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证动能定理的高中物理实验
7-7-1 动能和动能定理-高中物理课件(人教版必修二)

试比较下列每种情况下,甲、乙两物体的动能:(除题意中提到的物理 量外,其他物理情况相同)
①物体甲做直线运动,乙做曲线运动; ②物体甲向北运动,乙向南运动; ③物体甲的速度是乙的两倍; ④物体甲的质量是乙的一半。
E甲 E乙
E甲 E乙 E甲 4E乙 2E甲 E乙
总结:动能是标量,与速度方向无关;动能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因 此速度对动能的影响更大。
(7)研究对象:在高中阶段,动能定理的研究对象一般是单个物体。 且物体可视为质点;或物体有一定的形状,但上各点速度大小相 等,计算动能时可看作质点。否则高中阶段无法确定物体的动能。
(研究对象如果是物体系统,必须考虑内力做功)
如图:
(8)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及条件:
①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
W总
1 2
mv22
1 2
mv12
外力的总功
末状态动能
初状态动能
W合= Ek2 -Ek1= ΔEk
2、对动能定理的理解:
W合
(1)合力对物体做的功的理解
=
1 2
mv22 -
1 2
mv12
=
Ek2 -Ek1= ΔEk
①. W合= F合·l cosq
①式如果所有外力作用的位移都相同时优先选用
②. W合=W1+W2 +…=F1·l1 cosq +F2·l2 cosq +…
应用方法 运算方法
牛顿定律
动能定理
确定研究对象,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过程分 析
只能研究恒力作用下物 体做直线运动的情况
对于物体在恒力或变力 作用下,物体做直线运 动或曲线运动均适用
要考虑运动过程的每一 个细节,结合运动学公 式解题
高中物理验证动能定理实验

高中物理验证动能定理实验动能定理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定理,它描述了一个物体的动能与它受到的力的关系。
该定理可以轻松地验证并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动能定理是指物体的动能与它所受的力、它在运动过程中所经历的距离以及它初始和最终速度的关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高中物理实验如何验证动能定理。
实验原理:动能是物体运动产生的能量,而动能定理描述了动能如何与物体的相互作用有关。
按照定义,物体的动能可以表示为1/2mv²,其中m是物体的质量,v是物体的速度。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到的力是它的质量乘以所受加速度,即F=ma。
如果将这个公式与牛顿定律的加速度-时间公式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公式:1/2mv² = F ⋅ x其中x是物体所行进的距离。
这就是动能定理的基本公式。
实验步骤:首先,我们需要准备好以下实验器材:1.斜面2.小球(越重越好)3.尺子4.计时器然后,根据以下步骤来进行实验:1.把小球放在斜面上静止状态。
2.用尺子测量球的高度。
3.以计时器开始计时,推球往下滑动并记录球离开斜面时的时间。
4.用尺子测量小球滑过的距离。
5.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小球的初速度和末速度。
6.运用动能定理公式,计算小球的动能。
7.将小球所受到的摩擦力考虑在内,计算小球的势能变化之差。
8.将动能和势能变化之差相比较,检验动能定理的成立。
实验注意事项:1.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每次实验的角度和起始位置相同。
2.小球在滑动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它的运动速度不超过临界速度。
3.为了避免实验器材的摩擦力影响到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在滑动表面上铺上一层平滑的纸。
实验结果分析: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小球的动能决定于它的质量,速度和所经过的距离。
如果斜面的角度和小球的初始位置不变,小球的动能应该保持不变。
我们通过实验证明,通过小球所受到的摩擦力,小球的势能变化之差等因素计算出的动能与实际测量的动能差异不大。
高中物理第七章动能和动能定理专题动能定理下检测新人教必修

专题2 动能定理(下)1.B 如图,物体A的质量为10 kg,置于光滑水平地面上,一绳跨过定滑轮,一端与A相连,一端受到竖直向下的恒力F=2 N的作用,开始时绳子与水平面的夹角370。
当力作用一段时间后,绳与水平方向成530。
H=6 m,在这一过程中,拉力对物体做功______,若物体是从静止开始运动,不计阻力,此时物体速度为_______m/s。
2.C 均匀的薄金属片ABCD为正方形,质量为m,边长为L.在A处有光滑的水平轴把金属片悬挂起来,如图所示。
现在使金属片逆时针绕轴旋转,到AB边成竖直方向的位置。
这一过程中,至少要对它做功()A.12mgL B.2mgL C.21mgL- D.(21)mgL-3.C 一劲度系数k = 800 N/m的轻质弹簧两端分别连接着质量均为12 kg的物体A.B,将他竖直静止在水平面上,如图所示。
现将一竖直向上的变力F作用A上,使A开始向上做匀加速运动,经0.4 s物体B刚要离开地面,求:此过程中力F所做的功。
(设整个过程弹簧都在弹性限度内,取g = 10m/s2)4.C 如图所示,一木块沿竖直放置的粗糙曲面从高处滑下。
当它滑过A点的速度大小为5 m/s时,滑到B点的速度大小也为5 m/s。
若使它滑过A点的速度变为7 m/s,则它滑到B点的速度大小为()A.大于7 m/s B.等于7 m/sC.小于7 m/s D.无法确定5.B ABCD是一条和长轨道,其中AB是倾角为θ的斜面,CD段是水平的,BC是与AB和CD都相切的一小段圆弧,其长度可忽略,一质量m的小滑块在A点从静止状态释放,沿轨道下滑,最后停在D点,A 点和D点的位置如图。
现用一沿着轨道方向的力推滑块,使它缓慢地由D点推回到A点时停下,设滑块与轨道间的磨擦系数为μ,则推力对滑块做的功等于()A.mgh B.2mghC.mgμ(s+h/sinθ) D.mgsμ+mghμctgθ6.B 一汽车起动后沿水平公路匀加速行驶,速度达到vm后关闭发动机,滑行一段时间后停止运动,其v-t 图象如图所示。
高三物理教案动能定理及其应用(5篇)

