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行》赏析

合集下载

东门行赏析

东门行赏析

东门行赏析东门行是一首古代的诗词作品,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这首诗以其深厚的哲理和优美的诗句而广为流传。

下面我们来赏析一下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我们来看一下诗的整体结构。

《东门行》全篇共有四十个字,分为四个八字句和一个四字句。

整首诗以东门行为题,描述了一个人从东门出发,经历了许多事情,最终回到东门的故事。

诗中融入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感悟,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诗的具体内容。

诗的开头写到“渭城朝雨浥轻尘”,这里渭城指的是唐代的长安城,意味着故事的发生地。

朝雨浥轻尘则是在描述大雨过后,城市恢复了宁静与洁净。

接着,诗人写到“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里描绘了一个客栈,绿柳垂下,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诗人劝人们喝酒,意味着人生短暂,要尽情享受。

然后,诗人写到“西出阳关无故人,回首向来萧瑟处”,这里西出阳关指的是一个人离开故乡,没有亲友相送。

回首向来萧瑟处,则是在描述一个人离别时的凄凉之感。

诗人通过这两句,寄托了离别之苦和对故乡的思念。

紧接着,诗人写到“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过寒山疏”,这里诗人描绘了一片凄凉景象,衰草连天,寒山疏雁声远,给人一种孤寂和无奈的感觉。

然后,诗人写到“著鞭东去无思绪,只恐双溪舴艋船”,这里诗人表达了一个人漂泊的心情,没有思绪,只是担心船只不能顺利通过双溪。

诗人在最后两句写到“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里描绘了一个晚上的景象,明月高悬,惊起了乌鸦,清风吹过,夜晚的蝉鸣声在空中回荡。

这两句给人以宁静和安详的感觉,也暗示了故事的结束。

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出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故,表达了对离别和漂泊的思考和感悟。

整首诗用词精准,意境深远,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诵和赞美。

我们应该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尽情享受人生的美好。

无论是离别还是漂泊,都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经历,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东门行诗句的意思

东门行诗句的意思

东门行诗句的意思
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

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东门行》。

刚才出东门的时候,就不想着再回来了。

回到家进门惆怅悲愁。

米罐里没有多少粮食,回过头看衣架上没有衣服。

拔剑出东门,孩子的母亲牵着衣服哭泣说:别人家只希望富贵,我情愿和你吃粥。

在上有青天。

在下有年幼的孩子。

你现在这样做不对!丈夫说:你不要管!我去了!我已走得太晚了!我已见白发脱落了,这种苦日子谁知还能够活几天?
《东门行》描绘了一幅凄惨又壮丽的画面。

主人公走出家门,不想回家,可是妻子儿女又难以割舍。

一进屋门,家徒四壁,生活无望,又拔剑出门,妻子生怕出事,一边哭泣一边劝阻,但主人公仍感到无路可走,终于挥衣而去。

此诗在句法上变化自如,随内容而定,尤其是夫妇的对话,长短不一,参差不齐,妻子的委曲哀怨,丈夫的急迫愤怒,活脱脱地画出了两人对话时的声音和形象。

《东门行》赏析

《东门行》赏析

《东门行》赏析《乐府诗集》卷37载有东汉时代的民歌《东门行》,诗云: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帐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合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上用苍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

" “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诗的内容显然是一个为生活逼得走投无路的穷人准备铤而走险,妻子劝阻他,强调只图个平安,表示愿意共患难,请丈夫看在苍天和孩子的份上,千万不要干什么出格的事情;但丈夫决心已定,不顾一切地拔剑而行。

他认为自己早就该走这条路,还跑回来一趟完全是错误的,现在已经迟了,哪里还能再苟安下去!中国封建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相当严重,乱世更是如此。

战国时代的孟轲坷早就批评当时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发仓赈救)”(《孟子·梁惠王》),并对此表示很深的忧虑。

东汉时, 社会不公尤为严重,据《潜夫论》等书载,当时首都的贵人们衣服、车马、装饰、庐舍全都讲究豪华,死了以后棺材一定要用江南的楠木做,精雕细刻,一套棺椁重达万斤,里面还放上许多珍宝(这一点现在已为许多考古发现所印证);而农民却丰年不得饱食,饥荒年头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惨剧,许多人沦为奴隶,时有暴动发生.《东门行》里的故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发生的。

当然这里的主人公并非农民,而是城市贫民。

诗中叙及的这一家已经衣食全无,实在活不下去了。

丈夫拔剑而出东门,显然要在体制以外寻找出路,但他还有些犹豫,舍不得抛下老婆孩子,于是又跑了回来,看到家里的状况,重新下定了决心;妻子是个善良的女人,牵衣而哭,她宁可过最苦的日子也不让丈夫出去冒险。

