以描写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为主要内容,又称世俗喜剧。
【荷马史诗】1古希腊史诗的总称2西方最早的独立文学作品,包括《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3相传由诗人荷马所作4荷马史诗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第二章中古文学【教会文学】1又称僧侣文学,是中世纪欧洲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正统文学2主要指的是教士和修士写的文学作品3体裁有圣经故事、祷告文、赞美诗、梦幻故事、题材大多取材于《圣经》4宣传基督教教义,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思想【骑士文学】1欧洲封建骑士制度的产物,是世俗封建主文学2骑士酷爱荣誉,把为自己心爱的贵妇人去冒险并获得胜利视为最大的荣耀,并形成了“骑士精神”。
骑士文学反映了大量的骑士与贵妇人之间的“典雅的爱情”3分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两种4骑士抒情诗的中心是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骑士叙事诗又称骑士传奇,其中心在法国北部。
【英雄史诗】1欧洲中世纪各民族的史诗2早期英雄史诗形成于中世纪初期,是氏族社会末期各部落人民的口头创作3早期表现群体意识和英雄主义精神,代表《贝奥武甫》、日耳曼的《希尔德布兰特之歌》、芬兰的《卡列瓦拉》4后期英雄史诗产生于中世纪中期,是封建制度发展以后的产物。
封建社会的英雄人物,体现了爱国英雄形象,代表作法国的《罗兰之歌》和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市民文学】1市民文学也称城市文学,是欧洲中世纪反映市民生活与思想的作品2取材现实,强调“机智”,融讽刺,风趣,现实性于一体3主要体裁有韵文故事、讽刺故事诗、抒情诗和市民戏剧【《列那狐传奇》】1寓言讽刺叙事诗,作品以动物寓人2反映城市社会的矛盾冲突3狮子代表君主,狼代表贵族大臣,狐狸是典型的市民阶级4宣扬运用机智与强权周旋的思想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文艺复兴】14——16世纪,欧洲资产阶级以人文主义为中心思想,以世俗的形式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势力所进行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思想文化运动。
【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dc9eb57804d2b160b4ec0ef.png)
名词解释:1、城市文学又叫市民文学,是欧洲中世纪的一种文学形式。
是在民间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现市民思想愿望的世俗文学。
内容上往往通过现实题材表现反封建、反教会主题,抨击封建阶级和僧侣阶层的贪婪、暴虐和愚蠢,表现市民的智慧和勇气。
艺术上采用讽刺手法;代表作有《列那狐传奇》等。
城市文学又称市民文学,是在12世纪以后随着工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反映市民思想感情的世俗文学。
它取材于现实生活,充满乐观精神。
主要内容是揭露、抨击封建主和僧侣的残暴、贪婪、愚蠢,赞美市民的勇敢、机智、聪敏,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的倾向。
在艺术上,它的主要手法是讽刺,风格生动活泼;因受教会文学的影响也采用隐喻、寓意和象征的手法。
主要形式有短小的韵文故事、长篇叙事诗、抒情诗和戏剧等。
在欧洲国家中,法国的城市最为发达,其城市文学的成就也最高。
反映中世纪城市和新兴市民阶层思想愿望的文学,取材于现实生活,揭露封建主和僧侣的暴虐、愚昧和虚伪,赞颂市民的才智,主要创作手法是讽刺,体裁有韵文故事、讽刺故事诗、抒情诗和市民戏剧等。
代表作有法国的《列那孤的故事》,通过动物间的斗争反映城市内部各阶层间的矛盾冲突。
2、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武器。
其思想核心是:以人性反对神性。
以此为核心,其基本内容是:一.以人性反对神性;二.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认为人有追求财富、荣誉和爱情、充分发挥个人才智的权利;三.以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四.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人文主义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体现了一个新时代的时代精神。
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也是这一时期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
主要内容表现在:用人权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在政治思想上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其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性精神来自古希腊罗马文化,其平等、博爱的思想来自基督教精神,因此人文主义可以说是古代文化与中世纪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6fb5d4dbe1e650e53ea9903.png)
名词解释欧美文学共分七个时期,古代文学、中古文学、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19世纪早期浪漫主义文学.1、含泪的讽刺。
鲁迅称其为“含泪的笑”,是“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
”果戈理自己的说法是,“由分明的笑,和谁也不知道的不分明的泪,来历览一切壮大活动的人生。
”(语出《死魂灵》)分明的笑,即以夸张的手法,典型化的细节,个性化的肖像描写等,突出人物外表和内心的矛盾,刻划人物的性格;不分明的泪则是作者从地主阶级的立场出发,对地主的无聊的堕落,表示同情和哀惋,并对理想的地主社会充满幻想。
2、《狄康卡近乡夜话》散记式的故事集。
乌克兰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假托养蜂人鲁德·潘柯讲述出。
劳动者的智慧﹑勇敢﹑酷爱自由,统治者的卑劣﹑愚蠢。
有绚烂如画的夏日原野,有幽静朦胧的南国月夜,有被白雪封盖的童话般的冬日黄昏,也有瞬息万变﹑雄伟浩荡的第聂伯河的奇景。
3、自然派是19世纪40年代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个派别,该派以果戈理的创作为楷模,极力忠于“自然”即现实,抨击反动腐朽的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同情“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呼吁妇女解放,在文学题材、文学语言和艺术技巧方面都有创新。
“自然派”原是俄国反动文人对该派的贬称,别林斯基接过它,经过多次理论上的阐述,赋予新的含意,并热情地肯定了自然派批判现实的倾向。
后来,“自然派”便成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别名。
4、威塞克斯小说哈代以其故乡英国西南部农村(古称威塞克斯地区)为背景所作小说的总称(又称性格与环境小说)。
反映了十九世纪中叶以来英国农村的生活,特别是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农村之后所激起的剧烈社会变动,农民的破产,农村经济、道德、风俗等方面的变化以及人们的精神痛苦。
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道德、宗教、教育制度多有批判。
有浓厚的宿命观念和悲剧气氛。
5、现代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小说创作,内容是现代人面临的问题。
题材是超脱的,具有描绘主体的意识。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多)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多)](https://img.taocdn.com/s3/m/061322f6195f312b3169a535.png)
勃朗特三姊妹19世纪英国文坛上的三位姊妹作家的总称,即夏绿蒂.勃朗特、爱米莉.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著者为夏绿蒂和爱米莉两姊妹,其代表作分别为《简•爱》和《呼啸山庄》。
宪章派文学宪章派文学出现于19世纪30-40年代,是早期无产阶级文学之一。
英国产业革命的完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激化了劳资矛盾,宪章运动兴起。
诞生于这一背景下的宪章派文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强烈的战斗性。
作者多为产业工人,作品取材现实,内容丰富,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主要体裁是诗歌,特别是群众喜爱的歌谣体和圣诗体诗歌。
代表诗人有琼斯和林顿等。
批判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在法国出现,后在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初期的欧美具有极大影响的一种文学思潮。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突出特点就是真实和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深刻地揭露现实矛盾和批判社会罪恶;同情社会下层的小人物,反映他们的悲惨命运和内心痛苦;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并注意细节的真实。
但不少作家以抽象的人道主义为出发点来批判黑暗现实,难以找到准确变革社会的道路。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各种文学体裁均有佳作,其中尤以长篇小说为最。
优秀作家众多,如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易卜生等。
自然派是俄国19世纪40-50年代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别称,奠基人是果戈理,名称由别林斯基提出;自然派的特点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批判黑暗腐朽的专制农奴制,描写下层小人物的不幸命运,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倾向;果戈理是当时现实主义文学的盟主,自他以后的一系列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赫尔岑、冈察洛夫、涅克拉索夫等都是自然派作家。
新人“新人”指的是19世纪中叶在俄国文学中出现的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的平民知识分子形象。
