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存储区域网络

合集下载

san的工作原理

san的工作原理

san的工作原理一、什么是sanSAN(Storage Area Network)即存储区域网络,是一种用于连接计算机与存储设备的高速网络技术。

它通过独立的网络架构将存储设备与计算机系统连接起来,为企业提供高性能、高可用性的数据存储解决方案。

SAN基于光纤通道(Fibre Channel)技术进行数据传输,能够支持大规模数据存储和共享,为企业的数据中心提供了可靠的存储基础设施。

二、SAN的组成SAN由多个组件组成,包括主机适配器、光纤通道交换机、存储磁盘阵列等。

下面详细介绍每个组件的工作原理。

1. 主机适配器主机适配器是连接主机和SAN的接口卡,负责将主机上的数据传输到SAN中的存储设备。

主机适配器通过光纤通道协议与SAN中的交换机进行通信,并将主机上的数据转换为光纤通道数据传输格式,然后通过光纤通道与存储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主机适配器还负责处理数据的错误检测、纠正和重传等功能,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2. 光纤通道交换机光纤通道交换机是SAN中的核心设备,它负责管理和控制SAN中的数据传输。

光纤通道交换机通过多个光纤通道端口连接主机适配器和存储设备,实现主机与存储设备之间的高速数据传输。

光纤通道交换机具有多个交换通道,能够同时处理多个数据传输请求,提高系统的吞吐量和响应速度。

光纤通道交换机还提供诸如数据路由、数据管理、性能监控等功能,保证SAN的稳定运行。

3. 存储磁盘阵列存储磁盘阵列是SAN中的存储设备,用于存储企业的数据。

存储磁盘阵列由多个磁盘组成,通过光纤通道与光纤通道交换机连接。

存储磁盘阵列具有高容量、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特点,能够满足企业对大规模数据存储和共享的需求。

存储磁盘阵列还支持RAID技术(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通过数据的冗余存储和分布式存储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性能。

三、SAN的工作原理SAN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主机发起数据请求当主机需要读取或写入存储设备中的数据时,会通过主机适配器向光纤通道交换机发送数据请求。

SAN解决方案

SAN解决方案

SAN解决方案SAN(存储区域网络)解决方案是一种用于高效存储和管理数据的技术。

它提供了一个共享存储资源的网络,使多台服务器能够同时访问和共享存储设备。

SAN解决方案在企业级应用中广泛应用,可以提供高可用性、高性能和灵便的存储解决方案。

一、SAN解决方案的基本概念和原理SAN解决方案的基本概念包括存储设备、存储网络和主机。

存储设备是指提供存储空间的硬件设备,如磁盘阵列、磁带库等。

存储网络是指连接存储设备和主机的网络,通常使用光纤通道(Fibre Channel)或者以太网(iSCSI)作为传输介质。

主机是指连接到存储网络的服务器,它们通过存储网络访问和管理存储设备上的数据。

SAN解决方案的工作原理是将存储设备连接到存储网络上,并为主机提供访问存储设备的权限。

主机通过存储网络发送读写请求到存储设备,存储设备将数据传输回主机。

SAN解决方案通过提供高带宽、低延迟的存储网络,实现了高速数据传输和共享存储资源的能力。

二、SAN解决方案的优势和应用场景1. 高可用性:SAN解决方案可以实现存储设备的冗余和故障切换,提供高可用性的存储服务。

当一个存储设备发生故障时,系统可以自动切换到备用设备,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2. 高性能:SAN解决方案通过使用高速存储网络和专用存储设备,可以实现高性能的数据传输和访问。

它可以满足对大规模数据处理和高并发访问的需求。

3. 灵便性:SAN解决方案可以实现存储资源的共享和动态分配,提供灵便的存储管理。

它可以根据业务需求对存储空间进行扩展和调整,提高存储资源的利用率。

SAN解决方案在以下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1. 数据中心:SAN解决方案可以为数据中心提供高性能、高可用性的存储服务。

它可以满足大规模数据处理和存储的需求,支持虚拟化和云计算等新兴技术。

2. 数据备份和恢复:SAN解决方案可以实现数据备份和恢复的高效率和可靠性。

它可以通过快照、镜像和复制等功能,提供数据的实时备份和快速恢复。

NAS与SAN的7大差异与使用案例

NAS与SAN的7大差异与使用案例

NAS与SAN的7大差异与使用案例
一.NAS与SAN的7大差异
1.NAS是网络附加存储,SAN是存储区域网络:
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是一种可以通过网络与客户端进
行数据交换,为客户端提供文件存储的硬件系统。

它是一个独立的服务器,可以通过TCP / IP协议与用户的网络相连接,它被设计用于存储和共享
文件。

它可以与多个客户端共享文件,减少资源的消耗,并使用简单的管
理工具来管理数据。

SAN(Storage Area Network)是一种高速、可靠的网络,它可以把
有限的存储设备连接到更大的网络中,使用网络传输存储数据,并进行统
一管理,SAN系统的数据能够在多台计算机之间共享和互联,可以让用户
多点访问存储设备,交换数据,提高比特率,并可以有效的降低管理成本。

2.NAS是文件服务器,SAN是存储区域网络:
NAS作为文件服务器,提供了文件存储、共享和访问的功能,它可以
把大型文件存储到一个中心服务器上,以便用户可以访问它,这样可以节
省用户的硬盘空间,方便他们访问这些文件。

而SAN是由多个存储设备组成的网络系统,它可以把网络与存储设备
相连,从而实现网络存储,它可以把多台计算机的存储设备联结到同一个
网络上,实现大型存储资源的共享和管理。

SAN---存储局域网

SAN---存储局域网

存储区域网络存储区域网络(Storage Area Network and SAN Protocols,简写SAN,即存储区域网络及其协议)是一种高速网络或子网络,提供在计算机与存储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

存储设备是指一台或多台用以存储计算机数据的磁盘设备,通常指磁盘阵列。

详细介绍一个SAN 网络由负责网络连接的通信结构、负责组织连接的管理层、存储部件以及计算机系统构成,从而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力度。

