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的演变
1978年以来我国工业结构变动的基本回顾
![1978年以来我国工业结构变动的基本回顾](https://img.taocdn.com/s3/m/5935657bed630b1c58eeb530.png)
1978年以来我国工业结构变动的基本回顾作者:林温环来源:《商情》2009年第31期【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我国的工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工业结构经历了相应的调整并且不断深化,本文中我们主要从三次产业结构以及就业结构角度来分析1978年以来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比例关系的变化。
【关键词】工业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一、引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它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决定着国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我国工业无论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还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超过了50%。
工业结构的调整和变迁对一国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许多先行国家的实践表明,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结构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30年来,与其他经济领域一样,我国在工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方面经历了波折同时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1978年以来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主要工业品产量也经历了快速增长,到2007年,我国工业产品产量大多位居世界前列,2007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升至14%,在全球制造业排行榜上中国与日本并列第二。
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由于国内外环境的制约,我国选择并推行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传统的工业化道路,经过1953-1978年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虽然基本建立起相对的工业体系,但是却导致了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到1978年,轻、重工业产值之间的比例为43.1:56.9。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在工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水平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由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门类单一向工业基础显著加强、技术水平稳步提高、门类逐渐齐全的重大转变。
1980-2007年间我国工业快速发展,工业经济总量呈现高速增长趋势,2007年工业总产值比1980年增长80.2倍,年均增长17%,2007年的工业增加值比1980年增长70倍,年均增长16%。
我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动评析
![我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动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aead1c9c941ea76e58fa04bd.png)
33经济研究【作者简介】陈明艺(1971—),女,副教授,博士,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我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动评析陈明艺 胡美龄(上海理工大学)【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技术进步及产业升级,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从“一、二、三”的传统模式调整成“三、一、二”的发展型模式,最终优化成更合理的“三、二、一”的现代化模式,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结果,其变动过程也暴露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尚未完全释放,第二产业就业增长乏力的问题。
【关键词】 就业结构;三次产业;产业结构偏离度一、引言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考察宏观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对国家的繁荣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解决劳动力就业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但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业自动化程度偏低,一直以来农村留存着大量剩余劳动力。
随着经济改革深入、高新技术进步以及产业升级推进,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变动趋势,探寻我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演变特点,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就业结构的演变历程(一)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变动改革开放后,市场机制逐渐成为调节市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
工资差的存在使劳动力趋向于转移到劳动生产率较高的部门或产业,我国的就业结构因而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
图1显示了1978~2016年我国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变动情况,图2显示了同期就业比重的变动情况。
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变动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78—1991):传统的“一、二、三”模式1978年后,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均呈现上升态势。
虽然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持续增加,且总数远超第二、三产业,但其所占比重却在持续降低。
1991年前改革力度较大,城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强,加之我国逐渐将发展重心向基础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大幅下降,降幅高达10.8%。
分析报告-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分析.doc
![分析报告-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分析.doc](https://img.taocdn.com/s3/m/f4aa92a5c850ad02de8041fe.png)
国外,80年代出,国际态势基本向好,无重大事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外资,国外先进设备的引进。都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七五时期
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以往下滑态势,到七五时期时其比重以致最低。第二产业也有小幅下滑,但较六五时期,下滑速度减缓。第三产业比重快速增长。
原因分析:国内,"六五"后期,从1984年第4季度开始,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消费基金增长过猛,货币发行过多,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经济过热。这些也成为"七五"开局的基础条件。经济过热局面成为整个"七五"期间不得不认真对付的难题。所以"七五"期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从1986年到1988年9月,特点是经济发展持续过热,不稳定因素增加;后一阶段从1988年9月到1990年,为经济的治理整顿时期。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的前提下大力加强重点建设、技术改造和智力开发,在物质技术和人才方面为90年代经济和社会的继续发展准备必要的后续能力。由此不难看出第三产业比重呈唯一上行产业。
试析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特点