这些形象尽管个性相异,但大多出身平民,具有坚定的意志、明确的理想,以及实干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
屠格涅夫在小说《前夜》中最早塑造出了“新人”英沙洛夫的形象,但车尔尼雪夫斯基小说《怎么办?》中的“新人”罗普霍夫等形象则更为典型。
现实主义文学名词解释
![现实主义文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4cd9477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1d.png)
现实主义文学名词解释现实主义文学(Realism)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文学中的一种文学流派,尤其在法国得到广泛发展。
它对话剧、中篇小说及长篇小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现实主义文学是一种对现实世界进行真实、客观描述的文学创作方法。
它强调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揭示,并且注重通过其作品展现普通人的思想、行为和社会环境,以及他们在其中的处境和命运。
以下是一些与现实主义文学相关的重要名词解释:1. 真实性(Verisimilitude):现实主义文学强调作品的真实性,它追求创作物与现实世界的相似之处,使读者对作品中所描绘的情节、人物和环境感到真实可信。
2. 触角文学(Naturalist literature):触角文学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种演变形式,它进一步拓宽了对社会现实的揭示。
触角文学强调对环境、遗传和社会因素对人性的影响,描绘了生存条件恶劣的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
3. 社会批判(Social critique):现实主义文学对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批判和揭示。
通过反映社会不公正、阶级分化和压迫等问题,现实主义作品试图唤起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4. 叙述者(Narrator):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叙述者通常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呈现故事,以客观、中立的角度观察和描述故事中的事件和人物。
5. 主观准则(Subjective criterion):与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个人感受和情感不同,现实主义文学更加注重客观准则,即对事实和真相的追求。
现实主义文学试图通过客观的描写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解构现实世界。
6. 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这是现实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主张个体的行为和性格是由环境条件所决定的。
它强调社会和环境对个人行为的塑造作用,以揭示社会经济条件和社会结构对人的命运的影响。
7. 古罗马演说家(Roman orators):这个术语用来描述现实主义作家试图通过描绘现实生活来改变社会。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简答复习重点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简答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82b04ced6294dd88d0d26b6f.png)
外国文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象征主义:19世纪7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诗歌流派,强调用有物质感的形象,通过暗示、烘托、对比和联想,表现作家要创造的意境,用间接的象征表现人的内心世界。
一战前波及欧洲各国和各艺术领域。
(象征主义文学的先驱: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第一部象征主义作品:波德莱尔《恶之花》;象征主义“三剑客”:法国诗人马拉美、魏尔伦、兰波。
)2.未来主义:20世纪初在欧洲产生的文学艺术流派和思潮,兴起于意大利,随后传入俄国,在法、英、德、波兰等国也有一定影响。
创始人是意大利诗人、戏剧家马里内蒂,代表人物有帕拉泽斯基、戈沃尼、帕皮尼、索菲奇等。
1909年2月20日,马里内蒂发表《未来主义宣言》标志着未来主义诞生。
艺术主张:文学艺术的使命应该是勇于探索未知、面向未来,否定一切文化遗产和传统、以“自由不羁的字句”表达运动的各种各样的形式、速度以及它们的组合。
3.表现主义:现代重要艺术流派之一,是本世纪初到30年代盛行于欧美的文学艺术流派,首先出现于绘画界,后来发展到音乐、文学、戏剧、电影等领域。
表现主义是一种反传统的现代主义流派,其艺术追求是:①在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上,认为文学不是客观现实的反应,而是主管的自我表现。
②在表现与本质的关系上,主张突破时务的外在表象,直接表现事物的内在本质;摆脱外界的印象,直接表现作者的主观现实。
③在个别和一般上,常常忽略个人的特征,而着重表现全人类的普遍的东西。
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斯特林堡。
代表作家:美国剧作家奥尼尔(《琼斯皇》《毛猿》)、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
4.意识流小说: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活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小说。
以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意识流的创作方法为主要特征。
“意识流”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
艺术特征有:①作家退出小说。
②情节淡化。
③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
④时空交错和心理时间。
⑤象征暗示和对比联想。
⑥语言上的创新变异。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be052f6f5335a8103d2205a.png)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1)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30年代,首先形成于英法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并迅速发展为全欧性的一种新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是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矛盾的尖锐化在文艺创作中的流露和反映。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般都具有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他们的作品批判暴露现实,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注重作品的客观真实性,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它成为了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造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
“批判现实主义”这一术语,由高尔基最早提出。
它的基本特征是客观、真实而广阔的描绘了现实生活,强烈的暴露性和批判精神,细节真实与典型化,以人道主义为思想基础。
它的思想武器是以人性论为基础的人道主义,他的社会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他的创作理论的哲学依据基本上是唯物论的反映论。
代表作家是司汤达、狄更斯、果戈理、马克·吐温。
(2)宪章派文学:19世纪30、40年代宪章运动的高潮中,形成的一次初具规模的群众性文艺运动,涌现出一批工人诗人,他们用诗歌、歌曲等形式进行宣传鼓动,激励人们投入斗争,是欧洲最早的无产阶级文学,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强烈的战斗性、广泛的群众性和国际主义精神。
代表作琼斯《未来之歌》。
(3)新人:19世纪50年代后登上俄罗斯政治舞台的平民知识分子,他们担负起改革现实的任务。
如屠格涅夫的《前夜》、《父与子》,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等。
(4)自然派: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个派别,领袖人物是果戈理,别林斯基予以理论上的肯定,日后成为俄国现实主义的别称。
自然派的特点是真是反映生活,批判黑暗腐朽的专制农奴制,描写小人物的不幸命运,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倾向。
(5)人物再现法: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独特的表现手法。
即以前作品中的人物在以后作品中再次出场的方法,作家把《人间喜剧》的许多典型人物贯穿起来,如《高老头》的拉斯蒂涅,这样,不仅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得到了符合其性格特征的充分发展,而且把各个独立的单篇也连成一个互相关联的艺术上的“有机整体”。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1b28e5f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bb.png)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威塞克斯小说是指十九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哈代以他的故乡多塞特郡(古称威塞克斯)地区为背景的小说。
这些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渗入农村后,小农破产的悲惨命运,深刻揭露了使人窒息的资产阶级道德和法律的虚伪性。
主要作品有《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等。
小说人物形象突出,感情炽热,内心生活丰富,而且他们都生活在富有特色的环境下,环境烘托着他们的命运,因此又称“性格和环境小说”2、解冻文学西方学者对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苏联文艺思潮的概括,因爱伦堡的中篇小说《解冻》得名。
“解冻文学”倡导人道主义和写真实,表现出干预生活、写阴暗面、表现重大社会政治问题,关注人的命运的创作倾向。
