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简史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简史
贵州的地理位置及名称的由来
贵州简称“黔”或“贵”,位于中国西南部,东邻湖南,南邻广西,西接云南,北邻西川、重庆,介于东经103度36分——109度36分北纬24度37分——29度13分。

距离南海越500km,是一个近海的内陆省,全境面积176128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1.8%
贵州的名称始于宋朝,北宋开宝七年(公974年),土著首领普贵以所领矩州归顺,土语言“矩”曰“贵”,朝廷就其所语,敕书说“。

惟尔贵州,远在要荒。

”这是“贵州”名称在史书上的首次出现。

1、贵州的地形地貌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地势西高东低,并从中间向南、北两面形成斜坡。

河流顺地势向北、东、南三面分流,分属长江和珠江流域;境内地貌类型复杂,山地占全省总面积的85%,丘陵占10%,盆地和河谷平原仅占3%,属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2—18度
(1)贵州三个梯度
第一阶梯:大致500-800米。

这是高原向丘陵的过度地带,植被茂密、高大。

第二阶梯:植被低矮,多为石山、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

第三阶梯:贵州海拔最高之地,高寒地区,生产环境由第一阶梯逐渐降低。

特例:黔中(第二阶梯)素有“黔之腹、滇之喉”之称,兵家必争之地和交通要道。

2、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有几个著名的坝子(惠水大坝、平坝、黄平大坝)。

(2)境内著名河流:
乌江:发源于黔北。

氵舞阳河:发源于黔中苗岭。

清水江:苗侗的聚集区。

都柳江。

(3)主要山脉:乌蒙山,大娄山(主峰娄山关),苗岭(主峰雷公山),武陵山(主峰梵净山)。

2、贵州省的民族状况
贵州是个多民族省份,大约有4090.78万人,全省有49个民族,世居少数民族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回、白、瑶、壮、毛南、蒙古、畲、仫佬、羌、满共17个。

超过10万的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回、白。

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38.98%
(1)贵州的各少数民族主要由四大族群演化来:濮、夷、蛮、越
(2)贵州的汉族主要有几次较大的迁移:A春秋:楚灭了小国后,把小国的人流放在贵州。

B汉代:
汉武帝时期迁三蜀大姓来贵州C明代:卫所来的人有6、7十万。

不同时期进入贵州的汉族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

文化具有时代性。

第一章原始社会时期的贵州
一、贵州境内的古人类
1、黔西观音洞文化:因其石器加工特殊,文化独具特色,因而命名为“观音洞文化”。

2、“桐梓人”:其年代晚于黔西观音洞文化,在洞中发现了大量用火的痕迹,可以说是迄今为止
华南地区已知的古人类最早用火的证据。

3、水城硝灰洞:此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其石器的打制方法—“锐棱砸击法”。

从对其石器的年代考
证中,发现它是它是最早使用该方法制造工具的文化遗址。

4、盘县大洞:发现了大量的石器与动物化石,其遗址规模巨大,又保存完好,内涵丰富又别树一
帜,堪与国内同一时期某些文化遗址相伯仲,所以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列为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经国务院批准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猫猫洞遗址:发现用火遗迹,距今14600年。

6、普定穿洞文化:“亚洲文明之灯”
7、安龙观音洞:是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重要遗址
总结
云贵高原对于以及人类起源具有重要意义,这与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
(1)纬度偏低,海拔较高,气候温和,适宜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地形复杂多样,动植物呈立体分布,易于古人类谋取生活资料
(3)大量洞穴,为古人类提供了天然住所。

(4)喀斯特地貌发育,岩石的出露面积大,为石器制造提供石料。

二、原始文化
1、原始信仰与崇拜:
(1)自然崇拜
主要对象:日、月、星辰、山川、土地、江河、岩石、风、雨、雷电、动物、植物等
(2)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原始自然崇拜的继续与发展,盛行于母系氏族社会。

在超现实观念的支配下,每个氏族都认为是起源于某种动物、植物和无生物,因而它既是氏族的族号或标志,也是氏族的保护神或祖先。

(3)祖先崇拜:原始人类把人的肉体和精神分离开来,以为人的精神可以独立于肉体而存在侗族——祭萨苗族——吃牯藏
(4)巫术:巫术是灵魂观念的产物,原始社会的先民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感到无能为力幻想通过超自然的神的力量,来影响和控制客体。

