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答案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简答题专题训练含答案 (1)

初中历史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简答题专题训练含答案 (1)

初中历史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简答题专题训练含答案(1)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一、材料分析题(共15题)1、材料一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一选自毛泽东《沁园春•雪》材料二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一一南宋.陆游《示儿》(1)《沁园春•雪》中提到的唐宗、宋祖两位帝王的名字分别叫什么? (4分)(2) 唐宗、宋祖两位帝王相同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4分)(3)《示儿》中的“王师北定中原'’是要推翻女真族建立的什么政权?南宋“北定中原”的代表人物是谁? (4分)2、从中国历史发展来看,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交流学习而形成的。

民族交流的形式丰富多样。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宋在镇州、易州、沧州、霸州、雄州等地设榷场(贸易市场)同辽进行贸易。

宋人以茶、盐、布、药材、粮食、丝麻纺织品、漆器、硫磺、铜钱等,交换辽人的马、羊等畜牧产品以及马具、刀剑等物品。

宋与西夏也曾在保安军等地设榷场贸易。

南宋与金在接壤地带开设榷场。

材料二:从东汉后期开始,北方、西北方大批少数民族内迁到中原与汉族杂居,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

西晋时人数达几十万,出现了“关中之人,戎3、材料一宋辽之间订立和议: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

材料二宋夏订立和约:夏对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等“岁币”,重新开放边境贸易市场。

材料三宋金订立和议,南宋对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向金送交“岁币”。

请回答:(1)这三则材料订立的和议分别是什么时间签订的?历史上把材料一中订立的和议称为什么?材料三这一和议订立后标志着什么局面的形成?(2)你是如何看待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和议的?4、阅读材料材料一: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学案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学案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含答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核心目标课标要求核心提要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思维导学课堂突破合作探究两宋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民族政权并立。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勇敢善战,明达世务,916年登基称皇帝,立国号“契丹”,建立“大契丹国”,创立契丹文字。

材料二1038年,他自立为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

材料三他是中国北宋王朝的建立者,他就是宋太祖。

材料四见下图请回答:(1)分别写出材料一、二、三中所述人物的姓名。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二中人物的共同点。

(3)北宋和辽、西夏都曾发生多次战争,最终是通过什么方式解决的?产生了什么影响?(4)辽、宋、夏时期突出的时代特征是什么?即时训练1.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的是()A.耶律阿保机B.阿骨打C.元昊D.赵匡胤2.宋真宗时,辽军大举进攻北宋,主张坚决抵抗的北宋宰相是()A.秦桧B.寇准C.耶律阿保机D.岳飞3.与北宋并立的西夏政权是下列哪一民族建立的()A.党项族B.契丹族C.蒙古族D.女真族4.澶渊之盟是北宋与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政权签订的和议()A.金B.西夏C.辽D.蒙古5.某历史兴趣小组对宋辽之间、宋夏之间的议和进行了总结,其中不正确的是()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战争的状态B.宋王朝要交纳岁币C.导致北宋的灭亡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课后作业基础过关1.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以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背景,契丹人萧峰是小说中主要人物之一。

在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的首领是()A.耶律阿保机B.赵匡胤C.元昊D.耶律德光2.观察下图《辽、北宋、西夏对峙形势图》,图中契丹族建立的政权都城所在位置是()A.①B.②C.③D.④13.《宋史·夏国传》记载:“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解析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解析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单选题1. 好多诗词当中都可以找到历史的影子。

有一首描绘契丹人生活的诗道:“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知识有()①契丹族是一个游牧民族②契丹人居住在营帐里③契丹人过的是定居生活④契丹人靠打猎为生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丹族是一个游牧民族,过的是流动生活,不是定居生活,③说法不正确,应该排除,所以答案选B。

2. 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其中歌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 ( )A. 寇准B. 宋真宗C. 宋高宗D. 明太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北宋与辽的关系。

北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威胁东京。

宋真宗在宰相寇准力劝下亲征。

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故选B。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3.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

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融合加强B. 宋、辽边境开设榷场C.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D. 岳家军的抵抗【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宋辽形势图南下,深入宋境。

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澶州督战。

宋军士气大振,大挫辽军锐气。

于是,双方议和。

最终议定: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双方维持旧疆,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各守边界;宋方每年向辽提供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为岁币。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选择题1.契丹在10世纪初建立政权,雄踞中国北方,与北宋并立。

