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大学语文教材中部分爱国主义诗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作品中的爱国情怀
【摘要】爱国的诗词文章是中华文化中的文学瑰宝。文学作品,作为爱国情怀传递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文化积淀中熠熠生辉,向后世人们展示爱国的风采。为国求才的统治者、征战疆场舍生忘死的将士、悲苦不堪生活困顿的读书人、饱受压迫的民众……他们的一思一念构成了文学作品中爱国情怀的基石。本文选取历史上各朝各代的文学作品若干,讲述流淌在文字中的家国之情。
【主题词】爱国情怀贤才将士百姓
家国与民族,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不断深植于民族精神骨髓之中的符号。爱国情怀交织着两千多年的文化,历经时光摧残、岁月洗礼,沉淀下文学之中的瑰宝——爱国华章。爱国没有统一的行动,也没有统一的言语。无论是何人处何地在何时,心中忧国之情溢于言表,继而成于方絮,终传于后世。统治者忧怀天下,渴望天下英才尽入我彀中;公卿百官治政清明,国泰民安,万民咸服;将军战卒征战沙场,血染衣袍,破敌军;有识之士郁郁不得志仍心怀社稷,渴望建功立业;百姓背井离乡,抛家弃子,葬于异乡……爱国的表现形式万千,但是都在文学作品之中有所体现。
文学作品是爱国情怀的重要载体,史官著书、臣子奏章、诗词曲赋乃至戏曲传奇,都有着爱国篇章的身影。
(一)砥定天下,造化清明
人杰贤才无论何时都是国家管理者的左膀右臂,是协助管理国家,制定律令,稳定社会的基石。在古代,鉴于信息交流的闭塞,统治者想要发掘更多的贤才来治理国家是比较困难的事。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渴望扬名天下的人才凭借游说国君大夫获取名声;至秦朝以“辟田和胜敌”为仕进之途增强国力,史无前例地一统天下之后,为了更好地治理这个庞大帝国,实行了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再有皇帝考察任用下方各地地政策;
及至汉朝,察举孝廉为主要地选拔人才的措施。时代在变化的过程中,人才的选拔方式也在不断变革,统治阶级则一直在寻找那些能够协助自己砥定四海,稳固统治,经世济民的贤才。
许多统治者为了寻求人才,不可不谓之尽心竭力,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唯恐失天下之士”的态度深深触动了天下处于四分五裂之时,虽有雄心壮志,却功业未成的曹操内心的极度忧虑和渴望。《短歌行》将曹操对于贤士的希冀表现的淋漓尽致。将自己对贤士的渴望比作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般对爱人的思念,而对应《诗经·郑风·子衿》中后两句“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没有写在《短歌行》中,但是他的感情是含蓄地表达出来的——对那些贤士没有来找自己的深深的哀怨,还表明自己愿意鼓瑟吹笙欢迎贤士的到来,可见曹操惜才爱才求才之心。不仅仅表达在情感上,曹操还在实际行动中表现了自己对于人才的渴望,这在《求贤令》中清晰地表现出来。对于过去传统仕进标准“经明行修”做了重大突破革新,坚决主张从各阶层选拔人才,广开才路,提出了“士不必廉而后用”的主张,实行唯才是举。
曹操作为三国时期中国北方的实际控制者,他的爱国情怀是对人才的渴望,他希望能够打破传统的壁垒,为国家选拔更多有利于社稷的人才,让那些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的卓越才干来治理国家管理政务,救天下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是他作为统治者的爱国。
爱国不仅是统治者的求贤,也是百官公卿的谏言谏行。为官者的爱国,是敢于直谏,
指出上级的错误,以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是施政于民,维持一方清明百姓安居。
李斯就是这样一位敢于进谏,为国家前途着想的臣子。《谏逐客书》是李斯站在自己的角度为秦国谋天下的具体体现。秦国能够独霸诸侯国,一是秦国国君几百年来的积累,二是秦国广纳天下英才,招贤聚士。李斯在奏章中指出“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将会使国无福利之实。而致使秦王下逐客令的韩国水工郑国倘若真的被驱逐出去,那么秦国后来就未必真的能统一六国,因为被韩王派去以虚弱秦国为目的修建水利工事的郑国修建的郑国渠使关中成为天下粮仓,赢得了“天府之国”的美名。
