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人版小学科学新版四年级上册科学5.20 地球的形状 教案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掌握地球的基本地理特征。
2. 能够通过地球仪观察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过程与方法:1. 运用地球仪和地图,观察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2.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欲望。
2. 培养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地球的基本地理特征。
难点:1. 地球的椭球形状的理解和运用。
2. 地球大小的数据记忆和换算。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地球仪、地图、地球图片等教学资源。
2. 教学PPT或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 预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相关知识。
2. 准备好笔记本,记录重点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回答相关问题。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介绍地球的基本地理特征,引导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 练习与巩固教师布置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检验自己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掌握程度。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一幅地球仪,标注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写一篇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的短文,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 观察周围的环境,思考人类活动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影响。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评估其对地球基本地理特征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地理专家或环境保护工作者,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理环境的认识。
地球的形状教案(含教学反思)
时间:___月___日课题 3.6.地球的形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理解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
2.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科学探究目标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证据,推理、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观点。
2.用图示符号整理记录实验结果。
3.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1.感受古人在认识自然规律时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科学探究的兴趣。
2.积极参加模拟实验,乐于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
3.倾听不同的观点,收集证据,不断修正自己的认知。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技术的进步可以不断让人们更好认识自然现象,发现更多的自然规律。
2.感受自然规律的发展需要经历人们的不断探究。
教学重点模拟实验探究月食的成因,理解“地球投射在月球的影子上总是圆形”。
教学难点模拟实验探究月食的成因,理解“地球投射在月球的影子上总是圆形”。
主要教法观察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1.我们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而地球是太阳系当中的一颗行星。
你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预设: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
)2.我们知道这个事实,得益于我们的高科技(天文望远镜、卫星技术等),更得益于古人对地球形状不断探究过程。
3.地球的形状对于我们来讲,是一种知识。
但是对古人来讲,它仅仅是一种猜想?4.古人是如何不走出地球探究地球形状呢?与我们现在相比,他们受限于哪些条件?(预设:从古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5.今天我们走近古人,和他们共探地球的形状。
(板书:地球的形状)二、探索:地球的形状(一)猜想:天圆地方1.教师出示“天圆地方”图片。
一开始古人猜测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你觉得他们是根据什么来猜测的呢?2. 观察是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天空有弧度,似乎是圆的,大地是平的。
观察到的现象可以作为猜想的证据,那么地球真的就成了“天圆地方”了吗?(预设:观察到的现象可以作为猜想的一种证据。
)1.学生学会质疑,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掌握地球的基本地理概念。
2.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椭球体、赤道、极半径、赤道半径等概念。
2. 地球的大小:表面积、平均半径、赤道周长等数据。
3. 地球的地理位置:南北纬度、东西经度、坐标系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地理位置。
2. 难点:地球形状的理解,地球大小的记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地理位置的图像和数据。
2. 利用模型、挂图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 采用小组讨论、探究式学习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地理位置,展示相关图像和数据。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演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师点评。
4. 练习:学生完成有关地球形状和大小的练习题,教师批改并讲解。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形状和大小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拓展: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形状和大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一:观察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注意地球的形状、纬度和经度。
学生分组讨论,记录下他们观察到的地球特征。
2. 活动二:制作地球模型学生分组,利用轻质材料如纸板、气球等制作地球模型。
通过制作过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七、教学评估1. 评估方式:小组讨论、口头提问和作业完成情况。
2. 评估内容:学生对地球形状、大小和地理位置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八、教学反思1. 反思内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小学科学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案)