![试析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d201663831126edb6f1a1016.png)
试析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特点陶良虎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呈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由严重失衡到基本合理的发展轨道。
从总体上判断,我国已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门类齐全、初步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已基本上改变了一个时期以来严重失调的状况,并初步完成了合理化的任务,进入产业结构升级和高级化的阶段。
1949年以前的中国经济是一种传统的农业经济并依靠传统的生产方式进行,近代工业几乎没有得到发展。
1949年至1952年,我国用了三年时间进行了恢复性建设,到1952年,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到解放前的最高水平。
1953年开始的工业化是在人均收入水平极低、工业生产能力很弱的基础上艰难起步的。
1953年至1980年,我国在产业结构方面发生了两次大的超前转换和一次大的被动调整。
第一次大的产业结构超前转换是“大跃进”时期,由于重工业超前发展,使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出现严重失衡,农轻重的比例关系由1957年的43.3:31.2:25.5变为1960年的21.8:26.1:52.1。
在经过5年的被动调整,初步扭转了产业结构的失衡状况后,十年文革片面强调为备战服务,使产业结构重又步入“重型化”的轨道。
1976—1978年,在经济发展上又出现了“急于求成”,通过大规模引进国外成套设备,发起了对工业化的新一轮强攻。
这第二次产业结构的超前转换进一步加剧了各产业间、轻重工业间、重工业内部的结构性的矛盾和比例关系失调,造成生产与消费的尖锐对立,社会经济关系全面紧张。
在整个80年代,在需求总量迅速增长和需求结构快速变动的作用下,中国经济增长出现了新的格局。
工业以重工业的主导向优先发展轻工业转化,第三产业出现了历史上最快的增长时期。
1951年至1990年期间,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的变动更为显著,变动幅度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幅度,以此评价,产业结构的演进趋于合理。
1991年至1997年间,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变动较大,从三次产业国内生产总体的结构变化看,第二产业增长最快,比重增加较大;第一产业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但比重有所下降;第三产业增长较快,比重也有所增加。
1978年到2009年四川省的三次产业变化
![1978年到2009年四川省的三次产业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61206a1a10a6f524ccbf85c9.png)
1978年到2009年四川省的三次产业变化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三次产业变化1978年第一、二、三产业值分别为82.2,65.5,36.8亿元分别占44.5% 35.5% 20%到了1989年、1993年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先后超过了第一产业但第二产业比重最大在三十年中除了1999年到2004年意外其他年份第二产业都高于第三产业到2009年第一、二、三产业值分别是2240,6711,5198亿元,分别占15.8%,47.4%,36.7%四川省地理位置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的腹地,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是中国唯一周围有八省区毗邻的省份,也是连接西南、西北和华中三大区的天然纽带。
地形复杂多样。
四川的气候复杂多变。
西部是川西高原,东部是川东盆地。
全省高原占地三分之二。
川西包括阿坝、甘孜、凉山三个自治州,毗邻青藏高原的西部,俱在海拔三千公尺以上。
高山峡谷具垂直气候的特点,高原山区地高天寒,严冬时气温约为摄氏二度至零下二十度,且冬季长达五个半月之久。
六月至九月是雨季,十一月至次年三月是旱季。
境内东部为盆地,西南为山地,西部为高山峡谷高原,平坝占7.84%,丘陵占10.06%,高原占32.08%,山地占49.44%,水面占0.58%。
2007年末常住人口8127万人,其中乡村人口5233.8万;耕地5918.9万亩,其中水田3128.7万亩、旱地2790.2万亩,人均耕地0.67亩;耕地有效灌面3749.7万亩,占耕地的63.3%,其中旱涝保收面积2594.4万亩,占耕地的43.8%。
四川农业素有精耕细作的传统,形成了夏收作物、秋收作物、晚秋作物一年三季的耕作制度。
2007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4651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0215.6万亩,经济作物2022.5万亩,其它作物2412.9万亩。
粮食作物中水稻、小麦、玉米、红苕地位突出,产量分别占粮食总产的42.6%、16.4%、18.8%和10.6%。
经济作物有油料、蔬菜、水果、茶叶、药材、花卉、蚕桑、棉花、甘蔗、烟叶、麻类等,资源丰富、种类繁多。
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345dc00a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93.png)
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化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如比例关系不协调,供求不平衡等,得到基本解决。
一些新的特点呈现出来。
观察和分析产业结构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新对策,是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大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78年一1984年,是我国经济从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破坏中得到恢复,农村改革全面展开的时期。
这个时期产业结构变动的显著特点,是第一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迅速上升。
1984年,第一产业的比重达到32%,比1978年的28%提高了4个百分点。
同期第二产业下降了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只上升了1个百分点。
这说明我国农村和农业改革极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推动了第一产业的发展,反映了资源配置向第一产业的倾斜。
使得工农业比例不协调的状况得到极大改善。
在工业化的过程中,第一产业的比重迅速提高,是我国一种特有的现象,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这是一种纠正第一产业发展不足的偏差而产生的暂时情况。
这个时期,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率,第一产业达到14.5%,超过二产10%和三产12.7%的速度。
但是,由于这种结构变动具有补偿性和暂时性,从1985年开始,第一产业的比重就逐步下降。
在这个时期,纺织轻工等消费品工业也取得了很大发展,满足了市场需要,但重工业处于调整之中,因此,第二产业的比重下降较多。
第二阶段,1985年一1992年,是我国非农产业较快发展的时期。
第三产业的比重,从28%左右上升到34%左右,达到历史的最高点。
同时,第二产业比重保持在43%左右,而第一产业下降6个百分点。
这个时期资源配置的最大特点,是劳动力大量转移到第三产业,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从总体上看,这个时期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带有补偿发展不足、调整比例关系的特征。
80年代中期,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了一番,农业和消费品工业的发展,使人民生活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全国三次产业结构演变
![全国三次产业结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ff752a254b73f242336c5f10.png)
1中国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研究——探讨产业结构变迁与劳动生产率、居民收入水平、城镇化化的关系郝成磊 20130202015 产业经济学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外汇储备、外贸出口额由1978年的全球排名38、30上升到2011年的全球第一;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548.20亿元飙升至2011年的79646.65亿元,增加了24.44倍;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年均增9.62%,远远大于同期的世界经济平均增长水平约为2.5%。
特别是在2000——2010年这一段长达11年的时间里,国内生产总值每年的增长率都在10%以上。
经济总量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产业结构的变化,城镇化水平的变化。
