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三地理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人教版)1、人口迁移的类型:内迁和外迁。
内迁是指人口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外迁是指人口跨越国界的流动。
2、人口迁移的原因: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
经济原因是主要的推动因素,如就业机会、收入水平等;政治原因包括战争、政治迫害等;文化原因包括教育、语言、宗教等。
3、人口迁移的影响:对原居地和目的地都有影响。
原居地可能会出现人口减少、劳动力短缺等问题;而目的地可能会面临过多的人口压力、社会矛盾等问题。
4、世界人口迁移的趋势:近年来,人口迁移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迁移。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国家对移民的限制和控制政策。
5、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是城市化和东部地区人口向中西部地区的流动。
城市化带动了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向该地区迁移。
口容量为70亿人左右,而全球人口已经超过了78亿人,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以确保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人口迁移是指人们为了某种目的而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根据是否跨越国界,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在二战前主要是从欧洲流向美洲和大洋洲,以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
二战后,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国际人口迁移变得更加短期和流动化,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中国的人口迁移历史上主要是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流向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等地。
建国初期,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从东部城市迁往西北、东北等边疆地区,目的是为了开发国土。
改革开放后,民工流成为主要形式,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内陆流向沿海、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缓解了地区差异,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人口迁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
自然因素如气候、土壤、淡水和矿产等,社会经济因素如经济、交通、文化、家庭和婚姻等,政治因素如政策、战争和政治变革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复习提纲
人教版高中地理复习提纲人教版高中地理复习提纲一、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我国西北地区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荒漠化的因素自然因素: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古代:唐宋——明塔里木盆地南缘,由战争、瘟疫、过度垦耕导致。
近代:清——内蒙古东南部,因为移民增多,农业对土壤的破坏力强于牧业现代:20世纪50年代人口激增,管理失误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森林分布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热带雨林的分布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相逢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
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是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
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②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雨林生态的脆弱性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提纲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提纲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轴的倾斜角度及其影响。
2. 地图的基本知识:比例尺的计算与应用,地图上的基本方向,地图的种类(如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等)。
3. 坐标系与定位:地理坐标系统,经纬度的划分与意义,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原理与应用。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的组成与分层-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热带、温带、寒带气候)- 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形等)- 极端天气现象(飓风、洪水、干旱等)2. 水文循环与海洋:- 水循环的过程与环节- 河流的特征与分类- 海洋的形成、洋流的分布及其影响- 海平面上升的原因与后果3. 地貌与地质作用:- 地壳的结构与板块构造理论- 地貌的形成(侵蚀、风化、沉积等)- 地震与火山活动的分布及其成因- 矿产资源的分布与开采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城市功能分区与城市规划2. 农业与工业:- 农业的分类(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 农业的分布与区位因素- 工业区位理论- 工业布局对环境的影响3. 交通运输与贸易:-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与选择- 交通网络的布局与影响因素- 国际贸易的模式与流向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遥感的基本原理,遥感图像的解译与应用。
2. 地理信息系统(GIS):GIS的构成,数据采集与处理,空间分析与应用。
3. 全球定位系统(GPS):GPS的工作原理,定位技术的应用。
五、环境与发展1. 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区域环境问题(水污染、土地退化等)- 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策略2. 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节约- 生态保护与恢复3. 地理与区域发展:- 区域发展的理论- 区域发展策略与实践- 跨区域合作与全球化影响六、地理实践活动1. 地理实验与观测:地理实验的设计、实施与分析,地理现象的实地观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高考复习大纲)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高考复习大纲)第一章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试分析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差异:长江三角洲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水稻土);河网密集,湖泊众多;耕地破碎,多为水田,人均耕地少;矿产资源贫乏。
松嫩平原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为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水热组合条件较差;地形开阔平坦,黑土肥沃;耕地集中连片,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多;石油资源丰富。