典型的SAN 是一个企业整个计算机网络资源的一部分。

通常SAN 与其它计算资源紧密集群来实现远程备份和档案存储过程。

SAN 支持磁盘镜像技术(disk mirroring)、备份与恢复(backup and restore)、档案数据的存档和检索、存储设备间的数据迁移以及网络中不同服务器间的数据共享等功能。

此外SAN 还可以用于合并子网和网络附接存储(NAS: network-attached storage)系统。

当前常见的可使用SAN 技术,诸如IBM 的光纤SCON,它是FICON 的增强结构,或者说是一种更新的光纤信道技术。

另外存储区域网络中也运用到高速以太网协议。

SCSI 和iSCSI 是使用较为广泛的两种存储区域网络协议。

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都有相同的一个目的一一让计算机相互通信。

而存储区域网络(SAN )则不是以此为目的。

它的目的是让计算机和存储设备进行通信。

对于一般的PC 来说,存储设备通常就是在PC 内部的磁盘驱动器。

但是,当你建立一个大型的服务器群,或是许多计算机要访问相同数据的时候,最好将磁盘驱动器或相关硬件安置在计算机的外部。

为了能够访问和记录那些磁盘驱动器上的数据,需要在计算机和磁盘之间使用网络。

这种网络就称为存储区域网络。

特性性能一一存储区域网络支持两台或多台服务器对磁带或磁带队列的高速并行访问,这增强了系统性能;有效性一一存储区域网络通常在区外场所备份数据、常常超过10公里( 6.2 英里) ,这大大增加了系统的有效性;可扩展性一一存储区域网络能够使用多种技术;这就使得系统间的数据备份、操作、文件转移和数据复制很容易实现重定向。

存储区域网络(SAN-)

存储区域网络(SAN-)

存储区域网络 (Storage Area Network, SAN)是一种连接外接存储设备和服务器的架构。

人们采用包括光纤通道技术、磁盘阵列、磁带柜、光盘柜(en)的各种技术进行实现。

该架构的特点是,连接到服务器的存储设备,将被操作系统视为直接连接的存储设备(en)。

尽管SAN的复杂度和价格已经下降,但目前在大型企业级存储方案(en)以外还应用不甚广泛。

与SAN相比较,网络储存设备(NAS, Network Attached Storage)使用的是基于文件的通信协议,例如NFS或SMB/CIFS通信协议就被明确滴定义为远程存储设备,计算机请求访问的是抽象文件的一段内容,而非对磁盘进行的块设备操作。

目录[隐藏]• 1 网络类型• 2 存储共享• 3 SAN-NAS混合应用• 4 优势• 5 SAN基础设施• 6 兼容性•7 家用SANs•8 媒体和娱乐产业中的SANs•9 SAN存储虚拟化•10 相关内容•11 参考•12 外部链接o12.1 SAN软件的相关文章和白皮书[编辑]网络类型大多数存储网络使用SCSI接口进行服务器和磁盘驱动器设备之间的通信。

因为它们的总线拓扑结构并不适用于网络环境,所以它们并没有使用底层物理连接介质(比如连接电缆)。

相对地,它们采用其它底层通信协议作为镜像层来实现网络连接:▪光纤通道协议(FCP, Fibre Channel Protocol), 最常见的通过光纤通道来映射SCSI的一种连接方式;▪iSCSI, 基于TCP/IP的SCSI映射;▪HyperSCSI, 基于以太网的SCSI映射;▪ATA over Ethernet, 基于以太网的ATA映射;▪使用光纤通道连接的FICON,常见与大型机环境;▪Fibre Channel over Ethernet(FCoE),光纤连接的以太网;▪iSCSI Extensions for RDMA(iSER), 基于InfiniBand(IB)的iSCSI连接;▪iFCP[[#_note-0{{subst:MediaWiki:Cite references link suffix}}|[1]]]或SANoIP[[#_note-1{{subst:MediaWiki:Cite references link suffix}}|[2]]]基于IP网络的光纤通道协议(FCP).[编辑]存储共享出于历史原因,数据中心中最初都是SCSI磁盘阵列的“孤岛”群。

SAN存储域网络简介

SAN存储域网络简介

SAN存储域网络简介 存储域网络(Storage Area Network)的支撑技术是Fiber Channel(FC)技术,这是ANSI为网络和通道I/O接口建立的一个标准集成。

支持HIPPI,IPI,SCSI,IP,ATM等多种高级协议,它的最大特性是将网络和设备的通讯协议与传输物理介质隔离开.这样多种协议可在同一个物理连接上同时传送,高性能存储体和宽带网络使用单I/O接口使得系统的成本和复杂程度大大降低。

如通过Switch扩充至交换仲裁复用结构则可将用户扩至很多。

FC使用全双工串行通讯原理传输数据,传输速率高达1062.5Mbps,Fibre Channel的数据传输速度为100MB/S,双环可达200MB/S,使用同轴线传输距离为30米,使用单模光纤传输距离可达10公里以上。