本文通过分析全国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研究我国在1978年到2012年期间,劳动生产率、居民收入水平、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变迁之间的关系,为当前国内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推进提出合理的建议。
一、1978年——2012年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一)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变要受经济增长阶段的影响判断不同时期中国经济增长所处的阶段,对于把握产业结构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
判断经济增长阶段的主要指标有三个:1.人均收入水平。
人均收入水平是最重要的综合指标。
2.产业结构GDP 比例。
3.就业结构。
2(二)中国产业结构转变受到国内具体条件的影响1.较高速度的增长和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仍将并存。
2.多层面多档次的需求旺盛。
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很大,不同企业使用的设备和产品的技术档次差距很大,不同地区的收入水平和基础设施 建设状况差距很大,这种差距为各类产业的生产和服务提供了客观的市场条件。
3.就业压力很大。
在这16年中,有近2亿劳动力要从农业中转移出来,每年需要转移1000万人以上.再加上随着工业结构的升级,工业中就业人数的增长会明显慢于工业产值的增长,工业中吸收农业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就业的压力十分突出。
产业经济学之中国产业结构变革及工业化进程49430
![产业经济学之中国产业结构变革及工业化进程49430](https://img.taocdn.com/s3/m/8617c644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b5.png)
早期工业化阶段
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清政府进行洋务运动以自救。在洋务运动中,一部分商人、地主、官僚投资于新式工业,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是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二,中国工业的技术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产业创新能力有进一步削弱的危险。我国的制造业总量规模占全球的6%,而研发投入仅占0.3%。目前,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队伍已出现严重萎缩,产业创新。
影响我国未来产业结构变化的需求因素
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在买方市场基本形成的市场经济中,需求的增长及其结构的变化通常是产业结构变化的主导因素。(一)国内消费需求(二)国内投资需求(三)出口需求
(二)经济增长方式依然粗放,面临资源供应和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物耗高、能源高、污染高的“三高”问题依然突出。目前我国8个主要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而这8个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的73%。按此推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的工业部门每年多用能源约2.3亿吨标准煤。我国并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已经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环境透支。国内、外研究機构的成果显示,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3%-7%。
(一)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和城市化水平低是造成三次产业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
第一,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内部存在着结构低水平。生活型服务业长期占主导,生产型服务业发展滞后,金融保险、房地产、物流产业、科技开发、信息咨询服务业严重落后。
第二,城市化发展滞后。2002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0.5%,比当前的世界平均水平低了约10个百分点。我国城市化水平低,限制了传统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再加上现代服务业欠发展,出现了服务业的发展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变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变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b885e5b3b3567ec102d8acf.png)
通过对GDP以及三大产业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在加快,但是要保持经济 合理稳定快速的发展,就需要不断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 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以提高农业劳动的生产效率并提高农业产量。其次,鉴于第二产业是 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我们应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改变过去粗放型的生产方式,降低能 源消耗,不以破坏环境作为工业发展的代价。最后,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应大力发 展第三产业以及高科技产业以优化现代产业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优化资源配置。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总体上符合世界产业结构演变的 一般规律,即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规模相对稳定,同时第三产业比重稳步趋升 的态势。 我国第一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28.19%下降到2011年的10.12%,与此同时,第一产业的内 部结构尤其是生产方式由单一结构逐步变为多种经营,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第二产业呈平稳上升趋势,其比重维持在50%左右并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 主导力量。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从 1978年的23.94%上升 到2011年的43.10%, 同时在1985年后第三 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 业成为拉动经济发展 的第二大支柱。
1978-2011年中国三大产业变动分析
一、我国GDP总体呈上升趋势
1978年-2011年我国GDP变化过程下图1所示 从GDP变化过程并参考有关资料,在此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 1.1978年—1991年的经济体制转型初期阶段:在体制和制度上,对我国自1949年 以来实行的20年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探索和改革,经济增长初见成效, 国民经济有所增长。 2.1992年—2002年的全面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阶段: 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以市场 作为资源配置为主、政府 适当干预为辅的市场经济 体制,使得经济呈现出快 速增长的趋势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中的经济效率演进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中的经济效率演进及影响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d5ba080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e8.png)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中的经济效率演进及影响因素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中国的产业结构也在变革之中。
近年来,中国产业的升级转型成为各方面的热点话题。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产业结构变迁对世界经济影响深远。
本文将就中国产业结构变迁中的经济效率演进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中国产业结构变迁的历程中国的产业结构变迁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农业为主导的传统产业结构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农业生产占GDP绝大部分比重,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比较低。