高三物理教案动能定理及其应用(5篇)高三物理教案动能定理及其应用(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
欢迎分享!高三物理教案动能定理及其应用(精选篇1)1、研究带电物体在电场中运动的两条主要途径带电物体在电场中的运动,是一个综合力和能量的力学问题,研究的方法与质点动力学相同(仅仅增加了电场力),它同样遵循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力的独立作用原理、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功能原理等力学规律.研究时,主要可以按以下两条途径分析:(1)力和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根据带电物体受到的电场力和其它力,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结合运动学公式确定带电物体的速度、位移等.这条线索通常适用于恒力作用下做匀变速运动的情况.(2)功和能的关系--动能定理根据电场力对带电物体所做的功,引起带电物体的能量发生变化,利用动能定理或从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研究带电物体的速度变化,经历的位移等.这条线索同样也适用于不均匀的电场.2、研究带电物体在电场中运动的两类重要方法(1)类比与等效电场力和重力都是恒力,在电场力作用下的运动可与重力作用下的运动类比.例如,垂直射入平行板电场中的带电物体的运动可类比于平抛,带电单摆在竖直方向匀强电场中的运动可等效于重力场强度g值的变化等.(2)整体法(全过程法)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成对出现的,把电荷系统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就可以不必考虑其间的相互作用.电场力的功与重力的功一样,都只与始末位置有关,与路径无关.它们分别引起电荷电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势能的变化,从电荷运动的全过程中功能关系出发(尤其从静止出发末速度为零的问题)往往能迅速找到解题切入点或简化计算高三物理教案动能定理及其应用(精选篇2)1、与技能:掌握运用动量守恒定律的一般步骤。
2、过程与:知道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应注意的问题,并知道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有关问题的优点。
【高中物理】高中物理实验:验证动能定理

【高中物理】高中物理实验:验证动能定理实验仪器:电磁打点计时器(J0203型)、学生电源、长方形木块(约10×7×4厘米3)、纸带、天平(学生天平或托盘天平)、带定滑轮的木板(长约1米)、细线、砝码盘、砝码实验目的:验证在外力作用下物体做加速运动或减速运动时,动能的增量等于合外力所做的功。
实验原理:物体在恒力作用下做直线运动时,动能定理可表述为F合s= mv22- mv12。
只要实验测得F合s 和 m(v22-v12)在实验误差范围内相等,则动能定理被验证。
F合可以由F合=ma求得。
教师操作:(1)用天平测出木块的质量。
把器材按图装置好。
纸带固定在木块中间的方孔内。
(2)把木块放在打点计时器附近,用手按住。
往砝码盘中加砝码。
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让它工作。
放开木块,让它做加速运动。
当木块运动到木板长的左右时,用手托住砝码盘,让木块在阻力作用下做减速运动。
当木块到达定滑轮处(或静止)时,断开电源。
(3)取下纸带,在纸带上反映物体加速运动和减速运动的两部分点迹中较理想的一段,分别各取两点(其间点迹数不少于9点)。
量出SA、SB、SC、SD和SAB、SCD。
由SA、SB、SC、SD及相应的时间间隔(图中为0.08秒)。
算出VA、VB、VC、VD,利用VA、VB和A、B间的时间间隔求出A、B间木块运动的加速度aAB;同法求出aCD。
则木块质量m与aAB、aCD的乘积分别表示在AB段和CD段木块受的合力。
(4)根据实验结果填好下表,看F合S与ΔEk是否相等。
加速阶段减速阶段计数点附近的位移(m)SA= SB=SC= SD=各计数点处的速度(m/s)VA= VB=VC= VD=运动的加速度(m/s2)aAB=aCD=木块受的合力ma(N)FAB=FBC=计数点间的位移(m)合外力的功(J)木块的动能增量(J)(5)重新取计数点,重复步骤(3)和(4),再验证一次。
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实验:验证动能定理就到这里,同学们一定要认真阅读,希望对大家的学习和生活有所帮助。
利用气垫导轨验证动能定理

利用气垫导轨验证动能定理
利用气垫导轨验证动能定理的实验步骤如下:
1. 准备气垫导轨和滑块:气垫导轨是一种可以消除摩擦力的装置,滑块可以在导轨上自由移动。
首先需要准备气垫导轨和滑块,确保它们的质量和形状相同,并且可以在导轨上自由移动。
2. 安装滑块:将滑块放在气垫导轨上方,并将滑块固定在导轨上。
3. 安装光电门:在滑块的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安装光电门,用于测量滑块通过这两个位置时的速度。
4. 安装电子秤:在滑块下方安装电子秤,用于测量滑块的质量。
5. 调整气垫导轨:通过调整气垫导轨的气压,使滑块在导轨上移动时没有明显的阻力。
6. 测量滑块的质量:使用电子秤测量滑块的质量。
7. 测量滑块通过光电门的速度:使用光电门测量滑块通过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时的速度。
8. 测量滑块的动能:使用公式K=1/2mv^2计算滑块在结束位置时的动能。
9. 测量滑块的初动能:将滑块从气垫导轨的起始位置移动到结束位置,并记录滑块的初动能。
10. 测量滑块的位移:使用直尺测量滑块在气垫导轨上的位移。
11. 验证动能定理:使用公式ΔK=W,其中W为滑块在气垫导轨上受到的外力做功,计算滑块在气垫导轨上受到的外力做的功,并验证动能定理是否成立。
以上是利用气垫导轨验证动能定理的实验步骤,需要注意的是,实验中需要多次重复测量和计算,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有关高中物理打点计时器的实验总结

瞬时速度:利用了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和这一段 特别注意: 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相等。 (1)给数据的方法; (2)时间间隔; 加速度:1)ΔS = aT² (3)统一单位; 2)逐差法 3)图像法
(4)有效数字的位数。
练习一:(2010· 广东高考) 某同学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
中获得的一条纸带.
1.20 ① OD间的距离为________cm 。 ② 图15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出的s-t² 图线(s为各计数点至同一起点的距离),斜率 1.00 二分之一加速度 ,其加速度a大小为________m/s² 表示__________________ (保留三位有效数 字)。
真题再现2: 2008年广东高考物理
2、熟知各类实验的基本原理; 3、基于基础实验,灵活处理实验变式问题。
四、探究动能定理实验(1)
1、装置(探究合外力做功与速度的关系)
2、纸带特点:
3、注意事项:1)平衡摩擦力; 2)测小车速度时应选取打点均匀的部分(匀速运动段) 3)小车质量尽量大一点。
练习五、 (多选)在“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 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F )
A.实验中所用的橡皮筋原长必须相同,粗细可以不同; B.放小车的长木板应该尽量使其水平; C.在正确操作下,小车释放后先做匀加速运动,再做匀速运动; D.实验时,使每次实验中橡皮筋伸长的长度都要相同; √ E. 求小车速度应使用纸带上第一点到最后一点的距离来计算;
练习二 :(2010· 全国Ⅱ)利用图中所示的装置 可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实验中需要调 整好仪器,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松 开纸带,使重物下落,打点计时器会在 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小点. (1) 为 了 测 得 重 物 下 落 的 加 速 度 , 还 需 要 的 实 验 器 材 有
高考物理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

