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涯规划书1000字【关于“大学生隐形逃课”问题的研究综述】
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现象及对策
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现象及对策一、现状分析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大学校园接受高等教育。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以及学业压力的增加,一些高校学生出现了隐形逃课的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也会对学校教学秩序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造成不利影响。
有必要对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1. 隐形逃课现象的表现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的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a. 上课迟到或提前离开:有些学生在上课时故意迟到,或者提前离开,以达到逃课的目的。
b. 旷课或翘课:一些学生直接选择不去上课,而是选择在校园其他地方打发时间,或者直接回到宿舍休息。
c. 考勤代签代打:有的学生找同学代签到或者代打卡,让自己旷课的行为不被老师和学校发现。
d. 课堂上刷手机、打瞌睡等不配合上课的行为:虽然学生出现在课堂上,但却并不认真听讲,而是刷手机、聊天或者打瞌睡,甚至离开教室。
a. 学生自身原因:一些学生可能由于个人原因,如学习兴趣不高、学业压力大、对某些课程不感兴趣等,导致出现逃课行为。
b. 学校教学管理原因:一些学校教学管理不严、考勤制度不完善、课程设置不合理等,也会导致学生逃课行为。
c. 社会风气原因: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比如功利化的教育观念、拜金主义的价值观等,也会对学生的逃课行为产生不良影响。
二、对策建议针对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现象,从学生自身、学校教学管理、社会风气等多个方面进行对策建议,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以规范和管理。
1. 学生自身培养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学生应该提高学习兴趣,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 学校教学管理完善考勤制度学校应该完善考勤制度,加强对学生出勤情况的监管和管理,建立严格的考勤制度,对旷课、逃课行为进行严格管理和处罚,增加学生的出勤惩罚力度,使得学生不敢隐形逃课。
3. 学校教学管理优化课程设置学校应该对课程设置进行科学规划,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兴趣需求,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大学生逃课问题的分析研究报告
大学生逃课问题的分析研究报告.doc一、研究背景大学是一个对人才提出较高要求的学校,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业是他们的首要任务。
然而,大学生逃课现象在很多学校依然存在,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会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
因此,本报告旨在通过分析大学生逃课现象及原因,为相关管理部门制定更有效的解决方案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本报告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大学生逃课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三、问题现状据调查,大学生逃课现象较为普遍,其中80%以上的学生曾有过逃课行为。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白天逃课许多大学生为了享受自由与娱乐,选择在白天逃课,以达到消费时间的目的。
2、晚上逃课晚上逃课是由于晚上的时间比较自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逃课后可以继续进行自己的娱乐生活。
3、刷网课一些大学生在课程预习或复习时,选择通过刷网课的方式代替上课来完成学习任务。
四、逃课原因1、课程内容太枯燥很多大学生觉得某些课程讲授的内容很枯燥,或者不适合他们的兴趣爱好,这就导致他们逐渐失去学习的动力。
2、学习压力过大学习压力大是大学生逃课的一个重要原因。
考试紧张,学业繁忙,让许多大学生感到应接不暇。
3、不喜欢上课的老师有些大学生不喜欢上课老师,觉得老师讲授的内容不够有趣或老师的教授风格与自己的学习方式不适合,从而产生逃课行为。
4、家庭因素一些大学生因家庭原因需要经常回家看望亲人、处理一些家庭事务等,这也会导致逃课行为的发生。
5、社交活动社交活动是大学生逃课的一个常见原因。
大学生的社交圈子很广,各种社交活动琳琅满目,很多大学生选择逃课参加这些活动。
五、预防和控制大学生逃课行为对于个人的学习和发展十分不利,给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评价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大学教育管理部门需要制定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教育部门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价值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学校应该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了解,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大学生逃课现象(论文)范文
大学生逃课现象(论文)范文第一篇:大学生逃课现象(论文)范文在中国社会发展进入21世纪的今天,经济、教育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与之极不相适应的是:大学生厌学、逃学现象正日益成为高校、家庭乃至社会的一种焦虑,也给各高校管理层、教师及学生辅导员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
无论重点大学还是一般院校,学生逃学旷课现象却普遍发生。
教学与管理中不断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
克服大学生逃课现象已成为各高校教学管理中不得不面对的“通病”和难以有效根治的“顽疾”。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大学生逃课现象,据有关调查显示,当前高校学生专业课平均逃课率在20%左右,基础课在25%左右,公共选修课则高50%,60%以上的大学生有过逃课经历。
不容回避的事实,大学生厌学、逃课现象正日益成为家庭、高校、社会的一种焦虑,也给高校的管理、教师授课以及学生正常学习带来很大的影响。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只有学好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从长远角度看,学生应培养自己良好素质和综合能力,而这些都必须在平时课堂上一点一滴积累。