影响:长江三角洲在良好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一年两到三熟;河湖水面广,水产业发达;水运发达,商业贸易发达;依靠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形成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一年一熟;松嫩平原西部草原分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利用石油和周边地区的煤铁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一、荒漠化:1、分布: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2、包括:沙漠化-西北;次生盐碱化-华北,灌溉农业区;石质荒漠化-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红色荒漠化-南方地区丹霞地貌;二、盐碱化成因:1、气候干旱,蒸发旺盛;2、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地下水位上升,盐分富集地表,盐碱化严重;3、地势低洼,排水不畅;4、过量使用化肥;5、沿海地区海水倒灌;三、治理盐碱化:引淡淋盐;排灌结合,合理灌溉,滴灌喷灌;防止海水倒灌,营造红树林,建沿海堤坝;四、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1、地理位置和范围:位于温带,深居内陆,大兴安岭以西,昆仑-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中国西北;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分;2、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年温差大,降水少;3、地形:东部为高原,西部盆地和山脉相间分布,三山夹盆地;4、河流:内流河为主,径流量少,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夏季汛期,冬季断流;5、植被:稀少,以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五、天山北坡迎风坡:盛行西风带来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气遇天山北坡抬升形成地形雨;六、风沙活动(沙尘暴)原因:气候干旱,地表水缺乏,河流欠发育,植被稀少,地表缺乏植被保护,土壤以疏松沙质沉积物为主,大风日数多且集中;风力大(冬季西北风)成因:离冬季风源头近;地形坦荡植被稀少,对风阻力小,风力大;七、荒漠化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干旱,风沙活动频繁;2、人为因素(决定因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建设不注意环保;八、荒漠化防治的措施有哪些:合理利用水源:推广节水农业、减少水井数量(合理利用地下水)、合理分配上中下游水资源(防止过度引河流水灌溉);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建防护体系:生物措施-防护林;工程措施-沙坡头草方格沙障;调节农、林、牧用地关系: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还湿;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控制人口增长;第二章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一、森林的作用-大自然总调度室:环境效益--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生态效益--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二、热带雨林1、分布:南美洲的亚马逊;非洲的刚果盆地;亚洲的东南亚;2、雨林全球环境效应调节全球气候;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维持全球碳氧平衡;维护全球生态平衡;“地球之肺”“蓄水海绵”“基因宝库”“医学宝库”3、雨林生态脆弱性—土壤贫瘠(砖红壤):生物循环旺盛,有机质和养分被植被吸收;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三、亚马孙开发原因:根本原因--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的需求;直接原因--人类的开发;过度的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采矿、修路、城镇建设;开辟大型牧场;四、巴西迁都原因(里约热内卢迁往巴西利亚):巴西利亚位于巴西高原,气候更加凉爽;巴西利亚位于国土中央,便于管理,利于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河流流经,水源充足;五、热带雨林的保护措施:1、鼓励保护性的开发;2、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3、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4、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5、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6、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Ⅱ复习提纲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一、人口增长: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多万的数量在增长。
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3、差异:时间上——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
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等。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发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度趋缓.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问题;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如图: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高"与“低”往往以1%为参照,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二、人口分布:1、世界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90%的人口,而南半球只有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人口分布还有集中于沿海地区的趋势。
人口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地势低平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
高考地理复习提纲
高考地理复习提纲地理是高中阶段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高考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地理知识,以下是一份高考地理复习提纲,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一、自然地理1. 大地形地貌1. 陆地和海洋的分布2. 高山、平原、盆地及世界主要大陆、大洋的名称和位置2. 气候与气象1. 气候带与气候类型的划分2. 主要气候要素及其影响因素3. 气象图和天气图的解读与应用4. 天气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分布3. 水文地理1. 江河湖泊的形成和类型2. 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3. 河流的发育规律4. 全球水循环与水文灾害4. 生物地理1. 地球上不同生态系统的特点与分布2. 自然保护区的意义和作用3. 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和措施4. 人类活动对于生物地理的影响二、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1. 人口数量和分布的特点与影响因素2. 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规划3. 城市人口流动和城市问题4. 人口政策和人口问题2. 农业与工业1. 农业地域的划分和特点2. 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3. 工业地域的划分和特点4. 工业化进程中的问题和挑战3. 交通与通信1. 陆路、水路、空路和信息通信的重要性及发展2. 交通网络的构建和优化3. 交通运输中的问题和发展方向4. 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与影响4. 区域可持续发展1. 区域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外部条件2. 区域发展的类型与模式3. 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效应4. 区域合作与可持续发展三、地理方法和技术1. 地图与地图阅读1. 地图的种类与制图方法2. 地图的要素和符号的解读3. 地图与实地的结合运用4. 地图在地理研究与分析中的作用2. 野外实地考察与实验1. 野外实地考察的目的和意义2. 野外实地考察的方法和组织3. 野外实地考察的记录和分析4. 实验和模型在地理学中的应用3. GIS和遥感技术1. GIS和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2. GIS和遥感技术在地理研究中的作用3. GIS和遥感技术在资源与环境管理中的应用4. GIS和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前景这份地理复习提纲包含了高考地理的核心知识点,建议同学们按照提纲进行系统的复习,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结合例题和历年真题进行强化练习,提高解题能力和应试技巧。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要点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预习必修三主干知识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的定义: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的类型也不同。