这是多么悲惨的人生画面!最令读者感到震动的是丈夫最后说的几句话,他深感自己的犹豫是错的,应当义无反顾地行动,早就该动手了。

“今非"二字表明他对犹豫不决的彻底否定,表明他重新下定了造反的决心。

这里很能看到乐府民歌不仅善于叙事,也很能表现心理的深度。

东门行反映征战之苦

东门行反映征战之苦

东门行反映征战之苦
这首民歌也是选自郭茂倩《乐府诗集》的《相和歌辞瑟调曲》。

“相和歌”的乐曲,都是从各地采集来的“俗乐”,歌辞也是“街陌讴谣”,其中许多都是优秀作品,是汉乐府的精华所在。

“行”,歌行,诗体的一种。

《东门行》,就是其中具有战斗性的优秀民歌之一。

它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一对夫妻的对话,形象地反映了东汉时期下层社会人民的苦难生活:一个城市贫民(是老汉、青年或壮年,文中未作具体提示,但从内容看,至少不是青年,也是一个富有阅历而又尚有血气的“穷汉”)。

在封建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无衣无食、铤而走险,连老婆也难以劝阻。

民歌就是通过这个过程的叙述,揭示了一个真理:穷则思变,哪里有压迫,哪里有反抗。

从而表现了封建社会尖锐矛盾的一个侧面,歌颂劳动人民的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

古东门行原文及赏析

古东门行原文及赏析

古东门行原文及赏析古东门行原文及赏析原文:古东门行[唐代]柳宗元汉家三十六将军,东方雷动横阵云。

鸡鸣函谷客如雾,貌同心异不可数。

赤丸夜语飞电光,徼巡司隶眠如羊。

当街一叱百吏走,冯敬胸中函匕首。

凶徒侧耳潜惬心,悍臣破胆皆杜口。

魏王卧内藏兵符,子西掩袂真无辜。

羌胡毂下一朝起,敌国舟中非所拟。

安陵谁辨削砺功,韩国讵明深井里。

绝胭断骨那下补,万金宠赠不如土。

译文及注释:译文亚夫平叛,天兵发威;横扫千里,所向披靡。

鸡鸣狗盗,雕虫小技;如蚁门客,貌合神离。

少年刺客,杀人无忌;官兵捕快,丧失警惕。

歹徒一吼,护卫逃逸;可怜冯敬,遇刺归西。

凶手得逞,狞笑窃喜;文武噤声,惊若木鸡。

魏王救赵,虚情假意;子西被害,可痛可惜。

相如讽喻,车轼防断;吴起劝谏,修德第一。

袁盎枉死,真凶难辨;聂政意侠,深井认尸。

忠良殉国,人头落地;厚葬犹可,宠赠予谁?注释古东门意:乐府旧题,多写时事。

汉家三十六将军:汉景帝三年(前154),吴王刘濞纠合六个诸侯王叛乱,史称“吴楚七国之乱”。

景帝命太尉周亚夫率领三十六位将军前往讨伐。

东方:本指吴楚等国,这里是借以暗指叛将吴元济盘踞的淮西地区。

吴元济叛乱后,朝廷下令削去其官爵,命令宣武等十六道进军讨伐,一时战云密布,形势紧张。

貌同心异:指人群中的人虽然貌同常人,但各自怀有心事,有的心怀鬼胎。

数:计算,这里转意为识别的意思。

飞电光:形容凶器闪闪发光。

徼(jiào)巡司隶:掌管京城巡逻和缉捕盗贼的官吏及其手下。

一叱(chì):一声大吼。

百吏走:护卫们四散逃跑。

冯敬:汉文帝时的御史大夫,因奏议淮南厉王谋叛,被刺客杀死。

函:剑匣,这里用作动词,刺进的意思。

凶徒:指王承宗、李师道派出的刺客。

侧耳:躲在一旁探听。

潜惬心:心里暗暗高兴。

悍臣:强悍的大臣,指朝中有权势的文武官员。

杜口:不敢开口说话。

“魏王”句:据《史记·信陵君列传》载,公元前257年,秦国攻打赵国,魏王应赵国请求派晋鄙率十万兵马救赵,但魏王和晋鄙并不真心相救,屯兵不前。

东门行鉴赏

东门行鉴赏

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译文刚才出东门的时候,就不想着再回来了.回到家进门惆怅悲愁.米罐里没有多少粮食,回过头看衣架上没有衣服.拔剑出东门,孩子的母亲牵着衣服哭泣说:“别人家只希望富贵,我情愿和你吃粥.在上有青天.在下有年幼的孩子.你现在这样做不对!”丈夫说:“你不要管!我去了!我已走得太晚了!白发老翁现在也不能安心活下去了!.”简介《乐府诗集》中,郭茂倩将此诗收在《相和歌辞!瑟调曲》。

《东门行》描写了一个穷老汉为穷困所迫,“远道不可思, 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 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 辗转不相见”, 便是写一个妻子为了寻求好的丈夫而辗转流徙他乡的。