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是()A. 吐蕃B. 西夏C. 辽D. 金2.“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

材料中的“首领”是指()A. 松赞干布B. 元昊C. 完颜阿骨打D. 耶律阿保机3.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少数民族领袖,他于1038年自立为帝,国号“大夏”,定都兴庆府。

他来自于( )A. 契丹B. 女真C. 党项D. 突厥4.元昊仿效唐宋制度,采取的治国措施有()(1)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2)鼓励垦荒(3)发展农牧经济(4)创制文字A. (2)(3)B. (1)(2)(4)C. (1)(2)(3)(4)D. (1)(3)(4)5.1004年,辽军大举伐宋,直逼东京,宋危在旦夕。

当时,劝说宋真宗亲征打败辽军的宰相是()A. 魏征B. 岳飞C. 寇准D. 赵构6.与北宋达成“澶渊之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A. 辽B. 西夏C. 金D. 蒙古政权7.斯塔夫里阿诺斯是这样说到宋朝的: “甚至每年向游牧民'送礼', 这实际上是变相的纳贡。

”接受北宋“送礼”的政权有()A. 1个B. 两个C. 三个D. 四个8.有时候历史的进步与发展就是在妥协中完成的,谈判议和不失为一种特殊形式。

下列各项中,不是宋辽之间、宋夏之间“议和”的共同点的是()A. 结束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B. 大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C. 各政权之间形成长期对峙局面D. 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9.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 其中歌词“将舟船暂驻中流, 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A. 寇准B. 宋真宗C. 宋高宗D. 明太祖10.“这次议和取得了通过战争没有取得的结果,之后的100多年里,双方之间再无大规模战事”。

材料反映的是澶渊之盟的()A. 背景B. 目的C. 内容D. 影响11.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如图所示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A. B. C. D.1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宋辽之间、宋夏之间“和议”共同点的是()A. 缓解了双方的战争状态B. 宋朝都需交纳“岁币”C. 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D. 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共处13.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通过宋、辽、大理、西夏、吐蕃及女真等王国之间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同步测试: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同步测试: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知能演练提升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契丹族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A.契丹族居住在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过游牧生活B.契丹族有自己的文字C.统一契丹各部的首领是耶律阿保机D.契丹政权建立后,定都上京2.“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这一文字所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君主()A.阿保机B.元昊C.阿骨打D.赵构3.下面这道连线题搭配正确的是()①辽——契丹族②西夏——元昊③李世民——党项族④北宋——赵匡胤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4.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其中歌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A.寇准B.宋真宗C.宋高宗D.明太祖5.右图中的回銮碑又叫契丹出境碑,坐落于河南濮阳县城,是记载澶渊之盟的唯一实物。

下列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和认识,正确的是()①宋辽关系史上由战到和的转折点②北宋政府牺牲人民利益换取苟安局面的产物③客观上维持了长久和平④暴露了北宋统治的腐败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6.澶渊之盟后,宋辽边界“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

这说明()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削弱B.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C.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D.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7.在探究宋辽、宋夏的和战关系后,小明同学列出了四个提纲,其中不正确...的是()A.北宋送辽岁币B.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C.北宋送西夏岁币D.北宋向西夏称臣8.归纳比较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对宋辽、宋夏之间“议和”归纳比较后,下列哪一项不是..它们的共同点()A.结束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B.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9.为了写一篇论文,刘刚查找了与“契丹的兴起”“陈桥驿兵变”和“辽、宋、夏的和战”有关的书籍。

他的论文题目可能是()A.民族政权的并立B.国家的统一C.民族政权的繁荣D.中华大家庭的团圆二、材料分析题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9年精选初中第二册历史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人教部编版巩固辅导【含答案解析】第六十篇

2019年精选初中第二册历史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人教部编版巩固辅导【含答案解析】第六十篇

2019年精选初中第二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人教部编版巩固辅导【含答案解析】第六十篇第1题【单选题】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 白发年迈的老人)不识干戈”。

这说明澶渊之盟后( )A、北宋的实力遭到削弱B、辽的统治趋向腐朽C、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D、辽宋之间维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边是某同学整理的学习资料卡片,由于疏忽漏写了标题,请你根据卡片内容,帮他拟一个标题( )A、“澶渊之盟”B、宋夏议和C、靖康之变D、宋金议和【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他是一位少数民族首领,曾经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实行“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政策,主动吸纳汉族先进文化。