学生逃课不仅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纪、校风,同时影响到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知识的提高,大学生逃课更是对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这种浪费无论是大学生个人及家庭还是对国家来说都是一种“奢侈”。
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原因1.学校专业及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扩招,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培养目标的调整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更新相对滞后,使许多高校毕业生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而同时有些教师更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课程乏味、空洞,脱离实际,教师照本宣科,教学方法陈旧。
课堂教学质量必须由教师来体现,一些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形式等都需要改进。
2.学校管理体制存在缺陷现在学校对大学生逃课现象起到威慑作用的主要是课堂点名和随机作业,但逃课现象仍然是屡禁不止,出现“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甚至有高校里花钱请人代上课的现象。
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现象及对策
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现象及对策1. 引言1.1 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现象及对策在当今社会,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竞争的加剧,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现象越来越严重。
隐形逃课是指学生虽然出现在课堂上,但却没有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而是打发时间、玩手机或者做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给老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对于隐形逃课现象,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应该认真分析其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只有通过加强师生沟通与互动,建立健全的课堂管理制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才能减少隐形逃课现象的发生,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课堂参与度。
高校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与教育,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动力,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美好的校园氛围。
已经成为当下高校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营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2. 正文2.1 隐形逃课现象的原因分析隐形逃课现象的原因分析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一些学生可能因为课程内容不感兴趣或者不重要而选择逃课。
他们可能认为自己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学习或者补课来达到学习目的,从而选择不去上课。
个人原因也可能导致学生逃课,比如身体不适、家庭问题、情感问题等。
这些个人因素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使他们无法专心听课并参与课堂活动。
课堂管理不严格、教学内容单调乏味、教师教学方式不吸引人等因素也可能导致学生逃课。
如果学生觉得课堂上没有学到有价值的知识或技能,他们就会觉得逃课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社交媒体和手机等现代科技的普及也让学生更容易受到外界干扰,从而导致他们无法集中精力上课。
隐形逃课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建立更好的课堂管理制度、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师生沟通与互动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学生逃课现象的发生。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调查研究
还 需 要 教 师 的正 确 引 导
减
。
5
,
但 只有
45 0溅
,
8 3%
少 隐性 逃课 的发生 很 重 要 的一 个 部 分在于 教 师
4
、
.
在
的学生 约 有
.
的时 间公然
。
程 对于 隐性逃课 的课 程 类 型
生 选择 公共选 修课
.
学 生 缺乏 明确 的学 习 目标 和 坚 强 的 意 志
3 6
。
、
管 理 不 得 不 面 对 的挑 战
本 研 究 自编 问卷 对 某 高
,
、
节 和 下午七 八 节逃课率最高 节课 的身体 和 精力消耗
, ,
原 因 可 能在 于前 两
。
件 物品
3
校
4
8 名 大 学 生 进 行 问卷 调 查 基 于 学 生 的视 角 6 原 因及 对 策
。
使 得大 学 生在 上 下午 后
隐性
,
高 时 间段
调查发 现 课率不 同
, ,
响 了上课 听课 的状态
不 同 课 程 时段 大学 生 的 隐 性逃
. .
由于 信 息 化 的发展
,
互联
它种 种 原 因
、
,
隐 性逃 课 现 象 呈 现 上 升 趋 势
、
网 已 经 成为 现 今高 校 几 乎每 个大 学 生 的每 日伴
逃 课 虽 不违 反校 规 课堂 学习
、
大 三 是大学 生 活 的分 水岭 例 如 考证
,
、
面
这 或许 说 明 学 校在课 程安排 方面并不足 够 重 视学
生 的全 面发展
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现象及对策
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现象及对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高校学生的课堂出勤率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隐形逃课现象逐渐呈现出来,这已经成为了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学生们对课堂的出勤态度不够严谨,导致了他们的学习质量下降,给自己的未来发展留下了隐患。
隐形逃课的现象给学校和老师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我们有必要对这一现象加以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隐形逃课现象的原因1. 受外部环境干扰。