小学科学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案)引言: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的形状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
本节课,我们将探索地球的形状及其特征,并了解这些特征是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
一、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以及背后的科学原理;2.理解地球形状对地球其他特征的影响;3.探索地球形状的实际应用。
二、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球的形状是椭球体;2.理解地球为什么呈现椭球形状;3.了解地球形状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地球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以下问题: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你们是怎么判断的?2.地球的形状与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步骤二:呈现(10分钟)通过投影仪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介绍地球的形状,并解释地球是一个椭球体。
提醒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特征,并让他们思考为什么地球的形状是椭球体。
步骤三:探索(15分钟)1.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地球形状的原因,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理论。
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形状是否对地理现象产生影响,并让他们提供一些具体例子。
3.组织学生进行小实验,通过辅助工具(如地球仪、纸张、尺子等),以及测量和绘制地球的形状,从而更好地理解地球是如何呈现椭球形状的。
步骤四:讲解(10分钟)回顾学生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并讲解地球的形状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离心力造成的。
解释地球的赤道略大于极点,并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地球的自转速度和离心力。
步骤五:应用(15分钟)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地球形状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具体问题,例如:为什么地球上的季节会有变化?为什么地球上存在日食和月食?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展示,让他们通过海报、图片、实物等形式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分享他们对地球形状的理解和地理现象的影响。
步骤六:总结(5分钟)通过讨论和学生的展示,全班共同总结地球的形状是一个椭球体,并对地球形状对地理现象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四、作业要求学生回家观察和记录与地球形状相关的现象,并以图文形式提交。
《地球的形状》教案
1、地球的形状
课时
日期
教学目标
1、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了解古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想、探索与实践,同时了解近代和现代人是怎样利用先进的科技进一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3、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4、用模拟实验观察帆船进、出港,比较船在球体上和在平面上航行会出现什么不同现象,从而进一步体会地球是球形的。
4、学生分小组开始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做一点指导。提醒学生填好实验记录,并且认真思考刚刚提出的问题。
5、全班分小组汇报实验的结果,教师相机指导。
6、教师小结:正如刚才大家实验看到的那样,在地球仪上移动帆船模型,我们会发现帆船进港的时候,总是先看到桅杆,接着才会看到船身,而出港的时候正好相反,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可是在桌面上模拟航行的时候,自始至终都会看到船身和桅杆同时出现。这个现象进一步说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三、模拟实验,观察帆船进出港
1、教师出示实验的材料:地球仪、帆船模型。
2、引导学生读一读15页中间的一段文字,了解本次实验的过程及注意点。
3、教师强调实验的注意点:此实验两人合作,一人观察,一人开船。观察的人眼睛要平视。而开船的同学要掌握好船的速度,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更不要忽快忽慢。做完实验之后,完成好实验记录,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从这次实验中,你们得出什么结论?
七、拓展活动。
课后,大家可行走8小时,当你绕赤道一周后,你的年龄该有多大?
教
后
记
可是张衡的浑天说和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并没有被世人所接受,这是什么原因呢?
是因为当时科学技术并不发达,地球又太大了,人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陆地和海洋的一部分,所以人们不相信他们两人的说法。后来人们又是怎样认识到地球是球形的呢?
20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冀人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在行为习惯方面,学生可能在课堂纪律、倾听和合作等方面存在一策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教师将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方面。重点关注学生对地球形状的理解和探究过程的积极参与。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教师将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合作程度、分享和交流观点的质量以及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的能力。
3.随堂测试:教师将设计一份随堂测试,以评估学生对地球形状知识的掌握程度。测试将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题型,以考察学生对地球形状和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板书设计
①地球的形状:球体
②地球的实际形状:略微扁平的不规则椭球体
③地球的证据:地平线、航海、航空、卫星照片
④地球的半径和表面积:地球的半径约为6400公里,表面积约为510亿平方公里
⑤地球与其他天体的比较:地球是一个略微扁平的不规则椭球体,与其他行星、恒星等相比,地球的形状较为特殊
⑥教学重点总结:地球的形状、实际形状、证据、半径和表面积、与其他天体的比较
教学方法与策略
1.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讲授法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形状及其相关知识,通过提问法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2.设计实地观察活动,让学生站在高处观察地平线,从而感受地球的球体形状。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心得,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
3.利用地球仪、地球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的形状。通过多媒体展示科学家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
地球的形状教案
地球的形状教案一、教案背景在学习地球的形状之前,学生应该已经具备以下知识: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它是圆的。