“出东门,不顾归。

”一落笔,作者便开门见山地给读者描述了一个愤怒的城市贫民的形象:他怒冲冲地手执手剑,冲出东城门,决然前往,哪里还考虑回来回不来!家中的妻儿老少饥寒交迫,生活都难以维持,与其饥冻而死,还不如铤而走险,反正是一死!从东门回来,一无所获,空手回家,进门环视:瓮中储存的米眼看就要吃完了,一家人总不能喝西北风度日!眼看着老人饿得面黄肌瘦,却无米下锅,这漫长的日子该怎样度过!看看空荡荡的衣架上,连一件衣服也没有,小儿子冻得哇哇直哭,这漫漫的冬日怎能捱到头啊!越看心中越惆怅,越想心中越失意。

悲痛欲绝之余,主人又捏紧腰间的长剑,“唰”地拔将出来,反身又要直奔东门而去!这奋不顾身的一去一回,又愤然复出,深刻地表现出人民已被逼迫到走投无路的地步,为了生计,他们什么也顾不得了!清代沈德潜说:“既出复归,既归复出。

功名儿女,缠绵胸次。

”主人公初次出东门后,又放心不下家中妻子儿女,故“出”而又“归”。

归来后,看到家中生活实在难以继续,故又不得不“归”而又“出”了。

这样的描写,主人公的形象便栩栩然立了起来:做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既想出门去建立功业,拯救百姓,拯救家人,又牵挂着家人的生活,处于矛盾之中的人物变得具体生动,而又真实可信。

东门行原文及翻译及赏析

东门行原文及翻译及赏析

东门行原文及翻译及赏析
东门行原文
原文:
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储还视桁上无悬衣拔剑出门去儿女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共哺糜上用仓浪天故下为黄口小儿今时清廉难犯教言君复自爱莫为非今时清廉难犯教言君复自爱莫为非行吾去为迟平慎行望君归
译文:
男人闯出东门,不想回家。

因为一进家门,面对的是瓮中无米,加上无衣的窘境,既惆怅又伤悲。

男人拔剑出门,似乎想要铤而走险。

孩子的妈看情形不对,拉住男人哭诉,说别人家想要富贵,我不希罕,但愿和您一起食粥度日。

「你上有青天,下有幼儿,时政清明廉洁。

可千万不要犯法。

您一定要自爱,不要为非作歹!」太太再三提醒他。

男人仍然一意孤行:「要走了!我迟到了!」女人只有无奈地叮咛,「那你平安去吧,盼望你早点回来。


(1)顾:思、念。

(2)怅:失意貌。

(3)盎(àng):肚大口小的瓦罐。

(4)架:衣架。

(5)舍中儿母:指主人公的妻子。

(6)他家:别家。

(7)哺:吃。

(8)糜(mí):粥。

(9)用:因。

(10)仓浪天:苍天。

仓浪,乃叠韵连绵字,青苍色。

(11)黄口儿:幼儿。

(12)今非:是说今去铤而走险不对。

(13)咄(duō):指丈夫因妻子一再劝阻而发出的埋怨声。

《东门行》赏析

《东门行》赏析

《东门行》赏析
东门行
《乐府诗集·相和歌词·瑟调曲》
【原文】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餔糜。

上用沧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注释】
行:古代的一种乐曲。

顾:思考,考虑。

怅:惆怅,失意。

盎:肚大口小的一种罐子。

还视:回头看。

儿母:孩子的母亲。

餔糜:吃粥。

用:因为,为了。

今非:今天的冒险行为错了。

时下:不时地脱落。

难久居:难以在家生活下去。

【赏析】
这首诗写一个男子因饥寒交迫,无法养活妻儿,便毅然拒绝妻子的劝阻,悲愤交加地出东门铤而走险的情景。

表现了汉代人民自发的反抗精神。

诗中写别妻的悲愤场面,生动逼真,对话传神,人物形象
栩栩如生,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这首诗是杂言体。