光纤通道支持多种拓扑结构,主要有:点到点(Links)、仲裁环(FC-AL)、交换式网络结构(FC-XS)。

点对点方式的例子是一台主机与一台磁盘阵列透过光纤通道连接;其次为光纤通道仲裁环(FC-AL),在FC-AL的装置可为主机或存储装置。

第三种FC-XS交换式架构在主机和存储装置之间透过智能型的光纤通道交换器连接,使用交换架构需使用存储网络的管理软件。

FC技术具有以下优越性: (1)既具有单通道的特点,又具有网络的特点,它是把设备连接到网络结构上的一种高速通道。

而这种网络结构描述了连接两套设备的单条电缆以及连接许多设备的交换机产生网状结构。

(2)光纤通道最大优点是速度快,它可以给计算机设备提供接近于设备处理速度的吞吐量。

(3)协议无关性,它有很好的通用性,是一种通用传输机制。

适用范围广,可提供多性价比的系统,从小系统到超大型系统,支持存在的多种指令集,如IP、SCSI、IPI。

光纤通道规范定义的速率最高可到4Gbps,目前T11工程组对10Gbps传输速度的FC规范也在紧锣密鼓的制定之中。

FC是一种分层结构,每个层次定义为一个功能级,但是所分的层不能直接映射到OSI模型的层上。

存储区域网络 (SAN) 解决方案

存储区域网络 (SAN) 解决方案

存储区域网络(SAN) 解决方案"在电子商务时代,信息就是财富。

因此,我们必须管理好这笔价值不匪的企业财富。

而对于信息而言,存储区域网络则如同一家数据化银行。

这就足以使SAN 成为自从网络计算时代以来IT产业所取得的最重要成就之一。

"IBM 在业界最早推出了存储区域网络(SAN) 计划,同时推出了一系列与SAN 相关的产品,帮助用户随时随地通过存储网络更有效地进行IT 资源管理、实现信息共享、从数据中汲取商业价值。

存储区域网络(SAN) 是集中化管理的调整存储网络,其中可以包含来自多个厂商的存储服务器,存储管理软件、应用服务器和网络硬件设备。

SAN 计划是IBM 为企业提供的集中化管理和开放式软硬件解决方案,能够帮助企业从商业信息和IT基础设施中获得最大的商业利益。

IBM SAN 的基本内容包括连接、管理、使用和服务,它将光纤通道集线器,交换和网关等边网硬件与软件管理功能结合为一体,各种设备和软件不论是否出自IBM 公司都可以密切配合,随时随地的实现信息的存储、访问、共享和保护。

凭借在IT系统的规化、设计和实施的丰富经验,IBM将会为端到端的SAN解决方案提供完善的支持、服务和培训。

SAN 的开发和解决方案SAN 的价值在于通过技术开发为企业带来看得见的好处。

如图所示,开发位于SAN 金字塔的顶层,由所有的底层来支持。

它所能带来的好处范围很广,可以从可用性和灵活性的增加一直到应用程序宕机时间的减少。

下文将会介绍SAN 所能支持的解决方案。

资源汇集解决方案在SAN 未出现以前,在计算中心的公用区域内将设备进行物理汇集通常是不可能的,若有可能的话,却又要求昂贵的费用和专有的扩展技术。

通过在存储资源和服务器之间引入网络,这一难题解决了,所有服务器和存储设备之间的硬件互连已经是很平常的事情了。

这种好处与1991 年ESCON 被引入S/390 系统时给S/390 带来的好处类似,例如,对于所有的设备都可以使用公共干线,不管是进行硬件安装还是将硬件从系统中移走时,都能够保证计算机的物理基础结构可以支持这样的操作。

存储域网络SAN

存储域网络SAN

飞客数据恢复中心提供SAN简介存储域网络(Storage Area Network)的支撑技术是Fiber Channel(FC)技术,这是ANSI为网络和通道I/O接口建立的一个标准集成。

支持HIPPI,IPI,SCSI,IP,ATM等多种高级协议,它的最大特性是将网络和设备的通讯协议与传输物理介质隔离开.这样多种协议可在同一个物理连接上同时传送,高性能存储体和宽带网络使用单I/O接口使得系统的成本和复杂程度大大降低。

如通过Switch扩充至交换仲裁复用结构则可将用户扩至很多。

FC使用全双工串行通讯原理传输数据,传输速率高达1062.5Mbps,Fibre Channel的数据传输速度为100MB/S,双环可达200MB/S,使用同轴线传输距离为30米,使用单模光纤传输距离可达10公里以上。

光纤通道支持多种拓扑结构,主要有:点到点(Links)、仲裁环(FC-AL)、交换式网络结构(FC-XS)。

点对点方式的例子是一台主机与一台磁盘阵列透过光纤通道连接;其次为光纤通道仲裁环(FC-AL),在FC-AL的装置可为主机或存储装置。

第三种FC-XS交换式架构在主机和存储装置之间透过智能型的光纤通道交换器连接,使用交换架构需使用存储网络的管理软件。

FC技术具有以下优越性:(1)既具有单通道的特点,又具有网络的特点,它是把设备连接到网络结构上的一种高速通道。

而这种网络结构描述了连接两套设备的单条电缆以及连接许多设备的交换机产生网状结构。

(2)光纤通道最大优点是速度快,它可以给计算机设备提供接近于设备处理速度的吞吐量。

(3)协议无关性,它有很好的通用性,是一种通用传输机制。

适用范围广,可提供多性价比的系统,从小系统到超大型系统,支持存在的多种指令集,如IP、SCSI、IPI。

光纤通道规范定义的速率最高可到4Gbps,目前T11工程组对10Gbps 传输速度的FC规范也在紧锣密鼓的制定之中。

FC是一种分层结构,每个层次定义为一个功能级,但是所分的层不能直接映射到OSI模型的层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2008年11月27日15:57虽然存储区域网络(SAN)为日益增长的信息存储和管理提供了光明的前景,但在这迅速变化的市场上选择适合的解决方案却令人苦恼。

很少公司有内部专家能够从这些纷繁的产品中择其所需。

Marc Farley的这本书从各个集成组件出发,为读者理解和评价存储网络提供了一个综合指导。

存储的传统、趋势及未来传统的存储和管理方法主要强调限制花费和信息的访问。

因此,使用传统的存储管理原则,信息存储量受到极大的限制,甚至存储的积累数据量不超过百天;同时,信息的访问也局限于单个的服务器。

近来的记录技术发展很快,可以用相对低廉的价格实现大量的存储。

网络时代正在产生新的应用和新的商业模型,它们不仅要求信息在公司内部共享,也要求在其合作伙伴及用户之间共享。

这种挑战已经不再是存储信息的花费,而是寻求合算的管理巨量存储资源的方案,以及使可供访问的数据变成有价值的信息。

随着存储量的持续增长,熟练的存储管理员也变得越来越短缺。

因而,传统的存储与管理方案面临着日益增长的数据、信息访问的需求以及管理人才缺乏的挑战,这促进了存储区域网络的发展。

这个方案将提供对最广泛的服务器平台、操作系统和应用的支持,事实上,在容量、连接性、性能和可用性等方面,它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存储价格:容量增长的催化剂国际数据公司(IDC)预言:若按磁盘的每兆字节价格计算,在2003年之前,磁盘存储系统的价格平均每年将下降40%。

