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2)
《寡人之于国也》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一、教案背景《寡人之于国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思想家所言的一句话,该句话旨在表达统治者对国家及其人民的重要责任和义务。
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该句话的含义和背后的思想,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政治的理解能力,并培养他们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出处和背景;2. 理解《寡人之于国也》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3. 掌握运用《寡人之于国也》思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意识。
三、教学内容1. 《寡人之于国也》的出处和背景介绍;2. 《寡人之于国也》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分析;3. 运用《寡人之于国也》思想进行实际问题解析;4. 基于《寡人之于国也》的思想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公共事务。
四、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历史资料和评论,深入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意义和背景;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交流和讨论自己对《寡人之于国也》的理解和感受;3. 个案分析:指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寡人之于国也》的思想进行思考和行动;4. 辩论演练: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讨论《寡人之于国也》的局限性和适用性。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列举一些富有争议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对公共事务的兴趣和思考;2. 探索:让学生自由讨论《寡人之于国也》的理解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统治者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3. 阐释:介绍《寡人之于国也》的出处和背景,解析其思想内涵和传递的价值观;4. 实践:引导学生运用《寡人之于国也》的思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道德难题、历史事件等;5. 辩论: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讨论《寡人之于国也》的局限性和适用性,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辩证能力;6. 总结:总结《寡人之于国也》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思想进行思考和行动。
六、教学评估1. 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辩论演练中的积极参与程度;2. 表达能力评估:评估学生在辩论演练中的言辞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3. 解决问题能力评估:评估学生运用《寡人之于国也》思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学习反思评估: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寡人之于国也》学习和思考的反思文章,评估其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 (2)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案一、学习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
3.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二、学习重点、难点1.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2.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三、背景介绍通过孟子的名言来了解孟子的主要思想同学们,请你续写下列名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 “天时不如地利,。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 “;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 “民为贵,,君为轻。
” 你知道以上这些睿言智语,出自何人之手吗?告诉你吧,它们均出自素有“亚圣”之称的孟轲之手,他所有的思想和智慧都凝聚在儒家宝典《孟子》一书中。
手捧经典,你能“善养吾浩然之气”;拜读经典,你将拥有政治家的胸襟。
与先贤交流,你将具有贤人的睿智;与圣人对话,你将拥有舌战群儒的辩才。
四、自主学习(一)知识链接阅读下列材料,深入理解课文主旨《孟子》一书的主要思想是“仁政”。
“仁学”是《孟子》一书的主线。
《孟子·梁惠王章句》及《孟子·梁惠王》中的两则故事,对“仁政”作了最好的解释,回答了何谓“仁政”的问题。
如何去实现“仁政”呢?孟子在他的《孟子·梁惠王上》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进行了阐述。
“仁政”是黎民(青壮年农民;黎者,黑也)百姓的一种政治。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2)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古汉语知识。
2、能力目标(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2)理解文意,能够体会孟子的行文特色。
3、情感目标(1)从孟子的言行之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2)认识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层层深入,分析孟子对治国得失的哲学思辩,站在现代的角度理解孟子的思想;三、教学难点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四、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使文言文语感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
2、点拨教学法: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内涵却较艰深。
为此,在背景资料介绍、文化知识简介及比喻说理的分析方面教师须对学生进行点拨指导。
五、讲授新课(一)、导入新课《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荀子》的浑厚和《韩非子》的峻峭,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
作为继孔子之后最伟大的儒学大师,由于时代及学术交流与竞争使然,孟子论辩之术在气势、声威、心理、思想、情感和技巧上,体现出众多高超之处。
那么我们今天就更进一步走近孟子,学习他的《寡人之于国也》。
二、(二)、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相传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猛子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子孙)的学生。
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和天命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
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皆有不忍之心”。
他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孟子还十分重视道德修养,认为士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