这位“首领”是( )A、完颜阿骨打B、赵匡胤C、元昊D、耶律阿保机【答案】:【解析】:第4题【填空题】1004年,辽宋交战,第二年达成和议,史称______。

【答案】:【解析】:第5题【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005年,宋辽双方订立和议:辽朝撤兵,宋给辽岁币。

材料二: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材料一,二说明两宋时期我国政权并立,和和战战。

请说出这一时期三个少数民族及其建立的政权名称。

材料一所说的“和议”在历史上称什么宋朝还向哪些政权纳过“岁币”最能说明材料二这句话的战役是哪次?在那战战和和的年代,你认为是战好还是和好?为什么?【答案】:【解析】:第6题【材料分析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嫁之(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营造与工技著作、医书医方、医疗器械、佛教经典,对西藏的社会、生产、生活都有很大影响。

材料三:1005年,宋辽双方订立和议:辽朝撤兵,宋给辽岁币。

请回答:材料一的这句话是谁说的?这反映出该皇帝对少数民族实行怎样的政策?材料二叙述了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和亲,请说出他们的和亲有何意义?材料三所述内容是一个盟约里的主要内容,请问历史上把该盟约称什么?材料中“岁币”指的是什么?结合材料,说说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对现在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答案】:【解析】:第7题【材料分析题】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练习(含参考答案)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练习(含参考答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1.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辽)国政权的是:()A.松赞干布B.阿保机C.元昊D.苻坚2.银川是全国101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凤凰城”的美誉。

银川在古代称为兴庆,它曾是下列哪一少数民族政权的都城:()A.吐蕃B.西夏C.南诏D.渤海3.“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这首诗描述的是我国哪一个民族的生活:()A.女真族B.匈奴族C.汉族D.契丹族4.关于耶律阿保机和元昊的比较,不是他们的共同点的是:()A.都是少数民族的杰出首领B.都与汉族政权和亲,密切民族关系C.都建立了少数民族政权D.都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发展生产,创制文字5.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剧,其中唱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A.宋太宗B.宋真宗C.宋高宗D.宋太祖6.1005年,结束紧张的战争状态,达成澶渊之盟的双方是:()A.辽与西夏B.辽与后周C.宋与西夏D.辽与北宋7.北宋曾把与契丹政权边境交界地区的一些地方改名,如“威虏”改为“广信”,“静戎”改为“安肃”,“破虏”改为“永静”等。

这种现象约出现于:()A.澶渊之盟前,宋辽争夺燕云十六州B.澶渊之盟后,宋辽保持和平局面C.宋太祖时期,双方互通使节后D.宋太宗时期对辽实行防御政策之后8.澶渊之盟在客观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是:()A.削弱了契丹势力B.维持了长期和平C.消除了民族矛盾D.加速了北宋灭亡9.西夏和北宋战争不断,后来双方议和的原因是:()A.西夏被北宋打败了B.宋夏连年交战,双方损失都很大C.北宋被西夏打败了D.夏受到辽的威胁,需要联合北宋10.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是宋辽、宋夏之间“议和”的共同点:()A.宋王朝都要交纳大量岁币B.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的和平相处11.与北宋对峙的少数民族政权是:()A.吐蕃和北魏B.契丹和西夏C.契丹和匈奴D.西夏和前秦12.关于契丹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以游牧为主B.受到汉文化影响,发展农业生产C.与北宋发生过大规模战争D.始终未与北宋达成和议13.如图是北京通州辽代墓葬出土的酱釉马镫壶。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第二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人教部编版习题精选十四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第二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人教部编版习题精选十四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规定双方为兄弟国家,宋每年向辽纳岁币,绢20万匹、银10万两。
材料三:西夏向宋称臣,宋每岁赐西夏绢13万匹、银5万两、茶2万斤,节日再另行赏赐。
材料一的这句话是谁说的?这反映出该皇帝对少数民族实行怎样的政策?
材料二,三反映的分别是什么事件?
材料二所述内容是一个盟约里的主要内容,请问历史上把该盟约称什么?
有关澶渊之盟的评价一直存在着争议,下列关于澶渊之盟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北宋兵败求和
B、北宋屈辱议和
C、使宋辽之间维持了长时间的和平
D、有利于宋辽人民之间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
【解析】: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之间有分有和,在交流与碰撞中不断地融合。两宋时期,曾出现了宋与辽、西夏、金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下列能正确反映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如何看待宋与辽、西夏的“战”与“和”?
结合材料,说说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对现在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
【答案】:无
【解析】: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天可汗”指谁?他获此称号的原因是什么?这表明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是怎样的?
A、
B、
C、
D、
【答案】:
【解析】:
下列与宋太祖无关的是( )
A、陈桥兵变
B、黄袍加身
C、重文轻武
D、澶渊之盟
【答案】:
【解析】:
“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第岁以绢二十匹,银一十万两……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下列史实哪一项与此盟约无关?( )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导学案(附参考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导学案(附参考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导学案(附参考答案)学习目标:1.了解契丹族和党项族的兴起和发展,知道契丹政权和西夏政权的建立与发展。