语言简洁质直,采用了对话的形式,这是乐府民歌中经常采用的形式。

在简短的对话中,丈夫与妻子的性格表现得十分鲜明,丈夫是刚勇猛烈,义无反顾,妻子则淳朴真挚,软弱安分。

东门行诗歌鉴赏

东门行诗歌鉴赏

东门行诗歌鉴赏
1. 《东门行》这首诗,那可真是太有意思啦!就像一杯陈酿老酒,越品越有味道。

诗里的每个字都好像在诉说着什么,你不想去听听吗?
2. 哎呀呀,《东门行》的情感表达好强烈啊!简直就像夏日里的一场暴雨,直接冲击着你的心灵,你难道没感受到吗?
3. 嘿,你们知道《东门行》吗?那可不是一般的诗歌!它就像一个神秘的宝盒,里面藏着无尽的故事和情感,还不赶紧去打开看看?
4. 哇塞,《东门行》里的人物形象,那叫一个鲜活!就像你身边熟悉的朋友一样,能让你产生深深的共鸣,这多神奇啊!
5. 《东门行》的意境啊,就如同梦幻的画卷!你可以在其中尽情遨游,感受那独特的氛围,你还在等什么呢?
6. 哟呵,《东门行》的语言简洁有力!就像一把锋利的剑,直刺人心,这种魅力谁能抵挡得住呢?
7. 嘿,想想看,《东门行》是不是像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你的内心世界,让你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
8. 哎呀,《东门行》的魅力简直无法阻挡!它就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着你,让你欲罢不能,是不是这样啊?
9. 哇,《东门行》这首诗真的绝了!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文学的天空中闪耀,你能不被它吸引吗?
10. 《东门行》的价值,那可是不可估量的!就像一座宝藏等待你去挖掘,你还不赶紧行动起来?
我的观点结论:《东门行》是一首极具魅力和价值的诗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

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我对《东门行》主题的理解

我对《东门行》主题的理解

我对《东门行》主题的理解汉乐府诗,大多采自民间,它真实、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生活与尖锐的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罪行,表达了人民的痛苦和反抗。

《东门行》是汉乐府民歌中的名篇,写出了作为下层阶级的穷苦人民迫于生活的压力,动荡的社会已经无法苟安下去,他不得不做出拔剑向东门的举动。

对于这篇《东门行》的主题,一直以来学术界有三种说法:一、铤而走险说。

如: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在该篇的解题中这样写道:“本篇叙述一个城市贫民,在封建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下,无衣无食,不得不铤而走险,妻子也劝阻不住。

”二:自相矛盾说。

如商礼群《历代民歌一百首》在该诗《说明》中写:“这首歌通过丈夫和妻子的对话,明确地指出:在残酷的封建剥削和压迫下,善良的人们虽然渴望平静的生活,但到了一无所有、饥寒交迫的时候,也只得铤而走险,走上反抗的道路。

”同时,季镇淮等的《历代诗歌选》、徐中玉的《大学语文》、徐中玉与金启华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均持此说。

三:抒发悲愤说。

1980年修订本《辞源》说:“古辞有‘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等语,为贫士因困苦不能生存,抒发悲愤而做。

”对于以上三种说法,我认为应该将这三种结合起来,才能更确切地表达这首诗歌反映的实质。

开头,“出东门,不顾归”,写一个男子为了寻求一家人的活路,毅然出东门。

“不顾归”是说他原本下了决心,不打算归来,但因挂念家中的妻子儿女,又回家一趟。

此时家中的景况使他清醒地意识到,除了反抗这条路,已别无他路可选。

在此,我将诗中的男主人公出东门理解为,他要去造反,要反抗这个残酷的封建社会。

因为下文中“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

今非!’”,如果仅仅是去劫财,家中的妻子儿女恐怕不用如此苦苦哀求,若理解为男主人公是去造反,一来可以更大程度地反映当时社会矛盾的尖锐,百姓已无法在这个统治者的统治下生存了,二来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何家中的妻子要丈夫“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对上看在老天份上,对下看在小孩子的份上,可见妻子担心事败后会危及家中的小孩。

东门行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东门行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乐府的演变
原本是主管音乐的机构名称, 始设于秦代。汉武帝时大兴乐府, 负责采诗制乐 ,以观民风。它由官 署的名称演变为一种诗体的名称, 是魏晋以后的事。从魏晋起,部分 乐府诗开始脱离音乐而书面化,人 们又常常利用乐府旧题进行创作。 到了唐代,乐府又有了新的涵义。
唐代诗人丢开音乐而从内容 实质着眼,把那种继承和发扬汉 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 现实主义精神的诗歌,也称为乐 府。宋元以后,又有人单从音乐 着眼,把曾经合过乐的“词”、 “散曲” ,也称为乐府。
心在山東身在吳, 飄蓬江海謾嗟吁。 他時若遂凌雲志, 敢笑黃巢不丈夫。
第二讲 《东门行》鉴赏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本诗 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并通过对本诗特色的 欣赏和领会,归纳汉乐府诗歌叙事性的主 要特色。
【重点难点】 本诗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和 人物性格特征。
东门行
乐府诗集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
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 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 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 餔糜。上用沧浪天故,下当用此黄 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 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多杂言,参差错落,形式自由。 塑造人物形象鲜明,富有个性。
题解
本篇选自《乐府诗集》, 属于《相和歌辞·瑟调曲》。 相和歌辞多从民间收集而来, 以楚声为主,是汉代乐府诗的 精华。
行是指歌行,是诗体的一种。
原因: 妻劝:
结果:
1.盎中无斗米 2.架上无悬衣 1.他家但愿富贵 2.贱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写作特色
通过语言和动作来表现人物性格。 语言朴素自然而又饱含感情,做到
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采用杂言的句式,形式比较自由。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的意思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的意思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的意思“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出自汉朝诗人无名氏的作品《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其古诗全文如下: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