《孟子》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一等奖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学目的1.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的治国思想。
2.学习喻证法的使用艺术。
3.把握部分重点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教学重难点重点:1、3 难点:论证艺术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儒家孔子思想导入孟子思想以及《孟子》。
《孟子》一书为孟子晚年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纂辑而成,以期“述仲尼之意”,比较集中地记录了他的游历生活与思想,共有七篇。
今日,我们就学习选自《孟子》的一篇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二、课文学习(一)基础学问:1,朗读课文,正音,字音字形数c 罟gǔ 洿wū池鸡豚tn 狗彘zh庠xing序孝悌t 饿莩piǎo(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阅读,强调重点字词“凶”、“加”。
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寡人之民不加多更疏通文意,解答疑难。
2.内容分析对于梁惠王为什么要增加人口,同学有肯定困难,需要解释。
在冷兵器时代,谁拥有了众多的人口,谁就拥有了大量耕种土地的劳动力,谁就拥有了大量兵源,谁就可以称霸。
由于这个缘由,梁惠王才提出了为什么自己已经尽心尽力了,可人口怎么不见增加呢?他对此是感到迷惑,不理解的。
对此,孟子会怎样来回答呢?假如同学们是孟子,先想一想该如何回答?(二)学习课文其次、三段。
1.朗读,强调重点字词“喻”、“鼓”、“或”、“直”及两个成语请以战喻说明填然鼓之击鼓或百步而后止或许直不百步耳只是,不过弃甲曳兵丢掉铠甲,拖着兵器,形容战胜仗逃跑时非常狼狈的样子。
五十步笑百步比方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讥笑别人。
疏通文意,解答疑难。
2.内容分析孟子对梁惠王提出的问题,好像是没有进行回答,而是先打了一个比方,不明就里的梁惠王顺着孟子的思路进行了回答。
其实,孟子在这里是用了欲擒故纵的手法,让梁惠王不知不觉就进了孟子设下的圈套。
孟子的比方什么意思呢?(争论之后明确)向梁惠王说明他“移民移粟”的治国方法与邻国的治国不尽心没有质的区分。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思想和文化的熏陶。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的散文选填写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其中《寡人之于国也》作为篇幅较短的小品文,却给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这篇散文体现了作者韩非对于政治的独到见解,同时也为我们今天政治的思考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本文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韩非的生平及其思想特点2.理解文章意义,掌握文本信息3.发掘文本蕴涵的“反讽”思想及其在当今的启示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一、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①了解韩非的生平及其思想特点②分析文章的构思,明确“反讽”的思想③学习“反讽”化用的相关语言技巧2.教学难点:①理解原文含义,阐述作者的思想观点②掌握文本与生活现实的联系③使用语言逻辑进行分析及反思二、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引入本文教学视角,让学生了解韩非及其思想。
可以通过下面的问题来引导讨论:1.韩非是谁?他是中国历史上哪个时期的人?2.韩非创立的法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韩非在《寡人之于国也》中采取了怎样的文学手法?从中可以理解到什么?第二步:整体阅读和理解(15分钟)要求学生要认真阅读文章,初步理解文章的大意。
重点了解文章中描述的各种政治现象、反讽的手法,及整篇文章的核心思想。
第三步: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文章中的主人公是谁?他的政治思想有什么问题?2.作者采用“反讽”的方式,要表达什么意思?3.文章末尾的启示是什么?4.如何将文章的道理转化到生活中去?第四步:全班讨论(10分钟)要求各组就上述讨论的问题进行汇报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第五步:创作任务(20分钟)让学生按照“反讽”语言技巧的要求,设计一个短篇小说,反映现实某个方面的问题。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通用8篇)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通用8篇)《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篇1【教学目的】1、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思想基础及历史进步性。
2、了解孟子答问过程、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3、了解并掌握“数”“发”“直”“兵”“胜”及其若干固定句式的对应今译。
4、在综合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并延展阅读阅读《仁者无敌》《出尔反尔》两个选段。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本文的论辩过程及艺术。
2、难点:《孟子》的思想内容,也就是“仁政”的具体内容。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我们刚学了《论语》中的名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礼乐治国,实行仁政。
这种政治思想,在战国中期由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而为仁政学说。
当时诸侯连年战争,生灵涂炭,孟子目睹人民的苦难,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形成了民本思想,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基础,民心向背是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
统治者应该实行仁政,用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这样就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反之,统治者实行虐政,就会遭到人民的仇恨,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被人民推翻。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与梁惠王关于政事的一次回答。
下面让我们来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然后再来议一议,看看孟子的仁政主张在本课中是怎样反映的。
二、字词正音1、曳(yè):拖着。
2、数(cù):密。
3、罟(gǔ):网。
4、洿(wū):洼地积水,池塘。
5、鳖(biē):团鱼,俗称王八。
6、彘(zhì):猪。
7、悌(tì):敬爱兄长。
8、莩(piǎo):饿死的人。
三、《孟子》简介参看课文。
四、解题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词语看似浅易,内涵却很艰深。
仁政是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孟子》一书中多次论及仁政的有关问题。
这篇课文记述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寡人之于国也》精品教案一等奖三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评价方式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其学习态度、参与度和进步情况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其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测验或考试评价:通过测验或考试的方式,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水平 自我评价和互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培养其自我反思和评价他人的能力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互动环节:设置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