现代社会节奏加快,对高校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学生们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也在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情绪。
一些学生可能在外出游玩、与朋友聚会时,被一些诱惑所吸引,导致了他们临时的放弃课堂学习,出现了隐形逃课的现象。
2. 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
有些学生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或者是对老师的授课方式不满意,这也可能导致他们出现逃课的现象。
学生们可能会认为,学校课程安排较为单一和僵化,缺少新鲜感和激情,因此会选择逃课。
3. 学习压力大。
在当前社会,很多高校学生都面临着就业压力、学业压力等多重压力。
为了应对这些压力,一些学生可能会选择逃避学习,尽量减少自己的精力投入,导致了隐形逃课的现象。
4. 缺乏自律意识。
一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没有足够的自律意识,他们可能不明白逃课对自己未来学业和就业的影响,缺乏对学习的重视,因此隐形逃课现象就会愈演愈烈。
二、对策建议1.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学校和老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提高对学习的重视程度,从而降低逃课现象的发生。
2. 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有趣,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制定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避免逃课现象的发生。
3. 加强课堂管理。
学校和老师要严格管理学生的课堂出席情况,及时发现逃课行为,加强对学生行为的监督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自律性,降低逃课现象的发生。
大学生隐性逃课研究
大学生隐性逃课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大学扩招政策的实施,大学生逃课现象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逃课行为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对个人的未来发展和社会的人才培养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然而,除了显性逃课(即未请假或未经许可擅自缺课)外,隐性逃课现象在大学生中也普遍存在。
隐性逃课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心不在焉,虽然身体在场但精神游离,无法有效参与课堂活动的现象。
这种现象虽然不易被察觉,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通过文献综述、问卷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全面分析隐性逃课的原因、表现形式和影响因素。
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环境,探讨如何有效预防和解决隐性逃课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投入度和课堂参与度。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大学生逃课行为的理解,也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文献综述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近年来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隐性逃课,不同于显性逃课(即学生直接不来上课),它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心不在焉、缺乏参与、注意力不集中的行为。
这种行为虽然看似学生仍在教室里,但实际上并未真正投入到学习中。
国内外学者对此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
国外学者多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认为隐性逃课可能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教师的教学方法等因素有关。
如Smith和Johnson(2010)指出,当学生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或认为内容与未来职业无关时,他们更可能出现隐性逃课行为。
国内学者则更多地从教育体制、课堂环境等宏观角度进行研究。
如李华(2015)认为,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可能因为考试压力、课程繁重等原因,而选择在课堂上“隐性逃课”。
王强(2018)指出,课堂环境不佳、师生互动不足也可能是导致学生隐性逃课的重要原因。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时代的隐性逃课现象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张敏(2020)指出,智能手机、网络游戏的普及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更容易分心,导致隐性逃课现象加剧。
自-关于大学生逃课问题的研究
关于大学师范生逃课问题的研究中文062 谢蔚云0601011048摘要:本文通过调查访谈等手段收集基本资料,对大学生逃课现象进行分析,给出了大学生逃课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几项避免大学生逃课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逃课;原因;措施逃课现象几乎已经成为大学校园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了。
我们偶尔会在某个教室里看到这样一幅景象:台上老师声嘶力竭在讲课,而台下学生寥寥无几,而这寥寥无几的学生也往往是萎靡不振、昏昏欲睡的。
难道大学的课堂就该是这个样子的吗?我们在这种现状面前就无能为力了吗?各高校都将学风建设放在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首位,通过改善学风来提高校园的和谐氛围是所有大学的理想。
而逃课现象无疑成为了阻碍良好学风形成与保持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大学生逃课现象进行深度的分析研究也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一、研究背景对于逃课现象的研究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从国内研究来讲,学者吴鲁平试图从内在—外在因素、稳定—不稳定因素这四个维度归纳大学生逃课的四种类型,即“外在——稳定”型归因模式、“外在——不稳定”型归因模式、“内在——稳定”型归因模式、“内在——不稳定”型归因模式。
⑴“外在——稳定”型归因模式。
逃课由一些稳定的、不易改变的外在因素造成,如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枯燥无味、教师教学水平差;⑵“外在——不稳定”型归因模式。