本节课将深入探讨地球的形状和它对我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真实形状是椭球体。
2. 理解地球的自转造成了赤道的隆起和极区的压扁。
3. 掌握用模型或图表表示地球形状的方法。
4. 了解地球形状对天气、气候和地理状况的影响。
三、教学流程导入:1. 让学生回答问题:“你认为地球的形状是什么?”2. 引入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今天我们将学习地球的真实形状,并了解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探索地球形状:1. 展示地球仪或球体模型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的形状。
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是否完全是圆的,并让学生给出相关观察和解释。
认识地球的真实形状:1. 向学生介绍地球的真实形状是椭球体,而不是完全的圆球体。
2. 解释椭球体的定义和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
理解地球形状造成的特征:1. 解释地球的自转造成了赤道的隆起和极区的压扁。
2. 使用适当的图表或模型展示这种形状变化,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一现象。
3.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形状变化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如天气、气候等。
巩固与拓展:1. 分组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地球形状的理解以及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 鼓励学生将所学内容应用于解释一些实际问题,如航海、气象等。
四、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包括地球的真实形状是椭球体,自转造成赤道的隆起和极区的压扁,以及地球形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五、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地球形状对气候和地理状况的影响的短文。
要求文章结构清晰,语句通顺,涵盖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理解和学习状态进行评估。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地球形状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地球的形状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冀人版》
《地球的形状》导学案
一、导入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故里,但你知道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吗?为什么我们会认为地球是圆的呢?本节课我们将进修地球的形状以及相关知识。
二、探究
1. 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它的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而两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因此地球并不是一个完全的球体,而是一个稍微扁扁的椭球体。
这是由于地球的自转以及重力等因素导致的。
2. 为什么我们认为地球是圆的?
早在古代,人们就通过观察星空和海洋发现了地球的形状。
而后,哥伦布的航海探险更加证实了地球是圆的事实。
另外,地球的自转也使得地球呈现出圆球体的形状。
三、拓展
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每天自西向东自转一圈,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日出和日落。
而地球也绕着太阳公转,这就形成了四季和昼夜的变化。
2. 地球的其他特点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它的大气层和水循环为生命的存在提供了保障。
地球还拥有大量的地理特征,如山脉、河流、湖泊等。
四、总结
通过进修,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形状以及相关知识,地球是我们共同的故里,我们要珍惜它,珍爱它。
希望同砚们在未来的进修和生活中能够更加关注地球,为地球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作业
请同砚们回答以下问题:
1. 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2. 为什么我们认为地球是圆的?
3.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分别是什么意思?
4. 你认为应该如何珍爱我们的地球?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内容,希望同砚们能够认真进修,加深对地球的了解。
愿我们共同尽力,珍爱我们的地球!。
小学科学地球的形状教案
小学科学地球的形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道地球是一个近乎球体的形状。
2. 理解地球的形状和云图的关系。
3. 明白地球的形状与赤道、南北极的位置的关系。
二、教学准备:1. 平面地图和地球仪模型。
2. 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地球云图。
3. 小黑板或白板。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用世界地图图片或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描述地球的形状,并带领学生猜测地球的形状。
2. 探究(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常说地球是一个近乎球体的形状?(2)出示地球云图,向学生解释云图上的白色部分是云层。
询问学生想一想,云层形成的规律会与地球的形状有关系吗?(3)带领学生观察地球云图上的云的分布情况。
学生可以发现,云的分布大致呈现出一条曲线,这个曲线是等距的吗?引导学生思考这与地球的形状有什么关系?3. 概念理解(1)给学生普及地球是一个近乎球体的形状,即类似一个球。
(2)解释为什么地球的形状与云图的分布有关。
地球是近乎球体的形状,云层呈现的分布曲线正好是绕着地球中心,这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引起的。
4. 深化学习(1)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地球仪模型。
学生可以发现,地球仪上有两个特殊的点,一个是北极,一个是南极,两个点连接起来构成地球的轴线。
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点与地球的形状有什么关系。
(2)解释地球的形状与赤道、南北极的位置的关系。
地球的形状近似于一个椭球,在赤道附近最宽,南北极附近最窄。
5. 拓展应用(1)通过拓展问题引导思考:如果一个人站在地球正中心的话,他会怎么感受地球的形状?(2)通过展示不同角度俯视地球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地球在不同视角下的形状变化。
6. 归纳总结让学生简单总结地球的形状是近乎球体的,而赤道附近最宽,南北极附近最窄。
7. 检查评价可以通过给学生提问或出示相关练习题,对学生进行检查评价。
8. 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到地球是一个近乎球体的形状,还了解到地球的形状与云层分布、赤道、南北极的位置有关。
四、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使用地球仪或者地图去寻找自己所在的位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形状 教案
【学情分析】: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探索的艰辛过程以及我们居住的地球形状,增强学生对于自己生存家园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1)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表达交流的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增强学生对于自己赖以生存家园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2、教学难点:知道合理质疑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地球仪、火柴棍、纸船。