主要作品有奥维奇金《区里的日常生活》、爱伦堡《解冻》等。
3、拜伦式英雄是拜伦塑造的一系列叛逆者形象。
主要有异教徒(《异教徒》)、康拉德(《海盗》)、莱拉(《莱拉》)、阿尔普(《柯林斯的围攻》)、曼弗雷特(《曼弗雷特》)。
他们的精神面貌和性格并不完全一致,但有共同的基本特征:高傲、孤独、倔强,他们都有不凡的才能和力量,为了个人自由与爱情幸福而斗争,具有强烈坚定的反叛热情,但无明确的政治目标,大都带有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倾向,最后往往遭到失败或死亡。
4、湖畔派湖畔派指19世纪前期住在英国北部昆布兰湖区的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三诗人结成的诗歌流派。
他们有共同的政治态度和文学主张,对资本主义文明及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极为不满,反对古典主义清规戒律。
他们的诗歌或讴歌宗法式的农村生活和自然风景,或描写奇异神秘的故事和异国风光。
华兹华斯的《丁登寺》和柯勒律治的《古舟子咏》被认为优秀的作品。
5、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一种文学艺术的创作方法。
1934年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上被正式确定下来,并且写入协作章程。
其含义是“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必须与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9a17dc231126edb6e1a109c.png)
3、古典主义──17世纪产生于法国、流行欧洲达两个世纪之久的一种文艺思潮,因其以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学为典范而得名。
作为法国专制王权的产物,古典主义在政治上拥护王权,强调克制个人感情,维护国家统一;在思想上崇尚理性;在艺术上提倡摹仿古典,重视规则,大量从古代文学中选取题材;艺术形式上对各种体裁有严格界定,如禁止混淆悲剧体裁和喜剧体裁,剧本创作须遵守“三一律”等。
古典主义的主要成就是悲剧和喜剧。
代表作家有高乃依和拉辛等。
4、三一律──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者制定的戏剧创作法规,是法国古典主义作家为戏剧创作制定的一条规则时间、地点、情节的统一,即一个剧本的时间只能限制在24小时之内,只能有一个地点、一个中事件。
三一律可以便戏剧的情节高度集中,结构紧凑,矛盾突出;但到了后来则成了束缚戏剧创作的清规戒律,终于被浪漫主义赶下历史舞台。
(“三一律”,即时间、地点、情节的整一律。
“三一律”规定一出戏只能有一条情节线索,剧情只能发生在同一地点,时间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
“三一律”的积极作用在于使戏剧结构严谨、情节集中,冲突能迅速展开,达到高潮;但同时它又容易束缚剧作家的手脚,导致人物形象公式化、概念化,削弱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5、巴罗克文学──又称“矫饰文学”,流行于17•世纪欧洲的表现贵族阶级思想情趣的形式主义文学流派,如意大利的“马里诺诗派”,西班牙的“冈果拉诗派”等。
巴罗克文学追求虚无混乱的思想感情、艰涩的词藻和神秘隐晦的诗风。
(“巴洛克”一词来自葡萄牙语barocco,原指一种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后来被用来形容一种建筑风格和文学风格,它与严整、匀称、和谐相对立。
巴洛克文学起源于16世纪的意大利、西班牙,在17世纪的法国达到高峰,同时流行于西欧,因风格与巴洛克式艺术相像而得此名。
它是一种贵族形式主义文学,主张文学为少数有文化修养的人创作。
这类作品追求形式,内容空虚,语言雕琢浮夸。
意大利的马利诺、西班牙的贡哥拉主义、法国的伏瓦蒂尔等等,都是巴洛克文学的代表。
欧美文学史19世纪前重点名词解释
![欧美文学史19世纪前重点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513f6180b4c2e3f5727633f.png)
名词解释1.史诗: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古代叙事长诗。
多以古代英雄歌谣为基础,经集体编创而成,反映人类童年时期的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或者神话传说。
根据内容可分为两大类:创世史诗和英雄史诗。
2.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统称“荷马史诗”,是欧洲文学史中最早的重要作品,相传是公元前九世纪至八世纪由一名叫荷马的盲诗人根据公元前十二世纪的特洛伊战争后流传在民间的神话和英雄传说加工整理而成。
该史诗在公元前六世纪被正式写成文字,到公元前三至二世纪,经亚历山大城学者编订而成。
荷马史诗是后世西方英雄史诗的典范,它自发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艺术方法也滋润后世,为众多诗人和作家所继承。
3.但丁·阿里盖利:1265-1321,意大利民族文学奠基人,文艺复兴先驱,中世纪向近代文学过渡标志,被称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
生于佛罗伦萨没落贵族家庭,影响他思想和创作是爱情生活和政治生活。
开创“温柔的新体诗派”,颂扬男女之间爱情。
主要作品有《神曲》等。
4.《神曲》:1307-1321年间由但丁创作。
原名《喜剧》,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个部分。
发扬古希腊罗马喜剧传统,通过象征寓意,突出政治讽刺和社会批评,具有浓重的讽喻意义。
被薄伽丘称为“神圣的喜剧”。
《神曲》作为中世纪文学的集大成者和最高成就,也是资本主义新文学的开端。
作品超越现实,是从哲学本位的高度关照人类存在和道德问题的寓言性总结。
5.乔万尼·薄伽丘:1313-1375,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杰出代表。
博学人文主义者,通晓古希腊文。
批判宗教守旧思想,主张“幸福在人间”,被视文艺复兴宣言。
代表作为《十日谈》。
晚年致力于翻译荷马和对《神曲》的诠释理解。
6.流浪汉小说:流浪汉小说是16世纪中叶在市民文学影响下产生的一种小说样式。
一般用自传体形式,以主人公流浪经历为线索,反映现实、揭露贵族和教士罪恶,讽刺惟利是图的资产阶级。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5c5444c5901020207409c71.png)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第一章古代文学1、“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的奴隶伊索所作,故称《伊索寓言》。
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整理的,所收篇目三百余篇。
其中绝大部分是古希腊的民间口2为“奥林波斯神系”3、英雄传说:起源于祖先崇拜,它是古希腊人对远古历史和对自然界斗争的一种艺术回顾。
主要有赫拉克勒斯建立12件大功的故事、伊阿宋率众英雄取金羊毛的故事,俄狄浦斯的故事,特洛亚战争的故事,奥德修斯的故事,忒修斯的故事等。
4、《伊利昂纪》:意为“伊利昂的故事”,因为希腊人把特洛伊城又叫做伊利昂。
全诗24卷,15693行。
这是一部描写部落战争的英雄史诗。
史诗以“阿喀琉斯的愤怒”开篇。
希腊联军中最古希腊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第二章—第六章1、教会文学(正统文学取材《圣经》)体裁:圣经故事、圣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圣徒言行录、梦幻故事、宗教剧等。
作者:教会僧吕主要内容:赞美上帝的权威和歌颂圣徒的德行,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思想。
主要手法:梦幻、寓言、象征。
2、骑士文学(世俗封建主义文学)兴盛地:法国。
宣传骑士道“忠君、护教、行侠”的骑士精神,反映大量骑士与贵妇间的“典主要写不列颠王亚瑟和他的圆桌骑士的故事。
作品:《特里斯丹和依瑟》拜占庭系统:法国的《奥卡森和尼柯莱特》。
3、英雄史诗(歌颂封建时代理想英雄人物的长篇史诗)。
前期英雄史诗日耳曼人盎格鲁·萨克逊人的史诗《贝奥武甫》(流传至今最完整的一部早期英雄史诗);(中世纪初期)日耳曼人:《希尔德布兰特之歌》;芬兰:《卡勒瓦拉》(又译《英雄国》);冰岛:《埃达》《萨迦》中心主题:爱国主义、英雄主义、诗中的英雄;《伊戈)风格主要特征:适应市民的政治要求和生活愿望。
取材于现实生活,揭露封建主和僧侣的暴虐、愚昧、赞扬市民的才智,具有较强的现实性。
主要创作手法:讽刺主要体裁:韵文故事、讽刺故事诗、抒情诗、市民戏剧等。
城市文学的最高成就是寓言讽刺叙事诗《列那狐的故事》:以动物讽喻现实,通过动物间的斗争来反映城市内部各阶层间的矛盾冲突。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6c5f02b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30.png)
2014年10月最新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自考资料和试题上的名词解释汇编:1、荷马史诗: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希腊最早的两部史诗,一般认为是诗人荷马所作,故称荷马史诗;荷马史诗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公元前9世纪到8世纪,小亚细亚一带的民间歌人、双目失明的职业乐师荷马把有关特洛伊战争的短歌、传说整理加工,巧制精编,创作了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这两部长篇叙事佳作;到了公元前6世纪中叶,雅典的执政者组织一批学者将其删改完善,荷马史诗正式用文字记录下来,整理成书;到公元前3至前2世纪亚历山大城的学者又进一步审校、定本,这便是流传至今的荷马史诗;2、新喜剧:新喜剧不谈政治,以描写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为主要内容,又称世态喜剧;新喜剧中的主要角色是一些新的人物类型,如农夫、鞋匠、医师、食客、艺妓和家奴等;新喜剧剧情情节曲折,风格雅致,讽刺生动,注重劝善说教;最着名的新喜剧作家是雅典的米南德;3、教会文学:又称僧侣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盛行的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正统文学,主要指的是当时的教士和修士所写的文学作品;使用的文字主要是拉丁文、希腊文和教会斯拉夫文;体裁有圣经故事、圣徒传、祷告文等;文学题材多取材于圣经,创作目的主要是宣传基督教教义,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思想;4、骑士文学:骑士文学盛行于11世纪至13世纪西欧封建制度巩固繁荣的时期,以法国的成就最高;其基本内容是描写骑士爱情和他们的冒险,宣扬和美化骑士精神;有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两种;5、英雄史诗:是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作品形成的世界和