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3篇

打开书的扉页,看到的是这么一句话:“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涩,在这千年的叹息中讲诉苦旅。”这句话迫使我对这本书产生了一种迫切的好奇,恨不得可以一股脑的把它全部塞进脑袋里。但是我做不到也不能这么做,一本好书是值得我去细细的啃读,而不是一个劲的囫囵吞枣。

我是一个没有旅行过的人,什么名胜风景、文化古迹、生态花园等等我都没有很真的见过,熟悉这些美丽风景也只是影视屏幕上的一刹那,模糊、虚幻、没有方向感,这些华丽的美丽都显得那么的没有真实感。从《文化苦旅》这本书的扉页到尾页就像是在作者的带领下旅游了一番,西湖、天一阁、道士塔里的莫高窟等等景象一幕一幕在我的脑海中滑过,是那么的清晰、真实、质感。就像作者初游西湖时的感受,如临故地,我也像是曾经去过这些地方看过、玩过、感受过。

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而这其中所受的波折也跟其历史长度成正比,几经波折,不断改变、改进、创新、变革。文化遗产的几经磨难后有的还屹立于世,有的销声匿迹,有的破烂不堪,有的失去原来的本色,没有了以前的原貌,有的保存稍好。文化,不只是只有物质文化这一种,还有一种非物质文化的精神文化。各国、各民族、各地的风俗人情,传统习俗都可以称为非物质文化。

除了在作者的带领下游历一番外,还有是认识到了作者的思想、看物看事的方式。反观现代社会中又有几个人能完全理性的看待事和物呢?我想应该不会有很多吧!但是作者做到了,当我们大伙向往上海,羡慕上海人的时候。作者却是理性的思考、合理的分析,讲述上海人的无奈,考证上海的由来,叙述上海的波折、灾难、变化,对上海和上海人做出了一个全新的定位,让我一头热的心趋于平静。不再盲目、冲动,面对像上海这样大都市的诱惑时也可以心平气和了。

在这次短暂的节假日里,我读完了《文化苦旅》这本书,阅读时间虽短,但它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这本书中,绝大部分的文字都贯彻了这样一个主题:对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余秋雨凭着他那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手法,在《文化苦旅》中对许多城市、小镇和它的人文景观所蕴含着的文化底蕴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精神进行追溯、反问和思索。

凭借山水风物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是这本书的主调。在书中,作者对具体的山水名胜的风貌几乎不置一词,他的过人之处就是在点明某地之后,就以类似电影中镜头切换的形式凝造出浓郁而深沉的人文图景。紧跟着进入直抒式的咏叹,这种咏叹以炽烈的情感和夸张的言词力求先声夺人。继而以纵横四海的气势挥洒着对中古文化历史的种种遐想和议论,

使读者为文章的情绪所感染,不知不觉中接受余秋雨的文化底蕴、人文精神、心路历程等的影响。这种创作意念,始终贯穿于整部《文化苦旅》之中。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反复严厉拷问历史,其中,出现了很多悲剧事物和悲剧人物,却很少提及他对1949年以来的历史反思,很少让人感受到其自身心灵世界的隐秘。也许是当代历史过于敏感,因此作者不敢越雷池半步?另外,在《西湖梦》中,作者又怎么知道"背着香袋来到西湖朝拜的善男信女,心中并无多少教义的踪影,眼角却时时关注着桃红柳绿、莼菜醋鱼"?外国的教堂不大多是建在喧闹的城市中吗?类似这样的议论,在书中还有一些。这不禁让人疑心,余秋雨在发表议论时,有时提出的简单问题反而把情况弄得复杂。

我觉得,凭借《文化苦旅》,余秋雨可以在新中国的散文史上占一席之地。虽然其中不免有矫情之处,甚至有硬伤,但那种思考与提出的问题却是无可回避的。尤其是其中对"健全文化人格"的呼唤。

每每合上这本书,我的心里总是有一抹酸涩的、似曾相识的恍惚的感觉,挥之不去。这是被作者那种怀揣天下、悲天悯人的胸怀在抑郁中膨胀的情感所感染,夹杂着难以名状的无奈。

就拿给我印象最深得《道士塔》来说吧。

我感伤于作者所见的这座道士塔——“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静白”;感伤于王道士的彻骨的麻木——贪图蝇头小利而将民族利益全然弃置不顾;也感伤于“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已经什么都没有了——物质上的,精神上的。

就是在这座破败的塔前,就是在这座写满了屈辱的历史的塔前,终于有一个人用心去走过。作为一个爱国文人,没有什么比卖国求荣更被他厌恶的了。在这身心俱痛的苦旅中,他用笔者杆枪,把热血洒在纸上。

作为读者,搭载着作者的动人心弦的文字,跟着他一起笑,一起哭,不经意间把一个个生僻的角落,变成我心目中的故乡,只是总伴随着些许意料之外的起伏跌宕。爱国热情,被一次次地唤起;心中关于道德的防御底线,也一次次地被冲破。合上书,留下一个黯然神伤的我,和心中念念不忘的“故乡”……

正是因为读过这些文章的沉重,叫我很难有办法把阅读坚持下去。猛然间发现,我从这本书里隐隐看到了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的影子,并不是说作者相互抄袭,而是对于中华民族的爱恨交织的感情都贯穿在他们的文章中。这个沉重的话题我们似乎已经说得太久,有些乏了。

中国的江山好的一塌糊涂——有白色浪滩、贝壳拥挤的“天涯、海角”,有像调色盘中那样深蓝的九寨沟的水,有浓郁着古老祥和的气息的平遥古城……这些只是我所走过的地方罢了,我知道我的足迹还没有遍及到祖国更好的土地上。真心希望,作者和我的奢望能变为现实,也让今后的旅行成为纯粹的游山玩水,别再布满如此多的惹人心伤的苦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