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四大家族略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四大家族略考
----转自于红楼梦论坛
《红楼梦》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很巧妙的将历史真实转化为艺术真实。在作者的头脑中,历史的变迁而诱发的思考,不断与个人的经历诱发的思考融合,与审美意向统一,不断的使各种理念内化合与情境、意境相结合而升华,从而产生了其特有的文学结构。
书中第四回通过门子的话点明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皆连有亲,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扶持庶饰,皆有照应的”。
“四大家族”的原型对研究《红楼梦》的历史社会背景至关重要,对全书的结构研究也很重要。四大家族原型的揭示,既是对《红楼梦》一书对当时的社会历史现象的认识、批判、理解、反思的种种表现的揭示。也识从《红楼梦》去认识历史世界的一个途径。
对《红楼梦》的研究,无论是哪个角度、哪个方面,都是严谨的态度为前提的,而对《红楼梦》中的历史背景问题,尤其是当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实际上更应考虑其重要性,这些问题看起来是一些小问题,而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有如错误,则“差之毫厘,??以千里”。对待这些问题,报需审慎,颇应斟酌。
的确《红楼梦》中含着曹雪芹的家世,也暗含着了“四大家族”的历史原型。而“四大家族”的社会存在本身,就是《红楼梦》要表达的社会历史生活。在这点上,历史的文献资料十分重要,而历史的文献资料的可靠性更显得重要。对这些历史文献资料的运用上,对于其细节如时间段、可能性的分析,从至每一细节都是至关重要的。
有这样一来一种对隐含“四大家族”的说法,其意在于说明有关曹、李两家的史实事,先是引用了《红楼梦》第三十六回说:“赵孊孊道…阿弥陀佛‟原来如此。这样说,咱们家要预备接咱们大小姐了?”贾琏道“这何用说呢!不然,这会子忙的是什么?”凤姐笑道“若果如此,我可见个大世面了。可恨我小几岁年纪,若早生二三十年,如今这些老人家也不薄我没见世面了。说起当年太祖皇帝仿舜巡的故事,比一部书还热闹,我偏没有造化赶上”。赵孊孊道“唉约约,那可是千载难逢的!那时候我才记事,咱们贾府正在故苏痒扬州一带监造海舫,修理海塘,只预备接架一次,把银子花的海水似的!说起来……”凤姐忙接着说“我们王府也预备嗰一次,那时我爷爷单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
赵孊孊道“那是谁不知道?如今还有个口号呢说…东海少了白玉床,龙王来请江南王‟这说的就是奶奶府上了。还有现在的江南甄家,唉约约,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若不是我们亲眼见,告诉谁谁也不信的。别讲银子成了泥土,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塞海的,罪过可惜”四字竟顾不得了。
庚辰本在此段文字之前凤姐忙道“省亲的事竟准了不成”上眉批云:
大观园用省亲出题,是大关键,方见大手笔文立意。
上面这段文字,在甲戌本里面,已成为甲戌本第十六回前评,并紧接这段文字之后,有一段重要文字。
借省亲事写南巡,出脱新中国多少忆惜感今。
接下来便是这种说法,对曹寅、李煦承办接驾大典,没下巨额亏空,为后来两家抄家败落之原因,以及对这一回文字的确隐括着曹、李二家一桩“兴衰际遇的泼天大事”。
诚然在这段分析清楚入情入理,历史料充分,载选得当,可谓经典。而后接下来的分析,变有些疑惑了:“……引用这一大段文字,还隐括着李煦家的另外一段往事,这就是王熙凤说的…那时我爷爷单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这段落话。
原来康熙二十三年,李煦曾任宁波府知府,这是向外商开放的确口岸,当然会与外国人接触,康熙二十年,开放海禁,设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四处机构。李煦之父李士桢于康熙二十一年任广东巡抚,此时正在广东巡抚任上,当时的对外通商口岸,以广州为第一,许多外国货物,大多经粤海关入。所以李士桢、李煦父子两人与外商接触较多。上引王熙凤这段话,实际就是以李家父子的事实为素材(以上参阅冯其庸先生的《曹雪芹的祖籍、家世和<红楼梦>的关系》)
上一段,乍一看,分析的有理,但细细琢磨,便又丛生疑窦:
“我爷爷专单管各国进贡朝贺之事,粤、闽、滇、浙所有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这句出于王熙凤之口,而且是“单”管,并四大海关皆管。而且是管“朝贺”吗?众知,李家应为史家原型,而如果说李、王、史三家不混淆了吗?那曹雪芹只写“贾、史”两家既可,还要虚构或合并一些史实吗?。李士桢于广东巡抚任上时外来贸易到底如何?他管了多少此类事?四大海关是否归巡抚管辖?