第二阶段是重化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国重点发展重化工和机械等重工业,轻工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不够突出。
第三阶段是信息技术和高端制造业相结合的产业结构转型,80年代以后,中国逐渐放弃传统重化工的经营模式,发展信息技术和高端制造业,将门类齐全、层次分明、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量大的现代服务业摆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和演进,中国的经济效率也逐渐提高。
二、经济效率演进的影响因素1.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变迁和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因素。
技术创新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推动新产品的研发和应用等。
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技术创新和科技研发的政策措施,如“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等,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和转化。
2.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经济效率的重要基础。
市场需求的变化不仅推动着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也引导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中国市场需要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产品,对于传统的重化工和轻工业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需要不断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型。
3.人口结构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将对经济效率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的人口结构逐渐向老龄化和城镇化方向发展。
老龄化和城镇化将提高新的市场需求,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三、结论中国的产业结构变迁和经济效率的提高得益于技术创新、市场需求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等多种因素。
在未来,中国将继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技术创新和转型,满足市场需求,推动经济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
![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138f56bc69dc5022aaea0084.png)
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第一,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主要实现了两个转折:第一个转折是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变为第二产业占优势比重,这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完成的。
第二个转折是由第一产业比重高于第三产业。
逐步转变为第三产业的比重高于第一产业,这是在80年代后期实现的。
这两个转折的实现,使我国的产业结构由20世纪50年代的一、二、三产业排序,演变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后二、三、一排序。
这一变化说明,我国的产业结构已由农业为主导产业转变为工业为主导产业,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工业化时代;而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第一产业则意味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的趋向。
第二,产业结构的变动与经济发展具有极为密切的联系性。
经济发展是产业结构变革的动力源,而产业结构的变革又会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
当产业结构处在以第一产业为主体产业时,经济发展是处于主要满足于人们生存需要阶段,即表现为农业社会的特征。
当第二产业成为主体产业时,经济发展也就进入到主要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阶段,即表现为工业社会的特征。
而一旦当第三产业成为主体产业时,那么,经济发展就进入了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和生活质量提高为特征的后工业社会。
由此可以概括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均收入的增加,产业结构由农业占优势比重逐渐向工业、服务业占优势比重演进。
第三,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会因产业结构的变化而改变。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表现为这样的趋势: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日趋减弱,1978年以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10%—30%之间,1978年以后随着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所占比重的减少而不断下降,其贡献率均在10%以下。
第二产业是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推动力。
在绝大多数年份中,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达到50%—70%,这与我国已经是一个工业化国家相连的。
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随着其在国民经济所占比重的增加而增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现在已经大大超过第一产业,以后第三产业的高度发达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产业时,将取代第二产业为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推动力。
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演化过程
![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演化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c616c658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35.png)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演化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升级、从国内市场向全球市场拓展的三个阶段。
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阶段(1978-1991年)1.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这一时期,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演化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结构调整: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农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为工业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同时,我国开始发展轻工业和重工业,初步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2)国有企业改革:为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我国开始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企业走向市场,增强企业活力。
(3)对外开放: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演化。
2. 1991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演化奠定了基础。
二、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升级阶段(1992-2010年)1. 1992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措施,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演化进入新阶段。
(1)产业结构优化:在这一时期,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第三产业比重逐步提高,形成了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辅的产业结构。