二、区域的特点:有的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边界是过渡性质的(干湿地区);层次性注:两个区域,按照不同的指标,地理界线是不同的。
三、地理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长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对比长三角(华东地区、沪宁杭地区):读图和文字得到下列信息:1、定位:30°N~32°N,120°E~122°E,东部沿海的中部,太平洋的西岸,与日本隔东海相望。
2、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3、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温暖时间长,作物的生长期长。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水稻土,耕地较为分散,多为水田,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长江、京杭运河、富春江、钱塘江、黄浦江6、作物:水稻、冬小麦、油菜、棉花7、矿产资源贫乏。
8、综合性的工业基地(发达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轻工业,利用交通优势进口矿产发展重工业)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辽河平原构成东北平原)1、定位:43°N~48°N,125°E附近2、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3、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大陆性稍强),温暖时间短,作物的生长期短。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黑土,耕地较为集中,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多,有利于机械化的推广,耕作方式相对粗放,亩产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嫩江、松花江6、作物:春小麦、大豆、玉米、甜菜(辽南为冬小麦)7、矿产: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8、工业:我国的重化工基地。
四、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是不同的。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为例来分析1、开发早期:黏重的土壤和稠密的水系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
2、开发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化不利的自然条件为有利的条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1.能源分类⑴可再生能源(举例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非可再生能源(举例煤炭、石油、自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②市场宽阔:一是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二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转变。
③位置适中:输煤输电距离近。
④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
3.能源基地建设:⑴面临挑战:①人均资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单位产值能耗高;④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⑤能源平安受到威逼。
⑵实行〔措施〕: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力量,以铁路为主,大路为辅;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进展炼焦业。
4.能源的综合利用⑴变革缘由: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峻。
⑵变革模式: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
⑶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①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②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③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环境的爱护与治理⑴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干净煤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进展。
⑵调整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①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进展;②大力进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③“三废”的治理:①废渣:回收再利用;②废气: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如何学好地理学会从生活中学习地理,结合生活常识学习地理多看国家地理杂志和有关地理的节目,多去旅游。
喜爱生活,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地理学问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再回过头看看你的地理课本,SO EASY。
这样学习地理你会理解深刻,不用死记硬背!做好地理学问结构,最好做好每一个学问点的〔思维导图〕在课堂上仔细听课,课后笔记,特殊是必修1得花点苦功夫,其实大部分都是有规律的,把重点学问把握,多理解下。
地理人教版必修三第二三四五章复习提纲
2.1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危害、措施2、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的原因、治理3、西北、华北土地盐渍化的成因4、农村解决能源问题措施、草方格沙障作用2.21、森林作用、巴西东南部雨林形成的原因2、雨林土壤贫瘠的原因3、雨林保护措施4、沼泽成因、湿地效益、保护必修三第三章复习提纲3.21、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2、长江三峡水能丰富、莱茵河航运价值高原因3、墨累达令盆地过度灌溉带来的问题4、红水河梯级开发带来的效益;阿斯旺大坝弊端5、水电站建设区位、带来问题3.11、评价资源开发条件的思路分析2、应对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的措施3、能源综合利用的措施、环境治理的措施4、风能资源丰富的分析5、风力发电厂建设的区位分析4.1 1、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2、东北地区热量条件对农业产生的有利、不利影响3、农作物品质优良的分析思路4、东北地区建设商品粮基地的条件5、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单产高、东北单产低的原因6、东北地区黑土退化的治理措施7、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4.2 1、珠三角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原因2、区域城市化典型模式3、珠三角面临的问题以及采取的对策4、珠三角长三角应对能源短缺采取的措施必修三第五章复习提纲1、我国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西气东输的影响2、管道运输的优缺点3、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4、南水北调三线工程线路、优缺点、影响6.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以及图5.8、5.9等)7、产业转移的影响(对发达、发展中国家)8、国际分工链及产业转移对中国的启示环境保护复习提纲1、水污染的原因、危害、措施2、赤潮发生的条件3、垃圾污染的危害、城市垃圾治理4、雾霾、酸雨形成的原因、危害、措施5、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6、森林保护措施7、湿地退化的原因8、物种丰富原因、生物多样性减少原因、保护。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选修)复习提纲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本章考点】1.区域的含义。
2.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划。
3.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
4.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5.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6.数字地球的含义。