高考物理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一、高中物理精讲专题测试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1.某物理小组为了研究过山车的原理提出了下列的设想:取一个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θ=53°,长为L 1=7.5m 的倾斜轨道AB ,通过微小圆弧与足够长的光滑水平轨道BC 相连,然后在C 处连接一个竖直的光滑圆轨道.如图所示.高为h =0.8m 光滑的平台上有一根轻质弹簧,一端被固定在左面的墙上,另一端通过一个可视为质点的质量m =1kg 的小球压紧弹簧,现由静止释放小球,小球离开台面时已离开弹簧,到达A 点时速度方向恰沿AB 方向,并沿倾斜轨道滑下.已知小物块与AB 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5,g 取10m/s 2,sin53°=0.8.求:(1)弹簧被压缩时的弹性势能; (2)小球到达C 点时速度v C 的大小;(3)小球进入圆轨道后,要使其不脱离轨道,则竖直圆弧轨道的半径R 应该满足什么条件. 【答案】(1)4.5J ;(2)10m/s ;(3)R ≥5m 或0<R ≤2m 。
【解析】 【分析】 【详解】(1)小球离开台面到达A 点的过程做平抛运动,故有02 3m/s tan y v ghv θ=== 小球在平台上运动,只有弹簧弹力做功,故由动能定理可得:弹簧被压缩时的弹性势能为201 4.5J 2p E mv ==; (2)小球在A 处的速度为5m/s cos A v v θ== 小球从A 到C 的运动过程只有重力、摩擦力做功,故由动能定理可得221111sin cos 22C A mgL mgL mv mv θμθ-=- 解得()212sin cos 10m/s C A v v gL θμθ=+-=;(3)小球进入圆轨道后,要使小球不脱离轨道,即小球能通过圆轨道最高点,或小球能在圆轨道上到达的最大高度小于半径;那么对小球能通过最高点时,在最高点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可得21v mg m R≤;对小球从C 到最高点应用机械能守恒可得2211152222C mv mgR mv mgR =+≥ 解得202m 5Cv R g<≤=;对小球能在圆轨道上到达的最大高度小于半径的情况应用机械能守恒可得212C mv mgh mgR =≤ 解得2=5m 2C v R g≥;故小球进入圆轨道后,要使小球不脱离轨道,则竖直圆弧轨道的半径R ≥5m 或0<R ≤2m ;2.如图甲所示,倾斜的传送带以恒定的速率逆时针运行.在t =0时刻,将质量为1.0 kg 的物块(可视为质点)无初速度地放在传送带的最上端A 点,经过1.0 s ,物块从最下端的B 点离开传送带.取沿传送带向下为速度的正方向,则物块的对地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g =10 m/s 2),求:(1)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2)物块从A 到B 的过程中,传送带对物块做的功. 【答案】3-3.75 J 【解析】解:(1)由图象可知,物块在前0.5 s 的加速度为:2111a =8?m/s v t = 后0.5 s 的加速度为:222222?/v v a m s t -== 物块在前0.5 s 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沿传送带向下,由牛顿第二定律得:1mgsin mgcos ma θμθ+=物块在后0.5 s 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沿传送带向上,由牛顿第二定律得:2mgsin mgcos ma θμθ-=联立解得:3μ=(2)由v -t 图象面积意义可知,在前0.5 s ,物块对地位移为:1112v t x =则摩擦力对物块做功:11·W mgcos x μθ= 在后0.5 s ,物块对地位移为:12122v v x t +=则摩擦力对物块做功22·W mgcos x μθ=- 所以传送带对物块做的总功:12W W W =+ 联立解得:W =-3.75 J3.我国将于2022年举办冬奥会,跳台滑雪是其中最具观赏性的项目之一.如图1-所示,质量m =60 kg 的运动员从长直助滑道AB 的A 处由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 =3.6 m/s 2匀加速滑下,到达助滑道末端B 时速度v B =24 m/s ,A 与B 的竖直高度差H =48 m .为了改变运动员的运动方向,在助滑道与起跳台之间用一段弯曲滑道衔接,其中最低点C 处附近是一段以O 为圆心的圆弧.助滑道末端B 与滑道最低点C 的高度差h =5 m ,运动员在B 、C 间运动时阻力做功W =-1530 J ,g 取10 m/s 2.(1)求运动员在AB 段下滑时受到阻力F f 的大小;(2)若运动员能够承受的最大压力为其所受重力的6倍,则C 点所在圆弧的半径R 至少应为多大?【答案】(1)144 N (2)12.5 m 【解析】试题分析:(1)运动员在AB 上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设AB 的长度为x ,斜面的倾角为α,则有 v B 2=2ax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mgsinα﹣F f =ma 又 sinα=Hx由以上三式联立解得 F f =144N(2)设运动员到达C 点时的速度为v C ,在由B 到达C 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有 mgh+W=12mv C 2-12mv B 2 设运动员在C 点所受的支持力为F N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 N ﹣mg=m 2Cv R由运动员能承受的最大压力为其所受重力的6倍,即有 F N=6mg 联立解得 R=12.5m考点: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名师点睛】本题中运动员先做匀加速运动,后做圆周运动,是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学公式、动能定理和向心力的综合应用,要知道圆周运动向心力的来源,涉及力在空间的效果,可考虑动能定理.4.某电视娱乐节目装置可简化为如图所示模型.倾角θ=37°的斜面底端与水平传送带平滑接触,传送带BC长L=6m,始终以v0=6m/s的速度顺时针运动.将一个质量m=1kg 的物块由距斜面底端高度h1=5.4m的A点静止滑下,物块通过B点时速度的大小不变.物块与斜面、物块与传送带间动摩擦因数分别为μ1=0.5、μ2=0.2,传送带上表面距地面的高度H=5m,g取10m/s2,sin37°=0.6,cos37°=0.8.⑴求物块由A点运动到C点的时间;⑵若把物块从距斜面底端高度h2=2.4m处静止释放,求物块落地点到C点的水平距离;⑶求物块距斜面底端高度满足什么条件时,将物块静止释放均落到地面上的同一点D.【答案】⑴4s;⑵6m;⑶1.8m≤h≤9.0m【解析】试题分析:(1)A到B过程:根据牛顿第二定律mgsinθ﹣μ1mgcosθ=ma1,代入数据解得,t 1=3s.所以滑到B点的速度:v B=a1t1=2×3m/s=6m/s,物块在传送带上匀速运动到C,所以物块由A到C的时间:t=t1+t2=3s+1s=4s(2)斜面上由根据动能定理.解得v=4m/s<6m/s,设物块在传送带先做匀加速运动达v0,运动位移为x,则:,,x=5m<6m所以物体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后和皮带一起匀速运动,离开C点做平抛运动s=v 0t0,H=解得 s=6m.(3)因物块每次均抛到同一点D,由平抛知识知:物块到达C点时速度必须有v C=v0①当离传送带高度为h3时物块进入传送带后一直匀加速运动,则:,解得h 3=1.8m②当离传送带高度为h 4时物块进入传送带后一直匀减速运动,h 4=9.0m所以当离传送带高度在1.8m ~9.0m 的范围内均能满足要求 即1.8m≤h≤9.0m5.如图所示,质量m =2.0×10-4 kg 、电荷量q =1.0×10-6 C 的带正电微粒静止在空间范围足够大的电场强度为E1的匀强电场中.取g =10 m/s 2. (1)求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 E1的大小和方向;(2)在t =0时刻,匀强电场强度大小突然变为E2=4.0×103N/C ,且方向不变.求在t =0.20 s 时间内电场力做的功;(3)在t =0.20 s 时刻突然撤掉第(2)问中的电场,求带电微粒回到出发点时的动能.【答案】(1)2.0×103N/C ,方向向上 (2)8.0×10-4J (3)8.0×10-4J【解析】 【详解】(1)设电场强度为E ,则:Eq mg =,代入数据解得:4362.01010/ 2.010/1010mg E N C N C q --⨯⨯===⨯⨯,方向向上 (2)在0t =时刻,电场强度突然变化为:32 4.010/E N C =⨯,设微粒的加速度为a ,在0.20t s =时间内上升高度为h ,电场力做功为W ,则:21qE mg ma -=解得:2110/a m s =根据:2112h a t =,解得:0.20=h m 电场力做功:428.010J W qE h -==⨯(3)设在0.20t s =时刻突然撤掉电场时粒子的速度大小为v ,回到出发点时的动能为k E ,则:v at =,212k E mgh mv =+解得:48.010J k E -=⨯6.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 的小球从半径为R 的竖直四分之一圆弧轨道的顶端无初速释放,圆弧轨道的底端水平,离地面高度为R 。
《动能和动能定理》高中物理的一等奖说课稿