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为早期英雄史诗和后期英雄史诗两种;早期英雄史诗形成于中世纪初期,是氏族社会末期各部落的民间集体创作;后期英雄史诗产生于中世纪中期,是封建制度发展以后的产物;后期英雄史诗的主题是爱国主义;6、城市文学:市民文学也称城市文学,是从11世纪随着城市的出现和市民阶级的形成而产生的文学;它大多是民间创作,直接取材于现实,反应市民的审美情趣,强调“机智”和“乐观”;主要体裁有韵文故事、讽刺故事诗、抒情诗和市民戏剧;7、七星诗社:指16世纪出现在法国的一个诗人团体,它由7位诗人组成,以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并从中受到教益为出发点,以革新法国诗歌形式,促进法兰西民族语言的统一为旨归;七星诗社的代表诗人是龙沙,他是法国近代第一位抒情诗人;8、流浪汉小说:是欧洲近代小说的一种模式;它基本上取材于现实生活,特别是城市平民生活;主人公大多为无业游民,作品在描写他们不幸命运的同时,也描写了其为生活所迫而进行的欺骗、偷盗和各种恶作剧,表现了不幸者的消极反抗情绪;在布局谋篇上,以主人公活动为线索,按主人公活动的足迹,通过主人公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来安排各种生活场景;9、大学才子派:大学才子派剧作家是16世纪后期在英国出现的一批人文主义剧作家,他们大都受过大学教育,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学识渊博,在戏剧创作上颇有创新;代表人物有李利、马洛等,他们为莎士比亚戏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10、巴洛克文学:巴洛克用来形容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的一种崇尚装饰与雕琢的建筑;这种风格在当时一些国家的文学创作中也有所体现,于是,人们就移用了这个概念指称这种风格的文学创作;这种创作在内容上偏重表现宗教狂热、对尘世的绝望,情绪为夸张的悲观和颓丧,用词华丽,堆砌辞藻,作品结构常常框架宏阔,叙述风格扑朔迷离;11、古典主义:古典主义因崇奉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二得名;它是法国封建王权和资产阶级相妥协的产物,以笛卡儿的唯理主义哲学为基础,强调理性原则,认为在文学创作中应该遵循理性;作品多从古希腊罗马神话、历史和传说中选取素材,突出体现规范、严整、简练、明晰、崇尚理性的特征,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戏剧创作中的“三一律”原则;12、“三一律”:是古典主义戏剧的创作原则,要求一个剧本只能有一个情节线索,剧情只能发生在同一地点,时间不准超过一昼夜,即24小时;13、感伤主义:“感伤主义”得名与斯特恩的一部小说感伤的旅行,在创作上强调感情的力量,着力描写人物的不幸和痛苦,以引起读者的怜悯和同情;它曾流传到德国、法国和俄国,有着广泛的影响,为浪漫主义的兴起作了铺垫;14、耶拿派:是德国最早的一个浪漫主义文学流派;其主要成员有施莱格尔兄弟、诺瓦利斯、蒂克等;施莱格尔兄弟是早期浪漫主义的理论家;他们在1798年到1800年间创办的雅典娜神殿杂志上,第一次提出浪漫主义这个名称,并阐述了他们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强调创作自由,重视情感,寻求神秘感;15、湖畔派: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有两组代表人物,首先开创浪漫主义潮流的是“湖畔派”三诗人,包括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他们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因此远离都市,隐居在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和格拉斯米尔湖区,写了很多缅怀中世纪和赞美宗法制农村生活与湖区风光的诗作,故称为“湖畔派”;16、拜伦式英雄:东方叙事诗是拜伦在1813-1816年创作的以东方故事为题材的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一组传奇诗,包括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盗、莱拉、柯林斯的围攻、巴里·西娜等;在这些诗篇中,诗人集中塑造了一系列“拜伦式英雄”的形象;他们的共同特征是高傲、孤独、倔强,个性独特,蔑视文明,反抗现存社会制度,敢于同罪恶社会进行毫不妥协的斗争;17、“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这些形象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接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厌倦上流社会的生活,渴望有所作为,他们的出现是社会意识觉醒的一种体现;但是这一类形象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缺乏行动的能力和勇气,因此在社会上无所适从,结局都是悲剧性的;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成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都属于这类典型;18、“小人物”: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由普希金开创的一类艺术形象;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被欺凌被侮辱的典型;他们官阶卑微,地位低下,生活困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己,性格懦弱,胆小怕事,因而成为“大人物”统治下的牺牲品;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契科夫等作家都塑造过这类人物形象;19、“新人”:指的是19世纪中叶在俄国文学中出现的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的平民知识分子形象;这些形象尽管个性相异,但大多出身平民,具有坚定的意志、明确的思想,以及实干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屠格涅夫、车尔尼雪夫斯基等都塑造了许多“新人”典型;20、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他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诗学特征;是一种小说结构样式,是由众多的似乎平等的声音的对话构成的;如果从说话人的角度来考察他们的议论,几乎每一种声音都是振振有词的;显得好像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中,相互对话却不发生融合;21、自然主义文学:自然主义在思想上受到实证主义、遗传学说和生理学和科学的深刻影响;它强调写真实,主张文学应该完整地再现自然;强调客观性,要求作家消失在作品的背后,避免主观情感的流露,只需要记录事实;突出科学性,认为文学创作就是对人的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主张作家运用生理学、遗传学理论及其实验方法从事写作,描写也要达到一种科学式的精确;代表作家是法国的左拉和贡古尔兄弟;22、唯美主义文学:是19世纪中期起源于法国、后兴盛于英国的文学流派;唯美主义者为了标榜不与丑恶的现实为伍,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宣扬真正的艺术和资产阶级制度相抵触,和资产阶级虚伪道德相对立,因而艺术不应反映生活,无须顾忌道德,艺术要追求的只有诉诸感觉、印象的形式了;唯美主义作品多以爱情和欢乐为基本主题,以消遣度日的特权人物为主人公,讲究辞藻、韵律,重视静物的描写,以造成视觉、听觉的美感;代表作家有佩特、王尔德等人;23、心灵辩证法: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对托尔斯泰早期自传性小说的评价,他认为托尔斯泰最注重的是一些情感和思想怎样发展成别的情感和思想,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24、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代美国青年曾经抱着把民主的旗帜插遍全球的理想去参战,结果神圣的战争不过是列强的肮脏交易而已;他们觉得被国家欺骗了,信仰崩溃,本来和社会维系着的一切都被战争摧毁了,自我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只能考刺激和幻想维护;于是,他们沉浸在艺术的领域里,修补、慰藉受损的自我;这就是“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有菲茨杰拉德、多斯·帕索斯、海明威等;25、音乐小说:是指罗曼·罗兰的小说约翰·克里斯多夫,它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有浓郁的音乐色彩;它的结构是按交响乐的结构方式设计的;在作品的主要人物关系上体现了音乐中的“调性”;26、意识流小说:20世纪20至40年代初,意识流小说在英国形成并流行欧美各国;意识流作家不把模仿、再现外部世界、客观事物作为小说创作的主要内容,而把表现人的心理真实和意识的流动作为文学创作的主要任务;主张“作家退出小说”,以“心理时间”表现人物的思想意识活动和主观感受;在具体创作手法上,意识流小说大量采用自由联想、内心独白、时序倒置等手法,表现人物多层次的意识活动;主要代表有普鲁斯特、乔伊斯、福克纳、沃尔夫等;27、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出现于法国的一个文学流派;它在内容上表现世界不可理喻,人生荒诞不经,艺术手法上打破传统的戏剧结构,用不合逻辑的情节、性格破碎的人物形象、机械重复的戏剧动作和枯燥乏味的语言表现世界荒诞的根本主题;28、魔幻现实主义:是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的一个流派,发端于20世纪30-40年代,到60年代成为拉美小说的主潮,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家大多具有强烈的使命感,他们在创作中表现拉美人民苦难的历史,揭露黑暗现实,抨击本国独裁政治和外国侵略势力,探索民族的出路和未来;在艺术上,通过带有原始色彩的魔幻般的知觉感受和不同的文化观念折射现实,经常引入大量超自然因素如幻觉、梦境甚至鬼魂等形象展现现实的神奇色彩,不断表现生活现实的目的;29、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小说流派中成就卓然,最有影响的一支,在思想上受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影响;“黑色幽默”小说善于使用喜剧形式表现悲剧内容,其主要特征是揭示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悲惨景象,却由于人物本身的边缘或局外人的姿态而丝毫没有悲剧感,使人苦笑不得;30、新小说派: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60年代蜚声西欧、美国、日本及东欧的文学流派;它既没有严密的组织,也没有统一的文学主张;其出现以罗伯·格里耶1953年发表的小说橡皮为标志,随后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作品;新小说派摒弃情节和人物