(二)马革裹尸,勒石燕然
国家衰弱,社会动荡,百姓流离失所,外族常会侵略边地,掠夺人口财物,因而带来战争。每当外族入侵,无数儿郎放下家业,为国家、为家人流血沙场,前仆后继,描绘战争的诗篇自古便有一股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辽阔壮丽萧瑟肃杀的万里戈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壮胜军容、雄浑激昂舍我其谁的战歌壮词、流血漂橹断壁残垣的破败城郭、衣衫染血神情肃穆的久战之兵、奏捷凯旋乐观豪迈的出征气概……文学作品中,战场的诗篇总是令人恍如亲临,心潮澎湃,难以自已。
无数战士离开了自己的家人故乡,来到荒凉的边陲作战,守卫国土。他们大多数是服从官府的管理而不情愿地参军,而有些人则是甚至边防地对国家地盛衰安危地重大影响而主动投军,希望尽一份绵薄之力。正如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中写到的:“万里奉王事, 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 岂为妻子谋!”,说明他是知晓边塞生活的艰苦的,但是怀着以身报国的壮志, 不惜抛妻别子也要去保家卫国奉行王命。《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生动地再现了沙场的壮阔景象:“君不见走马川, 雪海边, 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将军战士半夜行军衣甲不离身,“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足可见边塞生活之艰苦。纵然环境恶劣,战士们仍气势昂扬。将出征将士不畏艰苦、奋勇抗敌的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心呈现在历史的积淀中,谱写了一曲洋溢着爱国热情的、振人心魄的战歌。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苏武则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展现爱国之情的伟大。为了招降苏武, 匈奴使尽了各种招术,用刀剑逼于颈脖,用名利富贵诱惑,把他幽禁于深窖并绝其饮食,又置其于北海无人处牧羊,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苏武始终保持本心,哪怕是死于刀下也不愿意屈服背叛大汉。在面对其好友李陵劝降时,尽管李陵以汉王朝寡恩,法令无常来劝说苏武,苏武则回道:“臣弑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王所恨”。爱国在古代往往是和忠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苏武的忠君之行由此表现了苏武忠于朝廷、热爱祖国和甘愿奉献的精神,成就了一段传奇故事。
然而,现实并不是总是让人欣慰的,战士们舍命沙场,视死如归却换来的是“美人帐下犹歌舞”,战士在战场上奋勇厮杀,九死一生,奋不顾身,可谓“铁衣远戍辛勤久“,而将军们却一味享乐,骄傲轻敌, 并不体恤他们,彷佛他们的牺牲就是任人摆布的玩偶。
高适对于将军谎报军情,隐匿自己的败绩这种行为是极度批判的,《燕歌行》讽刺了将帅的骄奢淫逸、腐败无能和不体恤士卒,但是批判无能将帅的同时还是高度赞扬了士卒们”
死节从来岂顾勋“的爱国之情。
(三)忧怀社稷,悲心泣血
文学作品中的爱国是统治者为官者追求治世贤才,希冀天下清明,也是保卫家国舍生忘死的将士走卒,更多的是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或是心忧天下百姓的普通人。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居庙堂忧民,居江湖忧君,怀才不遇,忧馋畏讥,空有治世报国之志却不得重用无法施展才华,尽管如此,但他们仍能保持爱国之心忧民之思。正是因为这些人构成了古代爱国文学的主力军,为我们呈现了璀璨的文学作品。
读书人常自嘲百无一用是书生,虽是自嘲之语,但是有时候也是一些人心中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