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教案全集修订稿
八年级地理下册晋教版教案5篇
八年级地理下册晋教版教案5篇八年级地理下册晋教版教案1一.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XX月22日世界地球日)1.自然资源: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
2.分类:可再生资源——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能循环使用,如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非可再生资源——用一些就少一些,如矿产资源。
3.特点: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不足,相对短缺。
二.土地资源(XX月25日世界土地日)1.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2.各类土地构成比例不合理:耕地、林地少,难以利用的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3.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⑴优势:总量丰富、类型齐全,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⑵劣势:人均占有量少、比例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各种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4.分布地区⑴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
这里土地利用程度高,其中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和低缓的丘陵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的山地。
⑵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
这里难利用土地多,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低,牧业在该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占主要地位。
⑶北方旱地与南方水田的差异:北方地多水少,以旱地为主;南方水多地少,以水田为主。
5.存在的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等。
6.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三.水资源(XX月22日世界水日;XX月22-28日中国水周)1.水是宝贵的资源⑴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淡水资源绝大部分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是深层地下水。
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⑵水危机的原因:用水量增多、水污染、水浪费。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⑴时间分配不均:夏秋季多、冬春季少且年际变化大。
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由于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均,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有必要兴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工程(如:引黄济青、南水北调)。
晋教版初二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二节黄土高原教案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学习者特征分析
初中学生对自己未知的区域,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比较强,而且本区域又是学生家乡所在的地形区,学生对此有强烈的探究欲。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引导他们回忆身边的事物,如民居窑洞、煤炭生产、交通运输、环境污染等,大胆发言,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和手段
比较法、综合归纳法、读图分析法
课堂小结
黄土高原的资源种类
黄土高原能源资源的调配
主要的工业部门、工业中心
课后作业布置
导学案P43巩固训练1——4
教后反思
本节课采取读图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充分认识黄土高原的能源资源,也让学生认识到在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黄土高原的能源为我国经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降雨特点
黄土高原降水(集中在______月份,多______)
土壤特性
黄土(颗粒,结构,透水性)
人为因素
土地利用不当
(____)、(____)、(___)等活动,使地表疏松
耕作不合理
在干旱地____,破坏了地面植被
(2)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使粮食产量;使沟谷、、
,从而导致耕地面积,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给、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
课题
6.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审核教师
授课时间
年级科目
八年级地理
课时
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2、认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以及黄土高原的三种地貌。
3、根据资料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水土流失产生的后果以及如何进行综合治理。
二、过程与方法:
教
学
过
2024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教学设计
2024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地区的地理环境、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以及治理措施。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掌握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了解了中国的地理分区,对地形、气候等有一定的认识。
但黄土高原的特点、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以及治理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以及治理措施。
2.难点: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创设黄土高原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水土流失治理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治理措施。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
2.准备教案、学案、作业等教学资料。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黄土高原的景色,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以及治理措施。
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
3.操练(10分钟)分析典型的水土流失治理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治理措施。
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治理方案。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案、学案中的相关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 成渝地区——西部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 教案设计
补充设计
2/4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 成渝地区——西部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 教案设计
阳曲三中导学设计流程
导学 流程
预设问题
学生行为
教师行为
(五) (六)
A.石油资源丰富
组员讲给组长
B.有庐山、峨眉山等风景名胜 听,再由组长对
区
组员补充、纠
C.水能资源丰富
正。
D.水资源短缺
2.下列关于成都平原的叙述,正
列问题。
合作解决问题。
(1)读图 6.24,找出流经本地
区的河流,说出这些河流的流
向。
(2)读图 6.26,说出煤、天然
气、芒硝、井盐等矿产资源的分
布特征。
(3)完成 P37“图上所得”(读
图说出成渝地区经济战略位置
的重要性)
分层训练
1. 下列关于成渝地区的叙述, 学生自主完成, 教师巡视、纠错
正确的是( )
与当地何种自然环境的特征关
系紧密( )
A.资源丰富,人称“天府之国”
B.光照少,气候潮湿,可用辛辣
食物祛除体内的湿气
C.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壤富含磷、
钾
D.山地气候显著,变化多端
教师点拨知识点 在对河流的开发利 用过程中,一定要 注意水资源与水能 资源是两个既有联 系又有区别的概 念。
教师指导方法
补充设计
计
自然资源