【知识梳理】1.区域的含义: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2.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划3.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
■从地理环境差异分析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两地农业生产方式、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的不同。
4.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的原因。
5.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1)遥感RS: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
(2)全球定位系统GPS: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能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经度、维度、海拔)、速度和时间。
(3)地理信息系统GIS:用于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
凡是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都可以借助GIS。
(例子:城市管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本章考点】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造成的危害,综合治理与保护措施。
【知识梳理】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荒漠化的概念(2)在图中填写主要地形区名称。
(3)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原因),并由此形成了以、为主的景观特色。
(4)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植被景观的变化体现了地域分异规律。
(5)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将下面内容填在空框内:A.深居内陆,距海洋远B.山脉的阻挡C.大风日数多,且集中D.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E.地表多沙质沉积物F.土地沙漠化G.气候干旱(6)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有哪些?(7)荒漠化防治的措施有哪些?2.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1)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其形成的气候条件是,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有热带雨林分布的原因是。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提纲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提纲一、高考地理统揽全局、突出重点地理科的考试以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内容为主。
高中地理学问的核心应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
譬如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宇宙环境”的核心是人类生活的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地球的外形、质量、自转与公转运动所带来的昼夜更替、地方时差、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
尤其是地球运动带来的自然现象更是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有着密不行分的关系,至于诸如恒星与星云、彗星、流星等恐难进入核心之列。
二、高考地理紧扣图表,注意分析应用力量的培育图表是地理学的其次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情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构造联系及其进展变化的过程。
其中有地理学科的综合用图,也有政治、历史、地理学科穿插综合题用图。
试题把地图和图表作为表达和联系三科学问的信息载体,所以地图和图表往往是学科内或者跨学科间综合题的切入口。
譬如2002年文科综合测试的第36题就是一道地理学科内综合的图形题,第40题则是政史地综合的图形题。
2006年考长江流域城市区位分析,历史上沙尘暴频率分析也是地史综合的图形题。
高考为什么钟情图象题呢?由于将新奇的图表材料设计成题,一方面可以引用地理学最新的讨论成果,避开试题雷同和猜题押宝;另一方面有利于考察考生学问的把握程度和思维分析力量。
三、高考地理关注(热点),拓宽视野“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永久是地理高考试题的主旋律”(张亚南/国家(训练)部考试中心)。
“文科综合力量测试”的特征之一就是题目与现实生活的严密结合,许多题目是以热点、焦点问题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的。
四、高考地理强化训练,模拟实战考前必要的综合训练是为了通过数量有限的特别训练,提高学问技能、答题技巧和综合力量。
练习的类型可以是单元练习,也可以是阶段练习,固然也可以是综合练习。
地理学科高中三年精要复习提纲
地理学科高中三年精要复习提纲地理学科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它涉及到地球的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高中三年的学习中,地理学科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地球的构造、气候与气象、水文地理、人口与城市、农业与工业等等。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地理学科,下面将对高中三年地理学科的内容进行精要复习提纲。
一、地球与地球的运动1. 地球的构造: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运动、板块构造理论。
2. 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地球的倾斜和季节变化。
二、气候与气象1. 气候要素:温度、降水、气压、风向和风速等。
2. 气候类型: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等。
3. 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温室效应、气候异常等。
4. 气象要素:天气现象、天气预报、气象仪器等。
三、水文地理1. 水资源:地表水、地下水、冰川水等。
2. 水循环:蒸发、降水、径流、蓄水等。
3. 水土资源: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水资源利用等。
四、人口与城市1. 人口变化: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分布等。
2. 城市化: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城市问题等。
3. 人口迁移: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城市人口向郊区的迁移等。
五、农业与工业1. 农业:农业区划、农业生产方式、农业问题等。
2. 工业:工业区位、工业分布、工业发展等。
3.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矿产资源开发、能源开发、环境污染等。
六、旅游与交通1. 旅游资源: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
2. 旅游开发:旅游规划、旅游经济、旅游问题等。
3. 交通运输:陆地交通、水上交通、空中交通等。
七、地理信息系统1. 地理信息的获取:遥感技术、地理信息采集等。
2. 地理信息的处理: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分析等。
3. 地理信息的应用:地理信息在城市规划、资源管理等领域的应用。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复习,同学们可以全面了解地理学科的核心知识点和重点内容。