,拼贴散乱的片段,以物代人,创立纯粹写物的风格,倡导读者参与创作,重建小说的人物和情节;这个以反对传统小说创作倾向的流派又称反小说派或拒绝派;31、“吠陀”:是古印度文学中最早出现的诗体文献,“吠陀”是知识、学问的意思;它是古代印度婆罗门教的经书,是以人生和宗教为主题的较短的抒情诗;最初是印度人民世代口头流传的集体创作,后由掌握文化的婆罗门祭司编订成一些集子;主要包括梨俱吠陀、阿闼婆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等;32、亡灵书:又译为死者之书,是古埃及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指导死者生活的诗歌集,汇入大量的神话诗、祷文诗、颂歌、歌谣、咒语等,内容驳杂,反映了古埃及人企图将生命的荣华富贵延续到后世的幻想;33、吉尔伽美什:是古巴比伦神话故事的总汇,是两河流域早期文明的结晶,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完整的英雄史诗,在世界古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34、旧约:是古代希伯来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总集;全书共39卷,可分为律法书、历史书、先知书、诗文集4部分;对人类社会和世界文学影响广泛而深远;35、物语文学:是日本文学的一种,即虚构的文学作品;日本的物语文学主要分为两类:一个是以伊势物语为代表的围绕和歌为中心的“歌物语”,另一个是以竹取物语为代表的富于传奇色彩的“传奇物语”;两者都是用假名文字写成,期中竹取物语明显受到唐宋传奇的影响;11世纪初产生的源氏物语是这一时期物语文学的最高成就;36、俳句:是江户时期诗歌方面的重要代表;一般俳句有三句,每句分别有5,7,5个音节;每首俳句共17个音节,是世界上最短小的诗歌;37、悬诗:是阿拉伯文学的一种,代表了蒙昧时期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据说每年都要在夷加附近的欧卡兹集市上举行赛诗会,中选的诗以金粉汁书写在亚麻布上,高悬于“克尔白”天房,因而得名;38、柔巴依:即四行诗,是伊朗的传统诗体,伊朗这种传统的诗歌形式与中国的绝句相似,形式短小,便于抒情;39、唯美派:是日本20世纪与自然主义对立的文学派别,受欧洲唯美主义文学影响,日本出现了唯美主义思潮,他们以杂志昴星的创作为标志,主张艺术至上,追求文学技巧的完美,重视个人感觉,表现在官能享受中的快乐和精神满足;代表作家是永井荷风和谷崎润一郎等;40、新思潮派:也称新现实主义,它是由文坛上的第三次、第四次新思潮杂志的同人所组成,代表作家是芥川龙之介和菊池宽等;他们否定自然主义纯写实的方法,也不追随白桦派的理想主义,更不在作品中像唯美主义作家那样表现颓废的美;他们关注现实,注重对平凡人日常生活和复杂心理的描写,并进行一定的批评和理性的解释;41、新感觉派:1924年,横光利一、川端康成、片钢铁兵等作家创办了文艺时代杂志;当时着名评论家千叶鬼雄在读了文艺时代创刊号后,发表题为新感觉派的诞生的专论,对该派作家感觉之“新”进行了肯定;于是,新感觉派由此得名;新感觉派的文学创作在相当程度上接受了西方表现主义、达达主义、立体派、未来派等先锋艺术风格的影响,企图以新感觉、新认识、新表现来革新文学;42、旅美派:又称叙美派,这是旅居美洲的阿拉伯作家所组成的文学流派;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是此派重要的作家,其代表作是散文诗集先知;43、埃及现代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首先在埃及形成,以后扩大到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等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埃及作家塔哈·侯赛因是其卓越代表;44、战后派: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登上文坛的第一批新作家,他们以1946年创刊的近代文学杂志为中心,强调艺术至上,提倡文学独立于政治之外,主张作家不受政治党派和理论的束缚;野间宏阴暗的图画被公认为“战后派”的先声;第二次战后派作家主要有三岛由纪夫、大冈升平、安部公房、堀田善卫等;45、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对“人”的肯定成了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46、“战壕真实派”: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诞生于苏联的一个文学流派;作家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描绘普通士兵和下级军官们在战场上的遭遇和真实感受,尽力突出战壕真实;代表作家有邦达列夫等;47、万叶集:是日本的第一部和歌总集;为了和汉诗相区别,日本人将用大和文写的诗歌称为和歌;代表诗人有山上忆良等;48、奥林波斯神系:希腊诸神按父权制氏族的方式在奥林波斯山上建立起以宙斯为首的庞大家族,称为“奥林波斯神系”;49、陌生化效果:布莱希特创造了一种称为“间离效果”陌生化的艺术方法,有意识地在角色、演员和观众之间制造感情上的距离;首先是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融进角色之中,而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其次,通过舞台布置和演员表演,在观众与剧情之间制造适当距离,使观众用探讨、批判的态度看剧情,激发他们改变现实的愿望;50、含泪的笑:果戈理善于发掘生活中的可笑而又可悲的因素,进行夸张,加以讽刺,并进行无情揭露;一切看似怪诞,令人捧腹大笑,但在“笑”的背后,却蕴藏着深切的悲痛,这就是“含泪的笑”;51、存在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末期产生于法国,后流行欧美的文学流派,它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以文学形式宣传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宣扬世界荒谬、人生痛苦;代表作家是萨特、加缪和波伏娃;52、“狂飙突进”运动:是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德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文学运动,得名于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是启蒙运动的继续与发展;该运动的作家们强调文学的民族性,反对封建束缚,要求个性解放,崇尚天才和叛逆,推崇自然和自我;该运动带有个人主义的自发性质,未能引向政治斗争;代表人物是青年时期的歌德和席勒,代表作为少年维特之烦恼和阴谋与爱情等;53、自然派:是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别称;果戈理的创作使这一文学流派的地位得以最终确立;许多青年作家追随果戈理,他们的创作真实地反映生活,揭露了农奴制的腐朽黑暗,描写了下层人民的苦难命运,表达了劳动人民要求变革社会的愿望;别林斯基从理论上论证了自然派文学批评现实的倾向;果戈理是当时现实主义文学的盟主,自他之后的一系列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赫尔岑、冈察洛夫、涅克拉索夫等都是自然派作家;54、人间喜剧:巴尔扎克创作的总称,包括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三部分,共90余部;主要用现实主义手法,通过资产者的发家、贵族的没落、金钱的万能来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金钱社会;55、宪章派文学:1838年至1848年爆发了为实现人民宪章而进行的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工人运动,被称为“宪章运动”;当时全国各地的工人组织创办了许多报刊,一批诗人以报刊为载体发表各种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反映了工人的呼声,推动运动向前发展;这些诗歌政治倾向明确,语言晓畅,充满激情,流传广,影响大;56、前期象征主义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中产生最早、影响最大、涉及面最广的文学流派;象征主义者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的,只有内心感受才是真实和美的;诗歌应该摆脱描写外界事物的倾向,努力写出“内心的真实”,但内心的感受也必须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才能表达,因此诗人应当找出与之对应的“象征的森林”,用物质的可感性表现隐蔽的内心世界;象征主义注重联想和暗示,讲究诗歌的神秘性、音乐性以及“通感”手法;57、音乐小说:指罗曼·罗兰的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它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浓郁的音乐色彩;它的结构是按交响乐的结构方式设计的;在作品的主要人物关系上体现了音乐中的“调性”;58、流浪汉小说:是欧洲近代小说的一种模式;它基本上取材于现实生活,特别是城市平民生活;主人公大多为无业游民,作品在描写他们不幸命运的同时,也描写了其为生活所迫而进行的欺骗、偷盗和各种恶作剧,表现了不幸者的消极反抗情绪;在布局谋篇上,以主人公活动为线索,按主人公活动的足迹,通过主人公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来安排各种生活场景;最着名的是西班牙小癞子;59、巴黎公社文学19世纪30至40年代,欧洲出现了萌芽状态的无产阶级文学,如法国工人诗歌、英国宪章派文学、德国的革命诗歌等;这一时期成就最大的是巴黎公社文学,包括公社诞生前后约20年间公社社员的大量文学创作;主要内容是宣传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揭露反动派罪行,总结公社经验,号召人们继续斗争等;代表人物是鲍狄埃国际歌等;它是巴黎公社革命的直接产物,是早期无产阶级文学的继续和发展;60、“心灵辩证法”: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对托尔斯泰早期自传小说的评价,他认为托尔斯泰最注重的是一些情感和思想怎样发展成别的情感和思想,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车尔尼雪夫斯基将托尔斯泰创作中独特的心理描写手法概括为“心灵辩证法”;托尔斯泰习惯于从体悟与解剖自己的心灵开始,推己及人地在作品中表现人物的心理;他善于通过描写心理变化的过程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的演变;他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他能描绘出一些情感和心理怎样演变成为另一种情感和心理,展示心理流动形态的多样性与内在联系;“心灵辩证法”是托尔斯泰对现实主义文学的重大贡献; 61、欧那尼“决战”:1830年,雨果在巴黎上演了浪漫剧欧那尼,此剧完全打破了“三一律”的限制,地点随意变换,大量采用奇情剧的手法,充满浪漫的奇异构想;围绕它的上演引起了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阵营之间的一场决战;它的上演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彻底战胜了古典主义;62、“人物再现法”:是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独创的一种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他通过顺叙、倒叙、对比、侧写等再现方法,让同一人物在不同的作品中反复出现,以表现他们的性格发展和不同的生活阶段,既使多部作品联结成一个艺术整体,又刻画了人物性格发展的全过程;63、解冻文学:20世纪中期出现在苏联文坛的一股文学思潮,因爱伦堡的中篇小说解冻得名;小说通过描写伏尔加河沿岸一家工厂的厂长茹拉夫廖夫这个“官僚主义者”典型,反映了苏联社会的不正常现象;小说以写冰雪消融、解冻时节来临结束;于是“解冻”成了这个时期文学界的象征,由此发端的干预生活、写阴暗面、表现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关注人物命运创作倾向,被称为“解冻文学”思潮;先后出现了肖洛霍夫的人的命运、爱伦堡的解冻等作品,对苏联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64、白桦派:白桦派由围绕在同人文艺刊物白桦周围的作家组成;他们早期创作有理想主义倾向,多以表现自我、肯定自我为主;以后的人道主义思想逐步加强,强调人的尊严和意志;代表作家。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938a788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d7.png)