事实上,不考虑其他的因素,仅考虑新的硬盘驱动器一项,就能得出上述结论,因为磁盘的记录密度每12~18个月就增加一倍。

这些价格的下降使公司能够提供更广泛的商业需要,包括企业资源计划、销售自动化、数据仓库、数据市场等。

同时,存储价格的下降也加速了信息的数字化,而在过去,许多信息仅能以模拟形式或书写的形式存在,如出版物以及从各种视频和音频应用产生的输出。

这些变化导致每年需要新增存储容量达到90%。

既然所有这些信息都以数字化形式存在,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想享用它们。

网络世界的商业现在,几乎没有人对网络互联的价值提出什么疑问了,可是在几年前,公司都牢牢地控制存储信息的容量及其访问范围。

Internet的出现增强了公司的联网意识,也使公司认识到采取信息保护主义态度的危险,同时,Internet和电子商务模型也带来了不可预测的挑战。

Internet决定了交易时间和地点由顾客决定。

在Internet世界中,存储总是开放的,而且商业的拥有者完全不能控制潜在的顾客数量,Internet已经成为客户服务的越来越重要的通信手段,受到新增用户极大的青睐,而传统的电话却被大为冷落。

除此之外,Internet也消除了阻挡用户选择供应商的许多壁垒,地理距离的远近概念正在消失。

竞争者们容易发现,他们之间的惟一差别就是应用的可用性,因此,应用显示出新的重要意义。

集成方法驱动数据共享可连接性的大规模增长是发生在公司信息系统中的最重大变化之一。

越来越多的传统计帐系统正与销售定单处理、库存系统和账单系统连接起来,不仅提高了效率,而且可以支持急剧增长的事务处理量,使系统之间的数据移动和共享的需要巨增。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公司与其供应商及客户间的集成和连接大规模地增加。

历史上,公司尽力限制对系统的访问和保护有价值的信息。

但现在公司认识到如果不能提供范围更广阔的系统和信息的访问,将更加危险。

在Internet世界中,过去花费数年建设的基础设施现在必须一夜之间完成,对于那些正在加入Internet、电子商务策略的公司,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它们要么紧密地将Internet与传统的系统连接在一起,要么就有倒闭的危险。

存储增长及其对员工的影响存储的爆炸性增长使存储管理面临巨大的挑战,应用和服务器要求更多的数据,因而,也需要更多的存储。

每一个应用可能需要不同的存储要求。

存储管理员必须面临管理各种不同存储方案的挑战。

随着重要应用的扩展,管理这些环境的熟练IT资源却很短缺;事实上,今天对于CIO的主要挑战之一是发现和留住熟练的IT员工。

然而,主要的存储供应商正不断向市场推出新的方案,这些方案可以提供存储的基础设施,由此实现多服务器和多应用间的共享,也使在分立的应用间移动和共享数据更容易。

通过集中化的管理,管理的花费将大幅度下降,同时,它也提供对容量和性能变化的快速响应能力。

通过使用企业级的存储管理方案,公司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现有的员工。

通过新方案的智能化,可以解放员工,以至于他们能集中精力处理应用价值的策略问题,而不是数据可用性、容量计划、性能管理等繁琐和重复性的问题。

建设存储区域网络存储区域网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技术,能够为今天的IT管理带来快速的效益。

存储区域网络能够提供存储和服务器的统一,以及不受干扰的备份,同时也消除了传统技术的距离限制。

此外,与许多传统技术比较,SAN还能大大地改善应用的性能。

1999年末,已经出现几个企业级的SAN方案。

现在,各工业组织正在努力消除早期SAN实现存在的互操作性问题,希望提供更广泛的SAN存储和信息管理应用。

企业SAN方案必须能够简化繁杂的和重复性的存储管理任务,或者使这些工作完全自动化。

至少,这些解决方案必须支持广泛的服务器平台,包括传统的支持办公用的服务器,因此,把存储管理员从兼容性的担忧中解放出来。

方案也必须在容量、性能和可用性方面具有可扩展性。

虽然每个用户都可能说,他们需要最高级的可用性和性能,但却没有一个愿意为此付出代价;因此,方案必须灵活地提供多种服务。

SAN方案必须提供自管理能力,尤其在错误恢复、数据可用性以及性能管理方面,纠错和失败恢复也是企业存储的关键问题,RAID使存储管理员从由于硬盘失败而引起的数据丢失的担心中解脱出来。

自动的负载平衡减轻了对存储管理员的管理要求。

数据复制和数据移动正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数据复制、数据共享和数据移动,企业SAN方案也必须在分立的应用之间容易地交换信息。

为了提供花费适中的应用恢复和容灾,企业的SAN必须提供存储系统间数据拷贝的能力,既可以是本地的,也可以是远程的;既可以是同步的,也可以是异步的。

最后,由于备份、应用测试以及其他经安排的或未经安排的活动等影响,使应用、系统和数据可用性的持续性的最终目标受到冲击,因此,企业SAN方案必须具有接近即时的瞬间数据拷贝,以减少应用的停止时间。