逃课由一些不稳定的、容易改变的外在因素造成,如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考核方式不当、管理松散、学生自己需要应付证书考试,受到高年级学生影响;⑶“内在——稳定”型归因模式。
逃课由一些稳定的、不易改变的内在因素造成,如准备出国考试、兴趣不符、学习目标不明确;⑷“内在——不稳定”型归因模式。
逃课有一些不稳定的、易改变的内在因素造成,如临时有事、学生社团工作、心情不好、玩游戏、想睡觉。
这种分析框架将一些直接原因做了分类,比较的全面而又简洁。
其他研究者提出学生逃课的原因基本覆盖在以下三个方面中: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教师的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学校管理松散。
关于大学生逃课现象调研报告
关于大学生逃课现象调研报告十年寒窗苦读,终于在高考后走进大学校园,现在身为大学生的我们,本应该勤奋学习,不辜负父母老师的期望。
然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沾染上了逃课的恶习。
在当今的大学校园里,有流行语说“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还有人声称“没逃过课的大学生活不是完整的大学生活”。
在高校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现象:本该座无虚席的课堂却只有寥寥无几的学生,前两排座位更是空无一人,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去上课,不仅公共课缺课严重,必修课的缺课情况也十分严重,大学生的逃课现在已成为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难点问题。
大学生逃课现象如此严重,其原因究竟是什么?本着作为大学生应有的责任与担当,我们试图寻找出问题本质原因及解决方法,营造一个良好的大学学习氛围。
为了解当今大学生的逃课现象,笔者上网找了一些资料,以下一段的数据来自于百度文库。
据调查,在当今的大学校园里,学生逃课率随年级升高呈现递增性,大一的逃课率为12.4%,大二为24.3%,大四竟然为50.5%。
而且,所逃课程的比率也有差别,专业课逃课率在20%左右,基础课的逃课率在25%以上,至于哲学等公共课则高达50%。
逃课成了必修课,必修课成了选修课,选修课相当于没课——这些话是某些大学生的真实写照。
面对如此严峻的逃课比例,学校,授课教授,以及学生都有各自的看法及见解。
作为当事人的学生,有不少同学认为大学生逃课是很正常的。
而这种不良风气和想法都在不断的影响着其他同学的观念。
笔者在做了一些调查之后,对逃课的原因作出以下分析:(1)学生方面: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对于新的学习生活的不适应性。
如果没有及时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加之生活方式的不适应,大学生很容易对上课形成无所谓态度,放松对自己的监督。
而毕业压力小,就业压力大的现状,使学生置疑课堂教学内容的社会认可度,学生学习行为呈现一定盲目性,主要表现在盲目考证、盲目考研、等方面。
同伴群体的影响。
大学生同伴群体中的压力能影响学生对学校和学习的态度。
关于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研究分析综述
关于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研究分析综述作者:赵红岩杨艳芳赵秀娟韩丽丽来源:《山东青年》2020年第08期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隐形逃课形式多种多样,诱导因素更是五花八门。
隐形逃课现象在高校尤其盛行,逃课人数更是与日俱增。
这种现象不仅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其本身也是浪费生命、消磨时间的一种表现,更可怕的是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被重视,反而被潜移默化的接受。
本文就高校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现状,包括隐形逃课的含义、高校大学生的参与程度、心理情况、态度认识,隐性逃课的原因、对策,不同课程类别的逃课程度等多个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归纳。
关键词:隐性逃课;态度认识;原因与对策一、隐性逃课的现状隐性逃课是相对于“显性逃课”而命名提出,在2001年由周琦提出,具体是指学生每天准时到达课堂,看上去可能也在认真学习和做笔记,实际上我行我素并没有集中注意力,学到的知识无疑也并不多。
隐形逃课现象最严重、影响最深远、最令我们不容忽视的是踏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根据某项调查显示[1],大学生课上就关于隐性逃课的方式来说,趴着睡觉的人数居首位,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手机成为了大学生上课、吃饭、走路、睡觉都会拿着的物品,上课打游戏、看小说、聊天的人数紧随其后居第二位,另外也有少数学生在上课期间补作业、谈恋爱情况显著、窃窃私语也都是属于日常大学生隐性逃课的方式,再加上基本脱离了父母和老师的严加管教,大学生拥有了关于自己的更多的行为空间,这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学习方式,也使大学教育的质量遭到质疑。
因此大学生“隐性逃课”成为了各个高校不容忽视和力图解决的问题。
在某项对大学生隐形逃课的态度问题,某项调查[2]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隐性逃课对学习成绩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并对隐形逃课持认可态度,认为讨厌学习听课已经成为普遍现状,甚至有些同学的态度认为自学就可以顺利通过大学考试,便没必要认真听讲,尤其是对冷门的公共课的重视程度比较弱,对于自身隐性逃课现象的态度更是漠然。
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现象及对策
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现象及对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一些高校学生出现了逃课现象,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业成绩和未来发展。
本文将从逃课现象的原因、影响和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引起广大学生和社会的重视,提倡遵纪守法,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隐形逃课现象是指学生在不经老师允许或未经请假的情况下擅自离开校园,这种现象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育中的一大隐患。
导致学生逃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学习压力大、兴趣不对等、课程内容难以理解、老师教学方法不合适、对学校和课程的不满、学生自身的懒惰等因素。
社会环境的变化也是导致学生逃课的重要原因,如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等的影响,使得学生容易产生逃避学习的心理。
逃课现象给学生的学业和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逃课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时间和学习效果的减少,严重影响了学业成绩。