1.“多余人”形象:(名词解释)(1)“多余人”是指19世纪俄国贵族文学时期(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1861年农奴制改革前)出现的贵族知识分子形象。
他们受到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启蒙,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反思精神,追求理想生活,对反动的专制政体和农奴制感到窒息,不愿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
但由于远离人民,无法摆脱贵族立场,在现实生活中屡屡受挫,无所作为,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而成为多余的人。
(2)奥涅金、毕巧林、别里托夫、罗亭、奥勃洛莫夫是多余人在不同阶段的代表。
2.复调结构:(1)“复调”也叫“多声部”,音乐术语,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
(2)巴赫金认为陀氏“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思维类型——复调型的艺术思维”。
(3)复调小说“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作者的声音也只是构成了复调的一个“声部”而已,作者或叙述人、作品主人公,都只是以自己独立的意识或“声音”参与对话,大家都是平等的,不存在谁的声音压倒别人的声音的问题。
3.名词解释:(1)象征主义: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发展阶段。
形成于20世纪20-40年代的后期象征主义,继承并发展了前期象征主义的传统,仍然坚持以象征暗示的方法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但更注重意象象征和普遍象征,借以避免前期象征主义的隐晦艰涩,努力表现社会与时代的总体精神,使创作具有思辨性与哲理性。
后期象征主义文学主要成就体现在诗歌和戏剧方面,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艾略特、爱尔兰的叶芝、法国的瓦雷里、德国的里尔克、美国的庞德等。
(2)表现主义:于20世纪初产生于德国,而后蔓延到欧美各国,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表现主义的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
他们反对再现和复制客观世界,主张突破事物的表象,表现事物内在的本质和作家的主观现实,展示永恒真理。
因此,他们常常以抽象化的时空环境和抽象化的人物形象,以夸张、变形、荒诞、象征、梦幻等手法表现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或主题。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和简答整理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和简答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e8c2b2d55270722192ef7c1.png)
一、名词解释29“自然派”—19世纪俄国文学的一个派别,该派别领袖是果戈理。
这一派的作家极力忠实“自然”即现实,,抨击腐朽的农奴制度,同情小人物的悲惨生活,关注妇女的命运。
在题材上多以小官员、职员、农奴等小人物为主人公。
体裁以小说为主。
30批判现实主义——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自然科学实证哲学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确立,欧洲逐渐形成一种比较冷静务实的社会心理。
文学上,浪漫主义逐渐衰退,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用人道主义批判社会弊病和人性缺陷,追求细节真实性,塑造典型性格,逐渐成为作家们的主要倾向。
20年代,斯丹达尔率先提出现实主义的文学纲领,后经巴尔扎克、俄国的别林斯基的进一步发展,形成理论支柱。
创作上各国出现一系列大作家,大作品,在19世纪成为主要的文学潮流。
31“小人物”特指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种小人物形象,他们在社会中处于底层,生活困苦,地位卑微,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已,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成为那些“大人物”统治的牺牲者,是被剥削、被欺凌的典型形象。
作家对他们寄予同情与怜悯,并通过这类形象批判沙皇专制制度。
32 宪章派文学: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文学。
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发生宪章运动,其间产生战斗性的诗歌,作者有工人活动家,也有普通群众,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反映工人的苦难生活,表达争取自由的愿望,抨击资本家的罪恶。
大多采用歌谣体,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语言通俗,有名的宪章派诗人有琼斯、林顿等人。
33“奥勃洛摩夫性格”:奥勃洛摩夫是俄国作家冈察洛夫代表作《奥勃洛摩夫》中的主人公。
他受过良好的教育,禀赋聪慧,也有上进的要求,但贵族子弟那种长期的寄生生活方式,已使他丧失了实际生活能力,逐渐精神萎靡,思想麻木,整日睡在床上,成了一具活尸。
这是俄国“多余人”形象的一种,人称“奥勃洛摩夫性格”。
34自然主义:流行于19世纪后期,产生于批判现实主义之中的一种文学思潮和流派。
西方文学的名词解释
![西方文学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8c023fd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76.png)
西方文学的名词解释西方文学是指欧洲、北美洲以及其他主要讲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西方语言国家创作的文学作品。
它涵盖了许多文学流派、风格和时期,包括古希腊文学、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文学、启蒙时代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等等。
1. 古希腊文学古希腊文学被认为是西方文学的奠基之作。
它涵盖了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诗歌和戏剧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是荷马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部作品以其史诗性、叙事性和人物塑造而闻名于世。
2. 中世纪文学中世纪文学跨越了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的时期,包括文艺复兴之前的时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英国的《贝奥武夫》和法国的《罗兰之歌》。
这些作品描绘了中世纪骑士的英勇事迹、宫廷爱情和宗教信仰。
3. 文艺复兴文学文艺复兴是15世纪到17世纪的欧洲文化运动,文艺复兴文学主要是指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文学作品。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戏剧作品如《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和《麦克白》等至今仍广为人知。
4. 启蒙时代文学启蒙时代文学兴起于18世纪,是对传统权威和传统价值观的质疑和批判。
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作家包括伏尔泰、卢梭和蒙田,他们的作品提倡人本主义、理性思维和个人自由。
5. 浪漫主义文学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强调情感、个人表达和幻想。
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和济慈创作了许多描写自然和人类情感的诗歌作品。
法国的奥诺雷·德·巴尔扎克则以他的长篇小说《人间喜剧》闻名。
6. 现代主义文学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拒绝传统的叙事结构和明确的意义,追求形式的创新和人类存在的复杂性。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被视为现代主义文学的杰作。
此外,弗朗茨·卡夫卡和弗吉尼亚·伍尔夫等作家也在现代主义文学领域有卓越的贡献。
通过对西方文学的名词解释,我们可以了解到西方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从古希腊的史诗到现代主义的实验性作品,西方文学一直在探索人类的情感、思想和文化。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8eea86c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15.png)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1. 古典文学:指古代时期的文学作品,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古罗马的维吉尔史诗等。
2. 文艺复兴:指在14世纪至17世纪期间欧洲发生的一系列艺术、文化、思想的变革和复兴。
