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贷利差趋小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影响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存贷利差趋小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影响和思考
陆岷峰陶瑞
一、引言
我国银行业的存贷款基准利率由人民银行制定,商业银行在基准利率的一定浮动范围内享有定价权。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银行存贷款定价的“衡利差”特点,致使我国内地的利差水平远高于国外和我国台湾地区。以一年期贷款为例,2011年内地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为3.46%,而国外银行业的平均水平为1.5%—2%,只有极少数发展中国家超过2.5%,台湾地区商业银行利差平均水平亦不过为1.38%。高利差水平使得息差收入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据统计,2011年5家国有控股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占其营业收入的平均比例为80.56%。高水平的存贷利差带来了明显弊病:一方面,高额的利差收入使中国的商业银行与实体经济之间缺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给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较重的经济负担,不利于中国经济水平的提升,而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又基于实体经济的发展,长此以往亦将限制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高利差水平使中国的商业银行一味地追求贷款规模的扩张,而无暇考虑信贷结构的调整和业务的精细化管理,这种单一的盈利模式给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和转型带来不利,将会影响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
近来,央行于短期内进行了两次“不对称”降息:2012年6月8日,在将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各下调0.25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而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下限则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2012年7月5日,央行再次将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31个百分点,同时贷款利率下浮区间从0.8倍调整到0.7倍。本轮降息中存款利率上限与贷款利率下限浮动幅度的加大,实则缩小了存贷利差,给商业银行的定价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等都带来极大的挑战。
本文以上述两次“不对称”降息为背景,深入分析存贷利差趋小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商业银行应对利差趋小这一形势的策略,对保持商业银行长远发展、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加快金融自由化有重要意义。
二、存贷利差趋小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影响
一般说来,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货币经营企业。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是指商业银行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机制环境下,以一定资产负债结构为基础的主导财务收支结构。由此看来,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五大要素为:利润点——商业银行提供的各项服务和产品;利润源商业银行的广大客户群;利润杠杆——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品牌经营与特色化管理;利润屏障——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抵御内外风险的能力;利润家——商业银行的组织领导者、管理者或精神领袖。
(一)对利润的直接影响——减少利息收入
长期以来,利息收入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以存贷款利差收入为主的息差收入占我国商业银行营业收入的八成比重。据统计分析:2011年我国上市银行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平均比重均值达到15.2%,其中工、农、中、建、交五家大型银行为19.2%,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占比为14.3%,而发达国家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平均比重却高达39.8%,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中对利息收入的依赖程度很高。而目前的存贷利差趋小将直接减少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根据央行的最新规定,若存款利率上浮至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下调至基准利率的0.7倍,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为1.473个百分点,与原先大于3个百分点的存款利率相比较,利润水平将缩小50%。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存贷利差继续缩小将会是必然趋势,这意味着商业银行无法继续依靠息差作为主要利润来源,必须加速转型,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来获取长远发展。
(二)对利润点的影响——改变收入结构
中国银监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2011年净利润达1.04万亿元,净息差2.7%,非利息收入占比19.3%,伴随“不对称”政策降息的开展,各大银行纷纷做出相应的利率调整,股份制银行都已将存款利率上调10%,几大国有银行则将存款利率浮动7.7%。
表1:调整后各银行存款利率情况表
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已经感受到了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和利差收入缩小带来的激烈竞争:一方面为了取得存款资金而提升利率,通过银行业间的竞争使存款利率上升,带来融资成本的增加,从而增加存款的利息支出;另一方面银行间为了争夺市场客户,通过不断的竞争又形成了较低的贷款利率,从而减少了贷款利息的收入。由此随着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的缩小,原先依靠存贷款规模扩张所得的利息收入大幅减少。这样短期内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将会改变:以一年期存款为例,若上浮存款利率10%,据央行公布的数据金融机构仅存款的利息收入就将减少1653亿元,非利息收入的占比将提升至21.5%。基于商业银行营业收入中利息收入的大幅下降,中间业务收入对商业银行来说就显得愈加重要,若想维持原有的利润水平,商业银行在下一步经营中须加大对中间业务的投入。
(三)对利润源的影响——影响客户结构
存贷款利差的缩小还将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客户结构。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中,对公业务和零售业务的平均所占份额为2.5:1,各中小型商业银行的对公业务和零售业务所占份额比最高可达3.5~4:1,这也与商业银行依靠信贷规模扩张获取主要利润收入的现状相符。而存款利差偏小可能会改变上述业务结构,并给商业银行的定价能力提出挑战。
一方面,在息差收入大幅减少的情况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的定价能力必须适应利率市场化进程,商业银行不得不改变以大型国企为主的单一信贷投放模式,扩大业务范围,更多地开发中小型客户和零售私人客户,利率弹性较大的中小型企业将会成为商业银行新的盈利来源。另一方面,自2011年以来,我国中小企业的贷款负担较重、融资成本居高不下,
为了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商业银行侧重选择中小企业客户群体,则能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更加趋向于宏观政策的引导。只有实体经济长远稳健地发展,金融才能有长远发展的可能。由此看来,存贷利差趋小不但可能改变商业银行的客户结构,也将在一定意义上给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带来“双赢”。
(四)对利润杠杆的影响——影响经营能力和业务创新能力
一直以来,由于央行对存款价格的高度制约,商业银行在产品定价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而当存贷款利差缩小、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商业银行可根据不同产品的特点、资金成本、竞争策略、客户价值、风险程度和目标利润进行自主定价,竞争格局由原来的非价格竞争转变为价格竞争。定价能力成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这使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能力和品牌经营能力面临极大的挑战。
同时,存贷款利差的缩小将影响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能力。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渠道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种。内源融资是指通过提高自身盈利能力来补充资本,是一项长期工程;外源融资是指利用股权资本、债务类工具、混合型权益等各种外源资本工具进行资本金的补充。据相关资料表明,截至2010年末,大型银行的平均利润留存率为63%,而中小银行却高达84.2%。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净息差收窄必将影响商业银行留存收益,若维持内源融资规模不变,则只有提高利润留存比率。商业银行须通过科技创新和精细化管理等方式,开辟新的盈利途径,这对的业务创新能力来说是一大考验。
(五)对利润屏障的影响——影响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在过去的利率管制阶段,商业银行按照央行规定的利率水平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基本不用考虑利率风险问题。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存贷利差缩小以后,随着利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提高,利率的期限结构将会更加复杂,管理利率风险的难度逐步增加。有专家估计,如果按照2011年底银行业54.79万亿元的贷款余额来计算,贷款损失率每上升1个点,银行的风险成本就会增加5479亿元。这表明在贷款实际损失率达到4.1%时,银行的净利润就会降为零,如果超过此水平,将会出现亏损,并冲减资本金。
同时,存贷款利差缩小将导致利率波动频繁,经营风险加大,利率浮动区间增大。一方面,部分商业银行以高于平均存款利率和低于平均贷款利率来吸引客户,导致成本上升,加大流动性风险;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改革会带来贷款利率的上扬,过高的利率会使得低风险的借款人自动退出信贷市场,带来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增加,这时商业银行提高的贷款收益率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