(2)工业化进程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在此过程中,我国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3)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我国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推动了高端制造业的发展。
2. 2010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标志着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三、国内市场向全球市场拓展阶段(2010年至今)1. 2010年以来,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演化进入新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结构升级:我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
1978年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的演变-图文
![1978年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的演变-图文](https://img.taocdn.com/s3/m/3d72fe87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26.png)
1978年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的演变-图文【提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变化。
改革以来,我国三次产业变动趋势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是产业政策在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却有限。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结构仍需改善,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在扩大,产业结构的结构能源效益差等。
未来我国产业结构将进一步向合理化方向发展,农业在保持基础地位的同时比重持续下降,工业仍将继续扩张,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针对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向,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表现为经济总量的增长,同时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步演进,特别是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增长以结构的加速转换为重要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产业结构日趋改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促进未来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以及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第一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相伴随,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巨大变化。
一、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及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
从长期的变动趋势来看,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产业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变化(见图14.1)。
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同时内部结构逐步得到改善;第二产业的比重经历了不断波动的过程,但长期稳定保持在40%~50%之间,工业内部结构得到升级,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商品增加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30.5%上升到2005年的52%;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处于不断上升的过程之中,增加值比重由1979年的21.9%大幅上升至2006年的39.5%。
中国落后地区产业结构的历史演进
![中国落后地区产业结构的历史演进](https://img.taocdn.com/s3/m/aa0bfb00de80d4d8d15a4f58.png)
从地区比较业基础十 分薄弱,地区分布极 不平衡:
中国落后地区产业结构的历史演进
从新中国建立到1978年 年 从新中国建立到 改革开放以前, 改革开放以前,西部地区三 次产业结构的演变主要表现 为产值结构的变动, 为产值结构的变动,就业结 构的变化不大。 构的变化不大。新中国建立 以后, 以后,政府在区域发展上推 行平衡发展战略, 行平衡发展战略,在第三个 五年计划期间实施了“ 五年计划期间实施了“三线 建设”: 建设”
中国落后地区产业结构的历史演进
1978年以后,随着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区域间劳动力的转移过 程开始加速,三次产业 的劳动力构成发生较大 变化:
我国产业结构变化
![我国产业结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036305d7360cba1aa811da10.png)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产业结构历经了多次变革,但还很不合理。
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外部看,各次产业问比例偏差较显著;从内部看,需要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合理化要通过技术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等进行优化调整。
关键词:三次产业,产业结构,变化,调整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但总的看来仍以传统产业为主,存在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率低、服务业比重低、产业总体水平不高的现象。
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后半阶段。
第二产业在GDP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传统的农业却后继乏力,比重持续下降。
我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而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的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与发达国家有明显的差距。
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及特点(一)总体变化情况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较大变化。
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对GDP的贡献率基本上在60%以上,个别年份甚至达到了70%: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逐年增加,综合分析可以发现,第二产业尤其工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相当有限。
当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当中。
近3/4来自制造业,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点十分明显。
农业的基础地位依然薄弱,产业化水平低,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
从长期的变动趋势来看,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了明显改善,产业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变化(如图1所示)。
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但内部结构的调整比较缓慢,农业基础仍显落后;第二产业的比重经历了不断波动的过程,这期间有政策调整的原因,内部结构得到了升级: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24.2%大幅上升至2009年的42.6%。
(二)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个基本特征从总体上看。
第一产业的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研究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b1b38325a8102d276a22f7b.png)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2期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研究陆凯旋(南京审计学院 210029)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出现了与理论不相符合的变动趋势。