2.了解辽宋、宋夏和战的情况,认识澶渊之盟、宋夏议和对民族间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自主学习: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契丹族(1)背景:隋唐时期,_____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2)发展:_____末年,北方汉人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______和生活方式。

(3)建立政权:①______初,_____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_____。

②影响: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______,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1)发展: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______、______一带,与中原文化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2)建立西夏:①概况:______前期,____称大夏皇帝,定都_____。

②建制:订立_______、军制和_______,鼓励垦荒,发展______,创制_____。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背景:______时,占领______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2.和:______晚期,北宋与辽保持______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3.战:(1)_____时期,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_____政策。

(2)澶渊之盟:_______时,澶州之战(_____主站)宋军取胜,签订澶渊之盟,辽朝______,宋朝给辽朝______。

(3)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______局面。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1.战(1)概况:_____称帝后,多次率领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损失_____。

(2)影响:西夏由于______,人力和物力有限,____使西夏遭受很大损失。

2.宋夏和议(1)内容:元昊向宋_____,宋给西夏______。

(2)影响:宋夏边界_____兴旺。

参考答案:一、1、契丹族、唐朝、生产技术10世纪,耶律阿保机上京创制文字2、甘肃东部,陕西北部11世纪党项族首领元昊兴庆府官制法律农牧经济西夏文字二、辽太宗燕云十六州宋太祖友好宋太宗防御宋真宗寇准退兵给辽岁币和平三、元昊惨重立国时间短连年的战争称臣岁币贸易自主检测:1、澶渊之盟在客观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是()A削弱了契丹势力B维持了长期和平C 消除了民族矛盾D 加速了北宋灭亡2、宋辽“澶渊之盟”后,双方在边境设置的贸易机构是()A.市舶使B.宣政院C.榷场D.十三行3、五代后期,为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做出贡献的是:()A.隋文帝B.隋炀帝C.北周武帝D.后周世宗4、宋与辽、宋与西夏订立和议后,对双方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B.加速了辽、西夏封建化的进程C.加强了民族融合D.加深了北宋的经济负担5、北宋为夺回被辽占领地区,几次北伐失败后采取了()消极防御政策A步步为营B守内虚外C分兵把守D虚内守外6、下列与北宋互市边境贸易的国家有()A后周辽B蒙古国西夏C辽西夏D南宋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藩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完成7-8题7、反映的是北宋与()关系A西夏B辽C女真D南宋8、上题引用苏辙的那句话,能体现出()A辽宋开国以来一直和睦相处B宋辽实力均衡C北宋人民负担大大减轻D统治阶级为百姓谋利9、宋辽,宋夏和议共同点是()A辽夏向宋称臣B北宋割地求和C北宋送给辽夏“岁币”D互相禁止边境贸易10、辽夏吸取南下劫掠遭抵抗的教训,进而推行()A扩军备战B用严酷刑罚镇压C破坏被占领地区经济D“以汉制待汉人”11、阅读下列材料: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

七年级下历史《第7课 》《第8课 》笔记提纲及知识要点,课堂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1)

七年级下历史《第7课  》《第8课 》笔记提纲及知识要点,课堂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1)

《第7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一、《第7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澶渊之盟?笔记提纲:二、《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女真建立金和岳飞抗金。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岳飞?笔记提纲:如何评价岳飞?评价岳飞抗金,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

女真贵族在对南宋的战争中掳掠残杀,对北方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

岳飞抗金,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保卫了中原地区较高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这是正义的。