教 学 反 思
4/4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 成渝地区——西部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 教案设计
成渝地区——西部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地理
课题
6.3 成渝地区—西部经济发 展的引擎之一(第一课时)
晋教版初二地理下册第六章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6.4长江三角洲---城市密集的区域
审核教师
授课时间
年级科目
八年级地理
课时
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对本区域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做出简要评价。
2、通过读图6.41,说明上海市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有效的地理信息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长三角的自然地理特征
教学难点
评价长三角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学习者特征分析
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从日常电视新闻中会听到看到好多有名的地区,如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区,但是对于他们的城市职能不清楚,教学时应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这些地方入手,让他们先说说自己对本区的了解,对那些地方感兴趣,然后逐步引入到分析位置、经济发展和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群中。
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
2、对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进行简要评价。
3、阅读教材44图文,完成本区自然环境内容的学习。
(1)地形以和为主,地势。
(2)气候类型是,气候特点。
4、阅读教材图6.42及教材第51页“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与长江流域的经济联系”图,认识上海对长江流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1)说出上海市地理位置的特点。
一、阅读教材p44-48,合作完成“发达的经济”。
1、长三角经济发展在全国的地位。
2、农业发展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
(1)优势:气候
地形历史(特色农业)科 Nhomakorabea。(2)挑战:。
3、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工业中心及主要产业。
八年级地理下册复习教案晋教版
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界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1月0℃等温线,秦岭—淮河一线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界线:地势一、二级阶梯界线,青藏地区边缘线青藏地区八年级地理下册复习教案第五章认识我国的地理差异1.我国可以划分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划分依据: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
2. 青藏、西北地区概况3.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地区,有“中华水塔”之称。
这里是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
柴达木盆地位于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和祁连山脉的环抱之中,是我国地势最高的盆地。
盐矿资源品种多,储量丰富,有“聚宝盆”之称。
昆仑山脉是亚洲最长的东西走向山脉,公格尔是最高峰,北坡峻巍,南坡平缓。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
纳木错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大湖,是世界最高的咸水湖。
雅鲁藏布江流量丰富、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
内蒙古高原位于我国北部,是我国的第二大高原,是全国最大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4. 秦岭山脉自西向东横贯我国中部地区,主体位于陕西省境内,最高峰为太白山。
秦岭北坡冬季阻挡西北风南下,使秦岭南部少受寒冷和冻害影响;夏季拦截东南风带来的雨水,加大了秦岭南北降水量的差异。
淮河位于长江与黄河两条大河之间。
5. 秦岭—淮河的重要地理意义:是黄河和长江的分水岭;是北方和南方的分界线;是亚热带湿润地区和暖温带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是1月0℃等温线;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是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青藏地区西北地区自然特征“高”、“寒”。
干旱。
位置和范围位于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
包括青海、西藏、四川西部、甘肃西南部和新疆南部边缘地区。
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阿尔金山、祁连山脉以北,位于夏季风影响微弱的地区。
包括内蒙古、新疆大部分地区、宁夏和甘肃北部地区。
地形地势以高原、盆地为主,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地理区域。
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教案全集
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教案全集The final revision was on November 23, 2020 第五章认识我国的地理差异第一节四大地理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3.在地图上指岀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一淮河一线的意义。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德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难点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班请来了四位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课前安排好四位同学穿好新疆维吾尔族、西双版纳傣家族、东南沿海特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特色服装并通过预习掌握本章四地情况),现在请他们一一给大家介绍一下他们的家乡情况好吗好!(同学们鼓掌欢迎,烘托课堂气氛)〔讲授新课]分别把课前挂好的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与四位扮演者(学生)口述台词(课文中的叙述)配套.依次打开(注意:不要一齐打开,这样可能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这项活动完毕后,再叫一、两名同学试着描述自己家乡的特点。
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大屏幕依次显示)。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1 《东北三省——辽阔富饶的“黑土地”》 教学设计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1 《东北三省——辽阔富饶的“黑土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东北三省——辽阔富饶的“黑土地”》这一章节主要介绍我国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资源等特点,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培养学生对祖国东北地区的热爱和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地理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东北地区的特点和特色,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东北三省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资源等特点,学会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分析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观察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东北地区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资源等特点。
2.东北地区的人文景观和特色。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东北地区地理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现象和问题。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地图等资料的课件。
2.资料:收集关于东北地区的相关资料,如文章、报道等。