看来,这一且还需从李士桢这位广东巡抚历史记载上找答案。
李士桢,生于(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本姓姜,山东昌邑人,成人后降清,于(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正月由江西巡抚调任为广东巡抚,江西巡抚由佟康年(佟佳氏)补任。这年,李士桢六十四岁,而在(1687)康熙二十六年,李士桢六十九岁时,吏部有这样一个折子,“左都御史王鸿绪疏蚕广东巡抚李士桢贪污不法,年老昏愦各疑,除事在赦前,及疑无确据者,无庸议外,李士桢年六十九岁昏愦是实,应照年老例体致。从之”。于是李士桢在六十九岁,走完了他的仕途,在广东巡抚任上五年,于(1695)康熙三十四年,七十七岁亡故。
实际上李士桢在广东巡抚任上,还是做出了一些实事,如科举、兵治、水利、缉匪,康熙二十三年《清史稿》记“和兰以助郑氏功,首恶请开禁海通市,许之。
康熙二十五年二月李士桢疏中有:“……自奉皇恩,大开海禁,贸易船只皆由海运利便,商民欣耀,一切船饷税务,奉有欣差,吏部朗中臣宜,户部员外郎臣成临粤监督管理市船司旱路船饷,自康熙二十四年起,已归関部征收……今日关部所收之海税,即以前市舶司收之旱税,关部业已移取档案接管……。
康熙二十六年四月白上疏中:“……财赋之公私宜霞,清设专官,便商民以足国用事……今苛皇恩驰禁开洋,一切商民货物,俱有海上船运,自康熙二十四年起商人俱赴盐督纳税。今日监督征收海上出入界口贸易之货税,原是一项……今日粤东铂饷,既设监督征收。……”
臣思开海贸易,乃皇上恤商裕民之德意,伏读上谕谆谆,以裨小益民,惟恐重累为念,深仁厚泽,海内莫不感颂沾濡。至于当日禁海之时,奉旨香山奥旱路贸昌……今日货物壅滞,商人稀少,关部二十五年所收之税,不及二十四年初开洋船之税,今若重征,竟使一货两税,……为此,不避昌渎之罪……伏乞皇伤痕府念市舶税已归部……。臣谨会同两广总督吴含疏具题,伏乞下该部议覆施行。康熙二十六年四月口日。(抚粤政略二奏疏)。不安定因素难看出,以上的两个折子中李士桢的大体意思,既对,开禁海令,非常欢迎,又对关税问题,尤其是对关税征收,和设立机构,说了他的看法。
其实,我国最早的“关税”最早的“海关”起源于春秋时代。当时叫做“关市之征”。就是国家规定货物通过边境的“关”和国内的“市”,要进行检查和征收赋税。《周礼天官》载:“关市之赋以待王之膳服”。当时周代中央收赋税,关市税是其中的一种,直接归王室使用管理,这样的管理一直持续着,而真正意义上的海关是清初出现的,康熙二十四年,当时清政府刚刚解除海禁,为加强对外贸易管理,清政府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了四个海关。
清初,顺治十二年(1655),十三年(1656)康熙元年(1662),四年(1665),十四年(1675)五次颁布禁海令,顺治七年(1660)康熙元年(1662)十七(1678)三次下达“迁海令”,此后朝廷大臣,地方督抚,对海禁进行过激烈的争论,以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明珠,直隶巡抚李光地等,拥护禁海而其他一些大臣,尤其是闽、粤、浙。苏各省的地方官吏,则反对禁海。康熙十五年(1676)始,福建总督范承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