学生提前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共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话题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在四年级语文课本里学过一篇文章《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今天的科学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学习——《《地球的形状》二、简单交流,了解进程(一)了解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请大家说说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的呢?2、你是怎么知道的? (请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到的相关知识)(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1、如今人类通过科技能从各种途径认识地球的形状,但古代人们是如何认为地球的形状的呢?请同学们阅读书中相关资料并汇报。
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展示。
填空练习,教师小结。
(1)、最初,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天圆地方)”的猜想。
我国古代人认为,天像一个(锅);地像一个(方形棋盘),是(平)的。
(2)、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认为地球是: (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居于内)(3)、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景象分析,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4)、1519年9月, (葡萄牙)的航海家(麦哲伦)带领他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一直朝一个方向航行,1522年,船队又回到了(西班牙)◎ B aid文库结论:麦哲伦的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他们验证了一个伟大的猜想——(地球是球形的)◎三、实验操作,得出结论设计地球的形状模拟实验。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精选6篇)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3、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
教学难点:科学精神的培养。
教学导入:七年级语文《带上她的眼睛》里这样描述:“这个决定对她来说似乎很艰难,她的双手在太空服的手套里,握在胸前,双眼半闭着,似乎认为地球在我们这次短暂的旅行后就要爆炸了,我不由得笑出声来。
”这里所说的“地球”,大家了解它的形状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地球的形状。
教学过程:一、地球的形状阅读:“盖天说”与“浑天说”提问:1、什么是“盖天说”与“浑天说”?2、你认为古人是怎样证明他们的学说的?小结:盖天说认为地在下面,天在上面,自然就是认为地是平的,天像罩子一样罩在上面;浑天说认为日月星辰都绕着地在转,所以地就是蛋黄,天是蛋壳。
你相信他们说的吗?你能推翻他们的说法吗?我们来看看后人又是怎样推翻他们的说法的。
阅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提问: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了什么?小结:证明地球是圆的。
提问: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小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高望远;在海边看远处的帆船,首先看到的是桅杆,然后才是船体;人造地球卫星拍的地球照片。
至此,人类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终于确认地球是一个球体。
提问:地球是一个规则的球体吗?阅读:地球的真是形状讲述: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约长21千米,所以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小学科学36《地球的形状》(教案)
小学科学36《地球的形状》(教案)地球的形状(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是球体,并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互助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重点1. 学会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判断地球的形状。
2.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并能简单解释其原理。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1. 导入(引发兴趣,激发好奇)(1)教师先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的?是平的还是圆的?”(2)请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简单解释。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2. 实验观察(通过实验来认识地球的形状)(1)准备一个小水壶和一张纸张。
(2)将纸张稍微弯曲,并用手按住,像地球一样看似平坦。
(3)让学生观察纸张边缘是否呈现出弯曲的形状,并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弯曲。
(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指导学生尝试将纸张绕成一个圆筒状。
(5)学生观察现象并总结: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体的形状。
3. 地球的自转(通过动画和模型展示地球自转)(1)教师通过图文或动画介绍地球的自转,包括自转的方向和速度。
(2)教师还可以通过模型展示地球的自转,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地球自转的过程。
4. 地球的公转(通过实验和示意图展示地球的公转)(1)教师准备一个小球,用线穿过小球的中心,并固定在一个支架上。
(2)教师代表太阳,围着小球作圆周运动。
(3)教师带领学生观察,呈现地球公转的现象,并解释地球公转的原理。
5. 拓展(通过讨论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地球的形状和运动)(1)教师提问:地球的形状和自转、公转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地球的北极和南极会有极昼和极夜?(2)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
(3)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和总结,确保学生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判断地球的形状是球体,并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的形状》教学案例
《地球的形状》教学案例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周围常见的运动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探究方法认识地球运动的有关现象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更关注学生对相关科学史的了解及对地球仪的认识。