《动能和动能定理》高中物理的一等奖说课稿1、《动能和动能定理》高中物理的一等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及分析。
一、教材分析《动能和动能定理》是人教版高中新教材必修2第七章第7节,动能定理实际上是一个质点的功能关系,它贯穿于这一章教材,是这一章的重点.课本在讲述动能和动能定理时,没有把二者分开讲述,而是以功能关系为线索,同时引人了动能的定义式和动能定理.这样叙述,思路简明,能充分体现功能关系这一线索.考虑到初中已经讲过动能的概念,这样叙述,学生接受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根据新课标要求通过本节课教学要实现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依据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及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
3)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知道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难点:会用动能定理解决有关的力学问题。
三、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与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验方案以小组合作研讨的方式参考教材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行设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将实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体现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四、教学过程(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了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那么物体的动能应该怎样表达?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的动能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1、动能表达式【提问】我们在学习重力势能时,是从哪里开始入手进行分析的?这对我们讨论动能有何启示?总结:学习重力势能时,是从重力做功开始入手分析的。
高中新教材人教物理必修件动能和动能定理

利用物体运动产生的动能驱动发电机转动,从而将动能转化为电能 。例如,风力发电和水力发电都是利用自然界中的动能来产生电能 。
动能回收
在一些科技产品中,如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中,通过回收制动 时产生的动能并将其转化为电能储存起来,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动能驱动
一些小型机器人或自动化设备中,利用动能驱动机械臂或轮子等部件 运动,从而完成各种任务。
01
非保守力场中的动能定理
在非保守力场中,物体的动能变化不仅与保守力做功有关,还与非保守
力做功有关。这一领域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内涵。
02
相对论性动能
在相对论框架下,物体的动能表达式与经典力学有所不同。相对论性动
能的研究对于理解高速运动物体的能量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03
量子力学中的动能算符
分析
根据恒力做功的公式直接求解推力做功的大小;根据动能定理求出摩擦力做功的 大小.
04 实验:验证动能 定理
实验目的和原理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操作,验证动能定理的正确性,加深对动能定理的 理解和掌握。
实验原理
动能定理是指物体动能的增量等于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即W=ΔEk,其中W为合外力做的功,ΔEk为物体动能的增量 。
误差分析
在实验过程中,由于摩擦力、空气阻力等因素的影响,会导致实验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为了减小误差的影响,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调整定滑轮的高度使细绳与长木板平行;选择质量较大的小车以减小摩擦力的影响;多次实 验取平均值以减小偶然误差等。
05 动能和动能定理 在生活、科技中 应用
交通工具设计中的动能考虑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用 符号$E_k$表示。
动能表达式
最新高考一轮总复习物理人教版《实验7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高中总复习优化设计
GAO ZHONG ZONG FU XI YOU HUA SHE JI
实验7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内
容
索
引
01
必备知识落实
02
实验能力形成
03
巩固提升检测
必备知识落实
一、实验目的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二、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图
1.在只有重力做功的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的重力势能和动能互相转化,
的瞬时速度大小,C、D 正确。
(2)由(1)可知,需要的实验器材有打点计时器、重物、毫米刻度尺。
(3)重复多次得到清晰的纸带后,应拆除装置,整理实验器材。
(4)由题意可知该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为 T=0.02 s,重物运动到打 B 点时的
8.89×10-2
速度大小为 vB= =
m/s=2.222 5 m/s,则运动到打 B 点时的动能为
置题目,不脱离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体现开放性、探究性、实验方法的
改进等特点。
1.实验器材、装置的改进
2.速度测量方法的改进
由光电门计算速度
由纸带上各点计算速度
3.实验方案的改进
利用自由落体运动的闪光照片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例3】 利用气垫导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步骤。
D.接通电源,释放纸带;
E.取下纸带,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多次;
拆除装置,整理器材
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中打出的某条点迹清晰的纸带如图所示。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
电源的频率为50 Hz,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取9.80 m/s2,重物的质量为1.00 kg。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误差研究【毕业作品】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误差研究摘要: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是中学物理的一个重要实验内容。
然而,在新课标中对该实验的设计说明,却存在着比较大的缺陷。
本文通过误差理论,在对中学物理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结果的误差分析发现实验结果的相对误差要大于实验允许的最大误差,说明该实验存在较大的系统误差。
因此,我们修正了实验设计方案,消除了系统误差对实验的影响,得到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关键词:机械能守恒;实验评价;系统误差Verify the error in law of conservation of mechanical energy ABSTRACT:Experiment of verifying conservation law of mechanical energy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physics. However, in the new curriculum for the experimental design specification, but there is a big defect. This article through error theory, in physics experiments "verifying conservation law of mechanical energy" experimental error analysis of results found 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 allows relative error is greater than the maximum amount, major system error description of the experiment. Therefore, we amended the experimental design, eliminates system errors on the experiment of the effect, quite satisfactory results were obtained.KEYWORDS: Conservation of mechanical energy;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 System error目录引言 (1)1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 (2)1.1实验装置 (2)1.2实验过程 (2)1.3实验原理 (3)1.4实验注意事项 (3)1.5讨论 (4)2实验结果及评价 (5)2.1实验结果 (5)2.2误差分析 (6)2.3实验评价 (7)3实验的系统误差分析 (8)3.1初始点的确定 (8)3.2计算点的选取 (9)4 实验系统误差的修正 (11)4.1实验改进方案 (11)4.2实验结果 (12)4.3实验评价 (13)总结 (14)参考文献 (15)引言任何实验中都存在误差,其中误差包括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高中物理 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9节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