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注释】⑴东门行:乐府古辞,载于《乐府诗集·相和歌辞·瑟调曲》中。

东门:主人公所居之处的东城门。

⑵顾:念。

不顾归,决然前往,不考虑归来不归来的问题。

不归:一作“不愿归”。

⑶来入门:去而复返,回转家门。

⑷怅:惆怅失意。

⑸盎:大腹小口的陶器。

⑹还视:回头看。

架:衣架。

⑺“拔剑”句:主人公看到家中无衣无食,拔剑再去东门。

⑻儿母:孩子的母亲,主人公的妻子。

⑼他家:别人家。

⑽哺糜:吃粥。

⑾用:为了。

仓浪天:即苍天、青天。

仓浪,青色。

⑿黄口儿:指幼儿。

⒀今非:现在的这种冒险行为不对头。

⒁咄:拒绝妻子的劝告而发出的呵叱声。

⒂行:走啦!⒃吾去为迟:我已经去晚啦!⒄下:脱落。

这句说:我头上常脱落白发,这苦日子难以久挨下去。

【翻译】刚才出东门的时候,就不想着再回来了。

回到家进门惆怅悲愁。

米罐里没有多少粮食,回过头看衣架上没有衣服。

拔剑出东门,孩子的母亲牵着衣服哭泣说:“别人家只希望富贵,我情愿和你吃粥。

在上有青天。

在下有年幼的孩子。

你现在这样做不对!”丈夫说:“你不要管!我去了!我已走得太晚了!我已见白发脱落了,这种苦日子谁知还能够活几天?”【鉴赏】《东门行》描绘了一幅凄惨又壮丽的画面。

主人公走出家门,不想回家,可是妻子儿女又难以割舍。

一进屋门,家徒四壁,生活无望,又拔剑出门,妻子生怕出事,一边哭泣一边劝阻,但主人公仍感到无路可走,终于挥衣而去。

诗的前半写主人公要去“为非”的原因,用了六句。

前二句写他下了决心走出东门,诗中却说“出东门,不顾归”。

“不顾归”,是说原本下了决心,不打算来归,但又不得不归,因为心中毕竟有所顾念。

古诗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翻译赏析

古诗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翻译赏析

古诗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翻译赏析《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作者为汉朝诗人汉乐府。

其古诗全文如下: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

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前言】《东门行》是一首汉乐府民歌,描写的是一个城市下层平民在无衣无食的绝境中为极端穷困所迫不得不拔剑而起走上反抗道路的故事,是汉代乐府民歌中思想最激烈,斗争性最强的一篇作品。