本文利用钱纳里的“世界标准结构”,阐述了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动规律,并得出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产业产值份额的提高,是三次产业结构改善的标志的结论。
关键词:三次产业结构 标准结构 比较劳动生产率 重工业自我循环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是产业结构中最基本的关系,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准之一。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界线,经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那么,在这一特定的时期,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又是如何变化的呢?一、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及其矛盾表1数据表明:劳动力在第一产业的比重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在1978—1988年的10年间共下降了1111%,年均下降1111%;第二、三产业呈不断增加的趋势,10年中分别增加了511%和611%。
但是,如果我们分析国内生产总值在三次产业间的变动状况,就会惊讶地发现:第一产业的G DP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局面,在1982年达到峰值3313%,1986年后才下降到78年的值以下,与劳动力变化有着明显的区别;第二产业的G DP变化不大,大致稳定在45%左右;第三产业的G DP基本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与劳动力同步。
表11978—1988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情况年代19781979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劳动力G D P 一70156918681768116811671164106214601960105914二17131716181218131814181719192018211922122214三12121216131113161314141216111618171217181813一28113112301131183313331032102814271126182517二48124714481546144510441643134311441043194411三23172114211421182117221424172815281929133012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
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
![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9788525c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7a.png)
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自建国以来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表现为:第二产业在国家扶持下迅速发展成为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推动下也在不断增长,基本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国民经济体系。
一、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阶段及特征(一)一九七八年至今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一九七八年,中国进行改革开放,计划体制逐步退出舞台,市场作为“无形的手”开始配置资源,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也开始变小,三次产业结构逐渐向合理化的方向趋近。
这一阶段中国产业结构的特点是:1. 工业内部结构更为合理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产业结构在政府行政干预下,重工业被优先发展。
一九七八年之后,市场机制开始发挥作用,轻工业占比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发展趋势。
2. 区域间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从第一产业占全国比重来看:东、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占比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东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是三大地区最低的,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重大致相近,且其变动趋势也比较相似;而东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降到10%以内和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降到20%以内的时间拐点都是在二零零五年前后。
此外,就第三产业而言,其中东部地区在基数最高的基础之上,增幅也是最大的;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又呈现了和第一产业相似的变动趋势,即基数相同且增幅相近;东部地区在二零零零年前后第三产业比重突破40%,中部和西部地区第三产业比重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升到30%以上。
二、三次产业及各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产业结构需要与时俱进的进行调整,但这个调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众多,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必须要推行一系列的政策,而推行这些政策就需要厘清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
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就是一个从低级向高度化演进的过程。
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同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更替流转密切相关,此外还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一)产业之间结构演进自建国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从最初大力提高农业生产力,到改革开放前后强调工业化,再到当前强调以高新技术为主、高附加值企业为主,以及高工业化为主,第三产业产值占比不断提高。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93ca6ec3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49.png)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中国的产业结构演变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话题,近几十年来,从农牧渔经济型,再到今天的现代产业经济型,已经经历了多次演变。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服务业社会三个阶段。
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解放经济,开始进入工业社会阶段,以农业为主要产业,以机械制造、重工业部门、冶金业为支柱产业,经济总体开始快速发展。
到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我国转轨经济的实施,以及市场导向的引入,产业结构开始由重工业社会向混合型经济社会转变,国家引导和推动农村转移工业化发展,企业和个人办厂营企发展迅速,可再生能源、服务业产业部门发展迅速。
随着近30多年经济和社会的建设发展,我国产业结构由原来的重工业模式逐步迈向服务业型社会,以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智能经济为发展模式,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5G等技术产业加速发展,我国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也增大。
总而言之,从农牧渔经济型到工业经济型,再到今天的服务型社会,中国近几十年来经历着多次产业结构演变,催生出丰硕的成果,这也是我国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韩国日本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
![中国韩国日本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07ea2bfaa300a6c30d229f6d.png)