长期流传的有以下四种:
(1)模拟巫术(2)接触巫术(3)诅咒巫术(4)占卜巫术
2、丧葬习俗:(1)岩洞葬(2)悬棺葬(3)土葬(4)套头葬
3、取名方式:(1)彝族——顺推正连法(2)苗族——逆推反连法( 3)侗族
4、原始艺术:(1)原始造型艺术(2)人体装饰(3)岩画
5、神话以及诗歌
(1)神话:神话的特点是自然物人格化,赋予他们以思想、感情和各种行为。

苗族:《开天辟地歌》《枫木歌》《洪水滔天歌》《跋山涉水歌》
布依族:《十二层天,十二层海》
侗族:《捉雷公》
彝族:《竹的儿子》
仡佬族:《阿仰兄妹制人烟》
(2)诗歌
诗歌起源很早。

原始人在劳动中不断发出有节奏的呼声,虽没有歌词,却有优美的韵律。

随着语言与思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音节分明,并能表现感情的诗歌,与舞蹈结合在一起,谓之“投足以歌”。

侗族大歌:《布谷催春》
第二章秦汉时期的贵州
一、夜郎地区
1、滇、黔以及川西北一带的族群
在古文献中最早记录夜郎情况的是《史记·西南夷列传》。

司马迁把当时分布在滇、黔以及川西北一带的部落方国,就其居住区域、社会习俗划分为夜郎、滇、邛都、昆明、笮都、冉、白马等七个族群,同时其经济类型有三类:一是耕田有邑聚。

二是随畜迁徙。

三是土著,或迁徙。

但就其族属源流关系看,大体可分为濮人和氐羌(夷)两大族系。

其中夜郎、滇、邛都就是第一类型的三个濮人族群。

2、主要分布在贵州的几个部落方国:夜郎、且兰、句町、漏卧、同并、进桑、龞、僰
二、牂牁郡的设置
1、五尺道
是秦时通往西南的一条通道。

其以巴、蜀为基地,依托五尺道经营“西南夷”。

其路线:宜宾——高县——拱县——筠连,入云南境过盐津——大关——彝良——昭通,又入贵州境过赫章——威宁,再入云南境走宣威——曲靖。

3、唐蒙出使夜郎结果:夜郎划归犍为郡管辖
4、移民充实牂牁郡
(2)移民的来源:
三蜀——蜀郡、广汉郡、犍为郡
(3)主要迁入的大姓及分布
龙氏:安顺、清镇、平坝
傅氏:晴隆、六枝
董氏:兴义
尹氏:黔南的独山、平塘,黔西的普安、盘县、兴仁
三、四大族群的发展与演变
在今贵州境内的居民,除了回、满、蒙三族是元、明、清时期从北方迁入,其他各族先秦时期分属于南方的濮、夷、蛮、越四大族系。

在这四大族系中,战国、秦汉时期往往又把濮、夷族系的各部概称为“西南夷”
1、四大族系
我国南方的民族,大都源于古代的四大族系,即氐羌、百越、苗瑶和濮人。

现今南方各族与四大族系有深厚的族属渊源,而且在语言系属上有明确的对应关系。

操藏缅语的民族,如藏族、羌族、彝族、傈僳族、白族、纳西族、普米族、拉祜族、土家族等,均出自氐羌族系,即古书中所说的“氐类”。

操壮侗语的民族,如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毛南族、仫佬族、傣族、黎族,均出自百越族系,古称“越人”。

操苗瑶语的苗族、瑶族和畲族,皆属苗瑶族系,古称“南蛮”。

濮人的后裔,如仡佬、羿子、拉基等,其语言大抵属仡基语族。

2、四大族系在地域上的变化
(1)、濮人势力的衰落(2)、夷人的东进(3)、“五溪蛮”的西迁(4)、越族的北上
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
一、大姓势力的兴起
1、南中大姓:
(1)南中——大抵是原先的“南夷”地区。

汉代在南夷地区设立牂牁、益州、越巂、永昌四郡,其地包括今四川大渡河以南、云南、贵州大部分及广西北部边缘地区。

(2)南中大姓
南中大姓”是指汉、晋以来盘踞在“南中”地区的豪门大族,著名的就有三四十姓。

南中大姓系由三蜀大姓和原住南中地区的土酋结合面成,造成一股强大的地方势力。

据《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
建宁郡:焦、雍、爨、孟
牂牁郡:龙、傅、董、尹、谢
朱提郡:朱、鲁、兴、高、李、孟
永昌郡:陈、赵、谢、杨
2、南中大姓的来源(简答!!!)
主要来自于内地移民及后裔,有三种情况:
(1)通过政府有组织的迁移,由内地经巴、蜀而入南中。