此诗在句法上变化自如,随内容而定,尤其是夫妇的对话,长短不一,参差不齐,妻子的委曲哀怨,丈夫的急迫愤怒,活脱脱地画出了两人对话时的声音和形象。

【注释】⑴东门行:乐府古辞,载于《乐府诗集·相和歌辞·瑟调曲》中。

东门:主人公所居之处的东城门。

⑵顾:念。

不顾归,决然前往,不考虑归来不归来的问题。

不归:一作“不愿归”。

⑶来入门:去而复返,回转家门。

⑷怅:惆怅失意。

⑸盎:大腹小口的陶器。

⑹还视:回头看。

架:衣架。

⑺“拔剑”句:主人公看到家中无衣无食,拔剑再去东门。

⑻儿母:孩子的母亲,主人公的妻子。

⑼他家:别人家。

⑽哺糜:吃粥。

⑾用:为了。

仓浪天:即苍天、青天。

仓浪,青色。

⑿黄口儿:指幼儿。

⒀今非:现在的这种冒险行为不对头。

⒁咄:拒绝妻子的劝告而发出的呵叱声。

⒂行:走啦!⒃吾去为迟:我已经去晚啦!⒄下:脱落。

这句说:我头上常脱落白发,这苦日子难以久挨下去。

【翻译】刚才出东门的时候,就不想着再回来了。

回到家进门惆怅悲愁。

米罐里没有多少粮食,回过头看衣架上没有衣服。

拔剑出东门,孩子的母亲牵着衣服哭泣说:“别人家只希望富贵,我情愿和你吃粥。

在上有青天。

在下有年幼的孩子。

你现在这样做不对!”丈夫说:“你不要管!我去了!我已走得太晚了!我已见白发脱落了,这种苦日子谁知还能够活几天?”【鉴赏】《东门行》描绘了一幅凄惨又壮丽的画面。

汉乐府·东门行课件

汉乐府·东门行课件

《东门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反抗精神
诗中表达了民众对不公和 不义的反抗精神,彰显了 人性的尊严和勇气。
民间疾苦
作品展示了民间疾苦和苦 难,呼吁社会正义和同情 。
家庭伦理
诗中强调了家庭伦理和亲 情,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 家庭观念。
《东门行》与乐府诗的比较
主题相似
两首诗的主题都关注社会现实和 民众疾苦,表达了对不公和不义
《东门行》以其深刻的文学价值 ,被后人广泛传颂和研究。
04
《东门行》的历史 背景与文化内涵
《东门行》所反映的历史背景
01
02
03
社会动荡
作品描述了社会动荡、民 不聊生的情景,反映了战 争、饥荒、压迫等社会问 题。
贫富差距
诗中描绘了贫富差距悬殊 的现象,反映了当时的社 会不平等。
官民矛盾
作品揭示了官民之间的矛 盾,反映了民众对政府的 不满和反抗。
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乐府诗在传播和推广上也有了更多的渠道和方式,如网络平台、音乐APP等,让更多的人了 解和欣赏乐府诗。
乐府诗在文学领域的影响力与地位
影响力
乐府诗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韵律节奏 感被后世诗人广泛借鉴和传承。
地位
乐府诗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作品被广泛收录在《乐府诗集》、《古诗源》等文学典 籍中,成为后世学习和研究的经典。
汉乐府·东门行课件
目录
CONTENTS
• 汉乐府简介 • 《东门行》概述 • 《东门行》的诗文赏析 • 《东门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
涵 • 《东门行》的现代意义与影响 • 乐府诗的传承与创新
01
汉乐府简介

东门行原文及赏析

东门行原文及赏析

东门行原文及赏析东门行原文及赏析原文:东门行[两汉]佚名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

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译文及注释:译文刚才出东门的时候,就不想着再回来了。

回到家进门惆怅悲愁。

米罐里没有多少粮食,回过头看衣架上没有衣服。

拔剑出东门,孩子的母亲牵着衣服哭泣说:“别人家只希望富贵,我情愿和你吃粥。

在上有青天。

在下有年幼的孩子。

你现在这样做不对!”丈夫说:“你不要管!我去了!我已走得太晚了!我已见白发脱落了,这种苦日子谁知还能够活几天?”注释东门行:乐府古辞,载于《乐府诗集·相和歌辞·瑟调曲》中。

东门:主人公所居之处的东城门。

顾:念。

不顾归,决然前往,不考虑归来不归来的问题。

不归:一作“不愿归”。

来入门:去而复返,回转家门。

怅:惆怅失意。

盎(àng):大腹小口的陶器。

还视:回头看。

架:衣架。

“拔剑”句:主人公看到家中无衣无食,拔剑再去东门。

儿母:孩子的母亲,主人公的妻子。

他家:别人家。

哺糜(bǔmí):吃粥。

用:为了。

仓浪天:即苍天、青天。

仓浪,青色。

黄口儿:指幼儿。

⒀今非:现在的这种冒险行为不对头。

⒁咄(duō):拒绝妻子的劝告而发出的呵叱声。

⒂行:走啦!⒃吾去为迟:我已经去晚啦!⒄下:脱落。

这句说:我头上常脱落白发,这苦日子难以久挨下去。

赏析:《东门行》描绘了一幅凄惨又壮丽的画面。

主人公走出家门,不想回家,可是妻子儿女又难以割舍。

一进屋门,家徒四壁,生活无望,又拔剑出门,妻子生怕出事,一边哭泣一边劝阻,但主人公仍感到无路可走,终于挥衣而去。

诗的前半写主人公要去“为非”的原因,用了六句。

前二句写他下了决心走出东门,诗中却说“出东门,不顾归”。

“不顾归”,是说原本下了决心,不打算来归,但又不得不归,因为心中毕竟有所顾念。

乐府《东门行》的文学文体学解读与翻译研究

乐府《东门行》的文学文体学解读与翻译研究

乐府《东门行》的文学文体学解读与翻译研究在文学文体学上,《东门行》的主要特点包括:1.辞章体:乐府诗是中国古代民歌和宫廷音乐的结合体,采用辞章体的写作形式。

辞章体是一种有规律的押韵、律诗,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2.叙事性:《东门行》以叙事为主要手法,通过一个具体的故事情节展示了主人公在人生中的遭遇和思考。

叙事性是乐府诗的重要特征之一4.寓意性:乐府诗通常以具体的故事为蓝本,通过寓意和象征来传递深层的思想。

《东门行》通过描写主人公的离别和苦闷,以及对人生境遇的反思,寓意着对人生无常和命运的思考。

在翻译研究上,《东门行》的译文需要准确传达原诗的意境和情感,同时兼顾诗歌艺术的表现。

翻译过程中可能需要面对一些难点,如押韵的处理、句子结构的转换等。

为了研究和翻译《东门行》1.原文解读:理解原文的意思和结构,把握其中的主题和情感。

需要对句子的结构、意象的使用等进行详细分析,确保尽可能地理解原诗的内涵。

2.辞章体特点的研究:了解辞章体的特点和规律,分析《东门行》中的韵律和押韵方式。

这对于翻译时的押韵处理和诗歌节奏的保持有重要指导作用。

3.翻译概括:在翻译时,需要概括原诗的主题和意境,并通过恰当的词语和句子表达传达出来。

注意不能只追求词语的直译,而忽略了整体意境的呈现。

4.比较研究:可以对不同的译文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不同译文的差异和特点。

这有助于提高对原诗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借鉴其他翻译者的经验和方法。

总之,乐府《东门行》的文学文体学解读和中文翻译研究包括对原文的深入解读和分析,以及对翻译技巧和诗歌艺术的综合应用。

这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传播这首经典的乐府诗歌作品。

《东门行》原文、注释及解析

《东门行》原文、注释及解析

《东门行》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②。

来入门③,怅欲悲④。

盎中无斗米储⑤,还视架上无悬衣⑥。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⑦,贱妾与君共餔糜⑧。