教会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2、能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来认识地球的形状。
科学知识: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能够感受到人类对地球形状探索的艰辛,明白好奇心、想象力、持之以恒等情感对科学探索重要性;2、感受科学技术在探索地球奥秘方面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教学难点: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地球形状的相关多媒体资料、地球仪等。
学生:课外查阅有关地球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师:同学们,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呢?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回答地球是什么形状的。
(板书:球形)现在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可是人类在探究认识地球的形状时却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
那么人类究竟是怎样认识地球形状的呢?你们想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今天就踏上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旅程吧!【设计意图:利用问题引入,利用学生的前概念,使科学课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这样就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要探究的问题兴趣盎然地进入新课的探究。
】【点评:以问题引入,联系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新课的教学打下了成功的伏笔。
】二、探究新知:师:同学们,古代人谁也没见过地球是什么模样,人们只能看到一望无际的陆地和无边无垠的海洋,猜想一下,他们可能会把地球想象成什么样的呢?(板书:古代)创设情境:古代生产力极不发达,科学技术落后,人们活动的空间极其有限,在这样环境下生活,人们会对地球有什么样的认识呢?生:猜想古人是如何想象地球的。
地球的形状+示范教案
《地球的形状》教案【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目标1. 知道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不停地围绕太阳运转。
2. 了解地球的形状。
3. 知道通过科学探究达成共识的科学知识在一定阶段是正确的,但是随着新证据的增加,会不断完善和深入,甚至会发展变化。
二、科学探究目标收集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
三、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2.认识到在资料分析交流中,大胆质疑和虚心接受同样重要。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更加深刻。
【教学重点】利用生活中的现象,证明地球是圆形的。
【教学准备】皮球(或篮球)、小帆船、圆纸筒、与有关地球形状的图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提问:我们知道太阳和月球都是球体,那人类居住的地球是什么形状?学生回答。
(2)教师向学生讲授古人对地球的认识:在我国古代,人们认为天圆地方:天像一个锅,是半圆的;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
古印度人认为大地是一个隆起的圆盾,由三条大象扛着,这三条大象站在龟背上,而这个龟又是浮游在广阔海洋之中的。
(3)教师提问:古人说地球是方的,你们说地球是圆的,那你有什么证据呢?(设计意图:以提问的形式直接进入主题,引入古人对地球的认识,让学生知道人们并不是一开始就知道地球是圆形的,而是在质疑与寻找证据中不断修正的,激发探究地球形状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1.海岸观船(1)教师谈话:你们见过帆船在海中行驶吗?当海船远去时,先看不见的是船的哪部分?学生回答。
教师不给予评价。
(2)教师打开《【知识探究】海岸观船》互动资源,引导学生通过互动操作,观察现象。
学生讨论后播放《【知识解析】海边远望归船证明地球是个球体》视频资源进行小结。
(3)教师分发球、船模实验材料,引导学生分析球、船模、桌面分别代表什么,课件展示模拟实验的过程:让船模分别在球面上和在平面上模拟前进和后退。
2024年《地球的形状》教案
《地球的形状》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掌握地球的基本特征。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3.增强学生的国家版图意识,激发热爱祖国、保卫边疆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3.地球仪的使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教学难点:地球仪的使用,国家版图意识。
四、教学准备1.地球仪2.地球形状和大小相关图片3.地球自转和公转动画4.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地球仪展示地球的形状,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纬线和经线,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2.探究地球的形状(1)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
(2)讲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基本知识,如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等。
(3)展示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图片,加深学生的理解。
3.地球的自转和公转(1)播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让学生直观了解地球的运动。
(2)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如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地球公转的轨道、周期等。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
4.地球仪的使用(1)示范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如如何查找地理位置、测量距离等。
(2)让学生分组操作地球仪,进行实践活动。
(3)总结地球仪的使用技巧,强调注意事项。
5.国家版图意识(1)展示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让学生了解国家版图的重要性。
(2)讲解国家版图意识,如保卫边疆、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等。
(3)引导学生树立国家版图意识,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的形状、大小、自转和公转等基本知识,以及地球仪的使用和国家版图意识。
7.课后作业(1)绘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示意图。
(2)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运用地理知识进行解释。
(3)查找资料,了解我国边疆地区的地理特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球仪、图片、动画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大小、自转和公转等基本知识。
冀人版小学科学0《地球的形状》课件
经实验得知:正方体的影子是 正方形的,球体的影子是圆形的。
视察探究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
尽管人们早就估计地球是个球体,可是真正用实践来证明这个 估计还是16世纪以后的事。如果地球是个球体,从地球上的一个点 出发,朝着一个方向一直走,一定能够重新回到出发点。葡萄牙航 海家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支持了这一猜想。
读完上面的史实,你有什么感想?