导入新课(5分钟)
介绍作者孟子及其思想 简要介绍《寡人之于国也》的背景和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本课的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引导学生理解孟子 的仁政思想,树立 正确的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 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现实,增强社会责 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内容
孟子思想及其时代背景
背景介绍
《寡人之于国也》的创作背景
孟子与梁惠王的历史渊源
文章产生的社会影响与价值
文章背景:《寡人之于国也》是 《孟子》中的一篇文章,阐述了孟 子对于治国理政的看法
文本解读
思想内涵:文章表达了孟子的民本 思想,强调了以民为本、注重教化、 尊重自然等理念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文本结构:文章采用对话形式,通 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探讨了治 国之道
语言特色:文章语言简练、质朴, 富有哲理性和感染力
重点: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在当时 的意义
重点难点解析
解析: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结合历 史背景和时代背景,深入探讨孟子 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通用15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篇1方案(二)总体设计思路方法孟子在文中高举“仁政”“民本”的大旗,阐述自己的“王道”思想。
在对文本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抓牢文言教学的常规重点外,还应将文学常识的把握放到重要的地位。
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对有关孟子的思想精髓的理解远比把握几个文言现象重要得多。
在教学的过程中,宜将孟子的思想体系作一梳理,以使同学能够从整体上对孟子的思想作一把握,这也为以后学习《齐桓晋文之事》作一铺垫。
老师可以要求同学查找相关的资料,以求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对孟子的思想作适当探讨,以进展与建构同学人文思想。
当然这一工作只能更多地依靠同学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预备,有条件的班级可特地辟一学时,让同学作充分沟通。
课时支配:1课时三维目标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把握“数、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2.遵循自主探究学习的原则,鼓舞同学自己解决一些浅近的文言现象;引导同学对主要文言现象作一些归纳,对规律性的学问宜作适当小结;比较评价孟子的“仁政”思想体系。
3.理解并评价孟子的“仁政”思想,并更好地理解新时期党中心提出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现实意义。
教学设计导语设计复习导入1同学们,我们在学校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日仍旧有很强的生命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
之所以会这样,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
今日,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复习导入2有人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孔子大圣人在谆谆教育,而《孟子》给人的感觉是孟轲“亚圣”在侃侃而谈,何以见得?学校学习的《孟子二章》记忆犹新,今日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再次感受孟子的谈吐风范。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文言文内容,掌握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理解文中的句子结构和特殊句式。
能够分析并欣赏孟子的论证技巧和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
通过对比分析,了解孟子与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差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认识到统治者应该关心民生、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道德责任感。
教学重点:1. 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文言文内容,掌握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理解文中的句子结构和特殊句式。
2. 分析并欣赏孟子的论证技巧和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
2. 孟子论证技巧和语言特色的把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兴趣: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民本思想吗?”2. 回顾已学知识:回顾《孟子》其他篇目中有关民本思想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寡人之于国也》,理解文意,标记生字词。
2. 针对生字词,进行自主学习,查阅词典,理解词义。
三、课堂讲解(25分钟)1. 讲解文言文内容,重点讲解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句子结构和特殊句式。
2. 分析孟子的论证技巧和语言特色,如比喻、对比等。
四、合作探讨(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对比孟子与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差异。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文的学习内容,强调民本思想的重要性。
2. 提醒学生关注现实,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道德责任感。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文言文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在讲解文言文内容时,要详细讲解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句子结构和特殊句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学生在合作探讨环节的讨论积极性和深度还有待提高,今后可以尝试更多形式的合作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教学过程:六、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寡人之于国也》的后半部分,理解文意,标记生字词。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必修三)
深入探究
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分析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探讨其内涵 讲解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深入探讨如何将孟子的思想应用到现代社会中
拓展延伸
添加项标题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孟子提到的“王道”思想,还有哪些思想 可以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借鉴?