(2)由于三蜀地区的社会动荡,一些强宗大姓移入南中地区
(3)秦汉政府开发西南夷,设郡置吏以及对南中的征讨,使一大批官僚地主和征发者留居南中,而后子孙繁衍为南中大姓。

二、诸葛亮治理南中的政策
1、诸葛亮平定南中
(1)起因:公元223年,南中夷帅乘蜀汉政权不稳之机,加紧反叛,雍闿、高定元等于此年合力反抗蜀汉,一时“南中诸郡,并皆叛乱”。

同年,牂牁太守朱褒也在雍闿、高定元反蜀后,起兵响应。

(2)经过:
南征的军队由成都循岷江而下,至今宜宾后兵分三路:
诸葛亮率主力进入越巂
李恢自道率部进军益州郡,向南至盘江,与诸葛亮的主力遥相呼应。

马忠进军牂牁,并到达南盘江流
2、诸葛亮治理南中
(1)治理南中的方针
A、平定南中以后,在如何治理南中的问题上,诸葛亮坚持和抚方针。

B、“若留外人,则当留兵。

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
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
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


(2)治理南中的策略
A、增设郡县,健全统治机构。

由汉代所设四郡扩大为南中七郡,即牂牁、越巂、建宁、云南、
永昌、兴古、朱提。

七郡由降都督总管,治所在平夷。

B、重视当地大姓与各民族上层人士的作用。

迁徙南中富豪至成都。

将南中一些富豪迁往成都,并将一部分青壮年补充为兵士,使南中社会进一步稳定。

C、选拔有才干的官员到南中任职
第四章隋唐时期的贵州
一、乌蛮壮大的情况
东爨乌蛮地区是笃慕俄家族的统治区域,笃慕俄有六个儿子——慕雅枯、慕雅切、慕雅热、慕雅卧、慕克克、慕齐齐,后来繁衍成武、乍、糯、恒、布、默六个支系,这六个支系早在东汉时期已遍及滇、川、黔。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他们先后建立了许多奴隶制政权
布系
①播勒家:贵州安顺,又称冷冷格】
②乌撒家:贵州威宁,又称纪俄格,慕克克第七代阿德布时最盛,故称。


③阿佐赤家:云南沾益
④古苦格家:云南宣威
默系
①阿于支家:云南东川
②阿者家:贵州大方,又称慕俄格,慕济济第二十五代子孙妥阿者时最盛,故称】
③阿旺仁家:贵州普安】
④芒部家:云南镇雄
恒系
①乌蒙家:云南昭通
②扯勒家:四川叙永,贵州金沙】
二、羁縻州的特点
(1)由于羁縻州多设在沿边少数民族地区,其建置范围以各土著首领所献地为基础,即以土官治土民,保留原来的部落组织,不改变当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2)朝廷任命土著首领为都督,刺史,子孙世袭其统治,但要由朝廷封赐册命,受封的酋长要恪守礼制,忠于王朝,定期朝贡,率领本部兵卒守边卫土,服从朝廷的调遣。

(3)羁縻州它与中央王朝的关系又比较松弛,王朝往往对其采取“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的政策。

(4)羁縻州人口、赋税“不入版籍”,与经制州有明显区别。

三、播州地方势力的形成
1、南诏与唐王朝的战争
2、杨端入播
四、佛教的传入(唐初传入贵州)
第五章两宋时期对贵州的管理
一、两宋时期对贵州的管理
1、两宋时期对贵州的管理
2、贵州的地方势力
思州、奖州、珍州——田氏
播州——杨氏
清州——水东宋氏
南宁州——龙氏
西南七姓蕃——今惠水、平塘
抚水州——蒙氏
红水河流域——王氏、黄氏
3、贵州的民族政权
(1)罗施鬼国——水西家
(2)罗殿国——播勒家
(3)自杞国——阿旺仁家
二、贵州文化
1、教育
(1)黔北的教育受四川的影响
(2)播州杨氏重视教育(杨光荣的《遵义府志》、《大定府志》、《贵阳府志》《安顺府志》四大地方名著
(3)科甲逐渐兴盛
2、宗教:(1)佛教、(2)道教(三清观印江)。