在复习过程中,可以结合地图、图表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加深对地理现象和规律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三地理复习提纲人教版高三地理复习提纲一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中国13亿人口(2005/1/6)。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理解记忆)7(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记忆]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1.3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理解]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记忆]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记忆]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记忆]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 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记忆]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2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人教版高三地理复习提纲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理解]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2、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记忆]3、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注1:高级住宅区分布城市外缘,多与高坡、文化区相邻;低级住宅区多分布城市内城和工业区附近。
注2:中心商务区特征(建筑物高大密集、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是城市经济活动最频繁的地方。
4、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5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理解记忆]6、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oa——商业区(距市中心近,交通便利、有大量的消费人口)ab——居民区(介于商业区和工业区之间,便于购物和上下班)bc——工业区(远离市中心,土租低而工业占地面积大,可降低成本)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记忆]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8、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一定规模后: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城市等级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以下为县城、建制镇等依据:城市人口规模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4、城市等级体系:[记忆]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德国南部为例)6、中心地理论[理解]理想状态下城市的服务范围呈正六边形,同一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相互排斥,不同等级的城市的服务范围的相互重叠、层层嵌套。
2.3城市化1、城市化的含义[理解]土地的城市化(乡村用地变为城市用地)人口的城市化(乡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记忆]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拉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记忆]4、城市化的意义:[记忆]1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2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发达国家:起步早(第一次产业革命后);水平高(平均70%);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发展中国家:起步晚(二战后),发展快;水平低(平均33%);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7、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记忆]生物圈:生物多样性减少;岩石圈:城市土地质量下降;水圈: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大气圈:城市热岛。
同时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8、如何建设“生态城市”:[记忆]1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天人合一”)人教版高三地理复习提纲三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3.1农业的区位选择1、农业的概念:[记忆]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2、农业区位的含义:[理解记忆]1农业生产的位置○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记忆]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4、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记忆]5、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理解]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 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理解记忆]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 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7、农业地域的含义:[记忆]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8、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光热充足,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生产方式、技术先进;政策支持。
9、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记忆]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发展措施:东水西调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1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2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3人口稠密,○4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5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劳动力丰富○(7000年历史)传统经验丰富。
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记忆] 1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2单产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人多地少,消费量大) ○3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4水利工程量大(季风气候区,水旱灾害频繁) ○4、措施:适度规模经营、提高机械化水平,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商品率。
4、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作物:小麦、玉米5、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1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 ○2交通运输便利○3市场广阔○4地广人稀○5机械化程度高○6农业科技先进○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专业化程度高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生产对象[记忆]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生产对象:牛、羊2、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记忆] 1气候温暖,草类茂盛○2地广人稀,地价低○3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3、大牧场放牧业特点[记忆]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记忆] 1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开辟水源○2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研究○5、乳畜业的分布及农产品[记忆]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6、乳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1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2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7、乳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