添加项标题Leabharlann 对比分析:将孟子的“王道”思想与其他思想进行对比,分析 其优劣和适用性。
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更加深入地挖掘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 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更加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互动氛围
感谢观看
汇报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展示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情景导入:通过讲述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故事或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激发兴趣: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或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整体感知
导入:通过回顾《论语》中的相关言论,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朗读: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和思想内涵 讲解:对文章中的重点字词、语法结构、思想内容进行详细讲解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的主题和现实意义
文章背景及作者简介
文章背景:《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以民为本的 仁政思想在治国方面的体现。
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儒家学 者,被誉为“亚圣”,继孔子之后的重要儒家代表人物。他的学说对后来的儒家思想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文章主题及思想内涵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文本,理 解孟子的思想内涵 和论证方法
国家一等奖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二)导入新背景解说:可见,当时是一个“强凌弱、众暴寡、胜者为王”的离乱时代,诸侯争霸,民不聊生。
梁惠王尚战,多次失利,王子被囚于外,国内空虚,内忧外患,求贤若渴的他迫切希望孟子能助他重整旗鼓。
主张:文本:“王好战”且担心“民不加多”,梁惠王尚武,希望积极扩军备战,以武力雄霸天下,可见他主张的是霸道,而孟子主张仁政。
(二)品文本析辩术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面对穷兵黩武的惠王,孟子是怎样顺利推销他的王道思想的?将同学分为孟子战队和惠王战队,根据老师的引导,结合文本分别揣摩孟子的雄辩艺术和梁惠王的心理变化历程。
1.双方谈论的话题是“使民加多”,孟子论辩的思路是什么?体现了怎样的辩术?(请勾出文中有关“民之加多”的语句具体分析。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明确:这三句话分别在文中的第1、4、7段,第一句“何也?”提出问题,辑严密2.惠王为何会有“民不加多”的疑问?(原文“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已。
”)如何尽心的?(原文“河内凶······亦然”)他真的尽心了吗?尽心的实质是什么?明确:没有,遇到荒年只移民移粟,“移”字可见为“拆东墙补西墙”,并未从根本上去发展经济、从而真正提高人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只是权宜的赈灾之术而已。
3.但惠王认识到了这些吗?他此时心情怎样?那些词语体现出来了?明确:心高气傲,又心急如焚,很难听进意见。
心情一:自负着急关键词:“尽心”(自负),“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连用加强语气),“无如己者”(极度自负),“何也”(焦急、不满)10.可以想见,此时的惠王,听到孟子的话,一定会联系到自己的“尽心治国”吧!再想想自己刚才的回答,他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体现了怎样的辩术?明确:羞愧无言(心情四);这就是孟子们的又一妙招,通过巧喻,使惠王尽心之论不攻自破,既生动形象又委婉含蓄。
可以概括为:辩术四:善譬巧喻以矛攻盾11. 古语云:“君子谋时而动,顺势而为。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寡人之于国也3篇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寡人之于国也高二语文教案设计:寡人之于国也精选3篇(一)教案设计:寡人之于国也教学目标:1. 了解寡人之于国家的意义和作用;2. 掌握相关的词汇和知识;3. 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寡人之于国家的概念和内涵;2. 分析寡人之于国家的作用和责任。
教学难点:1. 理解寡人之于国家的含义;2. 分析寡人之于国家的作用和责任。
教学准备:1. 教材:教师提前准备相关教材和素材,如相关诗歌、文章、视频等;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对“寡人之于国家”的思考和兴趣。
Step 2:学习型探究(20分钟)1. 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解释“寡人之于国家”的含义和来历;2. 学生分组讨论“寡人之于国家”的作用和责任;3. 学生展示并分享各自的讨论结果;4.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梳理,并引导学生对“寡人之于国家”的作用和责任进行深入思考。
Step 3:拓展应用(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选择一首与“寡人之于国家”相关的诗歌或文章,并进行解读和分享;2. 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时代背景,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设计一个与“寡人之于国家”相关的情境或故事,展示给全班。
Step 4:归纳总结(10分钟)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和展示,教师归纳总结关于“寡人之于国家”的作用和责任,并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在国家中的作用和责任。
Step 5:课堂反思(5分钟)教师和学生进行课堂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收获和困惑。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选择一位具有“寡人之于国家”精神的人物,进行调查研究,并写一篇关于该人物的报道或传记。
教学延伸:1. 邀请一位有关国家和政治方面经验丰富的专家或政府官员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寡人之于国家的意义和现实应用;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历史场馆或纪念馆,加深对“寡人之于国家”概念的理解和感受。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奖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寡人之于国家的重要性;