最后的思考今天,各公司正面临着信息管理和存储爆炸的挑战,而传统的存储管理方案只能支持单一的应用、服务器和操作系统,仅适合公司最为静态的部分。

由于电子商务和变化的客户需求,公司正在经受着巨大的挑战,为了有效的信息管理,必须要有一套新的方案。

企业存储系统能够支持多个应用、服务器和操作系统,是一个完备的信息管理解决方案,代表了未来10年支持公司需求的有效方案。

SAN满足公司的信息传输需求,提供了网络时代理想的存储与管理方案。

第一部分网络存储介绍2008年11月27日16:03第1章网络存储概述 11.1 作为商用价值数据角色的改变 11.1.1 建立数据的相对价值 21.1.2 大量的流体数据 41.2 传统存储方法概述81.2.1 开放系统客户/服务器存储81.2.2 开放系统服务器的数据存储101.2.3 大型机系统中的数据121.3 SCSI:开放系统服务器的主要I/O路径技14术1.3.1 I/O路径141.3.2 SCSI的起源151.3.3 SCSI的局限性151.4 扩展I/O路径的新的存储连接161.4.1 网络连接存储171.4.2 光纤路径191.4.3 存储区域网络201.5 小结23第2章建立存储I/O路径242.1 认识物理I/O构件24 2.1.1 系统内存总线24 2.1.2 主机I/O总线26 2.1.3 主机I/O控制器30 2.1.4 I/O总线和网络连接34 2.1.5 存储设备和子系统36 2.1.6 介质40 2.2 SCSI总线集成的可变因素40 2.3 I/O路径的逻辑成分44 2.3.1 应用软件45 2.3.2 操作系统45 2.3.3 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系统46 2.3.4 卷管理器47 2.3.5 设备驱动程序49 2.4 组合硬件和软件的I/O“栈”49 2.5 小结50第3章图解客户/服务器网络中从应用到存储的I/O路径52 3.1 本地存储的I/O路径52 3.1.1 工作站的本地I/O 52 3.1.2 本地I/O路径详解53 3.1.3 网络服务器的本地I/O 60 3.1.4 本地I/O路径的讨论及变化62 3.2 客户/服务器I/O 65 3.2.1 I/O重定向65 3.2.2 服务器端的网络I/O 67 3.3 在I/O路径中实现设备虚拟化70 3.4 小结73第1章网络存储概述2008年11月27日16:08第1章网络存储概述 11.1 作为商用价值数据角色的改变 11.1.1 建立数据的相对价值 21.1.2 大量的流体数据 41.2 传统存储方法概述81.2.1 开放系统客户/服务器存储81.2.2 开放系统服务器的数据存储101.2.3 大型机系统中的数据121.3 SCSI:开放系统服务器的主要I/O路径技14术1.3.1 I/O路径141.3.2 SCSI的起源151.3.3 SCSI的局限性151.4 扩展I/O路径的新的存储连接161.4.1 网络连接存储171.4.2 光纤路径191.4.3 存储区域网络201.5 小结23<file://D:\我的文档\学习教程\存储\SAN存储区域网络\01.pdf>第2章建立存储I/O路径2008年11月27日16:12第2章建立存储I/O路径24 2.1 认识物理I/O构件24 2.1.1 系统内存总线24 2.1.2 主机I/O总线26 2.1.3 主机I/O控制器30 2.1.4 I/O总线和网络连接34 2.1.5 存储设备和子系统36 2.1.6 介质40 2.2 SCSI总线集成的可变因素402.3 I/O路径的逻辑成分442.3.1 应用软件452.3.2 操作系统452.3.3 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系统462.3.4 卷管理器472.3.5 设备驱动程序492.4 组合硬件和软件的I/O“栈”492.5 小结50<file://D:\我的文档\学习教程\存储\SAN存储区域网络\02.pdf>第3章图解客户/服务器网络中从应用到存储的I/O路径2008年11月27日16:13第3章图解客户/服务器网络中从应用到存储的I/O路径523.1 本地存储的I/O路径523.1.1 工作站的本地I/O 523.1.2 本地I/O路径详解533.1.3 网络服务器的本地I/O 603.1.4 本地I/O路径的讨论及变化623.2 客户/服务器I/O 653.2.1 I/O重定向653.2.2 服务器端的网络I/O 673.3 在I/O路径中实现设备虚拟化703.4 小结73<file://D:\我的文档\学习教程\存储\SAN存储区域网络\03.pdf>第二部分建立网络存储应用2008年11月27日16:14第4章数据保护、可用性及性能的磁盘镜75像4.1 用磁盘镜像保护数据75 4.2 选择磁盘镜像方案79 4.2.1 软件镜像79 4.2.2 外部磁盘子系统中的镜像81 4.2.3 主机I/O控制器镜像8283 4.2.4 使用双主机I/O控制器增强数据保护4.3 使用磁盘镜像获得最大的性能84 4.3.1 磁带驱动器和磁盘镜像混用时避免性能问85题4.3.2 使用磁盘镜像增加I/O性能87 4.3.3 安排镜像配置90 4.4 镜像外部磁盘子系统91 4.4.1 数据快照91 4.4.2 校园环境的镜像94 4.4.3 广域网环境的镜像96 4.5 存储和网络速度的比较99 4.6 小结100101 第5章使用高速缓存及其他技术增强性能5.1 缓存的更多讨论101 5.1.1 缓存命中和缓存未命中102 5.1.2 缓存与缓冲间的差异103 5.1.3 磁盘缓存的性能估计104 5.1.4 磁盘缓存的算法105 5.1.5 磁盘缓存的组件111 5.1.6 通过定位优化磁盘缓存112 5.1.7 存储网络中的独立缓存117 5.1.8 配置缓存118 5.2 固态磁盘119 5.2.1 SSD的优越性及使用119 5.2.2 SSD的局限性1205.2.3 非易失SSD 120 5.3 标记命令排队120 5.3.1 在磁盘驱动器中使用智能处理器121 5.3.2 标记命令排队的效果122122 5.4 I/O路径对系统性能提高的重要性5.5 小结126127 第6章使用RAID和磁盘子系统增强可用性和性能6.1 使用RAID的三个原因127 6.2 RAID的容量和可管理性128 6.2.1 容量的扩展128 6.2.2 RAID在管理上的优势129 6.3 RAID带来的性能增长130 6.4 RAID的可靠性和可用性优势133 6.4.1 