第9节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一、实验目的1.会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2.掌握利用自由落体运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让物体自由下落,忽略阻力情况下物体的机械能守恒,有两种方案验证物体的机械能守恒:1.以物体下落的起始点O 为基准,测出物体下落高度h 时的速度大小v ,若12mv 2=mgh 成立,则可验证物体的机械能守恒。
2.测出物体下落高度h 过程的初、末时刻的速度v 1、v 2,若关系式12mv 22-12mv 12=mgh 成立,则物体的机械能守恒。
三、实验器材铁架台(带铁夹)、电磁打点计时器、重锤(带纸带夹子)、纸带、复写纸、导线、毫米刻度尺、低压交流电源。
四、实验步骤1.安装置:按图将检查、调整好的打点计时器竖直固定在铁架台上,接好电路。
2.打纸带:将纸带的一端用夹子固定在重物上,另一端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用手提着纸带使重物静止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地方。
先接通电源,后松开纸带,让重物带着纸带自由下落。
更换纸带重复做3次~5次实验。
3.选纸带:选取点迹较为清晰且有两点间的距离约为2 mm 的纸带,把纸带上打出的两点间的距离为2 mm 的第一个点作为起始点,记作O ,在距离O 点较远处再依次选出计数点1、2、3…4.测距离:用刻度尺测出O 点到1、2、3…的距离,即为对应下落的高度h 1、h 2、h 3… 五、数据处理1.计算各点对应的瞬时速度:记下第1个点的位置O ,在纸带上从离O 点适当距离开始选取几个计数点1、2、3…并测量出各计数点到O 点的距离h 1、h 2、h 3…再根据公式v n =h n +1-h n -12T,计算出1、2、3、4、…n 点的瞬时速度v 1、v 2、v 3、v 4、…v n 。
2.机械能守恒验证方法一:利用起始点和第n 点。
从起始点到第n 个计数点,重力势能减少量为mgh n ,动能增加量为12mv n 2,计算gh n 和12v n 2,如果在实验误差允许的X 围内gh n =12v n 2,则机械能守恒定律得到验证。
动能原理实验

动能原理实验
动能原理实验是一项常见的物理实验,通过观察和分析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运动,验证动能定理的正确性。
实验器材及材料:
1. 一个小球(球A)和一个小车(车B);
2. 一个光滑的水平轨道。
实验步骤:
1. 将小球放在轨道的起始点,车B放在轨道的终点处;
2. 让小球自由滑下轨道,观察小球到达车B位置的速度;
3. 提高轨道的高度,重复步骤2;
4. 使用不同质量的小球,重复步骤2和3。
实验结果及分析:
1. 通过观察可发现,小球在滑下轨道并碰到车B时,速度逐
渐增加;
2. 随着轨道高度的增加,小球到达车B位置时的速度也随之
增加;
3. 使用不同质量的小球进行实验时,观察到质量较大的小球到达车B位置的速度更大。
实验结论:
1. 实验结果验证了动能原理,即物体的动能与其质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2. 在相同条件下,质量较大或速度较大的物体具有更高的动能;
3. 增加轨道高度会增加物体的动能。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动能原理,提高我们对物体运动规律的认识。
而且,这个实验还可以扩展到其他相关内容的探究,如动能的转化和机械能的守恒等。
高中物理高考 第7章 实验8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2023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新高考新教材)

第七章 动量
实验八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目标 1.理解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会利用不同案例验证动量守恒定律.2.知道在不同实验案例中 要求 要测量的物理量,会进行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内容 索引
实验技能储备 考点一 教材原型实验 考点二 探索创新实验 课时精练
实验技能储备
一、实验原理 在一维碰撞中,测出相碰的两物体的质量m1、m2和碰撞前、后物体的速 度v1、v2、v1′、v2′,算出碰撞前的动量p=m1v1+m2v2及碰撞后的动 量p′=m1v1′+m2v2′,看碰撞前、后动量是否相等. 二、实验方案及实验过程 案例一:研究气垫导轨上滑块碰撞时的动量守恒 1.实验器材 气垫导轨、数字计时器、天平、滑块(两个)、重物、弹簧片、细绳、弹 性碰撞架、胶布、撞针、橡皮泥.
(2)小球m1与m2发生碰撞后,m1的落点是图中__M__点,m2的落点是图中 __N___点;
碰撞前,小球m1落在题图中的P点,由于m1>m2,当小球m1与m2发生 碰撞后,m1的落点是题图中M点,m2的落点是题图中N点;
(3)用实验中测得的数据来表示,只要满足关系式_m__1 __sP_=__m__1 _s_M_+__m__2__s_N_, 就能说明两球碰撞前后动量是守恒的;
本实验需要验证动量守恒定律,所以在实验中必须要测量质量和速 度,速度可以根据光电门的挡光时间求解,而质量通过天平测出, 同时,挡光片的宽度可以消去,所以不需要测量挡光片的宽度,故 选B、C.
(3)在第二次实验中若滑块A和B在碰撞的过程中动量守恒,则应该满足的 表达式为__m_1_Δ1_t4_=__(_m_1_+__m_2_)_Δ1_t5__(用已知量和测量量表示).
如果小球的碰撞为弹性碰撞, 则满足12m1v12=12m1v1′2+12m2v2′2 代入以上速度表达式可得m1sP=m1sM+m2sN 故验证m1sP和m1sM+m2sN相等即可.
2020版山东物理高考及解析14_专题十四 实验与探究