知识要点:名称建立时间建立民族建立者都城辽10世纪初契丹耶律阿保机(辽太祖)上京临潢府北宋960 汉赵匡胤(宋太祖)开封(东京)西夏11世纪前期党项元昊兴庆府金1115 女真阿骨打(金太祖)会宁南宋1127 汉赵构(宋高宗)临安1、少数民族发展共同点:学习中原王朝先进文化,发展自己,强大自身。

2、宋辽和战:宋朝给辽岁币。

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和发展形势图3、宋、夏和议元昊向宋称臣,送给西夏岁币,4、金灭辽、北宋11251127年,金灭南宋。

5、南宋金对峙飞,和议:课堂思考题:《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P40: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1、澶渊之盟后,朝中大臣排挤寇准,寇准被罢去相职。

当时京城里流传着民谣:“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

”想一想:这首民谣反映出民众的什么愿望?面对辽国的大举入侵,寇准力促宋真宗御驾亲征,从而打败辽军,使中原百姓免遭生灵涂炭。

此外,寇准一生为官40余年,举荐贤能,扶正祛邪,不徇私情,深得民心。

此歌谣反映了民众对他的景仰与爱戴。

2、议一议: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合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答: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合约,使北宋与辽、西夏之间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局面。

对社会经济而言,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破坏,促进了我国偏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专题06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2023年中考历史总复习真题探究与变式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

专题06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2023年中考历史总复习真题探究与变式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

中国古代史/第三单元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专题06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命题方向考向一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与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考向二通过了解宋金之战、南宋偏安和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知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考向三通过了解蒙古兴起和元朝统一,设立行省、宣政院等制度,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

考向四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科技创新、文学艺术成就和对外交流,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考向五通过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英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考向六通过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考向一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与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例1(2022·湖南常德·中考真题)某同学在学习中绘制了四幅中国古代史上政权并立局面示意图,其中绘制正确的是()A.B.C.D.【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038年建立的西夏在我国的西北,1115年建立的金在东北黑龙江流域,1125年金灭辽后,1127年靖康之变消灭北宋,同年南宋建立,定都临安,D项正确;三国时期的魏也叫曹魏,北魏是鲜卑族建立,排除A项;南宋建立时辽已经灭亡,排除B项;西晋被灭亡后建立了东晋,而不是同时存在,分割中国为两个部分,排除C项。

故选D项。

例2(2022·山东威海·统考中考真题)宋太宗曾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

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为消除“内患”,宋朝()A.开创科举取士制度B.实行文化专制政策C.实行重文轻武政策D.设立厂卫特务机构【答案】C【详解】依据“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和所学知识可知,宋太宗认为外患不如内忧,这内忧指的是北宋统治者担心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武将拥兵自重局面的重演,所以北宋初年控制军权,削弱兵权,将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C项正确;隋朝开创科举取士制度,排除A项;明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实行“八股取士”,清朝也实行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排除B项;为监视官民,明朝设立厂卫特务机构,排除D项。

北宋与辽西夏并立(共34张)

北宋与辽西夏并立(共34张)


契丹族杰出的政治家;统一了
律 契丹各部,提倡农业;制定各项典
阿 章制度,接受中原封建文化;他在
保 位期间,以汉人为谋士学习汉族政
机 治制度,设置州县,契丹创制文字。
公元916年建立了契丹国,947年改
国号为大辽。大辽王朝最强盛时期,
曾经雄霸中国半壁江山,疆域北到
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一线,东临库
页岛,西跨阿尔泰山,南抵河北和
C.元昊
D.铁木真
8、1004年秋,辽军大举进攻北宋,宰相 D 坚决主张抵抗。
A、杨业
B、岳飞
C、包拯
D、寇准
9、是哪个皇帝御驾亲征,打退了辽军 ? C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 10、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党项族的元昊等少数民族首领对我 国历史发展最大的贡献是 C A.建立民族政权,扩大了中国的疆域 B.使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融合 C.使少数民族封建化,促进了边疆的开发 D.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二、北宋与西夏的关系:
1、西夏的兴起
1)、党项族居中国西 北,游牧;后学农耕 定居 2)、国名:大夏,史 称西夏 3)、建立者:元昊 4)、时间:1038年 5)、定都:兴庆(今 宁夏银川)
公元1038年,党项首领元 昊在兴庆(今天的银川)登基 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从此西夏开始了它将近两百年
2.(2010·贵港中考) 1038年少数民族 首领元昊建立的政权在右图A、B、 C、D中的哪一处( C )
3.(2010·连云港中考)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 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C )
4.宋和西夏达成和议后,产生的积极影响包括( B)
①增加了中原人民的经济负担 ②促进了宋与西夏的和平交往