上用苍浪天故⑨,下当用此黄口儿⑩。

今非(11)!”“咄!行!吾去为迟(12)!白发时下难久居(13)。

”〔注释〕①本篇选自《乐府诗集》,属相和歌辞瑟调曲。

东门,指主人公所居之地。

一说,东门为主人公要去作为之地。

②不顾归,一本作“不愿归”。

意为下了决心去走险,不考虑再能回家。

③来入门,暗示主人公已出过一次“东门”,又回到家里。

④怅欲悲,愁苦惘然的心情涌来。

⑤盎,大腹小口的盛器。

无斗米储,没有一斗米的存粮。

⑥还视,回过头来看。

悬衣,挂着的衣服。

⑦但愿,只希望。

⑧共餔糜,共食粥。

糜,指粥。

⑨用,因,为了。

苍浪天,青天,苍天。

⑩黄口儿,指幼儿。

(11)今非,不要再为非(干坏事)了。

(12)吾去为迟,我现在走已经迟了!一说,被“儿母”劝阻后发出的怨言,意为“我的行动被耽搁了”。

(13)白发时下,白头发常常落下来。

难久居,难以长久地挨下去。

〔解析〕汉武帝“立乐府而采风谣”,因而汉代的乐府诗颇多民间歌辞。

它们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正如《诗经·国风》中的那些民歌一样,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下层民众自己吟唱自己的生活,因而放射着耀眼的批判现实的光芒。

但是,即使在汉乐府民歌中,直接描写民众“犯上作乱”、敢于抗争的作品也并不多。

而《东门行》直接宣泄了反抗的激愤,是一首饱蘸血泪的反抗之歌。

《东门行》篇幅短小,寥寥不到百字,却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民众迫于饥寒穷困而决心铤而走险的图景。

歌辞落笔入题,一开始就用“出东门,不顾归”和“来入门,怅欲悲”对照描述,突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悲愤。

他已经离家出过东门——即准备铤而走险之处,但又去而复返。

什么原因呢? 出于对自己的“家”,以及对家中的妻儿的眷恋。

但是,回家之后他更“怅欲悲”,陷入了更大的苦恼。

东门行的故事

东门行的故事

《东门行》是一首汉乐府民歌,讲述了一个城市下层平民在无衣无食的绝境中,为极端穷困所迫,不得不拔剑而起,走上反抗道路的故事。

这首诗歌反映了汉代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以及他们在困境中勇敢反抗的精神。

故事发生在一个古代城市的东门地区,主人公是一个生活困苦的平民。

由于战乱和统治者的剥削,他失去了土地和工作,一家老小陷入了饥饿和寒冷的困境。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决定拿起武器,与其他穷苦人民一起反抗压迫,争取生存的权利。

这首诗歌通过描绘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行动,展现了他在困境中的挣扎和勇敢。

在东门地区,他与其他反抗者一起,与统治者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虽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境,但他们毫不退缩,坚决捍卫自己的尊严和生存权利。

《东门行》以悲惨的笔调描绘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通过主人公的反抗行动,表达了他们对不公平待遇的抗议和对改变命运的渴望。

这首诗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的不公和民间的反抗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门行》赏析
《乐府诗集》卷37载有东汉时代的民歌《东门行》,诗云:
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帐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合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上用苍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

” “今非!咄,行,吾去为迟! 白发时下难久居。


诗的内容显然是一个为生活逼得走投无路的穷人准备铤而走险,妻子劝阻他,强调只图个平安,表示愿意共患难,请丈夫看在苍天和孩子的份上,千万不要干什么出格的事情;但丈夫决心已定,不顾一切地拔剑而行。

他认为自己早就该走这条路,还跑回来一趟完全是错误的,现在已经迟了,哪里还能再苟安下去!
中国封建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相当严重,乱世更是如此。

战国时代的孟轲坷早就批评当时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发仓赈救)”(《孟子·梁惠王》),并对此表示很深的忧虑。

东汉时,社会不公尤为严重,据《潜夫论》等书载,当时首都的贵人们衣服、车马、装饰、庐舍全都讲究豪华,死了以后棺材一定要用江南的楠木做,精雕细刻,一套棺椁重达万斤,里面还放上许多珍宝(这一点现在已为许多考古发现所印证);而农民却丰年不得饱食,饥荒年头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惨剧,许多人沦为奴隶,时有暴动发生。