国际服务贸易作业组员:题目:搜索劳动行业,三次行业结构等数据验证配第—克拉克定理产业结构理论中,“配第-克拉克定理”表述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下面我们将从中日韩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的具体数据来验证此定理。
1.中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根据图4—1趋势图分析,不难看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稳步上升。
由于受到文革的影响,也出现了若干年份的回调和波动。
大致来看,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可划分五个阶段(见表2.1),离结构类型最高形态"三二一"只差一个发展阶段。
这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虽有曲折,但总的来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产业结构处于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
与此同时,按从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来衡量,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变化也十分明显。
在此期间,我国的劳动力就业分布是从第一产业大量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流动的,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大幅下降,同时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却大幅上升(见图2.2)。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1950年的84%下降到2004年的46.9%,下降了约3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的从业人数比重由1950年的7%上升为2003年的22.5%,上升了15.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中的从业人数比重由1950年的9%上升为2004年的30.6%,上升了21.6个百分点。
如果仔细研究这种变动就会发现,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流动主要出现在1970年以后的工业高速增长期,1985年以后趋于稳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流动则主要出现在1985年以后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期。
从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这个角度来看,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70年以前大致为"一三二"型,1970年至1993年为了"一二三"型,其后为"一三二"型,目前离"三二一"发达类型还差两个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78年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的演变【提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变化。
改革以来,我国三次产业变动趋势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是产业政策在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却有限。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结构仍需改善,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在扩大,产业结构的结构能源效益差等。
未来我国产业结构将进一步向合理化方向发展,农业在保持基础地位的同时比重持续下降,工业仍将继续扩张,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针对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向,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表现为经济总量的增长,同时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步演进,特别是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增长以结构的加速转换为重要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产业结构日趋改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促进未来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以及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第一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相伴随,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巨大变化。
一、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及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
从长期的变动趋势来看,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产业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变化(见图14.1)。
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同时内部结构逐步得到改善;第二产业的比重经历了不断波动的过程,但长期稳定保持在40%~50%之间,工业内部结构得到升级,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商品增加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30.5%上升到2005年的52%;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处于不断上升的过程之中,增加值比重由1979年的21.9%大幅上升至2006年的39.5%。
图14.1 1978~2007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图注:2007年数据为1~3季度数据。
资料来源:依据中国统计局官方网站数据整理。
1.产出结构变动表14.1和图14.1分别显示了1978~2007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组成情况及其变动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情况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的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在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产业占全国GDP的比重约30%,但是到2007年第三季度,已经下降到10.97%,降幅非常明显。
需要注意的是,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呈现上升趋势,到了80年代中期以后才转为下降,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
第一产业在80年代中期以前的上升趋势,与当时在全国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释放了农业生产力有关。
由于制度性释放劳动生产率是一次性的,因此在80年代中期以后,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就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
第二,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出先降后升的趋势,但总体上看,没有发生大幅度的变化。
在GDP结构中,第二产业的比重从1980年的48.22%下降到1990年的41.34%,到2007年,再次回升到50.27%。
从整体上看,第二产业始终在GDP结构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第三,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但是2002年以来,却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
由表14.1和图14.1可以看出,自改革开放到20世纪80年代前期,第三产业在GDP结构中所占比重一直没有发生变化,而在1983年以后,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在1985年超过了第一产业。
2002年,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差距最为微小,仅相差3.07个百分点,但是自2002年以后,第三产业在GDP结构中的比重却开始呈现下降的趋势。
表14.1 三次产业占GDP比重的结构变动(%)注:2007年数据为1~3季度数据。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局官方网站。
2.就业结构变动表14.2是改革开放以来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和组成结构的变化趋势。