通过冗余提高数据可靠性133 6.4.2 电源保护135 6.4.3 热备用和热交换138 6.4.4 RAID子系统中的内部I/O路径139142 6.5 组织RAID阵列中的数据:分区、分块和分条6.6 校验分块数据146 6.6.1 使用XOR函数建立校验数据146 6.6.2 并行访问RAID的校验149 6.6.3 独立访问RAID的校验149 6.7 各级RAID的比较152 6.7.1 RAID咨询委员会152 6.7.2 RAID 0:分块153 6.7.3 RAID 1:镜像154 6.7.4 RAID 2:专有磁盘的并行访问154 6.7.5 RAID 3:使用专有校验磁盘的同步访154 问6.7.6 RAID 4:使用专用校验磁盘的独立访155问156 6.7.7 RAID 5:使用分布式校验的独立访问158 6.7.8 RAID 6:使用双校验的独立访问6.7.9 组合不同级的RAID 160 6.7.10 多层RAID阵列的目标160 6.7.11 分块和镜像的组合—RAID 0+1/RAID161106.8 RAID功能在I/O路径上的位置163 6.9 小结165 第7章网络备份:存储管理的基础1667.1 网络备份构成的分析166 7.1.1 硬件166 7.1.2 介质171 7.1.3 软件175 7.2 备份182 7.2.1 备份操作类型182 7.2.2 备份运行中的系统183 7.2.3 映像备份特例185 7.3 数据恢复186 7.3.1 恢复与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的集成186 7.3.2 恢复操作类型187 7.3.3 介质管理对恢复的重要性188 7.4 备份和恢复安全数据189 7.5 磁带循环194 7.5.1 磁带循环的必要性194 7.5.2 常用的磁带循环模型195 7.6 备份和恢复存在的问题199 7.6.1 备份失败的六个原因199 7.6.2 恢复失败的六个原因200 7.6.3 管理备份的挑战2017.6.4 备份可测问题202 7.7 小结204第4章数据保护、可用性及性能的磁盘镜像2008年11月27日16:2275第4章数据保护、可用性及性能的磁盘镜像4.1 用磁盘镜像保护数据75 4.2 选择磁盘镜像方案79 4.2.1 软件镜像79 4.2.2 外部磁盘子系统中的镜像81 4.2.3 主机I/O控制器镜像8283 4.2.4 使用双主机I/O控制器增强数据保护4.3 使用磁盘镜像获得最大的性能8485 4.3.1 磁带驱动器和磁盘镜像混用时避免性能问题4.3.2 使用磁盘镜像增加I/O性能87 4.3.3 安排镜像配置90 4.4 镜像外部磁盘子系统91 4.4.1 数据快照91 4.4.2 校园环境的镜像94 4.4.3 广域网环境的镜像96 4.5 存储和网络速度的比较99 4.6 小结100<file://D:\我的文档\学习教程\存储\SAN存储区域网络\04.pdf> 第5章使用高速缓存及其他技术增强性能2008年11月27日16:22第5章使用高速缓存及其他技术增强性101 能5.1 缓存的更多讨论1015.1.1 缓存命中和缓存未命中1025.1.2 缓存与缓冲间的差异1035.1.3 磁盘缓存的性能估计1045.1.4 磁盘缓存的算法1055.1.5 磁盘缓存的组件1115.1.6 通过定位优化磁盘缓存1125.1.7 存储网络中的独立缓存1175.1.8 配置缓存1185.2 固态磁盘1195.2.1 SSD的优越性及使用1195.2.2 SSD的局限性1205.2.3 非易失SSD 1205.3 标记命令排队1205.3.1 在磁盘驱动器中使用智能处理器1215.3.2 标记命令排队的效果1221225.4 I/O路径对系统性能提高的重要性5.5 小结126<file://D:\我的文档\学习教程\存储\SAN存储区域网络\05.pdf>第6章使用RAID和磁盘子系统增强可用性和性能2008年11月27日16:23127第6章使用RAID和磁盘子系统增强可用性和性能6.1 使用RAID的三个原因1276.2 RAID的容量和可管理性1286.2.1 容量的扩展1286.2.2 RAID在管理上的优势1296.3 RAID带来的性能增长1306.4 RAID的可靠性和可用性优势1336.4.1 通过冗余提高数据可靠性1336.4.2 电源保护1356.4.3 热备用和热交换138 6.4.4 RAID子系统中的内部I/O路径139142 6.5 组织RAID阵列中的数据:分区、分块和分条6.6 校验分块数据146 6.6.1 使用XOR函数建立校验数据146 6.6.2 并行访问RAID的校验149 6.6.3 独立访问RAID的校验149 6.7 各级RAID的比较152 6.7.1 RAID咨询委员会152 6.7.2 RAID 0:分块153 6.7.3 RAID 1:镜像154 6.7.4 RAID 2:专有磁盘的并行访问154154 6.7.5 RAID 3:使用专有校验磁盘的同步访问155 6.7.6 RAID 4:使用专用校验磁盘的独立访问156 6.7.7 RAID 5:使用分布式校验的独立访问158 6.7.8 RAID 6:使用双校验的独立访问6.7.9 组合不同级的RAID 160 6.7.10 多层RAID阵列的目标160161 6.7.11 分块和镜像的组合—RAID 0+1/RAID106.8 RAID功能在I/O路径上的位置163 6.9 小结165<file://D:\我的文档\学习教程\存储\SAN存储区域网络\06.pdf>第7章网络备份:存储管理的基础2008年11月27日16:23第7章网络备份:存储管理的基础166 7.1 网络备份构成的分析1667.1.1 硬件166 7.1.2 介质171 7.1.3 软件175 7.2 备份182 7.2.1 备份操作类型182 7.2.2 备份运行中的系统183 7.2.3 映像备份特例185 7.3 数据恢复186 7.3.1 恢复与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的集成186 7.3.2 恢复操作类型187 7.3.3 介质管理对恢复的重要性188 7.4 备份和恢复安全数据189 7.5 磁带循环194 7.5.1 磁带循环的必要性194 7.5.2 常用的磁带循环模型195 7.6 备份和恢复存在的问题199 7.6.1 备份失败的六个原因199 7.6.2 恢复失败的六个原因200 7.6.3 管理备份的挑战201 7.6.4 