对待心中的疑问,要大胆的去猜测,更要想办法去证明。 在探究的过程中懂得利用科学技术。 科学探究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我们也要学习麦哲伦的坚持 不懈的吃苦精神。
视察探究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今人们能在太 空中视察地球了,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南极
椭球体 真实形状 球体
谢谢观看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
当最后一艘船与1522年9月返回西 班牙时,船上只剩下18人。
视察探究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
在地球仪上描出麦哲伦环球探险航行的航线。
1.找到并标出麦哲伦的出发点与经 过的主要地点的位置。
2.如果做一次环球旅行,你有没有 更好的航行路线?
视察探究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
视察探究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
公元前359年前后,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通过视 察月食,根据月球上地影是一个圆形的事实,作出了 “地球是个球体”的估计。
视察探究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 让我们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
准备一个正方体和一个球体,用手电筒 照射它们,看投射到白纸上的影子是怎样的。
视察探究
视察探究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
这种猜想是错误的。古时候由于受客观条件的 限制,人们只能凭自己的直觉,光靠自己的眼睛来 判断,尽管结论是错误的,但他们毕竟也是在仔细 视察之后做出的猜测,并不是凭空想象。
冀人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地球的形状》教案
冀人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地球的形状》教案一、教学目标1.科学观念: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
知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科学认识的发展过程。
3.探究实践:进行模拟实验,验证地球的形状。
收集和分析有关地球形状的资料。
4.态度责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对科学史的尊重。
增强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进行实验验证地球的形状。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古人对地球形状的错误认识及其原因。
2.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篮球、小船模型、手电筒、圆形纸片等实验材料。
2.学生准备:铅笔、橡皮、科学活动手册。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1.导入(5分钟)提问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在古代,人们是怎么认为地球的形状呢?引出课题。
2.新课学习(30分钟)古代的“天圆地方”说(15分钟)教师讲解:讲解古代人们认为“天圆地方”的原因,以及这种观念在当时的影响。
学生讨论:学生讨论“天圆地方”说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其他古代的地球形状观点(15分钟)教师介绍:介绍古代其他关于地球形状的观点,如古印度的“龟象说”等。
学生了解: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中对地球形状的早期认识。
3.课堂小结(5分钟)回顾内容:回顾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古代关于地球形状的说法。
第二课时:近代对地球形状的探索1.复习导入(5分钟)提问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古人对地球形状有哪些认识?这些认识有什么局限性?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2.新课学习(30分钟)麦哲伦环球航行(15分钟)教师讲解:讲解麦哲伦环球航行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展示麦哲伦航行的路线图。
学生感悟:学生体会麦哲伦环球航行对证明地球是球体的重要性。
冀人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20 地球的形状 课件(共35张PPT)
‹#›
模拟实验
19:29
‹#›
模拟实验
19:29
‹#›
为什么远去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船来的时候为什么桅杆最先出现 ?
19:29
‹#›
船进港时先看见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船出港时先不见船身,然 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面下,这种现象说明地球是球形的。
19:29
‹#›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19:29
在月球上拍摄到的地球
19:29
‹#›
透过飞船的窗口,我看到了人类的家园,是太空中的一个蓝 色的球体。
苏联航天员加加林
19:29
‹#›
2003年10月15~16日,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 船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了14圈。他说:“为了人类共同的事业, 我们中国人也来到了太空!”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从太空遥望地球。
‹#›
谢谢观看!