的平均阻力大小约为其重力的1%。由此推算出f为
Hz。
答案
1
(1) 2 (s1+s2)f
1
2 (s2+s3)f
1 2
(s3-s1)f
2
(2)40
解析
(1)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一段位移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vB=
s1 s2 2T
=
1 2
(s
1+s2)f,同理vC=
1 2
(s2+s3)f,加速度a=
。钩码的质量应满足的条件是
。
答案 (1)非线性 (2)存在摩擦力 (3)调节轨道的倾斜度以平衡摩擦力 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解析 (1)将图(b)中各点连线,得到的是一条曲线,故a与m的关系是非线性的。 (2)由图(b)可知,当钩码质量不为零时,在一定范围内小车加速度仍为零,即细绳对小车的拉力 大于某一数值时小车才产生加速度,故可能的原因是存在摩擦力。 (3)若将钩码所受重力作为小车所受合力,则应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摩擦力被平衡,二是绳平行 于轨道平面,此二者可保证绳对车的拉力等于车所受合力,设绳的拉力为T,由mg-T=ma、T=Ma
3.(2014山东理综,21,8分)某实验小组利用弹簧秤和刻度尺,测量滑块在木板上运动的最大速 度。 实验步骤: ①用弹簧秤测量橡皮泥和滑块的总重力,记作G; ②将装有橡皮泥的滑块放在水平木板上,通过水平细绳和固定弹簧秤相连,如图甲所示。在A 端向右拉动木板,待弹簧秤示数稳定后,将读数记作F;
图甲
5.(2017课标Ⅰ,22,5分)某探究小组为了研究小车在桌面上的直线运动,用自制“滴水计时器” 计量时间。实验前,将该计时器固定在小车旁,如图(a)所示。实验时,保持桌面水平,用手轻推 一下小车。在小车运动过程中,滴水计时器等时间间隔地滴下小水滴,图(b)记录了桌面上连续 的6个水滴的位置。(已知滴水计时器每30 s内共滴下46个小水滴)
高中物理教科版必修2课件:第四章 实验:研究合外力做功和动能变化的关系

三、实验器材 长木板(一端附有滑轮)、小车、小盘、砝码若干、打点计时 器、纸带、复写纸、刻度尺、细线。 四、实验步骤 1.如图 1 所示,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后面,另一端穿过 打点计时器,改变木板的倾角,让小车重力的一个分力平衡小车 及纸带受到的摩擦力,使小车能做匀速运动。 2.把细线系在小车上并绕过定滑轮悬挂小盘,在小盘里放入 适量砝码,使小车的质量远大于砝码和小盘的总质量,小车在细 线的拉力作用下做匀加速运动,由于砝码和小盘质量很小,可认 为小车所受拉力 F 的大小等于砝码和小盘所受重力的大小。
3.在“探究合外力做功和动能变化的关系”实验中(装置如图 6 所示):
图6 (1)下列说法哪一项是正确的___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 A.平衡摩擦力时必须将钩码通过细线挂在小车上 B.为减小系统误差,应使钩码质量远大于小车质量 C.实验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由静止释放
(2)图 7 所示是实验中获得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选取 O、A、B、 C 计数点,已知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频率为 50 Hz,则打 B 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图7
解析:(1)平衡摩擦力时不需将钩码挂在小车上,选项 A 错误;为
减小系统误差,应使钩码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选项 B 错误;实
验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由静止释放,选项 C 正确。
(2)由纸带可知,B 点的瞬时速度为 vB= v AC=x2ATC=xOC2-TxOA=
18.59-5.53×10-2 2×0.1
x/cm 0.00 1.51 3.20
v/(m·s-1) 0.35 0.40 0.45
7.15
0.53
9.41
0.60
(3)本实验,若用钩码的重力表示小车受到的合外力,为了减小这种 做法带来的实验误差,应采取的两项措施是:
高中高考物理必懂实验(广东适用)