逃课使得学生没有机会接触到老师的指导和学习内容,导致了知识的跟不上。
逃课也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长期逃课会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甚至对学习失去兴趣,给以后的发展造成困难。
针对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现象,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措施,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学校和老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态度,引导他们积极面对学习。
学校也要加强课程设置,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吸引力,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学校可以建立一套完善的学生考勤制度,对逃课现象进行严格管理和惩罚,加强学生的自律观念。
学校还可以加强家校合作,加大对学生的家庭教育工作,让家长更多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来,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对于个人来说,学生们也应该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自觉性和自律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们也应该多参与课内外的各种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现象不仅是一个个体学生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和教育的问题。
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现象及对策
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现象及对策在高校里,有很多学生存在隐形逃课现象,也就是说他们没有请假或者旷课,但是并没有参加任何课堂教学活动,或者只是在教室里划水聊天、玩手机等。
这种现象反映出学生自觉、态度、学习兴趣等问题,也给教学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首先,学校应该对学生的选课和请假制度进行规范和管理。
学生在选课时,应该自觉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并且在请假时应该遵守学校的规定流程,及时申请、说明原因,这将有利于学生自觉遵守课程要求、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针对学生选择不对、请假乱跑等问题,学校也可以制定相应的惩戒措施,强制学生重复上课、家长签字承认等。
其次,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特点,构建有趣、有吸引力的教育方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课程主题和学生学习特点,设计不同类型的活动,例如互动、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
教师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鼓励,及时进行反馈和提醒,帮助学生解除学习障碍,提高学习效果。
第三,现代科技手段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学校可以建立课程管理平台,将学习内容与网络拓扑图结合,以线上方式展示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等,为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学习渠道。
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在线讨论、视频直播等形式,将课堂教学和线上教学有机结合,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服务。
最后,家长也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跟踪学习进度、关注学业成绩。
家长应该鼓励孩子积极参与校内外的各种课外活动,丰富他们的学习经验,提高综合素质。
同时,家长也应该教育孩子遵守校规校纪、尊重师长,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现象的发生,不仅损害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利益,也对教学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题。
通过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各方的共同努力,规范学生的行为,优化教育服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有效性,才能为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有力支持。
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现象及对策
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现象及对策1. 引言1.1 学生逃课现象的普遍性高校学生逃课现象的普遍性是一个十分普遍且严重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重视程度逐渐下降,逃课现象逐渐增多。
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的高校,都存在着学生逃课的现象。
有些学生选择逃课是因为他们觉得课程内容无聊或者与自己的兴趣爱好无关,有些学生则是因为懒惰或者缺乏学习动力导致逃课。
逃课现象不仅仅存在于大学生群体,甚至在一些研究生、博士生中也有发生。
逃课现象对学校教学秩序和学生个人学习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逃课现象的普遍性已成为教育领域一个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学校和教育管理者需要共同努力,找出解决逃课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1.2 逃课行为对学生发展的影响逃课行为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
逃课会导致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的缺陷,因为他们没有参与课堂学习,无法及时了解和掌握老师授课的内容。
这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业成绩和学习效果。
逃课会破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变得懈怠和漠不关心。
这样长期下去,会让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造成学习能力的下降和学习动力的丧失。