中考历史作业本 中国古代史 第六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中考历史作业本 中国古代史 第六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 C)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政府重视贸易管理 C.海上丝路贸易兴盛 D.重农抑商政策弱化

( A)
A.瓦子中的勾栏内在表演蹴鞠
B.人们争相传诵岳飞抗金的事迹
C.大相国寺门口上演《窦娥冤》
D.人们在传颂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9.(2021·齐齐哈尔)某同学搜集了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物资料进
行探究性学习。他探究的主题是
( C)
A.汉赋的兴起
B.唐诗的繁荣
C.宋词的发展
D.元曲的流行
10.(2021·青海)司马光和司马迁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资治通
命题点 4:元朝的统治
6.(2021·黄石)西藏由中央政府直接统辖始于元朝,元朝统辖西藏的机
构是
( D)
A.中书省
B.行省
C.澎湖巡检司
D.宣政院
7.(2021·恩施)“过去我们有许多,许多世界之最,四大发明有口皆碑,
有口皆碑……”一曲《中华美》唱出了中华儿女的自豪之情。四大发明
中,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发展的是
元代·青花云肩凤纹菱口大盆(伊朗出土) ——摘编自刘中玉《14 世纪蒙古体系变动下的青花瓷》
材料二 宋元早期频繁的战争没有对景德镇造成重大破坏,南北陶瓷工 匠汇聚于此,“挟其技能以食力”。景德镇逐渐成为元代青花瓷主要产地。
——摘编自康青 《互动互文的青花》 材料三 元代在重要商港设立市舶司。并由官方直接出面招邀海外诸国 商人,往来互市。当时所造海船“大船有十帆至少是三帆。……每一大 船役使千人”。14 世纪元代官方文献规定,海上航行必须根据针路定向 航行。
12.(2021·福建)《经世大典》载:海运时,惟凭针路定向行船,仰观
天象以卜明晦。这体现了宋元时期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练习题(含答案)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 契丹族与党项族1.契丹族( 1 )生产生活:契丹族是生活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 2 )建立政权: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 3 )统治: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 1 )生产生活:党项族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原属羌族的一支。

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 2 )建立政权: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 3 )统治: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知识点2 辽与北宋的和战3.概况: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

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4.澶渊之盟( 1 )背景: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

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 2 )内容: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

( 3 )作用: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知识点3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5.战争: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西夏虽在军事上屡屡获胜,但由于立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失,人民处于困苦之中。

6.议和( 1 )内容: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 2 )作用: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 契丹族与党项族1.“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影响 “澶渊之盟”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 和平局面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战: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损失惨重。西夏也遭受很大损耗,人民处于困苦 之中。 2.宋夏议和 (1)内容: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 岁币。 (2)影响: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历史解释
正确看待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与和 (1)战:频繁的战争造成社会动荡,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痛苦和灾难,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战争对辽、 西夏来说是进攻、掠夺,对北宋来说是自卫、防御。但战争也使各民族之间有了更多的接触,有利于 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和:议和对北宋来说是屈辱的,是统治者牺牲人民利益换取的和平局面。虽然岁币给北宋人民带来 沉重负担,但议和带来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各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 的发展和民族交融。
11.(2022百色期末)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 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这种态势 ( C) A.源于辽夏夺取宋朝土地人口 B.使辽宋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 C.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 D.便于先进民族征服落后民族
答案:澶渊之盟。以经济损失换取和平。
材料三 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惟榷场。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 ——[金]刘迎
[探究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宋、辽在边境地区设置“榷场”带来的客观历史影响。
答案:促进了宋辽经贸往来,有利于全国性市场网络的形成,促进了民族交融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发展。 [探究4]概括图中A与B政权、C与B政权订立的两个和约的共同点。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目标导航
1.知道辽、西夏少数民族政权建立的时间、建立 者、民族、都城。(重点) 2.了解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重点) 3.结合辽宋议和和宋夏议和,认识民族友好交往是 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重点)

(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含达标测试题)

(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含达标测试题)

(⼈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中国历史第⼆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教案(含达标测试题)(⼈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中国历史第⼆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教案(含达标测试题)⼀、课标要求内容要点: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

认知提⽰: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解读:北宋的建⽴,结束了五代⼗国的分裂局⾯。

与此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在更⼤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的格局。