此时期的文学作品突破了中世纪的束缚,对古代文化进行了重新发掘和研究。
3. 浪漫主义:19世纪早期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强调个人情感、想象力和对自然、历史的热爱。
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以情感激动、情节曲折、描写奇异景物和讲述英雄传奇为特点。
4. 现实主义: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强调对现实生活的客观描写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现实主义文学作品通常以真实情节、真实人物和细腻描写为特点。
5. 象征主义: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追求表达和揭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意象。
象征主义文学作品常常以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来探索人类的心灵世界。
6. 现代主义:20世纪初至中期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对传统的艺术形式进行质疑和颠覆,追求表达个人主义、独立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抗。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常常以流散的叙述结构、非线性的时间表达和自我意识的描写为特点。
7. 后现代主义: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对现代主义的理念进行批判和超越,强调多元性和不确定性。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常常以碎片化的叙事结构、混合不同文体和在意义上的不固定性为特点。
8. 洛可可: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化风格,以轻盈、柔和、优雅为特点。
洛可可文学作品常常以情感细腻、描写精美和追求奢华的生活方式为特点。
9. 自然主义: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将文学视为一种科学研究,以客观、详实的描写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为特点。
自然主义文学作品通常以生活的边缘群体、贫苦人民和社会问题为题材。
10. 启蒙运动:18世纪欧洲发生的一场理性主义思潮,强调人类理性思维的重要性和对传统观念的批判。
启蒙运动的文学作品通常以逻辑论证、倡导人权等为特点。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7f2e27dc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e7.png)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外国文学史涉及众多名词和术语,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些常见的名词,以便更好地理解外国文学史的相关内容。
1. 文学史(Literary History),文学史是指记录和研究文学发展历程的学科,它包括不同时期、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流派、风格、作家及其创作背景等内容。
2. 浪漫主义(Romanticism),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盛行于欧洲的一种文学艺术运动,强调个人情感、对自然的热爱、对历史和传统的怀旧,以及对超自然和神秘的追求。
3. 现实主义(Realism),现实主义是19世纪中叶兴起于欧洲的一种文学艺术流派,强调对社会现实的客观描写和分析,注重对日常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
4. 自然主义(Naturalism),自然主义是现实主义的延伸,强调人类行为受到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品呈现出对人类命运的悲观态度。
5. 象征主义(Symbolism),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法国兴起的一种文学艺术运动,强调通过象征和隐喻来表达内心情感和精神世界。
6. 现代主义(Modernism),现代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的一种文学艺术潮流,强调对传统形式和价值的颠覆和挑战,追求表现形式上的创新和思想上的超越。
7.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文学艺术思潮,强调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超越,注重叙事的多样性、真实性的怀疑和对权力结构的挑战。
8. 文艺复兴(Renaissance),文艺复兴是指15至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强调对古典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对人文主义思想的追求,对艺术和文学的热爱和重视。
以上是一些外国文学史中常见的名词解释,希望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外国文学史的相关内容。
重写文学史名词解释
![重写文学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4aab86f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e3.png)
重写文学史名词解释1.古典主义(Classicism):指17世纪欧洲文学中,相信艺术应该追求尽善尽美、体现普遍价值观念和人类理性的文学思潮。
例如,法国的古典主义剧院(Académie Française)旨在规范戏剧创作,使之紧贴古典美学标准。
2.浪漫主义(Romanticism):指19世纪欧洲文学中,强调个人感受、想象力与自然、超自然的诗意表现方式。
浪漫主义文学家们强调直觉、梦境、幻想等非理性元素,例如拜伦、雪莱、柯勒律治等人都是浪漫派的代表作家。
3.现实主义(Realism):指19世纪欧洲文学中,强调对现实生活的客观描述与批判的文学思潮。
现实主义作家们重视细节、事实、情节、人物,许多作品聚焦于反映社会问题和历史时代的变迁。
4.自然主义(Naturalism):指19世纪晚期的文学流派,其主要思想是人类行为主要受基因、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人的命运往往被强势力量所笼罩。
自然主义小说注重描写生活的细节、社会的矛盾和人的压迫,其代表作家有法国作家马丁·杜加、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等。
5.新批评主义(New Criticism):指20世纪3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文学批评方法,重点在于通过分析作品内部的意象、语言、结构等元素来揭示作品的总体意义。
新批评主义批评家不关心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和创作背景,而把意义的建构纳入到文本内部。
6.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指20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的文化现象,主张打破传统的艺术、文化、哲学等范畴的二元对立,肯定独立、分散、多样性、反正统等文化态度。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常常运用大量引用、重复、模仿等手法来探索和破坏艺术与现实之间的边界,例如美国作家托马斯·品钦的小说《犬皇后》。
7.女性主义(Feminism):指20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的文化运动,旨在探讨、批判性别歧视和权力不平等,并推动女性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平等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世纪文学名词解释1、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兴起于德国,并在19世纪初期盛行于欧美各国的一种文学思潮。
浪漫主义作家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他们的作品想像丰富,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对丑恶的的社会现实的厌恶使他们往往寄情山水,讴歌自然;浪漫主义作家批判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重视中世纪的民间文学,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作品追求离奇的情节和强烈的艺术效果,主人公常常活动于奇异的自然环境或富有异国情调的遥远的部落。
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其次是戏剧和小说。
代表作家有:拜伦、雨果、普希金、惠特曼等。
2、批判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在法国出现,后在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初期的欧美具有极大影响的一种文学思潮。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突出特点就是真实和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深刻地揭露现实矛盾和批判社会罪恶;同情社会下层的小人物,反映他们的悲惨命运和内心痛苦;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并注意细节的真实。
但不少作家以抽象的人道主义为出发点来批判黑暗现实,难以找到准确变革社会的道路。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各种文学体裁均有佳作,其中尤以长篇小说为最。
优秀作家众多,如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易卜生等。
3、自然主义19世纪6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自然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孔德的实证主义,泰纳首先把它应用到文学上。
自然主义文学的理论创始人左拉在《实验小说》和《自然主义小说家》等著作中提出一整套创作原则:强调文学创作的科学性,否定典型化原则;主张超越政治和道德,以遗传学和生理学原理去解释人的行为与社会现象;要求作家对社会进行冷静客观的、照相实录式的描写。
严格按照这种原则创作的作品往往缺乏提炼、思想、想象和情感。
比较典型的体现自然主义风格的作品是龚古尔兄弟合写的《翟米尼·拉赛德》等小说。
左拉虽提倡自然主义,但在实际创作中仍接近现实主义。