逃课行为也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格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使其缺乏自律性、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逃课行为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习动力,还会影响其整体素质和未来发展。
为了避免逃课带来的消极影响,学校和教师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来防止学生逃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只有从根本上解决逃课问题,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全面素质。
2. 正文2.1 高校学生逃课的原因高校学生逃课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
一些学生可能觉得课程内容无趣或难以理解,缺乏动力去上课。
他们可能觉得自学或利用其他资源更为有效,因此选择逃课。
一些学生可能在课堂上体验到挫折或焦虑,遇到困难或者与同学关系不和,导致情绪低落,从而选择逃避面对问题。
社交媒体、网络游戏等诱惑也是学生逃课的原因之一,学生可能因为沉迷于网络世界而忽略学业。
国内大学生隐性逃课研究综述
国内大学生隐性逃课研究综述国内大学生隐性逃课研究综述摘要:隐性逃课作为一个在当今大学校园普遍存在且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正逐渐被重视。
本文从我国大学生隐性逃课的概念、特点、分类、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方面进行了综述,提出了国内大学生隐性逃课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以后可能的研究方向,以期为研究我国大学生隐性逃课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隐性逃课;研究综述逃课现象在大学里司空见惯。
“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这句顺口溜形象地揭示了大学生对于上课的态度。
相对于离开教室的显性逃课,“隐性逃课”更加普遍,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掌握,妨碍了教学工作的开展,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一、隐性逃课概述1.隐性逃课概念隐性逃课的概念最早由周琦提出,认为隐性逃课是学生按时来上课,似乎也在认真听课,但实质则“形在而神不在”,从不听老师讲课,只顾自学其它知识(如英语,计算机等)。
其他学者基本上都是沿用周琦提出的定义,或在此基础上做补充,如邵士昌等提出,隐性逃课指的是学生上课时只顾看闲书、聊天、玩手机、听音乐、自学其他科目,甚至睡觉、发呆、想事情等等。
但是目前关于隐性逃课还没有统一的概念,而且已有概念也并不完善,如没有规定从事听课以外事情的时间长短,若将由单纯的大脑疲劳引起而走神一两分钟也归为隐性逃课可能就不太妥当。
2.隐性逃课特点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笔者将隐性逃课特点总结如下:第一,广泛性,指隐性逃课现象广泛存在于各个年级、各个专业、各类学校、各类地区的大学生中。
第二,差异性,指隐性逃课在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中具有差异性。
第三,选择性,指隐性逃课行为的发生常与所学课程、授课老师、上课方式和上课环境有关。
第四,多样性。
第五,交替性,指学生在课堂上以一种方式隐性逃课后又会交替地采取下一种方式。
第六,易忽视性,指隐性逃课现象虽然普遍存在,但很少有人注意这个问题。
第七,可接受性,指学生对隐性逃课行为的出现表示认可。
大学生隐性逃课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隐性逃课的调查研究大学生隐性逃课的调查研究隐性逃课是指学生按时上课,似乎也在认真听课,但实质那么“形在而神不在”,思维根本没有在课堂上。
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需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自身本领,然而隐性逃课却给学生自身、老师、家庭和社会等很多方面都造成了消极影响。
我们所说的隐性逃课是指学生在课堂上按时上课,似乎也在认真听课,但实际上“形在而神不在”,学生思维根本没有在课堂上,在上课时做着玩、聊天、发愣走神和看课外书等与课堂无关的行为。
本调查通过对广西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外国语学院和广西艺术学院在内的五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在读本科生进行了实地调查和访谈,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有效回收421份,占调查问卷总数的84.2%,调查问卷分析结论如下:(1)根本信息广西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外国语学院和广西艺术学院收集的有效问卷数量分别占了22.80%、18.52%、20.90%、18.76%和19.00%。
调查的大学生中男女人数所占比例相差不大,分别占52%和48%;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的人数分别为111人、116人、105人和89人。
在所调查的学生当中,理工科学生人数有199人,文科类学生到达222人。
(2)隐性逃课行为1、通过调查发现,有68.62%的学生在此之前并不知道隐性逃课的概念,说明大学生缺乏对隐性逃课的相关知识。
2、大学生在上课期间存在有时隐性逃课行为的人数超过六成,经常存在的人数占22.8%,从没有这一行为的只占了14.96%。
从数据上来看,南宁市高校大学生隐性逃课情况严重,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存在隐性逃课的行为。
3、大学生在课堂上隐性逃课之后,普遍的心理是“自责但下次还会”,其次是选择“无所谓”的心理。
这说明在课堂上,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已经十分普遍,并且对于这一现象的重视程度不高,就算有时会有懊悔自责心理,但下次依然会再次进行隐性逃课。
4、从综合数据分析来看,玩等数码产品是大学生们在课堂上所做最多的隐性逃课行为(如表1)。
大学生涯规划书1000字关于“大学生隐形逃课”问题的研究综述
大学生涯规划书1000字关于“大学生隐形逃课”问题的研究综述关于“大学生隐形逃课”问题的研究综述隐性逃课是相对于显性逃课而言的,是一种心理旷课行为,指的是上课时学生从事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如自学其它科目、睡觉、聊天、玩手机、发呆、想事情等。
隐性逃课涉及面广、危害性强,无论从研究层面还是从现实角度,都已经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目前关于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研究,既有理论研究也有实证研究。
(一)实证研究类郎佳在《大学生隐性逃课研究》一文中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在东、中、西部,每个地区抽取一般本科院校和985或Zn学校各一所,共六所高校(复旦大学、东北师范大学、__大学、渤海大学、西南大学、__民族大学)的在读本科生进行调查以便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现状和原因有更客观的了解,提出了教师、学生和学习动机三方面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李杰和郑玉章在《音乐院校专业小课“隐性逃课”的归因及对策研究》一文中则是从音乐院校专业小课进行调查和研究,分析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和对策。