3.地图:准备东北地区的地图,以便学生观察和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东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关注东北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资源等特点,让学生对东北地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东北地区的人文景观和特色,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汇报。
6.2黄土高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1)PPT:教师将制作精美的PPT,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生态环境等图片和数据,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
(2)视频:播放有关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纪录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实际情况,引发学生的思考。
(3)在线工具: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在线工具,让学生实时查询黄土高原地区的地理信息,提高地理信息素养。
3. 行为习惯: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善于提问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但部分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此外,部分学生对于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也有学生对此感到担忧,害怕户外活动。
4. 对课程学习的影响:针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生态环境及其影响因素。针对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不足,教师应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如地理空间思维训练、科学探究实践、环保意识培养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参与度。
2. 题目:请描述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答案: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以黄土地貌为主。
3. 题目:请分析黄土高原地貌形成的自然原因。
答案:黄土高原地貌形成的原因有风力沉积、流水侵蚀和地壳运动。
4. 题目:请列举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包括水土流失、沙漠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5. 题目:请简述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答案: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包括过度开发、植被破坏和污染排放。
6. 题目:请提出针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
答案:针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可以采取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和绿色发展等措施进行治理。
6.东北三省──辽阔富饶的“黑土地”-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6.东北三省──辽阔富饶的“黑土地”-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分布情况。
2.掌握东北三省的气候、地形、水文、生产等自然特征。
3.理解东北三省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地理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4.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其对地域、资源、经济等方面问题的观察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分布情况,经济发展状况和地理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2.难点:如何分析三省的自然特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章节教学内容学时第一节东北三省的自然条件 2第二节东北三省的人文景观 1第三节东北三省的区位优势 1第四节东北三省的发展历程 1第五节东北三省的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 2第六节东北三省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1四、教学方法及手段1.授课法与听课法相结合;2.实物资料法;3.图片资料法;4.课外参访法。
五、教学资源准备1.地图、交通图等;2.生产、生态、环境等图片资料;3.课外参观、访问地区的实物资料。
六、教学步骤及内容第一节东北三省的自然条件(2学时)1.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和面积;2.三省自然资源的分布情况;3.东北三省的气候和地形特征;4.三省的主要河流及水资源。
第二节东北三省的人文景观(1学时)1.三省的文化、历史、民族等方面的特点;2.长白山、亚布力、长春等具有代表性的人文景观介绍。
第三节东北三省的区位优势(1学时)1.东北三省在中国的地理位置;2.三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区位优势。
第四节东北三省的发展历程(1学时)1.20世纪初东北的农村经济状况;2.20世纪30年代以来三省工业和农业的发展;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的转型与发展。
第五节东北三省的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2学时)1.东北三省的产业结构;2.三省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优势与短板;3.三省发展经济的各自特色和发展路径。
第六节东北三省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1学时)1.三省的生态建设情况;2.三省的环境保护近况。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认识我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1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认识我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认识我国的地理差异》主要介绍了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差异。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我国的地形、气候、资源和人口等方面的地理差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差异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我国地理差异的全面认识还需加强。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掌握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差异,提高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差异,掌握我国地形、气候、资源和人口等方面的地理知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提高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地理环境差异的观念,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差异。
2.难点:地形、气候、资源和人口等方面的地理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地理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地理案例为例,分析我国地理差异的特点和原因。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4.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操作,提高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地理图片、地图、案例等教学素材。
2.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等教学设备。
3.学生活动安排:提前布置学生预习任务,准备相关的地理问题和小测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地理环境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本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地理差异的特点和原因。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地形、气候、资源和人口等方面的地理知识。
3.操练(15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
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教案全集