2. 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
3. 鼓励学生去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寡人;
二、教学内容
1. 介绍寡人的概念:寡人是指几个人才能构成一个国家,而它们可以用来承担政权管理职能;
2. 介绍寡人之于国家的重要性:寡人是国家的灵魂,也是国家发展的力量,可以为国家提供经济资源和技术支持;
3. 分析国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国家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寡人的福祉;
4. 通过对典型历史案例的讲解,培养学生深刻理解寡人之于国家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教师从古代历史中引用典型案例讲解,让学生明白寡人之于国家的重要性;
2. 交流讨论法:通过讨论、互动形式,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3. 实践法:让学生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
四、教学评价
1. 内容考查: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思路考查:考查学生在讨论中表达思路的清晰性和准确性;
3. 创新考查:考查学生是否能够从多角度出发进行解决问题。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学目标本次教学旨在通过对古代中国政治思想“霸权主义”的学习,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霸权主义”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其发展历程和主要代表人物。
2.认识到“霸权主义”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3.探究“霸权主义”思想在当代世界的价值和启示。
二、教学内容1.课堂导入通过分发给学生一个小调查问卷,让他们回答:“你是否认为一个国家应该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为什么?”教师随机抽取学生回答并进行讨论。
2.授课内容(1)“霸权主义”的概念和特点通过讲解“霸权主义”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它是指某个国家或集团通过武力、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手段控制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国家政治理念。
(2)“霸权主义”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代表人物通过具体案例来介绍中国历史上的“霸权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如春秋时期的吴国、战国时期的秦国等。
(3)“霸权主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作用通过分析“霸权主义”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和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它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略的历史现象。
(4)“霸权主义”思想在当代世界的价值和启示通过探究“霸权主义”思想在当代世界的价值和启示,引导学生反思当今全球政治格局中各种力量的权衡与博弈。
三、教学方法1.讲述式教学通过对知识点的详细讲解,让学生了解“霸权主义”的概念、特点、发展历程和主要代表人物。
2.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来探究“霸权主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现代化进程的作用。
3.讨论法让学生在课堂上针对所学内容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以深入挖掘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霸权主义”的概念、特点、发展历程和主要代表人物。
2.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到“霸权主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现代化进程的作用,以及“霸权主义”思想在当代世界的价值和启示。
《寡人之于国也》高二语文教案一等奖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高二语文教案一等奖设计《《寡人之于国也》高二语文教案一等奖设计》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寡人之于国也》高二语文教案一等奖设计一、教学要求: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以旧推新。
2.分析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
3.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意义。
二、教学重点:落实相关文言虚实词,翻译课文。
三、教学难点:孟子“仁政”思想具有的时代意义。
四、课型:新授课五、教学方法:文言文分析与解读相结合的方法。
六、教学时数:2课时七、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疏通讨论分析1-3段。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教学导入: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孔子的“文德服人”的治国原则,了解了儒家的“仁爱”思想。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了解一下孟子的“仁政”思想,看看孟子对儒家思想有哪些发展。
二.孟子及《孟子》介绍:孟轲(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邹人,名轲,字子舆,孔子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儒家大师。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
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
与孔子合称“孔孟”。
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
三.预习检测:1.正音练习。
数罟(gǔ)洿池(wū)鱼鳖(biē)河豚(tún)狗彘(zhì)庠序(__áng)孝悌(tì)饿莩(piǎo)2.朗读课文,注意断句。
① 上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②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 斯天下之民至焉四.分析课文第一段:1.“寡人之于国也”中“之”和“于”是什么用法?答:“之”是助词,无意义(另有一种解释:“这样”,亦通);“于”是对于的意思。