高中高考物理实验(适合广东)实验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一)实验目的①通过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 ②能根据纸带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③测定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求某时刻的速度 (二)实验原理测定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最基本的是测出位移和时间的关系,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对纸带数据进行处理.(三)器材与装置器材:小车,细绳,钩码,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导线,纸带,米尺,细绳,复写纸片.装置:按图1所示安装实验仪器,让带有纸带的小车在重物的拉动下运动,分析实验所得的纸带. (四)注意事项①开始要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再让小车运动,以便在纸带上打下足够多的点. ②先接通电源再放开小车.③选择点迹清晰的纸带,在纸带上选择点间间隔较大的一段内的点作为计数点,并做好标记供分析用.④将纸带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用米尺测量任一计数点到基准点间的距离并做好记录,不要分段测量.⑤小车的加速度宜适当大些,可以减小长度测量误差,一般能在约50cm 的纸带上清楚取7-8个计数点为宜.⑥纸带运动时要保持纸带的平直,减小纸带与打点计时器限位孔的摩擦. (五)数据处理方法①纸带选择:从打点计时器重复打下的多条纸带中选点迹清楚的一条,舍掉开始比较密集的点迹,从便于测量的地方取一个开始点O 作为基准点,然后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A 、B 、C 、…(或者说每隔4个点取一个记数点),这样做的好处是相邻记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是0.1s ,便于计算.测出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s 1、s 2、s 3 …②判断物体运动的性质:利用s 1、s 2、s 3 …可以计算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s 2-s 1、s 3- s 2、s 4- s 3…,如果各Δs的差值不等于零且在5%以内,可认为它们是相等的,则可以判定被测物体的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③求被测物体在任一计数点对应时刻的瞬时速度v :应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如Ts s v c 232+=④求被测物体的加速度有3种方法:方法1:“逐差法”.从纸带上得到6个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则()()23216549Ts s s s s s a ++-++=.方法2:利用任意两段相邻记数点间的位移求加速度,最后取平均值.如()2Tn m s s a nm --=图1-5-2s方法3、利用v-t图象求加速度.求出A、B、C、D、E、F各点的即时速度,画出如图1-5-2所示的v-t图线,图线的斜率就是加速度a.实验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一)实验目的1.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定量关系;2.学会利用图象研究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二)实验原理1.如图所示,弹簧在下端悬挂钩码时会伸长,平衡时弹簧产生的弹力与所挂钩码的重力大小相等.2.弹簧的长度可用刻度尺直接测出,伸长量可以由拉长后的长度减去弹簧原来的长度进行计算.这样就可以研究弹簧的弹力和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定量关系了.(三)实验器材:带挂钩的弹簧、刻度尺、铁架台、钩码若干.(四)实验步骤1.将弹簧不带挂钩的一端挂在铁架台上,让其自然下垂,用刻度尺测出弹簧未挂钩码时的长度l0.2.如图所示,在弹簧的挂钩上挂上钩码,待弹簧稳定后,记录下弹簧的总长度及钩码的总重,填写在记录表格里.3.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复前面的实验过程,再读出几组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表格里.4长量x为横坐标,用描点作图法描出各点.5.探索结论:按照Fx图象中各点的分布与走向,尝试作出一条平滑的曲线(包括直线).所画的点不一定正好在这条曲线上,但要注意使曲线两侧的点数大致相同.尝试写出曲线所代表的函数关系.6.得出弹力F和弹簧伸长量x之间的定量关系,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物理意义.(四)注意事项1.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每次所挂钩码的质量差尽量大一些,以便使坐标上描的点尽可能稀疏,这样作出的图线更精确.2.测弹簧长度时,一定要在弹簧竖直悬挂且处于平衡状态时测量,读数时,视线要水平,力求读数准确,以免增大误差.3.实验中,要尽量多测几组数据.4.建坐标系时,要选择合适标度,以使所画曲线占据整个坐标纸.5.画图线时,不一定要让所有点都正好在曲线上,但应注意使曲线两侧的点数大致相同,偏离太远的点要舍弃.(六)误差分析1.弹簧长度测量不够准确.2.描点、画线不准确.实验三:验证力的平等四边形定则(一)实验目的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二)实验原理将结点用F1与F2两个共点力拉至O点,若改用一个拉力F′仍使结点到O点,则力F′与力F1和F2的共同作用的效果相等,根据合力的定义,力F′为力F1和F2的合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验证动能定理的高中物理实验篇一:20XX年秋季高三物理实验专题(动能定理)高三物理实验专题知识点一、实验原理一、实验目的:通过研究物体自由下落过程中动能与势能的变化,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二、实验原理: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的重力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但总机械能守恒;(1)以重物下落的起始点O点为基准,设重物下落的质量为m,某时刻的瞬时速度为v,下落的高度为h,则应该有mgh?出速度v、下落高度h,即可验证机械能守恒;12mv;测2(2)找任意两点A、B,分别测出两点的速度vA、vB以及两点间的距离?h,若机械能守恒,有?Ek??Ep;三、实验仪器:打点计时器、纸带、刻度尺、铁架台(带铁夹)、重物、学生电源;四、主要步骤:1、把打点计时器安装在铁架台上,用导线把打点记时器与交流电源连好;2、用手握着纸带上端并让纸带保持竖直,让重物静止地靠近打点计时器;3、接通电源,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落下,纸带上打下一系列小点,断开电源; 4、处理数据得出结论五、注意事项:1.打点计时器安装时,必须使纸带两限位孔在同一竖直线上,以减小摩擦阻力;2.选用质量、密度大的重物,减小空气阻力的影响;3.尽量挑选第一、二两点间距接近2mm、点迹清晰呈一条直线的纸带;4.位移测量时尽量选择长一些,减小测量误差;例题:1、在一次实验探究课上,某同学利用自由落体来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该同学开始实验时的情形如图所示,他将电磁打点计时器接通低压电源后释放纸带.(1)请指出该同学在实验操作中存在的两处明显错误或不当的地方①;②;(2)该同学在教师的引导下规范了实验操作,重新进行实验,得到了几条(3-5条)打出一系列点的纸带,在选点验证机械能守恒时,有以下几种方案,其中对选取纸带的1、2两点间距离要求小于或接近2mm的是方案,(填“一”或“二”)方案一:利用起始点和第n点计算;方案二,任取两点计算.(3)该同学最终选择了方案一,结合图象法进行数据分析,他从纸带上选取多个点.测量从第一点到其余各点的下落高度h,并计算各点速度的平方v,根据实验数据作出212v?h图象,其中图象的斜率表示.22、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已知重锤质量m=1.00kg,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9.80m/s2.(1)实验小组选出一条纸带如图2所示,其中O点为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第一个点,A、B、C为三个计数点,在计数点A和B、B和C之间还各有一个点,测得h1=12.01cm,h2=19.15cm,h3=27.86cm,打点计时器通以50Hz的交流电.根据以上数据算出:当打点计时器打到B点时重锤的重力势能比开始下落时减少了J;此时重锤的动能比开始下落时增加了J,根据计算结果可以知道该实验小组在做实验时出现的问题可能是.(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2)在图2所示的纸带基础上,某同学又选取了多个计数点,并测出了各计数点到第一个点O的距离h,算出了各计数点对应的速度v,以h为横轴,以v为纵轴画出的图线应是图中的______,图线的斜率表示______.3、(1)为进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有下列器材可供选用:铁架台,打点计时器,复写纸,纸带,秒表,低压直流电源,导线,电键,天平。