北宋汉族政权与契丹族建⽴的辽、党项族建⽴的西夏政权并⽴,它们之间的和与战都是中原农耕⽂明与北⽅游牧⽂明交往的重要⽅式。

这些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的进⼀步发展,为以后统⼀多民族国家的进⼀步巩固奠定了基础。

⼆、学习⽬标知识与能⼒: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过程与⽅法: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识读契丹和西夏的⽂字与货币等图⽚,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2、教学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四、教学⽅法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

提倡预习,⾃主学习。

先学后教,教师启发。

五、课时:⼀课时六、课型:新授课七、教学准备:课件,教案,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1、检查预习:同学们好,我们提前预习了第7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我们先看地图,说⼀说北宋周边都居住着哪些少数民族。

说⼀说北⽅的辽和西北部的西夏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政权,他们发展的状况如何?找学⽣回答,然后导⼊新课。

2、本课主要学习三个⼦⽬的内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它们共同反映了这⼀时期民族政权并⽴的状况。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1.下列关于北宋、辽、西夏之间的关系的描述,最恰当的是()A. 战争不断B. 和平共处C. 互不往来D. 时战时和2.澶渊之盟是在少数民族不断进攻北宋、威胁北宋安全的情况下不得已而讲“和”的,虽是一项屈辱的条约,却在客观上()A. 消除了民族矛盾B. 维持了相对长时间的和平局面C. 削弱了契丹势力D. 导致了北宋的灭亡3.如图是11世纪中期我国境内三个政权并立的形势图。

跟宋朝并立政权分别是哪个民族()A. 契丹、党项B. 契丹、汉族C. 女真、契丹D. 党项、女真4.宋太祖赵匡胤曾非常豪迈地咏诗说:“未离海底千山黑,月到中天万国明。

”似乎是气魄很大,但是北宋并没有完全实现国家的统一。

北宋时期,与其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①西夏②辽③金④大理A. ①②③B. ②③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5.宋辽澶州之战中,宰相寇准力劝下列哪位皇帝亲征()A. 宋太祖B. 宋太宗C. 宋真宗D. 宋神宗6.从北宋与辽、西夏之间所进行的战争结果来看,无疑都是相似的,虽然在与西夏政权的议和中,挽回了一点面子,但究其实质与辽没有什么不同。

在宋与西夏政权的议和中,哪一项使北宋“挽回了一点面子”()A. 收回燕云十六州B. 元昊向宋称臣C. 宋给西夏岁币D. 宋夏边界贸易兴旺7.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政权,西夏自11世纪前期建立,到1227年亡国,存在近200年,先后与辽、北宋、金、南宋、蒙古政权并立。

要想实地考察西夏的遗迹,最应去的地方是()A. 辽宁B. 内蒙古C. 西藏D. 宁夏8.耶律阿保机、元昊和阿骨打分别是辽、西夏和金的建立者,下列属于他们文化方面的共同点的是()A. 创制文字B. 订立官职C. 鼓励垦荒D. 制定法律9.北宋和辽经过长期的战争签订澶渊之盟。

你认为澶渊之盟的积极影响应该是()A. 维持了宋辽长期的和平关系,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B. 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C. 有利于北宋统一中国D. 扭转了北宋初年与辽国斗争的不利局面10.如图被誉为“神秘的奇迹”“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是中国现存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选择题(共22小题)1.契丹在10世纪初建立政权,雄踞中国北方,与北宋并立。

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是()A.吐蕃B.西夏C.辽D.金【分析】本题以与北宋并立,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为切入点,考查辽的建立。

【解答】916年,契丹族首领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后契丹改称辽,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故选:C。

【点评】本题以辽的建立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下列民族政权与两宋同时存在的是()A.辽、西夏B.西夏、金C.辽、金D.辽、蒙古【分析】本题考查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两宋时期同时并立的政权是西夏与金,B选项符合题意。

南宋时期,辽已经被金所灭,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故选:B。

【点评】本题的关键词是“与两宋同时存在”,掌握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

3.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历史时期是我国民族政权并立时期。

下面这道连线题搭配正确的是()①辽﹣﹣契丹族②西夏﹣﹣元昊③李世民﹣﹣党项族④北宋﹣﹣赵匡胤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政权的并立。

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汴京,历史上称为北宋。

916年,阿保机称皇帝,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

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后来,契丹改国号为辽。

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

李世民是汉族,唐朝的皇帝。

题干中搭配正确的是①②④。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解并识记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政权的并立的相关史实。