3、石雕艺术
4、贵州文化的外传
(1)罗殿国的文字
(2)贵州民族歌舞
三、元代对贵州的管理
1、元代贵州的土司制
2、元代设置于贵州的土司
(1)八番顺元宣慰司都元帅府
A、顺元辂军民安抚司(贵阳)
B、八番九安抚司及蛮夷长官司(惠水、平塘)
C、管番民总管府(贵定、龙里、福泉)
D、定远府(惠水、都匀、麻江)
E、思州军民安抚司(德江、凤冈、镇远)
(2)播州军民安抚司(遵义)
(3)新添葛蛮安抚司
(4)乌撒乌蒙宣慰司
(5)亦溪不薛宣慰司
(6)普安路
(7)普定路
第六章明代的贵州
一、明王朝在贵州建立统治
贵州土司归顺明王朝
(1)1365年6月,思南道宣慰使田仁智遣都事杨琛向朱元璋朝贡,被吴政权任命为思南道宣慰使。

(2)1365年7月,思州宣抚使田仁厚向朱元璋献镇远、古州两个军民府及婺川、邛水、龙泉、沿河、祐溪等,被朱元璋任命为思州宣慰使。

(3)1372年,播州宣慰使杨铿、宣慰同知罗琛及播州总管何晏等入朝归顺,朱元璋命原官授职。

(4)同年,水西土官霭翠和水东土官宋蒙古歹进京朝贡,朱元璋将水西、水东合并为贵州宣慰司。

二、明初稳定贵州的措施
1、稳定贵州的几项重大措施
(1)加强军事部署,建立贵州都指挥使司作云南的后盾。

(2)整治驿道,增设驿站,确保通往云南道路的畅通。

(3)在贵州推行屯田
(4)土司入京朝觐形成定制
(5)加强思想统治,重视儒学教育
(6)在行政建置上,更置云南布政司所属府、州、县,将地进云南的普安、普定等土府及安顺、习安、镇宁、永宁等州划归云南管辖
2、明初在贵州的几项特殊措施
土司制:
(1)明代贵州的四大土司
贵州宣慰司——水西安氏和水东宋氏
播州宣慰司——播州杨氏
思州宣慰司——田氏
思南宣慰司——田氏
明代贵州土司制的特点:
A土流分治而不相混,
B文武相维,
C以官品分尊卑等差,
D土司地位较高,与王朝关系密切,
E承袭有制,并有阴阳信符,
F教化为先,不入学者不让袭职,
G额以赋税,定朝觐、进贡之法,
H土司有管理土军之权,而无调兵之权。

卫所制:
(1)卫所的层级机构
都指挥使司——卫——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小旗
10个兵士为一个小旗,加小旗长共11人
5个小旗为一个总旗,共56人
2个总旗为一个百户所,共112人
10个百户所为一个千户所,共1120人
5个千户所为一个卫,共5600人
(2)卫所官兵的来源:从征者、归附者、谪发、垛集。

(4)贵州卫所的特点:
A卫所的密集程度很高,
B贵州的卫所,基本上都分布在驿道干线上,
C卫所与土司间杂,出现“环卫皆土司”的状况。

屯田制
(1)屯田的沿革
(2)屯田的形式:军屯、民屯、商屯。

四、贵州社会经济制度的民族特点
1、播州庄园:
播州宣慰司境内的经济比其他土司地区较为发达,明代出现了大量庄园。

庄园内包罗至广,分工颇细,不下于一百多处,庄园中有一些是专门供应土司蔬菜的菜园和专门种植茶叶的茶园。

庄园的经营已采取了地主制的方式,说明已在这一地区实行了编户齐民,计亩升科,并按其资财多寡征收赋税。

但在播州改设流官之前,领主经济并没有彻底崩溃。

2、水西则溪制:
在云南、贵州、四川三省毗连地区,历史上为彝族笃慕俄家族统治,后来家族分支,各立疆场,建立了许多政权,在他们建立政权以后,在家支宗法化、地域化、政权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则溪制,其中水西的则溪制最为完整。