备份可测问题202 7.7 小结204 <file://D:\我的文档\学习教程\存储\SAN存储区域网络\07.pdf>第三部分网络存储的访问技术2008年11月27日16:24第8章SAN和NAS技术的比205较8.1 自由的I/O 2058.2 NAS和SAN的差207异8.2.1 文件系统处的分207隔8.2.2 NAS 和SAN的软件模208型209 8.2.3 NSA和SAN的硬件差异209 8.2.4 NAS和SAN的协议差异212 8.2.5 存储网络中的多协议应用8.3 NAS和SAN的实213现215 8.4 术语SAN的使用8.5 小结216 第9章SAN设计217217 9.1 开放系统存储技术回顾218 9.2 基于总线连接的被动存储9.3 SAN 的结构和拓227扑9.3.1 点到点SAN 227 9.3.2 交换式SAN 228 9.3.3 环状SAN 229 9.3.4 在I/O路径中放置229SAN232 9.3.5 基本SAN结构的变化9.3.6 使用SAN创建可靠的管理系235统9.3.7 SAN的主要应236用9.3.8 备份236 9.3.9 存储池237 9.3.10 数据共享239 9.3.11 I/O 寻径2409.3.12 数据移动器2479.3.13 远程存储2482499.4 建造SAN面临的挑战2499.4.1 访问SAN存储所面临的混乱状态9.4.2 兼容性2509.5 小结250第10章用SAN实现更好的备份系统252 10.1 SCSI总线连接备份面临的问题252 10.2 使用SAN进行备份254 10.3 SAN备份发展的3个阶段255255 10.3.1 第一阶段:LAN-free,虚拟专有备份网络261 10.3.2 第二阶段:集成存储介质和设备10.3.3 第三阶段:无服务器备份264 10.3.4 在集成SAN备份中使用无服务器技268 术10.4 子系统端备份269 10.5 虚拟磁带270 10.5.1 虚拟磁带和物理磁带271 10.5.2 存储网络备份的前景272 10.6 小结273274第11章SAN网络中的光纤路径网络技术11.1 区别SAN和光纤路径网274络11.1.1 再谈SAN 27411.1.2 光纤路径的历史27511.2 物理光纤路径网络27527611.2.1 光纤路径网络中端口的地位11.2.2 线缆连接276 11.3 光纤路径的协议278 11.4 光纤路径网络的结构279279 11.4.1 光纤路径网络的拓扑结构11.4.2 光纤路径通信的句法283 11.4.3 节点和端口284 11.5 服务类型292 11.5.1 类型1服务292 11.5.2 类型2服务293 11.5.3 类型3服务293 11.6 光纤路径中的寻址和命294 名295 11.6.1 光纤路径中的网络名字和地址元素11.6.2 环初始化296297 11.6.3 光纤路径交换机中的分区11.7 光纤路径中的协议层和串行298 SCSI11.7.1 FCP映射的独立性298 11.7.2 以太网上的存储I/O 299 11.8 小结300 第8章SAN和NAS技术的比较2008年11月27日16:28205第8章SAN和NAS技术的比较8.1 自由的I/O 2052078.2 NAS和SAN的差异2078.2.1 文件系统处的分隔8.2.2 NAS 和SAN的软件模208型8.2.3 NSA和SAN的硬件差209异2098.2.4 NAS和SAN的协议差异8.2.5 存储网络中的多协议应212用2138.3 NAS和SAN的实现8.4 术语SAN的使215用8.5 小结216<file://D:\我的文档\学习教程\存储\SAN存储区域网络\08.pdf> 第9章SAN设计2008年11月27日16:28第9章SAN设计2172179.1 开放系统存储技术回顾9.2 基于总线连接的被动存218储2279.3 SAN 的结构和拓扑9.3.1 点到点SAN 2279.3.2 交换式SAN 2289.3.3 环状SAN 2292299.3.4 在I/O路径中放置SAN9.3.5 基本SAN结构的变232化9.3.6 使用SAN创建可靠的管理系235统9.3.7 SAN的主要应236用9.3.8 备份2369.3.9 存储池2379.3.10 数据共享2399.3.11 I/O 寻径2409.3.12 数据移动器2479.3.13 远程存储2489.4 建造SAN面临的挑249战2499.4.1 访问SAN存储所面临的混乱状态9.4.2 兼容性2509.5 小结250<file://D:\我的文档\学习教程\存储\SAN存储区域网络\09.pdf> 第10章用SAN实现更好的备份系统2008年11月27日16:29第10章用SAN实现更好的备份系统252 10.1 SCSI总线连接备份面临的问题252 10.2 使用SAN进行备份254 10.3 SAN备份发展的3个阶段255255 10.3.1 第一阶段:LAN-free,虚拟专有备份网络10.3.2 第二阶段:集成存储介质和设261 备10.3.3 第三阶段:无服务器备份264 10.3.4 在集成SAN备份中使用无服务器技268 术10.4 子系统端备份269 10.5 虚拟磁带270 10.5.1 虚拟磁带和物理磁带271 10.5.2 存储网络备份的前景272 10.6 小结273 <file://D:\我的文档\学习教程\存储\SAN存储区域网络\10.pdf>第11章SAN网络中的光纤路径网络技术2008年11月27日16:29274第11章SAN网络中的光纤路径网络技术11.1 区别SAN和光纤路径网274络11.1.1 再谈SAN 274 11.1.2 光纤路径的历史275 11.2 物理光纤路径网络275276 11.2.1 光纤路径网络中端口的地位11.2.2 线缆连接276 11.3 光纤路径的协议278 11.4 光纤路径网络的结构279279 11.4.1 光纤路径网络的拓扑结构11.4.2 光纤路径通信的句法283 11.4.3 节点和端口284 11.5 服务类型292 11.5.1 类型1服务292 11.5.2 类型2服务293 11.5.3 类型3服务293294 11.6 光纤路径中的寻址和命名295 11.6.1 光纤路径中的网络名字和地址元素11.6.2 环初始化296297 11.6.3 光纤路径交换机中的分区11.7 光纤路径中的协议层和串行298SCSI11.7.1 FCP映射的独立性298 11.7.2 以太网上的存储I/O 299 11.8 