第五章认识我国的地理差异第一节四大地理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德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难点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班请来了四位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课前安排好四位同学穿好新疆维吾尔族、西双版纳傣家族、东南沿海特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特色服装并通过预习掌握本章四地情况),现在请他们一一给大家介绍一下他们的家乡情况好吗?好!(同学们鼓掌欢迎,烘托课堂气氛)[讲授新课]分别把课前挂好的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与四位扮演者(学生)口述台词(课文中的叙述)配套,依次打开(注意:不要一齐打开,这样可能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这项活动完毕后,再叫一、两名同学试着描述自己家乡的特点。
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大屏幕依次显示)至此,同学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国的地理差异。
板书:第五章认识我国的地理差异想一想:(大屏幕显示)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呢?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可做点拨,最后总结:它们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的。
(板书)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课本图5.1)按学生座位分成四组,每个组负责在其中一个地理区域中找出有关区域的术语,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陈述结果,教师汇总:(大屏幕显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牧区东南沿海——经济特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热带——旅游区长江三角洲——农业区——工业区想一想:(大屏幕显示)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吗,可以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吗?学生思考后回答:不是,可以。
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 黄土高原教案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一节是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章第二节内容,也是本册教材中重要研究的跨省区域,教材从黄土高原的位置入手,接着是特有地貌和严重的水土流失,进而讨论改善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使重点内容一气哈成。
在设计教与学活动内【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
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
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1.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2.四季的形成。
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有960万km2的陆地面积。
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
下面我们看一段电视片断(播放黄土高原的电视片)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讲授新课]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
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八年级地理下册6.1东北三省教案晋教版
【示例】请分析东北三省的旅游资源,并说明其开发利用的潜力。
【答案】东北三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风光、历史遗迹、民俗文化等。东北三省的旅游资源具有开发利用的潜力。首先,东北三省的自然风光独特,如长白山、镜泊湖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其次,东北三省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底蕴,如伪满皇宫、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最后,东北三省的民俗文化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如冰雪节、民俗村等,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东北三省”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理知识。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通过分析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地理特点,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结合课本中的地图、图片等资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东北三省的地理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附:题型示例及答案
题型一:地形特点分析
【示例】请分析东北三省的地形特点,并说明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答案】东北三省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山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东南部,平原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之一,土地肥沃,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但山地地形也造成了交通不便和资源开发难度大等问题,对农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台湾祖国的宝岛 教案
7.3 台湾──祖国的宝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台湾省的范围、位置,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地图获取简单区域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并进行提取、加工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捕捉生活信息、学会求知、学会创新。
教学重点、难点
台湾省的地理位置、范围。
台湾省农产品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台湾的工业发展和分布。
台湾的“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
导入新课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
”我依照课标的要求对本课进行分析和设计。
教学过程
祖国神圣的领土--台湾省(PPT展示)
1、台湾省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PPT展示)
2、台湾省的范围(PPT展示)
3.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PPT展示)
台湾的自然环境(PPT展示)
合作学习
美丽富饶的宝岛:亚洲天然植物园东方甜岛水果之乡海上米仓蝴蝶王国樟脑王国东南盐库兰花之乡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
台湾主要农矿产品分布(PPT展示)
课堂总结。
我国的地域差异-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我国的地域差异-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地域差异的概念,了解我国的地域差异与特点;2.能够区分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3.掌握运用地图和图示分析,对地域差异进行表达和解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地域差异的特点和表达方法;2.教学难点:地域差异的形成原因和地域特征的分析方法。
三、课前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具,如地图、图表,电子屏幕等;2.提前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认识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3.整理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地域差异的实际应用和价值意义。
四、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探究地域差异的原因1.介绍地域差异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通过翻阅课本,探究我国地域形成的各种因素;3.以不同地域的植被、气候、水文等为例,介绍不同自然地理条件对地域差异的影响;4.以历史、经济、文化等为考虑因素,分析不同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