“则溪”又作“宅溪”或“宅吉”,彝族语言的意思是“仓库”。

因为水西实行“土目分治”,将其属地分为十三个片区,并在每一个片区中心地点驻兵屯粮,设立仓库以征钱粮,于是演变为行政区域,并以“则溪”作为这一级行政区的代称。

“则溪”是军事、行政合二为一的地域性组织。

3、亭目制:
亭目制盛行于黔桂毗连的红水河地区,在贵州主要有贞丰、册亨、望谟、罗甸四县及安龙、兴义的一部分。

统治方法是“分亭设甲”,以甲统亭,以亭统寨
亭目制的社会基础是农村公社,他们“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村寨大都是“聚族而居”,但地缘关系的因素与日俱增,因此形成以一姓为主,多姓共居的村社。

村寨皆有头人,称为“寨老”、“乡约”或“把事”,是自然形成的领袖。

4、合款制:
侗族社会的合款组织是由小款、大款、联合大款三个层次构成的。

小款是侗族社会的最小的立款单位,一般由一个自然村寨或一个大寨子加上邻近若干小寨组成,是侗族社会最基层的组织单位。

合款组织没有专门的办事机构,它的办事人员一般是不脱产的款首,款首由各个村寨的自然首领中直接选举产生。

合款组织的显著特点是平等性,“合款”的社会属性是“农村公社”,
5、鼓社与议榔
(1)鼓社:鼓社是苗族古老的社会组织,它起源于原始的父系氏族,但在往后的发展中成为类似于家族的社会组织,在苗族中长期延续下来。

鼓社,又称吃牯脏,一般以同宗的几个村落组成。

一个鼓社一般由大鼓头一人,副鼓头一般由前届鼓头担任,此外,还选有就个小鼓头,分管各项事务,鼓社一般以十二年为一届。

(2)榔议:和鼓社一样,都是苗族古代的社会组织,延续时间很长。

“议榔”顾名思义就是开会议定榔规,并建立一种与之相应的社会组织。

在贵州黔东南苗族地区“议榔”的社会还具有典型的“农村公社”的特征。

议榔的职能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外主要是抵御外侮,反对封建王的压迫,包括政治、军事方面的职能;对内有组织生产、解决婚姻纠纷、处理违反禁忌等,组织管理生产的议榔的主要职能。

6、瑶老制和石牌制
(1)、瑶老制:
瑶老制是在“油锅”组织的基础上产生的。

荔波瑶山白库瑶的“油锅”组织具有以下特征:
A、油锅是一个父系家族组成的血缘公社,所有的成员都是同出于一个父系祖先的亲属,聚族而
居,同属于一个油锅的人绝对不能通婚
B、每一个油锅组织都有自己的名称
C、每一个油锅组织都有头人、猎首和鬼师
D、每一个油锅组织都有自己的保护神,俗称“油锅鬼”
E、每一个油锅都有公共墓地
F、同一油锅组织的人,都是聚族而居,随群迁徙
油锅制的特点:民主性,强制性,权威性,地方性
(2)石牌制
石牌制盛行于广西大瑶山和广东连南的“八排瑶”,在贵州荔波的瑶麓的青裤瑶中也有这种制度。

“石牌”又称“石排”,它包括石牌组织和石牌律两个方面,带有浓厚的原始民主色彩,是一种地域性组织。

瑶族把村寨称之为排,以村寨为基础联合起来,订立各种盟约与法规,并它刻在石牌上,所以把这种制度叫做石牌制
五、明代贵州省的建立
1、贵州建省的原因
(1)贵州重要的地理位置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高耸于四川盆地、两湖丘陵和广西丘陵之间,境内山岭重叠,形势十分险要。

(2)贵州据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贵州东临荆楚,西接云南,北依四川,南濒广西,南来北往,东出西进,莫不以贵州为要冲,实为西南之奥区。

2、贵州建省的条件
(1)明代贵州的交通大为改观,为建省奠定了基础。

(2)明初采取的各项重大措施为贵州省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3)中央政治权力的渗透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司经济基础的逐渐动摇,为贵州省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3、明代贵州建省
明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显著加强,为了防止“藩镇割据”重演,避免元代行中书省的权力过大,实行“三司并立”,在每个省级政区之内,同时建立三套各自独立的机构,即: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掌一省军事、行政和刑名按劾之事,使之彼此牵制。