4、唯美主义唯美主义是19世纪中后期在法、英等国流行的一个文学流派。
唯美主义作家愤世嫉俗,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但又采取逃避现实、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
他们反对“附庸美”,既反对艺术受制于金钱,也反对艺术为人生服务,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
他们认为艺术不应反映生活,无需顾及道德,艺术要追求的就只是感觉和印象,是绝对的和至高无上的美。
然而在实际创作中,唯美主义作家还是创作了一些从独特的角度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唯美主义的作品讲究辞藻、韵律,重视静物的描绘,形式较为精致。
代表作家主要有:英国的王尔德、法国的戈蒂耶等。
5、巴黎公社文学巴黎公社文学是1871年公社革命时期的文学,包括公社诞生前后近20年公社战士的文学创作,它宣告了无产阶级文学新时代的到来。
公社文学生动地描述了战士为推翻专制制度而进行的浴血斗争,讴歌了他们们的大无畏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控诉了资产阶级对革命的血醒镇压,同时表达了共产主义的理想。
公社文学体裁多样,有小说、散文、政论、诗歌、戏剧等,以诗歌成就最大。
最著名的诗人是《国际歌》的作者欧仁·鲍狄埃。
6、美丑对照原则“美丑对照”是雨果著名的美学主张,也是他不少作品的鲜明特色。
雨果认为:“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作者在《巴黎圣母院》中就是通过这种原则来表现主题和塑造人物的。
作品中的两个王朝、两个国王、两个法庭、两种法律构成了鲜明的对照,一个洋溢着平民的善良、友爱,另一个充斥着残暴、昏庸、伪善。
作品中的人物对照是多层次的,有人物间的善恶对照,如爱斯梅拉达与克洛德;有人物自身的光明与黑暗的对照,如克洛德;有人物外表与心灵的美丑对照,如加西莫多等。
7、《人间喜剧》《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主要创作的总称,内分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大类。
其中风俗研究又分私人生活、外省生活、巴黎生活、政治生活、军事生活和乡村生活六个场景。
实际上包括了长、中、短篇小说90余部,人物2000多个。
这些作品形象地再现了19世纪前半期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生活画面,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封建贵族阶级的衰亡和资产阶级上升的历史,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统治的种种罪恶,成了社会的“百科全书”。
《人间喜剧》规模庞大,分类法与人物再现法运用巧妙。
8、湖畔派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早期代表是诗人华兹华斯。
他与柯尔律治和骚塞曾在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居住,并在思想观点和创作理论上有不少相同之处,因此被称为“湖畔派”。
这些诗人对法国大革命抱着矛盾的态度,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表示厌恶,竭力讴歌的是宗法制的农村生活和大自然,喜欢描写神秘离奇的情景与异国风光。
1798年,华兹华斯在他与柯尔律治共同出版的诗集《抒情歌谣集》再版时所写的序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
9、宪章派文学宪章派文学出现于19世纪30-40年代,是早期无产阶级文学之一。
英国产业革命的完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激化了劳资矛盾,宪章运动兴起。
诞生于这一背景下的宪章派文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强烈的战斗性。
作者多为产业工人,作品取材现实,内容丰富,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主要体裁是诗歌,特别是群众喜爱的歌谣体和圣诗体诗歌。
代表诗人有琼斯和林顿等。
10、拜伦式英雄“拜伦式英雄”是指拜伦在“东方叙事诗”等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孤立傲世、富有叛逆精神的主人公形象。
他们是海盗、异教徒、造反者、无家可归者等,都具有出众的才华、坚强的意志、反叛的热情,敢于蔑视传统秩序和专制暴政,但是他们的反抗总是和孤独、忧郁结合在一起,乃至傲世独立,离群索居,并以悲剧而告终。
最典型的形象是《海盗》中的康拉德。
11、十二月党诗人十二月党人是俄国19世纪初期的贵族革命家,他们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
“十二月党诗人”主要有雷列耶夫、奥陀耶夫斯基和别斯土舍夫等。
这些诗人认为,文学应该反映时代精神,关心人民命运。
他们的作品与贵族革命运动紧密联系,讴歌反专制、争自由的理想。
“十二月党诗人”是俄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的较为激进的作家,雷列耶夫的《致宠臣》和《沉思》等诗篇对普希金等进步作家产生过影响。
12、多余人“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这些形象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接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厌倦上流社会的生活,渴望有所作为,他们的出现是社会意识觉醒的一种体现。
但是这一类形象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缺乏行动的能力和勇气,因此在社会上无所适从,结局是悲剧性的。
从奥涅金到奥勃洛摩夫,“多余人”形象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13、新人“新人”指的是19世纪中叶在俄国文学中出现的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的平民知识分子形象。
这些形象尽管个性相异,但大多出身平民,具有坚定的意志、明确的理想,以及实干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
屠格涅夫在小说《前夜》中最早塑造出了“新人”英沙洛夫的形象,但车尔尼雪夫斯基小说《怎么办?》中的“新人”罗普霍夫等形象则更为典型。
14、自然派“自然派”是19世纪30-40年代在俄国兴起的一个文学流派。
它要求文学创作真实反映生活,揭露农奴制的黑暗现实,注重描写下层人民的命运。
果戈理的创作使这一文学流派的地位得以最终确立。
许多青年作家追随果戈理,文坛出现了一批所谓“果戈理传统”的作家。
批评家布尔加林他们是只写黑暗的“自然派”,别林斯基则在以自己的理论著作接过这个名词,肯定“自然派”的创作,并加以理论总结。
于是,“自然派”成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别称。
15、心灵辩证法车尔尼雪夫斯基将托尔斯泰早期创作中的独特的心理描写手法概括为“心灵辩证法”,即作家善于“描绘心理过程本身,这一过程的形态和规律”。
“心灵辨证法”是托尔斯泰对现实主义文学的重大贡献。
托尔斯泰从来不是静止地去描写人物的心理,而是始终细致地描写心理在外界影响下的嬗变过程。
他特别注意描写人物各种复杂情感的交织和更替,思想情绪的瞬息变化,通过人物复杂的矛盾的心理全过程来反映人的变化和社会的冲突。
这一手法特别适用于塑造精神探索性的人物形象。
在心理描绘中,托尔斯泰还创造了与作品艺术构思相应的丰富多样的形式。
16、托尔斯泰式主人公托尔斯泰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在思想上一脉相承的独特的主人公形象。
这些形象有各自的个性,但也有某些相似之处,如不倦地探索人生的意义,不满贵族阶级的腐朽道德和社会黑暗,寻找与人民接近的途径等。
这些形象体现了作家在不同的生活阶段中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也表现了俄国部分贵族知识分子力图从平民化中寻找出路的时代趋向。
这一类形象主要有:伊尔倩耶夫、奥列宁、安德烈、彼埃尔和聂赫留道夫等。
17、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晚年提出的拯救俄国和人类的政治和道德主张。
它的基本内容是“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和“全人类的爱”,其核心是“不以暴力抗恶”。
托尔斯泰的上述主张在青年时代已有萌芽,世界观激变后正式形成。
“托尔斯泰主义”是作家精神探索的结果,有其合理的部分。
但是,其基本面是空想的,与时代脱节的,它是俄国宗法制农民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现。
18、耶拿派“耶拿派”是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派别,它以创办于耶拿的文艺刊物《雅典娜神庙》为阵地,因此称“耶拿派”。
它的代表人物有奥古斯特·施莱格尔和弗里德利希·施莱格尔兄弟、诺瓦利斯、蒂克等。
“耶拿派”反对古典主义理论,提出个性解放的要求,强调创作自由,反对传统束缚。
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带有宗教神秘色彩,诺瓦利斯歌颂黑夜与死亡的《夜的颂歌》就是一例。
19、社会问题剧19世纪60-90年代,易卜生针对挪威社会存在的道德、法律、婚姻、教育、妇女解放和民主政治等问题,写出了十多部剧本。
这些剧本真实地描写了资产阶级虚伪的道德、冷酷无情的法律、以男权为中心的家庭婚姻关系,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庸俗和自由主义政客的丑恶。
这些剧本被称为“社会问题剧”。
其中最著名的是《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和《人民公敌》等。
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以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技巧震动了西方剧坛,并引发了19世纪末的欧洲戏剧的一场革命。
20、超验主义美国后期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与19世纪30-40年代兴起的“超验主义”思潮有密切关系。
超验主义认为大自然内蕴着终极真理,每一种自然现象都是某种精神的象征,人凭借着直觉就能感悟宇宙精神,应该充分信赖自身的智慧和力量。
超验主义虽带神秘主义色彩,但本质上是一种人本主义思潮,它所针对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至上、拜金主义和庸人哲学,具有积极意义。
美国不少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中都浸淫着超验主义崇尚自我、解放个性的思想。
21、废奴文学19世纪中期,美国社会反对蓄奴制的斗争蓬勃发展,废奴文学应运而生。
废奴文学站在反对蓄奴制度的进步立场上,描写黑奴的非人生活,揭露奴隶主压迫奴隶的残暴行为,批评蓄奴制的野蛮性和反动性,推动了废奴运动的发展,并为美国批判现实主义的繁荣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