张晶在《对独立学院隐性逃课的调查》中的调查研究对象则是__农业大学东西校区的大一学生,找到了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主要有心理因素、对教学方式和环境的不适应、对课程或专业不感兴趣、缺乏动力、意志不坚定等,但她只提出了原因,但并未提出对策。
(二)理论角度分析大学生隐性逃课类周琦在《目标与手段的背离——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社会学分析》中从社会学角度以个体层面和制度层面两方面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进行剖析。
而吴丽华和卢森林的《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则主要从学生个体和教师个体来分析隐性逃课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曾红、黎光明、温海英和黄文庚在《大学生隐性逃课与人格特征及核心自我评价的关系》一文中主要集中在探讨大学生隐性逃课倾向与人格特征、核心自我评价之间的关系上,从人格特征、核心自我评价方面分析了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
(三) 从学生、教师、课程、学校、社会、家庭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苏晨佳在《大学生“隐性逃课”问题分析》中主要从学生、教师和管理和考核体制方面分析隐性逃课出现原因及对策。
大学生隐性逃课的调查研究现状分析三篇
大学生隐性逃课的调查研究现状分析三篇寄语:隐性逃课是指学生按时上课,似乎也在认真听课,但实质则“形在而神不在”,思维根本没有在课堂上。
下面是我们的为大家的大学生隐性逃课的调查研究现状分析三篇,请大家参阅!隐性逃课是指学生按时上课,似乎也在认真听课,但实质则“形在而神不在”,思维根本没有在课堂上。
摘要:现今,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呈现出一种快速蔓延的趋势,已经到了不能忽视的程度。
本文通过对南宁市五所具有代表性高校的在读本科生进行关于隐性逃课的调查,分析了南宁市高校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现状,找出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通过这一研究减少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现象,并给老师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给学生的自身成长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隐性逃课现状产生原因对策危害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需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自身本领,然而隐性逃课却给学生自身、老师、家庭和社会等很多方面都造成了消极影响。
我们所说的隐性逃课是指学生在课堂上按时上课,似乎也在认真听课,但实际上“形在而神不在”,学生思维根本没有在课堂上,在上课时做着玩手机、聊天、发呆走神和看课外书等与课堂无关的行为。
本调查通过对广西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外国语学院和广西艺术学院在内的五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在读本科生进行了实地调查和访谈,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有效回收421份,占调查问卷总数的84.2%,调查问卷分析结论如下:(1)基本信息广西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外国语学院和广西艺术学院收集的有效问卷数量分别占了22.80%、18.52%、20.90%、18.76%和19.00%。
调查的大学生中男女人数所占比例相差不大,分别占52%和48%;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的人数分别为111人、116人、105人和89人。
在所调查的学生当中,理工科学生人数有199人,文科类学生达到222人。
(2)隐性逃课行为1、通过调查发现,有68.62%的学生在此之前并不知道隐性逃课的概念,说明大学生缺乏对隐性逃课的相关知识。
大学生逃课研究报告
大学生逃课研究报告关于大学生的逃课问题近年来已经为社会的热点话题之一,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的,糙痘仅在于大学生自身的因素,而且存在社会形势,及其学校和教师方面的原因。
深挖大学生逃课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并综合分析这种现象面前的多方面因素,通过从学生心态、教师队伍建立、学校相关体制的改革等方面着手,积极努力去解决并减少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发生。
关键字:大学生逃课对策第一、社会方面的原因1、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留给我这个民族一些特有的习和特殊的标志。
从孔子的儒家思想到当前的国学热,都在呼唤我们这个时代谨记先前辈留给我们的贵重财富,特别是“中庸”之道所倡导的凡事适可而止,不偏不倚的中立做。
这些思想也是当前大多数中国的真实写照,我们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亿侗都在潜移默化地受着这种思想的影响,在谈及大学生逃课问题时,这种思想也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大家都存着得过且过,遇到问题也是以差不多解决的思想标榜,针对逃课现象的措施也是治标糙段本,教师及学校行政领导都是本着马马虎虎,只要不影响正常教学,不违校纪校规的思想来对待这一其实本已十分严重的现象。
因此在这种体制监管下的学生逃课现象越来越普遍。
2、市场经济的冲击现在学生都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开展的浪潮中,在这种大经济的环境下,使得他们对物资更加敏感,也比任何一代更加追求物资上的享受。
市场经济所固有的快速、有效收益在许多大学生当中根深蒂固,这种想也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当中。
鉴于现代课堂枯燥的教学方式和过时的教学内容,很多大学生宁愿多时间在跟自己未来实际开展密切相关的课程当中,而对一些根底理论抱着亿吨能逃就逃的心态。
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更加热衷于为考证并为之疯狂,认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纯属浪费时间。
在他们心中读书就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就业,所以他们希望在大学期间及早掌握一些社会技能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为自己的将来开展打下良好的根底,而无视了自己本应该好好掌握的根底知识。
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研究报告