(1)贵州都指挥使司:掌管一方军务。

当时,贵州境内的卫所,分别属于贵州都指挥使司和湖广
都指挥使司。

洪武十五年(1382年)建立贵州都指挥使司,与贵州宣慰司同城,下属贵州等十八卫及二直隶千户所,而其余六卫则属湖广都指挥使司。

(2)贵州承宣布政使司:永乐十一年(1413年)二月,设立贵州承宣布政使司,亦设司治于宣慰司城。

该司统领省内各府、州、县及大小土司,掌管官户、民户及土民各项事务。

建省之初,贵州布政使司仅领一宣慰司、八府、三州。

终明之世,除贵州宣慰司外,有十府、九州、十四县。

(3)贵州提刑按察使司: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立贵州等处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全省刑名按劾之事。

4、贵州建省的意义
(1)贵州由三省的极边之地变为省级行政区事实上是一次重大的飞跃,这不仅结束了政令不一,相互推诿、相互制肘的局面,而且有关贵州的事宜,和其他十二布政司一样,被提上了中央的议事日程,引起重视。

(2)自明代贵州建省以后,贵州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3)贵州建省以后,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总的趋势是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4)自贵州建省以来,随着中原文化的广为传播,人才不断涌现
六、明代在贵州的改土归流
1、何谓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指的是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世袭土司统治,而改任流官统治的一种政治措施2、改土归流的原因
(1)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建省的需要
(3)拱卫边疆的需要
七、学校教育
1、明代贵州教育的特点:
(1)贵州布政司建立后数十年间,学校仍由云南提学副使代管,嘉靖年间始设贵州提学副使总管全省文教之事。

(2)贵州先后设立了二十多卫,儒学教育在卫所驻地首先发展起来,卫学在官学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并成为贵州教育的先导。

(3)贵州是土司比较集中的区域,因而有相当一部分官学是以司学的形式出现,国子监生也主要是吸收土司子弟入学。

(4)自元以来,全国各地的书院已逐渐官学化,而贵州在王守仁等人的影响下,书院自由讲学的风气很盛。

2、儒学教育在贵州兴起的原因
(1)明代,儒学教育在贵州兴起的根本原因,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统治者对西南民族地区施行的政策有关。

(2)有明一代,派到贵州的抚、按各官中,确有一批饱学有识之士,极力推动贵州教育发展。

2、王阳明其人
3、阳明心学
(1)“心即理”的基本观点(心外无物心外物事心外无理)
(2)“知行合一”的学说
(3)“致良知”的思想
八、文学艺术
1、谢三秀(天末才子)
2、杨龙友(诗书画三绝,八大家之一)
3、吴中蕃(修编贵州通志)
第七章清代的贵州
一、清王朝在贵州体制的建立
1、清军入黔
顺治九年,大西军派人将永历皇帝朱由榔从广西接到贵州南隆所,改南隆所为安龙府。

孙李大战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正月,清廷正式任命赵廷臣总督云贵,卞三元为贵州巡抚
2、水西的改土归流
起因:
经过
结果:1665年5月,根据平西王吴三桂奏,将水西十一则溪地改设大定、黔西、平远三府。

影响:
3、平定吴三桂的叛乱
二、清初的治黔措施
1、“抚绥”政策
(1)抚绥土司土民
A、清朝在军事征服西南之时,为了减少阻力,对土司采取了招抚政策
B、实行以土司治土民的政策
C、对于来归附发少数民族,着令地方加以抚绥
D、元水西之地,仍由安氏土司管辖
(2)惩办侵扰苗民的官员
2、奖励垦荒,与民修养生息
(1)奖励垦荒
A、下令招民复业
B、奖励地方乡绅垦荒
C、保留屯田制
D、奖励及扶持土司区内的垦荒
(2)与民修养生息
A、赈济饥民和抚辑流亡
B、减轻徭役和禁止私派
C、救济灾荒和减免钱粮
3、绿营兵和督抚兵制的建立
(1)绿营镇戍制的建立
(2)督抚统兵制的实行
三、清代贵州的改土归流
1、清初的土司制度的强化
(1)严格承袭制度
(2)明确土司职守——纳贡、征赋、制土兵
(3)加强铨叙考核
(4)颁布苗疆禁例
2、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
(1)原因
土司势力经过几代的发展,势力强大,与中央王朝推行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发生了冲突与矛盾,从明中央政府来说,永乐年间已经结束了明初的分裂割据的隐患,国力强盛,因此为顺应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改土归流势在必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