2.运用地图和图表分析地域差异1.教师现场绘制我国地图,标注主要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区域,引导学生理解地图的基本要素;2.通过展示图表,激发学生注意地域差异的表达方法和分析工具;3.运用已有的地图和图表,分析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不同地区的差异特征;4.安排小组竞赛课堂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制作地图、图表、PPT等多种方式,分析不同地区的地域差异。
3.开展案例研究,加深对地域差异的认识1.教师推荐案例,比如“国家级贫困县区”、“有名的地域品牌”、“差异化服务”等,引导学生思考地域差异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2.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案例,并通过调研、访谈等方式,深入探究地域差异的实际应用和价值意义;3.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确定分析框架和方法,撰写课堂论文或PPT,并进行汇报和交流。
五、课后拓展1.推荐与地域差异相关的电影和纪录片,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和文化背景;2.安排GIS软件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直接使用地图制作和分析,掌握实际操作能力;3.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推荐相关的读物或电子书籍,促进学生知识的综合和提高。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 《香港和澳门——祖国的特别行政区》 教学设计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 《香港和澳门——祖国的特别行政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香港和澳门——祖国的特别行政区》这一节主要介绍了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等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地理位置等有所了解。
但香港和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其特殊的政治制度、经济特点和文化特色等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香港和澳门的特点,以及它们与内地的联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等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感到自豪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等内容。
2.教学难点:香港和澳门的特殊政治制度、经济特点和文化特色。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香港和澳门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香港和澳门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3.讨论交流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香港和澳门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
2.准备香港和澳门的案例,用于讨论分析。
3.准备教学课件,呈现教学内容。
4.准备教材、练习册等相关教学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香港和澳门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关注这两个地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 我国的地域差异》教学设计3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我国的地域差异》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我国的地域差异》是学生在学习了我国地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理解我国地域差异的成因、特点和影响。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地域差异的概念、我国地域差异的成因、我国地域差异的表现和我国地域差异的影响。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地域差异的现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在分析地域差异方面的问题时,可能存在对地域差异成因、表现和影响的理解不够深入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地域差异,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地域差异的概念,掌握我国地域差异的成因、表现和影响。
2.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域差异的成因2.地域差异的表现3.地域差异的影响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地域差异案例,使学生深入理解地域差异的成因、表现和影响。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3.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域差异的案例材料,如图片、视频等。
2.设计好针对地域差异成因、表现和影响的问题。
3.分组讨论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我国地域差异的典型现象,如东西部发展差异、城乡差异等,引导学生思考地域差异的成因、表现和影响。
2.呈现(10分钟)呈现地域差异的成因,如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让学生了解地域差异的产生原因。
3.操练(15分钟)针对地域差异的成因,设计相关问题,如“我国地域差异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晋教版初二地理下册第五章第一节我国的地域差异教案
课堂小结
高——太阳能资源丰富
青藏地区寒
干——牧业为主
河流少,多内流河
西北地区——干旱植被东西差异大
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课后作业布置
导学P7巩固训练1——5。
教后反思
在教学中我积极充当学生的“向导”——把学生引向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向导,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在主动学习中,学生自己乐学、善学。在教学中,对于西北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特色、气候特色、产业特色、人文特色及资源特色这些基础知识,我放手尝试着让学生讲解,一方面断裂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教学还比较成功。
1月平均气温
年降水量
气候类型
植被类型
河流流量
结冰期
人
文
地
理
特
征
耕地类型
耕作制度
主要粮食作物
主要油料作物
主要糖料作物
居民主食
传统民居特点
传统交通方式
课堂小结
一、北方地区
分界线:秦岭——淮河
二、南方地区
课后作业布置
导学P13巩固训练1——5
教后反思
学生对南北方已经有所了解,这节课主要通过图片让孩子们对南北方的差异性有更深的认识。这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大家积极参与,做到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能理解的少讲甚至不讲,不容易理解的精讲、细讲。尽量还孩子们一个快乐的课堂。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2、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及成因。
教学难点
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第六章认识跨省际区域
第六章认识跨省际区域第一节东北地区——辽阔富饶的“黑土地”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读图6.4,找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山地,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东北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
描述本区山水环绕的地表形态。
2.通过分析图6.5,归纳东北地区气候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在图6.10和图6.17 上,找出主要的农业产区和林业基地,分析其形成的自然条件。
4.渎图6.19,说出煤炭、石油、铁矿、交通运输和主要重工业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 通过观看东北地区的各种图片或录像资料,了解东北地区的地形特点。
德育目标学习东北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山川河流的情感。
教学重点归纳东北地区气候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找出主要的农业产区和林业基地,分析其形成的自然条件。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景提问法导人。