2.“尽心焉耳矣”中“焉耳矣”是什么用法?答:“焉耳矣”三个语气助词连用,加强语气。
3.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和用法。
① 凶A河内凶庄稼收成不好B凶多吉少不吉利的事C汉初匈奴凶黠凶恶,残暴D甫闻凶讯不幸,多指丧事E缉拿元凶杀人的人② 加A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加B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施加C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放上D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增加E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夸大4.梁惠王是怎样治理国家的?答:采用移民移粟的措施。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孟子关于治国理念的基本观点。
2.分析孟子使用的论证方法,理解其逻辑性。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孟子关于治国理念的基本观点。
2.教学难点:分析孟子使用的论证方法,理解其逻辑性。
三、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孟子》篇章,回顾孟子的基本思想。
2.提问:同学们,孟子是哪个时期的思想家?他的主要思想有哪些?第二环节: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寡人之于国也》,理解文章内容。
2.提问:同学们,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孟子是如何论述治国理念的?第三环节: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背景,介绍孟子与梁惠王之间的对话。
2.分析孟子使用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
3.讲解孟子关于治国理念的基本观点,如仁政、王道等。
第四环节: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孟子使用的论证方法及其效果。
2.分组汇报讨论成果,引导学生互相评价、补充。
第五环节:案例分析1.选取文章中的典型案例,如梁惠王对百姓的关怀、孟子对梁惠王的批评等。
2.分析案例中孟子的观点,引导学生理解其治国理念。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关注孟子的论证方法,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四、作业布置2.收集其他关于孟子治国理念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
五、教学反思1.加强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讲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孟子的论证方法,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在课堂讨论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高课堂互动性。
六、教学延伸1.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孟子治国理念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
2.举办孟子治国理念的主题讲座,邀请专家进行讲解。
3.组织学生参观孟子纪念馆,了解孟子生平事迹。
重难点补充:第二环节:自主学习让学生先默读文章,然后邀请几位学生朗读,同时提醒其他同学注意听朗读中的停顿、语气等,以更好地理解文章。
对话:“同学们,你们在阅读过程中有没有发现孟子在描述梁惠王治国时使用的特别语言或修辞手法?可以分享一下你们的感受。
《寡人之于国也》(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2)
《寡人之于国也》(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2)未2009-03-04 2151《寡人之于国也》(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检测提问,理清课文思路。
2、讲析课文二、三部分。
3、总结课文。
教学过程一、检查学生背诵课文1—3段情况。
二、检测提问,复习第一部分内容。
1、提问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明确“民不加多。
”2、提问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3、提问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4、提问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明确(学生合上课文回答)“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二、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背诵。
2、教师对背景点拨提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
3、提问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4、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的?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
5、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
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
6、再次让学生朗读、背诵。
三、导入并学习第三部分。
1、教师引导问题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2、提问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3、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学习孟子的“仁政”思想
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
教学重点:学习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难点:掌握“五十步笑百步”的内涵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这篇散文看似散漫无章,实则结构严谨,段落分明,思路分明,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整体感知,学习孟子的思想。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从文章中的标点符号我们能够看出这是孟子和梁惠王之间一次对话,对话就有一个话题,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他们之间谈话的“话题”?