小结300<file://D:\我的文档\学习教程\存储\SAN存储区域网络\11.pdf> 第四部分NAS设备及其他高级话题2008年11月27日16:29303第12章支持即插即用的存储技术——NAS12.1 NAS的起源303 12.2 专用于存储的设备303 12.2.1 NAS产品的特性304 12.2.2 NAS技术的应用307 12.2.3 NAS装置的实现309 12.2.4 NAS产品潜在的局限性312 12.3 网络文件系统和协议318 12.3.1 桌面客户系统的作用318 12.3.2 NFS与CIFS访问的比319较321 12.3.3 NFS服务器的CIFS仿真12.4 网络存储的新技术:NASD与323OBS12.4.1 OBS 323 12.4.2 NASD 324 12.5 小结325327第13章SAN中的智能分布与数据共享327 13.1 集成在智能存储子系统中的处理能力13.1.1 存储池和卷管理328 13.1.2 智能后端存储子系统中的数据共328享13.2 数据共享的价值330 13.3 数据共享的空间分配33113.4 解决锁定和语义差异334 13.5 对共享数据使用缓存336 13.6 可安装的文件系统338 13.7 小结346347 第14章从SAN上存取IBM S/390 MVS大型机数据14.1 大型机I/O系统总图347 14.1.1 大型机I/O处理347351 14.1.2 ESCON: S/390存储网络14.1.3 从ESCON到FICON 353 14.2 开放系统与大型机存储网络之间的互联353357 14.3 大型机与开放系统间的数据传输14.4 跨平台数据共享的未来361 14.5 小结363364第15章集群存储及I/O定向15.1 集群服务36415.1.1 SAN的含义36415.1.2 集群的理由36415.1.3 集群的特点36515.2 集群通信37015.3 InfiniBand I/O路径的介374绍37415.3.1 对InfiniBand技术的期望15.3.2 InfiniBand与存储网络的集376成15.4 小结377第16章在Internet上存储和检索数379 据16.1 Internet基础存储37916.1.1 服务器端的存储需求37916.1.2 客户端的Web缓存38638916.2 在Internet上存储数据16.2.1 Internet存储增长的5个理389由16.2.2 存储与处处存储39139116.2.3 与浏览无关的Internet存储16.2.4 基于Web的存储39339616.2.5 Internet文件传送技术的比较16.2.6 Internet备份软件及服398务40116.3 Internet与存储及I/O的集成40116.3.1 Internet存储集成的可能性40316.3.2 用于Internet存储集成的另一些技术16.4 小结405第12章支持即插即用的存储技术——NAS 2008年11月27日16:33第12章支持即插即用的存储技术——303NAS12.1 NAS的起源30312.2 专用于存储的设备30312.2.1 NAS产品的特性30412.2.2 NAS技术的应用30712.2.3 NAS装置的实现30912.2.4 NAS产品潜在的局限性31212.3 网络文件系统和协议31812.3.1 桌面客户系统的作用31812.3.2 NFS与CIFS访问的比319较12.3.3 NFS服务器的CIFS仿321真12.4 网络存储的新技术:NASD与323OBS12.4.1 OBS 32312.4.2 NASD 32412.5 小结325<file://D:\我的文档\学习教程\存储\SAN存储区域网络\12.pdf>第13章SAN中的智能分布与数据共享2008年11月27日16:33第13章SAN中的智能分布与数据共327享32713.1 集成在智能存储子系统中的处理能力13.1.1 存储池和卷管理32832813.1.2 智能后端存储子系统中的数据共享13.2 数据共享的价值33013.3 数据共享的空间分配33113.4 解决锁定和语义差异33413.5 对共享数据使用缓存33613.6 可安装的文件系统33813.7 小结346<file://D:\我的文档\学习教程\存储\SAN存储区域网络\13.pdf>第14章从SAN上存取IBM S/390 MVS大型机数据2008年11月27日16:33第14章从SAN上存取IBM S/390 MVS大型机数347据14.1 大型机I/O系统总图34714.1.1 大型机I/O处理34735114.1.2 ESCON: S/390存储网络14.1.3 从ESCON到FICON 35314.2 开放系统与大型机存储网络之间的互联35335714.3 大型机与开放系统间的数据传输14.4 跨平台数据共享的未来36114.5 小结363<file://D:\我的文档\学习教程\存储\SAN存储区域网络\14.pdf> 第15章集群存储及I/O定向2008年11月27日16:34第15章集群存储及I/O定364向15.1 集群服务36415.1.1 SAN的含义36415.1.2 集群的理由36415.1.3 集群的特点36515.2 集群通信37037415.3 InfiniBand I/O路径的介绍15.3.1 对InfiniBand技术的期374望37615.3.2 InfiniBand与存储网络的集成15.4 小结377<file://D:\我的文档\学习教程\存储\SAN存储区域网络\15.pdf> 第16章在Internet上存储和检索数据2008年11月27日16:34379第16章在Internet上存储和检索数据16.1 Internet基础存储37916.1.1 服务器端的存储需求37916.1.2 客户端的Web缓存38638916.2 在Internet上存储数据38916.2.1 Internet存储增长的5个理由16.2.2 存储与处处存储39139116.2.3 与浏览无关的Internet存储16.2.4 基于Web的存储39339616.2.5 Internet文件传送技术的比较16.2.6 Internet备份软件及服398务40116.3 Internet与存储及I/O的集成40116.3.1 Internet存储集成的可能性16.3.2 用于Internet存储集成的另一些技403术16.4 小结405<file://D:\我的文档\学习教程\存储\SAN存储区域网络\16.pd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