4.下列有关契丹族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A.契丹族居住在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过游牧生活B.契丹族有自己的文字C.统一契丹各部的首领是耶律阿保机D.契丹政权建立后,定都上京【分析】本题考查契丹的兴起和辽的建立相关知识,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学习目标】
1、知道辽、北宋、西夏等政权并立的史实:掌握各个政权的建立者、建立
时间与都城;了解辽宋战争、澶渊之盟与宋夏和战的情况。

2、学习各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和战关系等史实,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对民族间
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

学习重点:1.契丹的兴起2.辽和北宋的关系
学习难点:对澶渊之盟的理解
【自主学习】
●知识梳理(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
一、知识填空
A.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
(1)背景:隋唐时期,__游牧在北方的契丹_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2)发展:__唐朝___末年,北方汉人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_生产技术_和生活方式。

(3)建立政权:①__10世纪___初,_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_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__上京临潢府___。

②影响: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_创制文字_,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
(1)发展: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___甘肃东部__、__陕西北部___一带,与中原文化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2)建立西夏:①概况:_11世纪__前期,___党项族首领元昊__称大夏皇帝,定都__兴庆府__。

②建制:订立__官制___、军制和__法律__,鼓励垦荒,发展__农牧经济__,创制__西夏文字__。

B.辽与北宋的和战
1.背景:____辽太宗________时,占领___燕云十六_________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2.和:__宋太祖____晚期,北宋与辽保持__友好____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3.战:(1)__宋太宗_____时期,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__防御___政策。

(2)澶渊之盟:__宋真宗_____时,澶州之战(__辽军___主战)宋军取胜,签
订澶渊之盟,辽军__撤回__,宋朝给辽朝___岁币____。

(3)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___和平___局面。

C.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战
(1)概况:__元昊_称帝后,多次率领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损失__惨重_。

(2)影响:西夏由于___立国时间短___,人力和物力有限,__连年的战争___使西夏遭受很大损失。

2.宋夏和议
(1)内容:元昊向宋__称臣____,宋给西夏__岁币____。

(2)影响:宋夏边界__贸易__兴旺。

二、结合所学知识,填写下表。

【当堂达标】单项选择题
1.“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这首诗描述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A)
A.契丹族B.女真族C.汉族D.匈奴族
2.辽宋夏金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其中位于北方与北宋并立的民族政权是(C)
A.西夏B.金C.辽D.蒙古
3.苏澈在《栾城集》中写道:澶渊之盟后,“(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B)A.契丹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的削弱B.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C.北方生产技术落后D.北宋军事实力大为增强
4. 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916年建立契丹政权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B )
A.赵匡胤
B.耶律阿保机
C.完颜阿骨打
D.元昊
5.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期中台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指的是历史上的哪位皇帝( B )
A.寇准
B.宋真宗
C.宋高宗
D.明太祖
6.一位同学说,堂堂中原王朝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妥协议和,不仅称兄道弟,还给岁币绢帛,这难道不是一种耻辱吗?请问这个同学所说的情况出现在以下那两个政权之间?( A )
A.宋、辽
B.宋、夏
C.宋、金
D.辽、夏
7.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轼:栾城集)。

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C )
A.民族融合加强
B.宋辽边境开设榷场
C.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D.岳家军的抵抗
8.他是党项族的英雄,贺兰山上的雄鹰。

他受汉文化的影响,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创制文字,积极吸取中原文化。

“他”是( B )
A.松赞干布
B.元昊
C.阿保机
D.尺带珠丹
9.请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事件( C )
①阿保机称帝②赵匡胤建立北宋③宋夏和议④西夏建立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①②④③
D.②①③④
10. 澶渊之盟中,订立和议的两个政权是( A )
A.北宋与辽
B.北宋与西夏
C.南宋与金
D.南宋与西夏
11. 两宋时期,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建立西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C )
A.匈奴族
B.契丹族
C.党项族
D.蒙古族
12.下列匹配正确的是( B )
①辽-契丹族②西夏-元昊③阿骨打-党项(女真族)④北宋-赵匡胤⑤金-阿保机(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在统一女真各部后,1115年建都立国,国号大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13.宋辽、宋夏之间议和,下列哪一项不是他们的共同点?( C )
A.结束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宋朝都要交岁币
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