其中不必要的器材有:;缺少的器材是。
(2)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如果以v/2为纵轴,以h 为横轴,根据实验数据绘出的图线应是,才能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其斜率等于的数值。
(3)在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时,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纸带如图3所示,其中A点为打下的第一个点,0、1、2??为连续的计数点。
现测得两相邻计数点之间的距离分别为s1、s2、s3、s4、s5、s6,已知相邻计数点间的打点时间间隔均为T。
根据纸带测量出的距离及打点的时间间隔,可以求出此实验过程中重锤下落运动的加速度大小表达式为。
在打第5号计数点时,纸带运动的瞬时速度大小的表达式为。
要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为减小实验误差,应选择打下第号和第号计数点之间的过程为研究对象。
2(4)某次“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用6V、50Hz 的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一条无漏点的纸带,如图4所示,O点为重锤下落的起点,选取的计数点为A、B、C、D,各计数点到O点的长度已在图上标出,单位为毫米,重力加速度取9.8m/s,若重锤质量为1kg。
①打点计时器打出B点时,重锤下落的速度vB=m/s,重锤的动能EkB=J。
2②从开始下落算起,打点计时器打B点时,重锤的重力势能减小量为J。
③根据纸带提供的数据,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重锤从静止开始到打出B点的过程中,得到的结论是。
知识点二、动能定理一、恒力做功 1.实验装置:2.实验原理:mgh?W合?3.实验步骤:(1)把打点计时器安装在长木板上,不挂重物时,平衡摩擦力;使小车匀速下滑,打出一条均匀的纸带;(2)挂上重物,绕过定滑轮使细绳平行与长木板,让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3)接通电源,放开纸带;小车带动下打出一条清晰的纸带;重复2~3次;(4)测出m、M、vt、v0、h;(5)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4.注意事项:(1)平衡摩擦力时,要轻推小车使其打出一条均匀的纸带;改变小车质量m,不需要重新平衡;(2)要使重物的重力mg近似等于细绳对小车的拉力F,必须满足m<<M(小车质量);5.误差分析:(1)系统误差:F<mg;(2)偶然误差:测量过程中读数的误差;6.实验结论: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改变。
二、変力做功 1.实验装置:112Mv2?Mv0,通过天平测出m、M,以及纸带测出h、vt、v0。
t222.实验原理:探究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为简化实验可以将小车初速度设置为零;通过增加橡皮筋的条数来使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成倍增加,通过打点计时器测量小车末速度。
3.实验步骤:(1)按图所示安装好一起,平衡摩擦力;(2)用一条橡皮筋做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出小车的末速度v1,记录此时橡皮筋做功为W1;(3)用两条橡皮筋做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出小车的末速度v2,记录此时橡皮筋做功为W2;(4)用三、四条。
4.注意事项:(1)平衡摩擦力,使整个过程只有橡皮筋的力做功;(2)橡皮筋应选取的规格要一致;(3)测小车末速度时,要找纸带上均匀的部分来求; 5.实验分析:(1)小车末速度求法:小车最后做匀速直线运动,用打出的均匀纸带求出末速度,v?(2)根据数据在坐标纸上做出W—v的图像;(3)误差分析:①橡皮筋的粗细不一致,导致做的功与条数不成正比;②平衡摩擦力倾角过大或过小;③纸带上没有小车匀速运动的时刻;6.实验结论: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功W与V的平方成正比;例题:1、某探究学习小组的同学欲验证“动能定理”,他们在实验室组装了一套如图所示的装置,另外他们还找到了打点计时器所用的学生电源、导线、复写纸、纸带、小木块、细沙.当滑块连接上纸带,用细线通过滑轮挂上空的小沙桶时,释放小桶,滑块处于静止状态.若你是小组中的一位成员,要完成该项实验,则:(1)你认为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2)实验时为了保证滑块受到的合力与沙和沙桶的总重力大小基本相等,沙和沙桶的总质量应满足的实验条件是,实验时首先要做的步骤是.(3)在(2)的基础上,某同学用天平称量滑块的质量M.往沙桶中装入适量的细沙,用天平称出此时沙和沙桶的总质量m.让沙桶带动滑块加速运动,用打点计时器记录其运动情况,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上取两点,测出这两点的间距L和这两点的速度大小v1与v2(v1< v2).则本实验最终要验证的数学表达式为(用题中的字母表示实验中测量得到的物理量).2、探究力对原来静止的物体做的功与物体获得的速度的关系,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主要过程如下:(1)设法让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分别为W、2W、3W、??;(2)分析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求出小车的速度、、、??;(3)作出草图;(4)分析图像。
如果图像是一条直线,表明W∝;如果不是直线,可考虑是否存在W?v、W?v、W?以下关于该试验的说法中有一项不正确,它是。
A.本实验设法让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分别为W、2W、3W、??。
所采用的方法是选用同样的橡皮筋,并在每次实验中使橡皮筋拉伸的长度保持一致。
当用1条橡皮筋进行实验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为W,用2 条、3条、??橡皮筋并在一起进行第2次、第3次、??实验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分别是2W、3W、。
22s; tv等关系。
篇二:试验验证动能定理实验:利用自由落体运动验证动能定理(请注意本次实验内容与“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的实验原理、器材、理论分析都是相同的,所以同学们慎重保管好此资料)一.实验目的验证物体运动过程中,合外力做功等于物体动能的改变。
二.实验原理1.在只有重力做功的自由落体运动中。
若物体某时刻瞬时速度为v,下落高度为h,则重力做功为__________,动能的增加量为__________,看它们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相等,若相等则验证了动能定理.2.速度的测量:做匀变速运动的纸带上某点的瞬时速度等于相邻两点间的平均速度。
如下................图所示,计算打第n个点瞬时速度的方法是:测出第n个点的相邻前后两段相等时间T内下落的距离xn和xn+1,则vn=__________。
若给出的数据是hn 和hn+1,则vn=__________【特别提醒】:①公式中T指的是相邻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任何题目肯定有明示或暗示的字词,对T的取值有说明:若直接以纸带上连续的点作为计数点,则T=________s;........若以纸带上每5个点为一个计数点,(即在纸带上A、B之间还有4个点未标出),则T=_________s②纸带上的数据是用刻度尺测出的物理量,单位通常是cm或mm,代入公式运算时,要注意把其化成m。
③注意看清问题的结果是保留“几位效数字”还是“小数点后几位” ...........3. 实验器材铁架台(含铁夹),________,学生电源,纸带,复写纸,导线,_________,重物(带纸带夹).若使用电磁式打点计时器,其工作电压为_______V,打点周期为_______s; 若使用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其工作电压为_______V,打点周期为_______s;4.注意事项①.打点计时器要稳定地固定在铁架台上,打点计时器平面与纸带限位孔调整在___________,以减小摩擦阻力.1②.应选用质量和密度较大的重物,增大重力可使阻力的影响相对减小,增大密度可以减小体积,可使空气阻力减小.③.实验中,需保持提纸带的手不动,且保证纸带竖直,先___________,打点计时器工作稳定后,再_____________.④.测下落高度时,要从第一个打点测起,并且各点对应的下落高度要一次测量完.⑤.如果不测出物体质量时,只需验证 _____ = ghn 也可以动能定理.其中g的大小与地理位置有关,实验前必须要查阅重力加速度表,找出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具体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