从这张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表14.2 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及组成结构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整理。
第一,就劳动力投入的变动趋势而言,和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自改革开放以后就不断下降,从1978年超过70%下降到2005年不足50%;与之相对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不断增加,分别从1978年的17.3%和12.2%提升到2005年的23.8%和31.4%。
第二,虽然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和产出结构的变动趋势是一致的,但在构成比重上,两者仍然有巨大的差异。
表14.3显示了这种对比性差异。
第一产业在GDP结构中所作出的贡献和其吸纳的劳动力数量是不成比例的,即使考虑到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人均劳动生产率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这样反差巨大的劳动力投入水平和产出水平仍然非常惊人。
同时,必须注意的是,中国第三次产业吸纳的劳动力人数非常有限,单位劳动力产出远远低于第二产业,通常情况下,这和通常的观点存在差异。
表14.3 三次产业占GDP比重的结构和劳动力投入结构的比较(%)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整理。
3.劳动生产率变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经济效率不断提高。
表14.4和图14.2显示了我国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持续上升,由1978年的917元/人增加为2005年的24246元/人,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得很快,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基本保持小幅稳定提高。
表14.4 我国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6年、2001~2006年的数据整理得到。
与此同时,三次产业之间的生产效率差别却日益扩大。
如图14.2所示,20世纪90年代以前,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不大,各自之间的差距也不突出,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差距甚至呈现出缩小的趋势。
从1990年开始,不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间的差距持续扩大,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差距也呈扩大态势。
目前,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远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又高于第一产业,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远远低于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图14.2 1978-2005年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趋势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6年、2001~2006年整理得到。
从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来看,我国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均高于GDP 的增长率,且出现了较大的波动,尤其是第三产业。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水平相对较低,且其提高的速度呈下降趋势。
1980~1990年,农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13.55%;20世纪90年代,年均增长率为12.70%;2000~2004年,年均增长率为11.74%。
工业劳动生产率高于农业劳动生产率,且增速快于农业劳动生产率。
20世纪90年代,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是第一产业的13倍,进入21世纪后,农业劳动生产率有了大幅度提高,工业劳动生产率约为第一产业的7倍。
第一产业生产效益和第二产业生产效益在近二十多年里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它们均呈明显的增长趋势,但二者之间不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二者的变动也没有均衡性和关联性。
改革开放以来的近三十年中,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9.58%,总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增幅更大。
4.从国际比较看我国的三次产业变动2006年,我国人均GDP突破了2000美元,达到了2042美元。
结合以往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在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所展现出的GDP结构和就业结构和以往的国际经验相比,有比较大的差异。
表14.5显示了这种差异。
钱纳里、艾金通和希姆斯模式(以下简称1970模式)与塞尔奎因和钱纳里模式(以下简称1989模式)和中国的现实国情都有比较大的差别。
在1970模式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是逐渐上升的,而在1989模式中,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最高,但是第三产业无论是就业水平还是GDP构成都比中国现实情况要高。
考虑到1970模式所研究的背景和1989模式研究的背景有巨大不同,人均达到GDP2000美元所代表的发展程度也有所降低,因此,1989模式明显比1970模式更接近工业化时期,而1970模式已经显示出后工业化倾向。
与之相比,中国仍处于工业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就达到了人均GDP2000美元,因此第二产业显示出了非常高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相对来说,中国第一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过于低下,这也是造成中国目前农民贫困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表14.5 三次产业占GDP比重的结构和劳动力投入结构的比较:一般研究和中国现实注:中国的GDP结构使用的是2006年的数据,劳动力投入结构使用的是2005年数据。
资料来源:前两列见郭克莎\王延中:《中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政策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版;第三列中国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得到。
二、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及特点三次产业内部的结构变化也是非常显著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产值结构变动的总体趋势是农业比重下降,林业比重相对稳定,牧业和渔业比重上升。
表14.6显示了1978年到2005年,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在第一产业内部的结构变化,图14.3则显示了这一变化的时间趋势。
表14.6 第一产业内部的变化趋势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
图14.3 农、林、牧、渔在第一产业内部的比重变化趋势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的数据整理。
在改革开放之前,种植业在第一产业中始终占据最重要的地位。
1978年,种植业占第一产业比重的80%,远远超过渔业、牧业和林业的总和。
虽然种植业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始终处于下降趋势,但是直到2005年,种植业仍然占第一产业的49.7%,大体上仍相当于渔业、牧业和林业的总和。
在农业内部结构方面,种植结构(产品和品种结构)的调整取得了较快进展,粮经比例不断优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蔬菜生产大幅增长,品种结构不断得到优化,产品优质化取得了较为迅速的发展,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趋势增强。
在改革开放以后,的绝对量虽然也在不断增长,但是在第一产业中所占的比重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在1978年以后,牧业和渔业发展非常迅速。
以绝对值计算,2005年牧业的绝对产值相当于1978年的63.6倍,而2005年渔业的产值相当于1978年的181.7倍,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也分别从15%和1.6%提升到33.7%和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