播放东北地区录像或风光片:一望无际的沼泽地,成群结对的丹顶鹤,成片的大豆、高梁,哈尔滨的冰雕展,美丽的松花江,迷人的太阳岛,天池,林海,拥有海滨浴场和海上石林的城市——大连……学生边看边回答教师的提问:请大家说一说,这些景观位于我国哪些省区呢?为什么这里会形成这些独特的景观?那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这个地区。
[讲授新课]一、山水环绕的地表形态学习这部分内容时,首先在屏幕上展示图6.1,教师提出思考题:1.读图描述本区的地理位置、范围。
(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2.它的东、北、西三面分别与哪些国家接壤?(东面与朝鲜接壤;东北面与俄罗斯接壤;西面与蒙古接壤)3.本区西南部与我国哪些省区相邻?(内蒙古、河北)其次,指导学生渎图6.4,提出读图要求:1.从图中分析东北地区的地形以什么为主? (平原、山地)2.让学生在图中先找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的分布地区和山脉走向,再找出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松花江等河流的分布和流向,然后指出东北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的分布以及地势特点,通过读图一一查找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在东北地区,平原被山地所环抱,山地外侧又被河流所环绕,从而让学生明确掌握形成东北地区“山水环绕的地表形态”的地形特征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教
案全集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第五章认识我国的地理差异第一节四大地理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德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难点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班请来了四位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课前安排好四位同学穿好新疆维吾尔族、西双版纳傣家族、东南沿海特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特色服装并通过预习掌握本章四地情况),现在请他们一一给大家介绍一下他们的家乡情况好吗好!(同学们鼓掌欢迎,烘托课堂气氛)[讲授新课]分别把课前挂好的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与四位扮演者(学生)口述台词(课文中的叙述)配套,依次打开(注意:不要一齐打开,这样可能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这项活动完毕后,再叫一、两名同学试着描述自己家乡的特点。
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大屏幕依次显示)至此,同学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国的地理差异。
板书:第五章认识我国的地理差异想一想:(大屏幕显示)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呢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可做点拨,最后总结:它们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的。
(板书)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课本图5.1)按学生座位分成四组,每个组负责在其中一个地理区域中找出有关区域的术语,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陈述结果,教师汇总:(大屏幕显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牧区东南沿海——经济特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热带——旅游区长江三角洲——农业区——工业区想一想:(大屏幕显示)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吗,可以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吗学生思考后回答:不是,可以。
(板书)活动1:(课文第3页活动第1题)做完后,让同桌的同学相互交换划分结果。
教师问:你们是不是发现划分结果不完全一致呢(是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划分区域要有明确的指标。
同学们,假如美国有一位朋友想给你寄信,你能告诉他你的详细地址吗(提问一到两名同学)(大屏幕显示)××省(自治区)××县(自治县、市)××乡(镇)几位同学都是首先说明自己所在的省(自治区)然后是县(自治县、市),再者是
××乡(镇)等,大家想一想,这个顺序有什么意义呢不这样可以吗请同学说明,若学生有疑问,教师举例说明。
(大屏幕显示)××省(自治区)——一级行政区××县(自治县、市)——二级行政区××乡(镇)——三级行政区总结:(大屏幕显示)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
(板书)板书:第一节四大地理区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原因及区域位置和范围。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活动,探究)——做第5页活动题,同学们可互相讨论,交流活动结果,最后教师总结,把区域界线、位置与范围都落实到图上,并做板书。
活动题目参考答案:1.有相似性。
界线A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大致与400 mm 等降水量线一致——西北地区深居(山脉)、(河流)一致。
(2)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是影响的界线,大致与mm等降水量线一致。
(3)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及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级阶梯分界线一致。
2.判断(1)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
(2)同一类型的区域没有级别高低或尺度大小的区别。
(3)我国的地理区域只有四个。
(4)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在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各具特色。
3.下列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或全部位于哪个地理区域。
新疆维
吾尔自治区北方地区西藏自治区南方地区北京西北地区上海青藏地区4.填图(图见课本)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填绘下列地理事物:秦岭、淮河、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脉参考答案:1.(1)秦岭淮河(2)夏季风 400(3)一二2.(1)× (2)× (3)× (4)√3. 4.略板书设计第五章认识我国的地理差异第一节四大地理区活动与探究你的家乡位于哪个区域,有哪些区域特征为什么你的亲人或朋友位于哪个区域,它们有哪些区域特征为什么第二节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明确西北地区的范围和地形特点。
2.理解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递变规律,并初步探讨其成因。
3.明确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的相互关系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明确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分析本区“高”“寒”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对其他地理特征形成的影响。
5.明确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分布及我国主要的牧区。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2.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认识、了解祖国的热情和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自然特征的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比较法、启发引导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与同学们一块儿复习四大区域划分界线及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青藏地区的地势及地理位置。
今天我们来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特点。
板书:第二节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讲授新课]读图5.4:西北地区的地形。
同学们从图中找出本区的主要地形及位置,然后提问。
大家已经知道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那么来自海洋的水汽容易到达这里吗(很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形图),用亮线分别显示中国主要东西方向的山脉。
想一想:这样的走向对来自海洋的东南湿润气流有何影响(阻挡气流)总结:深居内陆,距海遥远的地理位置加上东西向山脉对气流的阻挡,使湿润的海洋气流很难到达这里。
想一想:(大屏幕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