《东门行》里的故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发生的。

当然这里的主人公并非农民,而是城市贫民。

诗中叙及的这一家已经衣食全无,实在活不下去了。

丈夫拔剑而出东门,显然要在体制以外寻找出路,但他还有些犹豫,舍不得抛下老婆孩子,于是又跑了回来,看到家里的状况,重新下定了决心;妻子是个善良的女人,牵衣而哭,她宁可过最苦的日子也不让丈夫出去冒险。

这是多么悲惨的人生画面! 最令读者感到震动的是丈夫最后说的几句话,他深感自己的犹豫是错的,应当义无反顾地行动,早就该动手了。

“今非”二字表明他对犹豫不决的彻底否定,表明他重新下定了造反的决心。

这里很能看到乐府民歌不仅善于叙事,也很能表现心理的深度。

不少选本和论著将“今非”二字划入妻子的话中,与人物性格似有不合,诗中的女主人公比较软弱,她恐怕不会断然否定丈夫的行为,只不过哀求他不要惹出什么麻烦和危险来罢了。

将“今非”二字属上,大约是受了晋乐所奏《东门行》的影响,这一点下文还要谈到。

汉乐府《东门行》通过一个简单的片段写出了非常典型的“逼上梁山”的场景。

老百姓要造反是不容易的。

诗中女主人公委曲求全,能忍则忍;男主人公比较坚强,但他内心也很有些矛盾。

这些都显得十分真实。

高尔基在《和青年作家谈话》中指出“应当把微小而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写成重要的和典型的事物——这便是文学的任务。

”民间歌手在不经意间便很好地完成了这一任务。

汉代的乐府机关搜集并保存了这首诗,是值得感谢的。

然而就是这样一首充满反抗情绪的《东门行》,到晋代官方演奏时却发生了绝大的变化,形成如下的文本:
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桁上无悬衣。

(一解)
拔剑出门去,儿女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二解)
上用苍浪天故,下为黄口小儿。

今时清廉,难犯教言,君复自爱莫为非!
(三解)
今时清廉,难犯教言,君复自爱莫为非!”“行,吾去为迟,平慎行,望吾归!” (四解)
这里作了很值得注意的伤筋动骨的改动,其中最触目的是增加了“今时清廉,难犯教言,君复自爱莫为非”这样站在官方立场的说教,她指出丈夫简直是为非作歹,而这与原先诗中女主人公仅仅是出于对丈夫安危的忧虑而不愿他铤而走险,完全大异其趣。

这一文本中的男主人公也彻底改变了在原诗中的初衷,说是“平慎行”,很快就会回来的。

原诗中的反抗情绪几乎消解殆尽。

被强加给女主人公的说教竟不厌其烦地唱了两遍,尤其可以看出篡改者关注的中心所在,他们的目的就是要抹去民间的反抗情绪。

封建统治阶级篡改民间文学为己所用,这里提供了一个很典型的样品。

从艺术表现的角度看,原本《东门行》简洁明快,毫无浮文;孩子他妈(“儿母”)的一番话说得合情合理,这是一位善良、耐苦、坚贞、安分的劳动妇女,她的某种软弱也是可以理解的。

男主人公则是一位内心世界相当丰富的勇士,同样真实可信。

晋乐所奏除了莫名其妙地加上许多说教之外,还将原作中的“儿母”改为“儿女”,又让这“儿女”自称“贱妾”,完全不合情理。

修改后的文本既要保留原作中的“行,吾去为迟”,又说什么“平慎行,望吾归”,也于情理不合。

既已听从老婆的教诲,他这时再出东门去干什么呢,大可不必多此一举了。

篡改者急于塞进封建说教,消解反抗精神,完全置原作的逻辑于不顾,这就导致了艺术上的彻底失败。

如果说篡改者还有那么一点聪明的话,那恐怕就是将原作中本来是男主人公自责其动摇的“今非”二字稍加改造,变成女主人公劝戒丈夫的话“君复自爱莫为非”。

这一改动,确实相当恶毒而且巧妙。

可惜后来的学者往往因晋乐所奏之本如此,遂将原作中的“今非”二字划归“儿母”之辞,此举不免大大损害了原作的神韵。

幸而仍有不为晋乐所奏之本迷惑的学者,例如黄节先生在《汉魏乐府风笺》卷四中曾明确指出这两个字乃男子之辞,萧涤非先生《汉魏六朝文学史》引录该诗,“今非”二字亦属上。

可惜他们的意见似未能引起广泛的注意,《东门行》的标点以及由此而来的解说遂不免多有不尽合于原作之逻辑者,这是很令人遗憾的。

我们不必依晋乐所奏为依据来读古《东门行》,晋乐所奏本本来就是一个经过篡改的伪劣本,它与原作的意趣是完全相对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