极
半
径
赤道半径
地心
6378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地球表面积约5.1亿 平方千米
19:29
‹#›
地球赤道周长
40091千米
地球赤道半径
6378千米
地球表面积 510067866平方千米
19:29
‹#›
1、如果用赤道的周长去绕400米的跑道,大约能绕多少圈?
40000000÷400=100000(圈) 2、地球的表面积是我国陆地的面积的多少倍?
510000000÷9600000=53(个) 3、地球的平均半径大约多少个珠穆拉玛峰(8844米)?
6371000÷8844=720(个)
19:29
‹#›
根据上面的资料计算,如果你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 每天行走8小时,当你绕行赤道一圈后,你的年龄该有多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课地球的形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能说出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2. 能说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3. 能说出地球仪的结构。
4. 能说出在地球仪上找到某个国家的方法。
科学探究
1. 能通过阅读、观察等方式获取有关地球形状的科学事实。
2. 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记录表等方式记录和整理信息,表述结果。
3. 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作出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 能对地球的形状表现出探究兴趣。
2. 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EST)
能说出科技进步对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关于地球形状的阅读资料、地球仪、课件等。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地球形状的资料、自制模型、《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 1 课时。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引导: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母亲”,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可以看到蔚蓝的天空和一望无际的大海,还可以领略山川广布的丘陵和平原(课件出示图片)。
那同学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2. 提问: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些阶段?有哪些假说?
(二) 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1) 讲述:关于地球的形状,古人提出了“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等宇宙思想,但这些都仅仅停留在直觉或猜想的层面。
除了以上假说,人们自古以来为探索地球的形状做出了很多努力。
阅读你手中的资料,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
(2) 出示阅读方法:先根据阅读目的来选择有用的资料;再快速阅读找到关键词句后用笔勾画出来,做上标记。
(3) 阅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整理资料。
(4) 汇报:指定学生代表汇报阅读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5) 总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可以总结为:从直觉(“盖天,说”、天圆地方)到猜想(“浑天说”“宣夜说”),从猜想到验证(麦哲伦,环球航行)再到确认(地球卫星照片),最终得出结论:地球是一个球体。
(6) 思考:生活中有没有证明地球形状的事例?(在海边看离岸的船只,先是船身隐没,然后才是桅杆,说明海平面并不是真正的平面;远观高塔时,看不到塔身的全部等。
)
2. 观察地球仪。
(1) 讲述:我们生活的地球实在是太大了,尽管我们的脑海里有地球的模样,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是很难轻易看到它的全貌的,为了认识和研究地球,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照比例缩小后,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和认识地球仪吧!
(2) 出示观察方法:①观察地球仪的外形由哪几部分组成。
②观察球体表面的颜色及线条。
(3) 观察:学生分组观察地球仪。
(4) 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观察到的内容。
(5) 讲解①地球仪绕“地轴”运动。
地轴是一根假想的轴,“地轴”与地球仪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
“地轴”和球体通过固定架固定在底座上。
②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即赤道。
与赤道平行的圆周线叫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③在地球仪上,还有许多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弧线,叫经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④经线和纬线构成了经纬网,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
地点的位置。
⑤地球仪上还有图例,表示陆地、海洋、国家位置、洲界等。
(6) 运用:①请同学们在地球仪上,找一下我们祖国的位置。
②在地球仪上找到麦哲伦环球探险航行的航线,画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4 页中。
③在地球仪上找到并标,出麦哲伦的出发点与经过的主要地点的位置。
④设计一条你自己喜欢的环球旅行航线,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4 页中。
(三) 应用知识,拓展延伸
1. 讲述: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测量和描绘越来越准确。
阅读相关资料,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所了解到的有关地球真实形状的知识。
2.总结:由于地球表面有高山、盆地、河流、湖泊和海洋等,因此地球表面是一个极不规则的曲面,但相对于整个地球而言,这些高低起伏的变化是微小的。
在现代测量技术的帮助下,科学家们发现,地球是一个接近正圆的,表面凹凸不平的椭球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