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研究报告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研究报告随着信息技术的开展,特别是产业的开展,大学生逃课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传统意义上的旷课向隐性逃课转变。
所谓“隐性逃课〞,是指学生按时按点来教室上课,但根本上不听课,在课堂上做与教师讲课内容无关的事情。
笔者认为目前高校隐性逃课的现象有一种愈演愈烈的态势,为了了解隐性逃课的现状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特进行了此项研究。
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对位于石家庄三所大学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获得有效问卷592份。
2.方法采用随机调查的方式,要求被试者仔细阅读指导语并按照要求完成整个问卷。
问卷填写采用无记名的方式,被试者完成问卷大概需要3分钟,当场收回问卷,所有数据用spss 16.0 进行统计分析。
3.调查工具由于国内关于隐性逃课的研究相对较少,从可利用的中国知网数据库搜索的文章缺乏10篇,所以,本研究使用的调查问卷是在研究小组成员讨论的根底上,根据研究目的自制的调查问卷,一共包含14个选择题和1道简答题,从调查结果看,几乎所有被试者均没有对问答题进行答复,故其不计入统计结果。
二、结果1.大学生对隐性逃课认识的总体情况大局部学生认为隐性逃课这一现象非常普遍,而且还会长期存在下去;他们还认为隐性逃课可以理解,因为他们自身不喜欢的课程,还是会去上。
同时,接受调查的被试者中普遍指出大学生隐性逃课借助的工具是智能。
2.学校类型、年级对隐性逃课比例的影响研究发现,学校类型对隐性逃课影响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与石家庄学院之间在隐性逃课学生比例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即石家庄学院隐性逃课学生比例较大;同时,发现年级之间差异不显著,即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四个年级均有隐性逃课的学生,并且学生数量没有很大差异。
3.学校类型、年级对隐性逃课课程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学校类型对隐性逃课的性质影响不显著,但是年级的主效应显著,大一、大四相对大二、大三来讲逃课情况严重,随着年级的增长,逃课性质从公共课向专业课过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涯规划书1000字【关于“大学生隐形逃课”问题的
研究综述】
关于“大学生隐形逃课”问题的研究综述隐性逃课是相对于显性逃课而言的,是一种心理旷课行为,指的是上课时学生从事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如自学其它科目、睡觉、聊天、玩手机、发呆、想事情等。
隐性逃课涉及面广、危害性强,无论从研究层面还是从现实角度,都已经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目前关于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研究,既有理论研究也有实证研究。
(一)实证研究类郎佳在《大学生隐性逃课研究》一文中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在东、中、西部,每个地区抽取一般本科院校和985或Zn学校各一所,共六所高校(复旦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大学、渤海大学、西南大学、**民族大学)的在读本科生进行调查以便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现状和原因有更客观的了解,提出了教师、学生和学习动机三方面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李杰和郑玉章在《音乐院校专业小课“隐性逃课”的归因及对策研究》一文中则是从音乐院校专业小课进行调查和研究,分析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和对策。
张晶在《对独立学院隐性逃课的调查》中的调查研究对象则是**农业大学东西校区的大一学生,找到了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主要有心理因素、对教学方式和环境的不适应、对课程或专业不感兴趣、缺乏动力、意志不坚定等,但她只提出了原因,但并未提出对策。
(二)理论角度分析大学生隐性逃课类周琦在《目标与手段的背离——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社会学分析》中从社会学角度以个体层面和制度层面两方面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进行剖析。
而吴丽华和卢森林的《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则主要从学生个体和教师个体来分析隐性逃课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曾红、黎光明、温海英和黄文庚在《大学生隐性逃课与人格特征及核心自我评价的关系》一文中主要集中在探讨大学生隐性逃课倾向与人格特征、核心自我评价之间的关系上,从人格特征、核心自我评价方面分析了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
(三) 从学生、教师、课程、学校、社会、家庭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苏晨佳在《大学生“隐性逃课”问题分析》中主要从学生、教师和管理和考核体制方面分析隐性逃课出现原因及对策。
而邓建壮则在《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动因分析及对策》一文中提出“隐性逃课”行为这不仅仅是学生的自身问题,而且也是教学管理、家庭教育、教育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反映。
因此,我们要从不同的方面提出措施来改变这一状况。
张赛斌在《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探析》一文中提出了他的观点,他认为隐性逃课现象除大学生自身及教师因素外,还与教材、教室安排、网络游戏的诱惑、学校和家庭教育、就业压力及考试制度密不可分。
陈洁和周坤在《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之我见》中说,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不容忽视,针对其反应出来的问题,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努力予以解决。
对学生个
人而言,隐性逃课有好有坏,关键在于如何权衡利弊,予以适当处理。
黄彬的《大学生逃课的社会成因及矫治》分别从科技发展、市场经济、教育体制等层面对大学生逃课现象进行解读,探讨大学生逃课的社会成因及矫治的方法。
但是,他们由于角度过多加之篇幅限制,分析深度不够。
(四)在逃课现状描述中提及隐性逃课的尹海燕在《大学生逃课和隐形逃课现象的成因及对策》一文中从课程设置、管理、社会因素、教师等各个层面上,剖析了目前高校教学课堂上学生逃课和隐性逃课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并对症下药地提出了几个解决的办法。
**民则是在《大学生逃课现象的成因与对策》中从学生自身、教师授课、教学管理三个方面分析学生逃课现象的主要成因,并提出对策。
但他们只是在分析逃课现象时提及了隐性逃课,在其后的原因及对策分析中都主要针对逃课,并未针对隐性逃课做出较深刻的分析。
/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