明确:
民之加多
2、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明确: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第1段)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第2、3、4段)
斯天下之民至焉。
(第5、6、7段)
3、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
明确: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民不加多”的疑惑。
(1)
第二部分分析问题:“民不加多”的原因。
(2—4)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使民加多”的措施。
(5—7)
三、合作探究,感悟孟子的论辩技巧及其思想
1、梁惠王是怎样治理国家的?
明确:采用“移民移粟”的措施。
2、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临国之政比较,为什么孟子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
以战喻”?
明确: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3、“五十步笑百步”的内涵是什么?
明确: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之君无所作为实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4、接下来,孟子把“仁政“的实施分为“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个阶段。
关于“王道之始”,我们借助于两个问题来思考。
(1)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学生找出三组排比句回答)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当采取了这些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呢?
明确:
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意思是说活着的人能得到供养,死去的人能得到安葬(有足够的木材打造棺材)。
这样,百姓生而无忧,死而无憾,就是王道的开始。
5、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要求学生找出排比句回答)
明确: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就是王道之成。
孟子为梁惠王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美好的社会前景。
四、小结
这篇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主要阐述了孟子施仁政的主张,要想使民加多就要发展生产,使民住有房,耕有田,吃得饱,穿得暖,还要使民懂礼仪,受教育,君王也须革除虐政,这样才能得民心,得天下。
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民不加多”的疑惑。
(1)
第二部分分析问题:“民不加多”的原因。
(2—4)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使民加多”的措施。
(5—7)
微课学习心得体会
乾县杨汉中学李莎
7月27日到7月31日,我有幸参加了咸阳市微课培训,这几天的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第一天听取了西安小学吴积军校长关于《校本研修与教师成长》的报告,吴老师知识广博,谈吐幽默,讲了很多真实生动的案例,引得全场阵阵掌声,虽然吴老师的普通话不是很标准,但这让我们学员觉得吴老师更可爱。
第二天听了王吾堂老师的《新课程背景下说课与评课》的专题讲座,以及咸阳育才中学赵景团老师《关于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的专题讲座。
这一天的讲解,既让我学到了如何更好地说课,也让我对微课有了有深入的了解。
最后三天,开展学员微型课展示、评课、议课、互动交流等活动。
赵景团、陆国琴两位专家老师的讲解点评,不仅让我对微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改进了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也让我深深地为老师的才识所折服。
赵老师教学经验丰富,对每位学员的微课都给与了中肯的评价,对学员在以后的职评讲课、赛课都提出了很多指导性的建议,对年轻同志的成长帮助很大。
陆老师虽然年轻,但是能力过人,有位学员运用朗读法讲《将进酒》,陆老师把学员的课题改成了《四读将进酒,感悟千古情》,刚好契合了那位讲课杨欣老师贯穿课堂的教学方法,不得不佩服陆老师的才情。
专家老师讲解点评到位,学员表现也是积极优秀。
班上有很多学员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武功绿野中学张站党老师讲的《采薇》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没有被教参限制思维,处处闪现个性的光彩,乾县二中董世群老师虽然没有展示微课,但是独到的点评可以看出他知识的开阔,甚至有些老师点评的是极其犀利的,有位女老师甚至通过细节的话语发现了一位讲课平时太过于严厉,不够亲切。
总之,五天的培训学习给我很大的触动,给我很大的帮助,希望以后能够多多提供这样的平台,机会,让我向各位专家和同仁学习。
2016年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